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独特的母爱散文

2024-05-15

那份独特的母爱散文(共6篇)

篇1:那份独特的母爱散文

想念那份母爱经典散文

昨世界了一成天的小雪,今早,天空终于转晴了,隔窗望去马路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如许的时令如许的场景,再次把我的思路拉到了以往的以前,24年前,也是如许的时令,天空中也是飘落了一成天的雪花,就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刻,我却在如许的时令,如许的一个气候里,一场小小的肺内感染竟让我痛掉落了我的父亲,操劳了生平的父亲生平都不肯意麻烦他人,在病院仅仅住了5天,就如许不拖累他的儿女,不曾留下一句磨言片语,就如许悄无声气的走了,令当时66岁的母亲悲哀欲绝,那些日子,母亲几近将生平的眼泪哭干了,母亲有母亲的担心,对于一个生平没读过书,连本身的名字都不会写的家庭妇女来讲,她已经把父亲当成了她生平的依托,她懂得掉落去了相依相伴40余年的老伴意味着什么,父亲的离去令她无所适从,她心中的那颗可以庇荫的大年夜大年夜树倒下了,后半生心中的靠山没有了,她已经习惯了那种无微不至的去照顾父亲日子,刹那间她的心被掏空了。

掉落去父亲的日子,母亲很是愁闷,她认为一贯不依懒他人的她,往后竟要靠儿女赡养了,这是她所不克不及接收的,母亲是一个不善言辞,极尽温柔,仁慈的人,即便心里存有太大年夜大年夜的委屈也不会流露,母亲生平最大年夜大年夜的遗憾就是没有工作,不识字要靠本身的丈夫赡养,她19岁出嫁,饱尝了人世间的冷暖,也铸就了母亲忍气吞声唯唯诺诺的性格,看得出来父亲的离去,使母亲变得是愈发的孤单,固然在她的脸上我们无从看到,即就是我们对她都很孝敬,可是我们谁都替代不了父亲在她心中的地位,生成怯弱的母亲变得加倍郁郁寡欢了,天天会不知疲惫的筹划家务,她认为没有工作靠儿女赡养的她,独一能做的就是替后代带带孩子整顿家务了,我们兄弟姊妹从小获得了母亲百般疼爱,可母爱却让我仅仅体验了24年,就嘎然停止了,母亲是在父亲去世的第三年走的,有人说是天堂的父亲离不开她把她接走了,母亲走时还有2天就是端午节了,她吃了几个煮鸡蛋,导致胆管堵塞,母亲早在1966年胆囊就已经摘除。发病之前,好些天里母亲就一贯难熬苦楚,可本性倔强的母亲却从不流露,只是简单吃了点药,他不肯麻烦别人,甚至于他的儿女们,其实只要我们做后代的稍稍留心一下,保持早些时刻带母亲去病院,也许、、、、可那些毕竟是也许了,我们这些在母亲悉心照顾下成长的孩子们,有谁会真正细心留心一下本身的母亲呢?这一缺点带来了我们生平的`懊悔。

母亲走了,走了26年了,如今女儿也已经做了母亲,也更多的懂得的一个母亲的心,很是怀念那至情至深的母爱,今天的我仿佛又看到了岁月深处,母亲劳碌的身影,在为我们守着家的灯光,做好了饭菜,等着我们陆续归来。。。。

母亲得的是胆管梗阻,造成全身感染休克,从入院到离世一贯晕厥,我只能握着母亲的手,她的手很粗拙,像沧桑的树皮,母亲的指甲一点都不规整,有的凹进去,有的凸起来,母亲真的就像一颗被艰辛和劳苦的蛀虫掏空了的大年夜大年夜树,外表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伟岸的身躯,其实心坎也很荏弱,可是我们有了委屈,有了艰苦想起的第一小我就是她,无形中给她脆弱的心再添筹码,却忽似了她的健康,可她却无时不在挂念着后代的冷暖,天天在我们离家后,只有干不完的家务,与她对视,与她交换,我们老是习惯了从母亲那边问心无愧的、自私的在汲取“爱”的养分,匆忙工作进修的过后,竟没有回头,细心打量过母亲,如今空留遗恨的我们,只能独自哭泣。

篇2:试论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冰心,儿童散文,艺术风格

冰心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艺术大师。郁达夫对她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冰心女士散文的倩丽, 文字的典雅, 思想的纯洁, 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 (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导言》) 柔和细腻的笔调, 微带忧愁的色彩, 含蓄委婉的手法和清新明丽的语言, 是冰心早期散文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

冰心的散文总是以情感人。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 将其融汇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 用温柔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 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美妙的境界。这种微愁的意绪正是冰心所刻意追求的自己情感的独特性, 也是她作品的内在旋律。冰心幼年受到祖父和父母亲的溺爱, 刚懂事时, 她随着父母住在烟台海边。冰心爱海, 为人所共知。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 开阔了她的心胸。在她稚嫩的目光中, 世界便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单调而孤寂的生活, 使她的思想发展不同于常态的小女孩。她与大海为友, 常对着大海沉思默想。那漫长的海岸, 孤独的灯塔, 萧索的村庄, 以及如咽如诉的喇叭声, 都以忧郁的色彩深深地印进了童年冰心的脑海里, 化作一种潜在的情感力量, 一经触动, 便会形成强烈的旋律, 影响着作品的基调。

《寄小读者》等三组散文大部分是在客居美国时写的。她说:“去国以前, 文字多于情绪。去国以后, 情绪多于文字。” (《通讯·十六》) 去国怀乡, 思亲恋母, 便是她这一时期作品里流露出来的主要情绪。冰心写道, 当客船一离开黄浦江岸, 她便想起“海水直下万里深, 谁人不言此离苦”的诗句, 而且“无意中看到同舟众人, 当倚栏俯视着船飞溅的浪花的时候, 眉宇间似乎都含着凄恻的意绪”。而到了威尔斯利, 一天到湖上玩, 忽然忆起左辅的《浪淘沙》词, “觉得情景悉合, 随手拾起一湖石, 用小刀刻上:‘乡梦不曾休, 惹甚闲愁?’两句, 远远地抛入湖心里, 自己便头不也回地走转来”。并且这样想:“只要湖水不枯, 湖石不烂, 我的一片寄托此中的乡心, 也永古不能磨灭的!” (《通讯·十六》) 把思乡之情写得何等感人, 何等淋漓尽致。这种客居生活的愁绪和童年生活的感情印记叠印在一起, 表现为冰心作品中具有独特情感的“乡愁”。她在《往事 (二) 》的序诗里这样写道:“她是翩翩的乳燕, 横海飘游, 在她频频回顾的飞翔里, 总带着乡愁!”这正是她这一时期生活和创作情感的写照。由于归思而漫涌起的无边乡愁, 经过冰心着意的渲染和诗意的处理, 变得格外凄恻感人。如在《往事 (二) ·六》中, 她这样写着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 我掠着头发, 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 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 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把乡愁写成是实实在在的感觉, 虽是作者的夸张, 却形象、真切。应该看到, 冰心的乡愁里深蕴着爱国情感。无论在日本抑或在美国, 她总是在怀念故乡。她告诉小读者:“小朋友, 我不是一个乐而忘返的人, 此间纵是地上的乐园, 我却仍是‘在客’。” (《通讯·二十》) 而山河破碎、贫穷落后的故国又不能不使客游他乡的冰心平添几分乡愁。

这种流贯于冰心作品之间的淡淡的乡愁, 形成一种内在的旋律和笼罩整个作品的艺术气氛, 使之更具艺术魅力。如果说, 冰心是写母爱最成功感人的作家之一, 那么, 她也是写乡愁最成功最感人的一位作家。

爱是《寄小读者》的主旋律, 正如冰心自己说的:“有了我的爱, 便是有了一切。”

1923年初, 冰心赴美国求学, 应《晨报副刊》之约, 在国外为《儿童世界》专栏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通讯。这些通讯于1926年结集出版为《寄小读者》。在冰心看来, 天地万物都会变, 唯有母爱是不会变的, “她爱我的肉体, 她爱我的灵魂, 她爱我的前后左右, 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 母爱不因万物的毁灭而变更”。有一次, 幼小的冰心忽然走到母亲的面前, 仰着脸问:“妈妈, 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 用她的面颊抵住冰心的前额, 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 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就是这么一句极普通的话, 感动了冰心一辈子, 也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过冰心作品的人。母爱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不少文学大师都写过母亲, 写过母爱, 然而冰心笔下的母爱却非同一般, 除了情真意切之外, 还有不少是她的发现和感悟。冰心是这样来感悟母爱的:“她的爱不但包围我, 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为爱我, 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 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 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 而大人们以为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建造起来的。’”读着这些文字, 我的眼睛模糊了。难怪与冰心同时代的文学大师巴金也发出这样的感言:“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 从冰心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 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 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美丽的语句里, 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

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表述的爱是细腻的, 也是博大的;是深沉的, 也是具有爆发力的。这些作品中, 无论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还是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 都始终贯穿爱的主线。她曾为一只蟋蟀折足而流泪, 也曾为一只黄雀受伤而呜咽。记得曾读过她的散文《一只小鸟》, 写的是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 正和老鸟说着话, 学着唱歌。突然, 一颗子弹射中了它, 它从树上跌了下去。也就在那一瞬间, 两只老鸟箭似的飞来, 接住了它, 把它衔上巢去, 它的血从树上一滴一滴落到地上。从此鸟的歌声消歇了。那些仰头望着树上的孩子们, 再也听不到那只小鸟的歌唱了。那篇散文虽然很短, 只有寥寥数百字, 写得有些凄楚, 但从这篇文章里, 我们读到了爱的三重奏, 一是冰心爱着小动物, 二是动物之间也有爱, 三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小动物。

冰心的《寄小读者》除了爱, 还是爱。她爱祖国, 爱母亲, 爱同时住院的女伙伴, 还以抱病之躯不断地给国内小读者写信, 可见她更爱那些可爱的孩子。此外, 她还酷爱着大自然的风光美景, 甚至连一朵小小的蒲公英都赋予了爱的温馨。

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许多墨客文人对她的语言充满羡慕和独特的见解。引用王欣先生的话说:“她感觉细腻、想象舒展、谈吐生香、举止凌风, 她用平易的白话文娓娓讲述, 却旋起了数千年文学的伏雅柔美的乐感。”王欣先生还说:“胡适甚至撇开了自己对文言的蓄谋攻击而明确地褒扬了冰心白话文中注入古典汉语诗文的首创佳绩。”并声称:“这一语言高度至今未被超越。”她的散文作品里, 不但清词丽句随处可摘, 而且文字铿锵悦耳, 节奏感强, 富有音乐美和图画美。她善于把抽象的不可言状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具体生动, 因而能抓住儿童的心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享受。这种魅力是和作者在语言上的磨炼分不开的。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 冰心就已经接触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名著, 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冰心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比较深厚的修养, 在创作中合理地吸取和融化某些文言词汇和句式, 精心地推敲、锻炼, 变成自己独有的清新、典雅的语言, 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试举《通讯·七》中例子:“痴绝的无数的送行者, ……载着最重的离愁, 飘然西去!”这里便是活用了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温柔多情、微带忧郁的色调, 含蓄不露的艺术表现, 清新隽丽的文学语言, 共同成就了冰心在作品中所努力追求和精心创造的艺术风格。

解放后, 冰心不但大力呼吁为儿童写作, 而且身体力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 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其中大部分是散文。她尝试用“旧皮袋装新酒”, 发扬自己原有的艺术风格, 用以反映崭新的生活和崭新的时代。在散文集《还乡杂记》、通讯集《再寄小读者》等作品中, 依然洋溢着“冰心体”的迷人风采, 而且结构更其严谨, 笔墨更其精到。冰心称得上是一位用文字代替色彩的超等画家, 她绘景设色从不用重彩浓墨, 往往极简约淡雅的几笔便能达到传神之妙。如《海恋》中, 冰心描绘了童年时的那片海, 是她“童年的游伴”。屏蔽似的连绵不断的南山, 围抱过来的丘陵, 一层一层的麦地, 平坦无际的沙滩, 横亘南北的大海, 层次清晰, 色彩分明, 画面宽阔而又雅致。如《还乡杂记》中, 写闽北公路:“是细细的红土铺成的, 光滑如拭, 纤尘不生。”写森林:“浓郁的森林, 深绿的帐幕一般, 把我们围盖起来。”至于描写国外风光的篇章, 更是琳琅多姿, “声, 色、味”俱佳。如《再寄小读者·通讯五》写西西里岛海边生活的风味:“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响, 用饭的时候, 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正如冰心自己所说的那样, 她这一时期的作品, “去掉了早期那种温柔的色彩和忧郁的调子, 涂上了明丽的色彩, 换上了明快的曲子”。那种微带忧愁的悱恻的情调再也不成为她乐曲中的旋律, 这是因为她所要表现的生活和题材起了变化, 她作品的调子自然也要跟着变化。

篇3:那份独特的母爱散文

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现年42岁的康忆楠,是辽宁省电力系统的一名会计。2006年春节前夕,康忆楠的丈夫朱义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留下她与女儿朱小箐相依为命。这些年来,康忆楠一直单身,如今女儿小箐已经上高三了。康忆楠身材高挑,肌肤白皙,人长得既年轻又漂亮,气质也颇佳,和女儿一起出门时常常会被人们当成姐妹俩。

2010年五一劳动节假期过后,康忆楠突然给大家发起了喜糖,告诉大伙她结婚了。同事们对此都感到很惊讶,因为自从康忆楠丧夫之后,就一直很排斥人家给她介绍对象。熟悉的人都知道,她与亡夫青梅竹马,两人一直感情很深,无论怎样,康忆楠都无法将他从记忆里抹去。

虽然再婚了,但康忆楠一直拒绝在同事面前谈论自己的丈夫,也从不告诉别人对方是做什么的,大家只知道她的丈夫长年在外地工作。

2010年6月,单位组织了一场趣味运动会,要求全体员工携带家属参加,康忆楠这才携她的真命天子露面了,谁知竟是一个肤色黝黑、其貌不扬的建筑工人!许多同事见了,都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7月初的一天,正在工作的康忆楠突然面色苍白地晕倒在地,同事赶紧把她送进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是焦虑、烦躁引起的贫血,另外,病人已经怀孕两个月了。身体虚弱的康忆楠费力地解释道:“我丈夫是头婚,他一直想要个孩子……”

怀孕后,原本光鲜靓丽的康忆楠变得体弱多病起来,由于妊娠反应严重,她不得不三天两头请假。在怀孕4个月的时候,康忆楠休长假了,她说要好好在家中安胎待产,因为是高龄怀孕,害怕发生意外。

回家后的康忆楠,过起了清闲的居家生活。她的丈夫叫李功成,现年39岁,是沈阳一家建筑公司下属工程队的建筑工人,虽然一年到头总是在外面忙碌,但这时也破天荒地请假待在家里伺候老婆,让康忆楠感到异常甜蜜和欣慰。18岁的女儿小箐,在两人结婚后就知趣地住到了姥姥家,只有周末才回来。到后来,因为即将面临高考功课紧张,她索性说学习忙干脆不回来了。

李功成出生于沈阳郊县,当年从技校毕业后因为有土建手艺,被招入当地一家建筑公司。后来,他又辗转换了几家单位,由于一直当建筑工人,地位很低,所以始终没有成家。康忆楠是在婚介所的介绍下认识李功成的,她当时要求的条件是“未婚,人老实,会疼人,至于有没有房子和钱并不在乎”,于是婚介所就把“大男”李功成带到了她面前。当李功成看到康忆楠长相如此靓丽,又得知对方有房子、有工作,便很满意,对康忆楠有过婚姻和一个女儿的条件并没有在意。很快,两人登记结婚了。

得知老婆怀孕的消息,李功成显得异常兴奋,他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老家的父母兄弟报喜。李母听说后要来城里照顾儿媳,却遭到了康忆楠的强烈反对。“你要出差去外地尽管去好了,我这么大的人难道还不会照颐自己吗?妈妈年龄也大了,万一累出个好歹,我也担待不起啊!”

听了妻子的一番话,李功成也觉得在理,于是他就劝阻了母亲,自己也随之前往外地工作去了。

2.瞒天过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在夫妻分别的几个月里,康忆楠几乎每天都要和丈夫通电话,聊聊自己最近的反应和家里的事。

2011年1月上旬,李功成给妻子打电话说:“你还有两个月就要生了,我会想办法尽量在你临盆前赶回来。”康忆楠却说:“你们是建筑工人,老板只有在工程竣工时才会放人,否则他会想办法拖欠你工资的。功成,你辛辛苦苦地长年在外面奔波,不就为那点辛苦钱吗?划不来啊!我这边有我妹妹照顾,你就放心吧!”听到妻子的话完全是为自己考虑,李功成也领情地说:“那到时候看情况,你最近要是有什么不舒服,就趕紧通知我。”

1月27日下午,远在郊县的李母突然接到了康忆楠的报喜电话:“妈,我生了!是个男孩,预产期提前了,您老来看孩子吧,我刚从医院回来。”老人高兴坏了,连夜坐车赶到儿媳处。随后,远在黑龙江工地的李功成也接到了妻子的报喜电话。

1月29日,李功成终于见到了分别几个月的妻子,他觉得妻子并未显得臃肿,模样还像以前那样娇媚动人。怀中的婴儿正在熟睡,白净的脸庞和秀气的眉角像极了俊俏的妻子。家里的卧室也被布置得像个婴儿世界,感觉异常温馨。

“我的奶水下不来,这几天给宝宝都是喂奶粉。”康忆楠轻轻地对丈夫说着,生怕惊醒了熟睡中的孩子。“不怕,我明天就去买鲇鱼,回来炖汤喝,一定可以催出奶来。”婆婆一边洗尿布一边插嘴。康忆楠点点头,又转向丈夫说:“功成,这些天都是我妹妹和妈妈在照顾我,你回来了就让妈回去吧,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

几天后,婆婆提前走了。在家过完了春节,李功成的假也到了。临走时,他把自己带回来的两万多元工资交给了康忆楠的妹妹康亚丽。康亚丽下岗好多年了,闲在家里的她正好照顾坐月子的姐姐。

李功成走后,一直没接到妻子的电话,不免有些失落。每次他打过去,康忆楠也不像以前那样和他聊天了,总推说:“现在每天照顾孩子太忙了,根本顾不上其他的了。”

有一天,李功成躺在床上睡不着,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有一年时间没见到小箐了,她是否已经考上大学去外地上学了?想到小箐是康忆楠的宝贝疙瘩,自己给小箐买点礼物兴许会博得妻子的欢心,李功成赶紧跑到商场里给小箐买了个500多元的MP4。

3月2日早上,李功成突然出现在康忆楠面前,把康忆楠吓了一大跳。李功成赫然发现康忆楠的女儿小箐手里抱着自己的儿子,正在拿奶瓶喂奶。“小箐去年高考没发挥好,落榜了。这不,我又给她找了个补习班,打算今年再考。眼下放假没事,回来帮我带带孩子。”康忆楠有些不自然地解释着。

李功成没有吭声,径直抱过儿子来到了客厅。之前,他用眼角余光打量着朱小箐,发现这个女孩眉宇间有一种说不出的忧虑。

当夜,李功成和妻子睡在一起,他想求欢,可康忆楠推说累拒绝了。深夜两三点,趁着康忆楠熟睡的当儿,李功成蹑手蹑脚地掀开了妻子的睡衣,借着手电筒的光亮,他发现妻子的乳房没有一点哺乳妇女的肿胀,而且腹部的皮肤也未出现太大的松弛。

接着,他又起身来到了小箐的房间,小箐正在熟睡。这个女孩明显比以前胖了!李功成的心头,不禁掠过一丝疑云。

3.真相大白,母爱变味自食恶果

之后的一个星期,李功成表现得和往常一样,他告诉妻子这次有半个月的假期,想好好和儿子待上几天,有两次他还一人把孩子抱出去玩,直到天黑才回来。

3月9日凌晨5点,李功成从被窝里把康忆楠拽了出来。“你真称得上是‘大阴谋家’啊!你老实说,孩子是小箐的,对不对?你为她遮丑才答应和我结婚的?那我们的孩子呢?你肚子里原来那个孩子呢?……我说你为什么不让我妈来照顾你,原来这里面有鬼啊……”

“求求你,求求你了!我任你提条件,什么我都答应!求你千万别说出去……”跪在地上的康忆楠泣不成声。在康忆楠的哭诉里,李功成才知道自己被利用的一切——

原来,2010年4月初,康忆楠突然得知自己的宝贝女儿怀孕了,小箐说她好像已经很长时间没来月经了,康忆楠又气又怒,吓得六神无主。在和男生家长交涉无果下,气愤异常的康忆楠才想起带女儿去流产。因害怕在市区碰上熟人,康忆楠把女儿带到了郊县,可那家医院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小箐走进手术室后不久,护士就着急地喊她:“你女儿麻醉药过敏,送抢救室了!”结果,人流手术自然没做成。小箐身子一向很弱,清醒后她害怕得死死抓住妈妈的手说要回家,康忆楠心软了,二话没说就把女儿接回了家。

一路上康忆楠都在后怕,她觉得这里条件太差,万一出了意外或并发症,让女儿有个好歹,自己根本无法跟亡夫交代。母女俩抱头哭了一路,由于没人商量,康忆楠思来想去决定“替”女儿生子。康忆楠是这样打算的:绝不能把女儿给毁了,先让她偷偷把孩子生下来,然后明年复读考大学。亡夫生前最喜欢小箐,自己一定得把这一切扛下来。她决定找个未婚的、条件低的男人,这样自己就可以再次怀孕,当隆起的肚子把丈夫这关打发过去后,自己就赶紧去打胎。小箐那边就该生了,再把小家伙抱回来,作为自己的孩子养一辈子。至于这个丈夫康忆楠和他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如果他不提出离婚,康忆楠肯定不会主动提出离婚,她明白自己这辈子不可能有什么奢求了,只求把这一切瞒过去,把孩子养大,尽到一个母亲该尽的义务。

当身为建筑工人的李功成出现时,康忆楠觉得他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她施展了自己所有的女性魅力与他很快完婚。后来,在得知自己怀孕后,康忆楠激动得躲在屋里哭了一夜。她虽然感谢老天的开恩,可又感叹自己屈辱的命运,在这种扭曲的心态下,康忆楠完全偏离了自己原来的人生轨迹。

2011年1月12日,躲在农村亲戚家的小箐生下了一个男孩,而康忆楠这边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她的预产期在2月底,虽然马不停蹄地策划了这一切,可还是出现了一个多月的空当。在康忆楠怀孕3个月时,她就背着丈夫偷偷做了人流。随后的日子里,她不得不把棉花、衣服往自己的肚子里填,而且还经常去街上散步,她要瞒过所有的人,要让自己策划的一切都天衣无缝。

1月27日,她告诉所有人自己顺产生了一个儿子,而初为人父的李功成抱着8斤重的儿子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已经生下两周的孩子。李功成的母亲虽然来伺候月子,但怕露出破绽的康忆楠并没有让她过多接触孩子,一直都让她干洗尿布、做饭之类的活。康忆楠做梦也没想到丈夫这么快就发现了破绽,他现在知道了一切,就意味着小箐的将来全完了,自己的努力也成了泡影。

“我已经做过亲子鉴定了,这个孩子跟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事到如今,你什么也别说了,咱们现在就一拍两散吧!”任康忆楠怎么解释,李功成也不买账。在扔下这些话后,他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

事后,康忆楠多次与身在外地的李功成联系,甚至找到李家父母哭诉,试图获得丈夫的原谅,但李功成一直不为所动,执意离婚。他说:“我虽然只是个工人,但也没法忍受一个女人对我的利用,对婚姻的这种算计。康忆楠这个女骗子,我不但要离婚,还要求她做出精神赔偿!”

2011年5月20日,李功成回到沈阳,到所在辖区法院提出了離婚诉讼并附带12万元的精神赔偿。目前此案尚未开庭,康忆楠希望法庭最终能调解解决,她说女儿也知道家庭丑闻即将曝光,精神很不稳定,目前家里乱得一团糟。

纵观整个事件,康忆楠无疑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她也有着自己的苦衷。她甚至提出给李功成5万元钱,作为对整个事件的补偿,可被李功成拒绝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康忆楠无奈地表示:“其实这些年,我就存了十几万元钱,如今要养孩子,还要供女儿读书,将来还有上大学的费用,我实在力不从心。我也想尽量补偿李功成的损失,但对于他提出的婚内诈骗说法,我并不认同。当初我也是本着过一辈子的想法和他结婚的,虽然没什么感情,但我从没想着要霸占他的钱和其他财产。结婚的房子是我的,平时家里的开销基本都是我出的,即使我去流产造成的身体损伤,也是我一人承担的。可以这么说,我也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现在,我只希望我女儿能快点从这场丑闻阴影中走出来,毕竟她还是个孩子,因为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疑,此刻的康忆楠,已经尝到了由她亲手酿下的这杯人生苦酒。

编辑 / 孙鲁宁

篇4:余秋雨散文创作的独特性

一、智性态度:聊天从容, 昭显气度

余秋雨散文不同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他的思维充满智者的睿智, 他的叙述犹如聊天, 既从容自由, 又不乏恢宏气度, 极为大气。

一是余秋雨的散文大多借助山水风物为题材, 但又不受散文传统观念的影响, 而是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把关注的焦点定位自然景物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文化苦旅》整本书借“游山玩水”来讲中国文化的真谛, 畅谈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这种题材原本是顶大帽子, 若有一个地方写不好, 不是流于空洞, 就是易于走向俗套。但余秋雨显然避开了这两点, 举重若轻, 他以一个“行者”的身份, 用他敏感的神经和悲天悯人的笔调, 深入浅出地给讲述了他走在路上的感触, 以一种从容宁静的风度讲述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解开了一道道人间的难题, 构建了“文化散文”的轮廓。

二是余秋雨的散文大多借助智者的超凡议论, 昭显聊天的睿智, 也不乏谈天的乐趣。翻开余秋雨的散文集, 他的文章“重”感强, 有一种能够穿透历史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像剑那么锋芒毕露, 不像箭那么来势汹汹, 它是不缓不急的, 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文化底蕴。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山居笔记》, 余秋雨写出了中国文化曲折的历史命运, 写出了中国文人温婉而洒脱的风格和富于内涵而又坚韧执着、百折不挠的精神世界, 充满人文情思和关怀。《一个王朝的背影》:“这种软弱的背后还藏匿着巨大的侥幸心理, 在盛世, 人们想, 官府不会欺我太多;在乱世, 又想, 我一介草民有何力回天?忍忍吧。”然而, 这几种因素, 却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寞……”这是何其深刻的智言。

在这里, 不能不说余秋雨是独具慧眼的了:作为一个有着厚实的历史文化根底、警醒的现代文化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他以一种强烈的忧患感燃烧着自己的文字, 试图用笔剥去世情的繁华, 探寻文化的本质。他在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时候, 用理性的思考融入了智性与情感。他把目光从文人转到了历史, 转到了民族, 转入了现代语境。它讲述了一个人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 它描述着一个还魂归来的梦。细读他的文章, 不得不感到一种波及灵魂的震撼, 他以独特的感悟, 指一方更大的天地给人看, 引导着人们从喜怒嗔迷的小我中解脱出来, 寻访精神的栖息所在。

二、情感取向:张弛自由, 凸显人文

一是秋雨抒情, 张弛适度。作为情感艺术的散文, 本质还在于抒情, 如果把握不好抒情的尺度, 或许就会堕入煽情泛滥或干涩无味之途。《笔墨祭》通过祭奠毛笔书法文化, 毫不回避的对毛笔书法深深的爱慕, 以张弛自由的态度, 彻底敞开自己的情怀, 抒写个酣畅淋漓。依照常理, 毛笔文化的失落的大悲剧应该是要加大投入去描写的, 但是作者抒情抓住了张弛的力度, 智性的态度告诉作者, 如果仅仅把传统文化的整体效果都写成一片苦涩阴暗的色彩, 这就是阻碍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 这也是余秋雨敢于创新之处, 他的散文始终贯穿着这种警惕的意识, 对情感的描写张弛适度, 以免陷入了感性的盲目。

二是秋雨写史, 意在人文。余秋雨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文章, 他的散文有着具体的文化生命, 这是由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现实历史荟萃而成的, 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主体意识, 而这些鲜明的主体意识是来自作者渊博的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并不是单单靠这些就能勾画出这种人文一时的, 他是用深邃的目光, 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洞察与专研, 对现实有着忧患意识, 对未来富有远见, 透过这些现象, 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有着极其深切的眷念, 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层次的透视和立体化的剖析, 把其中的喜怒哀乐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紧的相结合, 从而对整个人类文化有着卓绝的领悟: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 散文的人文意识是立体化的, 这种人文意识以纯净、真诚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更使余秋雨的散文摆脱了那种小家子气的境界。

在这里, 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散文是言之有物的:他的散文表现得很豪迈, 说古论今, 篇幅宏大, 体现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沧桑感。在书写的对象中, 既有天马行空的联想, 同时又不乏理性思索的睿智, 表现出在完成充分的文化联想的同时又兼顾了理性的阐释, 体现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树起一道散文亮丽的风景线。

三、散文地位:独树一帜, 奇葩一朵

著名评论家孙绍振评价余秋雨:“他的散文是货真价实的大散文话语, 五四以来, 中国现代散文除了极少数屈指可数的篇章以外, 还没有他这样的融思想、智慧、情感为一炉的大容量和大深度的话语。”这里有几个信息需要梳理一下:一是“五四以来极少数屈指可数的篇章”到底是哪些篇章?五四以来, 中国现代散文情感与理性的概括是孤立的, 正因为这样, 我国现代艺术散文的思想容量往往是极其有限的, 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 搜肠刮肚, 还真的找不到一篇与余秋雨散文类似有大散文气魄的散文;二是“大容量和大深度的话语”给我的感觉不是传统的说教话语, 而是一种平等的聊天叙述方式, 这是难得的;三是为什么偏偏是余秋雨“融思想、智慧、情感为一炉”?当年秦牧类似的也“融思想、知识、趣味为一炉”, 就是迈不开这一大步。除开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言:“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不说, 原因以为有二:一是余秋雨的学者良知。以文化史学家身份进入散文的余秋雨, 他一再宣言:把散文的写作当作是文化人格的深度建构和升华, 这不但是一个人格建构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个体话语的建构的过程。虽然不少人指出其人品与文品有缺憾, 但人无完人, 历史也将会告诉我们, 与余秋雨同一个时代是中国人的幸运, 他让整个中华民族从另一个角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 唤醒了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 这一点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承认。二是余秋雨的诗人气质, 他有意寻找古代文人曾经立足的地方, 精选了有限的自然景观, 结合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超越时空的界限进行文化反思, 为他内在独特的意寻找到了独特的“象”, 通过山水和人文的交媾, 余秋雨完成了他的散文话语系统升级更新。

余秋雨的散文, 独树一帜, 开创了新的散文文体, 建立了一套新的散文话语体系, 提升了散文的恢宏境界, 引领了“文化大散文”的风骚。

摘要:文章从余秋雨散文的“异质”——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 确立新的文化散文范式探讨其独特性。

关键词:智性态度,情感取向,散文地位

参考文献

篇5:丽尼散文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丽尼 散文 修辞 语言

丽尼(1908-1968),原名郭仁安,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较有成就的散文家和翻译家。1927年首次在武汉《漠心》杂志发表文章。从1928年到1938年,丽尼创作出版了《黄昏之献》(1935年)、《鹰之歌》(1936年)、《白夜》(1937年)三本散文集。他的优秀作品有《春的心》(1931年)、《鹰之歌》(1934年)等,压轴之作是写于抗战时期的《江南的记忆》(1938年)。

《春的心》一文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及百花文艺出版社所选编出版的《丽尼散文选集》中都有收录,但从收集到的评论和回忆文章看出,评论家们对《春的心》的关注比较少。吴欢章、张祖健在《〈丽尼散文选集〉序言》中写道:“在散文《春的心》中,他把对理想的追求寄托在寻找春的怀中的桃花的咏唱中。”余树森的《黄昏里的倾诉——〈丽尼散文精粹〉序》中这样写道:“他寻找着那象征春天的桃花《春的心》……”现在重新审视《春的心》这篇散文,这其实是作者前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真挚、诗意浓郁、语言别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散文创作的巅峰成就。《鹰之歌》创作与于1934年,和第二本散文集同名,是丽尼30年代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品。《江南的记忆》创作于1938年,是丽尼散文的压轴之作,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巴金就在《关于丽尼同志》一文中这样称赞道:“我回到福隆街的老式屋子里,摊开他给我送来的手稿,我读着……‘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我几乎要叫出声来。他写得多好啊!”《春的心》《鹰之歌》《江南的记忆》作为丽尼散文早、中、晚期创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在丽尼散文语言创作的研究上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散文的语言修辞着手,探析丽尼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 象征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散文内涵的丰富性

象征,是“以物征事”,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是以物示义,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运用象征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春的心》中很成功地使用象征的修辞手法。作品中“我”“寻找着”、“继续寻找着”、“不断地寻找着”、“任然寻找”春天里的“一枝桃花”。春天里的“一枝桃花”就是春天的“心”,象征着“我”执着的信仰和追求。“少女们”象征着“我”追寻途中善良可爱的人;“藤和刺”象征险恶的环境和人事;“微风”象征不理解但没有恶意的人;“怕人的晚霞”象征着弱小怕事的人;“苍古的庄园和废墟”、“母亲的住屋”和“儿时的游伴”象征和我有着至亲关系,曾养育了我陪伴了我的人。这种种意象渲染的是“我”追求“一枝桃花”的执着与专注。众所周知,桃花是春天最普通、最寻常的一种植物,但是它热烈、浓郁,而“我”则是一个简单、执着和幸福的追求者,沐浴在春天里。

《鹰之歌》描写了一个展翅翱翔的雄鹰,有着强健的翅膀,有着嘹唳、清脆的歌声。这个振翅高飞的雄鹰,象征着中国20世纪30年代那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中革命的力量。而“我”忆念着的、遥远的、有着美丽黄昏的南方,有着“垂着长须,如同一个老人安静地战立”的榕树的南方,是自由、美好的化身。黄昏的美丽和“如同一个巨人的口在远天吹出的口哨”的鹰的歌声一般,激励着“我”忘却忧愁,在黑暗中企盼、展望黎明的到来。

在《江南的记忆》这一压轴之作中,丽尼象征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达到一种如火纯青的境界。文章中,对丰饶、和平的江南土地的深沉记忆就是对日本侵略军霸占中国人民家园的愤怒和抗争,对江南湖乡的富庶和美景,江南人民的勤劳、卑微和隐忍的描写和叙述,是对日本侵略军侵略烧杀淫掳行径的控诉和抗争。文章中,“如同可怜的山羊的”被敌军杀戮的儿孙们虽然走了,但“他们会回来的,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用这湖里的水,来祭奠你。”暗示了战争的胜利一定会到来。文章中通过运用象征手法,作者将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人民的深情表达得十分厚重,同时还延伸文章的内蕴、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与强烈的共鸣。

丽尼的散文,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的是他为了追求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像无名的战士一样执着、心无旁骛地前行。而艺术上象征手法的运用,则让他的作品跨越时代,感动一代代的读者。

二 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比喻,是把性质不同而有相似之处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被比的事物叫本体,作比的事物叫喻体。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把人当做物来写,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可以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可以寄托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春的心》中巧妙地使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作者把春天当成人来写,春天像人一样有一颗“心”——春天的桃花。在作者笔下,桃花成一个美丽的少女,用娇艳欲滴的红色“引诱”着“我”的追寻。而旁边的“藤和刺”如长了手般“扯住了我的衣角”;“微风”如不理解我的朋友,虽然劝解“我”却得不到“我”的回应,而忍不住抱怨“我”的“冷淡”。“晚霞”在“太阳沉落了”的时候,也变得“怕人”起来。

《鹰之歌》中,读者印象深刻的是鹰,那有着嘹唳、清脆的歌声,展翅翱翔的雄鹰,那“被猎人从赤红的天空击落了下来”“披散了毛发在那里躺着”的鹰雏。文章中,以雏鹰为喻体,以“我三年来的一个伴侣”,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奉献了热情和年轻生命的女革命者为本体。矫健的鹰姿与坚强、乐观的革命者融合在了一起,激勵着“我”忘记忧愁,怀抱希望前行;鹰人和谐为一的境界成了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

《江南的记忆》中则赋予湖水以人的性情,呈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昔日的湖水化作江南勤劳温婉的妇女,“是那么温柔,永远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然而,强盗们用火与炮侵略到家园里来了,连湖水也从湖面翻腾着,直到湖底”于是年轻的女子变成了哭泣并“用嘶哑的喉咙大声喊叫”失落孩子的母亲,变成了“忍受痛苦,驮着重负,被挤在人丛里”的怀着身孕的悲惨妇人,变成了有着“深沉”悲哀的老祖母,诉说着仇恨和悲伤,而此时“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无人烟的荒场”。

在作品中,丽尼巧妙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效果。经常用语不多,却给读者描绘了情景、塑造了各色形象、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实为可贵。我们可以感受丽尼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 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散文的情感魅力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关联、结构相近、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放在一起。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反复根据需要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恰当运用排比、反复修辞手法,可以强调语意,突出情感,营造一种回环往复的独特魅力。

《江南的记忆》中有运用得巧妙的排比:“夜是静的,湖是静的,整个的大地,也是静寂的。”渲染了一个丰饶、和平、静寂的江南,给接下来的景色描写做了很好的铺垫:“我记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着湖水,远山则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里。”而当日本侵略者霸占了丰饶、和平的土地,文章又用了一个排比:“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离别了,故园,家乡;离别了,竹林里祖先的坟场,离别了,水色,湖光。”作者用诗歌一般的语言抒写情感。

《春的心》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相当自如,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我寻找着,在春的怀中,想得到一枝桃花,春是这般美丽的。”这一文章的核心句子在全文出现三次,每个句子之间隔了三四个句子。文章的点睛之词“一枝桃花”反复出现四次。句子和词语不是简单的重复,随着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恰当地重复出现,读者没有感到丝毫刻意的重复与啰嗦;相反,读者会在词语和句子起巧妙的重复中感受到作者迂回渐进的情绪和意境。

《鹰之歌》全文分为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对南方的忆念对鹰的所爱,第二、三部分叙述故事,第四部分再次点题。文章的主旨句在第一部分反复出现三次:“黄昏是美丽的。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南方是遥远的;南方的黄昏是美丽的。”“南方,遥远而美丽的!”三次出现,表达方式不同,语气语调不同,联想到的景色意象也不同,文章的意蕴和情味既活泼又和谐。第四部分点题“南方是遥远的,但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南方是有着鹰歌唱的地方,那嘹唳而清脆的歌声是会使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的。”至此,文章短小精妙、一气呵成。读者享受着如诗般的情韵,品味着如小说般深邃的哲理,久久不舍离去。

在丽尼的散文中被大家称颂的最多的是他散文创作中饱含的深情。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因为他能从容运用反复排比修辞手法,巧妙地反复、凸显文章的点睛之句。在《江南的记忆》中,当我们像巴金老人那样读到“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时,我们为之振奋,为之感叹!这些饱含深情的语言就是丽尼留给我们永远的财富。它们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现代散文的发展上所作的贡献。

吴组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散文卷的序里指出:“因为发杨‘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形成了说真话的风气。讲肺腑之言,抒由衷之情,写真切的见闻、感想,干扰虽多,顾忌不大。作者仍能各有表现。”笔者看丽尼的散文正是“讲肺腑之言,抒由衷之情”,写的不单是“真切的见闻、感想”,有更多的自身经历。没有一点虚言假语,更无病呻吟。以此为基础,丽尼用他整齐和谐、活泼生动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创作出一篇篇有美学品位和艺术境界的散文佳作。情感真挚、诗意浓郁、内涵丰富、语言别致生动形象是丽尼散文独具的魅力,在中国文学史永远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像巴金说的那样:“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不会忘记他(丽尼)在现代散文的发展上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梅尼:《忆丽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吴士文:《修辞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林呐、徐柏容、郑法清主编:《丽尼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篇6:那份独特的母爱散文

【关键词】虹影散文独特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44-02

再读虹影,是因了那个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又掀风波。

3月,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现场,面对主持人窦文涛的一再追问,意欲澄清自己的顾彬解释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而是被媒体断章取义。并且点名自己当初所指称垃圾的三位女作家,分别是:“一个是棉棉,一个是虹影,一个是卫慧。”被棉棉和卫慧夹在当中的虹影不改其一贯的泼辣,在个人博客上公开回应“顾彬,我为你如此说感到脸红”,并且搬出顾彬和其前夫赵毅衡曾经犯下的过节来说事儿,也实在叫人看了有家长里短不足称道的妇人气。

即便如此,凭着当初阅读其代表作《饥饿的女儿》时留下的印象,依稀觉得这个自称“是一个非常内省的人”也明显是一个非常自恋的女人,倒还不至于真的被称为垃圾。至少,她那种深掘自己的内心的果敢和作品中弥漫的那种阴湿哀伤的气场、经历成年裂变的少女心思的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虽然是自传小说但又不仅仅是讲述家史国难那么简单。于是,在图书馆为数不少的冠以“虹影著”的新老版本诗集、小说、散文中检出几本翻看。就这样看到了江苏文艺出版社策划收录当代女作家散文随笔集的百合文丛,当中一集《我们的痛苦,我们加糖》,虹影著。断断续续几章读下来,我确信,这个女人的才情和她的姓名一样的诡异鲜明。尽管她的致命伤也冷冷盘距在眉目之间。如果一定有人要将她列为“垃圾”处理,只能说他的言语缺少起码的宽容和环保意识。

鲜明的痛感,清楚摆在题目和每一页的字里行间,而那一勺糖,像洒在朝天门外滔滔黄水之上,消逝的无声无响。想起雷平阳的那句诗“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sup】[1]【/sup】。耗尽的青春和悲悯在文字中凝练成智慧的闪光,尖锐的针刺着安逸生活着的木然的身心和思想。不算厚的文集成“汪洋小岛夜话”、“古都斜阳”、“天涯不归人”、“脂粉新界线”、“书里书外”、“童年阴影”六个小章,真真假假地串联起“她”的足迹和心迹。作为诗人和小说作家的虹影,自觉不自觉将诗的意绪和小说的技巧融汇在行文之中,使得她的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都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

1 诗的意绪

原是诗人的虹影文字里从来不缺乏色彩和画面,就像她的名字那么斑斓,她用文字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光影的世界。细沙蓝绿的海、墨黑的海、红得发紫的雪莲花、养在游泳池里的鲸鱼。。。扑朔迷离的意象支撑起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

她也习惯在文章里借由主人公的口吻来说话,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宛如朵朵素淡的野草花,开在文章里:

“雪把窗子变成无数的花朵,花朵谢了,还会再开。可一个人的爱却不这么幸运。”

“雨天有种天然的激素,让人情意绵绵。”

“马兰开花,马兰细语‘植物的语言是天地间最为纯净的。风吹起来,风起伏不宁,我们随之起伏不宁。’”

2 现代小说的技巧

虹影的写作仿佛就是为了验证女性主义批评家伊瑞格瑞提出的“女人腔”的话语方式,“她的言论永远不能定义为任何东西,它们的最大的特征是在是与不是之间,只稍微提到某事而已”。[2]她用这种非理性的女性说话方式,来建筑自己的文本,跳跃、隐秘、模糊如同她的另外一个名字“红狐”。那是一种危险的性感,你不可能知道这些美到诡异的句子将你引向何处,也许是一个悬崖般的突转。

纪念父亲的《奔丧》里,“我”的身体在现实中准备回国奔丧的事宜,精神却一直游离在世事之外寻找已经死去的父亲。两条线索并行、交叉,最终“我”还是没有赶上那个葬礼,但是我却在孤身一人的江边“看见了父亲”。父亲安慰了“我”,给了我自由,故事却没有在这默默温情中结束。文章的最后,镜头回到“我”宿醉之后的清早,我将所有温情消解成为我的“黄粱一梦”,并拿朋友的来信讲述又一个送终的故事,只寥寥几笔讲一帮“孝子孝女的洋相”,入木三分。

虹影的文字穿行真与幻、现实与书页之间,你分不清那些男人、女人究竟是在书里还是书外,得到的总只是故事的边角料:

“翻过一页,又是一个女人,再翻过一页,又是一个男人。一切像魔术,生活就是魔术,艺术是什么?艺术能模仿生活吗?书与台上的男女在火焰之中。”书成了灰烬,人成了白骨。几乎在同时,台上盛开了一朵莲花,又一朵莲花,有白有红。木鱼声响起来。莲花继续在盛开。一个女人的声音在说,“我们在火车上遇见时,你只看窗外。”

偶尔哪怕她真心想给你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一定不会向你摊开掌心。“我的写作要走自己的路,不需要这些固定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太多时候,当你纠结于“他”、“她”和“你”之间人称转换,不要以为这是推心置腹的亲昵。故事被打乱,叙述人仍然呈现出一幅冷漠拒绝的姿态。她说:“我永远想让我的人物多遇上点惊奇,多撞上些危险。”[3]就这样,摇摆于两极,危险的小性感。这“小”字也是精致细密的情趣,例如段落的美感,一句两句单独成行,是打断或者休憩。

3 思想的光點

《书里书外》一章集中了虹影更为清晰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入手,畅谈东西差异、品评今人与圣贤。长篇来讲与朱西宁先生的过从,情真意切。《在东京遇见一事无成者周树人》想象大胆,以一个奇特的切入点重新思考鲁迅在日本的七年。轻灵简练的文字承载了历史遮盖已久的日子,宣告自己的见解:“我绝对不应该是发现他有忧郁症的第一个人”,并且给出十足的证言,发人所未发而毫无傲气。

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并不影响作品的思想高度,相反,也有宏阔的眼光,深刻的学养。“写作根本没有男女之分”,只是很多女作家难以忍受枯燥冗长的资料搜集的过程,才把大场面、大视野、大气魄让给了男作家,去选择一条容易走的路。而自己的写作之所以引来争议,也不外乎是不肯按着规矩来的结果。她也在一些文章中袒露自己的心迹:

“我承认命运,只是不肯屈服。”

“生活比任何小说真实。”

在《一个有弗里达的深夜》里,“我”与这个墨西哥的奇女子相遇、共鸣,她说:“对了,我们这样的女子,一生都摆脱不了逃离病:自由是我们的空气,我们每天喝的水,实实在在的必需。”这样的自况是如此贴合读这文章的我的心思,难怪我难以抑制的褒扬。也是纠正偏颇的时候了,虹影无可否认的才情,在这些个不完全意义上的散文中是如此耀眼,但是在最近的几个长篇里却明显涣散不能积聚。她心心念念的那K的故事,在长篇里还真的不及这短短散文《从O娘到K娘》里讲的精彩。

你说:“在艺术的祭坛上,我们是祭祀者,我们是牺牲者”。这份决绝和勇敢,当支撑你继续走下去,穿过那些流言蜚语。只愿你依旧狭隘、偏执但尖锐、甜蜜,一如针尖上的蜂蜜。

参考文献

[1] 雷平阳.雷平阳诗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中秋节酒的宣传广告语下一篇:村干部个人述职报告2022最新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