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2024-05-05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精选十篇)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1

2006年10月28日至11月17日,笔者参加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赴澳大利亚自主创新与专利技术产业化培训”。这次培训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培训团的成员主要是地方知识产权局的负责人及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期间,培训团先后访问了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澳大利亚产业化研究院(AIC)、Watermark专利律师事务所、澳大利亚知识产权局、堪培拉国立大学、太平洋种子公司等机构和部门,并听取了资深学者和专家的授课。经过培训,笔者对澳大利亚在自主创新和专利技术产业化方面所采取的做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体会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和有关团体致力于此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就加强自主创新和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发表一些看法。

1 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自主创新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成效

澳大利亚是个以农牧业和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其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创新能力不是特别突出的国家,却能从各级政府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强烈地感受到政府对创新与专利产业化的高度重视。比如,澳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资金用来支持创新和知识产权产业化。如昆士兰州政府每年安排6亿澳币(相当于36.76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技术转化,其控股的AIC的财政来源,三分之二来源于政府,其中一半是政府拨款,一半是政府计划项目带资,而AIC承载的职能就是围绕技术转化开展系列服务,属于非盈利性机构。

借鉴澳大利亚产业化研究院等机构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一是培育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疏通专利转化渠道。专利法实施后,发明创造都可以取得专利权。专利权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一种法律赋予的具有商品属性的财产权。然而,我省至今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市场,以致许多企业生产中需要的科技成果,不知道从何处寻找,即使从某个渠道获得了专利技术信息,却没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另一方面,大量的专利技术成果,尤其是一些非职务发明“待字闺中”,不能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建立知识产权市场,解决技术供需双方信息不畅的问题,对促进我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业和企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久前成立的全国专利技术(江西)展示交易中心,属于非赢利性服务机构,主要从事专利技术的中介服务,为专利权人和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沟通桥梁,它的运作也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支持,需要充分发挥商务、工商、税务、金融、司法、科技等部门作用,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心的良性发展。

二是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与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专利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成果,专利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具有高风险性。目前我省实行了专利实施资助政策,应利用政策和资金的导向功能,促使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成果,促进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另一方面,对应用专利技术创办科技企业或企业实施的专利产业化项目,在工商登记、土地征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再一方面,在省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立项阶段,应强化知识产权的审查,避免重复研究,以有效利用政府项目资金。

三是建立专门的专利技术转移孵化中心。通过中心的建立,解决自主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中心在政府的支持和宏观指导下,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市场调节为手段,建立投融资体系和技术评估运行机制,通过利用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银行贴息贷款等多渠道多途径,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帮助企业开发那些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2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类机构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澳大利亚产业化研究院(AIC)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纽带,设有一个技术促进机构,专门从事将政府计划投资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向企业推荐和转化,其工作人员经常深入中小企业,了解其对技术的需求,同时深入大学、科研机构收集知识产权信息,为企业寻找合适的技术,一旦形成需求意向,则介入企业与技术供方的谈判,为其提供咨询、技术评估、市场分析和签约服务,促成技术转化。澳大利亚商品化协会(AFC)同样也是在深入研究专利技术信息的基础上开展专利技术的转化工作的。两个机构中从事专利转化工作的人员,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技术经验和管理能力,非常利于专利技术的推广转化。

我省目前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的还是专利代理,在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方面仍然缺乏有益的探索,主要存在机构的缺位和人才的缺乏这两个问题。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是智力产业,中介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服务机构应加强专利经纪人等市场执业人员的培训,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能力。

3 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必须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由澳大利亚政府投资的集科研、开发、管理为一体的机构,该机构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有一整套相对成熟的工作方式,在总部设有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有包括专利、商标和合作伙伴的情况等信息的知识产权数据库,而在下属的各分支机构都配备有丰富知识产权知识和专业技术背景的工作人员,在每一项技术创新中,他们都全过程跟踪,管理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包括立项检索、技术评价、商业化评估等),使得创新项目更具有价值,获得的专利权更有市场化前景。该机构还通过统一的程序来规范知识产权工作,保证工作连续性和工作活力。

我省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研发力量较弱,科研单位虽有优势,但缺乏企业的市场敏锐性,其创新成果往往因为与市场脱节而导致不能实现产业化。我省早已经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为骨干,以全民科技为基础,民营科技异军突起”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联合攻关,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生产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产学研的互动机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市场信息,使创新行为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这将有效解决创新成果产业化难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出对加强自主创新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一些看法。文中认为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自主创新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成效,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类机构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必须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2

一、技术创新体系的有关理论

技术创新体系,就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一般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配置相关、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主要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技术创新活动参与者、它们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有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等基本特性。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其中,参与者是构成技术创新体系的要素,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有利于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原则。

二、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产业的界定。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经济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或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体系。这一界定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 产业作为经济单位, 是一个“集合概念”, 产业的主体是企业或组织的集合, 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这里的“集合”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从需求角度来说, 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供应角度来说, 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第二, 产业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务。第三, 产业是有投入产出效益的活动单位。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行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产业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行业和部门, 也包括流通领域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部门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 也包括非物质资料部门(服务、知识、信息等)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不仅包括生产部门, 也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甚至文化教育等部门。第四, 产业(Industry)与“行业”(Industry)、“部门”(Sector)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就“集合”范围而言, 产业较行业与部门的范围更大。

因此,从产业化的内涵来看,公共安全产业化是指形成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产品、服务或活动以及支撑这些产品、服务、活动的过程。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的实质是要打破社会公共安全行业非产业化运行的传统模式, 以产业的理念来经营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产品、服务等,将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成化等,使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产业。

近年来,安徽省从事公共安全技术、产品研发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这些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分布于合肥、安庆等地,已涉及反恐、交通、煤矿、食品、电力、火灾、信息等公共安全领域。2011年,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的骨干企业已超过百户,他们凭借着具有规模的品牌产品和优势技术,占据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以中电38所、四创电子、科大立安、工大高科为代表,在防灾减灾领域竞展风采。中电38所从事的厚、薄膜混合集成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水平全国领先,2011年产值超13亿元;四创电子开发的雷达产品,2011年产值突破10亿元。在交通安全领域,三联交通开发的驾驶人培训与考试技术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皖通科技2011年产值超3亿元;美亚光电稳占食品安全领域先机,其研发的“SS-型数字化色选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1年8月9日,安徽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直接参股基金集中揭牌,包括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基金等在内的5支创业投资基金集体亮相,并与一批创新项目对接洽谈。由合肥高新区和安徽省投资集团合作组建的“安徽公共安全创业投资基金”,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创业投资基金。根据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市公共安全产业实现产值将达400亿元,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到2017年,全市实现产值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全

面建成全国重要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三、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分析

1.创新体系架构构成要素

2.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因素

3.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架构的目标

四、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1.目标定位

建设合肥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在公共安全产业领域,合肥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机遇,把合肥打造成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到2012 年,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实现产值240亿元,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150多万平方米,公共安全产业企业达到130 个。到2015 年,基地产值500 亿元,企业达到300 个。在实现这一产业目标的过程中,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必将遵循产业化的标准,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成化。要打破企业分割局面,建立社会公共安全行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规模效应。在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内部各种资本、技术、资源以及其他要素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把分散的生产要素整合到统一的生产体系中去。同时,除了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去考虑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与运行外,也要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去考虑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与运行,提高公共安全产业的经济效益,利用市场机制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吸引到公共安全产业当中来。

2.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模式

3.培育路径

五、政策建议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是国家的重大需求.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商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公共安全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共安全产业是一个新概念,目前产业整体特征并不明晰,涉及领域相对较多、支撑技术较为散乱、产业聚集明显不足、产业链条未见端倪、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产业体系。目前,就安徽省而言,火灾安全、反恐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相对较好。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调研,摸清相关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和基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全省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和产业主攻方向,借助安徽省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打造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基地。推进公共安全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以期重点突破,加快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光机电技术集成为主体、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布局合理、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公共安全产业体系。

促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平台是基础。要选择产业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骨干企业的行业辐射与带动作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公共安全科研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配套化。瞄准公共安全重点技术领域和产业方向。建立一批专业孵化器,促进市场前景良好、技水平较高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成长性企业.加速成熟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步伐,催生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产业集群。

促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服务是保障。公共安全技术领域及其应用对象具备一些固有属性,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涉及军工或部分产品面向军工开发和应用,技术资料或用户需要保密,申报专利有限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可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动员、主动进行贴近服务,培育一批公共安全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供科技金融推介服务。同时,利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局在肥建立代办处的优势,开辟专利申报的绿色通道.建立“直通车”制度,在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与正常商业机密的同时,拓展企业的外向度,大力营造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3

摘要:技术创新是重庆摩托车产业延长生命周期、提升整体竞争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成功关键因素。本文结合金融系统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以重庆摩托车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重庆摩托车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增长要由资金和资源拉动型逐步转向创新、知识和技术拉动型,就必须处理好金融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金融已成为影响技术创新的内在因素,成为一个重要的“组织者”。同样地,在重庆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功能完备、高效的金融支持系统是一个关键环节。

1金融系统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金融系统安排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系统的筹融资、增值性、价格发现、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揭示和传递、资源配置功能等方面。

1.1筹融资功能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筹融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源的大量经济主体,如果在这两者之间签订并切实履行双边合约,需付出巨额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直接阻碍筹融资。以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为代表的金融安排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筹融资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满足技术创新对大量资金的要求。因此,利用金融安排可以有效地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融通外部资金,弥补内源性融资的局限,优化资源配置,有利地促进技术创新。

1.2增值性功能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金融系统的增值性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使资源从无效配置或低效率配置状态转变为高效率状态。通过将风险投资基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引入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并且还可以引入技术创新主体自身没有能力引入的资源;二是具有强大风险管理能力和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的介入,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这种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开发的成功率。三是金融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项目选择能力、营利模式设计能力、供给能力,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机会的实现概率。

1.3价格发现功能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技术市场中的技术价格不是规定或创造出来的,真实的技术价格是在金融机构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竞价自然形成的,是技术创新的买卖双方的多次信息交流与博弈的结果。这种发现的技术价格通过金融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向外界相关各经济主体传递,从而使这一发现的技术价格成为一种现实价格。这样就为技术创新相关主体之间契约的达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了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1.4降低交易成本功能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由于金融系统的存在,技术创新筹资者只需接受金融中介而不是每一个投资者的监督。这一“代理监督”安排避免了重复监督,节约了监督成本,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同时,金融中介以证券组合的方式进行投资,可以更好地规避投资中的非系统风险,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向资金所有者支付投资回报的承诺。

1.5信息揭示和传递功能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金融中介可以利用自身出色的专业评估技巧开展评估活动,为它的所有成员提供全面、准确、低廉的投资信息服务,避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重复,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加快技术创新的发展。

1.6资源配置功能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金融具有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金融系统的存在,使许多潜在的投资者能更有效地对技术创新所有权或债权进行分析和竞争,促使技术创新寻找到那些能够使其产生最高价值或效益的买者,从而使技术创新相关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

2构建和完善重庆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重庆作为我国的“摩托车之都”,产量虽大,但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技术创新能力的低下归根结底还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实践充分证明,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直接有赖于发达健全的金融支持体系,没有金融的驱动,就没有新技术的持续开发与推广应用。因此,重庆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就有赖于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而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政府、银行、市场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

2.1发挥政府作用

2.1.1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是发达国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效果较为明显的金融扶持制度,是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在信用担保制度的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循序渐进地完善信用担保机制。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建立良好的信用担保机构,以解决摩托车技术创新初期企业的融资压力,从而降低政府出资的压力并能够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资金;其次,帮助企业与信用担保机构建立起长期关系,加强沟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的职能,减少银行的信用评估成本和风险:再次,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政府财政出资专门设立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此外,有关部门要搭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积极为摩托车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记录,提高企业的违约成本,促使其主动增强对自身的风险约束;成立独立的企业信用咨询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多视角的信用信息资源,保证信用状况更加透明,降低信息成本和风险测定成本。最后,政府应特别要加大对恶意逃避债务企业的惩处力度,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

2.1.2制定有效的金融支持政策有效的政策支持是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必要条件。对技术创新企业的制度设计即使比较完善,也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更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实施弥补市场失灵的相关政策。在依靠正常金融渠道融资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成为重庆摩托车产业在技术创新中融通资金的鼓励者、具体运作的推动者和协调者。政府应该鼓励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摩托车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窗口指导、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充分调动社会闲置资本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以满足摩托车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比如,重庆市政府可通过财政拨款方式设立专项的摩托车产业发展基金。同时以政府资金加上政策的引导,支持重庆市摩托车整车和有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2.1.3大力发展重庆证券市场,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间接融资目前是重庆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筹资的主要渠道,但不能仅限于此。证券市场应成为这类企业融资的又一选择。培育针对技术创新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对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全过程支持作用,特别是建立完善创业板市场,大力推进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强化对摩托车技术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功能,是优化重庆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任务。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发挥创业板市场的融资功能,设立重庆的

第二板股票市场,为具有摩托车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加强对创业板市场的建设与监督,维持证券市场的安全性以降低风险。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降低入市标准,放宽对申请企业经营历史和盈利记录的要求条件。第二,建立严格的风险监控体系,为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融资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监管环境。利用金融市场的较严格的监管体系,对摩托车技术创新项目形成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率。第三,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的信息化和国际化建设,采用先进的交易手段,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保证交易透明度,为摩托车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2.2开发专门为摩托车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金融产品我国现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大企业或大项目上,而对于摩托车企业中大部分规模偏小的技术创新项目无太大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应考虑开发专门为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产品,通过开发金融机构内部小规模的金融体系,对摩托车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缺口进行弥补。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或者是依靠向金融机构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等,用于对需要扶持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发放免息和低息贷款。商业性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此外,中央银行可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科技贷款的标准、利率浮动范围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款的积极性;应采取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对摩托车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试验、应用推广项目提供贷款。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不能够成为技术创新企业融资的主体,政策性金融的规模及经营范围要适度,更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3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2.3.1充分利用保险机构的保险功能,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风险投资中的防险止损功能。在摩托车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风险的分摊是投资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如果保险机构能够推出适合的保险产品,无疑会提高资金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而激发整个摩托车产业链上各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热情,为整个摩托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当然,在保险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为技术创新企业提供信用支持和资金帮助,也要考虑保险额度的适当,以防止技术创新企业的道德风险。此外,国家应鼓励发展以项目评估、财务与法律咨询为主要内容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为风险投资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和回避投资风险,激发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2.3.2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拓宽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融资渠道从国外经验来看,许多小企业都是通过创业投资市场获得资金,最后发展成长为大企业的。通过风险投资形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关键是要规避所谓的“上帝变野狗”现象。这就要求培育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资本市场,确保风险投资基金的适时退出,加大对成长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金融支持。

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启动和保障作用;制定创业投资企业配套制度,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自主创新风险投资企业,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拓宽创业投资的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有利于创业资本流动的退出机制,可以设置一套回购机制,使政府以其投资预算承诺其他投资者定期或定价回购;另外,还可以从政策上给予创业投资优惠和扶持并积极改善创业投资的外部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投资生产和发育的良好环境。

3结束语

尽管本文就建立健全重庆摩托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但金融支持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在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与融合、系统资源的整体规划与合理配置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124—126.

[2]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98—100.

[3]赵薇薇.赵国杰.我国企业和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作用之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4):140—142.

[4]毕克斯.王晓红.孙金花WTO框架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M].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311—315

[5]郑艳.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1(5):53—55.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市场间合作创新组织[1]。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极大地整合了创新资源,加速了创新的交流与扩散,大幅度降低了产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快速提升了本国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技术创新目标。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高级形式,正逐渐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方面实施晚,2007年6月10日,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约成立[2],揭开了我国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序幕。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本文将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组成,并构建一套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利的导向作用。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及其成员组成

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广文将其定义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由产业内2个或者2个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形成的互相联合致力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3];赵志泉则将战略联盟的概念扩展到产业层面,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产业内联盟各方为了实现共同的战略性创新目标,通过各种长期契约安排、股权安排和彼此间的默契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者多向流动的松散网络型组织体[4];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则将其定义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2]。本文将采用国家部委文件中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

1.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组成

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不难发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参照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成员组成情况,可以得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参加者应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这些参与单位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存在着包括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等紧密衔接的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4]。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参与方及其任务分工情况见图1。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衡量,在注意强调各指标间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从多方面多维度对联盟的运行绩效进行描述。

针对性原则。选择的指标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专门适用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多主体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比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各指标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所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延续性,尽量向已有的比较规范的指标靠拢。

层次性原则。要求所选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从评价对象的整体属性开始,按照由粗到细的原则将其细化为若干准则,如有必要,还可再分出一些子准则,最后是具体的指标。

可操作性原则。选择指标时应该选取那些比较容易计算分析的指标,对于那些不能或不方便直接进行量化的指标,可根据需要设置成定性指标。但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内涵和外延要描述的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2.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流程

本文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按下列程序构建指标体系(见图2)。

原始指标。根据已有文献,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形式,对涉及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海选,确保收集的指标尽可能覆盖评价对象的各个层面,体现完备性和系统性。

指标精选。分析指标本身的可行性、可比性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对可行性差、评价结果贡献度小及指标间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进行合理筛选,通过专家论证,剔除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影响相对较弱的指标,以保证评价指标的简洁、高效。

结构设计。研究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运用结构解释模型等方法发现指标间的结构关系,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2.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不仅要考虑其成果水平和经济效益指标,还应该考虑成果的社会效益、产业竞争力以及集成效应等指标[5,6],同时,由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还应考虑合作各方之间的协作水平。为此,建立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下面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做出具体分析。

2.3.1 成果水平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成果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

技术成果的先进程度:主要考察联盟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还是国际领先水平。

是否建立行业技术标准:考察联盟是否通过合作建立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若建立了技术标准,联盟成员就可获得技术垄断地位,占领行业制高点,具备行业话语权。

联盟获得的专利状况:考察联盟在运作过程中是否获得了专利,并综合考虑申请专利和已经授权专利的数量(可以按照两项专利申请等同一项专利授权来计算),获得的是国外专利还是国内专利,是发明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此外,由于各个联盟的规模大小不一样,考虑到联盟的规模会使专利水平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考察科研人员的人均专利数量来进行比较。

联盟联合发表论文的情况:对于联合发表论文情况的考察可以考虑联盟联合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论文的影响因子等因素,考虑到联盟规模的影响,可以考察联盟的人均论文数。

联盟联合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计算机软件等情况:考察联盟在运作过程中,所开发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的数量等。考虑到联盟规模的影响,可以考虑这些指标的人均数量。

是否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考察联盟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有路线图的联盟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成员之间为了这一具体目标相互合作的动力会更充足。

2.3.2 经济效益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5个方面。

新产品的利润贡献率:主要考察联盟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情况,即新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占企业利润总额的多少。它比新产品销售率更加能够体现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考虑到企业有时出于战略目的会在短时间内不要求较高的利润,首要目标是占领市场,此时用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能体现新产品的竞争力。

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率:有时联盟不一定推出新产品,而是通过改进原有技术来生产产品,使得产品的成本降低,出于产品成本本身的差异性及不可比性,可通过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率来考察。

联盟技术转让或者专利许可获得的收入:联盟在运作过程中会对外界进行技术转让或者外界会使用联盟的专利等,这些都会给联盟带来收益。

联盟的潜在净收益:这一指标主要是用来考察那些刚刚开发出来,还没来得及进行成果转化的成果在以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这里应该是除去开发成本之后的收益,需要依靠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得出。

2.3.3 社会效益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指标上,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是否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考察联盟在运作过程中,是否通过项目攻关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等瓶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多少,是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是否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否有效避免了科研单位的重复性建设:考察组建联盟之后内部成员是否一起合作,共同攻关,以及合作攻关的数量和频率等,在多大程度上避免科研单位的重复建设。

是否有利于促进基础学科的发展:考察联盟合作对基础学科的贡献及对科学发展方向的修订情况。

是否有利于生态和环保建设:考察联盟对直接制约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态和环保建设的贡献程度。

联盟联合培养人才的情况:考察联盟对于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情况。具体包括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情况等。

2.3.4 产业竞争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提升所在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具体指标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这里主要是指在联盟运行过程中,联盟内部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学习,资源互补,技术和管理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带动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产业链的完善情况:指的是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一载体,是否使产业内相关企业形成了“抱团创新”的氛围,以及是否形成了产业内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产业内高级人才的增加情况:该指标主要从人才流动的角度考虑,指的是联盟成员中企业是否通过一些手段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司中去,这里既包括企业引进海外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在合作过程中高校或科研单位的一些科研人员离开原单位加入企业等情况,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内知名品牌和知名产品的培育情况:主要考察通过组建、运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否在产业内形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产品,这些都必然会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3.5 集成效应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个由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组织,其成员之间的集成效应也是影响联盟运行绩效的重要因素,集成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

联盟联合投入R&D经费的增加情况: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各方联合进行投资研发,是否使得投入的R&D经费大幅度增加,为后续研发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保障。

联盟技术资源的互补情况:技术资源的有效互补可以显著增加联盟的集成效应,科研人员的各种思想经过碰撞、交流以后会产生创新思想或者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突破技术难关,提高研发的成功率,达到创新的集成效应。

技术开发成功率的提高情况:单就个体而言,技术开发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但是通过联盟合作,成员各方基于各自资源的优势,使技术开发的成功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技术开发周期的缩短情况:在联盟的运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可以实现“灵捷竞争”,通过“并行工程”来有效缩短技术开发的周期。技术开发周期的缩短表明了联盟具有抓住更多市场机遇的机会,对市场的需求可以快速做出响应。

联盟成果转化率提高的情况:联盟可以将自身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设备等用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在此过程中使其成果转化率得到提高。

2.3.6 协作水平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之间需要有效协作才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协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联盟绩效水平的高低。其主要评价指标如下。

联盟成员间的沟通协调能力:联盟中成员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具有各自的利益,这就使得联盟内部很容易产生冲突,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和运作效率。

联盟成员的资源共享程度:组成联盟的各成员方在未联盟之前具有各自的优势资源,包括设备、技术等要素。如何使这些要素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是联盟所应考虑的问题。资源共享程度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联盟的协作水平,进而影响联盟的绩效。

联盟成员联合完成项目的情况:由于联盟中单个成员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有些项目需要以联盟的身份承担下来再在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一般情况下这些都是大型项目,如国家和地方的科技重大专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等。

联盟的管理协调成本:该指标指的是联盟运行期间各成员协作水平的资金表现。良好的协作水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为技术开发节省资金。管理费用过高往往是由于成员之间的协作水平低,发生冲突的频率较高,导致监督与协调的费用过高,联盟的效率低下。

联盟的稳定性:主要考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运作过程中是否发生过损害联盟其他成员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联盟的不稳定性,甚至瓦解无法继续运行等。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

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使用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AHP法、DEA模型法、BP神经网络法、理想解逼近法等[7]。至于是要选择其中一种还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则需要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以及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由于本文中选取的指标很多都具有不确定性,故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进行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集;计算因子权重;进行单因素评价,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R;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对象水平[8]。本研究拟采用加权平均法,以归一化的各个评价指标作为其对应评价集中元素的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平均。量化的具体对应关系为:优≥85分;良75~85分;中65~75分;差≤65分。设G为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值,则G=b1c1+b2c2+b3c3+b4c4+b5c5+b6c6,其中b为各个一级指标权重,c为各个一级指标得分值。这是一个数量化的评价结果,其数值可以反映一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水平的高低。

4 结论

在介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定义及其成员组成的情况下,进一步构建由成果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业竞争力、集成效应、协作水平等一级指标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选取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组织,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洪,马骏,袁东明,等.产业联盟与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2007(5):9-12.

[3]高广文.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及启示[J].科技发展研究,2008(12):1-8.

[4]赵志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J].创新科技,2009(4):18-19.

[5]唐红霞.企业战略联盟.价值链.绩效评价[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4.

[6]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高珊珊.软件企业动态联盟运行的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营造孵化体系 催生高新技术产业 篇5

大学科技园是指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目的是开发和利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智力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学科技园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建设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必将促进大学与地区知识经济的协同发展。

1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兴起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先后建立不同形式的大学科技园30多个。但由于受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大学科技园大多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体上讲,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经过了三次起落。第一次是在1986年前后,武汉东湖大学科技园最先开始创建。第二次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许多高校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创办了高校科技产业和大学科技园。这一次取得了一些成功,例如东大阿尔派、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第三次大学科技园的高潮是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推动下,全国科技工作的重点转向以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之时。19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大学科技园。这一举措得到各大学的积极响应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年9月,科技部、教育部共同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大学科技园区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并成立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同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又共同发布《关于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截止到5月,我国大学科技园已有50多个。科技部、教育部根据专家评估意见,授予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首批认定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重点发展领域,见表1。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大学科技园建设已不再是个别高校的行为,而是基于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由科技部和教育部联手,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推动,省市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参与,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

表1 首批认定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重点发展领域

序号 名称 依托高校 重点发展领域

1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清华大学 电子信息等

2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大学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

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

新能源、环境工程等

3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天津大学 光电信息、生物工程、

微纳米技术、现代化工

4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北大学 计算机软件、机电控一体

化、新材料、先进制造等

5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 哈尔滨工业 信息软件、机电一体化、

科技园 大学 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

国防科技、中俄技术等

6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 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新

技园材料等

7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复旦大学 信息、微电子、生物、新

材料、环保

8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南大学 通信、电子、计算机网络

与软件、生物、新材料、

环保等

9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

学与现代农业、新材料与

纳米技术

10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山东大学 信息、光电子、电力电气、

生物技术与新药、新材料、

新能源与环保技术

11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机电磁光一体

科技园 化、生物技术工程、新材

料、环保

12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川大学 信息电子、生物医药等

13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

科技园

14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重庆大学 计算机和通信工程、光机

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

材料、环保

15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

科技园 材料、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的高新技术

16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国防科技、信息技术、机

科技园 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

环保等

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 西北农林科技 高科技农业

大学科技园 大学

18 南京-鼓楼高校国家大学 南京大学、河海 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

科技园 大学、中国药科 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

大学等 保健品、医疗器械;精细

化工和新材料;临床医学

与保健、科技信息咨询、

评估服务

19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

安徽大学等 源、环保等

20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

科技园 武汉大学、华中 化、生物技术及新药、

农业大学等 科技农业、新材料、环保

21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南大学、湖南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

大学、国防科技 电一体化、新材料等

大学等

22 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云南大学、昆明 电子信息、生物及医药、

理工大学、云南 新材料、环保等

农业大等

2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多已经完成初步的规划,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在发展较快的科技园中,不仅已有一大批企业入园孵化,而且已育成一批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1 功能定位

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功能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它的首要功能是孵化企业,培育企业家。因此,我国大学科技园一般的功能定位是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如:“依托清华、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是清华大学科技园定位的基础。”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要成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提出,要形成“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基地。”等五大基地。

2.2 发展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

国家大学科技园从管理机制来看,有一校一园和多校一园两种模式。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南京-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5个属一园多校模式,其余17个均属一园一校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普遍作法。如:

北京市成立了北京清华科技园建设指导委员会,清华大学成立了科技园规划建设委员会,宏观指导科技园的发展,协调科技园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作为清华大学全资企业法人,代表清华大学进行科技园规划、建设、开发、经营与管理。由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控股的系列平台公司,全方位开展园区软、硬环境建设。

东湖大学科技园采取三级管理模式,即东湖大学科技园领导小组、东湖大学科技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大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东湖大学科技园领导小组由湖北省、武汉市和高校共同组成,主要是对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与协调。东湖大学科技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科技园的发展规划、总体布局、政策法规以及进行各项事务协调工作。各大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各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等工作。园区成立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等6个业主公司,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产权为纽带、政府支持、业主开发、企业化运作的方式。

3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思考

大学科技园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得到较好的发展。斯坦福大学科技园的成就让世人惊叹。江泽民主席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而今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已初见成效。据统计,目前22所国家大学科技园共依托高校67所,共投入资金170.65亿元,其中吸引社会资金约130亿元,地方和高校约40亿元,教育部、科技部两部引导资金仅1500万元;科技园已建及在建孵化器面积达256.55万m[2],现已入驻企业2778家,459家即将育成出园;入园企业的从业人员68407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4813个,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2191个,申请各项专利9184项(已授专利3482项);园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部分国家大学科技园经济效益情况,见表2。

表2 部分国家大学科技园(20)

经济效益情况单位:亿元

名称 销售收入利润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65   6.45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13.2  1.9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36   1.2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 0.4

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3 0.61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10   1以上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约3 约0.3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约1 约0.2[*]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10   约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 0.4[*]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0   0.5[**]

表中情况表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至多也只能算是在硬件建设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上刚刚有了一个开头。在今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家大学科技园能否发挥出较大作用,从大学层面看,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3.1 我国大学服务社会的行为自觉性普遍较低

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创办科技园,此后衍生出举世闻名的高科技产业中心――“硅谷”。硅谷、波士顿的128号公路和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三角地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各自都有至少有一所研究性大学。值得注意的是,分别在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和哈佛大学,却并未对波士顿128号公路和硅谷的崛起发生很大作用。“明显类似的结构在不同的工业体系中可以发展不同的作用。例如,人们广泛认为大学是地区经济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但是斯坦福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月里曾积极促进当地技术企业的创建――比麻省理工学院更加深入地结合到地区经济环境中去。”因此,与研究性大学为邻,显然是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硅谷绝不仅仅是一所大学、一个科技园区和很多的资金加总而成。

由来已久的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的理念和自觉行为,是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大学特殊的成长经历――大学(尤其作为地区高新技术知识源头的重点大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而不是在与地区经济社会直接互动之中发展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它的成长与地区往往没有直接关系,使大学普遍地存在着服

务地区经济社会的理念薄弱、行为自觉性不足的问题。

国家大学科技园只是一座大学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互动的桥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否能充分发挥出桥梁作用,取决于互动主体的两个转化。一方面,大学应该更为深入地了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快地把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理念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各地区必须真正树立依靠科技和人才发展经济观念,并实现其由观念到行为的转化。

由于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前瞻性、超越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大学就应更为主动积极地把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理论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此,在我国现行高教发展体制中,必须建立大学社会服务、大学与地区经济发展互动的激励约束机制。

3.2 创新人才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的不足。

在硅谷的成长道路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硅谷的人,是硅谷人的精神与别处人不同。关于硅谷人的精神,千言万语归为一句话,是硅谷人的独创精神。因此,对于大学科技园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而其根源在于大批具有独创精神的人。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灵魂。

勿庸违言,创新人才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的不足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具有大量创新精神的人才,才可能产生大量创新性科技成果。而人才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教育有很大关系。

我国的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教育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及儒家经典一直是唯一的教育内容。无论是培养“通儒”、“大儒”,还是“智者”、“贤人”,都是让学生忠君尊孔,恪守封建纲常,以便步入官场。不能一概地说我国现代教育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新,应该说我国现代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培养的方式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学生的学习往往就是“学答”;学生实验往往都是在检验已为前人证明的东西。

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关键意义。中小学实施的基础教育和由大学进行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掘并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主要应在中小学(甚至更早)进行。而培养专业化创新能力,则应是大学的主要使命。在大学的殿堂里,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专业化的成果得以实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外显化(或物化)、专业化的飞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各级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和长期的任务。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必须改革。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6

关键词: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政策建议

一、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分析

建设生物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提高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参与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主要依靠的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先进技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取得创新的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具备了一定的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拥有一批植物、动物、医学、微生物等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全省9名院士中有4名从事生物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云南的烟、糖、茶、胶等12类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总产值达到2300多亿元,占全省生物总产值的84%,而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产业正在兴起。从2008年云南医药工业数据来看,中成药占了73%。云南医药产业有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但大型企业较少,主要是以云南白药为主的6家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云南省医药工业产值在西南地区发展情况较为落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云南是中国乃至地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宝库,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拥有了发展生物产业宝贵的物质基础,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只有自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研发人才和企业家。”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冯并说,发展生物产业不仅要搞企业,更需要抓住各种人才,要抓住产学研的链条,保证产业初始阶段就能有较高的起点,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跨越性发展。为此,冯并建议云南省不仅要与本地的大学、科研机构紧密结合,更要和全国乃全球的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云南省140个科研机构中有76个从事生物资源研发工作、研究人员3700多人。目前,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云南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在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设和认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占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的70%,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已成為生物产业研发基地。相对我国生物产业较发达的区域的研究机构数量和研究人员数量相比差距还很大。北京、天津、上海、长春、深圳等地是中国生物人才密集区,都分别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科技研究队伍。以北京为例,该地区有“四院四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的41%;863等重大的国家计划项目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

二、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设计

(一)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分析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调动、挖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使用并保持持续增值。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为云南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根据集群创新的层次关系,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构建:第一层次是核心(主体)层,由集群中核心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互动关系组成。核心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协作开发,可以获得最新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与下游客户、经销商的信息互动,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从而在研发及生产、销售环节上作出调整。一些宏观战略发展规划和战略设计都要落实到企业层面来实现,并最终为企业服务。在人力资源规划领域,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必然要通过企业的微观人力资源机制来实现,如果微观机制失灵,任何宏观或中观层面的努力都将无效。第二层次是辅助层,由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组成。大学及科研机构是专业化的知识创造、传播机构,除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外,还可以为企业直接输送创新型人才,或增加集群区域创新型企业的数量,提供整个区域显性知识的存量和流量。中介服务机构,尤其是行业协会、咨询公司,促进集群内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成果的扩散。任何产业集群的成长与高速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集聚与流动为产业带来了丰富的智力资源,产业之间及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产业的高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三层次是宏观环境层,指集群所在区域的政策法规、文化特质、习惯及规范等无形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中,政府根据创新目标,对各个创新行为组织进行引导和协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充分激发各创新行为组织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之间的协作、交流和联合,以提高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通过提供教育与培训资源,以及制定并贯彻执行各项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为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和《云南省生物产业规划纲要(2006-2020)》的总体规划,设计云南省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如图1所示:

1、核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企业是集群创新的主体,任何政策和辅助活动最终都要通过企业的活动来实现。宏观环境和辅助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最终都是为核心组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核心组织有了人力资源基础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合理使用,才能最终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这就要求企业以全新的管理方式迎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挑战,而知识管理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云南生物产业要想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就有必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在生物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薪酬福利制度是调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式,而充足的培训是保证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和持续增值的基本条件。

2、辅助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各个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源头,大学和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发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供给和培训高技术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是沟通科研部门与知识流动的纽带和桥梁。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3、政策环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宏观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是支撑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为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具体主要包括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吸引人才三个方面。集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集群创新能力提高和集群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就必须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为了实现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有必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能最终为我所用,为云南生物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就必须要留住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引进的人才资源也可能重新流出本省,因此,留才支持体系的构建显得也十分重要。

三、政策建议

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逐步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高级实验操作人员为主体的研发队伍,打造一支既具备科技知识又了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依托现有大学、国家生物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加强生物技术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建立生物产业创新体系,以集群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战略技术、共性技术、技术工程、技术标准等类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支持生物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重点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生物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外国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转化中心,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执行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吸引国外技术、管理人员到云南创办生物企业。

参考文献:

1、邵云飞,唐小我等.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创新[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周翠红.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3、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生物产业规划纲要(2006-2020)[Z].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7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绩效评价,实证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与发展, 提高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运行效益, 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强、符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特点与运行规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前期运用Delphi法对30名专家进行了两轮问卷咨询, 通过整合分析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筛选与修改;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最终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为进一步验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与实用性, 避免因行业不同引起的差异, 我们选取某省医疗器械行业的3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应用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进行实测, 从实测结果的信度与效度两方面来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实测结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指标体系。

1 调查对象

医疗器械行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涉及学科广、市场需求广泛等特点, 行业的发展必须多方联动, 形成合力, 构筑完整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对于整体推进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非常必要。为避免行业不同引起的差异, 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医疗器械行业15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15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研究对象, 运用已制定的联盟绩效自评表进行实测打分。

2 调查方法

由于时间、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无法组织相关专家运用已经建立的综合评价系统进行评价。因此, 本研究根据前期形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联盟绩效自评表, 选取30个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请各联盟负责人针对绩效自评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自评。绩效自评表中涉及数据较多, 为了避免对本联盟打分过高的现象, 课题组取得各联盟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对自评结果进行逐一核实、严格审查, 确保获得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3 数据处理

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 将本研究中的3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分为两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所有被评价联盟的评价结果均根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所编制的单机软件评价系统运算生成, 充分提高了评价效率, 同时减轻了后期数据处理的繁重人工计算工作。利用Cronbach’s系数对指标体系的信度进行考察, 指标的效度主要从区分效度、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三方面来考察。

4 结果

4.1 信度

信度分析涉及了测量工具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本研究中采用社会科学领域常用的Cronbach’s系数来测量信度, 系数越大, 信度越高, 其测量的标准误越小, 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越好[1]。本指标体系中所有实测指标的Cronbach’s系数来测量信度, 系数越大, 信度越高, 其测量的标准误越小, 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越好[1]。本指标体系中所有实测指标的Cronbach’s系数为0.970。创新能力下属的9个实测指标的系数为0.927, 发展能力下属的5个实测指标的系数为0.827, 效益能力下属的9个实测指标的系数为0.903, 共赢能力下属的6个实测指标的系数为0.856, 服务能力下属的5个实测指标的系数为0.927。学者De Vellis (1991) 认为, 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 最好在0.80以上[2],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指标体系信度较高, 各实测指标间有较好的同质性, 可以从不同侧面共同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出评价。

4.2 效度

效度反映的是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或可靠性, 用效度的高低来说明评价结果与考察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真实情况吻合与否, 效度高, 则吻合程度高, 效度低, 则吻合程度低[3]。对效度的分类一般包括四种:内容效度、校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与区分效度, 由于本研究领域无金标准, 因此, 只考察指标体系的区分效度、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

区分效度又叫区别效度, 即看测量工具测量分数是否可以区分校标中所划分的团体。本研究中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平均得分为7.4237±0.6295, 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平均得分为5.8667±0.4714, 可以看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平均得分 (t=7.668, P=0.0001) , 联盟级别越高, 其平均得分越高, 说明此评价体系能鉴定不同等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总体绩效情况, 有较好的区分效度[4]。

内容效度是指量表或测验内容或题目的适切性与代表性, 即测验内容能否反应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绩效、能否达到测量的目的或行为构念[1]。本文采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5], 各实测指标已得到专家的广泛认同, 且专家对指标的判断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保证了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6]。

结构效度是指评价工具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测量的程度, 即指标评价分数能够反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特性的程度。由于本研究不满足于因子分析的条件, 因此, 将所有实测指标与各上级指标做Spearman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构如表2、表3所示。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 各级指标得分与其上级指标分值的相关性均较大, 而与其他指标得分的相关系数较小, 说明本研究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7]。

5 讨论

本研究根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点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绩效综合评价方法, 并对某省3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了实测研究。在前期的数据收集阶段, 得到了联盟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对联盟的自评结果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评价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评价效率, 使资料的保存与管理更加便捷, 同时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采用Cronbach’s系数进行信度评价, 采用区分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效度评价, 从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 本指标体系的Cronbach’s系数为0.970, 5个一级指标的系数也均在0.827~0.927之间;通过对两类创新联盟评价得分的对照与分析, 测评结果基本体现了各被测联盟的绩效水平, 联盟的级别越高, 得分相应也越高[8];各实测指标的选定得到了专家的广泛认同;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 各级指标得分与其上级指标分值的相关系数均较大, 而与其他指标得分的相关系数较小, 表明本指标体系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 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9], 可用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绩效的自我评价, 同时, 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进一步发展与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10]。

本研究只是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绩效评价研究的初探, 由于本次实测评价对象的样本较少, 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期望在以后的推广使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地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1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海燕, 吴少林, 黄毓文.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8, 21 (5) :279-281

[3]赵波.产业集群特征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1, 25 (11) :19-23

[4]李灿, 辛玲.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的评价方法研究.中国卫生统计[J].2008, 25 (5) :541-544

[5]戴俊明, 余慧珠, 王祖兵, 等.职业人群工作疲竭感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评估.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J].2006, 4 (24) :229-231

[6]官群凯.企业社会责任与营运绩效实证研究———以中国上市企业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7]张仁寿, 黄小军, 郑传芳, 等.基于DEA方法的区域科技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广东南沙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 (9) :9-14

[8]HOLBROOK J.Why measure science?[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1992, 19 (5) :262-266

[9]王芳.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6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8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粗糙集,属性约简,遗传算法

1 引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1]。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形势下,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03—2007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6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04%。但是,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仍然较小,2007年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36%,远低于4.62%的全国水平。由于产业规模较小,导致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瓶颈[2],因此,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能力评价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对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不断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产业发展目标。构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根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参照国家统计局(2005)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构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初始指标体系,运用粗糙集属性约简遗传算法对初始指标进行约简,剔除冗余指标,获得约简后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后续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2 粗糙集属性约简原理

粗糙集(Rough Set,RS)理论是波兰学者Z.Pawlak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数据分析理论[3],是一种刻画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能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信息,并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粗糙集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无需处理数据关系表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已成功应用于机器学习、决策分析、过程控制、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等领域[4,5]。

知识(属性)约简问题是粗糙集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指在保持知识库分类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删除其中不相关或不重要的冗余知识。一般地,一个知识库中的知识约简不是唯一的,计算知识约简的复杂性是随着决策表的增大呈指数增长的,是一个典型的NP完全问题[6]。现有的约简算法,主要是从粗糙集的核出发,采用启发式搜索的方法构造所含条件属性最少的约简,即最小约简[4,5]。

定义1:一个信息系统S可表示为:S=(U,A,V,f),其中U={x1,x2,…,xn}是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称为论域;A={a1,a2,…,am}是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称为属性集;V表示属性的值域集,V=∪Va,Va是属性a∈A的值域;f:U×A→V表示从U×A到V的信息映射,它为每个对象的每个属性赋予一个信息值,即∀a∈A,x∈U,f(x,a)∈Va.当A=C∪D,C∩D= ∅时,称S为决策表,C和D分别称为条件属性集和决策属性集。

定义2:设P是定义在论域U上的一个等价关系簇,关系R∈P,如果IND(PR})=IND(P),则称关系R在P中是绝对不必要的(多余的);否则,称关系R在P中是绝对必要的。如果每个关系R∈P在P中都是绝对必要的,则称关系簇P是独立的;否则,称P是相互依赖的。

定义3:设P和Q是定义在论域U上的两个等价关系簇,且Q⊂P,如果Q是独立的,且IND(Q)=IND(P),则称Q是P的一个约简。一般情况下,一个信息系统的约简不止一种,这些约简均维持了与原有条件属性相同的分类能力。

3 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初始指标体系

自主创新是一个通过创新主体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的过程[7]。要使自主创新过程得到顺利实现,创新主体必须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应用和市场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即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培育自有品牌,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8]。

根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本文参照国家统计局(2005)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功能性、相对独立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从潜在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技术推广等活动,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初始指标体系(见表1)。

3.2 初始指标原始数据

本文选取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西部7省(区)1市作为待评价对象(由于数据缺损,未选取新疆和西藏)。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初始指标原始数据见表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

3.3 指标约简

3.3.1 人力资源存量指标约简范例

步骤1 :连续属性离散化。

由于粗糙集理论只能对数据库中的离散属性进行处理,而绝大多数现实的数据库兼具离散属性和连续属性,所以在运用属性约简算法之前,须先将连续属性离散成有限个语义符号[9]。常用的离散化方法包括等距离法、等频率法、最小信息熵法、层次聚类法、遗传算法及SOM网络法等[9]。本文借助粗糙集分析软件ROSETTA,采用等频率法对指标数据进行离散,得出如表3所示的信息决策表。

步骤2 :运用遗传算法进行属性约简。

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包括:区分矩阵算法、属性重要性、遗传算法、复合系统约简、扩展法则、动态约简等。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基于生物学进化原理的全局搜索算法,通过用计算机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群体不断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找出最优解。运用遗传算法求解知识约简,通常可减小计算的复杂性[10]。本文借助粗糙集分析软件ROSETTA,运用遗传算法求解最小约简,选定父代初始种群规模为70,交叉概率为0.8,变异概率为0.05,最大进化代数为100,得出三个属性约简集:{A22,A24}、{A21,A22}、{A22,A23}。根据专家意见,不妨选取A22,A23作为人力资源存量指标。

3.3.2 其他指标约简结果

重复步骤1和步骤2,同理可得其他指标的约简结果。其中,经济资源存量指标约简后为A13,技术创新活动指标约简后为B11、B21、B22,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约简后为C11、C22、C23,技术创新环境指标约简后为D11、D21。

综合以上结果,即可获得约简后的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参照国家统计局(2005)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从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初始指标体系;运用遗传算法求解最小约简,从23个初始指标中剔除了12个冗余指标获得约简后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后续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粗糙集理论只能对数据库中的离散属性进行处理,而绝大多数现实的数据库兼具离散属性和连续属性,所以在运用属性约简算法之前,须先将连续属性离散成有限个语义符号。但现有的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都会或多或少地损失部分信息,如何构造、选择合适的离散化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晓强.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汇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4):13-15.

[3]PAWLAK Z.Rough s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cience,1982,11(5):341-356.

[4]PAWLAK Z.Rough se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ata analysis[J].Cybernetics and Systems,1998,29(7):661-688.

[5]王国胤.Rough集理论与知识获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99-142.

[6]WONG S K M,ZIARKO W.On optimal decision rules in decision tables[J].Bulletin of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1985,33(1112):693-696.

[7]付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96-113.

[8]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83-91.

[9]于锟,刘知贵,黄正良.粗糙集理论应用中的离散化方法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0(4):32-36.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9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核心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那么, 我们要发展这个产业就必须大力推动核心技术的产生, 而核心技术的产生, 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核心技术就无法创造, 我们讲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就是一句空话。现如今, 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构造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

现代研究认为, 一个强大的创新技术体系有三个基础:物质基础、人才基础、资金基础。

物质:加快发展实验室经济

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就是实验室经济, 即以企业方式运作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国际上讲实验室经济是核心技术产生的孵化器, 因为技术创新是无数次努力和实验产生的结果。我们如果离开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实验室, 就不可能实现技术创新。因此实验室经济是核心技术产生的孵化器, 是物质基础。美国之所以技术创新比我们强,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个实验室经济大国。

美国的实验室经济极其发达, 我们却没有这种庞大的实验室经济体系, 所以很难完成从知识到技术的转化。中国虽然有很多开发区, 但开发区是把技术变成为产业的孵化器, 而不是技术产生的孵化器。可惜的是, 这样的实验室经济在我国过于缺乏, 所以下一步中国要大力、加速发展实验室经济。如果我们的实验室经济不能得到发展, 那么我们现在讲的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最后都将成为口号和空话。

人才:创新人才亟须整合

我们与先进国家在人才基础方面的差距也很大。目前我们真正能搞技术创新的人才, 基本上分布在四个领域:第一部分是在国企, 尤其是央企;第二部分在民营企业;第三部分在高等院校;第四部分就是过去办的科学院所。

然而, 有些国企仅仅把目光放在靠垄断获取利润的层面, 完全忽视了技术创新的过程。民营经济因为成长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 各方面的积累还不够, 在体制和基础上难以支持这种核心技术创新的发展。高等院校也不容乐观, 很少有专注于技术研究的院校和老师。至于原来的科学院, 这几年基本上已经被打散, 最终人才无法聚集。从这四个领域的实际情况看, 这些人才基本上没有办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因为他所在的领域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

所以, 中国的人才现在极其分散, 而且基本上是被所有制分割, 被条块分割, 没办法进行组合。

资金:政府导向带动社会资本

核心技术的创新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它是中长期概念, 另一方面它风险很高。正因为如此, 所以技术创新单独靠社会资本根本不可能完成。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完全靠社会资本来完成的, 基本模式就是政府导向和社会资本的跟进。政府导向一旦丧失, 社会资本就不可能跟进。欧盟最近宣布在未来十年内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研发部门, 如果欧盟这么大地投入研发部门, 就会带动社会资本的跟进, 就有可能使欧盟在产业结构和发展上出现巨大的变动。

没有政府导向就不可能有社会资本的跟进, 而我们现在恰恰缺乏在技术创新上的政府导向。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一揽子刺激政策, 然而基础创新投资的总数却很少, 根本没有办法实现政府导向功能, 也不可能出现社会资本跟进的情况。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篇10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 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 农业部、财政部以农科教发[2007]12号文发布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1], 全面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以下简称国家体系) 建设[2,3], 旨在整合全国农业科技资源, 推进农业产业快速升级增效, 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四川是农业大省, 但不是农业强省。设立与国家体系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 (以下简称四川创新团队) , 整合全省优势资源和优势力量, 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主线, 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这也是实现全省农业发展新跨越的重大举措。

1 建设四川创新团队的背景与意义

(1) 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需要

2005年起, 连续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 明确指出“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2007年, 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思路, 回良玉副总理指示要加快推进。省委九届六次全会要求“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集成现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促进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化、生产环节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4]。 2008年, 农业部和财政部全面启动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四川有32位岗位专家、49个综合试验站站长进入国家体系行列, 四川主要优势特色种植业及其优势领域基本进入了国家体系[5]。启动四川创新团队建设, 既是配合国家体系在四川开展相关研究及试验示范工作, 又是国家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2) 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由之路。四川农业产业体系已有一定规模, 但农业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未能实现快速高效的链接, 产业优势不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仅为 46%;高效率的农业技术创新转化体系和高覆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差。通过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以农产品为单元, 以发展产业化为主线, 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撑, 延长产业链, 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是突破水土资源约束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需要

省情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必须立足自己生产, 而人多、地少、水缺和人增、地减、消费增加的态势难以逆转, 依靠增加面积来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的余地十分有限, 依靠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来提高产量既面临效益递减的制约又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 加之水土流失严重、旱洪及病虫灾害频繁发生, 其最根本、最大的潜力还是必须依靠科技。通过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选育突破性新品种, 集成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 提高种植业效益, 已成为突破水土资源约束, 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唯一出路。

(4) 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是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需要

目前, 四川农业科技领域条块分割, 产、学、研脱节, 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 低水平重复研究问题突出, 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支撑乏力, 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没有真正形成, 省、市、县联动机制不强, 缺乏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 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链和产业链, 不能形成农业科技整体合力, 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提高。因此, 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 整合全省农业科技、人才、资金、管理等资源, 以产业技术体系为主线统筹谋划, 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大联合, 是全面提升四川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效率的根本途径。

(5) 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是加快四川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四川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特色产业, 但发展很不平衡、科技投入少、品种更新慢、产业化程度较低、品种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较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而国家构建的5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不能覆盖全省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确定的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也不能覆盖产业的各个环节。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是实现与国体系的有效衔接和补充, 是加快四川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升级发展的重大举措。

(6) 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是提升农业应急科技服务能力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的需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 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 干旱、涝洪、病虫灾害屡屡发生, 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不利影响程度加深, 农产品质量安全任务繁重, 农业科技应急服务任务艰巨。构建四川创新团队, 有利于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紧密配合, 建立会商机制, 强化前端介入, 实时监测影响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及时做好应急预案, 建立灵敏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 有效应对农业突发性灾害, 增强农业科技应急服务能力。

2 构建四川创新团队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2.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4,6], 依托全省现有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 以市场对产业的需求为导向, 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 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农产品为单元, 以产业发展为主线, 以重大产业科研、项目推广为纽带, 组建与国家体系相衔接的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四川创新团队, 实现“种养加一体化, 创新、转化、产业化、培训一条线”[7], 促进全省科技成果和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与良性互动, 为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2 基本原则

上下对接, 优势互补。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是国家体系建设的延伸和补充, 以国家体系为支撑, 充分依托全省科研单位和机构, 坚持上下对接, 实现优势互补, 避免重复建设。

服务产业, 提升能力。立足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 以突破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重点, 集聚优势力量, 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试验示范, 促进产业做强做大。

健全制度, 创新机制。完善各项制度, 创新管理、运行、监督、评价机制, 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建设高效运行的创新体系。重点突出, 分步实施。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从地域明显、优势突出, 影响较大的产业入手, 重点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产业。

2.3 工作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四川创新团队的工作思路是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以产业为主线, 协同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带动, 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产业科技烟具、成果转化示范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开放式创新应用体系。

2.4 主要目标

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协同配合机制全面建立, 配合协作力度明显增强, 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得到有效聚集利用, 成果创造和转化应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应用水平进入全国前三位。

近期目标是, 通过3-5年努力, 研发选育出主导新品种20-30个, 创新集成轻简栽培、病虫防控、精深加工等主推新技术30项, 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80%以上, 全省主要农产品优质率、病虫害绿色防控率、现代农业设施栽培、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和健康养殖水平都明显提高, 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3 四川创新团队的构建框架和主要功能

3.1 启动的产业

2008年, 省农业厅与省财政厅在省级层面上,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马铃薯和茶叶两个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工作, 其做法和成效得到了农业部、财政部的充分肯定[8]。今年, 在借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又适时启动了水稻、玉米、油菜、蔬菜、食用菌、柑橘、攀西特色水果以及生猪八个产业。

3.2 构建框架

四川创新团队由专家团队和产业示范基地县两个层级构成, 每个产业组建1个专家团队, 设置1名首席专家, 若干名岗位专家, 建立 3-5个产业示范基地县。

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领导小组决定”的遴选程序, 坚持“优中选优”原则, 选拔了112名科技人员, 组成10个农产品的四川创新团队。为更好实现国家体系与四川创新团队有效衔接, 邀请国家体系的专家作为相关产业的顾问;鉴于全省生态类型多样、研究单位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等因素, 从申报人员中遴选部分人员对某些岗位设置了协作专家。创新团队共设置了5个产业顾问、10个首席专家、60个岗位专家和37个协作专家。

按照产业的区域生态特征, 每个产业建立3-5个产业示范基地县, 与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区域规划结合、与粮食生产重点县核心线结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结合、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结合, 遴选确定了40个产业示范基地县, 项目投入和科技力量统一安排, 促进创新要素和优势科技资源向产业示范基地县聚集, 农科教联合、省市县互动, 形成共建合力。

3.3 主要职能

首席专家主要职责是:一是组织相关岗位专家编制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和制定本产业研究规划;二是根据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和突出问题, 提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的重大项目;三是分解岗位专家研发、培训、示范、推广等任务;四是组织岗位专家指导产业示范基地县建设。

专家团队主要职责是:围绕国家体系建设任务规划, 制定既与国家体系建设相衔接的又充分体现四川特色的研究规划;重点开展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控、产后处理和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配合国家体系建设开展产业技术集成及试验、示范、培训等工作。

产业示范基地县主要职责是: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 承担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科技示范任务;开展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技术指导人员和科技示范户;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为产业发展提供示范[9]。

4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 根据决策、咨询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的原则, 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 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4.1 管理体制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组建领导小组、咨询委员会、监督评估委员会, 负责团队组织、管理与监督工作。

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成立, 负责项目决策与综合协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科教处, 负责日常工作, 建立管理平台, 动态监管各创新团队运行管理情况。

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产业界的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负责评审创新团队专家资格、向领导小组提出专家团队的研究方向和岗位设置的建议、参与对四川创新团队研发工作及贡献的综合评估。

监督评估委员会由行业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推广机构等管理与财务方面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对四川创新团队工作开展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同时对相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

4.2 运行机制

公开公示制——四川创新团队的承担单位、专家名单、建设内容、任务目标以及增补、淘汰等全面向社会公示, 广泛接受监督。

合同管理制——首席专家对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定项目任务合同, 按合同要求及时汇报本产业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的进展情况。

岗位专家对首席专家负责, 与首席专家签定岗位研究任务合同, 协助首席专家完成相应工作, 按时完成本岗位承担的科研、试验、示范任务, 并及时向首席专家汇报进展情况。

产业示范基地县在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下,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 开展技术集成、科技培训、信息收集等工作。

协同配合制——协同配合是创新团队的生命力。强化学术交流, 倡导学术争鸣, 加强材料交换。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协会、政府部门和其他研发实体建立高效运作的RJV (Research Joint Venture, 即研发联合体) [10]。

实施年报制——每年12月31日前, 首席专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年度执行情况。

动态管理制——对项目执行不力、进展缓慢、任务完成差、管理混乱、资金使用不当的单位和专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绩效考核制——绩效考核实行年度考核和终期考核。考核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对综合考核不合格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 取消其资格。

5 四川创新团队当前主要任务

当前的重点任务是围绕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在良种、良制、良法、良品上挖掘潜力。在良种上, 加强超高产品种、机械化品种、专用及加工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 满足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机械作用、机械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对农作物品种的需要, 挖掘品种增产潜力。在良制上, 加强耕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创新耕作制度, 探索新的种植模式, 研究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挖掘耕地增产增收潜力。在良法上, 加强标准化种植、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农业机械应用等领域的研究, 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选题、创新一批关键技术, 挖掘技术集成综合增产提质潜力[11]。在良品上, 加大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打造四川知名品牌。

从技术链着手, 重点在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技术示范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技术创新。在遗传育种、标准化种植、病虫防治、动植物营养、产后处理和加工、设施设备、产业经济等, 力争尽快突破一批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关键技术。加强新材料新技术在现代农业装备上的应用研究, 重点是农业机械耕种收割、农产品加工、农业设施栽培、农业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研发应用, 为精准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集约农业技术研究, 从全省地形地貌和生态类型多样,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实际情况出发, 研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区域集约农业发展路子。

二是技术集成。每个产业都设置了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及产后处理等研究岗位, 承担了完整产业链的全部研发任务。要按照产业发展需求, 以产业链为轴心, 将品种选育、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农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等单项新技术组装集成, 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体系, 构建从技术创新到大规模产业化的科技产业链, 使技术成果转化成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直接效益, 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提高产业基地建设科技水平。

三是技术示范。抓住产业示范基地县这个连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节点”, 强化熟化完善、技术配套、示范推广、科技培训等功能。创新团队专家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需求信息, 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 面对面指路子、教法子、做样子, 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农产品市场信息, 真正“把实验室搬到农村、把论文写在田间、把成果留给农民、把产品延伸到车间”, 使团队专家的“试验田”成为基层农技人员的“加油站”、科技示范户的“进修所”和广大农民的“观摩台”, 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6 四川创新团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充分体现了省情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是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食用菌、茶叶、柑橘、攀西特色水果以及生猪十大产业涉及到四川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效益作物, 其创新团队的建设, 必将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农业科技永恒主题, 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

二是在设计理念上, 强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 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 这显现了全省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必将促进农业科技研发方向的转型, 使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真正使科技服务于经济。

三是四川创新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产业顾问”, 有效实现了与国家体系的对接, 使四川创新团队有效延伸和强化了与国家体系的联系。四是与国家体系设立综合试验站不同, 四川创新团队针对每个产业建立了若干“产业示范基地县”, 充分体现“工业进园区, 农业抓基地, 商业建网点”的发展新思路, 使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在产业示范基地县示范、推广, 并通过产业示范基地县推动面上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落实到县, 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四川创新团队的建设背景和重要意义, 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着重阐述了四川创新团队的构建框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 最后分析了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个性特征。以此从实用角度为其他省市构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创新团队,构建框架,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姚杰.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J].作物杂志, 2008 (2) :18-20.

[2]新华社.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EB/OL]. (2007-12-21) [2009-03-03].http://www.gov.cn/jrzg/2007-12/21/content_840777.htm.

[3]中国农业信息网.50个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顺利推进[EB/OL]. (2009-01-12) [2009-02-27].http://www.agri.gov.cn/xxlb/t20090112_1203737.htm.

[4]中共四川省委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 (川委发[2008]26号) [Z].四川:中共四川省委, 2008-10-24.

[5]张鸿, 任光俊, 郑林用.履行岗位科学家职责为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28 (3) :87-89.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7]张鸿, 郑林用.省级农科院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的战略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 :180-182, 188.

[8]梅隆.四川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试点[EB/OL]. (2009-02-25) .[2009-02-25].http://www.agri.gov.cn/gndt/t20090225_1225068.htm

[9]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及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 (川农业[2009]75号) [Z].2009-05-27.

[10]陈宇科.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4) :12-14.

上一篇:骨科病人健康教育下一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