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点滴谈

2024-05-13

小学音乐教学点滴谈(精选十篇)

小学音乐教学点滴谈 篇1

一、学会选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材料, 焉能作文?作文选材其实分成两步走, 一是找材料, 二是选材料。找到材料后才能从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关于找材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得相当透彻:“ (学生应)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解读这句话要抓住两点:

1. 留心观察。

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 他们还不太善于观察。我们要教会学生留心身边每天发生的事, 观察同学、老师、父母、亲朋的说话、行动、表情。如果可能的话, 还可关注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 珍视感受。

不仅要观察, 还要思考, 思考亲情、友情、师生情、父母情, 思考事情对我们的教育意义, 并将其中重要的内容和对自己的启迪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素材的积累了。关于选材料, 应做到三忌三宜:即忌大宜小、忌多宜少、忌俗宜新。材料太大, 写起来容易空洞;材料太多, 眉毛胡子一把抓, 往往会出现流水账, 这是作文的大忌;至于“俗”, 主要是指那些老掉牙的材料, 比如做好事, 一个小孩掉河里, 有人立刻跳到冰冷的河水中;一个装满粮食的车要上桥, 有人主动地上前帮着推;有同学考试想作弊, 被某某同学制止了。考试过后, 这位同学又主动找其谈心, 结果是皆大欢喜, 等等。生活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事情可供选择, 为什么偏偏要去反复咀嚼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呢?我们要教会学生选那些看起来不上眼的小事、新事, 正是那些新鲜感人的小事, 才反映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想象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 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 笔者常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 让学生从生活中遴选出真实的材料去写一些纪实作文当然重要, 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求他们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进行想象作文同样是对学生智力的有效开发, 是小学作文不可或缺的作文类型。那么, 如何鼓励学生多想象呢?笔者喜欢运用交流探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狭窄, 看的课外书不会太多, 而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 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达到发散思维、拓宽想象空间的目的。比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7是一篇想象作文的范文, 范文的下面同时布置了一篇想象作文, 要求“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进行想象。考虑到学生对天空了解尚少, 可让学生学写一篇动物方面的童话。作文前要求学生尽情发挥联想, 畅谈自己看法。由于学生打开了思路, 虽然不少习作都显幼稚, 但也确实很有新意。其中有篇写狐狸再次骗取了乌鸦口中肉的故事, 出场的动物就增加了小狐狸、老虎和狼。故事情节曲折, 很难想象这是出于一个六年级学生之手。让学生谈体会时, 这位学生说:“是讨论交流激发了我的想象。”

三、教会自拟题

如果翻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习作部分, 我们不难发现, 几乎没有一篇命题作文, 是让学生自拟题目。这是为什么呢?不妨先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是怎么说的:“ (教师应)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始阶段, 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作文教学中, 要尽量地少设置条条框框, 让学生自主拟题也就是这个目的。小学生大都不会自己拟题, 教师在这方面要适当地作一些指导。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些例子”这句话, 向“例子”学习是再好不过的了。这里以语文六年级上册为例, 记叙文篇目有《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负荆请罪》、《船长》、《轮椅上的霍金》、《牛郎织女》、《钱学森》等。可告诉学生, 命题其实很简单。课文中有以人的名字命题的, 如《郑成功》、《钱学森》;有以最感人的事情命题的,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负荆请罪》、《轮椅上的霍金》;有以人的职务和工作性质命题的, 如《船长》、《牛郎织女》。这样一讲, 学生都恍然大悟, 知道了命题并不难。经过多次训练, 大家都能拟出较为合适的题目来。

小学美术教学点滴谈 篇2

美术教育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化人类的情感,使人们从繁琐臃肿的现实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释放激情、传播动力,为人生增彩。肩负如此重任的美术教育好比是一座金字塔,而小学美术教育便是这座巍峨金字塔的坚实基底。它肩负着发展小学生整体素质服务,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使命。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并终身受益。

一、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

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境,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学生的情感。如对《小船在水里游》一课的绘画讲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彩纸折叠的方法制作出各种小船的形状。教师先出示小船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再让学生分析小船的外型及制作的材料,学生说出了小船的种类及性能。运用教师教的几种方法制作出多种小船。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船放飞愿望的活动,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联想绘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一节绘画课上,同学都开心地在画画。一个小男孩却拿着笔不敢画,我走到他旁边,用手轻抚着他的头:“小朋友,你怎么不画画?”我问。他说:“我不知道画什么。”“你会画圆形吗?”我边鼓励边引导,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形,我问他这个圆形像什么?他说像太阳。

我启发他:“太阳在天空中生活,天空中还有哪些事物?”在我的耐心启发下,他在天空中添上了白云、小鸟。我又问他:“你看,天气多么晴朗啊!小鸟却匆匆忙忙的,它们要做什么事呢?”他用极快的速度在太阳的下面画了一棵大树,在树上画了一个鸟巢,鸟巢里有几只雏鸟。同时,在飞翔的小鸟嘴里添上一条小虫。我又笑道:“这棵树一定很孤单,你能为他找来小伙伴吗?”小男孩一听,很快把大树变成了一位老爷爷的形象。在大树下添加了在做游戏的小朋友等等。画面内容很快就丰富了起来。当我给予他“你画得真棒”的赞扬时,小男孩露出了开心的微笑。我告诉我的学生,当你觉得不知道画什么的时候,你就通过联想,用画画语言来回答,什么人(主体物)在什么地点(背景),什么时间,和谁一起,在做什么。这样你画的内容就会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三、音乐情景,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儿童绘画创作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

如我在上绘画课《月亮弯弯》时,讲到通过联想你能想到天空中除了月亮,还有谁的时候。

同学们开始七口八舌。

“云彩!”“外星人!”“太空飞船!”“星星!”等等。

说到星星,立刻有几个学生先唱起来:“小星星,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接着,我打着节拍,全班同学一起唱了起来。同学们在愉快的音乐气氛中,感受到了月亮的文静幽谧,小星星的活泼调皮,天空的丰富多彩。绘画有了内容,有了节奏。

四、电脑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在进步,电脑应用在绘画中已是屡见不鲜。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制图软件。学生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分割组合,能成功地完成美术作品。也可以修改美化自己的照片,为学习生活增加趣味。

如果美术课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多种多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美术课也就成功完成了本身的目标。

五、关爱学生,认真聆听

“哈哈!瞧她画的蜗牛!大的这么大!小的又那么小!”当我像往常一样请学生上台分组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时,教室里响起这样的声音,听声音我就知道是晓川。听到同学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小洁的脸通红,默默地低头将画面朝向自己。我拿过她的作业本,仔细一瞧:她画的是一群蜗牛,只是画面最左边的那只很大,占了小半张纸,而其它的六七只都很小。这样,整个画面看起来很不均衡,的确不太美观。我明白晓川的意思,他是觉得构图不好看,反差大了些。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向学生强调构图要饱满、均衡,看这意思,我的话还是起了作用的,学生们对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小洁的这幅画显然不符合我的教学意图和审美主张。可我知道,这是个生性胆小的女孩子。于是,我一面示意其他同学继续练习,一面温和地安慰她。

“老师知道,小洁是不小心的,对吧?”

她没有说话,只是不住地摇头。

“那你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要这么画吗?难道它是蜗牛王?”我问道。

她抬起眼睛小声地说:“不!它是老师,后面的是它的学生。它们在排队!”

带队的蜗牛老师,排队的蜗牛学生,就像我们学校放学一样。很明显,以她的逻辑,她并没有错。

“老师也没有那么大吧?”晓川依然有些不服气。

“蜗牛老师就像蜗牛的妈妈一样。”小洁看着我,依然很小声地说。

那一刻,孩子的眼神和话语令我有一种无可名状的震撼。孩子在用图画表达对我的赞美和爱,而我却险些错过了这可贵的“心灵的交流”。也就在那一刻,这个生性胆小的女孩子让我懂得,教育人这件事情可能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此后的美术课上,我更加注意用心地去聆听,聆听孩子们对图画的解读,聆听他们鲜活敏感的内心。我发现,孩子们表现的不仅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更多的是他们心中的世界以及那份珍藏在他们内心的真自我和真性情。

小学古诗教学点滴谈 篇3

一、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诗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教《赠汪伦》时,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品读有机结合,感受诗意之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提倡:“学以致用”。叶老也指出:“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加强运用。”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如,我在教学《村居》时,在师生共同理解、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诗的意境写一写。有同学写道: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向远处流去。小溪两岸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乐得弯下了腰。小溪旁,有一个低小的茅屋,一棵高大的柏树长在茅屋的左边,给茅屋前洒下一片阴凉。屋后长着一片浓密的小竹林。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啊!

三、学习创作手法,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七岁,不作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将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生动逼真。又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以“锄禾”起兴,引出了要节约粮食的道理。所有的这些手法,曾在我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这些手法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探究精神

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细读感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学习古诗炼意,感受谋篇布局

许多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

如王之焕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同时这首诗还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构思巧妙,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理趣,耐人寻味,千载传诵不衰。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个特点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要尽量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使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第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点滴谈 篇4

一、巧设悬念, 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 也是探究的动力。小学生都有好动、好奇的特征, 他们对于什么事都充满兴趣, 都愿意自己去试一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巧设悬念诱发兴趣, 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创设分苹果的情境, 先拿出4个苹果平均分给文娜、钧晶2个同学, 然后问学生:“她们每人平均分几个苹果?”学生异口同声说:“2个。”我又拿出2个苹果平均分给王涛、伟超两个同学, 然后又问相同的问题, 同学们都伸出1根手指大声回答:“平均分到1个苹果。”接着我又拿出最后一个苹果, 要平均分给晓婷和慧枫两个同学, 并问每人分到几个苹果?这可把同学们都难住了。有一个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他说因为每人只分到半个苹果。我进一步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看着他们脸上满是渴望求知的表情, 我不紧不慢地说:“同学们别急, 学了这节课, 大家就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了。”学生听完, 个个精神抖擞, 注意力特别集中, 求知欲望特别强烈, 我顺势引出课题。通过这样设置“悬念”, 既可以把学生探求新知的“胃口”吊起来, 又能使学习新知识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二、巧用猜想, 浓厚探究氛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指数学问题提出后, 不忙解答, 而是请学生共同参与猜想解答的方法、策略或结果。当然这种猜想不是乱猜乱想, 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必须用事实或实验来验证。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能锻炼数学思维, 更能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猜想, 既浓厚了课堂的探究氛围, 更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手操作, 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征, 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就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架起沟通知识与大脑的桥梁。因为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产生表象, 再把表象内化为概念, 深入认识事物关系, 促进问题解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环节, 使学生手脑并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它既是10以内减法的延伸, 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基础, 是认知的生长点, 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没有按教材中提供的算法直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 (小棒) 动手操作, 自主合作探究算法, 并求出得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其算法也是多种多样。方法一:用小棒摆, 先摆15根, 再一根一根地去掉9根, 得出15-9=6;方法二:把15根分成10和5, 10-9=1, 1+5=6;方法三:把9分成5和4, 15-5=10, 10-4=6;方法四:想9+ () =15, 因为9+6=15, 所以15-9=6, 这样, 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算法, 具体、生动地掌握了算理, 又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使每个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性认识了生活中的角, 并能说出不同的角, 正确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角的特征———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学生虽然读得通顺, 但从他们的表情中就知道并不完全理解, 这是这节课的另一个知识点, 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 (学具) 不断变化叉开角的两条边, 然后通过同桌互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并说一说为什么?学生在操作比较中很快就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度有关”这一特征。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特征, 我又引导学生先用纸张随意折出一个角, 然后用剪刀剪掉后面的一些边, 再引导他们观察:角的边变短了, 但是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就这样, 学生在教师一系列的引导下, 通过动手操作, 一步一步掌握了角的特征, 还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养成了探究的习惯。

四、体验成功, 延续探究情感

小学古诗赏析教学点滴谈 篇5

【关键词】阅读赏析 拓展 扩、改、仿、创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8-01

众所周知,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走进古诗词,感受其魅力呢?现将一些尝试总结如下:

一、拓展相关诗词阅读和赏析

(一)向同一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如,学完王昌龄的《从军行》,教师可提问:你是否还知道其他的边塞诗呢?学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走进春天 感受诗歌”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统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二)向整篇(部)著作和系列篇目拓展。

以学过的古诗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诗人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古诗为基点,向整首、系列篇章拓展等。如学习李绅《锄禾》一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李绅的《悯农》的其他部分。

(三)向某个诗人的作品扩展。

如学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问:“你还知道李清照其他的诗作吗?”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四)向某个时代或时期的作品扩展。

如:在学了陆游的《示儿》后,学生知道了,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教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反应这一时期政治时局或者百姓生活的诗歌呢?”让学生通过这一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赏析一系列反应“抗金和收复失地”这一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诗词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完古诗词后,可结合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将古诗词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最终使诗词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一)扩写古诗词。

要扩写的古诗词,先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词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词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样做不仅巩固了阅读古诗词的效果,而且通过写文章,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

(二)改写古诗词。

古诗词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潜入古诗词,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将其改写成现代文,如:执教《枫桥夜泊》最后设计让学生把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既检查了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三)仿写古诗词。

仿写,可以检验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文笔是否精彩,考虑是否周全,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重视。但真正认识诗的同学较少,知道怎样仿写诗的同学则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仿写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仿写诗歌的基本方法(品—悟—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

(四)创作古诗词。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词,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词,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词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相信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引领走进古诗,触摸其心律,感受其魅力之后,必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极目远眺,其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其人生内涵会更加丰富而多彩!

参考文献:

[1]孙慧,陈昕:《小学古诗教学“四宜四忌”》.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3年6期

[2]熊国华:《拓展诗歌教学的新视野》.广东教育.2002年3期

小学语文教学点滴谈 篇6

一、学会课堂表演

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 课堂表演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因为课堂表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生的语文教材当中, 安排许许多多不同体裁的课文, 每篇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以及形象性。如童话《小公鸡和小鸭子》《小白兔和小灰兔》《美丽的公鸡》等;寓言《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故事《“你们想错了”》《将相和》等;小说《信箱》《小珊迪》等;诗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从另一方面讲, 小学的学生本身天真活泼好动, 对于一些故事有着超强的想象力以及表现欲望, 这也是他们非常喜欢表演课文的活动原因。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 而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这些个性。结合教材, 结合当下的形势需要, 将学生的特长、优势以及智趣、爱好等都尽力地保护起来, 并做到一定的发展和照顾。无论是低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 学校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的这种表现欲, 让他们在实际中逐步地解决问题, 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 分配给学生一定的工作, 让学生表现自己、发展才能。

三、微笑授课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 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这是教育学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据医学研究, 笑能使肌体放松, 能减少紧张、压抑, 从而进行有效的思维。因此, 作为教师, 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 而教师的作用, 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因此,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可以说, 微笑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时, 应运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社会是需要交际的, 课堂也应该是开放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特点来选择一位合适的同学作为自己的学习合作伙伴, 从而进行学习之间的交流。在学生进行学习合作交流之前, 教师要将文章当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告诉学生, 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 从而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提前准备。首先, 要明确小组之间的角色、分工, 让学生全面地参与进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 交流意见, 让每个小组都动起来;最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7

一、针对学生年龄, 实施趣味教学

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伊始, 我创设了“为白雪公主造门”解救白雪公主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积极动手为白雪公主造门, 都希望自己造的门能救出白雪公主。我创设了简短的故事情境,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性很高,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比较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可见,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故事情境, 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 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他们对数学没有枯燥感, 消除掉上数学课的时候哈欠连天, 愁眉紧锁的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同时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众所周知,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信息量大, 并且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地表达, 能够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声有色, 让原本呆板沉闷的数学课堂欢声笑语, 其乐融融。这时候教师需要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得到拓展。比如, 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时候,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我是这样设计题目的:屏幕上首先出现六个五颜六色的正方形, 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把这六个正方形组合成一个长方形, 并且计算出它的周长。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 有学生把这六个正方形排成了两行, 有的设计成了三行。通过计算机, 我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再让学生继续思考, 继续大胆地设计。有了计算机的帮助, 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拓展, 解答方法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学生学得热火朝天, 一点儿都没有厌倦的感觉, 一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都意犹未尽。这样学习, 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印象。实时创设适当情境, 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展创造性思维,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高科技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我曾经和我的学生一起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笼中若干鸡兔, 有8只头, 26只脚, 问鸡兔各几只?按照课本的解法复杂又难懂, 我在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后, 鼓励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解法, 这时王军站起来说了一种更好理解且简单的方法, 我表扬了他, 并把他说的方法命名为“王军解法”。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 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但对长方形的特征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神秘地说:“长方形的四条边和四个角里还藏着很多小秘密呢, 你愿意亲自探究一下吗?请你大胆猜测一下, 再用准备好的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想, 然后探索出长方形的特征。”创设“疑”境,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在“疑”境的创设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中增添了“自主”, 膨胀了“渴望”。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正确判断、推理出准确结论,这种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1 体验成功快乐,激发学习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另外,,总复习期间,通过开展“三自”活动 :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来激发学习兴趣。

2 坚持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 :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 :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 ;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 ;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 ;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 ;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3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各年纪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动手实践,激活思维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才能提高。“让学生在做中学”,就是要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立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这样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才能协同参与学习的过程。对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

5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小学计算教学点滴做法谈 篇9

一、注重算理和法则的教学,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在学生刚刚接触竖式计算时, 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 我先出示不同的数字如50, 39, 41, 25等等,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明白它的组成然后出示39+25如何计算?,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先摆39根小棒, 再在它下面摆25根小棒, 整捆和整捆的对齐, 单根和单根的对齐。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讨论, 摆一摆, 边摆边说过程。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有14根, 把10根捆成一捆, 放到整捆的下面, 这时还有4根单根的小棒, 再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是6捆, 所以39加25得64。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 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 (先算个位上的9加5得14) 理解:在竖式中怎样表示呢?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写4表示剩下的4根单根的小棒, 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写一个小“1”, 表示新捆的一捆, 也就是进上一个十。然后再加十位上的数, 把进上的1和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是6, 表示有6个整捆的小棒, 所以39加25得64。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9加5得14, 向十位进1, 个位写4。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学生利用小棒小组分析通过集体操作和讨论一些问题, 让学生感知“满十进一”的具体含义, 同时指出列竖式计算不容易出错, 可以通过做题尝试已取得学生的认同。达成一致后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当教师”“我能行”等等, 引导学生说算理, 说算法让学生通过说、讲、做, 充分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列竖式时要一对, 对照横式竖式数字是否一样;二看, 看清是加还是减;三计算, 计算注意进退位;最后横式写结果。这样一般情况下学生就看不错了。

2.在平时做作业时, 让学生准备一个竖式本专门写草稿, 并定期抽查, 给予评价。同学之间可以在本子上互相评价, 可以推荐给教师定期展览。在测验考试时, 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 而且对草稿也评分。促进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检查的重要性。由于班级人数太多, 不可能达到面批面改。于是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比一比, 谁能当好小老师;评一评看谁最仔细。作业连续5次全对, 奖励一朵小红花, 获得五朵小红花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哪怕是一块糖, 一个橘子, 学生都会欣喜若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逐步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三、加强基本的计算训练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 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 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 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 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 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和几加几的进位加法进行训练。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例如, “开火车”快速听算, 看卡片说结果,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口算题, 全班学生人人参与, 轮换出题, 每节课前出十五道口算题, 学生自己准备些口算卡片, 上课时出题的学生出示题, 其余学生口算, 偶尔穿插学生常错、易混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 这种紧张而有序的训练, 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本身就很枯燥乏味, 所以很多学生一听说做计算题就觉得没意思。这一学龄段的学生总是好胜心强, 喜欢表扬, 不论做什么, 都想争个第一。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 开展竞赛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通过竞争学生你追我赶, 劲头十足,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竞赛意识, 从而产生计算兴趣。竞赛方式有小组比赛, 每个学生都不希望拖后腿, 所以都积极参与。也可以采取开火车, 夺红旗的形式。既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爱好和兴趣。

五、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最关键的方法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可以办到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让班里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 我和学生说一起做一项活动:从今天开始每天坚持在本子上做五道计算题, 这不只是简单的五道题, 还要看哪位学生能坚持住, 做得好。每天学生提醒教师出题, 家长监督学生做题, 看谁坚持的好!每隔一段时间教师会展示本子, 还会请家长对于学生的本子给予评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再也不把做几道数学题当成负担。有的学生已经用完了一个本子, 我就让他收藏起来, 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 看看自己做了多少题, 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也会明白积少成多,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总之,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 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联系现实生活, 联系游戏活动, 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 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计算知识体验为有生命的东西, 从而感受到计算灵动的魅力。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之后数学课程的学习都有重要作用, 为此, 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注重算理和法则的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加强基本的计算训练,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几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点滴谈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心理教育 背诵

一、教给学生学会阅读

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预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源泉。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答案都在文中而不是自己的脑子里”的意识,进而引导学生要立足于读,在读上下工夫。古人说“读书贵神解”,因此,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读。比如要求学生快速诵读时,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关键语句、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及注释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了解课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形象等,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记叙的六要素,及人物描写的语句。说明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及事理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关键性的能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的语句。议论性课文先要引导学生找到中心论点,也应抓住表达观点的中心语句。抒情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线索。总之,通过预习感知文章内容,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的重点,为课上探究,讨论,训练等延展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该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通过小组解决,教师察言观色,适时引导,旁敲侧击,教给方法,授之以渔。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他们日后是要走向社会的,为适应社会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要培养知识广、能力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更需要让学生在语文的主动学习中更快更好地培养语文能力。

三、利用日记进行心理教育

利用日记进行心理教育,要有意为之,不要写成流水账,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理想追求、想象创造,按照文道统一的原则,进行潜移默化地训练。多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巧借“东风”,使学生不断自我改造,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教师要以诚待人,用心交心,才能达到利用日记渗透健康教育的目的。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只要每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最感兴趣,最心动的,随时随地的记下来,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好,时间长了,就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遣词造句,学会成段成篇的写文章。

四、扩大背诵范围

小学课文,需要背诵的很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找来《慧人慧语》,精挑细选让学生们背诵,《慧人慧语》内容广博,文辞隽秀。

有引导学生正视错误和正确的句子如:

告诉学生们谦虚的方法的句子如:

天才被别人称许,狂徒把自己赞扬。

启示学生们拥有智慧的句子如:

智者与愚人,一个思考,一个不思考;

天才与庸人,一个勤奋,一个不勤奋。

诸如此类的句子,不胜枚举,学生都比较喜欢,朗朗成诵,不仅增加了能力,而且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善于博采众长,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善于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他们打造成新一代的好苗子。

上一篇:三重分析下一篇:电子商务企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