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2024-05-08

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精选十篇)

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篇1

一、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因素

(一) 财政拨款有限, 自筹资金不足

目前, 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仍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 虽然高校财政拨款每年都在增长, 但相对于高校快速扩张速度, 仍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这也是高校高额负债, 财务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与学生规模有关, 增长空间有限, 因此, 要提高教育经费最好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筹资。但是, 由于国家配套政策缺位, 加上学校领导缺乏自筹资金意识, 我国高校自筹资金能力严重不足。这加大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二) 预算约束不力, 政府监督不全面

首先, 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人员不足等原因, 政府还不可能有效地对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管, 只能抽查监督。其次, 由于高校不可能倒闭, 高校面临破产时, 政府会给予救助而得以继续存活, 即高校预算软约束, 使高校资金预算缺乏有效约束。再次, 由于高校财务部门编制预算的人力和时间有限, 涉及预算的各个部门参与预算的积极性不高, 加上高校一般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 导致各部门想方设法增加预算数额而忽视实际需要。而且在预算执行中, 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核拨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其余部分只要高校向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备案, 就可自行调整, 使预算执行缺乏刚性。最后, 还缺乏预算执行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这些都降低了高校财务预算的约束力, 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

(三) 盲目借贷扩张, 审查制度不严

由于财政拨款不足, 高校往往通过向银行贷款或内部集资借款来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一方面, 由于国家对高校借款的条件、额度等审查限制较少, 部分高校对自身的偿债能力和发展实力评估不足, 盲目借贷, 大兴土木, 而且缺乏项目监控和成本节约意识, 导致资金的流失、浪费。另一方面, 债权人认为高校的最终所有者是政府, 如果高校无力偿还贷款, 政府会为了让学校免于破产而买单。于是, 对高校贷款也审查不严, 盲目发放, 成为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四) 责任人责任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意识缺乏

1. 高校没能形成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缺乏有效的行为约束和激励机制, 校长拥有管理权和经营权, 但对高校不负最终责任, 责任的承担者最终是政府。

2. 由于高校领导实行任期制, 为了追求政绩, 他们往往更多考虑高校的眼前发展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并且其政绩考核不包括对高校财务状况的考核, 加上高校没有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度, 即使有, 也多为事后追究, 无法及时追究高校管理人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责任。

3. 由于国家预算软约束, 使高校领导者的道德风险加大, 缺乏“开源节流”意识, 挪用公款、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导致高校及高校内部责任人责任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意识缺乏, 进而导致高校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加剧了高校财务风险。

(五) 内部控制不完善, 财务管理水平低

1.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贪污、挪用公款的案件屡屡发生, 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都表明高校在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等控制环境方面的建设还存在缺陷。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意识跟不上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不仅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财务风险, 而且可能直接增大高校财务风险。

2. 高校风险评估不完善。

例如没有综合分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规模, 而是盲目扩张;没有综合考虑政府的资助程度以及自身的偿债能力, 盲目贷款都是缺乏风险评估的体现。

3. 高校控制活动实施不到位。

比如, 财务人员往往更重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 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则比较宽松;对固定资产的建设和购买比较重视, 却会忽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维修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监督程序的不完善, 使高校固定资产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这都是控制活动实施不到位的体现。

4. 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受制。

由于受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工作人员的素质的制约,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这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

(六) 校办企业经营不善, 连带风险增大

某些高校校办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产权不明, 校企的投资者是高校, 其在经营决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都受到高校的干预。其次校企的管理者一般由高校行政任命, 其职位具有行政性, 往往只关注眼前利益, 忽视战略性的整体定位和长期发展。再次, 由于高校缺乏教育经费, 很可能提高校办企业的交款指标, 导致校办企业因资金缺乏, 无法正常投资和经营。这些都阻碍了校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正常发展, 一旦亏损甚至破产, 高校将承担最终责任。校办企业经营不善, 增大了高校财务风险。

(七) 生源竞争激烈, 评估加大资金压力

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高考弃考人数的增加, 民办高校的崛起, 加上出国留学如火如荼, 这些都加剧了高校生源竞争的激烈性, 部分高校生源不足。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均与学生规模有关, 再加上国家规定高校不得随意调整学费和住宿费, 这些都影响了高校资金来源。为保证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政府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 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但政府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筹资能力和财务状况, 采用了统一的评估标准。高校为应对评估, 大量贷款、大量购买设备、盲目基建、高待遇引进师资等, 这些举措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高校的资金压力。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 合理增加财政拨款,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筹资

虽然,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4%, 但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7%。因此, 各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财政拨款。一方面, 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 合理加大投入;另一方面, 高校主管部门和上级部门可通过财政贴息、承担部分高校债务等方法减轻高校债务负担, 从而降低其财务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辅之以征收教育附加费、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空间因受到教学规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 只能逐步提高。学费收入则受学生规模的限制, 银行贷款及其他负债受偿债能力的限制, 只有社会捐赠是最具潜力的筹资渠道。政府应对高校利用社会力量募捐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可以给捐赠者以一定的税收减免和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可制定特殊政策对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募捐的高校予以鼓励, 如在2009年《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 就规定了对中央级普通高校通过基金会实际获得的捐赠给予奖励补助。

同时, 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以及所处环境, 通过引进教学科研人才、完善教学科研设备等措施先集中财力创建学校的特色学科, 然后以特色学科吸引生源, 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更多的财政教育拨款和财政科研拨款, 进一步建设特色学科, 提高办学实力, 形成良性循环。高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不仅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占有优势, 更能使高校获得政府的重视, 取得更多的教育和科研经费投入, 还能吸引社会筹资, 获得社会捐赠。当然,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筹款机构及教育基金会, 制定相应的基金管理运作制度, 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社会人际关系和捐赠资金的管理。

(二) 明晰高校产权, 提高责任意识和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法人权利缺失使高校及高校内部责任人责任意识不强, 政府应借鉴国外公立高校的经验, 转变政府职能, 明晰高校产权, 形成完整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宏观指导:一方面, 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监督体系, 政府可通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监督, 还可引入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另一方面, 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和严格的问责机制, 对违法乱纪行为或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追究责任并严加处罚。通过完善的监督体系和严格的问责机制来促进高校各级领导责任意识和财务风险意识的提高, 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 使高校减少在决策和财务上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从而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三) 完善高校借贷审批制度, 加强贷款管理监督

1. 政府应在全国范围内完善高校借贷审批制度, 设立严格的高校借贷条件, 使高校借贷款的规模更加合理, 程序更加规范。同时, 政府还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支出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对高校借贷款及各种经费的使用方向和利用情况的跟踪监控,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评价其使用效益, 促进高校养成专款专用、勤俭节约、充分利用资源的习惯。

2. 银行应排除政府影响, 单从高校本身出发, 综合考虑高校的累计贷款额度、贷款项目的可行性、贷款用途的合法性、还款来源、期限以及担保等因素, 测算其授信额度。同时, 银行应在还款期内密切关注高校的财务状况, 监督高校贷款是否用于预定用途, 督促高校按时还本付息。这样, 银行的外部监督对高校财务风险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3. 高校自身也应综合考虑自己的资金来源, 判断自身的偿债承受能力, 结合发展需要, 合理确定贷款或内部教职工集资的规模, 防止规模过大增加财务风险。高校应坚持专款专用, 合理使用贷款或内部集资款。同时, 高校应对各项贷款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进行监控、考核、评价, 可将贷款或高校内部教职工集资款的管理情况纳入各级领导业绩考核机制, 从而强化高校领导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控制财务风险。

(四)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校办企业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模式下, 一方面高校承接企业项目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另一方面企业为高校提供研究经费和实践平台, 二者还可人才交流, 双方共赢。因此, 加强校企合作也是高校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改善科研条件的重要途径。理论上讲, 校办企业应更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 能及时将高校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因此, 校办企业经营良好, 不仅能适当缓解高校经费紧张问题, 更能提高高校社会影响力。高校应明确学校和企业间的产权关系, 赋予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自负盈亏, 企业管理人不再隶属于行政岗位, 将其工资直接与企业绩效挂钩, 促使校办企业及时进行整体定位, 并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而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五) 完善预算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 要完善预算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成立预算管理部门, 引进专业预算人员;二是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实施, 预算管理部门全面协调;三是高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 实施全方位预算管理;四是刚性预算执行管理, 严格把关预算支出, 建立和完善高校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 完善预算考核制度,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奖惩, 控制高校财务风险。

2.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代会、董事会、校务委员会在财务决策中的作用, 保障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 应指定高校各层次财务风险管理责任人, 将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责任分级落实到个人, 保障高校财务安全。

3. 高校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健全高校财务部门业绩考核机制和任免提拔机制, 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强化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及时发现和控制财务风险。

4. 高校还应加强资产管理。一方面, 要重视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 另一方面, 应加强实物资产管理。高校应在各个部门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 对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以及报废等严加管理。同时, 对固定资产不定期盘点, 保证账实相符。

(六) 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健全高校内部控制

风险识别是高校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 高校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识别财务风险。风险计量是引入概率论的理念将风险量化的过程, 以此判断是否需要对高校财务风险加以控制。高校财务风险计量的方法有客观概率法、标准差法、敏感分析法以及VAR法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信息化为基础, 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 对高校潜在风险实时监控的系统。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高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应合理设置临界值, 财务预警指标一旦超出临界值, 应立即警报, 及时找出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利于高校主动管理财务风险, 有效评估财务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财务风险。

总之, 内部控制好, 不仅能保证高校正常运转, 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还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恶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 高校控制财务风险需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让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都由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加以控制, 同时应考核监控高校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 通过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专业机构加以评价并提出相关意见。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 高校进入快速膨胀时期, 财政拨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 自筹资金占学校办学经费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 财务管理不力, 开源节流意识淡薄, 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等原因, 使高校财务风险日益突出。我国高校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是:合理增加财政拨款,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筹资;明晰高校产权, 提高高校责任意识和财务风险意识;完善高校借贷审批制度, 加强贷款管理监督;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校办企业的竞争力;完善预算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健全高校内部控制。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管鹏.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 2011 (11) :68-70

[2]夏莹.高校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J].财会通讯, 2009 (6) :126

[3]孙志国.办学规模扩大背景下的高校财务风险分析[J].会计之友, 2011 (1) :73-75

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篇2

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风险成因分析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国家和社会不断增加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建的投资,高校基本建设规模日益增大[2]。为了维护国家与高校的利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开展了基建审计工作,在节支增效、规范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3]。但同时,由于基建审计所涉金额大、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广、审计周期长等特点[4],又使其成为高校审计风险的高发领域,这给高校审计工作既带来了新要求,又增加了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难度。为此,笔者结合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审计的工作实践和国家有关法规[6],对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管理及实例进行分析探究,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工程审计风险管理定义及模式

风险管理[1]是指一个组织为达到其目标而确认和分析相关风险,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管理的过程。任何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来自组织内外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

风险管理包括三个主要阶段[9]:

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管控。

审计风险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审计风险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审计部门对风险进行识别、估计、衡量、控制等一系列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高校基建审计的风险因素来自各个方面,且基建审计的风险贯穿建设工程整个周期。

基建审计是基本建设经济监督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建设单位为了避免建设风险并对建设项目进行管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由审计机关或社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对建设单位投资过程(包括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以贯彻国家投资政策,维护国家、学校、施工等单位的合法权益,如实反映造价,促进加强管理和廉政建设,降低建设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竣工结算审计风险分类

竣工结算审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及规定的计算规则,在准确计算工程数量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及地方定额站颁发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设计文件、变更费用及签证为依据,对施工单位依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完成全部承包工程,并经有关部门验收质量合格后,向建设单位提供的结算费用进行审计。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是指在竣工结算审计过程中的一种不确定状态。

从结算审计特点和实践的不同角度,竣工结算审计风险可作如下分类:

2.1 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固有风险、审核风险、复核风险三类:

①固有风险是指与工程结算审计主体和审计人员审核无关固有的风险,比如政策、法规、文件、定额、标准、计价规范等,是外部环境及因素引起的,固有风险形成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审计人员只能理性认识而无法有效控制和影响固有风险水平。1234下一页→ 审计论文文章②审核风险是指与工程结算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审核直接相关并且通过审计努力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由审计主体和审计人员行为等因素引起,审核风险形成也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样也是错综复杂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审计人员既能理性判断和评估,又能有效控制和影响审计风险水平。

③复核风险是指对工程结算审计人员审核的工程有关资料包括审计方案、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和最终成果是否完整、科学公正的风险。

2.2 按审计风险能否控制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①可控风险是建设工程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中,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完全可以控制风险水平高低。竣工结算审计风险中,审核和检查均属于可控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只要能认真按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审计资料认真制定好实施方案,遵守审计程序、严格审计标准,合理运用方法、规范,做好审核的复核检查,就可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这种风险。

②不可控风险是指建设工程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其审计风险水平高低,不属审计人员原因所引起的风险。审计主体外部、建设单位控制管理水平、未审风险等属于不可控风险,对于这些风险审计人员应认真理性分析和评估,并采取一定方法和措施加以防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风险,从而提高建设工程审计质量。

2.3 按审计风险形成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审计主体潜在的风险、审计客体存在的风险

①审计主体是指在审计活动中主动实施审计行为,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审计主体贯穿着审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始终,对审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审计主体引发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基建审计工程中,因观念技能、人文技能、专业技能等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

②审计客体即审计对象,是指形成工程结算书所涉及的甲方管理部门、乙方的施工单位、监理及设计单位。审计客体产生的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对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或因工程建设失控、提供资料不全、有意作弊等导致工程结算失真而形成的审计风险。

下面就按照审计主体、客体的分类方法进行结算审计风险的具体分析。结算审计风险成因分析及案例

3.1 审计主体形成风险及原因

①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形成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审计技能及工作经验等业务因素是制约工程结算审计风险的重要依据。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如果专业水平欠佳,审计技能生疏、工作经验不足,对审计的客观把握能力就越低,揭示审计客体结算资料的虚假内容及提出相关问题的本领就越差,工程结算审计风险就越大。

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及职业关注欠缺形成的风险。在实施结算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以及职业关注缺乏热情,使工程结算审计数据不详实,依据不充分,导致工程结算审定的金额不准确的审计风险。

③审计方式不适应审计客观要求形成的风险。由于工程结算审计多是事后审计,工程建设期间大部分材料的价格在不同时段、不同品牌之间往往差距较大,使得工程结算准确性和合理性不足,因而导致审计建议、意见不恰当的审计风险。

④审计程序和方法形成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未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必要的审计程序,选择最佳的审计方法,实施结算审计以及并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已存在差错或漏审的风险。

⑤审计质量保证体系没有发挥作用的风险。工程结算审计是一个动态的群体系统活动过程,是由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技巧、审计对象、审计环境五大要素组成的。这五大要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审计风险的高低。如果不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复核、审核工程结算审计底稿和结论,错审和漏审的风险概率就会加大;如果审计风险责任追究不落实,没有形1234下一页→ 审计论文文章成有效的奖惩机制,审计人员就缺少防范审计风险的自觉性,审计风险就会重复出现。

3.2 审计客体形成的风险和原因

3.2.1 施工、设计、监理单位造成的风险和原因

①施工单位结算编制人员专业水平欠缺,结算价款出现;失真;形成的风险。施工单位结算编制人员由于对定额综合理解不彻底,不遵守计算规定和规则,高套费用定额,从而造成工程结算价失真。如某测试中心大楼改造工程,木门窗硝基清漆定额,施工单位结算套用饰5-146定额子目,单价为131.56元/m2;正确应套用饰5-154定额子目,单价为59.63元/m2,仅单方造价每平方增加71.93元风险。

②结算书编制不准确,高估、虚报和抬高工程结算价格的风险。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预算管理人员把工程预算造价做到高于实际造价,施工期间利用建设管理单位缺少监管,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导致审计风险加大。如某工程通风空调新增调节阀,施工单位报批品牌为德国合资;妥思;品牌,而现场实际安装却为上海;双龙;品牌。

③施工总承包与专业分包合同界面管理的风险。由于施工总承包与专业分包合同界面模糊,导致工程实体界面连接不顺畅、组织界面管理混乱,给工程造价带来了风险。如某教学中心总包与幕墙专业分包合同界面的原因,导致实体界面主楼门厅、阅览室外围及室外楼梯连廊室吊顶连接不畅,使单项工程造价增加达18万元。

④设计单位不按规范设计形成的风险。由于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的工程量没有系统性、关联性,无法用技术指标或对应项目数量检验,成为增加工程造价的主要风险点。如某学院262m2多功能会议厅,出入口的2扇玻璃隔断带无框玻璃门(1.55m×2.22m),设计单位原设计为全钢化玻璃地弹簧门,安装后发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拆除重新设计改为双层夹膜防爆钢化玻璃门,这种不按规范要求设计造成的损失,却被签单列入结算。

⑤监理单位未能认真履行职责的风险。监理人员因缺少专业知识和责任心,造成竣工验收签证不实,对隐蔽部分的主要材料缺少核对和验收记录,结算时突击补办的签证,往往数量多记、甚至根本没有发生也列入结算,导致工程结算虚增。如某教学楼实验室改造工程,变更签证单监理工程师笼统签上;情况属实;,未写变更部位、为何变更、谁主张变更、应有谁承担变更费用等重要信息,导致竣工结算审计风险。1234下一页→ 审计论文文章3.2.2 建设管理单位形成的审计风险和原因

①建设管理单位施工签证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工程结算审计风险。由于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缺少足够的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现场签证不按审批程序、文字表达不清楚、手续不完整,导致结算造价严重超合同价的现象。如某电子楼屋面防水卷材,施工单位分项投标报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即招标为;月星;3mm聚酯胎APP卷材,施工单位报价为14.00元/m2,施工单位通过设计变更签证,改为1.5mm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价格为22元/m2,单方造价增加达10万元。

②建设工程前期工作未能足够的重视,形成的结算审计风险。建设管理单位由于对工程建筑物前期的结构、布局和使用功能的论证和分析工作不够充分,在没有设计蓝图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招标,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以后的变更埋下了后患,最终导致中标价流于形式,结算时只得以签证为准。如某中心实验室改造,原立项审批35万,由于施工期间设计方案、功能、规模不断地调整,严重超预算,造成结算价为138万元。

③建设管理单位内部控制执行不力造成的风险。施工单位将原合同内工程范围减少和未实施的工程未扣减,多报错误的工程结算,未被甲方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防止、发现和纠正。导致工程造价增加。

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篇3

关键词 高校 贷款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自1999年以来,大规模扩招使高校产生了扩大基本建设等强烈要求。银行贷款成为高校重要的筹资渠道,但同时,巨额贷款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增加了高校贷款风险。本文对高校贷款的现状、原因做了阐述,并与国有企业的贷款风险成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若干防范贷款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 近年来高校贷款的基本情况

目前,高校大量贷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许多高校对贷款规模、偿还能力没有统筹考虑,缺乏科学慎重的态度。据统计报道,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校面临债务风险。“截至2006年底,湖北全省76所高校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有146亿元。据测算,2007年至2010年全省高校贷款需求尚有162亿元,其中新增81亿元,短期贷款置换国家开发银行贷款81亿元。仅华中科技大学内债就达6亿元,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贷款余额20.3亿元”。据审计,“黑龙江省的17所省属高校18个基建项目共花费80多亿元,其中贷款资金占整个建设资金近60%,高校自筹资金20亿元,财政拨款只有3亿元”。 面对如此之大的负债风险,有人认为高校已成为我国高风险行业。

2 高校贷款及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2.1 高校贷款的原因

(1)招生规模扩大。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必然,虽然提高了国民素质,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内需,但扩招也直接导致高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2)改善办学条件。高校需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规模,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觅新地建设新校区。此外,国家教育部施行的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评估方针包括“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其中强调了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加强校园建设和各项教学仪器设备改善。为了满足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达标或创优的需要,只有贷款才能改善办学条件。

2.2 高校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1)国家经费不足。国家财政对高校经费投入并没有同步增长。至2005年,我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万亿,但教育投入一直排在3%左右。

(2)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高校领域。《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事业单位内涵作了界定,其核心要素为“国家举办”、“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等,高校属于此界定范围。国家对高校的编制、经费、工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

(3)高校贷款管理责任缺位,对领导的政绩考核不到位。高校贷款普遍缺乏责任人制度,各高校普遍缺乏还贷机制。高校产权关系和资产管理存在体制性问题,产权关系不清。虽然公办高校名义上的所有人是国家,但并没有股东的职权,也无法对代理人即高校领导层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造成了与国有企业相同的问题,即所有权人缺位,代理人“内部控制”。如高校领导在任期间,为了学校的面子问题,举债搞一些形象工程,领导的业绩有了,至于贷款能否偿还他就不管了,增加了贷款的道德风险。

(4)与国有企业贷款风险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从负债经营的背景来比较,高校和国有企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获取資金,高校与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相同的;从融资方式来比较,高校属于政府公共事业领域,融资形式比较单一,而国有企业融资选择余地远远比高校大,除银行长、短期借款,还可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从贷款利息产生的效应来比较,贷款势必产生利息,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借款费用的归集处理有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途径。

3 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对策

(1)加大财政投入。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体,包括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财政拨款作为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教育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财政拨款准时足额地进入高校。

(2)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政府首先要对高校的经营风险有比较清晰的规定和评估;其次要据此对高校的合理负债规模进行界定,这样作为高校自身就很清楚自身有多大的偿债能力;再次,银行在放贷时应充分评估各学校学生生源、财务收支、声誉、偿债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贷款发放的方式与规模,防止过度发放贷款。

(3)完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银行应有效控制对高校的贷款总量,对超过最高警戒线的高校,应通知相关教育及财政部门,并停止其向银行贷款。此外,还要进一步创新完善高校贷款控制和风险评价体系,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要从根本上化解高校贷款风险,还需借鉴国外办学经验,“采取‘以物养物’形式或发行教育债券,即以学校的自有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或者向社会公开发行教育债券”。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推行以下方式:

(1)盘活存量资源。高校可通过推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资源,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功能布局调整和土地整理等方式,利用地价级差对不同权属、不同用途、不同区域的土地进行交换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2)发行教育彩票。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引导社会闲散资金的使用方向。

(3)强化财务管理。英国的伯明翰大学等高校,无论是在预算管理还是资金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缜密的制度,各财务部门的服务意识相当强,从高层领导到财务部门,各个岗位设置合理,有利于相互监督; 英国高校的年度决算报告也像上市公司那样,按照统一格式对外披露,有利于社会对高校的监督,正是这些严格而又完善的制度和体系,致使高校具有较强的贷款风险防范意识。这些成功的经验,不妨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有批判地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静.高校贷款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 杨肃昌.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黄小霞.企业规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控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建新,吴非.高校贷款的风险及防范.会计之友,2006(29).

[5] 霍彩珍.高校银行贷款的风险及防范.会计之友,2006(26).

[6] 万宇洵.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财会通讯,2006(3).

[7] 张青兰.浅谈高校巨额贷款的源动力.事业会计,2007(4).

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篇4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 使得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学校不再单纯依靠于政府的宏观管理, 而是要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建立自主办学的新体制。这就使得高校办学资金的来源多样化, 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 它也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由无风险变得有风险, 从而需要高校实行财务风险管理, 并在切实加强并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 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营管理, 推动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高校财务风险的定义, 对于我们确定和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边界等问题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目前来说, 大部分学者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定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界定, 这就是负债风险、不确定性、运营质量风险。就负债风险而言, 有很多种版本的定义, 笔者认为, 负债风险主要指的就是学校因举债而带来的筹资风险。就不确定性而言, 学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校财务状况表现出的不稳定性, 往往是由于资金运动而造成的风险。从运营质量的风险来看,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指的就是筹资和投资风险, 还包括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带来的深层次风险。因此, 我们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界定应该包含这三个方面的视角, 但主要指的是筹资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不同于一般企业面临的风险, 这是由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特殊性决定的。一般来说,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根据财务活动环节进行划分, 高校财务风险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形式;根据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来划分, 高校财务风险有结构性财务风险、资金运作财务风险、制度性财务风险;根据财务活动的特点来划分, 高校财务风险有高校收入风险、债务风险和校办产业风险。事实上, 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从总体上来看, 存在着总体失衡的风险, 从高校资金运作的细节上看, 存在着金融创新风险, 还存在着高校对外投资的财务风险和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新校区建设带来的银行货款规模膨胀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因此, 有些学者认为高校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是一样的。然而, 高校财务风险不仅有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还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财务风险, 这就是高校不存在流转环节的财务风险。根据这样的观点, 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就是潜伏期、隐蔽性、评价困难。但是, 由于高校与企业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主体, 因此,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 其财务风险与企业是不一样的, 它的财务风险具有独特性, 这就是潜伏性、隐蔽性、难评价性、客观性、高危害性、可控制性。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更多的是支持第二种观点。事实上, 高校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看, 财务风险就是各类风险的货币化表现, 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因资金筹措、投资和日常运营所面临的风险。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其财务风险的性质更接近于狭义的财务风险, 其具有客观存在性、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相关性等特征。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自从教育体制发生改革以来, 就具备了法人资格, 一方面它扩大了高校的自主办学权, 但另一方面, 也使得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的潜在可能性。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 就是高校产权不断明晰的过程, 高校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所需的经费除了原先的政府拨款以外, 更多的要靠自己开辟多个渠道来筹集, 这就使得具备了法人地位的高校面临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其原因如下:从外部原因来看, 经济体制的转变, 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投资方式的变化将高校推到了市场经济大潮中, 加大了高校的筹资风险。扩招政策使得高校面临了就业难等难题, 如果解决不好, 将大大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 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收入。此外, 高校的师资也是关键因素, 各个高校之间的师资争夺战也是如火如荼, 一些优秀教师流向国外, 造成了人才流失, 也是投资风险。那么, 这些外部因素都使得高校面临了不少财务风险, 尤其是资金瓶颈使得高校大量举债, 造成了巨大的债务缺口, 这种财务风险是严峻的。从内部来看,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基建规模过大引发巨额贷款, 高校筹资体系不完善, 高校内部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人事制度的僵化也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滞后都是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那么, 高校到底该如何来防范财务风险?具体对策如下:

(一) 建立高校财务预警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必然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高校应该切实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指标系统。具体而言, 高校首先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然后,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高校应该从总体上来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不能盲目举债, 要尽量使得负债经营的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金成本率形成大于等于的关系, 以确保到期能够偿还本息。同时, 高校还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债务清偿能力, 配置合理的举债程度。那么, 高校一旦建立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以后, 就可以实时监测财务风险的信号, 一旦发生预警, 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分散风险。

(二) 高校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当前,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基本国策, 高校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这项基本国策。我们说, 高校的发展应该是又快又好, 但前提条件是不能损害后人的利益。事实上, 高校的发展应该处理好当前、长远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实行高校内部的生态平衡和与社会的外界平衡。高校还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整体发展与改革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努力把当前的需求与长远的、未来的需求统一起来, 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让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走向深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 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建立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加强和规范无形资产的管理,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价体系, 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此外, 高校还应该切实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等方面强化管理, 努力使得高校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找准、确立、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重视自身内部的建设与外部的防范工作, 从根本上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当然, 高校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无论是学校高层还是普通职员, 都要切实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来防止主观臆断, 选择最优化的决策方案来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四) 高校应该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学校管理制度特别是内控制度的建设, 最大限度地护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利益。

具体来说, 高校应该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 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高校法人组织结构, 从权力设置上规范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制衡关系, 加强学校内部控制建设, 保证各项事业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强化会计、审计、预算等专业控制方法, 搞好综合财务预算, 规范基建项目工程、重大物资设备采购招标, 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 合理安排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比例, 加强高校办学成本核算, 提高办学效益,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开展多层次办学, 分散财务风险。

四、结语

总之,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就是从银行贷款而带来的筹资风险。高校不仅要意识到, 利用银行货款进行建设和发展, 是缓解事业发展与经费短缺矛盾、实施超常规发展基本战略的需要, 是满足银校合作的需要。但是, 高校还应该充分地认识到, 利用银行货款进行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这就是说高校是非营利组织, 而非生产单位, 缺乏不断增长的资金保障机制, 无还款保证。还款压力将影响学校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高校财务状况指标弱化揭示了贷款风险性。因此, 高校要走出从银行贷款的筹资风险, 就要切实改变对这种方式的认识误区, 货款项目要经过充分的论证, 货款操作方案要切实可行, 管好用好货款, 提高信货资金的投资效益, 从而有效防范各种财务风险, 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日益增大。本文将围绕高校财务风险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介绍了高校财务风险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并在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成因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应对这些财务风险的措施, 以期能够为高校财务管理做好风险防范的准备工作, 加强高校在新教育体制下的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风险,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曹升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08

[2].林立妍.陕西省属高校财务风险综合评价与预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8

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现代化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医院作为一个经营主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之也给医院带来了多种风险,其中财务风险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才能使医院稳定经营,在最大程度上为人类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 风险成因 防范对策

财务管理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院这个经营个体中也不例外,所以医院有必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做到有效防范。所谓医院财务风险,一般是指医院在从事各项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得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是前期的投入不能有效收回从而遭受损失。现对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对策做简单分析总结。

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多种多样,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部的原因主要是风险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不到位等等;外部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实施变化及各种现代化医疗机构的出现对医院的冲击很大等等。不同企业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医院财务风险状况也是如此。整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多变不定

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对医院的财务风险有重要影响。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进步,各种政策的变化及实施,还有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促进医疗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对医疗产业的顺利进行提出挑战。由于医疗市场的开放,各种新型医疗机构的出现以及国家对医疗市场的调整,都对医院的经营发展、财务管理产生一定风险。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

医院的财务制度是医院正常进行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旦财务制度出现漏洞,缺乏严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医生的行为无法得到控制,有可能出现医生开高价药给患者,从中获取利益,长期下来对医院的财务造成风险并使医院失去大众的信任,影响医院的发展。

(三)对财务管理缺乏重视

医院领导对财务管理缺乏全面的认识,重视度不够,简单的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管钱而已,没有对财务做出很好的规划及合理的管理利用,致使财务缺少管理并产生一定风险,这种影响是长期全面的,对医院发展不利。

(四)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到位

只要有财务,就会有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准确,难以做出准确有效的对策应对财务风险;大多数医院对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足够全面的要求,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足够的热情,甚至对工作已经麻痹,并且认为这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可以了,正是由于管理人员的这种意识,使得管理人员不能客观、公平的做出判断。

二、医院财务风险预防措施

(一)关注外部环境,建立健全的医院财务制度

外部环境正在不断调整,医院领导要关注研究国家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对医院的投资、经营、成本以及投入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及分析预测,制定出相应的各种应变措施,使医院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医院的应变能力。医院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医院内部财务制度,完善各种财务管理规章,对医院各部门的财务职权和职责实行合理的分配,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任务分工,相互制约、有效的监督和执行,强化预算管理,减少理财漏洞和资金浪费。同时规范医院工作人员行为,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同时,要注意借鉴同行业的管理方法及发展成果,努力提高医院领导的管理能力。

(二)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

医院领导必须在思想上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充分认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并努力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对财务工作人员给予关心和支持,激发他们对工作热情。医院发生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院管理层缺乏风险管控意识,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因此,医院在日常工作管理中要培养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防控水平,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从制度上约束财务人员,并制定相应专业考核制度,一定时间考核一次,加强、督促和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三)加强收支管理及规范债务管理

医院要对医疗收入做好管理及利用,建立完善的医疗收入系统,对收入的流程要掌握清楚,加强管理,对支出加强监督,合理利用,防止医护人员私自收费及不利于医院的行为,并欢迎大众监督举报,对违规人员进行严厉处罚,改善医院的整体环境。医院要注意控制医院的债务规模,这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医院的债务规模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管理规模、财务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所以,医院必须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对债务的规模进行管理控制,使其处在可控范围之内,防止债务这一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医院是高风险、高科技、高难度的一个行业,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控制显得极为重要。因此,要把财务管理放在首位,加强医院的财务风险意识,从外部和内部有效的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加强医院财务风险预测,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增强医院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提高其经济效益,使医院能够稳定生存,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这已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怡.新医改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2]薛小红.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J].新疆中医药,2013

[3]戴经斌,奉雪原.新环境下医院财务风险及其防范[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浅谈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成因 篇6

摘要: 各类高校的财务管理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步伐,亟待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在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途径。以期为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提供切实的条件和保障。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16—02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管好用好学校投入,如何提高效益、减少浪费和损失,其重要性日显突出。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系统逐步完善,从而使高校财务管理跨上新的台阶。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1.高校筹资渠道多样化。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不再完全财政拨款,筹资渠道多种多样,各方经济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多元化。高校扩招,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直接投入越来越少,高校作为独立法人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相对应的办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接受投资机构的投资基金等现代融资手段在高校筹措办学资金过程中被广泛运用。

2.财务工作中心的转变。市场机制在筹集办学经费中的引入和“两制”的实施,使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中心发生了转变:财务工作由以核算为中心转变为以管理为中心。“两制”的实施,使财务人员普遍认识到了财务工作是“管”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于是各高校的财务部门内部设立了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精干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学校财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3.高校投资意识不断增强,投资活动多样化。高校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可根据国家的规定,将其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进行投资。通过有效投资,可以开辟新的财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校投资存在特殊性,由于高校与国家有着事业任务和财政拨款的关系,同时高校享受着国家优惠政策,因此,高校投资管理既要考虑投资报酬率的问题,又要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责任和义务。

4.高校后勤社会化和投资活动多元化。高校后勤企业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创业,逐步成长壮大,不但大大提高了对学校的综合保障能力,而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减轻学校负担,并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不少高校不断从学校行政体制下分离出来一些教辅单位组建高校后勤企业,归属后勤系统管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知识产权专利化,高校出资创办实体、公司、试验基地以及为企业提供研究、开发劳务等经济活动十分活跃。

二、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巨额贷款,负债率高。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允许向金融机构贷款。因此,很多高校抓住机遇,成倍扩大高校规模,一次征学校建设用地数千亩。而国家教育投资不能满足高校扩建的要求,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而大部分高校现在面临的挑战是:教育经费不足,学校规模扩大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巨大的经费缺口。这些高校建设规模一味求大,盲目借款,盲目扩张,不顾自身还贷能力和财务风险,使得高校负债累累,有的高校已亏损运行,游走在“破产”的边缘。

2.高校未进行成本核算,投入和产出无法相匹配。在旧的经济体制下,高校经费全部靠国家财政拨款,不存在成本核算。现今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资金压力,与企业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似点,同样需要开源节流,同样需要注重管理。高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同企业一样重视经济效益,要采取既经济又有效的办法培养处高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实现“人才”的经济效用最大化。几十年前,关于高校核算教育成本核算问题,一度成为高校财会理论研究和食物操作共同关注的焦点,时至今日,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高校成本核算制度,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工作也没有得到全面开展,公立高校更是一片空白。

3.高校薪酬制度问题。根据湖南省五所高校的相关资料调查,其薪酬支出与事业支出的情况:薪酬支出已占事业支出的50%以上,这一比例已非常高。如果要化解高校债务,高校薪酬不是要提高,而是要降低。这个结论,显然与高校的实际情况与教职员工加薪的呼声是极不协调的。今年来,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越发迫切,各单位纷纷用优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导致高校优秀人才的流失,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4.后勤社会化经济活动不合理。高校的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后勤改革的目的存在偏差,各级成员的认识存在差异;二是学校尚未具备后勤社会化的条件;三是未按规定编制经费预算,各项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四是后勤承包管理机制不完善,经济合同的内容和签订程序违反相关规定;五是后勤实体人员未按协议要求与学校分离,或未实行独立核算等。高校的后勤部门易出现贪污、挪用公款的犯罪,都表明“账外账”违纪资金数额之大,涉及部门之广,发展速度之快,诱发经济犯罪案件之多,危害程度之深,己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高校内部各项改革的进程。

三、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成因的分析

1.高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授权批准制度不完善。首先,部分学校的重大对外投资虽然由学校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但仍是一支笔审批,未实行集体审议连签制度。某大学资产管理部门采购中心主任“一支笔”一次就可审批100万元。这正是高校管理部门在周全审批等环节的风险管理失效所致。其次,缺乏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但由于财会部门介入不深,也不能对投资项目所需资金、预期现金流量、投资收益及投资的安全性等进行测算和分析。再次,对投资工程项目业务未制定控制流程,若遇工程项目或内容变更等造成价款支付金额发生变动时,往往缺乏追加预算程序等控制规定。上述情况往往造成高校建设成本过高、建设资金匮乏、不断寻求新贷以还旧贷而落入不顾筹资成本高低、筹资渠道是否合法合规的恶性循环。

2.观念、理论、制度等方面的成本核算瓶颈分析。在思想观念上,高校也不核算送出毕业生的收入回报,核算成本没有理论上的必要。如此,高校不存在成本问题,也没有必要核算成本,便成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理论上,高校培养成本和高校运行成本等概念也时有出现。概念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和操作中的混乱,甚至是无法操作。此外,关于高校成本核算对象的讨论就没有间断过。主要观点分别为,以学生为对象、以学分为对象、以教育服务为对象。事实上,基本的前提尚未统一,谈何实践操作?在制度上不相适应。现有高校财会制度,已是比较规范的制度体系,这里只讨论具体的核算制度即会计制度。当前,高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进行成本核算,只能以应计制为基础,确定支出。显然,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3.薪酬问题分析。一是高校人力资本地位与收入不相称。目前高校老师的工资水平造成高校关键性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富余人员流不出的现象,弱化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教师队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实行预算管理,工资收入的增长难以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保持同步,造成高校人力资源严重流失。2003年对全国95所高校的调查表明,1989—1999年补充的青年教师流失了27%。二是薪酬结构不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只体现了短期激励作用(提高年收入水平),如何进行长期激励仍然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制度和办法,这显然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

4.后勤管理问题分析。高校的账外资金主要有这么几种:各类办学收入和住宿费被有关专业系部截留;各部门巧立名目私下收取学生的有关服务费用;应按规定上缴学校的培训费和图书、教材折扣费等;各二级核算单位及非二级核算单位和校办企业应上缴学校的各项对内对外服务收入;擅自出租学校校产设备的收入;变卖学校资产设备的收入等。一些学校的有关部门无视国家法规,部门自收自支,办学及其它各种收入不上缴,从而造成学校财力分散,资金使用效益差,使得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同时还导致了学校的国有财政性资金严重流失,以及给国家宏观调控和学校的重大决策造成误导等危害。高校在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局面形成后,一些高校的个别部门借机“搭车”,乘机乱收费,如学生办各类证件收费;有的职能部门截留学生培养费及各种收入;有的用学校的设备、场地在校内部门之间创收,同时学校资产学校出资租用而部门收益的怪事屡屡出现,部门私设“账外账”及“小金库”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导致国家财政职能和学校理财职能部分丧失。

参考文献:

[l]次晋萍.加强预算管理防范资金风险[J].会计之友,2006,(6).

[2]索俊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7,(7).

[3]房永明.加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4).

[4]杨庆英.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

[5]朱炜.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J].财会月刊,2001,(3).

[6]马毅.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财会,2002,(3).

[7]朗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8]张海涛,谢奕玲.高校贷款问题初探[J].理论研究,2007,(4).

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 篇7

1 政府为高校贷款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1.1 政府从法律上允许高校多渠道筹资

一方面, 金融体制改革为高校贷款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 为了使高校能够得以良好发展,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国家为高校向银行贷款提供了法律基础, 通过立法鼓励高校利用金融、信贷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除了政策许可外, 政府还为高校贷款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1.2 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无法满足高校扩招的需求

首先, 高校扩招引致的巨大资金需求。高校数量不断增多, 招生数量迅速扩张。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 高校的扩张也必然要求办学条件的相对改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都必须按照相应的比例快速增长, 面对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 按照保证教育质量的平均标准计算, 而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 还是师资队伍建设,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高校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在高校的资金来源中, 政府拨款和学杂费收入约占高校经费收入的90%左右。虽然近几年政府的教育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与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比, 资金投入比例增长速度缓慢, 无法填补建设资金的缺口。而且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额与义务教育投资额相比, 高等教育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已经占用了过多的财政资金, 因政府投入到高等教育的经费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自1989年开始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来, 高校学杂费收入的比例快速提高, 但国家已逐渐对收费标准开出“指导价“, 在适龄入学人口开始保持平稳后, 今后学费收入总额不可能大量增加。从学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来看, 我国的收费标准已经偏高。因此依靠提高学费而扩大高等教育资金筹措能力的潜力亦很有限。这样由扩招导致办学规模的扩大、投入需求增加而产生的资金缺口, 无法通过财政拨款、学生缴费这两个渠道来弥补。最后, 高校支出逐年快速增加。近年来, 物价支出不断上涨, 高校刚性支出只增不减。同时, 各高校普遍进行校内分配制度改革, 各种攻公关性支出和分新老校区办学而增加的成本, 加大了人员经费的支出, 使高校的支出呈高增长状况。还有各种社会摊牌名目繁多, 虽不能列入正常预算, 可又不得不开支, 如收房地产登记费、排污费、电力煤差价、自来水附加费等不断增加的各项支出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扩招背景下的资金短缺是贷款发展成为高校必然选择。

2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成了高校贷款建设的隐形推手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推行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开展教学评估以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以评建工作为契机, 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 高校的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为达到评估要求的指标, 负债建设成为许多高校的无奈选择。在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不能满足资金缺口的条件下, 高校为了达到评估指标, 保持招生规模, 必须通过贷款来满足相关软硬件的要求。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高校评估在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 也使得高校贷款发展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

3 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使得贷款建设成为高校决策者的最优选择

3.1 高校领导任命制

高校主要领导一般由上级组织任命, 实行任期制, 这样容易出现短期行为。贷款规模大小似乎成了学校实力和学校提高能力强弱的代名词, 领导层流行的“政绩观”演化为扩大贷款规模的主要意志。绝大部分高校借款人没有还款意识, 恐怕都有“只借不还”的思想, 在任期内把借款用完, 还款的事由后任去考虑。近年来许多学校进行合并、升级, 由学院改成了大学, 高校之间盲目攀比。在行政化的大学治理框架下, 作为书记、校长, 必须创造出能够让上级政府看见“大”的发展政绩, 于是在不考虑学校财力和偿还能力的情况下, 纷纷向银行借款。

3.2 缺乏对高校领导的责任及绩效考评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高校领导的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 贷款决策非理性化的另一根本原因在于, 对高校贷款资金的管理使用缺乏责任人制度, 如果盲目地扩大学校规模, 贷款规模也随之增大, 高校管理者应该负有相应的责任。

3.3 政府缺乏应有的监管措施

高校扩张过程中形成比例过高的建设贷款, 监管力度的缺乏也是贷款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它蕴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有的甚至出现了财息的办法, 这也是贷款日益扩大的主要因素, 它大大激励了高校贷款的热情和信心, 为高校贷款开设了“绿色通道”。

3.4 产权关系不明确导致高校决策者寻求低风险、高收益

高校产权关系不清晰是高校决策层敢于贷款建设的根本原因。尽管从法律意义上讲, 高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校长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 高校在从事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因而高校根据自身偿还能力向银行申请贷款, 理所当然就应该承担还款付息的责任。但是从产权角度讲, 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是政府, 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主要的来源, 事业收入也依赖于国家制定收费标准, 学校的资产自然归国家所有。高校向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 最终生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 当高校过度负债而无法偿还贷款时, 政府作为高校的最大投资主体, 将是债务的最终承担者。所以,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高校贷款还款责任不明确, 使一些高校领导人认为高校贷款无“后顾之忧”, 这也是造成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3.5 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

从意识层面讲,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资金的使用上基本没有进行过成本核算, 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 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下, 预算管理严重弱化, 无论是高校管理者, 还是政府主管领导, 资源浪费、奢侈装修、资产闲置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 从高等教育的整体运行状况来看, 教育成本观念和成本意识相对淡薄。由于高校长期使用国家政策拨款, 对银行贷款过大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 一定程度上缺乏资金成本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 这也是造成贷款资金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 到期贷款本息的危害性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下, 现行的高校领导任命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 同政府与高校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和政府监管缺位的相互作用下, 互为因果, 导致现有的高校决策者有充足的动力负债建设。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的贷款建设问题, 既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 也有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评估的特殊要求, 以及政府、银行、高校特殊博弈的现实成因, 是扩招后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减弱、学生数量激增的双重压力下, 政府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高校多方利益契合的体现。所以高校贷款风险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它既是对大学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一种考验, 也是对大学办学理想和理念乃至制度的一种考验。

摘要:近年来, 高校贷款风险剧增, 本文结合实际, 分别从政府、高校自身两个层面分析了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高校,贷款风险,成因

参考文献

[1]谢立本.对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调整[J].教育财会研究, 2005 (02) .

[2]庞燕珍, 张翠仙, 白锡环.对高校贷款管理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篇8

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财政补助收入及非税收入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而面临的风险, 也就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因资金筹措、基本建设投资、校产投资和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与预计发生背离或预算赤字而导致周转困难所产生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高校财务风险的客观性

财务风险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财务活动之中,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 高校财务风险的可识别性

在进行财务活动前, 人们可以根据预先知道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及其出现的可能性, 对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

(三) 高校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即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 但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

(四) 高校财务风险的相关性

财务风险的大小与风险报酬的高低具有相关性。一般来说, 风险报酬越高, 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五) 高校财务风险的高破坏性

高校财务风险具有比企业财务风险更强的破坏性。贷款不仅要偿还本金, 还要支付利息, 必然加重财务负担。如果债务过重, 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财务支付, 而且影响按时偿还贷款的本息, 导致举债高校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权衡风险、收益之间的利弊关系, 做出在期望收益下风险最小, 在风险一定下收益最大的决策, 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

二、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 高校扩招和大规模扩张

山东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 近5年来, 山东高校的发展速度为30%,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快速扩招相比, 经费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高校的发展, 有的高校迫于还贷压力甚至连续数月冻结财务报销, 暂停教师对外交流和科研项目经费。民盟山东省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 山东目前28所省属高校银行贷款总和已经超过100亿元, 少数高等院校仅一个学校就背负十几亿元之外债。有代表说, 目前全国高校的债务已经超过2000亿元。据了解,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认为, 扩招后政府投入不足, 使学校不得不求助于银行。他通过算账来说明这一观点。成都理工大学原来是国土资源部重点院校, 2001年划转地方, 每年生均经费拨款是5000元。划转地方后, 面临很大的扩招压力, 近年来扩招1.3万人, 扩招部分国家并没有财政性拨款, 完全靠学费收入, 而学费收入与培养成本有相当差距。学校在划转地方时, 每年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只有238万元, 现在仍然是这个水平, 所以学校搞基本建设只能靠向银行贷款。这样一所在全国中等偏上的院校尚且如此, 其他的地方院校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因为大多省属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每年只有2000多元。某些院校扩招后教育投入增长根本不成比例, 甚至有些地方院校学生人数增加, 而教育投入却零增长, 财政拨款和其他融资渠道有限, 自筹资金难以落实。为了满足基本办学条件, 硬件投入又是显而易见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学校一方面向银行贷款, 一方面压缩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直接教育经费。

(二) 学生欠费严重, 学校还贷困难

近年来, 不少高校, 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学生缴纳学杂费积极性不高, 导致学校因为办学经费不足, 影响正常教学等严重问题, 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交费积极性不高, 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除了家庭经济困难、助学贷款不能顺利进行等原因之外, 其中不乏主观上攀比拖延交费、学费挪作他用的学生, 甚至存在少数学生恶意欠费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 不仅给学校的学杂费收缴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此, 一些高校为催缴学费, 对欠费学生采取了停考、停课、停学等措施, 引起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的关注, 受到了媒体的批评和指责。

(三)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目前, 我国高校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 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 (1) 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 盲目跟从; (2) 投资规模不受学校有效支付能力约束, 投资成本不受预算边界约束, 任意扩大贷款规模。

(四) 财务管理失控,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有财务活动, 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一直以来高校的经费都是通过国家拨款而来, 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建设, 使高校的贷款额、资金量、业务量不断增加, 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普遍还是缺乏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 债务风险防范

1. 控制高校负债率在安全合理范围

内, 科学合理地确定高校负债规模, 减轻高校还贷压力。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校适度减少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开源节流, 高校的举债规模涉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涉及举债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管理水平、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等因素,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全盘考虑。控制高校负债率, 减轻高校现有贷款利息负担。

2. 建立高校的贷款监督机制。

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学校对于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 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 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 社会、银行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3. 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高校必须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 形成一套“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的贷款资金使用机制, 通过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责任落实、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 形成对贷款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4. 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

贷款学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 要考虑偿债因素, 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 保证还款资金来源。

5. 在“银校合作”中积极推进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

把助学贷款作为银校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把助学贷款力度的大小作为学校选择开户银行的重要条件。通过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 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 提高学费收缴率, 增强资金自给能力。

总之, 在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探索贷款资金管理的新机制, 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 促进学校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减少由于贷款带给学校财务的负面影响。

(二) 树立风险意识,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决策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 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切忌主观臆断。例如, 对校办产业投资, 应采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

(三) 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1. 充分利用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法律, 畅通捐资助学渠道。

通过多种形式争取校友、企业、社会向学校捐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减轻学校经费开支压力, 认真分析资金来源渠道结构和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费用, 争取用最低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筹集到可供使用的资金。努力改变借债为主的单一融资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和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强烈愿望, 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 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尽快建立教育投资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 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教育投资新模式各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筹资方式, 克服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 积极寻找新的筹资渠道。

2. 要下力气解决学费欠费问题。

加强收费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收费机制和模式, 使学费收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拉大稀有教育资源、优势教育资源与普通教育资源的收费差距,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费负担, 减少欠费金额, 实现学费收入的增长。学费的收缴率要与学院、系、职能处室的经费挂起钩来, 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 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 组织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 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

3. 要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

对教育筹资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 通过后勤社会化、资产置换、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 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四) 加强财务管理水平

1. 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高校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使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 加强银行贷款管理, 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一文给出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和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 及时揭示隐性问题, 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加强办学成本和效益核算, 加强资产管理, 堵塞购置、基建和修缮工程中漏洞, 节约资金。

3.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摘要: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财政补助收入及非税收入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而面临的风险。由于高校扩招和规模扩张、学生欠费严重以及财务管理的失控, 使高校负债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从而形成巨额贷款的财务风险骤然凸现。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 已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本文首先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高校,风险,成因

参考文献

[1]王莉张晓晶大学盲目扩张三大恶果:高校负债触目惊心[N]市场报2007-3-16

[2]翟帆赵秀红政协委员:破解高校负债运行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6-3-13, (2)

[3]张萌浅谈高校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08 (11)

[4]李郁华浅析高校财务风险[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2008 (5)

高校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篇9

一、我国高校财务困境分析

(一)政策性原因

1.1999年国家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决定大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招生规模

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15%提高到2007年23%,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就迈入了国际教育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阶段。随后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又对高校的办学条件做出来明确规定,以综合院校为例,应该达到的基本指标有:生师比18: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m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5000元,生均图书100册,生均占地面积54m2,生均宿舍面积6.5m2,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10台等;对生均体育场地、生均食堂面积等指标也都有具体要求。这些检查验收与评估的指标体系,对高校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许多严格要求,促使地方高校不得不采取银行贷款的办法达到规定的办学基本条件,以迎接评估验收。

2. 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数量单位:万元)

通过对2005-200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得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各成分的比例分别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7.34%、学杂费33.09%、社会团体与公民个人办学5.07%、社会捐赠办学0.94%、其他学杂费13.55%。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几乎占据高校总收入的一半(47.34%);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已成为第二大收入(33.09%);高等教育经费结构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总量上连年增长,但所占比例却明显降低,从1997年的78.3%开始逐年降低,至2003年跌破50%,此后自2003年至2005年该部分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至2005年下降至42.77%,而后在2006年开始复苏, 至07年终于又回升至50.60%。学杂费收入与政府财政性投入几乎同比增长, 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大众化进程的继续推进,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高, 各类高校在学费上没有明显上涨, 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明显不足, 导致生均教育经费逐年降低。而来自社会的教学投入, 社会捐赠等收入又非常有限, 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见表1。

3. 国家注意到地方债务的风险,高校贷款难度增加

2011年初, 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全面启动, 通过这次审计着重了解政府性债务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摸清各级次、各年度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及变化情况, 重点分析各级次、各年度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总体风险状况, 并对债务规模比较大的行业、部门和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债务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同时, 揭示和反映债务举借、管理和债务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管理、纠正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以湖北省为例, 据审计, 至2009年8月底, 湖北省地方高校共有银行贷款余额133亿元, 其中省属高校113亿元, 市州高校20亿元。湖北省政府要求各高校加紧清收有效债权, 并将结余资金用于化解债务;债务较重的高校, 每年需从学费收入中筹措25%的资金偿还;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高校, 应从独立学院上缴的管理费用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还债务。以2011年6月30日为节点, 凡是已经达到核定规模的高校, 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项目;确有必要新上基建项目的, 由湖北省发改委、省教育厅从严审核后报省政府。今后, 对未经批准擅自新建项目而举债的高校, 以及化债不积极、贷款余额不减反增的高校, 湖北省政府都将依规依纪惩处, 并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一举措, 使高校的资金面趋紧, 高校贷款难度增加。

(二)学校管理因素

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内部控制薄弱

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仍然采用基数法。基数如果不科学、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预算的公平效率。而且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不够积极主动,只是盲目的追求增加预算金额,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只能审核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对发生的业务本身无法核定其真实性必要性。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监督机制,无法对学校的重要业务实施事前评价,事中管理、事后考核,就可能导致学校的资金供给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相脱节,甚至出现人为的舞弊现象,使学校陷入经济危机。

2.经济责任不明,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高校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高校领导是国家任命的干部,在办理学校事务时,对政治责任考虑的比较多,对经济责任考虑的比较少,注重的是把学校建大,硬件设施完善,多引进高层次人才,多设立硕士点、博士点。而对于贷款产生的不良后果考虑甚少,为了维持学校的发展或再创辉煌,高校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应该将经济责任考核纳入到高校领导考核内容之中,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二、高校走出财务困境的策略建议

(一)根据政策,积极化债

高校债务的产生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作为债务主体,高校也必须对自身的盲目扩建负责。应该严格按照政府部门的决议,压减基建支出,开源节流,从事业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化债。使高校能够尽快摆脱债务,轻装上阵,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上,集中精力建设一流的大学。通过这次债务的清理,形成健康的高校运行机制。高校存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原因在于重大办学决策,教师、学生没有参与权、表达权。大学的财务、基建为何成为腐败的高发地,原因在于大学财务管理不透明。我国2010年9月1日实施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规定高校应该公开财务收支信息,可调查显示,该办法实施一年之后,很少有高校向社会主动公开学校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也没有一家高校公布其财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如果高校内部不建立起师生参与决策的机制,不努力推进信息公开,化解了旧债务,还会出现新债务和新问题,因为旧运行机制仍旧在起作用。而反思债务的成因、追查其间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这一机制建立。

(二)强化预算管理,财务信息公开透明

高校在编制下年度的财务预算时,必须充分考虑债务化解资金,结合自身发展重点,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各职能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必须有理有据,科学测算,保证预算项目必要且真实,审计部门应该加入到预算管理中来,对重点部门和大额资金的预算项目事前审计,审计其预算依据的合理性、准确性,确保预算的真实合法。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申报预算的项目、申报的标准执行。对于必须的预算调整项目,由学校的预算领导部门集体讨论决定。高校的财务状况应该向全校的师生公示,接受监督。

(三) 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 开展多形式办学, 多元筹措办学经费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 拓展教育范围, 例如加强与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 拓宽成人教育范围, 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这样既可以赢得社会的支持, 也可以为学校增加收入。

(四)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要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 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最大化发挥学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拥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有很多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 如何将他们利用好, 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高校应该主动将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形成自己的科技产业。学校不仅从产学研合作中获得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社会服务收入, 而且将科学研究延伸到了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小结

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建议 篇10

一、高校财务风险成因

广义的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 使其财务状况不确定, 而导致高校财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在日常运营中, 货币资金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公立高校狭义的财务风险。作为非营利组织, 其财务风险主要是高校资金链断裂, 现金入不敷出。通过分析高校的财务管理内容和过程, 发现造成高校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政拨款有限, 事业收入不足。

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自身的事业收入是公立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来源, 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增长速度仍不及高校迅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增长速度。高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与招生规模息息相关。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高考弃考人数、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 民办高校的崛起, 高校生源竞争越发激烈。《中国统计年鉴》中指出, 2008年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最多, 2009年以后将逐年下降, 至2020年将减少30%左右。因此, 最近若干年, 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依旧不能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高校唯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弥补自身发展的资金缺口, 一旦筹资不足或者筹资成本过高, 将加大高校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 投资规模增加, 投资收益不明显。

高校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 纷纷努力改善自身条件和提高自身形象。高校首当其冲的就是置地建房, 以改善校园硬件设施环境, 因此基建支出在高校总支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辄上千万的投入, 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周转压力, 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同时, 在软件建设方面, 各个高校也不甘落后。高校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教授、博士来提高师资水平、科研能力。高校也大力建设博士点、硕士点, 增加学院、专业等, 对于优势学科更是倾注大量心血打造成一流学科。如此种种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务压力。高校在硬件、软件方面的投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都需要长期不断地投入, 但这些投资又不能立刻就带来收益。各个高校都注重硬件、软件方面的投入, 竞争压力颇大, 投资收益情况便不容乐观, 如若不投资, 就要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 高校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硬件、软件建设上。高校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加, 投资收益却滞后、不明显, 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

(三) 筹资渠道单一, 审查制度不严。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所需教育经费也越来越多, 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 筹资渠道的多样性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虽然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来筹资, 但我国还没有配备完善的筹资体系。自1999年教育部主管单位批准并鼓励高校向商业银行借贷资金以来, 高校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与快速发展的资金缺口基本靠从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补足。虽然高校向银行贷款比较方便、快捷, 但是高校需要按期支付高额的利息费用, 到期也需要偿还全部本金。另外, 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在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数额方面基本没有限制, 有些高校高估自身的发展潜力、偿债能力, 盲目地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银行认为公立高校不可能破产倒闭, 当高校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时, 政府一定会为高校买单。于是, 银行对高校贷款的审批手续也不严, 一味地满足高校贷款要求。因此, 在各方面审查制度都不甚严格的条件下, 高校仅仅依靠银行借款筹措资金, 大大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四) 预算约束力不强, 预警机制不灵。

部分高校还没有预算管理的意识, 每年仅仅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机械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限于高校财务部门预算编制的人员、时间紧张, 年度预算很少能够把高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与高校现状完美地结合起来, 对于预算支出也没有科学的衡量标准, 这都使得资金预算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 预算执行时只能再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高校预算编制基本采用增量预算法, 各个部门、学院往往脱离实际工作的需要, 不断地要求增加预算数额。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 除了高校的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户资金部分的预算不可调整外, 其他预算只需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便可调整。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预算执行情况没有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奖惩机制, 这也降低了高校财务预算的约束力, 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目前, 一些高校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 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与此同时, 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财务预警系统, 但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信息传递滞后。

(五) 内部控制薄弱, 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近年来, 高校贪污、挪用公款的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高额款项流失无疑增加高校的财务压力, 带来不小的财务风险。这都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不全面,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完整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的。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手段, 但是职责权限界定模糊, 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 监督机制不完善, 等等。有些高校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际执行时内部控制制度却形同摆设。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脱离了教育发展的实际, 没有切实考虑高校账外的实际因素, 不能完全地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 更不能准确地预警财务风险, 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意识到高校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风险意识不强, 不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财务风险, 甚至会直接带来高校财务风险。

(六) 责任意识淡薄, 风险意识不强。

目前, 各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也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虽然校长是高校的法定代理人, 拥有管理、经营高校的权利和责任, 但不是高校的最终责任人, 最终为高校买单的还是政府。目前, 我国高校领导实行的是任期制, 领导们为了在位时做出令人信服的政绩, 往往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高校的长期发展。再加上高校的财务状况没有纳入领导政绩考核内容, 这都造成高校领导的责任意识淡薄, 风险意识不强。高校的很多建设性项目的投资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现有支付能力, 也没有经过科学的经济可行性分析。高校的盲目投资行为, 不断地增加高校的资金缺口, 给高校带来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加。

(七) 校办企业经营不善, 连带风险大。

目前, 校办企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都没有成功地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校办企业的高层领导主要是高校的领导, 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 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再加上高校领导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市场定位, 对校办企业的发展缺乏战略性规划, 往往只关注短期效益, 这都不利于校办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另外, 高校因为入不敷出, 筹资渠道不完善等原因, 很可能会增加校办企业的交款任务以满足资金需求, 这可能造成校办企业资金短缺, 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投资、经营活动。一旦校办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最终还是由高校为其承担损失。因此, 校办企业经营不佳、投资失策, 也大大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提高事业收入。

201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总额的4.15%, 比2014年的4.16%降低了1个百分点, 并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作为发展中国家,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能够培养人才, 增强民族创新能力, 促进我国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因此, 国家、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财政情况适当地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各级政府可以从提高生均拨款额、财政贴息、代偿银行贷款等几个方面入手, 逐步提高对各高校的拨款, 减轻其财务压力, 降低其财务风险。

作为高校, 应根据自身长期发展战略, 适当集中地引进高层次人才, 改善教学、科研设施等, 优先发展优势学科, 吸引更多的适龄学生就读, 以获得各级政府的更多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然后, 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 提高办学实力,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 有剩余资金时也可以考虑发展相对薄弱学科为优势学科,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提高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 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不仅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 也能获得各级政府的重视, 最终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另外, 高校综合实力增强, 社会影响力提升, 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捐赠。当然,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的作用, 制定完善的基金管理条例, 配备专业人员妥善管理捐赠资金。

(二) 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有效降低收支比率。

高校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生存, 颇为注重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 以期能够彰显高校特色, 增强综合实力。但是, 高校必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以防过犹不及, 以防大大增加自身的财务风险。高校的基建投资规模应与其学生培养规模为基础, 以现有的经济实力为保证, 不能一味地追求面子工程, 而造成大量的教学楼、办公楼空置浪费的情形。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谨慎确定高校的硬件投资规模, 认真考虑高校的招生规模、在建工程现状、资金剩余量等, 切记不得盲目扩建。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 专业、学科建设方面, 应先集中资金着重考虑优势学科, 然后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对薄弱的学科。否则, 如果各个学科都投入资金, 不仅不能着重建设好优势学科, 就连相对薄弱的学科也难以建设起来, 而且提高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影响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另外, 高校还应仔细审查各项经费的开支, 削减不必要的支出。尤其要加强固定资产、材料的管理, 对于可以共享的仪器设备, 尽量减少重复购买, 避免浪费。对于大批量使用的材料, 尽量统一购买, 降低成本。

(三) 完善贷款审批制度, 优化筹资结构。

针对高校贷款审批手续不严, 高校盲目借贷这一乱象, 教育部应牵头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校借贷审批制度, 提高高校向银行贷款的审批条件, 合理控制高校的贷款规模。同时, 各级主管部门还应跟踪调查高校贷款获得的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效率, 加强对专门借款的审计。一旦发现高校挥霍浪费、挪作他用等不良行为, 便立即对高校发出警告, 并做出相应的处罚。银行也应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 认真评估高校的累计贷款额度、贷款项目的可行性、授信额度等, 并且在合同期限内, 关注高校的财务状况, 监督其贷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一旦发现问题, 银行应停止对高校继续发放贷款, 并要求高校立即还本付息。政府和银行加强对高校贷款的审批和监督, 能合理控制高校的贷款规模, 提高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作为高校, 应在合理评估自身偿债能力的基础上, 确定银行贷款的规模与期限, 以控制自身的财务成本, 降低整体的财务风险。另外, 高校还应积极开拓经费的筹措途径, 促进筹资渠道的多元化, 改善筹资结构, 降低财务风险。高校除了向银行贷款以外, 还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吸收社会捐赠和教育基金等方式, 增加经费来源, 缓解资金压力。

(四) 完善预算管理,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预算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 对高校合理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高校应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加强预算的约束力、科学性。在编制预算时, 高校应坚持量入为出, 统筹兼顾的原则。从整个高校的全局出发, 综合平衡高校发展、建设的资金需要和高校的可用资金的关系, 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收支状况。高校也应适当采用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多种编制方法, 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 使得预算更细致化、标准化。预算实施过程中, 要严格把控各项经费的列支。尤其对于重大项目, 应时时跟踪监控, 及时分析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 不断调整并完善预算工作, 充分发挥预算的监管作用。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调整必须科学、严谨、规范, 不仅要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还要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另外, 高校还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来降低甚至规避风险。高校应在现有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来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并设置恰当的临界值。当财务预警指标超过或低于这一临界值时, 便立即发出警报, 提示财务管理部门及时找出原因, 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或规避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高校时时把控财务风险,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

(五)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财务管理队伍, 是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 要不断加强财务人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的教育, 强化财务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其次, 高校财务部门应创造共同学习, 一起进步的学习环境, 带领财务管理人员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通过知识共享, 实现知识创新, 以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再次, 财务部门还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工作的需要, 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工作, 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分析能力、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全面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高校正常运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规避和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保障。首先, 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积极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其次, 高校财务部门应牵头制定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坚决要求不兼容岗位相分离, 明确界定各个岗位工作的权责范围, 制定严谨的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 把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杜绝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在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同时, 还应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对高校的资金收支情况、收支流程等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 以全面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六) 提高责任意识, 强化风险意识。

针对我国高校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 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公立高校的经验成果, 即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高校产权, 政府与高校之间形成类似企业般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方面应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高校的行为, 同时建立严格的高校财务监督体系、问责机制来监督和考核高校的行为, 从而促进高校领导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减少高校领导在财务决策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高校领导也要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财务风险意识建设, 思想上要有危机感, 做到居安思危, 时刻警惕财务风险发生的预兆, 做好紧急避险预案。高校领导在做出决策时, 应综合本校自身条件、召集各方面专业人士集中对所有提案进行严谨地分析和论证, 最终在可行范围内选取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最优方案。尤其在高校为满足招生规模而不断加大硬件、软件方面的投资时, 不应置自身的偿债能力、财务风险于不顾, 而应用发展的眼光, 积极衡量自身条件, 以做出科学的投资方案。关于重大投资项目的表决会议做好会议记录, 合理赋予项目的各个负责人权责, 对项目的相关人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此外, 高校领导在高校范围内也应积极宣传财务风险, 培养全民财务风险意识, 引导全体校职工都参与到规避、降低财务风险的工作中来。

(七)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校办企业竞争力。

高校应明确自身与校办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 授予校办企业独立法人的资格,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要求校办企业自负盈亏, 以规避高校因校办企业亏损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 将校办企业领导的工资与校办企业的经营绩效相结合, 促使校办企业领导及时全面了解市场情况, 做出科学的战略规划, 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和校办企业之间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 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一方面高校为校办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 传送最前沿的科技研发成果, 校办企业利用人才优势及时地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校办企业为高校提供研究经费和实践平台, 不仅促进双方人才交流, 不断进步, 而且也可以缓解高校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因此, 明晰产权, 改变校办企业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高校企业妥善经营的积极性, 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加强校企合作, 既能提高校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又能增加高校的资金来源, 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黄海兰.大学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财会通讯, 2016.2.

[2]许阳.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探析[J].财会通讯, 2015.26.

[3]杜俊萍.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014.26.

上一篇:资本主义民主下一篇:青春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