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景观

2024-05-24

村镇景观(精选七篇)

村镇景观 篇1

民族村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是反映地域生态、区域经济、民族文化的复杂综合体。2014 年5 月,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公示, 推荐340 个村寨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村镇建设, 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 000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村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但部分地区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 民族文化景观完整性逐渐遭到破坏。对民族村镇景观评价的研究, 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为民族村镇规划建设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所研究的民族村镇主要指少数民族成员聚居或主体民族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既能反映各民族地理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 又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景观特征的村镇。而民族村镇景观是指在村镇地域范围内, 以大地景观为背景, 以民族村镇景观为核心, 为少数民族聚居活动提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功能, 由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民族景观构成的一般自然综合体。民族村镇景观评价是在对各景观构成要素及景观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对民族村镇的社会效应、生态质量、民族文化、美学质量进行评价。

2 民族村镇景观评价的研究现状

国内鲜有关于民族村镇景观评价的研究, 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指标亦未纳入评价体系范畴之内。中国民族村镇景观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景观质量评价趋于综合性、系统性和定量化方向发展。较之中国, 国外关于村镇景观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较为深入。

2. 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乡村景观评价理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美学质量评价三个方面。

乡村景观评价理论研究: 工业、能源等事业的迅速发展, 严重破坏了乡村景观生态与社会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 英国等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和法令, 景观特征评价作为评价工具由此而生。该评价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 重视公共参与, 田野调查是数据获取的主要途径。Antrop[1]认为对景观评价的研究应由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和景观规划学等学者共同参与, 各学科间加强沟通, 共同解决问题。Gulinck[2]对西班牙马德里地区进行研究, 探讨了景观评价的流程, 以完整性、多样性、视觉质量为子系统, 选取自然恢复力、景观破碎度、文化持续性、物种多样性等指标, 构建了景观评价框架。Marleen[3]从生态系统标准、社会经济系统标准、生态系统服务、措施4 个方面选取物种多样性、政策措施、农业结构等13 个因素建立了农村景观发展政策评估框架。

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Naoki[4]通过监测景观结构和植被生长时间的变化, 构建了从风景生态学观点评估地区性资源开发的框架。Natalia[5]认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评估应从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保护、生活和制度规划和协调4 个方面考虑, 以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系统。Paul[6]从可持续性、社会文化、生态效应3 个方面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效益概念性的框架。Titin[7]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婆罗浮屠地区进行数据收集, 对其文化景观乡村旅游活动定性分析, 从自然资源 ( 传统氛围、寺庙景观、农业、地形等) 和文化资源 ( 历史性场所、传统表演、传统饮食等) 两个方面, 对区域内20个村庄进行评价研究, 并提出修复保护意见, 旨在加强景观元素的影响与景观的可持续性。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研究: Ertan[8]对土耳其Salacik村进行研究, 认为农业景观应注重协调性, 并从植被、水资源、自然性、地势、人类影响、色彩性6 个方面构建了农村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体系。Elke[9]对佛兰德斯地区进行研究, 探讨了人们对乡村景观的偏爱与感知, 认为应从自然性、景观开放性、多样性、维护性4 方面来评价乡村景观美学特征。Antrop[10]提出景观美学评价特征有: 自然性、多样性、空间尺度、景观结构有序性、环境状况等。Yoji[11]在研究日本某地区梯田景观时, 提出景观美学质量衡量标准应从自然性、开放性、维护性、宜人性和生物多样性5 个方面考虑。Zohre[12]对土耳其凯马利耶城镇进行研究, 提出自然性、多样性、吸引力、历史价值等景观评价标准。

2. 2 国内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研究集中在村镇景观资源评价、美学质量评价和生态质量评价方面, 此外, 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建立评价程序, 可有效的使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使评价研究得以实现。

景观资源评价研究: 景观资源不仅构成了村镇景观环境的基本要素, 同时作为物质基础大大支撑了民族村镇的开发建设, 带动村镇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保护利用环境。熊辉等[13]对湘西侗族村寨景观进行研究, 从景观的功效性、民族性、生态敏感度和美感度4 个方面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张艳玲[14]认为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出发对历史文化村镇景观进行评价, 并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3 个方面分别建立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主、客观评价体系。罗艳等[15]从资源条件、旅游条件、开发条件3 个方面选择6 个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认为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建立民族村寨旅游品牌。李亮等[16]以黔东南州苗族控拜村为例, 从物质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遗产两个方面构建包含村落选址、传统建筑、风貌与格局、村落历史沿革、传统宗教、民俗文化等9 个评价因子的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得出评价结果。郭彦丹等[17]探讨总结出村镇景观具有乡土性、地域性、生产性、系统性、宜人性和文化性等六大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村镇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研究: 美学质量评价是民族村镇景观规划的科学基础, 近年来将定量与定性,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村镇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研究也日趋增多并逐步完善成熟。谢花林、刘黎明等[18]从自然性、奇特性、环境状况、有序性、视觉多样性和运动性6 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绿色覆盖度、景观破碎度、通达度等19个评价因子的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模糊综合法引入运用于美感效果的评价研究。史久西等[19]从环境色彩对比度、乡土气息、整洁度等12 个景观要素方面构建了乡村绿地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平均值法进行统计分析。郑文俊[20]认为乡村景观美学质量具有自然性、奇特性、有序性、多样性和文化性的特征, 从这5 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体系, 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实例进行评价研究。张淳鎏[21]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水体、植被、建筑、农田等6 个方面构建了农业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景观美景度评价法进行美学评价, 分析农业景观的优劣, 并结合美学要素提出改善建议。

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研究: 村镇景观生态评价模型主要是从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角度来建立指标体系。刘宇鹏等[22]以保定市白洋淀文明生态村为例, 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 方面, 共选取26 项指标构建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陈然等[23]以岩南村为例, 从地形条件、土壤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人类干扰5 方面开展了农村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及应用研究。刘浩卓[24]对河南省卫辉市3 个村镇进行研究, 从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3 个方面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各影响因子重要程度进行分析。王洪林[25]在硕士学位论文中, 采用频度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绿色产业与管理、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景观绿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子系统, 共选取34 项指标, 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严寒地区的绿色村镇建设指标体系。

3 民族村镇景观评价发展趋势

对民族村镇景观的研究应侧重于地理学、民族学、生态学、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和相互融合。立足我国实际, 从增强国人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改善和保护民族村镇生态环境风貌和特色, 保护和传承民族村镇文化资源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村镇景观资源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利用现代化技术, 将数学方法、定量化模型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结合, 通过实用性的操作方法把研究成果推广到民族村镇资源管理、村镇区域发展规划等应用领域。针对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完整性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应拓宽研究领域, 提高保护意识, 加强生态脆弱区的村镇环境建设。合理规划民族村镇景观格局, 保护和延续民族文化性, 维护人居环境安全, 应是今后我国民族村镇景观研究的一个重点。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从民族文化、社会效应、生态质量和美学质量4 个方面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完善的民族村镇景观评价体系, 以此来指导民族村镇景观规划内容与发展方向, 以达到合理的保护和延续民族村镇景观的目的。关于选择哪些具体因子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选用何种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介绍了民族村镇及民族村镇景观的定义, 阐述了国内外民族村镇景观评价的研究现状, 总结了民族村镇景观评价的发展趋势, 指出合理规划民族村镇景观格局、保护和延续民族文化性、维护人居环境安全是今后民族村镇景观研究的重点。

村镇景观 篇2

笔者作为宫崎骏的忠实粉丝,每次观影总能感受到一股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热情向上的田园风情,直到末了都不愿意从场景中走到现实中去。同时作为一直深耕于村镇规划研究的规划师,也能够从宫崎骏大师的场景营造中提取到灵感与元素,并优化现实生活中的村镇,使其能够提供给居住者以流连忘返、沉醉其中之感。目前对于宫崎骏大师的动画作品,研究的比较多的是美学思想的探索、奇幻色彩的研究、生态意识的呈现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内容,能够用于规划景观塑造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发表一些笔者的看法,提出实用性的建议。

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龙猫》《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哈尔的移动城堡》《岁月的童话》等,会发现影片中的主要场景是乡野村庄,特色小镇,沿海小岛及随处可见的绿色田园与梦幻森林,其山水格局浑然天成,建筑风格极具特色。这些都无不影响着作品整体景观的构成和视觉效果的酝酿。五大景观元素构成分析

1.1 天———本底

每一个地方的天空,都会有艳阳高照、晴空万里、阴云密布和狂风骤雨。天空,基本上奠定了场所空间的背景基调。宫崎骏笔下的天空,多为风和日丽。蓝天与白云勾勒出乡村风景最好的底色。《千与千寻》中千寻在油屋吊脚台看到的天空,几乎纯净到海天一色,充分的反映出人物当时平静纯洁的内心。《魔女宅急便》中的小魔女琪琪,骑着魔法扫帚自由的穿梭于海边小镇无垠的天空中,清澈湛蓝、无边无际、白云点点美如幕布一般,充分烘托出主人公内心对未来世界的热情向往。偶尔,在天空里会有鸟的痕迹,鸟儿也是天空风景最好的点缀,让空间有了尺度感和范围感,营造出一种无限与有限的对比效果。天空元素在村野景观格局里,面积较大,色彩较浅,作为背景,属于本底(本底: 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2 山———本底

山对于日本来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景观元素。在地貌特征这一块可以表达为: 山多陡坡,平原狭小,火山频发。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在宫崎骏的作品里,山元素是随处可见的。《龙猫》中正是因为有了山,才会有居住在山里的小精灵。妹妹小梅才会经不住好奇心闯进了居住在山林里的龙猫的世界,发生了一系列神奇的故事、看到了迷人的景致,也正是山的元素,承载了《风之谷》的故事情节

宫崎骏笔下的山,往往更多的是用来营造村野意境,它是绿色的主要载体: 郁郁葱葱的山峦、苍翠满满的山野、金黄无垠的麦田、布满青苔的石阶、野花和小草簇拥的乡间小路等等。郁郁葱葱的背景山同样也舒缓了视觉神经、放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同时还渗透着宫崎骏大师对美的意识、理念的不断追求。山在景观塑造里,算是最有分量的景观元素,不仅面积大,颜色厚重,也属于本底,是与天空产生色彩对比的本底。

1.3 水———廊道、斑块

日本,又称“万岛之国”,有岛屿就会有水。不论是一望无垠的海面,还是湖泊江河,甚至小至水潭,都无一例外的充斥在电影画面中。《悬崖上的金鱼姬》是一个发生在海滨小岛上的故事,主人公宗介与妈妈住在海边悬崖上的一座小房子里,一次偶尔在院后的海边游玩,偶遇女主人公海女儿魔法血统的金鱼波妞,他们相遇相知相爱。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波妞变成小女孩之后,宗介驾驶着自己的模型小船在波妞的魔法下,行驶在被水淹没的村庄里,天空中的云朵倒映在海面上,水底奇异的海底生物和主人公之间的互动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纯真的童年时光在乡间畅游的场景。水面带给人的感受多是宁静致远,《千与千寻》的那条无边无际的河,行驶在水上的有轨列车,河神琥珀川,以及三面临水的油屋,水的元素给营造的梦幻街巷增添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影片涉及的水景元素,主要包含面状水域、线状水系、点状水潭。水是故事发生的活动场所,内心独白的宣召墙,整体景观构成中,水起到点缀的作用,属于斑块(斑块: 是指在景观格局中,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单元)或者廊道(廊道: 是指在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形或带状结构,是斑块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大面积的海面和水塘,属于斑块;带状的河流,则属于廊道。

1.4 田———斑块

田园是郊区以及乡村的象征,宫崎骏绘笔下精心修饰过的田野蕴藏着丰富的自然魅力。《千与千寻》《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影片中,村镇的描绘无一不是掩映在一片山峦坡地之中,也正是因为日本多山岛国的地貌,画面中呈现的街道场景也处处有着起起伏伏的田野、色彩斑斓的花草树木,呈现一幅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画面。

田是一种与山体在颜色上比较接近的景观元素,但是田的取景,一般会带有特写镜头,是影片里故事主人公产生活动的特定场所,与山体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区别。而且田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征,春天时节黄色油菜花和绿油油的庄稼;夏天的紫色薰衣草;秋天丰收时节金灿灿的稻谷;冬天皑皑白雪下的白色田野。所以在景观塑造里,将田元素归为具有异质性的景观斑块。

1.5 屋———斑块

建筑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村野民居是景观构成的特殊元素。它与之前提到的天、山、水、田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不属于自然景观,而属于人工景观,可以归为人工塑造的斑块。宫崎骏作品里的建筑屋主要有东方特色建筑、欧陆风情建筑、日本传统民居等。

油屋是《千与千寻》整个故事情节中最独具特色的一栋建筑,三面由海环抱,仅仅只有一座红色的木桥与外界地面相连接,油屋建筑具有强烈东方色彩,建筑由红墙与绿琉璃瓦的装饰组成,为千与千寻故事渲染出极为神秘的氛围背景。《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故事的开端魔法师哈尔第一次带着苏菲在天空中飞跃的场景,色彩斑斓的尖拱屋顶以及木材质组合的房舍极具梦幻性,使得整个欧陆风格的特色小镇的景象映入眼帘。据了解,影片中的小镇取景于法国阿尔萨斯省科尔玛小镇,小镇被河流环绕,是享有“小威尼斯”之称的水上世界。小镇中的半木质房屋是欧洲中部常用的建筑形式,其建筑结构是用粗木砌出支架,然后用水泥石砖成墙,综合采用木、石与水泥的混合结构。而影片《岁月的童话》中,也呈现了大量对日本传统房屋建筑的描绘。女主角妙子来到乡下俊雄家,居住的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房屋,坐北朝南,房屋外围是供染坊的晒场平台。房屋周边没有围墙,大家坐在屋外的平台上,看翠绿的丘陵,宽广的绿野,视线宽阔,风也徐徐,好不惬意。

建筑与以上的四大要素“天、山、水、田”有机融合,将自然景致与人工特色建筑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和谐静美的人气村野风景画,这也是宫崎骏作品里面最常见的景观构图模式。驱使五要素组合的动力

这种“自然美景+ 特色建筑”组合下的“天、山、水、田、屋”的模式结合是基于宫崎骏大师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思想的贯彻。“森林信仰”,是一直以来深埋于日本人内心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而这种对自然的热忱与信仰也同样一直影响着宫崎骏先生。他相信人本就依靠自然的馈赠而活,居住的房屋应是开放式的、与自然相融相和的,要停止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停止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等等,要报以“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理解自然、进入自然,从而融入自然。大自然无疑是人类的母亲,他馈赠了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若是一味的取之无度的攫取自然资源只会自食恶果。必须做到爱护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持续发展与生存。

人类只有留住自然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乡野村田,特色古屋,自然界才能够馈赠于我们舒适的自然环境与驻足流连的生活场所。只有敬畏自然,珍惜自然带给人类的一切,与自然相融共处,才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村镇景观塑造的建议

电影场景里的美丽村、特色镇与海滨岛,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离我们似远犹近。现实里也有所谓的彩云之南的纳西古镇———丽江;魂牵梦萦的江南水乡———乌镇;遗世独立、细腻婉约之境———徽州;安静古朴的水性小镇———凤凰;令人迷醉、恍如云烟之地———平遥古镇;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凯里,等等。细看这些已经被开发的特色景点古村古镇,往往商业气息太过浓厚,铜臭味太重,似乎都已经失去了最原始的纯净。而作为个例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村镇,那么普通的村镇,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如何塑造景观格局,留住乡愁。

3.1 坚持人与自然的思想

从规划观念的层面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村镇的建设的确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但要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建设,不能一味无度的发展乡村企业、村村冒烟,户户点火。在划定建设范围时,要严格保持自然保护区并留住森林与自然水源;保护基本农田,不占或少占用基本农田;控制历史保护区的建设,限制核心保护地带的开发。只有先有自然,然后才能把人类和建设安插进去。

3.2 打造“自然景观+ 特色建筑”的景观组合模式

“天、山、水、田”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要素,是村镇风景化的大型综合背景,“屋”是人工打造的要素,只有在浑然天成的天空、山林、水面、田园的景致中,人们才能够享受到最返璞归真的纯美,乡愁才会油然而生,才会留住情怀。

3.2.1 天空———留住原始的颜色

感受天空的风云变幻。在规划师的眼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环境,少排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保留最原始的天空。

3.2.2 山林———保护与设计同在在保护树木,防止乱砍滥伐的同时,要利用好山的高地优势。利用好山顶、山腰、山脚等特质要素。山顶作为山体最高点,自然视野最开阔,属于最佳观景点;山腰为过渡山顶山脚,其地势起伏变化大,视野较为开阔;山脚的空间最为丰富,与水、田、屋联系最为紧密。

3.2.3 水面———优化与整治共存

分类利用点状水面、线状水面、面状水面。点状水面主要用于渔业养殖,兼具景观、风水塘、防洪排涝等功能。线状水面主要为人工开凿,用于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形成景观带。面状水面主要功能以备用水源、农业灌溉为主,生态观光为辅。规划应重点考虑污水整治与驳岸设计,增强人与水的互动,加入当地文化特色,使其富有活力。

3.2.4 田园———遵循自然式发展

田园景观塑造主要包含合理打造农田肌理、农田色彩、农田序列。保存原始肌理,丰富农作物色彩与种类,增强农田序列。有机地将田园的三要素综合运用,同时遵循自然耕植,集功能与观赏于一体。

3.2.5 村屋———保留特色式建筑

挖掘属于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保留修缮历史古建。特色建筑包含历史建筑与当地民居。中国村镇的特色建筑种类繁多,例如琼海民居、福建土楼、傣族竹楼、黄土窑洞、川居碉楼、北京四合院、鄂西吊脚楼、蒙古包、客家公祠等。在村镇风景化的规划中,对待特色建筑,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留特色建筑形成的村落肌理,遵循原有的建筑材质、建筑色彩、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风格进行局部修缮。结语

村镇景观 篇3

近年来,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自治区旅游局积极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评选工作, 一批有价值的古镇、古村和特色旅游名镇 (村) 得到有效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

黄姚古镇位于贺州市西南面60多公里处, 风光秀丽, 钟灵毓秀, 素有“梦境家园”之称。据记载, 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 兴起于明朝万历四年, 鼎盛于清朝嘉庆年间。古镇以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庙宇多、楹联匾额多、祠堂多、古树多著称。现有别具岭南建筑风格的明清古屋500多座, 其中有光绪皇帝亲赐的满汉文对照的圣旨牌匾。近年来, 黄姚古镇先后荣获了“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镇”等称号。

兴安镇位于广西兴安县境中部, 境内拥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运河工程——灵渠, 拥有体现秦汉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和岭南市井风俗的水街景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景区和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 给兴安镇增添了无限魅力, 让古镇声名鹊起。2005年, 兴安镇被中央电视台授予“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

村镇景观 篇4

2009年4月,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研讨会在海南召开。众多领导、专家围绕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且形式多样的深入交流与讨论。旨在探讨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意义, 交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规划建设和旅游管理的方法与经验。通过研讨会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导则》进行补充和完善, 并就各省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的情况进行交流与意见反馈。

这次会议落实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是中国村镇建设发展一次全新开拓。

关关注——中国村镇发展新领域建设的脉搏与震颤

村镇景观 篇5

关键词:传统村镇,自然景观,环境构成

在中国,传统的村镇布局和建筑布局都与附近的自然环境发生着紧密关联,可以说是附近的地理环境与聚落形态的共同作用才构成了中国式的理想居住环境。居住文化与山水景观的结合成为我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源头。

在现存的地方志中包含着丰富的城市建设史方面的内容,据地理学家统计,全世界现存的中国方志约达11 000种,方志范围包括省、府、州、厅、县至村、里,包含着丰富的城市建设史方面的内容1),方志中大多记述有城镇乃至村镇的选址依据,周边的自然环境特点等。这些自然环境特点多以“八景”或“十景”命名。从内容上看,以介绍村镇外围的山水环境和人文景点为主,或是村镇内部构成要素与外部环境的综合。在家谱、族谱、县志所表现的插图中,村镇人工形态与周围的山川形势更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中国人理想的居住环境,空间观念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和补充,并逐步发展成风水理论的合理内核;其中,文人学士山居和田园居住的理想和实践也多以典型的风水面目出现,并最终形成风水构成的典型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有识之士有感于我国传统城镇特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消失,曾提出如何注重“山水城市”的特色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业内大讨论,其议题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持中国城镇与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将山水等自然要素作为人造景观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和延续。

本文将从村镇选址与环境容量、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中的象征意义及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构成中的作用三方面论述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构成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村镇选址与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人工环境选址时应该考虑的首要因素。所谓环境容量就是区域环境内可以允许的生态扩张限度。在区域环境中对生态扩张起限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我国古代哲学家在2000年前已清醒地看到人口与土地的辩证关系,预计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口过多或无限增长可能带来的弊病,主张聚落规模应与土地和自然环境相平衡。《菅子·霸言》篇说:“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治,命曰人满”;战国时期商鞅指出:“民过地,则国功寡细兵力少”,指出人多地少,农业供给不足(难)以养活军队而会出现“兵弱国危”。他在“商君书·徕氏”中曾对环境容量做了精确的定量阐述,:“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由此描述了一定人居环境内的山地、湖泊、溪流、道路、耕地等的构成比例,以及地域与人口的对应关系。

在城镇选址中,很早就有根据居民点大小选择自然环境的论述。就山川格局来看,有大中小三种“聚局”“大聚为都会”,“中聚为大郡”,“小聚为乡村,阳宅及富贵阴地”。

古人曾对这三种区域环境分别加以描述和分析,这里试举两例:“……督蕃大府,京都畿甸,皆平野旷阔,水为缠绕,不见山峰,盖不如此,则气象不宽堂局不展”。(平阳全书)指出大型城市用地要地势开阔、有发展余地。“凡京省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辩之,河水之曲乃龙气之聚会也”。(吴鼎编集《阳宅摄要》)。指出中小型城市用地的环境要求和环境特征。下面的例子是古人对乡村用地的环境考量。

皖南棠樾村原是鲍氏的一处园林别业,至四世鲍居美时“察此处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大业”,遂自府邑(歙县)西门携家定居棠樾,自此而后八百年,棠樾作为鲍氏氏族居住地,盛衰起伏,留存至今[2]。

对聚落扩展的考虑在风水理论中以确定阳基范围的面目出现。总的说:阳基“喜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得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3]。常阳基又与明堂合论,(明堂概念为:“乃众砂聚会之所,后枕靠,前朝对,左龙砂,右虎砂,正中曰明堂)[4]明堂的要求为:“阳宅之穴场,宜铺毡展席,明堂宜宽畅大聚,案山宜远,分合宜宽,盖铺展则穴场阔大,宽聚则容纳百川,察山远则土牛唇厚,分合宽则界水不缠身”[5]

村镇的山川格局,当以水口限定范围为界(即以入水口到出水口连线为直径所限定的范围)。

《入地眼图说》卷七《水口》云:“自一里至六、七十里或二、三十里,而山和水有情,朝拱在内,必结大地;若收十余里者,亦为大地;收五、六里,七、八里者为中地;若收一、二里地者,不过一山一水人财地耳”。换句话说,水口范围所包容的地域越大,所能承受的容积越大,所造福的涵盖面就越大。这里,水口的概念是相对的,大水口内有小水口,许多小水口的面积总合构成大水口的面积。每村有村里的水口,每县有县里的水口,每省有省里的水口,有流水就有水口,有水口就圈定出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依地域范围而讨论吉凶,讨论人与环境的关系,这种方法是可取的”6)。

这里,村镇周边的自然环境既是村镇人工环境的限制条件,也是构成村镇整体景观的必要元素。

二、自然景观对村镇环境的象征意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广泛考查我国建筑后发现:“……城乡无论集中的或者散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出现一种对“宇宙的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在经典风水著作中,多强调“天星地形,上下相因”,“识天象”成为学习风水理论的基础[7](6),实际上这也是对古代文人的基本要求,所谓需要具有“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学识。

古代风水师在观察龙脉时多赋予山形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其参照系统就是天文中的五星说和以北斗七星为主的九星说。

所谓五星也称“五星正体”:即金、木、水、火、土,它们在风水说中代表园、直、曲、尖、方之形。

九星变体包括北斗七星及左右的辅、弼二星,在风水中演变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图1)。

对村镇环境中山水的评价又称“观势喝形”。这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通过喝形似物来形容山川的性情(刚柔),喻意山峰的几何形态本身包涵着吉凶的意义。所谓“……(纪形)正以山川状貌难齐,有如人面,要之不出尖、园、曲直、方凹等体,……如得其旨,则五行生克之谈可不辩而知其非矣”。“……(喝形)刚柔性情之外,无复他道”[8]。其二将喝形配合五行观念进行环境评价,如《管式地理指蒙》所论“夫相龙者相龙:即五土以配五行,即五行以应五星。”即以环境中的“星形”属性配合环境中人的五行属性为上,以达到“逢凶化吉”的愿望。这样,在风水观念影响下的村镇环境和建筑布局,无疑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和对“人”的心理暗示。

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对城市规划思想有很大影响,如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星象、珍禽异兽等均在城市布局和周围环境上有所体现。人们通过赋与自然环境和聚落以一定的人文意义,来达到使聚落(或建筑)与自然环境结为有机整体的目的。其典型实例如传统城市、村落、住宅在选址布局时与四神(兽中四灵)的配置关系。

郭璞在《葬经》一文中形容四神的神态:“玄武垂头,朱省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一般位置为“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四神的方向主要依据主体地形的形势来判断。以台湾恒春县城选址为例,首先考查城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找出相应的四神代表:

“三台山,在县城东北一里,为县城主山,……即县城之玄武也”;“龙銮山,在县城南六里,堪舆为县城青龙居左”;“虎头山,在县城北七里,堪舆为县城白虎居右”;“西屏山,在县城西南五里,正居县前,如一字平案……为县城朱雀。”除了以上四山之外,为了照顾县城西北方向的风水,还将位于车城海边的龟山,指定为屏障。“龟山,……县城四方,乾兑为罅,得以屏障之”9)。建城时还将猴洞围进城的西部,作为县城的主山或坐山(一般作为城内县署或文庙等主要建筑的坐山或靠山,表现出地灵人杰的思想)。这种围进城内的小山又被看成是将周围龙脉引入城内的证明,实际起到一种内聚中心的标志性作用(图2)。

从村落选址中也可以看这种风水观念的影响。如安微省黟县西递村,据明代嘉靖刻本的《新安民族志》记载:(西递村)“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

在传统村落中,人与环境的作用一般通过住宅这个中间环节加以联系,民间习俗约定:环境的好坏决定住宅的吉凶又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及命运。因此,住宅环境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对民间建宅影响很大的风水著作《阳宅十书·宅外形第一》提出理想的住宅环境:“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养殖用的水池,丘陵上的竹木,洗涤用的流水,方便的交通都具有实际的生产生活价值。这种理想的住宅环境不正是对生活需要的理论升华吗!

三、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构成中的作用

在传统村镇中,周围山水等自然因素的围合与限定确定了村镇的环境容量,依山旁水或背山面水成为村镇选址总的原则,这里的自然山水不仅对人居环境具有防御性功能和其它生产生活价值,反过来又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

这里人与自然环境表现出亲密的互动关系。古人在山村水居的环境创作中,提炼出山居的七胜(李翱之论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七者为胜。(《避暑录话》)

从大量的族谱,县志所记载的村镇景观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欣赏。

皖南呈坎村的《罗氏宗谱》载有“呈坎八景”(乾隆元年续) [10](9),其中有五条涉及村落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由环境引发的人文景观(图3)。

八景之二“朱村曙色”介绍了村落东北角的朱村:“村为晦庵先生先世所居,其家既迁,村犹系其姓,每东日始出,湛露斯冷之际,晓光披豁觉馀瑞犹存。”

八景之四“众峰凝翠”介绍了村南景观“长春之南,五峰森列,合形家水火金土呈体,故其以众名,众者也。水出其下九曲,时倒浸峰影,恍若翡翠,名山佳水无出其右者。”

八景之五“鲤池鱼化”介绍村西景色:“长春之西有鲤王山,古老相传,山畔昔有池水似天所设,池鲤一夕化龙去,山因获名。”

八景之六“道院仙升”;长春之乡前,晋时有真人罗文佑修道于黄山,后以丹成得白日飞升……”

八景之七“天都雪霁”:长春之北,黄山有峰三十六,如嵩岳然,天都乃峰之一也,昔黄帝与容成子浮丘翁修炼于此,其丹鼎药臼尚存,故山因得名,四时之景惟雪霁为独胜云。”

皖南《西递明经壬派胡氏宗谱》“卷一”载有:“西递八景”,依次是:1.罗峰隐豹,2.霭峰插云,3.狮石流泉,4.骄桥进谷,5.槐荫夹道,6.沿堤柳萌,7.西塾然藜,8.南郊秉来。其中前四景介绍了周围山势和水口情况,后四景介绍了村周绿化和文化建筑的情况,这种村落景观图既与村落的风水格局相对应,也表达了村民对周围环境的欣赏和爱好,也为村民对这种自然景观的保护打下伏笔(图4)。

棠樾村在明代即有“复古虹桥”,“令尹清泉”“横塘月霁”,“龙山雪晴”四景,十分简要地概括了村中和村周的景色[11](10)。

这种位于城镇或乡村周围的“八景”、“十景”,大多结合村民有意安排的赋有文化内容的景点相结合,如寺院、道观等,实际上也为古代居民提供了一定的户外活动场所,这些自然景点与人文景点的结合是村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逢佳节,无论是三月踏青还是九月登高都可以吸引城镇居民到城镇周边的景点游览。

应该说,具有审美价值的山水格局,既是村镇选址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又是定居后村民欣赏和赞美的主要对象。以村镇景观的方式命名和记载,目的是教育后人延续和保护这些具有特色的村镇景点。从环境构成角度看,这些自然环境构成了村镇领域的第一道空间层次。通过这些保留下来的景观图和赞美诗,可以使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城镇、乡村的选址与规划思想,并可以与当今的居住环境相验证(图5)。

四、结论

在传统城镇规划中,自然景观作为一种必要的构成条件,成为构成村镇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实际上,作为中国人心中的一种理想图式,这一理念还普遍存在于传统的住宅设计,村镇组群设计,甚至城市设计中。

从近年全国的城市规划成果看,专业人员更多地吸收了欧美等国的规划经验,对城区内和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往往采取“改造”的方针,如此则削弱了原有城镇居民与周边山水的自然联系;即使在传统的山水城市中,也已很难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地点和视线了。

本文的写作正是基于这种“日渐消失”的城市风景和生活趣味所提出的迫切问题: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在城镇规模的无限膨胀中,如何保留人工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对话与共存?从专业角度看,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合理解决,将是保留我国传统城镇面貌不被完全破坏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2月第一版,第23页.

[2])东南大学建筑系与歙县文管所合编.棠樾.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第1页.

[3])林枚撰.《阳宅会心集》卷上“阳宅总论”.

[4])林枚撰.《地理五诀》卷一“地理总论”.

[5])周易·乾卦.

[6])王玉德.神密的风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194页.

[7])《青囊海角经》载《诗诀》曰:“凡看地,从何起?须识星辰横与企”.

[8])缪希雍葬经翼,难解二十四篇.

[9])屠继善.恒春县志,光绪二十年.

[10])高青山.“呈坎古村保护利用初探”.

村镇景观 篇6

有句话说, “五百年的风景看北京, 五千年的风景看山西”。山西的古、山西的朴、山西的拙、山西的淳, 凝聚成了华夏文明的魂。而说起山西的古镇, 平遥是声名赫赫的, 张壁却一直鲜为人知。

张壁古堡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度CCTV“魅力中国”系列评选的“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也是第二批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堡内地上城池古堡、地下“万米长城”, 堪称世界之最。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地道、元代戏台、金代墓葬、明清民居文化等一系列华夏文化精髓, 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张壁“地上明堡, 地下暗道”, 是中国唯一具有军事、民用双重用途的城堡遗址, 也是中国现存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于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的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 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希翼和长盛不衰的祈盼。现如今, 张壁古村正以古老而又崭新的面貌欢迎四方宾客的到来。

本刊记者:您好, 张壁村作为融多民族文化为一体、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 近年来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请问张壁村的整体发展定位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是什么?

宋冬生:张壁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介于平遥古城、绵山风景区、王家大院之间的旅游黄金地带之中间位置, 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将根据《张壁古堡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按照“高素质团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的总要求, 坚持融入区域错位发展理念、跳出古堡看古堡的环境理念、文化价值的内涵式产品理念和产业联动的地块式开发理念, 用3-5年时间, 把张壁古堡打造成以军事文化观光体验为主, 以星相文化体验为补充, 反映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

本刊记者:旅游资源对于实现发展目标来说是否充足, 目前资源的开发情况如何?

宋冬生: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是张壁古堡最显著的特点。张壁古堡具有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 以“地上明堡, 地下暗道”为特色, 环绕四周的夯土堡墙与堡门、巷门、次巷门、院门、地道构成独有的五级防御体系。张壁古堡还具有儒道释相融和的宗教文化, 反映晋商鼎盛时期的民清院落文化, 有干调秧歌、三弦说唱、祭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具有黄土高原地域特色丰富的自然资源。

目前, 古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初始阶段, 下一步, 我们将加快保护性开发的进度, 早日实现企业转型发展和兴村富民的目标。

本刊记者:开发过程中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宋冬生:山西凯嘉能源有限公司是以煤炭开采为主业的综合性能源公司, 资产总额40多亿元。张壁古堡景区开发和建设, 集团公司预计将分阶段投入5个多亿资金。集团公司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是旅游开发成功的重要保证。

本刊记者:采用什么样的开发、管理模式?

宋冬生: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公司是山西凯嘉能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张壁古堡的开发采取自主开发、自主管理模式, 同时也欢迎有识之士以各种方式参与进来, 共同开发张壁, 建设张壁。

本刊记者:“旅游品牌”是村镇旅游产业发展必需的“名片”, 在张壁村目前的开发过程中如何塑造“旅游品牌”?游客群的定位是怎样的, 如何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推广问题?

宋冬生:张壁古堡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也是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 这些都是张壁古堡旅游发展的重要名片。在开发过程中, 一方面我们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管控体系, 不断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 我们也十分注意张壁古堡文化历史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整理, 使古堡固有文化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扬。

张壁古堡未来游客群的主要定位, 是以太原为核心区的近程游客市场, 以周边省市为辐射区的近中程游客市场和长、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东北以及港澳台、海外来晋中的游客。鉴于正处开发过程中, 景区尚未成型, 接待和服务设施尚不完备, 我们将按照维系人脉、培育人气、适度推广的思路, 稳步渐进地开展营销工作, 既要保证热度不退温, 又要避免过度宣传造成对未来市场的伤害。

本刊记者:被评选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对于张壁村未来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宋冬生:张壁村凭借古堡特色当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张壁的知名度, 对于促进张壁旅游事业的发展, 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引导村民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建立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刊记者:目前张壁村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哪些?有些什么相应的对策?

宋冬生: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村民思想不开放, 对于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只看当下不看长远, 存在抵触情绪;二是公司缺乏旅游开发经验, 对于行业的规律性认识尚不足, 许多工作在探索中前进;三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镇村企三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为此, 市委、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挂帅的工程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和推进旅游开发工作, 推动建立了镇村企联席会议制度, 镇政府派专职干部进驻旅游区, 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协商解决。同时, 本着“以人为本, 让利于民”的出发点, 旅游公司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照顾绝大多数村民的根本利益, 让村民看得到变化、感受到关怀、享受到实惠, 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针对旅游开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事项, 我们广泛宣传发动群众, 多方式多渠道征求村民意见, 并多次组织村民到成功景区和新农村榜样工程参观学习, 使村民认识和配合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保证了开发工作的总体顺利进行。

本刊记者:根据旅游产业发展构想, 未来有哪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宋冬生:下一步, 我们将按照“突出特色、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文化为魂、肌理为脉”的布局理念, 逐步形成立体化旅游发展格局;以“天下古堡看张壁, 中华星相第一村”品牌为导引, 融合旅游资源, 积极开展文化研究, 完善各类配套设施, 打造军事张壁、星相张壁、民俗张壁、创意张壁、休闲张壁, 形成综合性旅游产品体系, 最终把张壁古堡建设成为最具特色、国内知名的4A级景区。

村镇景观 篇7

(一) 世界旅游发展情况

从世界范围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互交流不断增加, 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休闲等旅游需求不断增长, 全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旅游业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 2007年全球国际旅游收入达8560亿美元, 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9.03亿人次;目前全球旅游直接及间接就业的人数约占全球就业总人数的7.5%。在中等发达程度以上的国家, 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以旅游为支柱或主导产业的国家, 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相当数量的国家和地区, 通过发展旅游业, 带动的社会投资、就业、税收已占本国总量的10%以上。由于旅游业是关联性、带动性很强的产业, 它的快速发展明显地影响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 旅游业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 宣传国家整体形象, 展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全球旅游业的实践表明, 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发展, 它还是宣传国家整体形象, 开展民间外交,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展示其综合国力、文明进步成果的重要载体。正因为如此, 旅游业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不少国家和地区修订了旅游发展战略, 推出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新举措。例如, 西班牙为保持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连续五年推出全国旅游质量计划;法国政府每年安排1亿美元的旅游预算, 以强化对其国家旅游形象的宣传;日本近年来实施了“观光立国”发展战略。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遭受经济危机或自然灾害后, 也都将旅游业作为恢复和振兴经济的首要举措之一。例如, 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在2004年遭受海啸灾害后, 纷纷实施旅游启动战略, 以加快当地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国际社会也会把重振受灾国的旅游业作为援助重点, 制定帮助受灾国恢复旅游业的办法和措施。

第三, 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的潮流。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从观光旅游起步, 然后向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发展, 再提升到较为细分化的专项旅游。目前, 全球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态势是:旅游需求从大众化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及专项旅游方向发展, 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产品, 也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及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康体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方向发展, 由此形成细分化的需求格局和多样化的产品格局。近年来, 中国旅游业适应世界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在发展和提升观光旅游的同时, 开始发展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格局中, 中国作为一个安全而充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

(二) 中国旅游发展情况

从中国旅游发展的情况看, 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体系,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 总体规模不断扩大。30年间, 中国入境旅游从180.92万人次增加到1.32亿人次, 增长了71.9倍, 年均增幅达到15.9%;入境过夜旅游从72万人次增加到5471.98万人次, 增长75倍, 年均增幅16.1%, 高出同期世界旅游同类指标12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从2.63亿美元增加到419.19亿美元, 增长158.4倍, 年均增幅达到19.1%, 高出同期世界旅游同类指标10个百分点。1993至2007年的15年间, 国内旅游人数从4.1亿人次增加到16.1亿人次, 年均增速达到10.3%;国内旅游收入从864亿元增长到7771亿元, 年均增幅达到17%。目前, 中国已有旅行社18943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1797家;有星级饭店13583家, A级旅游区3100余家;国家旅游度假区12家, 省级旅游度假区上百家;优秀旅游城市307个, 旅游强县17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98家。经过30年的发展, 中国旅游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产业体系格局。

第二, 旅游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 六要素已经没有明显的制约点。虽然在局部地区、局部环节还存在薄弱之处, 但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已基本建立起来, 并将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而更趋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 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特种旅游等不同的产品形态不断兴起发展, 改变了过去观光旅游占主体地位的格局, 进而使得中国旅游业的产品结构更加完整。而从中国客源市场结构看, 全国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已经形成, 结构更加优化。从海外客源市场来看, 除港澳台市场之外, 200万人以上的市场已有3个, 150万人的市场2个, 50万人的市场已有9个, 遍布世界。此外, 进入新世纪以来, 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军事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森林旅游、科技旅游、健康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旅游的结构优化。

第三, 旅游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由于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 初期发展基本上以向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学习模仿为主, 但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旅游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同时通过与市场的结合、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与地域特色的结合产生了新型的中国旅游产品和企业。一是产生了一批国际精品。比如黄山、九寨沟、华侨城为代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较之国际上的优秀景区也毫不逊色。而像以“印象刘三姐”、“云南映象”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产品和山水实景演出更是把地域文化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 在旅游饭店领域, 通过早期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引入西方先进的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 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城市地标性质的酒店, 为推进当地的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服务水平等做出贡献。二是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目的地。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众多具备一流实力的旅游吸引物, 而且随着外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 这些吸引物和目的地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在世界上都立得住的旅游产品。这主要表现为以35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代表的顶级吸引物和以最佳旅游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型目的地。三是产生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运营商。尽管由于体制、实力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中国的旅游企业目前在国际上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 但是多年来也涌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其中, 以港中旅和携程网为代表的新型运营商, 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以锦江集团、首旅集团、粤海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旅游集团, 在世界排名中步步上升。以宋城集团、开元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旅游企业, 也正在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第四, 旅游的综合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开放之初, 外汇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这期间, 旅游业充分利用中国特有的资源优势, 成为国家创汇的重要渠道, 到现在为止, 旅游创汇依然占到我国服务贸易创汇的三分之一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扩大就业, 助力解决“三农”难题, 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2008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 时任副总理的吴仪同志更是把旅游业定位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 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这一定位是对旅游业综合作用的高度肯定。

二、推动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建设, 提高旅游发展水平

(一) 通过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迈上新的台阶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既是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又是现代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既是多姿多彩的旅游目的地, 又是发展迅速的旅游客源地;既是需要旅游行业重点支持发展的搞好服务的地区, 又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因此, 持续深入的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是今后中国旅游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04年以来, 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倡导发展农业旅游和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工作, 开创了农旅结合、互促共进的新局面。根据《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标准》, 在全国创建了数百个农业旅游示范点, 树立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榜样。总体来看, 我国乡村旅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 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因此, 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必然将从追求数量转向提高质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待我们的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建设就会有全新的思路。从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出发, 我们的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必然是乡村旅游当中的精品, 必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标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条件的乡村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建设, 做好规划, 并真正用规划来指导我们的旅游发展;就需要我们改善基础设施, 要在改变村容村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需要, 给自己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为游客的旅游活动提供便利;就需要我们注意资源的保护, 通过优美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 使我们这些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不仅给游客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 而且能够进一步成为游客的精神栖息地。

(二) 通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建设提高古镇旅游发展水平

古镇旅游是近年来中国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国成规模的旅游古镇有数百个之多, 像丽江、周庄、乌镇等早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的热点。由于看到了古镇旅游的巨大经济价值, 一些地方也正在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不同方式, 恢复重建一批古镇, 以加快旅游发展。但在古镇旅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古镇旅游的同质化情况严重。很多古镇采取半博物馆式的观光旅游方式, 除了给游客带来“走马观花”式的感受之外, 很难在游客心中形成独特的旅游体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游客到一两个有名的古镇旅游之后就对其他古镇失去了兴趣。古镇旅游活动本来是旅游市场深化的表现, 是过去传统名山大川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初级甚至原始的经营方式上, 就必然造成市场与产品的错位。因此, 这种同质化的发展方式必然会带来同业的恶性竞争, 而这对于古镇旅游的长远健康发展必然不利。因此我们在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过程中, 需要突出主题化发展, 强调特色化竞争。将申报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过程, 变成一个依托市场, 对照导则, 提高水平, 增强竞争力的过程。这样我们的创建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 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城镇旅游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需要强调不同的主题, 要突出旅游名镇的文化内涵;要从市场竞争、旅游服务等方面体现差异;要把特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让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副其实。在这一过程中, 一是要注意展示的生活化。旅游名镇要在旅游活动的安排中尽量多安排些互动的项目, 要丰富游客的体验。二是要注意适度商业化。在旅游古镇的开发中过度的商业化是一大败笔, 如何找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点, 将是那些已经开发或者待开发的旅游名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三是要注意利用多元化。不能把古镇旅游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观光旅游上, 要根据各自旅游资源的特点,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发展旅游商贸。四是要注意竞争的特色化。要在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旅游服务、旅游环境等方面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 并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游客旅游体验的全过程之中。

(三) 通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建设为旅游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有力武器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将增多, 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对旅游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下滑, 旅游消费预期普遍减弱。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2009年全球国际过夜旅游人数增长率将不会超过2%, 甚至可能出现零增长。二是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 居民旅游消费预期减弱。受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明显增加,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三是海内外市场激烈变动, 旅游企业困难加剧。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 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使我国旅游企业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入境旅游需求的下滑, 将使国际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进一步下降, 旅游景区景点接待外国游客数量将减少;商务客源、高端客源、入境游客的减少, 将使一批高星级饭店和商务酒店出租率继续走低;东部沿海地区, 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份额比重较大的地区, 旅游业发展整体上面临着严峻考验。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刺激旅游消费恢复, 另一方面, 还需要改善旅游供给结构, 提供旅游供给水平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由于金融危机, 国际旅游市场将整体萎缩, 而各国之间的旅游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 这就意味着国内旅游市场将在中国旅游的恢复和振兴中担负更为重要使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国家旅游局在2009年调整了三大市场的发展战略, 将国内旅游市场放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提出了“以发展国内旅游为基本立足点, 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大力激发国民旅游消费, 积极开发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培育旅游消费热点”的新工作方针。而从近年我国旅游发展情况看, 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内容。据测算, 2007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的游客数超过3.35亿人次, 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98亿元。而像丽江、乌镇等知名的古镇景区, 每年的游客数量早已超过百万人次。正是因为看到了村镇旅游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 国家旅游局把同建设部门合作, 推动旅游特色村镇建设列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 着力加以推进。各地旅游部门也应该以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建设为契机, 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激发居民的旅游需求, 推动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 为地区旅游业早日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走出来贡献更大力量。

三、推动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要点

(一) 在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发展中, 既要强调自身的合理建设, 又要突出旅游服务功能

在旅游名镇村的合理建设中, 要注意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 要把总体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要合理确定镇村规模、功能分区和设施配置, 努力做到科学布点、合理分工、特色鲜明;切实做好与土地利用、交通网络、资源保护、社会发展等各方面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以保障规划的可行性。在科学规划基础上, 要严格规划实施管理, 加大规划督察力度, 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行镇村建设。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 要做到修旧如初, 新老分离, 避免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文物等文化遗产造成破坏。一定不能盲目照搬大城市的建设模式。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强化资源环境意识, 坚持保护优先, 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要做到违背资源保护的不开发, 保护措施不落实的不开发, 要明确划定资源保护范围, 制定保护措施, 强化保护责任。

在旅游名镇村的发展过程中, 要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满足旅游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要充分挖掘地域性的旅游资源, 丰富镇村旅游内容, 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树立旅游特色品牌,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努力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也为镇村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 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旅游者必须的旅游厕所、接待中心、预定网络等。旅游名镇村与中心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要有区别, 要尊重旅游发展规律, 树立分工观念, 在旅游设施和服务要素上要做好配套和衔接,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镇村旅游服务要跟得上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强化旅游服务功能, 是旅游镇村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通过标准化等手段,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镇村旅游管理建设和提高镇村旅游管理水平, 在当地居民中培养一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旅游服务技能高的人才, 要吸引和邀请环保、文化、文物、艺术等专业人才, 积极参与到旅游镇村的发展中来, 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的责任。

(二) 在具体工作上, 要强调部门合作,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推动镇村旅游经济和建设水平取得新进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直接主管村庄和小城镇建设。在拟定建设政策并组织实施, 在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 组织村镇建设试点, 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等方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将给特色景观资源旅游名镇村的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作为国家旅游局重要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者, 政策法规司在把握旅游发展总体方向, 拟定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 政策法规司直接指导并组织实施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 在旅游标准制定, 如何规范引导乡村旅游发展, 如何提高村镇旅游服务水平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因此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和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两个部门共同来推进这项工作, 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直接组织实施此项工作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部门和建设部门, 更应该携起手来, 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 主动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 帮助镇村按照《“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导则》的要求, 不断完善旅游功能, 提高建设水平, 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旅游经济收益, 把改善镇村建设面貌的过程变成不断增强镇村旅游吸引力的过程。作为申报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镇村, 需要统筹兼顾, 在镇村建设时, 要多听取旅游部门的意见, 把旅游服务的功能考虑进去;在旅游开发时, 要积极争取建设部门的指导, 把旅游发展融入镇村建设之中。

(三) 在组织实施上, 要注意打好开局, 循序渐进, 使旅游名镇村建设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是一项崭新的工作, 也是建设部门和旅游部门就一项具体工作开展的首次合作。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保证工作质量, 创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品牌。各级旅游部门和建设部门都需要在这一工作中摸索协调配合的有效方式, 创新工作手段, 从而使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建设工作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格局。从实际发展的情况看, 我国幅员辽阔, 多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都集中在城市之外的乡镇, 因此有景观的旅游镇村不胜枚举。但是应该看到, 在众多的城镇乡村中, 真正有一定规模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真正在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方面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和较大影响力, 真正有很强市场吸引力的旅游镇村却不可能太多。部分镇村尽管特色并不突出或者特色挖掘得不够, 但由于靠近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 依然有不错的旅游收益;而一些镇村虽然先天条件很好, 特色很足, 但是由于开发建设水平不高等原因, 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市场的吸引力。还有部分镇村尽管旅游发展很快, 但是规划、管理没有跟上, 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对照我们的示范导则, 这些旅游镇村都很难达到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要求。因此, 在工作的组织实施中, 我们需要本着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的原则, 将那些真正能够代表全国旅游镇村发展水平, 真正符合旅游科学发展和镇村规范建设要求的地方选出来。我们要确保示范点的质量, 要使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为其他镇村树立榜样;引导那些旅游发展和镇村建设还有很大差距的地方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而不断提高旅游镇村的总体建设水平, 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经济收益。

同志们,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点申报测评工作今年下半年就将全面展开了。尽管这项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相信在建设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在全国各旅游镇村的积极支持下, 我们的特色景观旅游镇村必将成为村镇建设的一大亮点, 必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热点。

上一篇:乳腺癌ERβ表达下一篇: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