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2024-05-12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1

一、教学要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了解, 应用数学知识, 可以更加感受数学的功能。教学中, 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被教师激发出来, 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考虑, 去行动, 很多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通过他们的思考解决, 这样,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息息相关。学生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就会激情不断, 对学习兴味盎然, 乐于参与, 热爱生活, 喜欢所学的知识。比如, 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我出了一道题, 让学生思考:“我们要搬进新教室了, 教室长50米, 宽35米, 这间教室要铺地砖, 总共有三种地砖。甲种:边长为7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12元。乙种:边长为9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15元。丙种:边长为65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10元。你能做参谋, 买到适合教室的地砖吗?”结果, 学生做题踊跃, 很多学生都做对了, 下课铃声响起, 学生意犹未尽。再如, 教学《小数四则运算》后, 我给学生留了以下作业:去超市调查各种笔记本和铅笔的价格, 看看他们的差别在哪里, 如果想多买一些, 哪种商品最为实惠?这样学生通过自主调查、收集研究信息, 激活了思维, 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锻炼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 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比教师单一讲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从而使教学变得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情境需要模拟表演, 需要创设氛围, 而多媒体可以创设出逼真形象的情境, 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利用好了多媒体, 可以很简单地移植情境。多媒体由于形声并茂, 文图结合, 使教学内容立刻变得形象生动, 小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不仅仅是学习, 而是在做一场游戏, 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理解, 激起了学习的欲望, 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一切学习都在津津有味中进行, 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建立起了生动的联系。

小学美术教学点滴谈 篇2

美术教育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化人类的情感,使人们从繁琐臃肿的现实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释放激情、传播动力,为人生增彩。肩负如此重任的美术教育好比是一座金字塔,而小学美术教育便是这座巍峨金字塔的坚实基底。它肩负着发展小学生整体素质服务,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使命。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并终身受益。

一、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

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境,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学生的情感。如对《小船在水里游》一课的绘画讲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彩纸折叠的方法制作出各种小船的形状。教师先出示小船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再让学生分析小船的外型及制作的材料,学生说出了小船的种类及性能。运用教师教的几种方法制作出多种小船。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船放飞愿望的活动,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联想绘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一节绘画课上,同学都开心地在画画。一个小男孩却拿着笔不敢画,我走到他旁边,用手轻抚着他的头:“小朋友,你怎么不画画?”我问。他说:“我不知道画什么。”“你会画圆形吗?”我边鼓励边引导,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形,我问他这个圆形像什么?他说像太阳。

我启发他:“太阳在天空中生活,天空中还有哪些事物?”在我的耐心启发下,他在天空中添上了白云、小鸟。我又问他:“你看,天气多么晴朗啊!小鸟却匆匆忙忙的,它们要做什么事呢?”他用极快的速度在太阳的下面画了一棵大树,在树上画了一个鸟巢,鸟巢里有几只雏鸟。同时,在飞翔的小鸟嘴里添上一条小虫。我又笑道:“这棵树一定很孤单,你能为他找来小伙伴吗?”小男孩一听,很快把大树变成了一位老爷爷的形象。在大树下添加了在做游戏的小朋友等等。画面内容很快就丰富了起来。当我给予他“你画得真棒”的赞扬时,小男孩露出了开心的微笑。我告诉我的学生,当你觉得不知道画什么的时候,你就通过联想,用画画语言来回答,什么人(主体物)在什么地点(背景),什么时间,和谁一起,在做什么。这样你画的内容就会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三、音乐情景,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儿童绘画创作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

如我在上绘画课《月亮弯弯》时,讲到通过联想你能想到天空中除了月亮,还有谁的时候。

同学们开始七口八舌。

“云彩!”“外星人!”“太空飞船!”“星星!”等等。

说到星星,立刻有几个学生先唱起来:“小星星,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接着,我打着节拍,全班同学一起唱了起来。同学们在愉快的音乐气氛中,感受到了月亮的文静幽谧,小星星的活泼调皮,天空的丰富多彩。绘画有了内容,有了节奏。

四、电脑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在进步,电脑应用在绘画中已是屡见不鲜。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制图软件。学生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分割组合,能成功地完成美术作品。也可以修改美化自己的照片,为学习生活增加趣味。

如果美术课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多种多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美术课也就成功完成了本身的目标。

五、关爱学生,认真聆听

“哈哈!瞧她画的蜗牛!大的这么大!小的又那么小!”当我像往常一样请学生上台分组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时,教室里响起这样的声音,听声音我就知道是晓川。听到同学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小洁的脸通红,默默地低头将画面朝向自己。我拿过她的作业本,仔细一瞧:她画的是一群蜗牛,只是画面最左边的那只很大,占了小半张纸,而其它的六七只都很小。这样,整个画面看起来很不均衡,的确不太美观。我明白晓川的意思,他是觉得构图不好看,反差大了些。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向学生强调构图要饱满、均衡,看这意思,我的话还是起了作用的,学生们对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小洁的这幅画显然不符合我的教学意图和审美主张。可我知道,这是个生性胆小的女孩子。于是,我一面示意其他同学继续练习,一面温和地安慰她。

“老师知道,小洁是不小心的,对吧?”

她没有说话,只是不住地摇头。

“那你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要这么画吗?难道它是蜗牛王?”我问道。

她抬起眼睛小声地说:“不!它是老师,后面的是它的学生。它们在排队!”

带队的蜗牛老师,排队的蜗牛学生,就像我们学校放学一样。很明显,以她的逻辑,她并没有错。

“老师也没有那么大吧?”晓川依然有些不服气。

“蜗牛老师就像蜗牛的妈妈一样。”小洁看着我,依然很小声地说。

那一刻,孩子的眼神和话语令我有一种无可名状的震撼。孩子在用图画表达对我的赞美和爱,而我却险些错过了这可贵的“心灵的交流”。也就在那一刻,这个生性胆小的女孩子让我懂得,教育人这件事情可能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此后的美术课上,我更加注意用心地去聆听,聆听孩子们对图画的解读,聆听他们鲜活敏感的内心。我发现,孩子们表现的不仅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更多的是他们心中的世界以及那份珍藏在他们内心的真自我和真性情。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点滴谈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09-0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对数学热情的火把,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圆形”时。首先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说:“车轮是圆形的”,有的同学说:“桌面是长方形的”,有的同学说:“手绢是正方形的”……也有的同学用这些图形摆成了小汽车、房子和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潜在资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教材中也有许多生活例子带百分数,但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想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生活的百分数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新课前展示学生带来不同类型的饮料和啤酒的商标,观察在它们商标上是否有一个相同的符号 ,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扎兰屯原浆酒精度是42%,小米酒酒精度50%,北京二锅头酒精度56 %,沈雪酒精度8%。这些材料,使抽象的百分数一下子与学生贴近了许多。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高。这节课不但很好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还能将知识用与生活中去,课后小结中学生还总结了让爸爸少喝酒,注意身体健康,在教学中进行里德育教育。这样把数学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心理需要,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

二、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我在创设情境中更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思考。如我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是老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适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没有开始上课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楼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四、创设使用学具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的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因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很必要。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容易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点滴谈 篇4

一、针对学生年龄, 实施趣味教学

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伊始, 我创设了“为白雪公主造门”解救白雪公主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积极动手为白雪公主造门, 都希望自己造的门能救出白雪公主。我创设了简短的故事情境,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性很高,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比较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可见,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故事情境, 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 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他们对数学没有枯燥感, 消除掉上数学课的时候哈欠连天, 愁眉紧锁的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同时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众所周知,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信息量大, 并且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地表达, 能够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声有色, 让原本呆板沉闷的数学课堂欢声笑语, 其乐融融。这时候教师需要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得到拓展。比如, 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时候,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我是这样设计题目的:屏幕上首先出现六个五颜六色的正方形, 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把这六个正方形组合成一个长方形, 并且计算出它的周长。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 有学生把这六个正方形排成了两行, 有的设计成了三行。通过计算机, 我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再让学生继续思考, 继续大胆地设计。有了计算机的帮助, 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拓展, 解答方法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学生学得热火朝天, 一点儿都没有厌倦的感觉, 一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都意犹未尽。这样学习, 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印象。实时创设适当情境, 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展创造性思维,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高科技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我曾经和我的学生一起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笼中若干鸡兔, 有8只头, 26只脚, 问鸡兔各几只?按照课本的解法复杂又难懂, 我在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后, 鼓励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解法, 这时王军站起来说了一种更好理解且简单的方法, 我表扬了他, 并把他说的方法命名为“王军解法”。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 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但对长方形的特征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神秘地说:“长方形的四条边和四个角里还藏着很多小秘密呢, 你愿意亲自探究一下吗?请你大胆猜测一下, 再用准备好的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想, 然后探索出长方形的特征。”创设“疑”境,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在“疑”境的创设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中增添了“自主”, 膨胀了“渴望”。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点滴谈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高效

一、让数学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逻辑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模仿能力强、喜欢表现自己等特征,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影响,希望被老师表扬和鼓励。只有把数学课上的有滋有味,多鼓励学生,让课堂吸引住孩子,学生才会喜欢上数学课,喜欢上数学课的老师。

上课过程中,插入几句笑话,做个小游戏,所用时间也不多,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老师可以随时调整。开心氛围的创设不是只有老师,学生也可以参与。开心氛围的营造方法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效果是一样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当接一个班时,我都会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做起。刚开始教时教得很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只要上课注意听讲,是很容易学会的,从而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逐步加深,放快速度,由易到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前全国都在提倡高效课堂,我们也在学习杜郎口、洋思等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后进生敢发言了,不大方的学生变得大方了,这种课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能听到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数学学习兴趣是一天天培养起来的,好的习惯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有一位刚从农村学校转到我班的学生,刚来城市上课,很不习惯。可是,当他因为有一次上数学课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后,他的不习惯慢慢改变了。长久下来,他将数学的乐趣一天一天的积累,最后学数学越来越轻松,数学课也成了他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兴趣在于积累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积累数学的乐趣本身就是一种好的习惯,数学学习兴趣也会随着积累的过程慢慢增加,变得越来越浓厚。

三、亲其师,信其道

想让学生亲近教师,首先需要教师亲近学生,从而构建起一个平等的关系,让学生乐于、喜于跟老师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才有了互动,才有了进一步能上好课,能上高效课的可能。其次,学会宽容学生。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期性的。有无意错误,也有有意错误。而课堂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小单位,一个基本组成形式。他们的错误往往在课堂中更具有典型性。常常以学生在课堂中开小差,与同学聊天为代表。如果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错误时只是一味地“镇压”,所起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所以我们要谈教师的宽容,要对学生宽容。如果说平等关系的建立是基础的话,那么宽容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亲其师。

四、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四句话

第一句话:“老师我还不懂”。就是说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敢于问,问老师、问同学。我非常喜欢鼓励学生说这一句话,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肯定存在着智力差异,后进生跟不上教学步伐,所以要鼓励孩子说出我不会,我还不懂。

第二句话:让孩子说:“老师我来帮他”。学生都是喜欢表现自己的,生怕自己比别人差,教学中给学生适当的引导,互帮互学,让每个同学都更加的自信。

第三句话:“老师,我不同意”。就是学生不同意老师、其他学生的观点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表现,所以应培养学生说我不同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表现自我,发展个性。

最后一句鼓励学生说:“老师,让我来说”。其实就是把学生推上讲台,有时学生讲的效果比老师还好,所以学生能讲的,我就尽量让孩子去讲,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小老师呢,经过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数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作为教师,应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身心特点,让他们从一开始学习数学时就有兴趣,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开展愉快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以使学生对数学自始自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从而达到真正学好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芳.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参考,2013,(04).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点滴谈 篇6

一、巧设悬念, 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 也是探究的动力。小学生都有好动、好奇的特征, 他们对于什么事都充满兴趣, 都愿意自己去试一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巧设悬念诱发兴趣, 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创设分苹果的情境, 先拿出4个苹果平均分给文娜、钧晶2个同学, 然后问学生:“她们每人平均分几个苹果?”学生异口同声说:“2个。”我又拿出2个苹果平均分给王涛、伟超两个同学, 然后又问相同的问题, 同学们都伸出1根手指大声回答:“平均分到1个苹果。”接着我又拿出最后一个苹果, 要平均分给晓婷和慧枫两个同学, 并问每人分到几个苹果?这可把同学们都难住了。有一个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他说因为每人只分到半个苹果。我进一步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摇摇头表示不知道。看着他们脸上满是渴望求知的表情, 我不紧不慢地说:“同学们别急, 学了这节课, 大家就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了。”学生听完, 个个精神抖擞, 注意力特别集中, 求知欲望特别强烈, 我顺势引出课题。通过这样设置“悬念”, 既可以把学生探求新知的“胃口”吊起来, 又能使学习新知识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二、巧用猜想, 浓厚探究氛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指数学问题提出后, 不忙解答, 而是请学生共同参与猜想解答的方法、策略或结果。当然这种猜想不是乱猜乱想, 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必须用事实或实验来验证。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能锻炼数学思维, 更能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猜想, 既浓厚了课堂的探究氛围, 更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手操作, 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征, 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就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架起沟通知识与大脑的桥梁。因为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产生表象, 再把表象内化为概念, 深入认识事物关系, 促进问题解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环节, 使学生手脑并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它既是10以内减法的延伸, 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基础, 是认知的生长点, 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没有按教材中提供的算法直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 (小棒) 动手操作, 自主合作探究算法, 并求出得数。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其算法也是多种多样。方法一:用小棒摆, 先摆15根, 再一根一根地去掉9根, 得出15-9=6;方法二:把15根分成10和5, 10-9=1, 1+5=6;方法三:把9分成5和4, 15-5=10, 10-4=6;方法四:想9+ () =15, 因为9+6=15, 所以15-9=6, 这样, 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算法, 具体、生动地掌握了算理, 又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使每个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性认识了生活中的角, 并能说出不同的角, 正确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角的特征———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程度有关, 学生虽然读得通顺, 但从他们的表情中就知道并不完全理解, 这是这节课的另一个知识点, 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 (学具) 不断变化叉开角的两条边, 然后通过同桌互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并说一说为什么?学生在操作比较中很快就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度有关”这一特征。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特征, 我又引导学生先用纸张随意折出一个角, 然后用剪刀剪掉后面的一些边, 再引导他们观察:角的边变短了, 但是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就这样, 学生在教师一系列的引导下, 通过动手操作, 一步一步掌握了角的特征, 还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养成了探究的习惯。

四、体验成功, 延续探究情感

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点滴谈 篇7

一、学会选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材料, 焉能作文?作文选材其实分成两步走, 一是找材料, 二是选材料。找到材料后才能从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关于找材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得相当透彻:“ (学生应)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解读这句话要抓住两点:

1. 留心观察。

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 他们还不太善于观察。我们要教会学生留心身边每天发生的事, 观察同学、老师、父母、亲朋的说话、行动、表情。如果可能的话, 还可关注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 珍视感受。

不仅要观察, 还要思考, 思考亲情、友情、师生情、父母情, 思考事情对我们的教育意义, 并将其中重要的内容和对自己的启迪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素材的积累了。关于选材料, 应做到三忌三宜:即忌大宜小、忌多宜少、忌俗宜新。材料太大, 写起来容易空洞;材料太多, 眉毛胡子一把抓, 往往会出现流水账, 这是作文的大忌;至于“俗”, 主要是指那些老掉牙的材料, 比如做好事, 一个小孩掉河里, 有人立刻跳到冰冷的河水中;一个装满粮食的车要上桥, 有人主动地上前帮着推;有同学考试想作弊, 被某某同学制止了。考试过后, 这位同学又主动找其谈心, 结果是皆大欢喜, 等等。生活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事情可供选择, 为什么偏偏要去反复咀嚼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呢?我们要教会学生选那些看起来不上眼的小事、新事, 正是那些新鲜感人的小事, 才反映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想象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 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 笔者常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 让学生从生活中遴选出真实的材料去写一些纪实作文当然重要, 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求他们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进行想象作文同样是对学生智力的有效开发, 是小学作文不可或缺的作文类型。那么, 如何鼓励学生多想象呢?笔者喜欢运用交流探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狭窄, 看的课外书不会太多, 而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 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达到发散思维、拓宽想象空间的目的。比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7是一篇想象作文的范文, 范文的下面同时布置了一篇想象作文, 要求“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进行想象。考虑到学生对天空了解尚少, 可让学生学写一篇动物方面的童话。作文前要求学生尽情发挥联想, 畅谈自己看法。由于学生打开了思路, 虽然不少习作都显幼稚, 但也确实很有新意。其中有篇写狐狸再次骗取了乌鸦口中肉的故事, 出场的动物就增加了小狐狸、老虎和狼。故事情节曲折, 很难想象这是出于一个六年级学生之手。让学生谈体会时, 这位学生说:“是讨论交流激发了我的想象。”

三、教会自拟题

如果翻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习作部分, 我们不难发现, 几乎没有一篇命题作文, 是让学生自拟题目。这是为什么呢?不妨先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是怎么说的:“ (教师应)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始阶段, 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作文教学中, 要尽量地少设置条条框框, 让学生自主拟题也就是这个目的。小学生大都不会自己拟题, 教师在这方面要适当地作一些指导。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些例子”这句话, 向“例子”学习是再好不过的了。这里以语文六年级上册为例, 记叙文篇目有《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负荆请罪》、《船长》、《轮椅上的霍金》、《牛郎织女》、《钱学森》等。可告诉学生, 命题其实很简单。课文中有以人的名字命题的, 如《郑成功》、《钱学森》;有以最感人的事情命题的,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负荆请罪》、《轮椅上的霍金》;有以人的职务和工作性质命题的, 如《船长》、《牛郎织女》。这样一讲, 学生都恍然大悟, 知道了命题并不难。经过多次训练, 大家都能拟出较为合适的题目来。

小学语文教学点滴谈 篇8

一、小学教师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众所周知, 小学生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希望, 是我们未来建设的主力军, 如果这一代人不能很好地健康成长, 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可见青少年的健康问题, 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所以, 小学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要善于抓住契机, 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灵活多样地采纳、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 最大限度地将语文教学优化成有情趣的、生动的课堂教学。

二、语文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角色情感

许多篇优秀作品并不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蕴含于字词句之中, 让读者充分想象, 从不同角度深度体会内涵, 比如描写神态、情感、语气、动作等词语,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美丽的公鸡》一文中, 公鸡三次比美, 三次对话中分别对啄木鸟、小蜜蜂、青蛙的称呼是“长嘴巴的啄木鸟”“鼓眼睛的小蜜蜂”“大肚皮的青蛙”, 这充分体现了大公鸡的傲慢、无理, 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点, 让学生思考从公鸡的话中, 你看出了什么?继而要追问, 面对公鸡的提问, 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并让学生以故事中动物的身份来读, 学生读得兴致盎然, 从读中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内心情感。

不仅如此, 老师还请学生上台表演文中动物的动作, 如, 大摇大摆等, 更使学生情绪高涨, 对文中动物加深了理解。

三、让学生学会朗读诗歌

诗歌来源于生活, 但是已经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生活经历了诗人的加工, 便成了一个具体的诗人的产品, 所以, 阅读一个诗人的诗, 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沟通, 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情感交流, 就是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仔细阅读的结果, 就是能够完美地让诗人的情感再现, 让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 一定要达到诗人笔下的诗作、学生朗读的文字, 二者合一。这就要求阅读诗歌的人, 不但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 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再加上有一定的心理感知, 以此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内涵, 品味出高层次的、优美的诗情画意。在此就涉及想象和联想, 这就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 进行丰富的想象, 甚至是创造, 通过头脑中形成的画面, 感受诗歌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训练, 久而久之, 既训练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感悟的加深, 创造力也得到了增强。

小学计算教学点滴做法谈 篇9

一、注重算理和法则的教学,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在学生刚刚接触竖式计算时, 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 我先出示不同的数字如50, 39, 41, 25等等,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明白它的组成然后出示39+25如何计算?,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先摆39根小棒, 再在它下面摆25根小棒, 整捆和整捆的对齐, 单根和单根的对齐。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讨论, 摆一摆, 边摆边说过程。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有14根, 把10根捆成一捆, 放到整捆的下面, 这时还有4根单根的小棒, 再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是6捆, 所以39加25得64。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 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 (先算个位上的9加5得14) 理解:在竖式中怎样表示呢?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写4表示剩下的4根单根的小棒, 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写一个小“1”, 表示新捆的一捆, 也就是进上一个十。然后再加十位上的数, 把进上的1和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是6, 表示有6个整捆的小棒, 所以39加25得64。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9加5得14, 向十位进1, 个位写4。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学生利用小棒小组分析通过集体操作和讨论一些问题, 让学生感知“满十进一”的具体含义, 同时指出列竖式计算不容易出错, 可以通过做题尝试已取得学生的认同。达成一致后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当教师”“我能行”等等, 引导学生说算理, 说算法让学生通过说、讲、做, 充分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列竖式时要一对, 对照横式竖式数字是否一样;二看, 看清是加还是减;三计算, 计算注意进退位;最后横式写结果。这样一般情况下学生就看不错了。

2.在平时做作业时, 让学生准备一个竖式本专门写草稿, 并定期抽查, 给予评价。同学之间可以在本子上互相评价, 可以推荐给教师定期展览。在测验考试时, 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 而且对草稿也评分。促进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检查的重要性。由于班级人数太多, 不可能达到面批面改。于是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比一比, 谁能当好小老师;评一评看谁最仔细。作业连续5次全对, 奖励一朵小红花, 获得五朵小红花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哪怕是一块糖, 一个橘子, 学生都会欣喜若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逐步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三、加强基本的计算训练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 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 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 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 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 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和几加几的进位加法进行训练。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例如, “开火车”快速听算, 看卡片说结果,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口算题, 全班学生人人参与, 轮换出题, 每节课前出十五道口算题, 学生自己准备些口算卡片, 上课时出题的学生出示题, 其余学生口算, 偶尔穿插学生常错、易混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 这种紧张而有序的训练, 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本身就很枯燥乏味, 所以很多学生一听说做计算题就觉得没意思。这一学龄段的学生总是好胜心强, 喜欢表扬, 不论做什么, 都想争个第一。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 开展竞赛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通过竞争学生你追我赶, 劲头十足,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竞赛意识, 从而产生计算兴趣。竞赛方式有小组比赛, 每个学生都不希望拖后腿, 所以都积极参与。也可以采取开火车, 夺红旗的形式。既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爱好和兴趣。

五、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最关键的方法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可以办到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让班里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 我和学生说一起做一项活动:从今天开始每天坚持在本子上做五道计算题, 这不只是简单的五道题, 还要看哪位学生能坚持住, 做得好。每天学生提醒教师出题, 家长监督学生做题, 看谁坚持的好!每隔一段时间教师会展示本子, 还会请家长对于学生的本子给予评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再也不把做几道数学题当成负担。有的学生已经用完了一个本子, 我就让他收藏起来, 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 看看自己做了多少题, 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也会明白积少成多,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总之,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 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联系现实生活, 联系游戏活动, 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 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计算知识体验为有生命的东西, 从而感受到计算灵动的魅力。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之后数学课程的学习都有重要作用, 为此, 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注重算理和法则的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加强基本的计算训练, 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几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点滴谈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74-1

一、营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美术教学应该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如果教师一味注重课堂纪律,只重视知识的灌注,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学生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去上美术课,试问学生怎么能放飞想象的翅膀?怎么能对美术课感兴趣呢?所以,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美术欣赏课的种种顾虑,努力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绪,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传染”给学生。将自己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惜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和老师走得更近,这样学生才能更喜欢上美术课。教师还可以在美术教室经常布置画家或同学们的佳作,使学生一进美术教室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缓解学生课前的压抑心情,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欣赏课。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富于激情,这是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美感。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应尽量选择可以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的类型。这有助于学生产生高尚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如欣赏苏教版六年级《我的成长变化》一课中《结婚后我会怀孕》《我会有一个小朋友》《我会成为老奶奶的》这一成长组画时,教师可通过极富情感的语气,组织学生欣赏画面中人物的形态、表情,色彩的运用,启发学生理解作品中洋溢着的“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母子之间的天伦之乐”、“老年生活的悠闲安详”等情感。然后再讨论人在成长过程中将产生哪些变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二、努力探究指导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1.讲解——形象直观。

学生看不懂抽象画,我在上课后首先利用多媒体通过两幅风景图片《平原秋色》《灌木丛》,抽象出两幅题为《音乐的节奏》的画,同学们马上就分辨出一个是舒缓、柔美的节奏,一个是奔放、跳动的节奏。紧接着组织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景象可以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音乐。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说明了学生对抽象画只要经过想象还是可以理解的。

2.解惑——各抒己见。

抽象画大师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呢?我认为抽象画意会容易言传难,而且言传还容易对画意产生偏差,于是我设计了“看图想音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师们的抽象画。教师分别出示蒙得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康定斯基的《梦中的笛声》《即兴二十八号》等作品组织学生欣赏,要求学生想象不同风格的音乐。体会不同特性的线条、色块相互搭配所产生的不同感受。教师鼓励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一句话,教师也把自己欣赏后的心得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的互动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同时,也破除了学生对抽象绘画的困惑与不解,激发了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探究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地探讨,不断地表达。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3.实践——生动有趣。

接下来,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来做一次抽象画家。于是我让学生听了一首欢快的乐曲,让学生用彩色线——这种最简单又是最直观的手法来表现。怎样启发同学们思考呢?首先让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即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线条:直的、弯的、长的、短的、折的、圆弧线、斜线、交叉线……在这基础上再要求同学将这些线条与各人的知识、经验、体会联系起来,如有的同学说:圆弧线比较优美,没有棱角线那样感觉刺人,所以能跟舒缓的音乐架起桥梁。而那折线则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不稳定性。有的同学说:强节奏音乐应该是一根根断线,柔美的音乐应该是一条平线……最后,我播放了几组不同风格的音乐,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了一张张没有具体形象,只有点、线、面组成的抽象画。同学们经过前面的探索和练习,已初步掌握了抽象画创作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的作业都各具特色,十分成功。

三、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现行的美术教材具有很强的广延性,这不仅体现在学习时间向课外延伸,也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延伸上。要求教师适当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进行教学,注重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镇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江南水乡,古文化遗址较为丰富。其中散布在丹阳各乡镇的六朝石刻,以其雄伟的姿势、独特的造型手法、浓厚的古文化积淀更是饮誉海内外。长江傍我镇而过,造就了长江边秀丽的自然景观,蜿蜒曲折的江堤、满地生长的野花野草、倒映在江水中的粼粼霞光与江面上来往的船只相映成趣。它吸引了无数文艺、考古工作者及游客来此写生、拍摄、研究。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经常给学生讲六朝石刻的故事和长江沿岸的风俗民情,并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写生,增加学生的兴趣,激起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上一篇:地震预报下一篇:客户信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