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效性

2024-05-01

提高实效性(精选十篇)

提高实效性 篇1

一、识字教学与阅读实践相链接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识字,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鼓励学生阅读趣味性较强的儿童读物,通过阅读一些趣味性的儿童读物,可以让初学识字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增长学习的动力,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儿童读物中所用词汇,大多是生活中儿童的常用语,词汇简单,适合初学者,更容易使学生在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认字,在阅读中识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其次是将所学生字进行再创造,组成词,窜成句,连成段,让生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再现,巩固加深学生对其的应象,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再次,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词汇。在教学中,我发现刚学识字的学生,喜欢在生活中使用自己所学的词汇,这是很好的现象。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谈话中、在生活中使用所学的词汇。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记忆,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加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二、融合多种识字方法

通过阅读识字,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在识字的过程中,结合多种识字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有“联系法”“分解法”“游戏法”“字谜法”及“歌诀法”等等,所以在学生刚开始学习生字时,注意把这些识记字形的方法逐渐教给学生。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以后,注意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地记忆字形。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因此在学生学习生字的字形时,我常常会问这样两个问题:记这个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还有更特别的方法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学习汉字,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求异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创新实践,学生就能获得创新的成功喜悦,就更乐于求异,敢于创新,生字的学习就会趣味无穷,所以几乎每一个生字,孩子们总能说出几种识记字形的方法。比如,教孩子认识“秦”字,可以用谜语法:春阴秋不暖。教孩子认识“鑫”“磊”“品”时,可以采用联想法,让学生联想更多相同的字。

三、巧用教材插图

一年级上册教材每篇课文都赋予了生动形象的插图,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直观、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四、比较识字法

把相近或相关的汉字放在一起认,找出不同的地方,加强记忆。比较识字是减少错别字的有效措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要求学生会认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汉字,在这些常用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也有许多同音字、音近字、多音字,这就使“比较”在识字教学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比较的方法,把握比较的时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戌、戍、戊,教师可以编一句话来帮助记忆,这三个字可以通过这样一句话来记忆:“横戌点戍戊中空”。再如,已、己、巳,教师把它们编成顺口溜,“堵巳不己,半堵是个已”。

五、借字理字意

汉字,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今天,汉字的形体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变化,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因而在对学生的文字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字的最初形态,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字意,从而让学生在对于文字的学习中,感受到文字自身的独特魅力。比如:讲解“借”字的时候,左侧是一个人,右侧是昔。借东西,就是考察一个人的昔日表现。昔日表现的好,才能借,否则,就借不来。运用这种方法,儿童能够牢记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音、形、义,加快识字的速度,并使儿童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字理识字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增强记忆和发展思维,从而对汉字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有初步的感知。

综上所述,识字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生字的特点合理运用,从字理识字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识字兴趣很浓厚,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增加了信息量,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郑州大学出版社

[2].邹武林, 《新语文, 新体验》, 广西人民出版社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提高作文的实效性 篇2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而,一听到“作文”两字,许多学生不是抓脑袋,就是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笔,脑子一篇空白。而教师也是紧皱眉头,不知如何教,才能使学生领会怎样写?写些什么?有时教师说了一大堆,几乎把文章都说了出来,以为学生这下会写了吧,而学生的作文还是一塌糊涂。俗话说:“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应切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力求做到:让作文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家园,成为记载自己人生的史记。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在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著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的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①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如:《二泉映月》第五段,《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教材课本的文章,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阅读名人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其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②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的欲望;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如:班长胡焕铮本学期作文就有很大进步,我就采用以上方法,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选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作为范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二、训练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字﹑词﹑句是写作的“建筑材料”,而好词好句更是美化大厦的“瓷片”。平时我就注意教学生懂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阅读上,都要求他们把学过的,读过的优美的词和句子抄在笔记本上,特别是积累每个练习上的词语,并想办法弄清其意义和弄懂用法,逐步掌握,学以至用。

三、加强学生作文指导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写作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比如审题和立意、选材和组材、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等。在加强对学生指导时,常常配合课文或范文,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并做到举一反三,有所创新。对于学生起步作文的指导,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师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抒发,字数不限。在批改时将学生好的选材、语句词加以收集、整理,及时反馈给学生。这个阶段,学生对写作是陌生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不宜进行过多的理论指导,指导了学生也不懂。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学生在老师鼓励、夸奖、大量训练中的自悟的过程,就如同游泳运动员学游泳,不下水不习水性,光靠技术要领是永远也学不会的,这是个“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特别在这一阶段,学生抒发出来的情是最简单和纯真的。文章中情的表达比词语的运用、篇章结构、手法运用、景物描写都重要,只有触动情感的作文教学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兴趣的真经。人本身就是有情感的,如同婴儿天生就需要人抚摸、孩子需要家长关爱一样,只是将感情由文字来表达,是感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表达形式是肢体语言表达的升华,有很大的难度。当我们的孩子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感情时,那样的写作是空洞和干瘪的,食之乏味,念之生硬。

四、重视批改方法、作文点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学生的作文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作为老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要求太高。而应该学会欣赏,学会鼓励。老师的作文评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之处。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老师把一些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拿到班上宣读讲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评议。这样既可以使这些同学得到鼓励,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在作文评改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体验——提高德育实效性 篇3

一、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能帮助儿童实现人的社会化。它要求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通过对角色的实践体验、换位体验以及模拟体验,以获得一定社会角色的切身体验,从而明白做人和处事的基本素质、基本道理与基本规则,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1.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进行角色体验。可以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做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的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根据父母的工作情况跟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2.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角色体验。可以把为教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把做一天辅导员、教师、校长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性,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从而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并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通过改革学生干部制度,使人人有为集体服务的岗位,人人都能体验主人翁的责任感,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增强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角色体验。可以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把做一天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售票员、交警、法官、记者等作为扮演的角色,接触三百六十行的劳动者,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了解当一名合格建设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做一天居委会主任、社区安全小卫士,体验为社区服务的快乐,增强社区意识。

开展角色体验活动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手段,教师要不断提高辅导艺术,帮助学生选准目标、创设情境、实践体验、交流积累、提炼升华,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动情明理,学会做人。

二、实践体验

1.拓宽知识领域,激发求知愿望。基地实践教育把课堂延伸到了家庭、社会,这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而且能诱发学生立志成才、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设立工厂实践基地,让学生亲眼目睹工人生产一件产品所付出的艰苦劳动,使他们懂得当一名工人不仅需要文化知识,而且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设立科研基地,学生通过参观实践等,明白了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举办基地实践教育征文、演讲等活动,是对基地教育的延伸补充,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与锻造。

2.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自强、自立精神。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的,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面貌。基地实践教育能使学生有机会提前同社会接轨,充当社会的角色,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当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具备较完备的心理素质,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长远看,我们不能把基地实践教育仅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形式,而应该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手段。例如,通过体验各种历史人物的艰难经历以及他们所取得的光辉业绩,特别是他们面对人生所做的积极选择,会启发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健康完备的心理素质,他才会有充实的人生。

3.保证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都较弱。尽管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社会上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学校仍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学校在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更要保证德育的全程优化。在这一点上,基地实践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恰当地制定学生校外表现的评价与考核计划来推动假期等闲暇时间开展基地实践教育,使学生无论是在放学后,还是在假期,都有事做、有人管,从而让家长放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想象力,学校的教育连续性就得到了保障。

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效性,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是每个老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师怎样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不让无效的活动占据课堂太多的时间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真备课

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做好备课工作,吃透教材,千万不要有骄傲自满和敷衍了事的情绪,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形,找到教学的起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突出教学中的重点、捕捉到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更切合实际。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们不但要考虑效果,还要从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一个好的情境不需要多复杂,它可以很简单,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创设了红红和花花分月饼的情境,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月饼,利用身边的资源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到以前学习的数已经不能准确地记录生活中的一些数据,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学习今天的知识了。

三、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课堂的和谐氛围需要师生共同构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要尊重学生个性、学生经验基础及不同学生的选择,认可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去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鼓励学生,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成就水平和动机,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整个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优化教学方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来具体选定教学方法。

在学习《钝角和锐角》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比较发现法,创设各种角分类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分类自己发现钝角、锐角的特征。学生自己探索出的答案,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这时候要引导学生说出对的原因和错的原因,学生讲出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错的地方是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错的地方和错的原因,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一课学生可能会出现把边比较长的锐角归到比直角大的角这一类。这时我不急着去指出错误,而是扮演了一个“主持人”、一个“旁听者”,把发现错误与改正错误交给学生自己来承担,保护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比较发现这样的分法是行不通的,得出只有两边张开比直角大的角才是钝角,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操作体验、猜想验证、实验感悟、推理迁移、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等等。恰当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对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都是很有帮助的。

五、优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巧用课件

现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它的优越性。它能用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些抽象的概念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它可以使教师的板书迅速出现,十分方便。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我采用的是课件的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创设用计数器拨126、304、580、1000这四个数的情境,让学生试着写出这四个数,并把它们读出来。再通过仔细观察,相互交流,自己去发现千以内数的读、写特点,自己总结出千以内数的读、写规律。这样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的知识,比老师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也容易被他们所理解和吸收。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应注意得当和适时,切忌泛用多媒体教学和弄巧成拙。

六、重视问题设计和有效的评价

设计问题要有其价值和针对性,并把问题作为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因。同时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提问难度要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除此以外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如果一语就能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七、及时恰当的练习

不要让学生做机械重复的练习,因为机械重复的单调练习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细胞的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直接影响练习效果,经常变换练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做完巩固提高的基础题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拓展提高题,但要注意练习不要太难,否则要不既打击学生学习热情,也对学生学习知识起不到任何帮助。还可以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在对新知的初步尝试运用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练习反馈学习成果,根据存在的问题再次引导交流讨论解惑,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 篇5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清楚适当,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驾轻就熟。

那么学生呢?课前预习、课前准备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开端,其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尤其是数学课,要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及准备必须到位。学生在懂得了学什么,怎样学之后,教学的目标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也就确定了,那么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证。例如,《百分数》的教学,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如:酒、衣服、药等等。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教师应做到精心设计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经验的的教师在上课前都是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一开课就笑逐颜开,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精力集中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如果一上课就板着一副面孔,给学生一阵批评,学生绷着脸听课,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我们不要大声呵斥他们,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赞扬。

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篇6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深入思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构建有效课堂策略的理论

根据加涅(R.M.Gagne)的学习分类、信息加工理论,有效教学策略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从教学的内容上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八种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新教材输入量大而广泛,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和语言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拓宽和加深,从而实现持续发展。然而在新教材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太多,而课时有限,对学生的接受产生了影响。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三、 提高英语课堂实效性的方法

(一) 设计课堂提问

1. 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课堂提问要有时代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具有时代性特点的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非常感兴趣,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丰富其英语知识,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3. 课堂提问要有情感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了解学生情感,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形成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

4. 课堂提问要体现多样性

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学生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

(二) 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认为方向比方法重要,方法比努力重要。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一些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

1. 提高学生英语兴趣的方法

(1) 情感交流,引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感情表达 = 7%的语言 + 38%的声音 + 55%的面部表情。我想一个总是面带微笑,面容和蔼的英语老师比一个总板着脸,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表情的老师更能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喜爱。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我在教比较级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同学的优点。例如, He is more careful than me. She is better at math than I am. 这样同学们就觉得很有趣,也很快学会了比较级的用法。

(3) 激励学生,启发兴趣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进行赏识激励,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在平凡,平庸中捕捉闪光点,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强化欲望,扬长补短,以达到学生的求知欲。

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平时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培养科学记忆单词的能力。我教生词时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使他们从读其音,观其形,释其义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而不是机械地死记单词,效果特别理想。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抽签表演:我将全班分为四人一组,选出一个组长,在课堂上表扬对话,表演后师生点评。这种活动一方面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灵活运用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其他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积极地参与评论,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

重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篇7

一、明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案

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 教学目标可以说是特定教学内容核心价值的演绎, 然而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往往重过程设计而轻教材分析, 更忽视对教材的整体分析。轻教材分析的直接后果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 影响目标界定的精确性, 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我认为只有对教材、学生、教学策略全面系统地思考, 才能真正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具体设计教案时, 教师可以这样思考: (1) 本单元或本节课内容涵盖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及相关内容; (2) 衡量学生能接受何种程度的知识、学习方法比较合适; (3) 教师考虑创设怎样的学习情境, 提供怎样的学习材料, 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这些思考, 教师才能提出有效的决策, 具有可行性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 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核心价值,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保障。

二、创设情境要有价值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好多教师创设情境却流于形式。看似红火热闹实际却无实效。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 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 要舍“繁华”取“精华”, 让学生能体味情境蕴涵的数学本质, 这才是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 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境, 真实的情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确切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 进而激发起学习动力。

三、把握合作时机,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肖川博士在《合作学习》中说:“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把握合作的时机, 不要盲目地为了合作而合作。什么时候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呢?

1. 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选择小组合作。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 有一定的竞争欲望, 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 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旦有不同意见, 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 说服力不够, 理性分析欠缺, 思维深刻性不足, 这时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 与对方争辩, 明晰正误, 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在自己不能完成活动任务时选择小组合作。

有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 需要同学间合作才能完成。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 需要测量每个人身高、臂长等活动, 自己无法完成, 这时就得分工合作来完成。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又能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

四、设计出具有实效性的课堂练习

“自主选择式”练习, 让课堂充满生机。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 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 课堂上精心设计“自主选择式”练习很必要, 同一知识点, 设计不同的练习,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 给学生练习的“自主权”, 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 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综上所述,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目标, 设计好教学情境, 选择好教学方法, 设计好课堂练习———每节课都精彩!

摘要: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角色在转变, 理念在更新, 教学方式方法也在改变。由原来的老师“满堂灌”到现在老师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可谓是一节课下来, 热热闹闹, 教师和学生都在愉悦中度过。

论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 篇8

关键词:德育,不重视,思想转变,政策

中小学的德育虽然受到高度的重视,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突出, 许多新问题以十分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

一、中小学德育现状

1、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

重智育轻德育是中小学一种普遍的倾向。教师、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 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试分数而淡化品德表现。在很多学校评“三好”学生, 常常是“一好”代替“三好”。德育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 德育行为总是流于形式, 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2、德育以灌输为主, 缺乏学生参与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往往只重视课堂, 虽然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 但大多情况下, “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 “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 “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 中小学德育就变得很脆弱, 造成学生在教师面前是“乖乖儿”, 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小皇帝”, 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

3、德育以学校为主, 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由于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大量涌现, 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又因为大量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以及“单亲家庭”的出现, 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 这给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1、国家相关政策及措施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 国家对中小学德育的实施只是喊空口号, 并没有什么实质行动。在法律方面跟是没有保障, 当前评价一所学校德育工作, 往往只看开展了多少次实践活动, 受到上级多少次表扬, 而不去了解参与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这些表扬到底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益处;评价一个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道德教育, 只看他做了多少件好事, 捐了多少钱, 得了多少道德积分, 在学校有过何种奖励, 而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精神的升华。

2、学校不够重视德育, 德育目标定位不恰当

当今社会, 大部分中小学都只重视智育教育, 而忽视德育教育。有人把整个学校德育比作大树, 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棵树上的根和干, 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棵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 那么它的花必不艳、果必不丰。不注重德育目标的定位,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给德育目标定位。德育目标定位恰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性的高低。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往往定得太高、太大、太空, 甚至不科学, 习惯制造学校德育的“神话”。

三、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1、国家应加强相关措施, 优化德育环境

想要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大保障来自国家。来自国家的政策, 国家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实施力度, 不应只喊空口号, 应落实口号内容, 在法律方面,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欲与保障, 同时增加惩罚措施。另一方面, 皮亚杰认为, 儿童道德的发展既不是先天模式的展开, 也不是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的结果, 而是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运用同化和顺应的机制, 获得道德判断的认识机制、道德判断能力的不断发展。

2、学校加强德育建设, 加强师德

总体来说, 学生最直接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学校, 所以如果学校能像重视智育一样重视德育的话, 德育实效性一定会有所提高。同时, 在思想重视的基础上, 再增加相关措施, 最大能力举行提高孩子德育的活动。另一方面, 在教学活动中,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师德的外延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这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 又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3、更新家长德育观念, 充实德育内容

家长应摒弃传统旧观念, 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作用,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德育工作者要更新德育观念, 改变一讲到德育, 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 甚至在政治教育与德育之间划等号的观念;同时也要认识到, 德育离不开政治教育, 但政治教育不能涵盖德育, 更不能代替德育。

中小学的德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事业。青少年时期是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中小学校要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 “以生为本”,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扩展德育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结合”的网络, 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如何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篇9

一、联系热点,体现时代性

热点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结合热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的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二、善用媒体,增强形象性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必须考虑的。计算机多媒体己在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这种教学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并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结合增加逼真效果,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三、相信学生,调动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二是师道尊严,形成心理优势。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不能临下。有些教师过分地相信自己的传授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四、讲透知识,强化科学性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三要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五、培养能力,坚持发展性

根据《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政治学科能力可概括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又适应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二)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三)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四)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六、重视学法,发挥主动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大量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象,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在陌生的领域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把握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七、提高觉悟,坚持思想性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一个品行俱优的教师无疑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他们普遍关注而又没有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的热点、疑点问题。再次,教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没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教师的教学就很难使学生信服;没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也无济于事。

八、严格要求,牢记人文性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要素 篇10

一、要有明确的研究主题

主题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灵魂, 是教研活动能否收到实效的前提。教研活动的主题, 是指教师在个体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筛选大多数教师共性的问题与困惑而确立的待研究的主要问题。主题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主题是问题。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试卷讲评中会有诸多的不解与困惑, 追问一下“为什么”便形成教学中的“问题”。校本教研中的问题贵在真实, 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研究的起点, 有了问题才能研究, 没有问题的“研究”只是形式上的研究, 显然是不能收到实效的。第二, 并非教师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师群体层面的主题。教师个体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有个性与共性之分, 那些只靠个人努力或个人请教他人就能解决的问题, 一般不宜确定为群体层面的研究主题。第三, 主题有大小及难易之分。在教研活动中, 可根据主题的轻重缓急及难易程度确定主题研究的形式及时间。主题研究的形式一般有问题研讨、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学沙龙、论坛等。研究的时间可以是一两周, 也可以是一两个月。大的主题, 可以实施“跟进式系列研究”, 时间可延长至一个学期乃至更长的时间, 一般以收到研究的实效为准。教研活动围绕主题进行, 便于明确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便于教师围绕主题学习、思考与实践, 便于集体层面的经验交流与思维碰撞, 便于在研究过程中生成研究成果。

二、要对教研活动进行精心策划

教研活动的策划, 是指教研组长或活动主持人通过精心安排,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的前期准备过程。对教研活动进行策划, 是活动之前必不可少的, 这类似于教师上课之前的“备课”,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教研活动的目的性。目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是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的不明确, 行为则盲目。因此, 要选择实现目的最有效的活动形式。如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可以设计课例研讨、集体备课、问题研讨等;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以设计经验交流、教学沙龙、论坛等。二是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同一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可以先设计为问题研讨, 再将取得的成果用于教学设计, 然后通过课例去展示, 再对课例进行研讨, 从而检验成果的可行性, 并进一步丰富成果。三是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要针对教师的实际问题而设计, 教研组长要善于调研与收集教师中的真实问题, 将当前教研组内大多数教师的实际问题与困惑提炼为研究主题, 这将大大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教研活动的参与性。活动贵在人人参与, 因此要设计“参与点”, 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如让教师在集体研讨之前先对问题进行个体思考与实践, 活动之中提供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 让其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等。五是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包括研究的问题要真实, 研究的成果要实用, 便于大多数教师将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三、要围绕主题进行理论学习

学习是校本教研取得实效性的基础。校本教研选定的主题, 一般都是教师教学中共同的困惑与问题, 只凭教师同伴现有的经验与实践显然是不够的, 学习则是解决问题与困惑的基础。因此, 要让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通过学习寻找理论支持, 进一步指导实践, 让实践不再盲目, 让反思更有深度。围绕主题进行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 便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水平, 拓展理论视野。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围绕主题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可以来自教育专著、教育报刊等。随着网络的普及, 上网搜索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 方便快捷, 内容集中, 还便于对比研究, 应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二是学习时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一般说来, 文章作者的论述有其自身的知识背景、理论基础、实践条件等,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吸收。三是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印证理论, 反过来又让理论指导实践, 进一步提升理论的指导价值。

四、要在同伴研讨之前进行个人层面的研究

教研活动的精髓在于同伴间的“互助”及“智慧共享”, 而这又必须以集体活动之前个人的研究为基础。在集体活动之前, 教研组长要将研究主题“广而告之”教研组内每一位成员, 使教师个人先围绕主题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等, 形成个人的结论 (成果) , 这是人人参与活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研活动不重视这一环节, 在集体活动之前个人不了解主题, 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到同伴互助环节“走过场”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 任何校本教研活动在集体活动之前都要有个人的研究。如集体备课, 教研组长确定课题后, 要通知每位组员, 教师人人都要针对课题进行个体备课, 集体活动时再交流各自的备课, 取其每人的“闪光点”形成大家共同认可的授课方案, 即生成集体备课的成果。如果事前没有个人的备课, 到集体活动时大家再“共同研讨”, 实际上这时多数教师的思考是不充分的, 这种集体备课的成果就主要来自于“主备人”了。所以, 为了汇聚大家的智慧, 事先个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有备而来”应成为集体活动之前一条基本的原则。

五、要让每一位教师深度参与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这一环节参与的主动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等是校本教研活动能否收到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者, 在这一环节要紧紧围绕“如何让教师人人参与、主动参与、深度参与”做文章。深度参与其实质是思维的参与, 追求的效果是点亮每个人的智慧与“闪光点”。因此, 在这一环节, 要注重激励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营造一种良好的教研文化, 使教师人人积极发言, 不耻下问, 乐于争辩, 勇于表达。让心灵碰撞, 让智慧闪光, 让每一位教师在平等交流中虚心汲取, 在思维碰撞中领悟, 在合作互补中提高, 在智慧共享中共同发展。这一环节, 也是教师收获“研究幸福”的黄金时间, 要让教师饱尝尽情倾诉的心理满足、分享他人智慧的精神愉悦、收获研究成果的幸福快乐。

六、要对集体层面的活动进行总结与引领

教研活动在集体层面注重“群星灿烂”, 即让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充分释放。但不容置疑, 教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及侧面得出的结论可能精彩纷呈, 但他们的观点往往也存在着分歧, 就某一人来说, 他对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不全面的, 有时可能是片面的, 甚至是不合实际的。这时, 活动主持人就必须对同伴各自的观点进行梳理与总结, 将那些行之有效的、符合实际的、紧扣主题且大多数教师共同认可的结论提炼为大家共同的“成果”, 并且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生成的成果进行阐述, 让“实践与理论对接”。注意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 即用“理论引领实践”, 同时也用实践检验理论。这样的引领, 不仅重视研讨本身取得的收获, 也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收获的是科研与教师成长的双重成果。

七、要让个人思考贯穿始终

教研活动就其参与主体而言, 不外乎是教师个体与群体两个层面。无论是个体的学习、研究、听课、发言, 还是群体层面的交流、研讨、争辩等都离不开个体的思考。如果没有“思考”的投入, 个人再好的做法也不能提炼为经验, 别人再好的观点也不会被自己吸收。因此, 我们特别强调个体思考在整个活动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个体主动积极地思考, 其学习、实践才会有收获, 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个体主动积极地思考, 才能在同伴互助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共享。只有个体主动积极地思考, 才能将活动的成果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才能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及行为的改进。

八、要有一名优秀的活动主持人

上一篇:阿米巴经营会计下一篇:数学学习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