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2024-05-06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共18篇)

篇1: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篇2: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忙着上新课而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学数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

有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就不喜欢学数学,其实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非常密切的,只要我们对它感兴趣了,学习它就非常轻松来了。

二、要改变观念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六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初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

三、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在校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成绩的好坏,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新知识,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讲;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合理安排听课过程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练习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3、对于课堂中讲的知识及时的回顾、反思

四、做练习及时巩固

篇3: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篇4: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1.填一填。

(1)折线统计图既能看出数量的( ),又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 ),分为( )和( )两种。能同时看出两组数据变化情况的是( )统计图。

(2)反映一家人身高情况,用( )统计图较好;反映一个人身高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小红为了提高自己的跳绳成绩,最近一段时间练得很刻苦。她记录了每天的锻炼情况,并绘制成了统计图。

(1)小红第( )天到第( )天跳绳成绩提高最快,第( )天到第( )天提高最缓慢。

(2)估计小红第6天的成绩大约是( )个/分,达到每分钟130步大约是在第( )天。

3.下面是某市5月份第一周(1~7日)每天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1)这是一幅( )式( )统计图,它适合表示( )组数据的( )情况。

(2)这周中,( )日温差最大,相差( )℃;( )日温差最小,相差( )℃。

(3)这周最低气温的变化情况是( )。

二、巧手操作。(32分)

1.下面是阳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统计表。请完成折线统计图。

(1)该校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增加最快的是( )年,比上年增加了( )辆。

(2)平均每年拥有汽车( )辆。

(3)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

2.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如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1)( )飞机的飞行时间长,比( )飞机长( )秒。

(2)起飞后第15秒,甲飞机的高度是( )米,乙飞机的高度是( )米。

(3)起飞后( )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 )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三、解决问题。(35分)

1.下面是某股票昨天的交易价格统计图。

(1)每天股票交易的开始时间是( ),一天交易( )小时。

(2)该股票前一天的收盘价(每天股票交易结束时的价格)是10.55元,昨天收盘时( )(填“涨”或“跌”)了( )元。

(3)你能说说该股票昨天的走势(价格变化情况)吗?

(4)不计算,你能估计出该股票昨天交易的平均价格大约是多少元吗?

2.下面是甲、乙两地去年4~10月份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1)两地的月平均气温哪月相差最大?低温是高温的几分之几?

(2)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地一年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篇5: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起诱导作用。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篇6: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在学习不等式这一章的时候,发现全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参入进来。可能是因为这一章刚开始学习内容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吧。从这里我们也看出来了。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因为以前的基础相对差一些,碰到问题时他们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去做。久而久之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自己也没办法了也只能放弃了。

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要给他们找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多增加一些自信心。慢慢的他们自信有了,那么他们的成绩也会提高一些。再就是发现这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他们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自己不能控制住自己。我们可以通过正面引导,反复提问,检查落实,勤于督促,利用激励式评价“你能行”,“你会进步的”抓好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后进生不良习惯的转变。使他们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篇7: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整节课进度较慢,各个环节推进也较慢。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在平行线定义的归纳环节,我只是叫学生“说”出平行线的定义后,强调平行线应满足的三个条件,课后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来展示更好一些,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再强调三个条件效果要好得多。

本节课的另一个失误是时间掌握不合理,完成两个“自学指导”用时太长,以致于在“巩固练习”环节,忽略还在板书的两个孩子,就开始对题目进行分析了,而且“达标检测”环节没有落实。反思失误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对教材不熟悉。

1、在归纳平行线定义环节,学生ZGT认为“两线间的垂线段都相等,两直线就是平行线”,学生SJL认为“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我在选择哪个作为平行线定义的问题上解释的有些含糊不清。评课时马老师说,第一个可理解为平行线的一个性质,不能作为定义,这样的解释就比较清楚了。

2、在探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给学生强调了不包括“重合”,因为两直线重合后实际上就是一条直线了,而马老师说可以把重合解释为“平行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样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形成对比便于记忆。

3、在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环节,过多强调画法、步骤,而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已经接触过了,又浪费了时间。

篇8: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反思

一、构思45分钟的教与学

我的课堂过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基本上被称为“满堂灌”, 学生没有思考空间, 没有交流讨论的平台.面对当今的学生, 我转变教学模式: (一) 学生预习、讨论交流; (二) 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 (三) 课堂练习, 巩固所教的内容; (四) 内容归纳小结, 把握好课堂中教与学.

二、尽量以实例为模式引入学习内容, 吸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 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 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 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 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在七年级数学中已经扩大到有理数, 出现了负数, 负数的引入, 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 讲完这段教材之后, 客观地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 但尚难深刻领会,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识障碍, 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七年级组班级篮球的某一场比赛中, 本班上半场赢5分球, 下半场赢3分球, 结果全场赢8分球;而另一场比赛中, 我班遇到强队, 上半场还能赢球4分, 而下半场输球6分, 结果全场输球2分.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钩来.我巡视一遍, 再补充, 把赢球记作“+”, 输球记作“–”.这两场球怎么表示?多数同学很快就写出 (1) (+5) + (+3) =+8, (2) (+4) + (-6) =–2, 紧接着, 我要求学生举出能与正、负数联系的贴近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地发挥,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善于理解学生、贴近学生、鼓励学生

居于该班级学生, 他们思维能力慢, 只有允许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练习空间, 多做多练一些基础题.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只要重在参与学习数学, 把“教育权威”变成“朋友同学”, 使学生看到亲切的笑脸, 时常听到“你真行”“你做得真棒”“开始有进步了”“只要你参与学习数学,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评价语句,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环境中, 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看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勇于创新、善于探究.

四、端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从七年级新生开始, 就应重视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学生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 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做练习集.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 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发现本节课内容中难懂之处, 带着问题上课才会更有动力, 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当然, 在数学课本中也有内容较浅的章节, 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时就要听老师在讲课时与书中的不同之处或者老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 (2)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当天知识, 养成复习的习惯.数学中有些定理、定义、概念的应用对于部分同学而言仅凭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不能及时掌握的, 需要一个反复操练和应用的过程, 所以自己在课后要学会经常总结归纳学过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

五、创造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参与实践, 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认识结合起来.

在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课堂实践活动.例如, 教学中“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画三视图”“制作轴对称图形”等.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参与、操作、讨论、交流、回想生活中常见到的实例.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 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 能手脑并用, 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能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实践结果,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六、展示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要妥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例如,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长方形、球等) ,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七、教学中的困惑

篇9: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关键词:写作;词汇;句型;提纲;模仿;自评;互批;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基础技能。写作是中学生应该撑握的一项最难也是基本技能。近年来中考中书面表达占据至少10%的分值。这让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是根据对我校多届毕业生书面表达的最后得分的统计情况,我们发现书面表达的差距是最明显的。以我校2015年中考866人参加所获得的数据为例:约38%即329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可以拿到10分以上,约40%即346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可以拿到5-9分,但仍有约22%即191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拿到5分以下。因此要想提高中考成绩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从多加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让每一个写作的话题都贴近她们的生活,精心准备一堂写作课,坚持以学生为主参于主体。现在我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课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写作教学。

首先,全面分析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要问题。《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根据图示或提示写简单的文章、写日记、写信等。《Go for it》教材每单元也编排了较多的围绕本单元功能话题的写作练习。但学生们往往不能很好的根据所给信息和要求来写出质量高的作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习惯性的使用翻译方式,用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2、时态、人称、词形、单复数及短语搭配等基本语法运用不当;3、格式,人称错误;4、连词等运用不到位,没有基本的文章脉络,信息的堆积;5、书写基本功差,断句,段落间距和词的间距不明显。有位老师总结写作的要点如下:先读提示,弄清要点与格式;时态、语态要当心,前后呼应要一致;句子结构要搭配,语言习惯莫违背;文章写好要细查,点滴错误不放过。如本篇写作主要是谈谈自己的日常生活,使用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注意的关键信息是日常活动如起床,洗澡,吃饭,刷牙,穿衣服,运动和上下学等动词以及频率副词的使用和时间的多种表达方式。根据规律可以总分总三段式解决段落问题。

其次,充分的听说读信息的输入。英语教学中的写一定是在听、说、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是学生用努力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所学用英文叙述自或者生活实际或则思想情感的过程。在本课的写的训练中,首先要强化日常活动和时间表达的词汇、第一人称的动词用法和基本的句型。在写作之前先读背2b 和3a 的文章案例,以便积累词汇、短语、好句子,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同时在读背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在写作中正确地运用英语句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 ”。适当训练学生改变人称造句、复述课文等,从领会他人的日常生活提高到灵活应用于自我的生活,做到边学边用,在用中学,学中用,因此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再次,在写之前可以先列提纲,适当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点,把握写作的段落和词数的控制能力,为写出规范的作文打好基础。注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具体动作内容描述要清楚而且要详略得当。列提纲也便于教师根据提纲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不足。认真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注意句式变换和连词的使用可以为我们的文章添彩。如and, but, so, because是我们本单元可以使用的连接词。

最后,采取自批结合同桌互批的方式来发现问题。 初一学生的写作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心。可以尝试首先学生们可以交换作文批改,有助于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加学生的“读者意识”,使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再订正之后,小组决定推出优秀作文让老师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也可以写出模范作文,培养写作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人人争当模范小作家。教师评价小组推优作文时教师需要多使用鼓励的评价语,欣赏学生们的每一个小进步。如我欣赏你的某一个词,某一个句子等等。本课中就有很多学生写出很多经典的句子如:I always eat breakfast at 8 oclock. Because my mother says, “it is good for my health.” I never eat anything after dinner. Because i dont want to be fat. I like playing soccer. So i always play soccer after school for an hour.等等这些美句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注,并表扬她们的成果。也有一些学生犯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如:I never late for school. I like play basketball. 等这就需要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寻找错误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犯错的学生理解记忆。切记直接给学生范文,抹杀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篇10: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对本学期教学进行反思:一: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 “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 “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11: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同样一节课,同样的内容,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总的来看,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教高,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会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到转化思想是是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少数同学参与意识淡薄,我也曾激励他们参与,效果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学生推到主动的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方根》教学反思

★ 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计划

篇12:七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首先,课前的预习,当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学生们能预习的比较充分和深入;当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学生们根本不能保证预习的质量。

其次,学生们自学的能力目前不是很高,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部分问题,优秀的学生都理解不好,更何况其他学生呢。(有人说把难问题分解,但难问题就一定能分解吗?即使能分解,那分解后就一定不难了吗?)再次,刚开始的时候后进生还非常积极,但后进生并不是三天两头就能赶上来的。新鲜劲过后,他们又开始犯一些“老毛病”,比如说懒,不只是身体上了懒,还有大脑的懒。

篇13: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一、“学·导·用”教学模式介绍

“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从最初的模式设计,到实践研究,然后调整模式,再实践探讨,再调整,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初中英语“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它包括前置先学、合作共学、释疑导学、运用活学这四环节。

前置先学: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前置学习单”对新课先进行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新课的整个轮廓,找出新课的重点,及时发现疑难点,为课堂上合作共学做好前期准备。前置学习单的设计应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学习单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学习内容,材料不宜过多或者太具体,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前置学习单一般提前一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合作共学: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兵教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这也是该模式的一大优势。合作共学的前提是要分好班级4人小组,并对小组长和其他成员进行培训,明确职责。组长的指令要明确,共学什么,“兵”要教什么,这些都要培训到位。比如说学生自学了新单词,那么合作共学时针对自己不会读的单词进行交流,上课就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好。在交流讨论中,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他人的同时也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评价自己,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释疑导学: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自学、共学后剩下的疑难问题。它包括评价展示、探究解疑和精讲归纳等环节。学生走到台前,教师退居幕后,当学生的发言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巧妙“插话”,当点则点,引导学生朝主题方向发言;当学生的发言讲不到点子上时,教师要接过学生的话题,当讲则讲,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诠释,并及时进行相应的练习,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运用活学: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消化,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对话朗读大比拼,对话表演,课本剧表演,课文复述、改编、续写等。

二、“学·导·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下面以一节县级研讨课(教学内容为仁爱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6Topic 3Section C“Keeping Safe on the Street”)为例,简述“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并运用新单词和词组,了解常见的交通规则、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和懂得珍爱生命。

1. 课前

教师要编写好前置学习单。本课的前置学习单为:

A.音标挑战。

请认真拼读课本P129和P130中出现在P47和P48的18个新单词。若有不会读的单词,请在单词左边注上问号。

(这一设计的依据是:音标拼读是七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这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

B.英语大阅读。

①独立朗读Section C 1a课文并标好行数,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新单词并在其正下方写上汉语意思。

②朗读1a,根据1a内容试着完成1b。

③翻译1a并运用P112的课文注释、同步整合方案等,用红笔找出课文中的短语并标上三角号,找出句型和情态动词并画上横线,想一想在情态动词后面的动词有什么特点,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这一设计抓住简单原则,学生都能完成,从而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2. 课中

首先是激趣导入。教师在课堂中先播放交通事故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我们应该怎么做。他们会得出结论:We should obey the traffic rules.接着,教师向全班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上课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有学习方向。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后面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边谈论图片边呈现有关新单词,即在语境中教学单词。教完单词后让学生多读几遍单词,对单词音形义同时接触。T:Can you pronounce all the new words?Now sit face to face and pronounce th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pronunciation.If you can’t,please turn to your team.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共学。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还不会读的单词进行对学群学。所有学生必须起立,按照A→D、B→C这样的对学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巡视。学完后的小组同学坐下。随后教师任意抽查若干小组展示,读错的单词让其他组帮忙纠正。然后再次进行全班合作共学。在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图片教学,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紧接着教师将话题转回到原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上。T:Boys and girls,the words we learnt just now are all about traffic.To keep safe,what should we do?What shouldn’t we do?Please discuss the things we should do or we shouldn’t do in groups,then write down your results of your discussion on your exercise books.这一环节既抓住了根本,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教学P48的3、4就很顺畅。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共学,学生很快地学会了祈使句的肯定及否定形式,也为阅读课文Keeping Safe on the Street做好了铺垫。然后请若干小组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组同学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其他组同学及时评价。

随后,教师让学生走进阅读天地。默读完课文后,判断句子的正误。6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并出示答案,学生们核对答案并就课文内容和1b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展示交流时可以向其他组求助,这又是一次合作共学。通过多次合作共学,学生掌握了情态动词的用法及文中的重要句型。

最后,让学生完成本课最后一项任务,即小组根据图片讨论P47的2中短语的意思:a ticket for speeding,a ticket for drunk-driving,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a ticket for making a wrong turn.组内讨论之后,让全班学生群策群力快速讨论出最好的翻译。结果学生将以上短语翻译成:超速罚单、酒驾罚单、乱停乱放罚单、随意拐弯罚单。这次合作共学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不偏离任务的中心,而且学生还在无意识中把a ticket for的用法掌握了。课堂上最后10分钟让学生消化本节课内容,先在本组内每人就“How to keep safe on the street”进行发言,然后当堂在作业本上写下来。

3. 课后

在下课的最后一分钟,教师给学生下一课Unit 6Topic 3Section D的前置学习单。

A.单词闯关。

请认真拼读本话题单词,若还有不会读的单词,请在单词左边注上问号。熟记单词并准备在课堂上抢答。

B.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①复习P48的3、4,并写出肯定祈使句3句、否定祈使句2句。

②复习Section A和Section B中问路的几种情况。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这是我们“学·导·用”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感受、自我发现、自我内化、自我超越,成为学习、生活、成长的主人。

三、“学·导·用”教学模式的反思

近3年来,我们通过听专家讲座、看课改专著和外出学习,实验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定期召开研讨活动,通过上课、研讨、再上课、再研讨等形式,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上课技能得到空前的提升。不少实验教师应邀到四川、广东等省上研讨课,受到与会教师、当地教育局领导和郭思乐教授的好评。实验班级的学生面貌大大改观,课堂上学生变得积极向上,非常自信大方,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学生小组合作思维活跃,语言流畅,大部分学生成绩优秀。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相比,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高出了许多。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课堂氛围不够生动,学生兴趣调动不够;教师还是讲得太多,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教师较多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有假合作学习的现象。这些是我们今后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4: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如何用好、用足教材,在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新教材来看,它更加注重学生预习习惯、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各种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相反,对于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要求则略显模糊。如标点的使用、句式的了解和训练等等。就七年级的初中生而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真正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等等,才能在预设教材时,有一个正确的预测,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化,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

课堂是教材呈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终身受益。但是,学生刚由小学转到初中,教师的指导也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使课堂达到最优化。此外,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要为了所谓课堂教学的“完美”而一味地勉强学生,导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三、挑战自我,不断成长

篇15: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四季红中学

王娟

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反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的转化。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这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和存在各自的薄弱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做优生的培养又要照顾中等生,更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加强个别辅导、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尽可能给各类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2、抓好“三基”教

“三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 指出“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是初中代数、几何中概念、法则、性质、公式以及由内容反映出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技能是应用基础知识按照一定程序及步骤来完成的动作、能力,是对 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三基”教学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进一 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素质教育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又依赖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式,因此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教学的重要体现。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以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4、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恰当介绍中国古今数学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科学贡献逐步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意识到有责任继承民族的光荣传统。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后,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1.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二是数形结合法: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其次。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应恰当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及相关有趣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的美,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抚慰,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难;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4.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馈基础上,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可能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会得较高分数的机会,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篇16: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引导复习三角形的知识,首先以问题引入:本单元我们还认识了什么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标注上各部分的名称。交流展示,以学生画的三角形作为材料展开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作高复习,培养学生归类的能力。

全课总结:通过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根据板书回顾系统的知识,并且提出课下自己复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内角和。

篇17: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课中我能放手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他们疑惑的,并停下脚步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互相纠错中获得准确的认知。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这是我所乐见的。他们的表达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就在表达当中,锻炼了胆识,学会了思考,学会自我完善。如学生说60小格的算法,就有多样性,有的说5加5,有的说用乘法口诀,还有的说两种结合,甚至有的说12乘5等于60这样超出知识面的话,最后都知道用乘法口诀是比较简便好用的。部分学生说大格小格,以及认识时分时不够准确,学生能立马站起来评价纠错。还有29分的认读方法也让我心花怒放。学生其实很聪明,只是缺少我们认真的期待。认识时分的关系,学生能认真观察,发现1时等于60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很顺利,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数学学了多少并不是衡量好课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会说会发现,碰撞出更多知识生长点,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焦点。

二、发挥多年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有所体现

一堂课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设想走完全程的,它一定有旁逸斜出的时候,这样才是真实的课堂。本课中我能抓住几个突发的状况,将错就错,以点散开,稍微点拨与启发,学生立刻豁然开朗。如学生对时认识较好,对分认识不好,这是我课前有所意料。但我能停下来,让学生说出07分是怎么认识的,并让学生给予帮助指正,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共同提高。拨一分的认识时也花了不少时间。在学生说出分针“到了”,我能抓住这个有效教学资源,顺势问为什么说分针到了,让学生理解分针又回到了起点,走了一圈就不难理解了,既尊重学生的发言,又顺便突破了难点。

三、教学环节衔接自然,但不够紧凑

课开始我能围绕课前让学生自习的内容展开教学,在检查交流学生的自学作业时,为了照顾部分学生的疑问,过程有些拖拉,节奏慢,不够紧凑。认识时分我能充分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观点,展开充分的交流,不管师生还是生生,我个人认为比较满意,学生突然迸发的火花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很关注的一点。由于这个过程又有几个学生看分不是很准确,我又放慢了速度,致使后面内容无法上完,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不过我还是坚持上到哪是哪的方式收场,因为当课堂经常出现好风景,会让你多留恋多驻足,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又很人性。课中各个环节能顺利衔接,过渡语言也较为合理,引导语言较有启发性,但不够儿童化,不够亲切。

四、关注重点,突破难点

篇18: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中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后续学习的需要, 要加强抽象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花费时间较多的就是解题, 解题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解题后的反思更是必不可少的, 它会有醍醐灌顶的收获, 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 真正领悟到数学的思想和知识的结构, 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智能和潜能.

在新课程改革中, 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七年级的学生, 其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 并以形象思维为主, 立体发散思维较为薄弱, 在数学中, 要引导学生构筑起一个有序、有效, 逻辑严密的思维体系, 尽快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 解题后学会反思就是其中一种. 何谓“解题反思”? 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 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 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 考核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 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 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 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 严密完善? 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 众多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 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步推广, 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举一反三, 多题一解? ……如此种种, 就是“解题反思”.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介绍解题后如何进行反思:

一、反思解题本身是否正确

由于在解题过程中, 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因此解完一道题后, 就很有必要审查自己的解题是否混淆了概念, 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 是否特殊代替一般, 是否忽视特例, 逻辑上是否有问题等等, 这样做是为了保证解题无误.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选用一些错解或错题,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解题后思考的重要性.

例:某种商品进价800元, 出售时标价1200元, 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 商店准备打折出售, 但利润率要保持5%, 则商品打几折?

解:设打x折出售, 根据题意得:

1200x - 800 = 800×5%, 解得x = 0.7.

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 这样解对吗? 通过学生反思得知, 如果将x = 0.7代入原题目中进行背景分析, 验证, 其矛盾是明显的, 其错误是售价表示有误.

正确解法:设打x折后出售, 现售价为1200×x/10, 方程应列为1200×x/10- 800 = 800×5%, 则x = 7.

学生反思至少有以下两点收获:1所设未知数与所列方程中未知数含义要一致. 2商品打x折出售表示在售价基础上乘以x/10, 这样遇到类似的题目不会出错.

二、反思有无其他解法

对于同一道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可能得到不同的启示, 从而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 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凑几种解法, 而是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 使我们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中,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其思路是把三个内角拼到一起, 构成平角, 可以把三个角“凑到”顶点处, 也可以把三个角凑到一边上, 那么能否把三个角“凑到”三角形的内部和外部呢?

如下图:

过P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ST, MN, QR.

在左上图 中 , ∠A = ∠QST = ∠SPN, ∠B = ∠SQP =∠NPR, ∠C = ∠NRP = ∠SPQ.

∵∠SPN + ∠NPR + ∠SPQ = 180°,

∴∠A + ∠B + ∠C = 180°.

在右上图中, ∠A = ∠ATS = ∠SPN, ∠B = ∠1 = ∠NPR, ∠C = ∠2 = ∠SPQ.

∵∠SPN + ∠NPR + ∠SPQ = 180°,

∴∠A + ∠B + ∠C = 180°.

这种思考就是“一题多解”,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思考, 进一步体会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使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 也为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埋下伏笔, 提供解题思路.

三、反思题目能否变换引申

改变题目的条件, 会引出什么新结论, 保留题目的条件能否进一步加强, 条件作类似变换结论能否扩大到一般, 像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全方位思考, 常常是学生发现新知识、认识新知识的突破口.

例:有一列车身长200米, 速度为72千米 / 时的慢车和一列车身长300米, 速度为108千米 / 时的快车在双轨线上相向而行, 若两车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 需用多长时间?

分析:此题可采用质点分析法, 渗透平移理论, 把两车车尾抽象成两个质点, 其运动方向是相向, 其距离因车头相遇可知为两车身长之和, 目的是错车完成即两质点相遇, 其间两车运动状态位置不加考虑, 此问题实质为相遇问题.

变题1:若快车追慢车, 从快车车头赶上慢车车尾到快车车尾离开慢车车头需用多长时间? (把快车车尾、慢车车头抽象成两点, 此问题是追及问题.)

变题2: 若快车上乘客看慢车完全驶过需用多少时间? (把快车乘客抽象成一个点 , 他相对于慢车是怎样运动的 ? )

变题3: 若慢车上乘客看快车完全驶过需用多少时间? ( 把慢车上乘客抽象成一个点 , 他相对于快车是 怎样运动的? )

通过这种反思, 由一题多变, 侧重训练了思维的递进性, 由多题一法, 侧重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多向探索, 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这样让学生掌握解法,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思解决问题后的思维方法的迁移

解完一道题目后, 不妨让学生深思一下解题程序, 有时突然发现,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有时体现一种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它对于解决一类问题大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中涉及线段的和、差、倍、分和角的 和、差、倍、分, 学生初学时, 对这两个知识点其思路是清晰的, 但书写有时不规范, 其实有关这两个知识点的题在书写上是大同小异的, 其基本框架相同, 应引导学生对比着模仿书写.

例如:已知直线AB, O为其上任意一点, OE, OF分别平分∠AOC, ∠BOC , 求∠EOF的度数.

∵OE, OF分别平分∠AOC, ∠BOC,

∴∠EOC = ∠1/2∠AOC,

∠FOC =1/2∠BOC .

∴∠EOC + ∠FOC =1/2∠AOC +1/2∠BOC =1/2× 180° = 90°.

即∠EOF = 90° .

已知线段AB, C为其上任意一点, AB = 10, 点E, F分别平分AC, BC, 求EF的长.

∵点E, F分别是AC, BC的中点,

∴ EC =1/2AC, FC =1/2BC.

∴ EC + FC =1/2AC +1/2BC =1/2× 10 = 5.

即 EF = 5.

这两题从图形上观察, 其图形构造规律是一样的, 只不过涉及具体不同对象, 这也暗含着其书写格式的大同小异.也必然让学生联想到给一道关于角的和、差、倍、分等的例题, 根据其图形形成规律, 进行思维迁移, 我们同样能构造一道类似的关于线段和、差、倍、分的例题.

五、反思条件来源及解题背景

七年级学生解题时, 有时为了解题而解题, 不注重思考条件背后隐含的意义, 和与这道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点或背景题型,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一筹莫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解决此类问题, 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提高解题能力. 以七年级相交线学习为例, 有道练习题引人深思.

例: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组对顶角? 六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组对顶角? 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几组对顶角?

学生拿上此题后就开始数, 第一问可以, 第二问就数糊涂了, 第三问更是目瞪口呆, 教师此时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 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对顶角怎样产生的, 来自哪里, 学生明白一组相交直线产生两组对顶角, 这是一个基本图形, 下面要引导学生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能分解出几组基本图形, 学生明白有三组, 总共六组对顶角, 那么六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能分解出几个基本图形呢? 这实际是一个组合问题, 但学生没有学, 代数中以前讲过“握手问题”, 就是这道题的背景、本质.那学生就容易解决了, 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每条直线要和剩下的直线“握手”, 有 (n - 1) 次, 有n条直线, 就有n (n - 1) 次, 但a和b握与b和a握 , 两次算一 次 , 所以基本 图形有n (n - 1) /2个, 对顶角有n (n - 1) 个. 总之, 解完一道题目后, 作为我们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这道题给的条件究竟有何深意, 如何有效地转化为解题“利器”, 在教材中是否能找到原型, 它是怎样将原题的条件移植、变换得来的, 从中能找到怎样的规律, 多思之后必有收获.

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 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进行大量解题训练的过程中, 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后的反思. 许多同学完成作业后, 因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不同, 或者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 大部分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 未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和升华, 学习数学, 也就只能登堂未能入室.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应积极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参考文献

[1]宁建华.基于数学问题的学习探析[J].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11) .

[2]高文.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杨之.初等数学研究的问题与课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132.

上一篇: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我的妈妈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