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外汇储备

2024-05-07

对中国外汇储备(精选十篇)

对中国外汇储备 篇1

外汇储备是指一个国家由货币当局持有的,可自由支配和自由交换的非本国货币,是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及应付经济支付需要而应持有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外汇资产。中国的外汇储备从无到有,由于出口结构和外汇体制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一路狂增,从2006年2月的8536.7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9月的19055.85亿美元,短短2年的时间翻了一番。外汇是否越多越好?这涉及到一个适度储备额的问题。

二、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

适度外汇储备量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 既能满足对外支付与干预外汇市场的需求, 进而促进对外贸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又能保证持有的机会成本最小而不致造成储备浪费的外汇储备量。国际上通常将外汇储备支持外贸进口、外汇储备支持外债和外汇储备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利润返还的用汇需求作为衡量外汇储备水平的3大重要指标。

(一)外汇储备支持外贸进口

1947年,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Robea Triffin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进口比例分析法, 即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Triffin根据实证分析得出:一国的储备量应与它的进口贸易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该比例以40%为上限标准, 20%为下限标准, 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3—4个月的进口为宜。人们称这一成果为特里芬法则。依据此法则, 若按40%来计算,2008年上半年的进口额是5375亿美元,这样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应该是2150亿美元。

(二)外汇储备支持外债

外汇储备是一国现实的清偿债务的能力, 它必须要保证一国清偿外债的需要。根据国际经验, 一国应当持有外债余额30%左右的外汇储备, 以此作为用于偿还外债本息的用汇需求。截至2008年6月份中国的外债余额是4274亿美元(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对外余额),按照30%的比例来算,需要的外汇储备余额是1282.2亿美元。

(三)外商直接投资利润返还的用汇需求

我国政府要保证外国投资者的利润及经营结束时的本金能够顺利的汇出,外商投资到期的利润汇出额也是我国外汇储备需要应对的问题之一。据估计,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外商直接投资余额的10%至15%, 这里用15%作为平均利润率, 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外资净流入是741亿美元,则我国需保留约111.1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应付外商直接投资收益的汇出。

由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共需要3543.3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实际的外汇储备额是17969.61亿美元。在经济危机还没有见底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不可预见的局面,我们可以把中国的适度规模外汇定为1万亿美元。那么中国的超额外汇规模还是超出了近1万亿美元。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额缩水的话,遭受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三、超额外汇储备的负面效应

外汇储备在稳定币值、抵御国际游资的冲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观点也认为外汇的增加就是国力上升,外汇是越多越好。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超额的外汇储备相当是我们在为别人保存财富,并且还必须为别人的消费买单。

(一)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增加

据美国财政部统计, 我国官方的外汇储备中大约有2/3是美元资产, 其中约有4500亿美元是美国政府部门发行的各种证券和其他长期金融资产。而这种债券的收益很低,实际收益率只有0.7%~1.7%。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时, 往往被加上风险溢价而支付过高的利息。在目前人民币利率高过美元利率的情况下, 把大量外汇资产投资到低利率的国外债券, 同时又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外借外债, 潜在利率损失巨大。2007年8月次贷危机后,美元贬值速度加快,对世界主要货币贬值6%,仅2008年3月,美元相对国际主要货币跌去了2.6%。如果假定中国外汇储备中90%是美元,2008年3月就蒸发了357亿美元,这相当于说中国1个月内就被击沉了4艘航空母舰。

(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弱

外汇储备增加使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也在相应地被动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 央行因收购外汇储备而投放的外汇占款规模呈刚性扩张的态势, 甚至超过了基础货币总量。尽管央行不断地增发票据进行对冲, 但其基础货币回笼力度仍然远远未能“覆盖”外汇占款的猛烈增长, 在2006年只能对冲基础货币增量的54.95%, 其余的形成刚性的货币投放, 造成流动性泛滥, 引发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债券价格甚至收藏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这种被动的局面使政策的独立性大大降低。

(三)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压力增加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 人民币不断地呈升值趋势。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测算,2008年6月,按照贸易权重加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02.92,较汇改前升值9.78%,较2007年12月升值4.13%;扣除通货膨胀差异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01.02,较汇改前升值13.25%,较2007年12月升值2.29%。一般认为,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出口下降, 使得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受到打击;人民币不升值会使顺差加大, 容易导致国际利益冲突越大, 因而人民币汇率似乎陷入两难境地。中国保证每年8%以上的增长率,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给新加入市场的劳动力。在“美洲消费、亚洲加工”的体制下,中国出口的商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必将使相关的产业出口下降,更多相关产业的劳动人员面临失业的危险。

四、优化外汇储备的方法

(一)改革结售汇制度

现行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陷的重要因素。随着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银行结售汇制度将由现行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过渡到未来的比例结汇或意愿结汇。根据我国外汇储备实际状况, 应增加企业持有外汇的数额, 扩大外汇储备持有与投资的主体, 促使储备投资主体与策略的多元化, 提高储备的经营效率和效益。目前QDII制度的出台, 为减轻外汇储备压力全部集中于国家身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 利用金汇之间的特殊关系, 以及我国黄金需求严重不足, 未来对黄金需求将有很大空间, 以“藏金于民”推动“藏汇于民”。

(二)改变外贸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外贸增长方式采取“以量取胜原则,出口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虽在一段时间大大缓解了外汇紧张局面,但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却越走越远。在外汇储备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可以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如环保、冶金、计算机、精密机床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切实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增长。立足由“以量取胜”模式转变为“以质取胜”模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三)优化投资结构

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方面主要是加强FDI产业导向政策, 鼓励FDI流向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限制其流入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改变外商投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简单加工贸易比重过高的状况。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信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美国、西欧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时应利用此良机引进大批的先进技术,促进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产业高增长的特点有利于实现8%的年增长率。但是这并不是要唱衰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有2.3亿的农民工,如果都搞高科技,这些农民工的就业怎么办?间接对外投资目前主要是收购国外的股权和债权,鉴于目前形式还应以债权为主。

中国目前的投资渠道很有限,投资的风险也很大。尽管美元的不确定增加了中国外汇的风险,但这种损失是可以估计的。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靠中国人民的劳动和资源创造的,如果说中国现在有1万亿美元的超额储备,如何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是迫切而紧要的问题。目前中国所要做解决的两大难题是扩大内需和外汇的保值增值,改变结售汇制度也不是一时的功夫,扩大内需更要多管齐下。如果将外汇资金用于国内建设将大大扩大内需。但是这会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就是美元不可以在中国市场上流通,如果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又势必造成通货膨胀,也就是一边急需资金,而另一边确实有巨额的资金无法利用。我们可以发行一种债券,不妨取名为“黄金券”。这种债券的发行以一定量的美元为基础。比如是以4000亿美元为基础,发行的这种证券可以在国内购买商品,也可以由居民兑换成美元,实现“藏汇于民”。这样既解决了外汇保值的压力,又扩大了中国的内需,从而在二者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实现资金的转化。

(四)完善国际储备结构

一国的国际储备应当多元化,这样才能保证安全。除了外汇还应当储存黄金、石油、重金属等战略性物质。中国黄金网上显示2008年3月份黄金占全部储备资产的比例美国为79.8%, 意大利为70.4%,德国为68.9%, 法国为59.7%而中国为1.1%。我国的国际储备资产中至少应保持8%到10%的黄金储备, 黄金储备量应保持在4000-5000吨之间。但是,现在中国的黄金储备处于一种“被看住的位置”,虽然目前中国金饰品的零售价没有大的上扬,但黄金期货的价格却有大幅的上涨。一旦中国动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购买黄金,黄金的价格完全可能被抄出天价。增加黄金储备并不能作为应急的手段,而是今后外汇储备变革的方向。

(五)收购国外金融机构

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一大批美国的商业机构面临着倒闭,在这时中国可以参股国外规模较大但暂时资金流动有困难的企业。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继续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放宽跨境融资限制,便利境内企业“走出去”所需外汇资金的获取和运用。2009年2月12日,中铝、力拓发布公告称,中铝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力拓集团亚洲及中国区总裁路久成表示,中铝注资是最适合力拓的方案。但是也应该看到力拓市值蒸发逾400亿美元,因而在“走出去”的时候,选择对象要十分慎重。

摘要:截至目前, 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近2万亿美元。这个数目已经是超额储备了, 超额外汇储备对国民经济发展负面作用很大, 即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弱;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压力增大等。通过改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收购国外金融机构等方式有利于有效的利用外汇。

关键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汇率

参考文献

[1]吴柄辉.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

[2]吴艳.浅谈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4) .

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篇2

外汇储备的规模还要考虑外汇资产的成本与收益。开放经济条件下,储备作为一种干预资产可以平衡国际收支、稚定汇率,是一国实现外部均衡的重要手段,其收益主要体现在减轻解决内外经济失衡政策的成本。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主要的是看本国经济是否在实现外部均衡的同时也实现了内部均衡,还要使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相对最小。

2.要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主要是指调整外汇货币储备结构,因为货币储备在我国外汇储备中份额较大,且流通性强,应该是调整的重点。从策略上讲可以逐渐减少美元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并逐渐提高增加欧元比重。根据推测,当前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约为60%。近年来,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正逐步下降,而欧洲经济实力相对上升,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虽占主导地位,但己经不具有绝对优势。另外,美国的外债及国际收支赤字,越来越引起人们对未来美元价值及稳定性的怀疑。欧洲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近年来石头迅猛,欧元的稳定性大大加强,中欧之间政治关系稳定,经济贸易合作更是日益密切,鉴于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经济交往的密切,可以预见中欧贸易合作在今后势必会加强。适时地对外汇储备中的增加欧元储备,既能达到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均衡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的目标,又有利于今后中欧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所以从长期来看,以欧元作为首选货币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公务员之家

3.要转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

转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就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使其作为货币的职能(部分或全部)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最终演化成国际化的货币。人民币国际货币化既能顺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又可降低金融危机下我国高外汇储备的风险。如果人民币跻身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我们就可以减少外汇储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信贷紧缩,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时期,还能有效地减少因外汇贬值造成的损失。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对中国有利吗? 篇3

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出生的人,年少时期一定都有这样的记忆:外汇储备来之不易,是靠贸易换来的,因此,外汇一直受到管制,个人和企业不能随便拥有外汇。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2003年外汇储备增加到1368亿美元,2004年增加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2067亿美元,2005年突破3000亿美元达3089亿美元,2006年增长额大约在2200亿~2500亿美元左右。而在2002年之前,中国外汇储备年增加额一般不超过500亿美元。按此速度推算,中国的外汇储备有望在2008年达到1.5万亿美元,2010年达到2万亿美元。按华尔街一位金融家的计算,中国外汇储备资金相当于道琼斯所有股票总市值的1/4,足够买下微软、花旗银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公司,余下的“零头”还可以顺便买下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另外,目前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即使是买下欧洲最强大的德国政府所发行的政府债券总量也绰绰有余。

遗憾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外汇储备都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高达一定程度后,会对本国及世界经济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更是如此。1万亿多美元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挑战已经超过其他所有的经济问题。

为什么外汇储备激增?

在探讨外汇储备的得失之前,我们先要分析一下如此巨量的外汇储备是如何形成的。1994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下一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外汇收入所有者必须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按汇率付给等值人民币;境内机构使用外汇,必须凭人民币向外汇指定银行按当时的汇率购买外汇。资本项目(如国际直接投资、QFII、QDII等)则尚未开放,必须逐笔报批。结售汇制度下,几乎所有的外汇最终都集中于中央银行的控制之下。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主要由两个部门组成: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多年来,我国连续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局面:一方面,因为中国企业的出口额总是远大于进口额,近年来以进出口贸易为代表的经常项目顺差都在100亿~1500亿美元之间(2006年全年贸易顺差达1700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因此而成为巨额外汇储备最重要的来源;另一方面,因为近年来不断有外资涌入中国投资、人民币升值等两大诱因,资本项目的顺差也在不断扩大,据测算,近年来因投资设厂而进入中国的资本每年在400亿~500亿美元左右,受人民币升值驱动而进入中国的资本每年约为300亿~500亿美元左右。因此,经常项目顺差、外国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套利资本是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骤然增长最重要的三大来源,其比例约为3∶1∶1。

毋庸置疑的是,外汇储备问题始终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由单纯地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但其时央行并未公布这一篮子货币的具体构成。事后看,央行的这一改革并不能算成功: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6年6月30日的一年间,人民币由8.27兑1美元升值到7.996兑1美元,总计升值3.4%。但是,在2006年9月之后,人民币升值却突然提速,2006年年底时人民币兑美元已升至7.81美元左右。而迅猛的人民币升值之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以获得升值收益,这又使得外汇储备的规模越来越大。

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难题

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更强的国际支付能力,能够以美元这一国际通用货币从它国购买中国所需要的物资、技术。但是,快速飙升的外汇储备却带给中国前所未有的考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使中国资本无法分享国内的投资收益,却使美国人能够低成本地使用中国资本。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最主要的投资渠道是购买美国政府国债,此外还购买了一些欧元债券。众所周知,美国近年来的经常项目逆差额在2000亿美元以上,政府支出赤字也越来越大,这两者都需要资本项目顺差才能弥补,而中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石油美元是支撑美国赤字最主要的力量。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财政部长康纳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美元是美国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36年之后的今天,这句话依然成立,换句话说,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的巨额美元外汇储备以及石油美元才使得美国国内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比较快速的经济增长。回过头来看中国,平均每年2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加额,换算成人民币应在2万亿人民币左右,占GDP的比重超过10%,但是这些资本无法投资中国内地,无法分享国内高成长性的投资收益,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其二,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加剧了流动性过剩,还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如前所述,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贸易顺差及资本项目顺差最终都转换为央行的外汇储备,央行相应地必须向各外汇指定银行支付对应的人民币。按银行术语,这些人民币变成了银行“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增加一块钱,银行可以发放4~6元的贷款。按每年2000亿美元计算,银行每年仅此就可以多发放十几万亿元的贷款。也就是说,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使得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表现的流动性出现过剩: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银行业存差资金已逾9.25万亿元,是2000年的3.78倍。与此同时,尽管央行下调了超额准备金利率,但是从2000年到2005年,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仍由4000亿元增长到12600亿元,超额储备率高达4.17%。如此之高的基础货币存量作用之下,货币供应必将超过正常需要,结果要么引发实体经济的投资过热与通货膨胀,要么推动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加速上涨,并最终形成泡沫损害整体经济。

为了防止中国经济因为外汇储备增加而出现通货膨胀,央行必须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基础货币。每年一开始,央行就受制于不断增长和外汇储备而不得不同时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受到影响。另外,因为央行发行的央行票据还需要支付利息成本,这将会带来较高的对冲操作成本,有学者测算,央行票据的利息支出占到了当年外汇储备增量的2.56%,并且每年该成本都在翻番。因此以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储备增长,在5年~10年的中长期角度来看几乎是不可持续的,它将损害央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政策可信度。

其三,巨额外汇储备特别是以美元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中,使得央行资产贬值的风险大大加大了。据学者估计,目前中国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有70%~75%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20%左右为欧元资产,另外5%~10%为日元等其他货币资产。可以想象的是,假设人民币兑美元升值5%,则美元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必须高于5%才能保证外汇储备不至于亏损。从2005年7月份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7%,可是美国国债哪有这么高的收益率?按此算起来,外汇储备的投资其实是亏损的。更要命的是,今年,美元贬值之势已是不可扭转,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美元将会持续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怎么办?

化解之道

中国刚刚迎来加入WTO五周年纪念日,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加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是不可动摇。另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全球企业都希望进入中国,投资建厂是其必然的选择,接下来的数年里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并不会减少。此外,人民币在今后几年中仍将会持续升值,涌入中国的热钱数量只会有增无减。因此,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那么,中国是否应该控制外汇储备的数量?因为如今外汇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了。如果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过高,那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调节目前的外汇储备呢?

2006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指出:“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外汇储备正在增加,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安全水平”。该言当属中肯之言。那么,中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方属安全水平呢?

按国际通行口径测算,目前衡量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6个月的进口用汇、全部短期外债偿还用汇、中长期外债偿还用汇、外商在华已实现尚未汇出的利润、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规模等,此外,考虑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必须额外增加10%~20%的头寸。按此测算,中国所持有的合适外汇储备规模应当在7000亿~80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超出了合理边界,应该适当缩减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怎么办?

化解之道无异于两种:一是调整政策减少央行外汇储备数量;二是将现有外汇储备想办法花出去。

如前所述,目前外汇储备激增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的外汇都集中于央行之手,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与企业持有的外汇数量并不大,央行也因此而只得承担外汇储备的汇率变动风险。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企业持有外汇资产的空间更多一些,但是因为目前中国的银行业尚无法提供衍生工具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许多企业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与过去一样随时与银行结售汇。个人方面,就在本文截稿之时,央行正式公布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今后个人的外汇收支活动将区分境内个人和境外个人、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行管理:对个人经常项目下外汇收支贯彻可兑换原则,对资本项目下外汇收支进行必要的管理。央行此举当然是为了“藏汇于民”,让个人能够直接比较自由地持有外汇,央行也因此而降低所面临的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

至于如何花费外汇储备的问题,主要是考虑拓宽投资渠道,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运用富余储备投资于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宗战略物资,尤其是能源、有色金属、农产品等战略资源;二是运用富余储备推进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考虑到中国处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重新推动新一轮技术进口浪潮、引入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学家团队,以此提高中国装备工业的能力、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自主创新。运用富余储备引进技术资源,也是相当紧迫的事情;三是运用富余外汇储备填充社会保障资金的巨大缺口,但因为这一动议意味着财政在央行透支,争议很大,央行方面已经正式予以否决,可行性并不高。

据披露,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2006年底指出,中国将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利用外汇储备购买矿产、能源、粮食、石油等战略性物资以增加国家储备。曾培炎的这番表态标志着未来中国外汇储备的运用方式与渠道都将会有较大的变化,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过高,必须适当调低。其二,未来中国外汇储备将不再仅仅于购买美国及欧元区的政府债券,还将会尝试购买战略性物资等实物资产,以规避有关风险。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篇4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

一、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的影响,国外侧重于长期分析,国内则侧重于短期分析。

国外学者侧重于从长期考察外汇储备与物价波动之间的关系。主要有Heller(1976)、Khan(1979)、Mohsen和Janardhanan(1997)等。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相关关系。

国内有学者侧重于短期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究竟会对我国物价指数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会有多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戴有根(1995)不认为外汇储备增加是推动我国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王传纶、阎先东(1998)研究得出,外汇储备和物价指数不存在相关关系;夏斌、廖强认为外汇占款不一定会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近年来的货币供应量变动与国内通货膨胀变动并不一致;刘荣茂、黎开颜(2005)认为,1981—1996年的外汇储备变动不是通货膨胀波动的原因,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间外汇储备变动与通货膨胀弱相关;邵学言、郝雁(2004)认为,外汇储备变动与物价变动正相关,但影响强度不大,物价变动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但是国内也有很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封建强、袁林(2000)认为短期内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变动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在长期内,外汇储备增加会扩大货币投入,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王元龙(2004)认为,外汇储备增加是以增加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投放为代价,基础货币投放速度加快将影响和制约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胡祖六(2004)指出,外汇储备资产的不断增加,迟早会导致货币供应与信贷的过度扩张,引发通货膨胀从而使当局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成为徒劳无功。安佳(2005)认为,2004年我国物价指数的升幅为4.7%,从数字上尚且不足考虑,但是这个数字是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调控手段的结果,尤其是中央银行通过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使货币回笼,实际上这种控制政策下的价格稳定并不表示价格上涨压力的减轻。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大致有二:一种结论认为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另一种结论认为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之间有相关关系。本文将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来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水平关系进行研究。

二、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外汇储备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物价的。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在该国不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不能相应增加,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实现商品市场供求均衡。上述过程可以用图简略表示为:

下面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论两方面来分析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基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为了更方便地分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供给的影响,我们可以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写成下面的简表形式(见表1)。

我们用B来代表基础货币,根据资产负债的会计恒等式,有:

可见,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5个:

第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及贷款((1));

第二,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贷款净额((2)-(6));

第三,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各种证券((3));

第四,中央银行买卖的黄金和外汇储备((4));

第五,中央银行对其他部门的贷款净额((5)-(7))。

由此可见,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途径主要有:再贷款和再贴现、政府透支和向央行的借款、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黄金和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外汇占款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从公式(1)可以明显地看出:基础货币是外汇储备的同向线性函数,即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造成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

进一步地,中央银行发放的基础货币B在整个金融银行系统流通中有一个放大的过程,假设货币乘数为k,那么,

货币供给量MS=k·B

根据我国目前对货币的分类,针对狭义货币M1的货币乘数kl,有:

其中,c为现金漏损率,t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e为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d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因此,基础货币B每增加一个单位,货币M1将增加(c+1)/(c+rd+t·rt+e)个单位,而货币M2将增加(c+t+1)/(c+rd+t·rt+e)个单位;同时,因为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造成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所以,外汇储备每增加1个单位,货币M1将增加(c+1)/(c+rd+t·rt+e)个单位,而货币M2将增加(c+t+1)/(c+rd+t·rt+e)个单位。所以在开放条件下,巨额外汇储备是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增加的货币投放直接增加了社会总需求,短期内供给的调整赶不上需求的扩张,再加上货币供给的增加还能降低资本市场的利率,降低的利率又能刺激投资,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投资需求也会有较大增加,因此商品市场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商品价格上涨。

(二)基于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分析

参考和修正Kumhof(2004)的理论模型,假设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资本项目管制和强制结售汇制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企业和居民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则

国际收支平衡阶段(此阶段设为t0):

在式(4)中,P0为t0阶段的物价水平,M0为t0阶段流通中的货币量,V0为t0阶段货币流通速度,Y0为t0阶段的社会总产出。

国际收支盈余阶段(此阶段设为t1):

设t1阶段国际收支顺差余额△f1,货币乘数为k,此时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余额:

f1=f0+△f1;若此阶段名义汇率为E,则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加k·△f1·E;设新增外汇占款流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比率为x,由此形成外汇占款压力为x·(k·△f1·E),原方程(4)变为:

假定货币流动速度不变(V1=V0)且不存在外部冲击(Y1=Y0)

式(6)表明,因为△f1>0,所以△P1>0,即外汇储备增加会造成货币供应量被动地增加,进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引发物价水平上升。

三、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短期分析

随着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长,在短期内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我国物价水平未出现暴涨的现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通过减少对金融机构、政府及非金融机构的债权来抵消外汇储备增长对增加货币投放的压力,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回笼货币。目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投放渠道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外汇占款年增量占基础货币年增量的比重已超过70%,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外汇储备的增长对物价上涨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压力。

下面考察中央银行的实际干预情况。根据中央银行的净资产负债表(见表2),我们可以绘制出图1和图2。

资料来源:1994-1998年的数据根据《中国金融年鉴》计算得出;1999-2007年的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中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编制而成(其中2007年的数据采用的是2007年11月份的数据)。

在图中1、图2中,nf表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ng表示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nnof表示中央银行对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r表示中央银行对国外净资产(用外汇储备表示),m表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

图1显示:(1)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净债权、对金融机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机构净债权总体呈下降趋势;(2)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几乎一直在减少(除2001年有小幅回升外),在1997年以后变为负值;(3)中央银行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在2003年以前一直呈下降趋势,2004年回升,接着又下降,除2004年外,中央银行对非金融部门的净债权一直是负值;(4)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自1994-1996年一直保持下降态势,自1996年后开始回升,但这种态势仅仅维持到2000年,达到这几年的最高点(6 100.5亿元)后持续下降,自2003年开始出现负值,尤其在2007年达到了-38 515.0亿元的低点。

图2显示:(1)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增长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尤其是2003年以前。在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净债权、对金融机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机构部门的净债权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货币发行却一直在增长,很显然这一负债的增长完全是依赖于外汇储备增长的支撑,即货币的发行不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对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的贷款实现,而主要是通过外汇占款形式流到经济中去的。(2)货币发行的增长趋势较为平衡,而外汇储备的增长从图上明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1997年。1994年初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实现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统一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出现大幅度增长。1994-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超过了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当外汇储备增长较快时,为了不使中央银行资产规模增长太快而导致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然会进行一些反向操作,比如减慢中央银行其他资产的增长速度或减少对其他资产的净头寸。图1显示我国实际情况正是如此。1994-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时期,也是中央银行对政府部门净债权、对金融机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机构净债权同时下降的时期。第二阶段为1997-2000年。在此阶段,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放慢,增速低于货币发行增长速度。从图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货币发行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净债权的增长。第三个阶段为2000-2003年。在此阶段,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外汇储备又恢复了迅速增长,增速超过了货币发行的增速,作为对冲操作,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同时迅速下降,对政府净债权在2001年短暂回升之后也持续下降。第四阶段为2003-2007年。这一阶段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大量游资进入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迅猛增长,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货币发行的增速,各类物价指数开始攀升,通胀压力显现。(3)货币发行余额呈平衡上升趋势,在2003年以前,外汇储备余额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呈现出相似性,趋势几乎一致,偏离程度不大;但自2003年以后,外汇储备余额呈现出明显快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速度,两者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离。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货币量迅速增加。为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出现了急剧下降,2004年降幅达394%。尽管如此,种种对冲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吸纳外汇占款投放的过多货币,CPI指数开始上升,物价上涨迹象开始显现,中央银行不得不重新开拓新的思路,采取新的对冲措施。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在2003年诞生了中央银行票据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新的对冲工具暂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我国近期的短期数据来看,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货币投放的增加,短期内,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减少对金融、政府、非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净债权,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消除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投放增加的压力。中央银行所做的这些反向操作导致了中央银行净资产结构的变化,货币投放渠道也发生了变化,这从另一个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一直在增长,但物价并没有暴涨这一现象。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净投放的货币减少了,而对外贸部门投放的货币增长很快,货币投放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宏观经济有显著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而这些内向型部门的职工队伍庞大,其工资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消费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国内市场的物价水平。因此,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等净债权的减少影响了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多数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抑制了物价的上涨。相比之下,外贸部门就业人数比重较小,这些部门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对全国物价的影响不大,况且这些外汇收入中有很大部分归外商所有,职工只赚取少量的劳动报酬。因此,该部门收入增加对职工工资的提高影响较小,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就更小。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对两个或多个非平衡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运用Engel—Granger的协整方法识别。我们将应用统计软件Eviews对外汇储备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作数据分析。数据样本采用的是从1990—2007年的外汇储备量和货币供应量。我国目前货币供应中有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与活期存款之和)、M2(M1与准货币,也就是M1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之和),由于M0比基础货币的范围还小,我们就不对其进行检验了。首先对外汇储备与其他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作统计学检验分析。

应用Eviews对外汇储备和M1进行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对于M1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63,表明M1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也很大,达到0.77,也不能拒绝原假设,外汇储备也不是M1的格兰杰成因。

应用软件进行关于外汇储备与M2的格兰杰成因假设检验,Eviews输出结果如下:

对于M2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也较大,是0.83,表明M2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对于第二个检验,外汇储备不是M2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因为相伴概率只有0.08431,表明至少在90%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外汇储备是M2的格兰杰成因,即外汇储备的变动是M2变动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认为我国从1990-2007年的外汇储备与M1、M2的因果关系中,只有外汇储备是M2的格兰杰成因的统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外汇储备是M1的格兰杰成因的统计结果不显著。

由于外汇储备是M1格兰杰成因的统计检验不显著,所以只对外汇储备与M2作回归分析,因为是研究外汇储备的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一元回归分析。数据样本采用的是1990-2007年的外汇储备量和货币供应量。对货币供应量M2和外汇储备量作一元回归分析,从Eview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做出的结果如下:

从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分布来看,拒绝零假设,接受备选假设,两个系数显著不为零。方程的拟合优度R2值也令人满意,这表明方程对真实关系式的整体拟合质量较好。但是自相关检验D-W检验值=0.57,查D-W分布表可得DL=0.81,DU=1.07,0.57落在自相关区域里,这说明残差项存在正相关,这个很好解释,因为影响货币供应量M2的因素有很多,而在本文的回归中,只考虑了一个因素外汇储备,其他未被模型包括的因素都在残差项里,很容易形成正相关。因为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要研究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此,就不再增加其他的因素继续回归分析了。

从输出结果来看,每一单位外汇储备的变化,都会带来43.2倍M2的增加,说明外汇储备的增加,确实带来了货币供应的成倍增加,进而造成物价水平上升的局面,统计结果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符合。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

摘要: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物价水平上升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两个突出问题。目前中外学者关于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存在着不同观点;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对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

关键词:外汇储备,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

参考文献

[1]王传纶,阎先东.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分析[J].财贸经济,1998,(3).

[2]戴根有.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J].战略与管理,1995,(5).

[3]王元龙.对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金融,2004,(23).

[4]胡祖六.人民币灵活汇率促进全球调整[J].财经,2004,(23).

[5]安佳.当前外汇储备积累过速引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5,(7).

[6]刘荣茂,黎开颜.我国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

对中国外汇储备 篇5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在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方面经验的分析,对我国利用外汇储备的方式提出五条建议:积极扶持中国投资公司,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作用,对企业“走出去”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扩大先进技术进口。同时指出利用外汇储备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首先要测算出适度外汇储备规模,保证其基本功能;二是对外投资应当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做纯粹的“资本家”;三是谨防对外投资“出口转内销”,严禁二次结汇;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参股后并购;五是加强研究,提高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

截至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3326亿美元,再次创出历史新高,而且还呈继续增加的趋势,这使得持有外汇储备资产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变得更为高昂,因而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外汇储备在满足防范金融风险、稳定汇率所需要的流动性后,应该追求增值和投资收益,着眼于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新加坡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本文首先对新加坡利用外汇储备的模式做一简要分析,然后探讨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用模式,最后指出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新加坡利用外汇储备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是法定的外汇储备管理机构

根据1970年颁布的《金融管理局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简称MAS,1971年依法成立)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管理官方外汇储备。1981年之前,MAS主要围绕汇率政策来管理外汇储备。其后,随着外汇储备日渐充裕,新加坡政府决定将外汇储备进行分档管理:一部分继续由金融管理局直接管理,目的在于满足汇率管理流动性的需要;另一部分则投资于长期外汇资产,目标是追求更高的收益。

为了实现两者的分离,根据《公司法》,新加坡在1981年5月设立了专门管理外汇储备投资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简称GIC)。其目标,一是提高新加坡政府外汇储备的收益;二是提高外汇储备投资和运用的透明度及可监督性;三是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获取重要的国际金融资讯;四是培养训练金融专业人才,提升新加坡金融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GIC下设三家子公司。一是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GIC最大的业务部门,投资领域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证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二是新加坡政府房地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职责是投资于新加坡之外的房地产以及房地产相关资产。三是新加坡政府特殊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目前管理着一个包括风险资本、私人证券基金在内的分散化全球投资组合。此外,该公司也有选择的对私人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第一家公司的经营目标主要满足盈利性目标,同时满足流动性要求,后两家公司的经营目标都是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目前,GIC所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大约占新加坡外汇储备总额的80%。

(二)部分外汇储备委托淡马锡海外投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内一直存在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即建立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目的是管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淡马锡控股公司的成立早于GIC,它是1974年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组建,接受政府的财政盈余(但不是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公司,它是工商业公司,而GIC是资产管理公司。淡马锡从354亿新元的初始资产,发展到1640亿新元的规模,新加坡政府并无任何追加投资。为了实现外汇储备满足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意图,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将部分外汇委托给淡马锡投资,淡马锡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和自有外汇在海外投资。

二我国利用外汇储备方式的探讨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除了中央银行直接管理外汇储备以满足流动性需求之外,还有如下三种模式:一是成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实现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流动性;二是委托给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三是扶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减轻外汇储备压力。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考虑综合利用如下模式。

(一)积极扶持外汇投资公司

尽管外汇投资公司入股黑石初战失利,但我们不可因噎废食,而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今后健康发展。今后应积极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公司的法律地位。

(二)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作用

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经营网络,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它们“走出去”的金融业务。这些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参股国外金融机构,给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中长期贷款,从而实现国家战略意图。这种运作模式客观上需要雄厚的资本金,因而有关部门应支持其增资扩股,可以参考汇金公司注资商业银行的模式,但笔者认为在新的`结汇模式下,新股东应以拥有外汇的企业和个人为主。

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国内银行应该积极向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跨国并购自然是一条改变国内银行业务构成和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的现状、从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加快捷便利的途径。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资金实力以及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等问题,近期比较稳妥的方案是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少量参股,以获得一个董事席位,从而学习外资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这一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了金融机构文化整合上的难度,二是可以向国外金融机构学习运作经验,并且得到股价上升的好处。

(三)对企业“走出去”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淡马锡是作为企业“走出去”的,其运作模式可供我国企业参考。外汇投资公司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应对具有实力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外汇支持,对企业“走出去”发挥促进作用。事实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走出去”方面都有专门的金融支持机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都扮演了这种角色。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今后也可以考虑成立支持“走出去”的专门金融机构。

(四)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重要投资模式,为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海外资源,我们应当考虑成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资金可以来自于外汇投资公司、金融机构、社保机构,以及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较多的企业以及个人。由于我们缺乏海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经验,起初可以考虑以合资的方式进行。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应该体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满足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

(五)扩大国外先进技术进口,近期治标、远期治本

长期以来我国执行“市场换技术”的外资政策,但二十多年的经验表明这一政策在不同行业有得有失,有些领域我们失去了市场但没有换得关键和核心技术,而且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一方面它增加了我国的出口,如果按“属民”原则计算的话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不应计入我国出口;另一方面,它减少了我国的进口,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企业的销售按“属民”原则应算我国的进口,但按“属地”原则就算国内贸易,二者相结合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急剧上升,外汇储备水涨船高。因而有必要通过扩大进口国外先进技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如果能像日本和韩国一样积极消化和吸收新技术,长期则可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轻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从而实现标本兼治。

三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测算出适度外汇储备规模,保证其基本功能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当时并不是由于支付能力出现问题,而是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因而一定要测算出适度储备规模,只有超过这个规模的部分才可以用于中长期投资。为此,我们需要满足进口、偿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收益汇回、企业海外投资和QDII、外汇市场干预等用汇规模。在考虑外汇储备增值的时候,千万不能忽略了它的基本功能,而且要警惕世界经济形势逆转的可能。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事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全球流动性过剩几乎可以在瞬间转化为流动性不足,危机发生后,欧美日等国的央行无不投入巨资以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外汇储备管理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二)应当参与国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做纯粹的“资本家”

外汇投资公司入股黑石被套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外汇投资公司购买的是没有表决权的股份,这成了纯粹的“资本家”。我们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目的之一是学习先进金融知识、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提升国家金融竞争能力,在没有表决权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因而,今后我们参股国外公司至少要谋求一个董事的席位,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从而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同时更为直接地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

(三)谨防对外投资“出口转内销”,严禁二次结汇

外汇投资公司以美元入股黑石,如果黑石再用这笔美元换成人民币收购或参股国内企业的话,这就构成了二次结汇,二次结汇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据报道,209月10日黑石和中国化工集团共同宣布,黑石将向中国化工的全资子公司蓝星集团进行战略投资,计划注资6亿美元认购蓝星集团20%的股份。如果认购成功,二次结汇必然发生。事实上,只要我们对外投资的企业对我国直接投资,这一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只是影响程度的不同。这样的外汇投资显然不仅不能减轻央行压力,反而使其操作更加被动,流动性过剩也将愈演愈烈。针对这一新情况,有关决策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参股后并购

国际投资理论和经验表明,由于对东道国市场、法律以及人文环境不熟悉,同时考虑到当地民众的抵触情绪,跨国投资首先采取购买部分股份、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模式,时机成熟之后再采取控股或独资模式。目前我们跨国投资应以参股为主,不宜大规模并购。跨国并购的“七七定律”指出,70%的跨国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目的,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差异越大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据麦肯锡的研究,在过去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因而,目前我们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而不应操之过急。

(五)加强研究,提高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

中国外汇储备多乎哉? 篇6

据央行7月14日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金融运行状况”数据显示,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突破1.8万亿美元,达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这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总和还要多,更超过7大工业国的总和。

对外汇增多的担心一方面来自于热钱之忧。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寒流,但相关数据却显示,中国外汇增幅急剧扩大,引发国人对于热钱损害中国金融安全的深切忧虑。不管数据争论如何激烈,热钱流入加快,是各方共识。

我国外汇数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与热钱流入一样,我国外汇储备并不是平均分布,总体而言,近两年明显加快。根据银河证券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5-2008年流入我国的热钱达4593亿美元,约占同期新增外汇储备的40%。其中,今年前5个月流入的热钱为1196亿美元。

如果我们把外汇储备减去4000亿随时可能流失的热钱,外汇储备则剩下14000亿美元。再把这14000亿美元做一细分,就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之所以高企不下,原因之一是没有藏汇于民。以2008年4月的数据看,美国国家外汇储备只有758亿美元,加拿大只有430亿美元,英国不到1000亿美元,法国和德国也都不到1500亿美元。相比而言,中国是荦荦大者。

但不应忽视,美欧日都是货币自由兑换地区,没有强制结汇制度,国家除了必要的储备之外,奉行的是“藏汇于民”和“藏汇于物”。美国的民间外汇储备高达9万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民间外汇储备1600亿美元的60倍。日本国家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二,而民间外汇储备高达3万多亿美元,将近中国的20倍,其不仅没有外债,还有包括我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对它的欠债(3000多亿美元)。如果以官方真实外汇储备1.3万亿计,我国人均外汇储备只有1000美元。而我国,2006年民间外汇储备只有1600亿美元,企业和民众各占一半,民众只有区区800亿美元。

作为货币重要抵押物的黄金储备也同样如此。2007年,美国黄金储备为8135吨,差不多是中国黄金储备600吨的14倍;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其他大宗商品如石油等储备、交易等方面,我国也相形见绌。缺乏货币抵押物使人民币无法与美元脱钩,不能建立自主的货币体制的重要原因。

即便我国是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其使用效率仍然值得担忧。据美国财政部报告:截至2007年6月30日,外国人总计持有21.4%的已发行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的长期债券,规模约为1.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持有3763.3亿美元的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的长期债券,这其中资产担保证券为2060亿美元。报告的注释中写道:机构资产担保证券主要是住房抵押债券。

从2007年6月30日之后,对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的长期债券实施大胆的增仓行动,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的10个月中,此类债券增加469.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289亿元。经过这10个月的持续增持,至2008年4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政府支持企业长期债券已经增加到423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万亿元。全球(美国除外,下同)持有总额的比例高达29%。虽然这些债券不会全部成为坏账,但应该承认损失率很高,如果损失一半,将在2000亿美元左右。

不仅如此,随着美元缩水,美国国债、商业银行外汇掉期等财富都在缩水,而主动投资的黑石等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只有投资能源公司等股权暂时安全。令人不解的是,对于长期债券的投资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看来中国外汇投资机构认定,只要有政府信用隐型担保就可确保安全。这种陈旧的观念说明了理念的落后,对风险的漠视。

中国外汇储备就人口而言,并不算多,加上投资效率不高,美元急剧贬值,区区万亿美元的储备,恐怕禁不起大手大脚的折腾。

中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 篇7

外汇储备广义上是指该国以外汇计价的资产, 包括国外银行存款、现钞、国外有价证券等;狭义上是指该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通俗地讲, 外汇储备就是该国所掌握的外国的钱, 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外汇储备可以以多种币种存在, 到2010年9月, 中国拥有的币种主要是美元, 约占65%左右, 其后依次是欧元、英镑、日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绝大多数由中国自己拥有, 主要包括巨额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贷款和因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导致的“热钱”流入。贸易顺差占绝大部分, 据估计在80%以上,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09年6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 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2010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2011年12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8万亿美元, 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问题

(1) 外汇储备规模偏大。

一国的外汇储备可视为该国对外汇发行国的债权, 持有合理数量的外汇储备能保护本国经济的安全, 体现一国经济实力。但是外汇储备构成如果不合理或者不适度, 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应为目前水平的1/3。很明显,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偏大。

(2) 贬值风险较大。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比较多, 遇到如2000年之后的美元大跌, 外汇储备就会出现严重的账面损失。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影响较大。虽然国家外管局表示, 中国外汇储备经受住了这次严重金融危机的考验, 保持了资产的总体安全, 但同时表示,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几十年不遇的一场大危机, 在这样的危机中各种各样的投资肯定都要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这是不可避免的。

(3) 有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经营管理的重点, 因此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际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 即在购买时认定为低风险、很安全、高收益的债券。但是, 我国外汇储备的流动性被高达数千亿美元, 约占60%比例的美国国债和债券所限制, 并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和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威胁。

(4) 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现阶段过高的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给我国的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中国外汇储备的建议

(1) 合理使用国家现有外汇储备。

我国主要把美元资产作为储备资产是基于对美元价值贮藏可靠性的信任, 却陷入了“美元陷阱”。对于中国来说, 当务之急是避免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 并尽量减少已持有外汇可能发生的损失。目前可采取的主要办法如下。

(1) 由中国商业银行向外国商业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或发行人民币债券。

美国卡特时期“卡特债券”的发行以及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债券是可参考的方法。2009年, 有人提出了外国金融机构发放熊猫债券的建议。后来日本经济学家呼吁“奥巴马”债券的发行。熊猫债券的发行不仅可减少我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风险, 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还可缓和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流动性短缺, 以促进全球的金融复苏与稳定。当外国商业银行得到人民币的贷款后, 可以考虑向央行购买美元, 以后再逐年偿还中国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本息。中国还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购买贵金属及其他战略物资, 如黄金、石油等。

(2) 可购买外国资源、技术、企业、设备甚至军购。

大规模购买外国资源, 极易触发资源国的民族情绪, 容易受到防不胜防的抵制。如中国试图购买澳大利亚的矿山和其他国家的石油资源连连受挫, 就是这个原因。购买外国的核心技术、企业、设备甚至军购, 意在增加国防实力, 能缩短国防现代化进程, 虽然障碍不少。但仍然应该努力实现。

(3) 加大出口信贷。

把钱贷给一些对中国有进口需求又可以信赖的国家, 专款专用, 可以迅速增加中国的出口, 但同样存在风险和规模问题。凡受贷国均是外汇短缺、创汇艰难的国家, 规模适度、确保双赢。

(4) 其他消化外汇储备的措施。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 政府目前正在探索“外汇内用”的可行性。如在“内用”方面作出积极的尝试, 对中国及至世界经济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我国的社保基金规模偏小, 随着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 社保基金的规模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全国的社保基金的缺口大, 但同时又有高达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因此, 将部分外汇储备划拨到社保基金账下应该能获得政策支持。

(2) 调整外汇储备的规模和结构。

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包括外汇储备资产的调整和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及比重安排2个方面:外汇储备资产调整是对包括长期国债、短期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资产的比重重新配置;储备货币币种选择及比重安排包括调低美元资产比重, 最稳妥的做法是增加新增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的比重从而使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降低。

外汇储备规模的调整措施最主要的是对进口措施进行调整, 至少有几方面的好处:一是减少我国过高的贸易顺差;二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三是有利于消除政策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 建立灵敏的市场机制和开放的市场体系。

(3) 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由于美国滥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使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陷入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208年底指出, 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周小川提出了创造世界货币的建议, 伯格斯坦也重提他在1970年代提出的在IMF建立替代账户的主张。周小川和伯格斯坦的建议表明:中国可以减少外汇储备因美元贬值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同时, 中国减持美元储备资产不会导致美元汇率和美元资产价格的下跌。

虽然中国也在展开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仍不得不继续持有或增加美元资产。长期而艰巨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国应积极参与其中, 并努力进行全球层面的以IMF为主要平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4) 积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态势一直延续。经过2009年的调整, 我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未来10年乃至20年, 中国将经历内需不断上升而对外依赖度相对下降的持续发展过程, 城镇化、工业信息化、消费升级等都将支撑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这为中国积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东亚地区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发展趋势和东亚金融合作走向的分析, 摆脱区域内对美元的依赖性, 加强东亚地区本币金融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区域金融的稳定。我国积极倡导在东亚外汇储备库中使用区域本位货币, 促使人民币发挥更大的作用, 并借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来助推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中国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货币互换便是重要的区域货币合作范例。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的分析, 指出我国外汇储备存在规模偏大、贬值风险大、有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等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合理使用国家现有外汇储备;调整外汇储备的规模和结构;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积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外汇储备,国际货币体系,区域货币合作,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3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夏斌.加快人民币区域化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设[J].资本市场, 2010 (6) :8-9.

[3]李稻葵.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 中国经济规模2020年可能超过美国[J].新财富, 2010 (6) :38-39.

[4]彭红枫.人民币升值能否减少美中贸易逆差[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6) :3-10.

[5]杨权.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东亚地区双边货币互换的发展——东亚金融合作走向及人民币角色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6) :30-40.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实证分析 篇8

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 中国外汇储备曾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的境地,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 中国外汇储备仅为8.4亿美元, 198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改革开放为中国积极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随着经济的迅猛而加速增长。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的积累已实现了由极度短缺向超额储备的转变。尽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较大影响, 但在政府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的共同作用下, 中国外汇储备仍保持增长的态势。2001—2004年,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10月,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日本, 位居世界首位。至2010年末,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8473万亿美元。

过多的外汇储备给中国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①由于外汇储备不同于黄金, 其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巨额的外汇储备在市场上将受到货币发行国的经济状况、货币地位以及外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②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支持该国汇率水平的上浮。③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是一把“双刃剑”, 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持续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可能会防碍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利于提高国家总体经济的运行效率、面临外汇资产贬值风险以及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等诸多负面影响。对于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而言, 如何合理确定外汇储备规模、管理好和运用好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并在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之间寻找平衡, 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是当前研究外汇储备的关键。

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实证分析

(一) 比例分析法模型

西方微观经济学家认为, 为了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 必须是生产某一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其所获得的边际收益, 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这一最适度的状态。比例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 (R.Triffin) 于1947年提出, 后来在他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又进行了系统研究, 到60年代初, 比例分析法已成为测度最佳国际储备量的标准方法。通过对外汇储备的用途按比例进行分析, 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 来确定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区间。

尽管从理论上讲, 一国外汇储备应该有一个最适度规模值, 但是在现实中, 这一最适度规模值往往难以确定。因此, 许多学者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而应是一个区域范围, 这个区域范围有其上限与下限。这样也便于外汇储备的管理, 便于外汇当局进行操作。比例分析法认为, 一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 4 个方面: 进口支付、外债还本付息、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回流以及政府对突发事件及干涉外汇市场的外汇需求。根据这四个因素建立外汇储备需求方程:

R=α*I+β*D+γ*F+E+μ (1)

其中, R表示适度的外汇储备量, I表示全年进口额, D为年末外债余额, F表示年末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E为国家维持既定宏观经济政策所必要的外汇需求。

(二) 增加国内需求的因素对方程进行修正

对一国储备的需求有来自外部的, 如外债及利润汇回, 也有内部的, 如境内机构资金外逃等。因此, 必须对内外需求综合考虑。外汇储备的一大作用是稳定汇率, 因此储备需求与汇率制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 政府有义务维持汇率, 需要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以应付国际收支可能发生的突发性逆差或外汇市场大规模的投机活动。目前中国实施的是有浮动的汇率管理制度, 储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干预程度, 而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国际游资剧增的情况下, 这种干预往往有增无减。在我国稳定的汇率政策下, 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会大量增加。

在EWS (IMF预警系统) 中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作为一个金融危机预测指标。由于M2代表着境内机构及个人提供了购买国外资产的必要国内流动性, 因此M2的大小隐含着国内或个人资产转移的潜在风险。当公众对一国货币的信心下降, 资本外逃就会增长, 而对一国的货币有了增值的预期, 国际资本就会进入。这一点借鉴了货币供应量决定论的观点, 但是我们认为境内资金外逃对外汇储备需求只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因此将其加入比例分析法中进行综合分析。

由此, 外汇储备需求的方程中增加一个变量为:

R=α*I+β*D+γ*F+δ*M+E+μ (2)

下面对上式中的参数 α、β、γ和δ进行逐项分析:

①α (外汇储备/进口) 。特里芬提出该比例一般维持在40%较为适宜, 20%则为最低限。以前通行的国际惯例一般认为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应足以抵付3个月的进口额, 即α为25%左右。但在分析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时, 需要考虑到我国进口规模增长迅速, 而世界经济增长缓慢, 加大了出口的难度。所以综合起来看, α的取值区间应定为25%~45%之间。

②β (外债还本付息比例) 。根据国际经验, 偿债基金与外债总额的比例一般介于10%~20%之间。但考虑到我国长期外债的比例较大, 且不断上升, 还本付息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将β的适度区间定为8%~15%。

③γ (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比例) 。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 外商来华投资的利润率平均在15%左右。另外由于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且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减少了利润的汇出, 增加了利润再投资。通过对近几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表明, 2000——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率的平均值约为9.5%。加上外商对我国投资的预期看好, γ可能会逐渐降低。但近几年来, 不少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了不创汇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根据这一情况, γ可定在10%~15%之间。

④δ (境内资金外逃比例) 。虽然为了防止资本外逃时对储备的过度消耗, 理论上最理想是持有与M2等量的储备, 但是考虑到储备具有持续上升的边际成本的特点, 最佳储备量不并需要满足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 对于实施盯住汇率及固定汇率制的国家, 这个比例控制在10%~20%即可;对于浮动汇率国家, 在5%~10%之间即可。对于经济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健及政治稳定的国家, 资本转移的可能性较小, 这个比例可以相应下调。另外, 考虑到中国国家风险为0.43, 并鉴于中国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 资本受到管制的情况下, 资本外逃的数量较低, 从最常采用的反映资本外逃数的净误差与遗漏数来看, 中国在1994年至2004年期间资本外逃平均不过147.5亿美元。但由于中国从2006年才开始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有浮动管理的汇率制度, 因此, 分析2005年及以前的数据, 可将δ定在7%~12%之间。并乘以国家风险的系数0.43。

⑤E (国家维持既定宏观经济政策所必要的外汇需求) 。根据国际经验, 对于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 该项储备的需求量一般为30亿~50亿美元。未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 通常需要50亿~100亿美元。中国还未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加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及金融改革的过程中, 将会极大地刺激外汇的需求。因此, 该项储备需求较高, 可定为60亿~120亿美元。

⑥μ (随机项) 。其他影响因素如居民用汇、对外投资用汇、加入WTO造成国际收支变动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及资本外逃等, 都会对中国外汇储备产生相应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作进一步的修正。根据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 得出该段时间内这一区间可大约定为200亿~600亿美元。2000年之前该项可忽略不计。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具体的运算公式:

R↓=25%*I+8%*D+10%*F+7%*M×0.43+60+200 (3)

R↑=45%*I+15%*D+15%*F+12%*M×0.43+120+600 (4)

(三) 将模型应用于中国的计算结果 (2005年—2010年)

根据公式 (3) 和公式 (4) , 使用2005年到2010年的数据, 我们可以计算出各年的适度外汇储备区间, 计算结果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外管局等网站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2005年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实际外汇储备分别为外汇储备适度区间高值的1.28倍、1.44倍、1.76倍、1.94倍、2.28倍、2.13倍。

三、计算结果分析与结论

上述计算表明, 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规模处于适度外汇储备的理论值区间之外, 存在过剩的外汇储备。当然, 这是否就一定说明我国的的储备规模太大, 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实考察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情况是否合理和正常必须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下进行, 单单考虑中国自身情况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

首先,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出现了普遍快速增加的势头, 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 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对外汇储备的持有。按照储备/进口比例法中的算法, 自1960年以来, 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在2-3个月进口量的规模, 变化不大;而全体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则从不到2个月进口水平, 上升至能满足近9个月的进口, 规模增加了近5倍。

其次, 比较其他高储备国家, 中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并不算高。从2005年的外汇储备来看, 中国的外汇储备能满足13个月的进口, 而日本是22个月, 俄罗斯为13个月, 印度为16.5个月, 韩国为10.5个月。从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来看, 中国为37%, 日本为17.6%, 俄罗斯为17.6%, 印度为19.8%, 韩国为29.2%, 新加坡则为120%。综合来看, 中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在高储备国家中居于中间位置, 而不是严重过剩。

另外, 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 外汇储备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作用, 比如中国现在已经改变了固定汇率制度, 要保证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亚洲金融危机中暴露的中国银行呆帐、财政赤字和依赖外部市场等问题, 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 而进口又以生产资料为主, 缺乏价格弹性, 可能在未来动用更多的储备来支持进口;出口退税对国家财政的压力过大, 政府需要高储备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逆差;世界银行已不把中国看成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借款能力和国际协调能力较差以及国际形势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迫使中国必须持有高于理论水平的外汇储备。

中国当前高外汇储备效应分析 篇9

(1) 长期以来, 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本币汇率稳定被置于外汇储备功能的首要地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外汇储备的首要功能已悄然发生改变。在IMF对外汇储备功能的新表述中, “增强对本币的信心”被放在核心地位上, 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币汇率稳定则退居其次。与其他东亚国家一样, 我国将积累外汇储备作为抵御将来危机的缓冲体。在新的储备观下, 货币当局虽然知道持有外汇储备存在机会成本, 但要考虑避免外汇风险和金融危机, 自然认为外汇储备是“多多益善”了。

(2) 我国在1994年就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 人民币汇率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 保持高度的“静态稳定”, 实际成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2004年IMF的官方统计资料中, 把人民币汇率制度归入传统的固定钉住汇率制度一类。1994年以来, 中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增加, 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 国际收支连年巨额顺差, 为了维持美元钉住制, 中央银行被迫吸纳外汇储备, 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 导致外汇储备的高增长。

(3) 体制方面的原因, 1994年中国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制度之后, 外汇储备增长便有了体制基础。在强制结售汇制和对外汇银行头寸进行额度控制下, 银行、企业和个人均不能按意愿持有外汇, 央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相当部分的外汇。外向型企业将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外汇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 取得相应的人民币, 外汇指定银行再将其结算周转外汇余额超过规定上限部分在外汇市场上卖出, 中央银行购入这部分外汇后, 就增加了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因此, 强制结售汇制成了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一个体制性原因。

(4) 我国政治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和外资外贸政策优惠的吸引下, 外资规模不断增大, 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 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逐渐成为“世界的工厂”, 使得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 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外国直接投资, 持续大额的金融与资本项目顺差也是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金融与资本项目顺差产生主要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关。主要是因为我国引进外资只是单纯的资金流入, 真实资源的引进较少。

(5)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 为热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投资机会国际游资的不断渗入, 对我国外汇储备超速增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预期资金套利几率剧增的状况下, 我们不能排除国际游资渗入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影响。

(6) 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汇率机制受到了国际政治霸权等因素的影响。

(7) 过度的引进外资是促使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另一原因。

2 我国当前高外汇储备的效应分析

2.1 正面效应

(1)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一是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提高我国对外融资能力, 降低境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 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寻求更优的投资环境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二是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深化经济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对外贸易的发展大大加速, 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满足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需求;三是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居民正常用汇需求。

(2)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 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 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 吸引外资, 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金融市场中, 外汇储备更是成为信心指标, 雄厚的储备是一种财富拥有的象征, 在主观、客观上稳固了本币在国际间的信誉, 提高了投资者对国家经济的信心。近年来, 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在东亚周边邻国及地区几乎已经成为和美元无异的“硬通货”。

(3) 充足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一个必备条件。从1994年1月1日起,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制定长远目标是使人民币的可兑换的货币。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报告中认为, 一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常项目的可兑换, 即政府不对私人部门因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交易进行汇兑限制。二是资本项目可兑换, 即政府不对私人部门因投资和金融交易进行根本性的汇兑限制。第三阶段是政府推动本币的国际化, 使其成为其他国家可广泛接受的硬通货, 从而实同可自由兑换。我国在1996年12月已经成功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 而要顺利完成剩余两阶段工作, 实现最终目标, 外汇储备有一种“定心丸”的效果。

(4) 外汇储备是维护本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屏障。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使我国中央银行有效干预外汇市场, 支持本币汇率。一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表明了其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本币汇率的能力。各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汇或收购本币来影响外汇供求关系, 达到调节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目的。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的资金具有时间不确定、数额巨大的特点, 因此, 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我国能够从容应对突发金融风险, 满足有效干预外汇市场、维护本币汇率稳定的需求。这一点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2.2 负面效应

(1) 我国外汇储备当前收益偏低, 甚至已经形成损失。按照美国财政部的统计, 2003年7月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储备占外汇储备的72%;2004年12份中国持有美元资产储备占外汇储备的6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在美国债券。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债券的总体平均收益可达5%左右。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 我国外汇储备将随之贬值。但是, 近年来美元呈现出弱势发展趋势, 美元汇率下跌, 例如今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我国也是深受其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是——3700多亿美元美国两房债券, 5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 2000亿美元中投控制, 3000多亿美元短期债务, 分文不值的2000多亿美国次级债, 2000多亿美元现金或欧元资产, 共计1.8万多亿美元。现在去掉分文不值的2000多亿美元美国次级债与3000多亿美元短期债务, 中国外汇储备以未平仓价格计算是1.3万多亿美元。一旦平仓, 可能剩下的就只有那区区2000多亿美元现金或欧元资产了。

(2) 过多的外汇储备, 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作为国家财富的外汇储备, 它的规模过大也就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

(3) 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 它的增加需要相应的人民币来置换。外汇储备增加越多, 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因为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购买并持有的, 其在中央银行帐目上的对应科目就是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 然后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 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

(4) 我国外汇储备的持有以及管理带来高额成本支出。保有外汇储备需要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的观点, 一个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当为该国3~6个月的进口额, 即相当于年进口额1/4~1/2, 这是国家帮助进口商或进口企业在出现不可抗的支付危机中作为最后债权人的保证。如果大大超过这一正常比例, 就会形成所谓的“机会成本”。管理庞大的外汇储备也需要成本。

(5) 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 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 改变了人民币与外汇之间供求关系,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得到强化。巨额的外汇储备还成为了其他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或制裁的口实。在200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周里, 人民币汇率连续突破了7.34、7.33、7.32和7.31四个重要的心理关口, 再次向市场传达出人民币将加快升值的步伐。2008年首个交易日, 人民币汇率果然延续了去年年底的涨势,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2996元, 人民币单日升幅为50个基点, 首次突破7.3元关口, 为新的一年拉开序幕。

(6) 加大了国际贸易摩擦, 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我国外汇储备过高, 虽然一部分来源于贸易顺差, 但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和出口, 亦使得美欧等国“眼红”, 不时地制造贸易纠纷, 严重困挠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与美国、欧盟之间贸易争端增加。

(7) 过多尤其是纯粹的短期投机资本流入将容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 隐含着经济危机, 具有很高的风险性。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很好, 但经济金融运行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之处, 大量热钱流入我国, 流入我国外汇储备, 一但我国金融政策变化不当 (如调整汇率、利率) , 暂时沉淀下来热钱便会大捞一把快速撤走, 这是比较危险的。它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或经济危机, 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8) 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 它的增加需要相应的人民币来置换。外汇储备增加越多, 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因为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购买并持有的, 其在中央银行帐目上的对应科目就是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 然后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 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

2.3 用好“双刃剑”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当前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从金融安全以及更好地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性出发, 加强和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机制建设, 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找到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新途径。

要适时调整外资政策, 我们应当吸取国际上的经验教训, 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 以质量为根本, 合理的控制引资规模, 确保引而有效;需要进一步重视进口, 国际贸易是由进出口共同组成的, 过大的贸易顺差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 在保证出口的同时, 适当扩大进口,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平衡;强外汇资产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或避免外汇资产营运中的损失, 提高收益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运用的多样化;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

多管齐下,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衰退情况下, 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与利益。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雨露.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钱荣堃, 马君潞, 陈平主.国际金融[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浅析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问题 篇10

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储备重要构成部分, 可供货币当局随时使用和控制, 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和其他功能的对外资产。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储备改革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2006年2月首次超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1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

二、中国外汇储备供给需求

(一) 外汇储备供给状况

1.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首先, 改革开放后因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我国迅速成为了世界工厂, 我国出口贸易取得快速发展, 使我国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其次由于中国廉价劳动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及中国改革开放后实行招商引资政策, 外国企业分别在我国设立工厂,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也使我国资本项目顺差。

2. 流入的热钱

在2005年, 我国外汇体制进行了改革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开始升值。首先,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民币确实被低估。其次, 西方国家出于对贸易保护的需要, 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 要求人民币升值, 由此吸引了热钱的流入。

3. 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首先, 从1994年开始由于我国对经常项目施行了强制结售汇制度, 导致企业要用外汇必须通过银行兑换。外汇储备因为这项制度不能“藏汇于民”, 使政府持有绝大部分的外汇。其次, 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使得我国人民币升值, 中央银行为了汇率稳定, 在市场上卖本币买外币, 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增加。

(二) 外汇储备需求状况

外汇储备主要功能包括干预外汇市场、调节国际收支和信用保证。我国对外汇储备需求状况主要如下:

1. 经济发展。

一般认为, 经济发展速度愈快, 规模愈大, 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就愈多。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变得更快, 经济规模变得更大, 这也将使得我国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

2. 对外贸易。外汇储备最基本的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尤其是预防进口外汇的不足。

3. 干预外汇市场。要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 央行在必要的时候要适当运用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

4. 外债还本付息。外债的偿还必须依赖于一国的外汇储备。外债及其利息的偿还, 也需要动用外汇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 说明我国外汇储备需求小于供给。因此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远大于我国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 这就表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超出了适度水平, 我国经济因此遭受负面作用。我们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 对外汇储备规模进行管理, 使其规模逐步降低至适度水平。

三、外汇储备规模不适度的影响

(一)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不利于对外贸易

大量外汇储备表明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供给小于需求, 国际市场会因此产生人民币将会升值的预期, 带来资金的流入, 进而带来人民币的升值。这样会使我国出口成本增加, 对外贸易状况变得恶劣。

(二) 加大经济风险

在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下, 国外大量热钱通过经常账户、直接投资等渠道流入。这部分资金是短期资金, 有很大流动性投机性。只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逝去, 大量热钱会立刻流出国内, 这将会使得人民银行为了汇率的稳定买入本币卖出外币, 进而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减少, 同时影响楼市股市价格和银行资产质量, 最终出现经济风险。

(三) 外汇资金的闲置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贸易的顺差, 是将我国商品出口来获得外汇资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将使我国对资源的利用减少, 使得我国外汇资金出现闲置。

(四) 投资债券收益率低、持有成本高

在全球市场利率大幅下跌背景下, 中国外汇资产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率。外汇储备集中投资债券, 在保证了安全的情况下, 却降低了储备资产收益率, 并付出了高额持有成本。

四、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建议

(一) 扩大进口, 加强内需, 改善贸易状况

一是取消出口退税制, 二是鼓励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加强我国对产品的需求, 扩大内需, 同时减少出口, 改善贸易状况。

(二) 加大对外投资, 提高外汇储备利用效率

第一, 我们应该追求外资投资项目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第二, 对于国内有能力的公司, 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去”。

(三) 建全对资本流入的监控, 遏制投机性热钱流入

在短期内涌入的投机资本也会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所以, 要控制好我国的外汇储备的规模就必须控制好涌入的热钱。

(四)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目前仍然存在缺陷, 我们需要尽快改革结售汇制度, 努力使“藏汇于国”变为“藏汇于民”。

(五) 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

我国约占70%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形式存在, 使外汇储备流动性不足, 受到中美关系和美国国债市场的威胁。外汇储备管理仍应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 丰富储备资产构成品种, 降低美元储备比例。中国应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黄金储备、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以及其他声誉较高企业、金融机构的股票和高等级债券。

参考文献

[1]张磊.浅析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经济研究, 2010 (08) :58.

[2]宿玉海, 张雪莹.对我国外汇储备超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基于改进的阿格沃尔模型[J].财经科学, 2011 (10) :222-228.

上一篇:配网供电能力下一篇:经纬仪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