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作文

2024-04-13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作文(共8篇)

篇1: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作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答案都是——藏戏!

藏戏是有一位叫做唐东杰布的人发明的。当时雅鲁藏布江十分难渡,很多很多人都在那里丢掉了性命,被无情的河水吞噬。于是,年纪轻轻的僧侣——唐东杰布便许下宏愿,发誓架桥。可是他手头上没有钱啊,大家都嘲笑他。他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第一个藏戏班子。

藏戏有许许多多的特点,如戴面具表演,藏戏的面具可多了,有白色的面具,是代表善者的纯洁;有红色的面具,是代表国王的威严;有绿色的面具,是代表王妃的柔顺;有黄色的面具,是代表**的吉祥;有青面獠牙,是代表妖魔的压抑与恐怖……

藏戏还不需要任何道具,不需要舞台,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做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需要幕布,不要灯光,只要有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藏戏还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形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还可以表演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观众们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悠哉游哉,毫无倦意。

这就是藏戏,大家一起去看吧!

篇2: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作文

大家好!我是欢乐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姓钟,大家可以叫我钟导.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请大家多多关照,希望大家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颐和园到了,大家请随我下车.进了大门,绕过大殿,现在的位置就是著名的长廊.你们看,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是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八百多米长,分为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风景、花草,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画相同.长廊两旁栽的花木,一种花还没有谢,另一种花就已经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大家感觉到了吗? 走完长廊,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万寿山脚下.大家抬头看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现在,我们在万寿山的佛香阁.大家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看,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也都从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大家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我们现在所在的地点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大家走过石桥,就可以去湖中心的那座小岛上去玩.大家看,我现在用手指着的那座桥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着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这些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好,现在大家可以去小岛上玩儿,两小时后在这儿集中,然后我们坐车回去.解散!(快下车的时候)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通过我的讲解,你们是不是对故宫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希望下次你们还来找我当你们的导游.再见!作文二:颐和园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糖豆”公司,我们出发吧!首先,我们的第一站是北京那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看!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真是一眼望不到头。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大家可以看看,这么多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另外,这条长廊的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站在这里,有时可以感受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那种感觉会使人神清气爽。

好了,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大家抬头看一看,有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大家猜一猜那是什么?对了!就是佛香阁。再看看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我们现在站在万寿山上 了,请大家向下望,颐和园的景前是不是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的象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告诉大家,向东远眺,隐隐约约还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呢!

大家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桥!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载着数不清的垂柳。看!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游客们!今天玩的开心么?欢迎下次再来,因为下次我要带您去兵马俑世界。再见

作文三:乐山大佛导游词

乐山大佛坐落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周围便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这三条大江,统称“乐山三江”。

它通高71米;肩宽24米;耳朵有7米长,每个耳朵能钻进去两个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长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令人想不到的是,它头的直径竟有10米,有5层楼那么高呢!而它的手指却有8.4米长,不要说与大佛比,就是个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它的膝盖到脚背总长28米,脚宽8.5米,如果人挨人站着,它的每只脚可以站100多人呢!乐山大佛头上的发髻有1021个。人们说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建于公元713年,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已经矗立在这1200多年了!

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叫做“红砂岩”,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为什么能保存1200年呢?因为它的位置处于凌云山西面阴坡处,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

乐山大佛是一个名叫海通的和尚发起建造的。当时,岷江水势汹涌,常常淹死过路的行人。海通和尚一忍心看下去,于是便筹集巨款,修筑乐山大佛,愿它能抵住这汹涌的江水。当时,一名财主想得到这笔巨款,当海通知道了他的想法以后,便对财主说:“我宁愿把我的眼珠挖下来,也不会给你这笔钱。”他见财主不信,便用双手挖下了自己的眼珠。财主见了,吓得魂飞魄散,这才打消了念头。过后,海通又号召了很多人来修筑乐山大佛。就这样,人们一锤锤地修造了90年,乐山大佛才修筑成功。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介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四:黄山导游词

大家好,我叫徐向宇,大家可以叫我小徐或徐导,很高兴担任这次黄山之旅的导游,大家要记住不要乱涂乱画,不要乱扔垃圾,要跟紧我。现在我们开始出发了。

看,这就是“黄山四绝”中第一绝:奇松。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是。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黑虎松、探海松、卧龙松、团结松、龙爪松、竖琴松、陪客松——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下一个景点是“四绝”之二,请游客们跟我走,登山途中,请大家注意安全。游客们请止步,请大家往我身后看,那些巨石就是“四绝”之二:怪石。黄山“四绝”之中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大家顺我的手指向那边看,那就是“猴子观海”,远看去就是一个猴子在向下观望云海。除了“猴子观海”还有“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

游客们,我们往那看,那里便是“四绝”之三,云海。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黄山的云海冬季最为壮观,人们为云海美景而奔波,称为“赶海”。

我们再来看这“四绝”之四:温泉。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拨850米的紫云峰,可饮可浴,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天的。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人字瀑”,“人字瀑”又名飞雨泉,危岩百丈。我们再看那儿,那边还有“九龙瀑”等等。黄山值得介绍的地方很多很多,我这儿不一一介绍了,留着让你们自己观察吧!

作文五:长城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的导游,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导。这次我们将要游览的是长城,它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长城,利用这一段时间,我想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他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时期得以修缮,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随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修筑长城18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长城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连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总计长达6700千米,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现在,我们已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大伙儿往前看,长城每隔一处,有一个?望口,它是古代用来?望和观看敌情的。

大家听说过吗?传说中还有个美丽的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就是讲一个古代女子孟姜女的丈夫被官府抓去修万里长城,最后累死在那里。孟姜女经过风餐露宿、步履艰难,千难万险地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但是她没有见到丈夫。据说,孟姜女泪如泉,声如雷,哭的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倒塌下来,她哭到哪里长城就塌倒哪里,足有八百多里长。后来这个美丽的故事一直传到今天。

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玩得开心、愉快。愿我们把美好的祝愿留给长城,让我们把美好的回忆留到这里。

作文六:长城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游客,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八达岭观光景区游玩,我是李导游。今天,我很高兴能带你们去长城游览。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今天我们游览的只是其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段——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杰出代表,因为这里四通八达,故成八达岭。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把长城修筑在这里?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八达岭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守卫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师的大门。

有一句话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刚才说了这么多关于长城的事情。大家一定等不及要到长城游览一番。不用着急,马上您也要成为好汉了。八达岭长城有三台两墙组成的,什么是三台呢?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三台分别是城台、敌台。其中城台构造非常简单,只是驻守的官兵避寒的地方。那敌台的构造相对就要复杂一些,分为两层,下层是由回井等字形组成,上层有垛口和望孔是观察军情和射击用的,所以这里也具有防御敌人的功能。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一旦敌人来犯,就点燃烽火通报军情。明朝的时候,还对烽火与敌人的关系作了严格的规定:敌人百余个,燃一烟点一炮;五百人,燃两烟两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烟四炮。就通过这种方式,在边关的军情能够飞速的传到皇宫大内。

回头看看那雄伟的长城,这么快就要说再见了,是否有一点依依不舍呢?如果有机会能够再来游览,我一定再来给你们当导游。

作文七:兵马俑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西安旅行社的导游,我姓郭,大家可以叫我小郭。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13岁登基时就开始修建的一座伟大工程。直到1974年在西安临潼被发现并出土,它以其雄伟、罕见的气势名誉中外,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首先我们来到一号坑,一号坑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坑,它的坑深5米,面积大约14260平方米,怎么样,够大了吧!一号坑不但大而且兵俑也多,坑内大约有600余陶人、陶马,他们井然有序的排列成环形方阵,坑的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类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后面是600多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枪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十一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和三十八路纵队。在一号坑中一共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一号坑中的兵俑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你们看:有些兵俑在笑着,好像想出了战胜敌人的法宝;有的仰头望着天空,好像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有的表情严肃,好像在暗下决心保家卫国;还有的紧握拳头,怒视前方,好像随时要冲锋陷阵。这些神奇的兵俑和战车,真正体现了一代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大家自由欣赏,请大家自觉遵守博物馆的有关规定,不要乱丢垃圾,不要随地吐痰,更不要乱涂乱画。好了,请尽情欣赏这座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伟大奇迹,去感受那段荡气回肠、气势浩荡的历史吧!

今天的兵马俑之游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大家再来古城西安游玩。谢谢大家,再见!

作文八:杭州西湖导游词

大家好,我姓林,大家可以叫我雨薇。我将带领大家游览杭州西湖,请不要乱丢垃圾,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在来西湖之前,相信许多游客都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事实上,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和西湖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西湖山水秀丽,让许多诗人流连忘返。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就大大证明了这一点。请大家跟紧队伍,准备好亲眼目睹杭州西湖的风采吧!

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宋代始称西湖。西湖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面积约5.68平方公里。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西湖十景”。其中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淡雅朴素。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涤烦燥的心境,使人倍感景在城中立,水在景中摇,人在画中游。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幅素雅的水墨江南画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南宋孙锐诗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代洪瞻祖也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等都是赞美平湖秋色的美景。平湖秋月以湖称映出周围的山水、树木,演得格外静谧。好像一副美妙的画。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偶尔一条船划过,我们不由得抱怨道:“船把我们的画划破啦!”

篇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作文

为更好地把握近期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承担了“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两项课题。两项工作都以当前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新型遗产文化线路的认识、申报和保护”以及“中国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课题组在系统地梳理国际已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中国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面向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文化线路申报和保护的工作,通过对国际已有研究和成功案例的整理,比较分析我国具备申报世界遗产潜力的重要文化线路资源,总结文化线路申报的特点和工作策略,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建议。该研究在内容上分为“文化线路保护国际理论阐释与案例评析”、“我国线路遗产资源梳理与系统架构”、“我国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总体策略和技术措施”三大部分。课题极大地促进我国对文化线路类型遗产的理解,同时,一份基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也将帮助世界同行认识中国丰富的线路资源和相关保护的进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旨在掌握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的总体状况,建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核心评估指标、评价方法,探讨遗产保护对自身和所在城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提出有利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该研究是我国首次从保护经济学角度,关注遗产地与所在城镇的依存关系,系统地收集遗产地及所在城镇相关评估数据(共收集26处文化或混合遗产)开展多方面的分析。内容涉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所在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调查分析”;“重点案例研究”(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福建土楼、泰山、澳门历史中心、敦煌莫高窟和平遥古城五处遗产地);“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及相关案例研究”。

1 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特殊类型遗产的资源保护和申报建议

1.1 文化线路的定义阐释

“文化线路”这一概念最初在1994年的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正式提出,当时将文化线路称为“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1]。在2005年,“遗产线路”的名称出现在《操作指南》的参考类型之中,与当时已有的文化景观、历史城镇与中心以及遗产运河等其他三种特殊类型并列。2008年,ICOMOS-CIIC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使文化线路的定义得到了最终的确认1),并反映出文化线路类遗产具有如下特征:

(1)文化线路是人类有目的创造的具有历史功能的人类交流或迁徙的路线,其形态可呈现多样性。

(2)文化线路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且多样的,因此能够在多文化和多地域上产生足够深远的交流影响。

(3)文化线路具有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意义体系,理解文化线路的意义首先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其构成元素是多样的:物质遗产(因素)、非物质遗产(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背景)都是组成文化线路的一部分。

(4)文化线路具有动态性,动态性是指文化线路产生的动力和维持文化线路持续的机制都是动态的。它的突出表现是沿文化线路发生的人口、物品、知识、思想的往复迁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种交流和交换所产生的结果。

1.2 中国文化线路资源分析

本课题在参考2003年ICOMOS发布的全球战略的各种分析框架[2]的基础上,结合形成中国文化线路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和历史上相关对外交流活动的特点,提出并分析了以路径形态、年代-文化地域、及文化主题为背景的分类框架,识别潜在的中国文化线路资源。这不仅可以系统地认识、发掘我国的线路资源,而且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分析框架中关于中国部分的空白,为平衡世界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作出贡献。

(1)路径形态组合框架

根据中国的交通条件与交通建造历史研究,可以将中国的文化线路按照路径的不同形态分为:(见表格1线路形态基本组成元素)

(1)呈单线型;

(2)鱼骨型,如中国大运河与阿根廷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山谷;

(3)放射型,如中国秦直道;

(4)网络型,如丝绸之路。

对于一条具体的文化线路来说,可以符合路径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几种路径类型的组合。这种分类方式使我们在认识一条文化线路的时候,能够明确遗产形态,便于更准确进行价值研究和遗产元素的甄别。

(2)年代-文化地域框架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课题引入了“文化区”的概念,即“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3]。以此为依据建立的年代-文化地域框架可以在“文化区(一级文化区)——文化亚区(二级文化区)——文化副区(三级文化区)——(四级文化区)……”的模式下,提供中华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级划分系统。普遍认为,中国的文化区有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种,其下可分为不同的文化亚区,如,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传统农业文化亚区等(表2,中国文化区划的基本框架)[4]。虽然这一文化分区框架是针对当前状况的分析结果,但是其中基本的文化分区在历史中一直存在。而且该系统结构应是开放式的,能为各种已知或未知的文化类型提供补充的空间。以年代-文化地域框架来识别与评估文化线路是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时,首先需要对其所联系的不同文化区(两个或两个以上)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性进行识别。

(3)文化主题框架

ICOMOS提出的世界遗产的“主题框架”,其制定的逻辑是提出世界范围内、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对全人类而言具有普遍性的一系列主题,这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构。该框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来诠释文化线路: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56页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58页

◆文化线路的目标与功能的分类,即线路存在的主要目的和用途,例如朝圣之路、商贸之路等;

◆文化线路的运输系统形态的分类,如水路、陆路、铁路等;

◆对应文化线路而产生的相关交流主题进行分类,如社会的互动与交流(语言、音乐、文学等)。

本研究按照这三方面的归纳,补充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并将中国文化线路的主题分为表3所示的内容。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62-163页

归纳以上分析,参考中国交通史、民族学、水利史、漕运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全国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名录中出现的案例,本研究共筛选出中国潜在的文化线路资源26项。其中包括重要的国际/洲际交通路线,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吐蕃尼泊尔交流线路等11处;全国性路线,如,大运河、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等6处;国内区域性交通路直线型陆路线,如,灵渠、川盐古道等9处遗产。

1.3 中国文化线路申报工作的策略建议

对于文化线路类遗产来说,由于其尺度和涵盖的内容可能非常庞大,这类遗产的申报工作需特别关注遗产申报的类型、遗产要素和结构的选择问题。在遗产要素的认定环节,文化线路类型需注意遗产所反映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性、动态性与丰富性,强调环境与非物质元素的意义。而就我国目前文化线路遗产申报工作而言,首先,与文化线路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尚未建立完善。其次,文化线路遗产仍缺乏针对这类资源的保护体系,这使一些线路的历史遗存和相关环境不断的受到威胁和破坏。针对以上现存问题,本课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应组织对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发现、评估、认定以及保护有支持作用的学科研究,强调学科间的沟通与互动。

(2)纳入国家战略,将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申报计划和保护工作与国家大政方针接轨。例如,与中央相关决策部门联合设立研究专题,确立重点项目和总体的战略体系和相关规划,为每一个文化线路的申报项目明确国家层面的根本动机。

(3)完善保护管理,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形成各级保护管理制度;设立国家级文化线路的申报标准和认定程序,给予文化线路遗产类遗产以保护身份;成立相关综合性的管理机构,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监督。

(4)引导社会参与,使公众成为遗产价值传播和延续的媒介和保护力量。文化线路应成为社会纽带,起到增进理解,加强沟通的作用,发挥文化线路独特的遗产价值。

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

2.1 保护经济学:正确看待文化遗产的效益与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以保护经济学(conservation economics)为核心理论。保护经济学的基础在于承认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如此,我们可以把文化遗产如普通商品一样置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进行分析。作为一种文化资本,遗产可以产生一系列长周期的成本和效益。其中“效益”应至少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5]一是使用效益,即项目产生的直接产品和服务。二是非使用效益,如:遗产的内在价值;存在价值——遗产的存在、选择价值——为其他人或者后代保存对遗产消费的选择权利;遗赠价值——遗产的价值能可持续地传给后代人。三是外部效益,即对其他经济领域的连带影响。如果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影响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在实际遗产项目中,遗产的内在价值和使用效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利用初期,遗产的内在价值会由于人们认知的深入而增加,其经济价值也会由于开发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经过一定时间后,两者都会趋于稳定。而当开发强度达到某一特定值时,遗产的内在价值会受到破坏而下降,这将直接导致经济价值或效益的降低。因此,保护经济学强调,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产,应同等重视遗产的使用效益和非使用效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也就意味着延续和管理我们未来共同的经济收益。

2.2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直接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状况

基于以上对遗产效益的认识,本研究从社会、经济两方面综合地思考遗产地保护带来的效益及其自身发展状况,针对遗产地和针对遗产地所在地两个部分建立了系统的指标体系,由基础数据和核心指标构成(见文末附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评价核心指标)。鉴于篇幅所限,下面仅就我国遗产利用对遗产地范围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状况作一介绍2)。

(1)社会收益

选择价值,当代遗产关注、参与者获得的选择价值(Option value),即为其他人或者后代保存对遗产消费的选择权利,这包含了经济价值的因素,更关系到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

消费者剩余,旅游等相关产业消费者获得的超出实际支付价格的价值,对于文化遗产,它与遗产的“内在价值”和门票价格有较大关联性。如世界遗产缺乏保护而“内在价值”下降,或遗产登录成功后门票价格上涨,都将影响到消费者从世界遗产地利用中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工作岗位和劳务收入,对于社区居民或其他相关人群,遗产地带来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从而为整个城镇的就业率做出了贡献。以承德市为例,在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管理机构就职的人员在2008年即超过2000人。除此,2006年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口达到40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口比重的15%;从事旅游业相关行业的人员更达到200000人。这些数据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地旅游的发展密切相关。

邻里关系增强,世界遗产使社区居民获得地方自豪感,增强邻里凝聚力,促进地方文化认同、城市自豪感的形成,这得到调查问卷结果的支持。以泰山遗产地为例3),2009年对于“因为遗产地而产生了自豪感”这一陈述表述强烈同意的居民达到62.19%,表示同意的居民占到34.33%;以承德为例4),75%的居民同意或强烈同意世界遗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主要表现在城市知名度上升、环境改善、就业岗位增多、公共交通改善等方面。

对于遗产地社区教育、交流与对遗产的宣传认知的贡献,调查数据显示,在承德,68%的被访居民表示愿意参与遗产相关的志愿者工作,而36%的居民表示会在工作生活中宣传自己家乡的遗产地。在平遥古城、澳门历史中心等案例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2)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主要指遗产地管理机构所获得的支付价格,包括门票收入和直接经营收入。其中门票收入是我国遗产地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票收入涉及参观人数和门票定价两个方面。

参观人数,综合比较我国各处遗产地的统计结果(图1)可以看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参观人数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除2003年SARS传染使得全国大部分遗产地参观活动受到影响)。90年代以后申遗成功的遗产地,在申遗成功年份左右,由于世界遗产宣传平台和相应活动的推广,多数遗产地参观人数大幅增长。这说明“世界遗产”称号作为名誉或品牌资源,对地方吸引力的显著影响。相似的情况也反应在门票收入的增长状况上(图2),而较早期申遗的遗址地申遗前后门票收入变化则并不明显。

(3)遗产地发展状况

本研究还关注遗产地管理机构的收入、支出的构成及主要内容所占比例,特别是其基本支出(运营支出)与门票收入的比值,将这些指标作为评价遗产地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总体而言,我国世界遗产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主要为门票收入)和拨入专款;次要收入则包括经营收入、国际援助或捐款和其他收入。其中,主要收入一般占到各遗产地每年总收入的60%~95%。而遗产地的主要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共支出,即遗产地自身运营的成本;次要支出由经营支出、税金和其他支出构成。主要支出一般占遗产地总支出的70~95%。

从收集的案例数据来看,多数遗产地的总体收入均逐年上升,不过仍较大幅度地依靠财政拨款与门票(图3)。而遗产地的基本支出与门票收入的比值,如图4显示,早期部分遗产地的基本支出与门票收入比值较高,至2000年前多呈下降的趋势。而此后,大部分世界遗产地的这一比值达到了100%以下,说明遗产地自主获得的收入已一定程度满足了自身运营成本,对国家拨款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1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4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9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2页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归纳了收入呈现明显提升趋势的世界遗产地特点,发现它们多有如下共性:

地理位置,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一般地处偏远,距城市有相当的距离,而申遗期间对区域交通等必要基础设施进行了较大改善。

知名度,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在申遗前多不尽为人知,而“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宣传平台使得其知名度大为提高,如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等。

管理运营模式,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多有较为清晰明确的旅游发展与经济促进方面的战略措施。

可见,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遗产地价值的宣传、明确而多元化的旅游和经济促进措施都能够有效地促进遗产地的经济发展。不过,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不同的遗产地自身类型和开放条件、参观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导致遗产地之间成本收益的差异。如高句丽(由于参观可达性、知名度和参观吸引力相对低)、敦煌莫高窟(由于遗产脆弱,开放条件受限)等几处世界遗产地基本支出与门票比值相对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本研究建议,国家财政的相关政策、基金支持的分配应根据世界遗产自身特点、相关经济社会效益和成本收益进行相应统筹、调整。

注:卢刘颖绘制,对附表遗产地部分的主要核心指标(年度数据)解释如下:·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上级补助收入:事业单位收到上级单位拨入的非财政补助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门票收入等。·经营收入: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下属独立核算单位经营活动取得收入中上缴部分。·拨入遗产保护/科研专款: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参考《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中的指标解释(p447~459),对附表遗产所在城镇部分的主要核心指标(年度数据)解释如下:·城市化率:城市非农人口数/总人口数5)×100%,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化进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户籍人口数6),反映城镇经济实力的关键数据之一。·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7)/年末户籍人口数,反映城镇财政能力。·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100%·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100%·旅游收入与GDP比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发展趋势。·人均旅游消费: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发展程度。·遗产地旅游人数占城镇旅游人数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世界遗产在地方旅游资源中的地位。·遗产地旅游收入占城镇旅游收入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对世界遗产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文化线路宪章》中对“文化线路”的定义:“无论是陆上、水上,或是其他类型都有实际的界限,并且也因其服务于一个特定而明确的目标而自身具有特殊的动态和历史的功能而呈现特点,都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a)必须来自并反映人们的互动行为,以及民众、国家、地区或大陆间在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多维、持续及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b)必须要在时空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c)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有历史联系和有文化遗产关联的动态系统中。”

[2])如关注遗产地对所在城镇和区域的综合影响,请见《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二章第3节。

[1]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Cultural And Scientific Organization(UNESCO).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Routes as a Part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Madrid,Spain,November1994)[R].Paris,1994.

[2]Jukka Jokilehto.The World Heritage List:Filling the Gaps-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R].Henry Cleere,Susan Denyer,Michael Petzet.Paris,2005.

[3]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王会昌著.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4: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作文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nlc202309031135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发布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发布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2008年7月~2011年1月,针对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复杂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调查,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研究,雕刻岩体稳定性测试与评估研究,工艺调查研究,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研究,微环境监测,岩土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凝结水监测分析研究,修复材料研究,贴金层保护修复试验研究,修复试验,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等12个子项的前期研究工作。

该工程涉及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m2(展开面积约220m2)的830只手、272件法器、5尊雕像的石质、彩绘、金箔的34种复合病害,包括除尘、加固、补形、彩绘修复、贴金层修复等多项内容。2011年4月18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业内技术人员组建20余人的主体修复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科学、审慎、系统地推动修复工作。按“自上而下”的修复思路,将本体修复分“上、中、下”3层进行,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上层约20m2(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单只手和法器修复方案编制、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修复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并及时对修复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层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修复工作。

篇5: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400字

尊敬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带长城来游玩我是本次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刘导,今天我带领大家浏览的是八达岭长城。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

现在我们就在长城脚下,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段长城,是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而且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在城墙顶上铺着十分平整的方转,像很宽的马路,而且五六匹马都能并行。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是供打仗时在垛子后面了望和射打敌人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下面就由我来告诉你们一个关于长城的传说吧!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好,我先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慢步欣赏!不要乱丢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不要在城墙乱涂乱画,不要站在城墙上,带好自己的孩子。两小时后集中到这里来。

【篇二】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为大家做这次的导游!我叫夏泽浩,大家就叫我小夏就可以了。

各位游客们有没有听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呀!听过的在听一次没听过的你这次就听过了。现在我再问一两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听过黄山的奇松怪石呀!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看黄山的奇松。

现在我们来到了黄山松树长的最多的地方。大家注意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它们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它们形状众多,姿态各异:有黑虎松、有龙爪松、有连理松、还有迎客松等松树,松树们都是因为它们自己的形状才得名的呢!迎客松是黄山有名的风景之一,它有名的重点就是它特别的外形:它的树干长有7、6米有5个我这么高,它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多像一位好客的主人,它粗壮的树枝就像有力的肩臂一样,欢迎着每一位上山的游客。等一会儿我们可以尽情的照相,作为纪念。

篇6: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太和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中和殿和保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太和殿俗称金鉴殿他的等级最高是最宏伟的,建立在5米高的汉白五台基

上,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它是

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8米,

面积为2385平方米。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中和殿在太和殿后边,这殿是方形殿,每边21米,各三间,走廊的列柱有20根。皇帝有事去中和殿先在此,接受内阁,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间把三年一次的殿试由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庞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第馆,陈列有从原始褪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瑰宝。

篇7: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长城又被称为万里长城,主要的作用是用来阻隔敌骑的行动。曾有诗誉之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不单单只有城墙,还有许多的屏障、亭。标相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

从它刚刚开始修筑时就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自镐京,然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它的修筑就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时期,也是第一个高潮,虽然修筑的进度较短。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才开始修缮以及连接,所以才故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我们大家所看到的长城多半是秦和明这两个朝代的。它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天津、北京等等五个省、区、市。其中河北境内长度大约为20xx千米,陕西省的长度为1838千米,加起来总共约8851多千米。但是,秦汉及其它更早的长城长度约为一万多千米,总长度至少为2至3万千米内。

直到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篇8: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作文

1 概况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地理坐标为29°32′41″ N、103°46′09″ E,景区面积1.54万hm2。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组成,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峨眉山”主要是指奇峰攒聚、名胜荟萃的大峨山。峨眉山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m,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它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直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大佛才最终雕刻完成。大佛为弥勒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佛像高71m,坐身高59.96 m,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依山面水,雍容大度,气势磅礴,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2 自然遗产价值

峨眉山是一座复杂的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于峨眉—瓦(屋)山断块带[2],在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陡峭险峻的断块山,如金顶舍身崖、千佛顶、万佛顶等背斜断块山。从地质角度看,峨眉山地层发育完整,地质构造复杂。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化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学证据。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自然风光、完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3 文化遗产价值

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源于它声名远扬、悠久厚重的佛教文化积淀。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文化底蕴丰厚的佛教文化而著称。传说的普贤菩萨曾在峨眉山现身说法,所以峨眉山被誉为“普贤道场”[3]。峨眉山寺庙,创建于东汉,鼎盛于明清。据不完全统计,全山历代共创建寺庙200多座,现存寺庙近30处。其中,规模大、历史悠久的主要寺庙约10余处,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等[4]。乐山大佛也极具人文景观价值,乐山大佛景区内有秦代的离堆,汉崖墓,唐代的佛、塔、寺,宋代的抗元九顶城等名胜古迹。

4 丰富的自然资源

峨眉山植物资源的区系成分复杂,这主要是由于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土壤结构,为各类物种的生长繁衍创造了绝好的生态环境[5]。它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全山植被覆盖率达87%以上。峨眉山植物资源中特有种丰富,景区植物拥有量中约有10%是峨眉山特有的,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为词头命名的植物多达100余种[6]。峨眉山不但植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也相当可观,而且区系复杂,古老物种和濒危物种丰富,有动物2300多种,蝶类280多种,还有名贵稀有的枯叶蝶、凤蝶等,号称“天然生物基因库”[7]。表1列举了峨眉山—乐山大佛的遗产资源及特征。

5 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世界遗产作为一种世界级的名胜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品牌,以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为遗产地带来巨大的商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源泉[8]。然而世界遗产并不完全等同于旅游资源,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破坏后无法恢复的脆弱性。目前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近十年的报告,绘制出了峨眉山—乐山大佛所受危害程度的变化曲线(图1)。从图1可见,世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所受危害程度在2003年达到最高,之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2003年以后逐步加强了对遗产的保护。为了进一步降低遗产所受危害的程度,本文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注:资料来源于http://whc.unesco.org;0=最少危害报告数量,100=最多危害报告数量。

5.1 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游客数量过多:由图2、图3可见,2007年到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旅游的人数分别超过250万人次,2008年虽然受汶川地震的影响,但是到这两个景区旅游的人数也分别超过150万人次,2009年分别达到200多万人次,2010年峨眉山第一季度接待游客人数约47万人次、乐山大佛接待人数约45.5万人次。大量游客进入景区践踏了植被,大量垃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游客涌入加大了对旅游设施的需求,相应的景区会增加对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也就意味着对遗产地的更大破坏。因此,游客数量过多,成为遗产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注:资料来源于四川旅游政务网(http://www.scta.gov.cn/web/main.jsp go=news&pid=7)。

地质灾害的影响:汶川地震使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的建筑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峨眉山景区万年寺屋面瓦片滑落,圣积寺铜塔塔刹掉落,报国寺佛像脖子断裂。乐山大佛也不同程度受损,部分建筑物出现轻微裂缝[4]。汶川地震以后余震、暴雨等的频繁发生,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对遗产的保护。加强地质灾害的检测、预警,加固修复遗产建筑仍是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重大课题。

周边环境的污染:近现代以来,乐山城区长期遭受煤烟型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尘埃和氮氧化物[9]。乐山大佛对面的大佛坝河滩容易形成河水回流,因此留下了许多的垃圾。河滩上的这些垃圾经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在对乐山大佛周边的环境产生污染的同时也破坏了乐山大佛景区整体的和谐。

管理模式不统一: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是一个“捆绑型”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然而却是分开管理的。峨眉山景区的管理机构是由峨眉山市政府的一个派出单位 “峨眉山管理委员会”和“峨眉山上市公司”组成。乐山大佛景区的管理单位则是“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它是隶属于乐山市市政府的一个派出单位[10]。同一项世界遗产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这在对遗产的保护开发等方面的规划、要求等势必会有所不同,难于在同一品牌下形成旅游产品的统一品质。

文化底蕴挖掘不够: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开发的资源。游客们对于混合遗产中深藏的文化故事、悠久厚重的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遗产不能单纯作为旅游休闲场所,它能够给人带来震撼心灵的教育和历史文化的洗礼。而旅游也不应仅仅是商业活动,它应是可根据需要重现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一种思想教育体系[11],如何传承和弘扬无形文化遗产是峨眉山遗产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

遗产保护的法律不健全:2007年以前,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依据一直是1984年颁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在专家的强烈呼吁下,2006年底才重新修订出台《风景名胜区条例》,但都不是专门的《世界遗产保护法》[12]。在遗产保护问题上,我国仍缺乏对遗产地各种活动的规范、指导和管理,至今没有完整的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遗产保护与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解决的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教育是保护遗产的最好方法。游客是旅游的主体,只有从思想上真正地意识到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不可再生性与脆弱性,他们才能付诸以行动,才会在旅游过程中有意识地保护遗产地。同时,培训有关的管理人员,增强其保护遗产的自觉性。只有全体人民真正意识到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才能在保护遗产工作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世界遗产不仅要对遗产本身进行保护,还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减少周围环境对大佛产生的风化腐蚀危害。防止大佛继续被腐蚀,就迫切需要对大佛区域地下水径流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出相关的保护措施,防止地下水向佛身渗透,可采取用帷幕灌浆的方法建防水墙或开沟疏通地下径流。对周围的环境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有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进行严格治理。

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作为“捆绑型”的区域共同申请为一项世界遗产,同一项遗产应该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两个地区的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制定峨眉山—乐山大佛的开发保护方案以及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跨区域“捆绑型”遗产共同管理着重强调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围绕共同的遗产品牌运作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利益的均等化,实现遗产资源共同保护和开发的目的。

深刻挖掘历史文化:在遗产的开发过程中可以适当侧重对文化的挖掘,对文化渊源、文化发展过程以及神话传说等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在景区的门票中或是在景区的休息处展现出来,这样当游客参观山上文化建筑时会更容易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此外,可在景区设置自导解说系统[13],有助于提高游客获取科学正确的历史文化信息。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总结世界各国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经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行为[14]。加快遗产保护法律的出台,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除了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外,根据每个遗产地的不同制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相关法规,要明确界定遗产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责、权、利,明确规定违反法律法规所应该受到的惩罚。此外,还要明确公众的社会监督权利,把遗产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规建设。

6 结论

上一篇:满地球跑的梦想下一篇:作文:有月亮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