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意义构建

2024-05-08

多模态意义构建(精选十篇)

多模态意义构建 篇1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对语言符号的研究转移到图像、声音、运动和模态的交流方式的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是克瑞斯和范李文, 他们主张构建一个更完美的视觉形象语法框架, 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本文使用克瑞斯和范李文视觉形象理论, 分析衡水滨湖新区区徽, 讨论区徽语篇中图像、色彩、造型、印刷版式式协同构成交际意义的手段和方法。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

1、多模态话语分析

朱永生认为模态指的是沟通渠道和媒体, 包括语言、技术、图像、色彩等符号系统。克瑞斯和范李文认为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的交流方式, 用声音、文字、图像等来传达信息。当代话语多模性越发明显, 多模态已成为人类共同交流内在特征。模态话语分析的目的是把由不同的模式体现了意义结合考虑, 分析它们如何一起工作创建一个完整的文本意义。

2、克瑞斯和范李文的视觉语法

克瑞斯&范李文认为图像是社会符号。功能语法有概念、交际和语篇三个功能, 所以克瑞斯&范李文将图像意义分为再现、互动和构图三种。交互的形象意义的对应功能语法交际功能。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发明者、图像本身和图像观众之间的关系, 同时包括观众对图像反应的态度。

二、衡水滨湖新区区徽交际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1、区徽模态分解及交际意义的构建

区徽是由图像 (抽象的船帆图像, 水鸟和水中倒影) 、颜色 (蓝色、白色、灰色) 、印刷版式 (中英文字体的设计) 和文字 (衡水滨湖新区和Lakeside New Area) 按照一定的方式所构成的。衡水滨湖新区徽可分解为图像模态、颜色模态、印刷版式模态。

(1) 图像模态交际意义

图像的交际功能体现为各元素的交互作用, 实现交互意义有四个主要因素:接触、社交距离、态度、情态。

观看者通过图像与图像建立一种想象和交流, 反映了图像与观看者相互关系。衡水滨湖新区区徽的主体是抽象的水鸟图像, 船帆和水中倒影,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中间的水鸟和船帆。克瑞斯和范李文把这种图片称为“提供”类型的图像, 它显示出一种期待与渴望的态度, 意义为衡水人民充满信心, 将以最美丽的和良好的状态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展示滨湖新区全新风貌。

图像与观看者的社交距离能说明其社会关系, 最主要的因素是框架镜头的大小。区徽的设使用社交远距离。我们可以看到船帆和水中倒影图像占据了大约一半的框架, 在周围的空间有水鸟和鸟群。区徽的主要图像 (船帆和倒影) 和观众之间的疏远的社会人际关系。这种社会距离的设计目的是在创造意境、吸引观众。

观众观看图像的视角反映图像的态度。平视的视角反映图像和观看者之间平等的关系。滨湖新区区徽一幅平视主观图像。观看的视线状态是水平的, 读者和图像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体现着和谐的意境。读者看后有种急切想融入, 积极参加滨湖新区建设的愿望。展开的风帆象征着滨湖新区发展势头正劲, 各项建设正在提速推进。

(2) 颜色模态交际意义

图像分析中的模态基于颜色饱和度水平,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度感官模态图像使用自然主义高饱和的颜色;中度感官模态图像的颜色不太饱和, 如优雅水粉画;低感官模态图像只是黑色和白色。根据这一标准, 滨湖新区区徽属于中度感官情态。区徽以蓝、白、灰为主色调。渐变彩色的运用, 象征各种文化的交汇。蓝色的船帆代表衡水, 寓意和平友爱;白色诠释了理解和沟通的理念;灰色高贵、庄严、稳重的意象, 体现着“水韵田园、智慧湖城”的特色定位。简洁纯净的白色、宁静明亮的蓝色与稳重庄严的灰色相互搭配, 使整个图像色彩非常协调, 深浅有致。

(3) 印刷版式模态际意义

视觉模态的印刷版式主要指字体的设计。不同的字体设计使观者有不同心理感受, 传递着不同的交际意义。“Lakeside New Area”采用了Arial字体。圆形字体给令人亲切, 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衡水滨湖新区”采用了微软雅黑这款字体, 文字显示得平滑美观, 简洁明快, 更加人性化。这种字体的使用, 改善字体的可读性, 缩短与观者之间的距离。配合粗体的使用, 使“衡水滨湖新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字号方面, “衡水滨湖新区”比“Lakeside New Area”字体稍大, 颜色饱和度更高。在文字的编排方面, 前者位于图像的外围的凸出位置, 后者位下方的从属位置, 使“衡水滨湖新区”更容易辨认, 更吸引眼球。

2、衡水滨湖新区区徽的多模态意义

区徽是衡水滨湖新区重要的形象标识, 也是滨湖新区发展理念的形象表达。区徽图像颜色模态采用中度感官的表现手法, 结合在接触、社交距离、态度等方面恰当定位, 体现出了要表达的交际意义:滨湖新区确立了以“水韵田园、智慧湖城”为目标的为特色定位。船帆既体现滨湖新区华北绿明珠的美誉, 也寓意着新区发展势头正劲, 各项事业奋力推进;飞翔的水鸟象征生态系统的完整, 表明新区保护发展的战略核心。对印刷版式的分析表明, 该区徽设计既凸显了滨湖新区内陆淡水湖泊的特色, 也展示了以人为本, 和谐新区的精神。

结语

本文以克瑞斯和范李文视觉形象语法为基础, 探讨了衡水滨湖新区区徽的多模态会意义的建构。图像、颜色、印刷版式和字体模态, 都可以表达话语的交际意义。各种各样的模态在话语中协同、相互补充, 共同创建话语的交际意义。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 我们应该考虑到各种模态在交际功能的实现意义, 全面和准确理解话语表达的交际意义。

注:2012年度获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2069B) 。

摘要:本文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视觉语法基础, 以衡水滨湖新区区徽为例, 分解其多模态意义, 探讨多模态区徽中图像、颜色、印刷版式、文字等各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成交际意义。

关键词:交际意义,多模态,滨湖新区区徽

参考文献

[1]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外语研究》, 2003, 5。

[2]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6。

[3]童艳芳:《会徽语篇人际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多模态逻辑的研究动因及意义论文 篇2

传统模态逻辑多为单模态逻辑,即在同一系统内只考虑一种模态算子( 如时间、知识、程序等) ,很少尝试着在同一模态系统内同时考虑多种模态算子。而随着模态逻辑在人工智能、计算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是否可以在同一逻辑系统内处理必然、时间、知识、义务、程序等多种模态算子? 基于这样的考虑,逻辑学家开始尝试构造多模态逻辑系统。多模态逻辑系统是指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算子的模态逻辑系统,并且模态算子之间不可规约。本文拟从多模态逻辑的产生背景、研究动因、概念界定出发,阐明研究多模态逻辑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多模态逻辑的产生背景

模态逻辑,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必然”和“可能”的逻辑。从现代意义上讲,模态逻辑为研究这些概念提供了一个框架。在形式逻辑的背景下,除了可以明确地使用模态算子对这些概念进行表述以外,还可以研究这些概念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同时,在语义学( 如克里普克语义学) 背景下,可以研究这些概念的外延。模态逻辑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语言学、哲学、数理逻辑的交汇点。

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不能简单地将模态逻辑看作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关于“可能”和“必然”的逻辑,而将其看作是关于“模态的逻辑”的研究则更为合理。从一般意义上讲,模态逻辑是关于模态概念的研究。自然语言是十分丰富的,各种模态概念的存在也使得模态逻辑的研究对象更为充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有真势模态、时态模态、道义模态、认识论模态等。

鉴于在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多种模态概念,模态逻辑的研究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种类的模态。不同种类的模态在不同领域内的作用也使得它们成为模态逻辑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模态逻辑的“标准”定义而言,多模态逻辑扩展了传统模态逻辑的研究范围。对不同种类模态的研究可以构建不同的模态逻辑系统,为不同种类的模态构建一个通用的研究框架,使得各种类型的模态逻辑在这一框架下既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可以具备统一的形式化规则,这才是模态逻辑的研究目标。对不同模态的研究可以获得不同的模态理论,如真势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动态逻辑等。此外,从另一角度来看,模态逻辑还是一种数学理论,可以用来表示上述不同模态理论之间共有的功能和概念。

模态逻辑已被广泛研究了许多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理论的发展并不均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易斯( C. I. Lewis) “复兴”了模态逻辑,从此模态逻辑作为一个独立的形式逻辑的分支开始发展,由普莱尔( A. N. Prior) 、冯. 赖特( G. H. von Wright) 和辛迪卡( J. Hintikka) 分别建立的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也随后发展起来。此后,在理论计算机科学的背景下,出现了动态逻辑及相关研究。

模态逻辑的研究工作一般基于三点: 首先,从语言和哲学的角度对模态逻辑进行讨论,在每种理论背景的讨论下,都会涉及模态算子的某些原则,而这就关系到对模态算子的解释( 时间的、道义的、认知的……) ;此外,在引入可能世界语义学对模态算子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次,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如系统的公理化、完全性、可判定性等逻辑学研究中的传统问题。最后,模态逻辑研究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动推理问题,即在该系统内能否找到自动的推理方法,以及这些推理方法的复杂性问题,而这涉及模态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实际应用。

尽管模态逻辑有些方面的研究进行得还不够充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年来,模态逻辑研究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例如,克里普克语义学是1970 年代到1980 年代大部分逻辑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模态逻辑的复杂性及自动推理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此外,其他一些理论,如时态逻辑,通过新的算子或较为复杂的语义结构的引入,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目前,模态逻辑研究的发展状态可以概括为: 一方面,模态逻辑是一个完整的领域,同时又是数理逻辑、哲学、计算机科学的分支; 另一方面,它试图从上述各个领域来收集知识,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的发展。多模态逻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多模态逻辑的研究动因

多模态逻辑作为模态逻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对传统模态逻辑的扩充和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研究动因。

首先,模态的联合问题是多模态逻辑研究的首要动因和出发点。多种不同类型模态( 真势的、时态的、道义的、认识论的、动态的……) 的存在,导致了多种不同模态理论的产生,而这一直是1950 年代末至今模态逻辑学研究的主题。但奇怪的是,这些不同模态理论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的,即对于不同类型的模态的研究都是独立进行的。除了几个孤立的尝试外,很少有人关注在同一个逻辑框架下几种不同性质的模态的联合,即“模态联合”问题。

人们在使用自然语言或进行日常推理时,总是会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模态。例如:

皮尔士不相信P 是可能的皮尔士可能不知道P 是强制性的皮尔士不知道P 是被禁止的,他认为P 是被允许的在一个更为一般化的层面上,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在任何实际使用模态的情况下,几乎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模态。因此,从形式化角度研究涉及多种模态算子的系统( 多模态逻辑系统) 是合乎逻辑与直觉的。其次,模态逻辑在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实际应用,是多模态逻辑研究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动因。模态逻辑的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工智能主要涉及的是关于“常识”的推理,亦即涉及人类“智能”的多种类型的推理。在这一点上,主要面向数学推理的经典形式逻辑很快就被证明是不够的。人工智能感兴趣的是其他可能形式的逻辑,统称为“非经典逻辑”,非经典逻辑也有助于其他逻辑理论的复兴。模态逻辑并作为一种非经典逻辑,能够为多种类型的.推理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形式化理论。

如果利用模态逻辑对自然语言进行形式化研究的话,那么,多模态逻辑对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就变得尤为明显。例如,在形式化过程中,对时态、事件的表述并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要考虑所处的系统。在所处系统的环境下表述概念,又将涉及不同情境下系统的形式化问题。对多个情境、概念的表述则涉及多种模态。此外,模态逻辑大多数可能的应用,如通信协议和分布式系统,都同时涉及( 认知、时态等) 不同类型的模态。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讲,如果模态逻辑一定要应用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多模态逻辑的应用,而这种应用也是通过多种模态的联合得以实现的。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模态逻辑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对多模态逻辑产生了兴趣。认知逻辑和动态逻辑可被看作是在特定的领域内,较早系统研究的具体的多模态逻辑系统。可以说,认知逻辑的“成功”恰恰是由于可以使用模态算子集,对一组理性主体或程序的知识或信念的复杂推理进行形式化。同样,动态逻辑的最大价值在于对程序集进行推理的可能性以及引进了模态的形式运算( 更多地在于后者) ,而这也是多种模态联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模态的联合是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共同的兴趣所在。实际上,随着包括模态逻辑在内的非经典逻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广泛兴起,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必然性可能性逻辑”( 传统模态逻辑) 的局限。由此指向了多模态逻辑的研究,特别是一些时态、认知系统,或同时考虑知识、信仰或其他模态概念的系统。这些系统都比较复杂,但也更加接近现实,揭示了新的概念,有些还未得到充分的探讨,这同时也证明了多模态逻辑研究工作的价值。

再者,除了上述两个多模态逻辑实际应用的研究动因之外,从逻辑和数学的角度而言,多模态逻辑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形式化工具。正如上文所言,模态逻辑为形式化提供了丰富的工具: 存在很多模态理论( 真势逻辑、时态逻辑、认知逻辑等) ,并且在每一种理论中,已确定了大量的模态逻辑系统。然而,这些理论及系统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至少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尝试对这些系统进行一个统一的形式化刻画的想法是合法的,而这会为研究它们之间的真正差异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视角。另外,这些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也会使研究工作变得更为经济,而且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三、多模态逻辑的界定

多模态逻辑的界定是多模态逻辑研究的首要问题,对于多模态逻辑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从模态逻辑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发展大多限于单模态逻辑的情况。大部分逻辑学家把多模态逻辑当作是单模态逻辑的扩展来研究。对于单模态逻辑而言,与之相关的很多问题,如系统的可靠性、完全性、可判定性等是可以解决的。由此强化了这样一种想法: 多模态逻辑是模态系统的简单叠加。从纯粹语形的角度而言,多模态逻辑是指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算子的模态逻辑系统,且模态算子之间不可规约。多模态逻辑最重要的特征是系统内模态的联合。根据系统内各个模态的性质,可以将多模态逻辑系统分为同质系统和异质系统。

同质系统: 在一个系统内引入多个模态算子,但仍是在同一模态理论中。例如传统的认知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包含n 个认知算子,它们分别对应n 个理性人所构成的集合,这相当于经典模态逻辑中必然性算子的n 个“复本”。这也适用于一般的时态逻辑,尽管未引入多个模态算子,但它们都具有时态的属性,故可用同一时态理论来解释其内部结构。

异质系统: 在同一系统内引入几种模态算子,并且它们从属于不同的模态性质。这意味着在这一系统内汇集了不同的模态理论,每种模态理论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和工作原理( 公理、模型类型等) ,例如时态—认知系统、道义—真势系统等。

上述两种类型的多模态逻辑系统是非常不同的,无论是各自系统内模态所具有的性质,还是可能的逻辑系统中所具有的实际的复杂度。同质系统内的逻辑原则( 即多个同质模态算子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已在一些理论背景中得到有效的研究和刻画,已有的结论基本上可以解释同质系统内的模态算子的联合问题。然而,异质系统内的模态算子的联合的情况在增长,也就是说,不同种类的模态算子的联合的情况在增长。而这一点,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在模态逻辑研究中仍是相对边缘化的,这也是多模态逻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通过对多模态逻辑研究的文献进行详细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尽管不同类型模态的联合是非常贴近现实的,但相对于整个模态逻辑的研究历史而言,这仍是相对边缘化的工作。笔者认为,可将单模态逻辑看作是多模态逻辑的一个特例,对多模态逻辑的相关问题,如系统的可靠性、完全性、可判定性及相关语义等问题的研究可从单模态逻辑出发,这是符合直觉和逻辑的。但是,我们不能粗略地认为多模态逻辑只是单模态逻辑的一个简单扩展。而似乎恰恰相反,在许多方面,多模态逻辑要比单模态逻辑复杂很多。

如果真势逻辑( 研究“必然”和“可能”的逻辑) 被看作是模态逻辑的“心脏”,那么,可以采用相同方式构建一个一般性框架来研究多模态逻辑。参考已有的理论,除了采用相关符号( 如模态算子的表述) ,可从模态的交互作用的公理模式的视角出发,从一般层面上构建形式化系统去研究包含不同种类模态的逻辑系统,即构建多模态逻辑的一般系统。这些多模态逻辑的一般系统能够为构建具体的多模态逻辑系统从方法论层面提供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理论背景或具体需要,构建具体的多模态逻辑系统,从而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形式化工具。

四、多模态逻辑研究的意义

多模态逻辑作为模态逻辑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对于整个模态逻辑理论体系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对多模态逻辑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对多模态逻辑理论作深入研究,对于构建全面、完整的模态逻辑理论体系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多模态逻辑作为模态逻辑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模态逻辑作为模态逻辑的一般化扩展,其研究价值是先验的。例如,在从单模态逻辑到多模态逻辑的扩展中,一些性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进行转移,等等。另一方面,如果仅局限于对单模态逻辑的研究,实际上弱化了多模态逻辑出现之前已取得的发展。这种现象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模态算子计算与二元关系的运算之间的联系,而在多模态逻辑的背景下,这一联系会得到强调。

目前对单模态逻辑的基础理论研究已非常成熟,这主要包括单模态逻辑系统的建构与完善、可判定性问题、语义解释和哲学背景研究等。而对多模态逻辑理论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逻辑应用方法论层面,即仅仅是用多模态逻辑的方法去研究其他具体问题,如用多模态逻辑去建构同时包含知识和时态算子的双模态逻辑系统或同时包含时态、知识、道义算子的三模态逻辑系统,甚至是建构同时包含多种具体模态算子的多模态逻辑系统,等等。而对多模态逻辑基础理论的研究尚不充分,这主要包括多模态逻辑一般系统的建构与完善,多模态逻辑系统的可判定性问题及其语义解释等。加强多模态逻辑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整个模态逻辑理论体系。

其次,研究多模态逻辑有助于发挥模态逻辑的工具性作用。自产生以来,模态逻辑作为经典逻辑的扩充,在哲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工具性作用。但是,随着各种哲学问题及认知、数学领域各种问题的出现,可以发现,传统单模态逻辑的解题功能是十分有限的,因而需要更加强大的模态逻辑工具去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多模态逻辑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也在于此。深入研究多模态逻辑,分析多模态逻辑的哲学功能及其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对于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综合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多模态 综合英语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科技不断涌现,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介或者媒介组合来获取信息,多模态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普遍。传统的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学重点过度集中在了语言模态上,而忽视了其他模态,这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上世纪末,欧美国家的研究者开始提出多模态的概念,并逐渐将其引入语言教学中,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国内多模态研究起步较晚,从本世纪开始,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国内多模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课堂教学ppt的研究;第二是多模态教学和学习模型;第三是多模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进行选取和组合。

三、综合英语课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

多模态概念的提出为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构建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包括语言模态在内的多种模态,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完成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高校使用的是杨利民主编、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系列教材。备课时要考虑适合本节课的模态或者模态组合,有意识地将其纳入本课的教学中。每节课开始时,首先要对上节课学习内容及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起到督促作用。

之后的导入环节,可以用当下热门的新闻或者话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也可以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他人经历的事情,总之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 Another School Year-- What For? 时,可以用有一段时间社会热议的大学无用论来引出这篇课文;在学习Say Yes这篇文章时,可以借用网络上流行的男女不同思维方式的图片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资料来引出本篇课文;在学习The Man in the Water时,可以使用热门话题:扶还是不扶?来引出课文。实践证明,这些导入方式借助图片、视频和语言,充分利用了多模态的交流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导入之后,要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单纯的口头传达效果明显不如通过课件中的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组合的效果好。接下来是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既是学习课文的必要部分,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准备,并且由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讲解,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补充。

在具体讲授中,除了传统的字词句和语法点的学习,也应该事先选取好所需的相应媒介及其组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网络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在学习Quick Fix Society时,可以将作者的观点作为话题,组织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学习课文;在学习A Dill Pickle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参与者要对各自角色的性格进行分析,并且可以让学生把女主人公脑海中浮现的几幅画面简单画出来,考察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每节课的最后,设置五分钟左右的疑难解答环节,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和理解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出来,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来给出自己的解答。如果问题较少,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当堂解决问题,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把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老师和同学都来思考,给出自己的理解。下节课上课时,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这就涉及到了课堂构建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作业。这是整个课堂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讲,课下时间的安排才真正决定了自身的积累和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课后作业的布置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课后作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本节课的反思和评价,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对课堂的那些地方不满意,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怎么改进等等;另一方面是上述提到的,思考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三是常规的课后习题和预习工作。课后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次一位同学对本小组的课后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利用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介进行展示。

四、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多地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来获取信息。对综合英语教学来说,这一方面是个挑战,因为人们越来越倾向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多模态交流,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下;但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个机遇,为综合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可以通过构建多模态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2]李戰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师范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ZD201104)、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XJ2013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多模态意义构建 篇4

Metaphors are pervasive in our lives, which are not merely linguistic phenomena, but also cognitive tools for human beings to perceive and conceptualize this world.Andrew Ortony's edited volume Metaphor and Thought[1]and Lakoff and Johnson's monograph Metaphors We Live By[2]were milestone publications in the sense that they marked the switch from research into metaphor as a primarily verbal to a predominantly conceptual phenomenon[3].Clearly,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idea that metaphors are expressed by language, as opposed to the idea that they are necessarily linguistic in nature, it is imperative to demonstrate that, and how, they can occur non-verbally and multimodally, as well as purely verbally.In today's multimodal social context, the rise of metaphor research based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y of multimodal metaphor.Multimodal metaphors are"metaphors whose target and source are each represented exclusively or predominantly in different modes"[3].

Domestically, research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but also yields some results.Zhao[4]presents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 over multimodal studies, covering its origin, development, focus,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as well;Xie[5]employs Forceville's theory to explore the metaphoric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multimodal perspective.Zhang&Zhan[7]shows how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teract in advertisements;Feng (2011) , using Systematic Functional Theory, attempt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s;Pan[8]analyses metaphor and metonymy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ource domains in two political cartoons, and then claims that the choice of the source domain influences the construction or re-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The framework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with its origins in Lakoff&Johnson[2], is one of the central areas of research in the more general fiel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But a more recent framework,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roposed by Fauconnier&Turner seeks to explain much of the same linguistic data, and also to unify the analysis of metaphor with the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other linguistic and conceptual phenomena.

2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ut forward by Gilles Fauconnier, is based on Mental Space Theory, which is introduced in the representative monograph Mental Space by Fauconnier in 1985.Mental spaces are small conceptual packets constructed as we think and talk for purposes of local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10].Then, Fauconnier[11]discussed a general cognitive operation—conceptual blending.In blending, structure from input mental spaces is projected to a separate, "blended"mental space.

According to Fauconnier[11], there are some of the conditions that are satisfied when two Input spaces I1 and I2 are blended:

(1) CROSS-SPACE MAPPING:There is a partial mapping of counterparts between the inputs Input I1 and Input I2, as shown in Figure 1.

(2) GENERIC SPACE:There is a generic space, which maps onto each of the inputs.This generic space reflects some common, usually more abstract,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shared by the inputs and defines the core cross-space mapping between them.

(3) BLEND:The inputs I1 and I2 are partially projected onto a fourth space, the blend.

(4) EMERGENT STRUCTURE:The blend has emergent structure not provided by the inputs.This happens in three (interrelated) ways:composition, completion and elaboration.

3 The Dynamic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Two Political Cartoons

3.1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political cartoon

This cartoon depicts a chess game.Two game players are Obama and an elephant.As we know, a donkey and an elephant are the symbols of the U.S.Democratic and Republican parties (also called"GOP") .So the elephant in the picture must stand for the candidate of GOP.According to the words"OBAMA:END DEPORTATION FOR YOUNG ILLEGALS"on the card held by Obama and"HISPANIC VOTE"on the white chess piece, it must relate to the recent news event that Obama has announced that his administration would not deport certain young people who are in the country illegally, partially fulfilling a campaign promise he made to Latinos in his bid to be president.And simultaneously, judging from the bubble"CHECK", Obama's smile and the elephant's expression of astonishment, we can see that Obama's announcement has put Romney and Republican congressional hopefuls in a bind.

This cartoon involves two input spaces, chess game constitutes an input space (Input I1) , namely, the image space, which includes elements such as chess game, game players, chess board, chess pieces, chess moves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 the news events that 2012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Obama's’s announcement that his administration would not deport certain young people constitute the other input space (Input I2) .This input space mainly includ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merica, candidates, vote, and strategies of election and so on.Input I2provides Input I1 wit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re exist similar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between the two spaces.In this case, a generic space, i.e.competition is constructed.There is a partial mapping of counterparts between the inputs Input I1 and Input I2:chess game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 game players and candidates...Elements in Input I2 are projected outside and mutually mapping with those elements projected by Input I1 like chess game, game players, chess board, chess pieces, chess moves.And also the elements from Input I2 fill in the slots formed by the projected counterparts in Input I1.The elements in the two input spaces are selectively mapped onto the blended space.Accordingly, the blended space comes into being under the restraint of generic space:Candidates in th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take various strategies to gain more vote, which is similar to two game players of chess deploying pieces and moves to win.The grand move was one in a series of steps Obama has taken recently in an effort to galvanize his liberal base, including his public endorsement of marriage equality aimed at gay-rights advocates The emergent structure of this cartoon is that Obama takes the move"end deportation for young illegals"to obtain the"Hispanic vote"and gain an edge over GOP.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paces connect each other by the projection chain and constitute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Figure 4) .

3.2 The analysis of the second political cartoon

This cartoon depicts a green and luxuriant tree in springchanging into a bare one in fall.The left picture shows us a gor-geous spring scenery, with flowers blooming and butterflies danc-ing.The middle picture reflects that the tree leaves all turn yel-low suddenly.The right picture illustrates that almost all leavesfall onto the ground, meantime, the tree trunk and the figure ofAssad fuse.According to the words on the picture"ARABSPRING", "ARAB FALL", "ASSAD REGIME", "DEFECTORS", we can know that this cartoon is related to the news event of theSyrian civil war.

This cartoon involves two input spaces, the change of the tree constitutes an input space (Input I1) , namely, the image space, including elements such as tree trunk, green leaves, turning yellow, fallen leaves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 the news that the crisis in Syria constitute the other input space (Input I2) .This input space mainly includes Assad regime, supporters, getting worse, defectors and so on.There exist similar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between the two spaces.In this case, a generic space, i.e.rise and fall is constructed.There is a partial mapping of counterparts between the input Input I1 and Input I2:tree trunk and Assad regime, green leaves and supporters, getting worse and turning yellow...In the process of blending, the elements in the two input spaces are selectively mapped onto the blended space.Accordingly, the blended space comes into being under the re-straint of generic space (Figure 5) :The rise and fall of Assad regime is like a luxuriant tree turning bare.Based on the recent news report that several senior Syrian officials have defected to the opposition movement in protest of the government's tenmonth crackdown on peaceful protests that have claimed thousands of liv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blended space runs according to its own logic and then generates the emergent structure after composition, completion and elaboration.The emergent structure of this cartoon is that Arab spring has gone, and facing more and more defectors, Assad is undergoing his governing crisis.

4 Conclusion

Conceptual blending constructs meaning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several mental spaces, which reveals the cognitive opera-tion of human thinking activities.From the above analysis, it canbe seen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construction ofmultimodal metaphors is not an one-way operation from sourcedomain to target domain but a multidirectional, dynamic construc-tion.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an explain the dynamic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detailedly, providing anew perspectiv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摘要:近十多年来, 国外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在Forceville等学者的推动下蓬勃发展, 而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以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 文章探析两幅政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概念整合理论对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具有较好的阐释力, 为多模态隐喻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概念整合,多模态隐喻,政治漫画,意义构建

参考文献

[1]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Forceville C.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 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C]//Kristiansen G, Achard M, Driven R, et al.Cognitive Linguistic:Current Applica 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Berlin/New York:Mouton do Gruyter, 2006:379-402.

[4]赵秀凤.概念隐喻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 ille&Urios-Aparis《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 2011 (1) .

[5]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 2011 (5) :49-52.

[6]张辉, 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 2011 (1) :16-23.

[7]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 2011 (1) :24-29.

[8]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 2011 (1) :11-15.

[9]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M].New York: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 1985/1994.

[10]Fauconnier G, Turner M.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C]//In Adele Goldberg.Conceptual Structure, Dis course and Languag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 1996:113-129.

多模态意义构建 篇5

【关键词】多模态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教学模式

一、多模态交际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人们所开展的交际行为涉及到表情、姿势、语气、音调及体态等多种内容,在这些非语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话语意义,这就表明语言沟通并非单模态行为。基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非语言因素起到辅助语言行为、语境因素的作用,事实上,人类的言语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从来都是多模态的。所谓的模态指的是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气味等多种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其所凭借或倚重的交流手段或设备,如纸张、网络等即媒体。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多模态教学可以说是衔接语言的学习语境与目的语的真实语境之间的桥梁,其必然成为语言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但事实却是,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多模态现象虽然一直存在却未被充分注意。如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听觉模态占据了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位置,其他模态被完全排斥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之外。首先,人为地设置了一个不同于信息输入过程中的真实的多模态情境,有违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在片面强调某一单一模态的语言教学环境中,语言学习者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以现有多模态理论为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多模态因素,并对其相互关系以及其在听力教学中的合理配置方式进行讨论,以期实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多模态模拟语境的建立,有效地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大学英语听力水平。

二、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将听觉教学作为主导。由“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这几个关键字可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听觉模态是必然涉及到的模态形式。在构建多模态的教学形式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始终把握听觉模态的主体地位,决不能舍本逐末,其他模态的选取都要以听力训练中的听觉为中心,并且还要注意其他模态的选取是否对听力理解起到促進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图片、音视频混合使用的三维视觉模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视觉信息量要控制在听觉信息量之下,以防止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下产生学习偏离。另外,教师除了选择适当的多模态信息传输渠道为学生传递信息,还应该在学习之后对学习效果给予指导,给出必要的言语评价以及反馈信息,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模态表达方式。

2.强化触觉和视觉等其它模态教学。研究显示多模态教学中图像和语言的互动会创造出强大的附加意义。图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其直观性,它能够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引入视觉模态对于强化学生学习听力的印象,以及辅助学生的理解有着不可估量的优势。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对于重点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字体颜色或者是文字显示方式不同来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在听力训练中配以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提前大致的了解听力内容,加深理解。至于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等其他模态虽然没有听觉和视觉在听力学习中的影响力大,但是在教学中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多模态变换使用不仅为学生的感官带来崭新的体验,同时还可以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增加学生听力训练的参与积极性。

3.对文化模态进行构建。语言文化的特殊性造就了文化模态是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中不容小视的重要属性。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大学生无法理解英语学习时对文化意义以及文化特征。因而,教师在教授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要注重构建学生学习语言的文化语境,并且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学习语言的文化模态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过程中如果将文化情境添加到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展现给学生真实的多模态情境,使学生充分了解当下的文化模态。其次还要给学生真实的多模态环境体验,使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加深文化模态的学习。

三、结语

多模态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不但可以将目前被动的英语听力教学得以改变,还可以构建符合听力活动中认知的形式,使知识体系得以在多种感官交互作用下进行内化,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新时代教育下的大学教师,教学理念应当更加创新并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基础点,提升自身多模态英语教学能力,提高多模态英语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多模态教学情境下更多的语言运用,提升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季舒鸿,刘利.论互动模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5(01).

[2]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4):5.

[3]李欣,李梅颖,王佳子.多模态自主听力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9):115-129.

作者简介:

曾巧玲(1985.10-),女,汉族,湖南邵东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谈判多模态互动意义解读 篇6

一、多模态语篇

(一)多模态及多模态语篇

多模态是在交流活动中使用不同符号模态的一种混合体。多模态语篇是指人们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现象。朱永生提到识别多模态语篇的两个判断标准:看涉及模态种类的多少[1]。模态就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人类通过感官与外界互动,用单个感官进行的互动叫单模态,涉及多个感官的叫多模态。其次,判断多模态语篇还要看涉及符号系统的多少,这些符号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音乐、颜色等。

(二)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语篇分析是通过研究各种模态对意义表达和形成的作用,以揭示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协作与互补性。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根源是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2]。Halliday认为符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三大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组篇三大意义。Kress和van Leeuwen对照功能语法中的元功能思想[3],提出各种模态都履行“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的功能。其中,互动意义包括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通过对符号各子系统间关系的考查,话语分析者能够比较全面地描述并把握语篇参与者间复杂微妙的人际意义[2]。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关注交际过程中人们如何选择并组织语言符号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并与听话人建立并保持交际关系,影响对方行为的。在多模态语篇分析中,互动意义将研究的范围扩大,我们需要关注文字成分和其他符号之间的人际互补和语气及其呈现方式[5]。

目前,从语言的元功能意义出发,关于对模态间互动产生的人际意义的研究,大多限于对图像与文字符号协同产生意义的静态研究[2]。人类交际是一个多模态化的过程,除了语言、图觉,还有声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模式,那么这些模式间是如何协同实现人际意义的?本文将以商务谈判培训教材中的具体语料为例,从构成互动意义的三要素———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出发,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模态的使用及其协同关系展开分析,从而实现对国际商务谈判中多模态互动意义的解读。

二、国际商务谈判多模态互动意义解读

(一)接触

接触是指参与者通过目光的指向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接触关系,包括提供和索取两种基本作用。在语言模态中,语言的人际功能主要是指人们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主要通过语气、情态等语言手段实现。根据Halliday的观点,疑问(Interrogative)起到索取信息的功能;陈述(Indicative)是关于提供信息的功能;感叹(Exclamative)是表达感慨和叹息的相应结构;祈使(Imperative)起到表达命令、要求的功能。这四种语气意义分别由四种句型体现出来: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在谈判中,一般情况下,陈述句表达陈述语气,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疑问句表达疑问语气,希望获得信息;祈使句表达建议、邀请或命令等语气,敦促采取行动。

例1:A:Before we enter into that subject, I wish to request some clarification on a minor point.Do you mind if we take a minute? (索取)

B:No, not at all.(给予)[7]

例1中,谈判者A通过疑问句的使用向对方索取信息,希望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从而在谈判开始阶段掌握主动权。该对话表明,语气系统与英语商务语篇的“索取”和“给予”作用密切相关。

在非语言模态中,谈判者之间的目光接触与交流也有助于谈判的顺利推进。在例1中,伴随着语言的表达,谈判者A同时微笑地注视他的对手,一方面是表示尊重,另一方面更坚定表达出己方的意愿,需要对方给予重视并给出肯定的答复。谈判者B在作出回应的同时,也会和A有眼神的交流接触,这样才能表明B对A的提议确实很感兴趣,愿意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

(二)社会距离

社会规则决定我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距离。社会距离可以揭示出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亲近的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亲近的距离约为0—18英寸,是谈判个体间的最小间隔,只有为了礼节需要,如拥抱才能用,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从而影响谈判氛围;个人交往或社会距离为18英寸—4英尺,谈判双方人员进行亲切握手可采用这个距离;公共距离距离约12英尺以上,由于这个距离较大,减少了说者和听者用有声语言沟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建议在商务谈判中使用。个人距离的使用可以制造出亲密的气氛,而社会距离表达的是一种陌生的关系。在非语言层面上,在谈判过程中,为了保证谈判双方信息交流通畅,有必要选定合适的社会距离。在语言层面上,措辞应该尽量消除彼此的距离,从而在对方心里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减少双方的陌生感。

例2:A:Let us say we have agreed on item X, and to leave item Y as an open issue for now.

B:......[7]

在例2中,谈判者A通过提出双方已达成共识的问题,缩短了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这样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也为后面其他条款的谈判埋下伏笔,从而使谈判双方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态度

态度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所投入的主观情感或客观态度。主观态度表现为卷入、远离和观察者、参与者权势和平等,而客观态度体现为行动导向和知识导向。在语言表达的层面上,从整体上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或态度等评价意义,商务谈判应该尽量表现出“协助”而不是“对立”。因此,在语言媒介的使用中,应该注意语言措辞,让对方觉得谈判时双方合力解决问题,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例3:A:Let us put our heads together to try to find out whether we can modify your plan to meet both of our objectives.

B:If we work together, I am sure we can find a solution to satisfy both of us.[7]

在例3中,当需要对方变更提案时,用第一人称“I”,会显得说话语气生硬,主观上处于远离的观察者的位置;但是换成“we”的话,说话人表现出一种愿意卷入共同处理事件的态度,从而避免了对立。

在非语言表达层面上,当谈判对方对谈话内容持中立态度时,往往会做出抬头的动作,在行动上表达出一种观察者的意愿。通常随着谈话的继续,抬头的姿势会一直保持,只是偶尔轻轻点头,行动上表达出一种参与者权势和平等的意愿。如果对方把头部高高昂起,同时下巴向外突出,那就显示出强势、无畏或者傲慢的态度,则表达出一种不愿卷入的意愿。例3中,谈判者B在倾听A陈述的同时,轻轻点头,那么在A看来对方至少是处在观察者的角度,但是通过对B话语的理解,A不难看出B由观察者转换成参与者的角色,从而增强双方积极参与谈判达成共赢的决心。

与其他多模态语篇模式一样,商务英语谈判语篇也是由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多种符号系统构成,各种符号系统相互协同共同实现意义的表达与交流。本文从Kress和van Leeuwen的系统统功能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出发,对商务英语谈判语篇的互动意义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多模态语篇分析法在商务英语谈判语篇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在商务英语谈判中要充分发挥人际功能的作用,谈判者需要清楚对方使用的各种语言及非语言符号表达出的信息,并作出恰当的回应,以实现对商务谈判中多模态互动意义的解读,从而增加谈判成功的可能性,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

[2][4][6]张佐成, 陈瑜敏.多模态话语分析三大理论方法述评[J].中国英语教育, 2011, (1) .

[3]Kress, 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 [M].London:Routle-dge, 2006:41-43.

[5]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 2009, (4) .

多模态意义构建 篇7

一、电影《归来》

电影《归来》是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动人爱情的文艺大片, 讲述的是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多年未见, 在文革期间陆焉识的归来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带来了巨大压力, 她阻止母亲与父亲的相见, 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爱, 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的故事。能够唤起观者对亲情和爱情的思考和沉淀, 也唤起对父辈爱情的思考, 以及对当前社会的思考。

二、电影海报《归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电影海报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引起观众对影片的观看欲望, 其次是实现对电影的消费, 最后是传播民族文化。因此, 电影海报想要实现其这些目的必须通过鲜明突出的主题, 简洁明快的造型, 对比强烈的人物等艺术形式的视觉语言冲击, 才能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归来》电影海报运用了图像、文字和颜色等多种模态, 构成了一个多模态语篇, 笔者认为《归来》电影海报有着深刻的多模态意义, 不仅体现在对人物的面部神情的刻画上还有海报背景再现上, 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 值得笔者思考探究。本文试图用视觉语法的三大意义来分析该电影海报的多种模态意义, 以探讨该电影海报的意义内涵和成功之处。

《归来》电影海报

1.海报的再现意义。

Kress &van Leeuwen指出图像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种模式。在《归来》电影海报语篇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 从整个画面来看陈道明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和巩俐所饰演的女主人公被较大地放置在海报上, 则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从人物三者之间眼神的矢量构图看出, 他们之间相互传达着不一样的情感, 但是又很难想象出海报中人物到底遭受什么让他们这般伤心、失落、愤恨, 他们期盼、凝望、愤恨的眼神足以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 则暗示这是一次充满艰辛和饱经风霜的归来。海报中整个色调以灰黑为基调, 干净简洁的背景, 海报的构图设计很好地反映出了归家的主题内涵, 成功地唤起了观众一睹影片的兴趣。

2.海报的互动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指出互动意义是由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图像的制作者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互动行为所体现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接触、态度和情态。

1. 接触。接触即海报人物和观看者之间起来的一种想象人际意义关系。Kress & van Leeuwen把这种图像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两大类。由此分析, 画面中的女主角与观看者有着直接的目光的接触, 说明她是在向观者索取情感上的共鸣, 而另一位女主角和男主角虽然没有直接目光的接触, 他们的眼里透露的期望和艰辛, 男主人公深情凝望着女主人公, 女主人公眼里流露出的纠结和绝望, 以及女儿眼里所透出的恨意, 让观者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诉求, 体会到这归来的坎坷和不易。

2. 态度。态度就是表达对海报人物所持的态度, 主要通过视角来体现。依此来看, 观者好似自己身处到这风霜雨雪中一样, 仿佛体会到男女主人公在归来的途中所遭受的风霜雨雪也就是坎坷和艰辛, 进一步想要去了解是到底什么坎坷和艰辛, 不禁对人物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深得体会海报人物的情感诉求, 尤其三位人物的面部神情所传达的情感意境。

3. 情态。情态亦是海报中色彩、色调、深度的使用程度。《归来》电影海报中用到的红色和白色, 色彩的鲜明对比很快将读者带入归来的场景中, 向观看者最大程度地展现这一归来的艰辛场景, 以及可以推断出爱情和亲情来之不易。海报中人物均以素颜出现, 和电影的文革背景构成一致, 观者易于被影片这种平实的表达方式和久违的感觉所震撼并感动。

3. 海报的构图意义。

Kress & van Leeuwen提出在视觉语法中的构图意义有三大方面: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

1. 信息值。信息值涉及各种元素在海报构图中的放置。在这张电影海报中, 人物的面部特写和一句电影主词 (生离死别, 旷世之恋) 位于海报上方, 虽然属于理想的信息, 但是它给观众提供的信息值让人感觉真实, 爱情及亲情的冲突和焦虑显示其中, 海报上方写着“生离死别, 旷世绝恋”传达的是电影不仅仅是讲述出的浓浓的爱情还有亲情。左下方是导演名字, 张艺谋导演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这也对电影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海报的最底端的文字主要涉及的是该影片的导演、制作人和制片商, 此为真实信息。

2. 取景。取景是海报中各元素的割断或连接的程度。在电影海报中, 主体图像时位于上方三个主人公, 但是下方是一望无垠的茫茫雪原上, 一条铺满雪花的黑色路途, 绵延至看不见的远方, 天边飞翔着一群大雁, 两人相互搀扶着行走在路上, 似乎是朝着回家的方向, 背影写满落寞和坚定, 这个背景和归来的主题很好的构成一个多模态语篇, 让观者不由得想象电影的情节, 把观者的注意力很好的吸引到了对海报和电影的关注。

3. 显著性。显著性指各种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不同显现程度。在电影海报《归来》中, 首先, “归来COMING HOME”这个大大的标题就很显著, 居中且醒目。其次, 女主人公色彩突出的红色围巾一下把我们注意力吸引到她身上, 她伤心和失落的眼睛令我们遐想, 以及突出的“归来”两字让观看者体会到电影的主题精神, 人物的面部神情让观者体会到剧中人物眼神所表达出来的期盼、凝望、悲苦、愤恨, 给读者很大的心灵冲击, 吸引了观者的关注。

三、结语

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的三大意义为理论框架, 深入分析了电影海报《归来》的多模态意义。图像生动富有感情突出主题, 文字阐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每种意义表达方式都有其隐含意义, 它们共同烘托了电影的主题, 成功地唤起了观众观看此部电影的兴趣。正是由于这些符号的相互作用, 才使得电影海报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让有限空间, 隐藏无限意味。

参考文献

[1]程春松.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读.电影文学[J]2008.15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J]2007.1

[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外语研究[J]2003.5

[4]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2007.6

[5]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M]2009

[6]王天翔.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J]2012.5

[7]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外语学刊[J]2007.5

[8]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Arnold, 1978.

[9]Kress, G.&T.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C].London:Arnold, 2001.

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多模态意义建构 篇8

20世纪90年代中期,Kress&Van Leeuwen在《图形阅读》(Reading Images,1996)中首先提出了系统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我国对多模态话语分析也有广泛的研究,李战子,胡壮麟,朱永生等人从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多模态构建,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阶段,多模态分析已经被运用到各种语言语篇的分析,并被扩展到语言以外的符号资源。

1 理论背景

1.1 多模态及多模态语篇的定义

模态(modality)指的是符号形态,多模态语篇是多种符号资源整合的结果。多模态语篇可分为静态多模态语篇和动态多模态语篇。前者通常只涉及一种感觉器官,后者可能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涉及视觉模态,包括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系统,内含字体、字体大小和字体颜色等符号变体,因此,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属于多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

1.2 理论基础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Kress&van Leeuwen创建了以“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互动意义(interpersonal meaning)”和“构成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方法。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就是把由这些不同模态所体现的三种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他们如何共同协作,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语篇或交际事件。

2 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多模态意义建构

2.1 再现意义

Kress&van Leeuwen将再现意义分成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大类。叙事再现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体现的,具体可以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三个方面;概念再现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他们的属性、类别和特征等来体现的。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中没有矢量(vector)所以属于概念再现。在海报中,广州亚运会的会徽被放在顶部的中央位置,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会徽左右由八个汉字包围——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体现了广州亚运会的理念。中间位置是亚运会的比赛项目的图像,依次从左下方至右下方呈拱形展开。海报下方是有不同手势的人群,与亚运会项目图像相映衬,进一步阐述了亚运会的宗旨:弘扬奥林匹克和亚运精神,促进亚洲各国(地区)的团结、友谊和交流,致力于构建和谐亚洲。

2.2 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由四个要素组成: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这四个要素都分别影响图像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探讨情态要素。图像分析中的情态指的是“某种图画表达手段(色彩、再现的细节、深度、色调等)使用的程度”,可以分成高、中、低三类,标志有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和色彩调谐度。

根据Kress&van Leeuwen的分类标准,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应属于高感官情态。首先,从色彩饱和度来看,该图像使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背景由红、黄、蓝、绿、紫这五种基本颜色和与其颜色接近的其他五种亮丽颜色构成,整个背景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因而具有高情态。其次,从色彩区分度来看,该海报的色彩区分度很大,画面构成丰富多彩,十种明亮的背景色彩与平淡的运动项目图像以及下方白色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黑色的文字与彩色的条纹对比突出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获得了最佳效果。再次,从色彩谐调度来看,图像中各种颜色的搭配很协调,此外不同的颜色也传递着不同的意义,如:红色表示热情、兴奋、刺激;黄色表示明朗、希望、发展;蓝色代表沉静、幽远,令人感到开阔、博大、深远、宁静;绿色代表平静、舒适;紫色使人有愉快之感。这些颜色再次立体地显示了广州亚运会的理念,也传递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

2.3 构成意义

构成意义包括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任何特定的元素在整体中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或者图片页面空间的上方还是下方。如果某些因素被置于上方,而其它因素被置于下方,那么置于上方的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是“真实的”。本文主要讨论信息值。

本宣传海报中,亚运会会徽和八个大字在图片的上方,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八个字概括了亚运会的理念,运动员和观众都饱含激情参加或观看亚运会,以中国社会所追求的和谐氛围完美地举办亚运会。所以这部分的信息是最重要、最显著的。而下方的人群是特定的信息,不同人有不同的姿势,是具体真实的信息。

3 结语

在本文的宣传海报中,文字和图像完成了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建构。两者的协调组合使宣传海报传递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纯文字或纯图像所表达的意义。宣传海报中的文字和图像组合起来表达了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两者缺一不可。

摘要: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为理论支撑,分析广州亚运会宣传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再现、互动、构成三大意义的建构和体现。

关键词:多模态,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成意义

参考文献

[1]韦红琴.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6).

[2]Kress,G.&Leeuwen,Theo Va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3.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London:Arnold,1978.

[4]Kress,G.&Leeuwen,T.V.Reading Images[M].Burwood:Brown Prior And-erson,1996.

[5]李战子.多模式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多模态意义构建 篇9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并将其三大元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延伸到除语言外的其他符号, 认为语言及其他各种符号既具相对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性。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为参照, Kress和van Leeuwen打破语言分析和图像分析的界限, 将功能语法拓展到包括视觉模态的多模态语篇, 从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三个方面, 尝试用一种对语言和图像都适用的语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1]。

在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形成的基础下, van Leeuwen (1999) 撰写了Speech, Sound, Music《言语声响音乐》对话语、声音、音乐进行多模态阐述, 他认为在听觉环境中, 一样可以通过声音的力度强弱, 前景、中景、后景音和曲式类型等方面体现视觉环境中诸如社会关系、角度关系和情态问题等[2], 这表明, 听觉意义同样具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

在之后的研究和不断发展中, O’Halloran (2004) 将听觉模态通过音量、语调、节奏、音乐主题、声音角度等元素同样按照三个功能划分开来, 并与视觉图像融合, 构建出一套电影分析模式[3], 为今后更深入的分析多模态话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理论框架。

从模态整合意义上考虑, Kress认为, 不同符号的整合共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空间构成规范, 即所有元素都共同存在于同一空间的内容, 如图画、平面广告等;二是时间构成规范, 即随着时间展现的内容, 如讲演、音乐等。而某些类型的多模态语篇两者都应用, 如动态视频、电视节目、电影等。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势必将呈现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一是提高复杂程度, 从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二是进一步关注各模态间的相互作用[4]。

2 我国多模态话语动态意义整合的研究概述

李战子于2003年首次将多模态分析理论引入我国, 率先开展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开启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但相对于国外而言, 我国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起步还较晚, 笔者在CNKI全文数据库上以“多模态话语”为主题词进行搜索, 发现该领域的论文研究集中在2007年以后, 截至2013年, 笔者共搜索到575篇论文, 且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

在我国早期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者中,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胡壮麟 (2007) 、朱永生 (2007) , 前者通过对Halliday“语言是社会符号”的理论, 讨论了多模态和多媒体的区别并对一些具体问题作出了论述;后者论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探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进入2010年以后, 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 据笔者搜索发现, 有近93%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期间涌现, 研究范围也涉及到了更宽广的领域, 动态语篇 (如三维的空间, 四维的电影、视频等) 由于其模态解析的复杂性引起了研究者更多的兴趣, 共有56篇论文发表。这表明, 我国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正在从比较简单的静态研究向三维和四维扩展。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以视觉模态研究为主, 听觉模态研究为辅的工作上来, 其中以外语教学实践和动态语篇的分析为两大主要研究方向。

2.1 外语教学研究概述

在外语教学实践方面, 张琳 (2010) 提出了如何通过协调多模态之间的关系来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发展;刘芹, 潘鸣威 (2010) 更是理论联系实际, 尝试开展了理工科口语多模态语料库的构建工作, 将话语分析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 具有开创意义;张德禄 (2010, 2012) 在进一步深化了各模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两个教学案例, 探讨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各种模态是如何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他认为, 教学过程主要是运用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前者主要为老师讲 (老师发声的响亮度、调的高低、语调、节奏、重读等) 、学生听, 除此还表现在阅读PPT上的内容和动画发出的声音等;而后者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 如学生要看黑板, 看PPT上的文字、画面、动画和老师的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同学的活动等[5]。在此基础上, 黄芳, 刘芹 (2012) 通过对多模态影视英语教学进行实践探索, 揭示影视英语作为多模态语篇, 由于文字、图像、声音、动作和颜色等符号的相互作用, 可共同实现要表达的现实交际意义, 并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王春辉 (2013) 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入手,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多种模态教学的优势, 得出结论:各个模态的良好互动会产生一个大于各个模态之和的意义, 英语教学只有通过多种模态的协作尤其是听觉和视觉才能取得最佳的授课效果, 避免出现影响教学的低效和排斥的现象。

2.2 动态语篇研究

在研究动态语篇方面, 李妙晴 (2009) 率先运用了O’Halloran的电影分析模式,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 探讨了其对于大型广场表演的应用性。她指出, 大型广场表演结合科技手段、人物造型、表演, 以视觉模态为主, 声觉模态, 动作模态、文字等模态为辅, 既能够体现其既定的仪式功能, 又能折射出独特的和谐文化[6]。洪岗, 张振 (2010) 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的视频声音和截取的图片进行意义构成的分析, 说明图像和声音在多模态语篇意义构建中的作用。苑林琳 (2010) 首先对电影语篇《乱世佳人》进行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随后从听觉上即配乐上阐明它在表达电影语篇意义中的作用以及听觉和视觉的关系。在具体表现方面, 她选取了电影中的三个片段, 分析了文字+图像, 图像+音乐, 文字+图像+音乐这三种整合方式, 虽然形式新颖, 但去并未从声音或音乐的本质来进行深入研究。张德禄、袁艳艳 (2011) 以电视天气预报多模态话语为例, 探讨了动态多模态话语之间的配合及协同的基本原则;亓玉杰 (2011) 则通过对情景喜剧中态度的多模态分析, 尝试了非语言因素如表情、手势、声音特征等在电影语篇中是如何共同作用构建态度意义的。她的突出贡献在于首次运用了对声音特征 (如音调水平和音调范围等) 的具体数值分析来表现说话人的情绪和态度, 这说明听觉特征和视觉特征一样可以在意义构建和语篇衔接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周媛 (2012, 2013) 在对电影预告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率先将声音模态的研究可视化, 并利用视频处理软件直观分析视听模态的整合意义。

3 发展之反思

通过以上对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动态意义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已经对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由此发展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在了多方领域, 然而, 在动态意义整合方面, 现阶段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Kress和van Leeuwen构建的“视觉语法”是十几年前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 其适用对象多集中在静态语篇的分析, 如今多模态话语分析还涉及很多其他模态, 如听觉模态, 可是相对“视觉语法”来说, “听觉语法”的理论构建明显薄弱, 我国对于“听觉语法”的理论研究仅停留在李妙晴 (2010) 对van Leeuwen的《言语声响音乐》进行的概述评介, 缺少理论独创性。这些理论上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多模态话语动态意义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让人们的交流能够通过多种模态、媒介进行, 不再局限于语言。同样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未来发展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保障。比如, 对音频、视频的分析, 如果通过精确的技术软件进行细化分析, 势必能降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要做到这一点, 加大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要对动态电影等语篇进行分析, 可以同电影学进行合作。对图像、声音的分析, 也可以同艺术学进行配合等。将来, 如果多模态分析要扩展到诸如触觉、味觉等模态的分析, 更是少不了其他学科的支持[7]。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话语分析界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语篇分析方法——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它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互联网络广泛使用的大环境下产生的。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一的文本, 取而代之的是包含了多种模态例如图像、视频、音频、三维立体动画等的复杂形态, 体现了交际的动态性。此篇综述希望从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中动态意义构建的研究现状中找出规律与不足, 为今后进一步的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构想。

关键词:多模态,动态意义,现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Kress G, 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1996.

[2]Van Leeuwen T.Speech, Sound, Music[M].London:Macmillan, 1999.

[3]O’Halloran.Visual Semiosis in Film[A]//O Halloran K.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Continuum, 2004.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 2010 (2) .

[6]李妙晴.2008背景奥运会开幕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艺术评论, 2009 (3) .

高校综合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的科技不断涌现, 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介或者媒介组合来获取信息, 多模态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普遍。传统的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重点过度集中在了语言模态上, 而忽视了其他模态, 这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 高校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上世纪末, 欧美国家的研究者开始提出多模态的概念, 并逐渐将其引入语言教学中, 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国内多模态研究起步较晚, 从本世纪开始, 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国内多模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课堂教学ppt的研究;第二是多模态教学和学习模型;第三是多模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进行选取和组合。

三、综合英语课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

多模态概念的提出为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构建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包括语言模态在内的多种模态, 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完成学习, 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高校使用的是杨利民主编、外研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 (第二版) 》系列教材。备课时要考虑适合本节课的模态或者模态组合, 有意识地将其纳入本课的教学中。每节课开始时, 首先要对上节课学习内容及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起到督促作用。

之后的导入环节, 可以用当下热门的新闻或者话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也可以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他人经历的事情, 总之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Another School Year-- What For? 时, 可以用有一段时间社会热议的大学无用论来引出这篇课文;在学习Say Yes这篇文章时, 可以借用网络上流行的男女不同思维方式的图片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资料来引出本篇课文;在学习The Man in the Water时, 可以使用热门话题:扶还是不扶?来引出课文。实践证明, 这些导入方式借助图片、视频和语言, 充分利用了多模态的交流方式, 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导入之后, 要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单纯的口头传达效果明显不如通过课件中的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组合的效果好。接下来是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这既是学习课文的必要部分, 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准备, 并且由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讲解, 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补充。

在具体讲授中, 除了传统的字词句和语法点的学习, 也应该事先选取好所需的相应媒介及其组合,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网络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 以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 在学习Quick Fix Society时, 可以将作者的观点作为话题, 组织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学习课文;在学习A Dill Pickle时, 可以进行角色扮演, 参与者要对各自角色的性格进行分析, 并且可以让学生把女主人公脑海中浮现的几幅画面简单画出来, 考察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每节课的最后, 设置五分钟左右的疑难解答环节, 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和理解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出来, 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来给出自己的解答。如果问题较少, 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当堂解决问题, 如果时间不够, 可以把问题一一记录下来, 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老师和同学都来思考, 给出自己的理解。下节课上课时, 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这就涉及到了课堂构建的最后一个环节, 课后作业。这是整个课堂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讲, 课下时间的安排才真正决定了自身的积累和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 课后作业的布置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课后作业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本节课的反思和评价, 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想, 对课堂的那些地方不满意, 如果你是教师, 你会怎么改进等等;另一方面是上述提到的, 思考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三是常规的课后习题和预习工作。课后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次一位同学对本小组的课后作业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利用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介进行展示。

四、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更多地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来获取信息。对综合英语教学来说, 这一方面是个挑战, 因为人们越来越倾向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多模态交流, 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导致学生学习被动, 学习效率低下;但另一方面来说, 这也是一个机遇, 为综合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可以通过构建多模态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多模态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末的欧美国家, 国内对于多模态的研究起步较晚, 本世纪以来逐渐有了一些和多模态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 有必要从多模态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教学, 构建综合英语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 以此来避免传统课堂的一些弊端。

关键词:多模态,综合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

上一篇:商务办公园区下一篇:企业局域网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