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管理

2024-05-22

物联网管理(精选十篇)

物联网管理 篇1

高速成长的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无锡市首个列入国家战略层面扶持发展的产业示范区, 目前无锡市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基础较好, 并在新区无锡 (太湖) 国际科技园、滨湖区经济开发区和南长区传感网高新园区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 初显产业集群效应, 无锡已成为物联网的代名词。

同时我们也看到,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在全国各地发展如火如荼, 除国家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外, 几乎各省都制订了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以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2012年4月,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的联席会议明确警告,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早已成为不争事实, 这一现象正在波及新兴产业。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 作为国家传感网 (即物联网技术创新示范区的无锡市, 物联网产业不仅给我们带来机遇, 由于同质化竞争的不可避免、应用市场的不确定性及物联网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 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也面临巨大风险。

综合考虑无锡市的引智优势、产学研优势、开放性经济优势以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经验和模式, 本文认为, 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为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保持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 必将有助于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优势。

二、风险管理理论回顾

所谓风险,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各种可能后果与预期后果之间的差异, 由于风险是一定的客观性、不可避免, 并在一定条件下还带有某些规律性。而风险管理则是指为避免和减轻风险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通过风险特征及成因分析、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应对等一系列活动, 来防范风险、减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恢复正常经营环境的动态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萌芽始于30年代美国, 1938年以后, 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 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50年代风险管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风险管理一词才形成。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 并于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 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 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 并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研究。正如潘慧明、李必强 (2006) 指出, 产业集群对提高区域竞争力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它的确存在风险。贾晓霞、丁君凤 (2010) , 则从经济学派、管理学派、地理学派的研究视角切入, 从产业集聚条件、物流产业链、特殊要素假设以及实例验证等方面探寻其对我国临港产业集群风险管理。廖春良陈耀琪 (2006) 认为商业银行产业风险管理存在五大重点问题, 即产业风险与内部评级相结合的问题、产业风险与效益的平衡问题、产业风险控制与资产组合问题、信贷退出途径与产业风险控制问题、产业风险产生的制度背景问题;孙华平刘风芹 (2008) 认为, 旅游产业被誉为“无烟产业”, 然而它决不是无风险产业。并针对我国旅游业风险的成因和特点, 应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反应机制和区域风险后的恢复机制;王文杰 (2011) 对文化产业项目的进行了系统性风险识别, 提出了风险转移的策略;李文硕 (2011) 轮胎产业面临的形式严峻, 各种不利现状都使得我国轮胎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箭在弦上。而在轮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风险管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作为企业个体应该高度关注风险管理, 以便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可持续发展。

风险管理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处理三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明确风险的存在, 并找到主要的风险因素, 为后面的风险度量和风险决策奠定基础。在风险识别之后必须进行风险衡量, 以便确定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它其实就是运用一定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风险处理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概率的风险, 采取相应的对策, 使风险损失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限度。同时, 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调查研究, 做出逻辑判断的过程。定量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系统论方法, 将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风险因素组成一个系统, 抽象成理论模型, 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定量计算出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案的方法。本文将重点对无锡物联网产业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 识别其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探寻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

三、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先发优势与主要风险识别

如前所述, 无锡物联网产业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具体体现在:

技术研发方面:目前国际物联网标准有5项, 无锡就参加了3项, 其中牵头1项;国家物联网标准有10项, 无锡则参加了9项, 其中牵头3项。无锡市正在积极抢占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2011年承担各类物联网研发项目229项, 申请专利403件。目前共有31家国内外知名物联网研发机构, 17所重点高校在锡启动了针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并成立了江苏省物联网知识产权联盟, 汇集了江苏省10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 将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及“专利池”, 从而提升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成为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之一。

物联网人才培养方面:无锡的地方高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 地处无锡的江南大学更是创建了全国首个物联网学院。无锡市、江苏省还与中科院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为物联网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目前已连续三届共同招收和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物联网应用方面:现已启动机场防入侵、感知环保、感知水利、感知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从2012年起到2014年, 无锡市还将分别在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九大领域开展30多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 全力将无锡打造成为一座“智慧城市”, 并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物联网商业应用模式。

目前当务之急是对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 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纵观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潜在风险有三个方面:

第一, 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市并作出把传感网络 (即物联网) 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以来。无锡市早在当年就及时作出部署, 举全市之力, 大力发展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 仅无锡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5年) ”, 就规划到2015年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 占全国年产值的50.00%。2012年无锡市更是投入2个亿, 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公共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国家传感信息中心) 。分析其他省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尽管没有如此明确的量化目标, 也有大展宏图之势。所以, 大规模的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现象将不可避免, 并出现物联网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

第二, 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回顾历史, 美国著名的底特律汽车城, 由于未能经受住全球汽车工业危机的冲击, 如今己成为所谓的“老工业区”并陷入长期衰落;我国的东北三省过去曾是装备工业基地, 拥有强大的重工装备制造能力, 由于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等原因, 现也成为我国的“老工业区”, 出现亏本生产的显现。所以, 我们必须看到产业集群虽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较好的组织形式, 如果不能保持持续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也同样存在着风险。

第三, 物联网政策风险。综观全球, 国外的物联网驱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即应用, 而我们很多是实验室出来的, 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而非市场需求拉动, 目前市场的接受度还是个未知数。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把物联网产业当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契机并大力发展, 为了吸引并扶持物联网相关企业, 各地官员们不得不绞尽脑汁, 各显神通, 造成有些物联网技术没有真正的商业价值。同时, 由于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基础仍较弱, 大多数物联网相关企业做一些附加值不高的系统集成或做些关系、做简单应用, 以物联网的名义圈政府的钱。根据以往的教训, 如果物联网产业失去基础, 必将无法出现全球性的龙头企业, 将来就会出现彩电行业、汽车行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

除了上述物联网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政策性风险外, 物联网产业还存在系统性、技术竞争和经营性等风险。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尽早采取风险管理的策略, 保持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实施物联网产业风险管理的策略

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潜在风险, 建议尽快实施风险管理, 并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建立物联网产业监测预警系统。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是无锡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但必须做好物联网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 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现象, 加强信息引导, 及时提供企业数量、企业规模、社会需求、生产销售库存、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成长性、产业竞争力等信息, 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 避免盲目发展、产能过剩并提出对策措施, 促进无锡市的物联网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由于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遵循,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物联网产业监测统计制度, 切实做好数据审核与发布工作, 最大限度地把底数弄清、指标做全做细,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变化, 加大对源头数据的审核把关, 统一口径, 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依据。

第二, 强化对物联网集群的控制。根据波特理论, 集群产生以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 集群一旦开始形成, 就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 但集群需要升级, 集群可能因为外部威胁等以及内部僵化而失去竞争力, 甚至衰亡。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在新区、滨湖区和南长区形成了三个物联网产业发展集群, 为此, 我们要在物联网产业集群内实行一系列的能够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尽量避免风险的出现。如在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的同时, 还要注意将投资力量尽可能地分散于发展多种产品或技术, 并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形成, 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吸引国际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公司, 同时注意培育开放合作、鼓励创新、不怕失败的集群文化, 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业的“升级换代”问题并提高物联网产业集群的应对能力, 即促使物联网产业集群从原来的初级集群向更高级的诸如技术型或知识型集群演进而规避衰退的风险, 进而获得持续性发展。

第三, 保持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如前所述, 无锡市在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应用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特别是在标准的制定方面, 已经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 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不可忽视, 传感器网络、云计算、超级计算、软件服务化、数据整合与挖掘等等国外的大企业具有技术优势, 并有可能占领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并制约我们的产业转型。我们应清晰看到, 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应用集成, 但由于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在外国, 如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基本上都是进口的国外厂商产品, 真正自己核心知识产权的东西并不多, 发展越快, 最后越容易给外国人准备一个大市场。所以, 我们必须优化创新能力, 做好物联网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 确保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会丢失最核心的高端竞争力, 并在比较成熟的如物流等一些领域的应用先推动起来, 逐步在很多领域推动物联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培育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物联网企业。

参考文献

[1]潘慧明, 李必强.产业集群风险管理系统研究[J].经济师.2006. (4)

[2]贾晓霞、丁君凤.产业集群风险管理研究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0. (12)

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国物联网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规范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物联网研发、应用和服务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突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体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及应用活动。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

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项目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会同财政部组织项目评审,确定项目支持计划,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支持范围与方式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

第六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三)财务状况良好,具备承担项目的财务投资能力;

(四)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5人;

(五)拥有相应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或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科技成果等研发成果,以及具有相应的市场应用基础。

第七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同时提供下列资料:

(一)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相应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或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科技成果等证明材料,以及已开展的市场应用方面的证明材料(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五)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八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原则上只采用一种支持方式。

无偿资助方式主要支持以自有资金为主投入的项目,贷款贴息方式主要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主投入的项目。原则上,技术研发、标准研究与制订、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以无偿资助方式为主;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主。

第九条

无偿资助额度或贷款贴息比例,由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及项目指南确定。

第十条

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 专项资金的申请与审核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采取项目管理方式。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行业发展规划,组织研究编制项目指南,明确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

第十二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项目指南,组织做好本地区项目的初审工作。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项目初审意见,将审核汇总后的项目推荐名单和申请材料上报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四条

中央管理企业直接向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申报,中央部门(单位)所属企业通过归口管理部门申报。

第十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建立专家评审机制,组织技术、财务、市场等方面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或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评估。

第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依据专家评审意见或专业咨询机构评估意见,研究提出项目支持意见。

第十七条

财政部根据项目支持意见,确定项目资金及支持方式,下达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并根据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按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处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与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条

中央级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向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地方级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向省级财政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于项目完成后6个月内向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

第二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财政部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2005〕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取消三年

内的申报资格。项目因故中止(不可抗力因素除外),财政部将收回全部或部分专项资金。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比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物联网让管理更美妙 篇3

英特尔物联网一体机INTEL Xeon E5-2600系列正是基于这样的策略和泰格捷成合作研发的,该系列以并行处理(MPP)体系结构和高可用集群(RAC)体系为基础,结合使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技术,为业界提供强劲的事物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加载速度和最佳性价比的同时,还可部署在边缘机房或办公环境中。与传统服务器、存储模式不同,它利用其计算、存储、网络融合的硬件架构优势,分布式存储高吞吐、高IOPS的特点,并整合了智能网卡、SSD等硬件的优异性能,有效解决了计算、存储之间的性能瓶颈及整合的问题,整体应用性能相比业界同类平台大幅提升。

今年7月,正处在艰难转型期的海龙电子城成为英特尔物联网一体机的首位用户,它希望通过英特尔物联网监控分析系统来帮助自己做各方面资料自动化的收集和分析,从而实现“智慧海龙”的转型目标。“该监控分析系统,以英特尔物联网一体机为支撑,能够在10秒内完成视频流分析,形成场景分析数据结果,供管理分析决策或者提供定制化服务。”英特尔物联网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新铭说。

“为什么要在10秒内完成分析,原因在于消费者在每个商铺的停留时间长短,如果不是有意停留,不会超过20秒。若不能在10秒内完成处理,就会失去服务推送的机会。”英特尔物联网技术研究院首席系统架构师项目总监周鑫说。

据了解,针对英特儿物联网一体机,用户可以定制所需要的场景分析。以海龙为例,通过监控摄像视频分析可以得出消费者分布状况,也可以绘制消费者的行动轨迹进行融合分析。“我们转型的第一步是要了解你的消费者,从而为他们直接服务;第二步是品类调整,压缩IT产品,丰富更多的新品类,合理规划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类摆放位置;第三步是对商场化的管理,实现商场统一营收。”海龙大厦运营经理宋萍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凭借以往的经验肯定不行,如今有数据作为支持,可以成为商铺定价的分析依据,便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比如商户统一收银会不会有跑单情况、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哪家店铺的摆放位置不合理,这些情况都能通过监控摄像视频分析得到最快反应。”

不得不说,海龙借助物联网的转型是很有眼光的,虽然由于客流量的急剧下滑导致收集到的数据有限,智慧化的管理效果还未能实现,但宋萍表示,“对于这样的管理是有计划的推进阶段,一旦有一天海龙的客流量能恢复到以往数量,那时后台的管理价值就能立马体现出来。”

鉴于视频数据庞大,如果在后端进行处理,网络必然存在瓶颈,因此英特尔物联网一体机是通过前端采用就近处理。泰格捷成云产品事业部经理董亮介绍道,“泰格捷成物联网一体机,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的方式,诠释了Hadoop简单之美。”

物联网发展与设备管理 篇4

记者:尹老师, 您好!首先请您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什么是物联网?

尹首一: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Internetof things (IOT) ”, 顾名思义, 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 同时又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它包括无线传感网等其他层次的网络;其次, 物联网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 实现任何物品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

记者:物联网在国际上是什么时间出现的?

尹首一: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 当时它以“传感网”的形式出现在学术界。这一概念一出现, 就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到了2005年11月17日, 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WSIS) 上,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 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 (RFID) 、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国际电信联盟这份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 正式将物联网的概念介绍给全世界, 由此物联网产业逐渐兴起。

记者:物联网的定义是什么呢?

尹首一:一种广为大众接受的物联网定义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传感器、RFID设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 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信息或运行过程, 并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物品与网络的连接, 完成对所有物品的识别、管理和控制, 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2009年9月, 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在此期间, 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 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 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 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 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 构成未来互联网。

记者:物联网与互联网有什么关系?物联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尹首一:物联网是一种“泛在网”,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 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 物联网能够全面感知, 利用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电子标签、全球定位系统等进行多种信息的采集。其次,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泛在网络, 其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 实时准确地传输传感器采集的各种信息。再次, 在海量传感数据的基础上, 形成面向各种领域应用的信息系统。物联网的全面感知与融合各种异构网络的特征, 使之具有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 。物联网是一个多层的网络结构, 业界一般将其大致分为三层, 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的最底层为感知层, 其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 比如温湿度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GPS等感知终端。物联网的感知层, 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采集信息的来源、海量数据的生产者。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中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 直接影响着物联网的构建和应用。

物联网的中间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 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网络层是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的, 其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相连。另外, 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是网络层的核心技术, 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与技术。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 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上层, 一般与行业紧密结合, 准确地表现了行业的特性。应用层是物联网与用户端的接口, 界面良好、管理方便的应用软件, 才能够促进物联网的商业应用。目前工业监控、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 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一些成功的案例。

记者: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尹首一:在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中, 支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 (RFID) 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物联网的飞速发展。

1.射频识别技术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俗称电子标签,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典型的RFID系统一般由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读写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 用以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 此时读写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RFID为物体贴上标签, 具有读取距离远 (几米至几十米) 、穿透能力强 (可透过包装箱直接读取信息) 、无磨损、非接触、抗污染、效率高 (可同时处理多个标签) 、信息量大等特点。RFID技术是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之一。

2.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负责物联网信息的采集, 是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 是物联网服务和应用的基础。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 能检测到被测量的信息, 并能将检测到的信息, 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 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物联网系统中。目前, 伴随着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 已经可以将传感器、嵌入式MCU以及无线通信收发器集成到一颗芯片中, 极大地方便了物联网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3.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为物联网数据提供传送通道, 是现在物联网的研究重点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是伴随着电系统 (MEMS, Micro-Electro-Mechanism System) 、系统级芯片 (SOC, System on Chip) 、无线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更重要的是, 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网以其低功耗、低成本、分布式和自组织的特点带来了信息感知的一场变革。无线传感器网络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 其能够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 从而能够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检测对象的信息, 并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和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成了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

4.网络通信技术

由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网络的支撑, 从而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处理和系统控制。与传感器网络相关的通信技术, 包括蓝牙、红外、Wi-Fi、Zig Bee、UWB (Ultra-Wide Band)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等。其中以IEEE 802.15.4为代表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802.15.4规范是IEEE制定的用于低速近距离通信的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规范, 工作在工业科学医疗 (ISM) 频段, 免许可证的2.4GHz ISM频段全世界都可通用。在广域网路通信方面, IP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信息的远程传输, 特别是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将为每个传感器分配IP地址创造可能, 也为传感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网条件。

记者:物联网对企业设备管理有什么实际用途?

尹首一:根据物联网的技术特色, 其实际应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基本应用模式:

1.智能标签和物品管理

通过二维码、RFID等技术标识特定的对象, 例如在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智能卡, 条码标签的基本用途就是用来获得对象的识别信息, 通过对对象的识别实现物品管理和控制。在设备工程中, 其用途也非常的广泛, 可以采用智能标签等技术对设备进行标识, 便于设备管理和跟踪, 能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利于设备保养和维护。

2.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

部署带有多种类型传感器的分布广泛的传感器网络, 可以实现对被感知对象的信息获取和行为监控。这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设备工程中, 可用来对设备制造环境进行监测, 通过对象跟踪技术对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的监控和跟踪。

3.信息交换和智能控制

物联网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 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采集海量信息, 可以通过M2M (Machine-to-Machine) 技术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而在云计算平台上, 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专家系统进行决策, 从而实现智能控制和决策管理。这在设备的运行中, 可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智能管理, 包括设备远程监控管理、设备运行状态自动巡检、设备故障自动识别和报警等。

记者:请介绍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的案例

尹首一:物联网在我国已经逐渐地应用, 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的典型案例, 如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Zig 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2011年1月3日, 国家电网首座220kV智能变电站———无锡市惠山区西泾变电站日前投入运行, 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传感测控网络,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和巡检”。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尹首一: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物联网的产业应用不仅仅限于前面谈到的三种应用模式, 其具有广域的产业空间;并且物联网的发展, 将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物联网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产业创新方向和重大机遇, 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教学楼管理系统 篇5

目前,在个高校的教学楼管理系统中具有很多缺点和漏洞。为此,基于物联网我们设计了一套教学楼管理系统,此系统比起传统人工管理具有高效节能,安全性好,操作便捷等优势。1.高效节能

a.教室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给予电,水使用权限,并根据当前时间和温度分别控制在教室的灯光及风扇的运行。没有课程安排时进行切断;

b.在自习室的使用中,每次开放少量教室并供电供水。教室的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座位使用情况,当座位使用率达50%以上则开启下一个教室。2.安全性好

a.门窗闭合状况实时上传管理系统,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处理,避免财产损失;

b.当教室产生安全隐患(如漏电,漏水,火灾)时会被传感器采集并上传管理系统,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处理,避免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

3.操作便捷

a.中央系统将已采集的教室使用信息上传至学校的局域无线网并在教学楼大厅电子显示屏显示,学生可用手机,电脑或在教学楼获取相关信息;

论物联网对物流管理的启示 篇6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96-01

一、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起源于RFID(射频识别)对所有物品进行标识兵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进而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经过不断扩充、延展、完善,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物联网概念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运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标识、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也被称为电子标签,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通过无线电信号实现对静态或移动待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并读写相关无线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信息读写设备向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发出射频信号,激活电子标签,使其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能量释放存储在芯片中的物品信息,完成对物品的管理和控制。

2.传感技术: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传感技术主要是通过传感器、传感节点和电子标签等方式完成。集成化微型化传感器,能够嵌入到任何物体中,并协作对其进行实时监控,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无线上传。传感节点具有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

3.网络和通信技术:物联网中实现信息安全可靠的传送,涉及到远程通信和近距离通信两个方面。远程通信方面主要包括IP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互联网的组网、网关等技术。近程通信主有WIFI、蓝牙、RFID和UWB等。

4.数据的挖掘与融合技术:P2P、云计算等分布式计算技术为互联网提供了高效率计算模式,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及时挖掘出隐藏、有效的信息,同时还可以解决各种异构网络或多个系统之间数据的融合问题,具有相对可靠的数据中心,能够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域应用共享。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感知技术应用状况。

在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就是RFID技术。RFID标签及智能手持RF终端产品有比较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主要用来感知定位、过程追溯、信息采集、物品分类拣选等。其次是GPS、GIS技术。物流信息系统采用GPS、GIS感知技术,用于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环节的车辆或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与管理;尤其在具有运输环节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均采用了这一感知技术。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这一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还需要人来对图像分析,不具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的功能,在物流系统中主要作为其他感知的辅助手段,也常用来对物流系统安防监控,用于物流运输中的安全防盗等,这一系统往往会与RFID、GPS等技术结合应用。

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传感器感知技术及传感网技术是近两年才在物流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的技术,目前传感器感知技术也是与GPS、RFID等技术结合应用,主要用于对危险物流系统、粮食物流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的物品状况及环境进行感知。传感技术丰富了物流物联网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手段,在食品、医药冷链物流和危险品物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扫描、红外、激光、蓝牙等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零星应用。这些技术主要用在自动化物流中心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用于对物品编码自动扫描、计数、分拣等方面,激光和红外也应用于物流系统中智能搬运机器人的导引。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状况。

现代物流的特点就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目前物流系统全部是网络化的运作,很少有物流系统是点对点的单线管理与优化。因此物流信息化的最大趋势就是网络化与智能化。目前物流系统,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往往是与企业生产系统的运作与管理相融合,物流系统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的网络系统。数据通信方面往往是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目前新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量采用了3G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不完全的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统计分析,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

(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状况。

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

三、物联网对物流管理的启示

(一)统一的物流物联网平台的建立。

统一的物联网基础体系是物联网运行的前提,只有在统一的体系基础上建立的物联网才能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和智慧应用,就像互联网体系一样。建立统一的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更是物流行业应用市场的需求,也是物流走向信息化的前提与方向。

(二)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的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業的应用。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物联技术运用在其他行业,如,医药、食品、烟草、电子等行业和领域。但还是主要集中在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方面。这说明目前应用还集中在商品与人们的联系中,其实更可以将物联技术融入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

(三)多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

(四)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止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爱装.移动通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物联网.智慧城市》2013年5月25日

物联网技术与仓储管理 篇7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是各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和云计算等IT设施的缜密组合,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早在1995年,美国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就提到“Internet of Things”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明确了其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并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1999年,美国就将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Auto-ID研究中心,提出了产品电子代码(EPC)解决方案,着手进行电子标签(RFID)技术的研发。目前,物联网已成为美国的战略性产业资源,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我国是世界上物联网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科院自1999年开始了传感网的研究。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德国、美国、韩国同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和2012年两届“人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及了物联网,国家发改委亦将物联网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物联网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现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无线电讯号读写相关数据,无需人工干预,也无需识别系统与识别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代表作是电子标签(RFID),它融合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是一种能够嵌入产品内部的微型电子芯片。与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相比,RFID具有体积小、存储量大、寿命长(终身)、不易仿制等特点。

2.2 智能传感技术

是能够精确感知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自然现象的技术。如摄像技术、红外报警技术、指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温湿度测量技术、压力测量技术、特殊气体感应技术等。

2.3 智能伺服技术

是能接受并完成上线网络命令的智能执行技术。它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在网络指令的控制下,自动完成以往需要人们完成的作业。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就属于智能伺服技术领域。

2.4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是在不用网线的情况下实现局域网的移动化、个性化、宽带化连接的技术,它通过无线信号实现网络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短距离通信。蓝牙、无线路由器就是其典型代表。

2.5 云计算技术

是新一代网络计算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具有海量存储能力和巨能计算能力,是信息领域战略性重点发展产业。物联网发展离不开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它就将象一个百科“智囊团”。物联网依靠它在高智慧、多功能的信息处理过程中,指挥着物联网中的“千军万马”,井井有条地勤奋工作。

2.6 远距离广域通信技术

能覆盖所有区域的远距离网络通讯技术。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支持技术,也是物联网感知层、智慧层、应用层的连接桥梁。如卫星通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远程光纤通讯技术等。

3 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部分成熟技术,部分仓库都建立了仓储信息管理局域网,具备了物联网的初级底层模式。

基于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的数据读写技术,逐渐开始实现仓储物资基本信息的自动识别和自动统计。

基于数据库网络管理软件,建立了武器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各个库存物资账目的集中管理和电子调拨。

基于自动运载机械、自动定位机械以及专用仓储控制软件,建立了自动化立体库房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特定仓储物资自动装卸、自动出入库,自动采集和统计信息。

基于温湿度探测技术、远程设备控制技术,建立了温湿度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库房温湿度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基于视频网络技术、动影报警技术、红外探测报警技术等,建立了库区安全防卫系统,实现了对库区防卫范围和重要物资的远程视频监视和异动报警。

基于指纹识别技术、头像识别技术等,建立了考勤及门禁控制系统,实现了人员出入库的自动统计和管理。

4 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管理中应用的前景展望

随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化提升,智能伺服技术功能不断强大,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更快,覆盖面更宽,地址码更多,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处理能力和信息存储能力不断开发,整个系统可靠性的不断提高,保密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物联网技术必将在仓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1 自动生成装备账目

由于RFID在工厂就被嵌入了仓储物资内部,并写入了基本信息,这就不再需要仓储管理人员编制条码,更不需要依据调拨凭据建立账、卡。RFID读写器将装备信息发送到物联网高端,智慧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库存装备账册和卡片,实现供库房、发货单位和各级对口管理机构等相关单位和个人的信息共享,既保证了数据真实性,又减少了人工负担,同时也为账册集中管理创造了条件。

4.2 自动生成仓储方案

物资入库前,物联网智慧系统根据物资的类别、数量、体积、存放要求以及所需仓储条件等情况,自动提出存放方案供仓储管理决策人员选择和参考,包括存放的位置、堆放结构、运输和入库方法等,并通过物联网通知有关单位。入库时,库房设施自动完成信息的读写工作。在自动化库房中,由自动化控制传输系统根据需要,自动完成物资出入库。

4.3 全程监控装备质量

由于RFID能提供物资质量管理要求、技术检查要求、物资从生产到仓储的全程经历等完整信息,再加上信息能远程共享,就能及时提醒仓储管理人员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同时物资供应方和需求方,乃至产品质量监督部门都能对物资质量状况了如指掌。

4.4 精细化物资信息资源管理

有了智慧管理系统,有了远程通讯技术,有了底层智能局域网,物联网就能将所有的仓储单位局域网连接到一起。物资各种信息、随时可以得到汇总和提供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物资供需方和仓储方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物资流通效率和利用率。

5 结束语

物联网的魅力令人向往,物联网的潜力深远博大,但并非唾手可得。各项标准制定、巨量软件研发、瓶颈技术突破、甚至思想观念更新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人为此奋斗,也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的兴起,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在越来越多领域被逐渐应用。由于物联网本身呈现出物物相连的特点,而仓储管理恰好以“物”为主,两者都存在着“物”的共性,将物联网运用到仓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文中主要是从总结物联网关键技术出发,探讨物联网技术与仓储管理两者合一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物联网,仓储管理,关键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德仁.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J].中国新通信,2011,(20).

[2]古丽萍.备受青睐的物联网及其应用与发展[J].中国无线电,2010,(3).

[3]吴承洲,吴应良.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述评[J].金卡工程,2011,(22).

基于物联网的资产管理思考 篇8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而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资产管理、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2 对物联网资产管理的思考

采用最先进的RFID+条码解决方案,将更合理的利用、分配和管理各种资源,使之最大效率的应用,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更好进行资产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

物联网技术主要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构成的最重要组成之一,是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企业财务状况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保值、增值,正确核算资产的数量及价值,明确经济责任,监督并促进固定资产的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

RFID技术作为物理世界与现有IT系统的桥梁,借助GPRS无线远程传输的功能,可将资产日常管理活动与资产管理系统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实物信息与系统信息的实时同步一致。因此,建立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管理是解决基于物联网资产管理的基本方案。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从八十年代起走向成熟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它相对于条形码技术有非接触式、非视线识别、可擦写信息、更大的读写距离、大容量(相对条形码)、可多个识别等突出优势,代表着自动识别领域的前进方向,对现代工业生产与服务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已经在物流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与控制、资产管理等领域获得了大量应用。

射频技术识别技术代替条码的光电识别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好处:(1)无线电频率识别并不需要可视传输技术,EPC标签只要在读写器的读取范围内就行了;(2)射频技术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读取速度快,可多标签同时读取;(3)RFID芯片具有较好的存储能力,可以存储产品标识以外的更多信息。如果把它用在产业链中,就可以为企业跟踪资产提供极大的方便。

3 基于物联网的资产管理优势

物联网资产管理系统方案将为用户实现以下效益:

3.1 实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资产自动管理”利用

RFID技术无线射频自动识别和GPRS通信网络无线远程传输功能,实现对资产全生命周期(新增、调拨、闲置、报废、维修等)过程的智能化动态实时跟踪集中监控管理,整个管理过程无需任何人工干预。为企业投资决策、资产合理调配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数据,有效增大投资边际效益和提高资产使用率,减少无谓的设备投资和闲置浪费。

3.2 实现资产管理中“人、地、时、物”同步管理

系统将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的嵌入到资产管理系统中,实现对资产日常操作流程中涉及到的任务、地点、实物、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录,并引入提示告警功能,由系统实现对日常工作的有效监管,减轻了资产日常管理的压力,节约了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资产盘点和无谓调拨的成本,避免了因各种因素造成的资产流失,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益。

3.3 真正实现了资产管理工作无纸/址化

系统采用公网IP访问地址,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IE浏览器访问系统。当前,我国的资产管理体制已经确立了“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但具体到具体单位时,目前都尚乏足够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一原则。物联网资产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的为企事业单位形成资产管理的合力,改变当前的资产管理不善的局面。同时,该系统的实施,不仅实现了资产管理的有据可查,提高了管理的权威性,也能给企业资产的分配提供合理规划依据,使资产的运行具有稳定性。

摘要:RFID技术作为物理世界与现有IT系统的桥梁,借助中国移动GPRS无线远程传输的功能,可将资产日常管理活动与资产管理系统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实物信息与系统信息的实时同步一致。因此,建立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管理是解决基于物联网资产管理的基本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RFID技术

参考文献

[1]邹德萍,孙景璐.科技新宠“物联网”[J].价格与市场,2010,(06):42-44.

[2]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J].中国信息界,2010,(05):22-23.

[3]杨永志,高建华.试论物联网及其在我国的科学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02):46-49.

[4]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物联网管理 篇9

关键词:放射源,物联网,RFID技术,传感器,管理系统

1 环保放射源管理现状

目前, 放射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资源、环境、军事、科学研究等领域。放射源在给人们带来巨大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的同时, 其辐射安全与放射性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和科学监管已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但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 潜伏的危机让管理部门不容忽视, 因管理不善造成放射源丢失事件让人警钟长鸣, 如2014年5月7日南京放射源铱-192丢失事件。2004年全国普查放射源数量既超14万枚, 其中至少2000枚废旧放射源下落不明。加之放射源本身无色无味, 外形似普通金属物或者铅罐, 不易被识别, 管理难度大, 放射源企业 (以下简称涉源企业) 传统手工台帐式的管理模式也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 为加强放射源管理, 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等放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但制度的落实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支撑, 放射源监管能力亟待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来提升, 物联网技术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2 物联网是放射源监管的重要手段

物联网是近几年迅速发展并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物联网技术, 顾名思义, 物联网是物与物, 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技术。物联网的基本特性主要是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控制。其体系架构分为3层, 自下而上分别是感知层, 网络层和应用层。在物联网感知层应用中有3项关键技术: (1) 传感器技术; (2) RFID技术; (3) 嵌入式系统技术。这3项技术也是使物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于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能电网、环境监测等主要方面。笔者所述物联网应用于放射源管理的案例也属于环境监测的应用实践。放射源监管离不开物联网技术这是由放射源本身的辐射安全特性所决定的, 监管部门只能通过物联网所具有的感知能力、传输能力及控制能力, 才能获取到放射源的具体信息、掌握放射源的实时状况。

3 物联网技术与放射源管理需求的契合点

在放射源使用过程中, 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是3件事情: (1) 放射源必须在环评批准的特定区域内安全使用和存放, 未经管理部门批准, 不能离开设定区域。 (2) 放射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 管理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获得报警信息, 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 (3) 放射源的日常管理是否合乎规范, 管理制度是否落到实处。以上3点都是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要素。

结合物联网是物与物, 人与物之间信息传递与控制的概念, 放射源本身也是1种物质, 其管理也可以实现物联网化。物联网在放射源管理中的起到的关键作用是感知放射源的存在, 并将感知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监管部门信息平台, 以便监管部门更好的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手段。目前物联网技术与放射源监管契合点主要为以下7个方面。

(1) 通过GPS-CPS设备与放射源绑定可以实时告知管理部门放射源位置———即获得放射源的位置信息。

(2) 通过辐射在线监测设备获取放射性强度———即获取放射源的辐射剂量信息。

(3) 管理部门放射源监控平台接收涉源企业放射源的实时位置信息和剂量信息, 并通过GIS地理信息平台分析显示, 能有效掌控放射源分布情况, 以便发生辐射泄露等安全事故时, 及时开展应急处理和决策。

(4) 通过对放射源标识牌进行二维码标识, 移动手持设备扫描后可以获取放射源名称、类型, 活度等相关属性信息, 便于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核实情况。

(5) 通过RFID电子标签对固定放射源存放点进行标识, 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对放射源开展日常电子巡更, 方便涉源企业管理措施的落实。

(6) 通过红外或电磁门径传感器可以对放射源的存放和转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出现突发事件, 可以短信或电话向监管部门自动报警。

(7) 通过视频监控可以对放射源存放源库进行实时视频监控, 便于提升安全防护监管能力。

以上技术的实现方法只是物联网技术在放射源监管运用的一些体现, 说明了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放射源监管手段。

4 昆明市放射源物联网管理系统

昆明市放射源物联网管理系统作为昆明市数字环保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 (GIS) 、卫星定位技术 (GPS) , 建立一个集物联网标签识别、视频监控、GPS跟踪、指纹巡查、智能督查及可视化管理为一体的放射源物联网监控与管理平台。

4.1 系统概况

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围绕放射源位置信息和辐射剂量参数2项基本指标, 实现实时监测、实时传输、实时显示与报警。环保部门可以通过监控系统随时掌握该区域放射源的使用和存放状况。该系统是在昆明市数字环保总体框架下进行构建, 实现了放射源企业与污染源档案数据的对接, 实现了放射源数据与原有系统的交互及共享。

4.2 系统组成

该系统遵循物联网体系架构的结构模式, 系统结构见图1, 实现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3层应用。

感知层:由辐射监测仪、GPS-CPS定位仪、视频摄像头、安防报警设备、RFID标签、巡更管理设备等组成。主要完成对放射源所在场所进行监控、并对过程和状态的信息进行采集工作。

网络层:利用有线、无线网络等多种传输手段, 将实时采集的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

应用层:应用层包含企业端、环保端和移动端的功能, 从业务管理人员、现场检查人员、企业工作人员的角度对放射源管理业务模式进行梳理和整合, 实现了现阶段放射源管理的相关业务逻辑。另外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在GIS地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展示, 方便进行查询分析。

4.3 监测技术

通过GPS-CPS、辐射监测等技术、实现了放射源在GIS地图上的展示 (图2) 和辐射剂量的监控。

4.4 管理模式

通过RFID技术, 实现了企业对放射源管理电子巡更的日常管理模式 (图3) 。

4.5 监控手段

通过对android运用的开发, 实现了手持移动设备对放射源监控管理的查询, 方便现场检查人员对放射源相关信息的核实检查 (图4) 。

5 结语

放射源监管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 但监管难度大、监管力度小、监管手段落后, 仍是现阶段管理的普遍现状。随着环保管理要求的提高, 强化对放射源管理必然是工作重点, 物联网可以说是放射源与监管部门连接的桥梁和纽带,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促进放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 放射源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必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刘丽军, 邓子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方东.保障辐射环境安全的放射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J].环境监控与管理, 2011, 3 (4) :26~29.

[3]陈峰.深圳市放射源动态监控系统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 2008.

[4]陈海明, 崔莉, 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 2013 (1) .

[5]丁治明, 高需.面向物联网海量传感器采样数据管理的数据库集群系统框架[J].计算机学报, 2012 (6) .

物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展望 篇10

“物联网”一词, 美国于1999年提出, 当时称为传感网。其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 (RFID) 、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自从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从美国的“智慧地球”和日本的“I-Japan战略2015”以及中国政府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看到许多国家都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到宏观经济, 小到企业及个人, 物联网可谓是无处不在。然而, 物联网的蓬勃发展, 也在一步步地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规划, 企业财务管理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

(一) 感知的全面性使财务管理体系趋于完善。

物联网感知的全面性, 体现在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上。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即为“物体”, 而物体又是无处不在的, 其所发生的行为更是千变万化, 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任务变得繁重而艰巨。一次简单的交易, 其背后的资金流动状况、客户的反映情况、运输费用、手续费用等等, 都隐含着大量信息。再如要对资产进行定价, 则影响因素包括市场利率、期间利润等, 其在物联网时代下的复杂化使得这些信息难以准确取得。信息的获取程度, 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许多行业的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交叉性, 企业如果与供应商、银行、运输等部门大力合作, 可以打破行业、区域、部门之间的壁垒, 促进资源共享, 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将会顾及到越来越多的方面, 财务管理体系也将趋于完善。

(二) 传递的可靠性使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和完备。

物联网传递的可靠性, 即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将物体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环境下, 企业的营运从采购这一环节开始已经被刻上射频识别的电子标签, 然后在产品、产成品入库、销售等其他环节中, 也会被嵌套上感应器以便实时与电子标签进行“互动”, 因此所获得的数据信息也将被导入到数据仓库中。这一系列的数据读取和操作在物联网的环境下都不再需要工作人员的参与, 其中只有大量物品的自动“交流”, 这种方式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更容易且方便地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 而且极大地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当物流周转于各个环节时, 物品电子标签数据的存储量变大, 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大, 这也保证了数据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 会计信息系统采用的是“实时处理”, 即数据会在所有交易发生时就立即被收集和更新, 在时间上不会存在滞后性, 因而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就具备了及时性, 同时也为这些数据的分析增值。

(三) 处理的智能化使财务管理更加高效。

物联网处理的智能化特点, 即利用云计算, 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 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随着物智能化的发展和物与网络的链接, 不仅人的行为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 而且物的行为也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不仅仅是数字数据等结构化数据, 还有声音、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由于企业财务大数据处理条件的困难, 这些大数据的处理必须应用智能云计算的模式。对于到底什么是云计算, 至少可以找到上百种解释。现阶段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企业采用这种云计算模式, 可以大大提升数据信息和资料的管理效率。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路径分析及展望

物联网技术和其他基本应用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一样, 都具有普通适用性。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革, 如今它已经在物流、安保、交通、智能家居、医疗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性、普适性以及其与财务数据信息和管理体系等许多要求相契合, 它必然会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动力, 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一) 物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路径

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几种主流观点。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实务中多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然而, 当很多企业越来越难以独自承担高成本时, 物联网所带来的高收益, 使得企业与物联网各方合作成为最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下, 企业需要兼顾各方利益,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2、财务管理人员精英化。

物联网的使用, 必然颠覆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应该对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使他们能够尽快了解和适应物联网的运作模式, 熟练应用物联网进行存货盘存、成本控制、对账报账等财务活动。物联网的使用, 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 企业在这时可以适度裁员, 保留企业的精英部分, 节省薪金支出。企业员工的减少也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从而进一步降低沟通成本。

3、财务管理数据集成化。

集成是实现成本数据、财务数据从业务源头的自动采集, 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和数出一门。企业应该如何集成数据?这需要清楚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物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数据来源于各方面, 比以往庞大很多。财务人员必须学会运用物联网模式集成数据, 才能化繁为简, 提高工作效率。

4、财务管理体系安全化。

物联网的应用需在产品中植入智能电子标签, 它对于企业而言, 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 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 其他企业和个人也能对标签信息进行感知和收集, 比如某产品的竞争对手。因此, 企业应该在物联网安全使用方面下大工夫, 形成一套健全的安全体系。为了使企业机密信息不流向共享平台, 不被商业竞争对手获取,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成局域网或专业网。企业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物联网维护人员, 建立一些紧急的处理机制, 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与稳定。

(二) 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前景。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在记账方面,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手工记录账目信息向电算化的会计流程转变, 下一步将是计算机化向全面信息化的转变。而物联网在各个领域中的相继成功实现也必然会带给企业财务方面更大范围的影响。在这个信息化的新经济时代, 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任何组织、任何单位都需要在财务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赢得财务优势, 比如开发科学的财务管理软件, 引进或培养兼具会计和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成功地赢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前沿。

物联网的产生是对信息化的量化和标准化, 能够实现每一个物体行为信息的准确化。相信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能够将这些物联网的特点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王洪伟.物联网视域下会计信息化发展展望[J].统计与管理, 2014.4.

[3]李梦云.物联网视角下会计信息化发展路径与展望[J].现代企业, 2013.4.

[4]王帅.物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J].赤峰学院学报, 2013.3.

[5]刘晓燕.物联网环境下的若干会计问题[D].集美大学, 2012.

上一篇: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下一篇:汽车动力学模型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