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命名

2024-05-16

标准化命名(精选八篇)

标准化命名 篇1

关键词:数据元素,命名,定义,标识,版本

1 数据元素的定义

数据元素定义的目的, 是用描述、解释或者使其含义明确而清晰的词或者句子定义某个数据元素, 准确而且无歧异的数据元素定义是保证数据共享的最为关键的特性之一。值域 (将在后续《数据元素的基本属性》中提到) , 定义了数据元素所包含的完整的值的集合, 域中每个数据值须符合该数据元素的定义。

本文提供了数据元素定义的通用方法。有一些是数据元素定义所必须符合的规则, 有一些则是指南, 但是没有规定语法要求, 这些一般由注册机构规定。对应于数据元素在语境/上下文中有多个名称, 注册机构可选择在语境/上下文中允许多个定义。在多个定义的情况下, 每个定义须表达准确的含义, 使得该数据元素的值没有歧义。

下面是数据元素定义的规则和指南。

1.1 数据元素定义规则

下列规则是数据元素定义须遵守的:

●唯一性 (在特定语境/上下文中, 在数据元素所出现的任何数据字典中) ;

●表明概念是什么, 不仅仅是什么 (即不仅仅以否定的形式简单的排除) ;

●描述性的短语或者句子;

●不能包含其他数据元素或者概念的嵌入的定义。

(1) 唯一性

按照规则, 在数据出现的任何注册机构中, 对于特定的语境/上下文, 数据定义应是唯一的。每个定义应与注册机构内其他定义区分, 以确保特异性的维护。定义中表示的一个或多个特性应将其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分。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注册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注册机构注册了具有相同定义的多个应用数据元素, 每个都有其来源语境/上下文。这些数据元素应链接到包含相同数据值的定义好的合适的数据元素上。

举例:

恰当的定义:

样品收集起始日:样品收集开始的日历日期。

不恰当的定义:

样品收集起始日:事件开始的日期。

(2) 表明概念, 不仅只用排除法

定义不应使用“概念不是什么”进行构造, 下面是数据元素“国家名称”的举例。

恰当的定义:

国家名称:I S O认可的某个国家的短名称。

不恰当的定义:

国家名称:I S O认可的非国家长名称的名称。

(3) 描述性的短语或句子

用描述概念本质特性的短语或句子进行定义, 用同义词的方式或者相同的词来定义名称是不够的。

恰当的定义:

国家名称:被认可的、标识某个国家的短名称。

不恰当的定义:

国家名称:某个国家的名称。

(4) 没有嵌入的定义

恰当的例子:描述用来校准分析仪器方法的文本。

不恰当的例子:描述用来校准分析仪器方法的文本, 校准是调整定量测量仪器的刻度的过程。

注:术语“校准”应以相关的术语表或者字典进行定义。

1.2 数据元素定义指南

下面列出了构造数据元素定义时遵循的一些原则性的指南, 这些指南不是必须的, 只是数据元素定义的参考:

●表明概念内在的含义;

●准确且无歧异;

●简明;

●能够单独存在;

●没有嵌入的基本原理、功能用法、域信息或者规程信息;

●避免循环推理;

●对相关定义使用相同的术语和一致的逻辑结构。

2 数据元素的命名

根据数据元素值域的取值和定义, 创建数据元素的名称。数据元素的名称不能作为数据元素的标识符, 只是作为使人们引用数据元素的指定符。数据元素的定义是提供全面理解数据元素的一个属性, 注册机构标识符、数据元素标识符和版本标识符一起唯一地标识了一个数据元素。

每个数据元素须至少具有一个名称, 每个名称需用一个语境/上下文进行标识。每个语境/上下文 (如数据元素名称的来源) 可具有其自己的命名约定。形成数据元素名称的规则依赖于数据元素的注册系统。

根据数据元素的使用目的, 一个数据元素可以有多个名称。

2.1 名称语境/上下文

某个注册机构可能使用的的名称语境/上下文, 包括:

●继承—沿用过去使用的名称;

●标准—标准中使用的名称 (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

●源系统名称—提交数据元素进行注册所创建的名称;

●注册系统—由注册机构进行注册、分配给数据元素的唯一名称。

根据其语境/上下文, 一个数据元素的多个名称可以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语境/上下文中的名称经常与该语境/上下文中的定义关联, 这些定义须指明与注册系统定义相同的数据元素的准确概念, 即使这些定义以不同的术语进行定义。与相同的数据元素关联的、指明相同概念的非唯一的名称和定义的举例, 如下所示:

注册系统:垂直测量:以米为单位, 在参考点以上或以下的垂直距离。

继承:垂直测量:以米为单位, 在参考数据以上或以下的测量高度。

标准:高度:以米为单位, 在参考平面以上或以下的垂直距离。

很明显, 在读这些定义时, 概念都是相同的 (即某个对象在某个参考点以上或以下的高度或深度的测量) 。下面的定义是不适合的, 因为它传递的是不同的概念。

设施高度:相对于海平面的某个设施的高度或者深度。

该定义包括概念“设施”, 这就限制了测量适用的对象, “海平面”限制了测量参考点, 同时, 它没有规定测量单位。因此数据元素“设施高度”与数据元素“垂直测量/高度”是不同的数据元素。

2.2 命名规则

注册机构应对注册系统中的每个名称语境/上下文规定命名规则。对于其他来源提供的数据元素名称, 命名规则不完全一致 (如在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元素名称) 。

●命名规则的范围:命名规则的范围确定了命名规则适用的界限;

●创建名称的机构:数据元素注册机构创建命名规则;

●来源和术语的语义规则:语义规则可以传递所表达的含义。每个注册系统应规定名称中使用的相关词语。数据元素的名称成分可来自对象术语、特许术语、表示术语和限定符术语;

●名称成分顺序的语法规则:语法规则定义数据元素名称成分的顺序排列。应规定注册系统的特定语法规则, 例如, 表示类的词一般作为名称的最后一个成分;

●词汇规则:这些规则涉及推荐的和不推荐的术语、同义字、缩略语、长度等等。注册机构可选择规定该方面的规则;

●名称的唯一性:每个注册机构确定语境/上下文中的数据元素名称是否应唯一。因为用户通常依赖数据值指示的名称, 限定符可用于区分注册系统中类似的数据元素 (如水平收集方法代码和垂直收集方法代码;邮政地址国家名称和地理地址国家名称) 。

2.3 命名规则举例

下面是美国环境数据注册系统的命名规则示例:

●范围:该命名规则的使用范围是该注册系统。每个数据元素须分配一个“注册名称”。

●机构:环境数据注册系统的机构。

●语义规则:数据元素名词将包含一个指示值类型的术语。例如, 一个表示国家标识符域的数据元素应在其名称中包含术语“国家”。特许和限定符用于区分不同的数据元素名称, 表示类术语应是数据元素名称的最后一个成分。

●名称唯一性:对于该注册系统, 注册机构内的名称应是唯一的。

2.4 创建数据元素的名称

按照美国环境数据注册系统的命名规则, 数据元素名称应反映出逻辑实体 (即对象) 和标识数据类型的属性 (即特许) (见本刊2008年1~2期“数据元素的模型”) 。尽管实体在名称中不是必须的, 属性 (即数据类型) 是必须的。该例中数据元素的名称还应包括表示类术语, 如名称、测量、总计、编号、代码、数量、文本等等。

3 数据元素的标识

3.1 数据元素标识规则

数据元素注册标识的规则如下:

●在一个注册机构的注册系统中, 每个数据元素应有一个唯一的数据标识符;

●注册机构标识符、数据标识符和版本标识符的组合, 便构成数据元素的唯一标识。

注册机构标识符 (RAI) 、数据元素标识符 (DI) 和版本标识符 (VI) 构成了注册数据元素标识符。一个数据元素至少需要一个注册数据标识符。数据元素标识符由注册机构分配;数据元素标识符在一个注册机构的范围内必须是唯一的。

由于每个注册机构可以决定其各自的分配方案, 因此不能保证用某注册机构的数据元素标识符能对一个数据元素进行唯一标识。例如, 如果两个注册机构都用连续的6位号码, 就会有一组数据元素有相同的D I, 而且, 不同的数据元素完全有可能具有相同的D I。相反, 如果同一个数据元素在两处机构注册, 它就有两个D I。因此, 一个数据元素的标识不仅需要DI还需要R A I。

如果数据元素的特定属性改变了, 就应产生并注册数据元素的新版本,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VI来完成对数据元素的唯一标识。数据元素的版本管理包括下列各项:

●根据数据元素的定义、表示、格式或者相关值域变更的情况, 记录数据元素版本;

●对标准数据元素所作的全部变更要求文档记录;

●根据相关文档、应用或者标准的变更情况, 可对版本变更进行评审;

●通过增加版本号码, 指示新的数据元素版本。这是数据元素新的物理记录, 注册系统用应继续保存旧版本的记录。

装维标准化班组命名及班组名牌规范 篇2

一、班组命名规范

班组命名原则为:中国电信+市(县)分公司名称+服务区域+装维(一/二/...)班。如福州鼓楼分公司凤凰分局的装维班,该装维班组的标准名称为“中国电信鼓楼分公司凤凰分局装维班”。如在凤凰分局中有几个装维班组,则按序号排列“中国电信鼓楼分公司凤凰分局装维一班”、“中国电信鼓楼分公司凤凰分局装维二班”等等。

二、班组名牌制作规范

1、装维班组名牌规格:45x30x2.5cm,长、宽为45、30厘米,包边2.5厘米;

2、名牌上须有“

”、“

”中国电信企业形象标志,落款为中国电信福建分公司。

3、名牌制作材料采用不锈钢,要求使用腐蚀刻镀。名牌的式样、字体、颜色效果图及设计源文件见附件。

标准化命名 篇3

【关键词】针灸 术语 中医 文化 传播

一、针灸传统文化及其对外传播

针灸发源于我国。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针灸防治疾病,重视针灸的推广和交流。2007年,WHO针灸经穴定位标准西太区会议颁布了《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对针灸术语再次进行了收录和规范。WHO 关于针灸国际标准化的工作,使得针灸跨越了中医文化与西方社会的沟壑,成功地被西方医疗界认可。针灸传入美国开创了中医西进的先河,也成了东方文化渗透于西方的一个典范。

二、中医文化在针灸术语英译中的体现

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中,针灸是率先走出国门并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中医疗法,其用语的英语翻译在国际上相对比较一致。对于针灸穴名释义的重视古已有之,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可见每个针灸穴位都含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针灸术语的国际标准译法是如何传达中医文化的精髓呢?我们可以通过其翻译方法进行了解。

1.词素组合。词素( morpheme) 是具有独立含义、有构词能力的最小语言单位。已有的和不断增加的医学英语词汇都由词素组合构成。中医历史悠久,很多名词繁杂难懂,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单词或短语。通过采用西医语言的构词法,可为中医创造一套特殊词汇,外国人可以看懂,又不失中医文化特色。以“针刺”为例。在拉丁文中,“acu”是针、尖锐之意,“puncture”是穿刺的意思,译者便借用拉丁语相应的词素对“针刺”一词进行仿造化的翻译,即拉丁语的“acupunctura”,英语又称“acupuncture”。这个对应语的创造符合拉丁语法及西方现代语言的构词法,特别是医学用语和科技用语的构词法。因此此词一经创造便迅速流传,直至今日。

2.直译法。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原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和字面意思进行翻译的一种方法。在针灸翻译中使用也较普遍,使用得当则有利国际交流,不当则导致译文艰涩难懂。以“经络感传”为例。针灸中,经络感传指的是针刺人体穴位时具有的酸、麻、胀、重的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进行传导的现象。常见的译法有: a.phenomena of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the channels;b.radiating sensation of the channel;c.channel transmission.对比三种结果,很显然前两种属于解释性翻译,无实用性,第三种译法虽简单,却并不完善。此词可以拆分成“经络”和“感传”,若在transmission 前加上sensation 便可构成对“感传”一词的回译性译法,具有可取性。而且WHO 在《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中对“经络”一词的标准译法为meridian,因此采用直译法,对“经络( meridian) 感传( sensation transmission) ”的最佳译法应为meridian sensation transmission.

3.音译法。对于中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似或对等概念的中医基本概念的翻译,要尽量采用原语特有的表达方式,突出原语文化的“棱角”。如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科体系的基石,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最能体现中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关于“阴阳”的翻译,海内外专家和译者几乎都达成共识,采用完全异化翻译法直接音译为“Yinyang”,这种另起炉灶的译法使“阴阳”在中医学上的全部意义得以保留。在针灸临床上,为方便简洁,译者大都采用音译法翻译针灸穴名。如合谷,可译为Hegu。

4.意译法。意译法主要根据原文的大意,不做逐字逐句翻译,译文与原文在结构形式上也不需要相互对应。在针灸方面,很多名词术语使用直译法很难达意或易生歧义,采用音译法又无法被外国学者理解和接受,但采用实际含义进行意译,则可使原文意思再译文中得到较好表达。例如,在针灸中,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之说。这里的“气”与上述的“气”含义又有不同。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指的是针刺后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患者会出现轻微酸麻胀痛等感觉。因此,翻译时,不需遵照音译法将其翻译成“qi”,而是采用意译法,按其意思进行必要的解释性翻译,因此可译为needle sensation。候气是指针下不得气时需要留针一段时间来等候得气,因此可译为waiting for needle sensation。催气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催促得气,可译为promoting needle sensation。守气是指针下得气后,需守住经气,以保持針感持久,因此可译为keeping needle sensation。

5.音意结合法。音意结合法指的是译文中包含了音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可构成新词新意。此法适用范围不局限于中医,在其它领域也有实用价值。在针灸中使用音意结合法翻译特定穴,除了可传播中医文化、体现中医特色外,还可将特定穴与普通穴加以区别。再以“络穴”为例。人体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各有一络穴,加上脾之大络大包穴,一共为十五个络穴。络,联络、散布之意,起着联络个经脉脏腑的作用。采用国际标准法应以为Luo acupoint,Luo 是络的音译,但是为体现其功用,应在音译法后面加上意译,则可译为Luo-connection acupoint。

6.代码标记法。所谓代码,就是用具有特殊意义的可实现特殊功能的字符、符号或信号组成的语言文字来表示特定信息的规则体系。国际标准化的针灸经穴名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腧穴代码、汉语拼音和汉字。马尼拉会议还确定了经脉名称代码的基本原则,即:1)如果一个经脉的汉语名称包含两个汉字,那么代码使用两个大写字母;2)如果一个经脉的汉语名称只包括一个汉字,那么代码只使用一个大写字母;3)如果不同的经脉有相同的代码,加上一个下位字母以示区别,如L代表肺经(lung meridian),Liv代表肝经(liver meridian),S代表胃经(stomach meridian),Sp则代表脾经(spleen meridian)。这些原则在以后的审定中又作了一定的修正。1989年10~12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科学组认可国际标准化针灸经穴名称会议,会议对马尼拉会议上确定的一些原则进行了修改,如将第二条“如果一个经脉的汉语名称只包括一个汉字,那么代码只使用一个大写字母”修改为“每一个代码都应包含两个大写字母”。

三、结语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中医针灸术语文化内涵丰富,对其恰当准确的英译不仅能够让外国学習者理解针灸的临床诊疗涵义,又能传播其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此外,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教师应该有意在教学中引进中医文化内涵的内容,这将对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2007.

[2]郭彦希,邓曼.针灸穴名国际命名的发展回顾与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0(1).

[3]黄羡明.针灸医术向美国传播的回忆—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35周年[J].上海针灸,2006.25(5).

[4]李勇明.针灸传入美国30年回顾[J].中国针灸.2004.24(12).

植物命名学问大 篇4

菊花、玫瑰、牡丹、水杉、银杏、桫椤、紫荆等, 都是植物名称, 不过它们不是学名, 而是俗名或者地方名。植物的学名既不是指其英文名或者法文名等, 更与中国汉字无缘, 而是指拉丁名。为植物和动物取名字可说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 名字是人们对同样的植物沟通的基础。但是因为各民族的文化不一, 对同一种植物的称呼不定相同, 像这样只能在某些区域内流通的植物名字, 我们称为俗名。红枫在美国东部至少有4种俗名。在英格兰, 白睡莲至少有15个俗名, 如果算上德国、法国和荷兰的叫法, 它有超过240个俗名。有时, 一个俗名在不同地区, 又用来指称完全不同的植物。所以俗名通常不能提供属或种间关系的信息, 它们彼此孤立。有些植物, 特别是一些稀有品种, 并没有俗名。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便于交流, 迫切需要采用一种万能的语言, 用一种单一的一致认同的名字来为一种生物命名, 因此, 林奈的双名制取得了成功。

植物的一个学名至少应该包括属名、种小名及命名者三个部分。以柳氏悬钩子为例:柳氏悬钩子为中国中山大学生物系杨远波教授与林业试验所生物系吕胜由联名发表的台湾特有植物, 因为该该物的花、果等特征均符合悬钩子属植物, 故置于悬钩子属;悬钩子属最早是由林奈氏命名, 由拉丁文rubeo (原意为变红色) 转变而来, 形容悬钩子属的植物其果实成熟后变为红色之意。另外, 植物的属名通常根据植物的特性、原产区地方名、生长习性或经济用途而命名。这些可以帮助了解植物的特性, 如五加属 (有刺的人参属) 系指本属植物形态似人参属而有刺;沙参属 (腺体) , 指本属植物的花有腺体;如甘草属 (甜的根茎) , 指本属植物的根茎具有甜味;葱属 (辛辣) , 指本属植物有辛辣味;鸡屎藤属 (恶臭) , 指本属植物具有恶臭等。

根据植物命名法规, 一个新种植物的学名还必须经过有效出版及正当出版方得加以承认, 成为一合法名。有效出版是指一个学名必须要发表在可用于贩卖、交换或赠送等方式散布于公众或植物学界的印刷品。正当出版:正当出版之必要条件为有效出版;学名之缔造方式合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附加植物特征的拉丁文描述;指订模式标本。植物分类学家在研究植物时, 除了野外的观察及详参文献上对植物的记载外, 最重要的是必须依赖典藏在标本馆里的大量标本。所谓的模式标本系指某一学名的命名者发表该学名时所依据的证据标本, 而发表该学名时其拉丁文的植物特征描述便是根据这份证据标本而来, 这份证据标本即为模式标本。

标准化命名 篇5

【发布文号】全爱卫发〔2010〕3号 【发布日期】2010-06-03 【生效日期】2010-06-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城市、区标准及其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全爱卫发〔20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防病形势的变化和广大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现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国家卫生区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为此,全国爱卫办组织对《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国家卫生区标准》和《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申报工作已经截止。根据2009年12月30日国务院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联席会议《关于公布行政等系统中央单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保留项目的通告》的要求,国家卫生城市(区)评审周期改为三年,因此命名时间调整到2011年。

二、修订后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国家卫生区标准》和《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鉴于垃圾、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周期较长,因此修订后标准中垃圾、粪便和污水处理率指标自2012年起执行。

附件:1.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2.国家卫生区标准

3.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

河鲀命名小考 篇6

关键词:河鲀,河豚,命名理据,规范

中图分类号:N04;H083;Q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5—0047—04

河鲀是一个从古汉语至现代汉语、从命名到使用都值得探讨的术语。有关学者已从术语辨析的角度,分析了河鲀与河豚的区别1。这里主要从河鲀的命名理据以及历史演化出发,探讨河鲀一词的使用与规范。

一古汉语“河鲀”的命名理据和演化发展

在古汉语中,河鲀的名称比较复杂,从目前已有的文献里,已经发现河豚、鲀、、、鲑、鲐、、、、鲐、、鹕夷、黄驹、、鸱夷、黄、吹肚鱼、气泡鱼等十几种叫法。通过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古人多从河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对其进行命名。

河鲀的食道结构特殊,向前腹侧及后腹侧扩大成囊,在遇到敌害或威胁时,能迅速将水或空气吸入,在短时间内胸腹部膨大如球,背部向下,可以倒浮于水面以自卫。被捕获后,还能发出“咕咕”的声音。古人根据这一特点,以“”“鱼”“黄驹”“鲄”“嗔鱼”“鲑”等对其进行命名。《正字通·鱼部》:“鲀,河鲀,状如科斗,大者尺余,……触物即嗔,腹胀如气球浮起,獭及大鱼皆不敢近。”《本草纲目·鳞部·河豚》:“,谓其体圆也。”河鲀受到威胁后鼓腹如发怒状,古人认为河鲀具有易怒的习性。《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赤鲑。”郭璞注:“今名鲐为鲑鱼。”《论衡·言毒》:“毒螫渥者,在虫则为蝮蛇、蜂虿,在草则为巴豆、野葛,在鱼则为鲑与。故人食鲑肝而死。”《广雅·释鱼》:“,鲄也。”王念孙疏证:“河豚善怒,故谓之鲑,又谓之鲄。鲑之言恚,鲄之言诃。”《尔雅翼·释鱼》:“,今之河豚,状如科斗,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眼能开能闭,触物辄嗔,腹张如鞠,浮于水上,一名嗔鱼。”《骈雅·释虫鱼》:“嗔鱼,河豚也。”魏茂林训纂:“《本草拾遗》云:‘鱼肝及子有大毒……以物触之即嗔,腹如气球,亦名嗔鱼……’即鲑之俗体,今人谓之河豚者是也。”明·胡世安《异鱼图赞补》:“河豚无颊无鳞,触之则怒气满腹。”明·冯时可《雨航杂录》卷下:“黄驹,即鱼,俗所谓河豚也。一名鲑,一名嗔,一名……”《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九:“……见《广雅》,即河豚也。……一名黄,一名吹肚鱼,又名气泡鱼。《广志》谓之鱼。”今广东海康、潮州、汕头一带的闽方言,还有用“鲑鱼”称河豚的用法2。

河鲀的体表多数具有色斑或者条纹。扬雄《方言》第一:“鲐,老也。”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上》:“鲐鱼,背有黑文,老人背亦发斑,似此鱼然。”《正字通·鱼部》:“鲐,河豚别名。”古人认为河鲀有黑色条纹,与“老人背亦发斑”相似,所以称作“鲐鱼”。“”“鲐”“”“”“鹕夷”“”“鸱夷”等一系列名称均与“鲐”语音相近、语义相似,命名方式是相同的。《文选·左思〈吴都赋〉》:“王鲔鲐。”李善注引刘逵曰:“鲐鱼,状如科斗,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性有毒。”《正字通·鱼部》:“,河豚别名。”《正字通·鱼部》:“鲀,河鲀……一名,一名,……《本草》云:,鱼肝毒,杀人。……一名鹕夷鱼。……腹白,背有赤道。”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九:“,鲀也。背青腹白,触物即怒,其肝杀人。正今人名为河豚者也。”光绪年间重刊《浙江通志·物产》:“《天启平湖县志》:鱼,即河鲀,湖中间亦网得。”

“河豚”的叫法,古已有之,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就是每年春季河豚从大海溯至江河产卵的情景。“豚”字,在古代汉语中与鱼无涉,而是小猪的意思。《说文解字·豚部》:“豚。小豕也。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给祠祀。”《论语·阳货》“归孔子豚”,邢昺疏:“豚,豕之小也。”豚字之所以用来命名河鲀,主要是因为河鲀在形态上头大尾细,头胸部粗圆,呈长椭圆形,与小猪相像。除了河鲀外,以体貌特征相似用“豚”字命名的还有江豚,江豚另有“江猪”的叫法。除此以外,古人还认为用“豚”指称,是因为河鲀的味道鲜美,《本草纲目·鳞部·河豚》就说:“豚,言其味美也。”

除了上述命名方式外,古人对河鲀还有一些特殊的称法,其命名理据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山海经·北山经》:“《敦水》其中多之鱼,食之杀人。”《说文·鱼部》:“,鱼名,出乐浪潘国。”《广韵·泰韵》:“,鱼名。食之杀人。”《本草纲目·鳞部·河豚》:“《北山经》名鱼。……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白,有黄缕文,无鳞无腮无胆,腹下白而不光。……吴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李时珍认为“”就是河豚。

针对河鲀复杂的命名,古人也尝试对其进行正名。《类篇·鱼部》引《博雅》云:“,鲀也。……正今人名为河豚者也,然则豚当作鲀。”《正字通·鱼部》:“鲀,河鲀,本作豚,旧注音豚,不知鲀为俗也。”宋代的《类篇》认为时人通用的“河豚”应该规范写作“河鲀”,而明代《正字通》则指出“鲀”是“豚”俗体。若试图对“河鲀”的诸多名称作一梳理,可作如下推测:在古籍中较早出现“”(《山海经》)、“鲑”(《论衡》)等,继而逐步出现“鲐”“”等,中古时期“河豚”之名普遍使用,且多出现于诗文中,后来可能因为“豚”字所负载的意义较多,古人对河鲀的认识逐渐深化,试图以“豚”的同音字“鲀”来分担“豚”表“河鲀”义的功能。但由于使用习惯很难改变,古代没有严格的语言文字规范,“河鲀”“河豚”一直通用,延续至今,就形成了二者混用的局面。

通过以上对古汉语河鲀的命名理据及历史演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古人命名的几个特点:

1.由于古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通过对一些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对自然事物进行命名。以本文所述河鲀为例,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带有剧毒、体貌及习性均极有特点的鱼类进行命名,充分利用联想及各种修辞手段,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名称。应该说,古人的命名方式大多具有一定的理据性,反映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命名习惯。这些不同的命名至今在汉语方言中仍有残存,可以看到其生命力。

nlc202309040907

2.古人缺乏科学的分类知识,对于所命名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往往会将多种体貌、习性相近的事物混为一谈。如前文所引《山海经》“之鱼”,郭璞注:“,或作。”“”和“”指的可能并不是一种动物。《广韵·模韵》:“,鱼名,又江豚别名。”《集韵·模韵》中有“,鱼名,尾有毒”,可能指的是鳐一类尾刺有毒的鱼类。可以看到,古人对事物命名存在不清晰、不确定的缺点,在使用古人的命名时必须多加注意,小心区分。

3.古汉语的命名是一个不断竞争、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简单、通用的命名往往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古人的训释中,往往以俗释雅,以简释繁,以今释古,以通用释生僻,才能达到名词解释的目的,而且也能提高这类命名使用率。以河鲀为例,古人常以河豚(或河鲀)来解释其他名称,河豚(或河鲀)当比其他名称更为常用,更容易让人理解,因此也逐渐成为通用名称,其他的名称则逐渐被淘汰,或只保留在一些方言土语中。在这一竞争发展的过程中,古人或多或少对事物的不同名称进行过比较分析,这些资料对现代术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汉语“河鲀”的命名和规范

河鲀与河豚、江豚、海豚不属于同一纲的动物。根据现代生物学的分类,河豚科(Platanistidae)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的一科,又称淡水豚科,主要生活于淡水水域,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海豚科(Delphininae)也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的一科,通称海豚,是体型较小的鲸类,生活于海洋之中。江豚属(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的一个物种,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些可以进入河流。可见,河豚、海豚、江豚都是哺乳动物,同属齿鲸亚目,生活区域有所差别。而鲀科(Tetraodontidae)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鲀形目的一科,通称鲀。鲀肉内脏卵巢及血含有河鲀毒素,人畜误食后均能致死;同时,河鲀毒素有止血、止痛等医用价值。河鲀毒素源于鲀科鱼类,而非来源于齿鲸亚目哺乳动物,应作“河鲀毒素”,不应写作“河豚毒素”。现代汉语的鲀所指与古汉语所指的河鲀概念的外延有所不同:现在所说的鲀指鲀科鱼类,为大类,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小部分生活在淡水中;古代所指的河鲀为小类,只是现在所说鲀的一种或几种。有学者认为,“河鲀”的名称易使人们对绝大多数鲀类的海洋生活习性产生误解3。不过鉴于“河鲀毒素”等名沿用已久,河鲀之名有历史渊源,暂不宜改为“鲀毒素”。

在各类辞书中,将“河鲀”误作“河豚”者颇多。如《医学名词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称tetrodotoxismus为“河豚中毒”,《英汉现代科学技术词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英汉生理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生物物理学辞典》(五洲出版社,1987年版)等辞书都称tetrodotoxin为“河豚毒素”。普通书籍将“河鲀”误作“河豚”的不少。如《实用急诊急救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急诊医学》(军事医科出版社,2007年版)、《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都将“河鲀”误作“河豚”。最近出版的期刊论文将“河鲀”误作“河豚”的也不少。如《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N—4—氨基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对河豚毒素(TTX)解毒生物活性的研究》(《有机化学》,2012年第1期)、《河豚毒素软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药效学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2期)、《河豚毒素DNA适配子的筛选与结构分析》(《中国食品学报》,2012年第2期)、《YB菌株生化需氧量的测定及对河豚毒素毒性的响应》(《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9期)等文都误作“河豚毒素”。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审定《生理学名词》时,便已纠正了这一错误4。但为照顾旧称和便于检索,将“河鲀毒素”作为正名,将“河豚毒素”作为“又称”;审定《水产学名词》时,只作“河鲀毒素”,不定“又称”,旨在逐渐废弃“河豚毒素”,只用正名“河鲀毒素”5。这种规定,从语言发展的历史上看,完全顺应了“河鲀”一词演化的趋势;同时,也完全符合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科研工作者撰写论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相关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也应该根据规定,规范使用“河鲀”及由“河鲀”派生出来的有关术语。

参 考 文 献

[1]陈岳书.“河豚”与“河鲀”辨析[J].科技术语研究,2005(4):51.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6885.

[3]王丹,张春光.关于“豚”和“鲀”的用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5(4): 52—53.

[4]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生理学名词[M].科学出版社, 1990:4.

[5]水产名词审定委员会.水产学名词[M].科学出版社, 2002:117.

产品品牌命名的方略 篇7

命名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投资, 这一观念今天正在被不少经营者从教训中所认识。命名的科学合理, 会使企业的整体投资发挥出极限效益来。美国纽约市的国际商标顾问公司 (Interbrand) 的一项调查指出, 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725亿美元, 这一点就证明了名字会创造出品牌的价值来。

“红桃K”、“海尔”、“娃哈哈”、“SONY” (索尼) 、“ACER” (宏基) 等国内外著名品牌, 其品牌名称无一不具备显著的区别性特征;易于为消费者所认同所接受;具有较高的文化附加值。如国内的“红桃K”这个名字出台前, 几个创业者曾不惜斥数万元重金, 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产品的名字及其商标图形的创意。其它诸如“SONY”、“ACER”等命名, 也都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当然, 最终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二、品牌名称的误区

如今, 我国的企业也大都认识到了品牌名称的重要性, 但在给自己的产品命名时, 却因种种原因陷入了品牌命名的误区。

1、雷同

国内很多品牌缺乏个性, 甚至名称雷同, 结果企业的规模发展越大, 当初命名投资中的问题就暴露越多。如广东就曾流传着这么8句话:“‘红棉’遍地开, ‘珠江’到处流, ‘五羊’满街跑, ‘熊猫’遍地走, ‘三角’满天飞, ‘钻石’到处撒, ‘羊城’处处见, ‘粤穗’眼底收。”这就是对名字雷同现象的准确描绘。

2、崇洋

如今, 我国的许多企业本生产国货却非要给产品起一个洋名不可。比如, 理发店取名“黛丽丝”、自行车叫什么“奥柯特”、歌舞厅挂牌为“拉斯维加斯”……。不可否认, 改革开放之后, 洋货以其高、精、尖的技术含量而受到国内消费者的喜爱。但如果把这种借光现象搞得走火入魔, 不但不能表现产品的特色, 反而会受到国人的鄙视, 更严重的是给人一种没中国人的“骨气”之嫌了。

3、循古

当前, 我国的许多企业热衷于以古代的人名、地名甚至以古代的典故、传说来为自己的产品命名。“孔府家酒”之所以大出风头, 的确与它的品牌名称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 如果大家一窝蜂似地都去循古, 那“古”的功效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比如, 自从有了“孔府家酒”后, 就又出现了类似的“禹王山酒”、“康王河酒”、“宋府家酒”等等, 这些有抄袭、模仿之嫌的品牌名称, 实在令人大倒顾客味口, 其品牌效应就可想而知了。

三、品牌命名的基本要求

1、品牌的传播力要强

一个成功品牌之所以区别于普通品牌,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功品牌拥有家喻户晓的知名度, 消费者在消费时能够第一时间回忆起品牌的名称。因此, 对于品牌的命名来说, 首先要解决的是品牌的传播力问题。

而品牌的传播力强不强取决于品牌名词语的组成和含义两个因素,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保健品里面, 脑白金就是一个传播力非常强的品牌。脑白金这三个字朗朗上口、通俗易记, 而且这三个字在传播的同时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品牌的两个属性:一个是产品作用的部位, 一个是产品的价值。正因为如此, 有了这个传播力极强的品牌名称, 脑白金能在一个月里卖掉2个亿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品牌命名过程中, 传播力是一个核心要素。只有传播力强的品牌, 才能为品牌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品牌的亲和力要浓

我们知道, 国际知名香皂品牌, 舒肤佳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与力士显现出了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 除了品牌的传播力因素之外, 这里面还有一个品牌亲和力的问题。品牌的亲和力取决于品牌名称用词的风格、特征、倾向等因素。例如, 力士这个品牌虽然传播力强, 但在亲和力上却远不如舒肤佳来得直接。力士给人的感觉是更男性化, 但我们知道, 一般在家庭生活中采购香皂的大多数都是家庭主妇, 因此力士这一名称和目标消费者的喜好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而舒肤佳则就不同了, 这一名称更广泛的贴合了目标消费者的偏好, 而且通过强调“舒”和“佳”两大焦点, 给人以使用后会全身舒爽的联想, 因此它的亲和力更强。所以, 在给品牌命名时要注意把握品牌的亲和力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使品牌的传播达到最佳效果。

四、品牌命名的一般原则

实际上, 品牌的命名是一门高智慧、高价值的艺术。要想所选择的品牌名称能发挥其促销产品、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良性作用, 避免陷入上述的误区, 就必须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新颖独特

与众不同、特色鲜明, 会使顾客一目了然, 过目不忘, 要有时代感, 体现创新精神。例如, “汰渍”洗衣粉、“奥妙”洗衣粉、“乖乖”食品、“飘柔”洗发液、“喜之郎”食品、“乐百氏”乳饮品等都是不落俗套的品牌名称, 而且具有时代感, 体现创新精神。

2、短而精悍

有人曾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 品牌长度对品牌认识有明显影响。例如:4字品牌市场认知度为11.3%, 8字以上品牌只有2.88%的市场认知度。商标界内的泰斗克斯帕尔.德.维尔克曼曾对产品中命名用文字商标长度作了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词汇长度偏好集中在5—8个字母构成的词, 人们读不下来或者记不下来的品牌名称, 难成为世界性名牌。绝大多数世界名牌的名牌都是短而精的。例如, “百事”、“SONY”、“NIKE”、“IBM”、“NEC”等等。

3、语感好

在选择品牌名称上发音很重要, 应朗朗上口, 避免拗口的字词。从世界名牌来看, 品牌的语感、音感是非常重要的。从语言来说, “K”音、“P”音等能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一些世界名牌常用这两个音为开头来命名产品, 例如, “Coca cola”、“Pepsi”、“Playboy”服装、“Colgate”牙膏。健伍 (KENWOOD) 原名为特丽欧 (TRIO) , 但TRIO音感的节奏性不强, 而且读起来头重脚轻, 改名为KENWOOD后, 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 节奏感强。因为KEN与英文CAN (能够) 谐音, WOOD (森林) 有短促音与和谐感。

4、揣摩心理

商品名称要从揣摩消费者心理着眼命名, 依人造势, 这样的命名主要抓住威望、抓住感情、以及抓住年龄等各个方面。

抓住威望是一种夸大的命名方法, 就是夸大本产品广受欢迎, 常表现为以“隆”、“发”号召, 如天隆牌家具、环宇电视机、大发牌装饰品等。还有就是自夸产品质量高, 档次高, 如洁王牌洗衣粉、大大泡泡糖、皇冠汽车等等。

抓住感情, 是设想顾客买到了满意的商品后感觉。因为感情有时会传染, 读多了这些快乐的字眼, 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心情也会快乐起来。例如, 康佳彩电、幸福摩托、万家乐热水器、永乐热水器、孔府家酒等等。

抓住年龄心理来命名。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其中最引起命名者注意的是孩子们, 为了孩子,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特别愿意尽一切力量付出, 所以要盯住孩子来命名, 例如, 娃哈哈果奶、小白兔牙膏、喜之郎果冻、小霸王游戏机等等。

5、吉利优先

这是一种传统的命名, 比较直白的企业名竭力显示出自己不同反响的气派。在商店字号上加上“发、财、顺、金、银、昌、王”等, 如著名的金利来公司、银利来公司、富贵鸟皮鞋公司、帝王大酒店等等。

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 可以看出品牌的命名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创造出一个好的名称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是一个企业的最大无形资产, 是企业增加收入的核心要素, 是健康社会经济和健康消费者的源泉, 是企业综合素质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舒咏平:《广告心理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

[2]王怀明:《广告心理》,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品牌命名这件事 篇8

很多好的项目,名字都起得不理想,有的甚至跟产品本身都没有太多的关联。很可能推广一遍,用户根本记不住,更不会产生联想。这无疑在无形中增加了项目初期推广难度。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一个特别讨巧的名字,能够帮你的产品和项目脱颖而出,快速树立品牌,引发用户自传播。

产品跟用户的关系很像是谈恋爱。如果一个人外貌出众,就会多很多被注意的机会。对产品来说也是同理,很多看起来差不多的商品摆在一起,名字能打动你的那个一定会第一时间吸引你的好感,然后才有接下来更多的相处和了解。

和用户玩在一起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叫个鸭子”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乐了,女同学还会羞涩地一笑说,你们的鸭王真帅!为什么用户连你实际是卖什么产品都不知道的时候,就对你的品牌有如此大的兴趣?因为好名字自有其魅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泛娱乐”的时代,在年轻人眼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变成一种乐趣,他们愿意主动地去晒好玩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素材,给他们提供话题和“装逼”的资本。“叫个鸭子”就能击中这一点,它有趣,又带点尺度,正好切中年轻人爱玩的心态。他们可以调侃不知情的女性闺蜜,可以在朋友圈以今天很累的名义叫个鸭子犒劳自己。这个名字能在他们之间引起非常多的话题,洞察释放那些闷骚的心!“叫个鸭子”前期几乎没有花任何推广费用,就是靠着名字好玩、产品好吃,在社交媒体靠自传播火了起来,而且速度非常快!

话虽如此,起名也不能单纯为了好玩或者吸引眼球,它还要跟业务、产品有关联。有一个朋友是做创意品电商App的,名字叫“妙汇”。这个名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小时候逛的庙会,有点传统的感觉。创始人告诉我,这个名字是团队所有成员投票选出来的,员工们觉得“庙会”能够勾起小时候的回忆。名字能够带来联想和共鸣,这本来很好。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现实:这个项目是做创意礼品的,创意礼品要的是时尚新鲜有创意,是走在别人前面。而“庙会”给人的联想是怀旧而传统的,这与产品本身的形象是相悖的,无形中给自己的形象增设了一道屏障。

我当时建议他们可以叫“意想不到”,每一件商品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跟创意礼品的业务容易相得益彰。

不用担心字数

有一款App叫作“左邻”。光听这个名字,根本不知道它是做邻居社交的。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直接叫“左邻右舍”呢,这样会更加直接,也便于用户理解记忆。创始人说,一开始的确是叫“左邻右舍”,但某4A公司的人告诉他“两个字的名字比四个字更容易在互联网传播”,于是就改了。

听完我就醉了,这个时代没有必要那么注重传统和权威,品牌定位和传播路径早就变了。对于命名这件事来说,字数长短无所谓,如果一味追求简单反而会被制约思路。只要名字有趣,就算长得像是一句话都可以。

如果以后我开一家咖啡店,我会给它起名叫作“假如我有一家咖啡店”。这名字很长,但我相信它一定会很受欢迎。因为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有开一家咖啡店的梦想,“假如我有一家咖啡店”不仅仅是一个店名,也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个愿望,当他经过店门口的时候就会被触动。而且这种字数很多的名字会比较有特色,不容易跟别人重复。

好名字的心理暗示

“今日头条”这个名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囊括了当天的新闻头条,可以快速享受到最优质的内容。下载使用之后我发现自己被“骗”了,它只是一个名字叫作“今日头条”的新闻客户端而已。但是我用了一段时间,跟其他新闻客户端对比之后发现,“今日头条”推送给我的内容是很精准的,它的算法很好,跟别家不一样,于是一直用到现在。

用名字吸引用户,再用精良的内容和体验留住用户,这就是名字和产品的完美配合。

还有一家餐厅的名字也很好——“很久以前”。我先是对这个名字产生兴趣,体验之后发现他们家的产品也做得很好,很有特色。这就很像一场成功的恋爱:先被第一印象吸引,一见钟情,再被内涵打动。

最近我在筹备的创业项目叫“一朵棉花”,主要做家居用品,以棉为卖点,从床上用品切入。之前想了很多名字,什么棉小花、棉花花、拾棉……但都觉得差了点意思。想了很久之后,“一朵棉花”这四个字突然从脑海里蹦出来。简单好记,让人有种纯洁、柔软的联想,同时又带点文艺的感觉。和我要做的产品无论是形象上还是气质上都很匹配。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项目名字,比如一款“国内首款邻家就餐服务应用”,就是可以到邻居家吃饭的项目,名字叫“加双筷子”,听着是不是很暖心?还有一个是做旧物的平台的项目,是不是可以叫“小旧子”,谐音“小舅子”。

当然,产品和名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在推广之前一定要先把产品和服务做好,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果连这些前提准备都没有做好,你的知名度越广就越相当于自毁形象。

洞察:

许多创业者对于“洞察”的理解停留在产品上,却忽略了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方面的洞察。好比国人喜欢去日本买马桶,其实这个马桶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就是因为贴上了“日本”的标签,日本形成了一个好品质品牌的代名词。

但是,也不是说所有外国元素都适合加诸名字上。如果业务在国内最好不要在名字里面加英文。毕竟是中国人的市场,英文在联系语境这方面效果会差很多,用讨巧一点或是合适的中文名字就好。(编辑/张本科)

链接

起名,其实就是在制造话题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总是在家中摆放很多奇形怪状的东西,每当有朋友来做客总会好奇地问他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一个朋友问他,你为什么要在家里放这么多奇怪的东西他回答道:你不觉得正因为如此,我们两个能聊的话题更多了吗?

起名其实就是在制造话题。好名字兼具话题性和自传播性,会让人想要讨论你,主动帮你传播。名字如何有话题,可以多研究一下生活常用语。比如老罗的“锤子手机”。“锤子”一词就非常有话题和故事,相信会说四川话的人都明白。

上一篇:数字化语文下一篇:公民隐私权的刑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