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2024-05-21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精选十篇)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1

一、家校合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 也是孩子一生的教师。因此, 了解学生父母的职业、家庭结构、文化程度等, 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有利于在沟通时能够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 做到对症下药。只有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 才会有沟通的希望和机会, 因此笔者在与家长交流时, 会跟家长说:“孩子是未来, 是希望, 是父母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作品, 父母一辈子的奋斗, 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在学校里老师会竭尽全力教育孩子, 在家时也请每一位孩子的父母重视孩子, 不止是在身体上, 在思想上也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校合作的第一原则是尊重家长

在职业角色中我们是教师, 但在生活中我们也是家长, 或者是未来的家长, 所以在工作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爱自己的学生, 但有时也会因为“恨铁不成钢”, 而说出伤害家长自尊心的话。试想, 如果我们被人直截了当地指责时, 脸上也会挂不住, 而恼羞成怒的后果会转嫁在孩子身上。家长亦是如此, 当我们在家长面前数落学生、训斥学生时, 他们的心情跟受指责时的我们不是一样吗?换一种谈话方式, 换一种角度, 就会多一些交流和沟通。只有平等、真诚地对待家长, 才能得到家长的信任, 取得配合和支持。

三、利用先进通讯和网络平台, 架起沟通的桥梁

迅速发展的通讯给人们的联系带来了极大方便, “校讯通”作为家校互动的短信平台, 将教师和家长联系起来, 学生的各种表现、家庭作业的布置与完成情况等信息可以及时沟通,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能得到很大改善。

网络时代也带来了资源共享和交流自由的便利, 学校网站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全新的交流平台。教师会在网站上分享好的教育资料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实现资源共享;家长和学生可以到网络论坛中跟老师沟通, 也可以其他学生家长交流。

四、帮孩子学好数学, 给家长几点建议

1. 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1) 要想培养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定要注意多鼓励, 少批评。小学生刚开始学数学会经常出错, 家长要有耐心, 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 避免再次发生同样错误。 (2) 要多让孩子体验成功, 不要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许多家长有时会出题目给孩子做, 千万注意不要很难, 也不要机械重复, 要贴近孩子生活, 要生动有趣, 要让孩子保持新鲜感。

2.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受益一生。小学生年纪小, 自制力差, 家长一定要具体督促、具体要求、具体检查。 (1) 教育孩子学会合作。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是学会合作的前提。 (2) 帮助孩子养成不怕困难、独立思考的习惯。当孩子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 家长不要直接教给孩子答案, 而应该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问题的方法, 从而让孩子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只有善于探索, 才能标新立异, 敢于创新。 (3) 养成认真负责的好习惯。做完作业,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 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 家长如果包办代替, 会使孩子养成做事不负责任的态度, 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3. 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此, 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如, 去超市买东西时, 可以让孩子用加减乘除自己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交款时付出多少, 应该找回多少等等。还有, 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让孩子辨认方向, 计算出学校离家的距离以及步行跟坐车需要的时间等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方面的例子, 希望我们能善于发现和利用。

综上所述,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崭新时代, 协同发展显得更加需要。在教育教学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相辅相成, 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所以, 一个全面、深刻和真实的教育, 教师必须要了解家庭, 把家长作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对教育负责, 对孩子负责,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要: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其中最终落实到孩子身上的主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 可以使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但当前的家校合作方面, 还普遍存在着情感沟通较少、随意性较大、频率较低等明显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作为小学一线数学教师, 结合实践, 对合作中存在部分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家校合作,数学教育,和谐,辅助

参考文献

[1]颜辉荣, 徐金贵.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江西教育科研, 1998 (06) .

[2]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6)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论文 篇2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亚君.小学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26)

[2]张信勇.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论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机制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改革效率的基本原则是密切家校之间的合作。家校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职业精神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性共识。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主体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配合。

但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错误的观念,比如有的家庭甚至研究者将家庭教育的职能理解为:在孩子进入小学以前“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进入小学以后,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学校教育的配合,此类家庭教育观是“学校中心”型教育观的典型表现,人为降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个背后的根源可能是:这个教育体制属于以学历为核心诉求的教育体制,在竞争性考试制度的压力下,家庭教育放弃了本应有的独立性,而宁愿让儿童成为考试制度下的奴隶,并不去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

二、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1.家校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教育合力

家长与学生存在天然的亲子血缘关系,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彼此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反之则感化作用小。所以,如果家长的方法得当,其教育效力可能会大于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主要力量,就像一辆车轮,必须向相同的方向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两轮不能同步,后果不会乐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效果往往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假若没有该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会瞬间倒塌。”开展家校合作,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以家庭教育的优势去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让家庭教育反过来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也就是双方优势的相互补正。小学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两大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保持一致,还要向小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需要采取措施让双方在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性。最终创造出一种家中有校,校中有家的和谐状态,两者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合力的作用。

2.诸多不利因素致使家校合作减少

首先,从教师方来说,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权威的树立,从而导致与家长之间产生疏离,有的还存在诸多教育理念的问题,比如,单纯以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高低的依据,从而忽视学生的其他表现,也放弃了鼓励学生的机会。有的教师把学校和家庭教育人为地划清了界线,小学生放学回家,就是家长负责的阶段。教师只要把学生在校时间内的学业抓好,—些常规的班级管理活动搞好,不出什么安全事故,那么至于学生回到家里有何表现就和班主任没有关系了。以上的这些表现,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到位,将会人为割裂家校教育。

从双方的互动来看,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大多数属于“非对称性”互动。也就是说,班主任往往占据主动地位,主导着互动的发起、进展与结束,家长作为被动方,被班主任“牵着鼻子”走。不管是家访过程还是参加家长会,家长更多是一个“听众”的角色,而不是主动的合作者。班主任例行完成每个程序,家长则从始到终仅仅扮演了被动听者的角色,以配合班主任完成工作任务,根本缺乏平等、互助式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从家长一方来说,一个方面可能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庭离异、工作繁忙等原因而导致一旦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就开始撒手不管,任由发展;另一个方面,可能还会出现“管理过度”的情况,如额外增加子女课外补课量、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不好就大肆殴打谩骂等,以上现象的发展很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这个阶段本该有学生快乐的童年。

三、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路

1.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校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家长委员会是家庭和学校建立关系的协调机构,其机构设置按层次可分为校级、年级、班级等层次。可由家长自愿报名,然后由学校综合评定后,最终确定入选名单。家长委员会人数一般以五到七人为宜。其主要功能是:家长与学校加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有意义的校外活动的开展,参与学校影响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另一方面,听取与收集其他家长的声音,反馈给班主任或者学校,从而促进双方的交流深度和广度。由于沟通加强了,加之这个委员会可参与学校的很多重大事项决议,从而创造了更多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机会。从校方角度看,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家长代表可以为学校联系社会资源,从而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的空间,让小学的教学更加灵活开放,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充分发挥家访制度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的家访现在运用地比较少,这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关,也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因此,学校应采取激励措施,让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入小学生的家庭,尤其是针对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学生进行的主动家访,在家访过程中,不允许片面指责学生,而应通过对家庭的访问,研究诸多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实现其对异常孩子的关照与尊重,基于尊重的劝说要远比讽刺挖苦能实现更好的效果。家访过程中,还可及时对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家长进行教育与干预,为此,需要运用时效性原则,做到有备而访。班主任要留心观察,以各种方式捕捉家长的心理状态。在沟通过程中需遵循双向性原则与平等原则,把握分寸,语言得体,尝试与家长交朋友,创设与家长和谐沟通的良好氛围,从而打消家长的防范与拘谨心理。在谈及家长的子女时,赞美表扬要多余批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其在家长内心中的地位。家访属于一种双向交流,家访者需要认真倾听家长的语言,对家长提出的尖锐问题和批评,需要客观分析。

3.创新家长会的方式

以往的家长会模式就是班主任的独角戏,一言堂。如果创新家长会模式就意味着打破陈规和以往的工作方式,比如不再是台上老师说台下家长听,而是采取圆桌会议、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讨论式交流。学生也不要被隔离在家长会以外,有些话题家长会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家长会可采用多样化的开会形式,比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案例分析式、展示式(展览学生的作业、获奖证书或学生本人等)、联谊式、专家报告式、网络式等,如此更能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能获得启示,并就如何教育学生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郭敏.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1:5

[2]蔡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合作教育,优化路径

家校合作 (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 是教育界历来重视的一种互动教育方式, 指学校和家庭两个社会结构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校和家庭在各自的教学责任和范围内都能得到更多来自对方的支持和帮助。[1]。这种互动教育方式的作用, 在基础教育中尤为明显。世界著名教育家、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在发达国家,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优先任务, 并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教育, 需要借助新的沟通和交流载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基础教育的时空界域, 对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产生巨大冲击, 教育的主客体、组织形式、内容、功能与价值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促使基础教育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背景下, 家校合作教育路径的优化发展端赖互联网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实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合作反馈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与转型。

一、“互联网+”时代增强家校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如何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提升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参与的数量和质量, 是“互联网+”时代家校合作教育路径优化的一个重要关切。开家长会、家访和校讯通是家校合作教育的经典方式, 但受学生数量较多、开家长会和家访次数及时间有限等问题, 经典家校合作教育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 经典家校合作方式难以实现全面动态的家校互动教育, 难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教育。开家长会是最常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家校合作形式。通过这种形式, 教师可以把班级同学的整体学习情况介绍给家长。但这种方式往往演变成优秀学生的事迹介绍会、班级整体成绩的分析会和学习成绩后进学生的批评会, 教师和家长真正的沟通时间反而较少。有的家长不重视家长会,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访或家长校访是教师和家长合作教育的另一种经典方式, 这种方式可使家长较为精确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表现, 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情况。但受时间、精力和次数的限制, 这种家校合作教育方式虽具有较好的针对性, 主要是当学生学习成绩出现明显下滑或某一方面表现较差时, 教师才会主动家访联系家长, 但是这种方式缺乏时效性。此外, 工作时间教师需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事务, 而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不在家。下班后, 教师上门家访需要牺牲休息时间, 且学生居住相对分散, 家访一个学生就需要耗费较多时间, 因此一个学期下来, 家访的次数极为有限, 家访也失去其本来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一种以“家校通”、“校讯通”为代表的家校互动方式逐渐发展成熟, 且日益受教育部门追捧, 到“2007年几乎全国所有中小学都使用了家校通系统”[2]。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家校合作沟通的效率。但是这种方式多是教师通过短信平台, 将开学注意事项、作业布置情况、上学放学情况等, 以短信方式单向发给学生家长。这一方式有利于家长更好地监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 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较明显的作用。但是“校讯通”在使用过程中, 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因为使用“校讯通”产生的费用多被转嫁到学生身上, 据统计学生平均每年支出在100元到300元不等[2], 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存在乱收费、强迫选择通信运营商等问题, 且“校讯通”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为QQ等免费通讯软件所替代。

二、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及问题

家校合作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提升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家校合作教育仍然存在家长主体结构性缺位、合作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家校合作教育载体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

(一) 家长主体结构性缺位。家长是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主体, 但反观家校合作教育现状,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主体结构性缺位问题。家长主体结构性缺位, 包括主体数量和主体质量缺失两个方面。主体数量缺失, 主要是指在教学合作中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次数和与教师沟通的频率两个方面。就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仅有1/4的学生家长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全部活动, 超过一半的学生家长有过缺席学校教学合作活动的经历, 甚至有近10%的学生家长表示从未参加过教学合作活动”。[3]而家长与教师的沟通频率主要集中在一学期三次甚至更少, 主要分布在开学和考试前后。家校合作中, 另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主体质量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长虽然参与合作教学活动, 但在其中并没有发挥充分作用, 只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参与;二是由于合作教学活动多是由学校主导, 家长参与合作教学的表现以及关于教学的意见建议不被学校重视、多被敷衍塞责;三是家长参与合作教学活动的角色比例问题。调查显示, 合作教学活动的参与中, 父亲角色缺位严重。虽然, 随着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 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减少, 但家长普遍参与是家校合作教育效果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和问题。

(二) 家校合作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最主要的两个场域, 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教育有助于提高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在实践中, 要经常思考:家校合作是否仅仅是完成学校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一种手段?家长一方是否只是在遵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作用?[4]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家校合作沟通主要是学校单向度的活动通知、作业布置情况、考试成绩公布等价值不高的内容。其形式主要是校讯通短信或QQ群信息群发, 缺乏学生个体的针对性教育信息, 也较少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其实, 家校合作教育应实现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生活场域的衔接和拓展, 其内容和形式不应仅局限在学校一方, 更不应进一步局限在学习成绩提升领域, 倘若如此, 那么这种合作内涵的狭隘性就显而易见了。家校合作教育中, 学校教育绝不能挤压家庭教育的“可怜”空间, 以致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附属品, 失去家庭教育本应具有的学校教育平衡器的功能, 消解家校合作教育的本质。

三、“互联网+”时代家校合作教育优化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等均发生重大变化, 信息技术条件下家校合作教育变革更为全面和深入。[5]这种变化倒逼着我们加快适应“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化解家校合作教育的现实困境, 优化创新家校合作教育路径。

(一) 打造协同参与的“互联网+家校合作”教育平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给新形势下的家校合作教育带来良好的契机。当然, “互联网+家校合作”教育绝不是取代和消解传统家校合作教育方式, 而是利用新的载体促使家校合作教育方式不断提质优化。“互联网+”时代, 家校合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从单一的语言沟通拓展为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元方式, 教师和家长可以将学生的作业、行为和综合表现情况等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沟通反馈。此外, 可以尝试构建“慕课”平台, 采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Fab Lab、Living Lab、IAAS、PASS等信息技术和平台, 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教育信息技术服务, 将教育资源、科研、教学和家校合作教育反馈进行整合, 在教学管理和沟通反馈的信息化进程中解决教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和资源不平衡的问题”[6], 实现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

(二) 提升家长在“互联网+家校合作”教育平台的参与质量。

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 扩展家长参与教学合作的途径与形式, 提升家长参与教学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以化解当前家校合作教育的困境。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鼓励家长回归其家庭教育的本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家校合作互动支持平台, 不仅可以为家长和教师提供网络即时沟通反馈的途径, 还可以提升家长参与教学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更能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全面的教育服务, 且具有及时性和相对隐私性, 能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其中。

(三) 构建“互联网+家校合作”教育评价体系。

进入“互联网+”时代, 学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及家校沟通均可通过“数据”实现整合、传递、链接与分析。“互联网+”时代, 优化家校合作教育路径, 必须要构筑一套准确高效的评价体系。这套“互联网+家校合作”教育评价系统, 至少应该包括“资源绩效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学习评价体系、家庭学习和反馈体系”[7]等。传统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物质能量守恒的前提基础上的, 已经无法完成对“互联网+家校合作”教育系统的有效评估。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在互联网技术和家校合作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基础上, 对基础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家校沟通反馈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体系更为科学, 是基于大数据的效率分析, 有助于系统内要素的整合与剥离。在这种评价体系中, 学校、家庭、网络和社会在数据下高度融合, 通过云计算等分析技术将数据信息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教学信息, 呈现出完整的教学与学习的效果, 给予师生和家长准确而完整的评价数据。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8

[2]朱三元, 等.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家校互动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23:27~29

[3]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的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5, 22:20~23

[4]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4:23~29

[5]宋述强.我们是否在见证一场新的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 2015-6-2

[6]张丹.略论慕课对教师角色的深层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7:46

优秀学生的家校合作共促成长征文 篇5

引进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家长们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有些来自邮局、消防大队、派出所、中学等,有着丰富课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活动的空间。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为使家长资源更有效地利用,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家长,信任每一位学生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只有教师和家长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家长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家长义工 参与学校活动

“家长义工”是指利用业余时间,不计任何报酬地参与学校服务的学生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义工的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亲子活动 增进彼此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个性健康的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为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学校教育提供稳定的心理发展平台。

六、家校评价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浅谈新时期的家校合作教育 篇6

【关键词】合作;改革;更新;转变;创新

家校在合作上存在诸多问题,那究竟如何进行家校合作革新,给孩子们安全的生活环境呢?本人针对农村小学的自身特点,力求创出农村学校自己的特色,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实际的家校合作之路来。

一、改革教育模式:改单向教育为双向合作

作为社会的教育专业机构,学校应强化担负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学校必须和家庭保持密切的合作。特别是在教育不发达的农村小学,我们不能期盼家长们的觉悟在一夜之间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积极地与学校取得联系,我们要创造条件,想尽办法主动地同家庭联系。我们可以从办好家长学校入手,建立起科学的运行机制,努力把家长学校办成一个“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部门或机构。把家长学校工作切实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按规律、有系统地运转,使家长学校真正成为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有效途径,使之成为密切联系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桥梁。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可以主动邀请我们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每年的教育计划制定中,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计划制定的参与者,家长就能更加清楚学校教育的目的,也能更有效的与学校的教育合作,使得学校的教育在家庭中得到最大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学校也能及时的发现并改变那些不全面或不符合社会实际的教育计划,也能使教育更贴近生活实际,避免在教育中出现学校教育中肯定,家庭教育中否定的现象。如何使单向教育向双向合作转变呢?

1.学校和家庭应保持密切的联系

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学校必须和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但做为教育专门机构的学校,特别是在教育不发达的农村小学,我们不能期盼家长们的觉悟在一夜之间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积极地与学校取得联系,我们要创造条件,想尽办法主动地同家庭联系。常规方法有定期召开的家长会,经常性的家访活动,鼓励家长不定期的访校等,特殊时期还可以请家长座谈,交流教育心得等。

2.学校给予家庭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有其优越性,但同时也不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学校想尽办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家长以热心的帮助,调动其关心子女成长的积极性,帮助其搞好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其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为解决放学后无人照管孩子,学校开设的放心班等。

二、更新教育方法:改口头教育为实践教育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学校天天把安全教育挂在心头上,但我们的实际情况却又如何呢?每年有多少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交通事故,溺水事件中。天台5位孩子的不幸遭遇似乎在告诉人们,我们的教育缺了些什么?没错,缺了实践的检验。当孩子们迈进养殖场的大门时他们不知危险的存在,他们只记得老师或者是家长说过池塘危险,但并没有什么实践的经验。当好奇心占据孩子的心灵时,危险便已降临。想到这我不禁要问:“难道我们的教育只是要教出一群考试成绩优秀,却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的‘残疾人’吗?”

正如《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曾经说过:“我宁可让战士们在训练中受伤,也不要让他们在战场上送命!”难道我们的教育不也应该这样吗?忽视实践教育的后果便是一个又一个血的教训。因此,我们不能再忽视实践教育的作用。

首先,树立实践教育的正确意识。实践教育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其目的是让孩子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的目的。这就要求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有实践教育的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

其次,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校、家庭的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的不够、学校改革的力度不够、家庭渴求的愿望不够。学校在办学思想上重视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更多家庭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最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树立对孩子劳动教育的正确意识。要知道,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孩子们有义务为家庭服务,他也应尽义务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我在此呼吁我们的父母们不要剥夺孩子们参加劳动的权利,因为这是他们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三、转变家长身份:从“旁观者”到示范者与实践者。

1.家长是优秀的示范者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最长久的场所,是孩子天然的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的榜样。孩子虽小,但模仿能力却是很强的。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的行为是孩子唯一可仿照的模式;孩子对家长又绝对信任,因而在模仿时就会不加任何选择。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孩子们从家长的学习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动力,从家长的自我教育中得到了教育,体验到了乐趣。这是任何学校教育所无可替代的。

2.家长是坚定的实践者

家长既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又是终身教师。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认物、识字、术数、明理,先在家长指导、帮助下进行,后独立自主完成,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当然,为促成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家长们往往各显神通,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寻找指导孩子的好角度与切入点。哈佛天才卡尔·威特、哈佛女孩刘亦婷等的成长就是最好的例子。时下,教育界盛行教学最要紧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借鉴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自悟、自觉,最终实现自我的升华。

四、创新教育方式:放心班和家长考评制

1.创办放心班

学生每天24个小时,在校时间只有短短的6个小时左右,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而不少家长又忙于工作,在某些时间段出现了教育真空。为了不至于造成学生教育上的时空断裂,隔断不健康的东西侵害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就需要学校急家长之所急,安排部分教师组织无人照管的学生进行管理,辅导。这就是所谓的放心班。

2.家长考评制

学生每学期总要评选三好学生,积极分子,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不能设立这样的考评制度呢?家长作为孩子们优秀的示范者,他们的表现无疑是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家长考评制给了孩子们点评自己父母的好机会,同时父母们也能了解自己在孩子们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的家长们也能更新素质,自我提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诚如教育家Hymes所言:“无疑地,当你和家长们密切合作时,必须付出代价。你要去适应每一个人的想法,有时会进行得较快,有时又比你所想的进行缓慢,但共同合作的好处是独力行事不曾有的,老师会有收获,父母会有所得,而孩子则是真正的赢家。”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7

[2]王家祥.《班级家庭教育指导》.知识出版社出版, 2000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7

学校传递理念, 提升家长认识

随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 长春市宽城区于2004 年启动了“仁爱工程”, 并提出“三主三牵”的教育思想。在“牵手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长春市南京小学的家校共育工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南京小学首先将“带动家长”作为家校共育的突破口, 将家长由“坐在家里听教育”变为“走进学校看教育”, 通过家校牵手活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理解。

带着这样的期待, 南京小学以“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为载体, 成立了南京小学家长委员会, 先后开展亲子阅读、教学开放和家长会模式改革等一系列活动, 带动家长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感知教育过程。其中, 家长会模式改革包括在低年级开展“护蛋行动谈感受”、在中年级开展“学期成果展示”和在高年级的家长与孩子之间举办“理解是双向的”主题辩论会等。在与家庭牵手的过程中, 学校欣喜地看到, 家长接触教育的机会变多了, 家长对教育的过程更加关注了。然而, 欣喜之余, 教师们也发现, 家长教育理念的点滴提升, 在家长繁重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负担的吞噬下渐渐消退。如何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保持热情?如何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长永不缺席的资源?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 为了能够长久地保持家长们参与教育的热情, 为了让家长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是浸润的过程, 也是不断体验、警醒和感知的过程, 南京小学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角色体验教育活动。

在“体验榜样角色”中, 教师设计了“警察爸爸的故事”“和妈妈一起上班”等活动, 让家长在孩子们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用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形成示范影响, 传递真情。在“体验朋友角色”中, 通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和“立德从家务劳动开始”等活动, 家长和孩子成为朋友。在“体验学生角色”中, 学校开展了“菜单式家长培训”系列活动, 家长根据自己的需求, 提供教育菜单, 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 搭建培训平台, 传递家教方法。学校先后开展了“花季我们一同走过— 青春期学生教育方略”“走进社区—新生入学指导”“做个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等培训活动。

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升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让家长深深地体会到不同的角色承载着相同的责任, 更深深地感受到执“子”之手、与“子”同行的快乐与幸福。

家长参与管理, 探索教育方法

几年的实践, 南京小学的教师们看到了家校合作对教育效果的促进作用。然而, 如何让合作更系统化、科学化?如何让家长的参与面更广泛?如何让教育效果更持久?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被逐一攻克。

为此, 南京小学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健全了家委会组织机构, 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 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委员会例会制度》《家长委员会监督制度》和《家长委员会联系制度》, 明确了家长委员会的性质与职责, 并成立了“南京小学家长志愿者团队”。同时, 结合家长自身特点和学校需求, 家长志愿者们还建立了讲师团、资源团和服务团等团体。

讲师团为孩子们带来了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护齿总动员、走近跆拳道、今日说“法”、精美小相机缤纷大世界、走进银行学会理财、健康早知道、膳食促成长、做生活的有心人、交通标志认识、警惕危险就在我们身边……家长们如教师一般备课讲课, 与孩子们沟通交流, 过足了教师的瘾, 更深深地体会到当教师的不容易。

资源团将孩子们带到学校之外的大舞台, 走进部队、走进工厂、走进图书馆、走进社区……这不仅让孩子们真切体验到社会生活的纷繁多姿, 也让家长们感受到社会实践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成长力量, 同时也拓宽了学校教育的维度。

服务团常常为学校的大事小情服务, 扫雪、签到、照相、化妆、参与班车管理……家长参与教育不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家庭的事情, 而是变为全员关注, 达到了家校共育、协同成长的目的。家长志愿者团队的启动, 为南京小学家校共育带来了新面貌。

家校携手同行, 开拓合作新略

为了更加高效快捷地与家长沟通, 南京小学于2012 年启动了全新高效的“家校互动新干线”项目, 先后开启了“家长大讲堂”、班级的“亲师交互日志”“家校微博平台”“家校电子报”“班级网络家园”“知校平台”等更加简洁、快速、高效的沟通方式, 为亲子之间、亲师之间、家校之间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互动的沟通系统, 将家校合作教育推向了纵深发展的新舞台。

“亲师交互日志”即家长写下教育孩子的体会和困惑, 并将日志在家长中传阅。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教师也细致拜读、认真回复。你一言, 我一语, 你一字, 我一句, 这笔尖流淌的丝丝情谊包含着温度, 让家长和教师在温情中不断走向和谐。

“知校平台”建立之初, 各中队开展了“知校爱班我荣耀”班徽征集大赛。在此过程中, 家长和孩子共同创作, 共同欣赏, 共同交流。由于父母和孩子评判标准不同, 于是家庭里上演了一场场快乐的辩论赛。“知校平台”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搭建了快乐成长的桥梁。

同时,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南京小学还开展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 一年级的孩子们和家长一同参观吉林大学化学实验室, 观看了有趣的化学演示实验, 聆听了关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科普报告。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基础的化学知识, 感受到了科学的独特魅力, 为孩子们埋下了科学思想的种子。二年级的学生参观吉林省博物馆, 观看“黑土军魂展”, 了解抗联英雄事迹, 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三年级的学生则开展“拥抱大自然”“劳动最光荣”等活动, 四年级的学生在儿童活动中心学习茶艺和美发, 五年级的学生到星星泉安全教育基地接受安全知识培训……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增加了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 缓解了学习压力,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 磨炼了意志, 提高了互帮互助的意识, 更体验到了组织纪律的重要性。

2 0 1 5 年, 南京小学启动了“社会实践直通车”项目。各班家长委员会成员和教师一起根据班级孩子的特点, 共同策划社会实践活动。策划过程中, 家委会成员集思广益, 各尽其职, 从每个环节、各个细节入手, 竭尽所能为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做好服务支持。来自家长与学生的声音也印证着家校合作的融洽—

家长A:平日里我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水平。参加了家长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后, 我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 也在思考如果发生了矛盾, 孩子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解决?食物、玩具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在游戏中处于怎样的角色?

家长B: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同龄的玩伴, 他们需要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 体现自我价值, 取得同伴认同。

学生A:活动中, 看到教师和同学们不一样了。当天的活动, 爸爸妈妈们还为我们设计出很多有趣的游戏, 同我们一起玩耍, 特别好玩!玩累了, 我们在空地上一同分享各个家庭制作的美食, 感觉特别开心!

关怀伦理学视野下的家校合作 篇8

当我们把重心放在家长与教师身上, 思考讨论如何加强联系、进行更好的合作时, 作为合作应然的目标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合作的边缘, 成为合作行为被动接受的客体, 缺乏主动性。家校合作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为了学生, 但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声音被淹没在家庭主导或是学校主导的争论中时, 家校合作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本文力求站在学生的立场, 以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依据, 分析家校合作失效的现状, 探究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 并尝试为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家校合作失效的困境

1. 家校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

在《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 有这样一段话, “这段时间网上开始谈论‘家校合作’, 近来爸爸也总说这件事, 还说要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好好沟通沟通, 研究一个使我‘浪子回头’的方案。我觉得好笑, 我本人既然提不起兴趣, 你们还合作什么啊?也不问问我究竟是怎么想的, 似乎完全与我无关。你们这样不把我的感受当一回事, 就不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吗?”[1]

在上述案例中, 家长的合作意识非常强烈, 不仅“总说这件事”, 而且“要和老师好好沟通沟通”, 的确, 这是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表现, 但学生却被排除在外, 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以案例中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如火如荼的家校合作时, 其结果可想而知。本来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作, 最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一场“闹剧”。

究其原因, 即现实中的合作越来越偏离出发点——学生, 造成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没有学生的参与, 家校合作就失去了合作的出发点与方向, 家长和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 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好恶标准来决定什么行为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什么行为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强加给学生的合作行为正如出行的航船, 无论航船本身的结构怎样、材质如何或者制造多么精密, 若在航海中迷失了方向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总之, 家校合作是包含了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关系的行为, 家校合作中不能没有学生的合作, 即在家长、教师表达看法的同时, 学生也必须表达内心的需求。

2. 合作内容单一,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美国学者Epstein Joyce L.在探讨家校合作的问题时提出, 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家长和教师都要致力于建立“亲家庭的学校” (family-like school) 与“亲学校的家庭” (school-like family) 。亲家庭的学校, 即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体, 使其感受到自己的特殊存在;亲学校的家庭, 即充分认识孩子的学生身份, 强化学校活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重要性。[2]但是, 现实中的家校合作仅有单方面的“亲学校的家庭”, 一切围绕学校的要求开展。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爸爸妈妈和老师, 我知道你们的所谓合作是什么。这种合作几乎从我上小学就开始了。就是你们的合作, 使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你们一直就合作得很紧密, 特别是爸爸, 不但天天守着我学习, 还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 数落我的种种不是, 你们还要怎样更紧密地合作呢?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在家里的无限延长的话, 我现在就声明‘我反对这样的合作’”。[3]

这是学生面对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所发出的强烈抗议。案例中的家长单方向地努力建立一个“亲学校的家庭”, 时刻与教师沟通和联系, 但基本上只围绕着学习、分数, 如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切的标准。原本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家庭, 在培养学生品德、态度和价值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家校合作也是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互补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 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 家庭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逐渐被同化为“第二课堂”, 其互补优势并未体现出来, 反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

作为家校合作的纽带, 学生对合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即使是再密切的家校合作, 学生依然是家长了解学校的主要信息来源, 教师也是通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 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况, 以便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在家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的效率, 家校合作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性, 与学生培养并建立一种良好的关怀关系。

诺丁斯关怀伦理学是建立在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之上。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 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回应关心。但在现实社会中, 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 以及如何回应他人的关心, 教师、家长往往扭曲了“关怀”的概念, 以关心的名义强制甚至是伤害孩子, 而孩子作为被关怀者, 也缺乏回应关怀的能力。这一点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家校合作中尤为明显, 双方出于关心学生的考虑进行合作, 但结果却往往收不到学生的回应, 学生的“不领情”使得家校合作面临着失效的困境。于是, 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我们反思家校合作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1. 关怀者的关怀病理现象

诺丁斯提出要形成关怀关系, 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一是A关怀B, 即A的意识特征是关注与动机移置;条件二是A作出与条件一相符的行为;条件三是B承认A关怀B。[4]但在日常生活中, 大多情况下, 条件一往往被扭曲而导致条件二无法得到满足, 至于条件三则经常被忽视。家长与教师作为关怀者, 其意识特征主要有两个——关注性与动机移置。关怀的关注性不是投射性的, 而是接受性的, 是全身心的投入, 感受到被关怀者的需要, 无条件接受被关怀者。动机移置即是当A关注B之后, 就需要A把自己的动机能量放在B及其活动的目标之上。但在现实的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中, 声称关怀学生的教师与家长, 其行为实质上并未构成关怀行为。

(1) 教师与家长并未正确识别学生的需要

诺丁斯将需要分为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明示的需要是内在的, 它产生于被关怀者的意识与行为;推断出的需要则产生于与关怀者本人的框架, 不直接产生于被关怀者的需求与愿望。[5]不可否认, 教师、家长的确关心学生,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 但是他们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行为, 将自己的情感、个性投射到学生的身上, 认为他们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需要, 因此利用成人的权威将自己“推断出的需要”代替了学生“明示的需要”。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 学生的确存在不能明示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状况, 或是学生的需要会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关怀伦理学不否定强制, 但是强制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商谈, 是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的“关爱型强制”, 这样, 推断出的需要则更有可能转变成学生的明示的需要。

(2) 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家长工作繁忙, 教师注意力有限, 学生被严重忽视。总之, 我们并没有给学生以真正的关怀, 很多时候我们一味斥责学生不懂得教师、父母的苦心, 将学生强烈的反抗、拒绝看做是不成熟的叛逆行为, 认为学生应该懂得回应与感激, 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经常说的就是,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对你的苦心”。无奈之下, 透露出教师、家长对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自信, 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给予学生全身心的关注并实现动机移置。

2. 被关怀者缺乏回应

关怀关系的双方应是相互依赖的, 关怀者也需要肯定与鼓励, 因此作为被关怀者, 学生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对关怀给予回应, 只有当学生对关怀予以接受、认知并回应时, 关怀关系才算确立。没有被关怀者的互动, 关怀就不能被称为是一种“关系”。有研究表明, 如果学生受到鼓励, 感受到被成人关怀, 他们在学校会更尽全力地学习读、写和算等各种技能、才能, 并会将这种努力一直维持下去。[6]

在现实中, 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 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关怀者的确没有做出真正的关怀行为;二是学生感受关怀的意识与能力比较低, 长期的强制型或控制型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家长有着深深的敌意或是麻木的态度, 关怀行为无法及时被他们感受。因此, 在要求学生学会关怀他人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接受与回应关怀的素养。

三、关怀伦理学对家校合作的启示

将关怀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引入家校合作, 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的性质与功能, 也为家校合作开展的内容途径、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1. 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目的——建立关怀关系

(1) 家校合作即联合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力量

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认为, 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 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 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 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7]

马忠虎教授的定义侧重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平等合作关系, 其主要目的是将教育的地域范围从学校延伸至家庭, 并且更为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而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告诉我们, 家校合作不是教师、家长居高临下地合作, 规划学生的生活与未来;而是在合作过程中, 不论是学校主导还是家庭主导, 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手段和途径, 合作的目的都应该是致力于建立并维持一种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学生的主体性、潜能能够得到发挥和肯定。毕竟, “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 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8]

(2) 家校合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关怀学生, 使学生时刻被关怀的氛围所熏陶, 在被关怀中学会关怀他人, 培养其对关怀的感受性, 学会接受并回应他人的关怀。

2. 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主体——学生成为合作的第三方

近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家长与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 并提出各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其中赢得其他学者与家长、教师广泛认同的便是学生与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 家长和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的一方来对待。

不过, 诺丁斯认为, 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 [9]在这些关系里, 一方长时间扮演关心者的角色, 另一方则有必要地成为被关心者。笔者认为, 这两种观点貌似冲突, 实则一致。诺丁斯所说的不平等指的是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的关怀, 也就是强调学生在关怀关系中的接受性, 并非指家长、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诺丁斯认为, 只有将关怀作为一种关系, 才能使我们注意到情境中的双方, 其实, 这也是强调弱势的一方需要获得重视, 即在关怀关系中, 不能只重视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家长, 也要重视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因此, 学生也应作为主体参与到家校合作中,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重视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在进行合作的商讨时, 充分听取作为合作第三方的学生的意见与需求, 这样才能使关怀行为得到学生的接受与回应。学生作为家校合作的桥梁, 只有真正感受到被关心才会促进合作的进行, 如此一来, 家校合作才不至于面临失效的困境。

3、关怀伦理学视野下的家校合作内容——学会关怀与被关怀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教师与家长往往为学生以后的生存状态忧虑, 为适应激烈的竞争, 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 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短视性,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关怀伦理学要求家校合作改变以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分数的态度, 家校合作不能仅局限于探讨如何督促学生学习。当家校合作的目的包括建立并维持关怀关系时, 合作的内容也应该致力于如何使教师、家长成为关怀者并真正实施关怀行为;如何使学生成为主动接受关怀的被关怀者, 并在关怀的熏陶下学会关怀他人;如何倾听学生明示的需要, 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之间的转换。

四、结语

当然, 关怀伦理学没有为我们提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家校合作方案, 只是为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 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提供崭新的视角, 使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更为充实。只有真正将学生纳入到家校合作中, 充分尊重、考虑他们的意愿, 在家校合作的三方之间建立关怀关系, 才能使家校合作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3]新浪教育.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EB∕OL].http://edu.sina.com.cn/l/2005-11-01/1508129274.html, 2005-11-01.

[2][6]Joyce L.Epstein.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J].Phi Delta Kappan.Bloomington, 1995, 76 (9) .

[4][5]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7]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8]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9

关键词:家校合作,微社区,家庭教育,交流途径

● 当前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沟通方法局限

1.传统家校合作活动局限

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电话或短信等是最常见的学校与家长交流沟通的途径。家长通过参加家长会了解学生在班级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校的学习情况, 在家长会上教师有时也会邀请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心得。家长开放日通常是在指定的一天 (或几天) 邀请家长来学校听课、观摩、参观, 以帮助社会 (家长) 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家访是教师深入学生家庭, 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常用方法, 但费时费力。目前也有用电话家访代替实际家访的, 通过电话和短信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教学安排等, 它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访的时间、空间限制问题, 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通讯费用, 交流的记录也难以整理和保存。

传统的家校合作活动, 因为受到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 往往采取集中宣讲方式交流, 一方面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为每位家长提供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信息, 也没有办法对家长的问题及时反馈, 极大地影响了家长与教师之间交流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处于组织者和指导者地位, 家长正好相反, 他们缺乏向教师展现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的方法及途径。

2.一般信息技术交流沟通工具使用局限

除了电话、短信外, 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 出现了一些网络交流工具, 如E-mail、论坛、博客等。近几年来, 微博、移动QQ、微信已经成为教师、家长手机中常用的交流工具, 这些工具能够实现双向交流, 但交流结果难以整理。

(1) QQ群/微信群

QQ和微信的普及, 使群创建简单便捷, 还能够实现多人文字、图片、文件甚至语音交流, 所以QQ群/微信群成为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与家长交流沟通常用的工具, 特别是在移动终端上, 可以借助手机拍照实时传递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练习) 等, 同时也实现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但QQ群/微信群的交流讨论结果难以整理, 在交流讨论过程中, 信息缺乏结构, 高度碎片化, 无法为每位学习者生成相应的成长资料。

(2) 微信公众平台

相比QQ群/微信群, 微信公众平台是另一种常见的信息推送工具, 家长通过订阅教师创建的公众号, 获取教师在公众平台上发布的信息, 能够实现信息的积累和查询。微信公众号本质上是一种一对多的信息推送工具, 不能有效地实现与接收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并且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与维护必须在电脑端, 每日仅能推送一次公众信息, 公众号管理者也需要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 特别是对信息内容的加工排版能力 (微信推送的图文信息) 。

E-mail、微博等网络工具的使用, 也要求家长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水平。

3.校园网或其他专业数字化交流平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校园网、校园其他数字化平台以及专门的家校合作平台 (如校讯通等工具) 开展工作。

随着校校通、班班通、堂堂用、人人通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 一部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见规模和成效, 学校有条件利用校园网或相应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家校合作, 如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具有学生成长空间功能, 家长可以登录查看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业成绩, 并能在线获取相应年级、学科的学习资源。但当前这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家长移动访问的需求, 特别是其向家长展示的重点内容仍然是学生的学业表现, 没有满足家长发布信息交流的需求, 换言之, 通过这些平台, 学校 (教师) 仍然无从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 即使是校讯通这样专门的家校合作工具, 也只是教师发布作业、活动通知和服务商推送一些教育的心灵鸡汤, 还倍受另行收费的困扰。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 因为教学信息资源传递的特殊性和交流对象的特殊性, 交流工具及途径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 双向互通, 教师能为家长展示学生在校的表现, 同样家长也能够向教师提供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 能够支持多种媒体信息类型的组织和发布。 (2) 因为学生家长知识水平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家校合作中使用的交流工具通用性要强, 要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难度, 最好能实现信息的随时记录和发布。 (3) 交流结果易于整理、查询, 公开范围可控, 能保障学生空间的隐私, 且免费。

● 微社区及其功能简介

类似微博之于博客, 微社区之微同样是在移动环境下传统社区的“微”, 是传统网络社区 (BBS) 在移动平台上的简化与转变。本文所指的微社区是指腾讯公司基于QQ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面向移动环境 (手机终端) 的社区。正因为微社区有QQ和微信两种入口, 无需注册, 所以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难度, 摒弃了传统社区中注册等繁琐的操作过程, 能够通过话题 (帖子) 和回复 (评论) 组织内容和交流。

1.微社区特点和功能

微社区与传统社区BBS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对接了手机QQ和微信公众平台, 通过QQ和微信公众号, 用户可直接进入社区进行发帖、回复和分享。

(1) 微社区改变了单向推送的信息模式

微信公众账号的单向推送信息模式 (一对多) 影响和限制了其在家校合作中的应用情境, 而微社区的信息发布和回复、评价功能, 使教师与家长同时享有了信息双向发布的功能。

(2) 微社区基于移动平台, 访问便捷

微社区不用注册, 通过手机QQ或微信公众账号可随时查阅和发布信息, 降低了家长的使用难度。

(3) 微社区促使用户角色改变

基于话题组织内容, 结合发帖和回复, 促使用户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向移动互联网信息创造者。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 教师或家长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创建一个话题 (帖子) , 通过这个话题收集整理学生的基本资料。

2.微社区创建方法

微社区有两种创建方法, 一种是基于QQ申请, 另一种是基于已有的网站社区平台 (Discuz!X) 创建。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申请创建微社区, 都可以将微社区与微信公众号绑定, 从而为微社区提供微信入口。

(1) 基于QQ申请和创建微社区方法

通过QQ直接访问微社区网站 ( http://mp.wsq.qq.com/) 申请 (现QQ微社区改为QQ部落) , 按要求填写相应的申请资料, 并设置绑定微信公众信号。

(2) 基于Discuz!X平台申请和创建微社区

Discuz!X (http://www.comsenz.com/products/discuz/) 是国内一款以社区为核心的建站工具, 如果学校校园网是以此设计的, 或者你拥有Discuz!X搭建的网站, 可以直接利用内置的微信登录插件开通微社区, 如图1所示。

这两种方法创建的微社区略有不同, 前者不需要用户拥有独立的网站, 但创建审核有一定的条件, 后者需要独立的社区网站, 可以直接创建, 并且微社区数据与社区内容同步, 本文所说的微社区是利用后一种方法创建的。如果学校具有校园网 (或基于Discuz!X开发的网站) , 建议采用后一种方法创建微社区, 在网站上依据班级创建相应的BBS板块为不同的班级提供相应的微社区入口。

● 基于微社区家校合作的交流途径构建

构建良好的学校与家庭沟通途径, 是开展家校合作的前提与基础, 也是保障。通过微社区增进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微社区为家长提供家教教育知识指导、学生信息和活动通知, 家长也能够通过微社区随时上传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在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 学校在肩负着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正在逐步成为具有面向社会和家长服务功能的社会教育中心, 家长拥有了更多参与监督和指导学生的教育资源。

1.基于微社区的家校合作平台特点和功能设计

家校合作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于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 并能够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整理, 生成学习者的成长信息。“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协调, 帮助教师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孩子, 同时家长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中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1) 平台用户角色设计

把平台的使用主体分为家长和教师, 也可以包括学生 (但考虑小学生接触互联网和使用移动终端的限制可以忽略) 并明确相应角色功能。家长在平台中的需求主要包括:提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或分享经验, 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教师的主要需求包括:发布校园和班级事务等信息, 解答家长疑问。无论是家长角色功能需求还是教师角色功能需求, 都可以通过微社区的帖子和评论功能实现。学生可以利用博客介绍自己的学习感想和发布作品等 (利用Discuz!X平台的日志功能) 。

(2) 平台内容管理

微社区在提供信息发布的便捷性时也同时带来信息发布的随意性, 如果不及时对信息进行整理, 会为用户查询浏览带来极大的不便。

微社区内容本身与网站功能同步, 可以在网站端口进行二次编辑和整理, 也可以为重要的话题 (如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 创建独立的二维码, 提供快捷访问入口, 解决信息查询和浏览的难题, 并利用微社区本身的收藏功能整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外, 微社区与微信公众号平台绑定, 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整理的内容及链条, 学习者通过查询历史信息或微信收藏功能实现平台内容管理。

(3) 平台使用简便化

为适应移动环境下的家长快速访问, 以及家长不同的信息素养水平, 家校合作平台操作要尽可能简单。要简化平台注册和发布信息流程, 为平台提供快速入口, 微信公众号菜单设置方法可参见https://mp.weixin.qq.com。

2.基于微社区的家校合作平台功能实现方法和注意问题

基于微社区的家校合作平台是构建在Dicuz!X社区上的移动平台, 其核心是微社区的应用, 即如何通过微社区实现家长与学校的联接, 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由Discuz!X构建生成的微社区, 与原论坛内容双向同步, 微社区本质上是论坛的移动化, 解决了当前网络内容向移动平台转换的难题, 并且打通了与微信公众信号的链接通道,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随时登录微社区, 浏览、发布、评价或分享信息。

微社区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接, 同时还解决了移动环境下用户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另外, 微社区还可以为重要的内容链接生成独立的二维码, 用户利用移动端的扫描功能, 能随时查看和修订这些内容, 在家校合作平台中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基本信息, 如图3所示。所以, 在微社区中可为每一位学生创建独立的二维码, 在制作二维码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头像置于中间, 注意控制大小, 以免影响二维码识别, 将这些二维码打印贴在任意需要的位置, 也可以保存在手机中 (要做好命名和二维码标识, 方便辨认) 。教师和家长通过QQ或微信扫描二维码可以实时查看和编辑学生的基本信息。

微社区解决了校园网社区移动化的困境, 并增加微信访问入口, 教师与家长访问指定“学生”内容回复增加新的内容, 实现了教师与家长在移动环境下的双向沟通。微社区的构建与Discuz!X平台、微信公众号密不可分, 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功能互补和配合, 解决微社区内容分类、访问权限控制等问题, 以更好满足家校合作功能需求, 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左东芳.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马恒懿.家校合作新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席春玲.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04) :21-23.

[4]李潇.家校合作虚拟社区的设计与开发[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3.

[5]林悦.国外小学家校合作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9.

[6]颜丽华.中小学家校合作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0.

[7]李慧慧.家校合作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8]杨帆.家校信任与家校合作关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9]王朋娜.班级博客促进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0.

共生理念基础上的家校合作改革构想 篇10

【关键词】共生理念 家校合作 改革构想

引言: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学校与家长必须采取紧密的合作。本文主要通过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共生理念基础上家校合作改革的方法。

一、现阶段,家庭与学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互相合作的意识不够

很多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这样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全部责任了,小学的教育有很简单,因此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就不够,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同样重要。学校则认为学校只要做好校内的教育就可以了,其他的时间就是家长的责任。有的学校甚至仍是应试教学,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部分家长、教师都是只注重成绩,将目光都放在孩子的成绩上,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意识也很贫乏。作为教师,有时家长的到来会增加自己压力,甚至于产生恐惧,生怕自己被家长找到毛病。所有会有躲避的意思在里面。

2.合作方式单一、内容低层次

很多学校和家长的合作仅仅是“校讯通”,或者是每个期末的家长会。“校讯通”的作用是为了更好的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方便了解学生的动态。可是实际情况却不然,“校讯通”只是用了提醒家长学生的作业是什么,成了家长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工具,失去了更多的用处。学校与家庭互相交流的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内容,如学习成绩、兴趣爱好、身体及心理健康、品德素质等,而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成绩。但是现实情况就只偏重于孩子的成绩。有些教育观念的差异是造成学校与家庭难以合作的重要因素。有些学校会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根據孩子的兴趣开设兴趣班,例如小书法家班、舞蹈班、朗诵班,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然而有些家长并不理解,甚至于非常反感。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习。这些都是在前期缺乏与家长的沟通造成的后果。有些家长会也变了性质,成为教师向家长的通报会。只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家长在下面听,气氛很是沉闷。家长根本无法全面的在家长会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也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降低了家长会的意义。

3.合作不紧密

很多学校与家长的合作都是间歇性的,例如,每学期期末的家长会,寒暑假开学典礼,仅此两次。这样根本无法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二、家校合作的改革构想

随着教育的进步,“共生理念”的提出,是更多的家长、学校及教师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1.加强制度建设,使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规范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校合作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没有好的规范制度。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学校应该规划出一些了的章程制度出来。将合作的时间、方式、内容详细地列出来,并且将其列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加大重视的程度。

2.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学校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能单纯、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成绩,增强家长与学校合作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地位的平等是开展好家校合作的前提。学校首先要确立好自己组织者的位置,加大对家校合作的宣传力度,给教师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后台支持,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充满自信与力量。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参与者,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的变现也是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的。有些家长甚至于也可以成为个别学生的辅导老师,给他们“开小灶”,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家长对老师这个职业有更多的了解,减少家长与教师间的隔阂。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策划人,应该更加努力做好每次活动的准备工作。要努力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

3.拓宽合作渠道,合作方式多样

a.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家长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qq群,同时也要加入各科老师,这样在课堂外也可以更好的联系。在群中,老师可是不时地更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技巧。家长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心经。

b.成立家长小组

可以根据班级成立家长组。选取时间充裕的家长担任主要成员,方便学校与家长长期的合作。家长组的成员作为纽带,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动态、学生的变化,同时也搜集家长的不同意见和建议,督促学校自身问题的完善。

c.定期举办家长会、家访、联谊会等。这些活动不单单是教师向家长回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做到每期活动定一个主题。例如新春联谊会,教师可以提前和家长组的成员沟通,请他们也参与其中,出一些节目与学生进行比赛,挑选一些成员担任评委。这样可以更好的沟通、联络感情,也使得合作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容易吸引家长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总结: 家庭与学校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家长、学校、教师三方共同努力。在合作过程中要平等、关怀、多元的进行,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李松涛.基于共生理念的家校合作改革构想{J}.教育科学,2013,29(5):14-16.

上一篇:仔猪低血糖症诊治下一篇:载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