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理论

2024-05-14

造园理论(精选九篇)

造园理论 篇1

关键词:园冶,拙政园,造园艺术,美学

1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 在造园发展史上, 造园专书的出现, 当是造园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时代的造园专书既是对前代造园的继承与总结, 又是对所处时代造园的具体反映, 同时也成为其后造园发展的基础。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造园, 在《园冶》诞生以前, 就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造园风格, 由于中华民族地域辽阔, 种族众多, 风格也迥异。苏州的拙政园为明代所造的江南园林, 其造园方式和艺术风格, 是同时代专著的一个侧面映射。《园冶》和拙政园, 一个作为我国古代造园总结的理论成果, 一个作为实践遗存而一起享誉国内外。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造园手法, 本文以拙政园为例来分析《园冶》的造园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2 《园冶》其书, 计成其人

明代, 程朱理学由盛而衰, 启蒙思想和经世致用之实学破笼而出, 再加之对外门户大开, 明代成为中国设计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江南私家园林艺术在明代中晚期开始兴盛, 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 也是个人生存与专制社会的矛盾下的产物, 因而园林也就成了人生最后的退养之地。中国的《园冶》, 早就流传于日本, 并倍受推崇, 题名为《夺天工》, 而在我国却因阮大铖题序文之故, 遭禁而绝迹, 直至近代, 才由日本引入。《园冶》在我国寂然无闻300年后, 其价值重为人们所认识, 成为中国造园史上最宝贵的遗产。

《园冶》作者计成生于明代万历十年, 根据计成《园冶·自序》, 他年轻时善于绘画, 并且小有名气。明代进士吴玄在晋陵城东购得元朝故园一处, 方圆15亩, 他请计成为他主持造园。计成因地制宜, “掇石而高, 搜土而下, 合乔木参差山腰, 宛若画意, 依水而上, 构亭台错落池面, 篆壑飞廊, 想出意外”。计成在造园之余, 将学识、经验及见解总结为一书, 初名《园牧》, 有经管构制之意, 计成的好友曹无甫见到书稿后说:“斯千古未闻见者, 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辟, 改之曰‘冶’可矣。”“冶”原为铸造熔冶, 引申为精心营造。故此书更名“园冶”。

3 苏州拙政园

明代, 苏州经济文化发达, 气候宜人, 花木繁盛, 向来有“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之美誉。如此优越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吸引了众多官僚、富豪来此营建邸宅园林, 也吸引大量的文人雅士来此归隐生活。据史籍上记载, 拙政园是明代中期御史王献臣委托画家文徵明所营建。根据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 此地地质松软, 积水弥漫, 而且湿气很重, 不适宜修建较多的建筑。因此他以水体为主, 辅以栽植, 因地制宜地设计了拙政园, 并将诗画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 使拙政园无论在景观层次还是功能协调上都堪称典范。从时间上看, 拙政园的营造时间要早于《园冶》的成书时间, 因此拙政园在一定程度上也给计成带来了启示。

4 《园冶》的美学思想

4.1 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

《园冶》兴造论中道:“园林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 须得求人, 当要节用。”计成认为“精在体宜”是最终目标, 而“巧于因借”是手段。“园因景成, 景因园异”, 虽然花园景致均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而成, 但其妙处可说是与园不同, 所以计成说造园有法式, 只有总的艺术规律, 而无固定的模式。根据外在或内在的“因”来判断“借”的方式, 以“巧”作为适宜与否的重要标准, 同时, 强调造园时的整体布局与风格, 做到得体合宜。

4.2 雅——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园冶》卷一园说中道:“梧阴匝地, 槐荫当庭;插柳沿提, 栽梅绕屋;结茅竹里, 浚一派之长源;障景山屏, 列千寻之耸翠,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文体上, 此句, 骈俪行文, 辞藻华丽, 充满文人画士的情调与趣味。内容上,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可谓《园冶》一书之精髓, 是该书造园理论的灵魂所在, 是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营造出一种“天然雅趣”。

5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园冶》的造园理论

造园艺术分三大境界:造景, 造情, 造境, 就好比一幅山水画, 情景交融, 才能营造出意境。《园冶》中造景的内容尤为丰富, 既论及了山水石, 更有对建筑的详尽描述。

5.1 造景

《园冶》立基章:“假山之基, 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顶之高大, 缠定基之浅深。缀石须知占天, 围土然占地, 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拙政园为苏州四大园之最, 园中假山众多, 多采用土、石并用做法, 表现出“一卷代山, 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 达到峭拔、幽深、自然的意境, 正是“循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趣”。山前池畔、溪涧多植花草、灌木, 以免遮挡观赏视线 (图1) 。

拙政园的远香堂是园内的主要建筑, 是园主宴饮宾客之所, 四面长窗通透, 可环览园中景色, 厅北有临池平台, 隔水可欣赏远处的亭榭, 南侧为小潭、曲桥和假山。外绕波形云墙, 内植海棠、芭蕉、竹子等花木, 建筑与周围环境配合得雅致精巧 (图2、图3) 。《园冶》屋宇章:“惟园林书屋, 一室半室, 按时景为静。”虽然屋宇不是造园主题, 但是对于屋宇的布置安排也是造园不可分离的重点之一。后文主要描述了亭台楼阁等各种屋宇的建造方法:“前添敞卷, 后进余轩必用重椽, 须支草架;高低依制, 左右分为。”计成对这方面谈论得很细致, 小到对屋檐草架的建制安排。

5.2 造情

古典园林中, 蕴含得最深、最广的, 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拙政园是造园者对其寄予了自身的山水情, 同时也给予了观赏者不同的心境, 园内有留白, 有主有次, 有叠有空, 景与景之间相互穿插而不累赘, 宁静中又富有生气, 其将园林作为一幅画景, 走一步便是一景, 步步为景, 而每一处都有能静思停留的位置, 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情趣。

5.3 造境

拙政园内以大水池为中心, 水面有聚有散, 聚处以辽阔见长, 散处以曲折取胜。池的东南两端留有水口, 伸出水尾, 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池中垒石构成东西两个岛山, 西山较大, 上有“雪香云蔚亭”, 东山有“待霜亭”, 亭台楼榭临水而建, 或直出水中, 呈现一幅自然之境。掇山是《园冶》造园技术的精髓, 故对其形式与技法的分类也尤详。其掇山篇中, 竟细分山景17种类, 《园冶》诸篇无一不采取此分类归纳的形式。但《园冶》在理水方面的论述甚少, 对水的论述都零散在“相地”与“掇山”两大篇章中, 大多数是潭、池、瀑布等小规模的, 与山紧密联系的水。虽然论述少而分散, 但依然表达了就地势而疏导, 围山石添趣的理水原则。

《园冶》借景章:“轩楹高爽, 窗户虚邻, 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烂漫”这种宏观的设计思想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将虚实巧妙地结合, 从景物生发情思、创造美的意境更是离不开虚虚实实。园林中的景是园林表达自身感情的方式, 而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有很多种, 其中“虚景”与“实景”就是园林景中的具有权威性的造园艺术手法。虚景实景巧妙地组合罗列可以给我们呈现变幻的自然风景园林。在拙政园中有不少借景的例子, 远借如从“梧植幽居”向西望能看到耸立云霄的北寺塔。园中有一小轩, 名为“与谁同坐轩”, 面对别有洞天的门, 背衬葱翠的小山, 前临碧波清池, 环境十分幽美 (图4) 。

6 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启示

6.1 对文化的重视

空间的营造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才会有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属性。现代人重视物质, 精神却多空虚。因此, 景观的营造在达到美观的同时, 应注入文化内涵, 为人营造一个精神的场所。

6.2 功能的耦合

《园冶》中的园林, 多与住宅结合, 园既是宅, 宅也是园, 居住功能性明显, 与现实生活相近。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应借鉴这种思想, 与时俱进, 园林景观与功能耦合。

6.3 推崇自然

在自然中孕育的人类, 天生有对自然的渴望。而现代城市是钢筋混凝土的森林, 平时难得见到一片自然茂盛的林、一湾清澈的水。现代园林景观应学习《园冶》中对自然的追求, 营造自然的意境。

7 结语

中国园林, 在文化意义上是人及人性的返璞归真, 是人出于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广义建筑空间, “纳时空于自我”, 园林给人提供了欣赏人化的自然美的特殊方式。拙政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从相地立意, 到建筑掇山、理水花木之布局, 深刻体现了《园冶》的造园理论和美学思想。从理论到实践, 前人都给我们今天的景观园林设计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图说[M].赵农, 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2]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魏士衡.园冶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岭南传统园林造园特色 篇2

关键词:岭南 传统园林 造园手法 特色连房广厦宅中园

南汉以后,岭南较少大规模治园,到了明清,园林逐渐趋向私家造园发展,像今天保留下来的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番禺余荫山房,就是当年私家园林的代表。私家园林来源于民居,民居庭院一旦得到扩展,并赋予一种意境,园林便应运而生。私家园林的布局,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园林包围着建筑,这类园林的特点是:造园面积较大,追求人格化的自然山水,建筑在园林中只是起陪衬、点缀作用。此种园林主要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江南私家园林常常是民居与园林分开设置,在宅居建筑群旁设园,像苏州的网师园、吴江县同里镇的退思园等。或者干脆另寻地方辟园,园林和住宅各自独立设置,宅居作为园林主人归隐逸世的去处。私家园林布局的另一种形式,是建筑包围着园林,而这类园林的特点是以建筑空间为主的庭园造园,宅居和园林融为一体,表现在园主人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实在,庭园设置不在乎大与全,而在于实用。

这两种造园的形式和指导思想,也就是岭南庭园和江南园林本质上的区别。

岭南庭园由于占地面积小所以常将建筑物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地布置,用“连房广厦”的方式围成内庭园林空间,使庭园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紧密结合起来。造园用地虽然不多,但园内石沼桥廊、古木花藤,布置得幽深别致,形成独特的造园风格:“满院绿荫人迹少,半窗红日鸟声多。”„„

从绘画看园林造园 篇3

叠山和理水是园林造园中里的2大精彩语言形式,但又是2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魅”,无山难以成园,可见园林中山石的重要性,山石成趣、林木点缀、小亭助兴、自成一景、颇有情趣。园林中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山水应相辅相成,变化万千。虽然有时候读不懂定格后园林画面的含义,但它的存在是一种美的韵律,它是大自然中纯天然的抽象或写实的画面。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构成因素决定了它与文学及绘画有着密切关系。园林作为一门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关系的确立,最终形成于宋代。两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园林景观成为绘画的题材或内容,二是以画论作为园林布局的指导原则,这一点在传统的园林造景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园林叠山对画论的应用不仅表现为把绘画中山石意境搬到园林中,还表现为山石绘画中的某些手法的应用。从绘画与园林造景的关系,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1 构图

我们常常称中国传统绘画为“国画”,在古代被人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舞台里,国画渐渐形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反映着中华名族上下5000年的绘画历史。中国画对园林布局的影响体现最为极致的地方在于,其总体与布局之间关系的处理。如被人称之为“马一角”与“夏半边”的元代马远、夏圭的边角构图法,就是在画面镶边构图,把要表现的主题画在边缘,而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中心,即人们视觉的交点。从主次关系上来说,西方绘画次要角色总是对主要角色呈环拱之势,突出其重要形象和构图精神。中国画的区别在于,倘若身处画面其中,在确定画面要素之间的主体物与次要物体的关系时,最先要考虑绘画中气韵体现的重要性。

园林的布局,特点突出的苏州园林会首先被人们所想起,在园林中心布置水池留出大片的空白,建筑环绕在水池周边,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联,将园林的布局如同石子打入水面,漾起层层波澜,亦有大同小格局的感受。园内的山石、花卉、绿植构成了一幅宁静幽远的画面。景观层次的丰富多变,并不以视点到画面的最短距离作为渲染的重点,而是由近及远、层层叠出,或一脉到底。这与绘画中的边角构图法如出一辙,表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一样的。

2 疏密

中国绘画是以线条组合来表现物象,其重要的原则是疏与密的对比。这种美学模式也被中国园林所采用。严谨而言,自然界是一个浑然一体的抽象概念,而在中国,国画与书法自古而言便不分家,有画必然有题字、落款。字是画的一部分,有时一幅好字便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为其增色。在园林建成之后,根据现成的山、水、绿植、建筑围绕主题展现出来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例如,牌匾、联、刻石、景题等。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白塔耸立、建筑错落、古牧扶疏,景色如诗如画,像是一篇修辞华丽的骈体文。园林植物可疏可密,属于中性元素,在中国绘画中被称为灰色空间,介于疏与密之间,对园林的疏密进行调和。

3 色彩

苏州园林的色彩感觉淡如水墨,灰色、黑色、棕色、赭色等淡雅色调构成园林建筑的色调。建筑大多不使用彩绘,清爽飘逸,与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形成强烈对比。中国绘画以墨为基调,也就是所谓的墨分五彩,没有光影的对比与衬托,不像西方油画注意运用色彩的冷暖关系调和明暗、虚实的对比。苏州园林能够把中国绘画中的色彩理论融入园林造园中,表现的画面仿若山水泼墨般。徽派的园林,在色调上比较古朴淡雅,与周围的自然山水景观巧妙融合,犹如一幅优美的黑白山水画。

4 节奏及韵律

当一个空间被分割,就会出现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韵律,近似节拍,当点、线、面、色、块整齐而有条理地重复出现,或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就可获得韵律感。园林中捕捉到的韵律有很多,景观的自由安排,林区的流线以及绿植的点缀形成了完美画面,韵律给我们留下的是舒畅漓淋的快感,进而使我们联想到音符的温婉跌宕。中国古典园林处处都在创造着跌宕起伏、承启开合的空间,与绘画中曲致的线条十分相似。

5 意境

中国画的美,一定程度上说的是一种意境,它没有艺术形式的束缚,也不会特别注重什么。美在于“画中有诗”。苏东坡在评王维的画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道出了中国画绘画的创作方法和意境艺术表达的方式。园林意境的产生源于具体的园林营造方式,意境不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典范,它可以是一树繁花、一峰奇石、一湾碧水、一架飞虹、一檐巧亭,也可以是一处幽静的山水空间,一堂别致独特的室内空间。总而言之,要以物质框架作为基础,基于园林景观的布置,才能营造出奇妙的意境。

园林意境的营造有3种方式:(1)借助于人对美的理解,时间千变万化的美归结到最原始就是自然。将广阔的大自然美缩减到恰到好处时展现给人们。(2)幻想意境是可以有主题性的,借助山、水、绿植、建筑围绕主题展现出来。(3)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化之间也是需要在园林意境中体现的,在意境主题情况下稍作“点题”,例如,牌匾、刻石、景题等。在江苏无锡寄畅园漫步,东曲廊的八角形空窗,将窗外的景观映入眼帘,树木的黄色枝叶,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在颐和园漫步,往往会定格在那一瞬间,残荷枯叶、山静日长、水天一色、夕阳西下、下光飞逝,层层光晕极具空灵的神韵。从颐和园镜桥上远观万寿山,桥亭的柱间形成一个优美的风景画框,佛香阁、智慧海等万寿山建筑,组成一幅惬意的远景画面,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决定在于什么样的构成形式,古往今来从未有一种建筑形式像中国绘画一样,能把诗、词、文、画等艺术形式融合得如此生动自然、浑然一体。园林与绘画本无必然因果关系,却都强调崇尚自然之趣的特点,模仿自然,将园林的景致构成源于自然界的风景。如同绘画一般,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这是一种能够赋予园林景观的一种感情色彩,通过造园者的巧妙设计,合理的构图,有节奏韵律般地体现出园林本身的意境美感或是深厚的文化内涵。总之,都与中国古典园林以及中国古典绘画紧密联系。有些景观意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园林中一再重复体现,成为园中最具文化传统而又最具有人气的景点。如与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紧紧相关的曲水流畅;歌咏文人大夫看破红尘,脱离尘世扰攘的沧浪之歌等,都是园林中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传统景观。它们正是通过客观的物象(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烘托出抽象的文化因素,通过结合绘画与园林造园的5种方式(构图、疏密、色彩、节奏及韵律、意境),从而营造出一种带有浓浓文化气息的园林氛围。

摘要:园林与绘画本无必然因果关系,却都强调崇尚自然之趣的特点,模仿自然,将园林的景致构成源于自然界的风景。如同绘画一般,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通过结合绘画与园林造园的方式从而营造出一种带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园林氛围。

关键词: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绘画,园林造园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丁山.图解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张健.中外造园史(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国外园林造园特点--意大利 篇4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其实是它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造园艺术,

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

园林中轴线突出,采用几何对称式平面布局,靠近建筑处绿化较规则,远离处较自然,较少使用鲜艳的花卉,利用地势形成动态水形。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要素比较分析 篇5

1.1 掇山置石

园林中的山石被称为园林的“骨架”。山石景观往往能成为其所在空间的视觉焦点, 具有独特的“点题”的作用。中日园林在置石手法上的不同, 除了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 主要是源于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上的不同, 导致审美情趣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以谢赫六法等画理的“透、瘦、漏、皱”为石的审美标准, 如著名的太湖石、黄石等。日本园林则以纯自然态势为审美标准, 不求奇险, 自然朴实。另外, 中国欣赏奇石, 多持以一种把玩品赏的态度, 求奇、求险;日本人从上古时代对石便视若神明, 强调淡泊宁静, 尤为欣赏石的原生状态, 以整个自然山川为意象。

日本枯山水中, 山石运用达到了极致, 我们在那几块山石, 一撮白沙之中, 象征性地看到了造物的奥妙。中国园林中虽然也给予石组某些寓意, 但更多时候只是单纯欣赏石之姿态气质的优雅独特之美。可以说日本园林的精巧, 借助于山石甚于树木, 特别是从室町发展到早期江户时期的平庭, 几乎全用石头作为构架, 如京都龙安寺的山石园, 一颗灌木也不用, 除山石外别无他物。

1.2 理水

中国园林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 大水则分”, 丰富空间, 增加景深。日本园林因其狭小紧凑, 多以聚为主。

中国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讲求以水体为中心, 有“无水不成园”之说, 以廊、桥、堤等划分水面空间, 配合临水建筑, 增加游赏之趣味。日本由于国土的有利气候条件, 日本园林中经常利用奔流的水来打造流动, 变化的空间, 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 则常常利用清澈停滞的荷花池来打造幽远、清静的空间景象。

1.3 园林建筑

两国园林建筑种类大致相同, 不过日本建筑较之中国建筑体量、外观、形态均有变化。主要的有厅轩、馆斋、楼阁、榭舫、亭、廊6类。

建筑布局上中国皇家园林讲究中心或轴线对称, 私家园林布局虽不完全讲究对称原则, 但也遵循一定变化。中国园林中, 建筑成分较重, 且体量较大, 门窗花式及构件雕刻装饰多, 日本园林建筑多为高台式, 偏安一隅, 式样简单朴素, 基本不对称, 装饰构件简洁。色彩上中国皇家园林色彩以鲜艳明快为主, 私家园林建筑以素雅为主。日本园林建筑基本以素色为基调, 展现材料本色。

就建筑单体来说中国造园讲求对景、借景、框景等, 利用门窗取景, 建筑造型通常纤巧华丽, 镂空及装饰较多, 生活气息较重;日本园林中茶室建筑, 四面不开敞, 常为小体量的歇山草顶形式, 朴实自然, 且不论隔扇还是门窗, 一律镶嵌日本纸, 采光柔和, 空灵清静。

1.4 植物搭配

植物配置与山石、水体及建筑等造园成景技巧, 之所以相互辉映各具妙处, 其价值既可以植物为观赏主体, 也可以山石水体或者建筑为主体, 植物作为点睛之笔。植物以其鲜明自然的色彩、一年四时的季相变化, 作为营造景观意境的重要手法之一。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经过人工的创造设计, 无论是景观的主题或配角, 都是风格的表现者。

中式园林树木造景多以孤植、对植及三、五丛植为主, 孤植树以姿、色、香俱佳者为上品, 丛植则虬枝铁杆, 各有向背, 体现动势。在较小庭院中, 为表达四时之丰富景色, 常结合中国画风格来精心设计。

日本园林相较来说, 喜用精致细弱的植物材料。对落花植物犹有独钟, 且同一园中植物选用较为单一, 通常用一两种植物主景, 再选用一两种植物点景, 如重要的插花艺术, 称为“花道”, 园林中插花和盆景点缀于大量的修剪树之中。

2 日本园林对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借鉴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文化方面, 我国应该向邻国日本学习, 与此同时, 及时将本国文化融入其中, 形成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园林体系。日本园林设计中, 沙、石的运用, 园林中山景、小溪、景点的设置, 无不与其岛国的大环境相适应, 无不与其民族传统, 生活习性息息相关。正如陈从周老先生《说园》中所道:“园林因地方不同, 气候不同, 而特征亦不同……园与园之间也不能强求一致, 而各地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树木品异、山水特征等等, 皆能使园变化万千, 如何运用, 各臻其妙者, 在于设计者之运思。故言造园之学, 其识不可不广, 其思不可不深也。”由此, 在当前国内的一些景观和园林建设中, 应该充分体现设计的本土性, “以中国人为本”, 反映中华民族文化, 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体现文化特色的景观, 而不应一味追求西方化的园林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唯有园林[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庭风.中日园林比较[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苏州园林造园手法研究初探 篇6

1园林总体形象

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中, 充满着老庄的思想。 其“自然、无为”的隐逸之风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江南园林的主题正是体现了这种“隐于市”的隐逸主题。园林中建筑景观的设计和题名也具有此种隐逸主题, 并且以楹联的形式作出了进一步诠释。 造园者、参与者、园主所具有的隐逸精神形态, 因其极强的人文特质而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江南园林的造园形式具备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意识形态, 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2叠山理水

山水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元素, 山与水的组合不仅丰富了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同时, 也更多地赋予苏州园林活的因素。我国园林艺术中叠山理水是重要部分。假山的设计, 要真正认识到其美之所在, 例如沧浪亭园内, 其布局以山为主, 入门之处即见以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 山上古木新枝, 生机勃勃, 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 并以长廊相接。

苏州园林的水池形状多不规则, 如怡园廊西, 其为全园主景, 池水居中, 并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 中部水面聚集, 东西两端狭长, 并建曲桥、水门。园林之水, 其意象为自然之水, 因此水应当活, 做得有源有流。

3林木、植物与园景

园林中的林木与园景, 为一体化布置, 各类林木的种植方式及种植类别都要有所讲究。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 其园内有大树, 榆枸连柯, 十分罕见; 而园香堂对面的小岛上则浓荫蔽日, 颇有丛林之感。植物设计在对整体园林环境景观的构建中极为重要。植物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也营造了文化、意境等独特的空间情调, 因此园林中非常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 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植物四季季相的更替和色彩搭配, 使其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景致。此外, 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应取法自然, 其栽种与修剪也要符合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4园林建筑

中式建筑的特色在于天人合一。在中国各类建筑中, 人文精神具有明显的体现, 而此种风格的形成与地方特点、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因素, 其建筑, 即亭台楼阁、水榭馆舍等中国建筑的各种形式均包括在内。与其他地区园林建筑不同的是, 苏州园林大多隐逸于平常市井当中, 休闲园林与日常生活的区域紧密相连, 且在规模上与皇家园林也有着截然不同, 其崇尚平实、色调平淡、布局紧凑。

苏州园林的立意除了与喧闹的城市进行分隔以享受生活的幽静和闲适外,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和画为苏州园林提供了最好的建筑立意方案。古代造园者借助中国山水、花鸟画表达的情趣和唐诗宋词中描述的意境, 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 造就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 达到“游园即入画”的效果, 使苏州园林各自具有不同景色而又绝无雷同。

5结语

作为中国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园林更多的赋予了人文因素和平民内容, 磅礴大气是皇家园林的风格气质, 吟诗诵词是苏州园林的人文魅力。苏州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 尤其在园林建设中展现出的各种独特风景, 更加使人感受到人在园中、 园在林中的诗意享受。

摘要: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集建筑文化、人文文化等于一身, 将天下美景集于方寸之间, 为世人展现出一处人间美景。本文围绕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山水布置、花草摆布等进行了阐述, 以期为更好的保护、利用、推介苏州园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造景,歩移,景异,艺术

参考文献

中韩造园思想与美意识比较 篇7

关键词:造园思想,比较,美意识

一、传统思想与自然观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潜在的理论体系。“自然”一词, 在中国始见于《老子》中, 《老子》在开篇中说道:“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无教:万物作焉辞, 生而不有, 为百不恃, 功成而弗居。”《老子》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其含义就是天下之事本无是非倾向, 而自成循环。“自然”虽不等同于自然界, 但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存在, 而且是先于人类的存在, 所以“自然”的意识建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研发知觉的前提下。此外, 中国人的自然观还有道教的“万物与我为一”命题、儒家的“自然道德一体”论、佛教的人与自然“同根同体”说等。其中,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自然观念上显明体现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韩国古代的文化哲学也有着浓重的自然崇拜意识。由于韩国的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历史有着无可争辩的亲缘关联, 也使得“自然”成为韩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活跃的范畴典型。然而, 由于中韩传统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存在, 因此韩国古代在受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绝非完全被动与消极的受容, 也不可能完全丧失自我的民族文化传统意识与价值体系。韩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传入三教之前, 在韩国古代有叫“仙道”之称的传统道教, 在宗教的观点上, 可以叫为“仙教”。仙教的宗教本质大体以三个特征加以定义。其一是“光明的上帝”, 其二是“三神一体信仰”, 其三是“神人合一思想”。仙教区分“上帝的神”与“鬼神的神”, 韩国的固有信仰来源于神, 并以其“光明”为属性。并且, 这种思维体系渗透在韩国古代建国神话 (檀君, 朱蒙, 赫居世神话等) 中。鬼神的神出于从自然对象界产生的大脑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最原始的感情-畏惧与恐怖, 在历史上由统治阶级或特殊阶级权力化并独占。相比之下, 上帝的神是终极的实在, 以“光明”为属性的超越存在, 以“神性”或者“阳心”内在于人, 并具有普遍性。在神经生物学上表现为具有全体性与普遍性属性的脑干 (brainstem) 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治愈能力。从而, 仙教的上帝是光明的存在, 与人类隔离的外化的实体, 不仅仅是侍奉、祈福、崇拜的对象, 并以人的阳心内在, 并通过阳心的流露体现在现实世界的上帝, 通过修行完成合一的对象。阳心的恢复就意味着人性的恢复, 此时的阳心并非为外化的道德的、伦理的观念, 也不是社会的、国家的纪律或者法律。内心的阳心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人不依存根据时代、地域、文化的状况相对的、外化的、棍定的法则, 而是过最普遍的阳心之人生。总之, 古代韩国人认为宇宙可分为天上、地上、地下三界, 还认为这三界的宇宙各层都有日、月、星, 所以相信天上、地下也有与地上完全相同的世界。天上有以天神为主的日神、月神、星神和其侍人们生活并支配着宇宙的森罗万象;地上有人、鸟、兽以及山神和其他的自然神生活, 地下有人类的死灵和支配这死灵的冥府神。此说认为天上界是人类始终憧憬的乐园, 吃穿无忧愁, 无疾病、无死亡, 不冷不热, 终年鸟语花香。而地下界是人死后去的地方。根据生前的善恶功过分别送地狱和乐园。地狱是在地下的黑暗界, 那里只有寒冷和包饥饿, 那是一个永远持续刑罚的刑场。乐园是最好的永生界、极乐世界, 但并未明确指出宇宙三界中的哪个地方。可见, 韩国古代文化中人带有大自然的属性较浓。

二、造园艺术与美意识的比较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师法自然, 天人合一”为主要表现手法, 在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的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在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假山中峰、坡、洞、涧以及山与水的关系等各景象因素的组合, 要遵循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追求的是意趣“意境”的表现, 即“神似”, 而不重“形似”的刻画。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意在笔先”的“意”, 不仅指规划布置和景物的游赏功能、空间构图, 以及形式美的规律, 而在通过这些表现手段, 从有限达于无限, 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自然山水的“意境”。中国的造园艺术家们寄情于园林之中, 把园林建成立体的画, 无声的诗, 通过立体空间的整体构思, 组成景象的序列, 形成庭园空间的层次和节奏感。把景色置于动感之中, 如行云流水、飘然欲飞, 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抒发自己的情感。中国明末造园家计成在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凡园圃立基, 定厅堂为主, 先乎取景, 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 仅就中庭一二, 筑垣须广, 空地多存”。这说明厅堂是供集会娱乐的场所, 是园林的主体建筑, 所以风景要佳, 朝向要好, 空间要开旷。所谓“先乎取景”, 不仅要考虑人们由内望外无不美景如画, 并且对厅堂本身也要能满足观赏者的审美要求。再者, 厅堂在园林建筑中的体量最大这就要求在堂前有足够的视野空间, 即“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但植树不宜多, 在于少而修, 这样才能烘托出主体建筑的艺术表现力。总而言之,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约可归纳成三个方面。其一, 就是分隔空间, 融于自然。处理手法上注重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各种关系上处理。其二、是园林建筑, 顺应自然。多采用人工手法设人工山, 石纹、石阶等, 还有人工的水, 岸边曲折自如, 水中波纹层层递进。另外, 园林建筑的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 同时又使用内各部分, 自然相接, 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恬静的艺术特征。其三、树木花卉, 表现自然。园林植物的处理与安设, 讲究表现自然, 无刻意修剪与塑造。

韩国因海洋性特征显著, 其自然景观优美, 地形具多样性, 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因此, 韩国的传统园林中很少有人工的山, 石纹、石洞、石峰等人为的艺术表现。韩国自古以来一直把水景作为环境景观的中心, 挖地造池, 池中建岛, 池边造山, 池边建亭, 是用人工开凿的水池, 或自然式或规则式。借景也是是韩国造园艺术手法中之一。尤其, “外借”手法为显著。如, 通过窗户把外借自然景色引入室内, 主要是借山、借水、借天等。另外, 从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这会的过程中从无围墙转化为可画地为界的低矮的围墙。通过低矮的围墙可借路边的花草树木和风声、流水声, 而当穿行大厅时, 从门窗漏格和围墙中望出去, 又有一种近山远水的感觉, 达到了“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尤其, 韩国的造景艺术不单追求视觉效果, 更强调用五感来感受大自然的艺术手法。古代韩国人的造园思想除造园者的自然观以外仙道思想的得水法、背山形、掌风法等手法也常出现在造景过程中。此外, 古代韩国人在空间的位阶与动线的流向、进入居住空间的动线等方面也有其独有之处。

三、中韩传统园林的意匠之别

中国古园林掇山理石的意匠, 往往借鉴山水画表现峰峦峻岳的笔墨技法, 张家骥在《园冶全释》中归纳出三个基本手法。其一, 是取势。也就是藉山石之形取其自然山水之势。如园林中的峰, 不论是用冰单石还是二三块堆掇, 峰石都要“上大下小”。因为, 上大下小才能具有飞舞之势, 也就能集中的表现出山峰高险峻立的精神。第二, 是夸张。即强调悬崖峭壁的悬与削的特征。要求“起脚宜小, 渐理渐大”, 虽高仅及屋而悬挑数尺, 用比例上的夸张以造成拿攫骇目, 突兀惊人的气势。第三, 是不了。所谓画家之秘宝在“不了”二字, 即以不尽而尽之的手法, 给观赏者久有想像的余地。如园林的涧壑洞穴, 曲折窈窕, 不使人一望而尽, 自然就形成深奥莫测的境界, 如计成所说:即“岩峦洞穴之莫穷”。这三者常常综合运用, 但不论是峰峦还是岩壁, 其体量与造型不仅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更主要的不能离开一定的空间环境。

韩国的古园林的主要意匠手法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传统思想与象征性。韩国人利用植物的树种、花、果实的色彩等配植方法调节阴阳。第二、利用五感, 达到舒适的目的。园林植物选择方面考虑花草树木的形、色、香、味吸引昆虫和鸟类等自然的声音。第三、与外部空间的的协调。通过围墙区分园林空间自然林之间的界线, 在园内种植自然林常见树种, 而在自然林里种庭院内常见树种, 达到调节配植的目的。除此之外, 韩国人利用实景创造功能与思想 (实用性、审美性、生态性、想象性、哲学性、环境性等) 的有机结合。因此, 造园过程中人为的造景手法极为少见。把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实用性和自然、人间与天地 (自然) 视为同等级别的三才思想为基本造景原理, 利用生态环境, 达人们向往的神界 (第三环境) 。

结论

中韩两国在传统造园手法上都受道家和儒家思想和佛教的阴阳论思想的影响。在中国造园文化是从气候温暖, 土地肥沃的中国南方地带开始发展起来的。因此, 开始利用石假山等人工的自然风景造园手法较为广泛, 后来发展成“一步一景”的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法。而韩国因自然景观优美、地形具多样。因此, 韩国的传统园林中很少有人工的山, 石纹、石洞、石峰等人为的艺术表现。尤其, 较普遍存在着造景艺术追求用五感来感受大自然的艺术手法。此外, 还有仙道思想的得水法、背山形、掌风法等手法和儒家思想位阶秩序在空间构成与动线的流向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魏) 王弼著, 楼宇烈校释.《王弼著集校释》.中华书局, 2009:6.

[2] (魏) 王弼著, 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校释》, 中华书局, 2009:63.

[3] (韩国) 李能和, 李钟殷译.朝鲜道教史[M].普成文化社, 1986.

百泉书院园林造园要素及空间研究 篇8

1 百泉书院园林造园手法

(1)选址方面。百泉书院园林背靠太行山支脉苏门山南麓,东南面属华北平原。泉由苏门山流下汇于平原,适合隐逸,居住和读书,满足书院园林能在喧嚣的大千世界寻找到一方幽静的天地的需求。文人气质浓厚的中国传统园林生活栖居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书院的选址更突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自西晋时著名隐士孙登隐居于此,在其发展进程中,后代隐士在继承前代隐逸文化,有意识地选择前代隐士隐居过的山岳作为自己的隐居地。(2)功能与布局方面。园林造园顺其自然,成开放型,以百泉湖为中心,与周围山林环境融合为一体。同时遵循礼制的严谨布局,呈现出来礼乐相承的特点。百泉书院园林的功能空间朴实、素雅,具备讲学、藏书、祭祀、游憩四大功能区。

讲学区集中在百泉湖东北侧,主要有讲堂和学斋承担。书院讲堂、东西学斋及中间庭院常作为建筑布局的中心,以突显其中心地位。藏书区较为精致,分布在书院建筑布局中置于轴线的末端,配有东西花厅。庭院喜点缀花木一二,环境清幽别致。祭祀区以育人的目的存在,多在百泉湖北山腰、山脚处,绿植环绕、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游憩区是真正体现百泉园林艺术美和环境美的部分,是体现书院园林中人与自然充分交流融合、体悟感受自然的部分。园林以苏门山和百泉湖两大部门组成,南侧以百泉湖水为中心,亭台楼阁榭四面环绕,其中亭子居多,与湖水泉眼响应成趣;北侧山林点缀寺庙、眺望台、歇脚亭,野趣十足。

2 百泉书院园林造园要素

(1)园林建筑。园林中建筑主要分为书院建筑与祭祀建筑两大类。处中原地带,风格上兼顾江南园林的清新雅致与北国园林的雄壮威武,但多是中原地区所特有的朴实与粗壮。取材上因地制宜,背靠太行山脉,多采用青石,辅以木材。砖石结构的建筑,虽有雕花装饰,仍是透露这沉稳与质朴的气息。书院建筑清雅,建筑形式主要来源于民间住宅,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形成了固有礼制特点,坐北朝南,中轴式分布。祭祀性建筑形制较高,建筑色彩较为明快,具有红色柱子和彩画,渲染出纪念性氛围。大多采用青石、红砖等纯石结构,坐北朝南,依苏门山山势而建,呈四合院形式。建筑用材硕大但构件精致,结构合理,均有彩绘,造型相对趋向粗壮古朴。例如三清观,坐北朝南,中轴式分布,完全的纯石结构。

(2)园林小品。园林小品具有联系建筑室内外空间过渡和户外活动空间的功能,为达到步移景异的园林景观空间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百泉主要有亭、廊、轩、舫,其中亭居多。亭子的灵活应用,在门前、水边、湖中、山脚、山腰、山顶等均有不同形式的共计20个亭子点缀其中,使得园林空间更加丰富,动静结合,趣味十足。功能上除游息停留、组织空间以外,还有在亭中石刻立碑,行成为纪念性空间。如湖北涌金亭上,有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

(3)水景。百泉湖早在殷商时即行开凿,清乾隆十五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增建石桥,形成长方形泉湖,湖面3.4万平方米,后开挖南湖,湖体面积2.9万平万米,共计6.3万平万米。湖水景观以北湖较为丰富,船房、清晖阁、钓鱼亭、湖心亭、放鱼亭由折线形石板桥相连,大多呈直角转弯的石桥连通湖的南岸与东岸。石桥构筑将水面划分为南北两个部门,南面大水面开阔壮丽,北部水面分散灵动。除了湖区主水景,还有细道水渠沿山体自南向北环绕建筑汇于湖内。

(4)植物。苏门山虽海拔不高,但山势陡峻,山体植被丰富,绿化率较高,基本都为当地本土种类,主要有:刺槐、钻天杨、梧桐、松柏类等。在百泉书院园林中植物的应用中,主要以常绿树为基调,配以彩色丰富景观。主要庭堂多采用对植、列植,植松柏、银杏、桂花、国槐等姿态挺拔、叶茂阴浓的树种,烘托了书院肃静、庄严的气氛;而在次要殿堂,如花厅等,多自然式,植花卉及富于画意的观赏树木。如邵夫子祠,南厢房西侧的有桃树和竹杆,是邵雍当年亲手种植,又名“桃竹园”,是对学子的寄望、励志和祝愿,以及桃李满天下的寄托。

(5)其他。在百泉书院园林中,除了上述造园要素外还有众多装饰元素来丰富空间,表达书院情调和格调,如石碑、匾联、景墙、景石等,与建筑、环境相配合表现书院文人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方式,以更加精妙的方式渲染空间的意境。特别是园林中碑刻林立、铭记满壁,构成百泉的一大特点。如板桥竹画碑、书法家赵孟颂的楷书《玉虚观碑》、崔白绘的布袋僧真仪像等。

3 百泉书院园林空间理景分析

(1)空间对比。百泉建筑吸取了当地合院布局的精华,结合了佛道两家纪念空间的特点,诞生了具有书院特质的空间对比格局。重重合院落构筑出层层递进的空间层次。书院利用连续的纵向空间,形成轴线,随着视轴的深入,轴线上的建筑因透视愈发深远神圣,而两侧的建筑则作为铺衬和烘托。如苏门山腰孔庙,建筑群由石牌坊、戟门、东西两庑和大成殿组成,呈四合院形式,共五座十五间。山路正对石牌坊,高4.5米,两侧列植绿植,通向高台之上的戟门,连接东西两庑,与大成殿形成一个内向的空间院落,气氛庄重。入大成殿,砖石结构,内为拱券,设有神台,台上有孔子塑像。从后而出,绿葱自然的山景顷刻间全呈眼底,人的视野如脱缰野马纵横于山林树木之中。

(2)空间韵律。百泉书院园林在起、承、转、合的空间韵律中即实现了礼制的严谨有体现了乐的和谐。百泉书院园林入口由亭子障景,使湖景似现非现。沿湖通过穿插课桑亭、下马亭、接官厅、跃进亭等点缀,构成一个渐进的空间序列,通过临湖,退离湖面、跨于湖上的不同构筑来绕湖而行,不足百米的距离给人营造出了多样的体验。山腰与湖水交接的线形空间中,邵夫子祠、启贤祠、卫源庙退离湖岸;喷玉亭、灵源亭、涌金亭穿插其中临于水面;甘泉亭、嵇公亭退离湖岸,从而使得湖北岸形成开放、紧促、半开放、开放的空间韵律。

4 百泉书院园林现状与展望

百泉书院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的宏大华丽,私家园林的小桥流水,蕴含着北方平原俊朗的风情。但曾经辉煌的百泉书院园林在慢慢走向衰落,遭遇困境。上游节流用于工业生产,大量地下水的抽取,导致湖面干涸。人工干预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使得以泉湖为胜的园林失去其辉煌。同时多头管理,松散失职,使得园林内杂草丛生,建筑破败。百泉书院园林浓郁地域特色和理景手法是值得今后中原区域景观设计所借鉴学习的。在弘扬中国文化的背景下,百泉书院园林应抓住时机,酝酿新的崛起。

参考文献

[1]左卫尹,陈碧.古典园林百泉的美学特色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

[2]万营娜.河南古书院园林艺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3]唐义轩.河南辉县百泉景观保护与利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郭琦.百泉书院文化传承与复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5]永修.百泉寻古[J].中州今古,2002.

日式园林对造园工作的意义探析 篇9

日本国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自然景观秀美而丰富, 这种极具自然风情的环境, 以及日本返璞归真的审美观使得日式园林风格以清纯、自然而闻名于世。与中国园林造景相比, 中国园林追求的“鬼斧神工”是追求在“人工之中见自然”, 即追求最接近自然的人工, 日式园林则追求“在自然中追求人工”, 着重体现自然景观而避免人工开凿, 追求一种更简朴的境界。日式园林的主要特点还表现在园林造景更注重以小观大, 小巧而精致, 用极小的空间打造出极大的意蕴效果, 追求灵境、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 日式园林通常能够突出象征意义, 引发人类的思考和共鸣以及顿悟。

2 中日园林差异

日本园林始于中国园林的传入, 同属东方园林, 2者之间的共同点则都是着重于情感上的领悟和感受。园林设计都以含蓄的境界为主, 用抽象的事物来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都具有诗情画意、接近自然、寄托情感的特点。

首先, 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在造景手法各不相同。中国园林建筑多装饰华丽, 更追求布局的精致, 表现人工的灵巧, 一般会将园林与外界进行分隔, 以表现人与自然相互独立和平等。但是, 日式园林极力尊重自然造化, 很少将园林与外界隔离, 表现人与自然的亲近。

其次, 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在山水植物选材方面构思也不尽相同。中式园林中假山高大、水域开阔, 极力赋予景色人类的想象, 渲染的是带有人类思想的景色组合, 而日式园林多选用尺度小的山水, 不用假山, 以自然为主。在植物方面, 中式园林偏重高大浓荫的乔灌木, 而日式园林注重绿化, 选用许多低级草本植物。

最后, 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文化涵养不尽相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来是因为2个国家不同的人文风情。两国的园林都是从自然出发, 用象征和抽象的手法来与人类的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但就哲学思想看, 中式园林偏重于儒家思想, 这与中国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显示出中国治世的政治仁者理想观, 而日式园林偏重于佛教思想, 是想表达出解读自然、解读尘世的色彩。中式园林生动形象, 日式园林富有禅意。

3 日式园林景观分析

3.1 石景

日式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主景包含有石景, 事实上, 在日式园林中是“无园不石”的。与中式园林所追求的繁复、相互搭配色彩的出发点不同, 日式园林偏向于选择更为自然的山形, 底广顶削。石景构图的基本单位是石组, 主要利用石组的形态、大小进行排列组合来构图。

3.2 水景

日式园林造景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水景构图, 以枯山水文明世界园林文化。传统的日式园林一般分为真实水景和枯山水2种水景。枯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抽象美, 通过细腻、静谧的微缩式水景搭配石景对人的心境产生力量, 并且表达出一种禅境或者深处的哲理。13世纪时, 禅宗流行于日本, 日本园林开始利用禅宗的理念构造景色, 利用苔藓、砾石等精致的元素来构造枯山水庭院。后来, 这种园林发展到只留下岩石、砂砾和苔地的园林形式, 也就是日式枯山水庭院。而日式园林所选择的真实水景设置, 通常选择开阔的湖波、喷泉、瀑布或者溪水、小河, 方案实践中, 因势利导, 利用预制池塘创建水景。

3.3 植物选择

日式园林常用乔木见下表1。

4 日式园林对造园工作的意义

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源自国外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日本独具特色的园林设计对于中国的造园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某种程度上驱使着中式园林风格的多样化。但对于中国式日式园林的造园工作, 设计者要多选取日式园林中意境的表达和构造的方式, 要注意区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自然差异, 来进一步推展中式园林造园工作。

摘要:日式园林虽然源始于中国, 但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 兼容了日本传统国文化之后, 对园林精神的追求趋于极致, 并且随时间的发展逐步被中国人所喜爱, 日式园林对中国的造园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分析了日式园林与中式园林之间的差异性, 以及日式园林中主要的景观风格。

关键词:日式园林,造园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高一数学学习策略下一篇:信息释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