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神奇魅力

2024-05-13

独特的神奇魅力(精选十篇)

独特的神奇魅力 篇1

摄影发明之初, 由于技术的局限, 人们对能够把现实世界的影像记录下来的惊喜, 远远大于对彩色画像的欲求———这或许就是人们对于摄影最原始的情感。摄影具有记录客观世界和表现客观世界两大基本功能。然而, 具有艺术家身份的摄影师更加应该赋予摄影以“创造”世界的功能。彩色摄影无疑在记录和表现客观世界的功能上具有相当大的天赋, 但在“创造”功能上, 黑白摄影则蕴藏着更为巨大的潜力空间。如果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摄影本体的话, 那么从黑白摄影入手就是对摄影的追本溯源。

(一) 去掉了色彩, 使得观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形体关系上, 集中到了作者的意图、主题上, 组成画面的元素无非造型、线条、色彩等。其中色彩的存在会将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到对色彩的观察和对画面真实感的体会上。色彩本身是具有符号属性的, 比如红色具有革命、生命、危险、警示等的心理暗示。色彩的出现有可能会在这些方面分散或者误导观者对画面的分析认识。而没有了色彩, 使画面仅仅依赖光、影对比来表现线条、造型, 如此简化过的画面能更为单纯地表现主题内容。

(二) 彩色照片较黑白照片更为真实, 也就是说, 黑白照片更为抽象。一些摄影家在谈及黑白摄影时曾这样说:“彩色较黑白更为真实, 但也常常是过于真实, 让你停留在此时此地, 而不是给人以更深刻、更抽象的形象。”抽象意味着画面将更加具有符号性, 增加了联想空间。不同的构图和造型同样是具有符号性的, 比如平行线对应平稳、终结、黑色, 而垂直线对应动感、进取、新生、白色。具有锐角的简单形体比较激进, 有张力和方向性, 而钝角的直线型则鲁钝、稳重且具有重力。黑、白、灰在画面中单纯地对比出轮廓线, 能够清晰且概括出面、体的轮廓形态和体、面关系, 更能凸显构图、造型所带来的符号属性。相反, 色彩则会多少影响到这些元素表现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三) 绘画是加法艺术, 而摄影是减法艺术。从这个认识出发, 黑白照片由于简化了画面, 与“减法”精神更为一致。所谓减法艺术, 概括地指摄影总是要从丰富繁杂的空间中选取作者感兴趣的主体作为主题, 然后不停地去除与这一主题无关的一切内容, 达到用最少的元素充分表现这一主题的目的。画面中元素越少, 对比效果越单纯强烈, 越能够准确地体现作者的美术意识和思想内涵。与之相比, 绘画是从一张白色空间开始, 不断地加入与主题相关的元素来充分表述这一主题的加法艺术。摄影由于多少减少了画面的层次和色彩属性, 可以通过对曝光度的控制及其他专业手法减少作者不想要的元素。当然, 摄影并不是简单的复制, 作为艺术作品, 它和绘画一样需要艺术加工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意愿。

相对于绘画艺术, 摄影可用手段不多, 它与绘画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当人们按下快门时, 对于作画不利的东西也会感光定影到胶片之上。所以, 摄影的创作过程是对被摄体进行构图整理, 力求将多余的东西从画面中排除出去, 以更加准确地体现创作者的美学意识和思想内涵。而黑白摄影中把一个现实的彩色世界置换为黑、灰、白的单色影像的原理, 是同摄影表现的原则相一致的。

(四) 黑白照片与生俱来具有陌生感, 即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 增加了第三人称的观感。将同一景象下拍摄的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相对比会发现, 彩色照片的真实性会使观者忽略掉作者的存在。相反, 我们在欣赏黑白摄影作品时, 会由于距离感而主动寻求作者对画面主题意图的表现。黑白影像抽去了现实物像中的色彩, 使影像处于“似是而非”的疏离状态, 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其实是心理距离, 是欣赏者由记忆和体验出发, 认知艺术、沟通心灵的历程。这段心理历程是欣赏者驰骋想象的自由空间, 是一块梦幻的画板, 是参与创作的平台, 因此, 其间会生发出美。黑白影像的语言特征与彩色相比具有“距离”优势, 能够启发人们对景、物的某种意识感觉。通过这样的方法, 黑白摄影能够超越它的题材, 进而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视觉效果。

在影视作品中, 黑白影像的插入和闪回, 成为与现实拉开距离、制造陌生感的方式, 以此表现记忆和幻想。而所谓第三人称观感是让观者后退到旁观者的位置, 以“旁观者清”的理性境界来准确分析感受画面较强的视觉冲击带来的情感释放。距离为欣赏者构建精神田园提供了媒材, 在心灵的游历中使“物”与“我”、景与情、虚与实、具体与抽象有机地联接起来、融合起来。由此, 亚当斯才断言:在表现画意的摄影中黑白优于彩色。

(五) 黑白照片以无彩色系为骨骼, 比彩色照片更加多了“静”感, 静止而冷静。站在这个角度, 黑白摄影会放大某一个细节, 使其更为凸显 (这也是许多新闻题材照片选用黑白摄影的原因) 。黑白摄影以灰阶的形式呈现物体的色彩变化, 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彩色的视觉“组结状态”, 以简约变形的手段抽象, 以浓淡深浅的方式造型, 再现客观物象。而作为构思画面第一步的“构图”由于画面结构单纯则更易于表现, 或者说构图表现的空间更大, 带给观者的意境、情趣感更强。

(六) 黑白摄影天生具有怀旧情结, 并且相比彩色摄影作品更加具有后退感和颓废感。在翻拣历史记忆的时候, 那些褪色泛黄、划痕遍布的老照片显得更亲切、更真实。事实上我们在说“怀旧”这个词时, 由于人的记忆力有限, 更多时候怀念的是某人或某事, 对色彩的印象可以说是纯度降低的, 因此,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 过去、以前、复古应该都是灰蒙蒙的, 时间越久越是这样, 这也是我们看《英雄》、《十面埋伏》时总觉得不如《三国演义》、《勇敢的心》真实、惨烈的原因所在。可见, 作为无纯度的“黑白”, 更显得具有怀旧精神。

上述各点使我们看到了黑白摄影的特点和优势, 而这一切说明黑白照片更具“原创”精神, 更加适合拍出“纯摄影”的艺术作品。将现实的色彩斑斓的世界置换为一个黑、白、灰的单色世界是黑白摄影的表现原则, 这恰恰与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一致。老画家秦古柳说:“补笔墨之不足, 而后论色彩。”同一画幅中, 色彩处于辅佐地位。黑白的绘画更具有高雅的一面。在中国绘画中, 除了没骨画, 很难看到不含有墨的成分的绘画。中国传统人物画理论中没有“写生”这一概念, 与此相类似的概念是“写神”或“写真”。道家追求与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艺术观, 面向对自然本质的追求,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目盲”, 均是这一艺术观的表述。他们认为人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 因为那会破坏自然固有的“全美”。这种面向自然本质的精神, 与中国画色彩演变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作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 其本质是“无”和“虚”, 而又表现为“有”与“实”, 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艺术哲学对中国绘画的色彩追求的影响十分深远。而黑白摄影在这方面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山水画与黑白摄影这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注重“神似”而非“形似”的美学思维方式, 更能充分、纯粹地体现创作者的精神和艺术境界。在黑白摄影中, 对灰阶的感悟和控制可以产生丰富而奇妙的趣味, 在表现画意作品时尤其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 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的不同正是在于能够促进个人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具有一种无可匹敌的力量。黑白摄影虽然缺少色彩的烘托, 却更加质朴无华, 这使它特别善于表现深沉的感情世界。那么我们不应只将目光停留在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上, 而应该去发掘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自我。

摘要:当下人们对摄影作品的追求有些“忘本”, 黑白摄影“创造世界”的功能警示相机的操作者:仅仅依赖光、影对比来表现线条和造型, 才是对摄影的追本溯源。

关键词:黑白摄影,创造,纯艺术,原创

参考文献

[1]冯建国.黑白摄影[M].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5.

[2]弗里曼.帕特森.摄影与视觉心理[M].中国摄影出版社, 1988.

阅读的独特魅力 篇2

落日余晖,一本好书,细心阅读,缕缕书香沁润心田。清风拂过,秦时明月,流水静听,唐风宋韵尤如纸鸢,淡淡情思,随那文字串成长长的丝线,放飞心空。和着清风流水,低吟浅唱,泛起嘴角微微一笑。幸福,因为有你,无论冬去春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桃花林里,落英缤纷,轻抚花瓣,感受它点点腥红的美丽。忽然想起“人间四月芳菲尽”却不记得下一句是什么。她说:“是‘山寺桃花始盛开’。”春风拂面,带来细雨,张开双臂,静静地感受春雨的柔和。她说:“这便是‘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看着看着,我笑了。日子,因你而美丽;生活,因你而幸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只是那一缕清香让我沉醉。繁星满天,书香怡情,动人心弦,独坐荷塘边,趁着美丽的荷塘月色,随手展卷,烟云缭绕,轻轻撩起我的裙摆。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爱上阅读。也许,夏夜静听蛙声一片,可以有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也许,遥望银河牵牛织女星,可有对幸福的憧憬;也或许,就是那数不清的浪漫与美好紧扣我的心门。荷塘月色,很美亦很静。

一抹柔光,一本好书,怡情夏夜,幸福随花香涌动。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已是深秋,却没有萧瑟和悲凉。秋风吹过,抬望眼,枫叶漫天飞舞,幸福洋溢其间。枫叶飘零,书香萦绕,一抹斜阳,一本好书,细细品读,心遗失在幸福的梦里。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南方的冬季,没有雪花飘扬,有的是挂在天边的暖阳。寒风吹来,书香缕缕,一本好书,迷人冬季,幸福如暖阳,映入心扉。

夕阳西下,余晖染红了万道霞光,亦映红了心海。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谁给了我希望和鼓励?在我最彷徨的时候,是谁给了我一盏明灯?在我最幸福的时候,是谁和我一起分享喜悦?是你,书。谢谢你。

风吹落叶,浅浅一笑,如夏花般绚烂,如秋叶般静美。书,谢谢你。若不是你鼓励我要走出“望尽天涯路”的迷茫,若不是你告诉我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付出,我又怎么会看到“灯火阑珊处”的幸福。

“知于天地外,意在有无中。”临窗而立,看日转星移,听树影婆裟之声。凭栏远眺,看落日余晖,品唐风宋韵。因为有你,幸福萦绕其间。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就如同一位智慧非凡的人,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如同一只精致的小帆船,带领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书更像我们一位亲密无间的朋友,它陪伴着我们,处处开导我们,只要我们用心灵去领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记得那天,我坐在课桌上写作业,写着写着就不耐烦地丢下手中的笔。手累了,休息一会儿,看会儿电视,再来写吧。我心里想着,可就在我洋洋得意之时,《曹刿论战》里的一句话在我脑海里闪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告诉我们做事要趁热打铁,一气呵成。我终究没去看电视,拿起手中的笔,一心一意地完成作业。

快月考了,老师给我们每人定下了理想分数,但是给我定下的分数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心里十分惶恐。怎么办?我的成绩一向只是中上水平,考高分,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个梦,一个我无法触及无法实现的梦。正在我绝望之际,耳旁突然响起《雷锋日记》里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啊,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呢?于是,这句话把我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一股热劲突然涌上心头。我拿起书本,为月考取得好成绩而奋斗。尽管路程中有许多艰辛,但只要我想起这句话就会坚持不懈。

终于,我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我的梦想。眼泪如决堤之水倾泻而下,一种成就感立刻在心中油然而生……

雨水滋润了禾苗,阳光温暖了大地,而书,成就了我们。没有书,就等于在森林中失去了方向,鸟儿失去了翅膀,鱼儿没有了鱼鳍……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独特的形制独特的魅力 篇3

历史源远流长

据有关人士考证,对联渊源要追朔到唐以前。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自己独特文化功底为后人流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句佳联。如岳王庙里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包公庙里的“遗像至今传铁面,直臣岂肯作金钩”。这些都凝聚着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兔子的对仗、押韵给人一种节奏,书体的结构、章法变化展示了书法的形式美。今天,当我们游览祖国的历史古迹时,会发现许多山门、庭院、亭阁、大殿都配有千变万化的对联,可以说:“无联不成景”。而在我国的农村,仍有不少地方保留着春节写对联的习俗。每逢春节,有的村庄每家每户的门联都少不了祝福美好未来的成语佳句。

所以,无论从对联的历史还是其本身的文化底蕴看,它的流传并被各路藏家青睐和追捧可谓顺理成章。因此,不少藏家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联,常常会不惜巨资予以收购。记得2004年北京中贸圣佳拍卖会曾推出《近三百年名家楹联墨迹专场》,共推出152位著名书法家、文学艺术家约315件楹联墨迹。时间跨度上自十八世纪初时,下迄二十世纪后期,结果大受市场的欢迎,共成交256件,成交率为81.3%,成交额846万元,创造出拍卖史上最好成绩。

价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楹联的价格一般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一是名头越大,楹联价越高,像大名家弘一法师、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干、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楹联往往价格很高。前几年齐白石的一件四言篆书对联被拍至66万元,价格十分可观。若名头小,价格就低,像来楚生、陆维钊等书家对联往往只有万元价格,与大名头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二是楹联价格会受题材的影口向。2002年,上海朵云轩曾推出过一件清代王文治书写的楹联,当时王文治的书法价格很低,能过5万元的已属相当不错。而朵云轩推出的这幅九言楹联内容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估价3.8万—4.8万元。由于这幅楹联题材特别好,故上拍时极受各路买家的追捧,不少买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最后被一买家以高达18万元收入囊中,创当时王文治书法作品拍卖价新高。

生本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篇4

一年多的生本实践告诉我:生本课堂的精彩常常以不曾预约的方式出现,这样的精彩,传统课堂很难出现。下面,我用两个具体的生本课例来试着阐释我的观点。

去年我上 过一节生 本公开课《猫》。文章篇幅较长,要想在45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完成“理解内容,品味情感,感悟人生”的学习目标,难度很大。可是,在这节生本课上,学生的表现相当精彩,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学生精彩表现之一:他们唇枪舌战,是辩手,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我家的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在早上“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时,隔壁周家的丫头明明知道是我家的,却不出来阻止,到了午饭时,才对我家的人讲起这件事。对于这一情节中,隔壁周家丫头做法是否该受到谴责这个问题,学生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认为:她该受到谴责,因为街坊邻居间应该互相帮助,如果大家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终有一天,世界将变成一个冷漠的世界。一方认为:她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如果她出来阻止,那么,她可能引火烧身,一个小丫头,她也许不是不愿出来阻止,而是不敢出来阻止。论辩双方各持一词,争锋相对,简直难分胜负。

学生精彩表现之二:他们激情澎湃,是诗人,字字情真,句句意切。

在文中,第三只猫无论从来历,还是丑陋和肥壮的外表以及时时表现得非常“忧郁性”和“懒惰”,都不讨人喜欢,再加上它的无法辩解,更让它成了弱势群体。对于它,很多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着对第三只猫的同情,有的替猫写遗嘱,有的以猫的口吻和作者对话。

例一: 《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 (蒋思琪)

猫也是美丽的生命,

人有喜怒哀乐,

猫也有自己的心声。

人对猫的态度,

就是人对人的态度。

例二 : 《猫致主人 的一封信》(张雯玥)

如果猫也有来生的话

可不可以

还做你的猫

可不可以

给你一个解释

例三: 《猫的遗嘱》 (呼士琦)

亲爱的主人:

我承认,我不是一只好猫,但我的心灵是美的,对您是忠心的。主人,就此别过吧……”

例四: 《猫的遭遇》 (李浩锐)

或许,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和星辰

懂得你心中的哀伤

学生精彩表现之三:他们旁征博引,是学者,思通千载,视通万里。

在芙蓉鸟事件中,“我”家的芙蓉鸟被一只猫咬死后,“我”和妻子都认定是“我”家的第三只猫咬死了芙蓉鸟,而认定的依据是“它常常对鸟笼望着”和“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在这一情节中,“我”和妻子认定的所谓的依据成立吗?“常常对鸟笼望着”,就一定是觊觎那芙蓉鸟吗?“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就一定是在吃芙蓉鸟吗?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生引经据典,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引用《吕氏春秋 . 颜回讨米》 的故事来 阐释“眼见未必为实”的道理。有的引用叶圣陶《鸟的天堂》的句子“是我的眼睛骗了我”来说明我们的眼睛有时候看到的假象,从而得出结论:凭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关照的!不管对人对事一定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能妄下断语。

总体来看,在这节生本课上,学生真正主宰了课堂,他们真正成了课堂对话中的主角,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自然而然也完成了“理解内容,品味情感,感悟人生”的学习目标。

在承德师院附中,重庆铁路中学的敖老师上的生本课《龙宫借宝》,给我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课堂上,学生从文本出发,谈到了很多话题。有的 学生谈“ 龙宫借宝 ”的“借”字,说从一个“借”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孙悟空的褒贬。如果不是吴承恩对孙悟空持赞扬的态度,他就不可能用“借”字。按事实 ,与其用“借”不如用“抢”字更准确。有的学生就着这个话题谈起了谈起了吴承恩的正义感,孙悟空的优缺点,我们该如何看待别人的优缺点。有的学生展开联想,想到假如龙王到天庭去告状,法官该如何定输赢。这时候,有的学生模拟法官判起了输赢:龙王借宝是口头协议,龙王要反悔了,孙悟空输,有的学生据此得出了两点启示:不可以信口开河,说话要算数;涉及到各方利益的重要事情要白纸黑字写下来。

我想,这就是生本语文的魅力所在:没有老师的喋喋不休,没有老师的生拉硬拽,学生兴味盎然地沉浸在文本中,解读文本,解读作者,也解读自己。试问,在这节生本课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彩,传统课堂上会出现吗?

独特的魅力造就个性的课堂 篇5

一年一度的两级学科带头人展示课活动,不仅让上课的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采,更给了我们青年教师难得的学习机会,听过课后,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感触,印象最深的是学科带头人老师们独特的个人魅力:流畅的口语,优美的体态,独特的教学设计„„。正是这些,造就了他们独具特色的魅力课堂。而这些也将是我不断努力,孜孜以求的目标。

情感的魅力

英语教育家罗素曾说过:“爱, 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的发展。”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是当代教师的神圣职责,美好的人生是由爱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

正是由于这份爱,教师才不会对学生产生居高临下的厌烦,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放弃;有了这份爱,教师才能对全体学生满怀美好而殷切的希望,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老师们正是由于这份爱,积极地保护着学生的自尊心,各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碰到了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老师们从来不予批评,或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或者积极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正是由于这份爱,老师们积极地保护着学生的创造性,马纪华和张金芳两位老师的课都涉及到篇章的分段,但他们都没有给学生统一的分段答案,而是任由学生发挥,只要有自己的见解,他们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语言的魅力

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和感召力。通过语言的表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与你产生共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众多的学科带头人不仅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他们的语言各具特色,例如朱月芳老师的口语特别流利,张金芳老师的口语极富亲和力,马纪华老师的口语很有幽默感。独特的语言魅力为他们赢得了学生钦慕和渴求的目光。

教学设计的魅力

上课老师的每节课都有很多亮点,由于对教材的熟悉度,我主要谈谈朱月芳老师的课的导入的设计,她上的是8A Unit6的Check out,这样的课书上的内容很少,就是一段简单的对话和一个字谜游戏,生单词、语言点也很少,这就给了

红军标语的独特魅力 篇6

关键词:红军;标语;特点

在当年白色恐怖下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归功于正确的军事领导,另一方面,不得不得益于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红军标语作为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红军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有力武器,在当时起到了"一支笔抵得上一千只毛瑟枪"的作用,红军标语是见证革命斗争风云的活化石,是展示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生动教材。红军标语是红军部队书写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它具有语言简洁易懂、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指向明确、队伍影响广泛等特点。

一、 宣传语言简洁易懂,接受性强

毛泽东早在《古田会议》决议案中就指出:"宣传文字要简短,使他顷刻间能看完,要精警,他们一看起个印象。"[1]因此红军标语在语言上首先是言简意赅,越简单的标语越容易被受众接受,虽寥寥数字,却表意丰富。如 :"打土豪,分田地",主旨明确,很好地体现了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再如:"赤化全川",短短四个字,简洁有力,鼓动性强;其次是通俗易懂,红军标语基本上都是一些妇孺皆知的大白话,因为红军标语的受众主要是普通老百姓,所以通俗易懂的标语更能适应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例如:"当白军的坏处:吃不饱,穿不暖, 不讲道理,无自由,家里干( 穷) 得不得了,一世讨老婆不到手 "[2]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普通群众易于接受。

二、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实效性强

1928年11月,毛主席在向中央的报告中说到:"文字宣传,如写标语等,也尽力在做。每到一处,壁上写满了口号。"[3]红军标语的宣传形式多样:(1)书写地点因地制宜。红军长征中,"凡宿营地及大休的地方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 根据各地不同的民居住房特点,地形地貌特点,在院墙(山墙、照墙、围墙、后墙、内墙等)、城门、门柱、住房、神庙、牌坊,甚至在风雨亭的柱子上写上红军标语。(2)书写材料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战争条件,红军的标语书写形式也不同,稳定的条件下,多运用石灰浆、墨汁、纸贴等手法,如果条件艰苦,运用、石灰、木炭、锅烟、朱砂、红土甚至石刻、树刻书写的也不少。(3)书写载体新颖,遍布水陆空。例如,直接将标语写在墙壁或壁板上的墙壁标语;将标语书写在单块木板上,然后从河溪上游放流的漂流标语;还有书写在"孔明灯"上,以煤油或松脂为燃料,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放飞"孔明灯"的飞行标语。红军标语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因适而定,实效性很强。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红军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革命宗旨,常常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灵活地创造出了不拘一格、载体多样的宣传标语,宣传人员每到一处首要任务就是书写标语,有的张贴油印或墨写的纸质标语;有的用土红、石灰、烟墨等刷写大量墙头标语;有的在树干、岩石上刻写标语。战争年代这些形式粗糙简单的红军标语,灵活地创设出了强烈的革命舆论氛围,在唤醒人民大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方面起到了巨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当前国内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复杂,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作为革命战争年代遗存下来的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红色标语,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因此,合理挖掘和利用红军标语的导向功能,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尤为重要。

三、指向明确,针对性强

列宁在《论口号》一文中指出 :"每一个口号都应当根据一定的政治局势来提出"。[5]沿途的红军标语,除了宣传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政策和主张外,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提出一些不同的宣传口号。例如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标语, 除了提出反对蒋介石、反帝反封建等一般性口号外,红军在不同省区的宣传内容也有所不同: 在贵州着重宣传反对地方军阀王家烈,在云南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龙云,在广西则重点反对地方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湖南则呼吁群众反对地方军阀何键,而在甘肃、宁夏等省区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马步青、马步芳、马鸿逵,在四川则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刘湘、刘文辉等。又例如根据各地群众对国民党的苛捐杂税等弊政的痛恨,红军提出"反对强占民田修马路"、"反对李宗仁、白崇禧使用金库券"、" 不交苛捐杂税,大家组织抗捐会" 等口号。这些标语反映了当时当地群众的心声,红军赢得了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拥护。

四、宣传队伍影响广泛,参与性强

毛主席很重视红军标语的宣传工作,他说:" 一支笔抵得上一千条毛瑟枪。"1929年9月,当时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这样记述: "红军现在有一个宣传兵制度,凡军队每一个机关均须派 5 个人担任宣传工作,这 5个人不背枪,不打仗,不服勤务,名叫宣传兵。此 5人分两组,一组为演讲队,担任口头宣传……其外一组为文字宣传组,两个人每人提一个石灰桶,大小毛笔各一支,凡军队经过的地方,墙壁上要统统写满红军标语。"[6]老红军赖毅回忆说: "秋收起义部队三湾改编后……毛委员就命令我们兵分两路,到湘南、江西各处,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写贴标语布告等,扩大政治影响。部队新到之处张贴了标语和布告,是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的名义张贴的。布告的内容是说明我们是什么军队,宗旨是什么,号召群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7]由于重视标语宣传工作,红军在一个县城只要驻上三个小时,全城便都是红军的宣传标语。许多群众说: "红军一到满街 鲜红,等于过年。"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不论级别,凡能写善绘之人都有书写标语之责。《红星报》还曾刊登文章,要求每个能写字的战士每天写5到10条标语。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不论何时,不论谁人,履行好"宣传员"的责任,是其不容推卸的政治要求。长征中,红军走到哪里,标语就写到哪里。

红军标语是我党我军宣传政治主张的轻骑兵,红军每到一处都印发大量的标语,向群众宣传政策主张。群众说"红军一到,满街鲜红,等于过年"。 红军还建立了宣传兵制度,凡军队经过的地方,墙壁上统统要写满红军标语。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周文斌.炎陵红军标语的特点及其对当前文化宣传工作的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2).

[3] 李力.生动形象的红军标语:一句口号,抵一个军[N].北京青年报.2009.10.9.

[4] 颜清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标语宣传及其历史作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4).

[5] 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7] 颜清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标语宣传及其历史作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4).

亦庄亦谐,凸显汉字的独特魅力 篇7

一、亦庄亦谐, 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形象美

汉字是由不同笔画组合而成的形状似方块的文字, 在书面上,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多彩的画, 具备独特的形象美。七年级上册中“有趣的汉字”从“蛇说到问候语”等几个单元中, 列举了“象、父、母、子、蛇、禾”这些简单的象形字, 把象形字还原成图画, 表示出这些字的大体演变过程。这样, 通过直观的图象, 把抽象的字形变得生动起来。而一些复杂的象形字则是通过想象把字与物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所蕴涵的魅力。在“三口之家:父母子”中, “父”古文字的外形是一个人一只手里拿着石块或是木棒, 在古代只有男人主要从事生产和战斗, 这样, 一个勤劳勇敢的男人形象便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了。“女”和“母”两个字, 在古文字中是一个女人席地而坐, 怀抱婴儿喂奶的形象, 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汉字中体会家庭的亲情。

二、亦庄亦谐, 让学生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华夏文明象征的汉字, 汉字与文化有着同构性。汉字以其独特的自身形体结构中负载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如七年级上册的“有趣的汉字”这一单元中对“天”字的构形分析, “天”下方的“大”是一个正面斜展双臂的人形, 上方的“一”指示人的头顶。《山海经》中那个没有脑袋而只好“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的人之所以叫刑天, 就是因为他的头被砍掉的缘故。天的概念真正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家”是会意字, 甲骨文上面是“宀”, 表示与室家有关, 下面是“豕”, 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 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 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从“家”这个汉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古时生产力低下, 猪是财富的象征, 房子下有猪就是“家”的概念。

三、亦庄亦谐, 让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课堂的效率低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顽疾。如果结合汉字的字理特点进行系统的教学, 那么学生经常遇到的形近字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关键词语的比较等难点问题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决。“帐篷”一词中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帐是布巾做成, 所以从巾;古代的篷多为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 所以“篷”用竹字头表义, 学生理解此义就不易把“帐篷”写成“帐蓬”甚至“账蓬”了。

四、亦庄亦谐, 画龙点睛, 彰显单元主旨

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的“语文趣谈”都与单元主题有着密切联系, 可以作为解读单元主题的突破口。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中几篇描写秋景诗文的主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如果从单元“语文趣谈”“秋和悲秋、颂秋”进行单元导读, 对单元作品的主题理解大有帮助。“秋”是会意字, 左边的禾表示庄稼, 右边的火表示庄稼成熟, 或是食物经火烧而成熟。秋季硕果累累, 丰收的喜悦和人生的喜庆联系在一起, 引发了人们对秋季的赞美。构成了“秋”的语义的积极意义。但是从自然规律来看, 成熟也意味着生命力开始减弱, 于是“秋”又有了萧条、衰败的含义。“秋颜”形容衰老的容颜;“秋士”指迟暮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的知识分子。这些都是由“秋”的语义引发的消极意味。秋天的多样性物候特征和“秋”丰富的语义引发的喜庆和悲伤意识, 就进一步延伸为颂秋和悲秋两种抒怀方式。

教学实践证明, 该教材能够充分考虑到汉字的特点进行编排,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象地识记汉字, 领悟汉字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彰显汉语言独特的魅力。

摘要:本文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汉语知识, 对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文趣谈”中汉字知识的编排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语文趣谈”知识体系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美、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字词的理解能力、彰显单元主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谈舞台灯光独特的艺术魅力 篇8

关键词:舞台灯光,设计,艺术魅力

近几年来, 我们的舞台灯光设计者们在舞台灯光的功能上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更多的探索与尝试, 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就多种多样的舞台演出形式来说, 舞台节目有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题材, 且舞台节目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欣赏节目时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些要求, 设计者不得不在舞台上花些功夫, 以舞台灯光为基础, 融入更多的新元素, 再结合先进的照明设备, 从更多角度、形式上去进行舞台灯光的布置, 以此来创造一个绚丽多彩的舞台。

一、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功能

为了使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出现在舞台上, 人物周围的外部环境必须是假定性, 在舞台设计中光与影之间的变化离合, 从设计上看是为了更好地营造舞台艺术效果、烘托舞台气氛。这些主要是通过对灯光、色彩的设计变化以及灯光强弱的对比来实现的。这些灯光在舞台设计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 我们的灯光设计师们正是抓住了人物心理复杂多变的情绪, 结合光与影的变化, 创造出跌宕起伏的场景, 使人物的心理与环境的氛围、情绪的渲染完美地结合, 让观众随着舞台灯光的起伏变化时而放松、时而紧张。

舞台灯光在灯具的选择中, 主要以泛光灯、聚光灯、幻灯为主。泛光灯的光源是以舞台为基础向四周均匀照射的点光源, 其产生的阴影较为柔和, 所以在舞台设计中一般都会设置多盏泛光灯。聚光灯投射的光方向性较强, 其一般是定向的, 且光源边界也较清楚。传统的舞台最初是一个随意的地方, 只要有演员的地方就可以称之为舞台,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人们对舞台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从最初的无固定地方到固定场所, 从最初简单的台面、服装、道具、化妆到舞台布景, 再到现在灯光绚丽的舞台, 这些无疑都是舞台的又一次革命。对于舞台设计来说, 其本身是固定不变的, 而要在舞台上根据不同的剧情、不同的场景来进行不同的变化, 光靠舞台本身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还需要依靠灯光来完成。而灯光作为舞台艺术的灵魂要素, 它不仅只具有普通照明的功能, 还可以用来控制舞台区域的大小, 舞台美术家胡妙胜指出“舞台美术的真实必须服从于舞台的本性, 它是一个由实体性的活生生的演员表演于其中所产生不同的舞台艺术效果, 灯光具有烘托舞台气氛的效果。”

二、舞台灯光的表现手法

中国戏曲以意为主导, 以象为基础, 用浪漫的手法, 从唯美的角度将主体情境和客观物象进行统一。在舞台时空的塑造上, 中国戏曲大胆追求意达万丈、自由灵活, 在主观思维的带动下, 以声音、色彩和形象艺术地再现并表达事物本质和精神世界以及种种潜意识。现代舞台灯光具有明显的闪回或特定效果, 可以将文学性的构思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到戏曲舞台上, 能够营造出梦幻一般的潜意识, 从而将舞台时空进行大胆切割, 打破传统戏曲“平铺直叙”的线性结构。随着剧情的发展, 通过变换灯光色彩就能取得大幅度的时空跨越, 为舞台人物形象的丰满、情节结构的曲折多变和舞台气氛的渲染进行卓有成效的服务, 种种灯光设计方案通过巧妙处理和迅速转变往往能起到恍如隔世、画龙点睛和境界升华的效果, 创造出令人惊诧的特定场景。

舞台灯光不仅是奇妙的, 更是艺术化的、鲜活灵动的……毋庸置疑, 研究舞台灯光创作的规律, 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使之成为舞台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 对于高质量地服务剧情、舞台造型和塑造形象都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舞台灯光是一种艺术语言, 也是一种特殊手法和造型手段。认识其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对于每一位舞美设计者, 特别是灯光设计师都具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在艺术实践中充分认识舞台灯光, 在把握好设计和操作原则的基础上, 尽可以大胆地尝试, 迁想妙得, 使灵性之光更加幻化多彩、灵妙异常。

参考文献

[1]张君实.创造美的演出形式——戏曲舞台美术风格样式谈[J].剧影月报, 2007, (3) :112.

[2]耿涛.浅谈电视舞台美术的表现[J].赤子:上中旬, 2014, (9) :34.

浅谈木刻版画中线条表现的独特魅力 篇9

一路经行处, 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 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品味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这首“寻南溪常道上”, 诗中所描述的溪水山花充满了禅机妙趣, 只有相对, 不可言传。也令我忽然联想到木刻版画中那些美妙的亦是相对难以言传的线条魅力。

一、版画及其他绘画艺术线条表现手法之相辅相成

版画和其他艺术一样, 其意义在于展现客观世界并将艺术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与内在激情传播给大众。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众多表现手法中, 线条都是最基本且最能体现生命感情的手段。而在版画艺术中, 线条的表现则显得尤为直观和特殊。

众所周知, 在油画艺术表现中的线条是以多种技法笔触达到丰富的肌理层次, 运用扫、拉、擦、划、刮、线等许多线条表现技法, 其中的线是指用笔勾画线条, 油画的勾线一般用软毫的尖头笔, 但在不同的风格中, 圆头、楔形或旧的扁头笔也可勾画出类似书法中锋般的浑厚线条。纤细、豪放、工整或随意不拘以及反复交错叠压的各种线条运用, 使油画语言更为丰富。由此东方绘画的用线也影响了很多西方艺术大师的风格, 如凡高、毕加索、米罗和克利等都是用线的高手, 而这些以油画作品闻名的艺术大师也创作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版画作品, 正是这些艺术大师们对各类线条表现的出色把握, 才由此产成了《星空》、《和平鸽》、《哈里昆的狂欢》等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艺术名作。

而国画则以墨为主, 以线立骨, 再辅以五彩。处理时注重把握线条的挺拔秀丽, 深浅粗细有致, 锐化亦恰到好处, 保持造型原本的线条特色。国画中练习线条就如同书法中练习笔画一样, 线条要求严谨。例如在书法笔画线条练习时, 要求“藏锋”, 也就是在线条运行中要始终将笔锋藏于线条之间, 如果笔锋露出线条之外, 就犯了“露锋”或“侧锋”的大忌了。国画线条在进行基础线条练习时, 也和书法笔画线条的要求基本一致, 重点要求掌握“中锋运笔”, 这样才能画出遒劲有力的线条。而木刻版画的线条与之相比表现得就显得随意得多了, 同时木刻版画可轻易地仿出国画中各类线条的神韵, 而木刻版画线条利落干脆的力道则是国画的挥毫泼墨所难以呈现的。木刻版画的线条在于创作当下刀与木如何碰撞出不可复制的恣意火花, 这也就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从版画的版种来说, 一般人较熟悉的主要是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以及新兴的丝网版画, 也简称之为“凹凸平孔”四版。木版画线条朴拙、黑白对比强烈, 木材肌理趣味盎然, 最擅长表达激烈的情感;铜版画尖锐自在, 线条及浓淡调和, 常可细腻地刻画出人性的微妙与错综复杂;石版画可将笔触和水墨渲染的韵味, 直接了当地表现出来;而丝网版画均匀整齐的色面及艳丽色彩, 极富装饰意味。而在这些版种各具特色的线条处理方法和效果中, 木刻版画中线条的表现所突显出的独特自然气息常常能令人反复回味。

二、木刻版画的刀法是线条表现的重要途径

在此不得不追溯到版画的起源,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 而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而木刻版画由最初的“复制印刷”的功能演变至今, 木刻线条自身的魅力及创作意识的强化共同推进了它的演变和发展进程。木刻创作将艺术家对刻刀在木板上运用的经验从还原画稿的摹拟复制中分离出来, 有意识地、主动地放大和强化刀痕的独特效果, 将其转化为构建作品的独立的艺术语言。正是这种独立的艺术语言的诞生, 才使得这种以印刷传播为目的的复制手段转变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从技法上来说, 相较于其他的版种, 木刻版画创作中以刀刻木时运用挑、刻、铲、刮等技法来发挥刀的功能, 表现物体的松软或坚硬、轻盈或厚重、光洁或粗糙的质感。又能以粗细、疏密、整齐排线或错落参差的刻法, 使作品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而木刻刀在板上运动所产生的痕迹和创作者利用木质的硬度或脆度, 以及木纹自然天成的顺逆, 依据表现要求使之发生毛糙、斑驳、脆裂等肌理呈现也构成了木刻线条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韵味。

同时木刻创作上用刀刻出的线条所具有的刀刻特质, 是前面所提到的画笔勾勒出的线条所不能达到的。如锐利或钝拙、挺秀或浑厚的线条形成, 与刀的利钝, 用刀的手姿正侧、起卧、徐疾密不可分, 也与板面和刀的走势顺纹逆纹理有关。刀法之于木刻, 如同油彩刮刀之于油画, 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 亦如其他一切绘画形式中, 色彩的冷暖、浓淡、明暗、厚薄和肌理、笔触等等艺术表现手法。

由于材质的特殊性, 刻刀在木板上的运行, 远不如画笔在纸和画布上那么轻松流畅和自如。刻刀在板上作迂回、旋转或某些规则曲线刻画时, 往往会受到很大局限, 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阳刻的曲线变化更为不易。但是, 与普通笔绘效果相比, 木刻的强硬胜于纤弱, 挺拔胜于流滑, 锐利胜于疲软, 力度胜于柔美。正是这种以原始甚至笨拙的手工方式雕刻出来的线和形, 构成了木刻中任何笔绘都无法达到的特殊效果。所以木刻之美就是刀木之美, 也是力量之美。

阴刻和阳刻是木刻版画基本刻法之一。阴刻犹如篆刻中的“白文”, 在版面上刻出凹线, 以凹线为主进行表现。阴刻的画面, 黑多于白, 以黑为主调;而阳刻则犹如“朱文”。在版面上刻出凸线, 以凸线为主进行表现。阳刻的画面, 白多于黑, 以白为主调。对于黑白木刻来说, 黑白的表现就是线条的表现, 以中国当代版画家康宁的版画《飞翔》为例, 画面中线的排列、组合、穿插、重叠、分割, 直与曲的变化, 黑与白的转换, 具象与抽象, 多种刀法交替并用, 加以图案化的艺术建构, 使画面充满着灵动的神韵, 丰富变化中尽显形式之美, 多变而冲撞的粗犷刀法在对比中呈现出严谨细腻的艺术风貌, 蜿蜒似九曲回肠的旋转运刀, 尽显刚烈之气质, 将线条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

三、线条与点、面之间的密切联系

另一方面, 线与点和面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线的组合, 有方向、长短、曲直、粗细、疏密、断连、分割、排列的关系;点的组合, 有大小方向、疏密以及线形和面形的组合关系;面的组合, 有大小、形态、距离、位置和排列顺序的关系。还有点与线的各种组合形态, 点与面、线与面、点线面的各种组合形态, 以及这些组合的法则等等。某种程度上, 点构成线, 决定线的走向和力度;线构成面, 决定面的大小和形状, 而我们在版画创作中, 可以将线利用面与面、点与面之间的交错等抽象性表现出来, 点、线、面在画面中组合上随意性与设计性相结合, 充分体现了出木刻版画点、线、面组合的灵活性与现代构成设计形式秩序性的统一。

四、木刻版画线条所表达的鲜明的民间特色

将版画从起源、概念、情感, 特征重新审视, 版画的线条艺术具有极高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线条是表达情感个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亦能表达出鲜明的民间特色。

以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为例, 它采用的是木版水色套印, 构图饱满匀称, 色彩鲜艳明快, 对比强烈分明, 浓郁的色彩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 其雕刻版线条的细致流畅更是体现了雕刻凹印工艺与凸版、平版的不同之处, 突显了凹印的精妙细腻且极高质量的艺术效果。《武强木版年画》雕刻版技法即传承了中国版画白描线条, 刻画长的线条要求流畅, 不能出现刀痕, 要求原汁地表现中国白描线条韵味, 所以对线条刻画的运用和生动性要求极高。首先它在运用传统白描手法双勾铁线概括地进行形体组合, 再经雕刻, 使刀味木味与线条的刚劲相统一, 形成了别具韵味的艺术形象。在造型方法上, 民间艺术洒脱自由的尺度结合戏曲艺术程式化脸谱, 典型化动态, 再经雕刻手法的制约, 使各个艺术形象充满了典型、幽默的韵味, 神态动态的极度夸张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满了艺术的合理性。从刻版上来说, 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 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 在以面作为构图主要手段的同时, 把线的表现性提高到重要地位, 甚至把线从应物象形中解放出来, 而以其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使之趋向于音乐般灵动的境界。其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并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如1909年在甘肃水城发现的金代木刻版画《四美图》, 以优美丰满的造型, 准确的比例结构, 不同时空人物的组合, 合理的人物和景物造型的对比, 流畅的刻线, 把汉、晋时期的历史人物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塑造得顾盼生辉, 成为我国雕刻印刷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从而也使我国的雕版印刷术从宗教题材转向世俗内容, 为中国年画史上仕女画的主导地位开了先河。那灵动的刻线丝毫不比国画中的线条逊色, 还更添了一份独特的健美干练。

五、版画创作过程中“偶然”的感悟

在个人平日创作实践过程的经验告诉我如何利用木版本身的特性并加以各种刀法的运用使线条更自然流畅, 怎样组合利用线条使画面更丰富灵动, 以及在出现失误时如何“将错就错”, 使画面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创作过程中时常可从一些偶然出现的局部效果当中找到灵感, 当然有时刀与木产生的“偶然”无法复制, 但至少让你看到另一种技法呈现的可能, “偶然效果”的出现使得版画的制作过程充满了创作的痕迹, 这个独特之处决定了版画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是创作过程。

安图·伊伦茨维格曾说过:“当一个人对材料的处理完全受意识控制时, 他画出来的东西可能达到机器一样的准确清晰。但是, 这样一来, 作品便失去了生命力。只有这时, 他才发现, 当初自己在某种无意识中自动画的那些随意性草图, 倒是充满着更多的生命力。艺术家从千百次艺术实践中体会到, 每当他放弃了意识的有意控制时, 一种新的意象便会奇迹般地涌现出来。”版画制作过程中的“偶然效果”就如同那些艺术家在某种无意识中自动画的那些随性草图, 同样充满着灵性与生命力。所以制作与创作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 在版画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版画散发出一种未知的魔力, 如同《阿甘正传》中说, “在巧克力糖纸拨开之前,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 那么在版画从木版上掀起的那一刻之前, 你也永远不知道它会怎样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版画, 和“偶然”的魅力。

六、结束语

来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象在版画作品中转化成由点线面及丰富色彩所组成的独特魅力的艺术。如诗如乐, 令我们陶醉其中;画中变幻莫测的线条启发我们用心的眼光去观察细微的事物并从中提炼现实, 让我们发现并珍惜从前所忽视的和未觉察到的美。如开头的诗中所描述的, 山间小路青苔上的木屐痕迹, 天上白云水中小洲, 芳草萋萋掩映的寂静房门, 仰望雨后松柏的翠色, 顺山寻到溪水源头, 诗中意境就好比木刻线条的魅力一般, 需要观者自己去找寻去亲历去体悟那无以言表的独特感受。

摘要:版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线条表现技法与其他绘画艺术有所不同, 而版画中各版种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因此线条表现手法及其魅力也不尽相同。木刻版画作为版画中一种比较传统的表现形式, 其线条的运用更是充满了独特的韵味。木刻版画线条朴拙、黑白对比强烈, 木材肌理趣味盎然, 尤其擅长表达激烈的情感。而刀法是木刻版画线条表现的重要途径, 刀与木的碰撞将线条的美充分体现, 线条暗示力量, 表现动感, 连贯画面, 使观者的情感随着画面里线条起伏时而舒缓平稳时而激昂澎湃, 能深切的感受到线条之美, 刀木之美, 力量之美。木刻版画中线条的运用也使民间版画具有浓郁鲜明的特色, 线条与色块相辅相成, 如同画面中的点, 线, 面一样相互关联, 不可分割。线条的独特魅力在民间木刻版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木刻版画创作中线条的“偶然效果”, 更为其魅力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也给创作带来巨大的灵性与生命力。

关键词:木刻版画,线条,刀法,民间,创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版画网.http://www.zg-bh.com/.

[2].康宁.《作为艺术的黑白木刻》.中国版画.安徽美术出版社.

[3].王伯敏编.《中国版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

[4].周芜编.《中国版画百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合作探究在科学学习中的独特魅力 篇10

一、激发兴趣, 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

众所周知, 每一位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走进教师的, 他是带着几年的生活经历来到课堂的。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同, 这些“经验”和“差距”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必须乐于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小组学习的机会, 并给予积极地配合和指导, 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二、精心准备, 提供合作探究材料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灵感, 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 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否则, 科学探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 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 选择易于解释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

三、建立合作, 科学搭配探究的伙伴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 从而建构起新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因此在科学探究前, 先建立合作小组, 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 组成4 ~6人的小组, 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 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 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 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但同时也要注意, 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注意男女生合理搭配、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也要进行协调, 以防出现自认为“我能行”的学生越来越行、自认为“我不行”的学生越来越差的现象, 不但合作意识没有培养好, 反而出现了探究结果、能力上的两级分化。

四、开展小课题研究, 加强课外学习的合作探究

科学教材的内容有很多是适合短期、中期、长期考察的, 课堂40分钟完不成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围绕一个主课题, 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 运用研究型学习方式, 分工合作, 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型和发现能力。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和体验, 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判断, 既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 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倡导“真情实感, 亲身体验”。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 让学生拥有真实的收获, 真正感悟到探究实验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神圣的阿西西下一篇:失笑散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