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天空作文

2024-05-25

我看到的天空作文(通用11篇)

篇1:我看到的天空作文

我看到的天空作文【热门】

天空——不用多说,应该都知道是无边无际,蔚蓝色的,触摸那一片云彩,是否感受到它的软绵绵。天空中掠过一只只小鸟,它们在跳舞,它们在唱歌,多么和谐呀!

我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小巷中,看着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对于彼此,路人真的只是过客而已。我看见一只宠物犬在大街上方便,它的主人则是在一旁看着,或许街上的行人觉得没什么,何况人有三急,更别说动物了!但是,我觉得很没素质。路是给行人过路的`,倘若路上全是狗粪,那么还会有人出来逛街吗?还会有人喜欢这个城市吗?还会有人活在这个天空下吗?很显然当然不会。带宠物出门,不就是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吗?主人给宠物买衣服,买吃的,也得注意宠物自身的行为。不然会给行人带来不便,自己也会遭白眼,同样也给环卫工人加了工作量。

我坐上了公交车,准备回家,上车座位已满,重心不稳的我,只好紧紧抓住扶手,生怕一个转弯我就倒在车上,过了一站又一站,上来了一位刚买完菜正准备回家的老婆婆,当时车上也就我一个人站着,我环顾四周,没有人主动起身让座,公交车前面的黄色凳子应该是,老弱病残孕专座,当时却被年轻的人霸占了,我尽量相信他们是没有看到这位老婆婆,或者是他们今天很累想坐着休息。妈妈每次带我乘坐公交车,即便只有黄凳子空着,妈妈都不准我座。我懂妈妈的意思,并且新闻里也播过,有一个城市的市民,年轻的人从来不座黄凳子,有尊老爱幼的好品质。真不希望天空下有这么多的不和谐。

天空很美好,也很宽阔,我们看到的并不完全是丑陋的。

篇2:我看到的天空作文

“哈,哈,哈”。爸爸把我抱起,在天空中抡了一圈,开心的放下。邻居们都说,我的降临是一个奇迹。小朋友们也很很喜欢我,我生活得很好。

在一棵树下,我看到了许多小朋友围在一起,不知在讨论什么。我便上前去问他们。“你们说的什么啊?”“你不知道吗,我们老师得了心脏病,在家里静养呢。”“是吗?”“心脏病是什么呀?”大家都没有说话,静静地。有一个小孩说,“心脏病很厉害呢。”然后,小女孩就被他妈妈带走了。他妈妈边走边说,“你们小孩子,讨论什么心脏病啊,真不让我省心。”很久。爷爷没有来接我,我只好孤独的跑回家。

不知过了多久,我看到了妈妈的身影。我笑道,“妈妈。”妈妈并没有着急回答我。只进屋,不知翻什么。很久,很久,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世纪。妈妈终于出来了,在她的眼里,没有往日的欢心,只有沉重与担忧。我不解,随机问道,“妈妈,怎么了?”妈妈将我抱起,强颜欢笑的说,“好孩子,没事,我们去看爷爷和奶奶吧”。“恩。”我点着头说。

我被领进了一个白色的房间。屋弥漫着沉重的死亡气息,与我最不喜欢的药味混在一起。我快哭了。惊恐的拉着妈妈的一角。妈妈把我领了出来,让一个像天使的阿姨看着我。好无聊,我把弄着辫子。看着旁边的阿姨,问着,“阿姨,爷爷奶奶为什么会躺在那白色的床上?”阿姨看了看,沉重地说,“唉,你们家真倒霉,你爷爷奶奶得了心脏病。”“心脏病。”我的思绪回到了朋友们的对话中。“心脏病很厉害吗?”“嗯,治不好,会逝世的。”我担忧的看着,病床上的爷爷奶奶。即使我很小,也只道逝世的意思。

不知过了多久,爸爸妈妈出来了。我满怀希望的问他们爷爷奶奶的病情。没想道,他们的回答令我崩溃。那两个最疼我的人,悄无声吸的离开了。妈妈也因此病倒。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总是把这个愿望埋在心底,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实现。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始终未实现。有一次,我向天上望,忽然看到了,爷爷奶奶的笑脸。我不敢相信的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向那边追去,可他们总是离我很远,很远。慢慢的,我知道了,爷爷奶奶并没有回来。那笑脸,是爸爸妈妈放的风筝。

梦中,蓝蓝的天空下,两个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在玩风筝。

篇3:我看到的用药误区

一、迫切想治愈糖尿病, 听信“秘方”、“偏方”。

我刚患糖尿病那会儿, 对糖尿病认识不够, 一心想把这病治好, 再也不想遭这吃不敢吃, 打针吃药还非得运动的罪。但是医院的专家们都说这是终生疾病, 一辈子都得治疗。外面却有很多所谓的“祖传秘方”, 标榜可以治愈糖尿病, 我一方面对糖尿病认识不够一方面心态也没有摆正, 遭此蛊惑, 钱花了不少身体也受了不少的罪。其实至今医学界也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特别是标榜根治的偏方多为中药, 中医药对于糖尿病多为调理, 对防治也有一定的作用, 科辅助治疗, 但是如果标榜根治的话, 则可以完全不用理会。

二、觉得中药的副作用小, 可以放心吃。

一些糖友觉得降糖药有副作用, 所以吃的时候会有所顾忌, 但是对中药就会放心的使用, 觉得无副作用很安全。其实迄今为止并没有哪种中药是对降糖有较强作用的, 它可能具有一定改善症状的作用, 而且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降糖药实际上都含有西药成分, 所以我们在选择中药时也应该请医生给予指导。

三、光吃药不复查。

有很多病友包括我也有一段时间, 一直在坚持服药, 但是却很长时间不复查, 一些病友因此出现了并发症而不自知。我在得病三四年的时候觉得血糖控制的也好, 生活也规律, 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没有复查。后来在一次健康课堂上被专家提醒, 才幡然领悟。因为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所以我们应该定期去复查, 了解药物的疗效和目前的情况, 再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和调整药物药量。不然可能吃了药结果还会跟没有吃一样。

四、完全靠自我感觉来调整用药。

我有个病友, 家住得离医院较远, 嫌老跑医院找医生太麻烦, 又很爱玩, 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调整用药。有时出去爬山旅游什么的, 就会相应的少吃药, 觉得自己哪天没运动或者吃的稍微多了点就给自己加药。这还不算, 有时感觉自己头晕无力可能是血糖低了, 他就会认为是药量高了, 然后相应的减少药量, 反之, 要是再觉得高血糖他就会把近期的药量加大。殊不知, 血糖的高低与自觉症状的轻重并不完全一致, 有时血糖很高却没有自觉症状, 甚至于尿糖也不高。所以我们必须以血糖监测结果来调整用药, 而不是凭感觉随意增减。

五、擅自加药、停药。

很多病友可能多尝试过这个做法。前期因为心里着急, 认识不足, 就想着快点把血糖降下来, 擅自联合用药或超剂量服用;另一些病友则是因为感觉血糖已经得到了控制, 所以擅自停药。关于这两点我特意咨询过专家, 专家说, 超剂量服药不但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而且容易引发低血糖, 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而在使用药物后症状得到减轻或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 还应该继续用药维持, 否则它极有可能卷土重来。

六、上次漏掉的药下次补。

我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现在想想真是荒谬。那次因为把两次的药一次吃了还引发了低血糖, 还好及时得到正确的处理,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我告诉自己, 无论什么药物, 发现漏服后都不能在下一次服药时加倍剂量服用。特别是一些安全剂量范围小、毒副作用大的药。加倍服用药物, 药效也会成倍增加, 而药效过强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七、服药时间、方法简单化。

我有个病友, 性子很急总是马马虎虎的, 也一直服药, 但是血糖总不尽人意, 后来才知道, 原来他服药的方法根本就不正确。他也从来不记, 只知道什么药一天吃多少, 一天吃几次, 但是却从来不分是饭前还是饭后, 嚼服还是吞服。后来经过大家提醒传授才明白其中道理, 才知道口服降糖药的服用原来有很多严格的规定, 现在他也会提醒一些新糖友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服药。

八、从众心理。

这种情况这种心理恐怕在病友中实在是太过普遍。一听到谁说谁用什么药效果很好, 就会马上跟风也服用那种药物。我就曾特别跟风, 一听说哪个病友用什么药血糖一下子就平稳了, 我就迫不及待的也换药, 但是效果往往不佳。因为糖尿病治疗是讲究个体化的, 用药也很强调这一点。因此, 我们应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 别人用着好的药其实未必适合自己。

九、怕使用胰岛素有依赖性而拒绝使用胰岛素。

篇4:谁能看到镶着宝石的天空?

很突兀地,《2001太空漫游》的片头曲响起,一道黑幕降下,遮住了砖墙。壮丽的乐曲将人一把抓住,抛入一个抽象的舞台,黑色从三面围拢,秋千微晃,座椅成排,有几把伸出细瘦的长脚,在白得发蓝的灯光之下,如森森白骨,危险地矗立。没有熟悉的客厅、花园和树影,契诃夫温暖诗意的乡村,化为压抑冷漠的黑色空间。卢芳饰演的叶莲娜,以一种凝重、迟缓的步伐登场了,她绕台而行,音乐已停,长长的静默,横亘在剧场里。

一切都在宣告,李六乙导演的《万尼亚舅舅》,拒绝传统的呈现方式。它的基调是凝滞,冷森森、慢吞吞,但又精致、优美。布景是抽象的,照明设备即时垂降到表演区,演员表演时拉开距离,减少交流,制造一种冷而静的疏离感。只有清澈的吉他声,提醒着我们契诃夫戏剧的抒情气质。

契诃夫的戏是非常难的,理解不易,呈现更难。离他的台词越近,就越能感受到角色的多面,心理冲突的微妙和复杂,这要求导演和演员有极高的舞台天赋和文学才华,不易达成。风格化的演出则可以避免一些难题,但不利于刻画人物,也很难处理那些非常生活化的台词。李六乙这一版或许就是个例子,凝滞缓慢的风格是富有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可观赏性不强—不过,戏剧不是电影院里的大片,观赏性不完全依托感官声色的愉悦。一出戏即便沉闷,只要它建立在对剧作的理解上,能够自圆其说,那么这沉闷的分量,就是沉甸甸的,对舞台的探索,将在其中展开。

《万尼亚舅舅》的叙事结构单纯有力:教授夫妇的到来,打破了乡居生活的秩序,然后闯入者离开,表面上秩序回归,一切照旧,但破碎的已无可挽回。万尼亚控诉教授是个骗子,痛惜自己为一个庸人浪费了一生,这是全剧最显著的冲突,并在第三幕亮出了手枪;剧中还有两组交错的三角关系(叶莲娜+万尼亚+医生,叶莲娜+索尼娅+医生),掀起精彩的波澜,也是在第三幕,主人公翻开了底牌。在前两幕的有序铺陈之后,亲吻与枪声在第三幕接踵而至,第四幕调门转低,走向结尾的抒情。《万尼亚舅舅》的时空结构看起来自然而流畅,显示着契诃夫圆熟的叙事技巧。

濮存昕投入的表演,使我们把同情心献给了万尼亚舅舅。舞台上的教授是多么僵硬死板,活脱脱一个封建大家长,实在讨厌—但是且慢,万尼亚的愤怒真的合理吗?

契诃夫把大衣、套鞋、手套、雨伞这组“套中人”的全副装备给了教授,这个老家伙整天唠叨自己的病痛,却没能赢得多少同情,只有万尼亚的母亲一贯崇拜他,老奶妈对他报以理解。他可恶、可笑复可怜,但我们找不到任何他刻意欺骗万尼亚的证据。

从台词来推测,偶像的坍塌发生在近一年间,可见的变化是:第一,教授退休了,“连一个鬼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啦”。第二,万尼亚爱上了教授夫人叶莲娜,“一点也不错!我是在嫉妒!你看他在女人身上,有多么大的成功!”

万尼亚的悲剧在于,从来没有人强迫他,崇拜偶像、放弃财产、牛马一般地劳作,都是他自觉自愿的。一朝醒悟,他就满腔怒火,诿过于人。他意识到自己为教授以及他所代表的知识、思想浪费了一生,从未享受过爱情和生活的味道,他在抛弃旧偶像的同时找到了新偶像—十年前就认识的叶莲娜,“你是我的幸福,我的生命,我的青春!啊,我很知道,我差不多是绝对没有得到回报的运气的……”在他的爱情里,还有一部分拯救的幻想,他认为叶莲娜被妇德所束缚,正在像过去的自己一样浪费青春和生命。“你的血管里既然有美人鱼的血,那么由着你自己去做一个美人鱼就对啦!”

然而再度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的万尼亚注定是要失望的,他撞见了叶莲娜和医生在亲吻。他浑身发抖,放下了手中的秋玫瑰。

学识和思想,生活和爱情,万尼亚统统失落了。他崇拜一个才具平庸的教授,追逐一个多少沾亲带故的有夫之妇,他自认为已经清醒过来正视生活,其实依旧罔顾现实。然而万尼亚的诗意正在于他的不现实,他的好做梦,这是他身上最动人的部分。他的追悔和叹息,他尖锐的愤怒,柔软的泪水,是这部戏里一簇簇明亮的火焰。

万尼亚舅舅是个单纯的角色,尽管又颓唐又痛苦,他的调子依然是暖的。阿斯特罗夫则不同,他复杂得多,内心也冷得多。很遗憾演员没能把握住这个角色,演得十分拘谨,如果他缺乏魅力,又怎能吸引美人叶莲娜的目光呢?但我们还是不要过于苛求吧—要知道契诃夫的戏总是很难的,当年扮演医生的,正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

在《万尼亚舅舅》中,医生与万尼亚的戏份不分轩轾,我们不必因为濮存昕的出演而把目光仅仅盯在万尼亚身上。如果追索这部戏的诞生过程,这一点就会看得更加清楚。

一八八九年,契诃夫完成了《林妖》,此后他大幅度修改了这个剧本,删减人物,改变情节,归并场景,将第四幕推倒重来,其结果,就是《万尼亚舅舅》。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沃伊尼茨基(即万尼亚,在《林妖》中的名字是叶戈尔)、医生、教授、叶莲娜、索尼娅都是从《林妖》中走过来的,性格都有变化,最显著的就是医生,犹如一个纯洁的青年,历经岁月的摧残,进入成熟的中年。

《林妖》中的医生名叫赫鲁舒夫,他也是地主,不像阿斯特罗夫是一个外来者。他的性格更积极,不过在众人看来十分古怪,由于全力以赴保护森林,他得到了“林妖”的绰号。他的若干台词,被后来的阿斯特罗夫继承。不过,赫鲁舒夫为了减少砍伐,在自己的土地上挖煤,试图买下教授的森林而与之发生冲突,面对森林火灾要冲到现场,这些更具行动力的情节在《万尼亚舅舅》中消失了。

而且,赫鲁舒夫有义正词严的道德感,他斥责沃伊尼茨基和叶莲娜的关系:“您没有神圣的东西!您和刚刚走出去的这位可爱的夫人应该想到,她的丈夫曾经是您的亲姐姐的丈夫,而且还有一个年轻的姑娘,跟你们住在一个屋檐下,全县的人都在议论你们的暧昧关系。多么不知羞耻!”

赫鲁舒夫医生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叶莲娜,他爱的是索尼娅,经历了一些口角和波折后,他们拥抱在一起。沃伊尼茨基在第三幕举枪自尽,第四幕则是和解、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切与《万尼亚舅舅》截然相反。那么,契诃夫笔下怎么冒出了赫鲁舒夫这个少见的积极角色呢?

nlc202309021325

第二幕的一场戏点出了这个人物的精神本质。赫鲁舒夫表白爱情,索尼娅心情混乱地拒绝了。“您的民主主义的感情会因为您与我们的交往而蒙尘。我是个贵族小姐,叶莲娜·安德烈耶夫娜是贵族夫人,我们穿戴很时髦,而您是个民主派……”“您自己挖掘泥煤,植树造林……这有点奇怪,一句话,您是个民粹派……”

真的吗,向来远离政治标签的契诃夫写了一个民粹派?

民粹主义是俄国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后兴起的激进潮流,漫漶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其内部主张不一,“有人主张采用渐进手段,有人要求一举推翻,有人力主教育与宣传,有人鼓吹恐怖主义与立即起事”(以赛亚·柏林:《俄国民粹主义》)。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民粹派最重要的精神教父之一。一八六二年,他在彼得保罗要塞的囚牢里,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写下了《怎么办》,为一代平民知识分子立言。小说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所谓“新”,既指他们出身平民阶层(或贵族知识分子平民化),也指他们与老一辈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这些‘批判的现实主义者’呼吁同胞以自助与务实的干劲自救。这是一种新百科全书派的运动,提倡自然科学、专业,排斥人文学、古典学问、历史以及其余一切奢侈放纵。”(以赛亚·柏林:《俄国民粹主义》)

那个时代,有许多出身平民的人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新式官吏,契诃夫也是其中一员,我们不应忘记他同时是一名医生。他不是民粹派,他的作品也不直接涉入政治,但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值民粹主义浩浩荡荡之际。他二十九岁时写下《林妖》,赫鲁舒夫医生或许正是一声模糊的回响。

赫鲁舒夫追求索尼娅遭到拒绝,反映的正是民粹派在贵族阶层引起的震动、混乱和迷惘。赫鲁舒夫讨厌自己被贴上民粹派的标签,但他无疑是一个和环境格格不入的新人,是外省贵族地主眼中的怪物。他的台词,洋溢着青年人的冲动和热忱,挑战教授那样的权威和猥琐的环境。

让我们假设,赫鲁舒夫继续在乡间服务,再过十年,他会怎样呢?从《林妖》到《万尼亚舅舅》,契诃夫拿掉了“民粹派”的标签。阿斯特罗夫是比赫鲁舒夫更有力量的角色,这是作家技艺的精进,或许也是下意识里对一代青年命运的体察。但这并不是说,契诃夫在批判民粹主义,反对革命,他向来不是从观念出发的作家,他的写作来自生活经验,他对日常生活的消磨、对理想之光的破灭,有着最为深切的体悟。

《万尼亚舅舅》是以阿斯特罗夫和老奶妈的对话开场的,这时医生来到乡间服务已有十一年。“这十年哪,把我可给变成另一个人了。”他总是抱怨生活的无聊,工作的繁重,他经常喝酒、醉倒,他怀疑自己服务人民的意义。更现实的是,他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改变,“到处照旧是沼泽、成群的蚊子,照旧没有公路,照旧到处是贫穷,到处流行着伤寒、白喉和火灾……”他热爱的森林被大肆砍伐,生活环境在退化,再加上对人的失望,“这种退化,当然是老百姓们的愚昧、无知和完全缺乏责任感的结果”。但是他又明白,饥寒交迫的百姓为了生存是顾不到明天的,于是只剩下灰色的憋闷和绝望,“一切都差不多破坏完了,却什么也没有创造”。

阿斯特罗夫重视创造,对社会环境的无能为力,使他把目光转向了大自然。他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环保先锋,他认为人们应该从地下采煤做燃料来避免砍伐,退一步说,如果砍掉森林的地方 “通了公路,通了火车,如果乡下到处都盖满了工厂、手工场和学校”,那样“农民会健康起来,富足起来,也更有了知识”,那他愿意拥抱新生活。但是这一切都遥不可及。于是保护森林,种植树木,就成了他创造“美”的方式,“美”是他灵魂的寄托。

森林是阿斯特罗夫一个人的乌托邦,除了暗恋他的索尼娅背诵他关于森林之美的观点,没有人对此感兴趣。能够点燃庸俗的日常生活的,还有恋爱。对于青年赫鲁舒夫,爱情是明亮的“灯火”,是生活的“奖赏”,而对于人到中年的阿斯特罗夫,爱情是“美”的诱惑(对长相平凡的索尼娅他视而不见),是被各种言辞遮掩,最终却必然爆发的欲望。

“一个女人,不连续经过这几个阶段,就不能变成你的朋友:最初是熟人,随后是情妇,最后是朋友。”这是阿斯特罗夫对万尼亚谈论叶莲娜的台词,原本属于《林妖》中一位轻浮的花花公子。不同于万尼亚对叶莲娜那种青春般的柔情蜜意,阿斯特罗夫充满中年人浑浊有力的欲望。“真是一个绝色的女人啊。”他为叶莲娜的美貌着迷,但是否认爱情,“只有美还能吸引我一下。我觉得,比如说吧,如果叶莲娜·安德烈耶夫娜愿意的话,她倒是还可以叫我的头脑只昏上一天……然而那也不是爱,不是真正的一往情深……”

阿斯特罗夫和叶莲娜彼此吸引又拼命掩饰,契诃夫赋予他们绝妙的台词,一切都是铺垫,所有的真话都起到了谎言的作用,暧昧的火焰终将熊熊燃起。李六乙这一版《万尼亚舅舅》,尽管表演有所欠缺,但还是对两人之间紧张的情欲关系给出了恰如其分的理解。在关键的第三幕,他们的对手戏,表演突然加速,原本停滞的舞台像被火的波涛摇动,医生搬着椅子,步步进逼:“我们在什么地方再相会?快说,在什么地方?”

当欲望的火焰错失机缘,献身的激情破灭成灰,纯洁的爱慕永无回报,剧中人还剩下什么呢?那就是契诃夫反复写到的“工作”。《三姊妹》、《樱桃园》中都有向往工作的台词,但是《万尼亚舅舅》与众不同—繁琐的日常工作令人烦闷,让人变得麻木而庸俗。

一八九六年,也就是《万尼亚舅舅》正式发表的前一年,契诃夫完成了一篇引起争议的小说《带阁楼的房子》。闲散的风景画家和勤奋忙碌的莉达的对立,映照出契诃夫对“工作”的复杂态度。莉达无疑是贵族中的“新人”,她家境富裕却靠教师的二十五卢布薪金自食其力并深感自豪,她忙于地方自治局的事务,教农民识字,为村民看病,她神态严峻,高谈阔论,蔑视画家这种闲散人员。她的美学观点是从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路继承下来的民粹派的典型:“(图书室和药房)即使设备极不完善,我也认为高于世界上的一切风景画。”而画家却认为,学校和药房无非制造了新的需求和劳动的理由,是奴役链条上的一环,人应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有精神活动才值得追求,既然这个目标无法达成,那索性什么也不要做。“我现在不想工作,将来也无意工作……什么都不需要,叫这个世界落到地狱里去才好!”契诃夫奇妙地在一篇抒情诗般的小说中展开了严肃的政治性话题,他的笔调让我们很难认同严峻冷漠的莉达,但画家的观点又是那么自相矛盾不切实际,对立的观点无法得到解决。

nlc202309021325

繁重的工作压制人的精神,而无所事事者可鄙,这对矛盾在《万尼亚舅舅》中也得到阐发。教授夫妇的到来,打乱的不仅是乡间吃饭睡觉的生活秩序,也是人们的工作秩序,“我们本来个个都是埋头在自己的事业里,很忙的,都专心在建设着,然而你跟你的丈夫一来,我们就把工作都抛开了……你和你丈夫生活里的那种闲散,我们也都不由得传染上了……你们两个人到了哪里,就给哪里带来了毁灭……”阿斯特罗夫这段诿过于人的台词并不公平,却道出了他反复抱怨、一度放弃的工作对于他的意义。梦想破灭的万尼亚在绝望中也求助于工作:“得赶快再干起工作来,得忙点什么事情,不那样我可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

今天,工作对我们是人生中不言自明的道路,但在契诃夫的时代并非如此,贵族地主的子弟、受教育阶层去“工作”,主旨不仅是谋生,更在于自食其力,服务他人,是进步的表现。这是俄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变化,也与民粹主义播下的种子有关。在时代的潮流里,契诃夫站在了灰色地带,他理解进步的意义,但也看到进步带来的傲慢,他意识到繁琐的日常工作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干涸,令人异化。人永远在困境之中,没有一劳永逸的药方,所以,重要的是“忍受”。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结尾处索尼娅的独白)报偿被推向遥远的天国,那里有“镶着宝石的天空”,人间的罪恶和痛苦将会消失,笼罩一切的是慈爱、安宁和永久的休憩。

然而李六乙导演改变了这个温柔的结尾。前台出现了一个水池,叶莲娜戏水、玩耍,重复索尼娅的台词,抒情独白突然被粗暴的琴声割裂,吉他被摔碎,饱含着热泪和安慰、闪闪发光的词句,中断了。沉闷的生活永无尽头,衰老和死亡终将到来,谁能看到镶着宝石的天空?

索尼娅在呼唤:“我们要休息!”但契诃夫的剧中人得不到休息,他们辗转于困境之中,心怀梦想,然而梦想正如万尼亚的房间里那张“显然毫无用处”的非洲地图,既像嘲讽,又闪烁着奇特的诗意。剧中人把慰藉托付给心中的天国和他们见不到的未来,他们向往着,许多年以后的人们—也就是我们—将生活得更美好。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又有谁能说,契诃夫展示的困境已被解决?

(《契诃夫戏剧全集》,焦菊隐、童道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二○一四年版;《万尼亚舅舅》,李六乙导演,北京人艺二○一五年一月)

篇5:我看到的春天作文

每逢春天,我们都会去小溪边玩耍,收好背包,拿起渔网。在小溪边,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一经随风飘舞。踏上泛绿的草地,踏上岩石,小溪的冰面早已消融,鱼儿也开始嬉戏。小溪又恢复了勃勃的生机,散发着春的味道。小溪的中间有着一座小木桥,由于冬季的多雨与潮湿,木桥上泛出了点点青苔。当我们走上木桥,心里总是战战兢兢的。虽然我们经常可以满载而归。但胜败乃兵家常事。空手而归的时候也见多不怪了。池塘里的大鱼几乎很少,而更多的是小一些小鱼小虾。我们通常将小鱼小虾放生。给他们长大。才能在以后的时间里。玩得更加开心畅快。

还记得有年,我们抓住了春天的尾巴,在溪边,我们所幸看到了一条红尾的大鱼。它甩着尾巴。似乎要逃跑的样子。我们渐成包围之势。将红尾大鱼围在了笼中。只见一个小伙伴突然下网。呵!鱼抓到了。可对岸的一个小伙伴太过于激动,一不小心冲的太猛,掉进了湖里,同伴们连忙将他拉上岸来。他全身湿漉漉的。但看着那条被抓住的红尾大鱼。他开心的笑了。

篇6:我看到的星加坡作文

我和妈妈去星加坡看了鱼尾狮公园,鱼的尾巴狮子的头。鱼尾代表星加坡旧时是淡马锡渔港,狮头代表星加坡是狮城。鱼尾狮雕像代表新旧历史的融合。我在鱼尾狮前面照了很多相。

星加坡的标志性建筑——姊妹榴莲艺术馆。据说是用六亿新币建成的,现当于三十亿人民币。它的外壳就是两个榴莲,看起来真是美轮美奂,每年的艺术展都在这里举行。

星加坡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城市,如果有机会我再去看一看,

篇7:我终于看到了海的作文

这个事情就是我升入初中的第一大门槛——军训。看到这两个字,就会肃然起敬。我敬佩每一位教官的言行举止,又害怕他们那严厉的话语。当我知道8月24日至9月2日这十天,要在军营里渡过,去体会军营的生活及接受军事化的管理,这就是军训。这可是十天啊,它将意味着离开父母十天;慷慨的去接受太阳送来的礼物——阳光;去接受教官严厉的教导。

8月24日,爸爸开车送我到校车上,在这段时间里,车每向前开一点儿,我的眼睛就会湿润一些,我真想让时间停下“脚步”。可是最终还是到了校车旁边,我在万般无奈下上了车车没有开,爸爸妈妈也没有走,我不敢看他们,因为只要一看他们就想哭,最终还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啜泣起来。车开动了,我再次跟窗外的爸爸妈妈挥手告别,我非常恋恋不舍,哭的更加强烈了。到达军营后,我天天盼着9月2日的到来,想结束这枯燥乏味的军营生活。在我一次次的想要放弃时,我就会想到爸爸在军训寄语上写的一句话:“相信你一定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所以我一次次的战胜了自己想回家的欲望。在9月2日早晨,我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那一刻,就对自己说:“李颖,你已得到最后的胜利,你是最棒的!”

篇8:老师,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两年后, 我上《翠鸟》一课。课伊始, 我动情地说:“同学们, 现在让我们悄悄地走进一片芦苇地, 去看看可爱的小翠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想象。然后, 我让学生说说看到的翠鸟是什么样。学生大多说得特别精彩, 一个男孩说:“老师, 我怎么什么也看不到!”我灵机一动, 说:“孩子, 你自己找找原因。为什么大家都看到了, 就你看不到呢?”这个孩子红着脸, 一脸茫然。

又一次, 我在杂志上看到一位教师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的一个片段: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这位教师引读:“……有的山谷有几种蝴蝶, 上下翻飞, 五彩缤纷, 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 随风飘来, 又随风飘去……”读完了, 教师问:“小朋友, 读着读着,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有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 有的说看到了好多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有的说看到了蝴蝶在身边飞来飞去。教师都给予了适当的评价:“你们真会读书, 能够一边读一边想, 还把自己和蝴蝶想到一块去啦!真不简单!”这时, 一个学生却慢吞吞地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这位老师说:“哦, 你很诚实。老师第一遍读课文的时候也是什么也没看到, 后来我一边读一边想——读到‘上下翻飞’的时候, 我就想到这些蝴蝶扑着翅膀一会儿飞得高, 一会儿飞得低, 真有趣;读到‘五彩缤纷’的时候我就想到这些蝴蝶的颜色有红的, 有黄的, 还有其他许多种颜色呢, 真漂亮。现在, 你也来一边读一边想, 试试看, 你的眼前也会出现一幅美丽画面的!”于是, 学生再次读书, 然后告诉大家他看到了蝴蝶翩翩起舞。

这个教学片段不禁让我有了一系列的追问与思考。

“老师, 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原因何在?

以上3个教例都设计了听读想象训练, 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也是良好的读书习惯。但是,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一部分学生没有走进课文, 不会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这是导致学生“什么也看不见”的主要原因。在第3个教例中, 教师告诉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情境。

有了这样的认识, 我经常告诉学生, 读书的时候, 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按照文章里的样子去想你自己也在文章里头, 如同身临其境;另一件是想象你的面前坐着一个好朋友, 正在听你读文章, 你要尽力读得让对方好懂。

在第3个教例中, 教师不但能够把读书方法的指导暗含在表扬和激励中, 而且评价的语言也丰富多样。特别是当最后一位小朋友说什么也没有看到的时候, 教师表现得深有同感, 说自己第一次读书的时候也是什么也没有看到, 让学生一下子就消除了陌生感和紧张感。学生会想, 不光我是这样, 老师也有这样的经历。

篇9:我看到的朝鲜

我见到的朝鲜士兵

上午9:30许,我们排队通过了晖春的圈河口岸。离境之前,中国边防检查站的武警,为托管手机的旅客开具证明。按照朝方的规定,旅客是不能携带手机入境的。走出中国边检站,眼前就是宽阔蜿蜒的图们江。江水是深深的墨绿色,仿佛在两岸青山之间静静地沉睡。跨江大桥的钢梁,刷着两种不同颜色的防锈漆;在那中点的地方,就是中朝两国的分界线。

往返于两国边境检查站的摆渡车跨上了大桥,驶过静悄悄的江面,停在了朝鲜一侧的桥头。车门打开,走上一名朝鲜人民军边防战士。他身着的料子军服是我们所说的“马裤呢”的颜色,军帽比我军的大出一圈,在这一顶名副其实的“大盖帽”下面,是一张红扑扑的农家青年的脸庞。这是我所见到的第一个朝鲜的军人。他蹬上我们的大轿车,负责任地用手点数着车厢中的人数。不知为什么,比起记忆深处里,许许多多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中所见到的人民军将士,眼前这个年轻人,显得如此陌生。

与中国圈河口岸相对的朝鲜口岸,英文名称叫做“WONJING”,译作汉语,是“元汀”,或者“园丁”。口岸休息室的一面墙,被几十张彩色照片和中文的说明布置成一面墙报。照片上是广场上盛大的庆典、节日的礼花、阅兵式上的方阵、手持冲锋枪接受检阅的人民军战士,当然,在最醒目的位置,是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主席金正日。站在他旁边的,应当是国防部长吴振宇。岁月将勋章在他军礼服上不断累积,已经从胸前挂到了腰际。照片下面都是用计算机打出、剪下来贴到墙上的说明文字,将一些主题词送入眼帘:“太阳节”、“95诞辰”、“在20世纪里打倒了两个帝国主义”。等候过关的时候,我坐在休息室里翻看中文的朝鲜画报。一位11岁的朝鲜女孩儿叫郑时京,她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这位品学兼优的孩子,刻苦地练习小提琴,为的是实现一个心底的愿望:有一天为敬爱的领袖演奏,让这位为朝鲜人民日夜操劳的领导者在音乐中缓解疲劳。

比起宽敞的中国圈河口岸,朝鲜的园丁口岸是一个小楼房,我们排队过关,窗口后面,北朝鲜的海关人员使用电脑查验过关人员的证件。检查行李的x光机上,英文标着一种我不熟悉的品牌。

进关之后,我们排队手执证件,经过了又一道岗哨的查验,朝鲜的导游小金,和一位漂亮的姑娘、实习导游小洪已在对面等候我们。在关口转弯处停着几辆银灰色的小轿车,这是服务于来往中朝两国的商务客的出租车。同行的团友说,这都是80年代的日本车。直到第二天回到口岸,除在琵琶岛旅游区又看到这样的出租车之外,在城市的街道上我好象再没有见到过出租车。

我听到的志愿军英雄故事

小金来自平壤,是一位毕业于外贸专业的大学生。他说在夏季里为了应付很多中国游客进入罗津地区,他被临时派到这边担任导游。他用相当流利的汉语对大家说,请多多关照一个经验不多的他。与他同来的是小洪,一位漂亮的姑娘。据小金介绍说她毕业于英语专业,辅修汉语仅仅三四个月,来到这条线路实习。

小金告诉我们,在朝鲜境内只可以在指定的地点拍照,不能拍军人、军事设施,拍照领袖像的时候一定要照全,不能照半张脸。

碍于拍照的规定,我只能仔细地看,并且在脑子里把见到的图景试着作一种描述,以便后来可以形象地转达友人。从园丁口岸到罗津市,52公里的山路,都是土路。进口的日本旅行车走在这样的路上也是挺颠簸的,有些像三十年前在乡下时乘坐大拖拉机的感觉。窗外是青山绿野,偶尔遇到的溪流湍急而清澈。有时候在山转弯的地方可以见到成片的农宅汇成的村庄,朝鲜的民居比起中国的民居,显得屋顶更大,从远处看去,田野中的村庄直如一群撑了大雨伞的人们蹲在玉米地里相互说着悄悄话。

小金以一曲深沉的“阿里郎”开始,向我们介绍了朝鲜的历史风俗。原来“阿里郎”是一个在地主家打长工的青年,他与相爱的姑娘为逃离地主儿子的纠缠而远走他乡。但不幸当里郎外出时姑娘又被地主的儿子在深山中找到,里郎回家惊异之下愤而离家,姑娘则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刚烈的民族因而被称作是阿里郎民族。今天,6000多万朝鲜族人分布在全世界,其中3000万在韩国、2000万在朝鲜,另有1000万分布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窗外不尽的松树和玉米地之间,常会蜿蜒出土路小径,那是郭沫若牧羊哀话中典型的场景。这是一个松树的国度,一个刚强坚韧的国度。

在平壤有一座中朝友谊纪念碑,小金接着说。纪念碑以1025块石头砌成,象征着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那里有志愿军烈士的名单,其中有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名字。小金讲述着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罗盛教跳入冰水中救朝鲜少年,那些我们早已融入血液的志愿军烈士们的英雄故事。我的喉咙一阵阵地发疼,终于按捺不住让泪水夺眶而出。我说不清这泪水后面的感受,实在是太复杂、太深重了。

小金骄傲地告诉我们,在朝鲜实行“三大免费”,就是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免费,人民没有后顾之忧。这一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在餐桌上有团友说朝鲜人民的幸福指数可能并不低。小金说朝鲜是社会主义,而中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颇有智慧地说中国是计划生育、市场经济,朝鲜是计划经济、市场生育。在朝鲜,如果一个妇女生了八个孩子,就被授予英雄母亲的称号。

比起小金,小洪显得少言寡语。她只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手执麦克风客气而得体地向大家表示自己中文不好、业务不熟,之后便没有向全体团员说过话了。她在大家的掌声中唱了一首中文歌,是志愿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们一团人多是四五十岁的人,一个人将这支战歌唱到了底。

中午1点左右,我们到了一个旅游定点餐厅。这里的饭菜水平就是国内旅行社的“团餐”水平。荤素搭配、米饭不限量、餐后还有几片西瓜。我看了看,每张桌都有剩菜,说明质量完全按国内标准。而且其中多数的原料应当是来自国内。除了一碗酱汤之外,我们尝不到朝鲜人民的饮食了。

我在朝鲜的第一个观光点

午饭后我们进入了罗津——先锋市,这是一座位于朝鲜东海之滨,豆满江三角洲的城市。是1991年在联合国开发署和中俄等国共同促进图们江黄金三角洲开发的背景下,从咸镜北道划出的经济贸易区,是朝鲜的对外开放城市。

罗津与先锋,是被一个半岛隔开的两个海湾,拥有罗津港、先锋港。半岛狭长的顶端是一个半渔半耕的小村庄,名叫海洋洞。在1954年,金日成主席曾经视察这里,在旅游图上,这里标明为“海

洋革命事迹地”。据小金说,金主席来到村里,鼓励村民说,这里一边是山一边是海,可以一边在山下耕作一边下海捕鱼。金主席的教导极大地鼓舞了村民,他们把家乡建设得分外美丽。

今天,村民们都住在了结构简洁的两层高小楼房中,村子里还保留了几栋传统的农宅,供人参观。在当年金主席视察时走进的一家农户,门前有一个红地金字的说明,我看不懂朝文,但其中以阿拉伯数字标出的“43”和“1954”两个数字,经问过导游,知道“43”是1954年的“主体年”,看来主体年恰与中国的民国纪年相同。主体年是指金日成主席诞生年,主体,是指主体思想。小金告诉我们,主体思想是讲人是世间万物的主人,社会主义一切应当以人为出发点,动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客们拥到门前向门内探望,在院子里合影留念。我也凑过去,看到屋内窗明几净,不很宽敞的空间内整齐地摆着沙发、缝纫机,收音机和暖水瓶。正面的墙上是金日成将军、金正淑将军和金正日总书记的照片。

海洋村里到处是头戴小红帽的中国游客,我向着村子的纵深走了一段路,拍下了一个少女头顶盆子的背影。

村中的妇女们在一口清泉旁洗衣服,她们用的是棒槌。泉水异常的清凉,不少游客在这里饮水。妇女们身后向着海边方向,可以见到将村庄与海岸隔开的铁丝网。

我对罗津的印象:一个真正的田园城市

进入罗津市区之前,窗外闪过一个化工厂。小金告诉我们这个厂叫胜利化工厂,是许多年前由俄罗斯投资的炼油厂。进口中俄伊等国的石油。由于朝鲜拒绝了俄国所提出的朝鲜不能答应的条件,因而撤走了专家。但是聪明智慧的朝鲜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研究掌握了这些设备的操作方法。但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小金说,化工厂还是停产了。小金说到罗津市的招商引资、说到朝鲜的经济建设时,不时会提到这一句话。

此后在罗津,我没有见到工业企业。在罗津港口,我见到不多的几行集装箱,码头上的吊车没有作业,驾驶员操作者吊车空转,似乎在打发时间。

从乡村走进城市没有明显的界限。

城市的街道两侧是农田,人们一步就从街道迈上了田埂;街道两侧也就没有柏墙一类的城市绿化;街道是砂石路,没有快慢车道的标志,两侧是以明沟来排泻雨水。城市没有广告,但处处是以混凝土或是钢板制成的标语;据小金说全朝鲜只有韩国在南浦投资的汽车厂有一面广告牌;城市中没有店铺相连的街市,也没有宽大气派的行政广场,可以说在罗津感觉不到有行政中心或是商业中心的存在;剧院前的广场可能是全城市最大的公共空间,大约几千平米;城市不同的街口地段,有不同内容的巨幅油画,成为醒目的结点。城市中很少汽车,但是我也见到了一辆奔驰320,人们更多是步行和骑自行车。小金告诉我们罗津有公共汽车,但只在上下班的时候开行。我想,罗津可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田园城市。

我看到的朝鲜农贸市场

如同在美国旅游一样,中国的游客是被安排在一条特制的观光通道中,与当地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一点在朝鲜显得更加,突出。例如我们所下榻的琵琶旅馆,曾经是朝鲜领导人夏季里避暑的度假地。住在这里,我们只有远远地眺望大海,或者在前后排的别墅间散步。在通向外界的路口,会有胸别像章的年轻人礼貌地提示到此止步。

因此要感谢朝鲜有关方面,在罗津给我们安排了到农贸市场购买海鲜的节目。在这里我们仿佛是暂时走下了专为游客安排的旅游传送带,近距离地感受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

农贸市场坐落在一条主要街道的背后,沿着街道摆着三行供交易的物产,两侧靠墙,一行居中。市民和游客们在由此形成的两条通道中走过、选购。与中国的农贸市场比较,是人多货少。例如卖粮食的摊位上,两行粮食的后面挤坐着三排的卖主,她们拥挤在一起、企盼着客人来光顾自己的粮袋。凡成交的时候,收钱的都不是货物的主人,而是另外一位,她统一收钱并将交易记录在一个帐本上,可能是要统一做一种结算。看来农贸市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这些大妈大嫂们大概是将自家的余粮通过集体组织统一拿出来卖,而不是作为纯粹的私人行为或者一个专业的粮食商贩来卖粮。

朝鲜的海鲜很便宜,我们买毛蟹,三元一只,海胆两元一只。如果多买还可以打折。这些海鲜在我们傍晚用餐的时候,餐馆收一点费用帮我们加工。在市场上也有不少国内没有见过的物品,例如有一种煮熟的墨鱼,肚子圆鼓鼓的,填满了米饭,所露出的须子象是一个胖娃娃头上一缕流海。一位朝鲜妇女蹲下来选购这样的墨鱼饭团,随即捧起一个就吃了起来。

韭菜细细的叶子,提示我这才是已经久违的原生态的韭菜。市场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水果和蔬菜,像香蕉和菠萝、西红柿,其漂亮的样子显然是来自中国。市场中有一条街是装饰材料,其中有来自中国的瓷砖。看来朝鲜家庭的内装修也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

朝鲜市民的服装颜色偏深,深棕、深蓝、深灰,而且多是一种涤卡面料,挺括而光滑。式样有西服便装,也有金正日装。基本上没有见到身着民族服装的朝鲜人,以头顶罐子或是包裹的也极少。讲究一些的男人会着一身套装、提一件公文包,或者踏一辆自行车。朝鲜的妇女多数都烫发,看得出来她们中有不少人修剪过眉毛、使用化妆品。但是如同中国一样,女性的肤色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因田野劳作而显得粗糙,也有的会白净细腻,但是我没有看到因营养不良而造成的菜色。无论男女,胸前都有一枚像章,那是一面飘着金日成主席头像的红旗。

人群中会不时走过人民军的官兵,他们的服装与边境线上的国防军人差不多,都是深色的“马裤呢”。在桶式的军帽上,不同的帽饰提示着他们不同的军阶。他们大步在街上走,如同行军。仔细想一想,今天在中国的城市里,除非执勤,军人特别是官兵一道在街上步行的场面,已经不多见了。

篇10:我看到的情与爱作文

我看到的情与爱

情,

一种无代价的付出,

爱,

一种无私的牵挂,

一种无限的思念。

情之间,

似乎隔有一层地球引力,

与爱保持着距离。

情失去了爱活不了,

爱离开了情会死去。

爱,

情,

看不透,

说不清,

沉得深沉,

沉得醉人。

那是什么颜色?

不能确定,

她色彩斑斓。

情,

让人情不自禁,

爱,

爱得激烈。

情与爱,

就像她,

她时刻关心着你,

爱着你。

回家时,

她为你准备好你最爱喝的饮料,

这时,

就产生了情。

世间上会有多少情,

在你不注意时不断产生,

那爱……

我看到的情与爱作文150字

篇11:我看到的黄河壶口瀑布作文

黄河,人们都说它的水是从天上来的,我从小就感到很好奇。今年署假,家人带我出去旅游,我们第一站就是去黄河壶口看瀑布。

我们乘车到了壶口瀑布景区后,一下车就听见了黄河水奔腾的声音。我在迫不急待想看到瀑布心情的促使下,总是跑在家人的.前面。在我们向景区观布台行走的路上,我一直觉得咆哮的黄河水声,惊动的天地都在震动,而且声音是越来越大,越来越越震耳欲聋,越来越感到恐惧和震撼。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就像是成千上万下山的猛兽一样横冲直撞,也像是冲锋陷阵的千军万马勇往直前。从黄河龙槽上毫不犹豫冲下来的河水,形成了一幕幕壮观的瀑布,瀑布发出来的轰鸣声如雷贯耳,人们面对面高声呐喊的声音一点都听不见,完全淹没在了瀑布的轰鸣声中。瀑布溅起的浪花像一朵朵白色的云雾,一阵胜似一阵,像一团团黄烟,在河谷中飞腾,气势雄伟壮观的让人惊叹。当我们接近瀑布边沿时,瀑布溅起的水雾,随风飘舞而来,不仅让人睁不开眼睛,而且还毫不客气地往嘴里和鼻子里硬塞,顿时令人感到丝丝凉意和清新。站在观布台上观看黄河,壶口瀑布就像咆哮的巨龙在飞腾起舞,无比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优美诗句,最能代表人们的心情和感受。

上一篇:工程降本增效方案措施下一篇: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