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翻译的文化差异性

2024-05-12

外事翻译的文化差异性(精选十篇)

外事翻译的文化差异性 篇1

跨文化交际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现象已经变得极其普通,不仅国家级别的外事活动属于跨文化交际,“现在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普通人和外国游客、外国留学生进行交往同样也是跨文化交际,甚至我们不同外国人直接接触,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理解外国小说和电影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胡文仲,1999, 1) 。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而且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因此可以说,跨文化交际活动已经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外事部门的外事翻译陪同活动自然也应该归入跨文化交际的范畴。因为作为一项国际交流活动,外事翻译陪同扮演着代表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国家形象的重要角色,要提高外事翻译陪同的外事工作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必须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结合起来,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切入点,探讨外事翻译陪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怎样避免在外事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翻译陪同的定义

翻译陪同一般被作为外事活动的一个概念,可以分翻译和陪同两类人,他们都是外事接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尽管其作用是辅助性的,但没有了翻译和陪同,那么外事接待工作将几乎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所以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3. 外事翻译与外事陪同的基本要求

从外事活动礼仪和外事规范的角度来看,外事翻译陪同有以下约定俗成的要求。

首先对外事翻译来说要政治立场坚定而正确,其次外事翻译工作人员还要有过硬的翻译业务素质,外事翻译工作大部分工作是口译工作,作为外事翻译,一要具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注意积累有关名著、任务和习俗等;二要学习掌握国际知识,了解相关交往对象,开阔眼界,了解国外有关国家的风俗文化等;三要掌握学习外事知识,要担负起翻译工作的重任,外事翻译还必须对当今时事政治和国内外大事。

外事陪同指的是在外事活动中陪同外方人士的我方工作人员,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外事陪同都要掌握相关的礼仪和规范,了解一些陪同技巧,比如在初次见到外方人士时,怎样相互介绍对方,如何正确交换名片;在道路上陪同行进时的次序,在餐桌上用餐的礼仪等等。对于有关外事翻译与陪同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市场上可以随处发现许多相关的参考书籍,但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将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过研究,下面本文将探讨外事活动过程中,外事翻译和外事陪同应该怎样培养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外事工作能力。

4. 外事翻译陪同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胡文仲认为,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往往会有以下几个障碍,一是认识上的误区;二是刻板印象;三是民族中心主义。

I.认识上的误区,简言之,就是人们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于人,不经过调查研究就自以为是,这是很普遍的一个交际障碍,LaRay Barna也认为,把自己的文化规范强加于人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作为外事活动主题的外事翻译和陪同往往遇到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我们在宴请外宾时,往往习惯性的以为外宾所在国家的餐饮文化也跟中国大致相同,这样我们在宴请时就会准备非常丰盛的中餐进行热情招待,生怕对外宾招待不周,这时候外宾往往就感觉很不自在,因为根据英美国家的习俗,一般外事接待宴请以“light lunch”为主,尤其中餐是比较简单的,很讲究用餐西方礼仪,即自取所需,不用推杯换盏,互相谦让,后者显然是中国人或是一些亚洲国家的用餐礼仪。这样就出现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同样中国人在参加西方人宴请时就会误认为对方没有好好招待自己,这就是典型的认识错误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困惑,这个误区不消除,就会出现文化冲突,甚至会感到“愤怒、恐惧、退缩”(胡文仲,1999),最终导致交际失败的后果,所以对外事翻译和陪同来说,长时间处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之中,就更容易出现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对比本国的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II.“刻板印象”也是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换句话说,“我们往往对一个国家的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比如,认为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格,美国人随便,日本人工作狂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刻板印象,也可以成为定型”(胡文仲,1999);但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许多调查表明随着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原来的印象可能随之改变(胡文仲,1999)。外事翻译与陪同也会犯同样的交际错误,想当然地对外宾留下“刻板印象”,既然我们深知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外事交流活动中,就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从而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交际错误,可以通过多跟不同国家的外宾交流,来纠正已有的“刻板印象”,形成对各个国家全面的正确认识。

III.跨文化交际第三个障碍“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所以在观察另一种文化时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对于自己文化不同的事物常常做出价值的判断,有学者认为每个人要彻底摆脱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各种观念和看法是不可能的” (胡文仲,1999)。

外事翻译和陪同肯定也无法彻底摆脱“民族中心主义”的误区,例如我们在外事活动中经常要交换礼物,而在收到西方人的礼物时会不自觉的感到失望甚至抱怨,觉得对方的礼物太“轻”太“薄”,在送给对方礼物时又常常煞费苦心,生怕对方嫌弃我们的礼物太少,这就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民族中心主义”误区,因为中国重视送礼,讲究人情,而西方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人情味”没有中国这样“浓”。这就说明了“民族中心主义” (胡文仲,1999)误区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对跨文化交际是非常有害的。所以我们作为外事翻译和陪同,就有义务提醒同事和领导别拿我们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对方的行为,避免犯“民族中心主义”的毛病。

5. 结论

上文探讨了外事活动中,外事翻译及外事陪同经常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主体,外事翻译陪同不仅要掌握外事活动规范和基本要求,更要注意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等跨文化交际误区,从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而提高这些跨文化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外事翻译陪同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注意学习积累,开拓知识面,这样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成为更加优秀的外事工作者。

摘要:在全球化的21世纪, 各层次各级别的外事活动和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许多学者对作为外事活动主体的外事翻译陪同外事礼仪规范做了许多研究, 但很少人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研究外事翻译陪同, 本文试从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角度对外事翻译和外事陪同进行了研究。期望能提高外事翻译陪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事服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外事翻译,外事陪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主编.杜学增著.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格言翻译的文化差异 篇2

文章首先介绍了文化空缺的`由来,然后对中英两种语言中,格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地区、历史、宗教、传统四个方面作了详细地比较.

作 者:方芳 Fang Fang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2006 “”(2)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空缺   文化   格言   cultural vacancy   culture   proverbs  

★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重视作文修改,提高写作能力论文

★ 透视文化差异

★ 商务文化差异礼仪

★ 中英课堂文化差异谈

★ 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效果的措施

★ 重视少儿早期教育

★ 简历怎样才能重视

★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格式:体验各国文化差异

外事翻译的文化差异性 篇3

关键词 社交称谓语 差异 高校外事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ocial Appellations and

Their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HAN Ru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Social appellation is a type of appellation frequently us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social appellation is also highlighted by resear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ocial appellations, and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skills in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 activities.

Key words social appellation; differences;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 translation

0 引言

社交称谓语,是相对于亲属称谓而言的,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日常社会交往中非亲属之间的称呼。在大多数交际场合,称谓语是我们传达给听话人的第一信息,能否恰当地将这一信息传达给听话人将对交际的顺利进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汤镇台想给他即将参加会试的儿子请个教师,萧伯泉向他推荐了余达。汤镇台访得名师自然高兴,就差遣他的大儿子同萧伯泉一同去请。萧建议汤家的大公子在拜帖中以“晚生”自称。汤家大公子却以“半师半友”为由写了个“同学晚弟”的帖子,终被婉言拒绝。次日,余达到萧家回拜道出缘由:“他既然要拜我为师怎么写个‘同学晚弟’的帖子拜我,可见非求教之诚……”(吴敬梓,1958:426)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交际中称谓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称呼词,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对交际活动的成功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具有中西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社交称谓语的正确使用更为值得重视。

1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由于中西社会文化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在社交称谓语上体现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汉语受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影响,强调社会等级差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职务和头衔称谓、长幼称呼、尊称、谦称等方面区分严格而细致;英美文化由于较早经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受基督教影响,崇尚平等、尊重个人价值,因此较多使用通称、姓名等社交称谓(顾平,2006)。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区分为语义和语用差异两个方面:

(1)语义差异主要是指由于其根植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英汉两种语言间社交称谓语在语义层面的差异,具体包括:

①一种语言中的社交称谓语在对应语言中不存语义相同称呼形式。例如,汉语中有“老+姓”或“姓+老”的尊称形式,在英语中“老”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根本不存在这种称谓形式。

②一种语言中的社交称谓语语义涵盖对应语言中多个称谓或反之。例如,汉语“阁下”一次的语义则对应英语中“Your Excellency”“Your honorable”等诸多称谓(李琴,2007)。

(2)语用差异主要指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社交称谓语虽然在对应语言中有语义相近的词但是其用法却有不同。例如,汉语中较多使用“姓+职务或头衔”的称谓,英语中除了少数类似称谓外(如professor),并没有像Director Smith这样的称谓;英语中“Sir”这一通称表达说话人的尊敬,虽然对应汉语“先生”一词,但是汉语一般不会直接称“先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译成“老师”、“处长”、“局长”等(陈德彰,2007)。

2 高校外事翻译中社交称谓语的翻译

高校外事翻译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外事翻译行为,主要涉及校际合作、学术与文化交流、外籍专家、外籍学生等内容。作为一种外事翻译活动,高校外事翻译不但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而且更要注重其准确性和政治性的特点。由于称谓语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外事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社交称谓语的语义及语用差异,以满足准确性和政治性的标准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2.1 准确性标准

Newmark (2001)将翻译文本分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强调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应该是翻译产生与原文相同的读者效果。高校外事翻译作为一种非文学文本,其准确性要求对于社交称谓语这一文化语汇的翻译既要精确表达其语义,又要不拘泥于文字形式,恰当地处理英汉社交称谓语之间的语用和语义差异,准确传达信息,以保证外事活动双方的交流活动有效进行。例如:“这位是外语系王主任”。如果直接翻译成“This is Director Wang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Director Wang”这种职衔称谓的的翻译显然不符合英语的习惯,并且“director”一词语义比较宽泛,语义表达不够准确,没有使听话人准确了解到介绍人所要表达信息。在高校外事活动中职务及职责又是双方之间人员对等交流所必需的信息,因此译者就需要相对变通,解释性翻译为:“This is Mr. Wang, the dean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2.2 政治性标准

高校外事活动主要涉及教育及文化领域,因此高校外事翻译中的政治性标准主要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坚定政治立场,避免涉及敏感政治性问题。在处理英汉社交称谓语一些差异时,需要首先考虑政治性标准,采用归化或简化的译法,避免政治信息的传达。例如:“这位是我们学院的党委书记”。如果直接翻译可以译为“This is CPC Party Chief of our college.”这样翻译虽然完整表达了说话者的语义,但却容易引起关于中国社会制度及体制等一些政治性问题的讨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简化翻译为:“This is the President of our college.”就足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了。

3 结语

英汉社交称谓语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语义及使用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在高校外事翻译中,应该根据高校外事翻译的准确性和政治性的特点,充分重视并灵活处理社交称谓语使用的差异,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翻译辨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顾平.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48-51.

[3] 李琴.外事语篇中若干文化语汇的翻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4-107.

[4] Newmark P. Approach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外事翻译的文化差异性 篇4

而在没有翻译员的情况下, 跨文化交流主体之间就需要考虑文化因素恰当地使用和理解语言 (图二) 。可见, 解读目标语言 (target language) 的文化背景是外事翻译员进行翻译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 进而增强我们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认识。

一、禁忌语

禁忌语 (taboo) 是在某种文化中特别是礼貌场合不被使用的语言。禁忌语言与各国风俗及其对事物的看法有关。在英美国家里, 由于宗教信仰问题, 在非宗教场合不适宜使用带有上帝称呼的感叹句 (Oh, my God/Lord;For God’s sake) ;咒诅语 (curses, 如hell, damn等) 也是避免使用的语言, 因为该类语言被认为有神秘力量。英文中常见的禁忌语还有bloody。

在中国文化里, 禁忌语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 不宜谈论或提及不吉利的事情。此外, 在许多文化当中, 有关性、性器官及身体排泄、代谢方面的词语都是禁忌语。

二、委婉语

委婉语 (euphemism) 是相对于禁忌语而存在的, 目的是除掉禁忌语所带来的惊恐感和不愉悦的感觉。其中, 人们对死亡的委婉语可以说是委婉语之最,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在表达死亡时, 都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委婉语相对于禁忌语而言, 大多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多被社会上层人士使用。总而言之, 禁忌语和委婉语往往由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决定。

三、语意场

语意场理论 (semantic field theory) (Lehrer, 1974) 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某一语言词汇的词义并不是简单独立意义的总和, 与此相反, 某一词的词义除了表示所指之物外还要依附其它具有类似语义功能词的词义存在。在不同语意场中的同一词语, 词义可能有所不同, 真正决定其词义的是它在语意场中的所在位置, 例如“好” (good) 字在描述酒店等级时如果与“first class”、“luxurious”和“superior”相对, 就是“一般” (最低等级) 的意思。

不同的文化中, 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是类似的, 这使语言翻译成为可能;然而, 某一文化对某一事物可能有自己特别的理解,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解释和状况介绍。例如, 不用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汇大部分都不完全对等。日常使用的词汇通常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人士之间的交流需要, 所以出现专业词汇, 其意义可能与日常使用的意义有所不同。所以, 在进行外事翻译时要注意同一词语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文化下意义上的差别。

四、词外延

在进行外事翻译时, 对目的语中一些带有文化色彩 (cultural references) (袁彩虹等, 2000) 的词汇进行正确使用和理解亦是外事翻译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目的语词汇可能涉及某一事件、某个地点、人物和机构。例如:下面的对话需要对Waterloo一词的文化外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翻译出来:

A:I hear John didn’t do too well on his final exam.

B:Yeah, it turned out to be his Waterloo.

可以看出, 如果单纯将Waterloo作音译的话, 知道Waterloo这个地方的人未必能理解该词的文化外延。需要知道Waterloo这里被用作表示一场对失败者而言巨大而悲痛的溃败, 就能翻译出“这次考试成为他一次惨痛的经历”。

五、修辞手法

外事翻译员对目的语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往往不能单靠字面含义或者语法结构作出的正确理解。目的语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使用场合及其引申出的概念和形象都与其所处的文化息息相关。下面举几个常用修辞手法的例子。

1. 夸张

I can think of a million good reasons for not smoking.

我能想出戒烟的种种理由。

2. 惯用语

It’s a jungle out there.

这世界纷纷扰扰。

3. 明喻

It’s water under the bridge.

这是顺理成章的。

4. 暗喻

The river sweats oil and tar.出自艾略特的《荒原》 (The Waste Land by T.S.Eliot) 。

长河流汗, 流油与焦油。 (赵萝蕤译)

六、词汇变异现象

词汇变异 (lexical variation) 指的是不同文化中指代同一事物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国人用pants指代内衣, 用trousers指代裤子;美国人却使用underwear表示内衣, 用pants指裤子;“人行道”美国人说sidewalk, 英国人说pavement等。在进行外事翻译时显然要针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选用不同的词汇。

七、结语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在外事翻译中, 文化因素是一道屏障, 这种“屏障”效应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完整性 (葛志宏, 1994) 。“屏障”效应的消除需要翻译员增强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 并对其作出相应的处理。外事翻译员对文化因素的驾驭能力直接反映其业务素质。为此, 增强对各国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了解是外事翻译员业务培训中的必修环节。在日常的业务培训中, 外事翻译员只有从目的语中发掘其隐含的文化因素, 才能不断提高语言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志宏.论文化语言差异与英汉翻译[J].语言与翻译, 1994: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袁彩虹, 郎红琴.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8.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篇5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从观察与思维上,时间观念,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日常谈话,比喻和联想以及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进行了概况和分析.【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翻译作为语言的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从一个国家文化移植为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翻译家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吕淑湘也曾提到过,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所谓的“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所以,成功的翻译关键是必须要具备对国家文化差异深入的认识,而且对社会背景知识等领域的相关了解.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 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ark eyes”;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blue film”(蓝色风光片);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等。再看下面的例 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 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 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 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语:One boy’s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个表现是习语的运用。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方面的差异,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 形容花钱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e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 to keep one ‘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另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 是春天的风, 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看下面的例子: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钱哥川在《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此句的east wind(东风),译成汉语应改为北风(朔风)或西风才好, 这正是地理环境原因造成的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的文化氛围造成的表达差异同样表现在: 在中国人心目中, 夏天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的夏季显得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象中国的春天一样,给人一 种美丽、温馨、可爱的感觉。这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表现出来,他将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又更温柔).可见, 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 他们观察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所以翻译切忌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对译, 不合习惯的词使会使信息出差错或觉得美中不足。

五、比喻和联想意义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 由于社会习俗, 文化传统、劳动方式的不同, 其比喻及联想意义也有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大家知道, 英美人都喜欢养狗, 视狗为知己、伴侣;立有狗户口, 供应狗粮食, 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他们认为“狗”是man’s best friend。因此,就有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但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认为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它有用但并不可爱,狗忠实、可靠,勇敢。另一方面, 狗又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它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因此,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大都含有贬意:“狗狼养的”(Son of **!)、“狗东西”(That cur!)、“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hence man)、“狼心狗肺”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不过要注意到,西方人并非总是说狗的好话,如“That cur!”(那个狗东西), “Son of **!”(狗狼养的), 这些都是常说的骂人话。不过这些骂人话并不影响狗的地位, 在英国和美国,狗仍然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再一个是英语中的“dragon”在英汉两个民族所赋予它们的不同联想,也颇具代表意义。在西方,dragon 所引起的联想与“龙”给中国人的联想大相径庭。他们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 是一种恐怖的动物(英语词典的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应予消灭。在英语最早的文学作品《贝奥武甫》中, 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次冒险就是与一个代表邪恶势力的dragon 博斗。在《圣经》里, dragon也肯定是与邪恶、恐怖相联系的。然而在汉语言文化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中国人历来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 因而有“龙飞凤舞(bold cursive calligraphy)、“龙颜(face of emperor)、“龙袍”(imperial robe)、“龙腾虎跃”(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的说法。所以,在互译中英作品时, 一定要把握好词语的文化内涵, 否则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

在中英文里, 比喻和联想意义差异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 中国人用鼠, 英国人用chicken 比喻人胆小, 中国人用泥鳅,英国人用eel 表示人滑头;中国人用牛,英国人用fiddle 比喻一个人强壮等等, 另外,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所以,翻译有关比喻词语时, 要透彻理解其在源语中的文化涵义, 然后可根据情况进行套译、直译加解释或者是意译。

六、日常谈话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称谓的翻译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象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 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如父辈的男性亲属, 英语中概以“uncle”称之, 而汉语则有“叔、伯、姑父、舅舅和姨父”等称谓;“cousin”一词也可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姐、表妹”等称谓,因此英译汉时,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此外,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 谦称词或词语,如“××君、××先生、×公、×老”以及“小人、寡人、鄙人”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的尊称、谦称词语。因此, 在翻译时,只好将就按英语习惯表达,译成Mr.××,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 把“某老”译成senior ××,or old ××等等。

(二)客套用语的翻译

各国、各民族都有礼貌语言,但其内容、形式和用法都不尽相同, 这也涉及国情。中国人在路上碰到熟人时, 多半会问对方“吃饭了吗?”或“上哪儿去?”在汉语文化中,这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和亲昵的方式。如果将这两句问候语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meal ?和Where are you going ?那么,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他们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不仅如此, 他们还可能会说,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呢!另外, 两个中国人见面聚会互相介绍时, 通常会说“久仰大名”。如果机械地译成I have heard very much about you.英美人会感到纳闷,他们的习惯说法是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英汉两种文化中客套用语的差异还表现在赞扬及答谢时的回答方面。比如听到别人赞扬,英美两国的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 英美人一般接受赞扬, 而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例如一位美国人称赞某位男青年的英语说是流利, 棒极了。这位男青年反而不好意思, 他按中国习惯回答说“哪里,过奖了”。这样的回答可能被人误解。别人可能认为这位男青年的意思是: 你这么说, 不过是表示客气,并不一定是真心话。所以译这类有关赞扬的回答时, 应按英语表达习惯来说“Thank you.”。在表示谢意的回答问题上, 比如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 外宾说Thank you 后如何回答呢, 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直译为It is my duty.外宾听了会理解成下列意思: 服务员或导游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要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a 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你效劳”之类时客套话。所以翻译(尤其是会话和口译)这类词语时, 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决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直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说话人的意图以及所传达的信息。

七、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 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 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 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 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 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 End ,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 ,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 End 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 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再来看看“apple”组成的两个习语“be the apple of someone’s eye”和polish the apple”, 译者若按照字面上去理解和再现,便会使读者不知所云。只有深挖其文化的沉积和习俗才知前者源出圣经《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 甚至传神。

小结: 关于翻译这一大课题,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是很多的,上文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各个方面的阐述也是比较粗略,但是只有对英汉两国的文化差异有更深的认识于了解才可以在翻译时做到让翻译保留其译作风格,让译文更原滋原味.使得原创者的本意更好的传达给我们广泛的读者,而这些对于一部成功的译文是必不可缺的.5 参考文献:

[1]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 ,(1):25.[2]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59.[3]姚念庚、范岳.《英汉翻译论稿》[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目 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1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

五、比喻和联想意义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3

六、日常谈话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4

(一)称谓的翻译 ············································································· 4

(二)客套用语的翻译 ········································································· 4

七、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5 小结······································································································ 5

参考文献 6

办公室装修

http://

外事翻译的文化差异性 篇6

1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中英茶文化各有千秋, 其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物质文化, 即指茶叶产品的总和以及人们进行茶叶生产的各种方式。具体包括茶叶类型、茶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在中英两个国家, 茶叶物质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点:

1.1.1茶叶种类不尽相同, 中国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六大类别, 还有其他保健茶和各种花茶等, 种类丰富, 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其中, 绿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头好”。在英国, 人们普遍青睐红茶, 更将其奉为“国饮”。这主要是受到英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众所周知, 英国四面环海, 气候常年湿冷阴沉。红茶性情温暖, 英国人一般在红茶中加入牛奶与糖, 将红茶当作甜饮料来品尝。

1.1.2品饮茶点不尽相同。在中国, 茶点种类繁多, 坚果、水果、奶制品等, 只要是食物, 都可以被视为茶点。而在英国, 茶点比较固定, 往往以面食搭配肉类和点心。

1.1.3饮茶场所不尽相同。中国人一般将专门的饮茶场所称为“茶馆”“、茶坊”或“茶社”。英国人对饮茶场所则没有一个固定的称谓。

1.1.4饮茶工具不尽相同。中国茶具造型丰富、种类多样, 鉴于中国人个性含蓄内秀, 所以不少人对古朴的紫砂茶具偏爱不已。英国人对茶具也十分考究, 高雅的骨瓷茶杯、精致的银质茶壶, 再用鲜花和蜡烛进行点缀, 凸显了英国人奔放热情浪漫的个性。

1.2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制度文化, 即指人们在生产茶叶、消费茶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与规范。在我国古代, 统治者对茶叶生产与管理十分严格, 并出台了诸多茶政措施, 这是我国茶文化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农谚中不乏大量的关于茶叶饮用与生产经验的描述, 这从侧面折射出茶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形成的影响。例如“清明发芽, 谷雨采茶”;“立夏茶, 夜夜老, 小满过后茶变草”等农谚, 直至今日, 也散发着夺目的科技光辉。

反观英国, 由于英国本土并不产茶, 所以有关茶叶的谚语少之又少。但是英国也有特有的茶制度文化, 比如给服务员付小费的做法就起源于英国的茶叶制度文化。在早些年, 茶室的服务员将一个上锁的小盒子放在桌上, 盒上刻着T、I、P、S四个字母, 全称是“To InsureePrompt Service” (为保证快捷的服务) 。假若客人想早点得到服务员的服务, 早点享用茶水, 他就要在盒子中放入一枚硬币。至此, 付小费习俗初见雏形, 并逐渐蔓延。

1.3行为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行为文化, 即指人们在生产茶叶、消费茶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可以心领神会的行为模式。以饮茶礼仪为例, 中国人觉得饮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 并非要恪守固定的形式。中国人一贯信奉以茶待客, 客来敬茶;向客人奉茶时, 茶水以七八分满为宜;向客人上茶时, 以右手端茶, 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这些都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敬茶礼仪。

反观英国人, 他们一天要喝五次茶, 早上起床后喝一杯Early Morning Tea;上午11点左右喝一杯Eleven’s Tea;中午吃午饭时要喝一杯Milk Tea;下午五点左右要喝Five o’clock Tea;晚上睡觉前喝After Dinner Tea。饮茶仪式正规而固定, 反映了英国人严谨的个性。

1.4心态文化方面的差异性

所谓茶叶心态文化, 就是人们由于受到茶叶的影响而逐渐衍生出的价值理念、审美情操和思维模式等, 这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很明显, 中国茶叶心态文化, 受到儒家、道家和释家三家文化的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高雅深沉的整体格调。中国人一贯将饮茶视为一种情感释放与精神激励。英国人将饮茶更看作是一种社交手段, 注重一种优雅的品味。

2茶叶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

中西茶文化各具特色, 在进行茶叶翻译时, 需要考虑到各自的茶文化特点, 但是从目前来看, 茶叶翻译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茶叶翻译标准不够统一、忽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生搬硬套地翻译、没有采取正确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这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影响茶叶翻译的效果。在目前形势下, 要进行茶叶翻译, 必须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 否则会闹出尴尬的笑话, 贻笑大方。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茶叶翻译:

2.1统一翻译标准

茶叶翻译的原则是其必须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所翻译的内容是什么, 对茶叶产品进行联想。简单而言, 茶叶翻译应该做到个性突出、悦耳顺口、内涵深厚, 能让读者产生对茶文化一探究竟的欲望。不得不承认, 目前的茶叶翻译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中, 国外不少读者难以从茶叶的翻译中了解到茶叶所属的类别。所以翻译者应该结合中西茶文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翻译, 比如可以将茶分为四大类别, 分别是Non-fermented (不发酵茶) 、Partially fermented (部分发酵茶) 、Post-fermented (后发酵茶) 和Completely fermented (全发酵茶) 。在Non-fermented范畴下, 主要有Green Tea (绿茶) ;在Partially fermented范畴下, 主要有Oolong Tea (乌龙茶) ;在Post-fermented范畴下, 主要有Puer Tea (普洱茶) ;在Completely fermented范畴下, 主要有Black Tea (红茶) 。这样的细分方法尤为必要, 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茶叶的类别, 顺利达到翻译目的。

2.2结合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翻译

中西方茶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出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性, 茶叶翻译应该多考虑英国读者的语言习惯, 使用合适的词语, 以此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例如, 汉语中的“茶”字与其英语相对应的“tea”的概念不尽相同。英语语言已经将“tea”的词义进行了一定拓展, 即“tea”不仅指“茶叶”、“茶树”等浅显易懂的意思, 还特指下午五六点钟的下午茶。再比如, 中国“黑茶”通常被翻译成“Dark Tea”。在英语中, “dark”意指“暗”, 也带有“忧郁的”、“无知的”的意思。如果将“黑茶”翻译成“Dark Tea”, 是很难得到西方人的欢迎的。其实, 黑茶是中国的茶叶特产, 可以直接采取“Heicha”的拼音译法, 这样还能吸引西方人对该茶种的好奇心。又比如, 中国“红茶”的正确翻译是“Black Tea”。这是由于我们中国人更加看中茶水的颜色, 红茶泡出的茶汤显红色;而西方人更加看重茶叶本身的颜色, 觉得红茶的茶叶颜色是黑色的, 所以翻译为“Black Tea”, 如果将红茶翻译成“Red Tea”, 显然是不妥当的, 不符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

2.3采取合适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在茶叶翻译中, 采取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至关重要, 这样有助于事半功倍地完成翻译目标。具体而言,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技巧与方法:

2.3.1直译法。使用这种翻译方法的条件是原语与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没有太大差别, 对相关事物的认知角度、价值理念等趋于一致, 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直译法。绝大部分茶叶翻译都可以采用直译法。比如“武夷岩茶”被翻译成“Rock Tea”, 我们都知道武夷岩茶是于山间岩石上长大的, 使用“rock”一词, 可以凸显武夷岩茶的坚强品格, 而且“rock”还带有动感、激励的含义, 将“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 Tea”恰到好处。还有其他一些茶叶品种也可以使用直译法, 比如将“粉末绿茶”翻译成“Powdered Green Tea”;将“剑片绿茶”翻译成“Sword Shaped Green Tea”, 这样的翻译浅显易懂, 一目了然。

2.3.2音译法, 对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 使用音译法再好不过。在翻译一些比较著名地茶叶类别, 但是又没有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时, 可以使用音译法, 比如将“西湖龙井”翻译为“XihuuLongjing Tea”;将“洞庭碧螺春”翻译为“Bi Luo Chun Spring Snail TaiiHu”将“安溪铁观音”翻译为“Anxi Tieguanyin Tea”等。这样的翻译法还可以进一步弘扬我国的茶文化, 吸引西方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

2.3.3意译法。这种翻译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观念、审美理念等因素的差别, 原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通常不同, 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候, 翻译者就要适当应用增加、删减、改写等手段, 表达出交易意图。比如将“青沱”翻译为“Age BowllPuer”, 这种翻译提供了“普洱生茶”的认识语境。再比如福建“铁观音”茶叶也是使用意译法, 西方人都知道观音是佛教人物, “铁”和“tea”的发音比较接近, 所以将福建“铁观音”翻译为“Tea Buddha”, 就将铁观音这款茶种与中国佛教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 真实呈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总之, 在茶叶翻译中采用意译法, 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力求使信息意图真实展现出交际意图。

3结束语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方面都各有差别, 在进行茶叶翻译时, 要充分考虑中西茶文化特点, 综合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与技巧, 力求真实体现茶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使我国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Halli day, M.A.K.The Notion of Context in Language Education.[M].Ghadessy, ed.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C].Amsterdam:Benjamins, 1999:1-18.

[3]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 识茶, 泡茶[M].北京:中华书局, 2007:30;24.

[4]曹军.语境下的隐喻理解[J].巢湖学院学报.2006.1, 143-147

[5]贺娟.语境对语篇功能的多元制约效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 83-85

[6]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郎天万.语境分析是辨识歧义的重要工具[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9.1, 57-63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篇7

一、价值标准对翻译的影响

在众多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它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并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

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诚的伴侣,怜爱无比。故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为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gay dog(快乐的人),bull dog(硬汉),running dog(乖顺的家犬)等。而狗在中国人眼里却有“仗势欺人”、“为虎作伥”之嫌。故汉语中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如:“狗仗人势”、“走狗”、“狗腿子”、“做人鹰犬”等。

又如在中国,当人们去朋友家吃饭时,饭前男女主人经常会说:“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对于中国人来说,主人对客人说这话是极为自然和恰当的,有“谦虚、好客、请随意”之意。如果这句话直译为“These dishes are not good, please made do with them.”给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的反应可能是“Why don’t you trea guests with good dishes?”英美人则正相反,他们请人吃饭,一定会说这道菜如何可口,那道菜如何美味,即使对自己做的菜没有十分的把握,至少也不会说“饭菜不好”的话。故把原句变通一下,译成“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Please feel a home and help yourself.”这就是汉文化所崇尚的谦虚与西方文化所推崇的诚实、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

二、审美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同一事物,在这一民族看来美仑美奂,而另一民族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视之为丑陋不堪。

wise as an owl意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可能令中国人费解。owl在汉语中是“猫头鹰”或“夜猫子”。两词都含贬义,因为它们的叫声吓人,样子丑陋,因此中国人对它们并无好感,常把它与厄运、死亡、荒凉联系在一起。而英国人则会联想到智慧。在儿童读物、漫画和动画片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俨然一付学者的派头。

龙(dragon),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秘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它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龙体”。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东方巨龙”而自豪。“龙腾狮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一系列比喻无一不是极美之词,它们渲染着热情洋溢的气氛、奋进的力量。所以,成语“望子成龙”中的“龙”意味着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整个句子应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 shine.”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称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常用来比喻邪恶的势力。

三、行为准则对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行为准则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四、生活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所以当出现“core family”和“dink family”这样的外来词汇时,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这种生活模式。

总之,英汉翻译既是英汉语言的转换,也是英汉双语文化的对接,不同语言的转换必须服从一定文化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度,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或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只有这样,译文才能真实地反映原文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汉英语言文化比较[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7.

英汉文化意象的差异比较与翻译 篇8

在翻译过程中, 特别是翻译两种处于不同语系的语言时, 译者总要面对棘手的文化意象这一课题。因此, 要求译者在了解源语知识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文化意图。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此处所言的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在很大程度必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尤其要受到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制约。因此, 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特别是一些已被各民族所广泛接受的文化意象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关键, 也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之一。

2. 文化意象的含义

文化意象 (Culture Image) 是蕴涵文化意义的意象, 它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很强的语境适应性。与文学性的“意象”概念不同的是, “文化意象”消解了“意象”原本所具有的诗意内涵,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说文学性的“意象”是指艺术典型的话, 那么“文化意象”强调的则是这个“典型”所象征的文化区别性。文化意象在文化传播中不但具有象征作用, 而且高度浓缩着文化内涵, 所以文化意象可以比其他形式更感性、更直观、更简洁地表达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内容。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两部分构成, 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其中物象是一种感性经验, 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 是信息意义的载体;而意象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是物象在一定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 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文化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 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文化意象通过语言这一文化载体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规律, 体现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

人们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但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迥异的人文环境, 所以各自的文化意象也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意象的正确理解译文是能否忠实于原文的关键。

3. 英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 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 以及各个民族的早期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 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不同民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意象能心领神会, 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英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就从植物、动物、数字、自然现象及色彩来解释。

3.1 用植物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但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种种共性。纵观两个民族的历史, 不难看出它们相互碰撞, 不断融合, 在撞击中, 寻求文化的契合点。植物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同样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映。如:rose/玫瑰, 在两大民族中, 它都象征着爱情。汉民族情歌《送你一只玫瑰花》和英国著名的诗人彭斯所写《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的差异性, 每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方式又不尽相同。因此, 有些植物在一种文化里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 却只有字面意义, 并无任何联想意义。如汉语言中的“竹”, 以“竹子”构成的成语俯拾即是:“雨后春笋”、“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竹子常用来比喻人正直的品格, 如诗人欧阳修的“竹矣君子德, 猗猗寒更绿”名句。而对于英国人来说“竹子 (banboo) ”只有指称意义, 没有赋予它任何文化色彩。

和“竹”一样, “松”在汉民族文化中具有文化内涵。由于松树不畏严寒, 傲岸挺拔, 在汉语言中常用来象征刚直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所以历代文人自古就有不少咏松的诗句。如唐朝陈子昂的“百尺无寸枝, 一身自孤直”, 以及陈毅的名诗“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 待等雪化时”。在英美语言中, “松树 (pine tree) ”只是一种树木, 仅此而已。

同样, 英语中的“daffodil (黄水仙) ”在英美文化里, 常被用来象征“春天、欢乐”。如下列诗句: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 The Daffodil

在上面这节诗中, “daffodil (黄水仙) ”象征欢乐, 表现诗人在孤寂时从这美好的景色中得到慰藉。而黄水仙在中国的汉文化中却无此象征意义, 有时甚至可以表示为人孤傲、自恋等含义。

3.2 用动物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在动物上也反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由于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互相尊重和互相吸收, 因此, 英汉语在利用语言表达意义、联想色彩等时, 有一些是大体相当的。如fox/狐狸, 两个民族都赋予它“狡猾”的联想意义;ass/驴象征着“愚蠢”;lamb/小羊, 讨人喜欢;wolf/狼, 凶残好杀;pig/猪, 贪吃;deer/鹿, 胆小温顺。

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

人类的共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每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方式就不尽相同, 相同的动物,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蕴。如汉民族语言中的龙、喜鹊、乌鸦、杜鹃, 英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狗等。

“龙”在汉民族的语言中象征着“皇权”, 代表高贵和神圣。在汉民族的古代传说中, “龙”能“兴云降雨”, 以“龙”的联想意义搭配了许多成语, 如“龙飞凤舞”、“龙盘虎踞”、“生龙活虎”等, 而在英美民族中“龙 (dragon) ”却是一个“凶残肆虐”的怪物。

再比如“狗”在英汉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在汉文化中, 狗大都含有贬义, 如“走狗”、“丧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美文化中, “狗 (dog) ”总是含有褒义, 如“You are a lucky dog.”、“old dog”等习语。这反映出英美民族把狗视为人之良友。

“杜鹃”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是一个“啼血哀号”的愁苦形象, 历代文人墨客以它为物象, 创作了不少流芳百世的佳作。如: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杜甫《子规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那堪江上坐, 苦听子规声———林散之《屈原故里》

然而“杜鹃 (Cuckoo) ”这一物象在英美民族文化里, 既有愁苦的意义, 又具有欢乐、愉快的意蕴, 如下列诗句:

O Blithe new-comer!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and rejoice.

O cuckoo!Shall I call thee bird,

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William Wordsworth, To the Cuckoo

在这首诗里, 华滋华斯将“杜鹃 (Cuckoo) ”喻为生机勃勃的春天, 诗人听到杜鹃鸟的啼声而无比欢乐和愉快。

The Cuckoo of a joyless June

Is calling out of doors.

The Cuckoo of a worse July

Is calling thro’s the dark.

———A.Tennyson, To My Brother’s Sonnets

在这首诗中, 丁尼生将杜鹃的叫声和农妇的忧伤相提并论, 可见杜鹃这一物象在英美文化里既有“愉快”的意蕴又有“愁苦”的含义。

英汉文化中都有蝙蝠这种意象, 在汉语文化里, 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但在英语文化中, 它并没有给人以好感, 相反, 它是一个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 与蝙蝠有关的大多带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瞎得像蝙蝠一样, 有眼无珠) , as crazy as a bat (疯得像蝙蝠) 等。

3.3 用数字来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时常借用某一数字来表达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是成功的数字, 是《易经》中代表天地人、日月星合一。此外, “三”与生命的“生”谐音, 因而“三”又是生命和吉祥的象征。再如: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在英美文化中, “七”最受人推崇, 认为是最完整、最幸福、最吉利的数字: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内完成的, 因而一周有七天之分;圣母马利亚有七件快乐和七件悲哀的事等。

3.4 用自然现象来表达文化意象

月亮、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月亮 (Moon) ”在英汉民族中都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景里, 有以月亮为景、抒情的精彩片断。朱丽叶对着月亮吐露了她心中的秘密, 舞台上的月亮, 暗示她和罗密欧的爱情就像漆黑天空中的月亮, 突然而短暂。在汉文化里, 常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喻为“花前月下”, 把婚姻美满喻为“花好月圆”, 月亮在汉民族文化里还具有独特的意义, 如思念之义: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西风, 在汉民族文化里, 常指深秋肃杀的寒风, 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如: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东风在汉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 常用来形容蓬勃的生机, 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言, 更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佳句。

而在西方却相反, 当西风吹起的时候, 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当东风吹起的时候, 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因此, 在英美文化里, 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下列诗句: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Shelley, Ode to The West Wind

诗人雪莱在《西风颂》这首诗中, 把西风比喻为力量, 能摧毁一切, 同时又吹醒了沉睡的大地, “west wind”代表了温暖和煦, 给世界带来新生。

3.5 用色彩来表达文化意象

中西方也会引用某一种色彩表达其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红色”表示吉祥、喜庆, “绿色”表示生机勃勃、万物焕发, “蓝色”表示沉着、祥和, “黄色”表示富贵、威严, “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而在英美民族中的“红色 (red) ”表示残暴、流血, “绿色 (green) ”表示嫉妒、没有经验, “蓝色 (blue) ”表示忧郁、黄色、下流, “黄色 (yellow) ”表示愉悦、欢庆。

4. 英汉文化意象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比较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 在共同的意象上打上了深深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烙印。

4.1 因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 而英汉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英汉语言社会成员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造成同一意象在英汉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含义。例如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汉语说“静如处子, 动如脱兔”, 但英美人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 所以英语“as timid as a hare”译成汉语时要译为“胆小如鼠”, 而不应译为“胆小如兔”。

4.2 因不同宗教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英国人多信基督教, 老百姓常见的建筑物是教堂 (church) , 由于教堂里通常没有可供耗子吃的食物, 教堂内的耗子经常挨饿, 所以英语里产生了这样一句习语:“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相当于汉语里的“穷无立锥之地”。在中国, 佛教比较流行, 老百姓常见的建筑是寺庙 (temple) , 因此, 汉语中有不少借用寺庙、和尚、佛等作比喻的习语, 如“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上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许渊冲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例:“Jone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个句子表面上看上去很容易译成:“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 还玩游戏。”但这是一句误译, 因为它没有译出英语句子的文化内涵, 因而也未能正确地传达此句句子的信息。原来, 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 旧教规定斋日 (星期天) 只许吃鱼, 新教推翻了旧教政府以后, 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 表示忠于新教, 而“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玩游戏”需要“遵守游戏规则”, 于是“玩游戏”也转而取得了“遵守规则”的意思。故此句可译成:“约翰是可靠的, 他既忠诚又守规则。”

4.3 因不同地理环境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人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 反映在语言上自然是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相反, 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 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也占有特殊的地位, 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 并且他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强者时, 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而英语则说“A good pilot is no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fair.” (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见好舵手) 。

5. 英汉文化意象的翻译

5.1 保留法

在翻译过程中, 当一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和另一种语言中同一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相符时, 译者可以直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达到一致的交际效用。

5.2 注释法

当翻译源语中某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时借助注释法, 来帮助读者接受正确的信息。

5.3 替换法

有很多时候, 两种语言的文化意象却是大相径庭乃至截然相反的, 这时原文的文化意象可以用译文的另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寓意的意象替代。

6. 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 实现对等转换。满足文化信息等值传递的翻译才是有效的翻译。

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经验积累的产物和聪明智慧的结晶, 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它是丰富的, 也是生动的。在翻译时, 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真实再现源语中的文化意象, 使读者能同原作的读者在客观上产生同样的感受。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翻译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最好手段。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许渊冲.翻译和翻译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

从翻译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篇9

中国的汉语文字博大精深, 不仅有语音、语调, 而且还包含各种结构, 每个词的组成也都有其特殊的内涵, 即便是同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也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汉语文字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 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 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 是充满了各种想象和真实感情的语言, 它的表达充满了暗示性和会意性。在文章中, 成语、叠词的连用更能表现出行文的气势浩荡。例如:“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 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 平原无际, 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 绝壁断崖, 江河流于期间, 回环曲折, 极其险峻。”这里的“浩浩荡荡”, “一泻万里”, “绝壁断崖”, “回环曲折”, 这些四字格和成语的使用把长江的声势浩大、奔流不息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长江的气势浩荡, 更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而英语多是长句、从句和被动句, 具有形合的特色。 如:The cables are normally made continuous through the tops of the towers, down through side towers, where these exist, and thence into the anchorage. (译文:钢缆一般是连续不断的, 通过桥塔塔顶, 向下穿过侧塔 (在有侧塔的那些地方) , 然后再从侧塔穿越到缆桩。)

此句是典型的长句, 首先它使用了“are made”被动结构。其次句子被三个逗号分成了四个小句。但都是来修饰主语“The cables”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 体现了形合的特点。

而某些句子多使用省略句, 例如:“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are)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are)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有些书是应当尝尝滋味的, 有些书是应当吞下去的, 有少数书是应当咀嚼和消化的。) 当谈论一件事时, 为避免重复, 通常使用这种句型, 这样看起来言简意赅。

二、对习语的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 翻译习语时, 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 ( 等价性 ) 为前提, 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尤金奈达曾说过:“一切翻泽, 包括诗歌和散文, 一定要首先考虑接受者的感受。所以, 从翻译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言, 它的最终目的是评价所有翻译的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 在习语翻译时, 译者应多运用汉语的表现特点, 争取将英语谚语的内涵和风格表达出来, 让人们能更深刻、形象的领会到异国的风俗习语。如: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若不了解当地的风俗将其直译成“要检验布丁, 就要吃一吃”也无可非议, 若加以变通翻译成“亲身下河方知深浅, 亲口尝梨知酸甜”, 更赋予汉语的特色。又如:No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从这些习语的翻译中,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更加注重四字成语的使用, 喜欢用一件相关的事物去比喻另一件事物, 这种间接表达的方法, 使文字读起来更文雅, 也更委婉。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是一个高语境文化的国家。而英语则侧重于直接描述事物的本来面貌, 使读者一目了然,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西方的低语境文化。

三、诗歌的翻译

1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诗歌《无题》的前两联, 诗歌中作者假借春蚕、 蜡炬委婉而深刻的表达出对情人的思念, 那种刻苦铭心的想念让人凄然泪下, 本诗情景交融, 句句都表达出对相见不容易的感慨, 以及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英文翻译如下 :

1 So hard we finally met, yet separated, spring did not last, flowers faded, 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 2 Silkworms produce silk till they die, flame twinkles till the candle runs out, I will love you forever.

解析:该译文将作者的基本心境表达了出来, 只是某些在东方有特定意义的景色和意像, 西方译者不能完全体会, 因此失去了某种意境。如:译文中没有将原诗中的“东风”翻译出来, 因为它在东方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而西方人则体会不到;“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在原诗中虽不存在, 但意译出了作者的心情。 2句中虽将“春蚕”及“蜡炬”按词语翻译了出来, 但是西方人却不一定理解它们在东方人心中所代表的意义, 所以很可能还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 于是译者添加了“I will love you forever”, 作为对理解的补充。

四、翻译中的宗教文化

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 他们相信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上帝, 多有“圣经”, “上帝”, “教堂”, “洗礼”等宗教词汇;许多历史典故则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而中国人则信奉佛教和道教, 多有“玉帝”, “观音菩萨”, “慈悲”等宗教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 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历史典故, 如“大禹治水”, “牛郎织女”, “卧薪尝胆”等。

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 句中doubting Thomas出自圣经, Thomas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 此人生性多疑, 喜爱猜忌, 后来英语中用doubting Thomas来形容多疑之人。了解了该词的文化背景后, 我们便可以将其翻译为:你这个人太多疑了, 我说什么你都不相信 .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 根据基督教的说法, 上帝创造了人类, 而人又来自尘土。所以句中creation代指“上帝”, 而clay指“人类”, 如果我们提前明白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意义, 就可将原文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者 , 他们目睹了生命的呼吸和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不同语言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一种文字到另一种文字转换的过程, 更是两种文化学习、认识和传递的过程。所以在翻译中, 除了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原则之外, 对文化进行研究也是一名合格译者的基本要求, 更是一名合格译者应该有的修养。

参考文献

[1]蔡嘉.从习语的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内江科技, 2009 (4) .

[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篇10

关键词:文化,翻译研究,文化差异

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通常给翻译工作者带来极大的困难。译者需要在深入了解自己文化的同时, 深入了解外国文化, 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可见文化比较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文化差异性翻译的重要性

中国读者和外国读者, 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各自不同。关于中国的事物, 中国读者一看就懂, 甚至引起许多联想, 或唤起各种不同的感情, 外国读者则不一定明白, 更谈不上联想或感情, 因此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应考虑到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例如:

1.1 卫老婆子叫他祥林嫂, 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 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选自鲁迅《祝福》)

Old Mrs.Wei intrduced her as Xianglin's Wife, a neighbour of her mother's family, who wanted to go out to work now that her husband had died. (Tran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ndys Yang)

译者把“当家人”译为“husband”虽失去了原文浓郁的地方称谓色彩, 但却保持了小说当中两个重要人物 (祥林嫂和祥林) 的正确关系 (夫妻)

有人曾按字面意思把“当家人”译为“master of the family或head of a family”.这两种译法都会使英语读者对祥林嫂和当家人的关系产生误解, 从而会破坏读者对整篇小说的理解。

1.2 I was like that ship before my education began, only I was without compass or sounding line, and had no way of knowing how near the harbor was. (from Helen Keller, The Story of My Life)

我在开始受教育之前, 就像这样一条船, 只是没有罗盘, 没有测深绳, 也无法知道离海港有多远。 (庄绎传译)

虽然原文是how near…, 但必须译成“离海港有多远”。因为我们的汉文化常把两点的距离称之为“远”或“遥”哪怕只有一步的距离, 我们也说“一步之遥”而不说“一步之近”。

2 文化差异性的翻译处理

2.1 意译法

当直译无法让英语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时, 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 牺牲意象, 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

2.1.1 她怕碰一鼻子灰, 话到了嘴边, 她又把它吞了下去。 (矛盾《子夜》)

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 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me to her lips.

“碰一鼻子灰”如果直译成英语, 外国读者未必理解其含义, 因此用意译法译作being snubbed。

2.1.2 我要有个三长两短, 你给玉山捎个话! (杜鹏程《保卫延安》)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 let Yushan know!

“有个三长两短”比喻可能发生意外的情况, 因此把这个习语所保留的文化内涵“意外事件的发生”译为“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即可。

2.2 直译加注法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 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也可采用直译。但需要加注释增加解释性的词语。否则英语或中国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

2.2.1蜡月二十三封箱, 把“祖师爷”*请到前台去, 后台冷冷清清, 演员们就更苦了, 要等到年初一开戏了, 才能挣到钱。 ( (选自《新凤霞回忆》)

On the twenty-third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when theatres closed and the patron saint of actors*was invited to the front stage, leaving the backstage deserted, actors were even worse off, unable to earn any more until the reopening on New Year's Day.

“祖师爷”可以按照字面的意思译为“the patron saint of actors”但应加脚注来说明细节。

*This was said to be the Tang emperor Minghuang, who founded the Pear Garden Company of actors.An altar for him was kept backstage, but moved to the front stage when the theater closed.

这样英语读者就会明白这位“祖师爷”究竟指的是谁。

2.2.2 I learned a great many new words that day.I do not remember what they all were;but Ido know that mother, father, sister, teacher were among them———words that were to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 "like Aron's rod, with flowers." (from Helen Keller, The Story of My Life)

那一天我学了许多新词, 也记不清都有哪些词了。但是其中肯定有“母亲”、“父亲”、“姐姐”、“老师”——后来就是这些词把一个美好的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 就像《圣经》上说的“亚伦的杖开了花”一样。译者在译文中加了“就像《圣经》上说的”这样一行解释性的话语就会使不懂《圣经》的中国读者对“亚伦的杖开了花”这一典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3 文化意象与文化内涵的兼顾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内容的问题, 而轻视形式的意义。我们只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 却忘却了形式本身所体现出的重要的文化内涵。谢天振在他的《译介学》里也曾说过这一问题:“在翻译中, 我们往往极强调用读者熟悉的形象去调动读者的联想, 结果就用‘班门弄斧’、‘情人眼里出西施’等过分民族化的词语去翻译国外相应的成语。这样做的结果, 译文是民族化了, 但是于此同时也把人家民族的东西‘化’掉了。”他又强调指出在翻译文化意象时, 它们的内在含义固然重要, 但是它们的形象本身对于读者来说都更加重要, 我们的译者应该把我们原先不熟悉的意象介绍给读者。译者应该相信读者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多, 已经有能力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不仅如此, 他们对于外来的文化还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例如:

2.3.1“他一家子在这儿, 他的房子、地在这, 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周立波《暴风骤雨》)

“Escape?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习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的译法'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既保存了原俗语的文化意象, 有准确传达了原意, 也不会引起读者错误的联想。

2.3.2他咯咯地笑着说:“这叫画饼充饥!” (《汉英翻译教程》第十八章练习题)

Now he chuckled and commented:“That's called'Drawing a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习语“画饼充饥”被译为“Drawing a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保留了原俗语的文化意象, 同时通过这文化形象也传达出此俗语的文化内涵--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结束语

原《中国翻译》编辑部主任罗进德在他的《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文章中指出:“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 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 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 他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 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 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入语言, 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 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 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 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所体现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怎样处理文化差异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在信息转换时译者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天振, 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下一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