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问中的心理学

2024-05-10

教师提问中的心理学(精选七篇)

教师提问中的心理学 篇1

1 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

1.1 回忆性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同一问题在不同章节连续出现, 为了加深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有计划地采用回忆性提问, 使之“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各种卧位及输液反应急性肺水肿这些章节中, 都会提到端坐位, 针对这一问题, 在讲到上述章节时, 会反复提出些问题:①为什么要采取端坐位?②端坐位的适用范围。③端坐位如何实施。通过反复提问, 使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清晰, 牢固的认识。

1.2 启发式提问

采用这种提问方式, 可以锻炼学生们如何在遵循原则的同时, 举一反三、独立思考、有所创新。在讲到医院基本饮食时, 先把四种饮食的原则及内容简单概括的介绍一下, 然后列出几种病人, 教师先不作讲解, 让学生们根据刚刚所讲的原则及内容, 回答出这几种病人分别应该给予什么样的饮食, 然后再给予总结, 指出正确及错误的地方。这样, 使学生们能把原则和具体问题, 通过思维结合起来, 为以后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混淆是非性提问

过去我们常常用“是”来提问, 学生们也用“是”来回答, 实践证明, 这种简单传统的提问方式, 虽可暂时收效, 但由于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不深, 不久便会被遗忘或混淆。如在讲完“灌肠法”一节时提问:“成人灌肠溶液量每次5 00 mL~1 000 mL, 温度为39 ℃~41 ℃, 常用的溶液为肥皂液, 生理盐水, 这是哪种灌肠法?”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时隔不久, 再次提问:“大量不保留灌肠法的溶液量, 温度及常用溶液是什么?”被提问的几位学生, 均不能正确完全的回答出来。有位学生竟是非混淆地回答说“200 mL, 38 ℃, 抗生素溶液和镇静、催眠药。”这对我有很大启发, 按照记忆逻辑推断, 这就是:单纯记忆→不理解→烙印浅→部分遗忘或是非混淆。如能使其变成:单纯记忆→是非混淆→明辨是非 (理解) →烙印加深→牢固记忆, 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记忆能力, 其关键是:是非混淆→明辨是非→烙印加深这几步。针对这种情况, 试用混淆是非的提问方式, 而提出了:“灌肠溶液量每次200 mL, 温度38 ℃, 常用抗生素溶液和镇静、催眠药, 这是哪种灌肠法?”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结果是:同意大量不保留灌肠法的15人, 同意小量不保留灌肠法的13人, 同意保留灌肠法的19人, 剩余10人未举手。从未举手的10人中提问, 结果是:6人回答说“不知道”, 4人回答“还没有想好”。看到这样的结果, 我没有公布答案, 而是让学生们自己重新打开课本去讨论。经过讨论和重新的理解记忆, 使学生们对几种灌肠法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和明确认识。这和传统的提问方式相比, 收到了更为满意的效果。

1.4 加深记忆性提问

在课堂提问方式中, 还可采用在下课前几分钟, 对本堂课所讲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 以加深理解记忆, 使学生们当堂消化吸收。这样既可了解学生们的听课情况, 还可检查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是否透彻、明确和突出, 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2 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提问也是一项学问, 既有考试性质, 也有讨论、复习和巩固知识的作用。为了能使课堂提问收到预期效果, 作为老师, 应做好以下几点:①课前必须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时, 最好把提问的内容恰当的列入教案内。②所提问题, 应主要是课本内容, 一般不提怪、偏的内容, 对难题可进行适当提问, 使学生们养成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③每次下课前, 一定要对本节重、难点内容做好总结, 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④每次上课提问, 总时间应把握好, 以免影响正常讲课。

3 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上述几种课堂提问方式, 和以前相比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①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兴趣和注意力,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②加深了学生对《基础护理学》课重要性的认识;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④促使教师备课更加认真、细致。

摘要:针对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作出简单的介绍, 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兴趣, 加强学生们对重点、难点的记忆和理解。

简析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提问论文 篇2

我所在的赵北口学校, 从去年就开始尝试搞“高效课堂”课改。 从最初请雄县的名师给我们培训、做示范课,到后来我们自己尝试分学习小组搞高效课堂教学。 一年多下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 高效课堂的关键就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45 分钟的主人。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不少, 但本人以为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教师的课堂提问。 由于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在课堂上首先就要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带着问题看书学习, 查找自己所要问题的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中证明和巩固所掌握的的知识。 短短的 45 分钟里, 教师通过几个甚至十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进而解决整个文本的学习任务。

课堂提问如此重要, 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并不如意。 许多教师由于不同的原因放弃了过去的“满堂灌”,却又走上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一股脑儿抛出大量问题,提问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把学生引入一团雾水之中,学生不知从何回答。例如, 我曾去某中学听课。

一位老师讲《掌声》一文,这位老师一口气提了多个问题:

(1)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内向、自卑、自尊、压抑、善良)

(3)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4)为什么早早来、晚晚走?

(5)现在是个一个怎样的人?课堂上老师讲得激情飞扬, 讨论时学生们也看似积极投入。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既零碎繁琐,有缺乏层次逻辑关系。这样的问题俨如一潭死水,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严重的受到挫伤。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现对语文课堂的提问谈一点看法:

一、教师的提问要明确,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和递进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对教学过程起着统领作用。 所以,教材的`吃透与把握是第一位的,一股脑地、不分主次地向学生抛出问题,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的表现;问题太多,不加整合,就很容易造成教学行散无神,学生不能潜下心来读文本,亦就只能疲于应对,“高效课堂”也就成了空话。 大诗人虞世南有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其引申开来,就是在说,高屋建瓴的把握教材,才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关键。 还拿前文中《掌声》为例,我们认真的研读本文,就会发现:

(1)这掌声不是给明星 、伟人的 ,它是给残疾的英子的。

(2)掌声宛如一缕春风,拂去了英子的内心的阴霾。正是这掌声,结束了一位残疾儿童自卑的学习生活,让她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3)掌声可以传递爱的语言,掌声更可以融化感情的坚冰。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给他人鼓掌,不要吝啬赞美。根据这样的研读、品味,在和部分学生的沟通的基础上,我拟定了以下三个问题:

(1)掌声是送给谁的? 有什么不同寻常?(整体感知)

(2)掌声前后小英子有什么变化? (细读对比体味)

(3)掌声带给我们的启迪有哪些? (感悟教育价值,寻找人生启迪)

二、教师的提问要巧妙,力求让学生因提问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课堂上,一个巧妙地提问,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情趣, 进而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我们到雄县坂东中学去听课,一位老师是这样讲授《春》的。 她在配乐范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深情的语调地提问:“我们一讲到春啊? 眼前就似乎呈现出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似乎就会感受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贺知章笔下的春天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适中的春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眼里的春天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大诗人, 选取的是春天里的一两个景物来下笔。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却很多,下面就让我们用情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刻画春天的? ”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了激情,更充满了智慧,且意境深邃,使学生一下子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亦真正启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师的提问要难度要适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提问中的心理学 篇3

在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认知特点,可以将教师提问的方式分为三种:观察性提问、推测性提问、拓展性提问。那么,如何优化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提问设计呢?

一、观察性提问的设计方略

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一般是从观察起步的。但是受制于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提问对他们进行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认知习惯。就科学探究活动而言,教师的观察性提问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先引导幼儿在观察时对事物的外形产生兴趣。对事物的外形产生兴趣是为幼儿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性提问时,引导幼儿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开始,在成功激发他们的兴趣之后,进一步促使他们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喇叭花”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幼儿:你们见过这朵花吗?能说说它的特征吗?这朵花漂亮吗?幼儿通过教师的提问,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对这朵花的整体印象。②利用不同方式提示幼儿进行有序观察。提示幼儿进行有序观察可以有效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继续开展,这就要求教师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认知顺序,比如说从左到右、由上及下。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观察小猫”的科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提问:小猫的头上有什么,眼睛和鼻子有什么特征,嘴巴呢?小猫的身体是什么颜色,有几条腿?等等。③帮助幼儿形成观察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习惯。观察是为了给幼儿积累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要让他们在观察的时候,一边观察,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

二、推测性提问的设计方略

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会经常遇到探究物体的性质以及一些材料内在的关系等问题,比如说重力、摩擦力、光、电的表现形式等。对于这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采用推测性提问,推测性提问可以促进教师有效开展探究活动:①推测性提问可以使教师对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利用推测性提问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对幼儿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比如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准备一张纸、布、毛线、小口瓶,让幼儿了解这些材料具有什么性质。教师提问:纸、布、毛线可以装进瓶里吗?幼儿根据教师的提问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利用各种方式把纸、布、毛线装进瓶子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错误方式可以让教师对幼儿的知识经验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从而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②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科学活动中,幼儿对一定的事物会有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假设。例如“吹泡泡”活动中,教师要拿出不同形状的吹泡器,可以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然后问幼儿:这些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和泡泡器的形状相同吗?这时幼儿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看法,教师收集幼儿的看法,接着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进行操作证明自己的假设。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活动之前提出的问题已经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帮助幼儿进行实践验证,证明了自己的假设。

三、拓展性提问设计方略

这部分活动主要是对幼儿的认知范围进行拓展,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很多情况下,拓展性提问会安排在探究课程的前几分钟。首先,教师通过拓展提问来开阔幼儿的眼界,在拓展提问中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以“探究菊花”的活动为例,教师让幼儿对菊花进行观察后,可以问幼儿:菊花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菊花所开的花的颜色也有不相同,今天你们见到的只是菊花种类的一种,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菊花种类吗?菊花的颜色除了黄色还有其他颜色吗?在幼儿回答后,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对幼儿进行明确,或是播放相关菊花的视频给幼儿看。其次,这种探究性提问方式可以让幼儿保持对探究活动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为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举一反三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例如在“认识小狗”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小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小狗可以帮助人类做什么事情?你们对小狗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对于小狗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样的拓展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狗和人类的关系,同时,有利于促使幼儿对小狗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看法。

总的来说,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问题的引导者而存在,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成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探究意识,是一种促进幼儿有效学习,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正确认知的有效教学活动。

浅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角色 篇4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提问原则研究不够,对其自身在课堂提问中所承担的角色缺乏应有的了解,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致使许多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在看似活跃的气氛之下,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甚低。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人本主义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提倡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全人教育的理念,教学中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和系统功能语法代表人韩礼德的语言实质理论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变革。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是交际,语言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交际活动来完成。而二十世纪70年代关于中介语理论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更让人们认识到学生才是外语学习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促进者。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和调整了“教”与“学”的关系,并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使外语教学回归了自然。学生成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有参与决策和进行个人选择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媒介,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又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那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三、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角色

(一)问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好问题。而一些无关痛痒的提问,跟学生“较劲”的提问,不仅不起任何作用,反而使人索然无味,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发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不露雕凿痕迹的问题,使学生在对其探索中寻求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1. 分析课堂提问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也不尽相同。仅从回答者回答的自由度上来分,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提问;聚合式和发散式提问;展示型和参照型提问。封闭式、聚合式和展示型提问大都是信息再现性的,一般有明确的答案。开放式、发散式和参照型提问则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类问题无固定答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尽可能地增加发散式提问所占的比例,启发学生思维。

2. 提问应该适时、适地、因人而异。

当学生处于不知而急于想知或已知某一问题而又想进一步深化认识时,于颇具思考价值处恰当地提问,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对促进思维发展十分有效。具体而言:(1)当要形成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原理,要想揭示其内在联系时;(2)学生凭借“旧识”可以独立探索“新知”时;(3)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4)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5)当学生的思维有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6)当学生有观点极想表达时。在这些时候提问,就恰到好处。

(二)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启发者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充分开动了自己的大脑才是真正的参与,才有可能提高个人或是集体的素养。要提好问,就得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艺术。提问方法得当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使师生进行最佳的心意交流和信息传递。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问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例如,一堂课有时如果能用一个新颖、切题、有趣的导入式提问开头,无疑会有利于学生一开始就全神贯注。进而用讲授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悬念,引人入胜。最后用内容总结式提问结尾,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加深印象、提出问题、发人深思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中的协调者与控制者

1.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这样实施课堂提问:在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其实,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却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以这种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宜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应该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回答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思考、回答。这样的追问,也被称作“加工性问题”,与教师先前提出的“核心问题”共同构成了有效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工性问题比教师提出的初始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丰富自己的回答,发展思考力。

2. 鼓励生———师、生———生交流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问引发的交流模式有三种;师———生交流模式,生———师交流模式,生———生交流模式。但是在英语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师问生答的状况,问题的交流只局限于师———生交流模式。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大量地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依赖教师,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并且以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为契机,形成师———生、生———师、生———生等多向互动的交流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抓课堂实效教学,树课改理念教风

郑国平

(连云港市新浦中学,江苏连云港

摘要:按照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实践现代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体现角色的转换,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改要求体现有效性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由传统的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或策略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多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空间,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学习。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日常教学之中,我们是否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过认真的反思和自检;在从教的生涯中,我们是否了解学生们对我们所教学科的综合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究竟如何呢?虽然有不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不错,课讲得如行云流水。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这节课中有多少收获、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往往我们却缺乏必要的了解过程,甚至是知之甚少,这又怎样去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穿与落实。显然,对于这样的课是不具备有效性的。

根据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去探讨、去研究,究竟什么样的课具有有效性?当我们把教学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时,就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扭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为积极的、主动的参与状态。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由于“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新课改的要求,认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为学生多一份思考。我个人认为,一节有效性的课,也就是学生通过短短的45分钟时间,去有效地掌握其中若干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不是学习了多少知识点;其次是学生对课的兴趣度和参与度,都

(四)学生回答的评价者与鼓励者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学生而言,即要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满足自我实现。在英语课堂提问中,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设计问题时,不是想法让学生答不出,而是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能够得着,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合理与否,都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不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不以是否获得知识来判断学生的发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有意义的思维过程。树立这样的观念,有助于我们设计真正对学生有发展价值的提问,并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四、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这种最古老的、到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教

应视作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

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教学行为同时也要随之而发生变化,去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去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1.确立发展理念,深化课改,提高有效性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专家组成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化学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那么我们的“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学科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和上课之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化学教材目前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所以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把握程度、挖掘和延展程度都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直接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如果我们仍然凭借着原有的经验,沿袭旧的教学模式,观念不变化,不研究课标,不关注教材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不能走出困惑的阴影,就会成为课改进程中的挡路石。这次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领悟课程要领,掌握教学方法,更好地胜任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全面转换。

2.确立发展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教学过程质量的有效性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

学方法,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教师应在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前提下,探索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培养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无限可能。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本文分析了教师在英语课堂提问中所承担的角色,重新梳理了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角色定位,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丁晓晖,董科胜.“以学生为中心”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廖锦超.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外语电化教学,2005,(1).

[3]柳英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2,(1).

[4]陆巧玲,李翠英.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嬗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教师提问中的心理学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师提问 提问策略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力,使学生爱上语文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应注重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快速进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实现新旧语文知识的有效衔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质量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如果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进行讲解,语文教学就会十分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提问,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的科学提问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科学的思考,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对语文内容更好地理解,突出问题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调查研究表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提问能够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果没有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一般就会在课堂学习15分钟之后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提问能够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问题上,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策略

1.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需要注重提问的目的性,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问题要具有目的性。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需要吃透教材,从词句到语篇,从具体内容到思想方法等,明确语文内容的内在外在联系。同时要吃透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以此为基础,依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使提问更具目的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段落教学是重点,教师可以选择第一自然段提问,百草园的名是怎样来的?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第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总结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自学,段落是怎样对百草园景物进行描写的,这些句子怎样连成一段,你觉得文章这样写百草园的景物怎么样[1]。通过这些有目的的提问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描述事物的,并从中总结出一定的学习方法。

2.注重问题的难易,把握问题的高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需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问题更加科学。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内容,了解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从而充分了解教材,科学设计问题,使问题的提出能够有的放矢,紧扣重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问题的提出不能太过简单,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学习兴趣自然就不浓厚,提问的意义无法体现出来。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提问时需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促进语文教学的推进。

教学中,教师需要保证问题的难易适度,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化难为易,避免课堂上出现尴尬的现象。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如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2]?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好问题的高度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3.问题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充分提高学生问题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供学生回答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学习,使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色呢?它美在何处呢?”[3]学生阅读《苏州园林》后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手段,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高对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提问的经验和技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稳步提高,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道兵.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6:182.

[2]陶开云.基于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4,08:4-6.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安全感 篇6

1 英语课堂安全感与教师提问

1.1 对英语课堂安全感的认识

安全的课堂是指心理上的安全, 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不由自主的对课堂氛围所作的心理反应。作为学生, 在课堂上能够不焦虑、不孤独、不恐惧, 这样的课堂就是安全的课堂。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但是英语教学中, 学生由于害怕教师提问等原因产生了紧张感和焦虑感。这就是英语课堂中学生普遍产生不安全感的原因。课堂安全感是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具有安全感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会感到焦虑、紧张、压抑或怀疑, 而是心态放松自然, 注意力集中, 乐意参与课堂活动, 积极进行师生、生生互动, 勇于尝试或表达, 并有把握克服困难, 学好英语。①因此, 当焦虑感、不信任感等不安全感抑制了学生的大脑时, 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在课堂上富有安全感和成就感时, 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1.2 对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认识

提问是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堂重视实践, 实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问, 学生可通过回答问题得到语言锻炼, 大部分英语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提问, 提问可以体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和程序里。科学、恰当的提问, 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 评价自己的表现, 学生能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进而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改变教学计划和进度, 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和漏洞, 亦能使教师集中注意力。

2 教师提问与课堂安全感之间的关系

2.1 教师提问是影响学生的课堂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课堂安全感是一种心理反应, 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英语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不同的知识观决定了不同的教师认同感, 而不同的教师认同感, 体现在语言上, 也不尽相同, 语言是心灵的镜子。②因此, 教师的语言包括提问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另外, 教师提问的问题和方式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问题设计不科学、问题难易程度不恰当均是导致学生过度焦虑的重要因素。③一旦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难以回答或羞于应答, 学生焦虑感上升, 课堂安全感因此而缺失。

2.2 课堂安全感程度的高低影响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英语课堂焦虑是指学习者在英语课堂学习中产生的关于学习者自我知觉、信念、感受和行为的一种综合情绪。④在英语课堂上, 每当教师提问时, 学生往往内心极其渴望回答和提出问题, 以展现自我, 但因听力差、口头表达能力低等原因而导致学生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 课堂安全感的程度变低, 这就导致了学生会尽力把头埋低, 担心老师点名提问的现象。而当提问过程结束, 课堂气氛恢复如常。显然, 学生在教师提问过程中已产生过度焦虑, 阻碍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发挥。所以课堂安全感的高低, 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影响教师课堂提问的效果, 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3 提高教师提问水平, 培养学生课堂安全感

教师提问和学生课堂安全感息息相关, 提出的问题恰当、提问方式得当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安全感, 促使学生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安全感的提高, 也会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由此可见, 提高教师提问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视学生情绪, 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在教师提问过程中, 当学生课堂安全感薄弱, 焦虑程度严重, 往往采用逃避学习的策略, 尽可能避免回答, 因而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为此, 教师在提问前, 首先要注意学生的焦虑现象, 如:教师提问后, 学生尽量把头埋低, 不敢与教师对视, 全班寂静, 回答问题时直接说“Sorry”, 话语极少, 一说话就结巴等现象。其次, 根据这些现象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的权威和积极暗示对缓解学生的焦虑感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例如, 教师可告知学生有焦虑感是正常的, 人人都会有这种经历, 但关键是如何去对待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眼神、语言等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支持, 或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一定的提示, 帮助其逐步建立自信等等。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焦虑也就变成了成功的动力, 学生的课堂安全感也就提高了。

(2) 科学设计问题, 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过程中, 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很难进步;问题的难度高, 也会引起学生的焦虑感, 使得学生课堂安全感差, 反而让提问阻碍了语言学习。教师随机抛出各种问题, 会让学生措手不及, 因此教师提问时, 应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对问题的难易程度作出适当的调整。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提问的问题主要有两种, 即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教学中可以多提出参考性问题, 参考性问题没有标准的统一的答案。这一类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地思维的发展,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也能更好地组织语言输出答案, 锻炼语言能力。例如, 英语阅读课中, 教师往往会提问有关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问题, 提问时,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 多给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适时进行问题的修改, 教师切不可随意提问,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加强学生的课堂安全感, 从而锻炼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3) 改变机械的随机点名方式, 合理分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集中注意力, 往往采取随机点名的提问方式。随机提问点名看似随意, 却不可随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和性格特征点名, 学生焦虑感适中, 积极性也得到较大的提高。所以, 提问中教师不应简单地随意提问, 而应该有目的地有意义地“随意”提问, 刺激学生回答问题, 而又不使学生的课堂安全感降低。

另外, 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多走动, 在提问过程中, 不仅要给成绩较好的、坐在前排或中间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也要给成绩较差的、坐在后排或两侧的学生更多的照顾。随着所有学生都平等地被提问, 每个学生不再去想他能够或被迫证明可以抵抗老师的意志、不回答问题, 他就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在这里, 学生的沉默不是金。⑤

(4) 善于倾听, 完善反馈。认真倾听是教师提问后应该表现的对学生思想的尊重。教师倾听学生回答时, 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应用, 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或情绪紧张时, 适时鼓励学生, 适当引导学生, 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堂焦虑感, 提高课堂安全感, 学生也能更好地回答问题。

另外, 对学生进行反馈时, 教师要注意在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时, 应尽量避免一味单一的表扬, 而可以采取不同方式的反馈, 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时, 教师应区别对待, 适时地有选择性地纠错, 不能见错就纠。在纠错中, 教师应注重整体错误而非局部错误, 在不影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进行纠错, 纠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规律, 由简入繁, 从低到高。⑥比如口语语言表达中出现的语法错误, 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待语法错误。这样的全面反馈才能使学生个性情感都得到发展,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了课堂安全感, 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4 结语

教师的提问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安全感, 学生的课堂感又影响了学生参与师生对话的积极性, 因此, 只有充分认识到二者互相影响的关系, 才能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提问中, 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 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安全感, 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释

11王萍.浅议英语课堂安全感[J].天津教育, 2013 (7) :53.

22 吴宗杰, 黄爱凤等.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159.

33 何周春, 龚彦知.中学英语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教学研究, 2010 (1) :22.

44 徐淑燕, 杨宪华.高中生英语课堂焦虑差异实例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 2011.25 (1) :76.

55 伊凡汉·耐尔.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M].黄洁华, 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35.

教师提问中的心理学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教学;提问艺术

幼儿教育是十分重要,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发展道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好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艺术,能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很多快乐学习的体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艺术的提升,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问的条理性、层次性要清晰

幼儿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还未得到启发。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浅显易懂,条理性、层次性要清晰。要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保证学生的思维有序性。同时,教师的提问要精心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提问间隔时间适中,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

在設计课堂提问时,教师的提问还要具备启发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去思考,而且在通过一定的思考之后,能够自己获得答案,从而使幼儿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幼儿能够自我肯定。激发幼儿的学习信心、激情和动力。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通常已经将答案列了出来,在提问的时候,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就给出了答案。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环节,对幼儿的启发性并不大。在幼儿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潜移默化的引导、提示,但是不适宜快速给出答案,让幼儿缺少自主思考的时间。

三、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幼儿在课堂上的表达愿望

幼儿的天性是好玩,他们对外界有极强的好奇心,对知识也有很浓厚的求知欲,但是幼儿不喜欢死板、无趣的东西。他们喜欢新鲜的、有想象空间的、富有吸引力的事物。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创设有趣的语言环境,巧妙地将自己的问题融入语言环境当中,提问语言生动有趣,让幼儿能够自主地加入思考回答问题的环境当中,从而营造一个活泼快乐、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幼儿就像是一张干净的白纸,幼儿教师就像是一个画家,能够画出一幅怎样的画,幼儿教师的第一笔非常重要。因此,幼儿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巧妙设计自己的提问艺术,让幼儿能够快乐充实地学习。

参考文献:

王娟.幼儿园教师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艺术[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3).

作者简介:赵子艳,女,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光彩幼儿园。

上一篇:中日两国幼儿园下一篇:丝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