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村镇银行

2024-05-22

普惠金融村镇银行(共8篇)

篇1:普惠金融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实施普惠金融的困难及政策建议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村镇银行应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微小”的市场定位,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逐步加大对“三农”微小企业和城乡中低收入居民信贷的投放力度。在金融服务方面,不预设准入条件,让每一个进门的客户享受有尊严和体面、快捷的服务,这是“普惠金融”的基本要求。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境,制约政策的落实。

一、村镇银行实施普惠金融面临的困难:

1、营业费用大,造成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影响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村镇银行营业费用总额及占比普遍偏高,原因主要是由于村镇银行属于起步阶段,运行成本高,且营业场所基本为租赁,导致租赁成本偏高。此外,为扩大品牌知名度,村镇银行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宣传费支出较大。较高的资金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施“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2、品牌形象及社会公信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村镇银行没有类似大银行的广泛社会基础和品牌知名度,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实施“普惠金融”的深度。

3、基层网点建设滞后,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受阻。“普惠金融”客观上要求网点设置尽可能贴近农村社区,但目前网点审批条件相对较严、时间较长,由此使金融服务向基层延 伸受阻

4、金融服务品种及支付手段单一,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目前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方面仅能开办基本的存贷款业务,支付手段仅能办理柜面存取款和汇款,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5、“普惠金融”面向的是一般客户群体,以现有的信贷准入标准衡量和监管要求,很难在更大范围实施这一政策。

一、政策建议

“普惠金融”能否真正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导向的有效性。为此,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政策导向。

1、建议加大专项再贷款资金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务方面给予进一步优惠,切实降低村镇银行的筹资成本,进而降低“普惠金融”的准入门槛。只有以贴近普通百姓的资金价格,才能真正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否则,“普惠金融“很难真正贯彻实施。

2、建议政府部门努力打造诚信的社会环境,增加不良客户的违约成本,并协助银行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执法力度,切实解决村镇银行实施普惠金融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减少后顾之忧。

3、适当放宽新型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建设的准入门槛和业务品种限制,确保农村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

4、大力支持和指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多元化支付手段。

5、尽快实施与“普惠金融”相适应的差异化监管政策,降低一 般客户准入和监管门槛。

篇2:普惠金融村镇银行

安徽歙县嘉银村镇银行董事长 韦富春

作为新生的小型金融机构,由嘉兴银行主发起组建的安徽歙县嘉银村镇银行于2011年10月成功设立。开业以来,歙县嘉银始终坚持“植根歙县、服务城乡”的经营宗旨,凭借严格的内部管理,热忱的服务精神,紧贴市场的脉动,为“三农”经济与小微企业提供了金融大服务,赢得良好口碑,取得较好业绩。目前,我行注册资本5000万元,员工人数41名,网点4个,各项存款余额5.7亿元,各项贷款5.4亿元;资本充足率 16.46%、核心资本充足率15.33%、流动性比率35.41%,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当年实现经营净利润364万元,上交各项税收466万元。年末,歙县嘉银资产总额占黄山市三家村镇银行的近一半,已成为辖区内“业务规模最大、质量效益最好”的一家村镇银行。

创新创先 前沿阵地争一流

村镇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服务两大支柱。成立以来,歙县嘉银充分利用自身“小法人”的独特优势,针对当地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努力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增强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动力。一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按照现代银行治理要求,真正听“资本”说话,让股东做主。通过每年定期召开董(监)事会,听取经营层业务发展状况分析汇报,制定经营目标策略,使经营围绕决策转,决策依据市场转;通过加强内外部审计,层层监督制衡,促进各职能部门高效运作,确保全行业务正常运行。二是努力创新考核机制。将“三农与小微”业务纳入客户经理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和创优争先的必备条件,主动引导客户经理将信贷资金向小微和三农倾斜,重点支持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好项目。三是严格规范经营方式。积极开展“阳光服务”,严格规范贷款行为,科学合理收费,严禁追加不合理贷款条件,让客户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打造民心工程,使小微企业和农户获得贷款更容易,办理业务更快捷。

通过出台优先服务“三农与小微”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客户经理转变服务理念,赶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户家里办理业务已成为歙县嘉银客户经理的自觉行动。开业不到3年,我行累计发放贷款1500多笔、14多亿元,信贷客户近600户,信贷余额5.4亿元,超过了当地已经营20多年的国有大银行——中国银行(行情,问诊)。我行小微贷款和涉农贷款均超过5亿元,占比达到95%以上,保持行业领先水平;户均贷款从2013年初的近200万元下降到目前的90万元。我行获得了黄山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获得了2012、2013歙县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第二名、第三名;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新型金融机构论坛暨服务实体经济先进单位与十佳村镇银行表彰大会”颁发的“服务实体经济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安徽电视台”、“安徽新闻网站”、“安徽省金融办网站”、《黄山日报》等媒体也对我行支持小微、服务三农的突出成绩给予肯定和宣传报道。

创新服务 小银行有大特色

强化“支农支小”的价值理念,为“草根式”服务管理模式提供保障,有效搭建起信贷产品送下乡的桥梁。几年来,歙县嘉银在担保方式上推出了第三方法人保证、公务员保证、农村划拨用地抵押、收费权质押、存货抵押、农户联保等多种方式,形成 “微易贷”、“农易贷”、“小易贷”三大信贷品牌。歙县是农业大县,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40多家、家庭农场70户,开业以来,我行积极同农业委、林业局等单位合作,对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展开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他们不同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的推出服务产品,已累计为近40户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4400多万元,为10余户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100多万元。

位于歙县溪头镇洪村口的歙县勇玲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有山场近300亩,原从事油茶、果树种植,为提高林下经济收益,2013年下半年开始从事土鸡养殖,从300多只开始,春节期间土鸡和鸡蛋供不应求。春节后,借款人想扩大土鸡养殖,向我行申请贷款用于扩建鸡舍,经我行的现场走访、了解,在掌握了解借款人整个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后,3天内就给予30万元的贷款,目前该家庭农场土鸡存栏达到10000多只,仅每天的土鸡蛋销售就有2500多元,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深化管理 探路“三农”新模式

村镇银行要想立足当地,谋求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深化管理,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业以来,歙县嘉银克服网点缺少、人员不足的困难,一心一意支农支小,弯下身子、甩开膀子开展业务。通过不断创新探索,歙县嘉银正积极打造一种以“小额、分散、灵活、快捷”为特色,以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重点,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的企业文化,努力建立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篇3:普惠金融村镇银行

1 村镇银行扩大覆盖面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普惠金融体系是指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服务的金融体系, 普惠制金融的目标是在实现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为更多的穷人、更贫困的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由此可见, 普惠制下的村镇银行进行支农能力建设, 其目的是需要同时实现机构绩效和社会绩效, 并达到两者动态协调发展, 其中, 机构绩效是指村镇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 社会绩效主要包括服务广度、服务深度、农户满意程度及农户受益情况。

目前, 国内大多数村镇银行认为, 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覆盖面、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之间存在冲突, 两者是此消彼涨的关系, 难以同时实现, 而相比于扶贫, 我国村镇银行更注重追求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贷款对象定位于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主体而非贫困农户, 并对他们发放大额贷款, 以获取稳定的利润。但国际上的大量事实表明, 扩大覆盖面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并非是对立关系, 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农村城镇化加速以及农民收入多元化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与利润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两者是可以同时达到的, 并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典范。

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是世界金融史上第一个属于穷人的“草根银行”, 它以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为贷款对象, 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以及贷款技术与业务流程方面的创新, 不但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为穷人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 大大改善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 而且达到了有效降低业务成本、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 实现了扶贫和金融可持续的双重目标。

印尼人民银行曾经是一家需要大量国家补贴、亏损累累的银行, 1984年印尼财政部对其进行改革后, 它被认为是小额信贷向农村金融领域提供金融服务的典型代表, 因为它有效地向印尼农村的大量低收入人口提供了可持续性的信贷服务, 同时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已成为全球商业可持续性微型金融的样板之一。

美国的社区银行最早来自于1867年成立的Lykens Valley银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的社区银行经过并购浪潮之后, 不仅在数量上发展迅速, 而且从贷款质量来看也表现突出, 鲜有倒闭问题发生。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 美国各大银行业巨头都遭受重创, 唯独社区银行却显现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有调查显示, 世界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10个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机构, 其回报率远高于全球最好的商业银行。此外, 还有以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等为代表的一批组织和机构, 尽管它们设立在本国的贫困地区, 目标客户为低收入者, 但是它们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张, 且盈利水平甚至不逊色于国际大银行, 由小额信贷项目成功地覆盖了大量贫困客户, 发展到机构逐步实现制度化并实现自身财务的可持续发展,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力地证明了覆盖面与可持续发展完全可以成为互补性目标。

从这些机构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到, 一方面, 提高村镇银行支农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能够为更多的、更贫困的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 从长期来看可以获得规模效应, 有利于村镇银行降低服务的成本, 使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村镇银行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才能驱使机构不断挖掘农户的需要, 在服务产品、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 才能有继续为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的动力, 实现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的扩张。这两方面相结合, 便是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和机构绩效的均衡协同发展。

2 我国村镇银行在协调覆盖面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市场定位偏离政策初衷, 影响了村镇银行覆盖面的扩大

我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帮助, 为农村中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 极大地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但现实显示, 出于盈利目的, 当前许多村镇银行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了农村金融的高端客户, 即贷款金额较大的农业出口企业和种养大户身上, 甚至通过向一些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号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曲线进军制造业、城市公共事业、批发零售等工商业领域, 而真正投放到农业领域、用于支持普通农户和贫困农户的贷款较少, 机构网点设置也偏好县城远离农村, 这显然有悖于“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为更多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政策初衷。

2.2 贷款技术落后, 使大量弱势群体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2.2.1 现有的贷款技术难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农户的收入往往依赖于家庭经营, 而家庭经营一般规模较小且不正规, 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和经营记录, 没有信用记录, 加上农村交通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 使得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远比城市工商贷款的信息不对称突出, 常常出现比较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借贷双方通常需要支付较高的交易费用。由此, 部分村镇银行因在农村经营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盈利要求而退出农村信贷市场, 继续经营的村镇银行则选择了信贷配给, 大量农户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资金。2.2.2现有的贷款技术难以解决抵押物缺乏问题。农户通常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 其能够提供的房屋、土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工具, 是最基本的生活工具或生产资料, 这些东西一旦丧失, 农户的再生产将无法进行, 而且目前我国农村还没有一个处理抵押物的市场, 也很难建立这样一个市场, 对于土地经营等权利难以确权和登记。金融机构处理这些抵押物的执行成本太高, 或者近乎不可执行。在没有统一市场前提下, 贷款者和借款者对于抵押品的估价难以达成一致。

2.2.3 现有的贷款技术难以解决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村镇银行面对的是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且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的农户, 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给农户融资的交易费用相对较高;农村经济的独有特点, 也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城市工商信贷。由于农村低收入阶层和微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数额小, 在农户居住分散、贷款监测困难、收贷难、管理费用高等情况下, 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单笔贷款的成本也很高, 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成为小部分群体享用的“奢侈品”, 从而导致了供给抑制, 阻碍了村镇银行覆盖面的扩大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2.3 外部环境约束, 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3.1 政策环境约束。

出于对农业和农民利益的支持和保护, 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针对农村金融出台了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并将其制度化、长期化。村镇银行作为一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对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这既是国际通行做法, 也是保证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的客观要求。但是在我国, 由于各种原因, 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等要么是政策真空, 要么是政策不到位, 导致在现实中一些针对村镇银行的优惠扶持措施无法落实, 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仍亟待加强。

2.3.2 保障环境约束。

为减轻金融风险对存款者、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害, 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许多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中国目前虽然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但从实践来看, 政府事实上成为了银行存款的最后担保人, 也就是隐性存款保险。存款者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大中型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 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有地方政府信用作支撑。但是, 村镇银行由谁来做最后的信誉支持?如果村镇银行经营出现问题, 存款者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现行制度安排里都没有明确规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2.3.3 信用环境约束。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 村镇银行要在贫困农村地区生存、发展和壮大, 同样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 中国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不佳, 能有效监督和约束交易主体信用行为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缺失, 征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滞后, 村镇银行无法获得必要的信息系统支持。由于农户的信用信息资源格式不够规范统一, 难以采集, 而已有信用信息的入库和流通状况也较差, 农户赖债、逃债等失信行为屡屡发生, 使得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遇到较大困难, 严重挫伤了村镇银行的借贷意愿。

3 实现我国村镇银行覆盖面与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途径

3.1 恢复合理的市场定位, 建立和完善支农考核体系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 因此, 村镇银行的主要市场应是农村而不是县城, 必须将自身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草根银行”。在与农业银行、信用社等农村原有金融机构竞争时, 村镇银行应本着弥补市场空档的原则, 细分金融市场, 采用和其他机构不同的策略, 结合自身优势, 大力挖掘与培育自己的优质客户群, 提供个性化服务, 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 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同时, 需对村镇银行加强后期监管, 特别是要建立起支农考核体系, 比如为“三农”服务表现优秀的村镇银行可享受税收优惠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申请优惠利率再贷款、更宽的利率浮动范围等。对村镇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拒农、弃农”做法, 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以此诱导村镇银行坚守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3.2 创新贷款技术

3.2.1 创新风险评估技术。

为了克服小额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世界上许多机构开发了专门针对农户和微小企业贷款的新技术, 其核心就是凭借信贷员的经验来编制财务报表, 分析客户的现金流。这种技术与金融机构平常应用的对大企业的信贷技术是不一样的, 对大企业而言一般是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信用评级、模型测算, 寻找风险点。但对于农户和微小企业贷款, 则是信贷员走街串巷, 深入客户之中, 对客户进行详尽的现场调查, 不但调查其业务量、存货量、原始单据等信息, 还对客户家庭的成员状况、财产状况、日常支出等信息进行调查, 并以此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 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 防范信贷风险。

3.2.2 创新担保方式。

担保方式的科学性是保持较高信贷还款率的前提条件, 村镇银行应积极探索新型担保机制, 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一方面, 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地区, 村镇银行要积极支持配合当地政府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用地制度改革, 探索开展相应的抵押贷款试点, 丰富“三农”贷款担保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 要逐步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 比如可以拓宽至水域经营权 (包括内陆水面经营权和海域经营权) 、牧场经营权、动产抵押权 (包括存货抵押、订单质押及应收帐款质押) 等。

3.2.3 创新贷款业务流程。

传统的小额信贷一般要求履行一整套与工商企业贷款相同的繁杂的借款手续, 这种运作模式极大程度地制约了村镇银行向广度、深度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 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法人”机制优势和“多样化”优势, 缩短流程环节, 做到贷款程序简单化、贷款审批分级化、贷款流程标准化, 从而建立一个与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农民自身素质相适应的贷款操作及管理模式, 切实方便农户贷款并降低小额贷款的操作成本与风险, 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效率, 凸显村镇银行的竞争力。

3.3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3.1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国外一些成功的村镇银行能够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对自己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具有自主定价权, 以差别化的利率来服务于普惠金融需求群体中的不同类型, 从而实现他们在财务上的独立性, 达到商业化可持续之目的。目前, 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 一些防范风险机制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 因此, 要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 还需要一定的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内, 我国应该加快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允许部分村镇银行通过差别定价来提供金融服务, 实现其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

3.3.2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交易成本, 提高运行效率, 良好的社会信用也有利于增加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 扩大其业务的覆盖面。因此, 应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营造出良好的诚信环境, 使“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要加强农户信用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具体到每个借款农户的还款记录, 并让各村镇银行共同分享。同时, 还要加快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步伐, 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风险分摊补偿体系, 包括完善相关保险立法、健全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完善的县域担保体系等。

3.3.3 提高中低收入农户创业经营能力和受教育水平。

中低收入农户是普惠制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主体目标客户, 这类群体的创业经营能力越强, 说明农户利用支农贷款资金进行生产投资的成功机率越大, 因而村镇银行为其提供服务动力也越大, 这有利于村镇银行扩展服务对象和覆盖面。另外,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低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很低,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贷款程序等知识了解甚少,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村镇银行给农户提供支农金融服务的阻碍因素, 因此, 还应当加强农户教育与技能培训, 提高中低收入农户受教育水平。

总之, 既要村镇银行能够更好地“支农贷小”、扩大覆盖面、为更多穷人服务, 又要达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 这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帮助村镇银行掌握优秀的商业化小额贷款技术, 更要明确村镇银行长期发展思路, 恢复合理的市场定位, 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使其实现社会绩效和机构绩效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曹远征, 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8.

[2]褚保金, 中国农村信用社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7, (1) :11-23.

[3]李鸿建, 村镇银行:生存困境和制度重构[J].西南金融, 2010, (1) :54-56.

[4]秦刚,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 2010, (10) :65-68.

[5]杨咸月、何光辉, 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新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2) :33-37.

[6]王曙光, 民间信用扩张的内在动力要素分析[J].财贸经济, 2008, (1) :79-85.

篇4:普惠金融 村镇银行大有可为

那么,村镇银行如何在控制风险和确保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践行普惠金融呢?如何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对普惠金融的贡献和作用呢?这正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村镇银行与普惠金融的谋合

——发展理念上的“谋合”。普惠金融即是从金融角度提升社会福利、增强社会保障、扶贫和保护弱势群体,向普罗大众提供更好、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理念上倡导的是:市场运作、惠及民生、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真正推进主体就是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广大基层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微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理念同样是市场运作、惠及民生和持续发展。村镇银行是作为普惠金融重要载体以及发展理念上的“谋合”。

——服务对象上的“谋合”。缩小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差距,是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普惠金融和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毫无疑问重点都放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上。村镇银行围绕“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努力缓解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实就是普惠金融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即是服务对象上的“谋合”。

——服务手段上的“谋合”。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要求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在县(市、旗)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步伐,重点布局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粮食主产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即是将村镇银行作为多元化广覆盖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加以建设。可以说村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即是普惠金融的枝叶,无论产品和服务如何创新,永远跳不出普惠金融的大框架。

村镇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优势

——熟悉当地情况,草根式金融。银监会2006年出台90号文件,决定发展村镇银行,其初衷就是要填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空白,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问题。同时村镇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毛细血管”,通过微小渠道向村镇的延伸,对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缓解草根群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草根银行,村镇银行能够充分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扎根地方,深入社区,凭借本土化熟人社会,在营销和风险管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经营方式灵活,创新速度快。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一些“老机构”始终摆脱不了制度依赖、路径依赖。村镇银行是新兴机构,相对而言在制度上的依赖要弱一些,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都可以更加快捷。同时村镇银行又是一级法人机构,如果充分发挥好法人治理优势,采取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激励方式,只要创造的边际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参与分享,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决策链条较短,扁平化管理。村镇银行是新兴金融机构,往往根据实际经营所需来搭建内部组织架构,内部组织结构短小轻灵,不庞杂、不冗余,非常便于推进扁平化管理,推进类似于事业部制的管理,管理层级少,进一步缩短了决策链条和执行链条,对市场、环境的反应非常快,与大中型金融机构相比,这就是村镇银行的管理和决策优势,

村镇银行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方面的创新。普惠金融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乡镇一级基本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全覆盖,巩固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提高利用效率,推动行政村一级实现更多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拓展城市社区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显著改善城镇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作为村镇银行,一方面监管政策已经非常明确,鼓励大中型银行到西部边远山区的县域设立村镇银行,要实现村镇银行的县域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村镇银行1377家,但仅仅覆盖全国65.9%的县域,依然有发展努力空间。再次,已经设立的村镇银行,要进一步通过增设网点、布放自助机具等方式,向乡村一级延伸。还应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创新,通过采取划片营销、整村推进、支农联络员等新方式、新手段,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的创新。普惠金融规划目标是大幅改善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农民、创业大中专学生、残疾劳动者等初始创业者的金融支持,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的金融支持,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覆盖率。村镇银行了解当地情况,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适时推出一些简便快捷的产品,严格执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应进一步深化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深入挖掘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和业务流程,确保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指标的全面完成。

——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方面的创新。普惠金融规划的目标是,有效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申贷获得率和贷款满意度,提高小微企业、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明显降低金融服务投诉率。村镇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牢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要以专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用户黏度。制定全面的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厘清投诉处置流程,畅通投诉渠道,同时建立全面的客户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小微企业、农户信用档案,建立为自己所用的多维度的客户信用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金信村镇银行)

篇5:普惠金融村镇银行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偶得

“群众利益无小事”,“藏富于民”,“普惠金融”,这些词耳熟能详。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会有更多的实际意义。

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工作途径。老百姓,支持党取得政权,让党代表群众的利益,为广大群众谋幸福生活,这是群众的期盼。所以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还有群众生活水平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需要拉一把,扶一扶,推一下。

社会安定来自于百姓安居乐业,“无农不稳”批的是农业产业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一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藏富于民”也是我所期望实现的,“水涨船高,民富国强”。浙江农信不自于群众,服务群众六十多载,自身的发展也是受惠于群众点点滴滴的汇聚。

普惠金融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金融行业,而我们浙江农信是普惠金融的真正“笃行者”。因为它有源,有根,有径。因而它的发展能像古人所说:“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我参加农信工作二十多年,我从小目睹农信人朴实无华的支农情结。我的舅公就是一位,群众有困难找他总是热情相助,而亲戚有事找他,他从不徇私情。到老一直受人尊重,这也是我到农信社工作的一种动力。

“立足三农,支持中小”,农信服务“广覆盖、深受惠、长相助”。这一实质恰恰吻合普惠金融的本质,“为中低收入阶层甚至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其理念,也与普惠金融一致,即“让每个人拥有并实际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农信社门槛低,百姓愿意到信用社,因为这是群众自己的银行。我们走村串户,披星戴月,东家出西家进,端个板凳拉起家常,群众与我们心近了,情更浓了,农商行的新名字让他们将六十年的农信社深深地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推行“创业普惠、便捷普惠、阳光普惠”是三大目标,网络覆盖、基础强化、扶贫帮困、感恩回馈、创新升级是五大实际行动。这些都是我们农信社支农支小的历史传承,是浙江农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浙江农信从做强做优向行大善大爱的转变之举。

普惠金融工程,让农商银行的称呼走进百姓心里,真心真意为百姓服务,也必换来群众的支持,推动农商银行跨向更美好的明天。

姚庄支行

篇6:普惠金融村镇银行

今年以来,新县农商银行紧紧围绕省联社和银监部门的安排部署,在全辖范围内全力开展了普惠金融建设工程,通过该工程的有效实施,大力提升了全行金融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以阳光信贷为抓手,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该行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为载体,创新农户联保贷款新方式,对辖内申请贷款的1635名农户进行了阳光授信,授信面占申请总额的89%,授信总额5670万元,被授信农户在需用贷款时,只需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贷款卡至柜面即可办理贷款业务。

二是以扶贫贷款为抓手,支持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该行始终将扶贫贷款作为全行的重点工作之一,借助扶贫贷款平台,支持农村贫困户、一般农户脱贫致富。仅今年以来,已在辖内投放扶贫贷款6930万元,支持2110名农户脱贫致富。

篇7:普惠金融村镇银行

摘 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普惠金融,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响应号召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小微企业及农户贷款余额近年来不断攀升,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效率低等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为此,本文对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应抓住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科技进行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从而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普惠金融;大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一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旨在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

从普惠金融相关统计数据看,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2%,同比增长9.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大型银行涉农贷款余额8.64万亿元,同比增加3920亿元。

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038.4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用户486.1万户,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4.4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3%,银行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其中大型银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473亿元,同比增加1574亿元,增速40.35%。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约占全部贷款比重的25%,贷款户数1417.2万户,申贷获得率达94.7%。其中,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02万亿元,同比增速10.25%;贷款户数164.6万户,同比增加17.13万户,增速11.61%,较银行业平均水平高2.41个百分点。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大型商业银行2017上半年新发放小微贷款利率为4.7%-5.1%,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处于较低水平。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解决小微企业、农户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普惠金融的进程。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1.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资金资源倾向发达地区和城市集中的特征明显,而小微企业、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者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基础的金融服务投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严重缺乏等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严重。

2017年年底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金融改革中农村仍旧是最薄弱的地区,“三农”层面的资金缺口已经超过3万亿元,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根据波士顿公司的全球财富管理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我国有约一半以上的人尚未被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特别是在农村,有80%的家庭年纯收入低于1.3万人民币,这些家庭缺乏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和基本的金融服务。普及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所需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电信基础设施还存在严重缺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2.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动力不足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用可负担的成本为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及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关键就在于大型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产品定价,使得信贷产品以广大小微企业及低收入群体可以接受的成本服务市场,归根结底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大型商业银行面对的是缺乏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农户等客户群体,意味着投出去的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以及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这无疑增加了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业务要深入到中西部以及村镇地区,就需要更多的网点及柜台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型商业银行增加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出。此外,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的开发要基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而信贷产品的利率要考虑到小微企业等群体的承受能力,如涉农贷款是典型的低利率贷款,这显然又降低了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3.信贷产品差异化不够显著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推出的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各种各样,如建设银行推行的个人网上自助贷款服务“快贷”,其贷款门槛低至1000元,很大程度地扩大了贷款客户覆盖面并且惠及民生消费;中国银行早在2007年就已经设计、研发出“中银信贷工厂”模式,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微客户类型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端对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大大缩短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授信和审批流程等。这些产品的设计和推广确实吸引了大批的小微企业、农户以及低收入者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上信贷需求,但深入解剖这些银行研发的产品后,我们不难发现大型商业银行很多产品差异化不够明显、产品形式较为单一。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

1.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

篇8:福建银行业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探索

(一) 金融服务区域覆盖广, 但仍有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 全国大力推广基础金融服务, 各乡镇逐步设立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 县城设立农业发展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 城市则设立社区银行网点。一些金融机构还推出了流动金融服务, 定期为没有银行网点的偏远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但是, 我国目前仍有一千多个乡镇没有银行机构, 即使有也只是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 金融市场不完全。

(二) 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多样, 但弱势群体难惠及

截至2013年末, 全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已发放15亿张银行卡, 开立24.1亿户个人银行账户。以农信系统为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全国48万个行政村设置超85万个小额便民服务点, 消除超过80%行政村的金融服务空白。在贷款服务上, 截至2014年1季度末, 全国农户贷款4.8万亿元, 假设户均贷款5万元, 大约有1亿农户享受到贷款服务。在理财投资上, 商业银行有国债和各类理财产品, 但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不能承销国债和发行理财产品。

(三) 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但县域供需信息交流不畅

在信用建设方面, 城市征信体系基本完备, 而农信系统也在农村大力推进农户建档工作, 取得较明显成效。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已经为大部分农户建立起较详细的信用档案, 但这些档案并不能为所有金融机构共享, 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县域农户、小企业信用信息渠道少, 成本高。

(四) 山区与沿海农村地区金融基础差距大

如表1所示, 以福建银行业为例, 山区和沿海城市地区金融基础相近, 但山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远不如沿海农村地区完备。沿海城区每10平方公里的营业网点数、从业人员数和自助机具数与山区城区的比率分别是1.06、1.13和1.01倍, 而沿海农村和山区农村的这一比率扩大到8.03、7.94和16.6倍;沿海城区每万人的营业网点数、从业人员数和自助机具数是山区城区的0.99、1.02和1.31倍, 而沿海农村和山区农村的这一比率扩大到2.01、1.57和2.15倍。说明制定普惠金融政策和目标时应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山区不同地域的情况, 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应在山区农村地区。

单位:个

二、福建银行业普惠金融的四维创新

近年来, 福建省结合省情实际积极探索推进普惠金融, 强化机构、产品、服务和领域的“四维创新”, 提升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充分性, 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取得初步成效。

(一) 推进网点布局创新

一是发展村镇银行。加快省内村镇银行发展速度, 提升县域地区金融服务, 截至2016年上半年共有村镇银行47家, 覆盖82%的县域。二是发展农村便民服务点, 加大小额支付便民点、自助机具的布设力度, 使农民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基础的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全省已布设小额便民支付点2万个, 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三是发展社区支行, 探索社区支行组建新模式, 推进社区支行的设立, 提升社区金融服务。四是发展小微企业专营机构, 截至2016年全省共设立了三百多家小微企业专营机构, 基本覆盖了各个县域。

(二) 推进产品创新

银行业机构按照“普惠”原则, 针对瓶径问题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创新农村“四权”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海域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四权”的抵押贷款业务, 完善产权的流转、评估和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银行业机构立足市场需求, 开发小微企业金融产品, 创新还款方式, 推出“连连贷”、“无间贷”等无还款续贷产品。三是创新拓展普惠性质保险业务。银行业拓展出口信保业务, 为出口贸易提供收汇保障;拓展保单融资业务, 帮助出口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三) 推进服务创新

围绕增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在服务时间、方式、手段、模式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 提高公众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一是强化错时服务, 切实便民惠民。一些社区支行将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20:00点, 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农信系统则大力推广网上申贷系统, 提供24小时网上申贷服务。二是完善服务手段, 提升服务效能。在推进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设立的同时, 积极推广电子银行服务手段, 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服务。三是创新服务模式, 形成服务合力。创新“银团合作”模式, 选派优秀银行青年干部赴县级团委挂职, 发挥金融挂职干部的纽带作用, 强化“三农”金融服务。

(四) 推进领域创新

推动传统的金融服务向民生领域延伸, 切实践行社会责任。一是支持扶贫开发。从政策定制上, 引导从机构、贷款、产品等方面支持扶贫开发。积极加快扶贫开发重点县贷款发放速度, 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力度。二是支持就业创业。推广贫困党员贴息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下岗人员再就业贴息贷款、巾帼创业贴息贷款、救灾贷款和计生户贴息贷款等就业创业系列金融产品, 帮助弱势群体脱贫致富。三是支持安居保障。推进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 其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三、福建银行业普惠金融两大模式探索

(一) 山区普惠金融模式探索

1. 一站式“要素市场”。

农村产权要素市场的建设对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 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 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评估和流转等环节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银行抵押的支农贷款的发放。三明永安市于2003年12月率先成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 各乡镇分别成立分中心, 实现了信息发布、产权交易、资产评估、贷款受理等需求的“一站式”服务。2014年成立的德化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则是各类农村产权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 为农村产权的集中交易流转提供了更完善的服务网络和抵押配套措施。

2. 一站式“信贷工厂”。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优化业务流程, 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服务效率, 通过坚持“小额、分散、流动”, 推进阳光信贷工程建设, 实现对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标准化、批量化营销服务。如南平建阳联社成立阳光信贷中心, 定位为小微信贷中心:通过贴心的服务流程, 推进办贷阳光公开, 推进客户“建档、评级、授信”三同步, 简化对信贷业务环节, 形成一站式“信贷工厂”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实现信贷审批的批量作业, 100万元以内的贷款业务, 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发放一系列流程, 3~5天内即可办结。

3. 多样化贷款方式。

各地稳妥开展支农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三明永安林权抵押贷款就是很有意义的样本。一是借款人将取得林业部门发给的《林木他项权证》直接向当地银行机构申请林权抵押贷款。二是永安国投公司以借款人身份统一向国家开发银行借款并还本付息, 再委托银行机构向林农和林业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三是民间担保公司为银行机构发放给林农或林企贷款提供担保, 借款人则将林权证提供给担保公司作为反担保。四是依托林业收储中心, 推出林产品仓储质押贷款, 解决了借款人短期资金需求。五是对林农、林业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评级, 实行信息共享, 各银行机构发放林业小额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

(二) 沿海普惠金融模式探索

1. 增户扩面, 开拓市场。

以农户信息建档为突破点, 对接农民金融服务需求。如泉州南安农商行发动10多万人次, 为南安市29万农户、2.1万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建立金融信息档案, 较好地解决银行与客户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简化贷款流程、手续, 推出“容易贷”产品, 农民20万以下的小额贷款从贷款申请到获得贷款只需要15分钟, 实现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

2. 丰富产品, 深耕农村。

针对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推出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如宁德农商行推出“小微企业分期还款”, 福安联社推出“金富宝”, 福鼎恒兴村镇银行推出“商贷通”等小微企业信贷产品, 努力适应小微企业“短、频、快”要求。同时继续落实困难企业帮扶工作, 不压贷、不延贷、不抬价、不加费, 支持生产经营正常、资金暂时困难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3. 服务承诺, 考核挂钩。

针对沿海地区支农机会成本更高、机构积极性偏低的情况, 开展支农服务承诺, 强化支农责任, 探索建立将支农工作情况与高管履职、业务准入、新设网点、监管评级、股金分红相挂钩, 形成常态化监督模式, 增强支农工作的“硬约束”。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两小”贷款投放和农户贷款增户扩面的考核占比, 逐步探索建立更积极有效的向“三农”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肖四如.农村信用社发展普惠制金融“四大构想”[J].金融与经济, 2014 (4) :27~28.

[2]戴宏伟, 随志宽.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最新进展[J].理论导刊, 2014 (5) :48~53.

[3]周民源.创新驱动广为覆盖探索普惠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家, 2014 (8) .

[4]陈伟, 曹军新.新兴市场国家代理银行的发展与普惠金融的实现[J].新金融, 2012 (7) :55~58.

上一篇:初二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总结下一篇:创文志愿者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