环形外固定架

2024-05-01

环形外固定架(精选六篇)

环形外固定架 篇1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实施上肢环形固定架骨延长手术的7例患者, 其中男5例, 女2例;年龄28岁~62岁, 平均年龄37.5岁;肱骨骨折不愈合3例, 其中合并臂丛神经损伤2例;桡骨骨折伴骨缺损2例;尺骨粉碎性骨折伴肌腱损伤1例;前臂近1/3处离断伤1例, 合并桡骨骨折为重物压砸伤。2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除1例急性开放骨折外, 余病例从受伤到接受我院治疗时间是2个月~37个月, 平均时间为15.5个月;期间曾接受手术3~6次。骨缺损位于肱骨中段3例, 桡骨3例, 尺骨1例。伸肌腱损伤3例, 尺神经损伤2例。

2 手术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先闭合创面, 去除感染骨质、死骨、坏死组织, 以及内固定, 同时矫正畸形。环形外固定架延长近段, 同时改善血运, 对于有软组织缺损患者, 需要植皮的Ⅰ期植皮, 2例前臂软组织缺损较大的行皮瓣覆盖, 合并神经损伤的在皮肤条件具备情况下神经探查松解, 肌腱功能缺损患者, 后期肌腱转位功能重建。术后1周左右肿胀减轻后, 旋转螺栓向远端延长1 mm/d, 分4~6次完成, 上肢骨折缺损一般较下肢小, 平均延长3 cm~6 cm, 同时密切观察上肢末端的感觉血运变化, 定时观察有无针道、伤口感染。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上肢严重创伤患者由于伤情严重, 治疗较困难, 感觉功能恢复较差, 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 对未来的手术效果期望值不高。而临床治疗后期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需要多次手术, 治疗过程较长;需要有针对性、阶段性的护理, 患者必须做好长期配合的准备;相对费用也很高, 因而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护理人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指导: (1) 使患者树立治疗康复的信心。 (2) 讲解完整的治疗过程, 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告知如何解决。 (3) 引导康复患者互相交流, 宣教同类手术患者的恢复状况, 必要时安排其见面。 (4) 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以提高患者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3.1.2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 对有伤口的患者进行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将有感染的患者安排单人病房, 并予术晨行敏感抗生素皮试, 并输液一组。手术时间长、估计出血量大的患者, 申请术前配血、备血。由于患者创伤严重, 术后锻炼时疼痛严重, 可给予超前镇痛, 术前2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 2次/d;术后3 d静脉输液帕瑞昔布40 mg, 2次/d;后续口服塞来昔布200 mg, 2次/d, 连服12 d, 可以有效减轻术后和早期锻炼时的疼痛。准备抬高、固定患肢的枕垫及遮盖外固定架的消毒巾, 详细检查并记录术前患肢的皮肤色泽[1]、温度、感觉、动脉搏动以及活动情况, 疼痛程度, 便于术后进行对照。冬天注意患肢保暖, 必要时可采用棉垫包裹或烤灯照射的方法增加局部血供, 利于截骨断端骨痂形成, 增强成骨作用。备皮时要考虑可能植皮, 皮瓣手术可能, 留有足够的取皮范围, 保持术野皮肤清洁。术前常规禁食12 h, 禁饮6 h。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体位

术后上肢外展, 用软枕将患肢垫至高于心脏水平,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术后3 d开始早期锻炼;有肌腱修复、肌腱转位的患者, 在支具保护下锻炼;臂丛神经损伤患者, 家属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协助被动锻炼患肢关节;皮瓣手术患者要注意皮瓣有无压迫, 调节合适肢体位置, 皮瓣以及蒂部预防挤压。预防关节僵直, 肌肉萎缩, 肌腱粘连。

3.2.2 延长肢体的护理

术后第3天即可鼓励患者活动患肢, 已经短缩肢体的, 在延长长度同时锻炼肌肉肌腱功能, 屈伸关节, 前臂旋前旋后, 患肢活动范围要逐渐增加。术后第10天, 若患肢末端无血管及神经危象, 按每日1 mm, 每日分4次, 每次1/4圈 (1/4 mm) 的速度延长每次1 mm的速度延长肢体, 密切观察患肢的肌肉有无变化, 末梢感觉、血运变化等。对骨折不愈合的患者, 可将肢体短缩至两残端紧密接触加压。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如何旋转螺帽, 且延长要准确, 不能遗漏, 做好所需延长长度的标记, 达到预计的长度后停止。每天检查外固定架各螺帽有无松动[2], 钢针张力是否降低, 每2周行患肢正、侧位X线片检查1次, 检查有无轴线偏移。

3.2.3 外固定架的管理

主要是固定架随时保持清洁, 每日2次消毒。观察固定针有无松动, 张力是否太低, 引起局部松弛, 外固定架有无与皮肤组织相摩擦, 固定针周围患肢感觉较差的皮肤有无破溃。夏天气温较高时, 感染患者的固定针特别容易引起针道感染, 要及时检查发现。术后最初几天对于建立健康的针道非常重要。因此, 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直至固定针周围有纤维包裹。如果针道感染要及时清理[3], 保持引流通畅, 一旦针孔没有渗出物, 可以不再使用敷料。本组患者中, 有1例针道感染严重, 经医师反复清理后, 拨出固定针, 控制感染, 重新固定。有1例患者软组织肿胀, 与外固定架半月环摩擦, 加重肿胀, 经消肿治疗, 抬高患肢加强锻炼, 扩大半月环, 完成延长。长期监督和鼓励患者在抬高上肢前提下, 加强肌肉等长收缩活动及上肢各关节屈伸活动, 通过肌肉收缩挤压, 使针道渗出物排干净, 也能增加血运, 提高抗感染能力, 减轻水肿, 促进骨折愈合。锻炼具体方法:坐位或者站立位, 双上肢轮流向前上举向后旋转, 20圈/次, 每日2次, 先健肢, 后患肢, 屈伸肘关节、腕关节20次, 上午、下午各1组, 肌肉缓慢收缩舒张为主, 配合缓慢深长呼吸。

3.2.4 患肢血运的观察

血液循环的好坏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术后定时检查桡动脉搏动, 有无消失或减弱, 皮肤温度、颜色, 手指有无麻木。本组有1例肱骨骨延长上肢神经松解术后1 d出现患肢手部皮肤苍白、皮温下降、感觉麻木, 表明血液循环不良, 立即停止延长, 抬高患肢。通知医生检查外固定架, 检查内容为有无固定针压迫血管、神经, 或者牵拉血管引起动脉挛缩。检查未见外固定架压迫主要血管, 患者经休息、局部烤灯照射、扩张血管、放松后好转。

静脉回流受阻的观察, 上肢骨延长后外固定架会对患者上肢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头静脉是上肢静脉回流的主要通路之一, 由于肩关节活动范围较大, 往往患者睡觉时无意中肱骨外固定架可能会对头静脉造成持续性和间断性压迫。表现为患者早晨上肢肿胀加重, 局部有压迫疼痛, 要及时发现, 及时矫正。

4 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4.1 预防感染

术后创面感染多发生在体质较弱, 营养不良的患者;伤口周围瘢痕严重, 血运差的患者;夏天气温高, 出汗多的患者。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采取术后安排单独病房, 通风, 保持合适室温;瘢痕患者, 有渗出者采取局部红光照射治疗, 能改善血运并起到杀菌效果;术中克氏针多处贯穿, 可造成手术肢体肿胀, 针道处渗血、渗液, 术后每日2次无菌棉签擦拭针道处, 确保针道处干燥、清洁。

4.2 预防神经血管损伤

骨延长术创伤较大, 术后如果突发延长肢体肿胀, 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可造成暂时或永久性血管神经损伤[4]。因此, 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患肢皮肤的颜色、感觉、关节活动、动脉搏动及末梢循环情况, 与术前对比,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 松解压力迅速消肿即可。

4.3 预防肌肉关节挛缩

骨延长中对肌肉损伤最严重的就是肌肉挛缩, 主要原因在于延长过程中肌肉短期内突发的张力过高, 或者由于一侧肌肉损伤导致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在出现肌肉挛缩的早期能明显地观察到肌肉慢性肿胀不适, 及时停止骨延长, 锻炼肌肉, 热敷能有效减轻肌肉的挛缩, 肌肉好转后再次延长。

固定的肘关节往往在骨延长过程中挛缩, 但通过功能锻炼, 关节功能可达到较大改善或恢复。本组1例患者桡骨延长3个月后再次行肘关节松解术, 功能恢复。

4.4 预防截骨端的轴线偏移

由于上肢的解剖特点, 肱骨轴线较直, 骨延长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轴线偏移, 尺骨延长中以手腕掌侧中部为延长终点, 尺骨较粗不易移位。但是桡骨形状不规则, 走行旋转, 患者创伤中往往前臂伸肌肌肉损伤严重, 局部瘢痕形成, 骨延长中肌腱瘢痕的阻力会引起一定的骨偏移。在延长桡骨时应以尺骨为导向轴, 骨延长完成后再次行伸指、伸腕功能重建, 在延长过程中每2周摄X线片检查延长方向。

5 出院指导

术后伤口愈合拆线后患者出院, 但是骨延长治疗需要多次手术, 出院是暂时性的, 真正的康复是在患者外固定架完全去除后, 患肢功能恢复。患者要注意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 按照计划循序渐进, 以主动活动为主, 被动为辅。每周门诊复查1次, 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有无固定针的松动, 感染, 突发的肌肉疼痛、皮肤肿胀、手指麻木, 如有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改善饮食, 保护消化道, 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和高钙食物, 保持心情愉快。每2周门诊摄X线片1次, 定期随访。7例患者患肢均达到预期延长长度, 功能恢复良好。

6 小结

完善的术前评估,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术后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阶段性护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骨延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更离不开医护人员精心的策划和悉心指导。本文总结7例上肢严重创伤骨折造成骨短缩患者, 使用环形外固定架实施骨延长治疗。对环形外固定架进行精细管理, 严密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运动功能, 制订科学的护理计划, 指导功能锻炼, 积极预防和干预并发症, 最终骨延长3 cm~6 cm, 并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科学的护理计划在骨延长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霍继贞, 林毅, 魏长月, 等.环形外固定架截骨延长治疗胫骨骨髓炎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3) :260.

[2]薛晓媛, 陈豫春, 李涛, 等.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顽固性骨髓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3 (3) :346-347.

[3]李长霜, 赵秀健, 王素珍, 等.47例短缩-延长肢体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3) :226-227.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篇2

外固定支架现已成为骨科相应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骨外固定技术是通过经皮穿针和体外连接器将相邻骨段或肢体连 接,并在骨折断端基本解剖复位后使其达到稳定固定,为骨折 愈合提供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能满足患者功能康复锻炼需 求,是一种良好的骨科手术治疗技术。此法既不是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但却起到过去内固定和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当重要,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并 发症的发生,使伤肢尽快恢复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多由于突发事件引起骨折,常感到 非常紧张和恐惧,对骨折后伤肢功能的恢复痊愈有顾虑。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优点,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 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做好患者全身情况的检查和准备,包括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重要脏器 功能的检查,X 线片。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1.3 患肢的固定 骨折患者骨折断端在移动时极易使 邻近的血管神经受到二次损伤,多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 经血管损伤,所以搬运时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做临时固定,防止 加重周围组织损伤。

2.1.4 皮肤准备 手术前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 携带的细菌。因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隐藏着大量的污 垢和细菌,再加上有一些开放性伤口,极易引起术后伤口的感 染。所以术前应严格备皮和清洁皮肤,备皮范围为骨折部位上 下超过 2 个关节,并向上下远侧延伸 6 cm。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密切观 察生命体征,术后平卧 6 h,禁食禁水 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 察术后大小便情况等。

2.2.2 体位 保持患肢抬高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 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 30°,下肢骨折 术后用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 20°~30°。

2.2.3 患肢的观察 术后早期应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有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 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神经损伤。

2.2.4 外固定支架有无松动 术后定时检查支架牢固程 度,各螺丝钉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保持其稳定、牢靠,保证切实 可行的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由于外支架的 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动,影响骨折的愈合。

2.2.5 预防针道感染 由于外固定支架的螺针直接与体 外相通,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应重视针孔护理。保持针道干燥是 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所以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 时针眼处无菌敷料换药,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并用消毒 纱布覆盖,切忌用碘伏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可用 2 cm~ 3 cm 敷料垫在支架与皮肤之间,防止针孔处皮肤与外固定支架 接触。本组病例中有 2 例发生针眼处渗血,因发现及时,每天用 无菌棉签擦拭针眼,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针眼处换无菌 敷料。经过精心护理,患者没有发生针眼感染。

2.2.6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能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且能刺激骨折处的骨痂生长,利于骨折愈合。因此应耐心说服 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加强主动肌肉收缩训练。护理人员必须鼓励和协助患者做肢体肌肉的主动伸屈锻炼,加强 骨折远近端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环形外固定架 篇3

关键词 胫骨下段骨折 手术 Hoffmann外固定

资料和方法

2003年1月~2004年4月收治胫骨远端平台骨折和胫骨远端的骨折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34岁(8~68岁)。高能量损伤18例,合并损伤4例。其中股骨干骨折、股动脉损伤1例,足外伤1例,锁骨骨折1例,腰椎压缩骨折2例,对侧跟骨骨折1例。致伤原因:车祸14例,高空坠落伤2例,压伤6例。按照AO分类,A1型2例,A2型3例,A3型3例,C1型3例,C2型5例,C3型6例,闭合骨折8例,开放骨折14例。按照Custito-Andenson分型,Ⅱ型1例,ⅢA型1例,ⅢB型18例。16例并发腓骨骨折72%。全部使用Hoffmann外固定架。

手术方法:12例开放骨折急诊手术,4例石膏托固定,6例跟骨牵引,拾高患肢,手术推迟4~8天直至皮肿胀消退到满意、皮肤出现皱纹后可进行手术。本组16例合并腓骨骨折,10例使用克氏针固定,6例病人没有行腓骨固定,其中2例软组织条件较差而不适合做固定,4例为胫骨关节外骨折,没有必要复位腓骨。恢复腓骨长度后,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使克氏针或螺钉固定。9例关节外胫骨骨折直接单纯使用Hoffmann固定架固定,在主要骨折块前为中心作长度4~8cm的切口,进行最小限度的骨膜剥离,利用次主要骨折块作为复位其他骨折块的窗口,复位关节内骨折。关节面使用克氏针固定,4例進行了植骨,干骨后端固定后使用Hoffmann固定架和胫骨干固定到一起。对有远端粉碎性骨折者,首先处理固定远端部,使用2mm克氏针自腓骨的后侧向胫骨前内侧穿出,然后上外固定针调整方向,第2根克氏针自内踝后内侧向前外侧穿出,第3根固定元端骨折块。所有克氏针均上张力,与胫骨和外固定架连为一体。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5~10天。8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开放损伤伤口延迟闭合,在4例ⅢB型骨折中,术后14天内高渗糖纱布湿敷后闭合,本组无植皮和皮瓣转移者。远端骨折者,术后鼓励早期踝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合并关节内骨折者,3个月禁止负重;关节外骨折者,允许足趾在骨愈合允许的情况下逐渐负重。

结 果

按照Helfer标准评价,平均随访10个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除1例外,全部解剖复位,或恢复力线。优11例,良6例,中4例,差1例。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8.2%)。

讨 论

跨关节外固定可以增加远期踝关节的活动功能[1]要求的坚固内固定,满足了提早活动以改善功能的需要。然而长期跨关节固定和石膏托制动(60天)的确难以取得满意的致病效果[2]。本组通过使用Hoffmann外固定架治疗22例,无须跨关节固定,同使用钢板相比减少了对软组织的剥离,降低了皮肤坏死和深部感染的危险[3]。

胫骨下段开放粉碎性骨折关节周围5cm以内关节外骨折,是选用这种外固定架治疗适应证[3]。而对于软组织条件较好的低能量损伤性骨折,仍以钢板内固定为主[3]。使用Hoffmann外固定有如下优点:①损伤小:克氏针和有限的钢针作内固定物,能把损伤程度降至最低,固定可靠;②交叉克氏针可以对骨折块产生把持作用,托起骨折块,必要时再加用松质骨踝钉可稳固固定骨折;③无须跨越关节,不需用石膏托保护,术后3~4天就可活动关节,6~8周后可逐渐负重,对软骨修复效果较好;④可通过胫骨前的骨进行关骨块的复位满意率较高。本组94%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说明通过有限的切口也能进行可接受的关节面重建,减少并发症,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瞿桂华,刘诉,等.骨折外固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62-263.

2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11-826.

环形外固定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 例, 男16 例, 女5 例;年龄17~54 岁。按Ovadia和Beals分型, Ⅳ型14 例, Ⅴ型7 例。开放性骨折6 例, 闭合性骨折15 例。合并伤:腰椎骨折3 例、骨盆骨折6 例、足部损伤6 例、颅脑损伤12 例, 其他合并伤5 例。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者均在6~8 h内手术清创外固定。闭合性损伤者, 若全身状况允许可于8~12 h内手术。否则跟骨牵引维持7~10 d后手术。

1.2 治疗方法

先行腓骨后外侧直切口, 切开复位内固定腓骨, 再行前内侧切口 (与腓骨切口相距7 cm) , 显露胫骨骨折端及踝关节, 以距骨关节面的弧度为模板, 按由外向内, 由后向前顺序找准关键骨折块, 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 骨干达到矫正短缩、旋转、成角和明显侧方移位。以直径1.5 mm细克氏针经关节面外斜向近折端交叉固定。若有骨缺损, 取自体髂骨填塞移植。于关节面近侧1~2 cm交叉穿入直径2.0 mm全针, 全针直接穿入双侧骨皮质, 再敲击过对侧软组织, 两针交叉45°~60°, 在胫骨正中额状面前后20°~30°, 两针水平相距0.5~1.0 cm, 均走行于腓骨前面, 必要时, 也可经腓骨穿针。将半环开口向后连接固定于全针, 胫骨干内侧距骨折线2 cm, 远近侧骨干处各穿入1枚直径4 mm锥形螺纹半针, 于胫骨中上1/3骨干处, 穿入远离骨折线的直径3.0~4.0 mm全针, 穿针由外向里, 经过胫骨中心额状面, 将另一半环开口向后与近端全针相连接。然后用直连杆将两半环和两半针连接固定 (多段粉碎骨折在中间骨段或骨折块上加穿半针, 固定在附近连杆上) 。

1.3 术后处理

常规抗生素应用3~5 d, 负压关节引流24~48 h, 肢体功能位抬高, 术后3 d床上功能锻炼, 4、8周后, 根据复查X线片, 决定保护下下床10 kg以下负重锻炼, 术后3~6个月, 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后, 继续负重功能锻炼。

2 结 果

21 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18个月, 平均12.5月。骨折愈合时间8~16周, 平均12周。术后6~22个月, 平均8.7个月, 拆除外固定架。本组有3 例钉道结痂、渗液、浅表炎性反应, 清除结痂、3%双氧水滴洗, 每日2次, 好转。1 例皮缘坏死, 术后5 d清理后延迟I期缝合痊愈。无血管神经损伤, 无穿针进入关节及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无外固定架松动、断裂, 无骨折移位及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不愈合发生, 未出现骨髓炎、关节僵硬、跖屈挛缩及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表现。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定[2], 优6 例, 其中Ⅳ型4 例, Ⅴ型2 例;良11 例, 其中Ⅳ型8 例, Ⅴ型3 例;可3 例, 其中Ⅳ型2 例, Ⅴ型1 例;差1 例, 为Ⅴ型, 优良率81.0%。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4。

3 讨 论

3.1 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的概况

术后早期主动活动及辅助活动对关节功能恢复尤为重要。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可以达到坚强内固定基础上的早期锻炼。诸多严重并发症限制了其在该部位的应用。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的方式分三种, a) 不超关节外固定架:适用于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块较完整的病例。在高能量Pilon骨折中的应用受到限制。b) 超踝关节外固定架:其限制了踝关节的早期活动, 足踝部螺钉也易松动, 稳定性较差, 容易发生畸形愈合、延迟愈合。c) 超踝关节带关节的外固定架:固定于距骨颈和跟骨后部的螺钉使距骨和跟骨成为一个整体, 当距骨在踝穴内活动时, 支架的下方关节也以距下关节为中心运动, 与踝关节的运动轴保持一致 (踝关节面为弧形, 运动轴心在距下关节) 。由于解剖关系及螺钉在距骨颈和跟骨内位置的变化, 使支架的轴心无法与踝关节运动轴心始终一致, 困此常存在偏轴固定, 导致踝关节内外翻。踝关节活动轴心偏移, 不仅影响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而且会产生胫骨远端矢状面上的不稳定, 容易发生骨折块移位[3]。因此在偏轴固定下的踝关节运动对骨折的固定也存在影响 (踝关节运动时对支架的螺钉有应力作用) , 且不能保证骨折愈合中需要的轴向应力。

3.2 细针半环形外固定架优点

3.2.1 稳固性好

胫骨远端粉碎区靠近关节面通过交叉穿过2.0 mm克氏针, 形成远端半环形支架, 通过韧带整复作用, 更好地复位骨折端, 其刚性板架结构加上半环形横行连杆, 增强了整体稳定性, 横贯骨骼的多枚钢针使稳定骨折端的压力均匀分布, 有效传递轴向应力, 减少剪力, 弥补克氏针有限内固定的不足, 支撑关节面对位及整体骨折对位, 维持关节面和胫骨干间牵引, 对抗肌肉挤压力, 不需要干骺端的支撑, 达到三维固定, 克服胫骨短缩, 维持塌陷骨折复位高度。

3.2.2 并发症少

由于穿针部位及平面可调节选择, 因此切口小, 胫骨远端软组织剥离少, 血供破坏少, 切口愈合快, 更适合延伸到骨干的骨折。降低了软组织损伤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早期活动锻炼, 关节面的软骨压力刺激, 可促使软骨细胞从关节液中吸取营养, 对软骨进行磨造, 促进关节面修复,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和跖屈挛缩。

3.3 注意事项

a) 遵守先复位、临时固定, 后穿针、再固定的原则。b) 骨折远端应交叉穿针, 交叉角度不小于25°, 并尽可能控制大骨折块。c) 术中注意针道无张力原则, 减少术后针道感染发生率。d) 术后关节腔引流24~48 h, 可减轻关节肿胀及血液中纤维蛋白释出, 减轻关节内黏连。e) 胫骨下段穿针首先穿入后内至前外方向全针, 可抬起肢体从内侧进针。防止损伤胫后血管、神经。穿入前内至后外侧方向全针时从外侧进针, 可推开大隐静脉, 或改变出针部位, 避免损伤。f) 应注意内踝上1 cm为关节线, 外踝较内踝低1 cm, 胫骨下端关节面呈向上弧形, 穿针时避免进入踝关节。g) 胫骨穿针一般不穿越腓骨。若腓骨粉碎严重固定困难, 可根据情况决定腓骨固定的方式。我们对粉碎严重者, 复位后采用直径2.0~2.5 mm克氏针髓腔内固定后, 附加贯穿下胫腓关节的全针, 固定于半环形支架上, 避免外踝上移、踝穴增宽、踝关节失稳。此全针可于术后8~12周提前拆除, 恢复下胫腓关节微动, 避免胫腓联合骨性连接及全针断裂。

3.4 适应证

GustiloIII度开放骨折, 合并感染和/或软组织缺损的骨折, 关节内和/或干骺端粉碎骨折且骨折段较长的骨折。

3.5 禁忌证

穿针处皮肤感染和患者不能配合使用外固定器者, 严重骨质疏松是相对禁忌证。

摘要:目的 探讨细针半环形外固定架不超关节治疗波及胫骨干中下1/3的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细针半环型外固定架不超关节治疗波及胫骨干中下1/3的Pilon骨折21例。按Ovadia和Beals分型:型14例, 型7例, 开放性骨折6例, 闭合性骨折15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18个月, 平均1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6周, 平均12周。术后6~22个月, 平均8.7个月, 拆除外固定架。有3例钉道结痂、渗液、浅表炎性反应, 经清除结痂、3%双氧水滴洗后痊愈。1例切口皮缘坏死, 经清理延迟I期缝合后痊愈,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按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 优6例, 良11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81.0%。结论 细针半环形不超关节外固定架治疗波及胫骨干中下1/3的Pilon骨折, 能有效维持骨折稳定, 可使关节早期活动, 有利功能恢复。

关键词:半环形,外固定,Pilon骨折

参考文献

[1]许杰, 马若凡, 丁悦.、型Pilon骨折外科治疗难点及处理对策[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3) :201-202.

[2]吴富章, 蔡靖宇, 郭涛, 等.一期植骨、解剖形钢板与外固定器治疗严重粉碎性Pilon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14) :748.

环形外固定架 篇5

关键词:胫腓骨,远端骨折,环形外固定架

胫腓骨远端血管供应较少, 且缺乏肌肉附着, 骨折后常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足, 导致迟缓愈合甚至不愈合的发生[1]。以往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处理有着很多失败的教训, 所以在治疗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仍有很大的争议。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将收治的3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环形外固定架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3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会诊均适合采用环线外固定架治疗。男性18例, 女性13例, 年龄21~47岁, 平均年龄 (31.24±4.37) 岁, 伤后至手术时间1~11d, 平均 (3.9±2.3) 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例, 交通伤12例, 摔伤7例, 砸伤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其中左侧17例, 右侧5例, 双侧7例。按骨折AO[2]分型, A型8例, B型11例, C型9例。

1.2 研究方法

于术前40min给与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术后第3d停止。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仰卧位。依据骨折类型组装外固定架, 两个环置于骨折线远端, 两个置于骨折线近端, 分别用橄榄头钢针 (2mm) 交叉穿过骨骼固定在金属环上。视效果可用橄榄钢针对骨折进行复位, 是骨折端接触紧密。

1.3 术后处理

术后3d内采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第1~3d进行股四头肌锻炼, 第4~5d开始膝关节锻炼, 第6d开始不负重下地活动, 第6周开始10kg负重活动, 并行X线片复查, 视骨折线愈合程度增加锻炼量。

1.4 评价标准[3]

骨折治疗效果依次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骨折完全愈合, 活动正常, X线提示愈合良好;有效:骨折愈合有轻微移位, 但不影响正常活动;无效:骨折愈合畸形, 外固定架去除后再次骨折。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31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 有效随访率100.00%。随访时间6~12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 (8.42±2.13) 个月。带架时间2~8个月, 平均带架时间 (4.7±2.6) 个月。治疗效果:显效19例 (61.29%) , 有效10例 (32.26%) , 无效2例 (6.45%) , 总有效率为93.55%。

2.2 不良反应情况

2例患者针道感染, 经抗生素纠正得到治愈。2例患者外固定支架去除后踝关节活动范围一定程度缩小, 但背屈减小均在4°以下, 跖屈减小均在10°以下, 未影响正常功能。随访未发现骨髓炎、软组织感染、缩短、旋转畸形、成角畸形等情况。

3 讨论

有研究[4]指出, 胫骨骨折约有23%为胫胫腓骨远端骨折。胫骨干远端多由松质骨组成, 肌肉覆盖面小, 缺乏软组织保护, 容易发生骨折。另一方面, 该处一旦发生骨折, 没有充分的血液供应, 骨折愈合较为困难。同时, 胫腓骨远端骨折多因剧烈碰撞导致, 损伤范围比较广泛, 不仅可使该处骨质严重粉碎, 甚至可波及远端关节以及周围组织, 使血液供应中断, 治疗不当可致感染、坏死、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一直以来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治疗都有着较大争议。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髓内钉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以及环形外固定架等。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良好, 但胫腓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位置较为特殊, 髓内钉不能稳固结合, 骨折块极易内翻或外翻, 导致力线偏斜。同时, 髓内钉还可能造成骨折面的进一步移位, 加重骨折病情。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虽能有效复位骨折, 但其过于强调坚强固定, 对软组织可造成二次损伤, 并发症发生率高。早在上世纪90年代, 就已有报道[5]指出, 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术产生的应力会对血供造成一定影响, 加剧固定处骨质疏松, 最终导致内固定系统的稳固性降低。而环线外固定架术是通过持续性牵张, 刺激骨骼生长, 充分发挥牵拉力作用, 既保护了骨折周围软组织, 又最大程度上促进骨折愈合。

在本次研究中, 显效19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达到了93.55%。2例患者针道感染, 经抗生素纠正得到治愈。2例患者外固定支架去除后踝关节活动范围一定程度缩小, 但并未影响正常功能, 总体治疗效果较佳。综上所述, 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玉新, 陈志霞, 郭建欣, 等.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复杂粉碎骨折2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8) :5086-5087.

[2]方广文, 吕廷灼, 舒衡生.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43) :8128-8132.

[3]商建磊.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4) :129-130.

[4]周治国, 官丙刚.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0) :741-743.

环形外固定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骨科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患者, 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 依据 《坎贝尔骨科学》[3]和《骨与关节损伤》[4]诊断符合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 查体可见患侧小腿出血, 骨折样畸形明显结合影像学等即可明确。 治疗组共87 例 (肢) , 其中男49 例, 女38 例;右侧53 例, 左侧34 例。 根据Gustilo[5]开放性骨折标准:分Gustilo I型6 例, GustiloⅡ型17 例, GustiloⅢA型17 例, GustiloⅢB型27 例, GustiloⅢC型20 例; 选取同期60 例采用常规髓内钉系统治疗患者, 其中男39 例, 女21 例;右侧33 例, 左侧27 例。 Gustilo I型4 例, GustiloⅡ型13 例, GustiloⅢA型14 例, GustiloⅢB型16 例, GustiloⅢC型13 例。 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及Gustilo分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GustiloⅠ型和Ⅱ型, 行内固定物的固定和软组织的清创修复治疗;GustiloⅢ型, 行外固定的治疗。 依据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分型和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应用原则安装外固定架。

1.2.2 对照组常规髓内钉系统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骨折愈合情况的评定手术后12~24 个月参照施能木等[6]对骨折愈合情况的评定标准。

1.3.2 关节功能评分[7]采用lowa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手术侧踝关节的功能、疼痛、步态、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治疗组骨折愈合优良率93.1%, 无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78.3%, 4 例骨髓炎、骨不连发生。 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相关分值比较手术后治疗组患者踝关节的功能、疼痛、步态、活动度情况进行评分, 与手术前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胫骨前内侧表面覆盖的软组织较少, 如软组织条件欠佳的情况下,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术后出现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髓内钉系统作为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 这些内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成角畸形、短缩、不愈合、感染、延迟负重、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等。 而外固定架的优势能完全发挥于胫腓骨骨折, 利用外固定架对骨折断端提供的相对稳定固定方式和独特的生物力学性能, 促进骨折愈合。 该治疗只需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固定, 避免二期手术切开内固定, 骨折愈合后在手术室外即可取出。 很多国外研究, 多选择钢板、经皮钢板、髓内钉系统作为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 这些内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成角畸形、短缩、不愈合、感染、延迟负重、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等[8]。而外固定架的优势能完全发挥于胫腓骨骨折, 利用外固定架对骨折断端提供的相对稳定固定方式和独特的生物力学性能, 促进骨折愈合。 该治疗只需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固定, 避免二期手术切开内固定, 骨折愈合后在手术室外即可取出。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是外固定架的一种, 全环形外固定架系统, 有承受负荷和矫形的轴线经过环形外固定架系统的中心, 这个中心即是骨骼的纵轴[9]。

目前外固定架技术发展迅速, 在骨科领域被广泛应用,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其良好的适应症。 相对比骨科领域传统的内固定手术方式, 外固定架技术能在损伤区域外围对骨折提供稳定的固定, 能在三维平面上闭合复位骨折断重建骨的解剖构造。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环境。结果显示: 治疗组骨折愈合优良率93.1%, 无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78.3%, 4 例骨髓炎、骨不连发生。 且治疗组术后手术后治疗组患者踝关节的功能、疼痛、步态、活动度情况进行评分, 与手术前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中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力学性能稳定, 可按需要行体外调节, 确保骨折对位对线良好;穿针固定时几乎不损伤软组织, 无需剥离骨膜, 对骨折端血运破坏极小。 可动力化的调整, 既能视病情缩短对骨折端加压, 又可牵引延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明确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骨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共87例 (肢) , 其中男49例, 女38例;右侧53例, 左侧34例;根据年龄采用不同型号的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 对照组常规使用髓内钉治疗, 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优良率93.1%, 无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78.3%, 4例骨髓炎、骨不连发生。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微创、固定稳固、可尽早恢复功能活动、愈合快、并发症少、固定架拔除方便、患者易耐受。

关键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

参考文献

[1]Gustilo RB, Mendoza RM, Willians DN.Problems in themanagement of typeⅢ (severe) open fractures a newclassification of typeⅢopen fractures[J]Trauma, 1984, 36 (24) :742-746.

[2]鲁迪, 巴克利, 莫兰.骨折治疗的AO原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36.

[3]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8-49.

[4]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5-226.

[5]Patil S, Montgomery R.Management of complex tibial and femoral nonunion usingthe Ilizarov technique and its cost implications[J].Bone Joint Surg Br, 2006, 88 (5) :928-932.

[6]胡世平, 施能木, 陈文昌.带锁髓内钉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9, 33 (4) :441-442.

[7]Merchant TC, Dietz FR.long-term follow-up afte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and fibular shafts.J bone Joint Surg Am, 1987, 71 (4) :599-606.

[8]Trafton PG.Closed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tibia[J].Clin Orthop Rel Res, 1998, 2 (30) :58-67.

上一篇:可降解支架下一篇:教育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