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外固定支架

2024-05-09

单边外固定支架(精选五篇)

单边外固定支架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 例, 男61 例, 女9 例;年龄19~65 岁, 平均32 岁。新鲜骨折68 例, 陈旧骨折2 例;骨不连1 例。开放骨折52 例, 按Gustilo分类, Ⅰ型8 例, Ⅱ型9 例, Ⅲa型19 例, Ⅲb型16 例, 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病例。闭合骨折18 例, 按Tscherne分类, Ⅰ级3 例, Ⅱ级6 例, Ⅲ级9 例。粉碎性骨折45 例, 横行5 例, 斜形8 例, 螺旋型12 例。上段16 例, 中段31 例, 下段22 例, 多段1 例。合并颅脑损伤2 例, 肝脾破裂3 例, 肠破裂1 例, 多发伤5 例, 多发骨折15 例, 合并中毒性脑病1 例, 合并心肺脑、糖尿病等内科疾患5 例。

1.2 手术方法

多发伤的患者首先处理重要脏器损伤, 病情平稳后, 再行骨折固定, 按部位选择线型、“T”型、加长型或超关节型外固定架。闭合骨折, 先在C型臂透视下闭合复位, 失败可小切口复位, 同时有限内固定;对开放性骨折, 先彻底清创, 可在原伤口或适当延长伤口后进行复位有限内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 首先将大的骨块进行复位有限固定, 使复杂骨折变为简单骨折, 尽量不剥离骨块连接的软组织, 主干支撑点连接后, 剩下的碎骨块向主干合拢即可, 不要求解剖复位。对于合并腓骨骨折的严重胫骨粉碎性骨折或骨缺损者, 先复位固定腓骨以恢复肢体长度, 再行胫骨的复位固定。根据骨折的稳定与否选择外固定架进行加压固定、牵张固定或支持固定, 骨缺损的要一期植骨, 软组织缺损的尽可能一期植皮或皮瓣转移。缺损、污染严重的可二期修复。对陈旧性骨折先行骨折端切新, 打通髓腔, 再植骨固定。术后每日2次针孔滴酒精,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膝、踝功能锻练, 待肿胀、疼痛减轻后, 如无其他合并症,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定期拍片复查, 待骨折线模糊、骨痂形成后逐步负重, 支架逐步动力化。骨折坚固愈合后, 拆除外固定架。

2 结 果

2.1 临床评定标准

优:骨折愈合, 关节活动正常无并发症。良:骨折愈合, 关节活动受限, 不影响功能, 无血管、神经并发症。可:骨折愈合,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无血管、神经并发症。差:骨折不连或关节功能严重受限, 影响日常生活, 或有神经、血管并发症。

2.2 随访结果

本组随访70 例, 愈合69 例, 随访时间8~24个月, 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2.5~13个月, 平均5个月。优64 例, 良3 例, 可2 例, 差1 例, 优良率96%。骨折愈合最短2.5个月, 最长13个月, 平均5个月。并发症:钉道感染9 例 (19孔) , 螺钉松动6 例 (8枚) , 骨不连1 例, 骨折成角畸形2 例, 关节僵硬4 例, 足趾背伸障碍1 例。

3 讨 论

3.1 胫骨骨折的特点

a) 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重物砸伤等高能量暴力所致, 易出现开放粉碎性骨折;b) 小腿前无肌肉包绕、软组织薄弱、血运差、易出现皮肤剥脱、破溃、坏死及感染等并发症;c) 骨筋膜间室小、易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d) 易出现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3.2 骨折区域的血供对骨折愈合的重要性

几十年来, 骨折固定的观念在不断更新, 从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练的AO理论, 到生物接骨学的BO理论。从动静结合的CO接骨学到生物应力模量MO的提出, 逐渐推动着骨折治疗理念的转变。对于下肢长骨骨干的骨折不强调解剖复位, 而重视长骨力线和长度的恢复, 更重视了骨折区域血供的保护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所以在技术上多采用闭合复位、闭合穿钉、有限切开, 保护游离骨块的软组织连接, 不强求以牺牲血供为代价的精确复位和广泛的软组织剥离, 不要求内置物与骨质间紧密贴合, 而要求骨折固定稳固、骨折端有持续生物应力模量和最小的血运干扰, 从而使骨折愈合时间和愈合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1]。

3.3 传统治疗方法的特点

石膏、夹板外固定或牵引虽然简单迅速, 但不能达到骨折有效稳定固定, 对线不良。骨折端的异常活动不仅威胁伤口, 皮肤的愈合和恢复, 更能增加污染扩散的机会。软组织近期处理困难, 只适用于部分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钢板内固定虽复位满意, 固定坚强, 但创伤大、骨膜剥离广泛, 进一步破坏了已遭严重损伤的骨折端血供, 且应力遮挡效应较大, 易造成骨折端吸收、骨不愈合、皮肤软组织坏死、感染及钢板外露等, 多主张将其用于有良好软组织覆盖的干骺端骨折。锁式髓内针, 可闭合复位穿针, 但手术操作复杂, 易造成感染扩散, 脂肪栓塞等, 多用于软组织损伤较轻的闭合骨干骨折及污染较轻的开放性骨干骨折。对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的髓内针固定尚存在争议。Liss钢板固定, 虽切口小, 可骨膜外固定, 操作复杂, 目前多用于近干骺端的骨折, 且价格昂贵。

3.4 外固定治疗的特点

优点:a) 操作简单, 技术易掌握;b) 微创、出血少, 局部血运干扰小, 对全身原有疾病和隐匿性疾病影响小;c) 力学性能稳定可靠, 可早期功能锻炼;d) 早期刚性静力固定, 中后期为弹性动力化固定, 符合BO及MO的固定理念, 可实现第三种骨折愈合方式[2];e) 应用灵活, 可实现牵张复位、加压及随时调整纠正畸形;f) 对于开放骨折便于伤口换药、植皮、皮瓣转移修复等;g) 多发伤的急诊固定简单有效, 迅速对胫腓骨骨折进行可靠固定, 有效地控制骨折出血和疼痛, 方便多发伤的全身治疗和护理;h) 避免了双边外固定架进出钉点多致伤口闭合困难, 贯穿肢体易损伤血管神经, 肌肉的“拴柱”效应等并发症[3];i) 价格低廉,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缺点:a) 固定不如钢板髓内钉坚强易畸形愈合;b) 复查次数多, 需多次调整;c) 近关节的骨折外固定架不利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d) 易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e) 携带不便。

3.5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钉道感染是外固架常见并发症, 本组70 例中有9 例19孔, 8 例改用氯霉素眼药水点针孔后均控制, 能继续带架, 1 例因已骨愈合, 拆架后经换药痊愈。分析原因:a) 螺钉直径偏小、钉与皮肤界面接触不稳定;b) 术中钉孔偏小, 或缝合张力过大, 致压迫性坏死;c) 钉道周围不洁;d) 可能与长期点入酒精渗入皮下而增加感染有关。预防应选用较粗的固定钉, 钉孔切口略大, 钉孔皮肤紧密且无张力缝合, 钉道周围保持清洁, 感染后可先暂时制动, 改用氯霉素眼药水点钉孔, 应用抗生素, 必要时切开引流或更换钉道, 甚至提前拆架。骨折成角畸形本组2 例, 均出现在中下段粉碎骨折。原因:a) 外固架各制动旋扭松动;b) 固定钉松动;c) 不稳定骨折未行有限内固定;d) 负重过早;e) 未按力学原理排列固定螺钉, 应尽量缩短内侧两枚螺钉与骨折端的距离, 同一侧的螺钉应尽量分散远离, 这样力臂长, 承受力量大, 应密切随防, 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调整外固定架。螺钉松动本组6 例8枚。发生原因:a) 骨质疏松;b) 高速电钻致骨坏死、骨吸收;c) 钉道感染;d) 钻头直径过大。防治措施:预防骨质疏松, 积极防止感染, 规范操作, 可改用自攻螺钉。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

3.6 关于单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一些问题的探讨

固定螺钉的生物力学布局[4]:a) 固定钉在单平面还是多平面。所有固定钉平行是在一个平面, 形成单平面矩形, 承载时, 剪切力和扭转力最小, 但欠稳固, 易造成固定钉脱出, 但动力化后可实现有效轴向加压。双平面和任意平面立体固定, 虽固定稳固, 但承载时, 应力遮挡效应较大。我们的做法是对于有限内固定后骨折端稳定的, 固定钉平行单平面分布。严重粉碎或骨缺损的, 用多平面三维立体固定。动力化时改为平行单平面分布。b) 固定钉是扇形分布, 还是锥形分布。扇形分布, 固定稳固不影响关节活动, 锥形分布增强骨折的刚性固定。c) 钉组间距:过小易造成骨折线劈裂, 过大则不稳定。内侧2枚固定钉距骨折线应不小于2 cm为宜。d) 钉组内钉间距:按生物力学原理, 间距越大, 骨折固定越稳定, 但从肢体功能锻炼的角度出发, 钉距过大, 会影响关节活动, 我们认为钉组内钉距最小不应小于5 cm。螺钉穿出对侧皮质的长度以1~2个螺纹为宜, 过长宜出现“栓柱”效应, 致趾伸肌功能障碍。固定钉的粗细选择:选择较粗的螺钉较稳定, 一般以5 mm单螺纹钉为宜, 超过6 mm易引起骨折端劈裂。骨架与皮肤的距离:应以不接触皮肤为宜。合并腓骨骨折的处理:胫骨固定后稳定的腓骨中上段骨折可不固定, 重度粉碎、无支撑点骨缺损的胫骨骨折应首先固定腓骨以恢复肢体长度, 增加胫骨骨折固定的稳定性。距踝关节10 cm以内的腓骨骨折应予固定。软组织条件好用钢板固定, 软组织条件差可用髓内钉固定。动力时间的选择:何时静力动力化, 不应以时间为准, X线片骨折线模糊, 骨痂形成方可静力动力化。钉孔点滴, 氯霉素眼药水较酒精更适宜。

胫骨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的外伤, 外固定架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固、并发症少、对局部血运软组织干扰小等优点, 是治疗胫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尤其在治疗GusuloⅢ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及多发伤的损伤控制中具有独特优势。结合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的闭合粉碎骨折, 避免了钢板内固定的伤口覆盖困难, 局部血运破坏大等风险, 但单边外固定架属偏心固定, 稳固性不及钢板及髓内钉, 易出现成角畸形, 固定钉松动, 钉孔感染等并发症, 且携带不便。对于软组织条件好的闭合骨折, 尤其是干骺端骨折主张尽量选择钢板坚强固定, 以利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污染较轻的Ⅰ型、Ⅱ型开放骨折亦可选择钢板及髓内针固定。近年不扩髓实心髓内钉固定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治疗中, 已取得良好效果。总之胫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不同伤情及软组织损伤的准确评估, 选择最佳的内固定方式, 掌握有利的手术时机, 实行有效的固定。

参考文献

[1]魏万富, 辛景义, 张铁良, 等.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10) :831.

[2]方跃, 裴福兴, 杨天府, 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 (9) :723.

[3]臧建成, 刘昊, 侯熙智, 等.双单边外固定架终末治疗胫腓骨高能量损伤[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10) :924-925.

单边外固定支架 篇2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90-01

胫骨平台骨折多由暴力撞击所致,患者通常表现为膝盖肿胀及疼痛等临床症状,且部分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在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1]。研究显示,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方案,对患者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且操作简单,患者恢复速度快[2]。基于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为进一步研究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提供临床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8例;年龄22~71岁,平均(391±53)岁;车祸致伤19例,高空坠落7例,暴力撞击4例;合并韧带损伤4例,半月板损伤5例;左侧骨折13例,右侧14例,双侧3例;开放性损伤12例,闭合性损伤18例;骨折分型:Ⅳ型7例,Ⅴ型10例,Ⅵ型13例。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1~73岁,平均(384±49)岁;车祸致伤18例,高空坠落8例,暴力撞击4例;合并韧带损伤3例,半月板损伤5例;左侧骨折12例,右侧15例,双侧3例;开放性损伤11例,闭合性损伤19例;骨折分型:Ⅳ型6例,Ⅴ型10例,Ⅵ型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内固定治疗,术前作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切开胫骨平台,清除坏死软组织,作常规骨折复位,采用螺丝及钢板固定,后逐层关闭切口,作缝合处理;观察组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方案治疗。在C臂透视机指导下作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处理,对合并韧带损伤患者作修补操作,对骨缺损患者,则植入人工骨,取螺钉固定,后钻入外固定钉。据患者骨折类型选择支架,本组采用半环式固定架13例,单臂外固定架1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月拆除外固定支架,并指导其作功能康复锻炼。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定期接受复查,观察患者膝关节活动状况及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的骨折及骨性愈合时间,统计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参照Mzaur评分标准[3]评估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优:Mzaur评分>90分,膝关节无肿痛感,步态基本正常;良:Mzaur评分85~89分,膝关节肿胀大部分均消除,步态取向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达750%;可:Mzaur评分65-84分,膝关节肿胀部分消除,步行有痛感,步态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为500%;差:Mzaur评分<64分,膝关节未消肿,痛感显著,步态非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为250%。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应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由表1可知,观察组膝关节恢复优12例,良14例,可3例,整体恢复优良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骨折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及骨性愈合时间分别为(131±21)周,(48±13)月,均短于对照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都由高能损伤所致,部分患者伴随半月板及膝关节韧带损伤,临床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按骨折原因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损伤两种。胫骨平台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若未及时给予治疗,可能导致膝关节畸形,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4]。目前临床上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闭合复位的方式,但传统内固定治疗方案主要通过切开骨折部位,清除坏死及损伤软组织,置入内固定器械,对膝关节附近软组织创伤大,可能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且手术切口大,缝合困难,术后切口感染、皮肤感染及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同时复位稳定性差,患者较易出现骨折移位[5]。另有研究发现,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方案,整体疗效佳,对人体膝关节损伤小,手术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6]。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方案,在确保骨折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保护了膝关节附近软组织,降低了组织创伤,且复位稳定,固定牢固,患者可在骨折复位后开展功能恢复锻炼,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骨折愈合时间与骨性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案,其疗效好,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宗超,蒋燕,杨家福,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6):505-508.

[2] 丁帆,陶圣祥,阿米特,等.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J].解剖与临床,2013,18(6):478-481.

[3] 邹翰林,刘岩,郭永飞,等.组合式外固定架在伴有开放伤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评价[J].创伤外科杂志,2013,16(6):516-519.

[4] 王洪刚,顾立强,朱庆棠,等.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分期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11):951-955.

[5] 杨德福,张功林,章鸣,等.混合式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伤,2009,22(3):219-220.

[6] 卓乃强,李正疆,葛建华,等.内固定与外支架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8):952-955.

单边外固定支架 篇3

1一般资料

自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共有2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接受Orthofix外固定架治疗。男性22人, 女性4人, 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38.9岁。其中闭合性骨折21例, 开放性骨折5例 (GustiloⅠ型2例, Ⅱ型3例) ;合并腓骨骨折21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 车祸伤8例, 扭伤3例, 重物砸伤3例。采用Rüedi和Allgöwer分型方法, Ⅱ型7例, Ⅲ型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除5例开放性骨折患者行急诊手术外, 其余为2~22d, 平均10d。

2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择期手术者, 行跟骨骨牵引, 常规拍踝关节正侧位X光片并进行CT检查, 明确骨折形态。患肢抬高, 促进软组织肿胀和水疱消退。

2.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 患肢上气囊止血带, 但仅在切开时充气加压。操作在C形臂X线监视下进行。首先在透视引导下徒手置入距骨螺针, 在踝正位相中确定螺针穿过距骨颈两个螺纹, 确保其穿透了两侧皮质。跟骨入针点的位置可通过旋转铰链模板来调整, 使铰链的中心接近距骨的中心。在透视下观察后足跟骨轴位像, 证实跟骨螺针穿过双侧骨皮质。螺针全部置入后, 将模板更换为外固定架并松开近端的球关节, 调整胫骨至恢复正常对线关系后锁紧球形关节。再用连于架体上的加压-牵开器将关节间隙撑开, 检查复位情况。无法通过韧带整复作用复位的骨折片, 使用间接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或做小切口进行有限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复位后出现骨缺损者Ⅰ期植骨。术毕适当松开牵引使踝关节间隙恢复正常。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 20例合并的腓骨骨折进行了切开复位内固定。

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注意针道护理, 每天用酒精滴针孔2次。术后2d~16周 (平均22.8d) 松开铰链。术后4~8周内禁止负重;临床体检及X光片均证实骨折临床愈合者可松开架体上的锁栓实现动力化和部分负重, 以后可遵医嘱逐渐增加负重。骨折愈合后可去除外固定架。取架后进行有保护, 逐步增加负重, 并继续积极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3结果

3.1 随访时间

嘱患者于术后4、8、12、16、24、32周门诊随访;本组病例随访8~96 (平均32.9) 周;术后4~16 (平均9) 周开始部分负重。骨折愈合时间8~54 (平均18.8) 周。因干骺端骨缺损而行Ⅰ期植骨者5例, 延迟愈合2例, 因不愈合而行Ⅱ期植骨者仅1例, 最终全部获得愈合。踝关节背伸5°~35°, 平均18.2°, 跖屈5°~30°, 平均14.7°。

3.2 并发症

针道感染者6例 (均位于距、跟骨) , 1例伤口出现皮下积液, 经换药后愈合。

4讨论

在Pilon骨折治疗方法发展的早期, 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整复、跟骨牵引或经皮穿针结合石膏固定、经踝关节垂直轴向穿针、单纯固定腓骨、切开固定主要骨折片、Ⅰ期踝关节融合术甚至截肢等。由于多为高能量损伤, 关节面粉碎较严重难以解剖复位, 对损伤严重的软组织进行外科干预常常造成切口并发症, 并由此导致感染、不愈合等后果。

近年来,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技术在国内外逐渐开展起来。因其不需要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和置入较大的内植物, 明显地减少了伤口并发症和感染率, 提高了骨折愈合率, 很快受到广大骨科医师的欢迎。其中Orthofix单边铰链式跨关节外固定架具有不涉及损伤部位, 操作简单, 便于复位, 可维持足的位置, 远端带有铰链允许踝关节活动以及可进行微动及动力化固定促进骨折愈合等诸多优点。

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对该技术有几点体会: (1) 建议术前常规行跟骨牵引, 并在牵引下拍踝关节正侧位X光片, 同时行CT平扫。一方面起到制动、消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大致了解韧带整复可能达到的效果, 协助制定手术方案。 (2) 手术时机选择非常重要, 建议单纯闭合性Pilon骨折或虽合并其他情况但不需紧急手术处理时, 最好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再择期行手术;在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出现筋膜室综合征或多发创伤病例应急诊手术, 用外固定架稳定患肢, 恢复患肢长度力线, Ⅱ期再行关节面复位固定。 (3) 距骨螺针的位置和方向至关重要, 拧入的螺针应与距骨顶部平行并大体上与足的纵轴垂直, 最大限度接近踝关节生理运动轴线和减少距骨倾斜。注意固定针要穿过对侧皮质两个螺纹以追求更好的把持力。 (4) 术后只要软组织条件允许, 应尽可能早期松开铰链活动踝关节, 出现愈合趋势后早期轴向动力化;指导患者加强针道护理, 防止针道感染、松动、固定失效。 (5) 确定骨折愈合后, 应及时取架, 以利于患者进一步锻炼踝关节功能, 取架后逐步负重以避免内翻畸形的发生。

Orthofix单边铰链式跨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有效降低了Pilon骨折的并发症, 提高了骨折愈合率, 获得了良好的踝关节活动范围, 近期效果良好。

收稿日期2012-03-20

单边外固定支架 篇4

(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湖北黄石435000)【摘要】目的:对下肢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的护理措施和体会进行了总结。方法:对52例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折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期的护理,并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52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已经正常的愈合,5例患者钉眼处出血,5例患者出现了感染,1例患者的螺钉松动,有1例患者骨折再移位。结论:使用骨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骨折是有很好的疗效的,虽然还是很有可能发生并发症,但是在手术期护理得当,病人预后还是非常好的。【关键词】骨外固定支架;下肢骨折;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27-01 骨外固定简称(ESF)是一种治疗骨折的方法,把高强度的钢针经过皮穿放置在骨折的远近新股段,利用身体以外的稳定系统从而跟皮外的诊断进行连接,从而使骨折固定。使用这种方法是一种很新的而且使用比较广泛的手术疗法。当皮肤受到严重的损伤时,固定架能够稳稳的使骨折固定。而且还很方便观察和处理软组织的损伤。因此我院自2005年6月到2011年12月采用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折的病人52例,对患者手术期的护理加以重视。治疗的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在本组中有52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在17~60岁,平均的年龄在30.5岁。而且患者都是由于直接的暴力从而导致的开放性的骨折。1.2 手术方法: 患者都要进行硬膜外的麻醉,首先进行了伤口的彻底清创,采取挂着的开放复位。然后利用固定架工具进行定位,钻孔、安钉,最后对伤口进行包扎。1.3结果:在对5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后,其中有40例患者已经正常的愈合,5例患者钉眼处出血,5例患者出现了感染,1例患者的螺钉松动,有1例患者骨折再移位。 2 手术前的护理2.1 一般护理 患者尽量的要使下肢向上抬,使用无菌敷料对伤口进行包扎,能够防止伤口感染。对于严重的肿胀患者,观察患者的足背动脉的脉搏,掌握患者的感觉和活动情况,防治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2.2 心理护理 手术前向患者诉说使用外固定器的优点和理由,从而能够使患者的心情得到放松,而且还能够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但是固定架是要在肢体外进行暴露的,所以一定要阐明,使用固定架的不便,所以在劝说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本组中患者都积极的听取,所以治疗时患者都能积极的配合工作。手术都能够顺利的完成,而且积极地配合,取得很好的疗效。3 手术后护理 3.1 疼痛的处理措施 肢体的肿胀或者淤血,针眼处的皮肤遭到牵拉时都会导致疼痛。通过体位的选择能使患者的疼痛减轻。使肢体能够小范围的活动,受压的部位要经常的变换,防止压疮。患侧的肢体应该抬高,针眼处的皮肤需要保持完整。3.2 预防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最好患者都能单独的居住,但是还是要按照常规对房间进行消毒。保持钉眼处的皮肤清洁干燥,保证敷料没有渗液、渗血和脱落。如果伤口没有渗液,那么需要每周对敷料进行更换。每次的更换都是需要使用碘伏消毒,但是结痂之后没有必要去除。3.3 预防减轻肢体的肿胀 手术之后一周要对患肢进行抬高,高度要超过心脏。可以起到静脉回流、和淋巴液的回流的作用,从而使肢体的肿胀减轻。如果肿胀明显,那么可以使用甘露醇,半个小时滴完,每天使用1~2次。也可以对其进行按摩,每次的时间最好是15min,一天能够做3次。在本组中有5例患者肿胀比较明显使用了以上措施,效果明显,肿胀消除。3.4 观察患肢的趾端血循环、感觉活动 由于早期的患者可能肿胀比较严重,使用固定架可以牵拉血管神经。很容易造成感觉功能的异常和趾端血液循环的障碍。所以在护理上要经常对患者的足背的动脉搏动进行观察,积极了解皮肤的颜色和温度,足趾的活动等。3.5 正确的对其进行功能锻炼 手术之后的功能锻炼能够使患者增强自信心,而且还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患者能够很快的骨质愈合,也能使血栓形成的几率降低,防止了骨质疏松等一些并发症[1]。在患者不知道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正确的方法时,我们要及时的向患者诉说,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工作。患者在手术之后的第一天就可以简单地在床上进行锻炼,可以进行一些股四头肌的收缩,膝关节伸屈活动。一周之后可以使用被动活动器进行一些辅助活动。每天可以进行两次,每次可以锻炼两个小时。一开始的活动的时间不能过长,活動的强度和幅度都不能过大。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在手术之后的5天内不要下床行走。因为过早的行走可能会导致骨折的移位现象。当骨折处有连续的骨痂形成时可以下床行走,但是还是要缓慢的使用拐行走。在第一次的行走时,应该教患者怎么使用拐杖。防治患者使用拐杖时,由于不熟练或者不得当造成摔倒。

使用骨外固定支架对下肢的骨折能够有良好的固定作用[2-3]。在对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应该首选这种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而且创伤小。虽然有一些并发症,但是护理得当会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出现。所以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参考文献[1]张金玲,李淑龙,经跟距反弹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护理[J]。中医正骨,2006,12(10):54[2]李利晰,魏振,王卫东,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05[3]肖军华,谢慧建,郭汉民,等,外用固定架结合拉力螺钉治疗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3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815

单边外固定支架 篇5

【关键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45-01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患有胫腓骨骨折的病人进行探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病人进行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的治疗,对照组的病人仅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使用匹兹堡睡眠效果指数进行患者睡眠状况的评测,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制成表格,便于统计和观察,观察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后的效果和满意程度。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我院收治的60例患有胫腓骨骨折的病人进行探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人,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25.5±8.5)岁,对照组30人,男性患者15人,女性患者15人,年龄在25-85岁之间,平均年龄(20.3±9.1)岁。观察组的病人进行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的病人仅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使用匹兹堡睡眠效果指数进行患者睡眠状况的评测,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制成表格,便于统计和观察,观察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后的效果和满意程度。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的临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通过闭合的方法进行骨折处的复位,能够确保患者骨折的地方可以保持良好的对位、对线,以患者的骨折部位为中心,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在骨折处进行钻孔,在骨折线部位置入两个螺纹钉,使骨折的部位能够对位。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来治疗胫腓骨骨折。

1.3 观察指标分析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均进行骨折的检查。在进行治疗期间,定期进行骨折处的检查,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后,进行X线片的检查,主要检查患者骨折处是否出现好转。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有无不良的反应[2]。

1.4 疗效的判定

患者无不良反应,且睡眠治疗大幅地改善,没有产生骨折处恶化现象为显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良的反应,且睡眠治疗仍旧不佳,患者骨折处没有任何好转现象为无效[3]。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同规格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具有差异统计(P<0.05)。

2 结果

我院采用匹兹堡睡眠效果指数对两组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研究,可以观察出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常规的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治疗后的满意程度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1.7,P<0.0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经过常规的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1.7,P<0.01)。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骨折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而且,具有很多固定的治疗方法,运用单侧多功能固定支架进行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尽快好起来,能够在骨折处进行稳定的固定,而且又不会使周围的血液循环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患者在患有开放性骨折的时候,不会使伤口扩大化,有能够有足够大的强度进行骨折处的固定,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剑.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王冠. 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上一篇:干部移动学习下一篇:工程资料与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