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2024-05-05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精选十篇)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1

关键词:特许经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

特许经营, 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某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投资人或经营者, 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公共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特许经营作为一种高效配置资源、促进公平竞争的经营模式日益受到重视, 从商业领域到一些重要的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风景名胜区领域、世界遗产领域, 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相对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的探索阶段而言, 西方国家对在风景名胜区或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实行特许经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管理体系。因此, 这里我们将通过对西方国家特许经营管理模式——美国国家公园模式的介绍以及国内开展特许经营现

来收入的预期, 才能增强农民在满足物质消费之外的精神文化消费欲望。

3.2注重网络信息时代的现代文化消费时尚, 改善农民文化消费环境

由于农村打工青年在城市感受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带来的便捷, 随着他们陆续返乡就业创业, 城市的现代文化消费慢慢走进农民生活, 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消费将成为农民文化消费的时尚。改善文化消费环境, 主要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下手, 比如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农村图书馆、农民博物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设施的投入。投放各省各地方的关于农业经济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书籍以便当地农民借鉴;投放时事政治方面的报纸期刊等, 让农民及时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时政问题和各种优惠政策。

3.3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鉴别力, 改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文化消费鉴别力主要指农民对文化的鉴别、欣赏能力。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低, 文盲和半文盲农民大量存在, 对于现代文化的鉴别、欣赏能力相对偏低, 才会导致“六合彩”、“搓牌九”等不文明的文化消费现象。只有提高农民文化消费鉴别力, 才能引导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化产品消费。

3.4完善目前的农村文化工作, 重视民间文化

要逐步深化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机构, 不断提高乡镇文化工作者素质。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 开拓多元化投资,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的资源大省, 以广西民间文化、各民族的传统节庆作为突破口, 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积极发展, 打造民族文化消费品牌, 促进民族旅游观光与体会, 不断提高状的分析, 力求对在我国境内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特许经营管理提出些许建设性意见, 以促进遗产地特许经营管理的逐步完善, 加强特许经营收入管理。

1 美国国家公园模式

19 65年美国国会通过《特许经营政策法案》 (C o n c e s s i o n s Policy Ar t) , 开始在全美的国家公园内实行规范化的特许经营管理, 主要是对公园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向社会公开招标, 通过招投标选择符合条件的经营者进入公园经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1.1 招投标过程透明, 选拔严格

特许经营权的授权是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投标人需要根据经营项目的具体要求提交申请提案, 国家公园管理局汇集提案后, 要从对特许经营区域资源的保护措施、向游客提供的服务价格、公农民文化消费质量。

3.5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大力遏制腐朽文化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 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 城乡配合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调动社会力量监督、打击消极腐朽、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 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同时, 要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控、管理农村文化市场, 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适应农民业余爱好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文化产品。

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是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一个精神体现, 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更是农村市场经济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良好的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更能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 不管是过去、现在, 还是未来, 都要重视农民文化消费的发展与延续。改善农民文化消费心理, 提高农民文化消费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 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凤青.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的途径思考[J].三农论

坛, 2009, (8) .

[2]张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消费问题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前

沿, 2009, (7) .

[3]呼秀琴.从西部农民文化消费市场的现状谈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

[J].新西部, 2007, (16) .司的业绩背景和融资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核和比较, 选择出最佳提案, 之后, 提请国会进行公告。在这一过程中, 任何一个招投标书和最终签署的特许经营合同都是向社会公众公开并接受公众监督的。

1.2 特许经营项目规模不大, 期限不长

美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特许经营项目基本是单层次性的, 而非整体性的。即管理机构不会允许某个特许经营者从事整个公园内的各项服务活动, 而是将其分开进行招标选拔, 择其优者。此外, 特许经营合同一般较短, 最长的也不会超过20年。

1.3 特许经营运行机制科学合理

在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管理中, 国家公园管理局要求特许经营者要对经营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并规定公园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得高于园外同等水平, 且特许经营者要为游客提供令其满意的高质量服务, 否则有权取消其特许经营资格。因此, 特许经营者不太可能因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而获得暴利;也正基于此原因, 国家公园管理局每年仅从特许经营者年经营收入中按很低的百分比征收特许经营费, 保证特许经营者的合理收益。

从美国国家公园模式中不难发现, 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实际是一种以政策法规为指导规则、政府社会监管为外在保障、服务游客为主要目的、企业取得合理收益为运转动力的高效资源运作方式。同时, 由于特许经营合同明确了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就保证了企业经营行为不会影响和扭曲国家公园的保护宗旨和发展目标。而特许经营费的收取, 又保障了国家公园不会因为实行特许经营而带来额外的资金负担, 体现了资源有偿使用, 形成了资源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国内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特许经营的现状分析

我国自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 已经有逾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部分遗产地已经开始了特许经营的尝试, 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同时, 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2.1 特许经营的授权程序不完善

目前, 已经开展特许经营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在特许经营的授权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 有些遗产地的特许经营没有采取公开的招投标方式进行, 而是由相关管理部门或辖区政府直接指定授权;有些采取招投标方式的, 由于选拔依据尚未合理完整地制定, 也不能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选拔;另外, 几乎所有的特许经营协议或合同都未向社会公布, 甚至遗产地的部分管理人员也不清楚协议的条款和细节, 根本无法对特许经营者进行监督管理。

2.2 特许经营的模式亟待改进

少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在特许经营过程中, 对特许经营者实行整体承包的方式, 即将遗产地内的所有服务项目打包给特许经营者, 并一次性签署长达四五十年的特许经营合同。这种垄断式的特许经营模式, 完全摒弃了特许经营引进竞争机制的优势, 增加了遗产地未来发展和资源保护的不确定性, 使得所谓的特许经营仅剩下一个空壳, 而失去了其核心精神。

2.3 特许经营费的征管性质变味

对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特许经营者收取特许经营费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体现,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遗产地的资源不因特许经营活动而受到破环, 并非是为遗产地的管理机构提供一种创收的方式。但是, 在特许经营费的实际征管过程中一些征收机构却利用手中权力随意提高特许经营收费标准, 扩大特许经营收费范围, 试图依靠收费来增加部门收益。同时, 征收的特许经营费始终也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财政部门不但不了解特许经营费的数量, 也不清楚其究竟如何使用。

3 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开展特许经营的建议

3.1 加强立法保障, 开展试点工作

我国目前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的指导规则基本是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文件, 不但缺乏全国统一性, 而且立法层次过低, 执行力度明显不足, 不少遗产地对于能否进行特许经营、如何开展特许经营还十分困惑。因此, 我们需要尽快出台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的正式法律, 明确规定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具体管理方式、主要管理机构等相关问题, 确保在遗产地开展特许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 为了更好的进行特许经营管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试点, 以便积累管理经验, 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2 严格准入机制, 依法履行经营合同

对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所有特许经营项目应全部采用规范的招投标方式, 对申请进入遗产保护范围内从事特许经营的企业必须进行包括主要经营方向、资金情况、人员素质、形象与信誉等方面的严格审查, 择优选拔。确定特许经营者后, 要与之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明确规定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特许经营者进入遗产地经营后也要依法履行经营合同的相关条款和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细则, 一旦违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关于特许经营项目的招标协议和中标结果以及最终签署的特许经营合同等内容则有必要全部公开,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管理。

3.3 明确特许经营范围, 有序推进特许经营管理

从国内外的特许经营管理实际来看, 在风景名胜区开展特许经营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商品经营、游乐设施、照相、摄影、停车场等方面, 而且应分别招标, 择优选用经营者, 不宜进行整体承包。同时, 根据我国目前遗产地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 门票征收暂不应作为特许经营的范围, 而是要由管理部门直接经营管理。此外, 在推行特许经营时, 也要注意因地制宜, 灵活变通:例如, 对于一些世世代代居住在遗产地内, 依靠卖些零用商品为生的当地居民, 要采取逐步引导的方法, 帮助其成为合格的特许经营者, 并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对其进行特许经营费减免。

3.4 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 加强特许经营费使用管理

制定特许经营费的征收标准, 应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收益、特许区域内资源环境的保护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并由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测算后, 才可正式确定, 同时, 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上下调整的范围。关于特许经营费的征收使用问题, 最为合理有效的一种方式是由遗产地特许经营管理机构直接征收, 并推行“征收单位开票、指定银行代收”的征缴模式, 将特许经营费全额纳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 专项用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及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进福.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J].旅游学刊, 2004, (1) .

[2]胡敏.风景名胜资源产权辨析及使用权分割[J].旅游学刊, 2003, (4) .

[3]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分析[J].旅游学刊, 2002, (5) .

[4]徐嵩岭.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 2003, (6) .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2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2016宁夏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概念

2016年01月13日

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分别规定了定义。

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文化景观——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3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 真实性 完整性 法律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武陵源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段,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三大景区组成,核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公里。武陵源自然风景优美,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岩溶地貌发达,以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1992年12月,因“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全人类的利益应对其加以保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带来上数百万的游客,使得这个在20年前还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的湘西山区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到张家界的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大批游客的到来,使这里的旅游交通、住宿、饮食业蓬勃发展,一时间,在遗产核心区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或商业小区,景区建成游览线30多条,游道300多公里,景区还设有2条登山索道、1座观光电梯,违章建筑面积19多万平方米。著名景点锣鼓塔容纳了一座“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2800吨污水。整个景区陷入了过度开发的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的损害,遗产资源的“原生性”遭到了破坏。

二、影响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主要因素

(一)体制不顺、权责不明。武陵源遗产区的旅游开发管理,是张家界市政府管理为主的“多头管理”。首先是在遗产区范围内设立了两个处级管理机构: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和是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其次是因为武陵源遗产区既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又包括索溪峪、天子山两个自然保护区。所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等都可对武陵源遗产区行使管理权。再次,作为地方旅游行政主管机关的张家界市旅游局,对武陵源遗产区旅游的开发和经营也有一定的管理权。第四,遗产区内的旅游经营也是两大块:一块是政府直接经营,如森林公园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另一块是由企业直接经营,如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内的黄龙洞、龙王洞、宝峰湖等是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经营。

武陵源遗产区的多部门管理,造成政出多门或相互矛盾,景区管理和保护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地方政府与主管机关的矛盾不易协调,地方政府强调旅游开发而职能主管部门要求注意保护。这种多部门管理的区域分治、条块分割使得一些部门在对待遗产资源管理问题上,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使武陵源遗产资源受损,寿命缩短。

(二)政府部门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管理存在着责权不清、管理不严、违法难纠的问题。一些具体项目,一般由区、市、省主管部门共同审批,有的还和建设部一起审批,责任分担,法不责众,造成违规项目合法化和违规项目难以纠正。武陵源在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缺乏一部可持续发展的景区详规,以致出现比较严重的景区城市化问题。大量的房子建在核心景区内,使自然遗产保护流于形式,导致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

(三)保护意识淡薄。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给武陵源带来巨大商机,人们向自然索取的欲望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知道利用金字招牌招商搞建设,赚取收入,而忽略了对这一份世界遗产的保护。政府没有对全市的资源做彻底的调查、统计、规划,发现某一个景点可以开发,就马上去开发,以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有一流的资源,而无一流的管理。市民的环境意识淡薄,长远观点、整体观点不强。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垃圾未经处理随处排放,造成遗产地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威胁珍贵物种的生存。武陵源连年攀升的旅游观光压力,是影响保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因素,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质量逐年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三、维护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法律思考

世界自然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但它又十分脆弱,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旦遭到威胁和破坏,原始面貌就难以恢复,甚至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根据影响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使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和我国所有的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就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一)加强立法,尽快制订《世界遗产保护法》。要想使遗产地管理和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就必须赋予其有力的法律武器,使遗产地管理机构有法可依,依法管理。我国所有的遗产地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管理执行的是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现行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执行不力,甚至有法不依、各行其是。2000年12月,湖南省通过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但是带有严重破坏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百龙电梯”于2002年“五一”正式投入营运。更重要的是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位阶较高的保护性法律。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对其中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可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并根据其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尽快制订和颁布《世界遗产保护法》,对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遗产区旅游开发与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世界自然遗产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没有国家的立法,就无法国际化,遗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难以解决。

(二) 理顺管理体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遗产地管理机构及职能,实现对遗产地的科学管理。遗产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职责必须要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目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而且各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人、财、物等行政管理权力在地方,极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为提高管理的权威性,避免地方权力对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的掠夺式开发,通过立法可将多头管理统一在一起,建立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各遗产地下设管理局,以实现对遗产地的科学化集中管理。对世界遗产的管理和维护,需要由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来实施。遗产地管理机构对旅游工作的管理可以接受旅游部门的指导,但所有权与管理权不能分离,不能由旅游部门直接行使管理职权。统一的管理机构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对遗产地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在坚持维护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世界遗产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依法管理、文明服务,使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4

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之处, 水陆交通发达。战国时候, 重庆为巴国国都, 称江州, 其后两千多年一直为重要的城市, 留下的文物古迹有巴蔓子墓、船棺、岩墓、汉阙等。在近代史上, 重庆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存有曾家岩、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新华日报社旧址及白公馆烈士牺牲纪念地, 还有众多名胜古迹。1986年, 重庆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 重庆特有的地格形体基质

山、水、城雄奇的空间耦合地格形体基质主要指地域自然“硬件”条件的特征和内涵。就重庆都市形象而言, 最能体现当地地格特质的元素有四点:非常有特色的山地城市地貌基底;独具魅力的两条大江环绕, 拥有广阔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现代化的、具有震撼尺度的密集摩天大楼建筑群;前三点地格元素在同一开放城市空间上的符合美学尺度的地域聚合。拥有前三种中某一种或二种特征的城市不在少数, 但把这三个条件在一个城市尺度的地域范围内组合得如此具有特色的超大型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2.1传统的原生空间

重庆城市是在秦汉时代的江州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重庆因水而兴, 古代人们沿长江、嘉陵江来到这里, 水运的发达使人们开始上岸建房, 古代城市形态逐渐形成。传统建筑为低层建筑, 体量小、尺度小, 能灵活地适应地形条件的限制, 城市整体空间环境随等高线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肌理特征, 层层叠叠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 城市空间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形成一个整体, 城是一座山, 山是一座城, 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因为地形变化复杂, 各单体建筑为了节省劳力, 都尽力利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坡、岩、涧、谷等独特地形, 或以支柱跨越其上, 造成轻巧、通透的效果;或就地筑台使建筑参差不齐, 道路沿等高线曲折盘交错, 具有鲜明的步移景异的景观特点。

2.2近现代的原生空间

民国初年的重庆政局动荡, 直到民国15年才开始着手进行城市建设和城区拓展。规划以道路建设为重点, 以道路建设带动新开辟街道的片区建设, 待新市区开辟完成后, 三条道路干线分别延伸进入旧城, 并以此带动旧城的街市改造。改革开放以后, 重庆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 传统城市空间开始瓦解。新的楼房、学校、电影院、办公楼等住宅和公共建筑纷纷出现在城市中, 重庆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也逐渐发生改变。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成立直辖市的契机使重庆的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局限和人口增长压力, 重庆主城区形成了极高的集聚密度, 城市建设密度也不断增大, 城市在不断地“长高”, 整体空间形态呈现出系统化、网络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

2.3两江半岛、雾都、火炉

重庆城不仅是一座山城, 也是一座“江城”, 重庆古名即江州。由长江、嘉陵江两条大江怀抱而成的狭长半岛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山水城市, 尤其是入夜, 山城雄姿倒影两江, 增添了山城重庆的立体景观魅力。受盆地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历史上雾天长达100天之久, 有“雾都”之称。重庆地处中亚热带, 且地形较封闭, 两江水汽蒸发量也大, 夏季最高气温达40℃以上, 故有长江三大“火炉”城市之首的说法。

3 重庆特有的地格文脉基质

改变历史进程的精神堡垒地格文脉基质指地域的人文“软件”条件特点及其内涵。梳理重庆的历史发展脉络, 我们可发现重庆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担当“历史转折”角色,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史的发展进程。以巴渝文化为历史根基, 重庆的历史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 但有一种角色却始终眷顾重庆, 即历史转折上的战略堡垒。极具区域特色, 作为巴国国都的重庆至少会在心理层面上成为古精神堡垒。宋末元初, 重庆合川钓鱼城更是以“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城”誉而名垂青史, 成为当时不屈于外族入侵的中原汉人的精神堡垒。后至二战期间, 重庆作为抗战陪都与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而在历史上最具有显赫地位。其当时的焦点地位和国内外影响力在东亚地区无出其右。

4 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调查研究, 重庆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各项目条件成熟, 国家和地方财力增加和“五个重庆”的建设, 为重庆申遗, 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重庆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它的成功将成为推动周边地区性社会进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顾绯.重庆市都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 2007 (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5

发布日期:2007-4-1

3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一、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的重大意义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世界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出台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有180个缔约国、138个世界遗产拥有国、830项世界遗产。中国堪称世界遗产大国,中国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共33项,其中包括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另外,还有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让我们对自己民族丰富的遗产感到自豪,也要求我们按着全人类共同的标准保护我们遗产并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事业承担责任。

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目的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普及遗产知识。保护世界遗产是缔约国、遗产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办这次世界遗产博览会,首要目的就是贯彻《世界遗产公约》精神,普及遗产知识,激发人们对世界遗产的热爱、赞赏和尊重。通过开展主题论坛、电视讲座、知识竞赛等宣教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展演活动,增进人们对世界遗产知识的了解。

2、增强保护意识。通过全面展示世界遗产,唤醒人类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树立以保护世界遗产为荣,以损坏世界遗产为耻的理念,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保护世界遗产的自觉性。通过多元化文化理念的传播与实践,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存。

3、推动文明传承。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让人们在世界遗产的参观享受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为传承人类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加强青少年遗产教育,将世界遗产教育上升到公德教育,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4、促进世界和谐。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谐,是我们党和国家深得民心、符合潮流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同时唤起人们对促进和平的责任、对促进发展的追求、对促进和谐世界的向往。

二、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丰富内容

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博览会举办时间定于2007年6月9日至10月9日。

博览会标准名称是“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标准英文名称是“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Expo Shenyang China 2007”;标准简称是“世界遗产博览会”,标准英文简称是“World Heritage Expo”;主题是“传承文明,和谐共存”。

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国家顶尖级的文博专家、展览专家、社科专家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本次博览会展示内容比较丰富,本次博览会展示内容比较丰富,它的主题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全面。通过“传承文明,和谐共存”的主题,体现人类文明的持续性和多元文化的融和性;通过图片、影像、实物、模型、数字球幕电影、现场表演和实地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展现世界遗产的生动性;通过不同时间、空间、类型、范围的世界遗产,表现展览内容的全面性。

同时,我们以“推动世界遗产教育,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为主旨,初步设计了两大系列活动,一是以主题论坛、电视讲座、知识竞赛、摄影及征文大赛等为主的宣教活动;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为主的展演活动,主要包括戏曲文化宣传、宗教仪式展示、民族节日展示、手工纺织艺术品展示、民俗婚礼展示等活动。

三、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突出特点

1、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对世界遗产名录全面的现场展示。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没有在哪个国家举办过相同规模的展会活动。沈阳是第一个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城市,这也是代表中国这个世界遗产大国对世界遗产保护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2、这是一次在世博园的花团锦簇中举办的世界遗产博览会。这次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刚刚举办完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沈阳世博园内举办。这既使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簇拥在形式多样的世界园艺当中,也增加了原有世博园的文化含量。“一园载两会”——在一个世博园里举办两个世界级的博览会,这无疑将为我们一个奇观。

3、这是一次充分采用各种展示方式的多维化的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展陈形式上创新,使本届博览会不同于以图片、影像为主的传统二维展示形式,更区别于观众在电脑、书本上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遗产表现形式。博览会不仅采用图片、影像,还有实物、模型、六维多媒体、1∶1建筑局部复建、数字球幕电影和现场表演等形式。

4、这是一次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世界遗产博览会。虽然世博园增加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内容,但门票价格仍维持去年世园会50元的门票价格,继续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中小学生等实行免费和优惠。

四、本次世界遗产博览会的进展情况

1、会议筹备。举办世界遗产博览会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去年12月上旬,沈阳市代表团访问欧洲期间,拜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就沈阳市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有关事宜进行了积极磋商,并得到其赞赏和支持。去年12月下旬,辽宁省政府分别致函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委、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提出在沈阳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书面申请。沈阳市政府将承办世界遗产博览会作为今年全市的重点工作,写入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经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圈阅同意,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担任世界遗产博览会组委会的名誉主任;章新胜主席先后3 次听取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全国政协文史委的领导和相关同志,对博览会的筹备工作给予了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专家委员会先后在沈阳、北京召开三次专家论证会,罗哲文先生率专家亲临世博园现场勘察,对完善展陈设计方案,保证办展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3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具确认函,正式批准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举办申请。3月16日,世界遗产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席章新胜、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以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等主办、承办单位领导,世界遗产博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等专家委员会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政协副主席、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组委会名誉主任陈奎元同志关于切实办好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指示精神,审议通过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名称、主题、举办时间、组织机构和展陈设计方案。

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了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地方媒体记者,外国驻华使馆代表,各大旅行社代表,国际知名企业驻京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沈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宋琦就举办2007中国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相关情况向中外媒体和社会各界作了发布。至此,世界遗产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全面正式展开。

2、建设筹备。目前,世界遗产博览会在场馆建设、技术引进、展陈设计、宣传策划、资金筹措等方面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2.1 迅速推进了场馆准备和建设工作。本次博览会共有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组委会已经完成了对世博园凤之翼展馆、百花馆、中心剧场等5处现有的2.2万平方米场馆、场地的清理、建模工作。新建8000平方米的展馆方案,经过3轮专家评审,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方案,目前已经开工建设,计划在5月上旬竣工。

2.2 成功引进了数字球幕电影技术系统。为了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世界遗产的内涵和风貌。组委会考察了日本、上海、北京等地数字球幕电影厅技术设备情况,采用了全球市场占有率为97%的美国益世(E&S)公司的技术,目前,已签订了设备引进合同,全部设备将于3月底运抵沈阳,5月中旬完成安装调试工作。

2.3 进一步完善了展陈大纲和展陈方案。通过组织国内一流展陈设计专家,精心设计大纲和方案,确保世界遗产博览会在理念、形式、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内、国际遗产展陈大纲和展陈方案,并不断丰富展览的形式和内容,5 月上中旬前完成全部布展工作。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6

1 概况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地理坐标为29°32′41″ N、103°46′09″ E,景区面积1.54万hm2。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组成,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峨眉山”主要是指奇峰攒聚、名胜荟萃的大峨山。峨眉山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m,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它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直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大佛才最终雕刻完成。大佛为弥勒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佛像高71m,坐身高59.96 m,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依山面水,雍容大度,气势磅礴,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2 自然遗产价值

峨眉山是一座复杂的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于峨眉—瓦(屋)山断块带[2],在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陡峭险峻的断块山,如金顶舍身崖、千佛顶、万佛顶等背斜断块山。从地质角度看,峨眉山地层发育完整,地质构造复杂。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化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学证据。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自然风光、完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3 文化遗产价值

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源于它声名远扬、悠久厚重的佛教文化积淀。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文化底蕴丰厚的佛教文化而著称。传说的普贤菩萨曾在峨眉山现身说法,所以峨眉山被誉为“普贤道场”[3]。峨眉山寺庙,创建于东汉,鼎盛于明清。据不完全统计,全山历代共创建寺庙200多座,现存寺庙近30处。其中,规模大、历史悠久的主要寺庙约10余处,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等[4]。乐山大佛也极具人文景观价值,乐山大佛景区内有秦代的离堆,汉崖墓,唐代的佛、塔、寺,宋代的抗元九顶城等名胜古迹。

4 丰富的自然资源

峨眉山植物资源的区系成分复杂,这主要是由于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土壤结构,为各类物种的生长繁衍创造了绝好的生态环境[5]。它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全山植被覆盖率达87%以上。峨眉山植物资源中特有种丰富,景区植物拥有量中约有10%是峨眉山特有的,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为词头命名的植物多达100余种[6]。峨眉山不但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也相当可观,而且区系复杂,古老物种和濒危物种丰富,有动物2300多种,蝶类280多种,还有名贵稀有的枯叶蝶、凤蝶等,号称“天然生物基因库”[7]。表1列举了峨眉山—乐山大佛的遗产资源及特征。

5 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世界遗产作为一种世界级的名胜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品牌,以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为遗产地带来巨大的商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源泉[8]。然而世界遗产并不完全等同于旅游资源,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破坏后无法恢复的脆弱性。目前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近十年的报告,绘制出了峨眉山—乐山大佛所受危害程度的变化曲线(图1)。从图1可见,世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所受危害程度在2003年达到最高,之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2003年以后逐步加强了对遗产的保护。为了进一步降低遗产所受危害的程度,本文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注:资料来源于http://whc.unesco.org;0=最少危害报告数量,100=最多危害报告数量。

5.1 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游客数量过多:由图2、图3可见,2007年到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旅游的人数分别超过250万人次,2008年虽然受汶川地震的影响,但是到这两个景区旅游的人数也分别超过150万人次,2009年分别达到200多万人次,2010年峨眉山第一季度接待游客人数约47万人次、乐山大佛接待人数约45.5万人次。大量游客进入景区践踏了植被,大量垃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游客涌入加大了对旅游设施的需求,相应的景区会增加对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也就意味着对遗产地的更大破坏。因此,游客数量过多,成为遗产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注:资料来源于四川旅游政务网(http://www.scta.gov.cn/web/main.jsp go=news&pid=7)。

地质灾害的影响:汶川地震使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的建筑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峨眉山景区万年寺屋面瓦片滑落,圣积寺铜塔塔刹掉落,报国寺佛像脖子断裂。乐山大佛也不同程度受损,部分建筑物出现轻微裂缝[4]。汶川地震以后余震、暴雨等的频繁发生,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对遗产的保护。加强地质灾害的检测、预警,加固修复遗产建筑仍是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重大课题。

周边环境的污染:近现代以来,乐山城区长期遭受煤烟型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尘埃和氮氧化物[9]。乐山大佛对面的大佛坝河滩容易形成河水回流,因此留下了许多的垃圾。河滩上的这些垃圾经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在对乐山大佛周边的环境产生污染的同时也破坏了乐山大佛景区整体的和谐。

管理模式不统一: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是一个“捆绑型”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然而却是分开管理的。峨眉山景区的管理机构是由峨眉山市政府的一个派出单位 “峨眉山管理委员会”和“峨眉山上市公司”组成。乐山大佛景区的管理单位则是“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它是隶属于乐山市市政府的一个派出单位[10]。同一项世界遗产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这在对遗产的保护开发等方面的规划、要求等势必会有所不同,难于在同一品牌下形成旅游产品的统一品质。

文化底蕴挖掘不够: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开发的资源。游客们对于混合遗产中深藏的文化故事、悠久厚重的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遗产不能单纯作为旅游休闲场所,它能够给人带来震撼心灵的教育和历史文化的洗礼。而旅游也不应仅仅是商业活动,它应是可根据需要重现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一种思想教育体系[11],如何传承和弘扬无形文化遗产是峨眉山遗产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

遗产保护的法律不健全:2007年以前,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依据一直是1984年颁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在专家的强烈呼吁下,2006年底才重新修订出台《风景名胜区条例》,但都不是专门的《世界遗产保护法》[12]。在遗产保护问题上,我国仍缺乏对遗产地各种活动的规范、指导和管理,至今没有完整的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遗产保护与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解决的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教育是保护遗产的最好方法。游客是旅游的主体,只有从思想上真正地意识到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不可再生性与脆弱性,他们才能付诸以行动,才会在旅游过程中有意识地保护遗产地。同时,培训有关的管理人员,增强其保护遗产的自觉性。只有全体人民真正意识到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才能在保护遗产工作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世界遗产不仅要对遗产本身进行保护,还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减少周围环境对大佛产生的风化腐蚀危害。防止大佛继续被腐蚀,就迫切需要对大佛区域地下水径流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出相关的保护措施,防止地下水向佛身渗透,可采取用帷幕灌浆的方法建防水墙或开沟疏通地下径流。对周围的环境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有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进行严格治理。

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作为“捆绑型”的区域共同申请为一项世界遗产,同一项遗产应该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两个地区的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制定峨眉山—乐山大佛的开发保护方案以及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跨区域“捆绑型”遗产共同管理着重强调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围绕共同的遗产品牌运作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利益的均等化,实现遗产资源共同保护和开发的目的。

深刻挖掘历史文化:在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可以适当侧重对文化的挖掘,对文化渊源、文化发展过程以及神话传说等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在景区的门票中或是在景区的休息处展现出来,这样当游客参观山上文化建筑时会更容易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此外,可在景区设置自导解说系统[13],有助于提高游客获取科学正确的历史文化信息。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总结世界各国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经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行为[14]。加快遗产保护法律的出台,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除了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外,根据每个遗产地的不同制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相关法规,要明确界定遗产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责、权、利,明确规定违反法律法规所应该受到的惩罚。此外,还要明确公众的社会监督权利,把遗产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规建设。

6 结论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7

丽江老君山(黎明.格拉丹)片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域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地质地貌多样性。该区域位于丽江玉龙县境内,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林业职能部门是丽江玉龙县林业局。玉龙县林业局作为政府林业职能部门在保护和管理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包括: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切实有效的开展退耕还林、森林防火、天然林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积极帮助自然遗产地农户发展替代生计等。但林业局有潜力和能力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森林保护环境教育宣传工作

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和保护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环境教育。玉龙县林业局虽然也开展过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如2013年10月,深入黎明等地进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但林业局在公众中进行真正意义上森林保护环境教育的力度还不够。林业局应该在社区居民和游客中间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关于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替代生计、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环境教育活动,在黎明和格拉丹等地建立林业相关的环境标识,在游客中心建立林业环境方面的宣传栏。协助老管局的相关环境教育工作,提供各类资源,将林业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在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切实开展起来。

二、加强格拉丹片区的替代生计工作、同时注意平衡黎明片区各类替代生计项目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同时改善社区的生计水平是所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仅仅禁止社区居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的手段是无法有效实现自然和社区的和谐发展的。而替代生计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替代生计是采取社区参与的方式所进行的对环境友好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农业生产项目,以替代现有的低水平的生计方式和手段,实现自然和社区和谐发展。玉龙县林业局在替代生计方面所做的工作较为突出,近几年来在黎明等地大力开展中草药种植,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等林产业,生态旅游等各项产业。然而这一工作主要在黎明开展,对格拉丹片区开展的工作较少。据调查,格拉丹片区居民收入偏低,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50%,且他们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还很大,2.5%和22.4%的收入来源于经济林和野生动植物。换而言之,格拉丹社区居民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依靠破坏自然资源为生。因此玉龙县林业局有必要在格拉丹社区加大开展替代生计项目的力度,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环境。此外,玉龙县林业局对黎明替代生计工作的开展侧重于对社区居民进行各种替代生计项目的引导和相关技能的培养,但对社区居民发展各类替代生的产业过程中的监管不够,有必要加强监管,以确保他们在发展林产业、中草药种植业时不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促进非林木产品采集的社区共管工作

老君山社区居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在区域内进行非林木产品的采集。特别是对各种野生菌(松茸、鸡枞菌、牛肝菌等)、野生中草药、野生兰花的采集非常普遍。大部分的采集活动都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不合理的采集方式(如大量采集松茸和鸡枞等珍贵野生菌的童菌,使野生菌孢子无法散播,最终导致野生菌资源的枯竭)和过度采集的行为对这些非林木的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威胁因子调查中发现,社区居民在老君山区域进行的非林木产品的采集活动对各类森林和生态系统,尤其是针阔混交林、高山生态系统、寒温性针叶林的都有较高的威胁,对于国家公园环境保护的总体的威胁也很高。而玉龙县林业局在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和保护的工作中涉及到对非林木产品采集活动的监管和规范较少,因此林业局需要加强对非林木产品的采集活动的监管和规范。比如可以借鉴梅里雪山阿东行政村的松茸资源社区共管项目,将老君山各行政村所在的区域分为多个片区,并相应建立各个片区的村级非林木产品交易市场,对全村的资源采集及交易进行划区管理,将资源收益分配模式合理化,控制无序采集和过度采集,保证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保证非林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管,有效防治生物入侵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8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 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介于东经107°37″至108°18″, 北纬25°7″至25°39″之间。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 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毗邻, 西和独山县交界, 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东西长67.3km, 南北宽58.5km, 全县总面积共2431.8km2, 辖11个乡6个镇。

县境处于贵州高原南部斜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 地势南低北高, 全县平均海拔758.8m, 地形因受地质构造影响, 向斜成谷, 背斜成山, 形成山地与谷地由西而东相间排列, 组成全县山脉与河流谷地成北偏东向长带状相嵌分布的格局。境内山峦起伏, 河谷深切, 地形地貌复杂, 具有典型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

2 生态环境现状

2.1 水土流失现状

荔波境内有茂兰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樟江风景名胜区和大小七孔景区, 具有较好的先天自然环境和森林植被。根据林业部门统计数据结果显示, 全县森林覆盖率约为55.2%, 其中, 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7.26%。据2000年第二次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及普查, 荔波县水土流失面积达662.76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7.25%。其中轻度流失528.52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9.25%, 中度流失101.88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5.37%, 强度流失面积15.93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4%, 极强度流失面积16.43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48%, 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2.2 石漠化现状

根据荔波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数据显示, 荔波县非喀斯特面积为634.7km2, 占全县面积的26.1%;喀斯特石漠化总面积为1797.1k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3.9%;其中无石漠化面积为550.22k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63%;潜在石漠化面积为484.41k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9.92%, 轻度石漠化383.49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5.77%;中度石漠化178.96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36%;强度石漠化136.49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61%;极强度石漠化63.5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61%。

以上数据表明, 荔波的水土流失程度及石漠化面积也相当严重, 只是还处于一个良性发展期而已, 如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脆弱的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坏。

2.3 水土保持现状

近年来, 随着建设项目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水土保持程度大大降低。加之在我县生态治理项目又少, 仅实施过珠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樟江河拉鱼段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樟江河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示范工程等少数典型项目, 项目建设虽取得了很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与日趋增长的水土流失面积相比, 效果甚微。为此,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 处于生态环境亚健康状态的荔波, 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势在必行。

3 意见和建议

3.1 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 提高群众水土保持意识

近年来, 随着各级保护机构相继建立, 保护措施及相关法律也不断完善健全, 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 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才逐渐提高, 保护观念也随之增强, 由原来无意识保护转到了主动参与保护行列, 为遗产地科学管理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但是, 因荔波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 农村群众水土保持观念依然淡薄, 还需充分利用世界水日、宣传水周和乡镇赶集日向广大群众加强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标语、板报、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形式继续加强宣传, 尽快的提升群众水土保持意识, 做到家喻户晓, 使水土保持观念深入民心, 让群众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明白保护水土, 人人有责。

3.2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对遗产地境内的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和生产项目必须按照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严格贯彻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实现规范化管理, 严把方案审批关。对于乱砍滥伐、随意开采, 抗拒履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等的违法行为, 联合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统一执法, 严厉打击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必要时, 申请公、检、法配合执行, 从而提高了广大群众环保意识、法律意识, 同时, 也增强了自身执法形象及威望。

3.3 争取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荔波是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 有着较好的先天自然资源环境, 但除了保护区以外, 都不同程度遭到人为活动的破坏, 处于生态亚健康状态, 生态系统特别脆弱, 近年来, 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影响, 加之浅薄的土层, 导致水土流失日趋加剧, 现已有大面积的潜在石漠化, 只是还处在良性发展期而已, 如不加快治理步伐, 采取相应生态保护措施, 遗产地的光环和美称也即将成为泡影。为此, 各有关业务部门, 要实事求是的多向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反应荔波生态环境脆弱情况, 争取县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争取相关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如: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工程等。

3.4 推进生态修复, 加快治理步伐

生态修复就是借助自然界的自身条件, 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 辅以人工措施, 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恢复自然植被, 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措施。生态修复主要的特点是投资少, 见效快。荔波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为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荔波实施生态修复首先关键要转变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遏制群众乱砍滥伐、陡坡开荒, 坚持贯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采取宜林则林, 宜果则果的原则, 以果木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从而, 达到保持水土、修复生态的目的。其次,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改变农民单一的生产种植观念, 由单一的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果木业、旅游业、民间传统工艺等方面发展, 改变农村“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和“广种薄收”的现状。最后, 要牢固树立“保住青山绿水是功劳”的理念, 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地的资源优势, 带领群众多渠道发展经济, 减少群众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之明白荔波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 荔波的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 坚持吃环境饭、打环境牌、走环境路, 保住青山绿水, 发展富民产业, 实现由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跨越。从而, 推进生态修复, 加快治理步伐, 使这块世界的绿宝石不褪色、不逊色, 把它变成人间的天堂、美好的家园。

3.5 引领群众多渠道发展经济, 促进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

荔波现在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 旅游业已成为荔波发展的龙头企业, 发展乡村餐饮业、民间手工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前景可观。随着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成功, 荔波的知名度和美喻度再度提升, 游客量空前提高, 这对荔波旅游业的发展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同时,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使民间手工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得到传承和发扬, 民间手工艺品有了销售市场;其次, 加大惠民工程的实施, 引领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种养植业。各县直部门最大限度的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增加惠民工程在荔波实施, 因地制宜, 带领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种养植业, 实现减地不减产, 从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 解决好农村的燃料问题。荔波县农村的燃料基本是以烧柴为主, 每年山上大量的灌木林被砍伐,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为此, 必须加大沼气池的建设力度, 以节约用柴量, 减少人为对灌木林的破坏, 增加林草覆盖率, 降低水土流失量

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9

走近竹海, 进入美丽的自然生态原始古朴之地, 穿行于林间小道间, 深深的呼吸新鲜空气, 尽情享受这天赐的氧吧, 你尽情收揽山间的美景。当你登临竹海之巅, 爬上竹海的景观楼, 你便被这里满眼的绿给陶醉了, 当你回过神来, 梳理竹的用途时, 你会想到翠竹可以欣赏, 也可以制作各种农具、家具、手工艺品、纸张、玩具等。竹笋还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景区内海拔落差较大, 风景美不胜收:看丹霞绝壁峭立, 赏流泉飞瀑百态千姿, 观翠竹浪涛起伏万顷, 见珍稀桫椤留连忘返, 数珍奇动物心旷神怡。放眼处总会让你沉醉在她的美中

在密林间、溪涧旁、小道边。有万千的动植物世代生长其间, 当你用手伸进那山涧的溪水里, 感觉一丝凉意透过肌肤直沁心脾, 飞奔的流水发出哗哗的响声, 仿佛为你奏响了催你前行的乐章。举头远望, 溪涧密林间露出一段洁白的水帘, 哦, 那就是山间的瀑布。你便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 耳边夹杂着欢快鸟儿的放歌声, 不时俯身闻那溪边奇特的花香, 仿佛到了仙境, 如梦幻般震撼了你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这里的一切真是美极了。

赤水除了有美丽的风景, 还有古朴的人文景观, 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长征遗址:“四渡赤水”。有如世外桃源之美的丙安古镇。走近丙安古镇, 令人称绝的是古镇建筑为木质吊脚楼, 建于赤水河畔岩石上, 背倚青山, 三面临水, 门和墙皆以石彻成, 屋顶以青瓦遮荫蔽日、防雨透风。沿崖壁凿修的石阶路直通河边。丙安古镇历来为川南入黔的古道重镇, 是古代盐船、商贾停泊休息之地。木质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雨仍然稳如磐石。而在落日下远观古镇, 古朴的吊脚楼在晚霞下与山、水、人融为一体, 感觉景在画中, 画在诗中。

2010年8月1日,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赤水成为我省继荔波喀斯特地貌之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你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竹海深处我国丹霞地貌上最大最壮观的十丈洞瀑布。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篇10

据悉,列入“中国丹霞”联合申报项目的6个景区,分别为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湖南莨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这6大景区是我国南方湿润地区丹霞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代表,他们以各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成为今年众多申报世界遗产景区的佼佼者。

这些景区均有溪河流过,丹霞峰林、峰丛临水而生,林木茂盛,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形成了丹山碧水、绿树红崖、天人和谐的多彩景观,构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现象和非同寻常的自然美。

资料显示,丹霞地貌是一种以红色沙砾岩地层构造为主,经亿万年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而形成身陡、麓缓、顶平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是世界分布最广、自然形态最美、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极高的风景资源,在中国分布最为广泛。

那么,这6个景区是凭借怎样的特色从我国众多的丹霞地貌风景区脱颖而出的呢?

原来,这6个景区既是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著名风景区,也是丹霞地貌中的佼佼者。下面,我就综合各种资料,简要地为读者介绍一下这些景区的自然特征。

广东丹霞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东西宽17.5公里、南北长22.9公里,总面积290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围180平方公里。

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一个山间盆地中,整体为红层峰林式结构,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间,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福建泰宁:最美的中国丹霞景观之一

福建省泰宁县毗邻武夷山,同属一个地质断层带的南侧,均为丹霞地貌,以大块的崖壁为主,丘陵尖峰兼而有之。泰宁的丹霞总面积为166平方公里,其峡谷幽深、洞穴奇特、山水秀丽和生态原始构成最美的中国丹霞景观之一。

中国“申遗”专家梁永宁说:“泰宁属于丹霞地貌第一个的青年期代表,具有其他丹霞地貌不可替代的优势,或者说,泰宁丹霞地貌在申报中不可缺少,少了泰宁丹霞地貌的话,那丹霞地貌就不完整,没有一整套的演变过程。”

湖南莨山:丹霞地貌博物馆

湖南莨山丹霞地貌类型多,共有60余处主要地质地貌景点,以层叠成列的“楔状地貌”和突起其间的“寨峰地貌”显目。不仅如此,丹霞地貌的“身陡、麓缓、顶平”的基本特征及典型结构在此表现相当突出,而且规模大,群体明显,出现频率高。

莨山丹霞地貌从青 (幼) 年期、壮年期至老年期的遗迹均有发育,是中国丹霞地貌风景区中丰度和品位最具代表性和最优美的景区之一。莨山造型多姿多彩,瑰奇险秀,是一座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博物馆”,更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自然资源瑰宝。

江西龙虎山:龙虎丹霞天下稀

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有着“龙虎丹霞天下稀”的美誉,是我国丹霞地质演化史中“老年期丹霞”的典型代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顾问专家赵逊教授认为,龙虎山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地质地貌研究价值无可挑剔,是“世界丹霞地貌景观的典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斯图尔特在实地考察后,对龙虎山珍稀、极具世界代表性的丹霞地貌、精深的道教文化、神奇的古越崖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赞不绝口,称赞龙虎山的“自然风光与当地地质与人文景观结合得妙不可言。”

浙江江郎山:雄奇冠天下, 秀丽甲东南

浙江江郎山,是国家级的著名旅游风景区,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江郎山有三石峰,拔地如笋,摩云插天,相传为江氏兄弟三人登巅化石而成。

据了解,江郎山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全国一线天之最,全国最大的毛泽东手书体“江山如此多娇”摩崖题刻,以及古道雄关仙霞岭,历史名镇廿八都,神秘莫测的戴笠故居,碧波浩渺的月亮湖等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相辉映的景点景观150余处。

贵州赤水:赤水丹霞, 当数全国第一

据赤水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被赤水列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重要资源代表性景观之一的“五柱峰景区”,在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浓缩了丹霞、瀑布、常绿阔叶林,旅游价值、观赏价值颇高,是中国丹霞地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同时,“五柱峰景区”还为专家、学者研究丹霞地貌的形成、发育、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物证。

黄进在赤水考察后说:“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之程度,当数全国第一。”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岩廊洞穴、丹霞峡谷与森林、飞瀑相映成趣,旅游观赏价值极高。

从以上简要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这6个景区的丹霞地貌确实是中国丹霞地貌的代表。而且,在“地貌发育的典型性、区域的连续完整性、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地貌景观的优美性、研究程度的深入性和管理条件的可行性”原则上选出的这6个最好的提名地,还构成了东南部湿润区不同发育阶段的低海拔峰林——峰丛型丹霞的完整系列,具有全球意义的突出普遍价值。

有关专家介绍说,“中国丹霞”组合完全能够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的所有四条标准,即具有突出普遍的景观美学价值、地球科学价值、生态学价值与生物多样性价值。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下一篇:交通卡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