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2024-04-30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通用8篇)

篇1: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 冼秋红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经陆续在教育教学领域上铺开,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真正高效教学。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与使用。特别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由于教材本身具有时空性,教材内容的广泛性,这就为传统的教学框架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与品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可以克服教学的困难,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突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品德学科中,发挥其优势,改变品德课上始终演泽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进行初步阐述。【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德教学 整合

【作者姓名】冼秋红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 【联系电话】 84622314/***

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强调“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品德课堂的教学也应该注入新鲜元素,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当今教学的必然趋势,它具有强大的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适宜的、具有实效价值的教学情境,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革新教育观念、模式以及方法,也能在最有限的时间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学密度,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的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以经验为起点,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浸透品德教育。但是,由于在品德学科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和规律,它们超出了学生生活的感知范围,单靠一张嘴,一本书局限了教师所讲,教学手段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与学有效性必要条件。在大量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运用多感官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轻松愉快,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状态。

运用信息技术进入品德课堂,是最便捷的方式,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景,通过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呈现给学生,配上教师简练的讲解,就能使得枯燥的文字、图片变成了声形色兼具的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品德课堂。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我和动物交朋友》时,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猜关于动物的谜语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动物的世界,以视觉的碰撞,然后,教师在出示一段班中同学与动物亲密接触的视频,同学们看见一个一个熟悉的镜头,在图片与视频、声音与色彩的撞击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一刻就开始激发,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小动物的我们的好伙伴,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情绪。正因为教师巧妙地创设这些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在爱护保护动物教育中形成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保护我们的身体》时,在课的开始就导入一组视频,视频里一个名字叫“巧虎”的小动物,带着稚嫩可爱的语气,向同学们介绍:“今天我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保护我们身体,保护我们私隐部位的知识……”学生一听,可爱的巧虎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卡通偶像朋友,所以学生听得非常认真,随后老师问:“同学们今天要学习什么?什么事隐私部位呢?”大家畅所欲言,课堂上高潮迭起,本来枯燥的教学情景就因信息技术手段巧妙运用,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下,声像并用,动静结合,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容量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是一个综合性课程,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品德教材里,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靠课本的内容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这就给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要使课堂真是实现高效,就必须补充大量的材料,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资源引入教材中,对教材进行拓展,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恰好可以填补《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空白:首先在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以不断优化教学。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形形式式的科学知识等内容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使课堂空间无限扩大,让学生成为海量资讯的受益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最后,运用信息技术能组织学生的学习材料,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把所学知识以生活化、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活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懂礼仪 有礼貌》中,教材为编排了五幅生活图片和一首《礼貌歌》,倘若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单一浸透:回家要问好、出门说再见、客人来了要有礼貌等这些常规知识,不足以达到本教材养成礼貌待人、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懂得礼貌交往的教学目标。要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容量,诸如:搜集更多的礼貌用语卡片,制作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行为视频,拍摄不文明行为的照片进行对照,把《礼貌歌》配上音乐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及时穿插搜集来资料,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实现,激荡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由粗浅的认知上升到内心的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有效地达成了知情统一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二年级《变来变去的水》中,把“小水珠的旅行”制作成动画,让学生在视听效果结合下聆听小水珠在旅行过程中的经历,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使教学内容自然顺畅,这样不仅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减轻教师讲解的负担,节省教学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渗透,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最好的途径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品德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把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内容献给学生,使品德课堂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或者教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效益。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进师生交流,促进和谐课堂

古人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教学必须以人为本的条件下,教师除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外,在教学中还应该做到:与学生心灵对话,尊重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课堂,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我的家》中,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以下环节:首先教师问:“想不想认识老师的家,愿意到老师家来做客吗?”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居住的小区图片,和自己的全家幅,与此同时,老师问:“想知

道老师的什么?”在一组图片的作用下,学生纷纷提出:老师,你喜欢吃什么?你的儿子爱玩什么?他的出生年月是什么等问题,正当大家兴高采烈时,老师提出跟同学进行一个游戏:“你对自己家里人知道多少?”在信息技术利用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击鼠标找出家长的正确答案,以此达到游戏的公平性,同时,通过视频进行角色扮演以及采访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师生之间进行了互相的交流,课堂中我淡化了自己的角色,平等地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去,身先士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课堂中的对话就很容易形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表演、评价,学生从中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明白家庭的温馨离不开家人的无私付出,自己的成长更离不开家人,激发学生学会互相关爱的情感。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向交流教学。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接受,易相信,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树立教师教学的威信,无形之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时,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实现了开放性的教学。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潜能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等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的思考天地,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留有无限的扩展空间,触发思维的灵感。当学生入情入境地进入教学状态的时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学生潜能。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诣在通过教师开展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充实的生活,情感的熏陶,品德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保护水,节约水》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缺乏,老师为学生准备的一组地球水分布图,让学生感受地球上水资源最多,接着,老师出示一组咸水、淡水的分布、利用和开发的图片,最后,为了突显水资源的利用率小,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代表地球水资料的一桶水,一张是代表能饮用的一滴水进行鲜明对比,以及通过蓝猫对水资源的描述,此刻,面对照片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缺乏,教师相机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水呢?”“怎样做才能做到节约用水?”等一系列的问题时,马上唤起了回忆,学生的思维开始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侃侃而谈,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干枯的地球在转动,让学生想象那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看到干枯的地球,思维瞬刻被激活了,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设想了各种结果。在信息技术的利用下,这些情景化学习材料,直观形象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课堂上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收集的学习资料,详实数据、真实背景等感知认识,刺激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同时,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新思维,发展学生潜能的开发。真正使《品德与生活》学科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能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快速灵活地获取并运用信息,通过屏幕生动鲜活的画面,声色并茂的视听等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拓展了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减轻了学习负担,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也能帮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发挥自己才智形成个性的教学模式,优化了的教学手段,节省了教学时间,密切了师生关系。使品德课堂的教学任务出色地完成,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

2.《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实施意见》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信息技术科 3.《基于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探讨》 胡芳梅

4.《聚焦品德 有效教学》姚顺添 西苑出版社

篇2: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张学明 山东省昌邑市实验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思想品德课上“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了一幅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单凭空洞枯燥的说教很难讲清楚一个观点,说明白一个道理。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它以其声、图、文并茂的特点赢得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青睐,为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呈现出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教学心得: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技术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活动中来。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如上《保护环境》一课时,我先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着的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引发思考 :为什么“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而后,教师又播放地球上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色,配以激情的旁白,正当学生遨游在美丽的青山碧山之间,如痴如醉时,教师随着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画面─“被污染的小河”,鱼儿打着伞挡住人们往河里乱扔的酒瓶、鞋子、垃圾等杂物。教师讲述这条河原先是多么清澈美丽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前后两种情境的设置,激起强大的反思,学生在强烈的震惊中激起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燃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的火花,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美丽家园--地球。这样变静为动,动静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情感及责任心。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在学习“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时,“喜、怒、哀、惧”是人的基本情绪,我设计四幅动感图片,这些图片变化多端、形象生动,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讲故事,效果很好。情绪变化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难点。于是,我让一名同学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不同的变化,再让同学们结合画面说出情绪变化的特点;我又在幻灯片中插播动画片,再现情绪变化的特点,这样,学生不仅能观察到,而且更能感受到。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真观察事物,利用丰富的感知材料不断地加深学生的可知表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总结归纳,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把内容献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学生对“怎样孝敬我们的父母”这一问题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议论。我没有及时给予评价,而是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和自制的Flash漫画一次出示了

1、调查反馈:看看你对父母的关爱程度如何?

2、案例分析:给母亲洗脚

并提问:给父母洗脚跟招聘有联系吗?

如果让你选择为父母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呢?

3、漫画两则:“妈,我们为你献歌一首„„”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并提问:这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很快明白了孝敬父母不仅从了解父母、关爱父母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而且要有行动,“言行一致”;更要有是非观念,不能盲目愚孝。

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画面一: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人在开荒,随着拓荒者越聚越多,草原面积越来越小,一阵狂风刮来,顿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留下一片沙丘,人们被沙丘埋住,只有头露在外面。画面二引用了山东电视台曾播过的一则公益广告,森林被滥伐后,小鸟只好将窝筑在电线杆上。画面三:人的住房周围烟囱林立,臭水横流,人在家中无法出门,不敢开窗,只留下阵阵唉叹声。这一组动态画面,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我们很近,环保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为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培养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篇3: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不是“教”教科书的人, 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教师如果只凭一张嘴, 一本书, 教学将是十分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都要巧妙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触景生情。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 所以教师教学时要恰当地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现代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共鸣, 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如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下册《我是中国人》的第一主题《我做升旗手》时, 课堂一开始, 我让学生说一说每周一全校师生在教学楼前举行的是什么仪式?你们是怎么做的?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于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此时又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在歌声中学生动手制作国旗,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丰富内容, 营造学习氛围

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个主题是《我爱我的祖国》, 本课教学旨在指导学生识记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知识, 懂得国旗、国徽是国家的象征, 能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表达对我国国旗、国徽的尊重, 明确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但“国家、祖国”这些抽象的名词, 对于儿童来讲比较陌生。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件看得见, 摸得着的东西, 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国家, 祖国”的真正含义, 光凭口头上说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丰富的动态画面, 鲜艳的色彩来辅助教学, 必然减少学生思维想象的困难, 使课堂情感气氛浓烈。因此教师制作了课件, 有中国版图、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海南岛、泉城济南、风筝都潍坊、丝绸之乡昌邑等。上课开始教师就播放课件,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通过观看录像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风景优美, 化无声为有声, 化抽象为具体, 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为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认知基础和感情基础。

三、合作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为课堂教学建构了一种理想的平台———“互动式学习”。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 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 教师单纯的“教”、学生枯燥的“学”, 转变为“教”与“学”的多边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 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 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间还可以发生交互作用, 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合作交流, 有利于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 进行“互动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交流能力。如在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第一主题《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用课件展示了毛毛的故事, 并录音播放了下面一段话:毛毛不会骑童车, 看到别的小朋友骑着童车高兴地在院子里转来转去, 毛毛真羡慕啊!于是, 毛毛也开始学骑童车了, 他多么想早点学会啊。可是, 练了几天后, 毛毛就不想练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好朋友毛毛遇到困难了:他老是掌握不好平衡, 老摔倒, 所以他不想再练下去了。作为毛毛的好朋友, 你们来帮帮他, 告诉他是应该坚持下去呢?还是应该放弃?学生回答, 意见统一, 都希望毛毛能坚持练下去。那我们应该怎样劝劝毛毛呢?于是学生们争先举手发言。接着我又视频播放了汶川地震中九岁小男孩林浩的故事。让学生小组讨论:林浩在困难面前是怎样表现的?假如是你会怎样做?学生纷纷发言。在参与活动的过程, 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很兴奋, 很骄傲,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创新性思维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很大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篇4: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生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优良、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集投影、录像、微机、录音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它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来接受和表现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所需要的处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加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和具体化。它强大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能通过编制各种教学课件,展现或模拟各种场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突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德认知的体验和感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教师如果只凭一张嘴,一本书,教学将是十分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巧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触景生情。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所以教师教学时要恰当地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现代媒体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如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下册《我是中国人》的第一主题《我做升旗手》时,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说一说每周一全校师生在教学楼前举行的是什么仪式?你们是怎么做的?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于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此时又播放歌曲《红旗飘飘》,在歌声中学生动手制作国旗,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丰富内容,营造学习氛围

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个主题是《我爱我的祖国》,本课教学旨在指导学生识记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知识,懂得国旗、国徽是国家的象征,能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表达对我国国旗、国徽的尊重,明确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但“国家、祖国”这些抽象的名词,对于儿童来讲比较陌生。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国家,祖国”的真正含义,光凭口头上说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丰富的动态画面,鲜艳的色彩来辅助教学,必然减少学生思维想象的困难,使课堂情感气氛浓烈。因此教师制作了课件,有中国版图、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海南岛、泉城济南、风筝都潍坊、丝绸之乡昌邑等。上课开始教师就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通过观看录像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优美,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认知基础和感情基础。

三、合作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为课堂教学建构了一种理想的平台——“互动式学习”。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的“教”、学生枯燥的“学”,转变为“教”与“学”的多边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间还可以发生交互作用,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合作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进行“互动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能力。如在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第一主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用课件展示了毛毛的故事,并录音播放了下面一段话:毛毛不会骑童车,看到别的小朋友骑着童车高兴地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毛毛真羡慕啊!于是,毛毛也开始学骑童车了,他多么想早点学会啊。可是,练了几天后,毛毛就不想练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好朋友毛毛遇到困难了:他老是掌握不好平衡,老摔倒,所以他不想再练下去了。作为毛毛的好朋友,你们来帮帮他,告诉他是应该坚持下去呢?还是应该放弃?学生回答,意见统一,都希望毛毛能坚持练下去。那我们应该怎样劝劝毛毛呢?于是学生们争先举手发言。接着我又视频播放了汶川地震中九岁小男孩林浩的故事。让学生小组讨论:林浩在困难面前是怎样表现的?假如是你会怎样做?学生纷纷发言。在参与活动的过程,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很兴奋,很骄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创新性思维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很大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篇5: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开 题 报 告

学 校: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科 室:信息技术教研组 学 科:信息技术 课题负责人:张娟

时 间:2012年10月

《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掀起经济发展浪潮的时代,是信息技术掀起科技发展浪潮的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因而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经济也已初见端倪,随着一次次信息化浪潮,大家逐渐发现当今社会的财富已不仅仅是物资产品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进行再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校因素。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农村中学大班额达不到课堂生均1机;其次是实际教学不能与课程计划同步,如果要达到人人上机操作练习过关,每周两课时难以完成;再次是师

资力量不足不专,多为兼职教师,最后是网络介入与教材尚不能完全配套,农村中小学网络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还有是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地位低、任务重、缺乏激励机制,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难度大、教学方法不合理,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网络信息资源少。

(二)家庭因素。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电脑并没像电视机一样普及而升级到“家用电器”,很多家庭还没有电脑,就更别提网络了。因此,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加以练习巩固,更谈不上业余学习和接受家长辅导。此外家长的关注程度不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学电脑就是教孩子玩游戏。

(三)社会环境因素。农村社会还没有提供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场所,关于网吧犯罪、网瘾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犯罪事件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宣传报导,家长也担心孩子会因为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故“因噎废食”拒绝带孩子进网吧学习。信息技术也因此背负上了不好的名声,甚至有家长将孩子上网成瘾等归罪于学校和教师。

通过这些因素,由此我们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2、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教学效果最优的整个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对传统课堂教学给予提升和深化,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非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要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种方式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能够使得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学习。

2、马列主义哲学方法论,要求我们用整体联系、辩证思维的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等。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

教学资源。

七、研究对象

7—8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时间跨度为一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开题申报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开展课题组开题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和成员分工。开展课题开题讨论会。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县一中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第三阶段:实验测量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着力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并对实验进行阶段性比较测量,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汇报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参加课题结题研讨会。

2、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

3、汇总教学课例、个案、案例、论文、等。

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九、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改变家长“矫枉过正”的思想误区。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

十、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

专家顾问:朱文(市教研中心)朱惠民(市信息中心)李国栋(县教研室主任)瓦力汗(县远程教育办)领导小组: 宋庆良(校长)王俊华(副校长)周晓敏(教务主任)张保仓(教务主任)课题组负责人:张娟 课题组成员:梅洁

(二)课题分工

1、组长:张娟,负责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各项活动,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小结,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经费管理和调查报告。

2、组员:梅洁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调查走访、测量研究、搜集文献资料。负责课题研究的活动记录、资料收集,档案整理、信息上报。

十一、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2]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7期

篇6: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215200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关注的应该是它的有效性。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生动的教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

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对教材有多少认识,他们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评讲、仔细分析,哪些地方可以简单交代。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比如,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础,能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顺利地衔接,但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信息技术课程,连基本的汉字输入都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信息技术、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三、深入领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

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信息技术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信息技术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现实的和探索性的信息技术活动要成为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大胆放手,激发创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三: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解《IP地址》一节时,在全球IP地址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会自然而然深入到128位IP地址的概念,学生就会牢牢的记住IP地址含义;

还有比如在《文件的下载》一节教学中,我在开始新授时没有把多途径下载的内容放进去,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直接下载,在下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大的文件下载速度较慢而且一旦断线就前功尽弃的现象,我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老师引入下载的其他方法,让学生尝试用下载工具进行下载,批量下载和FTP文件下载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其他方法的下载的优越性。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专家指出:“考察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五、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会考科目。我们不提倡在课后留作业,所有的问题、练习和作业都在课堂上解决。所以我们必须高效利用课堂的45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1、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因特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的功能与构造》、《网络通讯的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较强,这

些课程中知识的巩固,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随堂测试、填空等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一节的教学中,它的巩固练习可以把做成匹配题,什么网络硬件有什么用处,学生通过移动图片进行匹配,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譬如《文本加工》一节中,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张献给母亲的小报,完成后,我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分别给每个同学的作品打分,最后评出一等、二等、三等奖。这能让学生能感到自己作品被承认,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建立主题网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成员发挥其特长,协作完成一个有关2008奥运的主题网站。最后把完成的网站通过IIS发布,同学们相互访问、评价,评出每个网站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全班的评分给予不同的等第。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也是知识再次体现的过程,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教育科学版)杨旻旻

2、《提高综合理科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王文军

3、《如何搞好新课标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王申兰

篇7: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实验小学韦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是零敲碎打的行为,而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与学习环境分析,了解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找到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整合的实践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媒体技术的呈现方式,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课中与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活动,进一步对其有效性进行审视与评价,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学工具有效进行和持久发展。

1.认真学习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

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表现的方面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科数学知识借助信息技术的功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促进师生的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然而,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达成度。这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学会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

2.研读教材探寻有效整合的关键点

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框架结构和教材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应该研究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住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特点,弄清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逻辑关系,梳理出教材的知识点,为教学设计和有效整合的实施奠定基础。尤其是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初步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为有效整合中作好准备。所谓关键点,是指教学过程对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准确地抓住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就能够顺利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分析学习者优化有效整合的工具

学习者分析是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识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学习者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智力因素,即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二是非智力因素,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首要考虑学习者的因素有:认知发展的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形式时,可能会受到学生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对学习者分析对整合工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

4.关注预设与生成做好有效整合的协调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做了大量的预设活动,精心预设了媒体教学课件的每一个细节。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尊重学生个体的精彩生成,针对这些生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精彩课堂。

5.开展同伴互助提升整合的有效性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尤其是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有助于提升整合的有效性。课前,教师可以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让同伴对其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进行问诊把脉,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课中,可以邀请同伴走入课堂,开展教学现场观摩,对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进行现场诊断。课后,可以通过同伴互助交流,探讨教学课件是否有效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当然,也可以构建有关整合技能方面的课堂观察表或评价表,通过同伴对课堂活动的观察与诊断,记录、反馈与提升“整合”的有效性。

篇8: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一、微课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一般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的模式。即先由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将知识点进行分解,通过讲解、演示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再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弊端:其一,由于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信息技术课堂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其二,学生跟不上教师节奏时,教师一般不会再重复讲解。其三,教师讲解、演示时能够听明白,但学生自己实际操作时会出现不会做的现象。微课的引入,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完成,教师则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的内化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微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在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这种混合学习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前、课堂通过微课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释放教师的精力,让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参与研讨、解决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上。

(1)微课可促进课外预习。信息技术课因其学科特点,有些知识点无法在课堂内完成。如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材第1 课“申请电子邮箱”,教材讲解了126 网易免费邮箱的申请过程。如果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学生操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将无法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为同一IP地址无法完成全班同学的注册,若使用不同邮件服务器又会出现讲解“收发电子邮件”“管理电子邮件”时不统一的现象。此时使用微课将知识点进行分解,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在操作过程中强调细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电子邮箱的注册,课堂上则可以释放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比较多的帮助,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微课可实现分层教学。因为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和程度不同,导致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性较大。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来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不同等级的微课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LOGO语言学习时,信息技术能力较好的同学在任务布置完几分钟就能够完成,而能力较弱的同学可能一节课下来也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使用三个不同级别的微课,相当于有三个不同的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师,指导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难度的练习,从而有效解决分层学习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加以针对性讲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微课可促进自主学习。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有了微课,就可以提倡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先进行自主探究,当遇到困难或操作错误时,可通过观看微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信息技术课堂就不再是机械地模仿与操作,而是主动去建构,避免出现“眼高手低”后放弃操作的现象。比如在“机器人沿线走”这节课的教学中,任务的分析与编程设计一气呵成,如果学生在操作中有一点没有理解,或因为某一细节没有注意,就会导致机器人编程失败,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列举,提示学生暂停并思考与尝试解决。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编写程序,更应学会调试程序。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微课可辅助课堂演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操作技能类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一个小的操作没有到位,就可能无法完成后面的操作。例如三年级主题活动“制作电子小报”,是对WPS文字处理的一个综合运用。小学信息技术课一周只有一节课,学生可能存在对知识的遗忘现象,会疏忽某一操作细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对前面可能会使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制作成微课。微课中使用鼠标点击、红圈、辅助文字及适当语音进行提示,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进行复习,还能随时快进、暂停。利用微课能够还原教师操作的细节,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操作技能,完成综合实例的制作。

三、结束语

随着微课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课堂将逐步完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由“让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通过微课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07).

上一篇:感恩节学生演讲稿3分钟下一篇:跟陌生男生微信聊天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