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在设计中绽放

2024-05-11

思想在设计中绽放(精选十篇)

思想在设计中绽放 篇1

关键词:数学思想,突出深化,提炼概括

所谓数学思想, 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 是从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 在认识活动中它被反复运用, 带有普遍指导意义。数学方法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中, 所采用的各种方式、途径、手段等。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 它指导方法的运用, 中学教学中一般将数学思想与方法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强调指导思想时称数学思想, 强调操作过程时称数学方法。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知识精髓, 是数学素养重要内容之一, 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和工具。

数学教学贯穿着两条主线:明线———基础知识, 暗线———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隐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这一主线, 便能高屋建瓴,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使教学见效快, 收益大。

下面就平时课堂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与总结。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展示其迷人魅力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三类:

(1) 策略型思想方法, 它包括化归、抽象概括、方程与函数、猜想、数形结合、整体与系统等;

(2) 逻辑型思想方法, 它包括演绎、分类、特殊化、类比、归纳、反证等;

(3) 操作型思想方法, 它包括构造、换元、待定系数、配方、参数等。

初中数学教材中没有给出以上具体名称, 只在知识发生过程中应用或隐含着这些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师用书中, 涉及到数学思想方法高达450次之多 (化归思想出现总数共约108次) , 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确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教师要研究大纲, 吃透教材, 要用心挖掘, 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中寻找教材蕴藏的数学思想, 并把将其设计到教案中去, 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

譬如我上的一节初一的数学课《去括号法则》中的部分教学情景:

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发现, 贯穿整个课堂的核心数学思想是“化归”中的“化简思想”。如在讨论搭建正方形的火柴总根数时, 一位学生直接说出了火柴总根数的去括号后的数式, 超出了教师预期, 先放置不动, 在法则探出后, 教师与同学一起核对答案, 发现结果正确, 肯定该同学后发问:“你为何一上来就把括号去掉?”这位学生回答道:“这样感觉式子简单些”。教师:“确实, 简单是一种美, 人们会不自觉地追求这种美, 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然后趁热打铁再出一个游戏:“同学们随便给我一个a的确定的数值, 老师能够立即说出代数式16-a-[a-9- (2a+1) ]的值。”学生们非常惊讶, “老师算得真快, 为什么呢?”……“原来通过去括号化简后, 式子好简单, 怪不得算得这么快啊!”学生再次深刻体验到数学“化繁为简”的美。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由于将“化简思想”这条主线渗透到课堂每个环节, 所以学生始终情绪饱满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 突出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的解决, 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运用和创新。数学思想方法存在于问题解决中, 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 无不遵循数学思想方法指示的方向。

如我的一堂数学复习专题课《变题》:一、变结论, 二、变条件, 三、变图形, 四、变题解, 五、变要求。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 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中, 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式。

在教学中, 教师应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通过处理问题的形式、角度, 在寻求问题的答案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到编题) 过程中, 在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深刻的领悟, 使学生思维品质在探究中得到锤炼, 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在课堂中, 教师要把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融于一体,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 既领悟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又在运用思想方法时巩固知识技能, 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三、知识复习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并运用探求解题规律

小结复习课是知识系统化、深化及内化的最佳课型, 在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中提炼归纳思想方法, 掌握本质规律, 可使学生学习提到一个新层次、新高度, 脱离“题海”之苦, 使其更富朝气和创造性。

教师困惑:虽然题目讲很多, 但条件变则束手无策, 更不谈创新能力, 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中搞题海战, 学生被动感悟解法, 不挖掘知识中尤为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初三复习专题课《直角坐标系中等量关系的构建》:在探求二次函数综合题解法过程中, 运用“数形结合”“转化”等思想方法来探求解题规律, 在深化学生“会学”方面做了尝试。探得规律:直角坐标系中尽量转化成横、纵线段来构建等式。学生质疑根源, 探究得到:这是由点坐标意义决定的, 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与纵、横线段长度易互化。该规律还适用于一次函数或反比例函数问题……

当然, 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掌握, 非一朝一夕, 也非几节专题课能奏效, 需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 要经历渗透、反复、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教材每一章节至每道题, 都体现了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大胆实践, 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教学中, 这样,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就日趋成熟而真正领悟, 构建出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总之, 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作为教师不仅要很好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要合理展示及提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数学, 拓展思维, 提高数学素养, 才能彰显数学课堂之迷人魅力。

让思想品德课堂在情景中绽放 篇2

摘 要 情景介入导学法是湖北省钟祥市教学研究室10多年来研究、实践、推广的一种政治课教学方法,以学生生活中采摘的一个情景材料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教学,其具体教学步骤可以概括为“教材问题化——教学情景化——情景问题化——问题活动化——练习测试化”等五个教学环节,走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一条生动高效的路子。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情景介入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98-02

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是湖北省钟祥市教学研究室思想品德教研员王珣10多年来研究、实践、推广的一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它打破了思想品德课空洞理论说教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生动高效的路子。

一、模式概述

1.模式结构

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是以学生生活中采摘的一个情景材料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教学,学生依据情景材料提出的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体验获得并掌握知识、升华情感。其具体教学步骤可以概括为“教材问题化——教学情景化——情景问题化——问题活动化——练习测试化”等五个教学环节。各环节的关系如下图:

2.模式解读

教材问题化就是教师首先将一节课所要教学的教材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或者学生自读教材,提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性问题,然后采取学生自学或者同桌互助方式解答问题,再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订正问题答案。同时,教师精讲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并让学生以适当方式进行巩固。

教学情景化就是教师根据中学生感性认知兴趣浓厚的特点,将录像、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植入课堂教学中,构创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景素材,其中包括CAI课件、录相录音资料、学生表演的小品、生动有趣的故事、清新的诗词、旋律动听的歌曲、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幽默风趣的漫画等。

情景问题化就是教师依据情景素材给出3-6个与情景紧密相关的能力立意的问题,要注意问题与材料之间要预留思维的空间,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每组着重解决一个问题。

问题活动化就是要注意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个人反思、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师生探讨等多种途径,解疑释惑,发挥潜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练习测试化主要是教师精选相关练习当堂检测教学效果,师生订正答案,共同归纳答题规律。这样做就是变作业为检测,可以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

二、模式的推进

1.实践探索。此教学法由笔者在钟祥市罗集一中、长寿路学校任教期间创设;2010年4-5月,在钟祥市磷矿实验学校驻校2个月,研究、改进、实践;进一步将实验学校扩大到钟祥二中、钟祥五中、胡集一中、旧口二中、东桥中学、洋梓中学等10所初中,最后在全市推广。

2.培训提高。笔者通过模式介绍、上示范课等形式,在钟祥二中对全是思想品德骨干教师进行了“情景介入导学法”专题培训;在钟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为全市思想品德教师作了题为《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的讲座。通过培训,绝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都掌握了这种教学方法。

3.理论提升。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首先在钟祥市立项规划重点课题《素质教育进课堂研究》,使情景介入导学法上升到理论高度。2013年5月,“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研究与实践”通过湖北省教研室立项,并被确定为湖北省基础教育教研课题第三轮项目,进行进一步研究,不断提升理论高度。围绕情景介入导学法,我撰写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三题》《发挥管理支点作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批研究理论成果在《素质教育论坛》《湖北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湖北省教学研究室首届湖北省校本教研优秀成果《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教学模式》一等奖。

三、模式的实施策略

1.选取的情景素材要新颖、生动。在课堂上,可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景,如用语言描述情景、用音乐渲染情景、用小品塑造情景,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思想品德课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场景,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有感而发,从而为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2.注重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应选择教材中重点、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到活动和讨论中,课堂教学的过程呈现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3.要注重活动的引导和信息的反馈,增强情景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活动中,要注意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对教学情景所展现的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作出必要的反思。通过信息的反馈,引导学生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思想在设计中绽放 篇3

1.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 可以紧扣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内容, 选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 通过视、听等教学手段呈现给学生, 渲染浓厚的文化课堂氛围, 产生情感预热, 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比如, 学习“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 教师在导入时可以配乐吟咏诗歌, 并提出问题:下面的诗句反映的是祖国什么地方的景色?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

万紫千红花不谢, 冬暖夏凉四时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

这样的导入先声夺人、营造声势, 让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我们的祖国不仅有壮丽的河山, 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 注重体验, 感悟明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 不断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在品德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应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兴趣爱好等特点, 将他们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切入点, 注重让学生体验, 把“大”道理讲“透”, 把“空”道理讲“实”, 把“死”道理讲“活”, 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使其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道理。

3. 激发情感, 内化导行

在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应继续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以“情”为线索, 适当地运用“以境激情法”“以情激情法”“榜样感染法”“以理激情法”等方法, 促使学生“情动”, 在探究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和心灵沟通, 从而促进与推动学生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最终完成提升与内化, 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比如, 教学“勿忘国耻”一课时, 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断。学生观看后, 深深感受到:一个国家如果政府腐败, 老百姓就会饱受屈辱、任人宰割。同时也对保卫祖国、浴血奋战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充满了无限崇敬爱戴之情。在课堂尾声时, 我带领学生齐唱国歌,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拓展延伸, 评价践行

课堂教学的结束不等于教育活动的结束, 品德课的真正使命不是在课堂而是在课外。教学过程的延伸, 必须进入这第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身边的文化资源为基点, 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背景,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点拨导引, 和学生共同评价, 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延伸到课外、渗透于实践。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组织《三字经》《弟子规》背诵大赛;开展“古诗词朗读会”;举办“颂英雄故事赛”;组办“硬笔书法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将教育延伸至课外, 让学生在汲取并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独特魅力的同时, 产生对祖国文化精髓的认同感、传承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1.

[2]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思想在设计中绽放 篇4

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研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点。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适合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一无所知,那么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抓住有效时机来渗透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弄明白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写出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并设计数学活动落实在教学预设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融合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为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将教材的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如:怎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怎样才能唤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如何依据教材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等,教师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根据不同课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两者是有机结合的,掌握了思想方法可产生和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数学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思想方法教学。其实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方法,如果能够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上的点化。教师积极地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大智慧,也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可据其不同特点,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新授课: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形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再现数学形成的过程,揭示知识发展的前景,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即学会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过程中,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真正领略数学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如教学《鸽巢问题》一课,教师出示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铅笔?让学生通过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理解“鸽巢原理”的基本形式。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渗透逻辑推理思想、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二)练习课:经历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练习课的练习不同于新授课的练习,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习题侧重于知识方面;而练习课中的练习在于促使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技巧与智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练习课中练习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思想和方法以及解题的策略”,因此我们要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中寻找共性,呈现给孩子最有价值、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想方法。

(三)复习课:学会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课的教学与新授课的教学是不相同的。复习课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学生基本认识了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的复习数学。而数学思想方法往往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因此教师在上复习课前,要总体把握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方法,明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做到“瞻前顾后”,并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落实到教学计划中。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图示(下图)回顾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形是通过用面积单位度量,得出计算公式。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都是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都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的。

通过梳理基本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知识网络,理清: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应用割补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来拼合或把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推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要求一个后续图形的面积,可将其转化为先前学过的图形,找准转化前后图形之间在点、线、面上的关系,推导出后续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感悟到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简单问题”来解决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学校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在不同的年级段里开展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讲座,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应用,拓展学生的眼界;定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数学智力竞赛,激发优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考察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况。可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在学与用中提升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思想在设计中绽放 篇5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行走在风雨人生路上的苏轼没有默默前行, 而是凭着卓越的文学才能边走边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譬之候虫时鸟, 自鸣自已, 何足为损益”[2]。人生路上他不计利害得失, 荣辱穷达, 如蝉噪盛夏, 柳莺唱春一般, 一路不停地言说着自己的生命状态与生存领会, 他在把自己唱成了一名著名文学家的同时, 也以其生命存在的丰富性把思考留给了后人。后世的研究者在探讨苏轼的人生观时, 有的认为:苏轼在其各类作品中一贯表现得好道慕隐, 随缘自适, 并且曾自吟“清诗健笔何足道, 逍遥齐物追庄周”[4]的诗句, 显然其人生观是受到了道家思想学派的影响;另有研究者却认为:苏轼自幼“奋砺有当世志” (《东坡先生墓志铭》) , 而且终其一生始终在仕途之上保持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人生观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持两种不同观点的研究者曾各执己见, 有过长期的争论。对此, 笔者认为, 我们习惯拿个体丰富多彩的生命存在去归入一种现成的人生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 只会造成对该生命的本真存在状态的遮蔽。“人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怎样生活、怎样实践, 这就要看他的那点‘灵明’怎样来照亮这个世界。”[3]苏轼一生虽历经世间的风雨坎坷, 却始终能够做到无挟于人、无蔽于物、无心于我, 他用自我生命的“灵光”照亮了这个世界“真”与“美”的境域。

对于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 都必须首先入世, 然后才能够为人, 就是说, 人只能是世中之人。正因为如此, 人们在在世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因有心于人而为人所挟, 有心于物而为物所蔽, 在人云亦云, 追名逐利的生存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丧失了“真我”的存在。苏轼在解读《庄子》时就曾说:“故学道能尽死其人, 独存其我者, 寡矣!可见、可言、可取、可去者, 皆人也, 非我也;不可见、不可言、不可取、不可去者, 是真我也。” (《广成子解》) 在这里苏轼告诉我们:求学问道者, 只有见他人之不可见, 言他人之不可言, 才能去他人之“我”而使“真我”得存, 而对于世中之人来说, 能够通过学道而使“真我”得存者, “寡矣”。毫无疑问, 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独存其我者”的学道人之中, 苏轼本人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文学创作是作者的一种“没有既定之功利目的, 没有外在的规范约束, 纯为心灵之自由表现”[4]的生命活动。因此, 要去除遮蔽, 揭开苏轼生命存在的本真状貌, 就必须从解读他的作品入手。《留侯论》是苏轼针对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张良生平事迹的描述而写的史论文章。《史记·留侯世家》这样记载:楚汉风云中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 原是韩国宰相之子, 秦灭六国首先灭韩, 韩国被秦灭亡之后, 遭遇国破家亡的张良忍不住心中的愤怒, 便重金寻得大力士, 力图刺秦王以报家国之仇, 但计谋没有成功, 计谋失败所招致的危险使得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 逃亡乡间。在他逃亡其间, 就发生了黄石公老人在圯桥之上授兵书与他的神奇事件, 而此后, 在楚汉战争中, 张良之所以能够向刘邦献上许多锦囊妙计, 帮助刘邦最终战胜项羽, 其智慧完全是来自于神人黄石公传授给他的那本《太公兵法》。对于司马迁的这篇记载, 当时年仅25岁的苏轼, 在《留侯论》一文中显明地提出了反对意见:“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 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 以为鬼物, 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我们看到, 苏轼首先是针对圯上老人的身份提出了与原作者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苏轼看来, 这位老人并非神怪, 而是秦朝的一位隐士。文章紧接着对这位隐士之所以现身于张良的面前, 并对他进行再三考验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苏轼认为:这是由于张良鲁莽的刺秦行为而为自身招致的危险引起了老人的担忧, 这位隐居世外的高人认为此时的张良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 所以才以十分无礼的方式, “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留侯论》)

“阅世走人间, 观身卧云岭” (《送参寥师》) 。苏轼用这两句诗真实地言说了自我生命的本真存在。在世间风风雨雨的人生路上, 他把自我的生命律动符合进了社会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之中, 以生命的“灵光”照亮了历史之“真”的境域。在对自我生命的观照中, 他又能做到无心于“我”, 把自我生命的运动融入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之中, 使生命又绽放在了“美”的境域。

摘要:北宋文学家苏轼用文学作品言说了他的生命的本真存在。通过解读他的作品, 我们可以认识到:作为一个世中之人, 他把自我生命的律动融入进了社会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之中, 使自我的生命绽放在了社会生活“真”的境域之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对自我生命的观照中, 他又把自我生命的运动融入进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之中, 使生命的本真存在进入到了“美”的境域。

关键词:生命存在,真的境域,美的境域

参考文献

[1]苏轼.论边将隐匿败亡宪司体量不实札子.

[2]苏轼.定风波.

[3]苏轼.答李端叔书.

思想在设计中绽放 篇6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贯穿中学地理教学的主旋律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体。可持续发展旨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而这些问题高度集中在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场所—地球表层, 涉及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化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等项目, 就与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密切相关;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能源生产与消费, 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人类居住地等项目又与人文地理各分支内容紧密联系。由此可见, 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 它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途径

1、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光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 去寻找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地理信息。如组织学生观看“人与自然”、“探索”、“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 订阅《地理知识》、《中国环境报》等一些刊物;进行专题讲座, 学习《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世界环境日”, 开展“只有一个地球”、“冰川消融, 后果堪忧”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乡土地理, 让学生调查周围环境的污染状况, 乡镇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趋势, 乡镇工业布局等。这样既丰富了地理教育的内容, 又增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

2、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和资源问题是需要人人参与和关心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探究课题, 例如学习“长江”, 让学生探究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原因和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学习“黄土高原”, 让学生探究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途径及其理由。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提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探究课题, 如“剩饭与环保”、“课间文明休息与噪声”等等。

3、改变生活陋习。

在灌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 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这种思想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倡导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 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箱,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将旧衣服、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 优先购买绿色产品, 使用节能灯和节水器, 收集洗脸水浇化冲厕, 不随便吐痰, 不乱扔果皮纸屑, 不吃野生动物……让学生在生活中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思想在设计中绽放 篇7

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呈现数学的形象美

实践证明,凭借直观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因此,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享受到喜悦,产生美感,教师就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直观教学手段,比如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数学中的美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触动学生的情趣。本节课教师应尽量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各种图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图像会生动逼真地显示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美的情境。

二、及时的情感激励,激发学生创造美

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建构数学的模型,这一过程便是创新的过程。诚然,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作出尽善尽美的创造。但是,对于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美的追求意向以及跃跃欲试的创造愿望,教师应给以鼓励。本节课教师应在众多的素材中选出深受儿童喜爱的美丽图案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习兴趣,激起积极情绪,使其思维活跃起来进入最佳状态,然后教者用亲切自然的语气与学生共同去探究、去发现这些图案的特点,再经过课件演示,最后看出复杂的图案是由一个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者轴对称得到的,这时候学生们的创作激情会被唤醒,他们会跃跃欲试进行讨论并动手制作。尤其是当同学们将共同创作的精美作品拿出展示,生生之间相互欣赏评价时,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而学生通过创造美、欣赏美和展示美这一系列过程,审美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三、活跃的对话互动,彰显师生关系的美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评价从评价的目标到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怀得到了有力加强。而评价,是一种价值评判,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活动,是评价双方的心灵相遇。在互相的尊重和信任中、敞开心扉,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温馨之美!接受美的评价还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评价,在生生的互相评价中感染美,提高审美情趣。

本节课,整个课堂应洋溢着一种师生平等、宽松、愉悦的氛围。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们的身上,善于诱导、善于发现和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始终处于非常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共同参与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分组进行竞赛的形式更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而在评比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在借鉴、总结他人优点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师生之间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受和反馈中教学相长,关系和谐。

四、精湛的操作技艺,确保课堂教学的整体美

让节能思想绽放在操作之中 篇8

“节能省油”恐怕是当前运输企业和驾驶员心底最迫切的呼声。人民交通出版社于2008年12月打造推出的《汽车节能驾驶手册》, 此时正大步流星地走入运输企业和驾驶员们的视野, 成为他们给车“勒紧裤腰带”的良师益友。

这本薄薄45页的手册, 凝聚了江苏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吉林省运输管理局、人民交通出版社等机构的大量研究成果, 范立、殷国祥等20余位专家都为之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做好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 普及汽车驾驶节能技术, 是交通运输行业持续努力的方向。研究表明, 驾驶习惯的不同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可达30%, 汽车驾驶节能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早在2008年初, 交通运输部公路司就组织江苏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和人民交通出版社联合开展了汽车驾驶节能技术研究。

2008年9月, 一本厚厚的《汽车驾驶节能技术研究报告》承载着全部研究成果而出炉, 研究小组全面调研了国内外汽车驾驶节能技术现状, 系统总结了汽车驾驶节能原理, 分析了不良驾驶行为对汽车油耗的影响及其原因, 并从驾驶操作、车辆维护、车型选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技巧。

然而, 范立等发现, 复杂的数据采样、论证和推导过程, 对于整天在外辛苦奔波的驾驶员来说, 难于理解, 更别提去掌握、运用这些技术了。

“对道路运输行业来说, 节能重点在基层, 节能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汽车与驾驶员。驾驶员节能技巧掌握的好坏, 直接影响节能减排的效果, 必须让节能思想绽放在驾驶员每次操作之中。”范立强调。于是, 一本简简单单, 既能让司机朋友开心阅读, 又能轻松传递节能驾驶技巧知识的图册——《汽车节能驾驶手册》顺势而生了!

图文并茂、幽默通俗, 从细节入手, 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本书最大的亮点。

“启动发动机不踏下离合器踏板是会费油的!”

“当车速超过80公里/小时, 开窗行驶增加的油耗会比使用空调还要多。”

“多载一箱矿泉水, 每月多耗一升油!”

“重新启动发动机比怠速运转一分钟省油!”……

诸如此类, 实实在在的节能驾驶技巧, 或是经年民间节能妙方经科学认证得以推广, 或是打破思维常规、更新过气技术, 或是就司机不良驾驶习惯对症下药, 或是借它山之石、师夷长技。

编者在第一章首先为读者树立绿色驾驶理念, 第二章对节能驾驶的八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阐述。包括发动机的起动、汽车起步、加速踏板的控制、挡位的选用和交换、滑行和制动器的合理运用和发动机熄火等8个小节, 如同经历了一段完美的节能驾驶之旅。

第三章和第四章, 则通过介绍良好的驾驶习惯, 如选择最佳的行驶路线和出行时间、不急加速和急减速、坡道驾驶安全滑行、及时做好车辆检查维护等, 每一秘诀还配以通俗短小的漫画。

在本书之前, 范立等人已经编撰出版了《道路旅客运输安全指引》、《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驾驶员安全行车手册》等多本图册, 这种轻松实在的图册攻略已经收到了很多良好的市场反馈。

“节能是积少成多的概念!每个环节都存在着节能的可能。”“绿色驾驶”是汽车社会的梦想, 每位驾驶员如果都能从培养节能驾驶习惯做起, 就有希望以最小的油耗和尾气排放实现最经济出行。

让创新之花在作业设计中绽放 篇9

一、尝试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基础,若能长久地让学生主动地学,学有所得,那他会越学越爱学。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之前,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上网等方式搜集环保方面的资料。结果,学生搜集的资料很多,有精确的数据,生动感人的故事,触目惊心的图片等等。这一作业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为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训练策略之一。如在一个单元的课文学完后,我知道学生自行出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钻研课本,相互讨论。题型的新意以及重点的把握都令人吃惊,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同时,在出卷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这样的尝试性作业,如同一朵朵斑斓的小花,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勤劳的小蜜蜂”自然乐此不疲。

二、实践性作业

新课程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交际环境,知道他们去实战演习,让他们充分利用生活,使之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学期,学校搬迁到新新校区后,有些学生的卫生意识还没有完全跟上新的要求,总让人觉得有些地方还不够整洁。于是,我建议学生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建议书,呼吁大家都要讲究卫生、爱护校园、美化校园。再如给出差在外的爸爸、妈妈或远方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诉说相思之情,谈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为自己竞选班干部,准备好演说词;节日期间去外公外婆家,送去一份祝福;当小记者去采访一些老人,关注家乡的变化;结合奥运会的举行,N1HI流感等素材,模拟举行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这些作业既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课内知识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又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了解社会的能力。

三、选择性作业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学生存在着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的差异、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的不同。如果作业一刀切的话,会导致有生不优,后进生更落后。因为对优生来说,这些轻而易举的作业根本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后进生,却会望而生畏,久而久之,以不会为借口搪塞老师。因此,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作业。

学习《九寨沟》一文,可设计作业超市: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背诵下来。3.为《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实际一条广告语。4.为导游写一份介绍《九寨沟》的解说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选择性地完成。这样,不仅跳动了优生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两头兼顾。

四、合作性作业

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群策群力完成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如为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小组合作出一份手抄报,并进行评比。小组内成员从版面设计、选择材料到誊写、美化,分工合作,齐心合力。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一张张小报便在他们手里诞生了。

如,小组排练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等,小设计师、小导演个个有模有样,道具、服装、等一些细小的环节也豪不含糊。演员们个个兴致勃勃,不管语言还是动作都精益求精,表演十分精彩,观众们看得也兴致盎然。一张张表情丰富的脸面似乎在高速我:这样的作业我们爱做!可操作性且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学生们怎么会不乐于完成呢?

五、发展性作业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又一重要理念。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中华名族的诗歌博大精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它留给学生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

《暮江吟》的作业可根据古诗表现的意境、情感,为古诗配画。这样的作业既给学生展示绘画技能,又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品味出诗歌蕴含的感情。再如学了《黄果树瀑布》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读;学了《负薪请罪》后,让学生辩论蔺相如的职位与廉颇比如何……这些具有挑战性的发展性作业,能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

让数学思想之花在课堂绽放 篇10

特级教师徐斌老师说:比知识重要的是方法, 比方法重要的是思想。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 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也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 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 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 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身受益。”

2013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基本目标”的改动也非常大, 不仅把“数学思考”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 同时, 还将“双基”扩展为“四基”, 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来说去, 究竟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呢?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从某些具体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 对所使用的方法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程序和手段。它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 因此通俗地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各种版本的课标教材都蕴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大致有集合思想、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假设思想、概率思想、建模思想等。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本人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小学阶段应逐步渗透以下几种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方法, 是指把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某种转化过程, 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的问题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 最终获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小学数学中, 主要表现为数学知识的某一形式向另一形式转变, 即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数为形等.

“曹冲称象”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 将“大”转化为“小”, 将“大象”转化为“石头”, 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 称出大象的重量。这样就解决了一个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难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数的运算中, 都是把小数乘法、除法转化成整数乘、除法, 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来揭示计算的方法。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 特别提炼了转化的思想:

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实际例子中, 通过观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从而直观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因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方法二:用割补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剪拼的方法。

(2) 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拼出来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里让学生领悟转化的思想方法, 又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随后学习的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 都是通过剪拼的方法, 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前面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研究每一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 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 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 自己得出结论, 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这样, 学生探索并体会了所学各种多边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还体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是指数量关系, “形”是指空间形式。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等具体图形来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这样可以使问题简明直观形象。小学数学中作为学习数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数形结合的思想已渐渐渗透其中, 为更好的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方面的知识作基础, 同时也在培养抽象思维, 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

如低年级开始学习认数、学习加减法、乘除法, 到中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高年级的认识负数等都是以具体的事物或图形为依据,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具体的表象中抽象出数, 算理等等。

此外, 他们往往能在图形的操作或观察中学会收集与选择重要的信息;发现图形与数学知识的关系, 并乐于用图形来表达数学概念。我们的西师版和人教版中很多习题, 已知条件不是用文字的形式给出, 而且是蕴藏在图形中, 既是学生喜欢接受的形式, 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如常见的容斥问题:班上的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项兴趣小组, 有35人参加了美术组, 有26人参加了合唱组, 有9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 求班上有多少个同学?

从图上可以很直观看出9人是重复的部分, 那么全班人数就是35+26-9=42 (人) 。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 求助画线段图的方法在解决和差、和倍、盈亏、找规律以及分数百分数问题、行程问题等, 也是屡见不鲜, 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异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 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 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 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

人教版一年级就专门有“分类”这个单元, 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2013年秋期的二年级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一) 》就是运用分类讨论思想, 避免数字排列的遗漏和重复。

再如有这样一道题目:一段长方体木料, 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8厘米和6厘米。现在把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模型, 加工成的最大圆柱体模型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与解:用这段长方体木料加工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模型, 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方法, 加工的圆柱体模型体积也不同, 因此不能直接求解, 可运用分类的思想方法来求解。

(1) 以长方体木料上下面为底, 以长方体木料高为圆柱体的高, 由此圆柱体底面直径为8厘米, 高为6厘米。这样加工成的圆柱体模型体积是3.14× (8÷2) × (8÷2) ×6=301.44 (立方厘米) ;

(2) 以长方体木料左右侧面为底, 以长方体木料长为圆柱体高, 由此圆柱体底面直径为6厘米, 高为10厘米。这样加工成的圆柱体模型体积是3.14× (6÷2) × (6÷2) ×10=282.6 (立方厘米) ;

(3) 以长方体木料前后面为底, 以长方体木料宽为圆柱体高, 由此圆柱体底面直径为6厘米, 高为8厘米。这样加工成的圆柱体模型体积是3.14× (6÷2) × (6÷2) ×8=226.08 (立方厘米) 。

由此求得加工成的最大圆柱体模型的体积是301.44立方厘米。

四、极限的思想方法

《庄子·天下》中的“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充满了极限思想。

能被2整除的数有无限多个, 无限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是无限的, 大于0小于1的分数有无数个等等都是极限思想的体现。

我教学“圆的面积知识”时, 就以极限为“关节点”, 圆形教具与生动的课件结合, 把它们分别等分成许多份数不同的扇形, 如把圆平均分成8份, 拼成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 边的形状呈波浪形;把圆平均分成16份, 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边的形状是较直的;继续把圆平均分成32份拼出的图形的边越来越直, 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把拼成的图形加以比较, 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等分成的扇形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如果继续等分下去, 如分成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图形就与长方形没什么差异。这样, 学生在观察比较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 而且初步接触量变到质变、有限到无限的辩证思想,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进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

五、函数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从低年段开始, 如一个加数不变时, “和”随“另一个加数”变化而变化, 也是找出其对应关系。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更是集中渗透了函数概念。处理这部分教材时, 应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形式, 画龙画晴地强调量的“变化”, 突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有函数表示法的渗透, 几何图形的周长, 面积和体积公式, 实际上就是用解析法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式。如圆面积公式S=πr2, 圆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上一篇:网络实名制下一篇:介孔金属氧化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