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2024-05-21

对人学研究的几点认识(精选四篇)

对人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篇1

人是什么?人是“天地之间最为贵者”, 中国的先哲如是说;“人是万物之灵”, 东方和西方的哲人如是说;“人, 一半是野兽, 一半是天使”, 德国19世纪的资产者如是说。古今中外, 关于人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学是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人学研究是以人为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只有“个人”才是直接现实的存在, 只有“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 才是历史的前提和人学研究的对象。

人学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处理好人学与人的科学、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在人学与人的科学的关系上, 我国的人学研究比较自觉地避免把人学泛化。人的科学仅指研究人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科学以及由此组成的学科群。人学则实际包含两个层次的基本内容:一是综合人学, 以达到对“完整人”的研究;二是哲学人学, 从完整的人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哲学理论。在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上, 人学相对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 但它必须以后者为指导。在人学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上, 人学是一门科学, 而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 人学包括人道主义, 但不归结为人道主义。人学不只是研究人的某一现象、某一方面, 也不是取代哲学, 而是旨在建立一门新的科学, 寻求哲学、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之本, 为当代哲学变革和发展提供方向和途径。

二、人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1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 不能一部分人发展, 一部分人不发展;二是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 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马克思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两者密切相关, 相互促进。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就不可能实现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条件, 只有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更好地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马克思主义历来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作自己的理想目标。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看作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 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 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认为, “社会本身, 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 也就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本身”。人是社会的主体即生命的实体基础, 社会则是个人活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个人只能在社会中生成为人, 因而社会就成为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也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人”。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基本动力、终极尺度;研究社会的发展问题必须落实到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

三、加强人学研究对搞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人学研究始终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步步深入的, 着力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其基本进程始终紧随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 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市场机制之实质, 就在于它充分利用并规范着各个人对其利益追求的本性来激发人的最大潜能, 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追求交换价值中的利益最大化。人学研究的任务在于使利益原则向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积极方向发展。

2为人的未来发展作好人才储备。

无论是现在中国搞市场经济, 还是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智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的需要, 都是最迫切的。开展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实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本的发展战略, 是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知识经济将使我们走向“以人为本”的时代, 而我国的人学正在为其作理论准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理论界兴起了人学研究的热潮。在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过程中, 人们逐步认识到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 并充分重视和正确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现代化建设因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 大政方针中处处折射“民生”亮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继续深化和加强人学研究, 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学,人的发展,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对德育的几点认识 篇2

关键词:德育;教材德育;活动德育;家校德育;环境德育

德育是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的工作重点,必须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日常实践中,我们通常是从课内、课外、家庭、社会等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德育,通过各种活动来体验德育,通过家校合作来提高德育的效率,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爱国爱人、会学习会生活的美德,不断完善自我。德育工作要坚持不懈才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以下几点是我对德育工作的粗浅认识:

一、抓好各学科的德育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学科教学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就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的“教书育人”必须既要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的德育较为明显,其他学科的德育教学并不能放松。如,体育课上接力赛活动的教学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如,科学课《植物的生长变化》的教学,学生从我们身边熟悉的植物开始了解一粒种子经历出土、成长、开花、结籽、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过程的同时,还会受到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要保护花草树木的情感渗透。如,音乐课某一首歌的学习,除了记住它的音调、节奏、歌词,学会唱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歌词的内容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产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的情感。如,学习《元 角 分》时,既要使学生认识钱币的进率会做相应的练习题,又要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钱币的作用以及培养积少成多的节约意识和把钱花在刀刃上不乱花钱的美德。

各学科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使学生的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关注时事的德育

德育方式灵活多样,教师不能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部分学校教育依然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德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国家、国际时事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学生德育学习的氛围。使德育做得扎实有效。例如,观看神舟十号的发射报道、雅安地震救援和捐款等一系列活动,使大家既对语文、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有更深一层的领悟,又对班风、校风建设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同学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和谐氛围从而形成。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帮助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能力。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大爱事迹,充分认识人性美。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实践活动促德育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灌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不但激不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只有让我们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结合《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的教学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有的学生第一次洗了自己的衣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达到了在生活中感受爱、学会爱、回报爱的目的。

另外,我在课余时间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小组合作收集简报、自己动手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语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练丰富,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德育效率

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体现在期望孩子学业有成并愿为此付出自身所能给予孩子的各种努力。只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许多父母围着孩子团团转,舍弃了自己的许多追求,一心只为孩子计划,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的自私、褊狭、贪图享受、盲目攀比、说话伤人、做事任性,常常惹父母垂泪,导致家长对其束手无策以至于放任不管。因此,我们学校、教师有必要配合、指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树立起教育管理孩子的信心和责任感。

1.加强家校联系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从而提高德育的效率。学校应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认识,提高家长处理孩子问题的技巧。

2.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可以拉近家校距离,密切家校关系。以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使家长对自身担负的家庭教育的职责既有正确的认识,对处理孩子德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又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在实际德育中我们要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携手,形成德育合力,最终达到提高德育的最佳效果。

五、创建德育环境,提倡环境育人

德育不能只停留在校内和书本层面,而应充分利用国家、社会的力量,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齐抓共管。人是环境的产物,青少年更是如此。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小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处处给孩子做榜样,要传递孩子正能量。千万不要说一套,做一套。社区是孩子的成长大环境,社区管理部门要传递给孩子正能量,社区管理部门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给家长和孩子留下只会收钱,不会做事的印象。政府监管部门各司其职,让残、假、伪、劣商品远离消费者,让荣誉和诚信成为每个人的骄傲。因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使命。因此,打造一个清新、安全、诚信的社会,努力使学生朝着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事的方向前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先锋首推德育。正如《公民道德歌》所唱的:“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

对效益审计的几点认识 篇3

审计署2005年5月在关于批转《中国审计学会2005至2009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中,强调突出开展效益审计研究,围绕效益审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技术方法,特别是公共资金和公共工程效益审计与评价等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2006年4月在深圳召开的效益审计现场会上,审计署副审计长余效明要求各特派员办事处借鉴深圳效益审计经验做法,加强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推动效益审计工作中起到主力军作用。 这是审计署继2005年底将效益审计列入“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重点后,首次正式部署效益相关工作,也标志着国家审计已从揭示违法违规问题的财政、财务审计,发展到防止损失浪费的效益审计,中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正在步入更高层次。

一、对效益审计涵义的认识

效益审计也称绩效审计,其内容包括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个方面,简称“三E”审计。经济性是指节约或最大限度地防止损失、浪费;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效果性包括完成预算目标或达到计划目标。效益审计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它的形成与政府职能的扩大有着必然联系。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之后,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引导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公共开支的日益增加和公营企业的大批涌现,占用了巨额的财政资金,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引起了公众对公共资源节约和效益的关注,要求对受托管理这些资源的政府官员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具有独立地位和专业资格的审计机关承担了这项任务,从而把财务审计推进到效益审计的高度。

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内容,我国最早提出的相关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经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此种提法更侧重于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其中的经济效益简单地说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益越高。考虑到国有企业的效益好坏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盈利作为评价依据,由此产生了经济效益概念外延的扩大,提出了审计评价中应该坚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与此相适应,经济效益审计逐渐被效益审计概念所取代。

从宏观上讲,资源稀缺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以及政府行为(包括公共资源的取得、分配和使用)都在发挥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依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本身也有效率和效益问题。政府的效益审计,需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学概念的效益,即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实现这正是审计的价值所在。

二、对效益审计特点的认识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审计监督活动。财务收支审计是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它的内容和重点超出了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本身, 是更高层次的审计目标。经济效益审计应是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 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效益审计相对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言,其审计的范围扩大了,要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审计;二是效益审计的方法有了新的发展,除了需要运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的审计方法,涉及到一些非财政财务收支的具体内容;三是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真实性和合法性,还要更多地涉及效益性,更具建设性、全局性和宏观性, 揭示的问题层次更高、作用更大。

(一)经济效益审计,就其内容上讲,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扩展

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确定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利用是否节约、有效,抓住其不经济或低效率等典型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规范管理。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已经不再是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本身, 是在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资料审计的基础上,对全部经营活动结果进行评价,是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全方位审视,涉及到有关的生产、技术、工程、经营与计划、决策、管理、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等方面。

(二)经济效益审计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国家的法规进行综合分析,而非对审计证据真实合法性的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除了采用审阅、核对、盘点、调整和分析等方法外,还要按照审计项目所需评价效益事项运用不同的经济分析、数学分析、经济论证或其他管理科学方法。

(三)由于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等都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重大变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要求、分析能力、政策水平、相关业务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更高。

(四)经济效益审计要求跳出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局限

其着眼点在体制、机制、制度、失误等重大问题上,更大地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以便使审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三、对我国效益审计必要性的认识

(一)从国家审计产生的根源看

审计作为社会监督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扮演着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兴衰及公司成败的重要角色。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以及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体制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两权分离、经济关系的确立,财产所有者就会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对受托管理者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实行必需的经济监督,从而使国家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产生。目前,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开展财政收支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效益问题。国家审计机关在对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的同时,有必要根据客观需要逐步开展效益审计。

(二)从财政支出规模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最大功能就是通过政府配置资源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矫正市场的盲目性。伴随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加大,公共开支日益增加,占用了巨额的财政资金,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引起了公众对公共资源节约和效益的关注,要求对受托管理这些资源的政府官员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具有独立地位和专业资格的审计机关承担了这个任务,从而把财务审计推进到绩效审计的范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财政支出包括政权建设领域支出、事业发展领域支出、公共投资领域支出和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支出等。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所占有的自然资源较低,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也愈来愈重,社会及公众对政府公共支出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要求政府能够更有效率地发挥其职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但科技与教育的投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经济发展仍需要大量的资金,现有的财力很难满足需要。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佳方式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效益审计,以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收入,解决我国自然资源和财力不足的矛盾。政府不能仅仅满足于按照预算合法地分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还要在经济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下功夫。

(三)从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看

从本质上说,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和法制的工具,强化审计监督,能够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提高行政行为的科学性、透明度和有效性,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以促进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推动法制的完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审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要求从业者要从推进国家民主与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和履行好对权力的监督,对政府绩效做出评价,即对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作出评价。当然,对审计工作来说,这里的“权力”主要是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管权。但审计机关加强对这些权力的监督,其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十六大报告是在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对审计等部门提出这一要求的,审计是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加强审计监督,一定不能离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政府效率这两个重点目标。

(四)从科学发展观看

对速写线条的几点认识 篇4

摘 要:速写是绘画入门的基础科目,速写线条是速写的生命。本文阐述了速写线条的种类及特征,线条与多种速写方法关系,速写线条练习的要求。

关键词:速写线条 线条种类 表现手法 审美

速写是美术教学中最基础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常以快速灵活的线条去描绘形象。线条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线一旦表现出一定的物象时,它就具有了特定语言和生命,因而我们又说线是具有生命的、有情感的。画家长期在绘画实践中,通过线的方、圆、曲、直等形态变化,就能表达出各种物体的形、质、量。线还通过自身形态的粗、细、强弱、流畅与艰涩等变化,能体现出飘逸、秀丽、拙朴、厚重、虚实、主次、空间等丰富内涵。因此,线条又是速写的根本,在速写作品中,许多的线条联系、对比、穿插组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些线条既是形象的载体,又是一种独立的审美样式,它们以刚柔相济,虚实相宜,疏密得当,均衡得法的表现给人以美的享受。

速写有多种分类,从内容上分有人物速写、风景速写等。本人在长期指导学生人物速写练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对速写线条的种类及特征、线条与多种速写方法的关系、速写练习的要求等几个方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速写线条的种类与特征

1.从表现形式上速写中最常用的线条是单线、复线和交叉线

如轮廓线、结构线常用单线形式表现;复线是为了深入刻画形象而采用的多线有序排列的线条形式,这种线条对于衣服的变化与折叠很有表现力;交叉线是围绕形体做辅助描述的线条。如在轮廓线和衣缝线周围常用该线形式表现,它们可增强形象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2.从人物形体的表现内容上可分为外轮廓线、内结构线、装饰线和衣褶线

轮廓线是对形象的外部边缘予以描述的线条,其大致可分为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如头部和脸部。轮廓线是速写的基本线条,如同建房的设计图纸,其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形象外部特征的表现效果。

内结构线是在轮廓线的基础上有判断地描述或强调人体关节与形体结构的线条,结构线是速写的根本线,如同建楼的水泥框架结构,如没有结构线的存在,速写中的形象很可能给人以软弱无力,空洞无物的感觉。所以在表现形象,尤其是着装较为松垮,宽大的形象时,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再参照形象的轮廓线准确描绘出形象的结构所在与形态特征。用笔力度一般要大一些。

装饰线是指使形象饱满,细节丰富的辅助描述线,如衣缝线、裤缝线、肩袖线、材料拼接线、衣服图案线等,这如同建房后的内部装修,必须以整体的艺术审美去表现,才能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表现力度要弱一些,不可喧宾夺主。

褶线是顺应衣服卷曲、折叠等形态表现的线条,如臂弯、腿弯、腰部等处衣褶较多作画时一定要分清主次、轻重、疏密、松紧等关系,更要有选择、有取舍、有编创而决不可照葫芦画瓢。

二、线条与多种表现手法的关系

写中线条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用线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要求线条都要统一,无论是快慢、刚柔、浓淡,还是疏密都为画而服务,没有情感的线不算是好的艺术语言。

1.线条的虚实疏密

画速写时,线条应左右相顾,均衡形体,上呼下应,把握比例。速写中,在表现人物动态时,衣服紧贴身体的部位为“实”,离开身体部位的为“虚”,而实的部分恰是体现人体结构的部位。作画时,要善于抓住实处,注意实与虚的关系,以实处带动虚处,即可表现出松紧节奏。比如形象的左右臂、腿的位置,一定要参照胸腔、盆腔运动方向相异的关系协调处理;头、手、脚的比例要与四肢、躯干相得益彰。不同的肌理采用不同的线条,如丝绸的的线条轻软而流畅,棉布衣物的线条顿挫转折。所以不同的线条表现出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另外线条疏密也有一定变化规律,人在运动时,衣纹多集中在关节弯曲的内侧,线条可作为重点处理,面积大的面,线条较少,这样就形成了疏密节奏。并根据对象衣纹的分布并结合美的法则进行处理、概括、取舍、加强。不能见什么就画什么,有多少画多少,而是在自己对速写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线的疏密、虚实、长短、宽窄、方向、前后穿插等做合理的安排。有利于画面表现的线就要,否则应舍弃,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所以速写的线条或流畅、停顿、转折、方正、圆润皆相辅相承,相互映衬,才会使作品更富感染力和表现力。

2.空间透视上的近实远虚

速写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前后空间的虚实变化,以此突出主次关系,使画面主题突出,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明暗调子可丰富速写作品的虚实表现力,但其方法不一定非要上调子不可,利用单线与复线的疏密、轻重变化同样可以达到明暗的目的,而且可以很好的统一画面。线面结合有时也可作为一种速写表现手法,如可以采用单线与面或单线与宽线排布法等,这样也会使作品线面交融,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在处理画面时,整个画面的疏密、主次、前后等关系以及人物的头发、脸、衣服之间的对比,应形成大体的黑白灰层次关系,使形象饱满、突出、鲜明,视觉上应给人一种冲击力,这样可使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更加强烈。

3.速写线条与审美

关于速写的审美感,画速写不是照相,不能照抄照搬,要根据物象给你的主观感受,表现什么,舍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抓住物象最生动的地方着力刻画。最生动的地方也是物象给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也是最能表达物象特征的地方。比如人物的一个动态,腰部的扭转变化很生动,给你的印象很美,可抓住这种感受,着力刻画其典型局部,以此带动全局。只有这样,你画的速写才能生动,才有活力,才能感染人。

三、速写线条练习的要求

关于速写的练习,有些人主张严格的形体结构,准确的比例,笔者认为不一定可取。“速写”不是“速画”、“速描”,“速”指有一定的速度,为迅速、快捷,是一种激情,是智的流露;“写”是写生,也是写意,是看者的目光,具有写意境之意味。速写是“写意”味很浓的一门艺术,它以抒发人们情感为前提,以线条的真实表现为纽带,没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线条,速写将毫无感染力。

1.要有自信心。不一定胸有成竹,但一定要心中有线,下笔有形,切不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照着抄,描着画,那只会让形象更僵硬呆板,使作品了无生趣。速写可以适当的夸张,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因为没有情感与生命力的线条,速写作品也没有感染力。另外速写并非以完全相似为标准。大胆地多画一条,多几条反而会更加的理想,会增加画的表现力。只要是线条的真实表现那便是情感的真实流露。那怕是童稚的线描甚至是涂鸦。

2.不要怕画错。速写线条从笔中缓缓流露出来时就已确定了画者的思想,它不受光的左右,只表现物象和情感。一张画画不好不要紧,关键是你一定要画出自己眼中的线条,笔下的形象。该删就删,该变就变,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

3.画错了不着急着擦。一处画错并非整幅画都失败了,因画错失去信心才是最可怕的。我们只要胸怀全局,然后尽管一往无前的画下去,将激情的线条进行到底,中间的插曲不要在意。成功的作品中总会有一些败笔,只当陪衬罢了。我们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坚持画下去,最终总会成功的。

4.要多画。一是多临摹,对优秀作品的临摹。好的作品是对物象的高度浓缩,是客观世界与内心个性的完美体现,是心灵的轨迹。通过临摹,一方面可作为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其线条的表现方法,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二是熟生巧,速写的工具较为简单,利用速写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只有多画多练才能使线条自如、流畅、准确,提高专业水平。

总之,速写是作为一门表现艺术,掌握其多种表现方法,是我们练习最重要的目的。当然,所有这些更需要我们面向生活来画速写。在实践中长期勤学苦练、巧学善悟,才能逐渐理解速写的深刻内涵,掌握速写独特的表现技艺。

参考资料:

1.张昕.名家技法画例-人物速写[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2林文月.人物速写[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3.韩玮.人物动态速写[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资产负债表实务分析下一篇:心理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