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2024-05-16

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精选十篇)

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篇1

一、空间节约的概念

根据“空间节约”的概念, 将空间节约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中, 要努力使资源配置按照集约化即集中节约的原则进行配置, 使城市、交通、工业、生活设施在集约化布局中实现节约资源的目标。”

二、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土地集约使用的必然性

一方面,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交通、住宅和城市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其中大部分来自耕地。另一方面, 中国的土地资源包括耕地资源、水域资源、森林资源极为短缺, 要支撑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就存在粮食用地承载力、环境用地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的极限。因此, 既要使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又不突破土地三大承载力的极限, 就需要走土地集约化的道路。

(一)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扩张与粮食用地的矛盾

从全局来看,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生存条件的前提下来实现。众所周知, 耕地资源等同于粮食安全。因此, 保障维持社会生存的耕地占有量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极限。根据国土资源部2006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27亿亩, 占国土面积的12.86%;人均耕地只有1.4亩, 相当于同期世界人均耕地2.88亩的48.6%。

(二)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用地的矛盾

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来看, 环境保护用地已经被严重“侵蚀”了。居民点与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扩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积压了环保用地, 导致草地与水面这些环境保护依托之地的空间正在缩小。

(三)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与建设用地的矛盾

近年来, 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扩张, 而建设用地需求的扩张又导致占用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可供数量极其有限。根据完成工业化时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下限和进口与单产提高可能的上限计算, 中国在未来25年中必须保障的土地红线是18亿亩耕地。而2006年的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再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 到2004年底, 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107.9万亩, 空闲土地84.2万亩, 批而未供土地203.4万亩, 三类土地总量为395.6万亩。因此, 到2020年, 15年内只有3400万~4000万亩之间耕地可转为建设用地, 即平均每年200万~300万亩左右。

三、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估价

(一) 土地要素的边际贡献率偏低

数据显示, “十五”期间, 我国二三产业劳动的边际贡献率为0.56, 资本的边际贡献率为0.51, 而土地的边际贡献率仅为0.02。这就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的劳动力, 能带来产出增加0.56;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 能带来产出增加0.51;每增加一单位的土地, 仅能带来产出增加0.02, 这说明我国的土地资源是粗放利用的。

(二) 城市土地扩张快于城镇人口增长

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 (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 是衡量城市用地集约程度的重要指标。从1995~2004年来看, 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平均为1.78, 明显超过了世界公认的合理限度1.2。期间, 2002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最高达到2.89, 这说明中国的城市土地扩张的速度明显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三)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

建设部2005年重新颁发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国家用地标准的最大区间为60~120 (m2/人) 。但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用地总量在迅猛扩张的同时, 人均建设用地也明显“超标”。

(四) 城市立体化程度低, 综合容积率不高

城市综合容积率也是衡量土地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城市土地处于集约化状态时, 城市住宅乃至整个城市的综合容积率就较高, 反之, 就较低。

(五) 城市土地投入产出率偏低

土地投入产出率是衡量土地集约化程度的主要指标。1997~2004年, 市辖区人均GDP年均增长9.67%, 地均GDP年均增长7.69%, 人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84%, 地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68%;人均投入年均增长14.62%, 地均投资增长12.55%;说明, 尽管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但是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四、我国实行空间节约的总体思路

(一) 探索土地国有制权益的最佳实现方式

国有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与土地集约化使用是高度一致的。未来应当从三个方面探讨土地国有制权益的最佳实现方式。

1) 规范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委托代理关系。2) 改革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收益形式。3) 强化土地规划与执行的公众参与与监督。

(二) 经营性土地价格形成完全市场化

中国经营性土地价格一天不完全实行市场化, 空间节约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非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就会导致要素的错配, 要素错配就会导致要素的浪费, 要素的浪费就会使要素变得更加稀缺, 要素的稀缺又会进一步推高土地要素的价格。因此, 充分发挥地租、地价对土地利用的市场调节作用, 健全土地市场体系是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根本途径。

(三) 建立促进集约用地的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存量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的必要性已经尽人皆知, 但是, 采取何种有效的手段来实现上述目标则是悬而未解的。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建立起有效率的激励与约束集约用地的机制, 从而使用地者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具有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 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流转, 实现粗放用地行为向集约用地行为转化。1) 加大土地粗放利用的成本压力。2) 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投资动力。

(四) 完善中央与地方合理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

如前所述, 土地资源粗放使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不合理分配关系的产物。要促进地方政府用地与供地行为合理化、控制城市盲目扩张, 通过改变中央与地方财政收益分配的“游戏规则”, 以提高地方政府保护农用地和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积极性。根据我国情况, 一方面尽快出台物业税, 提高地方土地保有量的收益, 丰富与增强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 另一方面, 中央政府应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地方政府有足够财力实现事权职责, 减轻对扩大征用土地融资依赖度。

五、结语

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篇2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从托克托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出发,通过对托克托县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分析得出托克托县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托克托县的实际情况建立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对各种文献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全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托克托县相类似地区的平均水平作为分析依据,并通过专家咨询等方式最终确定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在对托克托县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之后,得出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结论:托克托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值为0.968,土地投入指数:0.208;土地利用指数:0.261;土地产出提数:0.344;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0.155;参照评价标准评比,说明托克托县城镇土地利用处于非集约利用状态。这表明托克托县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量是很大的,土地呈过度利用的状态,这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全县耕地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表明城镇建设中的绿地数量是不够的,城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也不够大,在今后的城镇建设过中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可知,托克托县的土地集约利用形式很严峻。最后,在...【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mainly starts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nalyses and finds the matters in land utiliz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utilization status.Bases on this, establishes the index system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f Tuoketuo county and the principl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And finally determines the weights of all...【关键词】小城镇 土地 集约利用 研究

【英文关键词】small tow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research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4-5ABSTRACT5-6

中文摘要

1.1 选题1.2.1 国外研1.2.3 研究1.3.1 研究思

第1章 绪论9-18

10-1512-1515-18的背景9-10究动态10-12现状评述15路1516-1818-

2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2 国内研究动态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2 研究方法15-161.3.3 技术路线

2.1 自然条件第3章 托克托县土地第2章 托克托县概况18-232.2 社会经济条件21-23利用现状分析23-3023-2823-2

43.1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1.1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总体结构分析3.1.2 托克托县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4-2626-283.1.3 托克托县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分析3.2 托克托县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8-30

4.1 评价思路

4.3 土第4章 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30-36304.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0-32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32-34考标准值34

4.4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参

4.6 托克托县土地集

4.5 评价方法34-35约利用评价结果及分析35-36的建议和措施36-45土地资源配置36-37

第5章 托克托县土地集约利用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规划编制,优化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发展

三、完善土地收储制度,加强

四、积极推进城镇土地整

五、减缓城镇外延式扩展

六、增加城镇绿化用地面积,七、合理推进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土和优化城镇土地存量市场37-39政府对土地二级市场的干预39-40理,切实增加建设用地供给量40-41速度,实现城镇立体式发展4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地聚集效益42-4343-44展望45-47考文献47-5151-52致谢

42八、采取技术手段,有效加强土地利用监管

44-4

5第6章 结论与

九、强化集约用地的理念

6.1 结论45-46

6.2 展望46-47

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篇3

关键词:小城市;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榆树市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未来15年城市化水平将保持年均8~10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若继续外延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未来建设用地需求与城市用地供给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这将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为主要任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搞好城镇宏观和微观布局,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可以说,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已经上升到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也是落实国家有关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重要措施。继2011年开展30个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后,国土资源部于2012年又部署开展了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榆树市也位列其中[2]。当前,榆树市正步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与可供土地的严重短缺矛盾日益突显,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也任重道远,这就要求必须节约集约用地。本文以榆树市为例,对其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数据调查,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评价、潜力规模测算以及开发时序研究,并提出建设用地规模挖潜、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途径及措施。

1 工作依据与技术路线

1.1 工作依据

(1)《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号);(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3〕438号);(4)《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8〕12号);(5)《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6)《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7)《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制图规范》;(8)《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9)《榆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榆树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1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1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1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2002版));(15)《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01);(16)《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8-2001);(17)其他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和技术标准。

1.2 技术路线

榆树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分为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城市集约利用潜力测算三大部分,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整理;技术分析与评价;成果编制;成果验收;成果归档等[3]。工作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见图1。

2 评价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

2009年~2012年榆树市常住城镇人口增加幅度大于常住农村人口的减少幅度,从而使得榆树市常住总人口逐年增加。随着榆树市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一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造成常住农村人口的逐年下降和常住城镇人口的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榆树市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导致大量外来人口向榆树市城镇迁移,从而使得榆树市城镇人口增加量大于农村人口减少量。与此同时,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和村庄用地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镇面积不断扩张。榆树市工业发展速度大幅增加,工业用地需求量巨大。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常住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然而村庄用地却呈现增长趋势,说明部分农村人口在村庄用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从定量评价各指标值来看,增长耗地指数值最高,为89.60;其次为用地弹性指数,为85.70;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指数和管理绩效指数分数相近,分别为75.20和75.55。从各指标分值可以看出,增长耗地和用地弹性表现良好,而用地强度和管理绩效与理想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分值为79.14,可见,2012年榆树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尚可,但并不理想。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单位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同时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管理,缩短经批次批准允许供应的城市土地供应转化周期。

2.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对象范围面积为15.37平方公里。共划分出170个功能区,其中居住功能区69个,商业功能区12个,工业功能区12个,教育功能区7个,行政办公功能区24个和特别功能区46个。除特别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外,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用地强度较高,特别是商业用地、教育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其基础设施及生活设施比较完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基础设施完备度、生活设施完备度等指标实现度较高。对于工业功能区而言,制约其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受城市区位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榆树市工业用地投入产出强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工业功能区的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和单位用地工业产值等指标上,使得工业功能区整体集约利用水平偏低。对于教育功能区而言,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位于市区中心,建筑密度较高,且单位用地服务学生数较大,造成榆树市教育功能区多数呈过度利用的现状。而特别功能区,主要受其用地构成的影响,用地强度是限制其集约利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2.3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截至评价时点,榆树市评价范围内基于全面挖潜的城市用地规模潜力为730.41公顷,占现状占地面积60.91%;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的规模潜力为646.08公顷,占现状占地面积53.88%。无论是基于全面挖潜还是基于现实条件挖潜,榆树市城市用地规模潜力均较高,相当于整个榆树市范围内2012年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面积(68.3295公顷)的10倍。

无论是基于全面挖潜还是基于现实条件挖潜,规模潜力总量和经济潜力总量最高的均是居住功能区;基于全面挖潜的单位土地经济潜力最高的为特别功能区;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空闲地、改造地单位土地经济潜力最高的为商业区。

从空间分布上看,高规模潜力主要位于城区评价范围的边缘地区,主要为居住区和特别区;全面挖潜的城市建设用地高潜力区主要为特别功能区,主要位于城区边缘,以农村住宅用地为主,居住功能区和工业功能区均不具有高潜力区;基于现实条件挖潜的城市建设用地高潜力区主要集中于华昌街道,多位于政府新区附近,低潜力区主要分布于城区最南部和最北部的边缘地带。

3 结语

随着榆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和村庄用地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总体来说,评价现状值与理想值差距明显,榆树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常住人口的增长规模相差不大,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管理部门允许批准供应过多的城市土地,但实际供应的比例并不高,造成转化效率不高。榆树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现出圈层式变化趋势,即由中心城区向外城区呈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降低的趋势。榆树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具有一定的扩展潜力,可以满足近期建设用地需求。通过现实条件改造,居住区和特别区土地经济潜力普遍较高,商业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空闲地、改造地的单位经济潜力普遍较高。未来应更加注重单位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4-10.

[2] 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guotuzy.cn/html/

1412/n-208494.html.

[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S].国土资源部,TD/

T 1018-2008.

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篇4

1 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土地问题

1.1 土地资源供需失衡,出现饥渴症现象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在急剧增长,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在过去的5年,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每年增加城市人口1700万,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还会保持增长态势,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58%[1]。仅以左权县为例,县城人口由2000年的15.6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16.4万人,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由原来的6.75平方公里扩大到18.61平方公里。根据县委政府的部署,“十二五”期间左权县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新增GDP 150亿元,用地项目90个,新增建设用地1334公顷,每年用地267公顷,而每年的年度用地指标不足35公顷,缺口233公顷。放眼到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占用土地越来越多,全国建设用地的需求每年都在80万公顷左右,但是《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原则下,到2020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为585万公顷[2],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39万公顷,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且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人均耕地0.076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压力不断加大,实际上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1.2 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下,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粗放浪费与新增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并存。近年来,各项建设用地扩展很快,年均占用耕地20万公顷至35万公顷,利用粗放、浪费土地情况十分严重。而城市用地效率低下的现象也同样存在,目前城市中有5%的闲置土地,城市容积率低,城镇低效用地占到40%以上,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空闲和批而未供土地约26.67万公顷。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利益的驱动下,以推进城镇化为由,“摊大饼”式地向外延扩张,热衷于“宽马路、大广场、房地产开发”建设,大搞“造城运动”。但是由于户籍改革、产业支撑等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使得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甚至造成房子无人居住,形成了“空城”“鬼城”。地处旧城区内很多老企业和单位危旧房多,大都是低层建筑,由于企业改制、资金缺乏等诸多原因,本身无力改造,而拆迁难度又大,收购土地、征收房屋的成本较高,造成了存量建设用地被低效利用或闲置浪费。如果政府不想买单,先由开发商垫付拆迁成本,势必还会造成虚假出让土地。

另外,郊区和乡镇工矿存量用地低效利用现象也非常严重。据统计,全国范围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许多地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乡镇企业,如煤矿、砖厂、瓷窑等矿山企业,由于政策性整合、关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废弃用地,仅左权县此类土地面积约130公顷。没有整合关闭的企业搞煤厂、沙厂等建设宽打宽用现象比较突出,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重偏低,不能严格执行集约用地的控制标准,没有精打细算、深挖潜力的考虑,粗放用地现象比较普遍。

1.3 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不协调,建设项目用地呈分散状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虽然都由政府组织编制,但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分别委托不同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出现编制时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等方面均不一致的现象。地方政府围绕“上项目”来发展经济,一旦争取到一个建设项目,往往会尽力促成,但是由于上述情况,可能会出现项目选址符合城市规划而不符合土地规划的情况。基于经济建设发展的压力,地方政府会进行城市规划调整以促成项目上马,由此出现许多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行为,造成了分散,也加大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投资和土地的占用。

2 建议和意见

2.1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龙头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土地规划的权威性不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被严格执行,规划被项目牵着鼻子走,随意调整土地规划的现象十分普遍,城市外延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长而无度扩张。

(1)本着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规划引导,避免新城新镇发展再走外延拓展、规模扩张的老路。

(2)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通过规划立法,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频次和条件,严禁擅自修改和调整规划,保证土地规划的权威性、法定性。

(3)建立“两规”编制协调、“两规”实施管理等机制,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改变部门观念,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建议成立规划编制统一协调小组,负责两大规划的编制、组织、协调工作。对《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两规”协调的规定进一步明晰,以增强规划权威性、便于具体操作执行。

2.2 挖掘存量用地潜力,提高存量用地在建设用地供应比重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后,“推动土地高效配置、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用地要求,以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转型发展。应当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量,盘活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的整体有效利用率来化解供需矛盾。

(1)注重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改造,从存量上找增量[3],充分发挥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力度,积极盘活破产等低效利用土地;加强闲置土地的预防与监管,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禁止“毛地”出让,避免因拆迁等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向空间要土地,发展立体用地,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荒地、未利用地和废弃地进行建设,鼓励已投产的工业项目利用原有土地追加投资和利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

(2)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进一步增强政府责任意识,强化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巡查监管和上级监督职能,深入开展卫片执法、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专项整治行动,将违法行为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健全联合查案协调机制,加大违法案件立案、查处力度,确保拆除、没收处罚行为到位,推动土地合理合规使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土地的精细使用势在必行,节约集约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选择。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与此同时,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闲置以及废弃等现象严重,节约集约用地程度还很不够,基层合法合规用地意识淡薄,随意承诺用地现象严重,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节约集约用地。

关键词:城镇化,节约,集约

参考文献

[1]郑耀宁.浅谈当前形势下如何实行节约集约用地[J].管理观察,2012(29):164.

[2]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Z].2008.

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7-1

0 引言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仅1.39亩,只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1],况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使得我国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必须对土地进行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规划及合理的利用,推进我国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化利用。

1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

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指要节约用地,各行业都要尽量节约用地,争取不占或少占耕地;第二是指要集约用地,各项目用地必须要有高强度的投入及高产出率,以使土地能够实现集约化使用;第三是指进行合理的转换及储备,以使土地的投放能够有科学的数量及节奏[2]。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保护耕地

城市的建设及耕地的保护存在着既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的建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耕地,然而耕地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城市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我国土地的利用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式的,导致出现土地的浪费及闲置。因此对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可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协调城市建设与保护耕地两者的关系。

1.2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节省城市建设费用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使城市用地的布局得到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也让人口分布更集中。人口集中所产生的后果就是使得社会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更完善,而随着人们对土地重视越来越高,人们就会想尽办法来加大城市用地,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城市建设的费用。

1.3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让当地政府了解土地利用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政府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土地的规划,同时还可帮助政府科学制定有关土地管理及利用的法律法规。

1.4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助于经济建设

对于土地的管理加强了自然就有利于土地的高效利用,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必须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要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要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科学合理地对土地进行分区并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土地的用途,并制定相关控制指标及使用条件。

2.2 整合空闲及利用率低的土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快,从而导致我国出现了很多的“空心村”。据统计,现在我国“空心村”最高已达15%[3],这就意味着农村很多土地出现了大量的浪费,加上有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极低。对此,我国各级政府需对土地进行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农民的迁移,将农村的废弃地或是工矿企业的废弃地加以整合,以使土地得到再次利用,另外要充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3 要建立相关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评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有关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得到真正的落实就需要制定有关的考评机制。在此建议考评机制的内容可包括以下方面:对于各级政府所要落实的责任要有明确规定;对于农田的基本保护要有明确的条文;明确土地出让时所采用的方式及出让金的缴纳;土地的规划及实施;另外最重要的一点要对用地项目的产出率及投资强度等进行考评,这样才能了解到土地利用的有效率。考评主要是针对于各级政府,可将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考评纳入政绩考核当中,以使政府能够积极落实相关政策。

2.4 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人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进行整体规划时必然会涉及到农民的搬迁问题,同时农民的搬迁问题能否顺利而令人满意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土地的整体规划是否能真正实现。在此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比如说从土地收益当中拿出部分资金以补偿迁移的农民,鼓励人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农民进行旧宅还耕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对农民土地复垦进行适当的补助或减免有关设施的配套费用。

3 结语

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因此对于土地资源必须进行节约集约利用,然而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同时也是各行各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其不但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需要各行各业的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识,切实做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杜明军.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反思[J].生态经济,2012(10).

[2]潘文灿.浅析“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问题及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10(07).

[3]刘文丽,闫鸿.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08).

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篇6

一、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指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城镇化道路。[2]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元素和支撑要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3]随着辽宁省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开发与建设带来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利用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1.土地利用缺乏顶层设计

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缺乏顶层设计,一是粗放用地,结构缺少合理性。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第三产业比重日益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但是90年代以来在房地产热潮的推波助澜下,土地利用结构未跟上产业结构变化的步伐。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中,许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成立之初做土地规划时“贪大求洋”,基本走“摊大饼”式的开发道路,土地利用结构仍需改善。例如,城市建设中,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比例过大,二者在规划时未进行功能分区,相互干扰,而绿化用地和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偏少。再如,农村人口向城镇涌入,导致“空心村”“两栖”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农村固有的“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等问题,农村的土地利用极为粗放。二是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城镇化是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的过程。城镇化问题的焦点是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也是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4]而辽宁省14个省辖市的中心城区恰恰都是新型城镇化的热点区域,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但城市中的建设用地有限,地方政府在GDP政绩观诱惑下,为外扩城区,招商引资,只能占用耕地,改变农业用地性质。此外耕地保护也出现表土剥离再利用障碍。辽宁省现有补充耕地分布零散、管理粗放,耕地后备资源尤其是可开垦为水田的后备资源极为有限,存在占优无法补优、占水田无法补水田等困难。例如,大连市坡耕地比重为66%,棕壤面积占全市土壤面积的82%,耕地质量普遍较低。[5]

2.土地生态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辽宁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新生问题使土地质量和土地生态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污染严重,给城镇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恢复的硬伤。土地污染是指土地因受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侵入,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使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6]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和村镇工业生产向外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二是农业生产带来的耕地污染。主要指农药、化肥、农用机具的不合理使用,致使重金属残留在土壤中造成的耕地污染。随着复种指数的增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三是城乡农民生活带来的土地污染。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与日俱增,高负荷的垃圾清运量得不到有效降解处理,垃圾包围现象对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美化城市,许多垃圾填埋场选址建在农村,无形中加剧了农村土地污染风险。

3.土地管理制度尚待完备

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家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科学合理调整土地管理制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准则和规范。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既是重点,亦是难点。当前辽宁省土地管理制度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阻碍城镇化建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我国土地的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地方政府为了业绩考核等原因,滥用职权征收土地,不按国家征地补偿的标准进行补偿,导致“钉子户”情况经常出现,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土地价格机制不健全。由于地方政策垄断土地的管理权,再加上我国的基准地价制度还没有完善到具有动态调整机制和充分适应市场价格波动的地步,导致征收地价远低于市场价格。例如,工业土地征用制度的非市场化,使得工业地价远远小于市场价格。这种情况阻碍了企业的扩张,出现土地多征少用的现象发生。三是国土资源保护法律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没有配套的单行法律辅助现阶段的《土地管理法》,促使后者发挥出全部的功能。[7]比如《土地管理法》虽然规定农业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但是对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做出明确定义,模糊的土地所有权产权界定会引发土地监管不严、保护不力的情况。

二、辽宁省走土地集约化道路的对策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途径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并兼顾到目前的利益和长远的目标,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过程与状态。[8]辽宁省的土地资源有限,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能以占用农业用地为发展代价,而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走土地集约化发展道路。

1.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具有基础作用。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应本着“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发展理念,根据省域土地资源的先天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以及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在编制中,一方面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机制,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调整,平衡好辽宁“五点一线”和“中部城市群”在城镇化建设中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矛盾。同时,大力倡导地下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发挥地下空间的最大效益来缓解地上空间的拥堵现象。保持土地规划的稳定性是完成城市、农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土地规划长期性的前提。土地利用规划的时间应在十年以上较为合理。

2.创新土地保护机制,保障生态和粮食安全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和物质保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对土地危机,我们要创新土地保护机制。一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粮食是促进社会安全稳定、人民丰衣足食的基本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严控城镇化用地对耕地的占用规模,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例如,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补促建”等多种方式,对耕地保护重点地区和成效显著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再如,从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中筹集资金,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二是建立涵盖日常监测、应急处置、资金筹措、技术支持、公众宣教的“五位一体”的土地污染防治机制。这就要求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对土壤环境加强日常监测;制定土地污染应急处置专项预案并及时调整更新;多方筹措土地污染防治资金;大力支持土地污染防治研究,为土地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对公众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3.大力推进土地市场化,把政府权力锁进笼子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发挥土地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推进土地市场化,应建立具有“供给制约和需求引导相结合,增量与存量互补、划拨与有偿协调”的供地新机制。建设用地供应要以市场配置为主,以用地条件引导项目供地,促进土地资源向高效益的企业流动。继续推进经营性土地全部实行招、拍、挂的方式出让,营造用地者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自我约束机制。[9]从而将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权收进笼子,避免政府滥用职权,利用市场来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

三、结语

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辽宁省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辽宁省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要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中不可回避的共同问题是土地资源利用。本文分析了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辽宁省,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十三五”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EB/OL].(2016-03-05).http://business.sohu.com/20160305/n439488716.shtml.

[2]孙东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大连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5(3):48-52.

[3]宋迎新,陈建杰,钟和曦.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J].浙江国土资源,2013(10):39-43.

[4]石晓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5]张滢.振兴东北:在用地上如何爬坡过坎——来自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的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2015(8):45-47.

[6]王静,林春野,陈瑜琦,刘爱霞.中国村镇耕地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25-43.

[7]沈建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管理研究[J].市场论坛,2010,10(12):152-163.

[8]汪庆华,董岩翔,宋明义,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研究——以浙江嘉善县和慈溪市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1,32(4):20-25.

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篇7

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人口向城镇地区快速集中,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在这一过程, 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城镇化的不断提高实际上是各种经济资源要素在空间上不断优化配置的结果, 而在这些要素配置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我国土地面积有限, 城市发展不可能无休止地侵占农田, 城市土地作为优质稀缺资源, 伴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 资源约束日渐明显。

2014年6月我国首部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规范性文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正式由国土资源部发布。该文件是针对我国过去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规定》指出, 未来我国城乡建设将会体现出布局优化原则, 将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该文件的发布对促进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使用, 提升我国城镇化整体质量具有指导性作用。

如何使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两者之间更加协调, 不仅关系着现阶段的城镇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也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 深入研判目前合肥市所处城镇化进程, 客观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合肥市调整未来产业发展思路、土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分析

2012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64.32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791元, 财政收入为694.36亿元, 分别较2005年提高3.5倍、1.9倍、4.3倍, 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4%、16.2%、26.9%。2005年合肥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0.37:57.36:42.27, 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为2.14:62.5:35.36, 产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增长也为合肥市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强力保障, 一方面随着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合肥市非农产业比重逐年加大, 有效的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合肥市财政收入也相应增长, 政府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及其配套公共服务。

目前合肥市下辖蜀山区、瑶海区、包河区、庐阳区以及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等9个县级行政单位, 幅员面积11445km2, 常住人口757万人。数据显示, 自2005年以来合肥市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 2005年合肥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24.7km2, 常住人口463万人, 城镇人口258万人, 城镇化率为55.72%;到2012年年底, 合肥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78km2, 常住人口757万人, 城镇人口503万, 城镇化率达到66.45%, 平均每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增长速度较快 (见图1) 。

无论是从合肥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变化数据看还是从合肥市城镇化率的变动看, 合肥市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快速提高阶段。首先,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看, 合肥市较为“罕见地”出现了第三产业比例下降的情况, 说明合肥市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 第二产业比重仍在上升, 可以说合肥市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其次, 从城镇化率的变动看, 合肥市城镇化率还没有达到70%, 尚未达到城市化的平稳阶段, 而且在2011年城镇化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说明合肥市仍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三, 从建成区面积看, 2005~2008年合肥市建成区面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年均增长幅度接近10%, 也进一步验证了合肥市正在快速城镇化的判断。总体判断, 近几年合肥市经济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变动, 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 城镇化率逐步提高, 本文认为合肥市仍旧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

3 合肥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客观评价是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前提。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大类, 其中定性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极差标准化评价法、模糊数学法、信息熵评价法等。为实现客观、准确评价, 本文选用定量分析法中的综合评价法对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研究。

3.1 模型构建

在理论研究时, 对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使用该方法时还需借助综合指标体系以反映出该现象的综合影响因素, 本文正是基于该方法选取对土地集约利用产生影响的部分指标, 对合肥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判断。

具体模型表达公式为:

其中:Z代表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Ci代表第i个要素指标权重;Ki, j代表第I个评价要素的无量纲值;Wi, j代表第J项评价指标被赋予的权重;I代表评价要素的数量;J代表评价指标的数量。

依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划分标准, 土地集约利用可分为6个层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1) 当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Z<0.2时, 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极度不协调阶段; (2) 当0.2≤Z<0.4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不集约阶段; (3) 当0.4≤Z<0.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不太集约的阶段; (4) 当0.5≤Z<0.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基本集约的阶段; (5) 当0.6≤Z<0.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比较集约的阶段; (6) 当Z>0.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高度集约的阶段。

3.2 指标选取

根据已有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文献资料, 本文将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三个要素层:社会发展要素、经济发展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其中, 社会发展要素主要选取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人均建成区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等4个指标;经济发展要素主要选取经济密度、经济开发强度、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和人均GDP等4个指标;生态环境要素主要选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量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4个指标。

3.3 数据与方法说明

本文评价指标所选取的数据主要来自合肥市统计年鉴 (2006~2013) , 合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2012) 以及合肥市历年人口普查数据、土地调查数据等。

从选取的指标中可以看出, 这些指标的量纲存在明显不同, 各指标数值的大小差别极大, 因此无法直接使用。为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消除量纲影响。在指标数值的标准化过程中, 本文使用的是极差标准化法, 通过该方法的运算, 可以消除各指标的量纲影响。其具体公式为:

其中, X代表第i要素第J指标的实际取值。

目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等, 后两种方法更多的是从数据方面进行发掘,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但也存在受原始数据影响等问题, 所以本文选择特尔斐法作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4 综合评价

在完成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各权重数值确定后, 即可进行综合利用评价计算, 具体计算函数为:

3.5 结果分析

根据本文综合测算, 得出合肥市在2008~2012年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值为0.5, 依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划分标准, 2008~2012年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在基本集约阶段, 具体来看:

3.5.1 社会发展指标。

从数据方面看, 合肥市人口密度相对较大, 这对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从城镇化率的无量纲数值看, 合肥市的城市化水平并不太高, 所以未来城镇化空间仍然很大, 城市建设需求也相对较大;从合肥市人均建成区面积和人均道路面积看, 这两项指标相对较低,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3.5.2 经济发展指标。

从数据方面看, 现阶段合肥市经济开发强度较高, 即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入很高, 但经济效率偏低, 经济密度不高, 这与土地资源的低效使用存在较大关系;另外, 合肥市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数据相对不高, 对合肥市的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产生了消极影响。

3.5.3 生态环境指标。

从数据方面看, 合肥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无量纲值相对较高, 说明在该方面投资相对较大, 有助于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 合肥市在建成区绿化、生活垃圾处理以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上的数值相对较低, 这在一个侧面说明, 合肥市的土地使用牺牲了环境, 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亟待加强。

4 政策建议

依据本文对合肥市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所做的研究, 作者认为未来合肥市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着力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经济学认为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推动城镇化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合肥市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表现出明显的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发展较弱问题, 对未来城镇化建设产生制约作用, 因此应着力加快合肥市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二, 推进集约节约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据国土资源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精神, 为进一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合肥市应成立由发改委、国土、规划、财政、环保等部门联席参加的“土地使用预审核领导小组”, 对合肥市土地使用进行多级审查, 对土地使用项目进行投资强度、环评、税收等重要指标的综合评估, 提高合肥市土地使用效率, 提升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水平。

第三, 强化土地资源市场配置, 清理低效土地利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未来合肥市在有偿土地出让过程中, 应充分贯彻市场配置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则进行规划控制, 积极履行监督职能, 对不按照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进度迟缓的项目应坚决采取果断措施、及时纠正市场偏差, 从而保证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摘要:为客观判断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对合肥市城镇化进程所处阶段进行了研判, 并对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合肥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基本集约阶段, 与合肥市现阶段城镇化水平相适应。但同时合肥市也存在着经济密度不高、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环境代价较大等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林坚.降耗增效:立足创新促节约[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4-06-27.

[2]郑新奇, 邓红蒂, 姚慧, 等.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2) :6-11.

浅谈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城市化迅速发展, 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现在的46%, 城市人口也由1978年的1.72亿人到现在的近6亿城市人口平均每年递增1000多万人。特别是1996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大幅度增加,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 用地结构不合理, 集约利用土地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利用好城镇土地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2 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 大多城镇用地存在“两低两高”的现象, 绿地占比、公共建筑用地占比偏低, 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占比较高。随着以发展工业生产为主的县城新区、开发区的兴建, 一些县城工业用地、房地产用地急骤增加, 有的地方工业用地占比甚至达到60左右;有些县城近五年房地产用地的供应总量接近过去几十年的用地面积。与此相对, 绿地和公共建筑用地占比明显偏低, 绿地率仅在2左右。由于土地利用结构性的不合理, 导致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供过于求, 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等现象客观存在。

2.1 旧城区利用率低。

旧城区已经成为城市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 旧城区面积一般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0%~30%。而旧城改造又费时费钱, 同样建设一片新城区, 改造老城区的费用是前者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而且时间更长, 有些旧城区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房屋破旧不堪长期空置, 街巷纵横交错, 给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不便。

2.2 新区建设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我国实行行政划拨与有偿转让的双重土地分配制度, 使土地价格没有按照市场原则得到真正体现, 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土地利用缺乏约束, “以地生财”现象严重。为加快城区经济的发展, 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新城区、开发区建设, 大搞房地产开发。在新区建设中, 政府力求快速的经济和政绩效益, 不惜采取牺牲农民利益和政府长期负债的形式, 大搞城区建设。另一方面, 一些工业企业以较低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后, 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闲置一部分, 土地利用率极低。

2.3 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 房地产空置率高。

近年来, 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 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用地收益的期望值是逐年增加, 有的甚至直接与交通、城建等工程建设挂钩, 以交通、城建等工程建设投入测算需要抛售的房地产用地。由于政府追求片面的土地收益, 往往不顾及本地区、所在城市的房地产供求现状, 对房地产企业开发方向也不加以任何控制, 导致关系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居房供应不足, 大面积的高档商品房因购买力不够或炒房囤积出现闲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3.1 提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位, 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

对规划建设用地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做出严格的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城市进行总体上的安排, 实行概括的功能分区, 可以在土地规划文件中单列城市利用的有关章节。二是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总体安排。三是对城市土地总体容积率、建筑密度的控制。城市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等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进行。既给城市留有余地, 又要满足其在当前发展的需要, 坚持把当前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规划的超前性, 为城市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又注重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3.2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通过各个产业的特点和土地位置的不同, 合理安排不同产业所处的位置, 实现城市土地的最优配置, 从而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单位用地产出率高的产业和行业, 如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 可集中于交通条件好, 居民较集中的中心区, 而单位用地产出率低的行业和产业需要适当的想边缘地区分散。

3.3 加强与规范土地有形市场的建设。

完善现有市场规则, 形成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土地出让市场是土地市场交易的源头, 规范、合理的土地市场进入准则不仅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控制, 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也有利于二级市场土地流转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完善:一、缩小划拨用地范围, 将经营性的基础设施用地和不符合划拨条件的存量划拨用地逐步纳入有偿使用范畴;二、进一步健全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运作机制, 确保土地供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扩大市场配置土地范围, 建立“供给引导需求机制”下的招拍挂出让方式为主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三、加强对协议出让地价的监管, 防止低价出让土地。只有这样, 市场中所反映出来的地价等市场信号, 才能调整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利用方式、利用程度, 从而达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同时,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推动城市存量用地的流动和结构优化及时引导市场的投资与需求, 引导用地结构调整。

3.4 完善公众参与土地利用的监督机制。

当前, 社会性调节在国家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 土地宏观调控的实施必须有广大公众的参与, 并接受公众的监督。通过公众参与机制反馈群众对土地利用的意见, 使政府决策与群众意见相一致, 监督土地市场行为, 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土地市场运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相互协调、互相作用的配置模式。

结束语

高效、集约使用土地, 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可减缓城市外延发展的速度, 从而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和耕地,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终取向。

参考文献

[1]郝寿义.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体系建设[M].武汉:华中工业大学出版.2005:21.

[2]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 2005, (10) .

土地规划节约集约利用的思考 篇9

1.1 落实各项基本制度

一是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 在用地审批中严格土地规划、计划审查, 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对建设用地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2) 妥善处理保障与调控的关系, 优先保障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城乡公共事业用地; (3) 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 严把规划、计划的落实。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严格土地供应政策, 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各乡镇都能够结合实际, 落实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 制定了工业项目进入标准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以及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三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度, 以市场运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土地价格杠杆作用, 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了“多渠道进水, 一个水池蓄水, 一个龙头出水”的土地收储供应机制。四是查清城镇存量土地, 充分挖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发挥每块土地的利用效益, 实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1.2 创新实践, 加快构建新机制

要做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 不仅要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方法途径, 而且还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从而以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科学发展。

1.3 建立市场机制, 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经营性项目用地市场化程度较高, 其用地相对比较集约。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形成一系列经营性土地储备、招拍挂的操作流程, 交易行为日趋规范。土地出让金也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坚决杜绝私下减缓免的现象。

1.4 建立监管机制, 落实建设用地全程跟踪

主要是批后的土地跟踪管理工作, 一是在放线交地后, 联合土地执法监察部门, 重点动态监管建设项目是否改变用途, 布局、建筑系数、绿化率是否符合集约使用的要求, 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限期纠正;二是建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 建设、国土等部门, 集中检查批文执行情况, 必要时依法予以处置;三是对新出让土地实行预登记制度, 一年内发现用地要素变更的, 不予正式登记, 促进已批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粗放利用现状的形成, 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年来, 虽然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造成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地解决, 但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问题。

1) 各项规划相互衔接不够。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与作用, 其他各类规划应与其协调。但现实的各类规划, 如交通、水利、城市、生态、旅游等规划, 缺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在编制时间、调整范围等方面互不统一,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2)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尚有脱节。土地审批权虽然上收到国家和省两级, 但供地权, 登记发证权等都集中在市、县政府, 当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引进项目出现矛盾时, 由于招商引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 建设项目是地方财政、GDP、税收的重要来源, 而国土部门难以参加到项目用地决策过程, 市级国土部门都很难顶住压力, 基层国土所全程跟踪管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 落实行业用地控制标准还不够到位。已颁布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的投资强度要求, 在供地时对谎报、虚报投资的, 还缺少明确的审核办法, 难以把关控制。

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集体土地流转属于物权保护范畴, 当前, 仅靠效力等级较低的政策和改革试点来推动, 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现行法律障碍, 被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 尤其是不少地方出现的自发性流转, 亟待规范性的流转程序和办法来切实规范。

2.2 建议

1) 完善批后监管办法。目前国土部门对企业投资强度主要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发改部门提供的文件或批复, 而企业在取得土地后工程设计、建设时实际的投资规模往往有变数, 国土部门就无法掌握, 而且闲置土地认定中, 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等因素如何认定, 由谁认定等尚无详细的评价办法。建议引入中介机构, 对项目投资资金落实情况给予跟踪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监管的依据。

2) 增强地方政府节约集约利用的责任意识。要想乡镇政府对土地利用更加重视, 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 建议市委、市政府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列入政绩考核。

3) 细化监管手段, 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长效机制, 才能保障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从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或出让条件设定着手, 严格审查投资额度, 同时参考项目企业的注册资产, 由银行出具验资证明, 方可批准核准备案, 防止虚拟项目总投资。

也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篇10

由政府引导,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特别要加强土地所有权方面的权利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国家集体意识,增强义务观念,形成土地是国家、集体所有的共识。同时,要加强土地管理执法人员和县、乡镇、村、组领导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有关土地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避免政府违法、领导违法。特别要把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在可操作和程序上下功夫,切实履行好土地管理方面的经营和管理职责,扎实做好统一思想和行为的基础性工作。

二、建立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制度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

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形成三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调动村级监察网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员的监督作用,使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处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以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把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和始发状态,以减少经济损失。

三、要充分利用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

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和统筹协调作用,协调好各类相关规划 (城市规划、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产业规划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所确定的各类建设用地规模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作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实施规划的重要工具,在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的特殊时期,要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使每个建设项目都做到合理的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土地用途,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大力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四、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

要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首先要全面清查,摸清底数,让闲置土地无处藏身。然后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处置方面,主要对城市内影响较大,闲置时间较长的闲置土地进行疏理,在分析找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每一块地的处置方案,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针对闲置土地成因复杂的现实情况,本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考虑历史因素,重在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效益的原则,提出对不同类型的闲置土地区别对待,分类处理。从处置闲置土地的实践来看,采取收回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强力措施,但收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督促开工、加快建设才是目的,只有让闲置土地动起来才能达到发挥土地效益的作用。

在对原有闲置土地进行处置的同时,要加大用地管理力度,加强批后监管措施,严防出现新的闲置土地。通过进一步规范用地审批,严把建设用地预审关、报批关、批后跟踪管理关,及时掌握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状况,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监管和对项目单位建设进度的跟踪监督,使新开工项目基本不再出现闲置现象。

五、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我国的土地市场正处在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中,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解决我国土地市场早期出现的总量失控,资产流失,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

通过土地储备,使政府掌握了土地的“统一收购权”,逐步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确保土地供应的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多头供地、越权批地等现象的发生,有效调控土地供需市场,为逐步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土地市场打下了基础,并盘活了存量土地资产,有助于土地供应实现由“增量为主”向“存量为主”的转变。建立土地储备,也是推行招拍挂出让等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现实需要。

六、要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要守住18亿亩耕地不能少。非农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对于确需占用耕地的,要“占一补一”,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管理,把补充耕地的质量作为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内容,强化验收工作,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相当。通过整理和复垦,改善农村和矿区的生态环境。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垦草场和破坏湿地等现象。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土地资源适宜性,因地制宜确定开发整理后土地的用途,使土地开发整理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七、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要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切实承担起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测,主要是做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土地变化状况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对批多用少、占而不用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重新配置。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上一篇:重要性理论下一篇:法治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