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

2022-04-24

摘要:根据香港服务贸易演进的情况,香港服务贸易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为自然型服务贸易阶段,知识型服务贸易阶段以及战略型服务贸易阶段。对三个阶段香港服务贸易各服务组别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总结出香港服务贸易发展各阶段发展特点、模式及其成功经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 篇1:

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改革

摘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改革,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新常态下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急需升级和培育。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造成很多企业的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应由政府承担主要部分。因此,应实施更加适应新形势的配套改革措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破除垄断;政府;改革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把经济的目标增长率调低至7%左右,结束以往长时期近10%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的下降需要避免旧常态下一旦出现经济增速下降就出台刺激政策情况的出现,而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消除经济中存在的严重失衡。新常态下,中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有两个调整方向:一是处理高速增长时期产生的过剩产能和资产价格泡沫,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压缩产能和降低财务杠杆比率,此时一些原有的支柱产业将调整为一般产业。二是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并将其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在推动实体经济产业升级过程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一、新常态下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新常态下,产业升级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利用市场手段压缩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存在的过剩产能,化解产业风险。二是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无疑会使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而新支柱产业的培育又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新常态下三大产业急需进行升级和培育: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一)服务业

服务业主要包括消费服务、商务服务、牛产服务和精神服务。消费服务是为居民生活提供的服务,主要有餐饮、医疗、养老、商贸等,现阶段中国模仿型消费和排浪式消费的阶段已经过去,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化趋势、商务服务是为商务活动提供的服务,如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随着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的深入,各类经济主体对商务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生产服务指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和物流方案设计等,在过去粗放式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但随着集约化、精细化生产时代的到来,经济对生产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精神服务与物质消费服务相对应,主要指用于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服务,如影视、出版、音乐、旅游等,国外精神服务业非常发达,日本动漫产业、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和韩国影视剧产业等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产值,未来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精神服务的需求必定快速增加。

目前,我国服务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垄断问题,垄断带来的供给不足使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还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如,我国能源、教育、医疗、养老、金融、通讯等服务业长期处于垄断状态,垄断非常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因为服务业和工业不同,工业可以利用标准化的生产线生产统一标准的产品,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成本。但服务业是“个性化、差异化”产业,服务业生产的是个性化的服务而非标准化的工业产品,每个服务业服务对象的需求千差万别。而服务业由以国企为主导的垄断部门经营必定带来供给不足、效率低下和行业不公平竞争。因此,服务业必须由非垄断的经营主体经营,每个不同的经营主体专注对某个具体细分市场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才能使服务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因此,破除垄断是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同时,政府必须放松对服务业的过多管制。

服务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强于工业和农业,对于在经济增速放缓时解决就业并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者报酬占比较高的行业,这一点不同于资本报酬占比很高而劳动报酬占比较低的工业,如果服务业能得到充分发展,如占GDP的比重再上升10~15个百分点,对提高居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不仅可以起到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作用,还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将积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体看,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将成为重点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日益枯竭和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减排压力,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新能源会成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关键。新材料产业中,复合材料、新结构材料、新功能材料等凭借在基础工业的广泛应用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医用的仿生材料还是工业生产用的新功能材料,都将给予人类改善生产生活各种新的可能性。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产业中,新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技术会成为从根本上改变很多传统生产方式的技术手段,在医学上提供新的疾病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在农业上研发出生存能力更强、产量更高的农业品种并通过提供新的生物肥料、生物除草剂等手段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在老龄化到来之际,新的康复技术和生物手段在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同时也会创造出一个产值巨大的产业。在生物化学生产中新的生物技术会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用更低成本生产出质量更好的化学产品。信息技术产业中,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虽然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发生多年,但新的信息技术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应用并不十分深入,新的商务模式和生活模式会出现,未来新信息技术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节能环保产业中,一方面,解决过去由于粗放式发展遗留的很多环保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研发和推广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将很多实验室技术变成成熟的商业产品,未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基础设施投资会给节能环保产业注入巨大发展动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会逐步替代传统的燃油汽车,并创造巨大的需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在航天、航空、航海和海洋开发工程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和内化,我国对高端装备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这种需求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五大产业。飞机制造产业: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使民用航空需求逐步变大,进一步刺激了对飞机的需求,同时作为与军事工业联系紧密的产业,飞机制造产业将迎来巨大机遇。高铁装备制造产业:我国高铁技术发展成熟,在新建高铁和运营高铁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高铁“走出去”战略逐步实施,我国高铁装备制造产业将会快速发展。现代船舶制造产业:我国国际贸易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并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大多使用海运,随着我国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现代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随着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实现突破,不仅政府力推核电“走出去”,国内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会日益旺盛,资源的有限性会倒逼核电产业的发展,未来核电装备制造前景广阔。特变高压输电装备制造产业:随着新能源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电力运输的需求会出现大幅增长,在此趋势下特变高压输电装备制造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二、产业转型需要配套改革

(一)推动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

经济转型的基础是技术进步,推动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模式:前苏联模式和美日欧模式。前苏联模式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其目的是抢占世界技术前沿,保持国家对尖端技术的掌握,确保国家在各个尖端技术领域不会严重落后于该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前苏联模式主要是一个技术概念,是为了搞技术而搞技术,政府考核技术进步的标准是有多少技术填补国际国内空白,有多少技术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虽然前苏联凭借这种模式取得很多成就并产生数位诺贝尔奖得主,但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投入由于不能形成商业化的产品而无法收回投资,政府也无力实现技术产业化,结果技术创新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最后而临枯竭。美日欧模式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是企业,其日的是保持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确保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为某项关键技术的落后而失败。因此,美日欧模式是一个经济概念,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搞技术,企业考核技术进步的标准是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技术能获得多少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利润。虽然这种模式下政府对技术进步的干预能力下降,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快速收回科研成本,并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的收入迅速回笼资金投入下一轮的技术研发,保障持续的高额技术研发投入,实现长期的持续技术进步,以及实现资金积累和持续技术进步的循环。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硅谷模式,而硅谷的商业企业最终推动了信息化革命。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主要采取前苏联模式推动技术进步,以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等政府主导的研究计划和211高校、985高校、中科院等政府主导的研究机构推动技术进步。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后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围绕科研资金的分配产生很多腐败,研究出的高新技术很多因为没有商业市场而无法推广。在新常态下必须转变国家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依靠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技术进步,并通过人才和资金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在人才方面,积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市场化对接,让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利用研究机构的人才和软硬件设施进行技术创新,并鼓励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创业或到企业工作,盘活这部分科研存量资源。鼓励企业自建研究机构,国际著名的高通、微软等著名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中心。我国可以通过给企业减税或补贴的方式激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企业现有员工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技术创新中。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用高规格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全球人才。人才的培养速度较慢,如果仅靠自己培养人才,有可能错过最佳的创新时期,应积极吸引全球的人才到中国来工作,或者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利用海外人才。政府直接把资金通过研究项目的形式拨给企业,鼓励企业搞技术创新。以前一些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没有完成的技术突破,结果被一些私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激励机制优于国有的研究机构,国有研究机构基本上是有封顶的工资和奖金,缺乏对实现重大技术进步的激励,相反企业的激励机制比较灵活,敢于重奖重大技术发明。因此未来政府可以更多地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把更多科研资金拨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二)实现融资方式的转变

在资金方面要改变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变成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间接融资是人们把钱存到银行,让银行去进行资金投放。银行因为有储户还本付息的义务(至少要保证本金的安全),所以对高风险的高技术创新企业的投资行为非常谨慎。直接融资指投资人直接投资给企业或购买企业股权的融资方式,投资人可以通过证券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或直接投资企业获得企业一定股权。直接融资因为投资公司并不负有给出资人还本付息的义务,因而其投资行为的风险偏好较大,敢于投资给那些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如京东、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就接受过风险投资。纵观全球,技术创新能力很强的国家都有发达的直接融资制度安排,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创业板股票市场——纳斯达克,日本有亚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亚洲软银,欧洲也有几百年的直接融资传统。我国应积极鼓励风投、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用优惠政策扶持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行直接投资。扩大股市容量并鼓励创业企业上市,过去我国股市主要是为国有企业脱困服务,主要帮助国有企业尤其是有困难的国有企业筹集资金,导致很多创新型的民营企业难以上市。这个局面未来要彻底扭转,恢复股市作为主要直接融资平台的真正作用。完善场外交易市场,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增加直接融资市场的流动性;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募集技术研发资金;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放宽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利用外汇储备到海外购买成熟的专利技术和高科技生产线。

(三)以需求升级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还需要实现需求升级,以往产业升级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居民收入偏低,对质次价低的低端产品还有很大需求。因此,一些落后产业仍然可以凭借这个市场维持生存。这个现象的背后是贫富差距扩大和政府民生服务不到位造成的居民收入偏低。实现产业升级先要实现需求升级,减少对落后产业的需求,增加对先进产业的需求。要实现需求升级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从生产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民生服务型政府,增加政府的民生服务开支并减少针对居民的税收,通过藏富于民实现需求升级。

(四)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在出口方面,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在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出口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国工业化基本结束后进人后工业化时代,对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如,2014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在电影票房总额上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我国不仅国内会出现服务业的巨大消费市场,而且具备成为服务业出口大国的很多条件:经过多年建设,国内基础设施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拥有大量懂外语、懂专业的服务业人才,吸收服务业外商投资经验充分。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的服务业出口将有望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和支柱型出口产业,在软件、金融、通信、咨询、保险和工业设计等服务业上大有作为。过去,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附加价值较低的制造环节,未来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从制造业部分转移到服务业部分。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垄断,很多服务业行业不许非公资本进入,因此服务业的当务之急是要放开市场准入,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前,由于企业所有制不同,在市场上面对的竞争环境也有所不同,国有企业能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和行政资源,这种情况有违公平竞争原则,未来必须得到纠正。提升中国服务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放开这些服务业的垄断,允许非公资本进入,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出口产业。

(五)改变政府收支结构

在税收方面,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因为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会遇到很多经营困难,每一个成本甚至是看似很小的成本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还需要降低电价、水价等企业生产成本,对企业普遍反映的社保费用负担过高问题,也可以考虑灵活的处理方案,由财政补贴一部分,或降低缴纳比例,或允许企业延期分批缴纳。总之,配套措施的原则就是降低企业实际负担,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政府应担负起承担转型成本的责任。随着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的改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一部分产业尤其是一些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逐渐失去国际竞争力,如打火机生产等产业非常有必要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外去,不转移不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如果国家继续以出口退税扶持这些企业反而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国家的支出也会成为无效支出。因此建议取消或减少这部分产业的出口退税,倒逼这些产业向海外转移。通过出售政府持有的国有股和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的方式增加政府收入。过去的十多年国有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获取很多超额利润,要求这些企业上缴更多的利润非常必要。国家继续持有很多国有股,不仅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还会为了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支持这些国有企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未来很有必要减持国有股来增加政府收入。开征资源税增加政府收入。我国很多资源的使用没有征收资源税,有的资源税比例较低,结果造成这部分行业的企业收入过高。同时,资源价格过低相当于变相鼓励浪费资源,支持低端的高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因此征收资源税有利于淘汰部分高资源消耗企业,或倒逼他们实现资源利用率更高的技术升级。大量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收入,在经济凋整期必须明确要由政府兜底转型成本,而政府的财力会因为减税等降低企业负担而被削弱,此时发行国债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相比于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债余额和该年GDP之比超过100%的国家,我国还有很大的国债发行空间。只要能很好地利用国债资金维持经济成功转型和社会稳定,在未来转型成果集中释放的收获期就可以实现国债的偿付。

(六)进一步放开政府管制

政府的管制还可以进一步放松,如自贸区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城市,把更宽松的政府管制变成普惠制的国家政策。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可由地方政府出具,这样更能结合地方实际尽量使负面清单变短,改变负面清单只能由中央出具的局面。还可更加细分自贸区的功能,如可分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自贸区、以服务业为主的自贸区、以旅游业为主的自贸区、以医疗服务业为主的自贸区和以教育产业为主的自贸区等,对不同定位的自贸区可使用不同的管理办法。一些在自贸区试点实施的政策,在积累一定政府管理经验之后可直接推广到全国,成为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需要加快,这样可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增加内需,减缓经济转型的阵痛。未来新经济增长点可能不会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而是分散出现起到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效果。要使新增长点遍地开花就需要系统性的放开政府管制并鼓励创新创业随着低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中国经济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选择。日本、韩国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也是从生产鞋帽、塑料、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后,也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失去价格优势的问题。他们利用此后的二十年时问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此时,两国企业利用在下游产业积累的资本逐步向产业链上端挺进,即把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积累的资本投资到资本密集型行业中,积极发展精密仪器、交通设备、化工产品、电子设备、金属制造、能源牛产、家用电器等上游产业和高技术含量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作者:魏杰 杨林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 篇2:

香港服务贸易的演进

摘要:根据香港服务贸易演进的情况,香港服务贸易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为自然型服务贸易阶段,知识型服务贸易阶段以及战略型服务贸易阶段。对三个阶段香港服务贸易各服务组别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总结出香港服务贸易发展各阶段发展特点、模式及其成功经验。

关键词:服务贸易;香港;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品交易的商业活动,具体包括旅游、运输、保险、金融、通信邮电、建筑安装与承包工程、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技术许可、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个人劳务等。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水平、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一个外向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香港不仅是重要的货物贸易中心,更是重要的服务贸易中心。2005年香港服务贸易输出,在全球排名第11位,在亚太区列第4位。香港在发展服务贸易领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研究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模式与轨迹,可为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香港自然经济环境

香港是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自由港,位于太平洋地区海、空交通要冲,北依内地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香港交通发达,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港构成香港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枢纽。

但由于自然资源缺乏,香港一直以来都以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而良好的区位优势则使香港成为世界经济、贸易、金融的集聚地。

香港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区内有金融机构380多家,是世界第四大黄金交易市场、第七大外汇市场、第十一大股票市场、第九大贸易市场。香港还是世界第四大外汇直接投资来源地,中国的外资企业超过半数是有港资参与的。香港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和最繁忙的国际机场。

二、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三个阶段

香港是一个贸易依存度极高的地区。对外贸易在香港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香港服务贸易发展演变的情况,笔者将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自然型服务贸易阶段(1980年以前) 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一阶段,可称为自然型服务贸易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可追溯到香港开埠一直到1980年以前。

香港由于自然资源缺乏,难以大力发展以工业化为主的制造业,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其港口区位优势,因此香港只能以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发展诸如港口运输、转口贸易、旅游等服务产业。我们将第一阶段即自然型服务贸易阶段划分至1980年以前,主要的依据有两点,一是1980年以前香港服务业仍未正式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二是1980年以前香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20世纪50年代以前,香港服务业主要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单一服务方式,这段时期正值香港经济恢复时期,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1950~1970年末,朝鲜战争和对华禁运的形势,香港走上工业化道路,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导致香港转口贸易额直线下降。到60年代末,制造业尤其是轻纺织业占据了香港经济的主导地位。

70年代,香港政府推行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方针,以金融业为龙头,迅速发展了金融、通讯、地产、贸易等服务业。当时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港口运输业和旅游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1980年之前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的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对第一阶段,即自然型服务贸易时期分析略为粗浅。

(二)第二阶段:知识型服务贸易阶段(1980~1997年) 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二阶段,可称为知识型服务贸易阶段,本文将这个阶段界定在1980~1997年香港回归之间。这一阶段香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再加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态势随着全球化与资源高度紧张而产生变化,香港政府意识到,土地空间和劳动力市场的狭小,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传统经济领域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服务贸易必须从自然型向知识型转变。自此,香港金融、保险、咨询、法律、会计、营销等现代服务行业开始迅速发展。随之服务贸易也开始蓬勃发展。香港经济在1980年以后实现了第二次转型,转变为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自由港。香港一些低附加值的服务产业开始转移到内地南部,服务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快速的增长也适应了香港经济多功能定位和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

香港知识型服务贸易阶段的特点归纳为:

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如图1和表1所示,在1980~1997年期间,在高度化的服务型经济体系下,香港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80年的200亿港元增长至1997年的1984亿港元,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80年的292亿港元增长至1997年的2866亿港元。从服务贸易进出口盈余看,香港服务贸易盈余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

2.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如表2所示,从服务出口看,在1980~1997年间,“运输”服务虽然从1980年的42.2%下降至1997年的30.5%,但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输出服务组别。旅游所占份额则从1980年的22.3%略微下降到1997的20.8%。由于“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出口总额大幅上升,至1997年“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成为香港第二大服务输出组别,有关比重由1980年占19.1%增加至1997年占25.7%。这一时期金融服务蓬勃发展,金融服务出口由1980年的4.4%上升至1997年的11.4%。

从服务进口看,1980年运输是香港服务贸易最重要的输入服务组别,但到1997年,旅游服务成为香港最重要的输入服务组别。1997年旅游进口已由1980年的26.8%上升到49.5%。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开始转向金融、商贸等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

3.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3所示,这一阶段香港服务贸易TC指数除保险服务及其他服务之外其余都呈正数,其中又以金融服务、运输服务及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竞争力最强。尤其是金融服务竞争力最强,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次之。旅游服务的竞争力指数越来越弱,从1980年的0.09下降至1997年的-0.01,这也跟政府着力发展金融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有关。保险的TC指数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0.20降至1997年的-0.43,竞争力非常弱。

这一阶段,即自1980年起,香港开始实行低税

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政府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的“积极不干预”政策,使得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逐步多元化,形成了部门齐全的服务贸易体系,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香港逐渐成为国际服务中心。

(三)第三阶段:战略型服务贸易阶段(1997年以后) 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三阶段,可称为战略型服务贸易阶段,这一阶段从1997年香港回归至今。

为加强两地之间的经贸联系,2003年6月19日,香港与内地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CEPA的签署,香港发展服务贸易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即为大陆经济的发展服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过度依赖金融、地产等服务业的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冲击,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为了恢复经济,香港政府改变了过分重视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方针,实施了工业重建政策,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举的发展之路。在香港提出重振制造业,发展高增值服务业的同时,CEPA的签署也标志着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正式进入战略型阶段。

战略型服务贸易时期的发展特点归纳为:

1.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见表1和图1,虽然97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服务贸易有所下挫,但97之后,香港服务贸易又开始新一轮的增长猛势,由1998年的2621亿港元上升至2005年的5131亿港元,平均每年增长10.1%。服务输入总额增长较为平缓,由1998年的1942亿港元上升至2005年的2354亿港元,平均每年增长2.8%。

2.服务贸易盈余,见图1,亚洲金融风暴使服务贸易盈余在1998年急速下跌,但1998年以后,服务贸易盈余增长速度很快,由1998年的679亿港元上升至2005年的2316亿港元,平均每年增长11.3%,服务贸易的盈余,足以抵销货物贸易取得的赤字。

3.服务出口,见表2,在2000年,“运输”服务是香港最重要的输出服务组别,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的31.6%。同一年,“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出口总额大幅上升,自2001年开始,“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服务输出组别,有关比重由2000年占31.0%增加至2003年占35.9%及2004年占34.7%。

服务进口,见表2,旅游是香港服务贸易最重要的输入服务组别,2000年旅游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50.6%,至2004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占42.6%;其次为运输,其占服务输入总额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25%以上。从服务贸易结构看,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在金融、商贸等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

4.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3,这一期间香港服务贸易TC指数大多呈正数,其中金融服务、运输服务及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竞争力最强。尤其是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其竞争力指数接近于0.8。其次金融服务竞争力较强,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0.6以上。旅游、保险的TC指数呈负数,竞争力较弱;其中保险服务的竞争力指数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0.09下降至2004年的-0.20;而旅游虽然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但近几年一直有所提高,从2000年的-0.36上升至2004年的-0.19,这与政府加大旅游投资吸引外国游客到港旅游有很大关系。

5.服务对象,如表4所示,在香港服务输出当中,中国内地及美国是最主要的目的地,特别是在“运输”、“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及“其他服务”方面。在2000—2003年期间,两地合计在“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及“其它服务”的输出中,均占多于一半的比重。其次是日本、中国台湾及英国。

在香港服务输入当中,中国内地及美国亦是最主要的来源地,在2000~2003年期间,两地合计在“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及“其它服务”的输入中,均占多于一半的比重。其次是日本、英国及澳大利亚。

6.近几年香港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主要是离岸贸易发展增值商贸服务模式。前已述及,在香港服务输出各主要服务组别当中,“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最为重要。2003年,该组别中的89.5%是与离岸贸易(即“商贸服务”及“与离岸交易有关的商品服务”)有关。这种变单纯的以传统货物运输的港口服务贸易模式为基于离岸贸易提供更具增值性商贸服务的服务贸易模式,使香港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采购中心。

三、结论

根据香港服务贸易的演进历程,香港服务贸易发展成功的原因可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香港一直坚持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政府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即“积极不干预”政策。同时香港的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

(二)近年来香港制造商纷纷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至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工作和其他生产支持服务,如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管理监控等。这种“前店后厂”式的分工模式为香港创造了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的大量需求,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为亚洲区贸易中枢和全方位服务中心的角色。

(三)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地位。到2000年底,香港的机构存款和客户存款近6万亿港元,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居世界第三位,银行业的总资产和负债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使香港在每次结构调整过程中,都能通过银行、证券市场、黄金市场等吸收到所需资金,并通过引进外资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四)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香港政府一般不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服务贸易市场,而是对其进行法制化管理,并通过许多半官方和非官方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引导和监督服务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香港服务贸易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其运作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在香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香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开始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一直占GDP 65%以上水平。但是,由于丧失了制造业的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香港曾经一度因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动力。直至1997年以后,香港提出要重振制造业,发展高增值服务业。现在我国许多城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正处于知识型发展阶段,香港在产业结构上的历史教训及经验值得借鉴,即在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同时,提早进入战略型发展阶段,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保持增长动力。

香港具有贸易、运输、金融、会计、法律、咨询、保险、零售、旅游等高度发达的服务贸易业,拥有这方面的济济人才,其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内地其他城市;香港还有一整套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体系和法律运作体系,它的高度规范、高度透明和高效运作都会对其他国际性大都市有所启示。特别是上海,同香港一样,它们都属于缺乏自然资源但地理优势明显的城市,也都是传统的港口和货运中心,在资源日益匮乏,经济全球化及全球产业格局转型的大背景下,香港服务贸易的发展经验很值得借鉴。

(顾宝炎电子信箱:gubaoyan@hotmail.com

许秋菊电子信箱:qiujul981@hotmail.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阅读原文”。

作者:顾宝炎 许秋菊

外汇储备服务国家战略论文 篇3:

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战略性目标及其实施

作者简介:

常清(1957-),山东临沂人,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期货和金融衍生品:

李强(1973-),山西右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摘要: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筹备成立标志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根本变化,文章认为外汇储备投资除满足收益性和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使命外,应重点保障我国资源需求的战略目标:资源战略储备的形式除实物储备外,还可以直接购买或参股资源矿藏、购买资源类企业的股票以及通过国际期货市场进行运作。

关键词:外汇储备投资:战略性:资源储备

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一家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正在筹备之中,并将在2007年年底之前正式成立。外汇投资公司的成立意味着先前对于外汇储备能否积极管理的争论已有定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和模式即将发生本质的变化。据估计,该公司初步投资规模在2000亿美元左右,筹资方式很可能为该公司面向央行或商业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用发债收入与央行外汇储备进行置换。

近年来我国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以及其引致的国内流动性过剩,加之原来的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单一、收益低下。因此,通过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在满足央行外汇储备流动性和安全性需求之外拓宽外汇储备投资的途径,提高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率就成为了现实之选;另外,外汇投资公司通过发债对国内流动性进行回收,这样就会有效缓解因外汇储备激增而导致的货币投放增长过快的矛盾。但外汇投资公司除收益率目标和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职责外,其更重要的一个定位应该是服务于国家竞争战略,而不只是作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载体。

一、国际经验表明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满足特定战略目标

根据国际经验,各国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并满足某种战略目标。新加坡和挪威作为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主要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新加坡自1981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行积极管理。新加坡推动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战略考虑,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岛国,其经济特点是经济整体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自然资源,并且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依赖较强。因此,新加坡在积极管理外汇储备的过程中,着重体现了其战略目标,即着力改善经济结构和开拓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Temasek)是负责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两家企业。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通过建立包括固定收益工具、权益工具以及房地产在内的海外投资组合,来实现外汇储备的风险分散和保值增值;而淡马锡从90年代开始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在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的同时,把外汇储备管理与国家竞争力提高结合起来。

就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实施效果来看,新加坡元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保持稳定,外汇储备逐年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良好。淡马锡控股的净资产收益率年平均超过18%,给国家股东的年平均分红超过6.7%。与此同时,拓宽生存空间的国家战略目标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挪威也是积极推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国家,但其外汇投资有着和新加坡不同的模式,这也是其考虑了本国自身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后一个现实的选择。和新加坡外汇储备不同的是,挪威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源于石油美元。挪威是世界第8大产油国,同时也是世界第3大石油出口国。挪威政府考虑到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于1990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施多层次管理,用全部外汇储备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事实证明,挪威银行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建立的投资组合在多年的运营当中,基本保证了国际收支的正常外汇需求,保持了汇率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实现了资源跨期配置的战略目标。

新加坡和挪威两国对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虽然各具特点,但都是在保证收益性的同时考虑了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从实施效果来看,两国外汇储备均在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本币汇率的稳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平稳增长、外汇储备风险的分散和收益的提高,并且在收益稳定的前提下满足了自身战略目标的需求。

因此,借鉴两国积极管理外汇储备的经验,并不是说要完全照搬其模式,而是应当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长远战略目标,对外汇储备的运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我国来说,外汇储备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持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制约了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宏观经济政策内外平衡的压力,而且也对存量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国政府面临打造制造业强国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长期课题。因此,我们应该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和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运用外汇储备建立资源战略储备,这将是一件惠及后世的创造之举。

二、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资源储备加以保障

凭借供给弹性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廉价土地资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加工制造中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强化了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从国际市场购买能源原材料,同时将加工制成品销往国外的“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运作方式。而从我国资源供求状况来看,资源短缺程度将逐步加大,国内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对资源的旺盛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研发替代能源和节约能源等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运用外汇储备建立资源战略已迫在眉睫。

(一)制造业强国战略对资源依存加大历史经验和国际形势证明中国必须走制造业强国之路,这既是我国竞争优势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实现大国崛起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制造业强国地位的确立需要能源原材料的保障,而我国在能源原材料的数量保障和价格保障上都缺乏话语权,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资源战略储备,以确保竞争战略的实现。

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主要依靠国内能源、资源的供给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但是随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加快发展,近年来能源、资源消耗迅猛增长,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国外的依存度不断攀高。在全球能源、资源供给偏紧和价格趋升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面对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商业风险,还可能面对潜在的政治和安全风险。

如果按照工業化国家人均占有的能源和钢材产量计算,我国能源和钢材等基础产业的产品产量都还需要成倍增长,但在大多数工业品的生产总量已经很高的情况下,持续增长的空间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已经出现储量增长远低于开采量

增长,开采量增长又低于消费量增长,国内资源保障程度快速下降,新增部分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在2004年的国内需求量中,约有50%的铁矿石和铜矿、33%的铝土矿、40%的原油和44%的木材依靠进口来满足。

(二)通过节能降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节能降耗是我们缓解资源压力减少对外部资源依赖的重大举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奋斗目标,其中,2006年的目标是下降4%左右。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公报》表明,2006年上半年,中国煤炭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5.5%,石油石化行业上升8.7%,有色金属行业上升0.4%,电力行业上升0.8%;钢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建材行业下降4.5%,化工行业下降5.0%,纺织行业下降5.5%。

这些数字说明通过节能降耗能部分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前面所说的世界制造中心对能源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大核心装备仍不能自主设计制造,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行业可比能耗都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三)能源原材料价格变动频繁使能源保障面临极大风险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资源商品市场的价格上涨势头极其迅猛。2000年以来,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和以金属矿产品等供应原材料为代表的非能源类商品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特别是2002年以来,IMF原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高达256.52%。石油价格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一直徘徊在每桶12美元-15美元,到2006年7、8月份,原油价格攀升至每桶80美元,相比1998年的谷底价格竟然增长了7倍之多。

对资源商品需求的强劲增长和供求结构的相对脆弱是引起资源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决定了价格变化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推动商品价格波动周期的需求因素变得更为复杂,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2000~2003年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达到6.16%,粗钢年均消费增长率达到17.74%;而1996-1999年间这两个数字只有1.16%和7.78%。中国对钢的需求也直接拉动了对铁矿石的需求,2004年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达到7.19亿吨,其中中国的进口量就达到2.08亿吨。

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对于我国而言蕴藏着巨大风险。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而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又使得这些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继续高于发展中国家,全球能源原材料需求仍将继续增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可避免。资源商品价格波动加大意味着对外部资源过份依赖国家的风险也在加大,这种风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需求持续上升的国家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四)建立资源储备可增加我国在国际资源市场的话语权资源性商品兼具一般商品和金融产品的双重属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金融产品,受到金融市场变化的诸多影响。资源商品的供求主要通过长期合约和期货市场合约进行,全球与资源性商品相关的金融交易市场发展迅猛,从而为过剩的流动性追逐资源性商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对国际资源商品市场的参与极为有限。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为例,其会员由7种会员构成,呈阶梯式分布:正式会员只有11个,又被称为圈内会员。圈内会员包括:AMT(德资),Barclays(英资),Carr Future(美资),Credit Lyonnais Rouse(法资),Man Financial(英资),Metdist Trading(印度),Natexis Metals(法资),Sempera Metals(美资),SocieteGenerale(法资),Sucden(uK)Ltd(英资),TrilandMetals Ltd(日资)。圈内会员可以进入圈内进行公开叫价交易,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交易。

除正式会员外,伦敦交易所的会员还包括:准经纪清算会员,主要是国际大型投资银行或投资公司;准交易清算会员,主要是国际大型贸易或工業公司;准经纪会员,主要是专门经纪公司;准交易会员,主要是国际知名的消费商和生产厂家。这些会员的权利基本上是递减的。

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从事LME期货交易只有16家,目前,从事LME期货交易的国内企业远不止16家,但基本都是通过香港经纪公司进行操作,少部分直接与LME经纪公司建立保证金项下的交易。由于资金要借助别人的通道,所以资金数量、每时每刻的操作意图、建仓方向、头寸大小和抗风险能力等核心商业机密都暴露在对手的眼皮底下,我们在国际资源商品市场上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而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建立资源储备,可以有效增加我们在全球资源商品市场上的话语权,是我们应对全球价格风险的良方。

三、建立资源储备应成为我国外汇投资的战略性方向

当前,对于外汇储备投资有着种种说法,如填补社保资金缺口、注资金融机构、购买先进设备等等。这些说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填补社保资金缺口说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到社保基金最终还是要用到国内的,而当这部分海外投资回流时依然会造成货币的二次投放。注资券商和金融机构说也有缺陷,按照这种逻辑,国家需要援助的国有企业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一一施以援手的话,那么万亿外汇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购买先进设备技术说忽略了我们需要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国际市场上未必能买得到,即使买到了如何分配给国内企业也是一个问题,最终可能只是成为个别企业的盛宴。

另外,购买先进设备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外汇储备当作了财政资金,企图一花了之,这是一种极其误导的观点和危险的做法。因为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积累是在特定的政策下形成的,其更多的是政府对国内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只不过是由政府来持有了本该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持有的外汇资产,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决不能被当作财政资金花掉,而是应确保外汇储备的基本性质不受到影响。尽管纳入外汇投资的外汇储备已经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消失了,但考虑到这部分资金依靠财政部发债置换也是有成本的,因此,依然要保障这部分外汇资金的收益性而不是简单地一花了之。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是国际根本竞争战略,这一使命关系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乃至广大群众的根本福祉,因此,外汇储备的运用应该和这一战略结合起来,运用外汇储备建立资源战略储备是其最佳用途。并且,建立资源储备既不会造成货币的二次投放,也不是只顾及个别部门和区域的利益,而是为确保国家整体利益服务的。同时,由于资源类商品良好的变现性和收益性,建立资源储备可以确保外汇投资公司收益的要求。当然,资源储备的建立并不仅仅是购买实物储备,其至少还有以下途径可供选择:直接购买或参股资源矿藏,购买资源类企业的股票,通过国际期货市场进行运作等等。

(李强电子邮箱:ecoliqiang@sohu.com)

(责任编校 大 山)

作者:常 清 李 强

上一篇:高职实践教学金融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