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课堂的优化

2024-05-06

小班化课堂的优化(精选六篇)

小班化课堂的优化 篇1

一、激励机制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愿意配合教师, 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初中数学课堂有着积极影响。

(二) 缓解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容冒犯, 而现如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 而教师在日常学习中, 对学生的激励和赞扬缓解了师生关系, 使得学生将教师视为自己学习的好帮手, 而不是对教师充满敌意。这也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二、如何构建激励机制, 优化初中课堂教学

(一) 小班化教学显神通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 班里学生相对较多时, 教师可能无暇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 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在教师不能照顾周全的时候, 由于数学的难度较大, 在学生过程中击败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原因的诱导下, 产生了厌学的叛逆心理。而在小班化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对数量相对较少的学生, 可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 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免学生因为数学难度过大而放弃对数学的学习。总之,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帮助每一位学生取得学习道路上的成功。

(二) “正能量”带动课堂氛围

所谓的正能量, 在此处特指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初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 每天学业繁重, 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也实属正常。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激昂的语言来激励学生, 让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调来调动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初中生在体能测试前每天要进行强度很大的体育训练, 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氛围沉闷, 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后教师走进教室时, 面对低迷懒散的学生, 教师可以说“起来, 不愿上课的学生们”,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 让本来严肃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 在诱导公式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变化规律编成顺口溜交给学生“, 鸡变狗不变, 符号看象限”这句话利用了“奇变偶不变”的谐音, 来帮助学生对正弦余弦的变化规律进行更好的理解, 加深巩固学生的记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探索奇妙数学世界的欲望更加强烈。

(三) 帮助学生重建自信心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水平和逻辑推理能力, 而这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 无疑是学习过程中的凶猛的拦路虎, 再加上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提升的数学成绩, 都会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 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失去了兴趣。教师要及时地捕捉到学生心理的的变化,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暗示, 在潜移默化中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从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水平得到了提高时, 对于数学学习的欲望也就越来越渴望, 教师要及时把握机会,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正确道路上前行。

例如, 教师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求解”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对这道题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公开表扬,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能为够夯实基础, 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可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教师不要立刻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责, 而是首先应该肯定他的闪光点, 比如“, 你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完全正确, 美中不足的就是你有点粗心啦!下次要是能注意的话你就很棒啦。”学生对于教师的赞赏很受用, 教师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欣赏, 可能会成为学生的前进最大的动力。

(四) 赏识教育

在初中教学阶段, 被教师树立为学生的榜样是学生莫大的荣誉。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 初中生亦是如此。他们正处于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发育阶段,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 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将眼光发展到他们所取得的进步上。

例如, 在进行作业批改时, 可以通过评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 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表示欣赏, 并在课堂上对该同学的进步进行奖励, 让其他学生以其为榜样, 学习该生的优点和长处。这种方式能够激励每位学生为了成为榜样而不断进步, 从而取得数学学习的最大程度的进步。

三、结束语

每位学生都像是一座未被开采的宝藏, 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方式, 对学生的蕴藏着的潜能进行开发和挖掘, 帮助学生明确对自身水平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建立激励机制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要想真正的培养每一位学生, 就必须将激励机制, 充分的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黄璜.浅谈中国小班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03)

[2]刘奕.初中小班化数学教学分环节面批方法及其应用成效探讨[J].知识经济, 2011 (12)

小班化课堂的优化 篇2

小班化教育——理想造就理想

月圆小学

**** 【序言】

1、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在我执教的班级里没有差生,他们虽然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但是我认为他们很可爱。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还孩子一片清新明净的心灵空间,让真、善、美永远滋润在学生的心田。

3、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4、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发现学生的个性是前提,掌握学生的个性是过程。只有在前提和过程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个性才能张扬出个性风采。

5、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小班化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指向。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思考的终生发展能力。

【关键字】

小学教学 小班化 教学优化设计 课堂结构优化 【正文】

小班化教育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而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其工作的重点是在教学上,而教学的主阵地则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并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达到提高小班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优化教学过程,又是通过教师认真备课、搞好教学设计才能达到的。因此,搞好教学设计,就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教学设计(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篇课文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根据课文、课题设计“家乡物候调查”、“社区生物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会”、“小说剧表演”、“新闻与人物采访及写作”、“我的课外优秀文章赏析”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选择有利与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参与课堂。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指导法、演示法、讨论发和联系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局限性,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目的。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标准,即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师生实际等进行选择;其次要多了解和熟悉有关的教学方法,交叉或结合的进行。现代教学媒体进入课堂,它的运用为教学信息的便捷,高效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二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三是要对照教师的自身条件。

(四)、教学组织的设计: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小班教育中,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五)、进行二次教学设计: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内容、学生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组织结构。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有三方面:即教师、学习内容、学生,它们之间进行着教学信息的转换,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有着不同的角色地位。课堂教学的诸要素只有通过结构才能组成一个整体,课堂结构愈合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愈协调,课堂教学就会进入最优境界。而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则包含以下五个部分,即知能结构、时间结构、认知结构、信息结构、训练结构。这是个立体的结构。这是因为:

(1)、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课堂的结构必须具备课堂教学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教学过程的时间结构;

(2)、从教学系统的构成看,每堂课都有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等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

(3)、从教学的过程看,它包含引进、调整、控制三个要素,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到学生接受目标,再经过讲解练习实现目标,表现为一堂课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彼此有规律的、连贯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4)、从教学的方式看,每堂课一般包含导读、讲解、讨论、训练等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结构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结构要素;在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时候,更要充分考虑这些结构要素的优化。

(一)、知能结构优化

知能结构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知能结构应当包括理解掌握知识目标,应用操作目标和情感目标,有可能的话还应包括创新创造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先将这些目标列入课的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所接受。如果各个学科将其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任务有计划地列入课的知能结构中去,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全部实现,那么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定然会大大提高一步。

优化课的知能结构着重抓住准确和适当两个方面。首先,从这个学科的系统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的知能结构一般是准确的,基本上是优化的,否则有可能出现偏差。其次,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缜密地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和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等方面的情况确定知能结构,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如果这两方面的问题处理好了,那么这堂课的知能结构就是优化的。

(二)、时间结构优化

实践告诉我们,正确分配时间,合理使用时间,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优化课的结构是十分必要的。优化课的时间,首先要明确方向,摆正位置。在明确课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等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优化课的时间结构,还必须使时间安排符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出安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习惯进行分配,根据教学的环境、知识的手段、教学的风格以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作相应的调整。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分配时间,以提高时间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对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作出周密的安排,该多则多,该少则少,切不可心中无数,更不能本末倒置。

(三)、认知结构优化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是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主要对象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知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优化认知结构也显得更加迫切。优化认知结构必须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虽然整个认知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遵循这一认识规律,就为认知结构的优化创造了根本的前提。优化认知结构还必须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精力集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加强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适应于“教”,只有“教”与“学”相互适应才有师生思维同步,才会出现最佳的认知效益。优化认知结构,教师还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学生认识事物接受知识总是有条件的。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显得很笨,其根本原因是他还没有接受这一知识的条件,许多教师在课前注重备学生,摸清学生的底,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创设认知条件,实现教学目标。所谓创设良好的认知条件,主要指:

1、填漏补缺,扫除思维障碍,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录相、幻灯、图表、实验等,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帮助学生跨越思维上的障碍,奔向知识的彼岸;

3、彩恰当的教学方法,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或由此及彼,注重沟通,或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总之,千方百计使教学目标为学生理解、接受、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新知。

(四)、信息结构优化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优化信息结构,先要摆正三大信息源的关系。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中三大信息源。在整修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他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计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他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信息活动必须围绕它展开,必须保证它的中心位置。摆正了三个信息源的关系,就为优化信息结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优化信息结构还要正确处理信息,及时反馈信息。反馈原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认知活动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同信息反馈连在一起的,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实际上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信息获取、处理输出的流动过程。正是这些信息的传播、反馈,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然而,师生之间的信息活动不是任意展开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包含引起、调整、控制三个因素,它反映了事物发展各个阶段彼此间有规律的、连结的、不断交替的过程。采取适当导向措施,控制信息活动的方向与范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训练结构优化

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主成部分,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都把训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优化训练结构,首先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讲的内容,还要考虑到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在设计训练上下功夫。学生也懂得训练的作用,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每一项训练。其次要抓训练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练,真正做到练在根本上,练在关键处,同时注意训练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再次,要精心选择训练方式,周密安排训练步骤,提高训练质量,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甚至在思想情操方面也在训练中得到陶冶。

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3

一、我国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的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正在发展中,每个班的人数基本上控制在了30左右,这相对于之前的60~70人的班级来说,已经大大减少了。我们必须承认,现存于我国的小班化教学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相对于之前的大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更好地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差异化教育的开展,还有就是小班化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探讨,因材施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过,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之前没有太大差别,这样就会导致小班化教学的失败,因此想要成功地实行小班化教学,就要改变这一现状。

二、我国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公平理论

所谓的教育公平理论,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就是观念层面,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第二就是目标层面,在过去的教育制度中,教师把大部分的目光投放在了优等生身上,而目标层面就是让每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受教育的质量都是平等的;第三是制度层面,师资力量必须做到合理地分配,这样每个地区的学生都会受到均等的教育,才不会产生我国地区之间教育的差异性;第四是微观的教育过程层面,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个人都受到适当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制度和方法要适合个人的特点”。

2.教育价值理论

教育价值理论是支撑小班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学术本位论,这一理论强调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在于发展学术;第二是社会本位论,不管多么出众的天才,都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群体,所以教育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以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以及最终的归结点;第三就是个人本位论,这一理论是以个人为对象的,教育必须满足每个人的需求;第四是双重结合论,该理论结合第二个理论与第三个理论,既要防止把人作为争取国家利益的工具,也要反对个人至上这一理念的存在。

上述这两大理论都是促进小班化教学开展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之后,就是实践了,以下提出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三、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策略

1.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

在教育这一方面,教师发挥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很多老师已经完全适应了之前的应试教育,而对于如今实行的素质教育就不太适应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对这些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的时候,多讲解一些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老师的教学模式。老师之间应该进行定期的探讨,相互之前传播教学的新点子,相互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每个人都是有竞争力的,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会获得老师的奖励,表现不好的学生自然要得到相应的惩罚,并且惩罚的内容是什么,这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惩罚要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就像公司竞争一样,这样学生在进步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在现在的社会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采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

不单单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就连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如买卖问题,完全可以一个学生扮演卖家,一个学生扮演买家,在扮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接触到社会,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小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识,而不只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课本上面。除了模拟数学情景之外,还可以进行节约比赛,让小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进行记账,看看谁是“节约大王”,这样孩子们就会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并且在记账过程中还很好地把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随着小班化数学教学的开展,我们应该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更好地发展有利的一面,从老师到学生,都要有一个理念的改变,从根本上接受小班化教学,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也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这样才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才可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小班化课堂的优化 篇4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教学,绿色课堂,高效课堂

一、引言

香港小班教学学会主席叶建源先生认为, 所谓的小班化教学是指班级人数在25~35之间,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人特点, 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既有班级教学, 又有小组教学, 同时更注重个别化指导。这种新理念的产生为农村教育带来了希望。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 学校生源相对不足, 寄希望于小班化教学, 以成为我们的一大亮点:通过小班化教育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和强度,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班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拉近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互动。

案例一:初次接手一个班级时, 为了让学生对英语这门新科目有良好的兴趣, 首先我对全班座位做了以下调整 (四人桌子合并为一组, 共8组, 围成半圆形) , 然后在一开始引领学生:“同学们, 我们要带哪三样东西来上课才能专心啊? ”学生用稚嫩的声音回答:“眼睛、耳朵、心。”我用肯定的语气说道:“对了。我们要带eyes, ears, heart。”边说边做手势, 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拉近了。在手口并用下, 几遍过后, 许多学生已经记住了上课的要求, 趁热打铁, 引出牛津小学英语四上Unit1 I like dogs中的动物类单词:

T (Use body language ) : Hi , boys and girls , I’m Dog (头饰 ) . (Please say“Hello”to Dog)

Ss:Hello, Dog.

T: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ay“Hello , Dog/Cat /...”当教完动物类单词后, 我把各头饰分发给每个小组, 依次传递并练习说, 操练完后师生以游戏巩固: (1) Listen and act. 师:“Mon- key.”生做猴子爬山状。师 :“Tiger.”生模仿老虎吼声 , 并展示自己强壮的双臂。 (2) Group work.一人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 其余学生猜, 说出相应的动物单词。 (3) 我还采用了儿歌说唱结合动作的“以动治动”方法。我让学生边念: “Dog, dog, woof, woof, woof, Cat, cat, maw, maw, maw...”边做夸张有趣的动作, 使学生无暇做其他事情,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过去了, 学生意犹未尽, 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开了个好头,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绿色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2.因材施教, 教学针对性强。

案例二:在四上初次学习人体器官时, 一些器官类单词难记, 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记住这些单词, 对号入座, 也为了增强趣味性, 我灵机一动, 将小时候看过的《三毛流浪记》的歌词改成一首中英文结合的rhyme: 光光的head, 三根hair, hair, hair;圆圆的nose, 往上翘 , 往上翘 ;小小的eyes, 四处看 , 四处看;大大的ears, 听一听, 听一听;红红的mouth, 没得吃, 没得吃。并且边说边画, 画完后, 问:“Who’s he? ”生齐答:“He’s Sanmao.”这样一来效果明显 , 一方面使课堂生动有趣 , 另一方面照顾了后进生, 保证大家齐头并进, 一个都不掉队。

绿色课堂教学每次设计都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更好地运用因材施教与个别辅导教学方式, 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从而全面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个性的发挥。

3.努力创新教育, 发展学生个性。

案例三:教《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8节日的时候, 书上出现了九个中外节日, 对于一些外国节日, 如Easter等, 有些学生根本不了解。因此, 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有关节日的资料, 特别是西方的一些节日, 我把这些节日的日期、来源等下载下来, 供学生阅读参考, 让他们不仅学习几个简单的节日名称, 而且了解了有关节日的背景知识。在教Mid-Autumn Fes- tival时 , 我把Mid和middle结合起来 , 教了middle school这个短语;又把autumn和spring, summer, winter结合起来, 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除此之外, 我还把这九个节日编入Unit7的一首歌中, 让学生反复吟唱, 学生兴趣很高, 自然对于这些节日记忆深刻。

绿色课堂让我真实地体会到创新教育的魅力。在情境中使用语言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情景化和形象化。在类似真 实的情境中操练知识,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记忆, 还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班化模式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摸索的新课题, 它对于每位老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都是一大挑战。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丰富多彩的, 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同样精彩。学会捕捉课堂内外的精彩点, 化解课堂中的难点、尴尬点, 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精益求精。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使教学更有创造力,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实现小班化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性转变。

参考文献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4e3fb0100q7nv.html.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4e3fb0100q7nm.html.

[3]“小班化教育”是小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性变化.上海教育, 2000, 5.

[4]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5.

[5]李丽桦.美国大力推动小班化教育改革.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0, 2.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5

小班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是在小班基础上,以一定教学价值论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个性的落实与延伸,正确对待学生差异,根据学科特点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今,小班化小学模式早已成为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并被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国自引进后,也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因此,小班化教学模式也成为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学生们普遍感到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新鲜感,甚至有些数学课堂成了学生们的睡觉课,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没有相应的互动和交流,教学形式过于的单一,而由于数学知识理论性又太强,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任何兴趣,目前我国很多初中班级都是采取大班化教学,学生数量很多,这就导致在课堂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不和谐因素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学生也难于集中精力专心听课,并且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数学教师无法具体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也并不清楚学生们在数学方面的强项和弱项,很多学生们想跟教师请教问题也受到诸多的限制,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和教师之间长时间都是零交流,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有影响的。

二、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背景

对于小班化教学这个概念,至今为止在教育界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从教学组织的形式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的较少,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各向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将学生的课堂数量大大缩减,变为18~25个学生为一个班集体,并逐渐在全国实行这种小班式的教学模式,而如今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了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近些年,随着我国的教育发展,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并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人们对新一代强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这种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实行以人为本,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设材的教学理念,自实施之后,这种教学模式带来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小班化课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營造气氛,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在初中数学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来自己探索学习,引导学生去主动大胆的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备课和预习,并设计课堂环节,研究如何能够将学生们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如何营造一种有效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们共同学习,比如我在教授学生们“物体的三视图”这一课节中,在课前我就将学生们分成两人一组,每组准备好5~6个各个棱长相等的正方体,在正式上课中,让每组学生们任意摆放这些小正方体,然后各个组的同学根据别组同学摆放的特点来观察物体的三视图,并将其画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班级上的每个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改以往的枯燥苦闷的课堂气氛,同学们都积极起来,有的画图,有的摆放,还有的互相研究,通过这种数学课堂的小活动,我成功的调动起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不仅教学任务完成的非常顺利,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还通过合作增加了学生们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二)针对特点,一对一教学

在这种小班化的课堂中,教师能够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这就使得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弱点进行有针对的辅导,也可以挖掘每个学生的强项予以提升,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的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几何知识学得不是很顺利,在课下的时候,我会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一些相对简单的习题给其练习,单独的对其辅导,或者使用立体模型让其观察,然后根据知识一点一层一层的讲解,通过这种引导,这几名学生们的立体感增强了,对几何知识也慢慢的理解了。从而跟上了其他学生们的进度,还有的学生对数学比较敏感,有很强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这种情况下,除了课堂之上的知识点之外,我会为其准备相应的拓展训练,从而提高其对数学的探索能力。通过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我的学生们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学习的热情也比以往都浓烈。

四、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师生友谊

初中数学的理论知识非常强,学生大多会觉得枯燥无味,通过小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变的频繁起来,不仅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和时间都得到了调整,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2.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

实行小班化课堂教学之后,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每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关注与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3.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中,课堂学生数量大大减少,这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们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性格、能力等方面,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状况为其进行有目的地引导自主学习,使其个性特长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每名学生在每节课里都收获,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学成果也能够显著增强。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小班化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科学的数学情境,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解题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学习新知,理解新知和运用新知,最终达到内化与升华原有知识结构,因此说,小班化课堂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教师们一定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恰当运用小班化教学模式,积极努力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今后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也应该继续不断地探索、优化初中数学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良好的方法,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升,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李敏,马艾云.高职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187.

[3]阳红,陈淑英.小班化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87-92.

小班化课堂差异教学的实施及策略 篇6

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气质分析的有关资料,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组员保持相对稳定,分好组后所有学科都以这些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分组原则按照小组成员的综合学习成绩,以好—中—中—差呈现,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气质、特长及性格特点。尽量做到小组成员之间学习能互补(以总分为基准,特别兼顾语数英单科互补),性格能相合。设立组长一名。此项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完成。小组成员相对稳定,以便于学习的展开和评价。

二、关注差异教学的核心——差异目标的分层预设

在备课时,我们依据各科2011版课程标准及《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细则和分类,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预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置,呈现梯度性,如基础、中等、提高等,并预设课堂上的分层教学活动安排。这些,都要求落实细化到每个学生个体。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小班化课堂差异性教学的备课本,一方面对教师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导向指引,一方面也便于定期检查落实。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个人的积极能动性,差异教学的意识日益浓厚,能根据学情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目标分解,提出不同的目标达成度,避免了一刀切。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初步形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事情可做,人人都有收获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把握差异教学的关键——教学策略的差异预设及操作

科学恰当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只是课堂差异教学中走出的第一步。如何达到预期目标?如何落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目标的设定进行教学策略的差异预设及差异实施,包括课堂上提问、辅导、练习(课内、课后)等,均要求分层设计,围绕各类目标进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差异课堂教学的实施,由始至终,都贯穿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又是隐性的。探讨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使这种常态下的互动更富高效,是提高差异目标达成度的关键所在。

1. 师生互动策略

师生互动1:课堂提问。差异性提问,是小班课堂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差异教学理念的指相下,教师的提问,一改过去的随意性,针对性强,梯度显现,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各类不同学习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减少分化。

师生互动2:小组讨论。老师到各小组广泛巡查,关注学生的讨论,及时加以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错。这是我们广泛使用的一种策略。与传统课上的巡查不一样,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已经改变——心中装着学生,老师们不再仅仅是检察官,更多的是守护人的角色,不过分干预学生的活动,给他们充分的讨论时间,适时加以引导,让知识有足够的时间在他们的心中停留,让一个个疑问在同学间的讨论中慢慢消散。

师生互动:3:小组练习。老师批改A同学,再引导A同学向组员解释分析有关的知识点,并引导小组之间解决一些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面批或全员批改,以便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师生互动4:课后作业的布置及批改。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改以往的一刀切,针对不同层次布置不同的作业,可以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探索性问题。第二、三层次的题目A层学生要求全做。第三层次为选做题,B、C两层学生可选做。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 生生互动策略

生生互助1:课前预习。教师布置具体任务,由指定同学组织大家预习,互相督促,作好课前准备。

生生互助2:小组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互评等。由指定同学组织活动的具体事宜,组内互评、互检、互促,发挥小组互助合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运用平等、尊重、启发和耐心守望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沟通,自己去解决相处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共事,学会合作,学会相互欣赏,学会相互支持。

上一篇:集散中心下一篇:学术与政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