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英语教育改革

2024-05-01

城乡英语教育改革(精选十篇)

城乡英语教育改革 篇1

一、家庭环境不同

众所周知,城镇居民家庭环境和农村居民家庭环境存在极大差异。这些差异对子女教育乃至子女英语学习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有更积极的人生理念,如有较强的竟争意识、进取意识和自我意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科以上学历的中国人基本上是城镇人口,除国家分配、安排的部分人员之外,这个群体都居住在城里;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总体上看,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从主观上是鼓励支持的,对英语的重要性也是了解的,有形无形中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有的家庭甚至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为了给孩子学习做更好的服务,有的人甚至放弃兴趣和爱好、事业和追求。另外,他们有相当的能力能为孩子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中的很多人知道英语重要,知道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业成绩。而农村居民的人生理念则相对消极,文化素养较低,缺乏长远的生活目标,生活方式落后。请设想一下,350万人(仅怀化市)当中没有一个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的这样一个群体会有多么糟糕。

诚然教育是社会性的,不完全由家庭决定。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农村家庭环境里,孩子得不到对人生的科学认识、对教育的科学认识,更不用说对学习英语的正确认识。当然农村也有不少人知道孩子学习英语重要,但多不知道如何才能体现其重要。他们或许认为:老师说了重要,所以重要。老师天天上课,就应该能学好。孩子中考能考70分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能力和观念上的差距显而易

总之,交际法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从旁指导”的最终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英语语言习惯,找到学习英语的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见。有的人认为是由于经济落后,也就是没钱造成的,其实“没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二、社会环境不同

怀化市和所属各县城虽然不及发达地区的市县,但在当地也起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城镇居民相对集中,与农村相比有很多优势,有文化修养较高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思想相对活跃,在城镇居民当中起着主导和带动作用,推动着城镇文化的发展,影响着城镇的每一个居民,当然也包括学生,从而形成以一县、一市为中心的文化特点。

城镇有各种专门人才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人数,容易形成市场。有了市场专门人才就会开办英语辅导班,提供服务,满足这种市场需求。城镇居民交往密切,通信较发达,信息流动快,始终与外界保持着一定联系,也很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信息,容易形成风气、潮流,比如很快就形成了英语非常重要的共识,很快就形成了送子女参加校外英语辅导学习的风气。

农村的社会环境就不一样了。农村居民、学生都不集中,虽然市场潜力远远大于城镇,但由于居民不集中,交通成本太高,学生学习英语条件不充分,更主要的是农村缺少创建学习英语环境的专门人才。此外,农村人口流动相对较少,通信落后,信息交流少,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特别是农村居民由于普遍素质较低,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关注的只是酒、烟、赌三件“大事”。这方面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笔者对所教班级的66名男生调查发现,初二男生有赌钱经历的达91.5%,有饮酒经历的达87.4%,有抽烟经历的达85.7%,有轻微烟瘾(觉得抽烟舒服、有抽烟欲望、有钱就会买等)的有9人之多,达13.6%。农村社会关系相对松散,居民没有组织性,也没有竟争性,传统的家族势力正在瓦解,新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分散、独立的农村社会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组织建设虽然有力,但对教育的作用不大,甚至可以说为零。换句话说,城镇教育组织非常有力,而农村则没有教育组织,也没有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服务。总而言之,农村的社会环境是不适合学习英语的。

三、教学环境不同

城镇教学环境与农村教学环境相比,差距之大让人惊讶。

第一,硬件建设差距大。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收录机在中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候,城镇中学的老师就基本做到了人手一台。而农村中学现在都还没有做到人手一台。现在城镇中学用于英语教学的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多媒体教室、语音试验室、网络教室、课件制作室、互联网,等等。在美国的任何一所中学里用于外语教学的设备也不外乎这些。有的学校还不断进行升级换代。图书资料建设也有一定规模,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教学研究。而农村中学目前在这方面的发展非常缓慢,一般主要靠省级以上的某些部门的政策性推

[2][加]W.F.麦基.语言教学分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3]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

[4]沈龙明.使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技法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创新及教学研究指导方案实务全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6]吴真福.高校外语教学设计创新与教案编写指导全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餐菜名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湖北宜昌

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分析中餐菜式烹饪方法和切工的英译入手,归纳总结了翻译中餐菜名的通用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并就中餐菜名英译进行具体探讨。

关键词:中餐菜名翻译方法

一、引言

在“民以食为天”并享有世界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华大地,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已成为海外游客在中国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中餐菜名的英译在为来华外宾提供便利,介绍宣传中国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中餐菜名的英译谈谈看法。

二、中餐菜名英译基本要求

中国清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为世人所认同。为了避免因采用“信、达、雅”这个旧形式而对新内容可能引起的误解,张培基(1983)等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也就是说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因地制宜,适时变通,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会闹出笑话,让外宾一头雾水。

那么我们在翻译中餐菜名的时候,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笔者认为:首先,翻译要得体,尽量往吃的方面靠拢。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介绍菜名的时候应该尽量往往吃的方面靠拢,否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木耳”属于菌类植物,但在国外没有木耳这种食物。在翻译的时候不妨处理为他们所能接受的一种食物,如“mushroom”。如果只有在中国才有的食物,我们可以说它是“Chinese mushroom”。如果你想把它加以限制的话,可以说“Chinese black mushroom”。这样外宾也能理解其特色和本质。其次,翻译处理不能太浪漫。以“皮蛋”一词为例,如凭空想象浪漫地译为“one thousand year egg”,其菜名广,如“搞规范化建设”、“搞信息化建设”等。现在又在“搞新农村建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些小的发展。图书资料建设已经停止了二十年。很多学校有二十年没有花钱买教材之外的书籍了。图书室的书都是城里人捐的,没有几本有价值。英语教师要找点资料进行教研非常困难,有很多地方甚至连互联网都没开通。

第二,资金支持差距大。城镇中学资金虽然紧缺,但比农村中学有保障,一般有单列预算,有发展基金、人头经费、办公维持经费、校本收取的学杂费、教材返还及其他社会捐资等多项,其中当然包括英语教学的相关支出。但农村中学由于管理不够科学,一般都没有单列各校预算,多年来一直只有人头经费和校本收取的学杂费,此外再无分文进帐。地方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都不会追加其他经费。面对如此的经费状况,学校要在英语教学投入上有所突破,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

第三,软件建设差距大。城镇中学管理比较规范,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对老师进行适当的调节、保护和培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而农村中学就没有这么规范,很多问题都必须有老师自

英译初探

就完全不能为他人所接受。应该让外国客人了解菜是什么做成的,其烹饪方法是什么。如有必要还可以介绍这道菜的营养价值、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试想,如果处理为“preserved egg”表示“腌制”之意,皮蛋的基本内容就表达出来了,而且不会让人产生误解。

三、菜式烹饪方法和形状的英译

除了菜的主料,我们在把中餐菜名由中文译为英文的时候,应该尽量将菜肴的烹饪方法、形状翻译出来。从读者的需求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具体的食物或概念,而不是原文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而渲染的一些华而不实之词,或因为思维习惯的不同、语言表达的需要,或者因为修辞的需要等。(张梅岗,2002:40)下面笔者结合实例,将技巧归纳如下:

(一)烹饪方法

中华菜名单就“烹”的制作方法便包括七大类二十五种:烤、炸、炒、炖、煮、烩、蒸,呈现出丰富多彩、匠心独具的特点。(熊力游,2004)把食材置于水中进行烹饪的英译分别为蒸(steamed)、煮(boiled)、炖(stewed)、涮(instant-boiled);把食材置于油中进行烹饪的英译分别为煎(fried)、炸(deep-fried)、烧(braised)、炒(stir-fried);以炭火和烤炉作为热源的各种烧烤的英译为烤(barbecued,baked)等。

(二)形状

刀工既要符合烹饪要求,以便使原料在烹饪过程中受热均匀,又要造型美观,使切割后的原料做到大小均匀、厚薄一致。其形状可以分为:块状(cube)、丝状(shred)、片状(slice)、丁状(dice)、沫状(mince)。刀工程序后食物的成型状态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形状的过去分词+原料,另一种是原料+形状的复数形式,如“鸡片”,可以译为“sliced chicken”或“chicken slices”。另外,由于食物切碎后呈现不可计数状态,故沫状食物只适用前一种译法,如,“猪肉沫”(minced pork)。

四、中餐菜名英译的主要方法

在了解了有关中餐的烹饪、形状的英译之后,我们便可以着己处理,不仅占用老师的很多时间和精力,更糟糕的是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反而很容易加深矛盾,相互产生成见,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四,师资力量差距大。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其根源。城镇中学学习英语的风气好,教师地位高,教师心态好,教学热情高。农村中学学习英语的风气欠佳,教师教学难度大,长期没有成就感,教师心态长期受到压抑,情绪低落。由于经费紧张,教师没有学习交流的机会,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就会失去教学主动性,教学潜力不能发挥,最后自然是教学效果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党和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学界对此已开始了深入的研讨,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教育角度的思考明显不足。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政治、经济的改革必须把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尤其农村改革是一次综合性改革,不能忽视农村教育的改革。农村英语教学环境只是农村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它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加强农村教育环境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才能真正体现社会教育公平。

摘要:怀化市城乡之间的英语教学环境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别:家庭环境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和教学环境不同。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包含之。

浅谈城乡英语教育的差异 篇2

【摘要】: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关键词】:城乡英语教育 差异

2009年9月,大学刚刚毕业的我来到了位于牡丹江市穆棱镇柳毛村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在7年的时间里我深切体会到了城乡英语教育的差异。

一、教学资源的差别

良好的教学资源在英语的教学上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上形象生动的课件、视频资源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而城市和农村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简直是相距甚远。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只能满足日常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的学校也建有微机室,但设备落后,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甚至于成为摆设和应付检查的空架子,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尤其在落后的地区农村教师上课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模式,可能只有一个简单的录音机,老师也在尽力的给学生传递现代的信息、西方的文化,可学生只能凭空想象,没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直观信息,老师虽然费尽口舌,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然而在城市的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根据自己的课堂需求随时为学生穿插视频,音频资料,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除此之外城市学校往往配备了语音室,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带领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训练。

二、师资力量的差别

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强与不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城乡英语教师的总体水平差距明显,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尤其是农村英语教师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现有的农村英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的中小学英语教师都是非英语专业出身,他们缺少英语专业知识,只能勉强应付书本内容,讲解一些僵硬的语法知识,根本无法适应英语教育新的发展要求。近几年也有一些年轻的专业教师加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来,比如像我这样的特岗教师,但大多都不能在农村扎根,他们在农村历练了几年之后会通过各种途径到条件更好的城里教书。我们学校2009年共来了八名特岗教师,到现在只剩下三名。每一年我们学校都会有调走的老师。不断地换老师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艰苦,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英语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只能就现有的书本知识一遍遍的死记硬背,这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在听力和口语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中小学英语教师大多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他们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开展课程,从而为城市的孩子们奠定了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

三、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教学理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价值期望,它为我们的教学指引着方向。城市的英语教师,在开放和优越的环境里,接受培训和锻炼的机会往往多于农村教师,所以他们能更好地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能用这种新理念来指引自己的教学。而作为农村教师,他们的环境相对闭塞和落后,他们得不到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引,从而只能固守着仅有的或者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理念在原地踏步,徘徊不前。就我自己来说,我在农村做了7年的英语老师,在这期间我走出去学习和听课的机会少之又少。仅有的几次培训还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国培,但网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学到什么真材实料的知识。我们学校内部也没有能力和条件来组织培训。这七年来,我从来没有受到过专业人士在教学上的指导,只是拘泥于自己的课堂中,用我自己的理念在教学。这感觉就像我一个人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摸索前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迎来光明。

四、学习环境的差异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所以不同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课堂上,农村的英语教育过分注重成绩,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体语法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中,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相应的也把时间浪费在死记硬背词汇语法和无休止的题海中,缺乏英语语言的灵活运用,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们学到的完全是哑巴英语。反之城市的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灵活,除了具体知识的的讲解以外,听说能力也得到强化,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家庭中,城市的家长和农村的家长对于学习观念的差异也在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英语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所谓环境造就人才。由于城乡父母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关注度也有明显差异。在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够,对英语一窍不通,很难在学习上给孩子帮助或指导,甚至有部分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差,连供孩子读书都成问题,更何谈辅导孩子学习了。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持一种消极放任或无可奈何的态度。在城市里,家长往往受教育程度比较高,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业,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城市学生还参加各种各样的英语辅导班和培训班,这使得城市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于农村学生了。

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剖析 篇3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现状;措施;均衡发展

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掌握农村教育的现状,深入剖析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距,才能不断推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我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1.笔者所在的学区正在创建现代化教育先进区,农村学校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跟城市学校没有明显的差别,每个教室都配备齐全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多媒体电脑等,还设有图书角。

2.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学校外语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人员不足是最大的问题,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或兼课教师,他们通常会被安排教语文、英语或数学、英语,还要当班主任,甚至既要跨学科,又要跨级教学,每周二十节课甚至更多。相比人员超编的城市学校的英语教师,一般要担两到三个教学班的英语课,每周十四至十六节课,他们的工作量大得多。教学人员不足使得他们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再没有空余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敞开心扉进行教学交流。

3.农村学校强调应试教育,教师会围绕考试范围实施教学行为。城市学校的英语优秀课例常常让农村教师觉得无法学习,很难应用,什么游戏教学、主题教学、口语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等,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浪费时间,学生收获不大,他们也操作不来。由于大多数转岗教师存在语音不够准确,口语水平较低的现象,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踏实肯干,有不甘人后的奋勇拼搏精神,但是由于自身素质问题,这些老师极少运用英语教学,也没有想过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更不会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交际,学校领导也没有考虑过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机会。

4.由于实行“一费制”,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为学生订购录音带或光盘,学生没有任何辅助学习的语音材料。大部分家长也没有培养孩子听的意识,家里连录音机都没有。因此,老师想让学生回家预习或听音、跟读都是无法落实的。

5.农村的孩子踏实又本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但是没有几个孩子能主动看课外书或英语动画片,他们既没有英语绘本,又没有播放英语录音带或光盘的设备,更别谈网络学习了。《一起作业》《口语易》等英语学习平台开发得多么好,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巩固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些城市孩子能轻易获取的学习资源对于农村和山区的孩子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教师交流的力度,为农村学校增员增编,均衡调整城乡教师编制,使之趋向合理化。

2.硬件已配齐,软件要跟上。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应以培训加考核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在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所有名师、先进教师、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都应该到薄弱学校支教或带教一年或以上,因为先进的理念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能成为真理。只有真正融入农村学校的集体当中,真真实实地进行教学实践,才能把城市的先进理念与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3.学校应该重视英语学科,不能因为该学科教师人数少,就边缘化了。学校不重视,教师也就不重视。学校领导首先要领会课标精神,让教师深刻理解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该了解的文化背景,或是结合生活实际的种种事例。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应试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开设英语广播、英语板报或手抄报设计、英语名言征集等,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孩子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4.地区红领巾校外培训基地应该关注农村学校孩子,应尽量派出志愿者或义工教师到农村开展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如,圣诞节Party、英语角活动、英语跳蚤市场(义卖活动)等,为城乡孩子搭建交流的平台。农村孩子的自卑,在于缺乏展示的平台,只要我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锻炼,一定能与城市的孩子无异,甚至更强。

相信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一定会不断缩小,教育公平一定会实现。

城乡英语教育改革 篇4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政策影响下,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已经得到广泛推广,然而在基础教育中,城市和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留守儿童基础教育重视程度匮乏、城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现象造成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些现象,笔者以河南省周口市八县一市一区中四所小学为例展开调研,旨在探究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城乡差异,提出适当的对策以此缩短城乡差异,对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河南省历来都是教育大省,人口总数居全国前列,而周口市地处河南省东南部的豫东平原,是一个八县一市一区的地级市,截止2008年,周口总人口为1112万人,成为河南人口第一大市。在周口八县一市一区中,公立小学多达近两百所,在此笔者选取了两所市直小学,周口市五一路小学和周口市第一实验小学,在乡镇小学中,选取的为西华县西夏镇张庄小学和西华县西华营中心小学。笔者对这四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对象采样为每个学校抽取一个自然班的30名学生,共计160名学生。笔者对160名受验对象进行了调查问卷及半结构访谈,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频数分析及方差分析,对半结构访谈的录音材料进行转换后,采用归纳法进行整理分析,以此探究小学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城乡差异的根源。

经研究,笔者发现,城乡教育上的差距最明显的是体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上。城市英语教学早在恢复高考之后就被列入重点教学范围,因而它在师资、教学策划、课程设计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系统的提升。然而,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乡镇小学教学设施陈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及城市

通过对两所市直小学及两所乡镇小学的走访和参观发现,政府部门对乡镇小学的硬件建设投入的重视度不足,资金缺乏造成乡镇小学普遍存在教学设备短缺现象,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限制,硬件上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对授课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学生想要练习听力和口语的能力只能依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讲解,很难接触到纯正的英语口语,老师普遍反应,希望学校能够配备电脑、录音机等音频及视频器材,可以供学生观摩,此外,教材配套的同步课件由于没有多媒体的协助,得不到合理的应用,很多孩子来自农村,家里并没有电脑,老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将丰富的内容展现出来,这给教学效果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其次,从教学能力来看,农村英语教师的学历不及市直小学的老师,教学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四所学校的教师学习结构比例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市直小学十二名英语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为25%,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比例为58.3%,专科毕业生比例为16.7%,两名专科毕业生还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取得了函授本科文凭;西华县两所乡镇小学的十五名英语教师中,无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比例为53.3%,专科毕业生比例为40%,中师毕业生比例为6.7%,七名非本科文凭教师中,有四名老师通过再继续教育方式取得函授本科文凭。对城乡英语教师的年龄和专业结构进行统计后得出,市直小学的十二名英语教师中年龄在20至40岁的有9名,40岁以上的有3名,其中非英语专业的老师仅有两名;西华县两所乡镇小学的十五名英语教师中,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的有6名,40岁以上有9名,其中有五位老师表示自己所学专业并非英语,近几年由于英语教师缺编才“改行”教的英语。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老教师往往倾向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教学为主,这些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无疑是落后的,而且低效的,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乡镇老师学历水平不及城市老师,就业后又缺乏很好的机会进行培训和深造,专业能力很难适应于现在新课标下教材改革的需求,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停步不前也直接导致了农村英语教学与城市英语教学之间的差异。

二、城市家庭教育重视度高、农村家庭教育空白

根据2007年全省3%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7年周口市常住人口990.13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分别为116.34万人、78.1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1.75%、7.89%。由于周口市主要依靠农业发展,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老人,由于缺少农村老人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放学后玩耍的时间占大多数。与此相反,周口市的孩子普遍家庭环境较好,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农村孩子,根据对市直学生和西华县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平均课后学习平均为20分钟到40分钟,而市区孩子为1.5小时到2个半小时,远远超过农村孩子。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空白,孩子在课后学习中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所学内容没能及时巩固。尤其针对英语这一语言类学科,孩子课后并没有练习的机会和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距。城市的父母大多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使得城市的孩子在校园学习之外能得到更多的训练,对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和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城乡孩子学习环境差异

据笔者统计,近几年周口市开设的少儿英文辅导机构已经突破四十个,再加上数以百计的午托班、暑期培训班,小学英语的课余辅导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而农村的培训机构却极为少数,正规的培训机构几乎没有。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周口市区76%孩子上英文上辅导班,而农村却几乎为零。城乡孩子学习英语的时间除了每日存在的差距以外,周末及节假日的学习时间相差甚远。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城乡孩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文的电影、动画片、歌曲等,多样化的语言学习环境给孩子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城市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更高于农村孩子。在英语的基础教学中,学习环境的差异虽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没有构成直接关系,但良好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学习氛围对语言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上,乡镇学生存在的弊端便逐渐显露出来。

四、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以及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将会大大减弱。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非城市居民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阶层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首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这表现在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上,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或许只是完成学校的课业水平,而大多数城市的家长由于自身水平较高,因而对子女的要求也很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很可能并不只是完成课业,而是优秀地完成课业并为日后升到重点初中做准备。其次,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如有些家长虽对子女的考试成绩很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再者,家长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所学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外延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对城乡小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和对以上造成小学英语教育城乡差异的根源分析,笔者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乡小学师资队伍及硬件建设

教育行政部要加强对城乡小学的常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办学者办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加强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建设及管理。要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拓宽小学英语教师来源渠道,利用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

地方政府应该在政策允许的基础上增强对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视度,积极为乡镇小学提供配套硬件设施,要硬件软件一手抓,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壮大,也离不开硬件的支持,如果能及时解决乡镇小学存在的硬件匮乏问题,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小学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设立家长课堂,提高家长素质

鉴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学校有必要密切和家长的联系,设立定期的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宣传,使家长能够认识到小学英语教育对孩子将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明确其自身责任,以确保家长在孩子成长以及学习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据笔者了解,项城市教委以多所小学为试点,推广了“家长课堂”的活动,将家长请到课堂,对家长提供必要的知识培训,让家长能够定期掌握学生近期所学知识,并积极主动沟通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不仅更好地促进了家长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也很好地促进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学习效果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做法不仅适用于小学英语的教学,同时适用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的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三)各学校完善英语课程设置

由于城乡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同,乡镇部分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规范各学校英语课程设置,使城乡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趋向一致。在课程安排上可以给英语教学提供更为充分的时间,另外,由于农村学校距离市区辅导学习较远,学校内部可设立一些英语学习的困难班,对学生水平深入了解,按学生英语程度进行因材施教,以帮助那些基础不够好,跟不上日常英语学习进度的学生。

乡镇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空缺,有关部门还可以设立一些课外英语学习的辅导班,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额外辅导,也给学生课外操练英语提供更多的平台。

客观地说,小学英语教育存在城乡差距是绝对的,实现均衡是相对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发展观,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任务,是我们始终都要遵循的准则和努力的方向,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该切实尽到自己的职责,爱岗敬业,不遗余力的将知识传播给下一代,希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够得到本质的解决,城乡差距逐渐缩短,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与城市孩子一样拥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腾飞,我国基础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在小学英语教育中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城乡差异,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市四所公立小学为例,探究小学英语教育城乡差异的根源,提出适当的对策来缩短这一差距,希望对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彭静、徐梅.重庆市城乡小学英语师资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2010年10期.

[2]许梅英.城乡结合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3]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4]詹丽芹、曹少卿.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5]张琳琳.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城乡英语教育改革 篇5

为建立城乡学校 “手拉手”互助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特色发展,共同提高的目标。刘集中学按照市教育局教师城乡交流统一部署,与市三中结成交流对子。结对以来,两校共同努力探索城乡教师交流方法,积累城乡教师交流经验,交流工作扎实开展,两校领导经常互访,交流管理经验;两校教师互帮互助,更新教育理念。

通过教师交流,搭建发展平台,两校尤其是刘集中学的教师茁壮成长,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了锻炼、交流、提高、发展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两校的教师跨出校门找差距,在新的环境中求发展,正视现实求提高。面对教育对象、管理体制和条件的差异,对口交流活动使他们升华了教育理念,开阔了工作视野,活跃了教育思想,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与管理水平,共同锤炼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为高密市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技能扎实、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两校具体交流的内容有:

1、两校开展教学研讨会。作为一所农村学校,虽然我们一直重视教科研的研究工作,但始终有一种闭门造车的味道,很多教师不了解外面的教学现状,青年教师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这样的氛围下,如何提高教师的危机感,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考虑实行教学研讨会的形式,开展跨校教研活动。通过双方协商,两校安排语文、数学、外语三节课共同研究。市三中选派这三科的优秀教师到刘集来送课,上完观摩课之后还特意听了刘集中学这三科老师的课。然后两校共同对比研究,对一些有缺陷的地方提出改进方法。语文教学在创建“自主、互助、合作”的课堂模式之外,还应从语文学科的特色出发,注重人文性、诗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要注重逻辑思维训练,英语要加大交际功能的训练。这次研讨活动对两校的语、数、英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市三中和刘集中学部分教师举行了一次以“春暖花开话教学,城乡互动促发展”为主题城乡交流活动。

在两校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研讨中,既有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还有交流教师的汇报课,课后两校教师分学科进行了互动评课。之后,大家围绕“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谐校园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两校教师畅所欲言,交流着自己的感悟、体会与收获。在观摩、讨论、交流中,大家一致感到这种交流使双方教师相互

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两校随后组织开展的“篮球友谊赛”更为城乡交流工作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这次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一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交流研讨的机会,促进了双方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为两地双方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把城乡交流活动推向新的境界。

3、市三中和刘集中学部分教师举行了一次“春日融融送课来,和风徐徐论坛开”为主题的城乡交流活动。

先是上午第三节课我校听取了市三中中学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他们讲的分别是初一英语和初三的物理。两位老师精湛的授课技艺深深的吸引着刘集中学的年轻教师们。之后在第四节课进行了评课。针对刘集中学英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共同研讨,并提出改进方法。

4、开展管理论坛。两校围绕“级部管理”、“高效课堂”、“初一学生养成教育”和“初三总复习”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论坛。两校教师畅所欲言,共同交流着各自的感受、体会、收获与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这种交流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都有所帮助和提高。

这次活动,为刘集中学教师又提供了一次向优秀学校和教师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把城乡交流活动推向了高潮。

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总结起来两校主要是通过开展领导班子、对口处室、团队组织、教研组等定期相互考察和访问活动;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上资源共享;选派在职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专题讲座、观摩课、参加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等形式相互学习,搭建教学交流平台;着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协作开发研究课题和校本课程等方式,全面促进两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进,实现跨校管理共赢共进、合作教学共赢共进、教科研共赢共进、信息交流共赢共进、考核评价共赢共进。

城乡交流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

1、在对比中,转变了教育观念。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让所有参加对口交流的教师感触良多。他们深深体会到,教无成规,学无止境,如果因循守旧,永远也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因此,尽快适应环境,积极参与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围绕新课程实验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成为交流教师最热衷的话题。面对教育对象的差异,必须以渗透现代教育技术为契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最大创造潜能为目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横向的对比,使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同时也

对教育工作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2、在学习中,提高了业务技能。对口交流既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又是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创造条件的过程,这是所有交流教师形成的共识。交流锻炼中的压力变成不断进取的动力,广大教师积极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教法,积累经验,使交流活动真正达到了“传经送宝”和互相学习的目的。

3、在思考中,增强了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话题。通过交流让每个教师树立了质量意识,多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提高,能力上有所增强,习惯上有所转变,即便微小,也是成功。通过交流,才真正领会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深刻内涵。在交流的日子里,带着钻研与思考上课,时时向专家、名师学习,努力让学生满意,始终不懈地探索和学习。这次交流锻炼,为提高和充实自己积累了一笔丰厚的人生财富。为了提高质量,学校的教师通过个别指导、集体备课、示范教学、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使我们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在成长中,树立了师德风尚。我们交流的教师,他们严于律己,敬业爱岗,甘于清苦,无私奉献成为教师对口交流锻炼活动的亮点。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里,只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把浓浓的爱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去,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对口交流让师德教育水到渠成。在城里交流教师的眼里,农村学校的教师自己动手做教具,以弥补教学仪器的短缺;自己动手维修校舍,以改善办学条件简陋;把自己取暖的煤搬进教室,让学生在温暖中学习。在学生不断地成长中,老师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将会让他们温暖一生。对口交流可能一生一次,但思想交流却是一生一世”。正是因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让交流的老师们忘却了困难,全身心投入到交流学校孩子们的教育中,让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苦和累来自外界,而坚强出于内心。这种良好的师德风尚,将会开花结果,将会带动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统筹城乡教育 均衡教育发展 篇6

关键词: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226-01

根据福建省政府规划,永定县2012年底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2013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那么,永定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如何呢?笔者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永定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着力教育改革,构建均衡发展格局。为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永定县进一步抓好了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工作,推进小学区域教育特色的规划和特色学校的创建,促进小学教育内涵的提升。加强初中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控制初中辍学率。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规定标准。

1.2 着力资源整合,均衡教育资源配置。2011年以来,永定县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施了实验小学校安工程和扩容工程、搬迁了教育局,扩建了教学楼和实验综合楼。选址迁建了永定三中,待原三中搬迁后,把大洲小学迁至原校址改办实验小学分校。把城关中学改办成永定第二高级中学。兴建第二实验小学,以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不足问题。

1.3 着力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师资均衡。为促进城乡师资均衡。永定县实施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协同发展试点,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拓展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半径,促使薄弱学校快速崛起。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常态化,“名师工作室*落实名师带徒、名师定期定点送教下乡。2011年以来招聘了137名教师,补充农村幼儿教师和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

1.4 着力质量管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永定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理念,大力弘扬“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充分利用永定老区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传统美德等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永定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但是,永定县义务教育发展依然处于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

——学校布局不均衡。永定县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已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而且矛盾比较突出。城区学校超大班额现象严重。

——硬件建设不均衡。从资源均衡配置差异系数看:永定县城区小学、初中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等八项指标系数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从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看:永定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城区学校。

——教育质量不均衡。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的不均衡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最能直观反映基础教育质量的就是中考EC值,永定县今年中考成绩处于全市的中等水平。在城区主要靠二中、三中,乡镇前三强的争夺近年一直在侨钦中学、培才中学,古竹中学之间,其他学校都在下游徘徊。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直接导致县城"窗口"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办学差距不断拉大,成了永定县“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配备、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减少差异,缩小差距,巩固优势,使优者更优,弱者变强,协调发展。

3.1 规划学校布局。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永定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加之人口生育得到有效控制,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原先分级办学时的村办小学生源减少,对分散在农村的初中、小学进行相应的调整是必要的。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方便群众,有利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永定县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焦点在城区。永定县政府作出实施实验小学校安工程、搬迁教育局、选址迁建永定三中、把城关中学改办成永定第二高级中学、兴建第二实验小学的决策是正确的。特别是迁建永定三中后,可以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快新三中的建设步伐,是实现永定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3.2 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资基础。要增加教育投入,才能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继续落实好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的要求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规定,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二是继续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城乡居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是足额征收教育附加,支持义务教育发展;四是保障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教育项目投入和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农村中小学改造、改善、建设的需要;六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探索建立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规范有序地进入教育。要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中小学基本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社会各方面要关心、支持教育,尽力为学校减轻经费开支负担。

3.3 改善办学条件。要按照《福建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做好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生均食堂面积,生均运动场面积和专用教室不足的整改工作,配齐教育技术装备、体育设施、卫生保健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根据任务目标,制定计划,落实资金,根据《标准》,确定每一所完全小学、初级中学完成标准化建设的时间,按时序进度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才能确保永定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如期实现。

3.4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4.1 创新管理体制。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我县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的城区建立"小片区"管理模式试点,要落实以片区内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带动一般校提升办学水平,以缓解城区“择校*问题。

3.4.2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课程,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推广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建立、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和反馈指导体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4.3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单纯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不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义务教育学校按政策规定招生,不进行小学升初中选拔性招生,不违反规定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不违反规定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

城乡英语教育改革 篇7

一、我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1.笔者所在的学区正在创建现代化教育先进区, 农村学校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跟城市学校没有明显的差别, 每个教室都配备齐全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多媒体电脑等, 还设有图书角。

2.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农村学校外语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教学人员不足是最大的问题, 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或兼课教师, 他们通常会被安排教语文、英语或数学、英语, 还要当班主任, 甚至既要跨学科, 又要跨级教学, 每周二十节课甚至更多。相比人员超编的城市学校的英语教师, 一般要担两到三个教学班的英语课, 每周十四至十六节课, 他们的工作量大得多。教学人员不足使得他们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 再没有空余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 因此, 很少有机会能敞开心扉进行教学交流。

3.农村学校强调应试教育, 教师会围绕考试范围实施教学行为。城市学校的英语优秀课例常常让农村教师觉得无法学习, 很难应用, 什么游戏教学、主题教学、口语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等, 在他们的意识里, 是浪费时间, 学生收获不大, 他们也操作不来。由于大多数转岗教师存在语音不够准确, 口语水平较低的现象, 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 踏实肯干, 有不甘人后的奋勇拼搏精神, 但是由于自身素质问题, 这些老师极少运用英语教学, 也没有想过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更不会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交际, 学校领导也没有考虑过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机会。

4.由于实行“一费制”, 地方财政相对紧张, 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为学生订购录音带或光盘, 学生没有任何辅助学习的语音材料。大部分家长也没有培养孩子听的意识, 家里连录音机都没有。因此, 老师想让学生回家预习或听音、跟读都是无法落实的。

5.农村的孩子踏实又本分, 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 但是没有几个孩子能主动看课外书或英语动画片, 他们既没有英语绘本, 又没有播放英语录音带或光盘的设备, 更别谈网络学习了。《一起作业》《口语易》等英语学习平台开发得多么好, 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效果的巩固有很大的帮助。但是, 这些城市孩子能轻易获取的学习资源对于农村和山区的孩子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多措并举,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 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 行动上倾斜农村, 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教师交流的力度, 为农村学校增员增编, 均衡调整城乡教师编制, 使之趋向合理化。

2.硬件已配齐, 软件要跟上。越是落后的地方, 越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 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 应以培训加考核的方式, 不断提高农村在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所有名师、先进教师、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都应该到薄弱学校支教或带教一年或以上, 因为先进的理念只有经过实践证明, 才能成为真理。只有真正融入农村学校的集体当中, 真真实实地进行教学实践, 才能把城市的先进理念与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3.学校应该重视英语学科, 不能因为该学科教师人数少, 就边缘化了。学校不重视, 教师也就不重视。学校领导首先要领会课标精神, 让教师深刻理解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他们该了解的文化背景, 或是结合生活实际的种种事例。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而不仅仅是提高应试的能力。因此, 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如:开设英语广播、英语板报或手抄报设计、英语名言征集等, 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 促使孩子主动学习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4.地区红领巾校外培训基地应该关注农村学校孩子, 应尽量派出志愿者或义工教师到农村开展活动, 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 增长见识。如, 圣诞节Party、英语角活动、英语跳蚤市场 (义卖活动) 等, 为城乡孩子搭建交流的平台。农村孩子的自卑, 在于缺乏展示的平台, 只要我们多创造机会, 让他们多锻炼, 一定能与城市的孩子无异, 甚至更强。

相信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 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一定会不断缩小, 教育公平一定会实现。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新时期, 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社会不安定因素已逐渐显现, 因此,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势在必行。只有深入剖析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距, 才能不断推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城乡英语教育改革 篇8

在加快推进教育统筹发展的道路上, 我们有着很深的感受:一方面是城区需要农村的好生源, 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的落后, 而城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进步。从根本上讲, 中学 (初、高中) 教育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的开发上。

因此,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 应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 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的构建, 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在这项工作中, 作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城区中学肩负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们的做法更多地体现了以生源竞争为目的的帮扶思路。如支教、送教下乡、举办讲座、请乡镇教师参与城区学校的校本教研等, 一方面加强了与兄弟学校联系, 使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能到我校就读, 一方面也促了进乡镇学校的师资力量, 但因实施过程中存在被动性、盲目性、肤浅性, 而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 笔者认为应更倾向于城乡教育“互动发展”的思路。

何谓“城乡教育互动”?即城区教师“送教下乡”, 传播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听课, 学习现代化教育、管理技能。

因为“互动”, 城乡均为主动积极的状态, 每所学校、每个教职工都知道我需要什么, 这样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因为“互动”, 城乡容易形成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 更有利于真实问题的解决和智慧的生成;因为“互动”, 便于形成互助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要开展好“城乡教育互动”, 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立长效对口合作交流工作机制是构建城乡教育互动体系的关键

“城乡教育互动”不能是一个短期行为, 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 推进教师交流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探索建立教师交流的有效机制, 是提高双方教师队伍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 严格选拔支教人员, 定期开展合作交流

市教育局应每年在系统内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指导城区学校在合理配置下学期师资的基础上, 推荐师德好、业务过硬、并有志于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从事支教工作, 保证支教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定期召开支教工作交流研讨会, 商议支教计划和总结, 互通支教情况。新老支教教师定期就如何更好地完成支教任务, 如何适应支教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展开研讨和交流, 并为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做好对口交流工作提供信息及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为以后保质保量地做好对口交流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落实支教政策, 完善支教激励机制

教育局在保证支教教师原有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稳步提高的基础上, 要全面落实支教教师的津贴、生活及交通补贴等待遇。派出学校与支教教师建立经常联系制度, 学校领导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学习和生活, 及时传递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 为他们更好地开展支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中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中, 对支教教师实行政策倾斜, 以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派出学校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和年度考核中, 对具有支教经历和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教师均予以优先考虑。

二、拓宽渠道, 不断提高“城乡教育互动”工作的实际效益

(一) 对口支教与教研实践相结合

教育对口交流为城乡教育沟通架起了桥梁, 支教教师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支教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 更要主动地构架起两校之间教育教学交流的桥梁, 促进双方在教科研、学校管理、年级组和教研组建、学校德育等方面的交流研讨、合作发展。如利用城区中学校园网建设处于本区领先水平的优势, 为支教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并建立了长效的联络制度, 继续远程维护该校的校园网建设, 并适时指点带教支教学校的网管员, 开展课题研究, 通过定期深入学校听课、评课、上示范课、指导集体备课等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 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的同时, 帮助郊区农村学校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规范化水平方面开展支教工作。使所有参与对口交流的学校都建立起教研活动交流机制, 实现双赢。

(二) 对口交流与挂职学习相结合

由市教育局选派的中青年骨干校长到农村中学开展为期三至六个月的挂职锻炼。为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管部门应专门召开挂职锻炼拜师结对会, 使带教工作做到定人、定目标、定措施。挂职锻炼制度的实行, 更能为推进城乡之间、支教挂职对口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的实质性作用。

(三) 对口交流与送教上门相结合

为真正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城区中学应采取送教上门, 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 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委派学校骨干教师到对口学校上示范课, 深入对口学校听课, 参与指导对口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 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三、政策、资金到位, 是城乡教育互动双赢的保障

1.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 设置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养专项基金, 为我市教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制订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优惠政策,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农村学校跨校聘用兼职教师。

3.创新农村教师援助机制, 统筹调配全市中小学教师资源, 建立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明确流动对象的条件、定期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时间、流动者的待遇等, 把好选人关, 把好使用关, 把好监督关。促进教师, 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均衡配量。

4.创新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制, 整合教师进行学校与电教、教研、电大工作站资源, 构建现代教师培训机构, 提高培训质量。

[责任编辑:邵猷芬]

摘要:近年来, 由于农村教师大批选调进城, 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从提高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入手, 构建城乡教育互动模式, 以缩小农村与城区中学的差别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双赢, 并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操作, 非常具有推广意义。

城乡英语教育改革 篇9

关键词: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理性追问

公共教育政策的非均衡性存在是制约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难点, 是致使教育内卷化无限循环的根源。反思目前困扰教育政策实践制定的主流结构性悖论, 困难主要归类于三点:一是从新的教育发展底线着眼, 难以融解教育改革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矛盾;二是从新的教育发展阶段着眼, 难以平衡教育改革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冲突;三是从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着眼, 难以实现教育改革自由与必然的价值统一。

基于此必然实践引申出诸多教育政策设计的难点而值得深思, 比如教育领域内城与乡、区域间、主客体、教与学等多重二元对立元素应然与实然的治理困惑;政策文本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断裂误读;改革博弈中利益与价值的事实背离等。这些问题的深思, 需要预设和建构一个基本的坐标系和立场点, 以便于提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 增强教育内部要素的黏合度, 在教育改革的裂变与重聚中, 实现教育的理性培育。

一、“回归教育本身”: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合法性追问

略加分析中国教育30年改革, 不难发现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显性逻辑特征, 即教育改革与社会其他改革总是配套相连, 难以自我独立, 这和美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不同。在美国, 教育改革是和社会其他改革相互分离的, 这正如美国教育学家鲍尔斯 (Samuel Bowels) 和金蒂斯 (Herbert Gintis) 对美国教育改革批判时所指出的:“各种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拒绝深入考察经济生活中财产和权力的基本结构而踉跄前进……但我们懂得, 其前提是广泛的经济改革”①。这似乎在告诫教育改革家们一个必然性的客观规律:如果教育改革与社会经济改革相独立, 就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良好预期。美国上世纪60年以来的诸多教育改革失败也似乎在事实上论证了这一客观决定论的推演, 并大有使之普遍化的趋势。然而在中国语境下, 这个推演的结论是否就必然成立呢?当然我们承认若从社会整体结构的视阈管窥, 教育必然与社会其他要素改革存有联系, 但是否这种联系就在生成论意义上成为教育发展难以自我独立的论证逻辑呢?事实上这个教育独立化的问题在中国是根本不存在的, 改革30年乃至建国60年以来, 教育改革总体发展脉络是甘愿且自为地将目标拘囿于其他社会要素改革的发展窠臼之中而缺乏更大的革新冲动与自我主动, 同时片面地以经济、社会等其他要素改革的目标为根据来简单类比套设教育改革的规划目标。这事实上隐藏了两条带有根本性质的底线悖论,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原则仅仅被片面的理解为配置优先和资源增量优先, 而不是结构变革优先与性质转轨优先, 教育的先导性必然被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强势力场所吞噬而不得不接受经济决定论的讹言。二是教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诉求存在根基悖论。一方面在强调加大教育自身科学研究的力度, 坚持人本位的发展思路, 遵循教育逻辑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然而另一方面, 由经济决定思维而片面引申出来的难以自我独立的教育目标又不得不自然背离教育的人本原则而走向单纯的国家主义或社会本体, 教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立足点上内在地隐藏着非张力的事实背离。

反思中国教育非独立性的显性特征与底线悖论是为了凸显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这一现象表面所遮蔽的背后成色, 即从教育改革普遍性的角度对统筹改革予以合法性追问。不难发现统筹教育改革的思维运思和实践探索也如同其他非独立的教育改革, 其合法性根源主要是服务于其他社会要素改革, 在于配套和协调, 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论证和检验自我改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这属于典型的外力推动型改革, 具有被动性和消极性, 这容易造成三个严重后果:一是导致统筹改革缺乏自我根本解蔽的恒心, 易被外界其他要素的改革所干扰, 致使教育改革缺乏周期性和长期性的动态深入, 改革的实质科学性常被实践遗忘;二是导致统筹改革主体缺乏能动治理功效的延伸, 由于坚持单纯的国家主义和社会本体理论, 坚持教育的非独立性改革, 致使教育优先发展根本上缺乏结构变革优先与性质转轨优先的认知勇气, 因此统筹教育改革仅仅被适用于教育要素内部, 诸如资金、办学、管理、帮扶、教育教学等静态对象领域而始终未能深入到动态性的主体统筹领域, 诸如多中心教育治理体制机制的设计尚属空白。三是导致统筹教育改革过分依赖于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总体外在框架, 特别是过分羁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 这也自然奠定了统筹教育改革被边缘化为其他体制改革和目标预期的附属命运, 同时也成为教育统筹成败与否的自然诠释, 全然不顾这样的诠释是否经过教育自身的客观论证, 因而再次形成一个改革悖论, 即教育的“为人性”与教育的“离人性”悖论, 一方面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 教育单纯考虑社会功效, 带有明显的功利物质倾向, 这必然忽视教育的唯一目的——人, 而强调目的是经人之中介而发生的对象——社会, 因此教育改革的合法性依据只能是:“回归教育本身”, 而非是人之对象化的社会及其他, 教育改革必须保持必要的自我独立性。

二、“经验”和“超验”的回答: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追问

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合法性追问涉及教育改革的非独立性批判, 而批判的结果则是反向诉求于“回归教育本身”的路径传统, 那么就统筹教育改革而言, 它为什么是当前的现实独立性存在, 这就必然要回答如下问题:即如何追问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这里的必然性包纳了客观性、具体性和现实性三层意思。客观性是指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走向, 是回归教育自身的价值反观;具体性是指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是教育矛盾得以有效融解的实践过程, 拒斥形而上学的无效抽象思辨;现实性则是指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是当前阶段中教育自然发展而到达的动态归点, 是当前教育结构转型所要首先解决的核心任务。

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追问可以从“经验”和“超验”两个层面作出思索:

从经验层面分析, 在经济总量水平有限, 人均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 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全面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根本难为的, 那么教育政策就必须在一个有效的差别序列中把握公平治理的等级脉络, 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进而达到结果公平, 并在整体公平推进嬗变中, 注重差异原则的实践运用, 这是国内学界与政界一般认同的公平正统理论, 而此理论明显是根源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巨著《正义论》。但是这套理论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制度运用中却存在很大的实践难点, 主要是各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完全不一, 而致使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界定域十分混乱, 在学界和政界均存在众说纷纭和模糊表述的现象。同时, 中国社会分层庞杂且又缺少阶层收入水平的实证性统计, 因此差异原则也被实践误用, 所以教育公平的一般治理套路即便在学理上能够得以论证, 但却难以在中国广泛运用和展开, 而中国农村和城市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历史性单元分离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自然剖析元素, 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 因此统筹改革必然地成为解决当前教育公平有效尝试的核心路径, 具有在实践上被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差异原则几乎仍然被统筹城乡改革所误用, 单纯高度重视农村而忽视城市的带动, 势必会导致统筹由双轨变为单轨以致统筹的名存实亡。

不难发现, 当人均收入突破1 000美元, 贫富差距又不断拉大的现实情况下, 教育也同样会进入到一个教育矛盾凸显期, 一方面教育选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和落后区域教育现状还面临诸多困难, 供给与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矛盾, 一部分人需求旺盛, 而另一部分人需求贫瘠, 教育改革的每一项政策制定都会面临甚多利益集团的各类挑战, 这需要改革者们努力寻找各阶层可接受与满足的利益平衡点。既然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是融解公共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核心尝试, 那么如何统筹城乡区域间大多数人的教育利益和教育诉求, 如何协调处理多元教育需要与教育基础薄弱而致使的中高端教育供给不足的现实, 就成为教育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 是统筹城乡教育在价值和事实层面必须具体正视的问题。如果突破不了教育的结构失衡, 不能彻底破解二元教育矛盾, 教育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公共产品的自然属性, 影响教育公平, 毁损教育的本质意义, 从而制约教育通过结构力的优化促进教育发展力的升级, 因此, 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是非常具体的当前任务。当前, 教育的难题主要在农村, 统筹城乡教育的重点也主要在农村, 解决了农村教育的问题, 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转移才会成为可能, 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才会成为利民之举, 中国经济由外向转为内需的结构转型才会拥有持续的动力保障,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才有希望, 否则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一切改革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不会真正意义上促进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统筹改革向纵深推进, 所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现实。

从超验的层面分析, 教育是涉及人感性、知性与理性三者融合的范畴, 是知识论、生存论和价值论之于人的统一。统筹改革的本质意义在于还原人与实践的原初关系, 人在把握实践性的对象性活动中所面临的基本困难就是个人理性的有限, 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并达成人对客观性的必然认识, 这有赖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并进而有效论证人的认识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反映出教育之于个体人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又客观的要求人在新质的基础上通过生存论实践本体意义上的探索达成对新事物的反映。城乡分裂是社会有机体自我客观分裂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的系列元素结构性地构成了制约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并阻止了社会结构力的升级更新, 而此时教育城乡分裂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而必然要被融合在社会存在的范畴内而被革新。教育城乡分裂的革新必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融合, 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因此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是经得起必然性追问的。

三、科学的反思与批判的建设: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实践性追问

随着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逐步向纵深推进, 围绕教育公平这个主题的结构发展式和要素调整式转型已经被学界和政界所广泛运思, 诸多针对城乡教育二元固化格局显形层面上的制度改革和政策设计已经有所突围。但是就突围的力度和深度上来讲, 似乎却略显单薄, 全国各地的教育政策设计者们几乎无一例外不是将统筹设计拘囿于资金、管理、办学、人事、帮扶等几个单纯的统筹领域。其中资金的统筹仅仅局限于在加大国家财政和地区财政投入的基础上, 实现城乡教育资金投入的倾斜分配;管理统筹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制度顺畅以及学校所谓的“捆绑式”发展;办学统筹局限于标准化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信息化学校建设等几个单纯的工程项目②;人事统筹局限于农村教师收入提升、业务培训以及形式化大多数非自愿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几个方面;帮扶制度则局限于城市和农村学校之间“牵手”, 很多止步于礼节性。

然而深入反思, 在这些制度设计的背后是否事实上已经内在地宣告了这样一系列统筹逻辑:一是教育统筹主体根本上还只是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 甚至非常明确的就是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仅仅只是统筹任务的被动执行者, 作为被学生家长授予权威而建立的一个机构, 其活力正在消失③, 学生的自我诉求何处体现?教育统筹的最终受益者——农民的话语权在何处体现④。社会民间组织又能在何种意义上参与和介入统筹改革?多元利益的自由博弈事实上存在程序和法理上的根本缺陷;二是教育统筹的目标被定位为均衡, 这个被确定的目标是否经过内在的正当性论证和合法性认同?以证明它不是一个“前见式”和“先天性”的自我空想主义的独断, 均衡究竟是什么的均衡?是怎样的均衡?硬件抑或软件?协调式抑或统一式?硬件均衡的现实条件何在?软件均衡的评价性标准何在?如何规避均衡边界的实践滥用, 而出现实质上的教育统一化和平均化;三是教育统筹的方式在制度设计中仍然被传统的“控制”型所惯性延续, 多元“治理”政治诉求几乎没有在目前的统筹改革中体现出来;四是统筹改革事实上陷入了经济一元决定论的思维进路, 认为有了资金向农村教育的大量回流和聚集, 便可以自然达成统筹改革的圆满成功, 尽管在改革过程中改革设计也包括多样教育要素的配套改革, 但是在大多数城乡教育治理者心中, 资金几乎是唯一的改革因素, 而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 改革的成功率与资金投入的比例并不成正相关。五是统筹改革缺乏黏性, 这里的黏性是指改革要素之间的配合性。六是统筹改革常规性即教育惯性思维仍然突出, 政策设计的高线依然是从教育增量的角度展开, 尚未展开结构性质上的本质性突围。七是统筹改革事实上被当成了一个框, 什么要素都放在这个体系当中, 缺乏统筹教育改革与一般教育改革的个性分离。

上述问题是统筹改革过程中一些显形层面上的问题, 属于改革的政治哲学领域, 通过一系列的纠偏可以实现顺利扭转。同时, 我们还必须警惕忽视一系列隐性的统筹盲区, 诸如课本内容设计上的城乡二元分割、农村教育“为农性”和“离农性”⑤的事实悖论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中师生二元对立统筹的缺位, 这些是涉及教育教学的问题, 而这更是关系到本质意义上的教育统筹改革之于人的问题。课本教材的设计中存在一个客观的事实, 文科教材的诸多内容选择偏向于城市, 农村主题内容不多, 这样就让学生从小形成一个“亲城市、逆农村”的思维习惯, 认为城市一切都是好的, 而农村却一无是处, 这样的一种思维在城乡教育“帮扶”的主题凸显下被进一步论证和固化。农村教育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统筹改革的实质意义和本质目标是什么?如果仅仅局限于教育内部讨论, 而不从整体社会视野来运思的话, 就可能轻率得出结论, 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才, 而人才可以服务农村, 但关键问题是培养的这些人才是否回到了农村, 是否真的服务了农村, 而大量的实践证明, 教育不断地从农村将人力资本掠夺, 导致农村社会人力资本空虚化, 大量老人和孩子独守空村。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隐性教育统筹问题, 建议在特定区域, 例如试验区 (重庆和成都) 改革教育教材, 增加农村教育主题的教材内容, 达成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主题内容的平衡。改革教育教学观念, 培养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都热爱农村, 树立为农村和为城市建设服务都是成功者的观念。教育政策的设计上应该模糊帮扶概念, 引用城乡教育互助概念, 让城市教育也能够反思自我教育的缺失, 而农村教育绝不能够因为在一体化的教育评价面前暂时落后就认为自己真的是劣质教育。另外, 教育改革应该跳出单纯固化的自我思维, 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科学定位统筹的目标与内涵, 着眼点不仅在于发展教育,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进步, 基于此, 展望未来之教育改革, 必将路径选择更多样⑥, 实践批判更丰富, 而这更加离不开对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不断的动态反思。

四、劣势与优势的博弈: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可能性追问

当前, 统筹城乡教育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资金有限;二是利益博弈结构复杂;三是统筹内涵不明, 缺少理论和实践指导;四是教育统筹的周期长, 效果难以直接达成, 导致统筹主体缺乏统筹改革的持续动力。

面对这些挑战, 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存在成功的可能性吗?我们认为, 统筹改革存在现实的可能性, 原因有四, 一是教育发展存在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 尤其是近10年以来, 我国教育确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主要体现在四个教育版块中: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城乡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全面免费;高中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很多省市已经提出和逐步实现高中教育普及, 甚至部分地区已经实现高中教育全面免费, 普职教育比基本达成1∶1的协调发展格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毛入学率快速提升, 研究生等精英教育愈来愈与国际接轨;成人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选择空间越来越广, 终身教育覆盖面逐步扩大, 学习型组织体系建设已经深入人心。二是教育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 社会关注点逐步向统筹重点——农村转移。中央的涉农政策逐步完善, 一号文件的含金量愈来愈足, 地方已经形成有层次的城乡统筹结构体系, 教育各项试点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正逐步展开, 便于各地相互借鉴和吸收, 有效融化了教育矛盾凸显期各地教育层次不一的治理难题, 各级教育投入正得到大大加强, 体制机制的改革正逐步深化, 统筹城乡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重点关注的核心要素之一, 成为党政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器正逐步成为统筹改革的思维先导。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教育统筹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观进行, 同时自觉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检验, 这为统筹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依据, 防止改革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四是统筹城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解决民生问题, 教育是先导。目前, 我国农村最缺乏的就是优质教育, 这是制约农村的短板, 愈来愈多的资源配置者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 因此思维逐步转变, 同时愈来愈多的社会公民也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 通过区域的劳动力转移, 也逐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教育统筹多方治理的意识冲动已经在公民社会中逐步形成, 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挖掘、提炼和体系化、规模化。从上述几点教育分析看, 我们大胆预测, 统筹城乡教育前景美好, 存在现实的可能性, 因此各方统筹主体, 特别是教育系统, 更应该充满信心, 迎接时代的挑战。

注释

1[美]鲍尔斯, 金蒂斯.王佩雄等译.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李涛.统筹城乡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0) :1-5.

3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408.

4李涛.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与农民主体性的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 2009, (1) .28-33.

5邬志辉, 杨卫安. [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3-4) .

城乡英语教育改革 篇10

近年来, 玉门市先后投资8亿多元, 其中, 在短时间内缩小移民团场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努力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自今年秋季起, 将全面免除高中阶段新生学费、住宿费等费用, 全力以赴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高标准免费普及15年义务教育。

改变移民乡办学条件

初夏的阳光照耀在高楼矗立的校园内, 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飘荡在碧蓝而又高远的云层中。平坦的操场上, 充满青春梦想的孩子们跳起了欢快的校园舞蹈。图书馆内, 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内尽情遨游......这就是玉门市小金湾民族学校。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 二年级学生马小龙和其他几名同学欢快地来到学校图书馆读书。马小龙说, 春季开学后, 学校又进了很多书籍, 他和小伙伴们经常来这里读书增长知识, 环境好书籍的种类又多。

近年来, 小金湾民族学校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 其中, 仅餐厅就投资130万元。在这所非寄宿制学校, 学生在校期间, 每天都能吃到营养早餐。6月就能投入使用的公租房和教师周转宿舍, 将彻底解决多年来教师吃住等方面存在的难题。

小金湾民族学校校长魏旺正说, 以前, 招考来的教师多是第一天来, 第二天就谋划着如何调走。现在校园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学校有清真餐, 教师吃住问题解决了, 乡村教师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足额到位, 校园内建设越来越好, 教师队伍也就稳定了。

今年32岁的王海龙是该校一名语文老师, 月工资拿到手3700多元。去年一年班主任津贴800多元。他说, 10年前刚来时, 学校就一栋教学楼, 其他地方全是土场子。现在和以前真是没法比。今年6月校园工程竣工后, 他就能和同在一所学校当英语老师的妻子朱晓莉搬进夫妻公寓了。后顾之忧解决了, 他们工作起来就更有信心了。

农垦二代见证团场学校发展

移交前, 校园上下管线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教师很少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常年失修的教室门窗玻璃随时会掉下来。因工资低, 教师很少有人在玉门市购房, 这里属于玉门市办学条件最差的学校。

移交后, 玉门市不断加大投入, 尤其是近三年来, 连续投资近300万元, 用于新修围墙、绿化校园等, 教学楼更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教师每年分批外出培训, 并全部在玉门市购买了住房......这就是记者在玉门市黄花学校的见闻。

作为黄花农场的一名负责人, 吕林已是农垦二代了。他说, 以前学校是平房, 遇到下雨天处处泥泞无法行走。学校移交前, 教师工资只拿到地方教师的三分之一。现在的变化用看得见摸得着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其中, 学生还享受到了每天补贴4元的营养早餐。

学生在教室内的课桌破烂不堪, 尤其是凳子, 夹屁股的、撕烂裤子的。教师月工资最高800多元.....这是对农垦团场学校移交前最真实的写照。如今, 这里一切发生的变化, 都是玉门市委、市政府为了让移民农垦团场的孩子, 也能够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阳光雨露。

玉门市教育局局长张树德说, 玉门市还是农垦团场重要的接收区。由于农垦学校多年来受企业办学条件限制没有投入, 教学楼破旧, 设施设备老化, 移民农垦团场成为玉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短板。如何在短时间内缩小移民农垦团场学校与老乡镇、城市学校的差距, 是推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补齐移民团场教育短板

2015年, 玉门市财政设立240万元教育质量提升资金, 并一次性补齐了历年欠拨的教育经费, 其中, 解决了高中教师加班和城乡中小学班主任经费发放等难题, 班主任津贴由财政保障。为179名农村幼儿教师月增资500元, 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整体高于城市。学校累计2亿元债务, 全部由市政府每年安排资金分批偿还。至今年2月底, 玉门市已累计消化债务1.5亿元, 学校的公用经费全部用在了保运转、促发展上。

黄花学校校长赵兴龙说, 现在, 我们不再为资金发愁、为债务揪心, 真正把精力用在了学校管理和质量提高上。

在补齐移民农垦团场教育短板中, 玉门市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证、设施优先配备的“三优先”原则,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4个移民乡学校一次性达到了标准化办学要求, 农垦团场学校彻底改变了以前的破旧面貌。

张树德说, 近年来, 尤其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和“新农村美育工程”开展后, 移民乡镇和农垦团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其中, 小金湾、独山子2个东乡族民族乡在校学生入学率, 由移交初的不足50%提高到了现在的98%以上。

上一篇:液压传动一体化教学下一篇:异常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