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特别保护区

2024-05-06

海洋特别保护区(精选九篇)

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1

铜盘岛, 以众多重要而珍贵的地质自然景观资源而闻名遐迩, 有“海岛地质公园”之誉。其附近海域水质肥沃, 饵料丰富, 构成了适合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是重要渔业生产基地之一。由于铜盘诸岛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珍贵的地质景观, 其被浙江省列为以海洋生物资源保护、自然遗迹保护为主体的综合型海洋特别保护区。

1 保护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位于浙江温州瑞安市飞云江口以东海域, 由大北列岛的铜盘岛、长大山、王树段岛、荔枝山、山姜屿、金屿、王树段儿屿以及2812号、2813号等9个大小岛屿及附近的海域组成, 海岛陆域面积约1.38km2, 海域面积22.08km2。

1.2 生态和资源特点

1.2.1 地质地貌形态独特

铜盘岛诸岛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地理位置及海洋环境, 发育了丰富多彩、类型各异的海蚀地貌景观, 如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等;岛上还有分布很广的侏罗纪火山岩地层, 地质科研价值极高的岩脉景观遗迹等。铜盘岛特定的岩石结构和作用于其上的地质外应力, 形成了该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

1.2.2 海洋生物种类丰富

铜盘岛附近海域水质肥沃, 饵料丰富, 构成了适合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根据调查资料[1]显示, 共有游泳生物125种, 其中鱼类82种, 甲壳类32种, 头足类11种;其岩礁密布, 生物资源丰富, 共有潮间带生物154种;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且资源量较大的贝藻类资源, 尤以野生贻贝为传统海鲜而享誉浙闽。

1.2.3 旅游资源丰富

铜盘岛除具有海岛自然风光、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等引人入胜的自然旅游资源外, 还拥有明朝设立的南、北炮台和烟墩遗址, 清咸丰十年以前建的关帝庙、妈祖庙等历史遗迹景观, 这些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使铜盘岛成为人们难得的旅游胜地。

2 保护区规划原则和功能分区

2.1 规划原则

2.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执行“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资源开发基本方针, 科学合理地进行海岛及其海域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2.1.2 突出海岛特色和资源优势原则

充分发挥海岛和海域的资源优势, 对保护区内的海岛、滩涂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 通过规划将瑞安市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成有别于其他海洋特别保护区、极富海岛特色的生态经济功能区, 以带动和促进海岛经济的发展。

2.1.3 效益最大化原则

规划时应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适度地开展各种非破坏性资源开发活动, 以确保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效益最大化,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威胁的破坏效应[2]。坚持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优先建设重点功能区和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 争取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2.1.4 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

在保护区内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 在对原生态岛礁和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实施重点保护与管理的基础上, 加强生态渔业、生态旅游、休闲渔业等“环境友好型”的海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推动铜盘岛诸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功能分区

根据铜盘岛及附近海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 并考虑海岛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将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即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预留区。

2.2.1 重点保护区

金屿岛陆全境及周边岩滩, 面积约1.5hm2。通过禁止开发活动, 维持原生态状态, 建立岛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进行封闭式绝对保护, 保护潮间带及潮下带的生物多样性, 维持物种的天然组成, 使其成为特别保护区内和附近海域岛礁生物资源的种源地和补充地。

2.2.2 生态与资源恢复区

包括铜盘岛中部生态恢复区10hm2、北长大山生态恢复区40hm2、王树段岛生态恢复区10hm2、王树段儿屿生态恢复区1.3hm2、荔枝山生态恢复区11hm2、铜盘列岛渔业资源恢复区1 750hm2。

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 使用本地种恢复本地滨海特有植物种群, 构建与功能区的主导功能相协调的植被类型。通过人工鱼礁建设等有效管理措施对铜盘岛—长大山—王树段岛—荔枝山诸岛以西海域的海洋渔业资源进行生态保护和资源恢复, 通过减少捕捞船只和执行国家海洋渔业资源繁殖保护相关制度, 降低岛礁海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 禁止炸鱼、电鱼等破坏性的作业方式, 协力恢复本区岛礁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

2.2.3 适度利用区

包括铜盘岛外部适度利用区55hm2、南长大山适度利用区12hm2、王树段岛适度利用区10hm2、铜盘岛浅海养殖适度利用区150hm2。

通过大力发展浅海生态养殖, 调整铜盘岛渔区产业结构, 发展休闲渔业服务。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发挥海岛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诸如海景观光、海滨垂钓和野外生存等特色旅游活动。积极引导和调控各类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活动, 在有效保护海岛、海洋资源的前提下, 探索海洋资源最优开发秩序, 达到最佳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

2.2.4 预留区

山姜屿及邻近的2812岛和2813岛, 面积约1.9hm2。山姜屿目前尚无合适的使用功能定位和适宜的开发利用项目, 考虑到铜盘本岛比较近, 远期旅游业可能会发展至此。因而定为预留区, 保持岛屿自然生态现状。

3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为把保护区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 应成立保护区常设管理机构———“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局”, 业务上归属省市县海洋与渔业局, 并接受环保局综合管理。做到国家、地方、保护区各级组织各司其职, 管理职责明确, 措施得当。

3.2 法规政策保障

应抓紧立法调研, 尽快出台《瑞安市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 将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力度, 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 确立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地位, 在保护区全面实行资源采捕、利用许可制度,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出台资源保护管理细则, 从采捕规格、时间、采捕量等方面来控制资源采捕量, 以保证资源得到补充和恢复。

3.3 人力资源保障和科技保障

保护区的人才培养和智力储备至关重要, 要实行人才引进和职工培训制机。建立完善的管理、科研体系,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所用。推行信息开放、资源共享的战略, 积极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吸引和支持专家学者来保护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 提高保护区科研水平。

3.4 资金保障

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生态公益事业, 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多级财政的支持。并多方开拓资金渠道, 鼓励集体和个人投资保护区建设, 建立保护区发展基金。

4 结束语

总体规划为建设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奠定了科学基础。可以相信, 瑞安市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可以丰富浙江沿海层次分明、类型各异的海洋保护区管理体系, 而且有利于保护海岛和海洋生态系统, 合理开发海域资源, 拓展新型海洋产业, 促进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在分析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保护区规划原则对保护区进行了规划, 将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和预留区, 明确了个功能分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为建设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奠定了科学基础。

关键词:海洋,特别保护区,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瑞安市铜盘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论证报告[R].2007.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篇2

转发市教体局关于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

各学校

2013年4月28日是《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施行一周年。为进一步推动保障女职工权益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普及,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知识竞赛活动,按市教体局要求,现将竞赛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试题内容

竞赛试题以《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为主要内容,可参考《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百题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的有关内容。

二、参赛对象

中小学所属各学校全体在岗女教职工。2013年5月8日至5月16日,各学校组织学习并开展答卷。

三、竞赛方式

在答题卡上选择正确答案所对应的“O”内用钢笔或签字笔涂黑涂满;答题卡上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电话、通信地址、邮编。

四、评奖办法

此次答卷活动设优胜个人奖和优秀组织奖两项。

五、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广大女教职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答题卡务必于5月16日前交中心小学工会办公室。

3、凡不参与此次活动的女职工,2013年不发卫生费、教师节不安排体检。

瞿靖中心小学

2013年5月8日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选题(共85题)

1、《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经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第20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19号令公布之日起施行。A、4月28日

B、5月1日

C、5月28日

D、4月30日

2、《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适用范围是()。A、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女职工 B、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

C、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

D、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及其女职工

3、《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同时废止。

A、1997年7月1日

B、1988年7月1日

C、1988年7月21日

D、1991年7月1日

4、《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共有()条(不含附录)。A、12

B、16

C、21

D、28

5、贯彻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促使企业改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既可增强职工对企业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解除了女职工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促进()的和谐与稳定。

A、劳动关系

B、劳资关系

C、企业关系

6、为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健康,制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A、身体状况

B、生理特点你

C、疾病与不适

D、性别弱势

7、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条件。A、工作

B、休息休假

C、劳动安全卫生

D、收入

8、用人单位应当将本单位属于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岗位()告知女职工。

A、口头

B、书面

C、正式

9、女职工“四期”保护是对女性生理机能变化过程,即()的劳动保护。A、经期、孕期、产期、更年期

B、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

C、经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

D、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

10、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A、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B、解除劳动合同

C、解除聘用合同

11、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

A、女职工要求

B、医疗机构的证明

C、工会证明

D、女职工身体状况

12、对怀孕()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A、3个月

B、4个月

C、6个月

D、7个月

13、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A、病假

B、事假

C、年休假

D、劳动时间

14、女职工生育享受()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A、56

B、90

C、98

D、120

15、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天。A、10

B、15

C、20

D、25

16、女职工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产假。A、25

B、30

C、40

D、42

17、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支付。

A、用人单位 B、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

C、职工个人

D、医疗保险基金

18、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A、医疗机构出具的费用清单

B、医疗机构开具的发票

C、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

D、用人单位的生育报销规定

19、对哺乳未满()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A、6个月

B、9个月

C、1周岁

D、18个月

20、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哺乳时间。A、半小时

B、45分钟

C、1小时

D、1.5小时

21、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哺乳时间。A、半小时

B、45分钟

C、1小时

D、1.5小时

22、婴儿满周岁时,经县(区)以上(含县、区)医疗或保健机构确诊为体弱儿,可适当延长授乳时间,但不得超过()。A、3个月

B、4个月

C、6个月

D、1年

23、女职工产假期满恢复工作时,应允许有()周时间逐渐恢复原工作量。A、1

B、1至2

C、2

D、2至3

24、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女职工的需要,建立()等设施,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方面的困难。A、女职工活动室、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

B、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

C、女职工更衣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

25、有哺乳婴儿()名以上的单位,应逐步建立哺乳室。A、3

B、5

C、8

D、10

26、()年,全国人大将“性骚扰”正式写入法律。A、2007

B、200C、2010

D、2003

27、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A、防止和制裁

B、制止和制裁

C、预防和制止

D、预防和制裁

28、()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A、工会、妇女组织

B、卫生行政部门

C、妇女组织

D、工会

29、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延长其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A、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B、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C、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D、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

30、用人单位安排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相关禁忌劳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有关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A、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B、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

31、用人单位在组织生产劳动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依法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和(),切实保护女职工的职业健康与生殖健康。

A、职业卫生监测

B、安全生产监测

C、不安全因素监测

32、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女职工可以依法(),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检举、举报、申诉

B、检举、举报、起诉

C、投诉、举报、申诉

D、举报、检举、投诉

33、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女职工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用人单位及其()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B、法定代表人

C、主管人员

D、负责人

34、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宗旨是保护女职工免受职业病危害,尤其是保护女性()时期的健康,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A、孕产

B、生理特殊

C、工作

D、劳动

35、女职工禁忌从事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规定的()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A、重

B、第二级

C、第三级

D、第四级

36、女职工禁忌从事每小时负重()次以上、每次负重超过20公斤的作业。A、3

B、6

C、8

D、10

37、女职工禁忌从事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公斤的作业。A、15

B、20

C、25

D、30

38、女职工在经期禁忌从事冷水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级冷水作业。A、一、二、三

B、二、三、四

C、三、四、五

39、女职工在经期禁忌从事低温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级低温作业。A、一、二、三

B、二、三、四

C、三、四、五

40、女职工在经期禁忌从事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A、一、二

B、二、三

C、三、四

41、女职工在经期禁忌从事高处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级高处作业。A、一、二

B、二、三

C、三、四

42、患有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的女职工,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月经期间可适当给予()的休假。

A、1至2天

B、2天

C、3天

D、5天

43、女职工在孕期禁忌从事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级的作业。A、一、二

B、二、三

C、三、四

44、冷水作业是指操作人员接触冷水(属于身体如手脚等局部受冷作业)温度()的作业。

A、等于或小于12℃

B、等于或小于13℃

C、等于或低于14℃

D、等于或低于15℃

45、低温作业是指工作环境平均气温()的作业。A、等于或低于0℃

B、等于或低于5℃

C、等于或低于12℃

D、等于或低于15℃

46、高处作业是指坠落高度在基准面()以上的作业。A、1米

B、2米

C、3米

D、5米

47、孕期主要指女性从受孕到产出胎儿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天。A、300

B、260

C、280

D、290

48、如果女职工怀孕前从事的工作属于()的劳动范围,怀孕后必须调离原工作岗位。

A、孕期禁忌从事

B、有毒有害

C、影响身体健康

D、影响胎儿生长

49、女职工在孕期禁忌从事噪声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级的作业。A、一、二

B、二、三

C、三、四 50、应该对女职工定期进行()的查治。

A、妇科疾病及心理 疾病

B、心理疾病及生理疾病

C、子宫疾病及乳腺疾病

D、妇科疾病及乳腺疾病

51、()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女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方面的内容通过平等协商签订的专项书面协议,对于用人单位和本单位的女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

A、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B、女职工劳动保护专项条约

C、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52、凡建立工会女职工组织并签订了集体合同的单位,都要积极推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尚未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单位,可通过(),先行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A、职工大会审议

B、平等协商

C、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53、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时,女职工人数较少,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通过签订()的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来覆盖。A、行业性、专业性

B、区域性、行业性

C、地域性、专业性

D、区域性、专业性

54、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A、劳动权益

B、文化的 C、就业方面

D、受教育方面

55、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指女职工享受宪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职工享有的权益,同时还享有国家对妇女规定的权益,包括女职工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权益、财产和婚姻家庭权益以及()。A、健康权益

B、人身权利

C、名誉权

D、隐私权

56、对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所给予的特别保护主要包括: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以及女职工的()。

A、政治待遇

B、“四期”特殊劳动保护

C、休息休假权利

D、平等就业的权利

57、女职工的文化教育权益是指女职工依法享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从事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活动的自由。A、技术

B、就业

C、培训

D、学习

58、女职工的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某种经济利益的权益,包括()等。

A、物权和财产收益权

B、财产收益权和债权

C、物权和债权

59、实行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

A、国策

B、原则

C、目标

D、任务 60、国家鼓励妇女(),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A、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B、自尊、自信、自觉、自强

C、自尊、自觉、自立、自强

6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并有适当数量的妇女担任领导成员。

A、一视同仁

B、男女平等

C、任人唯贤

62、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A、公安机关

B、妇女组织

C、仲裁机构

D、工会 63、在劳动场所,一旦发生对女职工的性骚扰,用人单位在接到女职工的求助请求后,应及时()或者处理。

A、查实、救助

B、调查、调解

C、救助、调解

64、对妇女实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受害人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A、强奸或者性骚扰

B、性骚扰或者家庭暴力

C、家庭暴力或者限制人身自由 65、女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参加。

A、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B、工会可以

C、必须有工会

66、工会有权对企业、事业单位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进行调查,()应当予以协助。A、有关单位

B、有关方面

C、用人单位

D、被调查方

67、女职工人数较多的单位,可以建立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在同级工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女职工人数较少的,可以在工会委员会中设()。

A、女职工组织

B、女职工委员会办公室

C、女职工委员

68、工会发现企业违章指挥、强令女职工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提出解决的建议,企业应当及时研究答复。

A、必须

B、有权

C、不能

D、无权

69、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

A、提高录用标准

B、签订短期合同

C、提供同等报酬

D、增加福利待遇 70、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A、10日

B、15日

C、一个月

D、三个月

71、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A、三日

B、五日

C、七日

D、十五日

72、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劳动合同。A、履行

B、变更

C、解除

D、中止

73、用人单位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

A、百分之一百五十

B、百分之二百

C、百分之二百五十

D、百分之三百

74、劳动者连续工作()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A、6个月

B、一年

C、三年

D、五年

75、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A、半个月

B、一个月

C、一个半月

D、二个月

76、因履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A、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B、妇联

C、工会

77、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A、六个月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78、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A、职工

B、工会

C、劳动行政部门

79、生育保险的宗旨是通过向生育女职工提供()等待遇,保障女职工的基本生活,帮助她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

A、有薪假期、医疗服务、生育津贴

B、产假、流产假、生育津贴

C、特殊保护、带薪休假、岗位保留

D、产假、流产假、哺乳假 80、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A、用人单位

B、职工个人

C、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 81、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缴纳工伤保险费。

A、用人单位

B、职工个人

C、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 82、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A、用人单位

B、职工个人

C、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 83、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A、上岗前 B、离岗时

C、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

D、在岗期间 84、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A、有毒、有害物质

B、恶劣工作环境

C、严寒酷暑

85、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A、县级

B、市级

C、省级

二、多选题(共15题)

86、女职工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合法的维权途径。A、向工会及工会女职工组织寻求帮助

B、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

C、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向所在单位和地方的劳动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调解和仲裁 87、()属于我国女职工应享有的人身权利范畴。A、文化教育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88、以下不属于用人单位可以调整怀孕女职工工作岗位的情形有()。A、女职工孕期从事的工作不属于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但本人感到不能适应孕前工作,并提出调岗要求

B、女职工孕期从事的工作不属于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因其怀孕单位将其调离原岗位

C、女职工孕期从事的工作不属于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单位欲换男职工,未征求本人同意,将其调离原岗位

89、()属于《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规范的女职工特殊劳动权益保护。

A、经期劳动保护

B、孕产期劳动保护

C、哺乳期劳动保护 D、更年期保护 9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终止劳动合同()。A、用人单位与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到期 B、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C、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D、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91、()属于女职工负重劳动引起的症状。A、子宫后倾

B、子宫下垂

C、内分泌失调

D、痛经 92、孕妇不可以从事下列工作()。

A、水产养殖

B、锻造

C、打风钻

D、纺纱 93、属于矿山井下作业的有:()。

A、地下工程建筑

B、铁矿开采

C、开凿隧道

D、挖沼气池

94、女职工不可以从事的工种或作业有:()。

A、修建地铁

B、制药企业化验员

C、井下采矿

D、露天煤矿作业

95、对妇女性骚扰及相关行为做出明确规定的法律法规有()。A、《刑法》

B、《民法通则》

C、《治安管理处罚法》

D、《劳动法》 96、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哪几项:()

A、生育的医疗费用

B、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C、妇科疾病的医疗费用 97、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A、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B、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C、女职工产前检查 98、女方有()情形的,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A、在怀孕期间

B、分娩后一年内

C、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 99、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可以订立()等专项集体合同。A、劳动安全卫生

B、女职工权益保护

C、工资调整机制

100、女职工在孕期禁忌从事作业场所空气中()等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

A、一氧化碳

B、苯胺

C、氯乙烯

D、环氧乙烷

答题须知:

1、本次答题时间从2013年4月28日至6月16日,以信封上寄出日的邮戳为准。

2、知识竞赛命题范围以《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为主,同时加入《宪法》、《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内容。参赛者可参考《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百题问答》(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联系电话:010-62004002)。

3、试题共100题,其中单选题85题,多选题15题,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选项,请选择正确答案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涂成实心“●”,并填写好答题卡上的其它内容,在信封正面标注“《特别规定》知识竞赛”字样,送寄至所在地或所在单位工会。

4、试题和答题卡在中工网()下载打印、复印均有效。

5、本次竞赛共评选全国优秀个人奖10000个,优秀组织奖600个。获奖名单于2013年8月28日在中工网、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公布。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办公室将对获奖者颁发证书及奖状。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知识竞赛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3

关键词:海洋保护区;海洋环境立体监管;资源修复

2008年1月,国家海洋局正式批准建立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490.37 km2。2009年成立保护区管理处。近年来,管理处致力于实现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高了管理手段和技术,改善了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恢复了生物资源数量,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关注,保护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保护区概况

海州湾北起日照市岚山镇佛手嘴,南至连云港市高公岛乡,是一个濒临黄海的喇叭口形开敞海湾。在连云港市境内海岸线长87 km,宽42 km,海湾面积876 km2,生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独特。保护区以秦山岛为中心,按功能划分为四个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生态环境整治区、开发利用区)和三个保护点(龙王河口沙嘴保护点、竹岛保护点、东西连岛苏马湾保护点)。

2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

2.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2009年3月,经连云港市编办批准,成立“连云港市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处”,内设综合科、海域动态监管科、海域权属管理科、海籍管理科、海洋生态保护科、种质资源保护科、海域权属流转科、海洋信息科。目前在岗人员共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研究员级高工1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研究生学历12人,本科以上学历100%,涵盖海洋管理、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等专业。

2.2完善管理制度

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连云港市海洲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实施意见》,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制定了考勤、财务、测量、机房管理等内部管理规定;为了规范保护区管理,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做了梳理,形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在2010年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

2.3组织规划编制

组织编制了《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如《江苏省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2015-2020)》、《江苏省竹岛保护和利用规划(2011-2020)》、《江苏省秦山岛保护和利用规划(2011-2020)》、《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红线规划》、《连云港海岸带状况报告》、《连云港市“十三五”海洋环境监测规划》等,逐步建立起完整详尽的海洋规划体系,为保护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了机房、监控室及办公场所:办公场所总面积近700余m2,其中监控指挥中心面积113 m2,机房及监控室面积80 m2。实施了保护区及功能区区界标识工程,对保护区四至及生态保护区界线等进行标识。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建设了保护区海上管理平台,用于海洋生态修复、海域动态监视、海上执法管理和环境监测预报、科学试验示范等。同时初步建设了卫星数据接收点,实现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专线连接。建设无人机基地和无人机监控指挥中心,同时初步建设了三维平台,购置了两架无人机和无人机监控指挥车,研制无人机航摄遥感系统和无人机三维立体监控平台,并进行多次实地飞行作业,在海域综合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2.5建立健全保护区立体监管体系

2.5.1保护区监管体系情况围绕“保护海洋生态与环境、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水平、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保护区监管目标,在保护区管理处建设完成保护区监控指挥中心。该监控指挥中心利用了卫星遥感监测、视频监控、无线传输等先进技术,整合了连云港市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执法信息系统、海域无人机三维立体监管系统、海洋公园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形成立体覆盖保护区范围,并辐射相邻相近区域的保护区监控管理体系。

2.5.2保护区监管手段及方法

2.5.2.1卫星遥感监测保护区由于范围大而广,很难直观观察整个区域的总体情况,卫星遥感技术是了解保护区情况的较好的手段,保护区监管工作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疑点疑区信息提取和监测。监管方法是通过定期更新遥感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相关岸线及保护区信息的变化,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地决策参考信息。为了更好地接受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应用中心的保护区卫星数据,建设了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地市级数据服务站,该服务站根据需求能及时获取保护区范围的遥感数据,及时了解保护区概况。

2.5.2.2视频实时监测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车船载GPS定位系统跟踪实时监测。在保护区内设置重点监控点4处(分别位于在海一方公园、海上平台、临洪河口、龙王河口),在管理处指挥中心建设视频监控平台,将现场图像实时传输到各级管理部门,实现对保护区的相关活动实施动态监控,为构建全国国家级海洋公园视频监控系统提供基础接入点。

2.5.2.3地面动态监视监测成功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联动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体系。通过该系统及时发现非法填海、非法采砂等案件,规范了用海秩序,实现了对保护区全海域的有效及时监管。

2.5.2.4海域无人机(保护区)三维立体监管率先开展利用海域无人对重点保护区进行应用监管试点,结合卫星遥感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地面勘察技术,建立海域无人机三维立体监管平台,实现对海域从高空到地面全方位三维立体监测[1]。

2.5.2.5海洋公园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海洋公园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生态环境调查数据、社会经济调查数据等,开发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空间和属性信息检索、交互式浏览、分析评估、历史数据的动态展示和专题图制作及输出,与动态监视系统集中,实现监视监测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高度整合与深化应用。

nlc202309031917

2.5.2.6联合巡护积极参与针对保护区的联合巡查,联合市海监支队完成岸线巡查任务,针对盗采海砂、伏季休渔、重点用海工程开展日常监管,及时将联动系统上报的疑点疑区信息通报有关部门,实现违法事件、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

2.5.2.7海洋环境监测于每年的3、5、8、10月份对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四次海上采样分析工作,并对保护区内的重点入海河流(临洪河)开展入海排污总量监测。

2.6生态保护与资源修复

编制了《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实施海洋牧场工程,累计投入8 000余万元建成海洋牧场近150 km2,建成人工鱼礁群20余座。投入2 000多万元,放流对虾、梭子蟹、海参等海珍品苗种超20亿单位,放流规模和投入力度位居全省前列,有力地维持了海洋公园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围绕“美丽海岛”和海洋公园建设,投入近2亿元实施了海州湾海洋公园保护目标秦山岛、竹岛、连岛、西墅湾、临洪河口以及连云新城等海岛和岸线修复示范工程。通过整治修复,海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一、二类海水面积逐年递增,海岸沿线景观形象得到改观,海域、海岛资源价值得到提升。

2.7开展宣教活动

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保护区网站,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知识、发布工作信息。利用海洋宣传日、伏季休渔、放流宣传日等机会,集中组织大型宣传互动活动。联合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学生联合会、苍梧晚报清洁沙滩行动小组开展沙滩清洁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保护区建设的参与感。加强宣教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区的显要位置安装了大型宣传牌和宣传栏,向广大群众介绍保护区的相关知识,展示保护区的工作成就。

3存在的问题

3.1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处缺乏环境监测部门,保护区的环境监测只能依托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必然造成信息传输不及时,应急反应能力不足。管理处也没有独立的执法机构,开展联合执法,对保护区巡护针对性不强。

3.2保护区建设专项经费不足

由于海洋保护区管理处成立相对较晚,相对于其他传统部门,还存在人员培训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管理处的资金来源除市财政每年有限的投入和零散的项目资金,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已经影响了保护区的长足发展。

3.3人员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虽然引进了高级技术人才,但对于保护区管理处队伍整体而言,信息处理、遥感图像处理、资源调查等能力水平还不能适应日常管理工作。

3.4监管、宣教、资源养护三种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日常巡护等工作,对其他机构的依赖性太大。在扩充机构和引进人员有困难的前提下,监管能力(特别是应急能力)、宣教能力和资源养护能力,还需提升。已开展的海洋宣传日、放渔节等活动已经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是还需拓展宣教渠道,把宣传教育工作向深入推进。资源养护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后期的资源调查主要依赖科研机构。

4改进措施

4.1健全管理处机构

现有动态科、海籍科、权属科、保护科,缺乏海洋环境监测、执法机构。解决机构不健全的第一方案当然是健全机构,设立包括动态监测、资源保护、权属管理、海监执法、海岛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等部门在内的保护区管理处。如果暂时无法达到,可以采取过渡办法:一是在市渔政支队和海监支队建立专门的保护区管理部门,或者签订管护协议,将该项职能明确赋予渔政、海监支队或县区大队。二是目前在保护区管理处机构设置、编制没有改动的前提下,实现各个部门对保护区的联合管理,建议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联合管理工作制度,由市海洋与渔业局分管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保护区管理各个具体职能部门的协调,把保护区管理处各项职能真正落到实处,根本上解决机构问题,成立独立的保护区管理处。

4.2拓展资金渠道

一是呼吁国家海洋局建立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 用于保护区建设和运行管理。目前,海域动态系统有业务化运行专项经费。海洋环境监测也运行经费。但是海洋保护区作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海洋综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中的重要工作,却长期处于运行经费不足,而承担任务繁重的两难境地。二是海洋生态补偿金使用向保护区倾斜。按照国家海洋局生态用海要求,我市已建立海洋工程对生态环境损害补偿机制。先后签订并实施连云新城、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赣榆港区前期工程、徐圩港区前期工程等一批海洋生态补偿协议,累计落实海洋生态补偿金额3.6亿元,获批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城市。此项资金的使用应该向保护区倾斜,特别是在保护区范围内实施的开发活动应当征收海域生态补偿金,且必须使用在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上。

4.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业务培训,编制年度预算,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参加无人机驾驶、海籍测量、航空遥感图像处理、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资源调查等相关培训。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展现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突出年轻人敢于拼搏的优势。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标杆队伍。

4.4提高三种能力

一是提高保护区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加快无人机基地软硬件设备配备调试工作,推进无人机监控平台尽快投入日常监控使用;提高无人机外业测量频次,扩大监测范围,充分发挥三维立体监控平台优势;加强无人机及设备保养维护;开展无人机飞行培训,拓展无人机海域监管新方法与新技术。将大力建设以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高空卫星遥感监测、地面实时监控、远程视频监控、水下无人船遥测为特色的连云港市三维海域立体监测系统,实现保护区的海洋环境立体监管。二是提高宣教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连云港市一直追求建立海洋强市,但没有与之匹配的海洋意识教育。通过加快建设海洋展示馆和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编制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方案,制作海洋意识教材等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三是提高资源养护能力。以人工鱼礁建设为核心提高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能力。按照《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2015-2020),在海州湾投放鱼礁,建设藻礁,培养大型海藻,新建海洋牧场;同时开展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

5前景与展望

去年,国家海洋局先后出台了《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等,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建议:一是各保护区加强交流,建立信息共享体制。海洋环境的开放性与各个保护区管理平台的封闭性是传统的海洋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国家或省海洋与渔业系统中建立一个“海洋保护区管理总站”,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畅通各个保护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渠道,加强对各个保护区的管理和指导,并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海洋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2]。二是加强业务指导。加强海洋保护相关领域,如基础调查、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推动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从而全方位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监测、调查、科研、宣教等素养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许祝华,张彦彦,杨晖,等.海域无人机遥感监测三维立体监管系统的建设与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6(8):16-18

[2]柯伟业 .浅谈广东省海洋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建设与应用[J].海洋与渔业,2013(12):46-48

(收稿日期:2015-11-05;修回日期:2015-11-26)

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4

1保护区概况

1.1地理位置

台州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下大陈岛南端海域, 由4个主要岛屿, 即竹屿岛、洋旗岛 (包括上屿、中屿和下屿3个主要岛屿) 及周边海域组成, 包括27个无居民海岛, 总面积约21.6 km2。

1.2生态和资源特点

1.2.1 海洋生物种类丰富

根据2007年调查, 保护区附近浮游植物共有45种, 种类较多, 但绝对数量不高。浮游动物42种 (类) , 总数量、总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均较高。浅海底栖动物30种。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大型潮间带底栖动物38种, 大型藻类23种。种类丰富, 多样性指数较高[2]。

1.2.2 生态系统多样

特别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 功能协调, 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流活跃, 构成庞大的海洋生态系统和各子系统:如有海岛陆域植被生态系统、滩涂潮间带生态系统、浅海带生态系统、海岛毗邻海域生态系统等。

1.2.3 地质地貌形态独特

竹屿和洋旗三岛均为无居民海岛, 海岛地貌总体轮廓受地质构造影响, 形成独特的形态。在潮汛、洋流、风浪和生物的作用下, 海岸地貌甚为发育。岛屿东侧为海洋强能所侵蚀, 多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槽等地貌发育。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岩脉和岩墙。独特的地质地貌是大自然的杰作, 其成因可为人们拓展自然知识。

1.2.4 旅游资源丰富

大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其具有迷人的海岛风光, 夏无酷暑, 冬无冰寒, 有着“天然空调”和“天然氧吧”之美称。竹屿和洋旗岛的各种海蚀崖、海蚀槽和海蚀洞、岩脉和岩墙是海岛中少见的旅游资源。下屿庄严耸立的领海基点碑也是一种生态旅游资源, 是海洋国土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2保护区规划原则和功能分区

2.1规划原则

2.1.1 可持续性原则

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必须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 执行“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资源开发基本方针, 科学合理地进行海岛及其海域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

2.1.2 突出保护原则

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 对我国海洋权益标志点洋旗领海基点和竹屿岛礁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划入重点保护区, 实施重点保护。

2.1.3 效益最大化原则

通过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 要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并重, 在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带来的经济效益。

2.1.4 方便管理原则[3]

各项措施的实施、各项活动的组织与控制, 要有利于目标管理。

2.2功能分区

本保护区是以领海基点保护、岛礁及其周围海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省级综合性海洋特别保护区。根据其主要建设内容, 功能区分为3个层次: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回复区和适度利用区。

2.2.1 重点保护区

包括洋旗三岛及周边海域719 hm2和竹屿小门礁及其周围潮间带、潮下带水域5.8 hm2范围。主要管理目标是通过下屿领海基点的保护, 使领海基点碑铭完好无损。通过岛礁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 使岛屿潮间带及潮下带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使岛礁生物种类多样性有所维持和提高, 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 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巡护管理, 建设有关的保护工程设施, 减少人为干扰, 禁止当地居民采捕任何岛礁生物。

2.2.2 生态与资源恢复区

竹屿周边海域934 hm2范围, 通过人工鱼礁渔场建设及石斑鱼等岛礁性鱼、贝类的增殖放流, 使石斑鱼等岛礁性珍贵鱼、贝类资源得以逐步恢复;通过减少捕捞船只和执行国家海洋渔业资源繁殖保护相关制度、降低岛礁周围海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 以期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有所恢复。贯彻和执行国家海洋渔业资源繁殖保护相关制度, 严格禁止毒鱼、炸鱼和电鱼等破坏性的作业方式, 协力恢复本区岛礁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

2.2.3 适度利用区

包括竹屿本岛陆域及周边海域、洋旗三岛周边岛礁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和进行石斑鱼等岛礁性鱼、贝类的放流增殖。合理利用竹屿人工鱼礁渔场和潮间带的生物资源,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结合竹屿本岛开发现状, 初步解决岛上水电问题。主要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土建工程建设, 尽力保护海岛自然景观。控制开发利用强度和生态压力, 防止海岸工程、船舶和旅游产生的污染物对海域环境早场污染和损害。

3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1法律政策保障

应抓紧立法调研, 尽快出台“台州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或“管理条例”, 确立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地位, 在保护区全面实行资源采捕、利用许可制度,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出台资源保护管理细则, 从采捕规模、时间和采捕量等方面来控制资源采捕量, 以保证海洋生态资源得到补充和恢复。

3.2组织保障

应成立保护区常设管理机构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办公室”, 业务上归属省、市、县海洋与渔业局。做到国家、地方、保护区各级组织各司其职, 管理职责明确, 措施得当。

3.3人力资源保障和科技保障

保护区的人才培养和智力储备至关重要, 要实行人才引进和职工培训制机, 制定激励机制。积极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吸引和支持专家学者来保护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 提高保护区科研水平。

3.4资金保障[4]

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生态公益事业, 除争取国家建设资金外, 主要通过地方财政投入和生态产业开发来保障保护区建设资金需求。提请市人大通过立项议案, 把大陈保护区建设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计划, 争取国家、省、市和区4级财政的支持。多方开拓资金渠道, 积极争取海洋开发管理专用资金、海域使用金、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以及转产转业补助等各类资金, 鼓励集体和个人投资保护区建设, 建立保护区发展基金。

4结束语

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规划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建设保护区,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 正确处理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 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利用为辅, 才能保证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岛和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文章在分析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保护区规划原则对保护区进行了规划, 将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 明确了各功能分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并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特别保护区,海洋,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蔡一声, 张微丽.关于浙江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开发与管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1) :43-44.

[2]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台州大陈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选划论证报告[R].2007.

[3]白涛, 江建国, 雷正玉, 等.武汉上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与利用[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8) :1866-1868.

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5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省份之一, 海洋面积约15万km2。地处温带, 濒临渤海、黄海, 具有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渔业资源丰富、涉海历史文化悠久、海洋自然遗迹和特有景观较多的特点。随着沿海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资源的快速消耗, 生境改变、化学物质和营养盐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剧烈环境事件等压力使得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丧失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 并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山东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现状

1.1 山东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现状

山东省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1.1 初步建立了海洋特别保护区体系

为了平衡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 山东省强化了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始于2006年, 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划定为海洋特别保护区。截至2009年11月, 山东省已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9处 (表1) , 总保护区面积为280 129.62 hm2。这些保护区的建设, 为山东省内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协调了海洋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

1.1.2 建立了海洋保护区管理体系

全省自上而下建立了海洋保护管理机构和海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至2008年, 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水生野生动植物监测检疫体系基本建成。并建立了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在沿海7个市分别建立了18个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加强了对沿海重要生态敏感区、功能区滨海湿地环境的检测, 为水生生物湿地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1.2 山东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东省海洋保护区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近年来, 虽然山东省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发展速度较快, 但已建保护区的类型多以河口湿地、海岛生态系中的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 且多是陆地保护区向海的自然延伸, 远不能代表山东海域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非生物资源等不同类型。一些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尚未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范围和覆盖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已建海洋保护区分布不够合理, 缺少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整体布局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山东省国家级的海洋特别保护区数量多于地方级别的保护区。保护对象上, 有些该建保护区的区域没建, 该保护的对象而未保护, 存在大量的空白区域, 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

(3) 各保护区间的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 管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各地经济实力和人才资源不等, 加之建区时间长短不一, 导致各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个别保护区的管理仍停留在简单的看护水平上, 影响到保护区功能和效益的发挥。另外, 由于海洋自然保护区大多远离陆地, 条件艰苦, 而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又很高, 因此, 长期以来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 也导致了保护区的内部管理混乱。

(4)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保护区建设的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地方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水平差距大。一般来说, 国家级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由于是国家直接拨款, 所以保护力度要比地方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大, 效果自然要好。海洋保护区与陆地上的保护区不同, 对基础设施、科研水平要求相对来说要高很多。资金投入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日常工作的展开[4]。

这些问题和困境使得全省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部分海洋保护和管理措施也难以落实, 并进一步影响了“海上山东”的建设与生态和谐社会的实现。

2 山东省海洋特别保护区发展对策

为了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和保护效果, 必须有效地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并依据这些强有力的保障来促进全省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逐步完善, 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和社会反响, 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2.1 强化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保障

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由管理机构来执行及相关部门的配合, 同时还要加强对保护区的共同监督和联合执法, 通过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严厉查处保护区内各种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生态功能的行为。要配齐、配强保护区管理队伍, 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与装备等, 全面提高保护区管理和执法能力。

2.2 管理能力建设保障

要强化对保护区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 提高综合业务管理素质。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少的问题, 通过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鼓励在职人员自学和参加函授学习、建立保护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挂钩合作等措施,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 通过建设《山东省海洋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等措施, 加强各保护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2.3 基础设施建设保障

按照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各地人民政府应根据各类型海洋保护区的具体管理要求, 在基本建设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以保障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区管理落到实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① 管护设施 (勘界、界桩、标牌、围栏、观察站点和管理站等) ;② 科研与宣传教育设施 (标本馆、实验室、科研及监测仪器设备等) ;③ 交通与通信设施 (区内道路及对外联系道路、机动车船、有线或无线通信设备等) ;④ 办公和生活设施 (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和水电能源等) ;⑤ 其他基础设施。

2.4 可持续性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生态保护的财政投入, 建立保护区专项资金, 按照相关责权分别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运行管理上。各地相关的管理机构应根据保护区的建设数量和规模, 积极拓展资金来源, 满足相关保护区的基础建设、机构设置和日常管理的需要。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步伐, 通过区域、流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解决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国际基金、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开展生态保护, 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投资生态保护。尤其是要探索在政府投入引导下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让社会广泛参与海洋保护工作。

2.5 法律法规保障

加强立法工作, 制定《山东省海洋保护区管理条例》, 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使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有法可依。同时, 还应加快建立海洋保护标准体系和工作规范等, 包括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标准、生态旅游标准和保护区工作规范等, 保障山东省海洋保护区的高水平、科学化管理。建立海洋保护区动态管理机制, 开展定期的海洋保护区的质量和管理能力评估, 建立保护区警告、升降级制度[5]。

2.6 科技保障

加强海洋保护相关领域的基础调查、监测、评价能力建设, 从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海域、流域和海岸带等区域进行系统评价, 为海洋的保护决策提供支持。整合利用各部门和相关机构的信息、研究成果, 深入开展监测工作, 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站点, 逐步完善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遥感和卫星图片等数据信息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建立保护区的绩效评估制度, 通过对保护区的环境状态来评估保护区的管理绩效, 以便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生态预警评价指标、分级管理方案和确定警戒线等措施,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测评价, 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

2.7 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保障

制定并完善海洋保护的公共参与政策,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区管理、监督与建设。建立公告制度,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在保护区的前期论证、选划、建设和管理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 充分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针对重大环境问题, 举行公众听证制度, 鼓励公众参与海洋保护区的监督。深入开展海洋的省情省策教育, 重视海洋保护的基础教育。开辟公众参与海洋保护的有效渠道, 为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的条件。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要积极宣传与海洋保护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公开海洋保护管理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教育群众, 普及海洋知识, 提高公众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 建议

针对山东省海洋保护区的现状, 笔者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3.1 建设有效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

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指由各种独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组成不同的空间尺度和不同的保护水平的相互合作、协同运作的集合体, 从而实现单个保护区无法达到的目标。独立的、管理良好的海洋特别保护区产生的效益非常重要, 而规划较好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带来的效益则可能会超过单个成员海洋特别保护区产生的效益总和。设计保护区网络从制度和管治、经济和社会、空间和时间以及科学和信息管理等方面考虑, 尽力把一些单个的海洋特别保护区扩展成为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 适应海洋保护区网络所在的环境, 根据经验利用最佳实践来规划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7]。

3.2 开展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相关工作

目前已有不少监测和评估保护区的方法, 但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测和评估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效率的方法。一般来讲, 涉及管理效率的三大方面是:生物物理、社会经济和管治, 依据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多样性, 根据需要和资源条件选择确定各种各样的指标, 来衡量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的产出和成果。从评估的结果中, 可以帮助改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以及帮助寻求资源与支持[6]。

参考文献

[1]王斌.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15-20.

[2]蔡燕红, 张海波, 项有堂.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22 (3) :55-57.

[3]刘洪滨, 刘康.海洋保护区:概念与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4]刘兰.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青岛:中海洋大学海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

[5]刘惠荣, 高威, 杨益松.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探讨[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06, 21 (3) :52-56.

[6]丹.拉佛雷, 艾伦.T.怀特, 斯塔西.基拉斯基, 等.建设弹性海洋保护区网络指南[M].王枫, 译.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6

以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与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为宗旨建设成立的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 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资源保护区与海洋公园等类型, 其开发方式和保护措施不同于海洋自然保护区, 主要是针对海洋资源密度高、开发利用强度大、生态敏感、脆弱等区域, 依法划出一定范围予以特殊保护与管理, 通过采取动态监测评价与规划管理等综合协调手段, 科学保护、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各类海洋资源, 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统一协调, 切实有效维护海洋权益, 保证最佳的开发利用秩序和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1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的有效途径

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始建于2002年, 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还存在一些诸如缺乏专门的建设与管理相关法规、缺少动态监测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技术支持及管理与运行经费不足等问题, 尤其是资金匮乏, 是多数海洋特别保护区现今都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家与地方财政每年投入的经费十分有限, 使得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影响其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1,2]。综合国内外保护区建设经验, 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在保证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不发生明显退化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价值, 即通过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养殖, 适当经营港口航运等途径, 积极鼓励自我创收, 不仅能有效解决海洋特别保护区经费短缺的难题,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 统一协调生境保护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双赢”效果。

目前, 在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 是保护区获取经济来源的首选模式,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曾用消减经费的办法鼓励国家公园自我创收解决部分经费, 并对创收比例有一定的控制[3]。我国引入生态旅游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 如, 世界保护联盟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认为, 生态旅游是前往那些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 旅游者的负面影响较小, 给当地人提供收益和参与机会[4];于玲等认为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等为目的的旅游, 以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 同时不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并使游客得到生态学知识, 使社区受益的旅游活动[5]。我国现今已有海南亚龙湾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山东成山角海洋生态保护区等开展了生态旅游,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海洋特别保护区除了开展生态旅游外, 还可适度发展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是通过采用生态技术措施, 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 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养殖, 投放无公害饲料, 也不施肥、洒药, 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或生态食品等有机食品。

另外, 目前我国已建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内的港口航运资源利用多是小型渔港或客、货专用码头, 其开发利用应在不影响保护区主导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适当经营港口航运, 避免港口运营排放的污水、垃圾等, 污染、损害保护区的海域环境质量与主要保护对象。

2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可操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动态监管, 积极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组成的系列。这些指标既有直接从原始数据而来的基本指标, 用以反映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 又有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 用以说明保护区功能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性质。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构建评价体系的关键, 为此, 在吸取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 遵循以下原则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1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较客观地反映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特征、状况及发展趋势, 每个指标概念明确, 内涵科学, 统计与测算方法规范, 能使评价结果真实客观;同时指标涉及面广, 并非越多越好, 还应考虑指标的量化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 应尽量利用现有的各种统计数据, 使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与可操作性。

2.1.2 全面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原则

在选取评价指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海洋特别保护区各功能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保持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即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既能简化指标体系, 又能全面集中地反映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特征和状况;同时指标选取应强调典型性、代表性与独立性, 避免选入意义相近、内容重复或可由其他指标组合而来的导出性指标, 使指标体系简洁适用。

2.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既有定性的分析因素, 也有定量的评价因素, 故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把定性的经验性分析量化, 以定量分析为主, 但对于在目前认识水平下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因素, 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 以减少人为任意性。

2.1.4 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原则

评价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 既要有反映目前现状的指标, 也要有反映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变化趋势的指标。但指标体系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以便衡量一定时期内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状况。

2.2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同时广泛收集书籍、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及相关文件中关于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常用的指标, 进行筛选。在筛选过程中, 通过采用频度统计法、相关性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进行, 以满足科学性和系统全面性的要求。其中频度统计法是对目前国内外有关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论文、报告等进行频度统计, 初步挑出一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相关性分析是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明确指标间的相关程度, 并结合一定的取舍标准和专家意见对相关性显著或意义相近的指标进行筛选, 保留相对独立性的指标;理论分析法是对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选取重要的、能充分体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特征、状况及发展趋势的综合评价指标;而专家咨询法则是在建立指标体系的整个过程中, 适时适当地征询有关专家意见, 对指标进行适当调整、修改与重组[6]。

2.3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基于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资源利用现状, 本文主要针对生态旅游、生态养殖及港口航运这3类主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重要评价指标, 同时, 还考虑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等。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试图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及政策相关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 通过检索、查询、分析和总结大量相关书籍、期刊、论文及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 初步获得近30个指标;然后, 依据指标筛选步骤 (图1) , 结合海洋特别保护区评价对象的特点, 征询长期从事海洋保护区研究工作的学者与从事管护工作的管理人员等专家意见后, 对重复指标或相近指标进行筛选与调整, 最后确定得到使用频率较高、内涵丰富且能体现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特征、状况等相对独立的指标评价体系, 即包括3个评价项和16个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 3个评价项:①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着重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社会经济效益及保护区有效管理等方面去考察, 主要包括适游期、日旅游资源容量[7]、游客日接待能力指数、年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旅游收入用于保护区建设的比例及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度7个评价因子;② 生态养殖资源评价, 主要基于养殖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估分析, 包括养殖密度、有机食品合格率、可养面积利用率、养殖年产量及养殖利润年均增长率5个评价因子;③ 港口航运资源评价, 主要从保护区港口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包括200吨级以上泊位数量、港口吞吐量、吸纳社会就业人数及对区域经济GDP的贡献率4个评价因子。

3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对策

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强调的是一种持久性的开发利用, 其是海洋特别保护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为此, 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加强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提高对各类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能力, 追求保护区生态、资源、经济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 不对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具体管理对策如下。

3.1加强保护管理, 合理规划开发容量, 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是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区内进行资源开发综合利用,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依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 采用先进、健康、实用的开发技术, 有效监管、调控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强度, 通过适度、适当开发以减少其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与保护目标的影响与损害。

海洋特别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应以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为基本前提, 科学确定游客容量, 合理控制游客流量, 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发展生态养殖应注重与保护目标相协调, 科学定位养殖品种, 大力推广健康的养殖技术, 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密度, 按养殖容量从事海水养殖业, 合理投饵、施肥, 养殖用药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 防止养殖自身污染, 确保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港口航运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建设生态型港口的理念, 严格控制港口与船舶溢油污染, 通过绿色经营、环保运作, 努力打造清洁生产与达标排放的环境友好型港口码头。

3.2应用先进科技管理手段, 增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提高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的科技含量与成效, 使保护区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实现其预期的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目标, 应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 建立动态监视监测体系, 从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状况信息模拟计算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分析、评价以及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全面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为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动态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断提升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监管能力与水平。

3.3建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为了全面提高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 应重视保护区的人才引进和培养, 逐步提高其技术管理人员的比重, 建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及国内外重要的生境保护纪念日, 建设宣教中心、标本馆及设置标志牌、宣传廊等设施, 采用通俗易懂的宣教方式,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教活动, 一方面使周边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区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提高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让游客了解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知识, 从而有效增强其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从而有效促进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结语束

本研究借鉴了有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 综合考虑了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养殖及港口航运资源的属性特征、利用现状及开发潜力等因素, 构建了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但其可操作性仍需大量实例进行验证, 评价指标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进一步修改、充实与完善, 以便为海洋特别保护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丘君, 李明杰.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22 (4) :30-35.

[2]崔凤, 刘变叶.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层原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12-16.

[3]Parks Canada Agency.1999-2000Estimates.A Report on Plans and Priorities[Z].Ministry of Ca-nadian Heritage, 1999.

[4]Vliamos, Spiros, and Karagiannis Stefanos.Eco-tourism and Local Government:A proposal[J].The Step of Social Sciences, June2000, 28 (6) .

[5]于玲, 王祖良, 李俊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以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 2007 (1) :55-60.

[6]郝永红, 韩文辉, 李晓明.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2 (3) :119-123.

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2005年6月,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正式批准建立。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位于长江口外东南, 泗礁岛东北部, 保护区范围呈方形, 总面积549 km2, 其中岛陆面积19 km2, 海域面积530 km2。主要保护对象为重要经济鱼类、贝藻类以及无居民海岛岛礁资源。

1.2 采样站位和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0年9月, 分别在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嵊山岛和西绿华岛各设1处断面 (图1) 。

每条断面各设3个点, 对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采集。所布设的断面为岩礁开放型, 远离人为及污染源的地方。高潮区因生物分布不均, 选用25 cm×25 cm的定量框取样, 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生物量比较密集, 故选用10 cm×10 cm的定量框取样。在采集定量样品的同时, 将其附近的所有底栖生物种类收入, 作为定性样品, 并分别用甲醛进行现场固定, 带回实验室分析鉴定。

采集操作过程、室内样品的计数、称重、分析计算、资料整理均严格依据《海洋监测规范》中第七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的规定进行[7]。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按照《海洋监测规范》中第七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的规定[7], 对调查的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评价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中:H′为香农-韦弗 (Shannon-Weaver) 多样性指数;J为皮诺 (Pielou) 均匀度指数;d为马卡列夫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Y为优势度;J′为 Jaccar群落系数;N为样品中的生物总个体数;S为样品中的种类总数;Pi为种i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fi为该种出现的站位数占总站位数之比的百分比;ni为第i种的个体数;a、b分别为两条断面的种类数, c为两条断面的共有种数。并用丰富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即ABC曲线 (abundance and biomass curves) 来监测环境污染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与组成

此次调查出现的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共鉴定出21种, 隶属4门, 两断面均以软体动物为主。主要有粒结节滨螺、短滨螺、日本笠藤壶、厚壳贻贝、鳞笠藤壶等。其中软体动物11种, 占52.4%;甲壳动物5种, 占23.8%;藻类4种, 占19.0%;环节动物1种, 占4.8%。

西绿华岛断面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17种, 其中软体动物9种, 占52.9%;甲壳动物4种, 占23.5%;藻类 3 种, 占17.7%;环节动物1种, 占5.9%。

嵊山岛断面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16种, 其中软体动物9种, 占56.3%;甲壳动物5种, 占31.2%;藻类2种, 占12.5%。

2.1.1 生物种类水平分布

西绿华岛和嵊山岛这两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 (图2) 。西绿华岛共鉴定出17种, 嵊山岛共鉴定出16种。在西绿华岛断面出现了环节动物。

2.1.2 生物种类垂直分布

西绿华岛和嵊山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垂直分布明显, 集中分布在中潮区和低潮区, 高潮区生物分布较少 (表1) 。各潮区分带明显, 高潮区为滨螺带, 生物有短滨螺、粒结节滨螺;中潮区为藤壶带, 生物以鳞笠藤壶和厚壳贻贝为主;低潮区为藤壶-藻类带, 生物有鳞笠藤壶和鼠尾藻等。

2.2 潮间带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

2.2.1 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

西绿华岛断面的平均密度为4 033个/m2, 其中软体动物平均密度为2 283个/m2, 占56.6%;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1 733个/m2, 占43.0%;环节动物平均密度为17个/m2, 占0.4%;西绿华岛潮间带底栖生物主要以软体动物为主, 其次为甲壳动物;栖息密度较大的依次为粒结节滨螺、鳞笠藤壶、短滨螺、日本笠藤壶和疣荔枝螺。

西绿华岛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11 062.1 g/m2, 其中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 275.8 g/m2, 占11.5%;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为9 399 g/m2, 占85.0%;藻类平均生物量为386.8 g/m2, 占3.5%;环节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5 g/m2, 占0.004%;生物量较大的依次为鳞笠藤壶、日本笠藤壶、紫贻贝、短滨螺和疣荔枝螺。

嵊山岛断面的平均密度为8 217个/m2, 其中软体动物平均密度为5 117个/m2, 占62.3%;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3 100个/m2, 占37.7%。嵊山岛潮间带底栖生物也主要以软体动物为主, 其中栖息密度较大的依次为粒结节滨螺、日本笠藤壶、紫贻贝、鳞笠藤壶和厚壳贻贝。

嵊山岛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16 856 g/m2, 其中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 126 g/m2, 占42.3%;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为9 678 g/m2, 占57.4%;藻类平均生物量为52 g/m2, 占0.3%。生物量较大的依次为日本笠藤壶、鳞笠藤壶、厚壳贻贝、紫贻贝和带偏顶蛤。

2.2.2 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垂直分布见表2。由表2可知, 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在中潮区和低潮区比较大, 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注:-表示该种类未发现.

2.3 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群落多样性

通过调查, 对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 (d) 、均匀度指数 (J) 和香农-韦弗多样性指数 (H′) 进行分析 (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西绿华岛和嵊山岛这两个断面的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差别较大, 且多样性指数均较低。

种类组成是群落最基本的特征, 可以反映生物群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不同生境栖息的生物种类和组成各不相同。西绿华岛和嵊山岛这两个断面的共有物种数为12种, 用Jaccard群落系数J′得出, 这两个断面的群落系数J′=0.571 4, 种类构成差别较大, 说明这两个断面生境存在一定的不同。

2.4 ABC曲线分析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活相对稳定 (固定底内或短距离活动) , 对海洋环境污染反应敏感, 具有污染效应指示性。Warwick提出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ABC曲线) 法来监测环境污染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扰动, 并对不同海域、不同生境中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对于任何物理性、生物性以及污染扰动引起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 ABC曲线都能灵敏地作出反应[8]。根据调查这两个断面底栖生物的丰富度和生物量的数据做ABC曲线 (图3和图4) 。由图3和图4可知, 两断面潮间带底栖生物的ABC曲线中生物量曲线位于丰富度曲线之上。

3 讨论

3.1 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析

通过对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平均生物量和密度的分析, 与其他海区的调查数据比较 (表4) , 结果表明: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大于其他海区, 平均密度除略小于普陀中街山保护区外, 也均大于其他海区。由此可以看出, 嵊泗马鞍列岛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保护较好。

3.2 环境污染问题

对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ABC曲线分析表明, 这两个断面的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未受到干扰。但是2010年该保护区水质为劣Ⅳ类海水水质标准, 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13], 这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3.3 物种南移

在定性样品调查中, 发现了翡翠贻贝。该物种是低潮区至潮下带17 m范围内的养殖品种, 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海南[14], 翡翠贻贝在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出现, 可能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 也可能是由外来船舶带到该海域。

4 结论与建议

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8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潮间带底栖藻类进行了相关研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但是对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的调查研究还未找到相关报道。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的大部分底栖藻类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随着这几年海岛旅游的开发,大量游客涌入保护区旅游观光,加之游客喜食当地可食性的新鲜藻类,当地居民受利益驱使对底栖藻类滥采乱挖,使得潮间带底栖藻类资源日趋衰退。

本研究通过对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区系特征、季节变化及多样性分析,旨在为潮间带底栖藻类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基础数据,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区域概况

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于2005年6月经由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位于长江口外东南、泗礁岛东北部,舟山群岛最北端,处于舟山渔场中心位置,共有岛屿135个,这些岛礁面积均较小,其地域结构简单,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系统构成也较为单一,淡水资源短缺,其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极易受到破坏。

2 调查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时间及站位布设

2012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大潮期间在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内选取10个无居民海岛,分别布设1条断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样品的采集。具体站位布设见图1,每条断面分别用1、2、3等进行标记。

2.2 调查取样方法

样品采集操作过程严格依据《海洋监测规范第七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2007)[18]的规定进行。布设的断面均为岩礁开放型,每个断面分高、中、低3个潮带,每个潮带取2个25cm×25cm的样方,在采集定量的同时,在同潮位附近处水平采集定性样品,并均用甲醛固定后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2.3 数据处理方法

此次调查的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种类相似性指数等分析计算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第七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2007)[18]的相关要求进行。

式中:S为样品中的种类数;Pi为第i种的生物量与该断面总生物量比值;N为所有个体生物量之和;Hmax为log2S,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a为样品A的生物种类数;b为样品B的生物种类数;c为样品A和B的共有种数。Ni为第i种的生物量总数,fi为第i种生物出现的频度,当优势度Y≥0.02时,确定该物种为优势种。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潮间带藻类调查结果

3.1.1 潮间带藻类物种组成

通过对定性和定量样品的分析,春季和夏季共鉴定到潮间带底栖藻类45种,分属于3个门19个科25属。其中红藻门11科15属24种,占总种数的53.3%,可见红藻是该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重要组成;绿藻门有4科5属12种;褐藻门有4科5属9种。

3.1.1. 1 藻类生物种类水平组成

春季和夏季各断面潮间带底栖藻类水平分布不均匀(图2)。春季共采集到36种藻类。其中红藻门19种,占52.8%;绿藻门9种,占25.0%;褐藻门8种,占22.2%。夏季共采集到23种藻类。其中红藻门12种,占52.2%;绿藻门8种,占34.8%;褐藻门3种,占13.0%。

3.1.1. 2 藻类生物种类垂直组成

春季和夏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各潮带垂直分布较明显(表1),藻类主要集中分布在中潮带和低潮带。高潮带种类较少,主要种类为绿藻;中潮带种类最丰富,主要种类为红藻;低潮带种类数比中潮带略少,主要种类为褐藻。

调查发现有的藻类具有较广泛的分布区域,其分布有时会从其占绝对优势的潮带一直延伸至其他潮带,藻类的延伸主要出现在中潮带下部和低潮带上部。春季中潮带各断面藻类组成相似系数最大值为50.0%,平均值为13.8%;低潮带各断面藻类组成相似系数最大值为44.0%,平均值为8.7%;而高潮带各断面藻类组成相似系数最大值为22.0%,平均值仅为1.0%。夏季中潮带各断面藻类组成相似系数最大值为50.0%,平均值为17.5%;低潮带各断面藻类组成相似系数最大值为67.0%,平均值为20.3%;而高潮带各断面藻类组成不存在共有种,其相似系数为零。

3.1.1. 3 藻类优势种组成

春季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优势度Y≥0.02的底栖藻类有9种,根据优势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石莼(Ulna lactuca)、萱藻(Scytosiphon dotyi)、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砺菜(Ulna conglabata)、珊瑚藻(Carallina officinalis)、羊栖菜(Sargassum fisiforme)、铁钉菜(Ishige okamura)和茎刺藻(Caulacanthus okamurai),优势种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5.4%。

夏季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优势度Y≥0.02的底栖藻类有7种,根据优势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珊瑚藻、鼠尾藻、茎刺藻、砺菜、石莼、长枝蜈蚣藻(Grateloupia proliongata)和拟厚膜藻(Pachymeniopsis elliptica),优势种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8.4%。

由此可以看出,该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优势种随季节发生变化,春季和夏季虽具有相同的优势种,但其在底栖藻类群落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发生改变。春季优势种萱藻、粗枝软骨藻、羊栖菜和铁钉菜不在夏季优势种范围之列,而夏季优势种长枝蜈蚣藻和拟厚膜藻也不在春季优势种范围之列。

3.1.2 潮间带藻类生物量组成

3.1.2. 1 潮间带藻类生物量水平分布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各断面藻类生物量水平分布不均匀。春季各断面潮间带藻类的生物量为899.2~3 373.7g/m2,平均值为1 835.6g/m2。春季生物量最大的断面为2号断面,平均生物量为3 390.4g/m2,4号断面的生物量最小为899.2g/m2,前者是后者的3.8倍。夏季各断面潮间带藻类的生物量为300.7~2 240.0g/m2,平均值为1 067.0g/m2。夏季生物量最大的断面仍为2号断面,平均生物量为2 330.0g/m2,9号断面的生物量最小为300.7g/m2,前者是后者的7.7倍。由图3可知,夏季除6号和8号断面外,其余各断面藻类的平均生物量均低于春季各断面藻类的平均生物量。

3.1.2. 2 潮间带藻类生物量垂直分布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各断面藻类平均生物量垂直分布由表2可知,春季和夏季各断面潮间带藻类在中潮带和低潮带的生物量都比较大。春季其平均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潮带(2 486.3g/m2)、低潮带(2 360.2g/m2)、高潮带(665.2g/m2),具体表现为2号、3号、7号和8号断面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6号断面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10号断面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其余各断面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夏季其平均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低潮带(1 925.1g/m2)、中潮带(900.9g/m2)、高潮带(252.7g/m2),具体表现为2号断面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低潮带、高潮带、中潮带,3号和10号断面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其余各断面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均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

g/m2

3.2 潮间带藻类区系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以暖温带种类为主。春季共采集到暖温性藻类28种,占总种数的77.8%,亚热带藻类和冷温性藻类各4种;夏季共采集到暖温性藻类16种,占总种数的69.6%,亚热带藻类5种,冷温性藻类两种。

通过表3可知,仅渤海北部具有亚寒性底栖藻类。这说明藻类区系的温度属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基本相一致。春季马鞍列岛暖温带性种类占总数的77.8%,为4个地区最高,南麂列岛次之,其次为朱家尖,渤海最低,这可能与马鞍列岛所处海域的水文性质有关,其所处海区主要受黑潮支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

3.3 潮间带藻类季节变化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随着温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气温逐渐升高至15℃~25℃左右,冷温带藻类开始陆续消失,而大部分暖温带藻类进入其一年中最佳的生长时期,其种类和生物量都达到最大。春季高潮带以绿藻为主;中潮带主要以红藻为主;低潮带分布着许多大型褐藻。夏季水温已升高至25℃~30℃之间,此时大部分暖温带藻类的生长速度降低,其种类明显减少。夏季高潮带除少量绿藻零星分布外,基本上已经没有其他藻类存在;中潮带红藻种类及数量也明显减少;低潮带大型褐藻显著减少,马尾藻类随着水温的升高,藻体上部出现腐烂,只剩下基部。

春季和夏季潮间带底栖藻类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在受季节变化的同时,也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旅游开发影响。5月以前由于气温和水温较低,为旅游淡季,因此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受人为干扰较小。7月以后随着气温和水温的逐渐升高,进入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保护区观光旅游,为满足市场需求,当地居民对底栖藻类大量采集,加剧了夏季潮间带底栖藻类生物量的减少。

3.4 潮间带藻类多样性分析

春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各断面藻类的多样性指数为1.20~2.09,平均值为1.66;均匀度指数为0.45~0.92,平均值为0.73;丰富度指数为0.17~0.79,平均值为0.43。夏季各断面藻类的多样性指数为0.92~2.10,平均值为1.41;均匀度指数为0.56~0.99,平均值为0.69;丰富度指数为0.11~0.71,平均值为0.36。由此可见,岩相潮间带各断面藻类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且分布不均匀。夏季藻类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均较春季低。

4 结论与建议

2012年春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共采集到36种底栖藻类,其中红藻门19种,绿藻门9种,褐藻门8种,潮间带藻类的生物量为899.2~3 373.7 g/m2,平均值为1 835.6g/m2;2012年夏季共采集到23种底栖藻类,其中红藻门12种,绿藻门8种,褐藻门3种,潮间带藻类的生物量为300.7~2 240.0g/m2,平均值为1 067.0g/m2。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以暖温带种类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潮间带底栖藻类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且分布不均匀。

通过调查,发现该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藻类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可食性藻类资源破坏最为严重。在调查中,可食性的藻类的生物量较小,如紫菜(Porphyra sp.),特别是一些珍稀食用藻类如仙菜(Ceramium virgatum)、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等较为罕见;大型褐藻如羊栖菜在各断面分布不多,铜藻(Sargassum horneri)、裂叶马尾藻(Sargassum siliquastrum)等较少出现;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的繁殖盛期是7-11月,但在夏季的调查中未采集到该种藻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藻类生物量明显增加,如珊瑚藻、鼠尾藻等。

海洋特别保护区 篇9

帝企鹅 (Aptenodytes forsteri) 是现存企鹅科 (Spheniscidae) 王企鹅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也是南极海鸟中个体最大的种类 (体长110~120厘米, 翼展长约30~35厘米) 。帝企鹅终年活动于南极大陆周围沿海地带[1,2,3], 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南极土著动物, 因而被视为南极的象征, 因其存世数量较少而尤其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也是人类尤为珍爱的南极保护动物。据估计, 目前帝企鹅种群数量约在220 000育雏对[4],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高纬度沿岸海域的一些岛屿和港湾地段。该海域冬季海面通常较早冻结, 形成稳定坚固的固定冰冰面, 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因而成为帝企鹅群安全越冬繁殖的理想栖息场所。南极大陆周围现今已知的 42个帝企鹅群栖地, 分布的纬度带为66°—78°S, 集中出现在威德尔海 (Weddell Sea) , 德罗宁-毛德地 (Dronning-Maud Land) 和恩德比-伊丽莎白公主地 (Enderby-Princess Elizabeth Land) 以及罗斯海 (Ross Sea) 沿岸等地。此外, 陆基帝企鹅栖息地较为少见, 仅有南极半岛的Dion岛 (67°52′S, 68°43′W) 和东南极大陆泰勒冰川 (Taylor Glacier, 67°28′S, 60°53′ E) 邻近沿海陆地等几处[4,5]。

目前南极经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环境委员会 (CEP) 审批确认的67个特别保护区中, 以动植物或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有52个。在这些生态保护区中, 以南极鸟类保护为主的达28个之多, 其中分布在66°S 以南纬度带的有17个[5], 占南极海鸟保护区数量的60.8%;而涉及帝企鹅保护的仅有3个, 占现有66°S 以南纬度带鸟类保护区数量的17.6%, 这3个帝企鹅保护地分别是:编号ASPA101, 泰勒冰川 (Taylor Glacier) , 位于东南极的麦克罗伯逊地 (Mac. Robertson Land) ;编号ASPA107, 迪翁群岛 (Dion Islands) , 位于南极半岛的玛格丽特湾 (Marquerite Bay) ;编号ASPA124, 克罗泽角栖息群 (Cape Crozier, 67°27′S, 60°52′E) , 位于东南极罗斯岛 (Ross Island) 。3个保护地仅占现今已知42个帝企鹅栖息群的7.1%。这一态势至少说明两点:一是迄今已知的大多数帝企鹅栖息地可能远离人类活动区域, 这对帝企鹅的保护是有益的;二是迄今为止南极大多数帝企鹅栖息地尚未被列入有效保护的法定序列中, 这对帝企鹅的保护是不利的。由此反映出, 南极帝企鹅栖息地保护区的设立, 可谓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当前应把握时机尽快将邻近中山站的帝企鹅栖息地保护区设立起来。为此, 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极地管理部门经协商决定, 就位于双方南极考察站 (Davis站和中山站) 之间的Amanda湾帝企鹅栖息地设立特别保护区问题, 在第三十次ATCM会议期间 (2007年5月, 新德里) 共同向CEP提出了联合提案。该提案在2008年第三十一次ATCM会议 (2007年6月, 基辅) 上被正式确认, 保护区编号为No. ASPA168。

2Amanda湾帝企鹅栖息群的动态分析

Amanda湾 (69°15′S, 76°49′59.9″E) , 位于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 英格利特-克利斯顿森海岸 (Ingrid Christensen Coast, Princess Elizabeth Land) , 维斯特福尔德丘陵 (Vestfold Hills) 西南, 拉斯曼丘陵 (Larsemann Hills) 东北, 与我国中山站直线距离约21千米。

Amanda湾帝企鹅群最早是在1956—1957年由澳大利亚人进行邻近海岸带航空观测往返飞行期间发现的[6]。对本区最初的陆上观测在1960年5月, 并记录了种群数量[7], 1961年的实地观察种群分布数量估计在1 500对[8], 此后, 又在20世纪80-90年代进行了多次考察[9,10,11,12,13]。记录报道的帝企鹅种群数量变动较大, 从1983年的2 340对, 至最多时为9 000对 (1987年) , 在90年代的几次调查中, 种群数量有所减少 (图1) 。种群数字波动的原因, 除了动物种群本身的发展之外, 也与观测统计方法和观测季节的差别有一定的关系。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7], [8], [9], [12], [13], [14], [15].

同期, 还观察到帝企鹅栖息群位置的迁移和栖息小群分布的一些变动。例如, 在1983年10月帝企鹅群的分布位置较1960年南移了大约3.3千米, 主要的栖息群可分为两处:位于紧邻冰舌之下的较为稳固的冰雪带和冰碛石堆积地和位于湾内西南角的主潮汐海冰断裂带内侧较为平坦的海冰上。在两个栖息群之间见有游散的企鹅小群, 包括成体与雏鸟[9]。而在1997年的观察中, 发现栖息群主要分为6个亚群体, 个体数量从900至2 000不等[13]。

笔者在1989年冬季以及2004—2005年南极夏季 (12月13日和1月23日) 分别对该湾帝企鹅群进行了生态观测, 尤其在后两次考察中利用GPS卫星定位, 对栖息地范围和相对集中的动物分布群范围进行地理信息采集, 并进行各栖息群以及其他分散的帝企鹅个体计数[15]。2007年8月由中山站第二十三次考察队对帝企鹅越冬种群进行观测 (统计结果见图1) , 也利用GPS定位采集种群分布的地理信息绘制分布图等[15]。

根据图1资料分析, 自1957年以来已报道在本海湾进行的帝企鹅观测至少有11次, 帝企鹅种群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波动较大。图中种群数量的年度分布在1987年和2007年出现两次较大的增幅:1957—1983年期间年平均2 085对;1987年出现大幅度增加, 至2004年这一期间的年平均为7 630对;2007年数量达到10 100对, 再一次大幅上升。

统计数字波动的原因与动物种群自身的发展直接相关, 同时也与调查的季节有关。企鹅亲鸟在不同季节担负产卵、孵化和育雏等不同任务, 造成留守和外出觅食的个体数量的很大差别。

3 阿曼达湾自然与人文环境

帝企鹅以站姿完成其产卵与育雏活动, 这一繁殖生态特性决定了亲鸟成体无需营巢筑窝, 但需要群栖地有一个稳定而坚固的依托, 而冬季海湾稳固的固定冰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依托场所。同时, 选择的栖息地还应是有利动物躲避冬季强烈风雪的适宜地段。

3.1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帝企鹅群栖息地的气候与海冰条件无疑是两个关键的环境要素。Amanda湾呈北-西北朝向 (图2) , 湾口宽约4.5千米而深达6千米。海湾的周边地理态势为, 西有Flatnes冰舌, 南面和东面界以大陆冰盖的陡峭冰崖和一系列岛岩, 北部湾口两侧岛屿和许多永久坐地的巨大冰山等将海湾拱卫其中, 使湾内的海冰与外隔绝而造成相对的稳定环境。而湾内西南部存在岛屿群, 如西侧贴近Flatnes冰舌的B岛和西南角面积较大的N岛, 这些岛屿和邻近冰面直接为动物栖息繁衍和雏鸟活动提供了主要场所 (图2) 。拉斯曼丘陵和本海湾外侧一带的大部分沿岸海域从每年11月下旬开始, 海冰从生消平衡期进入缓慢融冰期, 12月中旬进入快速融冰期, 到翌年1月下旬完全融化[16]。现场观测表明Amanda湾内情况则略有不同, 由于湾口岛群和冰山群的存在, 以及海湾特殊的地形结构减缓了海流作用, 使湾内海冰的快速融冰期相比湾外要推迟15~20天 (约在12月底到1月初) , 而夏季湾内相对滞后的融冰期, 为换羽前帝企鹅幼鸟的成长提供了更充分的时间。

在建立海湾本地气象观测系统之前, 可以参照邻近Larsemann丘陵中国中山站的气候资料。Larsemann丘陵年均气温在-10℃, 冬季平均月气温在-15℃至-18℃之间。在1989—1995年出现的极端最低温度为-39℃, 极端最高温度达到9.6℃;5—8月的温度变化比较平稳, 冬季极端最高温度接近0℃[17]。笔者在Amanda湾 (12月13日中午) 实测温度为2.8℃ (向阳) 和-1.4℃ (背阳) 。Larsemann丘陵气候受环极气旋和南极大陆高压的双重影响, 因湍流通量向地面输送, 使辐射降低而冷却的下垫面从大气中吸收热量, 从而延缓地表温度的持续下降, 造成冬季并不出现很低的温度[17]。Amanda湾湾内实测主导风向为南偏东风, 平均风速为每秒6~7米, 与Larsemann丘陵全年盛行偏东风而秋冬季强风东偏南的情况相近。Amanda湾在大部分的刮风季节时, 冰川冰舌和露岩起到阻挡强风的作用, 使海湾相对成为一个避风港, 有利于帝企鹅的栖息。

另外, 与Larsemann丘陵米洛半岛相比, 本区露岩表面较少呈现深度发育的风蚀地貌[18], 由此, 对小型海鸟如黄蹼洋暴风燕 (Oceanites oceanicus) 和雪鹱 (Pagodroma nivea) [19]等的营巢栖息和繁殖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3.2 人类活动史

Amanda湾位于东南极Prydz湾的东南部, 邻近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湾内岛屿和大陆冰缘无冰岩群, 是这一地段一系列露岩区的重要组成, 因而备受人们关注, 尤其湾内大量帝企鹅栖息群的发现, 更引来众多的观赏研究者。有记载最早来到这里的是1935年2月20日挪威“Thorshavn”号考察船, 并由船长Mikkelsen将其命名为英格丽特克里斯藤森海岸;1937年Lars Christensen对这一带海岸进行过航空踏勘和摄影;1947年美国“跳跃行动”期间, 也进行过多次航空摄影活动;1955 年2月5日,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乘“Kirsta Dan”船由Phillip Law 带领首次在这一带的Lichen岛登陆;1957年8月澳大利亚人在拉斯曼丘陵做星座观测期间在航空飞返Davis站途中对Amanda湾进行了航空摄影与命名, Amanda湾的命名是依据当时RAAF 航空中队长Peter Clemence新生女儿的名字而来的[21]。除了已经介绍过的1957—2007年期间对本海湾帝企鹅栖息群的各次观测活动之外, 1986年冬, 澳大利亚Davis站派遣小分队通过冰盖到达建于拉斯曼丘陵的劳基地 (Law Base) , 并观赏了Amanda湾的帝企鹅群。1986—1988年, 俄罗斯和中国在Amanda湾西南面的Larsemann丘陵分别建立了常年考察站, 随后每年都有人员从陆上或利用航空器 (主要为直升机) 进入海湾。据不完全统计, 从8月开始至翌年2月, 平均每年进入海湾从事与帝企鹅相关的活动为5~8批次, 达到80~110人次。

以上资料表明人类对于Amanda栖息地的观赏或考察频率和强度与日俱增, 也表明在此处设立特别保护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阿曼达湾特别保护区的意义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及最后一块主权未定的大陆。1998年生效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简称《议定书》) 继承了原《南极条约》确立的冻结南极领土主权要求以及和平利用南极的主体精神, 同时基本否定了南极矿产资源的开发问题, 明确规定整个南极洲为世界自然保护区。近年来, 各南极国家尤其协商国成员相继增加了各自的南极科学活动, 并对ATCM会议及其相关的各项提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参与积极性。这充分表明, 南极的国家权益将更多地体现在南极政治 (话语权) 和对南极科学研究资源的利用, 尤其是对南极的环境管理和资源管理等方面。

《议定书》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表达了ATCM各国对于南极具有重大荒野价值、环境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区域必须采取特别的措施加以保护的共识, 其后的6个附件就南极环境保护的几个主要方面, 即“环境影响评价”、“南极动植物保护”、“废物处理及废物管理”、“预防海洋污染”和“区域保护及管理”作出了详尽解述和具体规定[20], 由此成为各国在南极开展各项活动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规范。2002年, 依据《议定书》附件5的规定, 第二十五届ATCM通过了“南极特别保护区的命名与编号系统”, 统一将各类保护区重新划分为南极特别保护区 (Antarctic 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 ASPAs) 与南极特别管理区 (Antarctic Specially Managed Areas, ASMAs) 两类。

中国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 在南极环境保护方面理应有更多作为。近年来我国在南极两站邻近区特别保护区的研究和建设方面已有积极行动[5]。本文认为, Amanda湾作为大量帝企鹅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场所, 与人类活动密集区 (多国考察站) 距离较近, 已经并正在继续受到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 尤其是对于本栖息地动物种群数量的大幅波动, 除了种群自身发展原因之外, 是否包含人类活动影响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些都充分显示出设立特别保护区的环境价值和科学价值。特别保护区的设立将有效限制和规范人类在Amanda湾的活动, 从而达到保护该海湾帝企鹅种群之目的。

5 阿曼达特别保护区管理框架

5.1 Amanda湾特别保护区管理目标

保护区管理计划明确实现几个主要方面的目标要求。

(1) 避免因人类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降低本地区特有的环境价值;

(2) 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影响, 保护本区帝企鹅自然种群及其生态安全;

(3) 尽最大可能阻止生物入侵, 尤其避免将有任何引发本地禽类疾病的病原体带入本区;

(4) 支持并监控对本区生态系统与物理环境, 尤其针对禽类动物区系的科学研究。

5.2 保护区的基本管理措施

(1) 许可证制度。

在本特别保护区实施的与保护内容相关的科学研究, 尤其是本保护区禽类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或者符合本保护区管理计划目标的工作项目以及任何非管理人员的准入, 必须持有经由国家主管部门核准颁发的专用特别许可证。

(2) 对于交通工具进入保护区的限制。

陆上交通工具在不同季节接近栖息地的路线、停泊点以及任何车辆和观测活动都必须绕开企鹅通道, 规避栖息地与外海连接通道上的企鹅个体, 车辆与企鹅之间必须保持距离等。此外, 规定航空器尤其是直升机在不同季节接近和进入本保护区上空的路线和减速要求, 以及不同季节直升机在本区的停机地点和与栖息群保持的距离;严禁直升机飞越栖息地的范围和在湾内停机点补加燃油。

(3) 保护区内活动时间和范围的限制。

由于帝企鹅群除2月份以外全年均在本栖息地出现, 因此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时间限制适用于全年任何时间段。尤其是5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孵化期, 7月上旬至12月中旬的亲鸟育雏和雏鸟生长期, 期间严格控制人类的进入与活动。

(4) 本区动、植物区系保护。

未经许可禁止在保护区内针对本地动、植物区系进行采样或进行任何损害动、植物的活动;任何经许可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包括样品的采集等活动, 必须严格准照SCAR的有关规定。

(5) 对进入保护区的外来生物有机体的限制。

为防止生物入侵造成对本地生态系统的损害, 严格控制其他生物产品的带入, 尤其为了防止外来鸟类致病微生物病原体的侵入, 严格禁止家禽制品的带入。

(6) 许可带入物品的限制。

管理工作所必须或者经许可的科学研究相关物品的带入, 均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核对和必要的限制;因科研或管理活动所必备的燃油, 必须获得特别许可才可使用并在使用结束后立即移出, 保护区内禁止存放任何燃油。

(7) 废弃物以及非许可物品的处置。

严格按规定处置人类废弃物和非许可带入物品,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对于保护区管理活动和许可的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包括人类生活废弃物, 以及通过某种渠道进入本保护区的非许可物品均应及时收集并移出本区。

保护区管理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包括对实际价值风险进行评估, 每5年进行一次必要的科学研究, 并以此为依据对管理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修正, 这些工作应如实反映在年度管理报告以及定期的综合管理报告中。本保护区管理目标和主要管理措施框架如图3所示。

6 结语

(1) 自1957年以来本海湾帝企鹅种群的数量波动较大, 从1961年最低数1 500对增至2007年最高数10 100对。本海湾帝企鹅种群数量总体趋于上升, 两次较大的增幅分别出现在1987年和2007年, 大幅波动的时间间隔可能在20~30年, 由此表明对本区企鹅种群作进一步观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避免人类活动对海湾帝企鹅群的影响, 确保目标物种的生态安全, 建立健全本区特别保护区十分关键, 也非常紧迫。

(2) Amanda特别保护区的目标管理与措施应紧紧围绕本区特有的核心价值, 即帝企鹅种群的生态安全, 建立严格的进入许可制度, 防止禽类病毒等外来生物入侵和执行严格的交通器械限制等主要保护措施。

上一篇:玻璃幕墙施工技术下一篇: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