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2024-05-13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精选七篇)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篇1

一、清洁生产的内涵和标准

步入20世纪初, 我国逐渐通过规章和立法制度制定出了我国清洁生产相关的规章条例, 生产方要达到清洁生产的标准, 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1. 原料和能源方面的清洁性。

这个还年设计到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或者能源不属于有毒材料, 或者对环境影响小;其次是能够对同等单位的原材料实现高效利用, 发展以节能为基础的能源使用技术改造;同时要积极开发无污染的新能源, 尤其是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再生新能源的使用。

2. 生产过程的清洁性。

要确保生产过程具有清洁性, 必须消除可能产生的有毒中间产品, 减少废气废水等有毒物质的排放, 要实现这一点, 可以通过循环利用废物废料、提高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无害化处理水平、科学量化管理来实现。

3. 产品具有清洁性。

清洁产品首先应具备合理的使用周期, 能够减少代谢的频率, 其次产品本身应该是无毒无害的, 不能在客观上造成对人体或者环境的破坏;最后, 这种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以后要能够实现回收利用或者降解分离, 不应成为有害垃圾。

二、清洁生产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我们了解了清洁生产的内涵以后, 就可以根据清洁生产的要求, 结合国际国内的环境理论来进行指标的选取, 在相关的算法模型基础上得出最佳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指标体系的指向和达成率来评判清洁生产的综合效益值。

评价指标的类型通常包括三大类:宏观性指标指的是企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在周边人群中的主观反应描述。例如社区居民对企业的投诉次数及投诉要点。这种指标属于定性指标, 需要结合其他指标丰富内容。微观指标则属于定量指标, 主要指检测部门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具体采样调查、现场器材测量等方式进行的具体数值的判定, 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水平。为环境设计指标包含了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 根据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的各个时期对环境的影响, 来进行数据和主观反馈方面的总体搜集。

评价指标的选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需要根据当前的具体发展要求和环境情况来进行阶段性的制定。总的来说指标体系构建需要经过四个步骤:首先, 要了解指标体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构成体系, 拥有循环生态及周期理论思路;其次要以目标为导向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项目, 例如借鉴已经出台的ISO14000环境管理指标、行业清洁生产指标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同时结合与数据类型相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 如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或者频度统计法等, 从指标的重要程度、针对性、完善性等方面综合选取。在选取完数据指标以后, 我们可以通过单体检验法和整体检验法对指标的整体构建程度进行测试, 查看体系是否流畅, 通过测试以后这套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就可以投入使用。

三、清洁生产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 科学合理的清洁生产效益综合评价方法就是要将企业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定性指标尽可能转化为定量指标, 并适度的将定性指标与之结合, 然后通过合适的统计数学建模方法将结果定量呈现出来。

目前来说, 适用于我国清洁生产评价的流程可以概括为:1.通过初步分析确定相关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2.根据国内外有关标准、法律法规、统计数据等制定评价标准;3.选定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指标定量化和权重确定;4.建立便于理解和操作的评价体系, 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计算;5.结果判断, 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及存在问题;6.提出深化和持续清洁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企业的指标属性目前主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及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案、IS014000系列标准中有关清洁生产的标准来确定;然后结合工业物耗、能耗、水耗情况, 各资源循环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其他相关经济数据统计年鉴及实地调研反馈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指标的权重确定是整个体系是否合理的重点, 权重确定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极大地不确定性, 目前来说有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和综合赋值法三种较为成熟的方式可以使用。

在权重大小确定的基础上, 我们就可以通过模糊变换方法来建立具体的评价模型了。模糊变换是目前来说能够实现定性与定量指标有机结合的集合方式, 这种方式通过将权重和指标相结合, 用矩阵计算的函数方式构建清洁生产效益模型, 从而简便的获取最终的评价结果。

总体来说, 目前清洁生产效益综合评价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三点, 第一个是体系中指标的具体权重确定的合理性, 二是建立严谨的综合评价模型, 三是进行模糊评价结果的识别。实现了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之间的良性结合就能够对清洁生产的具体投入和效益做出量化的反馈, 从而从宏观层面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 帮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M].2008年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2, 1

[2]伍京华.清洁生产管理模式有效实施的经济学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03.5, 1-2

[3]宋世伟, 薛纪渝‘清洁生产技术方案综合评价方法初探[f Jl.环境保护科学, 1999, 25 (1) :16-21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篇2

1 科学管理茶园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

茶叶产业的经营过程由“田园生产管理→机械加工→市场营销”组成, 千家万户的茶叶生产经过这个经营链条, 使茶叶走向市场, 达到茶叶发展实现品牌战略、文化战略、市场战略、科技战略的目的。在这个经营链条中, 田园生产管理是这个经营链条的关键:

1) 科学管理可以获得优质的茶源, 为实施品牌战略提供高档次的货源。

2) 科学管理可以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产量, 为实施市场战略提供充足的货源。

3) 科学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成本的支出, 提高茶叶生产经营效益, 是实施科技战略的体现。

4) 建立高规格的生态茶园和以机械化为生产过程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是实现文化战略的基础。

近年来, 夷陵区邓村乡、下堡坪乡等茶叶生产基地, 以加强茶园科技管理为突破口, 在夷陵区农机推广站的指导下, 实施茶叶修剪、采摘、中耕机械化技术管理, 为茶叶生产实施田园科学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为茶叶产业体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 茶叶生产管理机械对茶叶生产的特殊作用

为了配合夷陵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全国知名“桔都茶乡”的建设构想, 根据宜昌市农机局关于全国100个农业机械化综合试验示范区实施方案的要求, 夷陵区农机推广站以邓村乡为主要试验示范基地, 进行茶园机械化科学管理试验示范工作。试验示范是以茶叶修剪、采摘、机械中耕、机械制茶为主要内容配套实施的茶园综合科学管理。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在邓村乡建立了5个茶叶机械修剪、采摘服务大户, 全乡农民共计购买茶叶修剪机械1520余台, 台刈机械30余台, 采茶机械24台、制茶机械96台。经过一年多的实际应用, 茶叶机械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1) 机械化修剪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过去, 茶叶修剪大多依靠人工修剪, 劳动强度大, 工作效率低, 修剪质量差, 使茶叶产量不能增产, 有的因为没有很好修剪, 萌芽不良, 产量下降, 质量降低。人工修剪1亩茶园, 一般需要3个工作日, 而机械修剪一般只需要2个小时, 而且修剪质量好, 特别是在茶叶采摘期, 及时修剪有利于下次茶叶早发快发, 增加采摘次数, 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量。

2) 机械台刈为茶园更新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一般情况下, 茶园经过5年的采摘后应进行一次中台刈, 10年以后应进行一次重台刈。茶园台刈更新改造, 是茶叶生产中最繁重的活动, 人工台刈1亩茶园需要10~12个工日, 而且人工刀削创口面积大, 又极易使茶树基杆破裂造成损伤, 形成枯枝病枝, 易受病毒感染。机械台刈每亩茶园仅需2个工日, 而且创口面积小, 有利茶树早发更新。在生产实践中, 机械台刈的茶园新苗萌发的时间比人工台刈的茶园萌发的时间提前一周左右, 萌发的植株也要多于人工台刈的茶园。

3) 机械采茶降低了茶叶生产成本, 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茶叶机械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另一个明显而又具有技术优势的特点是机械化采茶, 机械化采茶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证明了它所具备的优越性。 (1) 劳动效率高。一般机采每亩茶园仅需2个工时, 可采2叶1心鲜叶100~120kg。2008年4月, 夷陵区农机推广站在邓村二组对机械采茶的效率和质量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一般人工采茶每亩需要5~6个工日, 48个工时以上。机械采茶的效率是人工采茶的32倍。鲜叶及时采摘, 有利下次茶叶萌发, 采摘后进行修剪, 能促进茶叶多发快发, 比人工采摘下一次采茶时间可提前3天。机械采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效益问题, 更是质量和产量的同步提升。人工采摘时, 断口变黑, 影响质量, 机械采摘不会产生变黑现象。 (2) 机械采茶能保证鲜叶的质量。机械采茶由于靠风力收集鲜叶, 能够保证叶片的原状, 而手工采摘因需靠双手收集鲜叶, 叶片多有折痕, 影响茶叶的外观品质, 在对机采鲜叶与手采鲜叶进行对比时,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过去, 我们总是认为机械采茶不能采芽茶或高档茶, 但是, 经过多年的实践, 机械采茶是能够达到精制的要求的, 而且颗粒的大小基本上一致。当前, 夷陵区1.1万公顷茶园, 如果只依靠人工采摘, 以每公顷茶园采摘一次需要90个工日计算, 1.1万公顷茶园采摘一次需要99万个工日才能完成, 这对于夷陵区来说, 人力资源是一个很大的压力。2007年, 我们在三斗坪镇石牌地区进行茶叶生产调查时, 发现大量的茶园因无劳力采摘而浪费了, 对于这些用汗水换来的资源白白浪费, 实在是非常可惜。所以说, 茶园生产管理运用机械化技术, 是非常重要, 而且迫在眉睫的事。

4) 机械化中耕是建设有机茶园的基本条件。当前对于食品、饮用品的绿色认证和无公害化的检测, 关键在于使用的农药和肥料。当茶叶在使用有机肥料时, 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作业。大面积的进行人工开沟施肥, 在当前已经非常困难, 劳力缺乏是主要矛盾, 茶园机械中耕是解决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经过2008年在太平溪、邓村进行茶园中耕试验, 效果非常成功。应用经过改进的微型耕作机械在盛产期的茶园可一次完成中耕开沟的工作, 且工效也很高。这对于提高茶园的生产能力和提高茶园的绿色认证条件,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 茶叶机械对茶叶生产的发展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机械化是茶叶生产今后的发展方向。

3 需要改进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夷陵区的茶叶生产, 在今后的工作中, 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

1) 要切实提高对茶叶生产管理机械的认识。茶叶机械在夷陵区的试验推广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 真正被茶农接受还是最近两年, 但是仍有相当多的地方仍然没有推广开来, 其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 觉得一台机械花费几千元不划算, 看不到后期效益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还需要进行大力引导和支持, 加大扶持力度。

2) 要研究茶叶种植要求与农业机械配套的农艺技术, 改变种植模式和规格。农业机械在使用中有它的特殊要求, 最少应该有适宜作业的环境, 夷陵区现在茶叶种植密度太大, 机械无法进入。实际上, 全封密的茶园影响通风透光, 容易滋生病虫, 影响光合作用, 使茶叶外形、品质差, 又不利机械植保和作业, 所以, 改变茶叶种植模式和规格, 是实行茶叶综合生产管理的必要条件。

3) 改良茶叶品种, 以利机械化生产作业。夷陵区在茶叶生产方面对茶业的品种改良有很好的技术资源, 特别是经过无性繁殖的茶叶品种, 具有芽壮芽齐的优良特性, 非常适宜机械化作业。要在新建茶园和改造茶叶时, 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技术资源, 为茶叶生产机械化进入创造条件。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篇3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如何加快农农业的发展,按照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的思路实现现代化农业是湖南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要实现农业实质性发展,就必须整体分析湖南农业的生产效益,实现投入产出最优化。最大限度节省投入资源,最大限度增加产出成品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最终途径。农业生产效益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元化,多目标复杂的庞大大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单位很多,而且难以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以衡量其大小。综合考察这些特点,就目前的效益评估和实践中应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中,DEA(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较为适用,得出的数据和结果也较为有效可信。

1 DEA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模型

1.1 DEA方法简述

DEA(数据包络分析)是运筹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在相对效率概念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记为DMU)做出评价。它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变量,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避免了确定各指标,使用DEA方法不必确定输入输出关系的显式表达式,因此DEA方法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不仅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还可以避免误差,利用DEA方法可以考察湖南农业发展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对每个决策单元进行优化以测定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时,得出的相对效率为最大值,权重也最优,而且利用“投影原理”对于非有效单元,不仅能指出指标的调整方向,还能给出调整量,并进行纵向的时间比较和横向的区域比较。所以,DEA方法可以为湖南农业发展提供理性和量化的决策方法和思路。

1.2 DEA模型

本文应用DEA中的C2R模型分析问题,模型如下[1]:

其中n称决策单元DMU,评价指标体系由m个投入和t个产出指标组成,他们分别表示:“消耗的资源”和“工作的成效”。设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产出的产出量,vi为对第i种类型投入的一种度量(或称权),ur为对第r种类型产出的一种度量,Sr+与Si-分别为松弛变量,ε为一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时可取(ε=10-6)。λj,Si-,Sr+,θ为待估计参量。

1.3 DEA模型的含义

1.3.1 通常当θ*=1并且时,称DMU DEA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且DMU为规模且技术有效;

1.3.2 若θ*<1或者,则认为DMU DEA无效,或者是技术无效,或者是规模无效,若:Sr+=Si-=0,则技术有效;令当K=1时,称DMU规模有效,K<1时,规模收益递增,反之递减[2]。

2 实例求证研究

2.1 选取指标

指标的选取是DEA方法分析与应用中最关键的一环,因为评价结果直接依赖于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多样性及精简性五个原则,我们评价湖南农业1999年~2008年10个年度的生产效益,将五个子系统划分成输入子系统与输出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取关键的指标作为输入输出的指标:(1)土地投入。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投入,(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农业不包括林业、木业、副业和渔业,也即所谓的小农业范畴),本文选取的土地投入指标为农作物耕种面积;(2)资金投入。反映了湖南省政府为促进湖南农业发展所作的资金投入,包括财政支出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3)劳动力投入。选取全省农业从业人数为指标,以从量上度量投入的有效性并找到无效的原因,例如是单纯的量的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等等;(4)总产值。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选取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为经济子系统的主要指标,反映农业产出情况,将此项指标作为输出指标;(5)农民纯收入。收入可以从相当程度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而可以看出整个农业的发展态势,也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我们选取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作为输出指标。

(数据整理至1999~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其中资金投入为政府财政投入与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二者之和.)

因此,在DEA模型中,我们确定模型的输入与输出变量,输入变量:土地投入(x1)、资金投入(x2)、劳动力投入(x3);输出变量:经济效益(y1)、农业从业人口可支配(y2);则DMU=10,分别是1999~2008年;r=3,s=2;具体的投入产出数据如表1。

2.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根据DEA方法模型,我们对决策单元1999年的投入与产出模型可得如下方程(利用含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的C2R模型):

其他年份的方程可以省略,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替换,利用Matlab软件,得到如下结果(表2)。

2.3 模型结果分析

从表3的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对湖南农业近10年来发展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分析:1999、2003、2007、2008年评价结果为DEA有效,即投入与产出达到了最优的状态,其技术和规模效益都有效。同时反映了湖南农业近10年的发展中有4年的投入与产出有效性都达到了最优,说明其发展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整个系统的协调,设法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

对表3中非DEA有效的年份通过分析得:所有的非DEA有效的单元均为技术无效,说明各资源之间的组合没有达到最优,存在输入剩余或者输出亏空。从K的值我们可以分析有些年份的投入产出是规模效益递增的,有些规模效益递减。综合技术无效我们可以分析,规模效益递增的取得也大多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但对技术的依赖性以及投入产出的效率依然不高。这与湖南农业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

3 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湖南近10年来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以及经过构建DEA投入与产出模型对其进行测算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3.1 湖南实际用于耕种生产的土地投入不稳定

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近10年来湖南用于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呈现增——减——增——减的循环怪圈,虽然农业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却是以增加其他资源的投入为代价的,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耕地的保有面积能够逐年稳定下来并利用充分,相信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会相应的增加,也可以减少其他资源的投入,减少浪费。有鉴于此,政府需统计出用于湖南农业生产的最优土地保有量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确定并长期保持,并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对农业用地进行保护,明确三大产业用地的合理比例和地域范围,达到稳定、和谐与共存的发展局面。

3.2 资金相对投入过大,绝对投入过少

政府每年用于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但是反映到总产值上面则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虽然达到一定程度的投入会出现农业生产饱和的局面,但是现阶段这种局面还未出现,也就是说,用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未达到最优化,也就是所谓的相对投入过大。而绝对投入过少则是指政府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相对于其他政府财政支出来说还是太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对于湖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这层意义更加深远。根据《湖南统计年鉴》上政府的财政支出这一项来说,用于农业的支出与其重要地位极为不相符,这是极为不正常的。就拿行政支出来说,其绝对数字就是用于农业支出的三倍上下,其不合常理处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加大政府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减少农民自筹性生产支出,合理利用资金使其达到最优化配置是政府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湖南农业的产业化升级,实现生产结构优化,这些是与湖南的整体发展互为促进的。

3.3 劳动力投入过多

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现状,湖南农业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且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就是有限的耕地限制了湖南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这还不算从事林业、木业、副业和渔业的人口),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劳动力投入过多,对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来说,劳动力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亦远远落后。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转化,提高农业人口的知识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解放被束缚的农村劳动力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政府合理规划布局,循序渐进,淘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革新落后的农业生产观念,置换落后的农业生产机械。

3.4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战略目标。就目前湖南的情况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三高一低”的现象,就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通过上述的DEA模型及其结果分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其它的数据可以佐证。比如湖南省农业的灌溉用水利润率只有46%,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000万亩,农业用水占了全部用水的60%—70%,每立方米的耗水只能生产一公斤左右的粮食,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两公斤,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再加上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浪费严重,利润率分别只有30%—40%。因此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两型农业发展的要求,要抓紧建立三低一高,就是和三高一低相对应的。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两型农业体系,具体措施就是要大力实施撤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业的面源污染治理,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来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经济效益提高,那么一种四位一体的综合效益,在这方面湖南的潜力有着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朱乔.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综述与展望[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4,3(4):1-9.

[2]郑照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77-78.

[3]吴文江.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张青,张丽霖.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测度模型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10).

[6]熊崇俊.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J].农业经济,2008,(11).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篇4

一、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切勿对单一低碳评价进行盲目追求

在目前情况下,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全新的态势,低碳经济强调在生产型的企业中进行低碳评价,同样也是一种硬性的考核,但是,我们不能够盲目的将低碳水平评价凌空在其他的非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指标之上,这一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够对过去的错误进行重复,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先粗放后集约发展的模式是错误的,在生产型的企业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在各个相关的指标里面将低碳相关的指标进行融合,对指标之间权重的分配进行注重,如果低碳经济的指标并不合格,那么,这一个项目是不可取的,要求我们必须要一票否决,但是,在当前的低碳经济指标可行这一个前提下面,我们要对其财务指标可行性进行考核,由于生产型企业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发展、获利以及生存,离开盈利企业我们也无从谈及发展问题。

二、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注重选取低碳指标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指标评价应该是很容易在生产型企业的相关资料、会计报告以及统计报表里面找到的,也能够通过有关明显财务的数据以及定量的指标里面进行挂钩来对其进行判定,并且我们选取低碳经济指标的时候还要将行业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进行不同指标的设置,如果是在相关的工业企业中就要从产品的制造开始注重对低碳进行评价,比如说原材料等等。

三、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要强调设定动态指标

众所周知,发展低碳经济一定会是一种持续和常态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对低碳经济下的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价值指标评价的时候必须要将动态评价指标很好的体现出来,而且要把这一种指标单独的进行列示,比如说,在无形资产的准则里面,对于研发费用来说,如果年度之间的增长率超过或者达到了某一个数值的话,我们能够在税收方面给予其一定的优惠,在低碳经济判断指标里面,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选用。如果生产型企业将低碳经济进行融入和明确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更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切勿对单一低碳评价进行盲目追求、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注重选取低碳指标可操作性以及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要强调设定动态指标这三个方面对低碳经济下生产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米传军, 李志祥.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2]Sharma S, Vredenburg H.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 (8) :729-753.

[3]刘钢, 王彬彬, 吴宏, 等.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标准应对策略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第一卷) , 2010.

[4]Stefan Holmberg.A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upply chain measurem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0, 30 (10) :847-868.

茶叶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研究 篇5

1成本核算问题探讨的背景

结合笔者对茶叶市场的调研可知,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到茶叶企业成本核算的背景。

1.1宏观背景

随着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绿色物流便从过去的理论探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由萨缪尔森所提出的绿色GDP概念,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即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量。在这一背景下,由商流决定物流、物流支撑商流的流通领域,更是在社会物流系统中引入了绿色、低碳的运作要求。鉴于此,茶叶企业的物流运营也必然在宏观背景下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构建,而这种能力构建有必将增大物流成本的投入。

1.2中观背景

中观层面则需要从产业层面来进行讨论,而这里需要在全产业链的视角下来看待茶叶企业成本核算。众所周之,“绿色生活”理念已经被广大的国人所接受,这也是国人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表现。这就意味着,国人对茶叶制品的质量将更加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便是茶叶原料的安全性和茶叶仓储过程中的品质改变状况。由此,茶叶企业面对这一新的消费者偏好,必然需要在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环节加大品质管理力度,而所有这些努力又将提高茶叶企业的运营成本。

1.3微观背景

微观背景则需要深入到茶叶企业自身来进行考察,而这便与物流成本核算的特征相联系了。根据物流管理理论可知,物流成本呈现出冰山一角的特点,即能被我们看到的成本这是整个物流成本中较少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海水中而无法被我们看见。这就预示着,解决了物流成本核算问题,将极大的提升茶叶企业的利润空间。

2影响物流成本核算的因素分析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2.1人员核算能力方面

从目前茶叶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来看,主要以生产、销售人员为主,财务人员的配备在一定层面上并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在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上就出现了人力资源短板。短板的具体形式反映在,难以理解物流成本的构成特点,以及对物流运营中的隐形成本要件并不掌握。如,在投资物流环节时所形成的沉淀成本,没有纳入到财务人员的视野之中。

2.2成本核算制度方面

从教科书的阐述中可知,成本核算的方法有三种:会计法、统计法、综合法。但现实却表现为,我国还没有针对物流成本核算而独立的会计要素,这样一来。物流成本中的诸多项目难以归类。另外,物流成本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也使得统计法无用武之地。那么由二者所综合应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自然也就无所适从。

2.3测算技术约束方面

物流运营本质上属于服务性业务,那么它就必然与服务性产品的特点相类似。如,业务的不可储存、不可分割等。这就在技术层面对物流成本核算带来了难题。会计学和经济学所列举的成本核算案例,一般都是以实物产品生产为基础(且能够分割),这样才能将成本分解为:总成本、平均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然而,物流成本在核算中存在着技术约束。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表明,茶叶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难度要大于生产成本,这才使得研究物流成本的核算措施显得十分紧迫。那么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物流成本核算呢。为此,以下将提供思路。

3解决思路

具体的解题思路,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3.1财务人员培养方面

无论是对生产成本的核算还是对物流成本的核算,都需要以人为主体来开展工作。这就要求,茶叶企业需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若是中小茶叶企业没有自己专职的财务人员,那么则需要对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应紧密围绕着物流成本核算与生产成本核算之间的异同来展开,这样可以借助财务人员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理解新的成本核算知识。在培训的时间安排上,则可以采取定期强化或在问题导向下相互之间进行探讨来执行。

3.2核算制度创新方面

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并不是最终目的,而通过核算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才是根本。因此,在技术上存在难题和核算制度上存在短板的情形下,则需要从“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入手来创新核算制度。不难理解,即使财务人员掌握了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但受到自身精力和注意力的影响,仍无法充分精确获得核算数据,这样就会影响到成本控制绩效。从而,在激励机制设计下激发起物流岗位人员成本控制的自觉意识,这本身就破解了核算难题。

3.3核算视角优化方面

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待茶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这其中包含了采购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这就给了我们启发,即若是按核算生产成本的习惯将成本细化为若干个项目来进行统计,则必陷入“冰山一角”的困境之中。那么以业务模块为单位进行分别核算,或许会起到好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对核算视角进行优化。

4实施方案

根据上文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4.1掌握企业物流运营现状

尽管物流成本的发生原理相同,但表现形态却因商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茶叶企业需要首先掌握企业的物流运营现状。在商流决定物流的逻辑关系下,需要根据茶叶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的商流形态,来间接梳理出物流的运营现状。就原材料来看,由于需要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所以对于仓储设施的需求较大。对于成品销售而言,因为主要针对下游渠道商,所以对配送的需求较大。这就表明,茶叶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重点领域应是仓储和配送环节。

4.2建立物流成本核算重点

成本核算的目的在于:第一,发现业务运营中出现成本虚高的部分;第二,为后期的成本控制提出预警。因此,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重点便在于,建立物流成本标准和向物流运营部门提出预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茶叶企业管理层应组织人力来制订本企业的物流成本发生标准。根据仓储和配送业务的重要性,首先便需要制订出仓储容积率、货损率、产品组配差错率等指标,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成本核算提供参照。可见,标准的制订在于建立起一系列关键的比例关系。

4.3问题导向下的人员培训

这里人员培养主要指向财务人员,或者是茶叶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由于目前缺少针对物流成本核算的有效方法,所以在人员培训中应紧扣物流操作流程、物流成本控制原则,以及一系列的小窍门来实施培训活动。不难看出,这里的培训重点在于是相关岗位的人员形成物流成本控制的意识,以及在了解了物流成本特征的情况下,能设计成本核算的步骤和公式。实践表明,根据茶叶企业的商流特征来自主设计成本核算公式,应是人员培训的重点。

4.4制度创新下的成本控制

这里实则是转换思维方式,即我们不再去纠结物流成本核算的技术问题,而是直接通过优化成本核算的结果,来解决物流成本核算问题。具体而言,这里就需要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了。做法为,将茶叶企业的物流运营部门分离出去,给予相对独立的财务权限。在引入市场机制的条件下,通过服务收费的形式来与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进行联系。然后,企业财务部门再将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全年的流通支出额定好,并由各个部门支配并执行“结余数量用于奖励、不足部分自行解决”的方式,来使物流成本控制内化为各个部门的意愿。

4.5功能模块下的成本核算

在供应链视角下,还需要在功能模块下来进行成本核算。具体的做法为,将供应链系统分解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三个模块,将每个模块看做整体来进行成本核算。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技术因素所带来的核算困境。最后,根据茶叶产品的“批”,还可以采取分批法来进行成本核算。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关于茶叶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问题还值得不断深究下去,这样才能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此,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来加深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5小结

本文认为,关注茶企的物流成本核算问题,应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有之义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应从:掌握企业物流运营现状、建立物流成本核算重点、问题导向下的人员培训、制度创新下的成本控制、功能模块下的成本核算等5个方面来进行成本核算。

摘要:茶企主要依赖中间渠道商来进行产品销售,这就意味着,流通环节的运营构成了茶企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可见,关注茶企的物流成本核算问题,也就成为其中核心内容。具体的做法包括:掌握企业物流运营现状、建立物流成本核算重点、问题导向下的人员培训、制度创新下的成本控制、功能模块下的成本核算等5个方面。

关键词:茶叶生产企业,成本核算,影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祁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176-176.

[2]邓松云.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104-105.

[3]林正荣.现代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改革初探[J].会计师,2010(7):68-69.

茶叶生产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探索 篇6

1 目前茶叶生产企业供货回款模式弊端

茶叶是一种快速消费的产品, 单次的进货量不大, 但进货较为频繁, 长期以来茶叶生产企业的供货与回款模式都是采取“供、款一条线”的模式, 通过茶叶的经销商下订单之后, 由茶叶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协同承运人将茶叶送到经销商处, 同时收取货款。虽然这种方式风险相对较小, 但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信用基础较低

目前茶叶生产企业现有的供货回款模式, 是建立在经销商与茶叶生产企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这种信用基础较低, 风险较大。随着茶叶生产企业新市场的开拓, 很多经销商都是初次接触, 茶叶生产企业对其的管理都是远程的, 缺乏实际的考察, 很多的销售信息都只能依靠数据和报表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这种基于信用模式的供货与回款制度, 必定会出现问题。一旦经销商在收到货物之后对货款进行拖延或者不予支付, 则会对茶叶生产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2 无法保证资金安全

传统的供货与回款模式, 是先提供货物后付款的模式, 一些茶叶生产企业为了保障自身资金的安全, 想出一些方便补救的措施。例如, 销售人员先对货物打欠条的方式, 待货款拿到之后, 再解除欠条。随着茶叶生产企业的发展, 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茶叶生产企业逐渐由乡土化走向社会化, 许多销售人员经常不在总公司, 不可能为了货款跟企业打欠条, 这种回款的模式, 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人才的管理和发展, 而且对企业区域市场影响非常大。

1.3 销售员责任较重

传统的供货与回款模式, 使得茶叶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必须对货物的货款负责, 这种模式束缚了销售人员的发展, 销售人员肩负的责任较重, 承担起了送货员以及收款员的责任, 这使得销售人员没有精力对市场进行开拓与维护, 影响企业市场的发展, 让企业的经销商与客户收到局限, 无法注入新的血液, 这样的企业是不健康的, 势必走向衰败。

1.4 存在回扣等漏洞

茶叶生产企业由于生产的茶叶是快消品, 价格经常变化和浮动, 且经常有降价以及促销返利等活动, 这时在账务上经常会产生一些差额, 需要弥补或者抵扣。然而在现有的供货以及回款的模式之下, 这些价格的变化往往不能快速的反应出来, 虽然茶叶生产企业已经将货款的变动情况从差额补贴中扣除, 但是销售人员依然有可能从经销商处将货款的差价部分据为己有, 而茶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账目的核对需要一定的周期, 很有可能销售人员已经离职, 这些漏洞会给茶叶生产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对公司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5 无法发挥区域市场的作用

茶叶生产企业由于市场发展的因素, 必须要开拓新的市场, 经销商的原始信用基础将受到动摇, 且销售人员也只能采取本地化的管理, 这些情况是很难发挥茶叶生产企业的区域市场作用的, 同时也会增加茶叶生产企业的成本, 这种情况下, 原有的供货与回款模式也很难得到保障, 从而有很大一部分货物将会在毫无保障的情况下会送出去, 一旦出现经销商不及时付款或者销售人员私吞货款, 将会给茶叶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 茶叶生产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探索

正是在诸多这些问题之下, 茶叶生产企业必须探索新的供货与回款机制。新的机制必须要解决资金安全性的问题, 还要提升企业的业绩, 提升企业的战斗力。新的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应该将原来的货、款一条线的模式改为货、款两条线, 将茶叶生产企业茶叶的供货与资金两条线路分开来进行, 同时资金流必须先于货物流, 这样才能对茶叶生产企业的资金有所保障, 从而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1 建立档案和账户

对于每一个经销商必须为其建立特定的档案及账户, 确保经销商的信用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对经销商进行管理, 对经销商的货物及款项有清晰的了解, 同时在新市场开发的同时, 也能在最快的情况下, 与茶叶生产企业建立联系, 实现每一个经销商对应一份档案和账户的管理办法,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经销商进行管理, 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 避免因信用问题, 无法回款的情况。

2.2 实行保证金制度

对于茶叶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必须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 用来预付货物的款项, 同时也能够保证茶叶生产企业的资金, 缓解成本的压力, 实现良好的生产与销售的良性循环。保证金的制度也增加了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信任度, 避免拖欠货款的情况出现, 对茶叶生产企业的风险有了一定的控制, 减少了因信用问题, 拖欠货款对茶叶生产企业造成的损失。保证金制度的实行, 能让茶叶生产企业快速回款一笔资金, 对于茶叶的生产以及企业的运转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2.3 避免销售人员经手货款

经销商向茶叶生产企业下订单时, 首先必须确认经销商的账户上有余额, 并且余额足以支付该次的货款, 订单才能生效, 如果余额不足, 经销商应该及时补充货款。在供货的整个过程中, 销售人员是不能够经手货款的, 销售以及款项是分开且独立的, 这样能够减轻销售人员的责任与压力, 让销售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以及维护市场, 同时也避免销售人员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 降低漏洞的产生, 同时茶叶生产企业还应当设置惩罚制度, 一旦发现销售人员经手货款, 查清事实可予以解聘。

2.4 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茶叶生产企业还应当分工明确, 在供货与回款的各个流程都有相关的人员负责, 从接受订单到备货以及对账单的审核, 都应该有相关的规则制度及流程。对于账单以及价格的变动要及时进行核对, 避免账务的差错。如果出现库存不足或者货款不足的情况, 应该及时补充、调整, 并且安排专人与客户进行沟通, 调整订单或者不足货款。在对运输工具的选择上,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调整, 开具发票等程序要做好资料的统计和保存。

3 成效预期

3.1 短期成效

对于茶叶生产企业新的供货以及回款模式, 一开始的实施肯定会遇到很多阻碍, 一些经销商和销售人员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会产生反弹心理, 但只要茶叶生产企业的管理层有实行新模式的决心, 推进工作将会顺利进行, 在第一个月的过渡期之后, 新模式的短期成效将会显现出来, 茶叶生产企业的供货与回款模式将走上正轨, 整个流程将规范化, 茶叶生产企业原有的资金问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从第二个月起, 将真正实现货、款独立分开, 资金安全得到保障, 茶叶生产企业将稳定的向前发展。

3.2 长远成效

在经过一个季度的实行之后, 新的供货以及回款模式将进入正常运行的状态下, 茶叶生产企业将摆脱贷款的风险, 被动的市场将被打开, 企业将有余力去开发新的市场, 空白市场将逐渐被消灭, 人员的属地将被推进。销售人员将摆脱以前收款的重任, 回归销售人员职位的本职工作上来, 将精力用在对市场的开发及维护上, 客户关系得到改善和提升, 企业经济效益越变越好。企业的供货与回款的工作将由特定的后勤人员来负责, 大大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安全, 提升了企业整体的战斗力, 让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 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让企业更加蓬勃有朝气的发展。

4 结束语

茶叶生产企业应当对供货与回款重视起来, 应当明确现金流对于企业生产和运转的重要性, 所以在供货和回款的机制的选择上要科学并且制度完善, 避免因供货及回款制度的漏洞对企业造成损失和危机, 阻碍企业的发展。在供货与回款的机制上应该实行货与款分开的方式, 更好的对经销商以及销售人员进行管理, 实行款先到位的制度, 保证企业的先进流, 促进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摘要:现金流是茶叶生产企业了赖以生存的血液, 而供货与回款也是茶叶生产企业的现金流的保障。随着茶叶生产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壮大, 所需要的现金就越来越多, 供货与回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很多茶叶生产企业都忽略了供货与回款的重要性, 对于供货与回款并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依据, 常常出现回款较慢, 资金缺乏, 周转不开的现象, 甚至资金成本过高, 导致出现呆坏账, 对企业的利润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茶叶生产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发展中建立完善的供货与回款模式, 提高回款速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茶叶生产企业,供货与回款,机制,探索

参考文献

[1]朱志明.回款比销售更重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

[2]李晓翠, 张家明.应收账款管理模式的选择[J].企业管理与改革, 2004, 8:54-55

[3]霍太林.企业销售回款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D].辽宁交通校学报, 2009, 4.

[4]杭瑞友, 储慧, 王静怡.生产型企业销售回款流程优化探讨[J].现代商业.2008 (6) :61-62.

[5]罗欢平.封闭回款协议与应收账款质押之比较——兼论应收账款质押制度的完善[J].征信, 2013, 04:19-22.

[6]霍太林.企业销售回款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81-83.

[7]毛润政.规避回款风险从规范管理开始[J].出版发行研究, 2007, 11:34-37.

[8]李金明.回款周期性企业货币资金的统筹管理[J].财会学习, 2014, 01:58-59.

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之我见 篇7

一、广德县茶叶生产现状

茶叶是广德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大。目前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 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3万余多亩, 各类茶叶生产企业50余家, 其中上规模企业5家, 年产茶叶2800余吨, 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发展茶叶产业是茶叶主产区乡镇的一项重要工作。从长远目标看,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给茶叶产业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采摘季节劳动力短缺, 且人工费用高, 每人每天70~80元。从茶叶产业发展上看, 全县茶园面积达3.5万亩, 但幼龄茶园较多, 已采摘茶园大都存在单产低、效益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加工环节成本高、茶园管理投入大, 遇自然灾害茶园产出率更低。发展机械化是解决投工多、成本高、效益差的根本途径。据资料显示, 茶叶生产加工环节机械化作业可减少劳动用工量60%, 大幅度提高工效;机械修剪采摘比人工修剪、采摘平均节约成本70%左右。因此, 大力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是解决现阶段劳动力短缺问题, 稳步发展茶叶生产, 实现节本增效,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茶农收入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茶叶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广德县农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扶持政策, 对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购置茶叶机械进行了资金支持, 这对广德县茶叶生产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几年来茶叶机械的推广应用, 当前仍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1.茶叶加工小型机械较多、机型较杂, 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 广德县现有茶叶加工生产的农户2000多家, 茶叶加工生产的机型达10多种, 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 大多数茶叶加工都是作坊式半手工、半单机作业, 它们加工工艺参差不齐, 产品外型五花八门, 由于千家万户生产的茶叶工艺标准不规范, 加工的茶叶质量不稳定, 生产的茶叶品质也较差。

2.茶农安全生产意识低, 安全隐患严重

近年来, 茶农购置茶叶加工机械的积极性较高, 新增的茶叶加工机械数量多、分布广, 由于安全管理没有到位, 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二是绝大部分茶叶加工人员缺乏正规的操作技术培训, 安全意识差, 制茶叶手掌烫伤、手指捻伤时有发生;三是加工厂房简单安装电线极不规范, 防护措施没有设置, 在加工操作时茶机机械故障、漏电、断电停机的情况也有发生。

3.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服务跟不上

一方面广德现在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在茶叶生产的大忙季节无法上门进行生产加工技术指导, 遇到机械故障茶农自己无法解决;另一方面现有茶农文化水平低, 做茶技术差, 虽然每年开展一些制茶操作手培训, 但由于缺乏正规化、真伪莫辨, 比经常化的技术培训, 能真正提高制茶技术水平还是有限, 遇到茶机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三 、加速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的措施

当前广德县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还不高, 作为农机部门要创新工作方法, 强化农机技术服务, 努力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

1.是积极争取多渠道的投入

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 积极引导、扶持广大茶农购置茶叶生产加工机械。比照购买水稻插秧机可以实行累加补贴的政策, 对购买符合山区特色的先进适用的茶叶修剪机、采摘机、名优茶加工机械的茶叶大户及茶叶合作社也考虑试行累加补贴政策, 以鼓励茶农发展茶叶机械。

2.是坚持以农机大户、茶叶种植大户为基础建立机械化示范基地

在资金、信息、技术、政策等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茶叶专业户及茶叶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 在条件较好的茶园建立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推广良种良法、名优茶生产加工技术, 建设生态茶园和设施茶园, 大力培植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实实在在的典型, 辐射带动广大茶农应用机械化技术。

3.是加强技术指导与宣传

通过编印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宣传资料和召开不同规模的现场会, 广泛进行宣传示范, 组织技术人员进村进场入户, 深入茶园, 贴近农民, 开展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结合送科技下乡、新农村建设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宣传等工作,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向茶农介绍茶叶机械化技术和动态, 逐步提高茶农对发展茶叶机械化的认识。

4.是建立农机干部联系重点茶园制度

上一篇:干物质生产下一篇:专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