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

2024-05-22

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精选九篇)

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 篇1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如何教育和培养少年儿童, 提高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素质, 是每个家庭和社会至关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由于其所处的年龄和心理成长阶段, 具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 因此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举手投足往往对幼儿行为特征及其心理健康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形象礼仪教育本身也是幼儿教师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从古至今, 人们对于“礼”就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幼儿教师的形象利于教育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幼儿教师语文素养》这门课程的重点是提升幼儿教师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展现幼儿教师培养特色, 从而更好的胜任幼儿语言教育教学工作。课程的各个章节基本都是按照“经典素材—开启解读—各抒己见—心灵感言—素养训练—相关链接”的逻辑来编排,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整体性、逻辑性和层次性。但众所周知, 幼儿语文教学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单单的文字或者说语文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方面, 幼儿语言教学还承担着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对幼儿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就这个层面而言, 我们除却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语文素养, 更应该在针对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 加强针对这些学生 (将来都可能成为幼儿教师) 的形象礼仪教育。

二、《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缺乏战略重视。除却在思想认知和理念层面务必要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之外, 还必须对教育客体的行为方式与心理过程进行良好的训导。《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 产生一种行为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针对幼儿教师的态度、感知、学习能力、个性、需求、情感与价值观等问题予以关注。目前针对《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中对于这些方面的关注较少, 往往对于方法论层面的操作技术较为关注, 但是缺乏对教育对象内心心理及其相应行为的战略关注, 导致效果较差。

二是《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学大致分为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在职培训等四类培训。这个体系看似完整, 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培训链条, 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培训体系的重点, 笔者以为在于各个培训的具体内部过程, 但是在目前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体系中更侧重于课堂上的说教与灌输, 在体系中较为偏重理论, 对于实践环节的培训较少。

三是《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方式有待提高。现代化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要求对于移动互联网络及相应的新媒体、自媒体手段加以充分的运用, 传统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有着较强的时间、地点和空间限制属性, 但是人们对于《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采取互联网和新媒体自媒体的方式还缺乏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改变传统的方式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周期的。

三、《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是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需要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整体性的工作, 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将形象礼仪教育的理念、技术与方法与学员进行充分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点滴积累, 不断提高。

二是不断健全《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机构及方式方法以及具体内容上, 要尊重培训对象的一些客观需求。构建互动合作的完整教育体系, 既要注重结果导向, 更要密切关注过程, 从而实现想学生形象礼仪的提高与发展。

三是不断优化《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方式。如可以对当前的很多互联网平台和技术加以应用, 如可以运用虚拟社区、博客创建网络教学平台, 上传教学资料, 实现教学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此外, 在当前微信自媒体成为主要社交传播渠道的情况下, 还可以通过微信订阅号、服务号等方式进行培训教学, 学员可以通过关注订阅号及服务号实现受训的目的。从而提高《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形象礼仪教育本身也是幼儿教师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此基础上, 对当前《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以期能够对加强《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教学,形象礼仪

参考文献

[1]王优.幼师学校语文教学生态环境刍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4) :116-117.

[2]胡凯.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6, (1) :44-47.

[3]徐红.知书亦须达礼——论开展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7 (9) :67-71, 89.

[4]孙广宇, 李玉霞.实施个别化教育提高特殊学生素质[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 (10) :79-79.

[5]邓如清.关于幼儿师范生礼仪教育实践的思考[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0 (4) :60-61.

高职学生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设计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商务礼仪;职业形象;设计;服饰;仪态;语言

1、前言

在严峻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如何扩大就业范围,实现对市场和企业的广泛适应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关键,高职院校和学生都要有危机意识和长远目标,要看到素质和能力对市场选择的重要性,要将教育教学和成长发展都统一到为社会服务和自身素养的提高上。从发展和当前社会来看,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商务礼仪的高职院校学生无疑会有独特的竞争力,职业形象的建立可以使学生迅速实现职业身份的转化,而商务礼仪的掌握无疑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交际和商务活动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应该将职业形象设计工作作为重点,加速商务礼仪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竞争力和素质的全面保障。

2、职业形象设计的概念

职业形象是职业人员从事本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特征、气质,这种职业形象可以表现出专业的身份和仪表,在展示人格魅力的同时表现出职业的特点。而职业形象设计就是将职业形象的构成元素、管理理论、养成方法和设计理论进行整合,通过系统性设计和习惯养成使被设计者能够从职业气质、职业素养等方面达到职业的需求,进而达到辅助职业发展,展示职业者特质,增长成功潜力的目的。现代的职业形象设计还包括职业思想的渗透、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职业文化的培养等方面,是从思想、文化、制度等全方位对职业者进行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系统性的设计。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形象设计的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在学习阶段就应该开展职业形象设计的教学,这不但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不断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形象设计的引导和教育,以不断完善的职业形象设计理念,达到对职业形象设计更进一步地深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之中。

3.1合理定位职业形象设计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形象设计教学时应该主动把握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来实现对个人特点和优势的把握,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弱点,看到社会和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科学确定职业形象设计的出发点。

3.2建立“第一印象”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面临社会和企业实际任然属于“白纸”,想要打开社会的大门,获得企业的认可就必须通过有效地沟通,而沟通和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将职业形象设计工作结合如何成功建立“第一印象”作为重点,通过短短一两分钟的高效率、高质量的交流来传递出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表现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出高职院校学生为了的发展,总之,以健康、自信的表现来迎接社会和企业对自身“第一次”地考验。

3.3职业终身规划战略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观念,要在设计教学中体现出职业终身发展的规划战略。要将职业规划设计与营销学、广告学、心理学、美学等不同门类和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实现终身的规划,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长期性、战略性的发展。

4、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和商务礼仪的关系

4.1服饰礼仪与职业形象

高职院校学生在参加面试和进入职场之初,应该了解服饰选择和搭配的技巧,学习服饰礼仪,为顺利开展工作做足准备。同时服饰礼仪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形象,起到对企业文化和行业理念的认同感,进而达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4.2仪态礼仪与职业形象

高职院校学生在面试时应该更为主动,要采用积极的态度回应企业和面试官员,留给面试主考官一个精神饱满、生机勃勃、充满自信的印象。面试过程中,站立时应挺胸收腹、稳重挺拔,入座时动作轻缓、身体端正、手脚放置规范,行走时平稳从容、步伐均匀,全身姿态灵活而不轻浮,庄重而不呆滞,给面试官职业成熟和职业发展的良好感觉。

4.3语言礼仪与职业形象

礼仪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礼仪,可以说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语言是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重要载体,恰当地运用语言礼仪可以帮助职场新人在面试求职中占得先机。比如问候语、应答语、道歉语、致谢语、道别语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和准确地运用称呼礼仪能为沟通营造良好的氛围,见面的问候和招呼应照顾到面试过程的每一个人,包括主考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也包括一起参加面试的其他面试者。认真倾听是语言礼仪的重要内容,谈话时要尽量避免打断别人,听取关键词和重要信息时要及时回应,对谈话者的观点尽量认同有助建立和谐的关系。高职院校学生还应该掌握商务交往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如遵时守约,准时到达,独自前往,不结伴而行,面试全程关闭手机等等,都有助于塑造良好的面试形象和职业形象。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应该通过职业形象设计来实现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同时也应该通过合理的商务礼仪来扩大企业和社会的接受度,当前应该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形象设计教学和商务礼仪教学列为重点内容,通过全面学习和重点掌握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应对就业的能力和仔细,时期从容应对各种商务和社交场合,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原.浅析高校开展“职业形象设计”教育的战略优势[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北,2009(06)

[2]张维君.成功背后的哲学:浅谈职业形象的塑造[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5(05)

[3]毕延廷.青年学生:软实力决定就业竞争力[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9.(09)

[4]徐静,吴蕴慧.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秘书礼仪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5]李家智.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1)

基金项目

※此论文为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商务礼仪对职业形象影响的研究》科研成果。

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 篇3

1 高职“基础”课开展形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 形象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审美等素质的培养及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修养。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包括待人接物、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职业修养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貌和礼仪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礼仪修养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学会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必定会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外显于形象礼仪。

1.2 形象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形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我国,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流失,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与排挤,时代在变化,文化一方面要继承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关系到中国的民族本位、民族特性问题,也是新的时期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基础。将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1.3 形象礼仪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结合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生实际,高职学生形象礼仪素质现状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职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礼仪形象知识相对淡薄。第二,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形象礼仪的重要性,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很多大学生为人害羞、腼腆,言谈做事不够自信,举手投足不显大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社交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限,而这些恰恰体现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低下,因此,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知识培训和规范的礼仪训练,能为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储备好基本的礼仪素养知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之形象礼仪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学生群体礼仪现状,我院思政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将此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之一,自2013年开始,对全院大一新生进行形象礼仪教育,并举办形象礼仪大赛,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形象,提高学生礼仪素质。

2.1 形象礼仪教育的设计

形象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体现的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 形象礼仪教育的内容

主要以职业礼仪为主,包括站姿、走姿、坐姿训练;以及打招呼、递名片、介绍、握手等礼仪。

2.3 形象礼仪教育的形式

第一,系统学习礼仪知识。教师给学生提供礼仪教程视频,PPT等辅导材料,学生对照视频,认真学习礼仪形态动作要领。

第二,布置任务。在大一第一学期,思政教师组织所教班级以小班为单位,学生按每组10~12人的标准进行分组,落实相关工作。

第三,分组练习。学生分好组以后,各组组员根据教师的活动时间安排,抽取课余时间在组长的组织下自由排练,分组进行或分班进行。

第四,分组展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课室,按顺序按要求分组展示。成立学生代表评委组,教师发放计分标准表格,评价标准包括仪容仪表、坐姿、走姿、站姿礼仪、创意等,总分100分。

第五,活动总结。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开展进行评价。按照各组评分成绩,对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颁发证书,给予鼓励。学生个人在活动结束后填写个人实践活动表格,进行活动小结,教师集中记录并整理存档。

第六,参加比赛。在班级分组展示的基础上,按照个人自愿、优先优秀的原则,选出10~12名参赛代表重组,参加学院思政部组织的“形象礼仪”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对参赛选手颁发证书和奖品。

2.4 形象礼仪教育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形象礼仪教育以来,我院学生文明礼仪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已成功举办三届“大学生形象礼仪”大赛,形象礼仪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扩大。在我院,由学生代表成立了行知礼仪协会,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形象礼仪教育的认知,使我院思政部的实践教学活动扎根在了学生的实践之中,形象礼仪教育的实效性也较为凸显。

3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开展形象礼仪教育的反思

3.1 高度重视形象礼仪教育的价值

当前,在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对“美”的定义相比传统美德的定义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奇异的服装、怪异的造型就是美,也有的学生认为对人冷酷、表情淡漠也是一种美,还有的认为穿名牌服装、用高档手机、花钱大方也是一种美,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逐步开放,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对于大学生而言,形象礼仪教育并没有过时,形象礼仪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而“美”的标准,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通过形象礼仪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感受、体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引领的“美”。

3.2 在观念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象礼仪教育

从我院开展学生形象礼仪教育活动来看,虽然每位同学都参加了此次活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部分学生对此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意参加;也有学生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就想逃避;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好的班级学生凝聚力强,有好的带头人和组织者,班级活动氛围浓厚,展示效果较好。而有的班级学生涣散,迫于要求敷衍了事完成任务,展示效果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在活动中,也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有的同学非常感兴趣参加比赛,但是因身高、颜值等方面的原因被拒之于外,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活动功利性强,只是冲着能得奖而参加等。

因此,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1)强调形象礼仪教育活动不是选美大赛,不是模特大赛,活动目的在于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参与锻炼,是形态礼仪到内心信念、素质修养等全方位提升的过程。(2)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帮助班干部或组织者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促使礼仪教育在每个班级都能很好地开展。(3)形象礼仪教育不仅仅展现外在形象的美,教师应更注重教育学生追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3.3 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形象礼仪教育内容,拓展形象礼仪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院思政部组织的形象礼仪教育活动,其教学内容侧重于学生职业礼仪,而其他的如商务礼仪、用餐礼仪、乘电梯礼仪、拜访礼仪、公关礼仪、涉外礼仪等没有列入活动教程,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在形象礼仪教育的内容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拓展内容。(1)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视频教程、PPT等,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模块。(2)思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形象礼仪教育铺垫正确的思想基础,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形象礼仪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追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3)校企联合。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交由企业专门人员培训学生礼仪。此外,校方和企业也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企业与学校的互助培训,学校教师可以进入企业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企业也可以对学校学生的礼仪素养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礼仪素养教育的实效性。(4)融形象礼仪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调集学校内外的各种德育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积极性。

3.4 探索完善形象礼仪教育的评价机制

形象礼仪教育作为我院思政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之一,自开展以来,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形象礼仪评价相对简单,只是作为一份实践作业由教师打分,计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加上期末成绩按比例计算课程成绩。在组织形象礼仪大赛时,也只是由评委对参赛队伍进行打分。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很有针对性,能促使学生按照要求参与实践活动,取得实践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形象礼仪教育效果的评价应该多方来参与,把形象礼仪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比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由企业对学生做出评价,在校期间,由思政教师、辅导员考察形成评价,建立起学校、企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真正提高形象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形象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之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为例,阐述礼仪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并探索和反思高职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形象礼仪教育,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孝友.从形象教育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企业导报,2011(9).

大学生形象与礼仪培训 篇4

为了提高兰州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本科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场适应水平,兰 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于近期启动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之“大学生礼仪素养与形 象塑造”课程培训。

培训课程紧扣外在形象管理最核心的三大内容:妆容、仪态、服饰,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自我演练、专家指导等多种培训方法,致力于帮助广大同学获取快速改变 外在形象塑造的技能,让你简单快速地提升外在形象,成为一个自信,优雅的兰大学子!

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考核结业实行规范化、严格化的管理。一经 考核合格,将统一颁发由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认证的结业证书。

当今社会,个人形象在社交、生活和求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当代大 学生,你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吗?

你的选择——心动还是行动?

课程目标

1、学会巧用颜色,妙着衣装,用服装点“靓”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线;

2、掌握面容修饰、发式梳理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能容光焕发、神采熠熠;

3、掌握人际交往际过程中的通用礼仪,塑造知礼守礼的良好形象,轻松赢在职场。

训练方式 案例分享+游戏体验+情景模拟+小组训练+现场展示

开课时间 10月17日(周六)10月24日(周六)

课程纲要

序号 训练名称 训练内容 讲师

一 服装礼仪 好色有道——诠释您的服装色彩 李文婷

造型有术——诠释您的气质类型

扮靓有忌——诠释您的美丽误区

二 仪容礼仪 浑然天成——诠释您的面部修饰 李文婷

浑然天成——诠释您的发型修饰

三 行为礼仪 站、立、行、走、坐的基本礼仪 李文婷

说、看、听、递、蹲得基本礼仪

四 综合测试 求职面试——着装、言谈礼仪 李文婷等六位各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

工作实践——着装、交往礼仪

授课地点:榆中校区东区教学楼 B402

报名方式

此次培训报名不限年级专业,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同时进行,计划招收200名学员(招满即止)。10月9--10日闻欣堂左侧十字路口处报名。或登陆兰州大学就业服务网http ://job.lzu.edu.cn/(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板块),下载报名表,并将填写好的报名表(电子版)发送至lzujyb2009@163.com并在主题中标明“礼仪素养培训报名”。

咨询电话:***(陈贺连)

注:概不接受提前报名和延迟报名!

本活动由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完全免费

2009年10月10日(星期六)将会在现场报名点对报名成功学员发放学员证,培训需凭学 员证听课!请准时领取!

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小议农村中学礼仪教育 篇5

礼仪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礼仪。在新的历史时期, 经济社会生活在发生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所以礼仪必须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今我国已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 复杂性和艰巨性, 决定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 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但又不能照搬城市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立足于农村的落后现实, 从小事抓起, 从课堂抓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也在课堂。不过二者不但不互相冲突, 而且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就课堂礼仪谈几点看法:

在教室里上课, 上课铃一响, 老师走上讲台时, 班长应及时、响亮地喊“起立”, 全体学生站起来, 向任课老师行注目礼。若坐着不动, 乃至说笑打闹, 都是不恭敬和不礼貌的。有人认为:上课起立给老师行注目礼, 没有必要, 殊不知, 这样做有不少的益处, 除去对老师表示尊重以外, 还暗示学生已上课了, 应将心收到课堂上。学生必须等老师还以鞠躬礼, 听到“坐下”口令后, 才能坐下。

老师一旦开始讲课, 学生不能随便挪动位置, 或造成影响上课的声响。对于老师的提问, 应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若答不上来, 必须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坐下, 有个别同学答完后便坐下, 这是不礼貌的。有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接着又有新问题追问, 若学生已坐下, 这容易引起学生哄笑, 让老师和被提问的学生感到难堪。听课时, 要保持教室的安静。议论、接茬、闲聊, 既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又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听课应坐在自己的凳子上, 站着听课, 或老来回走动, 容易分散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下课后, 要有秩序地走出教室, 不要你推我搡、抢行, 也不能站在门口不动, 影响他人出入。人多时应该主动给老师让路。

在教室里追逐玩闹, 这是不允许的。桌凳是教学的必备设施, 学生要自觉爱护。坐桌子、在桌凳上乱写乱画乃至乱刻, 破坏公物, 这些都是极不文明的行为。

上自习课时, 要保持高度安静, 讨论问题时要降低声音, 尽量不要影响他人学习。

上课应提前进入教室, 迟到是不礼貌的, 会影响课堂的气氛。老师讲课的过程中, 不要中途离开教室, 即使教师讲得枯燥无味, 也应等教师讲完, 下课后再离位。因为老师在讲台上讲课, 学生背起书包离开教室, 既影响老师的情绪, 又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是非常不合礼仪的行为, 会引起师生的反感。

课间若有问题向老师请教, 应得到老师的同意, 不能影响老师课间休息和下一堂课的讲授。

在社会文明进步、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礼仪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也成为成功人士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 社会上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 还有不少人不知道哪些是正确的礼仪规则。这就需要教师来做大量的工作。

农村中学生的礼仪教育要抓课堂, 但是不能只靠抓课堂。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教育学生, 比如, 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中的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报纸, 搞一次礼仪知识竞赛。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礼仪教育光碟, 然后搞一次“模仿秀”。寓教于乐, 我们要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 他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 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 但凡著名的教育家, 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 成为“万世师表”。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 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 因此, 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 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 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 体现出尊重学生, 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教师的影响作用潜移默化, 农村中学生的礼仪观念也不是一天能够就能形成的。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持之以恒, 一抓到底, 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通过礼仪教育, 对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 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论当代中学生的礼仪教育 篇6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礼者何也?即中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管子也说“礼者,因人之情,象义之理,而为之节乐者也。”所以,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十分重要。教育重在育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

二、当前礼仪教育的现状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化;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厕所文化;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学校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礼仪教育

(一) “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二) “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

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三) “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

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四) “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了达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社会是一个大德育环境,青少年学生的摹仿能力很强,影视、报刊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公共场所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文明礼仪的氛围。我们应该明白,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只有促使青少年学生尽快养成文明礼貌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希望,“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传。

总之,成才先成人。礼仪教育要从行为习惯养成抓起,注重四个结合,即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有力的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惠莲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学生的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0.

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 篇7

一、文明礼仪教育目标、内容的确立以及实施教育的途径

1.将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每日晨会活动课中。我们成功编写了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晨会校本教材《每日晨会》上下两册, 其中一至三年级每学年22节, 计66节;四至六年级每学年10节, 计30节, 共96节, 形成了文明礼仪目标与内容体系, 达到让学生系统地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方式学习文明礼仪的目标。

2.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这些启蒙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具有永恒的价值。自古以来我们的读经教育就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 在孩子的心灵还是一片净土的时候, 用代表中华民族的经典之说来滋养孩子, 为他们未来修身立世打下深厚的基础。

二、教师、家长学习践行文明礼仪, 作学生的导师和楷模

1.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专题大讨论中, 全校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 做文明的学生。“加强和改进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是学校的责任, 是全体教师的一项光荣使命,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自身需要, 是众多家长的愿望, 也是建设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所需要的。

2.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 他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承担起文明礼仪教育的责任, 所有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三、探索建立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恰当的评价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实践研究, 我们成功将文明礼仪教育与“美德少年”“雷锋式学生”的评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并制订了《文明礼仪教育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学校措施:各班按5-6人成立互促小组, 学校将把学生在校的文明礼仪教育要求印发至每个小组, 每周各小组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互评两次, 并将互评结果交班主任公示。

家庭措施:学校将把学生在家的文明礼仪养教育要求印发至每个学生, 请每位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表现情况作出评价, 每周评价一次。

学生文明素养评价活动分阶段开展, 每个阶段的评价标准不同, 以下是第二阶段的评价内容:

(一) 校园生活评价内容

1.桌面收拾整洁, 暂时不用的放左上角。

2.抽屉里的所有物品整理好并放整齐。

3.不把书包和其它学习用品放在椅子上、地板上。

4.不乱扔纸屑杂物, 保持自己座位下及周边地板清洁。

5.不在校园周边小店小摊购买零食、玩具。

6.按要求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 节奏合拍, 动作到位。

7.不说粗话、脏话, 不骂人, 不打架。不大声喊叫、喧哗,

8.做好值日生, 清洁教室、公共卫生区, 不乱倒、漏撒垃圾, 整理好卫生工具。

9.保持个人卫生, 穿戴整洁得体, 按要求佩戴红领巾、校徽等标志。

10.集会和升旗仪式上, 态度严肃认真, 敬礼标准, 高声合唱国歌。

(二) 家庭生活评价内容

1.早上按时起床, 晚上按时睡觉, 做事不拖拉。

2.勤洗头洗澡, 洗完澡后将要换洗的衣物放到洗衣槽, 不随处乱放。

3.心里有烦恼主动说给父母听。

4.用餐时不挑食, 不因为三餐吃饭的问题惹父母生气。

5.完成当天功课后收拾好学习用品, 并准备好第二天上学要用的学习用品。

6.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每周不少于3次)

7.饭后帮助收拾餐桌、洗碗筷。

8.和父母一起进行家庭卫生大扫除。

9.培养独立意识, 如单独一人在家, 单独睡一个房间, 独立学习……

10.热情、有礼貌对待来客。

加强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篇8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当代青少年的礼仪修养水平还比较低。这与他们的社会角色很不相称, 也与“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不相符。而礼仪修养水平不高, 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人际交往的质量, 进而影响他们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此, 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和仪式的统称。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表示尊敬、问候、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关心的惯用形式。如, 握手、鞠躬、拥抱、致意、微笑等都属于礼节。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礼节;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行为表现;仪式则是一种正式的礼节形式, 是指为表示礼貌和尊重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活动。礼者, 敬人也。我国礼仪教育专家金正昆教授认为, 礼表示尊重, 是一种道德的要求, 仪则是一种规范形式。礼仪概括说来就是敬人之道。礼仪修养是指人们在礼貌、礼节及仪式方面所具有的符合社会伦理要求的行为和认识。

二、礼仪与道德的关系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促进、相互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一个人有怎样的道德水准就会表现出怎样的礼仪修养;而道德则是礼仪的灵魂, 二者统一于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礼仪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礼形于外, 德诚于中”, 即礼仪修养形诸于外, 思想道德修养蕴蓄于中。在人际交往中, 礼节、礼貌、仪式形诸于外, 交往对象可以感知和体悟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人的礼仪修养水平是受思想道德水平支配的, 蕴蓄于中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人进行文明礼仪活动的基础内驱力。礼仪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侧重点不同。礼仪修养侧重于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核心是在人际交往中该如何正确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问候、恭敬。思想道德修养则侧重于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核心是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一个思想道德境界高的人, 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人。

三、加强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意义

1. 加强青少年礼仪教育,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代表一个人, 而且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在现代社会, 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实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但在评价这个国家和民族时, 通常是从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与精神面貌入手。言行举止是文明还是野蛮, 是高雅还是粗俗, 这是人礼仪修养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 也是学校人文教育效果的直接反映。加强青少年礼仪教育, 通过礼仪规则、礼仪姿态和礼仪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让他们掌握正确的礼仪规范, 养成讲究礼貌的交往习惯, 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 不但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 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2. 加强青少年礼仪教育, 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于当代青少年非常重要。失去民族文化认同感, 将带来民族价值观的崩溃和精神世界无所依托等问题。早在3000多年前的我国殷周时期, 周公就制礼作乐, 后来经孔子等人的完善, 礼乐文明则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中国“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 以“礼”为首,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因此, 加强对青少年礼仪理论和礼仪规范的教育力度, 能够促使其主动学习中华民族文化, 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篇9

一、礼仪教育进课堂

2011年5月5日, 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礼仪。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中学《思想品德》等课程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要重点讲述。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课堂教育的系统性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将礼仪作为教育的内容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 “礼”字第一, 充分说明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西汉以后, 《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官学, 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不仅如此, 儒学家还编撰了大量的日用乡礼、家礼等著作, 从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开始培养青少年的礼仪习惯。现在, 礼仪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这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是一大损失, 离开了系统的学校教育, 许多礼仪很快失落了。近年来, 我国的一些中学尝试让礼仪教育重新走入课堂,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仅仅是一种尝试, 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需要规范和统一教材, 培养专职教师等, 要做很多工作。新课改的启动是一次契机, 我们期待着礼仪教育能够得到重视, 得到发展。

二、知行统一, 注重实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习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都是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礼仪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而是培养人的习惯, 修炼人的品行, 提高人的素质。针对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把礼仪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活动载体中, 设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亲身实践、体会, 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使礼仪逐步转化为自身的素质, 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始, 我首先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 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然后重视第一次文明礼仪训练。一开始就重视礼仪训练, 打好底子,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既要使学生明白“理”, 又要训练“仪”, 学练结合, 以练为主, 做示范、教表演, 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 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让学生扮演老师站在讲台上, 我在讲台下面扮演学生, 我行了一个标准的45度鞠躬礼, 并大声说:“老师好!”台上的小老师就说:“同学好。”我借此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训练, 对每一组都进行评价, 哪方面做得好, 哪方面还要加强。有的同学没有站直, 手来回动, 声音小, 我就走到他身边鼓励他再做第二遍、第三遍, 我边指导、边做示范给这名同学看, 直到他站直抬头, 声音响亮为止。最后进行全班训练, 人人过关。教师认真示范, 加大力度训练, 学生也很重视, 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地练习,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三、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礼仪素质

与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正己化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也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良好的礼仪修养有利于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一个仪表端庄、举止优雅、语言优美、尊重学生的教师是受学生欢迎的。如果教师出口成“脏”, 怎么去要求学生语言文明?教师举止粗俗, 怎么去要求学生文明礼貌?因此, 教师要从我做起, 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对学生以礼相待, 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 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使学生得到持久的、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礼仪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 起着关键作用。前苏联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说:“全部教育, 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 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因此, 学生礼仪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家庭的文化背景。如果家长毫无礼仪可言, 则很难培养出彬彬有礼的孩子。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让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及家庭礼仪规范, 提高认识, 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 共同参与学校礼仪教育工作。

家庭与学校要做到教育原则一致, 内容和时空互补。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礼仪教育才能取得整体效应, 效果才能持久。

四、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 模仿能力、从众心理很强, 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反复性。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礼仪氛围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帮助学生将礼仪知识入耳、入脑、入心, 最后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因此, 学校要结合礼仪教育, 有计划地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宣传各种礼仪知识, 营造礼仪教育的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加以引导, 如:餐桌上、待客时、交谈中等等, 以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和家庭的文明气氛给子女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和谐社会的建设, 政府和社会舆论也要倡导文明礼仪, 提升国民素质, 重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每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约束自己的言行, 为青少年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下一篇:物联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