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观教育

2024-05-03

恋爱观教育(精选十篇)

恋爱观教育 篇1

1当代大学生恋爱普遍化, 人数不断增多

恋爱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很多大学生将谈恋爱当做是大学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甚至出现“在大学里没有谈过恋爱, 就不算一个合格大学生”的说法, 根据调查, 有大概80%的青年大学生谈过恋爱或者正在谈恋爱, 学生们把谈恋爱看作是十分平常的事情, 有的学生甚至为自己没有谈过恋爱而感到自卑。

2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盲目, 功利化倾向严重

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清晰的、健康的恋爱动机, 谈恋爱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摆脱孤独、寂寞与无聊”, 甚至是为了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 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他们只注重恋爱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体验, 重过程甚于结果, 恋爱只是为了获得经验。于是, 校园里便出现了所谓的“契约式恋爱”, 在校时卿卿我我, 相互填补空白与空虚, 甚至在校外租房同居, 但毕业时却快速分手, 这种缺乏责任感与严肃感的盲目的“寂寞期恋爱”是十分危险的游戏, 是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3当代大学生恋爱交友方式多样化, 网恋日益盛行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手机通讯工具的普及, 当代大学生比过去拥有更多的恋爱交友途径, 除了传统的恋爱交友方式之外, 有些大学生通过QQ、网络游戏和其他交友工具网上交友恋爱。网恋越发的普遍起来, 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 通过网络相识、相恋。大学生恋爱交友方式多样化, 导致恋爱问题的复杂化。

4当代大学生恋爱日趋开放, 性行为问题严重

受到西方性开放观念的影响, 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越发公开, 在公共场所卿卿我我, 搂搂抱抱, 毫不掩饰, 恋爱行为前卫、性观念开放。他们将性与爱情、婚姻分离开, 追求一时的快感。根据调查, 对婚前性行为, 27%的同学表示很理解, 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需要, 无须大惊小怪;52%认为虽然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需要, 但不可取;11%则无所谓, 只要顺其自然就行, 不必考虑太多;10%不理解, 是一种违背传统道德的不可取行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高校大学生对恋爱中的性行为是相当开放的。

5当代大学生恋爱低龄化、低年级化情况严重

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恋爱, 有的仍在继续, 有的早已各奔东西。而大学生的恋爱大多都是在大一新生军训时就开始了, 可以说, 在大学校园里, 恋爱已成了风气, 成了部分大学生入校后的“要务”之一。

6当代大学生恋爱难以处理学业和爱情的关系, 恋爱悲剧增多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努力学习, 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忙于恋爱, 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 长时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沉溺爱河, 认为爱情至上, 忽视自己的学业。早退、旷课、厌学现象增多, 有的因此而被学校退学。甚至有的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浅, 心理承受能力差, 期望值过高, 容易冲动。一旦失恋, 往往行为过激, 伤害对方, 甚至自杀、精神分裂、自卑厌世、破罐破摔, 给自身、家人与社会造成严重伤害。

二产生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原因

1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

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之间, 他们已跨过青春期而进入成熟期, 性意识已经开始萌发或者觉醒, 生殖系统发育成熟, 表现出对异性的向往、追求和爱慕, 产生“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身心需求。同样在心理上, 青年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加深, 渴求独立的愿望增强, 个性需求萌发, 开始有强烈的择偶求偶渴望。

2社会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网络等信息渠道的畅通, 黄色书刊、网站泛滥, 导致西方一些腐朽、不良思想侵入, 使原先高度统一的文化观、价值观念离散、改变, 面对不健康的东西, 大学生失去了理性批判的张力, 从而给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现实中的大学同理想中的种种落差、大学生就业难、人际交往复杂、学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挫伤青年大学生的信心。在这样一些社会与现实因素的冲击之下青年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觉得找不到方向, 空虚, 导致一些大学生把握不住自己, 盲目追求恋爱的情感体验和刺激, 陶醉在吃喝玩乐、风花雪月之中。

3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 是指个人的认识或行为不知不觉的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在一个群体中 (如一个宿舍) , 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 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出双入对而自己却是形影孤单时便更加容易出现从众心理, 于是也加入“追逐爱情的队伍”, 开始不懈的努力。

4情感需求强烈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 努力拼搏之后才进入大学的, 在此之前一直被沉重的学习、升学负担以及父母、老师的严格监控压制着, 不得不压抑自己丰富的情感需要。而进入大学之后, 升学压力减轻了, 周围环境的监控约束力减小了,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增强, 被压抑了的青春期情感突然爆发, 导致对异性的好奇与渴望剧增, 恋爱势不可挡地燃遍大学校园。

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

1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摆正恋爱在人生中的位置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却不是大学阶段的主要部分, 人生的主旋律是事业, 爱情只有植根于事业的沃土之中才能开花结果。爱情与事业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 在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 事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爱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作为大学生, 要争取从学业、事业的成功中获得爱情, 要把学业、事业放在首位, 恋爱服从学业、事业。只有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才能使爱情的力量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 而学习的成功又会使爱情得到巩固和发展。那种抛开学业只求谈恋爱的作法, 不仅有碍学业、事业的收获, 更难以获得长久、幸福的爱情。“黄金有价, 青春无价”, 如果简单地追求恋爱, 把宝贵的时光过早地耗费在不合时宜的谈情说爱上, 贻误自己人生奋进的大好时机, 那将是十分令人惋惜的事情。

2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恋爱观, 明确爱情的本质

爱情, 是指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 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另一方最诚挚的仰慕, 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它表明爱情是以挚爱为前提的, 是情投意合与志同道合的统一, 是责任, 是奉献, 而不是占有和索取, 只有忘我的、无私的爱情才是永恒的、动人的和幸福的。因此, 我们应当把青年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过程当中。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恋爱观教育, 培育大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和责任意识, 增强大学生辨别善恶、美丑以及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能力, 避免学生在恋爱中的盲目、冲动、虚伪、轻率、庸俗、失志、失德。教导大学生要以认真严肃的心态对待恋爱, 并忠于自己的感情选择, 用相对稳定成熟的恋爱观来指导自己的择偶恋爱实践, 而不是把恋爱当作一场游戏。

3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 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性观念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 既包括个体的性观念, 也包括在一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 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体趋势。大学生正处于性激素分泌的旺盛时期, 对性充满了渴望, 并且由于受到西方多元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传统道德逐渐淡化, 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针对这一点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性知识、性道德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正确的性生理卫生习惯。应当把全面介绍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落实专职思政人员举办专题知识的讲座, 以性生理和性心理作为基础, 性道德与性法律作为重点。让大学生们从性神秘和性误区中走出来, 正确进行异性交往, 并帮助他们解决恋爱中的各类问题, 例如恋人间的正常交往尺度、怎么与异性交往、恋爱道德所涉及的问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实学生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功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潜移默化的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 而枯燥的校园生活不能完全释放他们的热情, 无法排除心中的忧郁、压抑, 在学校无活动或活动质量不高的情况下, 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患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因此, 学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大学文化主阵地上来, 以免大学生沉陷在恋爱中从而迷失方向。

总之, 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作为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应当以积极的态度, 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让没有涉足爱情的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业, 已经拥有爱情的大学生把恋爱变成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使我们的大学生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学会把握和处理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感问题, 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恋爱, 面对生活, 更好的成长成熟成才, 做一个于国家于人民有用的人才, 真正肩负起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戴金祥.切实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2.

[2]姜采英.略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出版社, 1999.

恋爱观教育 篇2

分析大学生恋爱现状及特点,加强恋爱观教育和引导

姜采英

(盐城工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3)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依法治校的理念逐步形成,谈恋爱成为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分析大学生恋爱的现状特点,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爱情的真谛,摆正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校园历来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在恋爱观上更有革故求新的特殊条件。莘莘学子,才情荟萃,正值青春妙龄,其生理早已成熟,一旦进入大学校门,心理上立即萌生势不可挡的生机盎然的爱情意识,这就使大学生追求自由与爱情成为校园永恒的话题。

大学生谈恋爱属年轻人、中的正常事,随着我国大学依法治校的理念逐步形成,谈恋爱也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本应无可非议。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不少年轻人受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观念判断出现混乱,导致有些人思想的迷茫,使爱情观发生偏差,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大学生恋爱的现状特点,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爱情的真谛,摆正爱情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求。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和特点

可以说,自有大学,就有大学生谈恋爱,但是近几年来大学生恋爱状况有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恋爱人数增多,且十分投入与公开

目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在大学里没有谈过恋爱,就不算一【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光临!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个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恋爱的大潮中去,而且越发表现得十分投入与公开。在教室、在餐厅、在操场、在行人道等各种公共场所勾肩搭背者有之、拥抱接吻者有之,抚爱触摸者有之,卿卿我我,旁若无人,其行为令人惊诧。这种投入的程度,可以说自恢复高考以来达到白热化程度,使清静的校园变成待月西厢,使大学管理者无所适从,使大学风气难以言说。大学生对恋爱的如此投入,究竟还有多少精力学习,这种现象实际就是恋爱至上主义的表现,是社会上利益至上主义在校园中的思想折射。

2.恋爱的低年化

当前,大学生谈恋爱出现了低年化趋势,一些人的观点是“进校后的首要任务是抓紧时间谈恋爱,否则优秀的则被他人抢先一步,就轮不到我了”。于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校就下手,以至于现在大学生的恋爱是“年龄小、胆子大、热情高、速度快、敢实践”。这种恋爱低年化的倾向,危害极大,它充分表现了一些人的人生价值判断,万事悠悠,唯恋爱之唯大,只追求两个人的世界,必然导致对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类的疾苦的冷漠和淡忘。

3.恋爱快节奏、打时间差

在竞争、开放、进取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也反映到大学生恋爱中来,以致于部分大学生在恋爱的问题上持同样的观点,有的人从相识到热恋只需几天最多几十天。他们认为有比较才有鉴别,谈恋爱也应如此,无须专一。因此不乏有人拿出“打时间差”的本领,同时谈几个。振振有词道:“货比三家不吃亏”。这种只是一味地赶恋爱进度的作风,充分表现出爱情问题上的杯水主义,浮躁、轻率、缺乏责任感,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中缺少商业道德、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严重现象如出一辙。实际上,这就是社会风气对校园的道德侵蚀。

4.恋爱出发点盲目

在恋爱动机上,大学生对此并没有很清晰的目的。种种迹象表明,不少在【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光临!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校大学生恋爱似乎是一种时髦,只是一种对恋爱情结的满足;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实际是在调侃爱情,把恋爱当成打发业余生活的方法和排解孤独感的渠道。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以“将来建立家庭”为恋爱目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人是:

(1)为爱而爱。这部分同学为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的情感大于理智的成份。一旦有爱的心声在召唤,则犹如“寂寞梧桐”般从心底发出幸福的回应。他们的信仰是“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或者是“只求曾经拥有,更求物质占有”,只注重恋爱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

(2)为满足虚荣心而爱。这部分同学认为在大学期间没人追求或追求不到对象,则是自身价值不高、低人一等的象征,心里产生自卑。只有追求到了或被追求了,才能显示出与其他同学是平等的或高出他们一等。

(3)为摆脱孤独寂寞而爱。这部分同学认为在大学读书是苦行僧,非常寂寞孤独,只有谈了恋爱,才能解决临时的困难。这种恋爱被称之为“寂寞期恋爱”。

(4)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而爱。这部分同学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青春、爱情也只不过是一种商品而已,只要能换取金钱、名誉、地位,爱情就可以付出。只讲感情不讲条件,那是在真空中生活,爱的感情里还应该有面包和咖啡,因此各种畸形爱情频频产生。

(5)为做试验而爱。这部分同学在校谈恋爱好比是做试验、种试验田,取得第一手资料,成功则已,不成功则取得经验。他们认为趁现在年轻不学几招,将来到社会上翻了船可不得了。

5.悲剧爱情不断增加

由于爱情观的不正确,一些大学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会正确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与杯水主义相互交织,热衷爱情和冷漠周围并行,整天忙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厌学、迟到、旷课,甚至租房共同生活,造成【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光临!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多门课程不及格,重修或被勒令退学,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大学生涉足恋爱的为数不少,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不多,一旦失恋,痛不欲生者有之,纠缠不休者有之,恶意威胁者有之,个别严重者甚至诉诸法律,严重影响个人的心理和正常的学习、生活,整日惶惶不安,严重的闹到自暴自弃、伤害对方、精神分裂甚至到自杀否认地步。

二、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虽然普遍存在,这无需回避,也无需视之为学生工作的洪水猛兽,而应冷静、客观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客观发展

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7~24岁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已跨过青春期而进入成熟期,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敏感、简单、易冲动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异性的吸引、彼此有好感的情况下,产生“恋爱滋情感,润心细无声”的身心需求,大学生心田萌发爱情蓓蕾是正常的。

2.情感需求比较强烈

经过十年寒窗苦,奋斗拼搏,才有机会进入大学的青年男女,一方面,在中学时由于升学的沉重压力和父母、老师的严格监控而不得不压抑自己丰富的情感需要,进入高校后,心理压力减轻了,周围环境的监控约束力减小了,自我意识增强了,情感需求渴望得到满足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园里共同学习、生活和交流,思想观念的相似。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问寒问暖、求医送药、无微不至地照顾,生日有人送礼品真诚祝贺,苦恼时有人劝说解闷,平时有人陪伴呵护,出门成双进门成对,很容易使它们产生羡慕和向往之情,促使他们跃跃欲试。

3.社会文化环境的严重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光临!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世界、人生道德、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外开放在引起思想解放的同时,多元化的文化冲突,使原先高度一统的文化观、价值观分崩离析,面对不健康的东西,失去了理性批判的张力。文艺作品中描写青年男女情感的比较多,无“爱”不成书;影视作品、互联网常有两性情爱画面出现,更有不法分子抛出的黄色网站、黄色光盘等,使大学生在这花花世界里目不暇接,晕头转向,是非难辨,对涉世不深、缺乏生活经验的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对性的渴望中,找不到原则的归宿,对爱的理解停留在文学作品的诠释中。以至于一些大学生把握不住自己,盲目追求感性的体验和刺激,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约会,陶醉在对方的音容笑貌中,徜徉在酒楼舞厅,吃喝玩乐,风花雪月“侃大山”,经常熬夜甚至通宵达旦,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大学生。

4.逆反心理与从众心理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除七七、七八两届大学生外,我国高校一直规定,且三申五令: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一旦发现,将不得发展入党、不得评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不得发放奖学金。但是,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停止过大学生恋爱现象。除了上述原因外,逆反心理与从众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爱情本来对年轻人就有巨大的诱惑力,禁之越强,诱惑越大,猎奇心理是人类的天性,而一旦禁止不住,从众者亦愈多,这一现象高校当局本来应预料到,然而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总是愿堵不愿疏,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恋爱观出现上述这些偏差,作为高校工作者,应该怎么办?我们一方面应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于法有据,决不可强行压制、机械禁止,你越禁止,他越搞得火热,校内不准就到校外去,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或平时不管,你越轨了,出格了,到时来个严重处理,这不是教育者追求的境界。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光临!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1.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本我”向“超我”层次发展 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是国家的栋梁,是大有作为的人群,在人生道路上既然选择了“出家做和尚就要清心寡欲,耐得住寂寞”。“从戎就要吃得了人生苦,随时准备战死沙场”,上了大学,就不应该放纵个人情感,而应当思想专一,认真读书。大学生活是人生道路上学习的黄金时段,时间有限,要学的东西太多,并且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应该学业在先,恋爱在后,从思想情感里应从“本我”向“超我”层次发展,只有到达这种境界,才能够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一切负面影响,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把握人生行程中的航向,才有可能到达实现人生最大价值辉煌的顶点。

对已经谈了恋爱的大学生应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明白恋爱应建立在志同道合,心灵默契,情感共鸣的高尚道德意识之上,恋爱道德表现在相恋双方彼此忠诚,感情专一,尊重谅解,双方应在理智的准则下,有节制地发展恋爱关系,讲究恋爱行为的健康文明,要学会自律、自重、自爱、自尊,认识到大学生校园恋爱行为是一个人的社会道德和校园公德,性行为是一个与性道德紧密相关的社会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2.加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

一个人的观念除受到社会的影响外,还与一个人所接受的知识背景有关,大学生的性观念也会受到性知识的影响,科学的性知识引导如果不去占领大学校园,各种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占领,没有真空可言。我国目前从社会到大学,提供给青年人关于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内容太少、太保守、太封闭,而非法性诱惑的途径却很畅通。学校应把系统介绍科学性知识作为大学生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落实专职人员举办专题“科学性知识”的讲座,或播放专题“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卫生”的科教片。以性生理和性心理作为基础,性道德与性法律作为重点。让他们从性的神秘圈和性误区中走出来。【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光临!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正确进行异性交往,并帮助他们解决恋爱方面的思想实际问题,例如恋人间的正常交往尺度、怎么与异性交往、恋爱道德所涉及的问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特点是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道是“思想、思想、时时在想,不是想东就是想西。”应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卡拉OK、文艺演出、漫画、艺术沙龙及各种体育活动等,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活跃身心;二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性健康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三是强化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和学分制情况下,学生宿舍的作用将逐步取代班级的许多功能而发挥作用,要加强宿舍对学生的凝聚力,提供一个优良和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这些措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信息文化环境和生龙活虎、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娱乐环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大学文化主阵地上来。

参考文献:

[1]孙淑惠,李艳玲,张素英:《浅谈大学生的恋爱观》,河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3-24.[2]吴咏梅,车定祥,易国才:《论上网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74-75.[3]戴金祥:《切实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2):11-13.[4]惠慧:《大学生恋爱观新探》,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85-88.A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Love Affairs and the Offer of Guidance

JIANG Cai-ying(Engineering College of Yancheng,Yancheng 224003,China)【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光临!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Abstract:As more and more colleges run their affairs according to law, being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becomes a basic right to college students.Therefore, it’s really indispensable for us to analyz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ove affairs, to help them know true meaning of love, and to locate love at right position in their life.In so doing, we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set up scientific outlooks on life and right value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them.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outlook on love;education 作者简介:姜采英(1950—),女,江苏南通人,盐城工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电脑主页】——

恋爱观教育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观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40

近年,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结构的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大学生的人生观、恋爱观较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恋爱无疑是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恋爱现象构成了高校校园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这同样是他们最困惑的问题之一,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应认真分析, 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恋爱观、道德观,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呈现出的特点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恋爱在大学生中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有发展成为时尚的趋向。同时,恋爱公开化也是当今大学生谈恋爱的特点,不像过去大学生谈恋爱还处于“地下活动”状态,甚至有的学生有故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谈恋爱的心理,恋人们成双成对活动在校园里。总体来讲,当今大学生恋爱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低龄化。过去大学生受高校的思想和行为约束比较严,大学生一般在大学高年级甚至是即将毕业时才谈恋爱。如今,受性生理成熟提前、高校思想解放和校内同学恋爱行为的影响,有些学生刚入学不久就开始“物色”恋爱对象,在恋爱年纪低龄化趋势的影响下,恋爱的人数逐渐上升。

(二)公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持“不赞成、不反对” 的态度,因此,对于向往自由自主生活的大学生们来讲,谈恋爱既不用害怕学校的纪律约束,也不用担心老师的批评,更不会在意同学的议论,反而以有人喜欢,能够谈恋爱为资本。大学生恋爱行为公开化,出入成双成对,行为上也不再遮掩,在众目睽睽之下, 旁若无人地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置校纪校规于不顾。

(三)态度轻率化。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恋爱观念日趋放开,情绪化很重,有的大学生谈恋爱完全是盲目跟风,互相攀比的结果。大学生恋爱的轻率性, 主要表现为在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择偶标准情况下仓促应对,有的学生只是在好奇心、神秘感、性冲动等心理驱使下与异性出现恋情,有的学生恋爱是为了满足情感的空虚。有些学生以选择理想对象为由,见异思迁,频繁更换对象;少数学生出现“三角恋”,甚至在同学之间造成感情纠纷,以至发生冲突,酿成悲剧。由于恋爱开始就缺乏慎重的考虑, 这种爱情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常出现恋爱挫折, 造成不必要的苦恼和焦虑。

(四)目的多样化。 一些大学生受了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产生了强烈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在谈恋爱时容易偏重对方外表,看重经济条件而忽视内在因素,据调查大学生单纯因为感情恋爱的不到一半,其他原因如“体验爱情的甜蜜”、“满足虚荣心”等恋愛原因占了大多数,有的大学生很少顾及恋爱的责任和义务,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明显,有的甚至仅把交往对象当作“长期饭票”和“职业保镖”。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教育的对策分析

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恋爱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偏离不仅会给学生的精神生活带来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事业和前途。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对学生恋爱表现出来的不健康倾向应积极地加以引导。

(一)构建正确的恋爱观。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和责任方面的教育来帮助大学生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使他们懂得恋爱是以纯洁的情感、共同的追求、相互的信任和责任为内容的,促使他们在恋爱中对他人、对自己和社会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培养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方式,学会自律、自重和自爱。

(二)丰富校园文化。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 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的良好方式。多营造健康、开明的校园文化,通过开设爱情婚姻专题讲座、人体生理学和性健康教育等课程,消除他们对于爱情的困惑和焦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三)家庭、社会配合。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潮流都会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冲击,为此,社会和家庭应该配合学校,使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应发挥社会舆论对健康文化的宣传功能,全社会,特别是各种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广播、网络等机构应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宣扬健康的性爱生活,杜绝一切淫秽信息。其次,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对孩子正确恋爱和法律观念的教育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参考文献

[1]王颖.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2007,3:86-87.

[2]张秋陵,肖光宏.当代大学生恋爱调查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2):99-101.

[3]赵娟.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和思考[J],赵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188-189

[4]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和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0-99.

[5]刘彦华,李鑫,曾宪翠.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7,23(4):74-77.

[6]廖海华.大学生恋爱观的分析及正确引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115-117.

[7]卢春莉.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动态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71-274.

[8]宇业力.论大学生的恋爱道德[J].理论界,2006(11):107-108.

作者简介:

恋爱观教育 篇4

1 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现状

1.1 普遍性

近年来,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谈恋爱当做是大学中“必修”的课程之一, 声称:“大学里不谈一次恋爱就不算读过大学”。南京大学心理协会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近99%的人在校期间有过恋爱的经历。学生们把谈恋爱看作是十分平常的事情, 有的学生还为自己没有谈过恋爱而深表遗憾。

1.2 公开化

几年前, 在校园中谈恋爱的学生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现在的学生们在校园里“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现象比比皆是, 无论是教室、图书馆、马路上还是在食堂、操场, 都有大学生谈恋爱的身影, 一双双, 一对对, 随处可见;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接吻的都习以为常了。

1.3 非责任化

所谓非责任化, 就是不少同学对恋爱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的态度, 而不是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恋爱。随着社会走向开放, 一些传统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最活跃的成分, 在这一变化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现在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 及时行乐, 满足精神享受,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恋爱, 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 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把恋爱当作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一些大学生则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 排除寂寞。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把大学阶段的恋爱与婚姻结合起来, 存在着恋爱过程与结果相割裂的现象。

1.4 没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

大学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时期, 是未来事业腾飞的基点, 然而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恋爱的分寸, 陷人情网难以自拔, 大把的青春时间都在谈恋爱, 分散了精力, 蹉跎岁月, 错失学习的大好时机。相当部分的学生把爱情放在首位, 因此精力分散, 甚至荒废学业。

1.5 网恋者增多

据调查, 网恋大学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恋经历。这说明, 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 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 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1.6 同居者增多

现在的大学生将性与爱情、婚姻分离开, 追求一时的快感, 加上电视媒体和网络对性信息宣传的泛滥以及对性行为的误导, 他们凭着自身的冲动或模仿而进入恋爱。事实表明,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恋爱时选择在校外租房, 同室而居, 俨然过着柴米油盐的夫妻生活,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或理解的态度。

2 原因分析

2.1 内部原因

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是大学生恋爱的重要原因。从生理上看, 现在孩子进人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比过去大致提前了三年。大学生一般在18至24岁, 正处在青春期, 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自然会在大学生的内心萌发, 从心理上看, 青年心理上的变化, 也是大学生恋爱的一个重要内因。

2.2 外部原因

2.2.1 学校管理上有所欠缺

学校虽然制订了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 还有严查学生就寝晚归及夜不归宿制度。但事实上, 这些宿舍的管理难以实施到位, 对于学生夜不归宿、酗酒等不同程度的违纪违规行为处理滞后, 有的甚至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 忽视了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即使有一定的引导教育, 也只停留于书本层面。无法根据大学生的恋爱特点给予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 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超越生死的爱情电影, 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 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 体验恋爱感觉的广告片———校园里流行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学校周边环境纷繁杂乱, 以营利为目的的娱乐场所, 如网吧、歌厅、录像厅、桌球室、电游赌博室、麻将室层出不穷。大学生出入其中必然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此外, 学校周边大量民房改建的出租屋, 更是为大学生恋爱及同居提供了绝佳场所。东方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贞操观以及对非婚性行为的贬斥, 在当今大学生中已大为弱化,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漠视传统伦理道德, 轻视爱情道德和责任。而不健康文艺作品的大量存在,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黄色网站的泛滥, 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

2.2.3 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的家长担心子女大学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 也有的家长认为早结婚早生子早出息, 就怂恿子女在校谈恋爱, 并在经济上给子支援。更有来自相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长, 尤其是男同学家长, 也是想孩子在学校期间能找个合适的对象回家, 不然自家一贫如洗, 真毕了业还说不定上哪里找, 找到找不到对象都成问题, 只要你有能耐你就谈。

3 加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爱的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 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 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 更不是人生的全部, 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 要使大学生理解, 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 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 不仅有碍成就事业, 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 因此不仅是愚蠢的, 也是可悲的。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 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 绝不可以打击压制, 亦不可坐视不理, 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 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3.2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

在大学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是个人成才的关键, 是今后光辉事业的起点。在这个人生成才的最关键时期, 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 为自己的人生征途迈出坚实的步伐, 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环境对人才的需求来加强自己学习成才的紧迫感和危急感, 让学生明白在大学期间学习的重要性。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这些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学生们的课后生活, 加强班级凝聚力, 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并且校园文化活动应灵活表现, 针对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 举办学生们感兴趣、有话题的活动, 吸引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

4 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把爱情建立在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共同奋斗的基础上, 才能使爱情成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宇业力.论大学生的恋爱道德[J].理论界, 2006 (11) :107.

[2]王福贵.试析大学生恋爱观.[J].辽宁师专学报, 20009, .

[3]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嬗变研究[J].实证研究, 2007 (21) :72.

[4]邓桂兰.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引导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9) :236.

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分析及教育思考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教育 性知识教育

【正文】 引言

中国新世纪的大学生青春年少,生气盎然。他们追求时尚而求真务实,他们标新立异而讲究效率,他们充满憧憬而注重现实,他们求知迫切而向往爱情。大学恋爱已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独特的校园文化、个性的青年文化和细腻的心理文化叠加的产物。

我国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把恋爱观教育纳入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内容,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二十多年过去了,当今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种种恋爱问题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后果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时段,是一个人学知识,长身体,锻炼思想,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大学生能否正确处理好恋爱、爱情问题,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工作,提高身体、思想素质,力求全面发展,这就不仅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幸福、发展和前途,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进行大学生恋爱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十分有必要而且重要。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探讨其内在的原因,思考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教育方法和内容,真正把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上。

一、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据资料报道,目前全国高校有85.6%的大学生已经实施或准备涉足爱河。[1]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阅了全国的相关调查,并于2005年1月对以涪陵师院为代表的几所重庆市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共发放问卷368份,回收有效问卷316份。综合文献资料及有关的调查报告,大致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其分析如下:(一)大学生恋爱的类型

通过调查表明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恋爱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5种:

1、志同道合型

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一项对全国14个省市26所全日制高校547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2]

2、情投意合型

情投意合型,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

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2]

3、尝试型

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交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到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之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2]

4、弥补型

由于大学学习比较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到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2]

5、虚荣型

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极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生理逐渐成熟,性意识不断觉醒,往往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同时大学生又生活在青年人高度集中的特殊环境中,年龄相仿,朝夕相处,加上专业一致,兴趣相投,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萌发爱情的种子。同时部分传媒“无爱不成书,无爱不成戏,无爱不成歌”的“催化”和西方爱情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新世纪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有着与过去乃至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显著不同的特点:

1、普遍化

据本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正在谈恋爱或准备谈恋爱的人,一年级为15%,二年级为25%,三年级为40%,四年级为65%。其中二年级为超常增长阶段,尤以女生为甚,占到50%左右。女同学自嘲:“大一娇,大二俏,大三着急,大四没人要。”[1]说得可能有些夸大,但确实反映了校园爱情的一些实情,因为男大学生们固执地认为,大学毕业后还没有男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鉴于此,一位大学哲学系的副主任说:“我们不禁止大学生谈恋爱,怕他毕业后难找对象了。”[1]

2、低龄化

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出现了低年龄化趋势,即由高年级发展到低年级,由大年龄发展到小年龄,而且呈上升趋势。以前,高年级大学生谈恋爱的人数较多,而现在一年级的大学生就开始谈恋爱。可以说,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已成了风气,成了部分大学生入校后的要务之一。一些大学生陶醉其中,许多大学生跃跃欲试,恋爱热持续升温,成为高等学府“一道独特的风景线。”[3]

3、公开化

恋爱方式由“秘密”转向“公开”,在爱情表达方式上,感情外露,过分亲昵,无所顾忌。以

往大学生谈恋爱很慎重,把它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来看待。谈恋爱往往很隐蔽,不轻易让别人知道;而当今大学生表现为结交异性朋友大方,他们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对别人的议论毫不在乎。涪陵师范学院的一位教师曾风趣地说:“过去学生谈恋爱看见老师觉得不好意思,而现在是老师看到学生谈恋爱老师感到不好意思。”

4、快速化

以往的大学生从恋爱走向结婚常经过漫长的岁月,而现在的大学生从相识到热恋进展迅速。在大学校园这块爱情的沃土上,每分钟都在诞生爱情,每一刻又在分解着爱情。当代大学生有情则爱,无情则散,毫不掩饰。一位恋爱“快速化”的专家高论道;“大学里谈恋爱不过是在做试验和种实验田,取得第一手的经验,成功与不成功也没啥了不起。如果现在不学会几招,将来在社会上翻了船,那可了不得了。”[4]

5、多元化

以往大学生谈恋爱多以结婚为归宿,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以婚姻为目标,恋爱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有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减轻学业和就业压力;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有的是从心理,“一个寝室里别人都谈恋爱了,那么我也要谈恋爱。[5]

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反映在恋爱认知、恋爱态度和恋爱行为上也是良莠并存。就问题而言,主要有:

1、恋爱观上存在错误认知。第一,爱情至上。

有些同学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似乎除了爱情之外,别的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本次访谈中,有不少同学认为,“人生中最可贵的幸福就是爱情”;有的甚至认为,“没有爱情学习就没有意义”,“大学生活应该是学习加恋爱。”因此,有的同学一进大学就涉足情场,忙于谈情说爱,写信幽会,致使学习成绩迅速下降。第二,男主女从。

这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观念在爱情问题上的反映。表现为有些男同学,自认为自己的事业重要,把对方当作从属者、服务者或精神上的慰藉者;有的女同学在这种旧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思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在对方身上,只想找一个理想的“靠山”,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靠一辈子。从而缺乏进取精神,不愿再拼搏奋斗。第三,容貌第一。

他们注重异性的外在美,以获得感官上的愉悦,为此,往往把异性的相貌、仪表、体态、身高放在择偶标准的首位,把是否对得起亲友、对得起“观众”作为出发点,而忽视对方思想上、感情上、精神上的条件,似乎爱情不是心灵的结合,而是脸蛋的拼凑。第四,功利至上。

主要是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待价而沽;或从今后的就业、升迁等某种个人动机出发,总是盘算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象自身而是他(她)的家庭出身。凡此种种,都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与市侩作风在恋爱问题上的表现,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体系所包含的恋爱观格格不入的。

2、恋爱态度和恋爱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有的大学生以虚荣的心理对待爱情,把越早被人爱当作一种骄傲,把有异性陪伴

看作一种派头;有的大学生担心别人在谈而自己未谈会被讥为“嫁不出去的姑娘”或“低能儿”,为了展示不甘示弱的决心和能力而涉足情场,谈起了恋爱;有的大学生把谈恋爱当作是“做作业”、“打草稿”,玩一玩,试一试,为今后处理婚恋问题积累经验;有的大学生对爱情表现出一种绝对超然的态度,追求一种朦胧的、模糊的爱,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往往是以朦胧、模糊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爱情正是如此;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应重过程而不必过多考虑结果,把恋爱和婚姻当成没有联系的两码事;还有的大学生受现代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把恋爱当成儿戏,朝三暮四,玩弄感情,有的大学生甚至把所谓的“性自由”、“性解放”当作一种社会进步,在恋爱问题上不讲道德,不受约束,不负责任,用性欲来取代爱情;至于有的大学生因谈恋爱而荒废学业,或因恋爱问题出现心理和精神疾病乃至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亦不是个别现象。

(二)大学生恋爱存在问题的原因

既然上述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会产生如此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进而使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是导因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的高峰,是其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他们性生理成熟导致了性心理、性意识的萌芽,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异性交往欲和对性知识的感兴趣,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一项调查显示,83%的大学生有和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比10年前上升了12.9%。性兴趣从中学开始(有异性朋友)的由10年前的38.8%,增加到2000年的57.28%。[6]由此,大学生始而表现为时隐时现的对异性的向往和倾慕心理,喜欢打扮、整装,乐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长处,并希望得到好评,继而相互评头论足,想入非非,最后发展为相互追求,堕入情网,甚至发生越轨行为。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盲目摸索,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为他们性过错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女生不懂得男性受强烈性刺激易达到性兴奋状态和自身的极易受孕性,从而在与异性接触中放松警惕,错误的为表达爱情而吞食苦果。

2、自身的修养不足是根本因素 大学生对爱情的实际获得程度、体验方式主要受制于大学生自身修养状况。大学生自身修养不足往往是恋爱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为:

(1)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进入了高等学府,有些大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的真空地带,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位学生坦言:“进入大学以来,我的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也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仿佛人生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头脑一片空白。”这一表白,反应了很多大学生心中的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于是转到谈情说爱,借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排解孤独、寂寞的需要。校园文化生活单调,课余文化生活枯燥乏味,三点一线连成了每天的全部,再加上家庭的干预与影响较中学时大为减弱,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应性较差,以至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一些学生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据一项对北京、上海等9个地区12所大学3360名在校生的调查发现: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的占70%,其中37.4%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在于消除寂寞,57.6%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7]

(3)追求性刺激。当前社会上格调低下的性文化泛滥,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世界正处于无栅栏状态,黄色的信息随处可看;另外,大学生受西方的“性

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把追求感观刺激作为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与目的。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性这种生理需要,同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

(4)攀比心理作祟。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作祟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理难以保持平衡,于是便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

(5)为以后的人生积累经验。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谈恋爱,如同种试验田,取点儿第一手经验,为以后成熟的爱情打基础”。“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忘了还有明天”、“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等港台流行歌曲总是在校园里经久不衰,格外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知是这些流行歌曲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观,还是大学生的恋爱观在流行歌曲中找到了共鸣,不问结果,只问过程,已成了他们获取爱情的真实写照。

3.高校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是重要因素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恋爱观的确立直接来源于高校教育,所以高校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是影响大学生恋爱教育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学生支配时间的自主性和课余时间的丰富性的影响。与中小学生比起来,大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度要大得多,课余文化生活要丰富得多,这就为大学生谈恋爱创造了客观条件,使男女生有足够的时间、机会双双单独接触。我们看到,无论是郊游、社团活动、体育锻炼,还是舞会、文娱演出都是便于他们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的最佳时机。

其次,学生来源多重性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高校对办学体制和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学生来源呈现出多重性趋势。从90年代起,由于高校招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尤其是中后期高校扩大招生使许多学校的学生宿舍跟不上生源增加的发展,大学生便可以在外租房。多层次(有的高校从专科生到博士生都有)、多形式(全日制、函授、夜大、电大等)、多渠道(校校联办、公办与民办联姻等)办学,使高校学生的来源、层次、年龄也更加复杂。这些情况必然给大学校园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样也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某些来自富裕家庭、富裕地区的大学生由于事业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天用父母争来的钱吃喝玩乐,往往用恋爱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打发时光。来自社会的大学生有的已经建立了家庭,有的正处于热恋期,多来源、多层次、大年龄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在高校形成了一种感染性的视觉冲击,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谈恋爱形成了一种环境和氛围。

最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中学尤其是高三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面面俱到不留死角。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对而言要宽松得多,主要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特别是90年代后的教育者日益年轻化,在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上也开明化,他们更加尊重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对大学生谈恋爱以及日益放肆的恋爱行为,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加上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日益增大,学校失去了“惩治”大学生谈恋爱的杀手锏——毕业分配。这一切变化在客观上使高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硬性禁止力度削弱。于是,某些大学生自我要求放松,自我约束能力差,不思进取,成天沉溺于爱河之中。一般来说,只要不发生因性行为而出现严重后果,大学生的恋爱是不会遭到学校干涉的,他们尽可以在恋爱的道路上“大胆的向前走”。调查表明,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地点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在家里(45.8%)、在外租房(44.9%)、和在校园内(40.7%)[8]严重的是,少数高校忽视管理的正规化、制度化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近乎失控状态,对大学生的违纪现象包括恋爱越轨

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如此一来,校风、班风日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学之间相互影响,使大学生恋爱之风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

4、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外开放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西方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东西也大量涌入,描写青年男女情感的文艺作品比较多,影视作品也常出现情爱的画面,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健康的书刊、黄色光盘及黄色网站等等,使大学生眼花缭乱,难辩是非,对思想比较单纯、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们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些大学生把握不住自己,盲目的追求感性的体验和刺激,双方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约会,经常陶醉于对方的音容笑貌,想入非非,约会见面的吃喝玩乐、风花雪夜地“侃大山”,为此经常熬夜,很难做到专心听课,做作业,这就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但有害于双方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根据潘绥铭教授对本科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调查显示,一些家长对孩子进大学前后与异性的交往和谈恋爱也持支持态度。尽管有多达67.3%的大学生认为,家庭对自己性观念的影响总的来说是比较传统或很传统的,但是家庭的实际行为却宽松得多,因为在上大学之前,家庭对他们与异性的交往,只有16.5%(父)和25.5%(母)是反对/戒备;55.8%(父)和43.3%(母)是既不赞成又不反对;还有27.6%(父)和31.2%(母)是理解/支持(2.3%说不清)。[9]而孩子上本科后,父母的态度大幅度地转向理解/支持(53.7%)。[10]可见,受到开放意识冲击的父母,在对待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已逐步走向开明和尊重。

综上所述,新世纪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既有良好的方面,又有不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又存在着种种原因。针对大学生在自我调节和自我把握感情的能力方面还比较弱,思想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还不深,理性的分析问题能力还不强,以及恋爱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状况,因此,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恋爱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恋爱教育的思考

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现象,部分高校采取不禁止,不引导的消极不作为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动机不尽相同,错误的恋爱观念及有失道德的恋爱行为对大学生是相当有害的,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在明晰了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积极疏导大学生感情困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恋爱观念,规范恋爱行为,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重视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现象,高校教师应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绝不可强行压制,当今的大学生由于社会进步,生理和心理都比较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在某种问题上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你越禁止,他们搞得越火热,校内不行就到校外去,往往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对大学生谈恋爱,不能放任自流,平时不管,只是在大学生恋爱越轨时才给处分等等,这种方式并不可取。在大学生涉入恋河之前,应教给他们必要的性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当他们处于热恋之中时,指导大学生对爱情的承诺永远要面对现实生活;当他们处于失恋的痛苦体验时,既要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也要教给他们更加洒脱地对待爱情和人生;当深爱的一方已不复存在时,收拾起悲伤重享人生,并不意味着背叛;相反,当恋爱的一方背叛诺言之时,再度重振精神享受人生,另作追求,也不意味着饶恕。要鼓起大学生新的理想风帆,在事业的奋进中,充满信心的去驾起新的爱情之舟,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的港湾。

(二)把握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加上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决定了其对爱情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既不同于前人,也有别于其他同龄人;既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反思,又带着改革开放年代剧烈变革的印记。幼稚里显得成熟,纯真中又包含荒唐,理性的与非理性交织在一起,使得代在大学生的恋爱教育要比过去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因此,必须把握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原则。

1、针对性

一是要弄清楚学生对恋爱问题的真实想法、看法,做到胸中有数,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方法是,在讲授前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或做点问卷调查。实践表明,学生乐于就这一问题坦诚发表意见。二是不回避问题。现在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看法,远非是过去那些该不该谈、能不能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之类的问题;而是更多的从生理、心理和人际交往的角度,从人性、缘分、实践的角度,说明大学生恋爱的合理性、必要性,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看待爱情的态度和爱情的表达方式。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而是拘泥于过去一般的规劝、说教,是不会奏效的。

2、全面性

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要做全面中肯的分析,力戒片面性。一方面,对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普遍化、低龄化和公开化等特点要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中学时代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在几乎完全自由的情况下得以充分发挥。再加上首次处在一切需要自己思考、判断、处理的地位,一遇困难就感到孤立无援,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抚慰,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极容易迅速跨越友谊的阶段直接进入恋爱。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产生恋爱的想法和要求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宜以偏概全,用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极端问题一味地对大学生恋爱持批评、指责和否定的态度,这既脱离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的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事实上,确有不少同学恋爱观比较正确,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在恋爱过程中能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促进了双方学业的完成。在对大学生进行恋爱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加以评说,或用学业、恋爱双丰收的典型事例给学生以正面引导,就比单纯的批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

3、原则性

坚持教育的全面性并不意味着对教育原则性的放弃。对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一些原则性问题,应旗帜鲜明地表明教育者的观点和态度。比如,有的学生单纯从生理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把不提倡大学生谈恋爱认为是对人性的扼杀;有的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必注重结果,把恋爱与婚姻当成两码事;有的把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不文明甚至不道德的行为看成是时代的开放和社会的进步等等。这些认识显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结合对爱情真谛、爱情本质和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教育指出其错误与危害。

4、层次性

由于大学生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目标各不一样,反映在恋爱问题上的认知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和引导也应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要求。比如,第一个层次,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学业,大学期间最好不谈恋爱;第二个层次,低年级的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且年龄偏小,心理、生理尚不成熟,相互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接触和了解,不宜谈恋爱;第三个层次,对于已在恋爱之中的学生,则要求处理好恋爱与学习、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以文明、健康 的方式处理好爱情生活。当然教育的着力点是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接受第一个层次的要求,减少低年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把大学生谈恋爱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完善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内容

关于大学生恋爱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很多的,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三方面的教育:

1、加强恋爱观教育

第一,要让大学生明确爱情的内涵。真正的爱情是以相互倾慕为基础,是理想、信念、志向的一致,性格、气质的相融,兴趣爱好等因素的相近,而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吸引,应是真、善、美的统一。当今社会,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有些人似乎忘记了什么是真、善、美。从利己主义出发,把爱情看作是一种商品,把贪图享乐作为选择恋人的基础。比如,有的把金钱作为爱情的等价物,认为“有钱就有幸福,有幸福就有爱情”,于是出现了年轻男子找老太婆为妻,妙龄少女嫁给了年近七旬老人的“傍大款”现象。把择偶标准放在金钱地位上,对此,教育者应该否定,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正确的择偶标准。

第二,要求大学生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及时确立新目标。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当女大学生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时,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女性唯一的存在价值时,她本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同时,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大学阶段的目标。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变成现实,新目标又未建立,不少学生感到茫然、空虚,进入“动力真空带”或称“理想间歇期。”这就需要教育者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呢?美国心理学家费洛姆认为:“目标对人的行为有激励力量,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对个人的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的难度两个因素。”由于目标对个人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教育者应该帮助正在被空虚、无聊困扰着的同学,确定一个这样的目标,即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对自己生活有意义的目标,从而战胜空虚、无聊。

第三,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的发展是沿着熟人--朋友 --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当一个男性成为一个女性心中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角色时,爱情就可能降临。在分享快乐和痛苦、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爱情就会产生和发展。

2、突出恋爱道德教育

恋爱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男女恋爱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恋爱的社会道德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在恋爱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和展开。平等互爱、婚姻自主是它的最主要内容。这种恋爱道德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与人的新型平等关系。

爱情的发展要受一定的社会道德的制约,同时也承担着对对方,对家庭,对社会的道德责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人把竞争、发挥主体意识等经济领域中的原则错误地渗透到恋爱、婚姻领域,道德的制约与情感的宣泄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对此,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也受到了冲击,对婚恋问题采取不严肃的态度。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妻子情人并存”可以理解,恋爱也可同时多谈几个,甚至可以“强

登他人之舟”。“爱情多元论”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市场。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结果未必结婚”,他们对“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表示赞同。他们把恋爱和婚姻分开,偏重其生理的要求。强调“个人感情第一”,而忽视爱情的义务和道德,导致道德沦丧。作为教育者应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教育大学生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抵御不良的西方思想,让他们明白,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观念与我们社会主义道德是不相容的。要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值得别人去爱的人,别人会全心全意的去爱他(她)吗?责任和奉献意味着个人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爱情的基础。如果采取低级庸俗、轻佻放荡的方式,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伤风败俗,有失道德。关于失恋问题,应做到失恋不失德,不要把恋爱时“狂热的爱”变成失恋后“疯狂的恨”,否则,不仅违背道德,而且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3、重视性知识教育

性,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一个禁忌。我国中小学的性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由于历史和民族传统的诸多因素,性一向被视为洪水猛兽,在人们看来,谈“性”就意味着“淫秽”,“下流”,“伤风败俗”,从而使性领域成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禁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将性教育排斥在课堂之外。目前,大学生零碎的性知识主要是通过书刊、影视(包括录像)等一些非正规的渠道获得,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据统计,大学生所获得性知识60%来自各类书刊,20%来自同学、朋友间的交流与谈论,7%靠自己摸索经验,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却分别仅占6%和3%。[11] 由于大学生长期对性知识的了解比较贫乏,导致他们谈性色变,因性的压抑、焦渴、冲突而患各种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比比皆是。“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正确引导大学生两性交往行为中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可选三项)的回答是:“进行正确的性观念引导”的占64.5%;“进行科学全面的性知识教育”的占59.3%;“不同阶段与异性正常交往的尺度”占38.3%;“与异性交往礼仪方式”占34.6%。[2]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性知识教育,树立科学观念,破除神秘感,是非常必要的。性知识不仅包括性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属性,性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对大学生的性知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分辨和抵制各种形形色色的色情引诱,还可以使他们把对异性的向往升华到纯洁、高尚而且有价值的志向及男女双方相互体谅、协同前进的乐趣,认识到爱情能够使它变得纯洁而美好。此外,高校教师应尊重大学生谈恋爱的需求,从内心深处真正平视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年轻的大学生更加清醒、更加理智、更加坦然地做健康的人。

(四)开展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实践活动

1、开展性心理咨询工作,进行大学生恋爱的个别指导。

心理咨询活动具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无法代替的作用。在高校开展恋爱心理咨询,进行个别指导,组织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咨询活动,可以邀请有关教育专家来学校作恋爱理论指导,特别是性心理指导。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1987年指出:“性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然而,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个禁区。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变态。”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性科学的专业,但开展性心理咨询是势在必行的。同时,可以请谈过恋爱的大学生作现身说法和相互交流来共同探讨如何面对恋爱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性心理教育,缓解、调剂大学生个体中性

心理障碍和性压抑引起的心理问题,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平衡、成熟,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习的进步。

2、举办优秀爱情故事片的展播活动。

风靡全球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有令所有人难忘的、最为大学生奉为爱情经典的镜头:露丝对杰克许下诺言,不再为过去的爱情而不能自拔,只要有机会,就要好好地活下去,直到100岁。当她看到救生船带来光明时,她毅然挣脱了杰克僵死的双手,向生命之光奋力游去,杰克英俊的面容在冰水中下沉,下沉。这种不为过去生死离别的情感而忧伤的爱情观念之所以让当代大学生心仪,是因为她坚强、自强,抛弃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贾宝玉与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与患得患失,让人生走向更新的道路——为了爱,要活得更精彩。这样的观念比之高校校园中不时传来的“现代殉情”故事,肯定更有积极的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在学生发展方面,可以起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作用。但是,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些社会非主流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予以重视和批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学术文化浓厚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人文知识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开展与专业联系密切的社团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追求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生活。

其次,要从新生抓起。利用新生入学时的好奇心理和对学校情况的“相对空白点”,及时进行思想、信念、人生观、法制、道德、校史等教育,使他们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自豪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尽快缩短“理想间歇期”,避免寂寞空虚的产生。最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提高广大教职工的素质。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师长”与“学长”的力量,以此带动和感化学生,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

(五)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管理

不可否认,单纯的采取灌输、疏导的方法,并不能完全彻底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在抓好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管理。要针对大学生恋爱的特点,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包括学习制度、自修制度、宿舍校园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制度,并实施对大学生恋爱不文明行为的检举、曝光制度等,用这些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把大学生的恋爱行为纳入一定的行为规范调整中。将恋爱表现纳入“评优”、“选干”、“入党”等德智体考核范围内。同时要明确学生工作者的职、责、权,将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管理纳入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中,要求辅导员积极大胆地去管理。比如,晚上学生就寝前要勤于清点学生人数,对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定期地、有针对地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要求他们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作息制度等,防止不良现象发生,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者,要坚决予以严肃处理,这样对谈恋爱者或未恋爱者都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

(六)净化大众传媒,倡导主流文化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青年大学生,除了在校上课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接触社会传媒。他们走出校门就直接接触社会,书籍、报刊、影视、网络……大量的传媒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这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但也不能否认,我们的书籍、报刊、影视、网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2001年3月26—27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北京京伦家庭科学中心联合召开了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教师、家长、学者们通过大量的统计数字和令人不安的事实,呼吁学校、家庭、社会重视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这次研讨会上被指责最多的当属媒体,小说、报纸、杂志、电视,几乎到了“无爱不成书,无爱不成戏”的地步,尤其黄色录像、色情网站更是给人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一些流行文化改变了中国青少年的观念。因此,我们对大众传媒要进一步作好引导和治理,我们的大众传媒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不良的社会现象宣战,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文化,以确保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结束语

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心的大事,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成才,为此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从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大学生恋爱教育的思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系统的研究。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着不足,比如对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提出的教育对策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希望通过学习,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弥补不足。相信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支持努力下,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一定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注 释

[1]王冬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应用价值.保山师专学报[M].2003年.第3期.第21页 [2]数据来自: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R].四川:高校德育研究会的重点课题,2000年

[3]马忠丽.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成因及对策思考.甘肃高师学报[M].2002年.第7卷.第4期.第106页

[4]惠 慧.大学生恋爱观新探.徐州教育学院学报[M].2001年.第16卷.第3期 [5]陶国富.大学生恋爱心理[M].2000年.第16页 [6]潘绥铭.中国性现状[M].商务印书馆,第180页

[7]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8]胡珍.大学生性文明与性健康[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5,161页 [9]王成、杨天.当代大学生情爱世界[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第2页 [10]潘绥铭.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M].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51,152,314页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对策

一直以来,在校大学生谈恋爱都是一个让高校德育工作者颇感棘手的敏感问题,也是高校德育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大量事实证明,最让大学生心醉与神往的爱情,同时也是大学生最大的“烦恼源”。大学生在校期间,怎样正确对待爱情,怎样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事业的关系,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今后的家庭幸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笔者对江西省赣州市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得出大学生恋爱主要有以下特点:

1、普遍化。从调查数据可知,现在正在谈恋爱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7.5%,表示自己目前不打算谈的有12.5%,另外28%的同学则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认为在大学不应该谈恋爱的占8.5%。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2、公开化。时下,只要你步入大学校园,便能目睹成双成对的青年情侣在公开场合卿卿我我,旁若无人。通过调查,愿意对周围的人公开恋情的恋爱大学生比例达到91%。

3、低龄化。据不完全统计,五年之前一年级学生恋爱人数只有6%,而现在已达16%左右。

4、浪漫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轰轰烈烈的恋爱的过程,而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长远发展和最终结果,以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5、脆弱性。在调查中发现的54%有过失恋经历的学生中,有74%的学生面对失恋挫折经过一段时间后心理能逐步恢复正常,有24%左右的学生陷于失恋的焦虑、悲伤、痛苦、绝望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有的甚至滋生“寻机报复”和自杀的念头。

二、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类型

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

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往往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往往有共同的追求和目标。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8%左右,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时能够携手走出校园。

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这种恋爱人数占21%左右,成功率也算是比较高的。

尝试型,有45%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身心的需要。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42%左右,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只有25%左右。

虚荣型,也可称为功利型。虚荣型的恋爱,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

寂寞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及学业压力不大,学校文体活动的不足导致空闲时间太多,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3%左右,成功率非常低。

三、教育对策路径思考

为使大学生的爱情观更趋成熟、更富责任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

1、开展正确恋爱观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青春期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让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应积极加以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校园活动和专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切实加强大学生的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性道德修养。通过性道德教育,使学生理解并懂得“两性区别,男女平等;异性交往,互尊互敬;自重自爱,自立自强”这些基本的性道德规范。同时引导大学生用成熟的人格、成功的事业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

3、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大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大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分配精力,克服恋爱与学业的冲突,并积极争取恋爱对学业的良性促进,让恋爱成为促进学业的巨大的心理力量。

大学生恋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关注并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工作。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给予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并加以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王江澜: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与引导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8).

[2]王颖: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3]马福全: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9)

恋爱观教育 篇7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民办本科高校, 女生占75%左右。在男女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对象、恋爱形式及失恋问题都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呈现的特点、原因进行认真审视, 有针对性地研究教育对策, 对高校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引导和教育大学生,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应正确引导学生面对恋爱问题, 使每一位大学生拥有一段愉快而有意义的大学时光, 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

1 问卷调查的方法目的及问卷设计

1.1 研究方法:不记名调查问卷

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校大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 以一人一表的形式, 在同一时间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体调查。在调查前向被试者解释清楚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并且此次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 所有结果只用于整体的统计分析, 不针对个人, 内容严格保密。

1.2 问卷设计

问卷涉及内容:是否恋爱, 恋爱对象, 对恋爱的理解, 恋爱的动机, 如何看待恋爱与学业间的关系, 如何解决恋爱双方产生的矛盾, 对同居的看法, 失恋受挫情绪的调节, 性知识获得途径等。

2 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观, 我们自编问卷, 对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4份, 其中无效卷2分, 问卷有效率96%。具体调查与分析如下。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的对象正在谈恋爱占20.83%;有恋爱经历的占15.63%;处于观望, 一旦有了合适的对象也可以考虑恋爱的占43.75%;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占21.87%。

(2) 对于恋爱的理解:受访的大学生, 43.75%学生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 是婚姻的前奏, 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14.5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12.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 没有过多考虑将来”;31.2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对恋爱不必考虑太多, 跟着感觉走就行”。可见, 相当部分大学生对恋爱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

(3) 对大学期间恋爱的理解:受访的大学生, 28.13%的人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一段真挚的感情, 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47.92%的人认为“对大学的恋爱应该顺其自然, 不能强求”;15.63%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只是游戏”;10.62%的人对大学期间的恋爱“没有概念”。

(4) 对网恋的看法:17.71%选择“现代人具有求新求变的心态, 所以网恋都不长久”;28.13%选择“并不看好, 而且觉得满是陷阱”;53.13%选择“见仁见智, 在于个人的心态与处理态度”;3.13%选择“很浪漫, 有可能会有好的结局”。

(5) 维系爱情最重要的因素是:62.5%认为“坦诚”, 50%认为“信赖”, 47.92%认为“尊重”, 39.58%认为“忠诚”, 8.33%认为“慷慨大方”, 28.13%认为“宽容”。

(6) 对大学生同居的看法:30.21%认为“正常”, 27.08%认为“鄙视”, 43.75%认为“无所谓”。

(7) 大学生恋爱的动机:调查表明, 30.2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丰富生活, 排遣寂寞”, 26.0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积累经验, 体验人生”, 12.5%的被调查者选择“他人影响”, 26.04%的被调查者选择“寻找生活伴侣”, 16.67%的被调查者选择“证明自身价值与魅力”。

(8) 恋爱过程中的主动性上:对“如果遇到喜欢的人, 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 结果表明, 26.04%的会大胆地主动地追求, 26.04%的被调查者会有暗示, 21.88%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单相思, 35.42%的被调查者选择静观而已。

(9) 寻求恋爱帮助:对“你会向谁咨询恋爱问题”, 18.75%的被调查者选择“长辈”, 3.13%选择“老师”, 20.83%选择“同学”, 58.33%选择“朋友”, 14.58%选择“自己解决”。

(10) 当恋爱双方产生矛盾时:选择因为爱对方而妥协退让的占14.58%, 选择决不让步的占19.79%, 选择斟酌考虑的占54.17%, 选择其他的占13.54%。

(11) 失恋后对对方的态度:34.38%的选择“依然相信爱情, 分手后还可以做好朋友”, 14.58%的选择“就此消沉, 分手以后不再联系, 也不再相信爱情”, 10.42%的选择“怨恨恋人, 从此成为陌路人”, 21.88%的选择“没经历过, 无法想象”, 18.75%的选择“感觉有些尴尬, 但可以争取好好相处”。

(12) 如果恋爱与学业发生冲突, 如何选择:20.83%选择“学业为重, 爱情总会有的”, 15.63%选择“学业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20.08%选择“尽量游离在二者之间”, 38.54%选择“不好说”。

可见, 总体而言, 不少大学生对恋爱本质、恋爱中的行为、恋爱中碰到的问题的应对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 加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 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策略

3.1 从多渠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通过思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题、专题讲座渠道,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婚恋方面的消极现象,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性观念、健康的性心理和高尚的性道德。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 应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获取平台, 如微博、微信等,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人生观。

3.2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遇到的问题

如在恋爱的时机和条件方面, 恋爱要具备相对成熟的心理、相对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对牢固的学识基础, 相对丰富的社会阅历, 相对独立地经济条件[2]。引导学生摆正学业与恋爱之间的关系, 使恋爱成为学业进步的动力。最后, 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恋爱挫折的能力。

3.3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渗透婚恋观教育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墙报、板报、雕塑、碑亭、图书馆、阅览室及各种学生社团、社会公益活动、讲座、校报等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来进行婚恋观、人生观的熏陶,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同时, 利用校园文明行为公约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使大学生在恋爱中有良好的言行, 避免出现失体行为。

4 结语

通过对大二学生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状, 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比率、恋爱动机、处理恋爱与学业关系的能力、应对恋爱受挫的能力及性知识获得的途径。对高校工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2)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征; (3)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恋爱观的教育政策。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为本结合实际, 通过疏导和谈心,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2002.

恋爱观教育 篇8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恋爱挫折,创新策略

大学生的恋爱挫折现象随着大学生婚恋禁令的解除而日趋严重, 在校大学生恋爱比例日趋增多, 大学生恋爱所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突出和棘手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 抗挫折能力较弱, 一旦处理不妥, 必引发众多问题。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有义务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互联网兴起的“微博”是大学生随时进行信息分享的空间, 是恰到好处的交流平台, 是自由表达自我的乐园。笔者认为可以发挥“微博”的优势, 将端正恋爱动机, 树立正确恋爱观的思想教育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 并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1.1 恋爱动机多样

对于恋爱的理解, “90后”大学生恋爱动机是复杂多样的。有调查显示, 29%的大学生选择“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表示“学业压力大”的大学生占13%;17%的大学生选择由于“生活枯燥”;16%的大学生表示是受“恋爱风潮”的影响;想“证明自身价值与魅力”的大学生占8%;真正要“寻找生活伴侣”的学生仅占11%[1]。可见, 很多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客观, 宽松自由的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客观环境。他们离开父母来在他乡, 在大学中如不能尽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就会产生寂寞的心理。再加上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 使他们可能会出现孤独的感觉, 增强了大学生对恋爱的渴望和期待。另外, 虚荣、攀比、依赖、好奇、寂寞及从众等心理的驱使, 使部分学生走上了盲目的“恋爱迷途”。不同的动机导致不同的结果, 放松和依赖心理都容易导致悲剧发生, 从众和排遣寂寞的心理可能造成混乱的爱情, 而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虚荣心等会使人迷失方向, 甚至走向极端。

1.2 对恋爱性行为的态度普遍轻率

有调查显示, 可以接受大学生谈恋爱时发生性关系的35.6%;40.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接受;10.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理智地控制;无所谓态度的占10.1%[2]。学生的性观念比较开放, 大部分大学生把性对象和结婚对象是分开来考虑的。“不求天长地久, 但求曾经拥有”是很多大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恋爱性行为在爱的交流和付出阶段, 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一旦出现“对真心的付出却收到的是苦果”这一出乎预料的结局, 也会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

1.3 大学生恋爱的抗挫折承受力较弱

绝大多数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 一直在家庭的宠爱中长大, 基本没有挫折体验, 恋爱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说属于较大的挫折。2007年, 重庆市首份大学生自杀心理调查报告出炉。调查历时半年, 涉及全市10多所高校近万名在校生。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达13%。其中女生自杀意念与男生自杀意念比为2.5:1。据介绍, 恋爱问题是导致女生自杀的主要原因。针对济南市7 726名大学生所做的大学生健康状况报告出炉, 其中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占到70%。结果显示, 有15.2%的大学生表示, 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而且, 在过去的1年里, 40.9%的人有焦虑情绪;出现抑郁情绪的占到39.1%;内心郁闷的高达77.5%;最令大学生感到困扰的是“恋爱受挫”, 有43.1%的人选择此项[3]。

2 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出现的问题分析

2.1 高校对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教育和指导力度不够

教育部2005年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对于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 尤其是对大学生恋爱挫折问题, 无疑压力较大, 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为艰巨。许多高校对此采取默认的态度较为普遍。有的高校虽然也会加强教育和引导, 但措施显得苍白无力, 主要表现为重结果、轻防范。

2.2 常规性的教育效果不明显

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在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大部分属于年轻人, 其本身的应对恋爱挫折的实际经验还不丰富, 拿不出有效的招数指导受挫者, 而理论上的方法不一定管用。二是大学生存在较强的害羞心理, 特别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部分学生不敢说出心里话。加上部分学生管理者的主动性不够, 一般都是被动地发现挫折问题后才采取措施, 而主动防范性的教育和指导显得无力。

3 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的创新策略

3.1 教育管理者利用“微博”可以在学生恋爱挫折问题中掌握主动

“微博”日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和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 成为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方式, 也成为他们自我内心的发泄和表达的场所。因此, 通过“微博”, 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成为可能。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微博”这一开放的空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的点点滴滴以及感情生活, 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呈现在“微博”中, 吸引学生点击, 从而对学生进行间接地引导。这种互动的方式减少了大学生的顾忌, 双方不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而造成紧张、戒备和尴尬的局面, 使得大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 从而能够主动发现问题。

3.2 利用“微博“潜移默化地端正学生的恋爱观

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 “交往德育论”是当前大学德育研究的新方向, 提倡人与人之间要通过对话、交往和理解, 建立起主—客—主的关系, 使受教育者在与他人的广泛交往中认识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提高交往技能, 发展社会性情感[4]。其中, 基于平等的师生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内心, 被学生接受的重要保证。而“微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中,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人格品质, 思想境界更易影响和提醒学生, 而非简单地进行道德“灌输”。此外, 有许多卓越的青年学生恋爱观思想指导师在“微博”中, 可以通过微博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 传达给青年学生优秀的人生理念和教育思想, 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同时, 也促使教育管理者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海英.关于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实证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8) :156-157.

[2]徐谦.大学生恋爱观及引导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群文天地, 2011 (4) :127.

[3]安彬.大学生恋爱诱发犯罪的心理剖析[J].科技信息, 2011 (5) :501.

大学新生恋爱观调查与分析 篇9

关键词:90后,恋爱观,分析

恋爱是大学普遍的现象, 目前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 90后大学生受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恋爱观上有着这一代人自身的特点。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社会文化呈多元化,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恋爱观及其相关问题的正确理解, 这对尚处于心理、生理成长期的大学生造成很多不利影响[1]。本研究从大学新生入手, 通过调查他们的恋爱观, 探讨影响大一新生恋爱观的因素, 从而为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奠定基础。

一、大学新生恋爱观现状

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是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教育引导的基础。本研究调查河南省某高校大一167名新生 (其中女生70名, 男生97名) , 通过调查分析, 发现学生的恋爱观现状复杂多样, 但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恋爱时机与动机。

跨入新世纪, 接触新事物, 灌注新思想, 感受新体验。作为新时代90后大一新生, 面对“是否支持大学生谈恋爱”这一问题上, 调查显示70.37%的同学表示“支持”, 27.78%的同学表示“无所谓”, 只有1.23%的同学表示“反对”。可见, 90后新生已经在态度上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由传统的反对观点变为赞同观点。

恋爱时机是决定恋爱成果的重要因素。在“最佳恋爱年龄”的问题上, 调查显示:认为最佳恋龄为18岁以下的占6.13%, 18~23岁的占81.23%, 23~25岁的占19.02%, 大于25岁的占3.07%。可见, 大多数同学支持的最佳恋龄正是大学时期, 这便进一步说明大学恋爱的支持率高的现状与观点。有关“大学四年哪一阶段最适合恋爱的问题”统计结果如下:89.5%的支持大一、大二恋爱, 11.11%的支持大三恋爱, 6.79%的支持大四恋恋爱。可见也许就是由于大一、大二任务量比较轻, 没有太大的负担, 时常倍感空虚而产生非理智恋爱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恋爱过的比例为40.75%, 未恋爱过的比例为59.25%。可见大学生恋爱已经被大多数接受并认可, 并且普遍存在。

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动的内部动力, 它是由恋爱需求引起的, 并直接指向恋爱目标。我国长期宣传教育的恋爱动机是要“选择人生伴侣”, 如今, 对90后新生恋爱动机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明显具有多元化特点。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终身大事的占17.28%, 空虚消磨时光的占3.7%, 因为爱的占72.22%, 随大众别人谈我也谈的占0.62%, 找一个人陪的占19.14%。可见同学们的恋爱宗旨还是比较纯洁的, 但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一新生存在的空虚和寂寞感, 因为21.84%的同学以空虚消磨时间找人陪为动机。恋爱取向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恋爱的进程。针对“谈恋爱注重对方什么”这一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综合素质占65.43%, 真心占55.56%, 家庭条件占12.35%, 人品占51.85%, 才华占19.75%。可见大一新生的恋爱取向还比较纯洁与真切的, 不像现实社会中的某些反面现象, 以物质保障为主, 看重利益与财富。这也许是大一新生刚步入社会, 未接触纷杂的社会现实, 仅着眼于内心单纯的想法, 然而这种态度却值得保持与发扬。

2. 恋爱方式。

在恋爱方式上, 因人而异。他们的恋爱方式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关于“恋爱你会采取何种行动”这个问题上, 调查表数据显示:有27.16%的选择暗恋, 有27.16%的主动去追, 有46.91%的选择等待对方采取行动, 有3.09%的选择通过别人传递信息。可见大部分学生仍表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内敛方式, 不张扬是他们的主旋律。

适宜地选择传递爱的信息的方式对促进恋爱关系的长久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如何传递爱的信息”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58.02%选择手机, 9.88%选择写信, 20.99%选择网络, 28.40%选择当面表达。可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对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而言, 互联网已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 手机、电脑的拥有率颇高, 因而用手机和网络传递爱的信息的方式占主流。

进入恋爱阶段, 恋爱活动是高效的催化剂, 能使彼此在共处时光和共同活动中升华价值观。在“每天共处时间”问题上, 据统计信息显示:1小时的占35.19%, 2小时的占40.12%, 3小时的占17.90%, 更多的占6.79%。对于“是否会和恋人一期规划未来、探讨学业”的问题, 数据显示:有70.55%表示经常, 有25.77%表示偶尔, 有3.68%表示几乎不。对于“如何看待恋人亲昵举动”问题上, 32.52%表示可接受, 22.7%表示厌恶, 44.17%表示无所谓。并且对于“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问题, 有11.04%表示符合, 64.42%表示不符合, 23.93%表示无所谓。

二、90后大学生恋爱观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较普遍,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 存在着日益突出而复杂的问题, 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沉沦”或“孩童的游戏”, 而应客观地分析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现实因素和个体因素, 理性地看待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问题。

1. 自我恋爱知识缺乏。

虽然恋爱在大学已成为普遍现象, 但同学们的恋爱知识却比较缺乏。问卷中的“是否有恋爱和性知识方面的困惑”问题, 45.40%的表示有, 27.61%的表示不知道, 26.38%的表示没有。可见绝大多数存在着疑虑, 等待帮助。此外对于“是否进行过恋爱观教育”问题, 16.56%的表示有, 37.42%的表示很少, 46.01%的表示几乎没有。可见在恋爱观教育指导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未能及时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2. 网络困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学生与之更有着密切的接触。虽然网络的存在为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利, 但学生们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着“负能量”的影响。关于“对网恋的看法”问题, 调查表数据显示:8.02%的认为尽管网恋有欺骗性, 但可用真诚化解, 20.99%的认为不了解, 9.26%的认为网恋有隔阂, 31.48%认为社会发展, 恋爱应多样化, 支持网恋, 43.21%的认为网恋是虚拟的, 不可以接受。可见, 赞成与否定的比例相持平, 说明网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选择。

3. 时间分配能力不足。

作为大一新生, 面对的一切似乎都是崭新的, 充满着好奇感与尝试欲望, 因而加入恋爱行列的想法便应运而生。此外, 大一没有太多的负担, 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因而便投入一部分精力于恋爱之中, 问卷中就存在22.84%的同学表示因空虚消磨时间, 找个人陪而恋爱。

三、正确进行90后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建议

1. 家庭教育是恋爱观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良好恋爱观形成的基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责任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对子女的性教育应该全面和适宜, 即不同状况进行性教育的内容也不同。但调查表数据显示同学们的性知识来源仅有6.17%来自父母, 并且有22.70%的同学认为父母应在恋爱观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父母应适时给子女传授有关生理变化的知识, 及时提供合理的建议。

2. 自我恋爱观知识的培养是核心。

从心理特点来分析, 增强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的认知度, 端正自我的恋爱观态度, 是对自己期望负责的表现;从行为特点来分析, 具有高度的自我监控特点, 具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具有较强的可依赖性, 是对他人期望负责的表现, 这些对个人的恋爱观的培养尤为重要。调查问卷显示有51.53%的同学认为学生本人在恋爱观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见自我恋爱观知识的培养对树立正确恋爱观的价值不可小觑。

3. 学校教育是恋爱观形成的关键。

学校教育是学生恋爱观形成的关键, 在大学这个特殊的阶段尤为重要,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策略, 对学生、家长、学校的恋爱观差异问题做好有效的协调。通过教育策略使学生获取恋爱知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正规的恋爱指导网站、定期举行恋爱观专题讲座、提供公共的恋爱指导报刊、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2]、开放心理咨询室与有困惑的同学谈心等诸多途径来做好学校教育, 针对女生中的不同思想、不同恋爱动机和需求,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3], 促使学生们尽快地增加对恋爱的了解, 抵制不良情绪, 培养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四、小结

爱情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90后大学生风华正茂, 青春蓬勃, 涉足恋爱本身无可厚非, 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心理, 就有可能酿出爱情的苦酒。因此应当切实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存状态, 对大学生在恋爱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举措, 以便及时、科学地加以教育引导和指导, 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好学习、理想和恋爱、感情的问题, 为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敏.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 2011, 9 (2) :34-36.

[2]王瑶, 关薇.女大学生恋爱观及恋爱行为的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28 (2) :124-125.

浅析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培养 篇10

运动场上,一对对耳鬓厮磨,互吐甜言蜜语;林荫道中,一双双挽手并肩,相谈人生幸福。仿佛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世界,真正地心无旁骛,这就是走进大学校园普遍的情景,似乎与学习的氛围很难相容,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形在大学校园里不得不称之为司空见惯。一个大学生的第一节恋爱课上,老师如是说:学校不赞成但也不反对谈恋爱。从当今大学生恋爱的趋势来看,女生远远多于男生,而且结果都与初衷相违背,于是发生了一幕幕诸如大学生为情所困,被同学孤立,被老师批评,被恋人抛弃,甚至有了轻生念头的现象。到这里我们不能再以恋爱自由来看待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不能再由他们用其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他们所谓的幸福。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疏漏。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 五千年的文化长廊中很少正式提及人类的爱情, 倒是一些古诗中常有倾诉衷肠的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大部分的教育则是家国大义、人生理想等。更何况是家庭, 自小父母长辈的训诫就是努力学习, 发奋图强,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久而久之, 对于恋爱教育和性心理的启蒙则成了空白, 所以当大学生远离家庭之后, 恋爱早已成为了不可逃避的课题, 他们只能自己摸索, 很容易陷入误区

2.学校教育的欠缺。翻开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历程, 从小学到初中, 再升至高中, 最后千军万马奔赴考场, 成绩合格方能进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为自己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面向生活。他们从前的课本上有文学、自然科学, 单单缺乏心理学, 即使有的学校开设心理课, 面对升学压力的老师和学生不得不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 转瞬又是夜雨秋窗, 黄卷枯灯下的莘莘学子。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 更是锻炼和培养人才的摇篮, 不仅仅只是增长大脑的知识储备, 更要完善学生的做人原则。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这些都很遥远。当学生摆脱应试桎梏, 自然长舒一口气。

3.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带给人们效率和方便的同时, 也挟杂着许多糟粕。打开电视, 一部部赞美讴歌青春男女爱情故事的电影, 一档档充满作秀和炫酷的娱乐爱情节目, 一首首作词不当营养不良的爱情歌曲。更别说大学生接触的最平凡的网络了。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 即使是一个健康有为的年轻小伙也难以保证不被其诱惑。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教育者, 往往提及学生问题, 总会第一步想到教育体制或者教育环境和教育者自身的不足。可我们不能回避的真理是问题主体就存在着不和谐的思维。前面提过应试教育对于学生而言, 是一种偏向发展, 不能全面塑造一个有志青年。但就国情而言, 应试教育是一种相对公平选拔人才的考场。大学生在踏入大学之前自然有过艰辛和压力。然而, 他们在摆脱这种压力的瞬间, 没能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松懈不得, 这是一种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我国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9~24岁之间, 这是青年性心理由萌动到成熟的时期, 对异性的向往和对性的渴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而谈恋爱则是接触异性的开始, 故恋爱往往是青年最频繁的话题。笔者从多年的观察发现, 恋爱其实是刺激消费的一种强大外力, 在我所教育的学生之中, 谈恋爱的花费远远超出一个普通学生的正常消费, 这些资金来源大部分就是学生的家庭。谈恋爱的他们大都迷茫空虚, 缺乏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动力, 没有规划, 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

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恋爱观的疏导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第一堂恋爱课。在大学生进入校园的时候,给他们上一趟恋爱课,对于这堂课,老师或辅导员应该重视,因为,新生的大学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大学之路宽阔而分支多。上好这堂课,能有效地规避将来出现的恋爱问题。学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必须囊括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位置。

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客观而言,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而能够担此教育重任的人应该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和并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有了规划,大学就不再是一场迷茫朦胧之旅。

3.组织积极向上的活动。在学习的间隙, 老师或班委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关于大学生恋爱的活动。如, 老师可以请一些有名或者有经验的教授讲师进行一次恋爱讲座, 借以疏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学生团体或班委可以组织以大学生恋爱为主题的辩论会或班会,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这样, 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吐露心声, 同时还能让老师和同学了解他们的恋爱心理,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进行引导, 从而减少不正确恋爱观造成的后果和危害。

4.净化周边环境。对周边的不良环境, 学校有必要与相关部门联合, 打击一些违规违法的情色宣传活动,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同时开展相关法律讲座, 让大学生明辨是非, 自觉自主远离不良诱惑。

大学生恋爱不是一个绝对话题, 对于它的讨论永远不会有定论,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应该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所存在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合理引导。在教育的改革征程上, 积极探索, 积极提出合理建议, 这样才能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璐.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J].广东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2) .

[2]卢红辉.浅谈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9, (5) .

[3]赵娟.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和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7) .

[4]吴承越.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恋爱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上一篇:人工流产心理疏导下一篇:仔猪大肠杆菌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