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

2024-05-21

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精选十篇)

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 篇1

关键词:问卷调查,医疗,新农合,满意度

1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地点为沈阳市于洪区某村。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5% 。其中,男性105名; 女性75名。问卷调查的基本结果如下:

1. 1村民年平均收入情况

23% 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23% 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3000 ~ 6000元,17% 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6000元~ 1万元,37% 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1. 2村民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与情况

180名接受调查的农村居民中有155名居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其中的87% ; 有25名居民未参保,占其中的8% 。

1. 3该村基本医疗条件

该村卫生所共有医务人员2名,两人均为专科毕业且年龄较大。该村卫生所未设立各专科科室( 包括心理门诊) 。 但是,该村每年均组织村名进行体检。

1. 4村民就医情况

出现常见病时: 8% 的村民选择省、市级医院进行治疗, 10% 的村民选择县级医院进行治疗,67% 的村民选择本村卫生所进行治疗,26% 的村民选择自己买药进行治疗,另有2% 的村民选择不治疗。67% 的村民选择在卫生所进行治疗, 该比例明显高于全国57. 4% 的平均比例[1]。可能原因为调查地比较靠近市区,卫生所的就医质量高于全国卫生所的平均水平。

出现重大疾病时: 78% 的村民选择省、市级医院进行治疗,15% 的村民选择县级医院进行治疗,7% 的村民选择乡镇卫生所进行治疗。在22% 未选择省、市级医院进行治疗的村民所给出的原因中,8% 的村民表示没有医保负担不起, 77% 的村民表示大医院报销比例比较低,8% 的村民表示大医院的医生态度不好,另有15% 的村民表示去大医院路途遥远不愿前往。

1. 5村民医疗支出情况

18%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500元以内,17%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500元~ 1000元,27%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1000元~ 5000元,17%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5000元~ 1万元,10%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1万元以上,另有12%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时多时少。在调查过程中,48% 的村民表示年医疗支出偏高以至于难以承受,48% 的村民表示年医疗支出在可以负担的正常范围里,只有2% 的村民表示这一支出是偏低的。

2农村基本医疗存在的问题

2. 1村民新农合参保率较高,但村民对于新农合的满意度急需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该村村民新农合的参保率在87% 左右,但参保村民的满意率仅仅达到50% 。村民们普遍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应该取得帮助农民减轻医疗负担的效果,但实际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这可能与新农合采用先垫付后报销的方式有关,这种方式会使农民对新农合的信用度降低[2]。

2. 2该村对于新农合及农村医疗的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之后我们发现仅仅只有17% 的村民表示比较全面的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仍有近30% 的村民表示基本不了解新农合。

2. 3调查地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

该村卫生所从软件上来说只有两名年龄较大的医务工作者,由于人数少所以不能分科而且两人不久也会因年龄过大而退休。从硬件上来看,该卫生所缺乏像B超机等一些基本的专业诊疗设备。村民在患较大疾病时,由于医务工作者的不足以及设备的缺乏,无法获得应有的治疗。

2. 4村民由于健康意识不够而导致部分村民医疗支出比例较大

在调查的过程中,虽然所有的村民都表示非常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但有48% 左右的村民从未进行过身体健康检查,能够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的村民只有35% 左右。农民由于地域、生活习惯的特点以及健康意识的不足,使得许多疾病在早期没有及时得到诊治,而是发展到后期形成顽疾再到医院就诊,费用高且效果差[3]。

因为调查地区位于沈阳周边,且沈阳周边农村距离沈阳市区距离、交通状况以及经济结构比较相似,笔者认为在该村的调查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沈阳周边地区农村的医疗情况。

3对于农村医疗工作的几点建议

3. 1改变农村医疗保险的组成形式

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及支付方式变革会对村民的医疗选择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4]。笔者建议适度降低新农合的农民每月自己缴费的钱数以让农民获得更大的实惠。另外,在对待身患大病的患者时,应根据其收入以及家庭情况适度提高报销比例。同时,也可以尝试将城市里的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引入农村当中,不仅可以减少新农合的负担,而且可以提高患有大病的村民的报销比例,防止因为一场大病毁了一个家庭的情况出现。今后,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应综合考虑新农合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协调平衡发展,使农民真正在医疗服务中获得更多的实惠[5]。

3. 2加大农村医疗工作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使得广大村民真正了解新农合以及如何利用新农合降低自己的医疗支出。应该着重加大对一些年纪大的、低学历的弱势群体的宣传力度,只有使这些人真正了解新农合,才可以说政府的宣传工作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村委会应定期组织一些有关如何在早期自查疾病、养生等方面的讲座。同时,村委会还应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对于讲座以及体检进行宣传,以保证将村子的村民健康工作覆盖到每一位村民。

3. 3通过相关政策提高农村的医疗实力

一要加大农村医疗的财政投入,为农村卫生所购买专业的诊疗设备以提高农村医疗的硬件。二要选派一些具有一定资质的医务人员对乡村卫生所进行支援,并可以考虑将下乡支援作为晋级的必要条件,以鼓励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投入到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农村卫生所作为农民接触的第一级医疗机构,只有合格的医生才能够担当守门人的角色[6]。

总之,一方面当前沈阳周边农村的医疗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沈阳周边地区农村的医疗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只有解决好农民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好中国的问题。笔者相信,在未来,中国农村的医疗工作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姚强,陈凯,籍文雪,等.新医改下我国农村居民就诊流向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11):13-15.

[2]王柯,张晓,沈其君.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控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9):574-575.

[3]刘长杰.把握县医院工作特点,确保新农合惠民政策落实[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5):458-459.

[4]许利刚,尹爱田,井珊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医疗服务分流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3-215.

[5]刘炳武.如何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管理工作[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2Z):151.

衔接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 篇2

一、资金方面

有了资金做保障,医疗救助制度就能够扩大救助面,提高救助水平,确保救助对象享受到新农合待遇,实现与新农合最大限度地衔接。只有有了充分的资金保证,才能顺利的实现两种制度各个层面的有效衔接。

1、加大救助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利用率

救助资金是困难群体得到救助的保障,是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衔接的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加大投入。首先政府要负主要责任,政府应该确保财政中有用于医疗救助的财政支出,扩大医疗救助支出在社会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还要出台一些鼓励社会捐助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加大社会救助力度,要采取各种途径,如民间运作的慈善事业、市场运作的商业保险、福利彩票资金等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拓展医疗救助的基金来源。

提高救助资金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要有一定的倾斜,加大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对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则应加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的份额。另一方面,按照“量入为出、应救尽救”的救助原则,为避免年内资金沉淀,救助资金结余率不应超过10%。风险金的提取每年也不宜过多,累计达到总资金的10%后则可以不再提留。

二、起付线方面

(降低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起付线)

目前我国农村许多困难群体虽然能得到资助参加新农合,但是由于新农合起付线较高,而被拒之于新农合门外,所以适当地降低救助对象的起付线是可以让农村困难群体享受到新农合待遇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由于新农合制度必须考虑到全体参合农民都能公平受益的实际情况,降低救助对象的起付线则须由医疗救助制度来解决,解决方法可以采取民政部门向救助对象支付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或由定点医院事先垫付,事后再由民政部门审核结算。同时医院也可以采取一些利贫措施,如减免诊疗检查费或部分医药费,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等,间接地降低起付线,减轻贫困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

(取消大病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新型合作)

医疗报账后剩余部分分段报销比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结合运行的情况下,起付线和补偿比就成了特困人口等医疗救助对象就医的“门槛”。所以,应取消大病医疗救助起付线,加大农村医疗救助的力度,对特困人口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较高而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以提高医疗救助的实施效果。同时,民政局应根据本地的救助人数、规模及筹集到的救助资金,并参考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类标准来制定医疗救助的补助百分比和最高补助限额。

三、法律方面

其次,要加强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控制在医疗救助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和道德风险。

目前,无论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还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的层次低,主要靠地方政府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基金统筹层次低,主要是县级统筹,一县一策;还未形成具有较强法律约束力的筹资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合理的补偿机制和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管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因素很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与之结合运行,无疑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亟需提高立法层次,增加制度的权威性。当然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国家有关方面尽快立法。作为地方政府,需要加大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力度。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业务权与监督权的尽早分离;

四、信息方面(实现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信息资源共享)

由于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和新农合参合人之间存在着高度的重合,医疗救助服务和新农合可以实现对接,二者可以共同使用新农合的信息网络。这样在救助对象认定、审核,费用报销方面会更加方便有效。要重点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民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新合医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简化报销手续,实现了网上审核报销,提高参保对象即时给付的比例,提高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效率。经济发达地区可探索农村新合医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信息资源的整合机制,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减少医疗救助与合作医疗制度的运作成本和结合成本。

三、具体实施方面

1、科学界定救助对象

首先,民政部门在确定救助对象的过程应严格审批程序,落实调查工作,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尤其是在审批过程中,民政部要切实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医疗支出等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

其次,要做好医疗救助和“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在救助对象确定过程中发挥村民的舆论监督作用,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第三,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动态性,对于救助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救助对象,确保制度的相对公平性。准确界定救助对象才能真正实现两种制度的有效衔接,切实为贫困人口提供一个较高水平的健康保障体系。

2、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医疗救助和“新农合”的衔接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尽量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最终是为了构筑一个完善的、覆盖全体居民的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其中,财政部门负责及时安排资金并及时下发到医疗救助和“新农合”资金“一站式”结算服务专用账户,同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民政部门负责救助对象审核认定工作并建立救助对象动态数据库,方便对其提供高效、便捷的结算服务;卫生部门通过“一站式”服务结算专用账户,结合救助对象动态数据库,实行“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一并结算;“新农合”管理中心对定点医院的相关业务进行实时审核,及时向民政部门汇报救助工作的实施情况。

3、制度对接后的实施主体职责进行调整。制度的有效衔接需要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可以考虑对机构进行适当合并,成立一个相对独立于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的机构或者将农村医疗救助的某些工作和职能并入合管办,统一负责对接后的制度实施;也可以建立有效的部门沟通机制,如部门联席会议,负责拟定对接后制度的设计,划分各自的权限与职责。基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性质,建立新农合和农村医疗制度对接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明确划分其职能范围则尤为必要。

4、完善报销环节的对接,实现制度对接的“两便”原则 在实际报销中,注重发挥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制度衔接点的价值,实现在医疗费用支付环节与报销环节的结合,减轻救助对象的医疗经济负担。但这种管理方法,需要卫生和民政两个部门的配合,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新农合结算系统与医疗救助系统的有效结合实现信息共享。

5、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第二次补偿

新农合对参合贫困群体的医疗补偿是第一次补偿,而针对我国很多地区新农合自付线偏高、补偿比较低的问题,医疗救助还需对一些贫困群体进行第二次补偿,也就是在救助对象得到新农合补偿基础上再给予其适量救助资金,帮助解决医疗费中个人自付部分。二次补偿比例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其方式可以选择首先明确救助对象最终实际应付的费用金额比例,在其就诊时直接自负,其余部分在按新农合规定扣除新农合补偿部分后,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后者也可以采取民政部门预支给救助对象或由定点医院垫支,经民政部门审核后再支付的方式。此外还可以在新农合医疗经费中单独为救助对象设置一种补偿比例。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困难群体最终享受到新农合的待遇,而没有放弃就医或中断就医。

6、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平衡,各地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时,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两者相结合的内容、结合的程度和实施方式上体现出差异化的医疗救助推进策略,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济最困难地区的医疗救助可以包括资助特困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和临时性医疗补助两个部分,形成基本医疗和临时性医疗补助的模式;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此基础上,对“大病医疗费用(住院)”实施报销比例优惠的救助,形成基本医疗、住院救助和临时性医疗补助的模式;

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特困对象大病医疗费用在住院救助的基础上,由民政部分实施再救助,形成包括:基本医疗、住院救助、高额医疗费用再救助和临时性医疗补助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由基本医疗(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组成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7、实行医疗救助工作和新农合绩效考评机制,从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资金投入和支出、运作程序等方面对各地医疗救助工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源整合进行绩效考评。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平台推进医疗救助工作,搞好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资源、信息、服务、管理方面的衔接以推动黑龙江省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真正推动“三农”建设,使广大的农民病有所医,共建和谐社会。

8、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采取选定定点医院的方式提供新农合的医疗服务,加强定点医院的监管对衔接农村医疗救助和新农合两个制度至关重要。

监管的重点主要是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

监管的措施很多,如可以实行医药分离,打破医疗机构对药品价格的垄断;在定点医疗救助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维持药品价格合理;还可以以就诊率和满意率作为评价定点医院的标准,改进那些医疗服务质量差、价格高的定点医院等等。

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 篇3

【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险 政策倾斜 大病统筹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稳定社会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1. 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历程。除了部分经济发达的富裕农村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开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目前,合作医疗在很多地方陷入低谷,难以重建,这主要是因为财政支持少。据中国统计年鉴载,“政府卫生支出2000年为39.4%,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占80%的中国农民只消费不到20%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评价中,中国排在较后的位置上。有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使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在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享有率仅为12%。尽管1997年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仅为9 .6%。1997年之后的一个时期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靠“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又陷入停顿甚至萎缩状态,90%左右失去了医疗保险的农民,由于医疗费用的攀升而无力支付。

2.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原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 1976年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首先,资金来源有限,但支出具有明显的失控现象。其次,干部和村民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不平等,是合作医疗难以恢复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破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筹资基础。

2.2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农村人口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患此类病多数会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甚至陷入贫困,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原本可以通过保健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而降低,但由于政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机构等,这些机构大多都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的运行成本,因此必须打破部门体制限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

2.3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重视程度不足,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

2.4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 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农村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合作医疗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以强制为原则,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

3.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3.1政府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 在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确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家必须从财政上划拨资金,加强对农村医护人员的培训,重点支持乡镇两级卫生机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效率。

3.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醫疗制度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自筹15元。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正在试点推进。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好病,使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取信于民,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的目的。

3.3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筹集资金数额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应将经济困难户也纳入到社会保险范围内。为确保社会医疗保险机制有效良性运行又不至于使个人产生极大的负担,首先,中国农民收入很低,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最好控制在每人每年5~10元之间。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其社会保障的功能就会丧失。其次,政府投入的部分中,一部分由中央财政投入,另外一部分由地方财政投入,并且可以让部分盈利较好的企业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中,如在云南省会泽县的合作医疗中,县政府所负担的7元中有5元是由会泽县小熊猫烟厂负担,这样既能使企业提高知名度,又能使农民减轻负担。

3.4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 应当在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的报销比例来避免道德风险。各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地方性规章应当加以确定,以保证其相对稳定性。

3.5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农民看病最讲究实惠,最大的愿望是就医方便,少花钱,治好病。然而,这种要求与现实条件下所能提供的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是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2003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0.6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大专学历的占17 .1%,中专学历的占59.5%,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1.8%,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而面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微乎其微。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城乡差别的影响,靠分配、派遣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三定”政策,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的政策,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的政策等。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问题必须靠政府组织、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

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 篇4

一、宝丰县实施新农合制度的基本情况

宝丰县2006年新农合参保人数为240728, 参保率58.14%, 筹集基金总规模为1335.54万元, 2012年参保人数425610, 参保率为99.3%, 筹集基金总规模12342.69万元。随着筹集资金总规模的迅速大幅度增长, 农民的住院补偿费用也得到大幅提高。表1是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宝丰县乡镇卫生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情况。

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逐年提高, 基本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 不敢生病的现状, 而随着住院人次的增加, 也盘活了乡镇卫生院。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无疑让农民、医疗机构和药商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表2是宝丰县乡级医院近几年的医疗数据。

二、存在问题

1、随着住院补偿比例的提高, 病人向上分流的现象凸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逐年提高, 农民住院人次得到大幅提升,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以有效缓解, 但是就医流向比例和基金流向比例却在逐年下降。虽然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报销比例要高于县级及省市医院, 病人在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比例却随着报销比例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病人向县级及以上医院分流的现象在逐年凸显, 同时新农合基金也在向县级及县以上医院分流。也就是说住院的人越来越多, 却有更多的人愿意到条件比较好的县级医院或省、市级医院就医。从2008年到2011年, 在乡级住院的人次变化不是很大, 但在县外就医的人数却已由2008年的4206人增加到2011年的7912人, 用于县外的基金支出占总支出的40%。

2、报销比例的提高催生过度医疗行为, 医患双方互利于此。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病人, 五保户居多, 因五保户住院可享受费用全部报销, 所以难免出现他们以卫生院为家, 小病大养的情况。还有些病人, 本来门诊治疗就可以治好的小病, 却办理住院手续, 因为门诊治疗报销比例很低, 还不如办理住院个人负担的少。还有些病人, 本来5天就可以出院的, 却愿意再住上两天, 为了“使治疗更彻底”, 因为多住几天院对个人来说负担的费用很少, 而医院又不能催着病人出院, 也不愿催着病人出院。这些现象都属于过度医疗行为, 对医疗资源和基金都是一种极大浪费。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逐年报销比例的提高, 人均住院费用在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人均1108元增加到2012年的1630元。2010年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 所有乡镇卫生院必须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用药, 并且全部零差价销售。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均住院费用的较大幅度增加, 不能不说有过度医疗行为引发的因素。县级医院人均费用的提高更是明显, 从2007年的人均2170元增加到2012年的人均3150元。

2012年, 由于提高政府资助标准, 从2011年的人均200元, 提高到2012年的人均240元, 基金筹资总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 所以河南省把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从80%提高到90%, 同时县级及省市医院的报销比例也分别提高20%。2012年第一季度的基金支出大大超出了预算, 宝丰全县第一季度住院人次由去年同期的8185人增长到13449人, 同比增长64%, 住院总费用比去年同期增长78%, 基金支出比去年增长135%, 其中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7%, 住院总费用增长54%。可见, 补偿比例的提高对农民的住院消费产生了极强的剌激作用, 过度医疗现象更为突出。2012年前四个月的基金支出占全年预计总支出的46.5%, 全年预计超支3297万元。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医改的初衷是

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小病不出村, 中病不出乡, 大病不出县”, 以方便农民看病, 缓解城市医院的住院压力。而目前的情况却使基金在发挥它本来的效用的同时, 也造成基金的极大浪费。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把以治为主改变为以预防为主。但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却因各种原因都在忙于住院病人的管理, 根本抽不出人力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难免会越来越表面化, 最终流于形式。

4、总额预付制度带来新的难题。2012年5月, 按照全省统一布署, 河南省的新农合支付制度又进行了一次质变性的改革。即实行总额预付制, 即结合当年新农合统筹基金总量, 测算年度统筹基金预付总额, 以收定支。实行“每月预拨、年终结算”, 即每月按预付额的90%预拨给医疗机构。若实际发生费用超支, 超支部分的70%由医院自行负担。总额预付制度可以对医保基金在总额上实行控制, 使基金的透支风险得到控制。并且给所有的医疗机构戴上了一个枷锁, 医院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医疗总费用情况, 从而达到对患者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大大约束各种过度医疗行为。尤其在乡镇卫生院, 为了有效使用医保机构给自己定的总额医疗费, 对过去因为报销比例高而小病大养的病人, 得到了医院的主动性控制, 规范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行为。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各级医院都担心超支自负, 不敢随便接收病人, 市里往县里推, 乡里也往县里推, 县级医院超支现象严重, 叫苦不迭。

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世界性难题, 每一步的改革本就如履薄冰, 而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因涉及人员之广, 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所以出现种种不尽人意, 在所难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是解决就医分流的关键所

在。虽然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远高于县外, 但病人分流现象仍如此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巨大的医疗服务能力差异。早在2008年, 国务院就提出提高乡村卫生队伍水平的意见, 并提出三年规划方案, 由市级到县里, 从县里到乡里, 实行下派专业医生进行帮扶, 但效果不一。有的医院派出的是技术骨干, 对基层医疗机构可以起到很大的支持, 并可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显著提高, 有的医院派出的是医院比较清闲的人员, 自然医务能力不佳, 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建议让县级医院的所有专科医生实行轮岗制, 每月定期到乡里上班一周, 并举办培训讲座, 对基层医务人员言传身教, 并将这种形式予以体制化, 最终达到县乡人才一体化。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 使基层医疗机构可以留往人才, 切实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让农民愿意在基层就诊, 解决农民看病难之根本, 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2、新农合补偿比例的适度与医院垫付医保补偿资金相结合,

对农民来说更为实惠。笔者认为, 一度地提高报销比例并不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唯一途径。诚然, 提高报销比例, 减轻农民个人负担,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但农民因病返贫大都因患大病或疑难杂病, 被高昂的医疗费拖累, 这些医疗费大都产生于大医院。因此在乡镇卫生院实行全额报销对农民来说并不是雪中送炭之举, 90%的补偿比例与100%的补偿比例相差无几。而因患大病需要垫付的大额资金也是农民看不起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农村, 有些人就是因为不能够一次性拿出几万甚至数十万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有效治疗。如果农民到医院只交付自己应该负担的一部分, 无疑会让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 从而使疾病可以得到及时地治疗。在我国部分地区, 已经实行医院垫付补偿资金的做法, 得到病人的充分认可。所以, 报销比例的适度加上医院垫付医保补偿资金, 对农民来说应该来得更为实惠。

3、政府加强监管, 引导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

随着医改的深入, 政府投入也在逐年加大, 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对乡镇卫生院的考核监督至关重要, 通过行政干预手段指引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 监督乡镇卫生院的工作重心, 通过考核医药比、门诊转住院的比例、住院人次、住院天数、日均住院费用、人均住院费用等指标可以约束医院的“小病大养”。通过每年两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对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健康档案的更新率、百姓对医疗知识的认知度等指标可以督促乡镇卫生院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通过不断宣传医改政策, 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让老百姓逐渐理解政府购买服务的真正目的, 使医改逐步进入正常轨道。乡镇卫生院做为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并且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中间力量, 所肩负的职能非常重要, 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做到双管齐下, 充分发挥承接县级带动村级的中枢作用, 为广大农民的切身健康保驾护航。

4、提高基础管理, 积极应对制度改革。

新农合实施总额预付制度,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医保基金不浪费, 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所以如何使基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不但是政府部门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医疗机构在日常做好总额控制首先要考虑的前提, 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要求医院不能靠推诿病人来控制医疗费用。这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医疗费用由事后监管变为事前控制,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 在内容控制方面下功夫, 把医院的压力分解到内部各部门, 细化管理制度, 规范内部考核指标。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把人均统筹费用作为首要考核指标, 而不能片面地用住院人次进行考核。其次要对病种结构进行及时、有效地把握, 规范诊疗措施, 满足病人合理的治疗需求, 挤掉一切不合理的医疗费用, 强化核算, 加强分析和控制, 减少医院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永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思路[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7) .

[2]于建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 篇5

狠抓落实

努力推进全县新农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县人民政府在这里召开南华县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暨推行使用新农合服务券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州新农合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分析我县新农合工作面临的形势,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安排部署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农合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围绕医改目标,新农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新农合受益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2年新农合参合205534人,参合率为96.75%,新农合大病补充保险参保166070人,参保率为80.8%。我县2012年1至7月新农合累计补偿319692人次,共补偿资金2979.81万元,资金使用占2012年筹资总额的49.99%,其中门诊补偿307654人次,补偿资金434.83万元,住院补偿12038次,补偿资金2544.98万元。今年新农合基金使用率预计在90%以上。

(二)新农合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由最初的50元提高到290元,门诊补偿比例由最初的25%提高到40%,门诊补偿封顶线由200元提高到300元,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由最初的60%提高到90%,县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由最初的50%提高到80%,县外住院报销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60%。

方式降低门诊次均费用等。二是有关新农合的群众信访、举报不断,直接到县合管办反映举报各种违规问题件数依然不少。一方面说明广大群众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日趋深入,新农合的宣传及信息公开收到实效,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的工作的确问题不少,务必高度重视。以上种种表现出来的问题都给我们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二)人员经费保障不到位。新农合办机构设置不明确,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当前新农合工作健康发展,(三)限价措施落实阻力大。2010年以来,我们加强了县乡两级控费措施的落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情况来看,控费压力仍然巨大,少部分医疗单位领导重视不够、研究不透,科室负责人及临床医生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蓄意曲解限价政策,诱导患者大量使用进口高额医用耗材,降低了看病群众的实际报销比例,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社会反响较坏。

(四)信息系统不完善。全县新农合信息网络虽已基本实现与省级平台对接,但是由于系统本身缺陷、维护不到位,带宽不足,网速慢,新农合政策复杂,经办机构硬件差,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等原因,在具体操作中问题较多。

(五)部分乡镇对违规违法行为处理不果断。县合管办在日常监督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由于部分领导重视不够,未作及时有效的处理,整改迟缓,致使问题堆积,加大了处理的难度,部分

领导在如何处理好医院发展、新农合健康运行与群众利益的关系上,思路不清,态度暧昧,给各种违规行为留下空间。

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但也面临新的机遇:一是新农合工作进一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二是随着医改的全面推进,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12年新农合财政补助提高到人均240元,2013年将提到280元,为新农合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得到大幅度增加,2011年一次性新增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57名,并于2011年招考录用16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到山区乡镇卫生院,今年还招考16名将继续补充到山区乡镇卫生院,为山区乡镇卫生院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认真总结经验,从完善新农合监督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农合筹资机制、监管机制着手,务实创新地做好新农合工作。

三、统一思想,加强监管,确保2012年新农合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新农合工作作为医改五项重点任务之一,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紧紧围绕今年医改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新方法,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清形势,确保2013年新农合筹资顺利完成。2013年我省的筹资标准是每人34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280元,参合农民每人缴纳60元,明年大病补充保险要从新农合历年结余

导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不能推诿扯皮;三是要加强新农合政策的全员培训,准确理解把握新农合的相关政策,不是蓄意曲解应付新农合政策;四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从规范临床诊疗路径入手,从规范抗生素、医用耗材的采购使用等环节入手,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规范等自律机制;五是要建立内部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严格执行新农合政策甚至抵制政策执行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处理,对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四)继续深化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有效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门诊总额预付制”和“住院床日付费制”改革在我县实施近三年,各医疗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总结经验,针对存在问题,不断完善。尤其是针对付费制改革后各定点医院推转重症患者,抢收轻症患者的倾向要高度重视,要创新思路,只要符合管理要求,符合群众利益的方法、措施都可以探索,对一些特殊病例实行特殊政策,避免转诊比例过高,加大基金支出。同时要把付费制改革与临床路径管理改革结合起来,对已经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可配套实行单病种付费制。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住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新农合能否健康发展,其核心就是能否把费用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如果新农合增加的钱被医院涨价对消了,在医疗机构打折了,损害的是广大参合农民的利益。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把费用控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各医疗单位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要认真研究,各科室要深入细致的分析,把降低医药费用与抓行业作

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与医院质量管理结合起来,与新一轮医改结合起来,与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坚决遏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确保广大参合农民的利益。

(五)正视困难,创新思路,努力解决新农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农合保障水平已逐步提高,受益面逐步扩大,广大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但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新农合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新农合经办机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争取人员编制的同时,要通过系统内部调整,保证新农合经办机构所必需的人员数量、质量,建立完善各乡镇合管办人员的管理、考核办法,通过政府督查等形式,确保合管办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新农合工作的服务和监管上。

(六)全面落实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任务。2012年以来,我县全面开展了提高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医疗保障工作,将0—14周岁参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和重型精神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耐多药肺结核8种疾病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患大病后的医药负担。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谋,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从今年10月1日起,将血友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12种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即重大疾病保障由原来的8种扩大到今年的20种,各医疗单位要按照省州

确性。要准确宣传推行新农合服务劵的目的意义,宣传参合群众使用新型农合服务劵工作的好处,宣传看病就医和报销费用的办法和程序。通过宣传,提高各级干部和医务人员对推行新农合服务劵工作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谓的思想,坚定工作信心,通过宣传,增强参合农民的维权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他们打消顾虑,放心地使用新农合服务劵。其次,要抓住新农合服务劵发放这个难点,确保新农合服务劵及时发放到位。新农合服务劵由各乡镇合管办、卫生院和村委会以及县工作指导组人员参与宣传下发到各农户,下发新农合服务劵依据新农合服务劵发放登记册上的参合人数下发,以户为单位按每年人均3张数量下发,下发新农合服务劵时在登记册上注明下发的服务劵号、下发时间、户主联系电话,在合作医疗证上填写所发服务劵号,并由户主签名。要求在9月15日前完成全县新农合服务劵发放工作,各乡镇参合农户服务劵发放率要达到100%,确保9月15日起参合农民到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就诊能顺利正常使用新农合服务券。再次,要抓住规范管理这个重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县上已经制定了推行使用新农合服务劵工作实施方案和新农合服务劵使用管理规定,在实施过程中还将不断修改完善,要从建章立制入手,逐步建立健全新农合服务劵使用管理的各项考核制度,县、乡合管办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新农合服务劵管理指导,医疗机构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新农合服务劵的推广实施牵涉到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一位参

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了把这项惠及全县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办好办实,县里已经成立了由毛副县长任组长,我任常务副组长,各乡镇乡镇长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新农合服务劵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新农合服务劵工作。抽调了一批工作人员,组成新农合服务劵工作指导组,配合各乡镇做好服务劵宣传发放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县乡合管办和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新农合服务劵工作的日常监管和督促检查,特别是在向参合农民发放和使用服务劵过程中,对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要随时研究解决,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检查、监督新农合服务劵的发放、使用和管理情况,县乡两级新农合管理机构要定期汇报新农合服务券工作开展情况,确保新农合服务券工作在全县有效实施。今天下午还将对新农合服务券推广使用有关业务进行专题培训。

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 篇6

关键词:新农合;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衔接

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国家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社会多方筹集资金,为农民提供医疗互助共济的制度。新农合在保障农民的基本卫生服务以及缓解农民因病致贫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新农合从2003年起开始在某些地方进行试点,到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主要是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未成年人以及没有工作的居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国家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这一医疗保险制度对城镇非从业居民有重要作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从2007年起开始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域性差异较大,人口构成不协调,城市进程加快,户籍改革松动等情况,导致在实行医疗保险过程中,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出现了参保人员重复或空缺等现象,因此,两个制度的合理衔接对于实行全民覆盖医疗保障有很大的作用。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过程中管理不规范

很多地方政府对政策理解错误,以及内部分工不协调,执行者道德素质不高,不够细心,缺乏责任心等原因,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账户开设不符合规定,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等问题。

1.2民众支持参与度不高

新农合是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得到的医疗保险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投入和社会各界投保人的互助。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不高,患病保险人得到的补助不是很多。并且参加办理新农合报销手续很繁琐,一些参保人员在得到的补偿不多的情况下,宁愿不去办理报销手续,将自己投保资金补贴别人。所以人们对新农合的参与支持度比较低。

1.3办理手续不规范且繁琐

新农合的参保、报账手续各地规定的不一样,有些地方,在参保人员住院时自己付全部的医疗费用,出院后再办理报销手续,而有些地方则是可以在医院直接办理新农合,医院集中跟医保结算。而且每个地方对于同样的病例,报销比例不同。这些问题导致了新农合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

2、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的问题

报销比例低,基金总体率较低。由于我国于各城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起步不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一些城市对本市居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需求不够了解,导致在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过程中制定报销比例过低,导致年末基金结余较多,资金使用效率很低 。这导致了居民的参与支持度,在某种程度下,不利于基金的整体运转。这些问题阻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广。

3、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衔接问题

3.1两种制度分别运行,资源不能共享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由各自设定医疗机构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社保部门管理,而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导致这两种制度分别管理,分割运行。两个医疗机构各自设定医保药品,各自设定互不兼容的计算机网络,有时重复建设,导致运行成本很高,资源不能共享,存在很多问题。

3.2户籍问题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是具有当地城镇户籍的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包括在校学生、 转为由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农民,以及城镇其他非从业人员。因此与新农合的参保居民之间存在城乡户籍界限。

4、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衔接的建议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改变之前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由各自设定医疗机构管理体系,将一些分散的医疗机构进行整合,理清管理机制,防止两种制度衔接出错,甚至出现攀比现象,避免出现“重复地带”和“真空地带”,实行资源共享,减少资金浪费和医疗保险的支出。对城乡居民医保实行并轨。 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两险合二为一 ,整合该制度。再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行整合,做到管理模式统一,制度统一。

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保险,还可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实现医疗保险参考种类的自由转换。还有,要对公共财产进行再分配,对城乡医疗资源要合理配置,缩小各种类医疗保险的待遇差距,从而使所以民众,不论身份和年龄,不论职业,不论户籍性质,人人都能享受医疗保险带来的便利,真正做到人人公平享有医疗保障条件。

5、 小结

综上所述 ,在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行过程中,因受到城乡规划,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衔接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基金大量浪费,资源得不到重复利用,部分人还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等。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以及筹集资金水平存在很多的差异,因此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确定合理保障方式。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必要进行合理衔接,建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可选取不同衔接方式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试点进行检测分析,对试点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这对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理衔接特别重要。(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 赵发范.关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轨并轨问题的思考[J].财税纵横,2012,(23).

[2] 严嵬,任世存,赵宏.青海省新农合与城镇民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必要性分析[J].青海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l,(7).

[3] 张天舒.内蒙古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3).

政府对新农合医疗救助机制研究 篇7

1.1 健全农村合作医疗救助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在2014年底,我国医疗投资总额为2 466.02万美元,在城镇和农村分别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这不仅促进了医疗全国医疗体系的完善,更减轻了医疗负担。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在医疗体系的设计上,我国偏向于城镇,农村的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障救助还处于边缘化状态,因此加强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对“三农”问题的合理解决,意义重大[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费用偏高和医疗环境简陋等现状依旧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费用几乎占据农村家庭整体收入的15%,“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制约农村医疗水平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民的压力,进而促进“三农”问题的合理解决。

1.2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救助机制,有助于消除农村贫困

近些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下降等影响,农民收入微薄,且增收、创收方式单一,一些贫困地区只能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支付其他支出。政府通过扶持农业、发展农村和培养新式农民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添了农村发展活力,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家庭成员一旦患上重病、大病,防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极低,整个家庭将会被拖累、拖垮,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将农民看病的风险通过政府、医疗机构、集体和个人进行分化,这不仅分担了农民独自承担医疗费用的风险,更有利于消除农村贫困。

1.3 创新农村合作医疗救助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在2013年底,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动率高达70%,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更是促进农民增收、创收的重大举措[2]。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其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基础性、粗放型和低端型的行业,体力和身体素质往往成为农民从事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农民尤其重要。针对患病的农民,创新农村医疗筹资模式,不仅能降低农民看病的费用,更能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在农村,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可以免除后顾之忧,进行有效生产和劳作;在城镇,农民可以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降低农民医疗费用的举措,更是丰富新农合医疗筹资模式的关键。在2013年,我国整体的医疗参保水平达到25%,其中城镇参保率高于农村参保率,且城乡参保率呈缩小趋势[3]。目前我国医疗参保主要遵循自愿原则,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政府鼓励和社会扶持下,农村医疗费用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农民依旧参保意愿不高,参保比例低、风险高和回报率低成为农村医疗发展的主要特征。由于农民缴费后最终得到的实惠很少,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参保,甚至非常抵制,只需要政府、医疗机构、集体进行相应的宣传和扶持,从而解决农民心理上的负担。

2.2 集体经济筹资机制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经济的崛起,许多地区集体经济得到增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它们已经具备集体扶持合作医疗的物力和财力,并在改善医疗环境、更新医疗设备和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所以那些国内发达地区新农合工作做得比较好,因为可以从集体经济中得到救助和保障,但是针对一些落后偏远的贫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财政扶持力度和基础设施水平薄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要的费用,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民自身,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根本支撑不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如果单靠以集体经济为主来保障新农合所需资金,定会存在很大缺口,农民难以享有参合利益。

2.3 医疗服务机构行为不规范

目前,我国存在着医疗机构行为不规范现象,主要体现在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政府投入比重过低和医疗卫生队伍参差不齐等现状。医疗服务机构是病人看病、医生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但在城乡之间,卫生资源和医疗机构配置比例失衡,城市地区拥有大量的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资源,患者的实际需求与医疗机构的设立、布局严重失衡,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在偏远农村地区,基层的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医疗人员欠缺,医疗机构往往缺乏专业的诊治和救助,医疗、器械设施不完善,造成农村医疗救助水平低下等现状。农村的医疗机构使用率偏低,大多数患病农民往往区城镇看病,因为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缺乏,且看病诊断没有规范、透明的体系,造成医疗机构和患病群众之间的逆向选择。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机制运行失效的原因

3.1 农民参合积极性降低

目前,农村参与新农合积极性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和社会体制救助失衡所在。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经济不宽裕,没有能力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淡薄,心存有自己“小病能扛,大病不可能找到我”的侥幸心理,不想没病就先交钱;新农合实行自愿原则与社会保险强制原则相冲突,使受益概率高的老弱病残者积极参合,而身体好、患病可能性小的农民却不愿意参合。地方政府筹资成本变高,为达到上级规定的参合率,县、乡镇部门总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筹资时间段内进行筹资收缴、统计、上报等工作,更是有些乡镇部门工作人员亲自上农民家里去要钱,使农民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新农合工作困难重重。

3.2 政府的筹资主导责任力量缺失

地方政府筹资机制运行困难,税费改革后,地方财政上实行“分税制”政策,本地方级的卫生机构的运转资金一般由本级政府财政负担。对于财政收入较少的县、乡镇级地方政府来说,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县政府财政而言,根本无力承担起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需的资金补助;政府部门筹资管办不分,缺乏有效监督,乡卫生部门既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又直接参与合作医疗的筹资工作,导致筹钱、管钱、用钱三项应该分开的工作都由同一部门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3.3 我国医疗机构的行为严重扭曲

医疗机构的存在状况直接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主体方的出资质量。乡镇卫生医疗机构为农民提供农村防疫防病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由于医院资源配置不均,医疗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乡镇医疗设备陈旧、医药物质短缺、医药人才匮乏,导致很难提高卫生服务水平。针对农民轻微病状,农民往往自己抓药吃或者医护人员进行简单的处理和救助,生病稍微严重点就直接进县城或市区里医院,这样导致市县里的医院经常人满为患,很多病人求医经常需要排很久的队,而市县与村一级中间的乡镇一级的医院却资源闲置,造成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比例失衡。

4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机制的对策

4.1 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工作

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从政府、医疗机构、集体和农民四个主体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农民在心理上认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一,利用广播、电视、传单、标语、宣传册、搭台唱戏、开村民大会等农民熟悉、不排斥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增加农民的认同感。

第二,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参加新农合医保,不仅可以报销费用,而且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升农民内在的素养,使他们养成互助意识,针对收入低、医疗差的实际情况,应该加强医疗合作,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第四,要让农民明白政府官员做这方面筹资工作也是非常不容易,争取多数善良农民的同情与谅解,支持缴费工作。

4.2 加强政府主导地位,强化政府筹资责任

在新农合推行过程中,政府财政投入资金起着主导作用,占新农合筹资中绝大部分比例。因此,在公共财政和卫生部门的配合下,政府应该健全医疗筹资配备模式,针对农村医疗发展薄弱的实际情况,应该建立专项医疗资金,确保公共卫生的扶持力度处于较高水平,在医疗设备、人员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着重进行。政府在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不能过度偏重于城市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应该将城市过多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到农村,新农合不应该继续存在这种新的差别,因此,它在筹资比例上有必要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补助力度。

4.3 完善相关法律监督体系

新农合筹资是新农合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环节,在筹资环节应减少和消除管理不太规范的行为。首先,明确监督主体和监管对象,中央、地方均可以成立一个专管新农合专项资金的监督部门,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有效进行内部监督管理。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民主等外部监督的作用,增加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其次,实行筹钱、管钱、用钱三者的分离,筹钱的部门不管钱,管钱的部门不用钱。再次,审计部门随时做好审计工作,以收定支,确保收支平衡,防止基金被贪污、挪用、滞留,损害国家和农民利益。国家必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各主体的义务和出资责任,并约束其兑现出资责任国家有必要从制度和法律上予以保证,真正确保农民能真正享有实实在在的知情权、监督权。

参考文献

[1]贾润林.内蒙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效果评价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2]周希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湘潭市为例[D].湖南:湘潭大学,2013.

[3]赵欣.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问题探究 篇8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新农合医疗制度, 是一项由政府投入补助、通过多方筹资建立、农民自愿参加的基本医保制度。它的制定与实施, 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农民医疗压力与负担, 从而最有效的预防农民因治病而出现返贫、致贫。应该来说, 新农合医疗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健康保障水平的提高。然而, 由于我国这项政策的开展时间较短, 因此, 它还存在着筹资水平较为低下以及保障水平偏低等问题。一旦新农合医疗基金的使用状况出现了不合理合法的问题, 将严重影响到基金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从而会大大影响到农民对参加新农合医疗制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农合医疗基金的筹集主要是由个人缴费以及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方式共同完成。从目前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 我国新农合基金财务管理工作总体上仍然较为薄弱, 主要表现为基金筹资水平较低, 基金使用状况不佳, 基金结余管理不够到位等。

(一) 基金筹资方面的问题

新农合医疗基金的筹集环节应该是该制度体系正常且稳定运行下去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条件。它的基金筹集渠道主要包含了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的专用新农合补助资金、参合农民个人缴纳的资金、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筹集的资金、新农合基金的利息收入、捐赠等其他资金。那么, 新农合医疗基金的筹集过程往往是农民首先缴纳参保费用, 然后由地方政府根据参合农民数量进行配套, 最后农民与地方财政申领补助资金。在这个基金筹资过程中, 农民由于认知水平问题而对新农合医疗政策了解不够透彻, 从而减少了参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筹集的资金较少。此外, 新农合基金的筹集方式有着多种途径, 反而使筹集资金的成本偏高, 还有些地方财政存在着挤占和截留新农合基金的问题, 也有些地区是财政资助资金不能按时到账等。

(二) 基金使用方面的问题

我国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时间不算长, 针对其医疗基金的管理机构显然也是一些组建时间不长的部门或单位, 他们的基金管理人员基本上都不是专业的人员, 而是从其他单位抽调过来的会计人员, 甚至一些基金管理人员从未接触过此类业务。同时, 我国新农合医疗基金的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很多基金管理人员的整体财务素养不够高, 进而严重影响了基金的财务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比如说, 我国一些地区的新农合医疗基金管理中, 缺乏对基金财务的会计核算, 这将严重威胁到基金的安全性。当然, 还有些地区基金分配与使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相应的监管制度也不够到位, 从而导致了我国新农合医疗基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

(三) 基金结余方面的问题

由于我国新农合医疗基金的使用过程与分配过程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从而使得基金产生了大量的结余或基金超支的问题产生。具体来说,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给予农民新农合医疗费用进行报销时的条件过于严苛, 从而导致了报销时手续繁琐, 甚至出现了新农合基金“惜付”的不良现象, 其初衷是为了保证医疗基金的收支平衡, 但反而严重阻碍了基金的正常利用,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大量基金结余现象。还有些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一些不够规范的治疗方案, 从而诱使农民进行过度医疗消费, 这显然也会大大增加新农合基金的支付负担, 不严格控制好的话, 有可能会造成大量的基金超支现象。

三、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鉴于以上的这些医疗基金财务管理问题, 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新农合“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的基金使用和分配原则, 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新农合这样一种社会公共产品的作用, 促进我国医保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一) 做好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新农合医疗基金的筹资渠道较为多元化, 且筹集的过程又较为复杂和繁琐, 因此, 我国新农合医疗基金的筹集情况并不是很好。那么, 为了有效解决筹集方面的问题, 我们就必须尽量做好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工作。具体来说, 我们应该首先在广大农民群体中开展新农合医疗体制的宣传工作, 并积极引导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新农合医疗体制, 尤其是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当然, 由于农民的理解水平有限, 我们还应该把新农合的具体政策、补偿范围以及报销步骤等详细地讲授给农民, 让他们在看病的时候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并有效地利用新农合医疗制度,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新农合医疗制度带来的医疗保障。同时, 我们还应该强化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以及互济意识, 引导他们要真正远离迷信思想。此外, 我们还应该努力加大政府方面对于新农合医疗基金的投入力度, 让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资金标准不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实现相应的增长, 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新农合医疗基金的筹资水平。当然, 我们还应该努力改进工作方法, 完善基金筹集管理工作, 可以把原先多种收缴方式转变为统一的协议委托方式, 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筹资成本, 还可以有效提升资金的缴纳率, 从而切实扩大新农合医疗基金的覆盖面。

(二) 做好医疗基金的使用管理工作

新农合医疗基金在筹集完之后, 就必然会进入到如何使用的问题方面来。那么, 鉴于当前我国新农合医疗基金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尽量做好医疗基金的使用管理工作。具体来说, 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确定新农合基金的支付范围, 要尽量避免那种千篇一律的基金分配与使用情况, 而是应该尽量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具体制定并实施, 不同地区采用相应的新农合医疗基金操作政策, 即让起付标准、封顶标准、补偿比例的确定做到因地制宜, 并综合考虑到农民不同的消费习惯与经济水平, 尽可能扩大基金收益面, 还应该使用分级补偿或者分段补偿的方法来提高参合农民的收益度。同时, 我们还应该从制度方面来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 规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相关手续, 制定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新农合医疗基本药品目录与诊疗目标, 严防过度医疗现象的发生。此外, 我们还应该要求各地新农合基金管理部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结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注重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开、公布, 从而提高农民对于新农合的认可度和参合率。当然, 我们还应该要求各地新农合基金管理部门严格做到“封闭运行”, 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三) 做好医疗基金的结余管理工作

应该来说, 新农合医疗基金的筹集与使用很难达到完全的平衡化, 这就会不可避免出现基金结余问题。那么, 我们就应该防止基金结余过高或过低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基金收支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基金运行分析与风险预警制度, 切实避免一些基金结余过多的问题, 同时又尽量避免一些地区医疗基金收不抵支的问题。一旦出现了基金结余中的各种严重问题, 我们就应该通过新农合医疗基金预警指标体系来进行预判, 并据此给出一定的动态监控, 从而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 在基金结余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就应该切实遵循新农合医疗基金的安全性与盈利性原则来做好相关的结余基金投资工作, 并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下获得一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确保医疗结余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摘要:文章基于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真正让新农合医疗制度通过提高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水平与质量来更为有效地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基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冯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管理的财务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4, (10) .

[2]徐林丽.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 2011, (24) .

新农合背景下农村医药促销策略研究 篇9

首先, 有限的医药企业资源, 这是不可能进入国内的新农村合作市场, 可以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 产品特点, 企业资源, 包括政府关系等资源, 进行适当的区域选择, 选择区域范围削减。医疗医药行业, 如云南省抗生素的头孢, 农村市场一直有一定的基础, 在大规模生产, 全面降低成本管理, 降低价格后, 可进一步从这方面入手。和曲安奈德可以第一次深入广东省, 新型农村合作医药。在其他地区, 第一和第二终端可以选择做一个比较好的市场, 试点逐步渗透到这些市场第三端市场。使用该产品的第一, 市场品牌效应。基于这些实验, 积累的经验, 复制的经验, 逐步, 稳步扩大企业产品在整个农村市场的份额。大量的信息显示, 农村市场、农村和农村等, 都不会成为医药企业的主要目标。由于个别农民手中的钱依然稀缺, 消费能力还很薄弱;而且, 农民生活在分散, 人口稀少, 渠道不畅也使药品销售困难, 难以到农民门口。因此, “农村市场”的发展, 以县城为中心开拓。由于区域经济条件的不同, 不同地区的农村市场状况也不同。因此, 该地区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二、当地的业务渠道不畅, 两家网络建设进展, 当地医药公司信贷情况, 如果该地区的资本流动不好, 而宁愿放弃;三、要选择公司的第一和第二终端更成熟的市场, 使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可以更好地延伸和渗透到农村市场, 使其他方面的工作带来更有效的成果。在全国范围内, 第一是东西、沿海、内陆;在一些省份和城市, 县 (市) 、乡 (村) , 企业实力不强, 相应的管理并没有跟上, 只能做试点。

二、完善现有药品渠道模式

改善现有的医药产品的渠道策略, 包括多渠道并存, 包括4-5重点产品。为公司创造销售和利润的这样一个模型, 但也成为伪造产地, 市场的发展是不利于长期良好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市场的产品价格一定比城市市场低, 这必然使农村市场的产品窜入城市市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生产专门针对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不同产品包装。小包装的城市市场, 农村市场的大包装。制药公司专注于单一渠道模式。如志为精神, 一旦公司设定目标, 要自己做, 一切都成立自己的场外销售团队, 不使用其他区域经销商模式。这样看来, 企业是短期利益的损失, 但它肯定能够获得长期利益。

三、农村药品促销推广战略布局措施

品牌推广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除了广告的过程中, 除了需要配合的具体内容, 实质性的宣传活动。

(一) 在农村地区推广药品广告

农村患者, 相对而言, 受教育程度低, 容易相信一些大型电视台或地方特色的媒体广告。据信息产业部和其他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 61%的农村消费者认为, 电视是他们最重要的信息渠道。

除了上述媒体广告, 还可以利用其他媒体的形式使农村消费意识产品。一是乡村电影广告点, 像原来的三株群体在农村举办过万部电影活动;二是农村的墙体广告。基本上没有布局费, 相当于城市的大型户外广告, 产品或公司可以提炼成一个简单和易于理解的定位, 简单的语言, 以实现更引人注目的效果;三是农村广播扬声器, 通过村干部走出去, 效果会更好。四是文化复合广告, 使品牌深入人心, 传播企业文化, 树立品牌形象。

(二) 开展专业普及专业医疗教育活动

农村患者具有独特的医药和消费习惯, 农村居民第一次到村里的私人诊所或零售药店去看病、购买时, 只有当病情比较严重, 乡村医生不能处理, 才到镇医院或县医院治疗, 危重病, 需要住院治疗的大多数以输液的处理作为补充。说到购买习惯, 农村普通病患者到村里或街道上的零售店、专卖店买药, 他们对药品知识的了解, 首选医生、零售店员或广告效果, 购买后他们的感觉和知识的有效性, 使他们认为是好药品牌的忠诚度较高。鉴于此, 医药企业可以针对处方药、销售药品, 如医生、零售店店员等进行了系统的专业教育活动, 这些宣传活动可以借助于当地政府的公益活动, 也可以与地方商业公司共同推出。

(三) 开展农村病人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系统的教育活动, 它有计划、目标和评价体系, 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 促进身心健康, 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 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针对农村低水平的病人, 特殊的医药信息来源和卫生意识差, 农村的健康教育必须以他们的心理和需求为基础, 采取一些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态度。农村消费者科普教育。基于广大农村消费者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健康和健康的习惯是缺乏自我保健意识的特点, 制药公司可以结合目前的网络在农村地区相对成熟的企业或不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可以村或镇为单位, 举行大型的免费诊所, 邀请有关专家坐诊。农村居民了解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在义诊活动可以释放一些图片, 直观和容易理解疾病的小册子。在零售药店和私人诊所和其他场合发放传单活动, 患者或消费者, 由医生或职员向患者告知消费者参与活动可以得到小礼品或免费的午餐, 在指定的地点可以请当地医学专家和制药公司的产品经理对企业和产品的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知识进行培训讲解。

参考文献

[1]于元元, 冯柳, 刘京京, 邱岚, 胡元佳, 王一涛.抗肿瘤药物全球市场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 2013 (02)

新农合农村合作医疗 篇10

关键词: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垄断

一、引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措施, 是造福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通过小型的农户经济开发项目以合同方式与农户建立合作医疗筹资、卫生服务提供之间的渔夫保障关系, 使之利益直接、管理透明 (李卫平等2003) 。但是新农合政策中的定点医疗机构双重垄断 (患者—医疗机构—药品与服务) , 也直接导致了农民受益不直接, 长久以来让农民对新农合望而却步。

然而, 对于新农合的思考, 多集中在新农合制度完善、筹资问题和参合率问题上。应根据各出资主体的能力来确立各出资主体的责任, 强化政府筹资的制度安排, 增加社区筹资功能,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更趋理性 (陈建生2005) ;从筹资目标、筹资方法、筹资增长和筹资机制四个角度分析了确保新农合筹资可持续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认为只有确保合理的筹资目标、可行有效地实施筹资、保持筹资水平合理动态增长和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方能确保新农合筹资的可持续 (蔡琳, 郝模等2005) ;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运行5年, 但仍有近11%符合参合条件的农民尚未参加, 农民参合意识有待提高、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制度设计缺乏吸引力、宣传办理工作不细致等是主要原因 (李香允2008) 。对于新农合运行中的垄断问题, 缺乏必要的思考。

但是, 新农合政策下, 定点医疗机构给予参合农民在药品和服务上的垄断确实存在。医疗行业具有信息不对称性的特点, 医患之间对于病症和药品的信息不对称, 可能导致医生医院实行垄断手段来达到利益最大化;新农合政策下, 定点医疗机构掌握了定点医疗才能给予报销的特权, 这种政府的行政和立法手段, 导致医疗市场中的定点医疗机构占据垄断地位。

垄断地位形成后, 医疗机构在筹资 (邱鸿钟等2005) 实现所谓的发展的利益驱动下, 对参合农民施加捆绑销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 让参合农民承受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 降低参合农民在新农合政策下的受益程度。

二、江油市参合农民相关情况数据统计处理与实证分析

四川省江油市目前按照四川省新农合参合农民的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50元, 其中个人缴纳10元, 政府补助40元。参加合作医疗采取自愿原则, 须以户为单位全员参加。此项政策是为参合农民门诊、住院时提供补偿待遇。具体补偿标准为:1、年终报销门诊医药费用为个人交纳的10元。2、年终报销大病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标准为在新农合政策规定范围内报销总金额的40%, 报销金额上限为12, 000元。

2012年底全市总人口87.48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23.89万人, 农业人口63.59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72.69%。2012年辖41个镇 (乡) 、481个行政村。全市有卫生机构62个, 床位2, 883张, 卫生技术人员2, 525人, 其中, 医师875人, 注册护士633人。全市参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即多于57.23万的农民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定点医疗机构为江油市人民医院、江油市中医院、长钢总医院、九○三医院以及各乡镇卫生院。

本文针对所研究的方向, 对江油市所辖的农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 从谈话以及统计数据中得知:当前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患者普遍存在以下不当的垄断行为:1、提高药价;2、开不必要的贵药;3、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开不在新农合用药目录中的药;4、不用住院治疗的疾病住院治疗;5、检查项目增多;6、服务态度不尽如人意。

通过数据整理以及统计分析, 可以从药品和服务两个部分展开分析。

(一) 第一部分:药品

1、定点医疗机构的垄断行为是否可能对农民造成影响。

2013年10月, 笔者对江油市所辖的农村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在全市范围内, 随机抽取三个乡镇, 包括九岭镇、八一乡、青莲镇, 这三个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分别为九岭卫生院、八一卫生院、江油市第三人民医院、青莲中心医院。每个乡镇随机抽取40名被调查者, 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2份。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的基本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表2、表3)

本次调查问卷的三个重点指标 (农民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 及收集到的数据分布见上表。通过对这有效的102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后, 我们发现: (1) 农民身体健康状况中, 好的比例占19.6%, 一般、差和极差的比例共占80.4%; (2) 农民经济状况中, 富裕的比例占9.8%, 一般和贫困的比例共占90.2%; (3) 农民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中, 非常重视和一般的比例共占88.2%, 不重视的比例占11.8%。

本文这样处理: (1) 对于身体状况, 取为虚拟变量:好、一般、差、极差, 因为身体状况好的被调查者不会经常看病及购买药品, 因此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和服务垄断对身体状况好的被调查者来说影响不大, 因此取好为0, 反之取一般、差和极差为1; (2) 对于经济状况, 取为虚拟变量:富裕、一般、贫困, 因为富裕的农民相对来说能承受药品垄断导致的药价提升, 因此取0, 反之对一般状况和贫困的农民打击却很大, 因此取1; (3) 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取为虚拟变量:因为对于对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视与一般的被调查者来说, 由定点医疗机构造成药品与服务的垄断对其影响甚大, 因此取1, 反之不重视取0。

在这三项表示垄断对农民影响程度的指标中, 取1的指标表示的确存在影响, 取0的指标表示影响很小甚至不存在影响。编制表4能够更清楚的体现垄断的影响程度。 (表4) 由上表我们发现, 表示存在影响的各指标 (取值为1) 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存在影响的各指标 (取值为0) 的比例, 这说明:定点医疗机构的垄断行为对农民确实存在影响。

2、比较参合前后用药金额, 探讨定点医疗机构的垄断行为是否造成损失。

前提条件: (1) 这里暂不讨论农民因为怕花钱看病而导致的有病拖, 拖成大病花更多的钱造成的影响; (2) 物价因素影响是存在的, 但是是小程度的, 因此这里不考虑物价因素的影响。

本次调查的门诊医药费和住院医疗费用数据全部来源于农民手中的江油市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中的制表分别是门诊医药费报销登记和住院 (大病) 医疗费用补偿记录。笔者通过访谈调查, 对102名被调查者参合前门诊类用药金额和住院类用药金额进行了登记;对102名被调查者参合后的门诊类用药金额和住院类用药金额, 通过被调查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表中的数据, 进行了登记。

由参合前后用药金额的数据整理得知:1、参合前门诊类用药金额样本合计为1, 457.2元, 住院类用药金额样本合计为30, 760元。参合后不报销情况下, 门诊类用药金额样本合计为2, 023.2元, 住院类用药金额样本合计为90, 469元;报销情况下, 门诊类用药金额样本合计为1, 003.2元, 住院类用药金额样本合计为72, 257元。2、参合前门诊类用药金额样本均值为14.29元, 标准差为9.50元;住院类用药金额样本均值为301.57元, 标准差为175.71元。参合后不报销情况下, 门诊类用药金额样本均值为19.84元, 标准差为10.53元;住院类用药金额样本均值为886.95元, 标准差为400.32元;报销情况下, 门诊类用药金额样本均值为9.84元, 标准差为10.53元;住院类用药金额样本均值为708.40元, 标准差为314.50元。

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不报销情况下, 参合前后门诊类医疗费用增长比例达到38.8%, 住院类医疗费用增长比例高达194.1%;报销情况下, 参合前后门诊类医疗费用下降了31.2%, 而住院类医疗费用增长比例仍然高达134.9%。

门诊类费用增长比例虽然下降了, 但是它的基数远小于住院类费用。住院类费用基数很大, 而且增长比例居高不下。样本显示, 参合前农民平均花费医疗费用315.9元, 参合后, 不报销情况下的话, 农民平均花费医疗费用906.8元, 增长了187.1%;在报销的情况下, 农民平均花费医疗费用718.2元, 费用还是在增长, 且增长比例为127.4%。

(二) 第二部分:服务。

通过对参合农民进行访谈调查, 发现:定点医疗机构在参合前后的服务质量完全不同, 主要表现在:1、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开不在新农合用药目录中的药, 以及给参合农民开不必要的高价药, 致使参合农民患者不得不支付额外的不必要的费用;2、不用住院治疗的疾病住院治疗, 并且增加检查项目, 这样延长参合农民患者患病的痛苦, 提高了医药费用;3、服务态度不尽如人意, 参合前存在私人诊所等与定点医疗机构竞争的医疗机构, 服务态度让农民勉强满意;参合后定点医疗机构人员对农民的服务态度渐差。

通过这一部分的实证分析, 我们得知: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的提高药价及其他行为, 致使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在报销之后仍然高于参合前的医药费用, 并且参合后医疗机构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如参合前的服务态度让农民患者满意。而对于定点医疗机构这些特有的行为, 政府没有施加有效的管制, 参合农民也无法加以抵制, 以至于定点医疗机构垄断的产生。

三、定点医疗机构垄断行为原因分析

行业垄断的原因一般可划分为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和自然垄断三种。新农合政策下, 定点医疗机构是一种行政垄断, 同时由于政策作用和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 导致定点医疗机构的垄断又是一种自然垄断。这种具有双重性质的垄断使得定点医疗机构有能力对其消费者———参合农民实行垄断。

假定新农合政策前医疗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在长期均衡情况下, 其价格由边际成本决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 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 都等于市场价格。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长期均衡情况下, MR=AR=P。

要将完全竞争与垄断对照分析, 我们假定:1、完全垄断情况下和完全竞争情况下面临相同的需求曲线;2、完全垄断情况下和完全竞争情况下面临相同的成本条件, 并且边际成本不变。新农合政策下, 医疗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 在长期均衡情况下, 价格大于平均成本, 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长期均衡情况下如图1。 (图1) 完全垄断情况下, 由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MC=MR决定产量, 再由产量与需求曲线决定价格, 此时的价格P>MC, 且P>AC。

在完全竞争和垄断情况下, 我们得出各自的消费者剩余的情况。 (图2) 消费者剩余的面积从△ACE减少到△ABD, 说明在垄断情况下, 消费者剩余减少了, 即消费者福利减少。

那么, 是何种垄断导致参合农民福利减少?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具体的垄断行为, 笔者认为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患者实行了捆绑销售的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捆绑销售本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 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 是作为企业新型的营销战略之一。然而, 定点医疗机构的捆绑行为本身构成“搭售”, 如果是在美国的话就违反了谢尔曼法第1条的规定:限制任何“企图限制贸易”的合同、联合和共谋。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定点医疗机构与政府之间似乎成为法律中的垄断企业, 给消费者 (参合农民患者) 施加捆绑销售战略。在小病中捆绑繁多的身体检查项目, 在实惠的药品中捆绑不在新农合用药目录中的药品, 在医疗过程中捆绑不尽如人意的服务态度。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第十七条有明确规定, 规定不能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 不能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然而定点医疗机构在拥有了市场支配地位之后, 就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其药品和服务;没有正当理由, 在交易时附加不合理的检查项目, 完全构成垄断行为。

正是因为定点医疗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国家新农合政策管制的前提下形成了定点医疗机构垄断药品和服务现状。定点医疗机构对药品和服务实行捆绑销售的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造成参合农民剩余减少, 参合政策的效率损失, 降低了新农合对参合农民的受益程度。

四、结语及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 我们得出结论:定点医疗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国家新农合政策管制的前提下形成定点医疗机构垄断的现状, 垄断的方面主要是药品垄断和服务垄断。定点医疗机构对药品和服务实行捆绑销售的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而造成的效率损失, 降低了新农合对参合农民的受益程度。

新农合政策下定点医疗机构垄断的局面已经形成, 但要真正使农民受益, 就要极力打破这种垄断局面。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

(一) 提高农民医疗保健知识水平, 改善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

药品价格的提高, 不必要的高价药的使用, 以及名目繁多的检查项目的施行, 使参合农民医药费用支出增多, 而报销的费用有限。因此, 提高自身医疗保健知识水平, 不仅使参合农民自己少受或者免受病痛的苦恼, 还能降低医药费用支出。

(二) 建立准入性竞争医疗体系。

针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下降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等问题,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在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引入竞争。通过竞争来争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特权。建立“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资质标准, 对现有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资质评定。申请并通过资质评定的医疗单位才有权获得“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荣誉称号;2、在定点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供给主体引入竞争, 对其他优秀的医疗供给主体提供生存的机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资质标准同样适用于对其他医疗供给主体的资质评定, 评定合格的授予“值得信任”或“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 实行最高限价监管。

布坎南 (1998) 认为, 市场可能失败的论调被广泛地认为是为政治和政府干预作辩护的证据, 即使政治和经济制度有所差异的国家也建立起了某种形式的经济管制。因此, 政府监管受人关注却不被人了解。政府的监管要使市场不会失败, 必须把握两点:1、运用科学的政策理论。最高限价监管的具体方法可以用以下公式表明:PCIt=PCIt-1 (1+ZtX) 。PCIt为第t年的最高限价;Zt为第t年的通货膨胀率, X是生产效率因素。此公式显示定点医疗机构能够因通货膨胀而提高价格, 但不能因为任何其他因素而提高价格。但是, 对医疗机构其特殊情况政府可以给予特殊考虑;2、不走形式。政府在对各地成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的监管, 不能吃吃喝喝, 走走过场。防止其与垄断的定点医疗机构寻租等更为严重的情况发生。

(四) 应该考虑更为普遍的问题。

医疗改革是民生热点话题。学习古巴模式, 对于高价药品在一定普遍程度上可以仿制;目前大多数药品都有15%的差价存在, 对于基础药品是否可以考虑进行差别定价,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或者开展“药店进村”, 降低药价;对于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发放同业绩工资考评挂钩, 而业绩考评的标准不是定在对医院的收入, 而是定在对病人追踪的治愈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卫平, 石光, 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 2003.4.

[2]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财经科学.2005.1.

上一篇:放线处理下一篇: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