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评价

2024-05-02

经济效益评价(精选十篇)

经济效益评价 篇1

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途径。旅游经济效益, 是指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占用和消耗同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劳动占用和消耗, 是指旅游企业和部门在规划组织旅游活动, 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占用和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即旅游成本和费用等。所谓有效成果, 是指旅游经济活动的最终产出, 它既包括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 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又包括通过旅游经济活动获取应有的利润, 从而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在一定的劳动占用和耗费情况下,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满足程度越高, 旅游经营部门或企业的旅游收入越高, 对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越好, 则表明旅游经济效益越好。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因此, 旅游经济效益既有和一切经济活动相同的特点, 又有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旅游经济效益是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

旅游经济活动通常由旅行、餐饮、住宿、交通、观赏、娱乐等多种活动所组成, 因而旅游经济效益实质上是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各种要素作用发挥的好坏, 最终也必须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因此旅游经济效益不仅体现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旅游经济活动的主体及其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 而且还要体现整个旅游产业的宏观经济效益, 并通过旅游活动及其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 把旅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辐射、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充分体现出旅游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二) 旅游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旅游经济活动必须面向市场, 以旅游者为中心。这就要求旅游经营部门和企业在组织旅游活动时, 必须树立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思想和观念, 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考虑, 尽可能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这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在充分满足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和利润, 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因此, 从以上两方面来衡量旅游经济效益, 可采用以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即接待游客人数、游客逗留天数、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利润和税收、客房率、游客人均消费、游客投诉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以及服务质量等多项指标。

(三) 旅游经济效益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 旅游经济效益不仅有质的规定性, 而且也有量的规定性。旅游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 主要表现为取得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和指导下, 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含量和改善服务质量来实现。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性, 是指旅游经济效益不仅能用量化的指标来反映, 而且还能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比较作分析, 发现旅游经济活动中的问题, 从而寻求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旅游经济效益质和量的规定性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离开了质的规定而片面追求量的目标, 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旅游经济发展宗旨和方向, 甚至成为不良社会行为生长的土壤;反之, 若只考虑旅游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 而没有量的追求, 就没有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 难以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因此, 只有把旅游经济效益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保证旅游经济活动健康、正常地开展, 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因素, 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宏观因素, 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经济、技术因素, 又有政策、法律因素;既有国内因素, 又有国际因素等。因此, 为了有效地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就必须对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一) 旅游者数量及构成。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和旅游服务的对象, 也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前提。旅游者数量的多少与旅游活动中所占用和耗费的劳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若以较少的劳动占用和耗费, 而为更多的旅游者及时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则旅游经济效益就好;反之, 若为一定的旅游者服务而劳动占用和耗费不断增加, 则旅游经济效益就差。因此, 旅游者数量的多少对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

旅游者数量及构成对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数量的增加必然相应增加旅游收入, 从而提高旅游主要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利用率, 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占用和耗费, 特别是表现为固定费用部分 (如基本工资、折旧、管理费用等) , 在一定范围内会随旅游者数量的增加而相对减少, 于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旅游者数量越多, 则对于每一个旅游者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就相对减少, 从而相应使旅游经济效益增加。

此外, 在旅游者数量既定的情况下, 旅游者逗留时间越长, 所需旅游服务项目越多, 则每个旅游者的平均消费支出就越大, 于是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因此, 不仅旅游者的数量规模大小对旅游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而且旅游者的结构状况也对旅游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 旅游物质技术基础及其利用率。

旅游物质技术基础是指对各种旅游景观、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和通讯、旅游辅助设施的总称。在旅游经济活动中, 各种旅游物质技术基础与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关系。通常, 旅游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好, 则吸引的旅游者就多, 旅游人数多必然使旅游收入增多, 而劳动占用和耗费相对减少, 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因此, 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就应促进旅游业适度超前地发展各种旅游设施, 尽可能配备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质技术设备和手段, 以提高劳动效率, 减少劳动耗费, 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 还必须不断提高旅游物质技术设施的利用率, 而提高旅游物质技术设施的利用率, 就意味着花费在单位游客上的劳动占用和耗费减少, 从而降低旅游成本, 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 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旅游活动全过程涉及到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 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衔接配套的。因此, 在旅游活动中能否有效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 能否高质量地组织和安排旅游者的旅游活动, 就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因此, 在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中, 一定要针对不同旅游者的类型、需求特点、消费习惯等, 有目的地规划和组织好旅游活动。尽可能在旅游时间安排上张弛结合, 留有余地, 保证旅游时间有效利用;在旅行线路上尽可能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提高旅游者的兴致, 使其得到最大的身心需求满足;在旅游服务质量上, 要礼貌谦和、服务周到, 使旅游者真正能够高兴而来, 满意而归。

(四) 旅游业的科学管理。

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现代科学管理。因此, 旅游行业必须科学地组织劳动的分工与协作, 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衔接好、做好配套, 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高的关键, 因而要积极安排好培训, 以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 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旅游经济效益评价

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就必须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投入, 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这也是评价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通常, 对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必须重视对以下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 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社会需要的比较。

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它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有当旅游产品能够有效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 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 不仅不能体现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旅游经营单位遭受损失, 而且会因旅游者的反面宣传而使旅游产品失去更多的客源。因此, 必须努力生产和提供旅游者满意且又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 才能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 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劳动消耗和占用的比较。

作为广泛经营部门和单位, 为了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 必然要耗费社会劳动, 占用资金, 从而形成旅游经济活动的成本和费用。如果旅游经济活动只讲满足社会需求, 而不计成本高低, 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因此, 要讲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把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 (主要是利润和税金) 同劳动占用和消耗进行比较, 以评价旅游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

(三) 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资源利用的比较。

旅游经济活动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把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旅游资源的利用相比较, 可以揭示利用旅游资源的程度和水平, 从而寻找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另外, 在利用旅游资源时, 还要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因为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风情, 对其保护就是保持旅游产品的质量。如果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人文风情遭受破坏, 就直接表现为旅游产品质量的下降和损坏, 就不能持续地带来旅游收入和经济效益。

(四) 旅游经济活动的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

变压器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篇2

【摘 要】 参照国际有关标准(TOC),提出变压器的经济评价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结果表明,采用S9型比S7型更经济;用S9型替换在役的“64”和“73”系列高损耗变压器,投资回报期为2~3年。

1 前言

我国电力变压器产品可按容量大小分为大型变压器(容量大于或等于8000kVA)和中小型变压器(容量小于或等于6300kVA);也可按电压等级分为6kV、10kV、35kV、60kV、110kV、220kV、330kV和500kV等。作为电压变换设备,变压器被广泛应用于输电和配电领域,特别是10kV和35kV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在电力、工业和商业配电系统中被普遍使用,且数量巨大。,我国年产变压器约33.8万台,其中10kV和35kV级约31.3万台,占92.6%。据估计,目前在电网上运行的10kV和35kV级变压器约有10亿kVA以上。由于使用量大,运行时间长,变压器在选择和使用上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特别是量大面广的10kV和35kV级变压器。选择高效节能产品,不但对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变压器的运营成本,是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国10kV和35kV级变压器绝大多数为标准设计,其产品标准经历?quot;64“标准、”73“标准、”86“标准到90年代中期的”95“标准的不断进步,产品由原来的高损耗型(SJ,SJL…S7)发展到了现行的较低损耗型(S9型等)。截至底,S7型变压器及以前的产品已由国家先后公布淘汰,停止其生产和销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社会对节能和环保的需求,我国变压器的效率水平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比S9系列更节能的产品,如S10、S11系列等。

在电网使用的变压器中,役龄超过的老旧变压器仍约占10%以上。这些变压器是按照60和70年代当时”64“和”73“标准设计的产品,损耗非常高。与当前的S9系列相比,平均损耗高100%以上,节能潜力巨大。对于企业来说,如何从长远的经济效益出发,确定适当的变压器效率水平以及是否应该用节能变压器替换高耗能变压器,是变压器选购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国际上有许多评价变压器能效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要求比较变压器价格及其损耗费用。美国在70年代后期,由于能源价格的攀升,许多电力公司开始要求所设计的变压器应能具有最低的服务年限费用,这样就产生了总拥有费用(TOC)法。TOC法在美国于1981年发展成为工业标准。按照TOC标准购置变压器一直沿用至今,TOC方法是总和了变压器的初始费用和等价现值的损耗费用,表达所购变压器全面的综合费用。我们用TOC法曾评述过配电变压器S9型与S7型的经济效益,比较结果说明了S9变压器价格虽高于S7约20%,但损耗指标比S7低约21%,S9所多支村的资金可以在2~3年内从节约的损耗电费中收回。同样,用S9变压器更换80年前的老变压器产品进行效益比较的结果说明,在只支付S9的设备费不计老变压器回收价值的条件下,S9的资金也可以在2~3年内从节约的损耗电费中得到偿还。

本文介绍了用等价初始费用(Equivalent First Cost- EFC)的总拥有费用法TOCEFC(以下简称TOC)评价变压器经济效益的具体方法及计算过程。

本文提供的方法参照了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的有关标准,即:美国NEMA TP1-标准,并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2 总拥有费用法TOC(Total Owning Cost)

所谓总拥有费用(TOC),就是变压器的初始投资和其在使用期内的损耗费用之和。总拥有费用法通过比较具有不同效率水平和不同价格的变压器的总拥有费用,按照总拥有费用最低来选择变压器效率水平。

2.1 TOC的计算公式

TOC=C+A×NL+B×LL

式中 NL--变压器额定空载损耗或铁损,kW; LL--变压器额定负载损耗或铜损,kW;A--变压器寿命期间空载损耗每千瓦的资本费用,元/kW; B--变压器寿命期间负载损耗每千瓦的资本费用,元/kW; C--变压器初始费用,方案对比时可用其设

备价格,元。

2.2 计算式参数的确定

2.2.1 变压器空载损耗NL和负载损耗LL

变压器空载损耗NL和负载损耗LL都包括额定有功损耗并计及其无功功率在电网上的有功损耗,按下式计算:

空载损耗 NL=P0+kQ0=P0+k(I0%Se/100)

负载损耗 LL=Pf+kQf=Pf+k(Ud%Se/100)

式中 P0--变压器额定空载有功损耗,即铁损kW;

Q0--变压器额定励磁功率,kvar;

Pf--变压器额定负载有功损耗,即铜损kW;

Qf--变压器额定负载漏磁功率,kvar;

k--无功经济当量,按变压器在电网中的位置取值,一般可取k=0.1kW/kvar;

I0%--变压器空载电流,%;

Ud%--变压器阻抗电压,%;

Se--变压器额定容量,kVA。

2.2.2 A、B系数

A系数是变压器寿命期间单位空载损耗的资本费用(元/kW),B系数是变压器寿命期间单位负载损耗的资本费用(元/kW)。A和B两个系数对于变压器购买者掌握变压器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价值甚为重要。一旦确定A和B的数值,评价变压器的总费用就变得简单易行了。

对电力企业和非电力企业,A和B系数的确定有不同的方法。A和B系数与变压器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有联系的能量费用和容量费用呈函数关系。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由于单位损耗的能量费用和容量费用与发电、输电和配电的整个过程投资和运行方式有关,比较复杂,需由电力企业专业人员研究制定,本文在此就不予赘述了。

对于非电力企业,单位损耗的能量费用和容量费用则主要与该企业所负担的电价及变压器运行方式有关,本文给出了A、B系数的计算方法,对其在更广泛的行业所用数据见附录。

(1)系数A--变压器空载损耗每千瓦的资本费用

变压器空载损耗每千瓦的资本费用或系数A,通常可以看作变压器在寿命期不变的数,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20年不变(以下均设变压器寿命期为20年)。A的数值主要由电价来决定,等效于期初的现值表达式如下:

A=kPW×(EJL×12+EL×hPY),元/kW

式中 kPW--现值系数={1-[(1+a)/(1+i)]n}/(i-a),(式中变压器使用期n年,年利率i,年通货膨胀率a,其中的关系见以下说明);EJL--两部电价中的基本电费(元/kW,月);

EL--两部电价中的电量电费(元/kW・h);

hPY--年运行小时数,一般取8760h。

(2)系数B--变压器负载损耗每千瓦的资本费用

变压器负载损耗每千瓦的资本费用或系数B,除了电价因素外,主要与变压器所带负载特征有关,负载特征可用年最大负载损耗小时数(由最大负载利用小时Tmax和功率因数确定,见附录中表1)以及负载率表示。重负载、运行时间长以及负载率高的生产企业,其系数B就大,反之则小。系数B的数值等效于初始费用的现值,表达式如下:

B=kPW×(EJL×12+EL×τ)×P2,元/kW

式中 kPW--现值系数,同系数A;

EJL--两部电价中的基本电费(元/kW・月);

EL--两部电价中的电量电费(元/kWh);

τ--年最大负载损耗小时数(由最大负载利用小时数Tmax和功率因数cosφ确定,

见附录表1);

p--变压器负载率=变压器计算负载÷变压器额定容量。

(3)现值系数kPW对系数A和B的影响

在初期筹措变压器使用年限损耗费用的.资金时,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此时需将变压器运行中每年的损耗电费折算到投资初始的时刻,A和B系数均含现值系数kPW分量使其等值于设备购置同一时刻的初始费用。

现值系数kPW基于计算年限(变压器寿命)n、年利率i和年通货膨胀率a的三个因素,其计算式为:

kPW={1-[(1+a)/(1+i)]n}/(i-a)

从计算式可看出,已知计算年限为n,当年利率i愈高,计算所得kPW现值系数愈小,损耗费用的A与B系数也愈小。因为这时资金的时间价值高(利息高),故资金的投入也就减少。而年通货膨胀率a则反之,当a愈高,计算所得kPW现值系数愈大,损耗费用的A与B系数也愈大。因为这时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下降,资金投入也就要增加。

(4)常用的A、B系数为便于应用,在附录里我们提供事先计算好的按不同用电负荷类别和不同负载率的A和B单位损耗功率费用的数值。这与按照工程具体情况计算的A、B数据可能有出入,如需要数值精确可另作计算。

2.2.3 价格

举例中的变压器价格取自机械工业出版社的《19机电产品报价手册》参考价格。

2.3 TOC法的计算举例

计算S9-800/10与S7-800/10变压器的总拥有费用比较,使用年限20年,变压器运行在有色冶炼工厂,三班制生产,变压器负载率为75%。

解:(1)计算S9-800/10型,800kVA变压器的无功功率在内的损耗数值;

空载损耗PNL=P0+kQ0=P0+k×(I0%Se/100)

=1.40+(0.1×0.008×800)=2.04kW

负载损耗PLL=Pf+kQf=Pf+k×(Ud%Se/100)

=7.5+(0.1×0.045×800)=11.09kW

(2)同理,S7-800/10的损耗数值:

空载损耗:S7为2.5kW,负载损耗:S7为13.49kW。

(3)变压器空载与负载的损耗费用(使用年限20年):

查附录表1,对应有色冶炼行业,负载率为75%,A=48672元/kW,B=17668元/kW。

空载损耗费用:

S9变压器为A×NLS9=2.04×48672=99291元

S7变压器为A×NLS7=2.5×48672=121680元

负载损耗费用:

S9变压器为B×LLS9=11.09×17668=195938元

S7变压器为B×LLS7=13.49×17668=238341元

(4)变压器单价:S9为63640元,S7为55340元。

(5)使用期20年的TOC总拥有费用:

TOCS9=63640+(2.04×48672)+(11.09×17668)=358869元。

TOCS7=55340+(2.5×48672)+(13.49×17668)=415361元。

3 投资回收年限的计算

投资价差回收年限计算分两种算法。

3.1 简单计算

不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只计算支出费用,计算式:投资价差回收年限=两种变压器投资价差÷两种变压器年耗电费用价差

3.2 计及资金时间价值的回收年限的计算式

计算两变压器(两方案)总拥有费用相等时的使用年数n值,便得计及资金时间价值的回收年。计算式:变压器1的TOC=变压器2的TOC:

两种变压器投资价差=kPW(两种变压器年耗电费用价差)

kPW=两种变压器投资价差÷两种变压器年耗电费用价差

此处的kPW系两种变压器投资价差和年耗电费用价差相等时的现值系数。

假设,通货膨胀率a=0,年利率i=0.07,依据现值系数kPW公式算出n值

n=log(1-0.07kPW)÷log[1/(1+0.07)]

3.3 回收年计算举例

用S9型的35kV、3150kVA变压器更换SJ型的35kV、3200kVA老变压器,计算S9更换时投资的回收年限。投资只计算购置S9变压器,其费用为179800元;不扣除更换下来SJ老变压器的回收价值和更换过程中的拆装费用。变压器使用条件同举例1。

解:(1)简单计算回收年1分别计算出两变压器的损耗值SJ变压器空载损耗

PN=P0+kQ0=11+(0.1×0.04×3200)=23.8kW

SJ变压器负载损耗

PL=Pf+kQf=37+(0.1×0.055×3200)=54.6kW

S9变压器空载损耗

PN=P0+kQ0=4.5+(0.1×0.010×3150)=7.65kW

S9变压器负载损耗

PL=Pf+kQf=22.0+(0.1×0.07×3150)=44.05kW

2从附录表1查得A=48672,B=17668,乘以资金回收系数(=1/kPW),此处kPW=10.59。

S9的回收年=S9变压器购置费/SJ与S9变压器损耗费价差

=179800/{[48672×(23.8-7.65)+17668×(54.6-44.05)]/10.59}

=1.

(2)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回收年

kPW

=两种变压器投资价差÷两种变压器年电费用价差

=(179800-0)/(78.4-108651.2)= 1.96

将kPW=1.96代入现值系数的计算式,便可得到计入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回收年n:

n=log(1-0.07×1.96)÷log[1/(1+0.07)]=2.

4 附录:损耗系数A和B的确定

4.1 典型的不同用电行业的A、B值

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可以查到一些典型行业的负载特点,与年最大负载利用小时数Tmax,cosφ=0.9和最大负载损耗小时数τ相关数据,按照TOC公式计算的A、B系数,如表1所示。

表1数据的计算条件:基本电价EJL=18/月・kW,电度电价EL=0.5元/kWh,变压器使用年n=20年,年利率i=7%,通货膨胀率a=0,功率因数 cosφ=0.9。为便于计算,表2列出不同功率因数cosφ下最大负载损耗小时数τ与最大负载利用小时数Tmax的关系供计算参考。

说明:(1)表1中A和B系数是在特定的两部电价和寿命期时间价值下做的,如果电价及寿命期有变,表中的系数要按A与B的公式重算。一定的电价系数A是固定的,而系数负载率p按各行业最大负载损耗小时改变(即按最大负载利用小时数及功率因数改变)。

(2)掌握对应于变压器空载损耗单位费用的系数A和负载损耗单位费用的系数B,将有利于对选择变压器铁损和铜损大小的考虑。要注意的是在所有参与方案比较中,A、B系数是相同,

即空载损耗费用=A×空载损耗;负载损耗费用=B×负载损耗。

4.2 最大负载损耗小时数τ与最大负载利用小时数Tmax的关系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效益评价 篇3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效率目标;稳定目标;公平目标

在我国,住房问题的症结体现在大量中的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与具有适宜标准的住房价格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经济适用房,作为公共住房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济适用房是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这类住宅因减免了工程报建中的部分费用,其成本低于普通商品房,故又称为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满足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经济适用房在达到其公平目标时也带了一定效率损失,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

一、经济适用房制度运行的效率损失

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完成其公平目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效率损失。其原因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应通过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自发形成,从而使资源的配置处在有效率的水平上。经济适用房制度由于公共定价,扰乱了本应由市场供需关系自发形成的价格,对经济产生了扭曲影响进而造成了效率损失。

下面将通过公共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经济适用房和直接补贴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具体阐述公共定价所产生的效率损失。

如图1所示:X表示住房量,Y表示其他商品量,U1,U2均为无差异曲线(其中,U2的效用大于U1的效用),AB,A1B1,AB2均为中低收入者不同条件下的收入预算线。其中,AB为中低收入者初始预算线,U1为中低收入者初始效用水平。且此时中低消费者的最佳消费点会在收入预算线的偏上方,因为相对于住房商品,中低收入消费者会倾向于多消费其它商品。

当政府对中低收入者实施经济适用房制度后,也就是说此时X商品价格下降,AB预算线随之向外旋转为AB2,中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上升达到U2,即中低收入者的福利水平上升,此时政府的补贴额相当于BB2所代表的X商品数量。若政府此时想采用的现金补助制度来达到相同的效用水平U2(在图中表示为A1B1与U2相切),所需的补助额仅相对BB1所代表的X商品的数量。

这就表明,现金补助相对于经济适用房制度花费更少;进而可以得出,在政府投入资金相同的情况下,现金补助比经济适用房制度更能够给中低收入者带来更高的福利。经济适用房制度在完成公平目标的同时带来了效率损失,没能很好地达到其效率目标。

二、经济适用房完成稳定市场价格目标的程度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推出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作用,从而缓解由于高房价带来的负面效应,但也会由于地价的提高带来一些负效应,也会在运行过程中有一些不安定因素的产生。

1.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正面效果

(1)经济适用房的成本和价格对房地产价格具有导向作用 。如果将商品房市场与经济适用房市场分成两个相关联的市场来看,在经济适用房制度实施之后,原来购买商品房的需求会有一部分转移到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上来。在商品房市场上,短期内供给不变,需求减少,房价也会随着经济适用房的逐步推出而逐步调整,逐步降低,起到了稳定房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适用房可以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可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波动。

(2)经济适用房可以影响公众预期,由此而影响到房地产价格,使得房价变得合理且稳定。如导致目前房价过高的原因之一,是开发商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意炒作,以此来影响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在公共住房制度下,经济适用房就成了消费者的收益底线, 有利于形成正确预期。此时,开发商炒作的效果就难以发挥,借用经济适用房这个参照系,消费者就可以一步步修正自己的预期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2.经济适用房制度所带来的负面效用

(1)经济适用房制度会推动地价的上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短期内有抵消其带动房价的下跌作用的趋势。在公共住房制度下,土地供给将用于两种用途:一是预留作公共住房用地;二是用于商品房开发,进入到土地市场。由于公共住房用地有政策作保障,在土地总量一定时,公共住房用地增加将挤占用于市场交易的土地。经济适用房的制度的实施会挤占商品房的用地,从而导致地价上涨,地价上涨会使得房地产开发商成本上升。

在短期内,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能有可能引起房价的走高。在房地产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不流通的情况下,房价的走高就会给开发商和消费者一个房产需求旺盛的错误暗示,开发商就会进一步增大商品房开发量。经济适用房的进入其实需求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有可能会使得空置房数量进一步上升,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2)经济适用房会给中小开发商带来巨大的冲击,造成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中小开发商的资金链并不像大型开发商那样牢固,当遇到经济适用房的冲击之时,就有可能因需求不足而带来购买量不足,进而影响到资金链的正常周转。对于中小开发商来说,银行贷款的门槛高,能够贷到得贷款数额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不能抵御长久的冲击。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实施使得在价格上有优势的中小开发上价格优势不能凸显,这部分挤出效应实际上大部分挤出的是中小开发商的商品房,这也是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三、经济适用房制度完成公平目标的程度

经济适用房作为公共住房的一种主要形式,较好地完成了其公平目标,也同样带来了一些问题。

1.经济适用房所带来的正面公平效果

(1)经济适用房保障了“夹心层”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起点公平。廉租房存在收入方面的严格限制,如果收入超过了居住廉租房的标准,按规定就要退出廉租房去购买产权房。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夹心层”住房问题,使得廉租房和商品房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连接”。现在这个中间层由经济适用房来填补之后,就更好地解决了不同收入层次人们的住房问题,促进了起点公平。

(2)经济适用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结果的公平。经济适用房制度所体现的住宅消费保障实质上是一种再分配政策, 它通过国家的一些政策性补贴再分配社会财富,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 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缩小,使得中低收入者也能够“居有其所”。

2.经济适用房所带来的负面公平效果

(1)经济适用房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分配规则不公平,导致许多中低收入者很难从这样一个制度中获益。经济适用房制度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来确定是否具有经济适用房市场的准入资格,由于中低收入的界定不清,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识别以及社会居住情况和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不明晰,这种分配规则管理不健全使得在目前市场上“开着大奔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的最终受益者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中低收入家庭。

(2)经济适用房制度带来了地区间的不公平。经济适用房政策虽然很早就出台了, 但真正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地方很少, 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经济适用房虽然也有一定规模, 还是严重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利益观和政绩观错位在做祟。用于商品房建设的土地利益大于经济适用房用地, 许多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更希望高价拍卖土地, 人为地缩减了经济适用房计划。虽然同为中低收入家庭,但各个地区的住宅消费保障存在着很大差距, 造成了地区之间的不公平。

四、建议与结论

1.减少经济适用房制度运行损失的建议

(1)政府修正经济适用房的提供方式,采用完善二手房市场、帮助一部分中低收入这者购买二手房的方式,尽量减少经济适用房政策对房地产竞争市场的干扰。由于二手房与经济适用房之间具备相互替代的关系,且考虑到住房二级市场还对住房资源配置起到的优化作用,政府可采用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二手房市场的方式,给予中低收入者一定程度的补贴,鼓励其购买二手房,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更能够在此过程中通过二手房市场的优化运作,提高整个住房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

(2)政府可对经济适用房采用封闭式流转的体制,建立起健全的经济适用房交易机制,并促进该市场上交易信息的流通。现金补贴制度的效率高于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中低收入者不能无成本或者极低成本地将经济适用房在市场上转化为现金。如果中低收入者能够非常方便地出售经济适用房,那么两种方式下所产生的福利水平也就差不多了。在目前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对经济适用房采用封闭式流转机制,让退出经济适用房使用的人可以将自己的住宅,在这样的一个仅供经济适用房买卖的封闭式流转市场进行买卖,且政府可以将经济适用房的卖出信息,优先提供给最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人群,这样可以使得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人可以更便捷地解决住房问题,有利于经济适用房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完成稳定市场价格目标的建议

(1)对我国现有的空置房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经济适用房的一种提供手段。据统计数据,预计我国到09年会有4亿平方米的空置房,按经济适用房60平方米来粗略计算,可以提供将近670万套的经济适用房,这对目前规模偏小的经济适用房市场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空置房的改造可以不会影响到现有的土地需求,故对于土地的价格不会有拉动上涨的趋势。空置房所造成的资源闲置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造成了一些高收入者住洋房、中低收入者无房住的社会问题。这种将空置房与经济适用房结合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地价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

(2)引导中小开发商加入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行列,扶持并发展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济适用房目前来看,规模较小,比较适合由中小开发商来开发。经济适用房由于是以微利经营,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太愿意来开发这些规模不大、利润很薄的项目,政府可以在经济适用房刚刚起步的阶段,扶持一些信誉及开发品质较好的中小开发商,这样可以减轻经济适用房对中小开发商的冲击,引导中小开发商的进一步发展。

3.完成公平目标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收入核算体系及健全的工资制度,对申请者家庭的收入进行核算。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收入线,对中低收入家庭做一个清晰地界定,满足最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者。其次,对收入的成分的审核应该明确和透明,不能存在所谓的“灰色收入”的成分。最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变化,收入线要进行适时调整,要在经济适用房规模逐步扩大的情况下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

(2)通过国家政策推动来消除地区间经济适用房运行的差异。首先,政府要完善与经济适用房有关的相关法律政策,根据地区发展情况、地区经济情况及地区中低收入者的数量来确定经济适用房制度所要推进的重点地区。然后,对地区的监管要采取群众与媒体相结合的方式,监督当地政府规划用地的情况,使得土地规划使用情况透明化,也就能有效遏制当地政府在利益驱动下,将经济适用房用地挪用到商品房用地的情况。

经济适用房制度是一种有着较好效益的制度。虽然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是可以被克服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作为公共住房制度的代表制度,将与廉租房等制度一起,在不断深化中进一步解决我国的住房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吴伟.加快发展上海经济适用房的对策.上海房产.2008秋季刊

[2]吴钒,李文静.经济适用房制度发展现状及建议——以武汉为例.时代经贸.2008

[3]谷隶栗.浅析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效率.法制与社会.2007(3)

[4]潘爱民.公平与效率视角下住宅消费保障制度研究.经济与管理.2008(5)

[5]徐亚洲,陈崇.我国房价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产业经济.2008(2)

[6]刘润秋,曾祥凤.供应量、价格与市场行为——论公共住房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天府新论.2006(4)

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经济效益是在一定时期内, 以最少的资金使用, 产出更多的社会需求的产品。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经营体制变革、企业改革深入, 社会各界对企业经济效益十分关注。都希望对企业运行与发展态势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掌握, 为自己投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评价与分析, 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依据, 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认识、管理及科学决策的依据。

1 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现状

现阶段, 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经济益评价体系构建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主要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从报社、各媒体对深沪两市交易所公布的近两年经营业绩进行综合排序可以看出。

(1) 忽略了各项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财务指标) 的内容与重要性, 将各项指标进行平等相待, 未对应有的权数作相应的规定;

(2) 综合评价不但随着经济指标变化而变化, 还同企业所属的行业关系相关, 现有的评价缺乏相应的参照系。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与体系, 便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指标是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 主要业务收、每股收益与利润总额, 这些指标反映上市公司在不同侧面的经济活动变化、水平, 但并不能形成相关经济效益综合理念。

财务指标是指:财务结构 (资本比率、负债率、资本的固定比率) 、偿债能力 (资本周转的比率、流动比率、清算价值的比率) 、经营能力 (应由帐款的增长率、收入的增长率、存货的周转率、净资产的增长率) 、获利能力的指标 (营业利润率、毛利率、净鼻涕的增长率、净资产的收益率) 、现金流量的指标 (每股的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入的每一项) 。

2 影响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因素实证分析

(1) 影响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因素分析。作者以2007~2011年间上市公司为例, 以2006年推出新准则为标准, 确保调查背景一致性。数据由国泰安提供。采用FXCEL与SPSS19.0统计软件,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用性, 对原始数据做了处理, 对异常数据与不完整数据进行删除, 消除数据自身缺陷影响, 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最后有933个公司共4665个数据。针对2007~2011年变化不大的固定资产, 负债总额与流动资产年均值变化不大, 不做各年净利润平均值变动图, 对变动大的无形资产各年平均值和纯利润的年平均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形资产逐年增长, 呈上升趋势。但上市公司在2007~2009的纯利润则急速下降, 这是受这期间全球经融危机影响而造成。全球经济衰退, , 直接导致企业纯利下降, 因此可以预计, 在2008~2009年间, 无形资产对公司的业绩贡献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2) 消费结构因素影响上市公司经济效益。消费结构的升级是经济效益的保障, 带动了主导产业发展。从产业方面来看, 经济的迅速增长, 是主导产业带动的。然而主导产业是根据市场需要, 由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带动, 是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的体现。现阶段, 汽车行业、住宅建设及城市基础建设等快速发展, 拉动了一大批中间投资性质的基础行业、产业的增长。事实上, 这些年来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同行业间的经济效益变化基本一致, 比如金属业、采掘业、房地产业与电力行业等上市公司经济效益一直靠前。

(3) 制度的创新提高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制度创新包括股权分置的改革、股权激励制的推进、股份制的改革等。

首先, 股权的分置改革, 这些年来, 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分置改革、股权的激励制度等创新实践, 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大大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股权分置保障了公司价值同股东利益间的一致性, 促使上市公司大股东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性。

其次, 股权激励制度的推进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利益的一致性问题。实施股权激励机制, 通过产权的关系架起经营者与公司利益的桥梁, 进而提高了管理层的工作责任心, 调动其积极性, 从而增强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提高企业价值, 确保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共同利益。

最后, 加快股份制改革, 自2006年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的调整与重组指导意见, 就意味着国资委着手推进股份制的改革, 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央企母公司的改制上市或者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鼓励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央企把优良的业务资产逐渐注入到上市公司, 做大、做强、做优上市公司。

3 结语

总之, 对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是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 现阶段的评价通常都是进行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 最终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公平性。因而对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认知过程,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两者相辅相承, 只有客观公正的分析, 才能对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l]徐建军.2010场年报大结局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5.81%[N].中国证券报, 2010 (30) .

[2]中联财务顾问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012.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 篇5

关键词:经济评价 公共项目 经济费用效益

一、导言

公共项目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在“市场失灵”的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中建设的投资项目。

公共项目主要涉及公路、铁路、港口、桥梁、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道路、水库、大坝等公共工程;供水、供电、管道煤气、排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项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公共项目是指所有投向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能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和公共性商品或服务的投资项目,其资金来源既包括政府投资也包括非政府投资,既包括物质性投资也包括非物质性投资。

狭义的公共项目特指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投入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本文使用的是狭义公共项目的概念。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后评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迅速,从军工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之后很多专家学者开始运用这种方法研究投资项目的建设问题、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经济政策的制定等,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对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投资结构,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项目财务及国民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对拟建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经济评价,从而确定项目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系列活动。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是投资者得到预期收益的前提,如何选择客观、恰当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对正确进行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二、公共项目的经济特征

1.经济外部性特征。

对于公共项目供给的正外部性的争论,如果政府是公共项目的投资者,那么各种基于国民经济系统的上述目标就是政府投资决策考虑的内部效果,也是该项目得以建设的原因,如果将其视为外部效益计入效益费用分析,则属于重复计算。

而如果是私人资本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由于项目效果不能纳入投资者账户,因此是外部效益。

我们界定的公共项目主要投资主体是政府,是研究财政支出资金来源的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问题,很多财务评价的“外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被视为国民经济的评价体系的“内部效果”,但这一“内部效果”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又常被漏算,或被计入其他系统的效果。

因此,在研究公共项目经济评价问题时,这一问题应该考虑如何解决。

2.经济福利性特征。

一般将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公共支出”和“转移性公共支出”,公共项目的建设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包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前者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一般是间接的,例如公共项目的实施带来的对于相应需求的增加,刺激相关行业、地区的劳动力、投入物的需求增长,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后者则涉及到对于公共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影响,例如水利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以工代贩”;生态移民过程的“移民补贴”等。

对于如“扶贫开发项目”、“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这一类的公共项目,一个重要的目标效果就是解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从而带来的整个国民经济总福利效果。

而对于大型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则对于项目影响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明显的影响。

国内对于此类公共项目的评价中都设置了社会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来加以评价,如“分配效果”指标、“分配系数参数”等。

因此,研究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问题,公共项目的福利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

3.公共项目的循环经济特征。

基于循环经济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循环经济的特点表现为:对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更加关注低数量、高质量、高价格获得的增长;经济活动从生产优先到服务优先;在社会就业方面,循环经济使得就业的重点从生产转向维护。

资源、能源等类型公共项目的实施对于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中与循环经济目标相关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此类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应该考虑其对循环经济目标的贡献。

基于循环经济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就是要从国民经济系统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将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纳入国民经济运行系统,考虑投入物循环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的效果。

三、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

1.公共项目财务评价。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是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条件下,从财务的角度,分析测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费用和收益,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

它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所使用的基本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财务平衡表、财务外汇流量表等,所适用的参考报表有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投资使用计划表、总成本表、单位成本表、销售收入表、借款偿还平衡表等。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和主要指标包括:(1)项目盈利能力评价主要考察投资项目的盈利水平。

在进行项目盈利能力评价时,需编制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三个基本财务报表。

项目财务盈利能力评价的主要计算指标有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2)项目偿债能力评价可在编制贷款偿还表的基础上进行。

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一般可分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借入资金必须按期偿还。

因此,项目的投资者需要关注项目的偿债能力;借入资金的债权人也需要关注贷出资金能否按期收回本息。

(3)不确定性分析是指在信息不足,无法用概率描述因素变动规律的情况下,估计可变因素变动对项目可行性的影响程度及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4)风险分析是指在可变因素概率分布已知的情况下,分析可变因素在各种可能状态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取值,从而了解项目的风险状况。

(5)外汇平衡分析主要是考察涉及外汇收支的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的外汇余缺程度,在编制外汇平衡表的基础上,了解各年外汇余缺状况,对外汇不能平衡的年份根据外汇短缺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公共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公共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利益出发,使宏观与微观效益相结合,用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观点,从经济、技术、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全面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为投资决策提供宏观依据。

公共项目财务评价是从项目角度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项目财务评价结论可以满足投资决策的要求,但有些项目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从国民经济角度评价项目是否可行。

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项目主要有:(1)国家及地方政府参与投资的项目。

(2)国家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减免税费的项目。

(3)国家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开发项目。

(4)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较大的水利水电项目。

(6)动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较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7)主要产出物和投入物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的项目。

国家计委1987年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规定:国民经济评价以经济内部收益率作为主要指标,以经济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率和投资效益率作为辅助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参数包括:(1)社会折现率是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定的,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用以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参数,代表了资金占用所需应获得的最低动态收益率。

(2)影子汇率是反映外汇真实价值的汇率。

影子汇率主要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段时期内进出口的结构和水平、外汇的机会成本及发展趋势、外汇供需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旦上述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影子汇率值需作相应的调整。

(3)影子价格是指项目增加一名劳动力,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

3.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就是指在项目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可能导致项目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权衡,并依据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风险分级排序,综合评估整个项目投资的风险水平。

公共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1)风险回避准则。

根据风险分析,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完全回避项目中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对项目整体目标有重要影响的那些风险因素。

(2)风险处理成本最小原则。

在处理风险的时候考虑成本最小,甚至可以接受风险。

(3)风险权衡准则。

确定可接受风险的限度,可接受风险是指在项目中存在的一些可接受的、不可避免的风险。

(4)社会费用最小准则。

将风险的社会费用与风险带来的社会效益一同考虑,以社会费用最小为原则。

(5)风险成本效益比准则。

处理风险是考虑处理成本和风险受益相匹配,以最经济的资源消耗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效益评价

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是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分析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率和对社会福利所做出的贡献,从而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适用于财务价格扭曲,财务现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经济价值,财务成本不能包含项目的全部资源消耗,从而财务效益不能包含项目产出的全部经济效果的项目。

公共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从项目的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其财务现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经济价值,所以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

识别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就是要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有关费用和效益进行判别,也是全面分析项目投资及运营活动耗用资源的真实价值,以及项目为社会成员福利的实际增加所做出的贡献。

识别的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费用和效益;内部或外部费用与效益;有形和无形费用与效益以及项目的近期影响和可能带来的中期或远期影响。

经济费用的计算应遵循机会成本原则,分析项目所占有所有资源的其他最有效利用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计算。

经济效益的计算应遵循支付意愿原则和接受补偿意愿原则。

支付意愿原则用于对项目产出物正面效果的计算;接受补偿意愿原则用于对项目产出物负面效果的计算。

公共项目的经济费用效益评价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公共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方法。

要对公共项目正确作出经济费用效益分析,需要对其费用效益予以正确的识别与计量。

在识别与计量过程中,需明确项目基本目标,围绕目标进行必要的情景分析,进行有无对比分析,正确识别正面和负面外部效果,合理确定效益和费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评价公共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为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提供依据。

公共项目的经济评价内容缺一不可,每种评价的指标都能从不同侧面科学地衡量项目的可行性,财务评价是从微观盈利角度进行分析,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宏观社会角度对整个项目的运行以及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行分析,而风险评价更是公共项目运行之前必不可少的评价内容,综合这些评价得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为公共项目的运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万威武,孙新梅,孙卫.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佟芳庭.浅析公共事业项目的经济评价[J].经济论坛,(22)

4.徐尚友.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

经济效益评价 篇6

关键词: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长株潭地区

0.引言

土地为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平台,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1]。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2],已成为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续的重要指标[3]。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大力推进之下,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刚性需求激增,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城市的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占比偏大,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国内对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以成对比较法确定经济效益判断矩及权重,分析长株潭地区城市土地经济效益水平。

1.研究区域概况

长株潭地区是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优势互补形成的一个强大省级核心,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和武汉经济圈的“T”型辐射地带,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其中,三市总人口1365万,占全省总人口20.6%,土地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3.26%。

随着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4],长株潭三市的总人口数从2006年的1300万增长至2012年的1357.33万人,GDP总量从2006年的2818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944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27.54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7.6%;第二产业为5420.99亿元,占全省比重的51.6%;第三产业为3495.10亿元,占全省比重的40.4 %,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精华的地带。

2.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土地投入与所取得的产品之间的比较,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好,反之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结合长株潭地区实际,选取单位面积财政收入、单位面积土地第二、三产业 GDP、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率、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均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6个指标。

3.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过程

3.1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城市土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单位不同致使所获取数据量纲和指标的正负取向均不同,指标数据不能直接比较,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介于本文所选指标存在正负取向不同,故采用极差标准化进行数据处理,具体是将评价指标分为正负两种类型:对正指标,采用上限效果测度;对负指标,采用下限效果测度。

3.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比较,将定性问题转换为定量分析,能克服定性分析的不足之处,使结果更加科学[5]。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构造排序矩阵, 用成对比较法确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出发点,是指人们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的矩阵形式。对各因素的两两重要程度之比表示出来,给相应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定等级和赋值,是层次分析法的重要特点。Satty 用1~9标度法,给出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

按照两两比较比较构成的矩阵A=(aij)m*n ,其中 aij>0,aij=1且aij=1/ aij(i=i,j=1,2,3,…N),即A为正互反矩阵。

(2)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显著特点是有明显的量化分析和计算程序。本文采用成对比较法来定量计算,以确定因子权重。成对比较法主要是指通过因素间成对比较,对比较结果赋值、排序,是研究中常用的—种确定权重的方法。一般的成对比较法多采用0、0.5、1三种赋值,赋值方法虽简单,但反映结果比较粗糙,特别在两个因素的重要性相差较多时,如高3倍、5倍时,就难以清楚反映。因此,本文在进行定量计算确定因子权重,包含五个等级:不重要(0)、较不重要(0.25)、同等重要(0.5)、较重要(0.75)、重要(1),進而确定2003年C1、C2、C3、C4、C5、C6对经济效益的权重0.19 、0.21 、0.17 、0.13 、0.18 、0.12。

(3)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研究期间,长株潭地区城市用地经济效益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2011年止,长株潭地区的经济效益排序依次为长沙、株洲、湘潭。其中,2010年长沙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为92.93,比2003年增长了46.68,增长了100.9%;2010年株洲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为64.71,比2003年增长了50.16,增长了344.7%;2010年湘潭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为59.07,比2003年增长了44.37,增长了537.9%。

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数值来说,长沙市无论是在2003年还是2010年,长沙>湘潭>株洲;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上升幅度来说,湘潭>株洲>长沙。

4.结论

以上分析可知,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的正确指引之下,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提升成效显著。当然,在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长株潭城市群若要实现长远发展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进一步管理和利用好城市土地,要不仅只通过增加投入来提高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也要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来提高投入产出率。故此,优化长株潭地区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和“中部大崛起”战略的宏观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蕉叶芬. 重庆市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6-80.

[2] 曹堪红,朱宏伟.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广州和深圳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8):58-66,79.

[3] 陶江,吴世新,董雯.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9,32(2):985-990.

[4] 黄奇,戴清,丁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行政治理模式[J].经济地理2008(11):1008-1010.

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研讨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信息技术也随着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实现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化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工具,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并且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增强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是其正常运行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而使得当前的经济效益问题越来越受经济学家及各个经济商的高度关注。

1经济效益的概念及其分类

所谓经济效益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衡量其经济活动的一种综合指标,是各行各业的生产总值与其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用这个公式评估其经济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并且同时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更好地减少本企业或行业的成本,减少本企业或行业的劳动消耗,节约本企业或行业的人力资源,从而更好地提高本企业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更好地提高本企业或行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根据受益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分为国民经济效果和企业经济效果,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们分析问题的角度有差异,从而对采用同一个技术方案的国民济效果和企业经济效果评价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一样,但是技术方案的取舍一般情况下都取决于国民经济评价的具体结果。根据货币计量可以将经济效益分为无形经济效果和有形经济效果,而在多数情况之下,企业或行业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只进行有形经济效果的评价而容易忽视无形效果的评价。根据经济效益是否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

一般我们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的时候大概可以从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的营业总收入、所有商品的流通费用、企业或单位的利税总额、相关经济流动资金周转的次数、补贴前的亏损额、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的人 均商品销售额、人均利税额以及百元资金的利税额等指标和从大的范围来评估经济效益。

2经济效益指标以及经济效益指标的分类

研究经济效益过程中,通常分析既定的经济指标,人们会基于经济指标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衡量。经济效益指标属于社会经济指标,是指计划以及统计过程中可用于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概念,经济效益指标可凸显经济效益的数量特征,能够对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规模以及相关的比例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如净产值(其是物质生产单位在某一时期产生的有效价值)、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等可对经济效益的数量进行量化描述。

评价经济效益需要采用定量的方法实现具体的评估,因而需要借助能够反应经济效益数量特征的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指标名称、具体指标以及计量单位。经济效益指标具体包括:(1)基于数值的特征,包括数量指标以及质量指标;(2)基于构筑层次,包括宏观指标以及微观指标;(3)基于时间,包括已经实现的经济效益指标以及战略效益指标;(4)基于经济效益反应经济现象的性质,包括经营成果指标、财务情况指标、资金运用程度指标等。

3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的不足以及 建议

3.1各方利益不能充分考虑

在经济体系中,包含着政府、投资方、社会等内容,各方面对经济效益的期望具有差异性。政府主要是从经济效益中获取税收;投资方则是期望获取效益,能够从投资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回报;社会则关注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噪声、污水等。设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应充分分析投资方的利益追求,政府需要的税收以及社会的需求等因素。

3.2评估指标缺乏

当前的经济效益评估指标缺乏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指标以及使用新技术后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因此,应增加出现新技术时采用的后效益评价指标。新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该种问题的指标主要分析使用新技术后获得的经济效益同使用新技术投入的全部物资费用的比值。因为污染的产生是对社会经济的一个负投入,因此在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应设置环境效益指标,其内容是效益的增加值同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之间的比值。

3.3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仅可决定社会经济贸易机会的取舍,也可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评价社会经济效益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科学、合理,确保经济效益的评价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经济评价指标应尽量简单,分析采用的数据应容易采集和基本准确。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指标应具有如下三种特征:(1)准确全面地反映综合经济效益;(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3.4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状态:正相关指的是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负相关指的是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当前我国调控经济的出发点是确保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因此, 应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应过滤和调整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

4如何更好地完善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方法

4.1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应该坚持的原则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应塑造同当前经济发展机制相配套的,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进而可调整片面追求产值、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将以往仅为了促进经济工作的重点转换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在当前,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具体的社会效益评价中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不断加强评价工作人员自身对科学发展观的熟悉程度。同时,在社会效益评价工作中要注意将选取指标作为经济效益定量化研究的重点,以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在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关于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体系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实现经济活动项目的可持续性,提高经济活动项目对社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正性影响,以更好地促进经济活动项目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在建立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的时候不仅要坚持评价指标的科学发展观,同时还要坚持评价指标中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从而保证我国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经济。

4.2完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意见措施

首先,应关注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描述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虚假、偏差数据将导致各级政府做出错误的经济发展决策,使得不同类型的矛盾增多,阻碍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虚假指标对各级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都不利。因此,应增强会计法规、规章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体系。

其次,实际工作中应因地制宜地运用评价指标。对外应提供基本的评价指标,也就是符合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各方面的评价要求,而对内要提供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评价指标。

再次,应创造更好的条件,扩大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应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进程,确保在运算评价指标过程中,可在海量的会计信息中及时采集有价值的数据。

最后,应要求企业塑造月度或季度评价指标的计算报告规范。综合分析企业的规划前景、发展目标以及管理需求,明确多个常用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并进行阶段性的统计和上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4.3完善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的间接措施

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 必须依靠我国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我国现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来进一步武装从事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提高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尤其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企业或单位更应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 实现由原来比较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化为先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从事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身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以更好地提高自身企业或单位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生产出优质产品提高本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效益,而这两个措施都有利于间接促使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完善,促进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水准的整体提高。

4.4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的直接措施

在当前,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就必须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评价失误。针对经济活动中不同的项目类型,评估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表对其进行详细的评估,可以从经济活动的技术的发明和开发、经济活动的社会公益性等不同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估,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要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类之外,还要增加对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评价。要提高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经济项目评价的整体性和全面性,避免出现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部性,为此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的技术创新性和先进性、经济项目的难易程度和规模大小、产品应用的程度、产品所取得的经济成效和 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更好地避免在经济效益评价过程中出现评价的片面性和局部性。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除了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类、增加对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评价之外还要不断使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详细化。尽量提高经济效益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减少评估过程中不必要的评价障碍,并且还要将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断详细化,尽量减少评价过程中比较宽泛性的描述和评价,同时还要不断增强经济效益评价技术的标准,使经济效益评价过程中所牵涉到的学科数量不断详细化,不断明晰化,不断量化,从而更好地提高效益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除了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类、增加对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评价、使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不断详细化之外,还要不断调整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断提高评价的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步伐,确保经济更好的发展。

4.5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方法

(1)因素分析法

在当前,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评价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必须很好地应用评价指标中的因素分析法,将经济活动评价中的综合性指标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原始因素,要认真确认相关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由哪些因素所构成的,然后根据具体的测定结果和分析结果,弄清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构成因素的主次因素,从而更好地抓住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构成因素的关键性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经济活动和进行经营管理的相关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因素的排列顺序要根据因素的内在联系加以确定,注意每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构成因素的排列,不能出现排序错乱的现象,同时还要十分注重确定每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构成因素和某项评价指标的关系,从而根据分析的关系和目的对每个具体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更好地测定某一个具体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变动的影响以及对经济评价指标影响的严重程度。

(2)动态分析法

在当前,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评价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的时候就必须更好地应用评价指标中的动态分析法,将不同时间内同类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数值进行详细的对比,从而用计算动态相对数值来分析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以后的发展方向,用环比的方法分析出某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增减速度,以更好地把握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发展。

(3)结构分析法

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 经济效益评价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的时候就必须更好地应用评价指标中的结构分析法认真计算出某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各项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从而进一步更好地分析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内容构成的具体变化,更好地分析其结构构成及变化,更好地掌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然后和不同时期的变化相比较,观察构成变化的原因和造成的产销定额情况, 从而更好地挖掘该经济活动发展的潜力,同时更好地区分出其发展的主次矛盾,在完善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5.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中的注意 事项

在当前,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从事经济效益评价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各种评价公式的正确应用,实现评价的数字化,同时要注意通过理解公式的真正含义来减少公式应用的不正确。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的总资产贡献率,它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用来反映该企业或单位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和考核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它的数学公式是: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则是用来反映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的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相关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反映该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其数学公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而产品销售率而是用来反映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从而更好地研究该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单位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一种指标,其数学公式为: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100%,等等诸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所要用到的计算公式,相关评价工作人员都必须理解并掌握,以更好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为此,从事经济效益评价的单位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更好地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加强对其考核,以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 篇8

1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是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方式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运用数学的方法, 通过多层次、多指标来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为了优化评价工作,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要突出重点, 并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使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既具有定量指标又具有定性指标;既符合实际, 能够指导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 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因此, 在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指标时,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选择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则。用于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情况的指标可能有很多, 但是绩效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 否则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丧失了评价的意义。因此, 根据评价的目的来合理选择评价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1.2 评价指标的系统性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具有系统性的属性, 构建评价指标时要注意不是简单地将所有指标都包含进来, 要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3 指标的选择要突出重点

在选择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时要突出重点指标, 以保证评价过程的可行性。所确定的评价指标之间要具有一定的联系, 可以是内在的联系, 也可以是技术联系。同时评价指标又要相互独立, 且在功能上能够相互补充, 从整体上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综合评价指标方能正确地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运营的模式, 使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的目标相一致。

1.4 获取评价所需信息的便利程度

为了使综合评价工作顺利进行, 应能够方便地获取与评价指标相关的统计资料或其他信息。因此, 所需信息的来源必须稳定可靠, 获取信息的方式应简单可行。只有这样, 评价指标体系才是切实可行的, 并使评价的结果易于被评价者所接受。获取评价指标所需信息的难易程度并不是直观可以判断的, 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在小范围内试行, 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信息来源渠道不可靠或者相关资料呈现矛盾状态, 就应对评价指标加以调整, 最终使评价指标能够方便、准确地得到评价。

2 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以及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模式的实际, 运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技术产品的转化收入、科技成果转化后新增的利润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具体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基本上能够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的真实水平, 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见表1) 。该评价指标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系统分解为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的6个具体评价指标,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3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首先需要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标准, 在已知评价数据的情况下, 选择合适的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目前属性识别综合评价方法是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该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具有多层次、多属性的综合评价领域, 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2]。其次应用该模型进行最后的评价。下面以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数据来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应用。

3.1 确定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

3.1.1 评价指标标准的设定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是由每一指标的具体评价值来决定的, 这就需要为评价指标设置一个明确、客观的标准。研究对象 (待评价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 的每个评价指标的测量值由“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5个评价等级构成了研究对象的评价空间F={c1, c2, c3, c4, c5}。按照十分制的评分原则, 每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别对应10, 8, 6, 4, 2分。评价专家可以按照这个统一标准进行评价打分。

3.1.2 评价结果等级的设定及各指标评价值确定

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评价的目标, 将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绩效划分为“差、一般、中等、良好、优秀”5个等级。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2。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各指标的评价值见表3。

3.2 确定评价指标的单属性测度值μijk

根据评价的分类标准, 由评价者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评价, 可以用概率的形式反映所有评价者对评价指标的每一属性的评价结果, 从而得到单属性Iij的测度值为

其中:μijk (x) 表示第i个属性的第j个属性值xij属于ck (k=1, 2, 3, 4, 5) 类的测度值。所求出的测度值μijk (x) 都应满足0≤μijk (x) ≤1, 并且μx (c) =1, 即满足归一化条件[2]。之所以用测度值的形式来表示每一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 是因为这样处理不会损失中间的信息, 评价结果更为合理。例如案例中的评价指标“技术服务收入I11”的评价值为a11=6.8, 如果按照表2中的等级划分标准, 该指标的评价结论应为“一般”。这一结论是不合理的, 因为6.8这一评价值更接近于“中等”的评价结果, 所以用表示接近评价等级程度的测度值μijk (x) 来表示最终的评价结果会更合理一些。

按照表2和表3中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值, 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计算出二级评价指标的单属性测度值。

指标“转化收入I1”的单属性测度矩阵为

指标“综合效益I2”的单属性测度矩阵为

3.4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转化模式的不同, 各评价指标对经济效益评价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我们用属性权重wi (i=1, 2, …, m) 来反映这种差异。为了反映指标权重的客观性, 这里运用客观赋权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各属性实测值的大小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2]。借用信息熵的概念定义属性Ij的峰值

式中:K为评价级别数目, μijk为单属性测度, 则Vij的大小反映属性Ij的重要性程度。由此可定义属性Ij的权重为

式中:m为参与评价的属性数目。

按照这种方法, 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3.5 确定经济效益指标的综合测度μik

有了经济效益指标的单属性测度和各指标的权重, 就可以计算经济效益评价的综合测度μik。

式中:i为经济效益评价的一级指标, m为二级评价指标的个数, k为各指标的评价分类, n为二级指标的分类数目。由式 (4) 可以求出一级评价指标综合测度矩阵。

指标“转化收入I1”的综合测度矩阵

(0, 0, 0.21, 0.33, 0.46) .

指标“综合效益I2”的综合测度矩阵

根据μ1和μ2所得的综合测度值, 按照客观性权重确定的熵值法来计算一级指标“转化收入I1”和“综合效益I2”的属性权重

w= (w1, w2) = (0.58, 0.42) .

3.6 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的顶层评价

已知测度矩阵μ1与μ2和一级指标的属性权重w1, w2就可以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的最终评价结果U (I) 。

根据评价结果U (I) 可以判断, 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属于优秀的可能性为16%, 属于良好的可能性为2%, 属于中等的可能性为21%, 属于一般的可能性为19%, 属于差的可能性为42%。

按照十分制可以计算出该评价对象最终评价分值q (I) =4.62。由此判断评价对象的经济效益较差。

4 结束语

笔者探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评价, 并结合实例将属性识别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评价过程。实践结果表明, 该评价模型能取得预期的评价效果。在评价过程中, 每一分层指标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的贡献程度可以由μ1和μ2来判断。评价过程既得到了分层指标的评价结果, 同时又得到了顶层的最终评价结果。评价的结论可以为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评价及运营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确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应用属性识别的方法来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的等级。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时, 采用熵值法这一客观方法来确定, 并通过实例, 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评价中。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王臣业.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89.

[2]郭奇, 赵铭.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知识型员工忠诚度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42 (20) :17.

企业经济效益的DEA交叉评价 篇9

关键词:DEA交叉评价,建筑企业,财务评价,经济效益

一、引言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建筑企业利润的高低直接反应企业的经济效益,构成我国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1]。交叉评价是将DEA作为多准则决策的一种排序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DEA方法的缺陷。本文利用MATLAB编写DEA交叉评价的应用程序,对西南地区的上市建筑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二、DEA交叉评价模型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运用数学工具评价经济系统生产前沿面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2]。这种方法以相对效率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与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通过对投入产出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各决策单元DMU综合相对效率的数量指标,确定各DMU是否为DEA有效。这种方法尽量用客观数据来减少主观性,具有可靠性和易操作性。

并称X为多指标输入矩阵,Y为多指标输出矩阵.

设v=[v1,v2,...,vm]T,u=[u1,u2,...,us]T,分别是输入和输出的权向量(u,v≥0),则DMUi的总输出Oi与总输入Ii之比

称为DMU,的效率评价指数,

DEA的CZR模型为:对每一DMUi(1≤i≤n)解以下极大化问题:

这是一个分式规划问题。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可将(1)化为下列等价的线性规划问题:

自我评价模型(模型1):

设线性规划(2)有最优解ui*和vi*(称为DMUi的最佳权重,记作),则最优值为DMUi的效率值。由于Eii是利用最有利于DMUi的权重计算出来的值,因此我们称Eii为DMUi的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值。在DEA中,如果Eii达到最大值1,则称DMUi是有效的;若Eii<1,则称DMUi为非有效的。

在实际问题中,往往有较多的决策单元都能取到最大的效率值1。因此,仅用Ei一般不能区分这些决策单元的优劣。此外,模型1让每一个DMUi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权重wi*计算出Ei,这个权重往往对诸输入和输出的分配极为悬殊,并不能完全反映出DMUi的优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交叉评价机制。交叉评价的基本思想是:用每一个DMUi的最佳权重去计算DMUi的效率值,得出交叉评价值:

Eik越大对DMUk越有利,对DMUi越不利。但是,由于线性规划位)的最优解ui*和vi*不唯一,由(3)得出的交叉评价值Eik具有不确定性.为此,可采用对抗型交叉评价(aggressive crossevaluation)。

对抗型交叉评价模型(模型2)

第一步利用模型1计算出的DMUi自我评价值Ei

第二步给定i∈{1,2,...,n},k{1,2,...,n},解以下线性规划:

第三步利用(4)的最优解uik*和vik*求出交叉评价值:

第四步由交叉评价值构成交叉评价矩阵:

其中,主对角线元素Ei为自我评价值,非主对角线元素为交叉评价值。E的第i列是诸决策单元对DMUi的评价值,这些值越大,说明DMUi越优;E的第i行(对角线元素除外)是DMUi对其它决策单元的评价值,这些值越小对DMUi越有利,一些将DEA作多属性决策排序工具的文献见[1,2,3])将E的第i列的平均值作为衡量DMUi的优劣的一项指标.ei可视为诸决策单元对DMUi的总的评价,ei越大说明DMUi越优。同样,也可以将的第i行非对角线元素的平均值:作为衡量的优劣的指标,ei越小,则DMUi越优。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确定及数据来源

决策单元的选取DMU为DEA评估与比较的决策单位。在选取DMU时,必须以相同的市场条件,以及具有同构型的DMU作为选取标准,以避免因受评单位的立足点条件不同,使得评估结果不具意义。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我国西部地区上市建筑企业,在金融界网有关上市公司的财务历史数据中选取西部地区10家上市建筑企业2013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二)计算过程及结果

本文选用MATLAB软件进行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经编程计算,得到10个建筑企业财务效益的交叉评价矩阵E。

其中对角元素为自我评价值:

从上面的自我评价值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值最大(Ei=1.0000)的建筑企业较多,说明相应的建筑企业DMU*是相对有效的Ei<,1说DMU*是非有效的,用Ei无法区分诸决策单元的优劣。由以上程序计算出的各图书馆的平均交叉评价值为:

按ei的大小,从大到小对这10个建筑企业的优劣排序为:

因此,按照DEA交叉评价法,DMU7是经济效益最优的,而DMU1是经济效益最差的。

四、结论与分析

DEA分析结果表明,10个建筑企业中有9个是DEA有效的,并取得了最优的效果。这说明9个建筑企业在运营管理、成本管理及财务管理方面状况较好;另一方面,DEA结果体现的只是一个相对数字,DEA有效的企业在实际中很可能达不到100%的资源利用效率。基于DEA交叉评价的10个建筑企业排名,表明了10个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对优劣,即反映了其投入产出的效率。在此排名较低企业说明其在经济效益与其它排名较高的相比还有待改进。

本文限于资料的获取困难,投入产出指标有待进一步细化,如有更完整且详实的投入产出资料,将可使本研究的结果更为完善及准确。

参考文献

[1]范建双,李忠富,徐博懿.大型施工企业业务集中度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J].建筑经济,2008(8):5-9.

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的经济效益评价 篇10

一、现金池界定及其业务

现金池也称利息合计,将多个账户余额进行抵消,并计算净余额的利息。这是将多个账户余额通过转账机制,使资金在账户间进行实质性转移和集中安排。资金集合类别包括零余额账户(ZBA)、目标余额账户(TBA)及自动投资账户。

现金池业务主要包括的事项有成员单位账户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主动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

二、现金池集中管理经济效益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现金管理战略

现金池建立的最初目的考虑将现金池分为集合资金战略和有效管理战略。花旗银行分成的四类模式(集中借款,盈余回报,节税,限额贷款)从这种角度来说也是两类,即盈余回报属于集合资金战略,而集中借款,节税,限额贷款三个模式都属于有效管理战略。

集合资金战略对集合起来的资金进行投资,追求的是高投资,高收益。对于这种形式的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效益,可以主要从集团整体投资高收益方面来考虑。

有效管理战略的目的是将集团内一部份成员企业的闲置资金供给其他需要资金的成员企业使用,从而免于从银行借款,浪费借款成本。所以这样的战略主要影响的是利息成本的降低,即使对于某个成员企业来说,仍然要付出贷款成本,但是获得贷款利息的是集团内部成员,收益在其集团内部。因此从整个集团角度来说节省了借款成本。

(二)外部环境

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受到很多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1)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人民币现金池而言,主要受到税收法律的影响。因为以委托贷款的方式在企业间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的印花税,一笔交易交一次,每笔委托贷款要按贷款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缴纳印花税。对于外币现金池而言除了要考虑税法的影响,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汇率的管理法规等对现金池的实施效益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银企关系。在现金池模式的资金集中管理方式中,银行已经成为集团实现各成员单位资金集中运作和集团内部资金共享的管理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企业集团现金管理的“配角”。通过银企直联,保证了资金流与银行同步,为结算中心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资金运作状况,减少重复录入和差错。现金池使得集团能够更好地享受银行提供的资金结算、账户报告、电子银行等服务。

(3)投资机会。投资机会分为短期投资机会和长期投资机会。长期的投资机会主要影响成员单位的资金拥有量和需求量,从而对现金池中的资金产生影响。对于现金池主账户来说,短期的投资机会对现金池战略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稳定的高收益投资会促使集团将资金集中起来,进行投资,即选择资金集中的战略;如果投资机会不多,或者大额的投资并不能带来高收益,那么集团就会倾向于尽量少的资金集中在现金池中,而选择随用随收集的有效管理战略中的节税模式。

根据各银行网站对投资理财产品的介绍,对各种投资产品总结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不同类型的投资产品,投资期限相同的情况下,收益率是不同的;同样,相同类型投资产品,在不同的投资期限情况下,收益率也是不同的。市场中存在不同形式的投资机会,选择哪种投资产品则是和企业资金经理的偏好相关的。

(三)资金分布结构

企业集团的资金分布结构是影响实施现金池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根据资金的分布状况,可以将企业集团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部分成员有资金闲置。全部成员公司都有较多的资金闲置,在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就是货币资金数量很高。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选择的多家银行,在不同的地域开立多个账户,每个账户都有资金,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无法用来进行投资。

(2)部分成员企业有闲置资金,部分成员企业资金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有闲置资金的企业因为资金分散,无法进行投资,保留在银行账户上。而资金紧张的企业,因为需要资金进行周转,或进行大额投资,只得到银行去贷款。这样的结果就是在企业合并报表中,货币资金数量高的同时,银行贷款数额也很高,同时增加的还有财务费用。全部成员公司都没有闲置资金的情况下,表示各个企业都资金紧张,或者即使有闲置资金也是贷款余额,没有用完。这种情况,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往往也表现为存款和贷款的数额都高。而且一般是贷款数额高于存款数额。这种情况下,成员企业各自独立到银行贷款,贷款利率会比较高。

(四)外部环境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外部环境方面,三者结合时主要考虑投资机会和银企关系的因素。法律法规视为不变因素,但是作为一项成本费用,在考虑银企关系时一并用费用高低来衡量。

在考虑外部环境的银企关系和法律法规这两个影响因素时,三者关系如下:

(费用包含委托贷款手续费,银行贷款利率及营业税和印花税)

在成员企业都需要资金的状态下,与表2中的状态一样,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企业都会选择有效管理战略,来进行集中贷款。争取更高的贷款额度和贷款信用,满足成员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经济效益评价模型设计

(一)模型设计

根据外部环境和资金状况选择了合适的资金管理战略后,可以通过建立评价模型来对实施不同现金管理战略的现金池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人们熟知的经济效益的涵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则经济效益的评价模式是:

其中,E为经济效益;Y为综合产出;C为综合投入。

本文也采用成本效益模型来对现金池模式进行效益评价。在现金池各种模式中,资金集中战略谋求的是高收益,所以目标是在费用减少的条件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有效管理战略谋求的是企业成本的降低,无论是外部借款转移为内部借款使成本降低,还是集团资金短缺,通过集团企业的名义向银行进行直接的融资,方便集团企业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降低集团借贷成本。本文根据式(1)并对其进行变形,拟建立一个通用模型来对实施现金池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从而对不同模式现金池实施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那么在模型中就要体现实施现金池前后的收益变化和费用变化。

因此该模型为:

其中,E为实施现金池带来的经济效益;收益(后-前)为实施现金池前后的收益之差;费用(后-前)为实施现金池前后的费用支出之差。

(二)实施现金池前后收益与费用具体分析如下:

(1)实施现金池前后的收益。在实施现金池之前,各个成员公司独立核算,闲置的资金存入银行,集团母公司对一定期间收到的上划资金和自有资金或存入银行或进行短期投资。所以实施现金池之前的收益来自这两个方面:

成员单位的存款利息和:

集团母公司短期投资收益:

集团母公司银行存款利息:

在实施现金池之后,各个成员公司的闲置资金每日上划到集团公司现金池主账户,按照超过限额模式上划的模式,集团的收益包括保留在成员公司内资金的存款利息及集团现金池中资金银行存款利息和投资收益:

成员单位的银行存款利息和:

现金池中资金短期投资收益:

现金池中资金银行存款利息

由公式3至公式8可以得到实施现金池前后的收益变化量:

(2)实施现金池前后的费用支出。在实施现金池之前,独立核算的公司,缺少资金的成员公司到银行贷款取得所需资金。成员公司的贷款需要支付利息。因此实施现金池之前的费用支出如下:

成员单位在银行贷款利息和:

实施现金池模式之后,各成员单位现金余额由银行系统自动按照超限额的要求(零余额是特例)上划,资金短缺的成员单位也可以自动收到银行系统下拨的所缺资金。资金的上划下拨过程是通过委托贷款形式完成的,所以银行要对每笔委托贷款收取手续费,并且按照贷款额度需要交纳印花税。成员单位上划的资金,也是作为单位的一种存款,现金池主账户要支付给成员单位利息,同时现金池主账户向下贷款收取利息,对这两种利息按照委托贷款的要求都要收取营业税。

银行对委托贷款收取的手续费:

成员单位在现金池中的存贷款利息和的营业税:

成员单位获得委托贷款需要交纳的印花税:

现金池主账户贷款利息:

由公式(10)至(14)可以得到现金池实施前后的费用变化量:

(三)效益的计算具体内容如下:

(1)资金集中战略。实施资金集中战略的企业集团,按照前文中的分析,现金池主账户资金充足,目标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断的提高收益。利用max E=max(收益(后—前)—费用(后—前))分析现金池效益时,要分解为收益的增加和费用的减少两部分。

收益增加部分为:

费用减少部分为:

(2)有效管理战略。实施有效管理战略,主要目标是降低成本,更加有效的控制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动。下面对有效管理模式中的节税模式和集中贷款模式分别描述。

在节税模式中,现金池中金额为零,当某成员公司需要资金时,再从其他具有闲置资金的公司上划资金,以满足资金短缺公司的需要。所以从整个集团角度,收益与实施现金池之前没有太大变化,唯一的变化是调入的资金不能再获得外部银行的存款利息,本研究中为了更好的体现模式的目标即降低成本,将这部分损失的利息收入可以作为了集团的机会成本,在费用中列支。从而构建效益模型如下:

Max E=Max[费用(后-前)]

该模型衡量了在实施现金池后比实施之前降低了多少(假设肯定是降低的),变化越大,效益越高。

在另一种状态下,各个成员公司都需要对外贷款的时候,上文所述的机会成本就不存在了。通过集中贷款的现金池模式,贷入资金不会立即全部应用,没有被利用的资金保留在现金池主账户中获得利息收入,根据专款专用的限制,没有被使用的现金不能进行短期投资,所以实施现金池后,不再有短期投资收益。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实施现金池前后还有收益需要考虑。所以将其分别列式表示:

四、企业集团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策略

(一)争取分、子公司支持与配合

现金池实质上是一种集团集权、资金集中管控的制度,需要通过培训、内部沟通来构造一个以集团整体效益、竞争能力最大化。因此现金池的顺利实施需要分、子公司的配合,所以子公司管理层对现金池的认同、支持和配合是最为关键的基本前提。

(二)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现金池管理是专门针对现金的管理。配合现金池管理,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操作流程、内部岗位职责、信息沟通、资金授权划分、资金分类预算、内部委托贷款规则、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等一系列制度。以资金预算为例,应该围绕“资金预算——资金审批——资金营运——业务控制——风险防范——决策支持”等流程,做到年预算、月平衡、日调度。在集团资金管理中必须坚持无计划的事不办、无预算的钱不花等资金管理原则,强化全面资金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控制资金流动。

(三)提升资金筹划、调度配置及投资决策能力

集团总部要着力提升资金筹划、调度配置及投资决策能力。推行现金池业务,考验着集团下属企业能否服从大局并将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同时也考验着银行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但是相对来说,最大的被考验者是集团总部,因为现金池业务把集团总部推到整个集团资金配置的最前沿,成为集团资金管理的“桥头堡”。集团总部必须具备很强的资金筹划、适时配置和投资决策能力。打造资金管理的强势集团总部是现金池业务取得长期、实质效果的制度安排。为此,集团总部应提升四种能力,即对外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资金控制能力和对下属企业高质量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龙丽:《资金集中管理的尴尬与败局》,《新理财》2007年第10期。

[2]汤谷良:《现金池——集团内部资本运作的利器》,《新理财》2007年第10期。

上一篇: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下一篇:带式输送机转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