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2024-05-19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精选十篇)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篇1

教育部近日召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会。2012、2013两年内, 为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让农村边远地区师生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该项目旨在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 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 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更好地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篇2

全覆盖”项目工作汇报材料

根据各级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工作的要求,2013年12月中旬各教学点所有设备的配送安装调试工作已经完成,配套资源光盘配送到位,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也已基本完成。上学期末已有部分教学点教师开始通过网络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本学期开学后,该项目将全面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现将该项目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教学点基本情况

XX学校现有教学点8个(其中XX教学点无学生)。

二、教师培训开展情况

2013年8月28日,我校1名教师到福州参加该项目省级骨干者培训;12月1日组织教学点25名教师参加该项目县级培训;12月25日组织教学点15人到中心校电脑室集中进行实践操作指导。

通过多次培训,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基本熟悉项目设备,掌握并能正常使用设备;

(二)、熟悉项目资源网站,熟悉学科网页框架、栏目;

(三)、熟悉掌握了操作步骤,利用学科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四)、基本能进行资源简单加工与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组织应用情况

根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各教学点都能做到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XX学校的教学点主要是由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组成(其中山桥教学点是1—4年级),所以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一至三年级(或四年级)的课程。每个教学点都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设置要求开设了国家规定的课程。

一年级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六门课程。

二年级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六门课程。

三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十门课程。

已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数有7个。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意识,健全保障机制。学校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由教学点教师、学校技术人员、参培人员等组成项目组,负责此项目的管理、安全、使用工作。

2、安装“四防”设施,确保设备安全。各教学点安装防盗门窗、柜,添置防火、防潮、防尘设施,规范安装供电线路。同时,要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做到室内干净整洁、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各种线路规范、整齐,确保项目设备安全,延长使用寿命。

2、建立设备档案,加强设备管理。学校对每样设备都登记造册,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心校与教学点每学期核对设备数量、型号,检查设备性能,加强设备管理,确保项目设备不被损坏、丢失、挪用、偷盗、侵占。

3、加强设备维护,确保系统安全。要求各教学点负责人认真填写记载设备运行和使用情况。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互联网管理的规定。

4、建立健全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建立项目设备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建立项目技术人员培养制度,保证项目设备有人管理、维护。

5、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使教师熟练掌握数字资源的应用技术,有效运用教学设备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学科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篇3

据悉,为了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促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2014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要求各地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组织措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为主要内容,开展自查。在各地自查基础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教育部相关司局、国家督学和专家组成6个督导组对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福建、河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12个省份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其间,共抽查了48个县(市、区)的288所学校(包括教学点、县乡村的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

督导报告发布了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组织措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主要内容。报告称,各省均在教育行政部门内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业务处室参与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大多数省还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绝大多数省份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确立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经费投入方面,在中央财政专项投入基础上,各地加强省级统筹,弥补经费缺口。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给予优先保障。比如,陕西省在2015年项目申报中明确将“全面改薄”工程资金的2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多数省份明确规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标部分,用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开支需求。安徽省规定各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10%的比例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

督导报告称,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相关培训。各地积极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有效性。绝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相应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推进应用机制。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篇4

随着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深入推进, 数字教育资源对数字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利用数字美术教育资源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是美术改革的目标和必然结果。但是目前, 大部分学校在数字美术教学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美术教学的周课时数一般只有两节, 计算机绘画虽已被纳入教学大纲, 但学生进入机房进行数字美术学习的机会极少, 很多教师不是跳过这个单元, 就是干脆在美术教室进行手绘画画。其次, 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 所以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 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训练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问题成为美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既能够弥补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 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同时, 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核心, 教师根据微视频教学资源特有的优势, 不仅可以将其用于课前预学, 还可以将其用于课堂的讲解示范, 让学生反复观看,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对数字美术教学的意义

微视频“短、小、精”的特点是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在数字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主要优势, 其对数字美术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翻转课堂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学生在数字美术课堂上学习基础有差异的矛盾, 符合学习者个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其核心是从学习者本身出发, 基于自主学习的对话、讨论与学习, 并兼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 从而实现分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 教师也可以给予更多、更有效的辅导, 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热情的提升。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了解学生现有的兴趣, 发现学生潜在的兴趣, 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是美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兴趣各不相同, 有的对绘画技法感兴趣, 有的对手工制作感兴趣;有的兴趣广, 有的兴趣窄;有的兴趣持久, 有的兴趣犹如蜻蜓点水;有的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有的则对活动带来的结果感兴趣。虽然兴趣有着种种差异, 但是它确实可以推进个体的发展,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机在短时间内被激发出来,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高

在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微视频的翻转课堂中, 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还可以让小组成员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 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 从而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这样成员的参与度及时间利用率也会相应地提高。

基于微视频的数字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实现主要有三种形式:家校翻、校内翻和课内翻。由于美术学科的课时有限, 大部分学校一周只有两节, 所以笔者所在学校建有专用的数字美术教室, 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和数位板, 并将两节美术课连排, 这样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完成作业。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建立“专题学习网站”是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先通过网站进入教师的工作室网站观看微视频进行在线学习, 每个教学微视频的时间是8~15分钟, 然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绘画或制作方法初步完成第一个小练笔作品, 并利用平台提供的问题交流讨论区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笔者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数字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1.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驱动、任务导向、学生本位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翻转课堂实践的抓手, 教师如何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A RC S动机模式是由美国约翰·M·科勒教授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式, 它有四个主要因素, 即注意、关联性、自信心和成就感。自主学习单的学习任务就很好地契合了ARCS动机模式。

注意:由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很高, 所以笔者在专题学习网站的首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了不同的动画视频,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网站链接和预学设计单发给学生, 然后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观看, 接着进入“课堂明星”栏目, 了解认识本节课的“明星”。例如, 《海洋生物》一课的网站首页是《海底总动员》《海底音乐会》《海底世界》等动画视频, 《我的动物朋友》一课的网站首页是《宠物们的私密生活》《穿靴子的猫》《狮子王》等动画视频, 学生打开网站就能被深深吸引住, 这样, 新课的成功导入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关联性:爱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同时, 会关心这个知识点和下一个环节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如《海洋生物》首页的动画视频, 会引发学生还想探究更多的海洋明星, 这就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微视频中可以看到教师展示出的不同技巧的示范, 如手工制作、陶艺制作、绘画、水墨画等, 从而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出发选择相关的知识点和方法来表现海洋生物。 (该课例获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自信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成作业, 使作业难度降低。在欣赏栏目中, 学生除了欣赏大师的作品、教师的作品之外, 还能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成就感:作品上传后,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及时地进行展示评价, 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2.微课程视频

受学生喜欢的微课程视频一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力求短小精悍。学生对时间超过15分钟的网络课堂是很难保持专注的, 因此, 笔者把原有的微视频拆分成三个部分, 分别是认识工具了解结构部分、掌握方法进行表现部分和妙用工具调整创新部分, 三个小视频之间相互关联。二是轻松活泼。微视频语言亲和、活泼,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在过去, 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 教师只能依靠“察言观色”来判断。至于这种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率就难以评估了。而利用大数据微课程学习分析系统, 教师不仅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并有效解决。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1) 研究对象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三年级1班和2班, 两个班学生人数相同, 学习水平相近, 由相同的教师任课, 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因此, 选定1班为实验班, 2班为对照班。

(2) 实验目的

检验在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中使用数字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改善美术课程实施的现状, 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3课《我的动物朋友》。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围绕《我的动物朋友》建立主题学习网站, 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动画视频, 搭配有特点的动物图片和相关知识, 为学生制作微课程视频, 同时播放画家们表现动物的技巧、技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让他们能够认识动物, 了解动物特征, 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我的动物朋友”。

(4) 教学实施过程

实验组采用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 对照组则延续教师一贯的教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实施过程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5) 教学效果分析

从表中看出, 实验组的学生分别做了两次作业:一次是预学任务单要求完成的作业, 课后再自主完善调整, 优秀率达70%;一次是用数位板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 优秀率达98%。而对照组的优秀率只达87%。由此可见, 数字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美术教学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该课题获无锡市信息技术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

根据教师的课堂记录和学生的作业反馈, 笔者发现, 实验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在课前浏览网站观看微视频, 根据预学任务单上的提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并利用周末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描绘自己喜爱的动物朋友。在课堂前半部分,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 对动物知识的了解采用小组讨论相互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测, 有95%的学生能基本了解。学生观看微视频后, 有绘画特长的学生会用水粉或水墨画的形式根据视频的讲解和网站上的素材创作或临摹, 而绘画基础弱一些的学生会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动物朋友, 因为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制作了不同的微视频, 如彩色铅笔、水彩、水墨画、陶泥、手工等视频, 还有教师画油画以及画家画动物的视频, 提供给学生参考学习。所以对于这部分的检测和展示, 教师仅用5分钟就可以完成, 接下来就是解决学生作业中的困惑和不足。教师先运用数位板等工具, 解决了画动物最难表现毛发、眼睛、爪子等部位的问题, 并通过电子白板和学生互动演示、尝试, 使学生情绪高涨, 完成了教师的第二次作业。然后根据学生作业再次运用软件的复制、粘贴等功能, 给作品添加情节, 使原有的单个动物变成一对或一家。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作品得到及时上传并展示, 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而对照组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欣赏, 在很多情况下, 教师的讲解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所以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很短, 只能采用单一的线条形式来表现动物, 如果选用色彩或水粉的形式, 作业就无法在课堂上完成, 效率低下。

结语

在数字教育资源下, 利用微视频的数字美术翻转课堂不仅可以实现分层教学, 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知识传递, 但是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把控能力, 对教师个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当然, 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微视频来呈现, 教师不是简单地操作微视频给学生看, 而是要高效地组织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其实, 数字教育资源下的数字美术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一个教学思想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数字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也阐明了在数字美术教学中将微视频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主要优势, 并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 设计了微视频支持下的数字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验证了其在数字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课视频,数字美术,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1]董晶, 郭桂真.用翻转课堂撬动教学改革开启ICT深度融合新篇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4) :3-6.

[2]唐正皓.议020模式下的北京十一学校数学翻转课堂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 (18) :53-56.

[3]王娟, 张麦侠.基于微视频构建信息技术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 (19) :58-60.

数字教育资源教学总结 篇5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志

具体责任:要抓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及应用、设备的维护。

一、教学点基本情况

xx学点地处xx。学校现有一至六年级6个教学班,共计307位学生,教师人数为13人,学校占地面积约4余亩。学校处于四个自然村之中、清静优雅、交通比较便利,是教书育人的理想之地。

二、资源建设情况

结合我校的实际,按项目实施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合理选择项目安装位置,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使用布线安装图,安装好强弱的布线,规范安全用电设施。同时做好防尘、防盗措施。

2、选择一间教室,作为数字资源接收室和教学应用专用教室。

(二)项目使用管理及应用

1、项目设备属于固定资产,学校建立完善项目设备、验收入库、维护保管、资产处置等内部管理制度并具体措施,做到账、物相符。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管理人员的作用,妥善保管项目设施设备,帮助项目教学点做好技术维护工作。

2、加强项目使用,我校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规范的施工、认真的实施。制定制度,配备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并对教师进行了使用培训。让老师懂得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政策背景和积极意义,感受到了国家对农村教学点的政策关怀和良苦用心,初步掌握了教学点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对设备的组成、结构也有了大致了解;基本懂得了如何在教学学科中的应用数字资源。我校坚持每天利用数学资源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做好了记录。

三、开展教师培训

教学点数字资源项目设备安装到位后,积极响应教体局远办精神,把学校教师应用教学点数字资源,把学校教师应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落到实处,组织并开展教学点数字资源应用培训。

四、教学组织应用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把信心技术作为教育教学应用的主战场,特别要把信心技术应用作为提高边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和途径。我校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要求如下:

1、任课老师在每一堂课中尽量使用项目,发挥它的优势。

2、教师每上一节课认真填写使用记录。

3、实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资源共享,任课教师把所下资源运用到多媒体教学上,丰富教学课堂。

五、项目实施成果

1、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2、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3、我校农村孩子通过远程教育接收到的信息,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拉近与城市孩子先进教育的距离.

六、项目实施典型经验

1、整合教学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整合IP教学资源和录制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电视节目和教育部网站信息广播节目。

2、加大硬件投入,为我校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奠定了基础。

3、政策激励。通过业务考核等措施,促使教师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业务考核成绩记录在业务档案表中。

4、典型带路。学校通过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开展活动。这些老师很快成长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通过他们的样板作用带动其他教师的进步。

5、每周要求教师至少上一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课,以课堂作为演练的舞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并择优上公开课评比,以检验教师整合教育技术与实际教学中的水平。

七、存在的问题与今后打算

1、技术生疏。对运用教学点数字资源心有余力不足,以至于敬而远之,望而生畏。教学点教师有上了年纪的老师接触电脑的时间少,接受比较慢,课堂教学几乎不适用多媒体,只会最基本的开关机的操作,更不要说是下载资源和做课件了。

2、教师认识不到位,思想意识淡薄,墨守成规,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对新领域的经历不足。受传统教育思想以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已经习惯了“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书本知识,能应付考试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设计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学习。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篇6

关键词:资源全覆盖;教学点;效益;发展

中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7-0030-04

教育部于2012年起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主旨是解决遍布中西部地区广大山区教学点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学校开不齐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两年的实施,项目学校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对带动全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勐海县县情和教育的基本情况

1.县域概况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和西北与普洱市思茅区和澜沧县相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距省会昆明599公里,距州府景洪市45公里。全县国土面积5511平方公里,辖5乡6镇1个农场,85个行政村3个社区6个生产队,949个村民小组81个居民小组,驻有1个省属茶叶科学研究所。2014年末常住人口33.9万人,户籍人口32.75万人。

全县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年平均气温18.7℃,平均海拔1180米,冬暖夏凉,适宜养生、休闲和度假,是打造度假、体验游的最佳选择;具有享誉天下的普洱茶,茶文化、茶树王和连片的古茶园是打造健康游、体验品位游和古茶文化游的最好品牌;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是勐海县吸引现代城市人思古追幽、返璞归真的最亮卖点;打洛边境游是勐海县旅游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勐海县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物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

勐海县集商品粮基地、糖料基地、普洱茶基地、畜牧蔬菜出口基地、竹产业基地、石斛基地于一身,目前的农产品加工都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转化升值空间大。勐海县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融合度较高,蔗、茶、竹、石斛、木薯等主要农业产业都有优势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关联度高,产、工、销连接链较长。目前,勐海县正处在诸多产业发展初期和基础期,大的规划发展才刚刚起步,随着国家和省、州各项重大政策机遇效应的叠加,勐海县特色优势正加速向竞争优势转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全县国境线长146.556公里。国家级一类口岸打洛距缅甸景栋仅86公里,距泰国北部口岸米赛仅240公里,是我国通往缅甸、泰国及整个东南亚距离最近的陆路通道。勐海县辖区内居住有25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8.86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88.1 %,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13种少数民族,大多跨境世居。勐海县有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37494人。其中: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由于交通闭塞,导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傣族主要生活在平坝区,较之其他民族较为先进。

全县四大主体民族(傣、哈尼、拉祜、布朗)的地域分布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县教育基本特点: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与傣族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层次分明,全县教育水平呈现出多层次、差距大的特征。勐海县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1953年县一小办学为主要标志),起步很晚,加之受经济、交通条件制约,发展缓慢,与全省其他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勐海县教育的基本情况

2014-2015学年初,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校点)118所。其中:幼儿园12所(含民办4所);小学50所(含民办1所、完小32所);普通中学13所(含完中3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业初中1所,职业高中(中职)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学点40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2个)。

全县共有教学班977个,其中:学前教育班级155个,小学566个,初中班级201个(含职初10个);普通高中班级26个,职业高中班级29个。

全县在校学生42840人,其中:学前教育在校生6631人,比上年增加13人;小学在校生23204人,比上年增加11人;初中在校生10653人(含职初473人),比上年减少1280人(上学年初中毕业4446人,本学年招生3365人,招生小于毕业数1081人,故在校生减少);普通高中在校生1369人,比上年增加59人;职业高中在校生983人,比上年减少31人。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2649人,其中:学前教育教职工203人;小学教职工1421人;普通初中438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职工156人,职业初中教职工38人;完全中学教职工320人;职业高中及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73人。

2014-2015学年初辖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61.63%,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8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5%,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99.36%;辖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7.9%,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88.5%,初中年巩固率98.33%;辖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8.07%。青壮年非文盲率99.9%。

二、扎实有效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带动和促进教育改革

1.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情况

勐海县有“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47个,其中“一师一校”教学点有12个,主要集中在边境山区乡布朗山乡。这些分布在全县山区乡镇的教学点,有近200名教师,覆盖2000多名学生。

2.扎实有效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

(1)县教育局高度重视,2014年勐海县教育局自筹资金购买了32套电子白板发放到教学点。项目实施以来,共投入近200万元资金,用于举办各种培训及奖励教学点教师。

(2)有效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措施

一是克服困难,将项目设备有效利用起来。

如:勐海镇新生寨教学点离村寨较远末通电,镇中心小学购买了一套太阳能发电机,重新加固教室门窗,并聘请了本村村民看护学校(每月500元);布朗山乡南朗、老南东等教学点为确保资源设备的安全,教师每天上课将设备调试、安装,以供教学使用,放学后再将设备拆除、搬回宿舍。上述举措为偏远山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保证。

二是以会代训,提高认识。

认识是制约项目有效实施的最重要因素。勐海县及时建立了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推动机制,全面推动资源的广泛应用。“以会代训”解决教师思想上的问题。通过举办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经验交流研讨会提高教师对资源全覆盖思想上的认识。

2013年12月,在布朗山乡召开研讨会,校长、教务主任和信息技术人员参会,观摩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设备安装、调试、应用。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召开项目促进推进会,全面听取项目学校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在布朗山举办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经验交流会,每个项目点的教师都把本校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作了交流,并上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示范课。全县各乡镇小学的主管教学副校长,信息技术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三是以赛代训,推动应用。“以赛代训”解决教师使用和应用中的问题。通过举办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课堂教学竞赛提高教师课堂驾驭信息化的能力。2014年5月25-26日,县教育局主办布朗山中心小学承办了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竞赛,参赛的32名教师又是比赛者又是评委。竞赛以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分组进行;2014年12月23-25日,县教育局主办、勐遮镇中心小学承办了勐海县“国培计划”(201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教师教学实践暨课堂教学竞赛研讨会。省电教馆、州教育局、县教育局、全县各乡镇小学主管教学副校长、信息技术人员,共计143人全程参与了这次研讨活动。经过全县各乡镇村完小及教学点全体教师初选,推选出55名教师参加了竞赛。此次竞赛最大的亮点就是音乐、美术专业教师不能参加竞赛,竞赛教师既是选手也是评委,更好地达到竞赛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形成了机制,每年举办一次;积极举办了课赛团体赛。它以团体赛的方式进行,分预赛、决赛两个阶段。各校按照参赛学科选拔推荐优秀选手组团参加片区预赛,片区预赛评选出团体前两名参加全县的决赛。竞赛学科分为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四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六科。参赛教师用多媒体备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充分调动了除教学点外其他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们相互帮助、一起学习,共同面对挑战,既锻炼了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点教师的流动性大,应保证任教期内教师熟悉并能独立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和资源接收等工作,及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设备和技术问题,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县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委派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深入到教学点教会教师利用配发的设备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以及获取资源的途径,能够进行简单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学科优秀教师直接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送到教学点,帮助教学点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能够花时间、精力思考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要素,通过相互之间不断的切磋、交流,提高教学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不是孤军作战,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教授知识。

上述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在勐海县的使用、普及,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全县各教学点的教育教学工作。

(3)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取得的成效。

勐海县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探索,成功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植入教师课赛团体赛,使数字教育资源(可视性强、直观性强、图文并茂)的优点真正服务于中心小学、中学的日常教学,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显著。

一是有效解决了全县教师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开不足、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

国家提供的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让边疆少数民族子女享受到了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县各小学积极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特别是村完小和教学点应用教学点资源开设好了音乐、美术、科学课等课程,解决了常年因无专业教师不能开齐课程的大难题。音乐、美术课的开设让学校换发了生机、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生动的画面、规范的动作、美丽的图画、动听的歌曲,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深深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整个校园充满了欢歌笑语。家长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学生会唱更多的歌曲,会画更多的图画,会做更多有趣的游戏,学校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孩子们也更加喜欢在学校学习、生活了。

二是很大程度矫正了教学点教师语言、书写不规范问题。

三是有效提高了教学点的教学成绩。布朗山乡教学点相对分散、偏远,教学质量相对中心学校偏低。在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后,学生的成绩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是促进了农村教师的快速成长。

农村学校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每学期应用教学点资源上好一节的公开课、研究课或示范课,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教师们谈到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时,都兴奋不已。“应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课堂教学会更加轻松,更高效。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以前不敢上的课也敢上了,彻底改变了我们‘一张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以来,勐海县逐年引进、输送优秀年轻教师到教学点工作,确保了教学点教师素质的稳步提高。同时,给予教学点物质支持,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均衡化发展。

三、搭建平台,促进区域内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带动并促进了勐海县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丰富的数字资源有利于培训广大教师,促使教师与时俱进,改变自己。使广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实现教育公平成为可能。为使项目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构建三级管理服务网

为加强对全县数字教育资源的组织领导,勐海县及时成立了“县教育局信息中心——乡镇信息技术人员——村小信息员”的三级管理服务网,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各中小学信息技术员到各学校解决设备应用、维护维修等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信息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大提高,从而确保了数字教育资源真正在乡镇尤其是教学点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2.建设校园网

校园网属局域网一种,其特点是:投入小、使用简便、管理技术要求低。学校只需购置服务器一台,加装所需硬盘,用不低于100兆的网线通过交换机连通所有的教室、功能室和教师的办公电脑,通过映射功能就能实现班班通、室室通、台台通。

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在校内应用可以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存储及共享、班级及校园文化建设、办公自动化、学校管理、慕课、晒课、网上集体备课、评课等。

目前,全县完小以上学校校园网建成28所,未建19所。计划到2015年12月底完成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校园网及班班通建设,网速提高到50至100兆;2016年12月底完成完小校园网及班班通建设,网速提高到20兆;2017年12底完成教学点班班通建设及网络全覆盖,网速10兆。

3.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对有效校本资源库建设认识

通过网络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召开研讨会等形式促使校长及领导班子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上学期分别召开了小学及中学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科、教务主任和信息技术人员校本资源研讨会,有效提高了学校领导班子对有效校本资源库建设的认识,为学校开展校本资源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就在2015年8月20日,召开了由全县校(园)长参加的勐海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会,展示了中小学有效校本建设、应用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应用。

4.建好数字公共资源库

2014年勐海县分别组织了全县小学、中学的学科带头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一百多人从《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教学点数字资源库》等能下载的网站中下载、整理了大量和我县学科配套的资源,基本建成了我县中小学公共资源。为各校有效校本资源(科科、课课有适合本校学生的优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课堂、课后检测题等)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全县教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5.专家服务队伍下基层学校服务教学

县教育局及时组建人数160多人的信息技术专家服务组,涵盖中小学所有国家规定学科,以指导定期开展工作。

一是信息技术专家服务组定期深入到各个学校及教学点帮助建立简易校园网,维护、维修设备,培训指导教师使用设备开展教学、下载资源、整合资源,建立IP资源库;二是学科专家组定期指导各学校全员参与,建立校本资源库,构建有效、高效课堂。

6.狠抓教师培训教师

有效校本资源建设主要靠各学科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校本资源。勐海县将定期组织学科专家组深入学校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包括电子白板有效应用,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

今后,勐海将以“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的推进为契机,做好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延伸与发展,以点带面,全面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全县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篇7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类迅速向知识型社会迈进。数字资讯的快速膨胀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与此同时, 信息污染、信息超载、知识无序的现象日益严重。高校图书馆在我国信息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但需要辅助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而且肩负着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学科信息的重任, 数字资源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1]。近年来,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 CALIS、CADLIS等项目大规模展开[2,3], 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在一、二次文献[4]数据库建设方面承担了很多工作。学生群体是高校信息服务受众中人数最多的群体。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 该群体自主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信息内容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 高校数字资源建设和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面向学生群体的信息服务工作。如何紧跟形势, 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作者按照地域分布随机抽取了100所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其中包含教育部直属高校23所、地方本科院校39所、高职高专38所。样本总体涵盖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外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其中综合类院校25所, 理工类院校20所, 师范、财经、医学类院校各10所, 政法、外语类院校各5所, 体育、艺术类院校各4所, 农林牧类院校共7所。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发现, 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建有学科特色数据库和学科导航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系统、全面地收集所属学科或所关注专题相关的数字信息, 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能够为深入的专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数据库”[5]、浙江大学的“廊桥数字博物馆”[6], 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资源导航库”和“兵器科学与技术网络资源导航库”[7], 等等。高职高专类学校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 自建数据库的不多, 很多学校通过参与集团采购引进数字资源, 或联合区域内若干学校实现数字资源共享。研究发现, 针对学生群体开发的二、三次文献数量极少。在所关注的100所高校图书馆网站中, 除了类似“图书评介”之类的文章外, 很少看到三次文献。

三、学生群体对数字资源的需求

近年来, 各类高等院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更加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需求迅速增加, 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供给服务没有及时跟上。作者通过交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到, 广大本、专科学生由于学业水平较低, 课程学习时间较短, 一般难以像研究生那样直接利用上述学科专题数据库或导航库。大多数本专科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内容仅限于书目检索和精品课程课件资料, 除此之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会免费资源, 如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许多学生的课程论文通过搜索网络免费资源拼凑而成, 这些外部资源的真实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较差, 难免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面向本专科学生群体服务的具体情况, 在作者所在学校对本科二、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以上100所大学图书馆网站中具有代表性的功能项目进行调查, 每个项目设“经常使用”、“曾经使用”和“从不使用”三个选项。调查问卷发出200份, 收回188份, 回收率94%。几个典型功能项目的调查结果见图1。“馆藏检索”项目的使用频率最高, 经常使用该项目的学生在80%左右;其他项目的使用频率都比较低, 部分项目“从不使用”的人数比例达到40%;其中“新书通报”、“图书评介”、“图书排行”是图书馆常见的读者导航服务项目, 但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 选择“从不使用”的比例都高于“经常使用”的比例。

当前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绝大多数项目属于为满足“知识点” (特定的一本书、一篇文章) 、“知识面” (广泛涉猎百科知识) 的需求而设置的常规项目。作者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知识线”的需求呼声很高。所谓“知识线”指的是关于某专题或某类别的知识[8], 例如关于设计作品参加“挑战杯”的相关知识、“金融风暴”的相关知识, 等等。学生的典型需求归纳为, (1) 专题导航。提供适合学生群体的以专题内容分类的信息导航界面, 包括关于专题的简要概述, 经过遴选的适合学生水平的书目和资料, 能使学生快速建立对于该专题的基本概念。 (2) 专业导航。针对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 对所设置的专业提供简要概括, 由学院推荐, 提供经过遴选的专业领域范围相关的书目和资料, 主要目的是拓宽专业视野。 (3) 课程书目。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情况, 由任课老师推荐相关书目, 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补充。 (4) 个性化课程书目。由任课教师推荐, 按照学生的水平推荐对应的课程参考书目。例如英语课程可按照学生的程度推荐深度不同的阅读材料。 (5) 考研课程参考书目。学生可以按照不同专业、不同考研课程查询考研参考书目。在调查问卷中, 这些新项目设“有必要”、“无必要”、“不反对”三个选项。调查发现, 学生对于这些项目的反映比较热烈, 超过80%的学生对每个项目持欢迎态度。

四、面向学生群体的信息导航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 如何培养能够在信息海洋中遨游的新型人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研究面向学生群体的资源整合, 提供高效便捷的通道, 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贡献。分析以上学生需求, 主要是通过二、三次文献的方式来满足的。我们已经有了高质量的学科专题数据库和导航库, 只要适当加以利用就可以让它们在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认为, 需要进行的具体工作有下面几点。

1. 参照CALIS、CADLIS等项目的组织协调方式, 对

面向学生群体的数字资源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分工合作。最简单的方式是, 每个承担学科专题数据库或导航库建设任务的高校, 都要针对自己负责的专题, 选择一个适合本专科学生的数据资源子集, 提供该专题的综述和导航, 并向其它院校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

2. 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 加强图书馆与教学单位的

协作, 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展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建立和更新面向本专科学生的专业领域数字资源导航。

3. 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紧密配合学校和社会的各项

活动, 开辟专门的空间, 为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数字资源及其导航服务。对学生群体多样化成才观和价值观影响下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进行导向。

4. 进一步完善区分服务原则, 学校的数字资源门户

网页设计应设置不同的窗口, 建立面向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分类导航界面, 满足读者快速、准确获取相关资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秀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6) :45-50.

[2]姚晓霞, 肖珑, 陈凌.新世纪十年CALIS的建设发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0, (6) :3-6.

[3]沈祥兴, 等.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 2007, (116) :30-36.

[4]宁图.略论一、二次文献的作用和特点[J].图书情报知识, 1991, (3) :14.

[5]陈海燕.高校图书馆特色库的建设与实践[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9, (4) :22-24.

[6]胡葛福.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9, (6) :23-26, 54.

[7]刘圆圆, 刘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 29 (3) :42-45, 72.

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8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就数学教学来说,这机遇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数学教学。数字化数学教学的巨大价值:从学生方面说,利于学生产生快乐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从教师方面说,增大课堂容量,节约了教学时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趣促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我把《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插入课件中,要求学生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想一想“乌鸦喝到水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明白了“体积”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

二、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化抽象为直观

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而数字化技术能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

例如,“圆的面积”这一课重点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难点所在。为了化难为易,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先在电脑大屏幕上画一个圆,然后采取分步推进的方法。第一步:把圆平均分成3份,4份,6份……16份,让学生试着拼一拼,看能拼成以前学生的什么图形。第二步: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把切开后的图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演示出来。第三步:展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找出所拼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汇报完后,教师在屏幕上闪烁圆的周长的一半和近似长方形的长的关系,圆的半径和近似长方形宽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增大信息量

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是数学教师的任务,而数字化教育资源正是学生拓展思维,丰富知识,走向世界的窗口。比如可以通过上网搜集教学所需要的资料,经过教师整合、处理后,建构资料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资料,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展示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学生对年、月、日的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了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进而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篇9

一、设计目标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院校数字化展示和推广本校优质教学成果的资源平台, 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 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网络学习平台。

2.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网上虚拟实验教学、认证考核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制作平台等。其中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教学标准库、专业信息库、网络课程库、多媒体课件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试题库、工程案例库、学习评价库和虚拟实验库等模块, 全面展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数字化成果。

二、设计思路

从概念上, 资源库构建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和分布协同, 即对数字校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统一规划、部署、整合和共享, 提升系统的规划、运行和管理机制。

从技术上, 资源库要达到多种类型和分布资源共享与协作, 解决多个层次的资源共享技术, 综合运用相关技术标准。充分考虑系统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 重点做好技术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资源开发接口设计、网络教学应用模块设计、资源校际共享模块设计、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从实施上, 资源库应当建立起遍布校园的教学资源节点, 集成网上各类教学资源, 开放式地向全校甚至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与信息服务。

三、设计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其建设目标, 提供规范全面、层次清晰、充分共享、灵活开放、应用方便的支撑环境以及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

1. 对教师与学生提供系统的个性化服务

资源库应当成为一个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化知识共享、搜索、交流和管理的平台, 逐步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教育技术服务模式, 提供资源的咨询、定制、代理、配送等服务, 并致力于提供资源型学习环境, 包括全球教学资源信息的挖掘、流通、交流和存储, 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 充分利用网上开放式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2. 建立资源内容开发的相关标准, 增强资源的可重用性

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最大问题是内容和系统的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时, 应遵循国内外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 用标准化的办法保障网上教育资源共享和系统相互操作, 同时对资源进行标准化编目, 便于资源的检索、重组和跟踪评价等。

3. 系统构建要支持分布式存储、管理与应用

构建分布式、异构型、跨平台的资源节点群。可有两种方式:其一, 由一个总的资源库和各分资源库组成, 资源实体可以和其属性信息同时上传到总中心, 或资源内容在某分中心存储, 仅把属性信息上传。总中心可以通过广播方式, 定期将所更新资源的信息发布给所有分中心。这样, 用户可以在总中心或各个分中心查询所有资源的信息并可以浏览、下载资源等。其二, 各个节点并没有主次之分, 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资源在上传的同时就将其属性信息广播给所有节点, 用户可以本地实现所有资源信息的查询, 而资源浏览、下载等在资源的实际存储地进行。

4. 系统支持内容与知识的动态构建与维护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 需要不断研究、开发、引进各类资源, 建设符合教师和学生需求的学科或学科群的知识库、网络教学课程和素材库, 模拟或仿真实验库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库等等。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 资源库应当建立动态的、有生命力的知识流动块, 让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成为信息、知识和教学资源的建设者。资源库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及时更新, 成为真正动态的“海量教学资源库”。

5. 系统架构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作为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当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要提供二次开发与集成接口, 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功能并可与其他系统集成。

6. 软件系统设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伸缩性

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时应注重考虑其易用性与安全性, 使用户无需太多专门知识即可方便应用, 并且系统稳定、可靠, 保障与个人相关信息的安全存放。对于维护人员来说, 资源库应当支持多种数据库、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器, 适应多种应用环境, 并且可以随着用户增加, 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简单的增加硬件设施来提高教学资源库的整体性能。

四、设计框架

根据上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的目标、思路与原则, 示范性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示出专业教学资源中心各专业资源子库系统, 还包括未示出的资源制作与加工平台、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利用平台和资源交流平台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支撑平台。离开支撑平台, 所有静态多媒体资源信息就不能实现数据共享。文章只对与教学资源有关的库内容进行阐述。

1. 专业教学标准库。

建立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构成、专业培养方案、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等资源。具体可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规范与标准。

2. 专业信息库。

与大型企业、军工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密切合作, 收录和整理专业相关信息资源和行业规范, 为相关专业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3. 网络课程库。

开发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基于web网页形式, 以供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该库将和远程教学系统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实时和非实时在线辅导。

4. 多媒体课件库。

收录该专业所有课程的优秀多媒体课件。

5. 专业图片库。

收录该专业的各类图片资源。包括各类实验、实习、比赛、培训、服务、信息、典型事例、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实验实训室介绍、专业介绍等相关资源, 形成共享图片库。

6. 专业视频动画库。

收录该专业以实训类为主的视频教材。

7. 试题库。

建设专业综合试题库和专业课程试题库, 并且能做到在线测试。

8. 工程案例库。

以一些典型产品为工程案例, 通过功能分析、图纸阅读、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零件加工及检测、零部件装配与调试, 实现知识内容的传授、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展示、知识迁移、技能掌握等。

9. 学习评价库。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 正确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1 0. 虚拟实验库。

通过研发和购买一些虚拟实验平台, 构建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能进行网上虚拟实验, 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中模拟一些实验现象, 同时可实现异地合作和交流。

1 1. 职业能力培训包。

培训包应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指导性材料, 它主要由一套认识和评估人们关于某一行业或企业能力的, 在内容上具有连贯与可信赖特点的, 并且在全国得到认可的能力标准、评估指南和资格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包还包括由学习策略、评估材料和职业发展材料等组成的辅助材料。

1 2. 职业鉴定资源包。

是职业技能的检验性材料, 包含各职业工种鉴定的考试大纲和试卷, 部分试卷能做到在线测试。一方面, 为在校学生获取各类技能证书提供网上服务平台, 促进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另一方面, 面向社会开放, 成为职业技能认证基地, 构建全社会的专业技能认证资源中心。

参考文献

[1]袁小红.基于网格技术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4) .

[2]韩强.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2) .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篇10

一、近年协同创新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中国期刊网以主题词为“协同创新”进行文献检索,2011年前的研究文献每年从几篇到近百篇,由于“2011计划”的发布,2011年后每年的研究文献成倍上升,从近二百篇上升至2014年的2800多篇。此前国内“协同创新”研究的视角多是放在企业和企业之间,注重企业内部各因素(比如技术、产品、文化、制度、市场等等)间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协同创新机制。以及从企业的角度来谈企业与其外部因素的协同创新问题,2011年之后,国内研究协同创新的重点转移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和理论模式;大学、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创新的价值追求以及运行机制等等。自“2011计划”启动以来,全国已有150所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26个省市成立了省级“2011计划”领导小组。2013年4月,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教育部的首批认定[1]。

“协同创新”一词最早来源于协同理论(Synergetic),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 Haken,1969)哈肯教授最早在《社会协同学》序言中所说:“如果一个群体的单个成员之间彼此合作,他们就能在生活条件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改善,获得在离开此种方式时所无法取得的成效”[2]。哈肯教授将协同学定义为:研究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3]。国内外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角度界定过协同创新的内涵。国外也有定义为:协同创新是指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与系统的匹配度方面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优化和合作创新的过程[4]。国外目前对协同创新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知识生产、知识管理等方面,2011年之后的文献出现较多探讨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伙伴的创新协作与创新绩效等理论与实践,如联盟合作创新、创新网络、产学研合作[5]、研发和技术外包[6]等。并认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合作需要一个物化的机构作为承载[7]。国内多注重模式与机制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是一种集成化应用研究,它涉及人才培养与应用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而知识产权、绩效评价、利益分配和纠纷处理等因素始终是其重要内容[8]。中国学者陈劲等认为: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9]。本研究赞同陈劲的观点,认为其实质就是政府、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实现科技、人才资源共享,获得互补共赢的新局面。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需求与方向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需求与困难

从2010年开始,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资源中心资源建设部每学期定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主题调研活动。三次组织师生就教学资源建设平台的应用进行问卷调查,走访5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技术中心与教务处等部门,以及走访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系部教师、学生,同时采用访谈问卷等形式,先后调研北京、武汉、福州、东莞等地的部分公办和民办高校和职业院校、以及访谈部分中小企业和地市妇联等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通过调研整理出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需求与困难:

1.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显得薄弱,网络教学平台尚未能深层次普及应用。

过去,人们常常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教学的变革,但是从机制层面上,并没有创设一个规范、开放、互动、协作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2. 资源建设在资源建设规范、标准、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还刚起步,体现高职和特色的数字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也刚起步,所建资源缺少应用反馈,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尚未建设形成稳定的建设机制,资源共建共用良性循环局面尚未形成。

3.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建设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不断更新的各种教学平台增加了教师资源建设的压力。学生的理论课程太多,占用了大量实训课程的时间。繁重的理论课时,学生操作实训课时不足,增加了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压力。

(二)目前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向

1.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促使教学改革和机制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2. 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标准等制度建设。

3. 为社会服务,为企业培训和社区培训等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同时进行校企合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

(三)中小企业方面合作的诚意

从我们已调研的和有意向合作的中小企业来说,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企业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休戚相关,企业开始关注社会服务和与职业院校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2014年10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与11家企业签定了数字化创新联盟协议,并于2015年成立了数字化创新联盟共同体。

三、机构重组:整合教学资源建设的职能部门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建设一直是多头建设,没有一个统筹管理的部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机构重组进行资源深度整合:为了加强教学辅助机构与教学各部门的紧密联系和资源的深度融合,从教学资源建设的全局统筹战略上出发,将教育技术中心与图书馆整合为信息资源中心,并在中心成立教学资源建设部。目前有类似建制的学校还有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武昌职业学院、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和广东的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的是,成立了信息资源建设部,专门负责全院的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数字资源与资源开发利用)与全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将原来的图书馆采编部和教育技术多媒体制作、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资源管理等纳入到统一的建设与规划中来,目的是希望在教学资源建设上与图书馆的所有可利用资源进行深度整合。

四、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建设规划

2010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纳入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部分之一。“智慧校园”一期建设工程,含两大重要体系,即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体系和面向社会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体系内容(如下表)

其中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包含:通识课程资源建设,专业及专业群资源建设,特色资源建设等。这些教学资源也将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将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直接为社区或区域内的女性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服务。

作为智慧校园重点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既可以满足校内在线教学要求,又与广东女性职教云互相衔接、有机融合。依托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提供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做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单位,努力建设有影响力的公共服务体系,面向企业行业,建成广东省女性教育和培训一体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广东女性职业教育云”(下简称“广东女性职教云”)将提供以下服务:1.校企政资源共建共享;2.全省妇女干部数字化在线培训;3.行业企业培训(包含职业技能资格认定、考试考证培训);4.校际教育资源共享;5.成人在线继续教育;6.乡镇与社区服务培训:基于“广东女性职教云”,提供立足番禺、南沙辐射珠三角地区的数字化社区基本技能培训、上岗及就业基本技能培训等服务。

(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体系架构

引入云计算技术,利用TPI统一建库平台等工具进行统一目录及建库管理。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等应用平台进行改造和整合,信息资源中心与教务处协同统筹规划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与进度,将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平台和在线教学平台中,达到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嵌入式服务。用户将用他们熟悉的入口轻松获得全校的所有数字化资源,直接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备课,检索图书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厂

(一)数字化协同创新共同体与教学资源工厂的建设引进优秀的云平台集成商,组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实体,并在信息资源中心成立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厂,承接这个实体通过市场行为获得的其他企业、政府、院校等职业培训和社区服务等任务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任务。通过共同体了解资源建设市场需求,获得协同创新共同体中的企业和集团内部资源建设需求,并承接教学资源建设的定单。广东女性职业教育云基础平台(广东女性职业教育云平台http://mooc.101.com/gvypt)建设完成之后,行业企业培训、社区服务等对外服务平台与校际学习平台整合到统一的云平台。所有图书馆资源、教学资源、都将在同一个平台进行共享使用。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流程

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厂立足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数字化协同创新共同体,是集策划、执行、拍摄、制作为一体的专业资源制作部门。

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1)资源工厂负责细化现代教学资源制作流程即负责业务成单;(2)负责任务分解:科学转化成培养方案内相关课程;(3)资源工厂将生产任务量化并碎片化部署至各个工作团队;(4)资源按统一建设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审核并交付给需求方。

(三)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

1. 用户需求开发机制

有需求,就有市场,数字化资源建设依靠的是源源不断的资源建设需求,对资源需求的开发是机制建设重要环节。用户的需求开发,由协同创新共同体下属机构来组织开发与调研,有计划的设计资源建设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用户市场的需求调查,根据不同的用户群的不同需求来确定。其次,根据资源工厂的运作模式,以及教学改革所要求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或规范对数字化资源产品进行设计,制作一套完整、规范的产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流程。所以用户需求开发包括:用户对象的开发、用户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开发以及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用户需求机制建设的成败,贯穿整个其他方面的机制建设,如数字化资源建设评审机制建设,针对用户的需求建立产品验收标准、评审标准等,检测产品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等。数字化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和数字化资源管理服务机制,数字化资源推广培训机制,都将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2. 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及教学资源标准规范体系

(1)不断健全完善已有的数字化校园数据标准、机构代码标准、应用软件开发规范、统一身份认证接入规范与技术标准等众多标准化规范,使得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互与共享更开放畅通。

(2)数字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是重点建设内容,形成数字化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结构规范(包含专业标准、毕业生从业岗位及其专业技能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学习单元库、教学资源素材库等),依据此规范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3.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和运行模式的探索

(1)引进企业运营理念,促使资源工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契约、产权或者相关协议的方式形成合作关系并且进行资源上的共享,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的用户角色不仅是用户和合作者的身份,同时也是平台所形成的价值网络之中的主要贡献对象之一,这样不仅在协同创新共同体有彼此的链接关系,与不同需求的用户也彼此建立了链接的关系。利益相关方也包括合作商家和股份持有者等等。协同创新共同体中的企业、政府、非政府团体、个人用户的利益通过资源的共享、信息传递和共同合作就形成了完整的价值体系。

(2)吸引更多的用户群体,建立开放的服务模式

用户的应用评价影响力和用户对资源重视的程度对于企业运作影响较大,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用户群体,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用户在获得产品后可以不局限于单一的平台应用,能够在互联网上或者其他途径进行积极的传播,也会使得企业在此过程中价值增强。所以没有局限于自己建设的网络资源平台,我们的产品也可以使用于基于互联网的其他平台的客户,这样将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吸引更多的不同消费群体,加速整个运行模式的循环。

六、结束语

随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使用外部技术源上,高职院校必须创立开放的服务创新模式,积极搜寻和开发外部的创意和技术。善于挖掘中小企业市场等外部源的能力是高职院校高成长管理的标志之一,如果高职院校能够通过与外部和内部的协作同时获得创意,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新技术和新机制所需的互补性资产(如生产能力及运营能力),高职院校将能创造出更多教学和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南报网.教育部首推“2011计划”首批认定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EB/OL](.2013-04-12)[2014-04-25].http://www.njdaily.cn/2013/0412/376292.shtml.

[2]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1-37.

[3]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6).

[4]Veroniea Serrano,Thoma Fiseher.Collaborative,innovation in ub iquitous systems[J],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2007,(18):599-615.

[5]Veugelers R.Cassiman,B.R&D cooperation between firms and universiti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Belgian manufactu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23(5):355-379.

[6]伍蓓,陈劲和,吴增源.企业R&D外包的模式、测度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9,27(2):302-308.

[7]解恒参,张爱玲,刘辉,何斌.行业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机制模式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5.45-48.

[8]张刚刚,郭国祥,翁建明.高校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优化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469 473.

[9]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上一篇:隧道超前预注浆施工下一篇:中越贸易关系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