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C反应蛋白

2024-05-10

血C反应蛋白(精选十篇)

血C反应蛋白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肺炎住院患儿920例, 年龄1~4岁, 根据患儿感染的病原体分为细菌组205例、病毒组280例、支原体组435例, 同时选择100例本院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每例均于入院第2天采手指指端末梢血进行测定, 收集并整理资料, 进行回顾性研究。

1.2仪器与试剂

hs CRP检测采用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WBC及分类的检测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配套试剂、全血质控物及校准物由Sysmex公司提供。质控每日均在控。hs CRP正常参考值为<0.8 mg/L。WBC正常参考值为 (4~10)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N%) 50%~70%、淋巴细胞比值 (L%) 20%~40%、单细胞比例 (M%) 3%~8%、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E%) 0.5%~5%、嗜碱性粒细胞比例 (B%) 0~1%, 诊断标准参考文献[2]。细菌感染:血培养显示细菌感染 (除外污染) 或广谱抗生素治疗有效;病毒感染:血清学抗体检测病毒抗体阳性, 或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抗病毒治疗有效, 或病程呈自限性;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Ig M抗体检测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感染组hs CRP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 (P<0.05) , 依次为细菌组、支原体组、病毒组;细菌组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细菌组N%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L%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病毒组N%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L%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支原体组N%低于对照组 (P<0.05) , L%高于对照组 (P<0.05) 。各感染组组间hs CRP、N%及L%比较均有差异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细菌组比较, P<0.05;#与病毒组比较, P<0.05;※与支原体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采用超敏方法检测到的低水平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ion, CRP) 被称为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 , 是人体最敏感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标志物之一。它和CRP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但灵敏度和准确度更高, 是区分低水平炎性反应状态的灵敏指标。CRP是1930年Tillet和Francis在急性大叶肺炎患者血清中发现的, 是一种血清β球蛋白, 可以在血液中稳定存在。该种急性期的蛋白在Ca2+存在情况下可与肺炎双球菌细胞壁上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 故将这种血清球蛋白命名为C反应蛋白[3]。CRP相对分子质量115~140 k Da, 呈酸性, 对热敏感, 主要由肝脏合成, C反应蛋白是由5个多肽链的亚单位呈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盘形多聚体, 这一特性结构使其归类于五聚素 (一组具有免疫防御特性的钙结合蛋白) 家族[4,5]。

正常情况下人血清中的CRP含量极低。在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性刺激时, 机体就会出现包括发热、免疫反应增强在内的一系列急性时相反应, 此时肝脏合成的CRP就会增加[6,7]。本试验中发现, 细菌感染时hs CRP (53.23±34.65) mg/L升高最明显, 支原体感染时hs CRP (10.07±2.06) mg/L可升高, 与hs CRP的产生机制及生理功能有关。当细菌等病原体入侵时, CRP在钙离子参与下体内的多糖物质相结合, 形成复合物后成为以C1q开始的经典补体途径的强效激活物, 激活机体的补体系统, 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细菌间的粘附;C反应蛋白还具有重要的调理素作用, 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活性和运动, 促进对各种细菌和异物的吞噬作用、溶解靶细胞;C反应蛋白能与T细胞特异性的结合, 抑制T细胞和增强T辅助细胞的功能。如果机体处于发热和创伤状态体内CRP就会升高;若机体体内存在慢性炎症或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CRP则表现为持续增高[8,9]。并且hs CRP的变化主要与疾病的状态有关, 不具有个体差异性, 其升高变化不受机体的状态及所用过的治疗药物的影响[3]。故可将hs CRP用于临床, 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 用于某些炎症的早期诊断。

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 其主要的病原体为细菌、病毒及肺炎支原体, 其中细菌已经由原来占主要地位的革兰阳性菌转变为革兰阴性菌为主[10]。国际公认判断患者感染病原体的金标准为血培养, 但血培养易受采血量、感染病原体、治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且需时长, 阳性率不高。如果根据血培养结果来判断感染的病原体, 然后进行有效抗生素的治疗, 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最常用最简便的检测为血常规检查, 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判炎症程度的最有效指标。白细胞五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其共同构成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 具有非特异性、反应快速的特性, 在机体生长和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11]。

本试验中, 细菌感染组的WBC (17.22±2.21) 109/L、N% (77.19±5.51) %均显著升高。因为细菌感染时主要是中性粒细胞通过三种途径杀灭病原体:吞噬作用、脱颗粒作用和释放中性粒细胞诱捕网[12]。病毒感染组的WBC正常、N% (16.74±5.91) %显著下降伴有L% (71.86±6.09) %显著升高。因为病毒感染时主要是淋巴细胞针对病毒体的某些特异性抗原, 产生与之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 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病毒的直接作用或者诱导粒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粒细胞破坏, 也可能由于粒细胞在血管壁上附着增多[13]。支原体感染组的WBC正常、N% (43.73±6.31) %轻度下降伴有L% (43.12±6.61) %轻度升高。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最小原核生物, 无细胞壁, 能自行繁殖, 通过飞沫传播。以往研究认为主要是MP在肺组织局部生长繁殖, 破坏细胞的完整性造成直接损伤引起炎症。近年来研究认为MP感染与淋巴细胞参与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有关, MP感染后淋巴细胞产生自身抗体, 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机体的炎症损伤[14,15,16,17]。

当然影响WBC变化的因素很多, 生理性因素如日间变化、剧烈运动、酷热严寒、情绪激动、刺激、剧烈哭闹等, 使WBC波动很大, 另外小儿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有两个生理交叉:6~9 d、4~5岁, 故本次研究对象为1~4岁的小儿。采手指指端末梢血采血量少且疼痛程度轻, 患儿和家长容易接受, hs CRP和血常规的检测方便、快速、价格低廉。呼吸道感染患儿若hs CRP和WBC升高明显, 且白细胞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提示细菌性感染;若hs CRP轻度升高, WBC正常, 但是白细胞分类中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伴有中性粒细胞降低, 提示病毒性感染;若hs CRP升高, WBC正常, 但是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降低伴有淋巴细胞升高, 且两者基本持平, 提示支原体感染。

综上所述, 在呼吸道感染早期未明确病原菌的前提下, 有国内报道进行CRP、白细胞联合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 经过本试验认为, hs-CRP联合WBC及分类的检测, 综合分析病情, 更能有效提高儿童肺炎的早期诊断率, 减少漏诊率,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患儿血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白细胞计数 (WBC) 及分类 (DF) 的检测结果, 探讨hsCRP、WBC及分类在肺炎患儿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将920例肺炎患儿分为细菌组 (n=205) 、病毒组 (n=280) 、支原体组 (n=435) 。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hsCRP、WBC及分类的不同。结果:细菌组hsCRP、WBC及N%、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病毒组、支原体组hsCRP及L%高于对照组 (P<0.05) , N%低于对照组 (P<0.05) ;各感染组组间比较hsCRP、N%及L%的变化均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肺炎患儿联合检测hsCRP、WBC及分类可有效鉴别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 进而指导临床早期诊疗。

C-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篇2

C-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由5个相似的大小约为23 kDa的亚基以非共价键相连,均衡时称分布.具有这种蛋白结构的相关蛋白同属于五聚体血浆蛋白家族(penraxin).CRP参与机体对炎症的免疫反应,包括在Ca2+存在下和胆碱磷酸结合来识别病原体,通过和Clq直接结合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还可以和免疫球蛋白的受体FcyRI和FcyRⅡ结合,诱导嗜菌作用的发生.在炎症期,CRP的血浆浓度迅速上升,这一特性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业也利用CRP的这一特性来监测鱼类的健康状况.目前,在无脊椎动物鲎和许多脊椎动物中都已经发现了CRP的`存在.CRP在系统演化中高度保守,是pentraxin家族的典型代表,起源于古老的五聚体血浆蛋白基因的基因倍增.本文综述了CRP的结构特征,在系统进化中的意义及其在临床实践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作 者:李欣 张士璀 梁宇君 LI Xin ZHANG Shi-cui LIANG Yu-jun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刊 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ISTIC英文刊名: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年,卷(期):8(3)分类号:Q51关键词:C-反应蛋白 结构特征 系统进化 临床实践 水产养殖

C—反应蛋白测定是怎么回事 篇3

答柳某读者:

吸烟、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是心血管风险因素,已经为人所知。近年来,医学上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心血管风险因素,C-反应蛋白(简称CRP)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测定C-反应蛋白,特别是新生代的高敏C-反应蛋白(简称hs-CRP),对于预测人们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更加敏感,近年来已经被列为健康体检和临床中常用的检查项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高危风险因素,是出现中风、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发现并加以防治,十分重要。医学界发现,在动脉硬化早期的斑块里就可以检测出CRP。CRP是一种在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其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来预测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以及心脑血管病的严重性、预后和治疗效果。资料显示,hs-CRP可以预测10年内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还可以预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肌梗死、脑梗塞、周围血管病以及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没有上述疾病的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因素者,预示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病更有意义。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做C-反应蛋白测定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认为,血液CRP越低越好,正常参考值小于8毫克/升,平均3.58毫克/升。大于12毫克/升有临床意义,大于17毫克/升需要治疗,大于30毫克/升提示存在心血管危险性和心脑血管病情不稳定。

血C反应蛋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32例,其中男83例,女49例;年龄0.5~12.5岁,平均(4.51±1.19)岁;肺炎20例,上呼吸道感染112例。所有患者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患儿采血前未服用任何药物。排除合并先天畸形、肿瘤、呼吸道感染以外炎症疾病、过敏体质、严重基础病及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异常者。

1.2 研究方法

抗凝管收集患儿静息状态下静脉血2 ml,血细胞分析仪(型号:AU680,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行血常规检查,免疫比浊法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AU5400,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行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患儿C-反应蛋白阳性标准:大于10 mg/L;白细胞计数阳性标准:大于10×109/L。

分组标准为(1)轻度升高组:10×109/L<白细胞计数<15×109/L;(2)中度升高组:15×109/L≤白细胞计数<20×109/L;(3)重度升高组:白细胞计数≥20×109/L。分析白细胞、C-反应蛋白、白细胞联合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阳性率及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诊断的阳性率

白细胞联合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阳性率为79.55%(105例),高于单纯白细胞诊断的62.88%(83例)及单纯C-反应蛋白诊断的59.09%(7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白细胞与单纯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轻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s=0.501,P<0.05;rs=0.621,P<0.05;rs=0.674,P<0.05)见表1。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呼吸系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原学检测对其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病原微生物的培养通常需要2~3 d,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单纯依靠病原学检测不利于疾病的快速诊断,而寻求小儿呼吸道感染快速诊断指标对开展有针对性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较为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有着较好的敏感性,具备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能力[2]。血常规检查能较快获取结果,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检查之一,但由于易受环境温度、药物、情绪等的影响,因此,不宜单独作为诊断指标。C-反应蛋白是由5个相同亚单元构成的一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含量主要受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的调节,正常状态下C-反应蛋白处于较低水平。在机体发生感染、损伤后,炎性因子大量生成,可使C-反应蛋白迅速增加,并于1 d内达到高峰[3]。由于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不易受红细胞、脂质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且其灵敏度高于血清C-反应蛋白灵敏度,因此,早期宜行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以反映机体的炎性状态[4]。但C-反应蛋白特异性不高,无法区分感染、排异反应、创伤等炎性刺激。此外,即使炎性刺激中止,C-反应蛋白仍会在数天内处于较高水平,因此,C-反应蛋白同样不适合单独作为诊断指标。本研究中,单纯白细胞与单纯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阳性率与肖燕青等[5]的研究一致,说明两者单独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意义不大。

本研究发现,白细胞联合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阳性率高于单纯白细胞的诊断及单纯C-反应蛋白的诊断(P<0.05),这与俞松山等[6]观点相符。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白细胞升高患儿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这提示联合检测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有相互印证的可能,可考虑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检测快速方便,两者联合辅助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的正确率,临床可考虑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分析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诊断价值,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患儿132例,所有患儿确诊前行血常规、全血C-反应蛋白检查,依据白细胞计数的不同,将白细胞升高患儿分为轻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分析白细胞、C-反应蛋白、白细胞联合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阳性率及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白细胞联合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阳性率为79.55%,高于单纯白细胞诊断的62.88%(P<0.05)及单纯C-反应蛋白诊断的59.09%(P<0.05),单纯白细胞与单纯C-反应蛋白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升高组、中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检测快速方便,两者联合辅助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的正确率,临床可考虑推广运用。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白细胞,C-反应蛋白

参考文献

[1]黄浩,黄文成,梁艺华,等.炎性因子诊断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235-237.

[2]施立新,刘云庆,毛宜虎,等.血浆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检测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4):3363-3364.

[3]张晓慧,李光韬,张卓莉,等.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1,5(1):74-79.

[4]叶素芬.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88-1990.

[5]肖燕青,黄滨,李菊香,等.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32(4):437-439.

C-反应蛋白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篇5

关键词 C-反应蛋白(CRP)

C-反应蛋白作为感染早期判断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决定是否进行抗生素治疗的诊断指标之一,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从而指导儿科临床工作。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择2005年12月~2006年5月我院门诊发热病人共81例,年龄1~15岁,男47例,女34例,其中大部分为初诊病人,极少为复诊病人。

方法:选用手指采血,分别作血常规和CRP检测,同时测体温。血常规采用血细胞自动计数仪计数。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CRP>8mg/L为阳性。凡对CRP阳性分别选用不同抗生素治疗并于第3~7天复测。CRP阴性者均不选用抗生素治疗。

结果

81例发热患者中CRP阳性30例,阳性率37%,其中8~20m/L者15例,21~35m/L者10例,35~50m/L者3例,>50m/L者2例。血常规检测21例患者白细胞超过10.0×109/L,其中CRP阳性为13例,有9例白细胞低于4.0×109/L,CRP均为阴性。30例CRP阳性患者在病程3~7天随着体温下降症状改善,CRP均逐渐恢复正常。

讨论

抗生素滥用所致不良后果,不良反应以及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CRP是一种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是反应机体感染最敏感和实用的指标。我们对门诊81例发热病人进行了CRP与血常规检测,结果发现CRP阳性37%,阴性63%。提示儿科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大部分以病毒感染为主。因此,快速CRP测试,可用来鉴别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从而指导临床,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的应用。30例CRP阳性患者,CRP<20mg/L者15例,>50mg/L仅为2例,说明儿童细菌感染少,而且也较轻。本组9例白细胞低于4.0×109/L,其CRP阳性13例。综上所述CRP检测指标比白细胞更为准确和有价值。30例CRP阳性患者经对症治疗,复测CRP均恢复较快,说明随着病情好转,CRP恢复正常水平的速度,比其他急性相蛋白要快。为此,在病程中做CRP快速测定,为临床医生尽快作出诊断和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对觀察病情的变化和监控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56~357

2冯仁丰.急性期和C-反应蛋白.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2⑸:258~260

血C反应蛋白 篇6

关键词:胆红素,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与多种因素共同参与有关[1,2]。近年的研究已证实, 胆红素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 能发挥抗氧化效果, 对抗动脉粥样硬化 (AS) 的形成。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但也有不同意见[3], 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是预测未来心血管危险最有价值的炎症标志物。而三者同时检测, 并分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国内外报道并不多见,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为急性脑梗死组, 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辅助检查如CT、MRI和彩色超声证实。其中男102例, 女96例;年龄60~85岁, 平均 (74.32±9.87) 岁;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轻型 (0~15分) 82例, 中型 (16~30分) 61例, 重型 (31~45分) 55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证实患有颈动脉AS的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60~85岁平均 (73.92±8.97) 岁。入选病例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梗死 (如心源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和动脉炎等) 、脑梗死后出血、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 甲亢, 肝肾功能不全等) 、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和保持

入院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 L。注入普通塑料管内, 1.8 m L注入含0.2 m L 3.8%枸橼酸钠的抗凝管内, 标本采集后1 h内3000 r/min, 离心10 min, 将血清或血浆提取后分别分装于0.5 m L的EP管内, -30℃保存。

1.2.2 胆红素、同型半胱胺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

采用Backman Synchro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采用重氮法测定总胆红素 (TBIL) , 直接胆红素 (DBIL) 和间接胆红素 (IBIL)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应用日本岛津LC2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 对血浆Hcy水平做高效液相分析。色谱图经计算机处理转化为数据形式。Hcy荧光分析试剂盒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胆红素、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

急性脑梗死组hs-CRP和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急性脑梗死组TBIL和IBI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的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hs-CRP和Hcy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

重型组患者hs-CRP和Hcy水平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患者, 中型组hs-CRP和Hcy水平高于轻型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重型组患者TBIL和I-BIL水平低于中型组和轻型组患者, 中型组TBIL和IBIL水平低于轻型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各组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胆红素是由胆绿素降解而成, 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 能对抗AS的形成, 是AS、心脑血管病风险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组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组的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并且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与文献报道类似。其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4,5,6]: (1) 胆红素抑制脂质的氧化。胆红素含有一个延伸的共轭双键体系和活性氢原子, 也能够阻止氧化作用。此外, 胆红素易于跟超氧阴离子 (O2-) 结合而清除体内氧自由基。 (2) 胆红素促进加氧酶3活性有关。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 加氧酶3的活性减弱, 能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加氧酶3活性增强可反映胆红素抗AS的作用。 (3) 胆红素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有关。低水平的胆红素导致脂质的溶解不足, 使血脂的浓度明显升高, 促进脂质氧化, 泡沫细胞形成, 内皮细胞损伤, 最终导致AS的形成。

注: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hs-CRP:高敏C反应蛋白;Hcy:同型半胱胺酸

注:与轻型组比较, *P<0.05, **P<0.01;与中型组比较, ▽▽P<0.01;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hs-CRP:高敏C反应蛋白;Hcy:同型半胱胺酸

C反应蛋白 (CRP) 是一种急性炎性反应时相蛋白, 由肝细胞在白介素-6 (IL-6) 、IL-1、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下合成[7], 炎症局部巨噬细胞也可少量产生, 而hs-CRP是比CRP更灵敏的一个生化指标。因此, CRP常被用来更好的了解炎症在AS中的作用[8]。CRP高低可反映机体炎症活动的程度, 是反映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程度的敏感标志物之一。发生AS时, 长期的炎性物质的刺激导致局部炎症细胞聚集, 血小板附壁和白细胞黏附, 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最终导致AS和血栓的形成。本组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组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并随着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 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8,9,10,11]: (1) CRP通过各种途径刺激各种炎症因子产生, 炎症细胞核血小板附壁, 导致AS的产生; (2) CRP通过机体的血小板功能的激活和纤溶系统的紊乱引起脑梗死的形成有关; (3) CRP可以通过激活机体的补体系统, 参与了机体的炎性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 促使机体血栓形成。

Hcy是体内一种含硫氨基酸, 主要来源于蛋氨酸脱甲基反应, 含量甚微。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浆Hcy的升高与AS性脑梗死相关, 被认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2], 其机理尚未完全弄清,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3,14,15]: (1) 高Hcy对不同细胞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内皮细胞的增值是抑制作用, 对平滑肌细胞是促进作用, 进而导致AS的形成。 (2) 高Hcy水平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 促使凝血功能紊乱, 刺激低密度脂蛋白氧化, 导致泡沫细胞形成, 最终形成AS。 (3) Hcy导致机体的氧化应激的形成, 大量的自由基产生, 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本组研究表明, 急性脑梗死组的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并且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类似, 故认为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血C反应蛋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接收的36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产褥感染诊断: (1) 产妇产后体温升高且>38℃, WBC计数>10×109/L, 均呈持续性增高状态; (2) 经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CRP>8mg/L, 经药敏实验、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抗原等检查确诊。

1.2 方法

PCT测定:借助干式免疫荧光定量法进行测定, 仪器选用于Getein1600及配套试剂, 操作严格根据说明书进行, 分别于产妇产后3d内对其静脉血进行采集, 每次3m L。将血液行3000r/min离心, 时间为15min, 待血清分离后, 检测时间应在24h以内。PCT水平临界值<0.5μg/L, 当PCT≥0.5μg/L提示可判定为阳性, 存在感染可能。

CRP检测:仪器生化全自动分析仪AU5400, CRP检测原理为免疫比浊法, 试剂盒均选北京九强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为确保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 检测均由专业检测人员严格根据操作说明实施。

血培养:使用全自动连续性检测系统BACTEC9120全自动培养仪, 相关血培养瓶均选自美国BD公司, 对送检血培养标本持续进行检测, 该仪器具有自动报警系统, 检测时一旦发现细菌生长, 即可发出警报。将报警后血培养及时转种到相应的培养基中, 经孵育分离单个菌落, 借助Phonenix10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 并根据其报警时间、阳性次数及患者产妇临床表现进行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分析数据, 资料计量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分析

对本研究365例产妇临床结果进行分析, 其中出现产褥感染36例 (9.86%) , 未出现329例 (90.14%) , 其中产褥感染包括9例 (25.00%) 外阴炎、10例 (27.78%) 阴道炎、6例 (16.67%) 子宫颈炎、8例 (22.22%) 子宫内膜炎、3例 (8.33%) 盆腔腹膜炎。本研究产妇均排除产后出现产褥感染以外感染类疾病。感染者PCT水平为 (6.93±2.18) μg/L, 未感染者PCT水平 (0.33±0.11) μg/L;感染者CRP水平 (30.11±9.67) mg/L, 未感染者 (9.09±1.27) mg/L;经血培养判定阳性者39例 (病原菌共51株) ,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 (37.25%, 19/51) 、大肠杆菌6株 (11.76%, 6/51) 、鲍氏不动杆菌12株 (23.53%, 12/51) 、白色念珠菌5株 (9.80%, 5/51) 、厌氧链球菌3株 (5.88%, 3/51) 、其他6株 (11.76%, 6/51) 。

2.2 三种方法单独测定及联合测定价值分析

对三种方法单独及联合测定结果进行分析, 三者联合测定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单独测定。其中PCT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依次好于CRP单独测定及血培养测定。各方法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详情见表1。

3 讨论

产褥感染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之一, 也是临床产妇致死的主要原因, 因产妇妊娠期生理状况存在一定改变, 产后自身抵抗力差, 因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感染, 严重时还将造成脏器损伤、衰竭, 增加产妇临床死亡率。

PCT属于降钙素前肽物, 不存在降钙素样激素活性, 体内稳定性较好。相关研究表明, PCT在细菌性或非细菌感染中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 是感染鉴别主要标志物。临床多通过PCT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对其感染程度进行判定, 机体出现细菌感染时PCT明显增高, 可根据其判定结果指导临床进行干预。有研究称[3], 临床多以PCT水平<0.5μg/L作为临界值进行感染判定。与本研究判定方法一致, 且本研究结果显示, 感染者PCT水平 (6.93±2.18) μg/L高于未感染者 (0.33±0.11) μg/L。CRP属于血浆蛋白的一种, 主要因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诱导产生, 临床多根据其浓度增加来判定是否存在炎性反应或组织损伤。相关研究表明[4], 若产妇出现PCT升高或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或PCT浓度下降过程中快速升高,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可判定产褥感染。此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一致, 感染者CRP水平 (30.11±9.67) mg/L明显高于未感染者 (9.09±1.27) mg/L。血培养是以往临床诊断是否存在感染的确诊方法, 但是血培养所需时间相对较长, 且抽血前不能使用抗生素, 患者抽血过程中有可能造成一定污染会对最终血培养结果准确度、敏感度造成影响, 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血培养判定39例阳性, 其中病原菌共51株。

相关研究[5]认为, PCT、CRP、血培养三种测定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检测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三种方法联合测定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好于单独测定。其中PCT检测方法应用价值高于CRP单独测定及血培养测定。

综上所述,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及血培养在测定产科重症感染中的效果较好, 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 有助于产科重症感染的早期诊断, 同时在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及血培养在产科重症感染中的应用。选取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收的365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别于产后3d内对产妇静脉血进行采集, 均行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血培养测定, 分析产妇产褥感染出现情况并对其检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PCT检测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好于CRP及血培养。三者联合测定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好于单独测定。产科重症产褥感染测定中使用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及血培养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培养,产褥感染

参考文献

[1]吴水妹, 高玲娟, 胡芝仙.产褥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2) :3062-3063.

[2]曹秀贞, 易为.产褥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3) :2017-2018.

[3]孙丽华.产褥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14, 54 (27) :87-88.

[4]连秀囡, 王飞, 俞利钢, 等.产褥期发热患者CRP检测对预防产褥感染意义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9) :1373-1375.

血C反应蛋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89例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 女47例, 年龄24~54岁, 平均 (46.30±4.88) 岁, 发病时间72 h内, 所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ACI诊断标准[4], 行头颅MRI检查明确责任病灶, 排除后循环脑梗死及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参照Pullcino公式 (长×宽×MRI扫描阳性层数/2) 对责任梗死灶体积进行计算, 根据体积分为小梗死亚组 (<5 cm3) 、中梗死组 (5-10 cm3) 、大梗死亚组 (>10 cm3) , 分别为31、35、23例, 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进行对比,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25~53岁, 平均 (45.32±4.92) 岁, 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CRP检测:所有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6 ml, 注入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中, 静置于室温下30min至1 h后离心, 分离血清, 在-20℃冰箱内保存,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北京华夏科海药用检验试剂开发研制有限责任公司) 检测血清CRP水平, 健康组测定方法同上。MMP-9检测:ELISA法检测 (武汉博士德试剂公司) , 入院后2 d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 离心后取上清液, 将标本置于-20℃保存, 通过ELISA法检测MMP-9水平, 健康组测定方法同上。操作严格依照试剂说明书进行。病例组除入院第2天检测外, 在第3、5天另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脑梗死组中小、中、大梗死组的MMP-9、CRP水平, 并与健康组对比; (2) 比较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皮质加皮质下梗死、脑干或小脑梗死等部位分型对MMP-9及CRP水平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1.5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MMP-9及CRP水平比较

健康组MMP-9、CRP水平显著低于脑梗死组 (P<0.05) , 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呈明显递增趋势, 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注:与小梗死组比较*P<0.05;与中梗死组比较#P<0.05;与大梗死组比较&P<0.05

2.2 MMP-9及CRP水平与部位分型的关系

各时间段皮质加皮质下梗死MMP-9、CRP均高于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脑干或小脑梗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颈动脉为脑动脉上游血管, 硬化程度影响脑血流供应。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证实, 炎性反应及炎性血清标志物参与动脉硬化的过程, 且脑梗死后炎性因子释放及持续性炎症反应导致脑组织损伤加重[5]。

CRP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具有产生迅速、半衰期长等效果, 可用于反复检测病情, 是炎症疾病常见诊断指标。本次研究显示健康组CRP水平显著低于脑梗死组, 表示CRP参与脑梗死病理改变过程。有研究显示CRP为敏感性较高的炎症指示器, 同时也可作为粥样硬化标志物, 可预测不稳定性动脉硬化的发生[6]。炎症急性期巨噬细胞、粒细胞可释放IL-6, 同时也刺激肝脏, 使其产生CRP, 并提高MMP-9水平, 加快血小板聚集, 导致动脉硬化和斑块不稳定性发展。CRP和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有密切关联, 主要机制考虑是激活补体途径参与炎症反应, 加快斑块破裂和局部血栓形成, 对血管紧张性、通透性有调节作用, 从而影响神经元能量供应, 加重神经元和组织的损伤[7]。

注:与皮质梗死比较*P<0.05;与皮质下梗死比较#P<0.05;与皮质加皮质下梗死比较&P<0.05

MMP为人类细胞外基质降解酶, 和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有关, 目前大量研究显示MMP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每个阶段。MMP与血脑屏障损坏密切相关, 尤其是MMP-9表达浓度和血脑屏障的开放及病程一致[8]。MMP-9由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共同合成, 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 可被纤溶酶等水解活化, 分解层黏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及Ⅳ型明胶原等, 对脑梗死后脑水肿及脑损伤中具有较为重要的病理作用。Asahi等通过对大鼠脑缺血模型的分析, 发现MMP-9表达显著增高, 且在血脑屏障病损坏、继发性脑出血、脑水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MMP-9作为脑微循环的重要生物活性指标, 对指导临床分型有重要作用, 可为临床提供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依据。目前已有动物实验通过MMP-9抑制剂改善脑水肿症状, 缩小梗死体积, 为脑梗死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 青中年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患者MMP-9和CRP水平发病时明显上升, 可作为病情判断及预后观察的重要指标。

摘要:目的 研究青中年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患者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和C反应蛋白 (CRP) 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梗死灶体积将我院89例青中年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患者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 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进行对照, 通过ELISA法测定MMP-9及CRP, 比较不同梗死体积及部位分型差异。结果 健康组MMP-9、CRP分别为 (175.03±34.20) ng/ml、 (2.67±0.77) mg/L, 较其他3组低 (P<0.05) ;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MMP-9分别为 (312.57±49.20) ng/ml、 (431.54±84.69) ng/ml、 (649.25±74.88) ng/ml, 呈显著上升趋势 (P<0.05) , CRP水平分别为 (3.49±1.61) mg/L、 (4.33±2.03) mg/L、 (7.28±3.03) mg/L, 与MMP-9水平变化趋势相同, 梗死体积越大, MMP-9、CRP水平越高;皮质加皮质下梗死MMP-9、CRP均高于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脑干或小脑梗死,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青中年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患者MMP-9、CRP水平显著上升, 且表达水平与脑梗死体积、部位分型相关, 可作为脑梗死病变程度观察指标。

关键词:青中年,大脑前循环区脑梗死,血MMP-9,C反应蛋白

参考文献

[1]朱卫香, 刘彦敏, 韩亚军, 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2, 28 (4) :341-343.

[2]项丽娜, 谢聃, 张拥波, 等.脑梗死急性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梗死类型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8) :831-833.

[3]王清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MMP-9和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 2010, 50 (9) :41-42.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5]王荔, 石娜, 张小菊, 等.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hs-CRP、MMP-9水平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 21 (1) :23-25, 封4.

[6]李进民.血清IL-6、MMP-9、SAA、hs-CRP及RBP4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6 (18) :1519-1522.

[7]李强.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8、IL-6及MMP-9水平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 (5) :445-448.

人血白蛋白的不良反应分析 篇9

1 临床表现

1.1 过敏样反应

王建华[1]报道1例36岁女性患者, 因感头晕、乏力1周就诊。给予20%人血白蛋白注射液60滴/min静脉滴注。滴完约6min后, 患者颈部皮肤出现少许斑丘疹, 搔痒感伴咽喉痒闷不适感。数分钟后, 颜面颈部迅速出现斑疹风团块, 呼吸急促, 声音嘶哑, 自诉胸闷、气急、频死感。检查:P102次/min, R28次/min。BP9.3/6.9k Pa, 心率102次/min;诊断:人血白蛋白所致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立即对症处理, 5min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过敏样反应可使患者连续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烦躁不安、腹痛、腹泻等现象, 严重者还可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下降及过敏性休克等。

1.2 热原样反应

尹华[2]报道5例女性患者给予20%人血白蛋白注射液50m L, 静脉滴注, 输入约5~10min时, 出现不同程度的畏寒、高热心慌等症状, 考虑为人血白蛋白所致热原样反应, 即时停用人血白蛋白, 经抗过敏治疗, 10~20min后症状缓解。热原样反应主要由制剂中的细小微粒和细菌内毒素等引起, 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抽搐等反应。

1.3 精神障碍

马永丰[3]报道1例58岁男性患者因肝硬化、腹水入院, 给予20%人血白蛋白注射液10g静点, 约5min后, 患者出现狂躁不安, 不能自控, 言语有轻度障碍。立即停药, 肌肉注射安定15mg, 约6h后神志清醒。人血白蛋白引发精神障碍较为少见, 机制不明, 临床多表现为狂躁不安。

1.4 腮腺肿大

李明慧等[6]报道1例男性患者65岁, 患慢性重型酒精性肝炎, 为纠正低蛋白血症, 给予人血白蛋白10g静脉缓慢滴注。首次治疗后约10min, 患者突感双腮部肿胀不适, 张口受限。查体:T 3 6.8℃, P 8 8次/m i n, R18次/min, BPl30/90mm Hg, 双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肿大, 轻度压痛。经抗过敏治疗, 30min后肿块开始缩小, 4h后肿块完全消失。

1.5 喉头水肿

王玉梅等[5]报道1例39岁男性患者, 在静滴人血白蛋白约4m L时, 出现皮肤及咽喉部瘙痒, 立即停药, 肌肉注射异丙嗪25mg后瘙痒缓解, 并安静入睡。20min后患者较烦躁, 口唇轻度紫绀, 说话吐词不清, 诉咽喉部不适, 有紧缩感, 经检查发现患者舌体浮肿、喉头轻度水肿, 给予抗过敏治疗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1.6 肾功能损害

易正明[4]报道1例54岁男性胃癌患者, 治疗过程中给予人血白蛋白10g静滴, 3d后出现血性紫癜样皮疹, 并迅速发生急性肾功能损害, 经肾穿刺确认为紫癜性肾炎、急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型改变。经激素、雷公藤多苷和抗菌素等治疗后病情好转。

1.7 其他不良反应

可导致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急性溶血、循环超负荷、降低某些药物疗效等。

2 产生原因及分析

人血白蛋白不良反应产生因素很多, 主要有药品质量、患者体质、使用方法与合理用药四个方面。细小微粒可引起热原样反应。人血白蛋白在生产中提取不纯、储藏和运输中产生细小微粒, 会产生发热反应或其它过敏反应。同时内毒素也是导致发热、溶血反应、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休克死亡的重要因素。人血白蛋白中稳定剂辛酸钠的生物学效应也会导致机体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过敏体质的患者Ig E含量往往高于正常值, 在多次输注人血白蛋白时易诱发Ig E介导速发型变态反应, 致使肥大细胞及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发生脱粒现象, 释放一系列中介物质, 这些物质作用于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效应器官, 就可引起平滑肌收缩, 血管通透性增加, 故出现皮肤局部红肿、皮疹、哮喘、呕吐、腹痛等反应, 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人血白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提取的蛋白制剂, 具有维持体内胶体渗透压、扩张血容量、提高血浆蛋白等作用。输注量过大、速度过快会使血容量突然增加, 引起循环超负荷致肺水肿, 对心功能不全或有其他心脏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但在抢救大量失血的休克患者时, 有必要快速输注, 但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一般情况下滴速应以2m L/min为宜, 但在开始15min内滴速应慢, 控制在1~2m L/min, 逐渐加速至上述速度。在输液操作中还应轻取轻放, 减少泡沫的产生, 避免白蛋白的损失。

当人体血浆中白蛋白含量不低于2.5%~3.0%时, 对体液平衡无显著影响, 患者只要肝功能正常, 补给含足够蛋白或氨基酸的食物即可很快纠正低蛋白血症。给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的人输白蛋白不但没有益处, 反而可使其合成受到抑制及分解代谢加速。因此肝硬化的患者除了发生肝昏迷进行抢救外, 输白蛋白的意义并不明确。由于制剂中含有微量α1—酸性糖蛋白, 大量使用白蛋白还能引起免疫功能下降, 低浓度溶液还可能使体内钠含量过高。

3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使用人血白蛋白日益增加,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日趋频繁。因此, 我们认为减少和降低白蛋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首先应提高药品生产水平, 保证药品质量;同时临床上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慎重使用、严格执行操作原则,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发现患者对药物产生任何反应, 应立即停用, 并对症处理, 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其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科技资讯》期刊投稿要求及说明

稿件要求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3、所有文章标题字数在2 0字以内。

4、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 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

5、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

7、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

投稿说明

1、稿件须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如为打印稿, 请附软盘, 软盘采用W o r d格式。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稿。

2、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

3、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请事先说明。自收稿之日起1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 作者可自行处理。4、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5、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 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王建华.人血白蛋白致过敏性休克1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4 (9) :530.

[2]尹华, 宋庆.人血白蛋白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业, 2005, 14 (9) :95.

[3]马永丰.人血白蛋白引起精神障碍1例[J].嘉兴医学, 2003, 19 (1) :60.

[4]易正明.人血白蛋白致急性肾功能损害[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 6 (2) :116.

[5]王玉梅, 李华荣.白蛋白致喉头水肿1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4, 10 (4) :217.

血C反应蛋白 篇10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清C反应蛋白 免疫比浊法

笔者通过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期的血清CRP水平,探讨CRP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66.3±5.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CT或MRI证实。在脑梗死患者病后第1天按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进行评分,并根据梗死面积直径将病人分为3组:大面积组26例、中等面积组56例和小面积组38例;按CS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34例(0~15分)、中型组60例(16~30分)和重型组26例(>31分)。选自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的体检者作对照组,共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65.3±5.0岁。两组病人均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血黏度、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并详细询问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及冠心病病史。排除标准:有明显的肝肾或心功能衰竭、肿瘤、严重的全身感染或发病前4周出现潜在的感染体征及症状、外科手术和外伤史以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实验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7、14天分别抽血检测,对照组抽血检查1次,

均于清晨空腹抽静脉血3ml,注入EDTA抗凝管中,室温下静置0.5~1小时后离心,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定期分批检测,血清CRP浓度采用免疫比浊法,用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预后分为4级:①显著进步:出院时CSS评分改善在50%~99%或完全恢复正常;②进步:出院时CSS评分改善在16%~49%;③无变化:出院时CSS评分改善在15%以下或无恢复;④死亡。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直线回归相关分析。

结 果

一般资料:比较除急性脑梗死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外,其余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RP水平的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不同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以第7天为最高,以后下降。

发病后不同时间CR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梗死面积越大,血清CRP水平越高。

与中等、小面积脑梗塞比较△P<0.0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神经缺损程度的关系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神经缺损程度的关系呈正相关(r=0.528,P<0.01);急性脑梗死组轻型神经功能缺损者血清CRP在不同时期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明显低于中、重型患者的水平;中重型患者第7天的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其它两个时相(P<0.01;表2)。

与轻型比较△P<0.01。

讨 论

上一篇:翻译专业市场需求下一篇:口腔专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