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方向

2024-05-19

天空的方向(精选六篇)

天空的方向 篇1

他个头不高,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色半袖衣衫,一条一看便知是廉价货的肥大黑裤子,脚穿一双鞋面裂了缝、蒙上一层灰尘的旅游鞋。

听同事们说,他老伴儿去世多年了,有一个儿子在城里打工,已经成家,现在家里就剩他一个人了,靠收些废品维持生活。

他来到办公室谦和地说:“老师,有废纸吗?”我说:“有”。我们老师收拾出一大堆书和纸,他走到跟前,急忙拿起我那本童话故事书,眼睛一亮,翻了两下,放到一边,又急忙去翻,又拿起一本散文看了看,放到一边,又去翻,他共挑出来六本书,放到一个袋子里。又拿来一个袋子,装废纸。我知道书比废纸价格低些,他这样未免太小抠了吧!同事王老师生气地说:“不卖了!哪有这么卖废纸的。”“小抠”大叔听了,脸涨得通红,他迟疑了一会儿说:“不卖算了”,转身要走,我急忙说:“卖就卖吧!”他装了两袋子纸。忽然他又盯上了我桌子底下的一摞崭新的练习册,这是去年发剩下的。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我,我说:“这一摞练习册送给你吧!”一个老师说:“新点卖的价钱更好吧!”他没说话,拿过秤,开始称,共给了我们四十多元钱,就去别的办公室了。

转眼间一个中午就过去了,下午我在办公室备课,“叮铃……铃……”,下班的铃响了,当我骑着自行车走到公园门口时,看见前边一个人后鞍座上驮了三个大袋子,似乎很重,他弓着腰,几乎要与自行车平行了,两条腿奋力地蹬着,上衣后背湿了一大片。我骑到前边一看,这不是“小抠”大叔吗?我说:“大叔,您怎么不雇个倒骑驴呢?5元钱就够了!”他喘着粗气说:“不用了,快到家了。”“真抠!”我心想。

之后好久也没看见“小抠”大叔,我和同事攒了好多废纸,也没见他来,我们就自己把废纸卖了。

“小抠”大叔的事渐渐地遗忘在时光里了。有一天我和朋友去村里玩,看一个农家院下屋的门牌上写着“七彩书屋”,一向爱看书的我,好奇地走了进去,这个书屋不算大,周围放着几张半旧的长方桌子,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书,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不是我卖给“小抠”大叔的童话故事吗?上边还有孩子的名字。怎么在这?屋里一个年轻的女子和几个孩子在看书,我走过去问:“这是你的书屋?”她说:“不是,是一位大爷的,他不在。”我说:“收费高吗”她说:“是免费的”。我一愣,她接着说:“他可为孩子们办了一件好事,有了这个书屋,孩子再也不贪玩了,爱往这儿跑了。”

这时门开了,一个老头儿进来了,气喘吁吁地说:“孩子们,爷爷又给你们淘来好书了!”我仔细一看是“小抠”大叔,他看见我先是一愣,然后不好意思地说:“农村的孩子没有课外书看,我就把收来的书挑出来给他们看,有了这些孩子我的生活快乐多了。”

天空的作文:蓝色的天空 篇2

我喜欢蓝色,我喜欢天空的蓝色,所以我喜欢仰望天空,所以仰望天空时,我可以找到我的快乐。于是在我难过时仰望天空,尽管那时的天空很灰,我也会找到一种浩瀚的感觉,于是难过可以变得渺小;于是在我想念我曾经的那些朋友时,仰望天空,尽管那时他们不一定也在仰望,可是当他们也仰望天空时,那云层里会有我的祝福;于是在我不小心想起你时,仰望天空,云会把我的祝福和思念传送给你。——题记

边城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些许受到文明污染的痕迹。与内地其它城市的天空相比较,简直是另外一个世界。清静高远的蓝天,仿佛是诗人笔下一汪寂寥无人的深潭,又仿佛是画家笔下淡然高雅的处子。它是如此出尘。

漫步到东山,青草已经泛黄。手里翻弄着硬币,躺在草坡上,玩味着青少年自以为是的清高;向温暖的太阳摆弄出几个另类的`表情,然后如卸下千斤重担似的,“呼”,长长吐出一口气。甩掉了沉重的书包,远离了校园、家庭,把辉煌的前途枕在脑后,且贪婪地享受这明媚的阳光、这蔚蓝的天空、这自然的宁静。

我想去荷兰。

那里有芬芳的郁金香、典雅的风车,有回归人性的免试教育。凭我的感觉,那里的人,一定很幸福吧。

钢笔、油笔,一道道蓝色的印迹,叙写着我们的命运。我经常暗问:重点学校之于我,真的那么生死攸关吗?

记得小学时,“优秀”是大家对于我的一个日常鉴定。因此,我也很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人才,能够顺利实现老师、家人寄予我的期望,能够走出自己的一片蓝天。

一切开始变得飘渺不定。我不禁迷茫:“在前途这条街上,真的有很多拐角与胡同。身在歧路的我,将面临什么?我该怎么办?”

我似乎总和自己开玩笑——每次考试总有一、两门功课拖后腿。这几门功课考得不错

蓝色的天空,是我的向往——题记

漫步到东山,青草已经泛黄。手里翻弄着硬币,躺在草坡上,玩味着青少年自以为是的清高;向温暖的太阳摆弄出几个另类的表情,然后如卸下千斤重担似的,“呼”,长长吐出一口气。甩掉了沉重的书包,远离了校园、家庭,把辉煌的前途枕在脑后,且贪婪地享受这明媚的阳光、这蔚蓝的天空、这自然的宁静。

我想去荷兰。

那里有芬芳的郁金香、典雅的风车,有回归人性的免试教育。凭我的感觉,那里的人,一定很幸福吧。

看着别人的笑脸,我总觉得是一种讽刺;听着父母的安慰和鼓励,我总觉得比直接骂我、打我还难受。愤怒,在我心底积蓄已久,但无处爆发。

我不服!我要用实力证明自己。于是我开始发奋,一天只睡四个小时的觉,其他时间统统投入到题山文海。上个月的月考终于锋芒再露,心态也随之回到正常轨道上,我笔下的蓝色渐渐美丽灿烂起来……

我相信,我手中的笔,会带我去荷兰。

还孩子一片天空,给老师一个方向 篇3

关键字:儿童学习与发展;学习;有感

教育部日前印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珍惜童年生活独特价值,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发展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学习和用"一把尺"衡量所有幼儿。本书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重点和基本内容从两个部分进行指导: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 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与成长阶段,“育人为本”的科学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觉得指南的学习,不仅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帮助我们老师对幼儿们的规则性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样也加强了我们家园的互动、相互学习的机会。

在我刚开始阅读前言时,就慢慢的被吸引了,觉得说的真有理,就感觉把自己心中似想非想的东西全部给写下来了,把每一个阶段的孩子的发展、兴趣、特点分析的那么澈透。

一、我觉得《指南》体现了尊重生命、包容孩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面向孩子未来发展和终生品质的特点

“教育建议”部分操作性特别强,也是这部《指南》的一大亮点。比如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甚至指出了我们不适宜做的行为,这在以往的一些纲要或指南中比较少见。

二、《指南》的一个亮点是,明确提出这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这里肯定了幼儿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只有在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对幼儿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很多家长借口“忙”,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扔给幼儿园、兴趣班,这是不对的。

三、每个领域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在健康领域中。觉得自已以前对健康领域的理解还真是肤浅呢,只觉得吃喝拉、脱穿衣服、会拿筷子、户外游戏等属于健康领域的。而忽略了幼儿们原有的情感发展。而在这次阅读后觉得自己对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发展幼儿新的认识。在保证幼儿们健康的前提中,也要重视幼儿们的情感发展。“幼儿出生时正如一张白纸,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笔来进行添画”。在幼儿们的发展过程中,不能给予过分的包办代替,而要让幼儿们渐渐的来完成属于自己的小任务。过分的包办会导致幼儿丧失自己的主动权、没有自信,遇事只会一味的依赖别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有耐心,耐心的慢慢发展幼儿们的整体发展,而切忌操之过急,导致幼儿们的发展形成单一化。

2.在语言领域中。语言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发展工具。而幼儿们在出生后不久我们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想来教会幼儿讲话,在幼儿学不会时,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学都学不会。可以你想过没有,在幼儿们原有的年龄段中需要发展哪些事情呢。我觉的一味的强加,结果必适得其反。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中引导幼儿渐渐的来学,而不是强加,要让幼儿们感兴趣,这要幼儿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我认为读写绘最适合幼儿们在语言上、思维上、想象上的发展。能够激发幼儿们对语言的喜欢。并且能过发展幼儿对别人的尊重,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述。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语言活动中,学会耐住性子倾听幼儿们的讲述,并结合幼儿们的需要发展中,以身作则的引导幼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

3.在社会领域中。在我学习后觉得,社会性的学习,是幼儿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可以更好的锻炼幼儿们的意志力。“社会”的学习,是先从“小家”到“大家”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们的发展,是循环渐进。在这个“小家”“大家”的学习中,父母、老师、身边的人首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在这些的学习中,并不是可以逼他学的。而是遵循一个潜移默化的规则。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规则中,幼儿们会通过自己对身边的事物、所见、所闻来学,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而来学习,变成自己的小财富。

4.在科学领域中。通过数据的调查,我觉得科学类的事物、活动是幼儿们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这里面中,幼儿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而到达自己的满足感。幼儿亲身活动的体验,可以通过触摸、操作、思考、实验更好的发展幼儿们的思维能力,为幼儿以后的发展鉴定了基础。以后要让幼儿必须自己亲身体验,实际的操作,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结论、实验等增强他们的兴趣。为以后的发展,扎好基础。

5.在艺术领域中。我觉得艺术源于生活,并且我个人认为艺术的生活中,它附有特别强的灵性。艺术的发展,展示着人的与众不同。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提高素质。并且更是一个人的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在绘画中,幼儿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心中所想事物画下来,之后进行讲述(发展着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歌曲、舞蹈中可以将一个人的情感展示出来,让别人可以读懂他,内心的想法。在这两者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提到的种种都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幼儿教育需要更深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我们不能只根据《纲要》来指定我们的工作,《纲要》虽然比较全面,但也不能完全的停留在这里,我们需要是更多的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再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细致性把我们的幼儿教育办得更好,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空!

没有天空的城堡 篇4

世界能量工厂

我画了一幅名为“能量工厂”的画, 全长16米, 有500号人。画面里面活跃着人类的各种生存状态, 包含“七宗罪”里面讲的人类的各种欲望的隐喻, 同时这个工厂生产的“房子”又是我的装置作品的草图。画面从各种各样的“能量工厂”的隐喻出发, 勾连出很多无厘头的叙事情节, 覆盖从传统工业到知识经济的变革, 同时把知识分子之间自我组织的“共同体”描述成社会转型的内在力量。

核心关注:能量的转换。能量是一个非常常用和非常基础的物理概念, 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抽象和难定义的物理概念。我试图在画面里实现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包含能量的生产、传输、分配等各个环节, 并成为具有工业化的生产、劳动、创造的“能量转换”过程, 通过绘画来研究“能量的转化”。从运送燃料的程序, 到锅炉, 再到蒸汽驱动汽轮机, 汽轮机驱动发电机, 再到冷却和残渣处理的整个系统。其中每个过程都可以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为“精神能量”的激发。我知道很难做到用作品在物理空间上一一对应, 但是概念上的对应, 依然是很吸引我。

16米的画面, 从早晨到中午, 再到落日、黄昏、直至星空。当观者一路走过16米的画面, 因为有一定长度, 所以会产生电影的视觉效果。这张画耗用我两年时间, 其实也是一种修身的过程。无论技法还是生命体验的变化都会在画面里留下痕迹, “能量转换”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可是从自我修身的活动中寻求活力的源泉, 而不是向外猎取生存所需的资源。画面里着装统一的每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能量, 统一的着装意味联合, 而每个人的创造又存在差异, 这种“能量工厂”是“差异者联合体”。依靠每个个体的内在运动以及生存状态的转换中的进行无限思考。也许“能量”不是聚合在一起的终点, 而是通往各种可能性一种运动过程, 一条通途。

超越道德的天空 篇5

第一节是蒋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如其人, 蒋老师温文尔雅, 时不时莞尔一笑, 给孩子们以纯真的美感。不疾不徐的讲述提问, 随文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做得还是很扎实的。

听着听着, 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课题中的“让”字, 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体会出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下课的时候, 我就问了一部分孩子:如果德国人养了一盆喜欢阴凉的花, 他会放在阳台上吗?

孩子们一开始懵了, 后来, 慢慢的, 有的说不会, 有的说会。我说, 会不会呢?自己下课去想想吧。

在随后的点评时, 我面对授课的蒋老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她怔了一会儿。其他的老师, 也陷入了沉思。

但是很快, 大家都一致地认为, 不会把喜阴的花儿养在阳台上, 而会放在室内的某个角落。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 养在阳台的花儿是让给别人看的, 养在室内的花儿, 就是给自己看的。怎么会得出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呢?

其实德国人在乎的是花儿, 而不在乎给自己看还是给别人看。喜阳的, 该放阳台的就放在阳台;喜阴的, 该放室内的就放室内, 只要花儿开得好, 长得好, 就满意。给谁看都开心。德国人也许是把花儿看成自己的孩子, 养一盆花儿, 大概是源于自己的某种喜爱, 或是尽一份责任, 不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占有欲望和炫耀自己的无私吧。其实, 自私, 无可厚非, 炫耀“无私”也未必高尚吧。

季羡林老先生, 看到德国街头高楼阳台上灿烂的花儿, 联系到国内的居民大多把花儿养在室内 (其实把花儿养在阳台的景观在国内也是常见的) , 就想到德国人“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 由此感叹德国人的“高尚境界”。显然, 老人家是以“中国的道德眼光看世界”, 整个世界都“中国化”了。

后来也听说有的教师对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种“崇洋媚外”的想法有意见。其实, 崇洋媚外, 不好;崇中媚内, 也未必就是好的。这就好比争论外国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哪个更圆一样无聊。

对立的思考, 总是折腾自己。我们在对立的思维世界上折腾了近一个世纪。最近胡锦涛同志说, 我们不能再折腾了, 是有道理的。

外国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一样圆, 但是外国的花儿和中国的花儿不一样艳。虽然阳光雨露是一样的, 但是落在花瓣上的目光就大不一样。我们的花儿是摆设, 是装饰, 是生活的道具;人家的花儿, 大概不是这样的待遇吧。

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 整个世界都中国化;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中国才能真正融入世界。

我们的头顶有一个道德的天空。这个道德的天空未必不好。让孩子们知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是什么坏事。但我们要知道, 道德的天空是最矮的天空。我们要超越这个天空, 才能看到真正的蓝天。那才是我们真正能够自由翱翔的天空。

我们不能没有道德, 但也绝不能被道德捆绑。道德应该是我们脚下的路石;怎么能爬升到我们的头顶, 成为缚住我们翅膀的绳索呢?

脚下空空, 当然也是不能起飞的。我们应该从道德起飞, 飞向自由;而不是从道德起飞, 飞向道德。

我们自己向往蓝天, 那里有自由。我们也有责任把孩子带到这个天空透透气, 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

如果说花儿是让人看的, 我们的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 这些花朵又是开放给谁看的呢?

我在乎的, 是坐在教室里的这些花朵;德国街头阳台上的花朵, 我不太在乎。

爱在草原的天空 篇6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田野呦,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呦跑上那山梁, 那熟悉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

这首歌收在电影原声带《爱在草原的天空》里, 制作人是腾格尔, 电影改编自张承志的小说。歌声有些沙哑, 但是从心底流出来的。“黑骏马”在蒙古语里读为“钢嘎哈拉”, 铁一样的名字。凡是听过蒙古歌的人, 莫不震撼于那高亢嘹亮的嗓音, 那歌声像静静流淌的长河, 带着游牧民族的希望、欢乐、苦难和爱, 流向远方。

在这个“后工业化”的时代里, 悲伤的小说有人已看到了结尾;天长地久的音乐也变得乏味;汉民族文化最令人惋惜的一点就是已经丧失了歌唱的能力, 只能靠迟重的书写来代替。可谁来写一写这如泣如诉的马头琴声呢?琴声呜咽, 那嗒嗒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 没有归人, 只有过客。

马头琴的味道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的气息, 朴素人性的温存, 野性张扬的生命, 在这张电影原声碟中, 一一清澈地展现出来。

腾格尔还有一张专辑《梦中戈壁》, 封面摄影是席慕蓉, 一个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字, 也是蒙古族人。

生命的歌曲, 遥远的, 只是脚步;临近的, 还是声音。

席慕蓉作词的一首歌《出塞曲》, 被蔡琴唱过, 被张清芳唱过, 也被腾格尔唱过———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

诗人和歌者一样, 都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 寻找着自己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天空的方向】相关文章:

悠远的天空04-09

天空的孩子06-11

八月的天空作文05-24

历史的天空朗诵04-07

彩虹的天空范文05-18

什么的天空范文05-21

蔚蓝的天空范文05-21

心灵的天空范文05-22

希望的天空范文05-22

山顶的天空作文04-11

上一篇:厚板焊接H型钢下一篇:图书流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