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财务报表

2024-05-02

基本财务报表(精选九篇)

基本财务报表 篇1

我们先从最基本的个人家庭理财讲起。如果有人问你, 截止到今天你个人的财务状况怎么样?他到底是想了解什么呢?是想问你截止到今天你到底有多少钱, 还是有没有欠别人的钱?如果欠别人的钱, 把所有的钱减掉欠别人的钱, 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 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意义。

以家庭为例, 来搞个家庭财产调查。我们把家里所有财产像房子、汽车、家电、家具、锅碗瓢盆等事无巨细列在左边;把家里欠的钱, 像按揭贷款、未交的电话费、水电费列在右边, 两大数据的差额也列在右边, 这就是你家里的资产负债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右边“负债合计”10万元, 加上“所有者权益合计”50万元, 正好等于左边资产合计, 会计中叫平衡。从上面数据得知, 这位同学家里有60万元财产 (即资产) , 欠别人10万元 (即负债) , 真正属于自己的有50万元 (即所有者权益) , 说明财务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这位同学家里也有60万元财产 (即资产60万元) 。但是欠别人73万元, (即负债是73万) 。如果债主讨债, 即使家里所有的钱60万元用来还债以后, 还欠别人13万元, 这个家已是资不抵债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企业, 这个企业事实上已破产了, 财务状况恶劣, 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意义。每个家庭都能列出这么一张财产调查表, 但一般普通家庭并不列报表, 可作为企业公司如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物资, 有多少债务, 真正拥有多少钱, 则根本谈不上合理、科学地管理, 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本质含义。

如果把企业赚到的钱 (即收入) , 用掉的钱 (即费用) 列出来, 可得到一张利润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第一位同学生产经营一段时间赚了30万元, 花掉成本费用24万元, 净赚了6万元, 说明经营成果还可以。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第二位同学生产经营一段时间赚了30万元, 花掉成本费用43万元, 亏掉了13万元, 说明经营成果很差。究其原因, 一是收入太少, 今后应加强业务管理, 增加企业收入。二是费用太多, 今后应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 减少费用支出。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篇2

(一)比较分析法

差异分析——常使用的比较标准有:本企业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较;本企业与评价标准值比较;本企业与竞争对手比较。

趋势分析——常使用的比较标准有:本企业实际与预定目标、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年同期实际,本年实际与上年实际以及与若干期的历史资料比较。

绝对数比较法——利用财务报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对数进行比较,以考察经济现象量的变异,分析事物的增加变化和变化结果的好坏。

相对数比较法——利用财务报表中有相关关系的数据的相对数进行对比,其作用在于通过比率来反映事物或现象间的联系,从而能深入揭示绝对数指标所不能充分说明的问题。

(二)比率分析法

关于财务比率的类型,我国目前一般将财务比率分为三类: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

(三)百分比分析法

结构相对数=部分/总体*100%

百分比资产负债表,是将资产负债表各个主要项目除以总资产。百分比利润表,将利润表各个主要项目除以销售净额(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即可得到。

(四)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连环替代法。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连环替代法的一般计算步骤如下:

一、根据综合指标形成的过程,找出该项指标受哪些因素影响,找出财务指标与各影响

因素的内在关系,建立分析计算公式。

二、按构成综合财务指标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列出基准值和比较值的算式。

差异值=比较值-基准值

三、按构成综合财务指标的各因素的排列顺序,逐一用比较值的各因素替代基准值的各

因素,并计算出每次替代的结果。

四、将替换各因素后产生的各结果值顺序比较,计算出各因素变动对综合财务指标的影

响程度。

五、将各因素变动影响程度之和相加,检验是否等于总差异。

例如,某一个财务指标及有关因素的关系由如下式子构成,实际指标:Po=Ao×Bo×Co;标准指标:Ps=As×Bs×Cs;实际与标准的总差异为Po-Ps,这一总差异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可分别由以下式子计算求得:

A因素变动的影响:Ao×Bs×Cs-As×Bs×Cs;

B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s-Ao×Bs×Cs;

C因素变动的影响:Ao×Bo×Co-Ao×Bo×Cs。

基本财务报表 篇3

关键词:报表分析,基本框架,分析模型

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它向必需的使用者传递财务信息。综观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研究文献或权威书籍, 不难发现这些文献所涉及的内容存在一个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即不仅学科名称不一, 内容相差则更大。为此本文在分析当前财务报表分析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本文重点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研究。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基础

(一) 会计信息有用性假设

信息的取得总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必要前提, 没有充分而又相关的信息资料, 任何分析也无法开展。在财务报表分析所需信息中, 会计信息无疑是最大的信息源。因此, 其首要假设就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假设。

(二) 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与市场失灵

在有效资本市场上, 基于历史的会计信息是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的, 只有未来的新的信息才会对市场价格形成影响, 因而投资者可以据此获得超额收益。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强式有效市场是难以达到的, 实际上由于套利假设前提的非真实性, 加之人类自身的弱点:贪婪、恐惧、情绪与偏见等非理性因素, 不论其多么精明, 在现实的市场中任何投资者都不能完全套利, 从而使得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性波动。因此, 市场失灵普遍存在。正由于如此, 财务报表分析也因之具有较大的用途, 尤其是基于基本分析的证券投资, 会计信息则显得更有用武之地。

(三) 未来的可预测性

在这里假设事件或活动在未来会重复发生, 因而过去能够昭示未来, 人们可以运用事件或活动的历史轨迹分析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人类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尽管人类自身的弱点使其具有非理性特征, 但人们仍然相信借助于特定的方法, 对相应的信息资料进行适当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市场, 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框架

财务报表分析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是一个由目标、要素及其关系、方法与模型构成的整体。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因此构建财务报表分析整体架构, 从现有的著作及研究资料来看, 没有对财务报表分析整体进行设计。

克雷沙.帕利普等 (1998) 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透视企业: (1) 经营策略分析; (2) 会计分析; (3) 财务报表分析; (4) 前景分析。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分析框架 (图1) :

李心合、蔡雷 (2006) 则在分析他人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基础上扩展了财务报表分析架构, 其扩展后的框架为 (图2) :

从以上可以看出, 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取得一致观点。相比较而言, 克雷沙.帕利普等的论述较为全面, 且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目标, 因而分析无“归属感”。李心合, 蔡雷的观点新意在于强调财务报表分析的战略性和价值性, 但同样没有明确财务报表分析的目标因而就不能分清何为主何为次。

综合目前的研究, 我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系统第一要素就是目标的确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目标是为了协助财务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以更好的实现其目标, 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目标则因不同的使用者以及不同的决策问题而有异。如果仅就财务报表分析而言, 财务报表分析系统的第二要素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分析指标驱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果以利润为企业业绩衡量指标, 并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 则财务指标的驱动要素主要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能力分析 (包括盈利质量分析) 、战略分析、盈利取得的风险分析、管理效率分析以及增长分析。这些要素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围绕盈利能力分别分析评价盈利能力实现的限制性因素——战略、风险和管理约束。

除此, 财务报表分析策略也是有效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杰明.格雷厄姆 (1999) 认为分析具有三个功能: (1) 描述功能; (2) 证券选择功能; (3) 评判功能。我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描述, 主要说明衡量指标当前水平或状况; (2) 解释, 分析说明衡量指标处于当前水平的原因; (3) 推论, 根据 (1) 、 (2) 以及当前和未来战略、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及其趋势分析, 评判衡量指标未来的发展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或状态, 分析说明影响衡量指标的约束条件及约束程度。

三、财务报表分析目标与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应当是财务报表分析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但令人遗憾的是, 现有的著作及相关研究资料中很少涉及这个内容, 比较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有利奥波特.A.伯恩斯坦 (2001) , 他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 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工具与技术分析得出对企业决策有用的预测和推论。这个定义明确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企业经济决策, 分析的最终成果是相关预测与推论。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个定义的狭义性, 因为财务报表分析不仅仅为企业决策服务, 它可以运用于业绩评价、市场分析、价值评估与战略兼并等诸多方面。因而,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目标应当是运用适当的方法, 将为了某个目标而收集的财务会计数据及相关资料转化为有利于人们经济决策的信息, 即其基本目标包括: (1) 将财务报告内含信息外显化; (2) 作为经济决策的分析工具促使更好的决策的作出。

体现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目标的具体问题与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目标本身不同, 后者更具有一般意义, 前者则会受到问题内容的影响, 尤其是任何问题都需要一种代表性的指标, 即财务报表分析的预测或推论的结果总是一系列的指标数值或其趋势。根据当前的研究, 判断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主要有利润指标与价值指标, 从而形成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视角——利润导向和价值导向。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即为利润导向, 利润最大化以及创创利能力是其评价重点和根本目标。现代财务报表分析则以价值为其评价指标, 其目标是为了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创值能力的评价。本文在总结传统目标导向下的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架构与模型的基础上, 主要以价值导向视角来构建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框架及其模型。

四、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内容

(一) 传统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内容概述

传统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因而对企业盈利及其能力的分析总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内容。

(二)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关键

1、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及能力分析是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核心与归宿, 其具体内容包括:

(1) 现有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

(2) 原因分析, 包括市场因素:竞争——毛利率、占有率;管理——周转率与费用管理;资源 (财务) :资本结构——财务风险;行业与外部环境;公司治理与战略等。在此基础上, 对未来盈利能力进行预测:盈利水平、增长及可持续性。

盈利能力分析的核心是对企业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首先是对过去的业绩的分析并由此推断未来;其次是直接对未来的分析, 如利润、现金流的预测和价值评估——这部分的分析既是外部关系人决策所需要, 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指南。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基于过去的业绩评价。

盈利可持续性分析内容众多,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视角来研究, 核心竞争能力分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分析内容, 尤其是从财务视角的分析。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经营, 当然这里首先包括企业战略的正确性, 即核心能力首先要求企业有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价值理念、经营方向、产品或服务等。持续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于财务上的成功, 财务上的成功集中体现在可持续增长的能力。由于增长具有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的两面作用, 因而风险也是企业能否持续增长因而持续经营的重要控制内容。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由企业战略与管理效率 (包括资源控制能力) 等决定的。从财务层面来看, 风险则主要由于企业增长与其资源的配置脱节, 因而财务杠杆作用的适当运用能力则成为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

2、成长能力分析

根据高成长公司的研究, 其成长性指标包括:

(1) 主要分析“持续与高速”, 关键分析“增长的同步性”;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同步增长;主营业务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稳步提高;总资产与净资产规模同样保持着持续增长;

(2) 主营业务的稳定性。“对任何一个上市公司来讲, 它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地位”;

(3) 公司治理、高层/大股东的稳定性。“对优质成长性公司关注的因素之一是该公司是否具备良好的治理结构。而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个关键就是股东与管理层的协调关系。”

(4) 核心竞争力与高成长伴生。“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 基本面是决定业绩的最终因素与定量分析的呈现结果必定是一致的。”

(5) 环境的变化/现金流量保障。

根据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企业持续增长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 (1) 利润边际, 它将提高企业内部现金流量获取能力; (2) 股利政策, 这是由于股利的发放直接涉及到企业内部留存率, 从而影响企业内部再投资能力, 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获取能力; (3) 筹资政策。从理论上讲, 由于财务杠杆作用的存在, 债务筹资能够提高企业股东的价值; (4) 总资产周转率。

五、现代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模型

(一)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模型

传统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模型主要是一种文字与定量指标表述的结构模型。本文将克雷沙.帕利普等人的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框架进一步扩展为如下分析框架模型 (图3) :

(二) 价值导向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价值管理需要价值型财务报表分析系统。价值导向分析模型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其衡量指标是 (自由) 现金流量现值。这种系统借助于价值评估模型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将价值驱动因素分析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要素。按照企业价值衡量模式, 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流量、资本成本和增长等三大因素。但在财务控制过程中, 还需要对这三大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例如可以具体划分为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再投资比率、营运资本增加率、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因此,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必须根据不同的价值驱动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式的分析, 从而有利于使用者有效战略分析和长期决策。

(三) 价值导向型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迫切需要动态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价值驱动因素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互相关系并不是直线型而是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有的因素与价值成正向关系, 有的则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结构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组织, 这些因素在某时点上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空间的结构。同时, 这些要素将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 因而影响不同时点的企业价值, 一旦某个因素在未来某个时点发生变化, 企业价值水平也将发生变化, 如果将不同时点上的可能变化以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绘制成一张图表, 则形成一种动态分析图——一种随时间而变化的轨迹。因此,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包括以价值评估模型为基础的价值导向财务报表分析并不能真正揭示企业价值驱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认为价值导向的财务报表分析客观需要一种动态财务报表分析系统, 这种系统应反映时间的作用, 即应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因时间因素而发生变化以及因之而使价值出现不同状态的轨迹。

最后, 财务报表分析应用构成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应用性方法论学科, 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有用性自然成为其最为关键的问题。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用途很广, 无论是业绩评价还是价值评估, 不论是外部投资人进行证券投资分析还是进行信贷分析, 即使企业内部战略制定都离不开财务报表分析。因此,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应用既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出发点, 也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埃里克A.海尔菲特.财务报表分析技术——价值创造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安德鲁.布莱克博士 (DrAndrewBlack) , 菲利普.赖特 (PhilipWrig ht) , 约翰.戴维斯

[3]、JohnDavies.[3]追寻股东价值——业绩驱动因素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戴维.E.霍金斯.公司财务报告与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克雷沙.帕利普, 维克多.伯纳德, 保罗.希利.经营透视:企业分析与评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李心合, 蔡蕾.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与超越[J].财经问题研究.2006, (10)

[7]、利奥波特.A.伯恩斯坦.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林钟高, 汪家常, 常彦群, 戴新民, 张军.财务报表分析与业绩评价[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史蒂文森.以预见创造未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基本财务报表 篇4

为及时准确了解乡镇财政基本情况,在保持2012年报表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2013年乡镇财政基本信息报表适当做了一些调整:一是调整报表内容,对个别报表内容进行简化。二是调整了个别报表的填报口径(正式报表请于2014年2月7日后登陆乡镇财政基本信息FTP服务器下载)。正式上报的全套乡镇财政基本信息大本应包括以下部分:1.政府报送乡镇财政基本信息的函;2.乡镇财政基本信息目录;3.乡镇财政基本信息报表;4.乡镇财政基本信息编制说明(对整个报表的文字说明,乡镇经济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支出和平衡情况的简要分析,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地方);5.设财政国库的乡镇还应报送人民银行金库年报(需加盖财政、税务、人民银行三方公章)。(以上要求均针对乡镇财政向县级财政报送的情况。省级财政向中央财政报送时,除报电子数据外,仅报送第4项)。

2013乡镇财政基本信息填报范围:所有乡镇一级财政(不包括街道办事处)。

第一部分:公共财政预算(共4张表)

01表 乡镇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基本信息总表

本表反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支出调整预算数和决算数以及平衡情况。

(一)01-1表 乡镇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基本信息总表(线上)

加的补助。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收入,反映通过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

2.接受其他地区援助收入,反映受援方政府接受的可统筹使用的各类援助、捐赠等资金收入。

3.债务收入,反映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和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直接转贷或委托银行转贷向国外借款的收入。

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反映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省级财政部门作为债务主体填列,应等于当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的通知‣(财库„2011‟141号)文件执行。

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直接转贷或委托银行转贷向国外借款的收入,反映已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直接转贷或委托银行转贷向国外借款的收入。

4.债券转贷收入,反映下级政府收到上级政府转贷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和地方向国外借款收入。

其中,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反映下级政府收到上级政府转贷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省级以下财政部门填列。

转贷国外债务收入,反映下级政府收到上级政府转贷的地方向国外借款收入,省级以下财政部门承担最终还款责任时填列。

5.国债转贷转补助,反映“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中包含

映。

12.援助其他地区支出,反映援助方政府安排的由受援方政府统筹使用的各类援助、捐赠等资金支出。

13.债券还本支出,反映地方政府安排的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和用于归还向国外借款本金所发生的支出。

其中,地方政府债券还本,反映地方政府安排的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应等于当年偿还地方政府债券本金数额。

地方向国外借款还本,反映地方政府用于归还向国外借款本金所发生的支出。

14.债券转贷支出,反映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贷的地方政府债券支出和地方向国外借款支出。本级报表与下级报表汇总时,本栏应与下级报表的“债券转贷收入”栏对冲,余额为零。

其中,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支出,反映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贷的地方政府债券支出。

转贷国外债务支出,反映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贷的地方向国外借款支出,下级财政部门承担最终还款责任时本级填列。

15.国债转贷资金结余=国债转贷收入+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国债转贷转补助-拨付国债转贷资金数。

16.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反映当年从财政超收收入中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数额。

17.调出资金,反映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1‟2号)文件规定,从中央对地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

4.省级、县市级、乡镇级收入中,消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臵税不应有数。企业所得税退税应以负数填列。

03表 乡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基本信息功能分类明细表 本表反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功能分类明细决算情况。1.本表根据•2013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科目设臵科目,按类、款、项填列决算数。本表数据应与总会计支出账一致。

2.中央支出科目地方不得填列。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填列中央支出科目,需在填报说明中说明情况。

3.本年支出合计=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商业服务业等事务+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援助其他地区支出+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事务+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其他支出。

第二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共1张表)

04表 乡镇政府性基金收支基本信息总表

本表反映政府性基金收入、支出调整预算数和决算数以及平衡情况。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不在本表反映。

1.“调整预算数”一栏填列乡镇财政在当年年初预算数的基础上,经调整后的全年预算数。

市收入+上年结余+调入资金。

8.本年支出合计=一般公共服务+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商业服务业等事务+其他支出。

9.上解上级支出,反映乡镇对上级政府的政府性基金上解支出。计划单列市填报本表时,上解中央的政府性基金在“上解上级支出”中反映,上解省的政府性基金在“计划单列市上解省支出”中反映。

10.年终结余=收入总计-(本年支出合计+上解上级支出+计划单列市上解省支出+调出资金)。

11.支出总计=收入总计。

12.各项数字应与结算单中对应项目数字一致。

第三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共1张表)05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基本信息总表

本表反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支出调整预算数和决算数以及平衡情况。

1.“调整预算数”一栏填列乡镇在当年年初预算数的基础上,经调整后的全年预算数。

2.本表各类支出决算数应小于或等于调整预算数。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收入,反映乡镇收到的上级政府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

4.上年结余,应与上年决算的“年终结余”一致。

-9-10

资金在本栏反映;省补助的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在“省补助计划单列市收入”中反映。

5.上年结余,应与上年决算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年终结余”一致,如不一致,请在报表附注中说明。

6.收入总计=本年收入合计+上级补助收入+省补助计划单列市收入+上年结余。

7.支出是指当年从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中拨付的金额。8.本年支出合计=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商业服务业等事务+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事务+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其他支出。

9.上解上级支出,反映乡镇对上级政府的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上解支出。计划单列市填报本表时,上解中央的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在本栏反映;上解省的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在“计划单列市上解省支出”中反映。

10.调出资金,反映从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调出到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使用的资金。

11.年终结余=收入总计-(本年支出合计+上解上级支出+计划单列市上解省支出+调出资金)。

12.支出总计=收入总计。

2本工资或离退休费全部或部分由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开支的人员。

以下人员不列入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开支人数和公共预算财政补助开支人数统计范围:(1)原未列入公共预算财政拨款(补助)开支人员范围,由于经费管理和拨付方式转变,用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开支的人员。(2)编制部门批准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但实际未由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开支或补助开支基本工资的在职人员。(3)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中用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开支或补助开支基本工资的、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遗属及临时工作人员。(4)民政优抚对象、村干部、下岗职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财政进行适当补助的人员。

6.经费自理人数,填列单位用政府性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非公共预算财政拨款(补助)开支基本工资或离退休费的人员。

7.年末学生人数,填列经国家批准按统一计划招收的各类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留学生、中等教育学生、初等教育学生以及干部进修和培训等人数,不包括学前教育(即幼儿园)学生数。其中,干部进修和培训指三个月以上的中长期培训,培训人数按累计人次计算。

8.各项机构数、人数较上年变动较大的,请在报表附注中说明。

08表 乡镇财政基本情况表

本表反映乡镇的机构、人员情况以及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

48.乡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情况。除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收入外,其他各项数字应小于或等于05表“乡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基本信息总表”中对应项目的“决算数”;上年结余,应与上年决算的“年终结余”一致;支出总计=收入总计。

9.乡镇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支平衡情况。除上级补助收入和上解上级支出外,其他各项数字应小于或等于06表“乡镇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支基本信息总表”中对应项目的“决算数”;上年结余,与上年决算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年终结余”一致,如不一致,请在报表附注中说明;支出总计=收入总计。

09表 乡镇财政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表

本表反映各级财政拨付、投入到乡镇的各项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监管情况,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统计填报。

(一)09-1表 乡镇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表(补贴类资金)1.涉农专项资金合计=补贴类资金合计 + 项目类资金合计。

2.补贴类资金“资金总额”指当年实际分配到乡镇的补贴资金总额(含上年应分配未分配,实际于今年分配的资金)。

“当年实际发放资金”指乡镇当年实际发放到农户的资金数额。(含上年应发放未发放,实际于今年发放的资金)

基本财务报表 篇5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一、两者的差异性

1、两者界定的前提不同。

财务报表主体即会计主体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 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一个假定, 它是一种主观上的假设。会计假设来自于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抽象, 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 是人们在客观经济环境中进行会计活动时, 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总结, 也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规则的思维支撑。但假设毕竟是以有限的事实与观察为基础的, 还不是既定事实, 有待于实践检验与科学的论证。特别是当前网络财务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使得会计主体的涵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企业间不断分化、重组、兼并, 以及跨地区, 跨行业成立企业集团, 使得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主体”可能时而膨胀, 时而缩小, 甚至解体, 会计主体业务的核算也不一定由企业本身来进行, 而可以委托专门的会计公司来进行, 这时企业与会计公司都可视为会计主体。

而财务分析主体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主体。财务分析主体是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 随着会计披露的形成而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 针对会计主体的主观假设, 财务报表分析主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它体现了分析主体的真实性特征。

2、两者存在的形式不同。

虽说网络环境下, 会计主体的范围扩大了, 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 企业总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相对静态”的会计主体出现的。这种单一性和静态的特点有利于会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稳定性, 这也是由会计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财务分析主体从一开始就是以多元化的、动态的形式出现的。由于财务分析主体构成的多元化导致了分析目标的多元化, 而分析析目标的不同又导致了分析内容的各异, 正是各异的分析内容最终构成了财务分析体系。所以说是分析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财务分析学科的特点。

3、两者所处的学科环境不同。

会计主体是会计学最基本与最现实的依托, 是会计学科体系存在与发展的立足点, 会计学就是围绕会计主体假设而形成和构建起来的。而财务分析主体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处于财务学科体系的范围内。财务分析学作为财务学科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学的逻辑扩展, 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与转换的一门学科。财务分析主体的存在是建立财务分析学科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不同的学科环境使得会计主体和财务分析主体也显现出了各自的主体属性特征。

二、两者的相关性

1、会计主体是财务分析主体的前提条件。

财务分析主体的分析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会计主体而言的, 是通过对特定会计主体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从而为其决策服务。可以说, 没有会计主体的界定, 财务分析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具有一致的最终目标。

从“经管责任观”的角度来说, 会计的职能就是管理好委托人的资产, 并在保证资产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 经营者代表会计主体来行使会计的这一职能并努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而财务分析虽然因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所关注的角度、侧重点不同, 财务分析的出发点有所区别, 但是这种区别并不说明不同财务分析主体的目标不存在共性。早在20世纪中叶, 创立于美国杜邦公司的杜邦分析系统就证明了这种共性的存在。杜邦分析系统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就是因为它将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责任者的财务分析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企业权益收益率, 它使企业不同的利益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在不同的财务分析出发点上, 寻找到了最终的目标——企业净资产获利能力。由此可见, 在追逐企业净资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上, 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是一致的。

3、会计主体与财务分析主体同处于会计信息系统中。

会计主体作为财务报表的编制者是会计信息的供应方, 财务分析主体作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由于会计主体了解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 掌握着会计信息背后的经济实质, 因而在会计信息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而外部财务分析主体由于不参与企业的经营过程, 无法从报表上辨别会计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因而在该系统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此需特别指出作为企业内部财务分析主体的经营者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信息的需求方, 又是信息的供给方。一方面, 经营者担负着管理企业的责任, 要利用报表信息为其经营决策服务;另一方面, 又要提供会计信息给企业的外部分析主体。经营者这种“天然的”信息优势地位使得其所披露的信息只会满足本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这必然会对外部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造成影响,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市场的交易费用, 降低市场效率。因此, 明确经营者的这种特殊地位, 通过采取相应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企业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冯丽霞著湖南人民出版社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

[2]、《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

[3]、《财务管理》欧阳令南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浅谈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 篇6

一、相同点

(一) 数据来源基本一致

资产负债部分, 数据来源主要取自该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分配部分, 数据来源主要取自该单位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其他部分, 数据来源主要取自该单位的会计帐户核算资料。

(二) 指标名称基本相同

统计财务指标的名称除个别指标外, 基本都和会计科目名称一致。

(三) 有些审核关系是相同的

统计财务状况表中有些的审核关系是和会计公式相同的。如:“所有者权益合计="资产总计-负债合计”是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型;“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和营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一致。即使两者有些不同, 也是根据会计表中关系转变而来。

二、不同点

在会计核算中, 准确、严谨的观念贯彻始终, 这一点也体现在会计报表中。而统计报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决定指标的取舍。因此也就决定了统计报表和会计报表的不同。

(一) 报表设置不同

1、价值量的计量单位设置不同:

由于统计与会计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目的的不同, 价值量的计量单位设置也有所不同。统计财务状况表价值量的计量单位为“千元”, 而会计报表的价值量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元”。

2、定报报告期别设置不同:

按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年报的报告期是一致的, 但在定报报告期别的设置上有所不同:定报的报告期分别为“1-2月”、“1-5月”、“1-8月”、“1-11月”。

(二) 指标数据取得的依据不同

1、根据会计帐户余额填报的统计指标

“现金”与“银行存款”指标在财务统计报表的资产负债部分, 虽然此部分的数据来源主要取自该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 但此两项指标不能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取得。因为资产负债表上只有包括此两个指标的“货币资金”指标, 而“货币资金”指标是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项指标的合计数, 因此这两项指标要根据其会计帐户期末余额数填报。

2、根据会计科目加工填报的统计指标

在会计科目中没有现成的“本年折旧”指标, 此指标应取自“累计折旧”科目, 而“累计折旧”科目的期末余额数, 反映的是该单位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折旧数。因此“本年折旧”指标是“累计折旧”科目中本报告期的折旧数额。在不存在固定资产报废与转出情况下, 累计折旧帐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的贷方发生额=本年折旧。而在有报废与转出的情况下, 以上等式不成立。

3、需要分析填报的统计指标

会计科目中“实收资本”科目下是按具体投资者进行的明细分类。因此统计指标“实收资本”下的“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等指标就不能从会计科目中直接取得。要区分投入资本的性质, 需要结合工商营业执照、公司章程和企业实际情况等进行分析填列, 如企业填101表时的登记注册类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 不管是否存在个人投资, 其控股情况都应填集体控股, 103表中的资本类型也应填集体资本, 否则审核关系就不能通过。

4、需要从会计科目中计算的统计指标

会计制度上有很多会计科目没有规定明细科目, 各单位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明细分类。如“管理费用”中的“税金”、“财产保险费”、“差旅费”、“工会经费”等指标, 在单位没有明细分类时是需要从会计科目中摘算的;再如:会计制度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 包括利息支出 (减利息收入) 、汇兑损失 (减汇兑收益) 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因此统计“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 (净额) ”指标时若存在利息收入和汇兑损益的情况下是需要计算得出的。

(三) 报表的审核关系不同

1、资产负债部分

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指标存在关系都是相等的。如:流动资产合计=货币资金 (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预付帐款+应收补贴款+待摊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其他流动资金。而统计财务状况表流动资产合计的审核关系为:流动资产合计≥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帐款 (净额) +存货。以上这样的关系还有一些, 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2、利润及分配部分

会计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是根据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一步推算下来的, 前面已说过到“营业利润”指标, 统计和会计核算关系都是一致的, 但是“利润总额”指标, 统计与会计在报表设计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会计报表利润总额是根据“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得出的。而在统计财务状况表上的利润总额不含营业外收支, 所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之间不存在审核关系。

三、思考与建议

财务统计是统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统计业务的一个难点。因此把握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正确统计财务情况,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晓芳:《浅谈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之间的比较与联系》,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4期。

合并报表会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篇7

一、合并报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企业合并层出不穷。控股合并在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 满足海内外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要,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其合并会计报表。财政部制定发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 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

二、合并报表会计的合并理论

合并报表会计的主要特征是把具有产权控制关系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单一的会计主体来进行处理。通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从整体上综合地、全面地、完整地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取决于对合并范围的界定以及合并方法的选择,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于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根据不同的合并理论, 其确定的合并范围和选择的合并方法各不相同。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合并理论有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三种。

(一) 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是把合并会计报表看成是母公司本身会计报表的扩充和延伸, 也就是从母公司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来编制会计报表。它所强调的是公司集团的母公司在整个集团中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中所占有的份额, 并认为合并会计报表主要应满足母公司的股东及债权人的需要。因此合并会计报表的重点是放在占主导地位的股权上, 而把少数股权作为合并报表的次要目标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一般的负债处理;对于属于少数股东应享有的净收益则视为费用;如果合并时产生商誉, 则全部归母公司股东所有, 与少数股东无关。

在美国和英国的合并会计报表实务中, 采用的主要是母公司理论。在美国《会计研究告》第51号中, 明确提出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服务。在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时, 认为法定控制即持有另一公司50%以上的股份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前提条件。英国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认为一公司成为母公司的标准是其持有另一公司半数以上的股权投资。

可见, 按母公司理论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完全是为母公司现存和潜在的股东服务的, 这正迎合了大多数负责合并企业的需要, 母公司股东最关心属于自己份额的净资产, 要据此来评价自己所有权的价值, 并作出相关的决策。因此, 在会计实务中, 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内, 都建议采用该理论作为合并业务的理论基础, 采用母公司理论, 在确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时, 通常以法定控制为基础, 以持有多数股权或者表决权来决定是否将被投资企业纳入合并范围, 或者通过一家公司处于另一家公司法定支配下的控制协议来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二) 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是把合并会计报表看作是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实体的联合报表。它把企业集团看作是独立于所有者以外单独的一个实体, 强调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的资产和负债, 着重于合并的实体本身和企业可控制的全部资源, 而不单单是所有权。因此,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 对拥有控制权的股东和少数股东被看作是两类独立的股东团体, 两者对合并的经济实体都拥有权益。属于少数股东对净资产的权利包括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股东权益部分, 属于少数股权的利润则包括在合并利润表中, 并单独列示。如果合并时产生商誉, 则有多数股东和少数股东共享并按股权比例分配。这种方法除德国、意大利采用外, 世界上很少国家采用。

(三) 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指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法定控制关系, 也不强调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 而是强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对另一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权。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都不能解决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问题。例如, 某一企业的全部股份由两个投资企业共同投资形成, 各拥有其50%的股份。在这种情况下, 既没有单一的母公司, 也不存在少数股权;既没有法律上的支配权, 也不存在单一的经济实体。根据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都很难确定该企业的会计报表由哪一投资企业合并。概括这种情况就出现了所有权的概念, 即按所有权进行部分合并。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对于其拥有所有权的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当期实现的损益, 按照其拥有的比例, 合并计入, 而对于除母公司以外的其他股东的份额, 不予考虑。此种方法又称为部分合并法或比例合并法。

可见, 所有权理论更多的是强调投资公司股东的权益, 即对被投资公司的财产的最终索取权。多年来, 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理论上会计界一直争论不休, 对母公司理论而言, 首先, 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净资产采用了不同的计价基础, 属于母公司的部分按并购的公允价值处理, 属于少数股权的部分仍保持账面价值, 这种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账面的混乱。其次,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 少数股权被列为一项负债, 在利润表中, 少数股权的损益被列为一项费用, 这种列表法违背了会计上对与负债和费用的定义。

三、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指应该纳入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编报的子公司的范围, 即哪些子公司应当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编报范围之内。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 一般取决于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理论, 同时还取决于各国会计所处的法律环境及受各国历史上惯例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主要是采用母公司理论, 即对另一企业的控制与否作为确定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主要依据, 凡能够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被投资企业 (即子公司) 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对控制的界定是, 能够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以此取得收益的权利。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也主要是采用母公司理论。其合并范围是, 能够被母公司所控制的所有被投资企业。具体来说包括如下方面:

(一) 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

权益性资本是指对企业有投票表决权, 能够据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资本。当母公司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股权时母公司就成为该被投资企业的最大股东, 拥有对该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能够操纵股东大会对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控制。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 是母公司对其拥有控制权的最明显标志, 因此应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二) 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

母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没有拥有和控制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 但如果通过其他方式母公司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实施控制, 则被控制的企业也应作为子公司, 纳入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具体情况有:

1、通过与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 持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表决权。

这主要是指母公司与其他投资者签订协议, 受托管理和控制被投资企业, 从而在被投资企业股东大会上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表决权。在这种情况下, 母公司对这一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控制权, 该被投资企业成为事实上的子公司, 为此必须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2、根据章程或协议, 有权控制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这是指在被投资企业章程等文件中明确规定母公司对其财务和经营政策能够实施管理和控制。能够控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也就等于能够控制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 也就使得该被投资企业成为事实上的子公司, 从而应纳入母公司的合并范围。

3、有权任免被投资公司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

这是指母公司能够通过任免被投资公司董事会的董事, 从而控制被投资企业的决策权。这时, 被投资企业已成为事实上的子公司, 因此应将其纳入母公司的合并范围。

4、在被投资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这是指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公司董事会等权力机构的会议, 从而操纵该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使其生产经营活动在母公司的间接控制下进行, 成为事实上的子公司, 因此应将其纳入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需要说明的是, 有时一个企业虽然直接、间接、直接和间接拥有另一企业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 但由于某些原因, 持有权益性资本是暂时的, 或实际上已不能真正行使对子公司的控制权, 这时, 则不能将这些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企业合并层出不穷, 本文首先回顾了合并报表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然后对合并报表会计的合并理论和合并范围进行深入的探讨, 并以此为基础, 探讨了合并报表会计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合并报表会计,合并理论,合并范围

参考文献

[1]王丹芳.略探控制权与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的关系[J].财会月刊, 2002 (9)

[2]李风.购买法与联营法的理论依据和会计处理[J].四川会计, 2000 (4)

基本财务报表 篇8

1调整分析心态提高阅读层次

银行客户经理在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时, 应调整好心态, 从赞赏、挑刺到客观公正, 赞赏不能发现问题, 挑刺发现太多问题, 只有客观公正才能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 银行客户经理才能树立净资产保值增值, 收入大于成本费用,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正的理念, 把握分析重点, 提高阅读报表的层次, 从关心指标过渡到关心报表, 从而过渡到关心企业实际;了解企业动量和存量的关系, 存量的变化产生动量, 动量的变化必然影响存量。

2把握分析重点提高阅读技巧

技巧一, 掌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几组平衡关系

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及其等价物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之差=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其等价物净增加额;利润表中的净销货额-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 (票据) 增加额+预收账款增加额=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资产负债表中除现金及其等价物之外的其他各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增加 (减少) 额=现金流量表中各相关项目的减少 (增加) 额。

技巧二, 明确财务报表分析重点

对于授信客户, 银行看重的是企业的资产增值能力、盈利能力和流动性, 因此, 客户经理在分析财务报表时要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 归纳起来, 应重点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资产负债表应重点分析资产质量和净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二是利润表的分析重点则是通过营业额判断企业规模, 通过利润的稳定性判断企业的成长性;三是现金流量表则要重点关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是否为正, 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现金的比重。

技巧三, 关注财务报表中的异常项目、其他项目

拿到企业的财务报表, 不是急于做一些复杂的比率计算或统计分析, 而是通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看是否有异常项目。例如, 在国内会计实务中, “应收、应付是个筐, 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其他应收 (付) 款项目金额大、时间长, 则可能存在虚假注册、抽逃资金、私下拆借、逃避税收、员工占用和抵押金、保证金等临时性资金占用情况, 这种占用要么可能不计利息, 要么可能变为坏账, 在分析和评价中应剔除应收款可能变为坏账的部分并将其反映为当期的坏账费用以调低利润。

技巧四,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现金流量水平一致

只有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获得现金才是企业唯一正确、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变现之道;只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才是企业健康、正常的主要标志。从银行的角度来说, 现金流量要重要于利润, 因此银行客户经理要以“现金为王”的理念来看待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有些企业采取伪造销售、采购合同和发票、海关出口报关单等手段来虚构销量、虚构价格、虚构产品, 从而虚构销售收入, 在利润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经营利润水平, 而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却表现贫乏, 那么“利润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银广夏在其被曝光前一年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同业的平均水平, 但是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相对于经营利润水平贫乏, 事后证明该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资进出口子公司虚做海关报关单, 然后在会计上以虚增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润的“泡沫”, 而这些子虚乌有的所谓应收账款是永远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经营现金流的。

技巧五, 剖析关联企业内部往来, 诊断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企业内部资金往来粉饰现金流量的情况

有的企业在供、产、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 便采用向关联企业内部融通资金, 并把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手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更为好看。

技巧六, 分析利润的组成结构, 弄清是否存在以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来掩饰主营业务利润不足或亏损的情况

非经常性业务利润通常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 如果我们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 比如不到50%, 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是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 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 也并不反映企业经理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技巧七, 熟悉企业粉饰利润的常用手段

一是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以高估利润

这是中外企业“粉饰”利润的惯用手法, 比如将本应列支为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房地产开发行业中, 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企业将房地产项目开发期间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利息支出任意地和长时间地“挂账”于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这样企业的利润便被严重地高估。

二是提前确认营业收入, 推迟确认本期费用

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做法有:按售楼合同提前确认售楼收入, 提前确认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 先开票后出库等。推迟确认本期费用的做法有:将在建工程竣工后未转入固定资产, 停产损失和大修理支出未列入当年费用, 已售产品的成本未分摊定额成本差异, 少计利息费用虚增盈利, 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账户使用不规范, 调整以前年度成本增加本年度收益, 少提坏账多“冲”利润等。如, “琼珠江”提前确认售楼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41%, “四川峨铁”少计利息费用虚增盈利占当年利润的77%。

三是通过企业内部会计科目调整来操纵利润

若通过阅读会计报表, 发现存在会计科目间的调整, 则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如对同一单位的同一笔金额由应收账款调整到其他应收款;对一个单位的应收账款减少而产生了对该单位的长期投资增加, 且增减金额接近;如果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较大, 有可能存在拖延费用列入损益表的问题。

四是以关联交易方式“改善”经营业绩

采用这一手法的经典例子是目前已经不存在的“琼民源”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实现当期利润, 而下一年再从该子公司买回土地的伎俩, 1996年, 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利润5.66亿元, 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 后来“东窗事发”, 遭到财政部和证监会的严厉惩处。所以, 我们在分析中应关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情况, 研究其占企业总的销售、采购、借款以及利润的比例, 并应审查这些交易的价格是否有失公允。如果公司有对关联单位的大额其他应付款, 同时财务费用较低, 说明有利用关联单位降低财务费用的可能。

技巧八, 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 以辨别有无风险

一家连续赢利的公司业绩一般来讲要比一家前3年亏损, 本期却赢利丰厚的企业业绩来得可靠。业界普遍认为: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看满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 如果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绩效指标来考核上市公司, 那么会出现一个规律, 即上市公司上市当年的该项指标相对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 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答案只有一个:企业上市前的报表“包装”得太厉害了。

当然, 银行客户经理掌握了财务报表阅读分析技巧, 熟悉了粉饰报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 有助于客观地把握公司的财务情况和评估决策绩效, 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 企业的资产以及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是按历史成本记录的,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有可能引起资产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的高估。另外, 历史成本原则还导致同业新老企业比较的困难。

其次, 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普遍存在。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常常允许对相同的业务采取多个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即使对同类固定资产都采用直线法折旧, 不同企业对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未能够在市场上可变卖的价值 (残值) 的估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作为银行客户经理, 应剔除由于会计政策不一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最后, 财务指标也具有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有效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等是财务指标所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的, 必须借助其他的非财务指标, 即定性因素来评判。

摘要:企业财务报表反映了其经营状况和潜在的风险, 银行客户经理如何能够洞察个中春秋?笔者结合十多年工作经历, 总结出数条财务报表阅读技巧, 希望能够帮助银行客户经理公允评价客户经营业绩, 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

基本财务报表 篇9

(一)偿债能力比率分析。

1. 长期偿债能力比率分析。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债务负担与偿债保证程度的指标,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通常情况下这个指标越低越好,因为企业的债务负担越轻,其总体偿债能力就越强。由表1数据可知:2001至2008年通葡股份资产负债率呈波状上升趋势,表明企业资产对债权的保障程度较弱,举债潜力小,不易克服资金周转的困难,长期偿债能力弱。产权比率指标(即净资产负债率,等于负债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反映了企业债务负担与偿债保证程度的相对关系,能够更直观地表示出负债受股东权益的保护程度。通葡股份产权比率的波状变化与资产负债率变化趋势相似。总体而言,通葡股份长期偿债能力一般,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2. 短期偿债能力比率分析。

通葡股份的流动比率呈波状下降趋势,可知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在逐年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各不相同。流动比率均大于1,说明企业整体短期偿债能力一般,处于行业中游水平。速动比率变化趋势与流动比率有相似之处。

单位:次

单位:%

单位:元

(二)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对通葡股份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主要从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以及股票发行时基本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进行分析。相关变化资料如下:

由表2可知,通葡股份2004和2007年基本每股收益为负数,因为这两年企业净利润均为负数。受净利润的影响,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也呈负数。此外, 2008年通葡股份的各项指标比值均较小,盈利能力不强。

(三)资产营运能力比率分析。

由表3可知,通葡股份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01至2004年逐渐下降,2004至2008年逐渐上升,且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升幅度较大,表明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速度逐渐增强,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较强。2001至2008年总资产周转率呈现平缓变化,各项指标比值较小。总体而言,通葡股份整体资产营运能力不强。

(四)发展能力比率分析。

由表4可知,2004年通葡股份营业总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均为负数,说明当年三项指标比上一年有所减少。2007和2008年通葡股份总资产增长率为负数,表明当年总资产减少。整体而言,通葡股份发展能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二、杜邦财务分析

在所有的财务比率中,净资产报酬率是综合性最强、最核心的指标,所以围绕该比率进行分析相关性最好。现仅对2007和2008年数据进行连环替代分析:

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替代总资产周转率的净资产报酬率=2.4561%×0.2816×1/(1-0.41)=1.1723%③

替代权益乘数的净资产报酬率=2.4561%×0.2816×1/(1-0.35)=1.0641%④

销售利润率的上升引起净资产报酬率的上升:△1=②-①=109.2173%

资产周转率的上升引起净资产报酬率的上升:△2=③-②=0.348%

权益乘数的下降引起净资产报酬率的下降:△3=④-③=-0.1082

2008年的净资产报酬率比2007年上升139%,运用因素分析法的连环替代法分析可知,造成净资产报酬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销售利润率的上升(109.2173%);次要原因是资产周转率的上升引起净资产报酬率上升(0.348%);更次要原因是权益乘数的下降引起净资产报酬率下降(-0.1082)。结合表5,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销售利润率的大幅上升是由于净利润上升(100.81%),净利润上升主要是由于利润总额大幅度上升(101.18%)。销售利润率代表了企业的获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代表了企业的资产综合管理能力,这二者综合在一起表示企业的经营效率,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所下降。权益乘数产生的影响极小,说明企业的财务结构比较稳定。杜邦财务分析图解如下图所示。

三、结论

上一篇:城市规划培养目标下一篇:过渡时期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