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药理实验课

2024-05-01

如何上好药理实验课(精选十篇)

如何上好药理实验课 篇1

一、实验前精心的准备

1.在上生物实验课之前, 应首先编好实验小组, 按小组序号和座位对号入座, 并使之固定下来。可避免出现学生因争抢座位而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 同时又有利于对实验用具的保管。

2.教师应反复讲清实验课的重要性及意义, 使学生对实验课的目的明确、态度端正, 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注意力集中, 按规范操作。教师应布置学生预习, 明确本节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 特别是记住实验的操作步骤, 对整个实验过程一一了解。

3.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 钻研教材, 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 设计好板书和教案, 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 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教材, 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4.教师应对实验技术至少操作一遍, 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

二、实验中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 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亲手进行实验、直接操作观察的机会, 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离开实验室, 一桌桌进行巡视, 了解每组实验的进行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督促学生当堂做好, 只有这样, 在接下去的实验中他们才会重视并认真地去做。

三、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这次课标的整改更加强调了探究性实验, 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也是一个尤其值得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问题, 然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器材, 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自己拟定实验方案, 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 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 在讲述“细胞”时,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切片, 更深刻地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组成, 并按照观察的事实绘出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图, 从而总结出两者的异同点, 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如何上好自然实验课 篇2

我们认为: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自然实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实验,培训骨干

自然教学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例如:有位教师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克服了这个难题,效果十分理想。而另一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卡了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原来没有做准备实验。总之,教师“准备”实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小学自然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没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干配合,实验效果及效率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人员多、过程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时候,教师难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对每一小组和学生进行指导,必须充分利用责任心强的助手和小骨干担任小组长,必要时,对他们事先培训,提前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故障的排除方法,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人员,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2.制定制度,养成习惯

小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感到新鲜有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将老师的要求和实验目标、实验步骤抛到云外。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因此,进实验室前要进行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保证实验有序进行、防止失误和事故的前提条件。

3.读懂说明,明确要求

每一个实验盒里都备有多项器材,能够进行多项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肃性、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必须按照实验盒上的说明和老师的要求有序进行,否则会使实验课陷入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不利于知识的获得和发现。例如:第六册《自然》电流和电路的实验中,不明确老师讲解的电路的并串联关系,不按实验说明中的步骤进行,就难以总结出哪二种状态下灯亮些,哪二种状态下灯暗些,还有可能导致短路现象。

4.分步进行,做好小结

每节实验课往往含有多个实验项目,让学生一口气做完,效果是不好的.。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好程序、问题,或实验目标,启发学生有针对性的一步步深入地实验。让学生沿着“疑问实验小结新的疑问新的小结新的总结形成理性认识”的程序一步步实施。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想一想,再小结一下,就容易总结出规律,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也能让学生学会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培养学生慎密的思维和严谨的作风。

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观点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上好一节化学实验课,在备好课的前提下,还要准备实验,试做实验,现场实验,整理实验等等,可以说上一节实验课相当于三节常规课。不少老师为了省事,干脆将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将演示实验改成在黑板上画实验,如:在黑板上画几个草图,讲解两下就完事了,学生没有亲自做过实验,感受不到实验过程,对实验想象、实验结果只能机械地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教学效果,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取的。

二、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学生分组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在实验前要提前试做实验,在试做的过程中,仔细考虑每一步操作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三、在实验中正确引导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完成实验操作,并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及现象,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实验活动过程。教师要对演示实验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操作要正确、标准和熟练,以保证演示实验中有效现象的产生。

四、加强实验的改进

对实验的改进,不仅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对于一些现象不明显或成功率不高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新教材上册有关面粉爆炸的实验,教材上提供的方法由于对纸盒的大小、蜡烛的长短、面粉的干燥程度以及口吹气流量的大小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所使用的纸盒往往又是不透明的,实验现象也不易观察,而极大影响着实验的效果。因此,可以这样来做:取一个易拉罐,在一端打上几个小孔,放上适量面粉,另一端也打一孔与脚踩的气筒相连,在易拉罐旁边点上一支蜡烛,再在外面罩一个带橡皮塞的大塑料筒。当面粉爆炸时,学生可观察到火光及橡皮塞被冲掉的现象。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进行实验教学,既是新课改中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又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它的实施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平衡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赵莉.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对策[J].陕西 教育学院学报,2002(4)

作者简介:慈嘉英,女,1966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吉林省通化县第八中学,研究方向,化学教学。

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 篇4

一、精心设计, 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每一次实验之前, 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要了解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 知道实验的过程, 通过实验你要得出的结论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 教师要动手亲自做一做, 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

2. 规范操作。

规范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保障。众所周知, 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 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 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填写实验报告, 为后面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 一般的小组都会派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组员进行记录, 教会学生有条理地整理数据, 多次训练后学生就会掌握记录方法。

4. 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可以使实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汇报交流是实验课上的最后一道程序, 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以及在实验中的一些困惑。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 知识的火花就会得以呈现。

二、课中大胆放手, 适时鼓励学生自己创设实验

实验课强调学生自主地操作活动, 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 领悟科学的真谛, 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放手, 不“放”何来自主?老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 学生又何来兴趣可言?又何来探究可言?老师怕学生学不好, 处处限制他们, 使他们处于被动地位, 反而学不好。教师放了手, 让学生处在主动地位,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 这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都有了。

在合适的实验课中, 我大胆尝试“放”, 只介绍一下新的仪器及用途、注意事项等, 充分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一段时间后, 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了, 思维活跃了, 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如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 在教学中, 我充分放手, 让学生运用各种器材、生活经验、学过的知识,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操作。其结果, 学生不仅完成了书中的实验, 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 在玻璃管里滴几滴红墨水, 操作起来较难, 不易使里外空气隔绝开来。有同学大胆想出了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 然后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 不多时, 气球就慢慢地充气, 渐渐地膨胀起来, 把烧瓶移到凉的地方, 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下去。多绝妙的实验设计!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自己研究讨论、设计实验, 不唯书, 不唯师, 学生是完全能够想出书本中没有的、甚至胜于书本的创意的实验方法的!

三、课外开展多种渠道实验, 培养学生热爱实验探究的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 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 取材容易的, 没有危险的, 或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之前, 我就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一些凤仙花的种子, 然后要求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 再到一棵成苗, 直到开花结果, 并收获种子, 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

真正好的科学实验课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让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 会提出问题, 会制定一个周详的计划, 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 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基础教育对于学生、老师, 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四、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 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不易集中, 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 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 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 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是直根, 土豆、红薯等是须根, 它们可以贮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 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 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

五、要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喜欢的一门课。因为科学课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 小学生们对“真刀实枪”搞科学都很感兴趣, 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 甚至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 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因此, 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不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很强, 在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 表达和总结的能力也很差。我们做老师的要特别关注他们, 不能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看客, 等着别人的结论, 坐享其成, 教师也要他们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得到锻炼。

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篇5

高兰英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都知道,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总结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我认为做好物理实验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备课

上实验课应当和其他课一样备好课,写好教案。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前预做实验,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每一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像许多老教师,虽然讲课多年,而且每个实验在他们心中都应该了如指掌,但每次上课前仍要认真预做。因为时间条件变了,因素也随着变化,只有预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不至于上课时,由于仪器等原因问题做实验万一失败了而慌了手脚,本来自己胸有成竹的实验,却因自己的疏忽大意,闹得自己尴尬而下不来台。在此同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而不少教师不予重视,结果实验开始了,才发现有的器材短缺,有的仪器不能使用,至使一部分学生做不成实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2、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提纲,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逐步做到不预习不准进实验室。例如可采用提问检查,进实验室前检查笔记等形式;也可以权力下放到小组长,由他们检查后汇报预习情况。对于无故不预习的学生,可采取停做实验先预习、课外补做实验的办法。这样要求几次学生就怕看到预习了实验的同学先做实验,而自己得停做实验先预习、课外补做实验的情况,下次做实验时就记得迫使自己先去预习实验,慢慢地就逐步走向正规了。

3、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而实验恰恰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好动、对事物好奇、有想法的年龄阶段,所以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会事半功倍。而且在观察这些物理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现象的发生过程,产生的条件和说明的道理。

4、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大部分实验都配有插图,老师应引导学生识图画图来学习图中所包含的意义。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实验,也便于学生理解实验、掌握实验。比如在做重力——质量图象实验时,列好表格,然后要求学生用直角坐标系描出各点,再绘成G—m图象,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己绘图,就基本能掌握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关系。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绘图可能就能牢固地掌握各种物理知识。

5、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实验和小制作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

教材上有很多章节中或习题后面配有一些小实验,小制作。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比如:用纸盒烧开水,学生开始不相信、怀疑,通过自己动手后才确信了,由好奇产生动手的欲望;这些小实验简单易做随处可以完成,但却能说明道理,这样使教学变得轻松了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实验、小制作的动手,从而和课堂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何乐而不为!

6、自制教具

我们的条件不是很好,缺少仪器的时候时有发生。其实我们可以自制一些简易教具,有些教具虽然简易,但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呢!比如:在讲焦耳定律时,可以取一节干电池,将口香糖锡纸剪成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后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由于中间电阻大,通电时会迅速升温发热,从而引起锡纸点燃。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又比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可以用一个玻璃杯装满水,然后用一个乒乓球横切过去,让杯内无气泡,再倒过来,使劲向下摔,乒乓球不会掉,杯内的水不会流出来,现象很明显。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惊叹到底是什么把乒乓球和水牢牢地托起呢,甚至有学生还想到可能是水的粘力把乒乓球粘在杯口上,所以乒乓球不会掉,水不会流出来。从而引出课题,效果真的很好!另外,老师经常自制一些教具,学生对老师的敬业会更钦佩的,这样会收到双重功效。

如何上好一堂物理实验课 篇6

关键词 实验课 教学模式

一、 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当然必须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法来实现。物理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改革实验课教学,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使之具有与原有实验不同的新的实质与形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课作为对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对于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常常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附属课程,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上为重复性、验证性实验,没有学生自由设计的内容,从源头上遏制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是注入式的,教学程序基本为:学生预习实验à课堂讲解并简单示范à学生完成实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理解停留在粗浅的了解上,他们上实验课的目的是因为要完成自己的学分,而心理上确认为实验课的学习就是动动手,远比理论课要轻松的多,实验课可以混水摸鱼,即使完不成实验看看别人的实验数据也可以完成,只要平时上课不缺勤, 实验报告整齐规范, 上课纪律良好, 实验课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学生为完成学分而上课,从主观上缺乏实验课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少有人会积极主动的预习下一堂课的实验。教师在准备实验课时,为能完成授课计划,只着重从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面去准备,由于实验学时少,仪器多,一位教师不可能细致的指导每一位学生。学生与教师间没有建立起一种求知者与指导者为共同的教学目标积极合作的良好关系。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课前抄预习报告,课上抄实验数据,课后抄实验报告的现象。

鉴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见效甚微。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

(一)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的内容除了本学科课程知识点的融合,还有相关学科课程知识点的渗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将多种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验过程中要主动去探索、去发现 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和教学组织中,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

实验室建立了多个不同的实验供学生选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题,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

(二)掌握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应根据大纲的要求, 对课程作出相应的安排和准备。要分析教学内容实质,体会大纲要领, 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同一门课程的教材有多种版本, 各版本的内容不尽相同, 各有其编写特点。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由多层次结构组成, 包括理论阐述、公式、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 这些因素贯穿整个教学内容。因此, 了解和研究教学内容的主体结构、中心思想与实质, 对于创造性地发挥教学艺术尤其重要。教学内容是基础, 教学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因素, 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艺术体现出来, 从而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艺术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三)做好课堂指导

为使实验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果,达到增强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的目的,都要求教师要认真指导每一位学生。为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实验向相关任务,采用课内学时与开放学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在教学安排表中排入实验开放周。对于实验课时不够用的学生,可以在这一周里来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学习、研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开放实验室时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题,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这样,一个班的学生参加不同的科研小组,完成不同的课题,全部完成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科学总结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课堂上,学生的实验操作一结束, 整个实验课就结束了,教师放松下来,学生高兴起来。学生没有总结, 教师也没有总结, 教师也不对学生进行任何考评。其实每次实验课结束时, 根据实验项目的具体特征, 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总结方式, 确定一些评价指标,

让学生有成就感, 激励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 而且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它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实验课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许多不足,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见效甚微, 教师必须努力地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创造一种有效的教学及管理模式, 力争在实验课教学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实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还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少刚,刘仁培,封小松.开发综合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17-148

[2]吴新开,朱承志,钟义长.综合性实验的综合原则[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89-91

如何上好中学生物实验课 篇7

一、重视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和创新

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指导学生正确取材。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 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 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取材。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 准确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 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期细胞, 就是因为切取的部位不正确导致的。

第二, 指导学生正确按步骤操作。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缺少某个步骤, 操作方法错误或操作不严格, 都将导致结果不正确。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 , 根尖用1%的盐酸解离后, 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 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 从而影响着色效果。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 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 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 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 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 严重影响观察。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裂和复原中, 应该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 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 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 这样在显微镜下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第三,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教育学生对实验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做到先整体后局部, 例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 要先外到内, 由表及里。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 自下而上。

第四, 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质疑。如在《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 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mL浆糊, 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mL清水, 乙试管内加2mL唾液, 将两试管震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 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发现两试管均变蓝, 没有很大差别, 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了37 摄氏度温水浴这一步。其次, 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 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 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 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 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因此, 教师应下大力气抓实验纪律, 规范实验习惯, 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课堂纪律。

好的纪律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 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使实验顺利进行, 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向学生讲清道理, 反复教育, 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 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 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 如本人有事或实验完毕要离开, 须报告教师。总之, 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第二, 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 把仪器放回原处, 清洁实验桌凳。对于贵重的仪器如显微镜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完毕用软布认真擦净各部分, 镜头 (如目镜和物镜) 必须用擦镜纸擦, 擦完后转动转换器, 将两个物镜置于两侧, 再将镜筒下降。

三、重视实验结束后的分析与总结

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 效果好的装片, 让全班学生对比看, 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 不急于提出毛病在哪, 而是帮助他们分析没有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 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例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 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 让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出现错误。通过分析, 学生得出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解离时间短, 二是制片过程压片没压好。在同一实验中细胞有时会出现颜色过浅, 学生分析出可能是漂洗和染色时间短所致。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今后的实验中, 学生都能认真对待每一步骤, 主动提出问题。

实验结束后, 学生往往会得出一些与书本上不同的结果。而多数学生都会对此置之不理, 直接把书本上的正确结论写上实验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实验失败的原因, 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并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分析解答, 不要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8

一、科学实验课的三个标准

1.学生的活动参与状态。

主动参与、自主参与和被动参与, 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走向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观察标志。老师说, 学生做, 学生不动脑筋, 没有思维参与, 这样的活动不是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参与———反映出学生有动机、有想法, 有积极的思维参与进来了。要让学生为了任务而查资料, 这样就失去了主动性。自主参与———学生更进一步深入到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比较、选择和决策层面。

2. 走向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二个观察标志是“活动空间”, 这是从“主要活动”角度观察的一个标志。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要敢于质疑, 愿意讨论。

3.探究活动设计的简单而有效。

如果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太复杂, 往往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反而把学生搞糊涂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思考活动的指向性和适用性, 把探究活动设计的简约而有效。《科学》课本上的许多活动都是经典的教学素材, 有时候敢于取舍、简约流畅反倒是一种大气。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 课堂教学应追求简约, 如果一节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少,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说的话越来越少, 需要教师“教”的学生越来越少, 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 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

二、自主开发教学资源

器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学生没有课本仍然可以上好科学课, 但是没有器材就很难上好科学实验课。实验教学离不开教学仪器的使用, 如果现有的教学器材不能再适应教学活动, 就需要我们科学老师积极改进已有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创新设计自制教具。

1.精选典型材料。

典型的材料应该是有目的的材料。挑选材料时, 在保证材料有目的的前提下, 可以减少探究材料的数量, 从而实现材料简约。《沉与浮》一课, 第一个活动是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第二个活动是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三个活动是感受浮力。我觉得只要材料选得典型, 就可以减少材料数量。教材中给了两种典型材料:橡皮泥和小塑料瓶。活动一:橡皮泥沉下, 塑料瓶浮起。活动二:小瓶装上重物沉到水底, 橡皮泥捏成船型和空心浮起。活动三:向下按瓶子有顶手的感觉, 橡皮泥在水中感觉变轻了。学生根据这些简约但不简单的实验材料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2.寻找替代材料。

教学中有一些实验材料不太方便, 那么我们可以寻找一些简单的可以替代的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如:三棱镜的色散观察实验, 我利用烧杯装水替代三棱镜, 光通过装水的烧杯后发生色散, 学生也能观察到美丽的光谱, 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彩色的光芒, 学生们都很兴奋, 学生们有了探究的欲望, 达到了探究的目标, 实验装置虽然很简单, 但实用有效。

3.改进已有教学仪器。

在教《倾听声音》一课中, 探究“声音是物体由振动产生的”时, 我给学生准备了小鼓和绿豆、音叉实验材料。敲击鼓面, 学生虽然看不出鼓面在振动, 但能通过鼓面上的绿豆跳舞, 感觉到鼓面振动。有的同学反映音叉的振动不如绿豆跳舞明显。我把音叉放到水盆中, 平静的水面可以荡起波纹, 我问学生还有更好的办法看到音叉振动吗?有的学生就指出可以在音叉上沾上彩条, 我试了一次, 感觉比放在水中还明显。

4.创新设计自制教具。

老师们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常会根据自己执教班级的学生的特点, 制作切合实际并符合课堂实验需求的教具。可以说每一种自制教具, 都是一种凝聚了教师富有创意的设计活动, 体现了教师的智慧, 是教师创新的成果。有效的自制教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提升课堂效率。好的自制教具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完成教学任务。

浅谈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 篇9

一、演示实验, 设疑激思

演示实验教学, 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 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 从什么角度去观察, 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 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的阶梯设下疑问, 激发学生思考。例如, 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这时教师设下疑问:能否所有金属都符合这一规律?学生犹豫, 不能正面回答, 这时教师便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 实验前先让学生按一般规律设想, 说出实验现象, 很快有的学生就说出“钠表面覆盖一层铜”,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 并写出了的化学方程式: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 接着教师开始演示, 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钠的变化, 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钠漂浮在硫酸铜溶液表面, 迅速旋转产生火球并消失, 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 这精彩的现象, 瞬间的变化, 学生凝神观察, 猜测被推翻,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你从而发现了钠有哪些性质?这一个一个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 经讨论和教师点拨, 对金属钠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再通过教师解释, 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便明确了实验现象的产生和盐与金属的反应规律中应除去“K、Ca、Na”三种活泼金属, 这样以生动的实验探索, 不断设置疑问, 使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望逐渐增加。

二、学生实验, 探索创新

学生实验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 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 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中起重要作用。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搞清通过实验要验证哪些性质, 培养何种技能, 受到哪些教育等。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 操作起来自然顺利, 由于实验前教师给学生提出了对实验改进的问题, 学生在操作时就注意了观察思考, 觉得课本中的装置图不是很科学, 不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 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尝试说出自己的改进方法, 画出装置图, 这样一来, 学生得到了尝试创新的体验, 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做好学生实验的改进和指导工作

实验室的开放,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 但教师如果不给予必要的指导, 它发挥的作用必然减弱。因此, 对每一个实验操作,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能, 而且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

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之我见 篇10

一、认真备课

仔细对比教材和 (学生配套的) 的《实验报告》, 从原理、器材、步骤……等等, 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背的地方应以教材为准。这是规范要求的第一步。从原理和操作的角度, 研究本实验的知识点和注意点, 决定课前应该讲解的内容。研究和本实验相关的历届考试题, 归纳热点知识, 以备实验习题课之需。实验课教案的格式, 可和实验报告的格式差不多, 而不一定和新课的格式相同。同时也要要求学生对所要做的实验进行预习, 使学生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要做的实验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让学生在做实验之前能自己设计好怎样做该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当然教师自己也应对实验反复试做、不断思考, 做到心中有数。

二、实验前讲解

实验前的讲解可以包括:实验原理的简短介绍, 和与本实验操作密切相关的细节。必要的话, 还可以强调实验课的纪律要求, 指明该带好的文具和书本。讲解的地点, 选择在 (去实验室前的) 教室比较合适。因为到了实验室, 场面容易失控, 学生情绪一般比较“激昂”, 要听进老师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讲解的内容, 切忌冗长, 毕竟学生此时已经跃跃欲试, 讲多了自然听不进, 再者, 讲多了学生也记不住, 有些内容可放到实验辅导过程中进行。重要的细节, 教师可以将仪器搬到教室示范讲解, 这样比讲的效果可能更好。

三、实验中的辅导工作

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一进实验室最感兴趣的是实验桌上的仪器, 而对于老师实验前的讲解听的可能不是很认真, 即使听了有时也未必理解透彻, 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就应给予及时的补救, 在学生实验进程中进行相应的辅导, 但切忌不要代替学生实验, 也不要对实验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批评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做都背离了我们上实验课的目标, 应不断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而且不管是在实验课上还是课后我们都应鼓励学生对我们书本上的实验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创新,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总结反馈

实验操作及交流评估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 教师验收后方可让学生离开。对于个别效率较低、操作速度较慢的学生, 实验可能没有按要求完成, 但又必须按时离开实验室, 教师可要求他们就在现有的状况下书写实验报告, 千万不要虚构测量数据。学生写完实验报告后, 教师要对报告进行批改和评价。批改后, 要对报告的完成情况 (结合实验室的操作情况) 进行总结, 表扬好的典型, 批评做得不够的。只有这样, 教师在下一次实验提要求的时候, 学生才会感到“有所谓”, 也才会把实验课当成一堂真正的课去看待, 在下一节实验课中才会加以重视。

上一篇:生理学作用下一篇:公示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