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胃肠功能

2024-05-06

术后胃肠功能(精选十篇)

术后胃肠功能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病人137例,其中,男79例,女58例;年龄33岁~72岁(48.7岁±9.5岁)。病例纳入标准:所有病人均行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确诊;均行全身麻醉,且术式为开腹手术。病例排除标准: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者,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术后出现大出血、吻合口水肿及瘘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49.5岁±10.1岁;行胃癌根治术26例,肠癌根治术45例。对照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48.4岁±9.2岁;行胃癌根治术23例,肠癌根治术43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术式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为避免两组病人术后干预措施相互影响,观察组病人术后均进入1号、2号病房,对照组病人术后均进入3号、4号病房,两组病人术后病房装备等硬件条件均相同。对照组病人于术前24h对病人及陪护家属进行常规护理宣教,告知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对病人及家属存在的疑虑及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术后采取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常规护理措施,给予病人禁食、补液、止血、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病人则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治疗:①术前干预措施:护理人员术前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对相关注意事项及医学知识进行宣教,并告知病人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病人进行术前心理疏导,缓解术前紧张、焦虑情绪。②术后护理要点:术后加强与病人进行沟通,及时解答病人疑虑,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缓解病人焦虑情绪,病人拔除胃管后,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让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③术后四肢主动运动措施:于术后6h开始让病人在床上主动进行翻身、四肢运动及缓慢深呼吸,监督病人每3h~4h进行1次;于病人术后不能下床运动期间进行特殊功能锻炼,包括上肢:双上肢及十指同时握拳、伸直,屈腕、转腕;下肢:双十趾并拢、伸直,屈踝、转踝,伸膝、屈膝;要求:每个动作反复进行4次,动作要慢,力度要尽量大,注意力要集中,每天3次~5次;④穴位治疗措施:病人于术后第1天开始将100mg维生素B1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每天1次,同时利用穴位电疗仪对足三里穴、内庭、内关、合谷等穴位进行电疗,每天2次,用至病人排气为止。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手术一般情况,记录两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出院时对护理过程满意度,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值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护理过程满意度

观察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而病人对护理过程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腹痛、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腹胀及胃肠道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3 讨论

胃肠肿瘤根治术作为创伤比较大的手术,术中操作及全身麻醉药物作用,均会对病人胃肠道功能产生影响,使病人术后胃肠蠕动被抑制,出现术后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恢复[3],但如果病人术后胃肠蠕动被长时间抑制,则会增加腹胀的发生,不仅导致病人不适,影响切口愈合,而且会增加腹腔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风险[4],不利于病人预后,亦有研究指出,若胃肠手术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前,则可实现提前进食,有利于病人早期营养供应,可促进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治疗措施有助于病人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分析原因,术后6h开始便让病人在床上主动进行翻身、四肢运动及缓慢深呼吸,这些早期主动运动有助于机体血液循环,加速手术过程中机体产生的应激、炎性因子的代谢[6],而呼吸运动则有助于膈肌上下运动从而带动腹肌运动,可起到按摩胃肠道的作用,而四肢的特殊功能训练,尤其是下肢的运动,则可增加腹肌及内脏的运动,从而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7],同时,维生素B1注射双侧足三里穴位,电疗不同穴位,则不仅可促进血液循环,而且人体足部存在与腹腔脏器一致的反射区[8],对足部穴位的刺激按摩可实现对内部脏器的刺激,从而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而病人对护理过程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观察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尽早恢复及术前、术后注重对病人心理干预有关,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可促进病人术后康复,从而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费用,加之,对病人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从而增加了病人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腹胀及胃肠道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观察组病人术后对穴位进行电疗,而足三里穴、内庭穴、合谷穴则可辨证治疗腹胀、胃痛、呕吐、便秘、腹泻等胃肠症状,内关穴则可调节胃液分泌及胃肠蠕动[9],同时,对穴位针灸可对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进行调节,也有助于胃肠功能的调节,从而减少了腹胀及胃肠道总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联合穴位治疗应用于胃肠肿瘤根治术病人,有助于病人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腹胀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术后经济负担,提高病人对护理过程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邢加迪,杨宏,陈蕾,等.全结肠系膜切除应用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3):268-271.

[2]王紫英,刘巧凤.中药穴位贴敷干预胃肠道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59-160.

[3]吴日英,黄英隆,黄静芳,等.护理干预对胃肠肿瘤术后病人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781-2783.

[4]林雪梅,全小明,庞秀霏,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根治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2B):543-546.

[5]黄国连,许小青,李小兰.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7):142-143.

[6]倪剑武,谷志飞,胡一迪,等.时钟节律对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327-330.

[7]李修英,潘雨利,邵立平,等.早期运动护理在结肠癌根治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7):3464-3466.

[8]陈改平,杨郁文,汪永坚,等.足部穴位艾灸对妇科全身麻醉病人术后寒战和足温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0):1236-1238.

放射科数字胃肠机功能介绍 篇2

我院2014年8月引进的岛津数字胃肠机,属于一机多能的X线机,在同类产品中位居前列,它除了具有数字胃肠机所有功能外,还具有DR平板探测器X线摄影的所有功能,真正属于一机多用的数字化X线机。具体能做如下检查:

1、胃肠道造影检查

各种气钡双对比造影,特别是小肠方面具有其他检查设备无可比拟的优势;

2、特殊检查(可用于放射科的所有特殊造影检查)如胆道造影、“T管造影”、ERCP、子宫输卵管造影、泌尿系造影、瘘管、窦道造影等;

3、四肢静脉造影及简单的介入手术。

4、透视下定位和取异物;

术后胃肠功能 篇3

【关键词】结直肠癌;枳术丸汤剂;针刺疗法;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00-03

Effect of Zhizhuwa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herapy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

HAN Yuanfeng1SUN Ying2YE Zhihong1

1.the Shenzhen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zhen 518000,China;

2.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Zhizhuwa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herapy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Methods 56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colorectal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2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ostoperative routi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began on the first day after operation, through gastric tube driped Zhizhuwan Decoction,at the same time ,acupunctured Zusanli,Sanyinjiao,Gongsun,Neiguan and Zhongwan.Observe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of bowel sounds, the first exhaust time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and detailed records of adverse reactions etc.Results The recovery time of bowel sounds, the first exhaust time and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ere 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ild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8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is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P<0.05).All adverse reactions with observation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the symptoms disappeared.Conclusion Zhizhuwa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promote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after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distension, abdominal pain, nausea, vomiting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Keywords:Colorectal cancer;Zhizhuwan decoction;Acupuncture therapy;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4位,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5位,并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现阶段,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并结合相应辅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2]。由于麻醉、术中操作牵拉胃肠等原因术后常出现胃肠功能抑制和紊乱,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和张力降低,甚至消失,表现为肠鸣音消失,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因此缩短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且对减少患者术后痛苦及不良发应有重要意义[3]。笔者以枳术丸汤剂口服联合针刺疗法,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颇具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肛肠外科2013年4月到2015年12月结直肠癌术后住院患者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27~62岁;结肠癌30例,直肠癌26例;行Miles术式22例,Dixon术式34例;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加静吸复合麻醉,全部病例均常规留置胃管、腹腔引流管和尿管。将患者按随机数据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4]中结直肠癌诊断标准:便频、腹泻或便秘并伴有腹部隐痛等肠道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的改变,或便血,一般出血量不多,间歇性出现,或近期有肠梗阻症状逐渐加剧者,或腹部出现包块,左或右下腹部尤为多见,肿块初起可推动,侵袭周围后固定;或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发热、无力等全身中毒现象;直肠指检触及直肠肿物;大便常规加潜血试验阳性或阴性;钡灌肠X线检查发现肠壁坚硬、肠腔狭窄、充盈缺损、不规则龛影等现象;超声显像示肿瘤低回声或相对低回声,并向肠壁深处凹陷,边缘向肠腔内突出,形态不规则,呈菜花状隆起;肠镜检查观察到肠壁、肠腔的病变;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结直肠癌。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结直肠癌诊断标准者;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伴有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或伴有消化系统疾病需综合治疗者;伴有严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伴有急性肠梗阻者;需急诊手术者;腹部既往有手术史者;既往有晕针史者;拒绝服用中药者。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禁饮水6h,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静脉营养、静脉补液,常规行胃肠减压,下床活动、常规术后护理等,以上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枳术丸汤剂配合针刺治疗,枳术丸汤剂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中药房统一提供,组成:白术60g,枳实30g。于术后第1天开始,经胃管注入枳术丸汤剂,首日两次共注入125mL,每次75mL,次日2次/d,125mL/次;术后第1天开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内关穴及中脘穴,针刺得气后每5min 行针1次,每次留针20min,1次/d,针刺治疗由同1名高职称针灸师完成;以上治疗7d为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两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并详细记录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等情况。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第2天出现轻微腹胀,未经治疗持续观察后自行缓解;有1例术后第2天出现轻度干呕症状,暂停中药口服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有3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腹部微痛可忍受,经局部中药封包热敷后症状消失;有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3天出现腹胀,其中3例患者持续观察后自行缓解,1例患者经中药四子散贴脐治疗后症状消失;有1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出呕吐症状,予胃复安针肌注后症状消失。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由于手术麻醉、手术创伤、术中操作对胃肠局部的牵拉所导致的腹腔内解剖关系改变、手术部位渗血渗液以及术中出血导致的水电解质失衡、局部胃肠道炎性反应、胃肠激素分泌及调节紊乱、神经传导阻断导致胃肠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以致胃肠道蠕动和张力降低或消失,严重者导致腹胀腹痛,增加肠壁渗出及细菌转移,产生相应并发症[5]。提早恢复术后胃肠功能,有利于手术伤口和吻合口的愈合,加快恢复肠内营养,加快恢复身体免疫功能,减少抗生素使用量,降低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6]。因此,尽早恢复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对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由于手术原因导致胃肠脉络损伤,脏腑气血耗伤,导致腑气不通,胃肠运化无力,其病机为气血亏损,腑气不通。治疗应补益中气,通调胃肠气机。《脾胃论》曰“枳术丸,消痞,消食,强胃”,枳术丸:白术60g、枳实30g,今由丸剂改为汤剂,一为服用方便,二为效力迅速。方中白术,旨在强胃气,以补促消;辅以枳实行气消积导滞,使白术补而不滞。二药相合,以奏健脾消积、行气导滞之功。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对肠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同时能明显增加TH细胞数,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状态,显著提高免疫功能,且具有抗癌、抑菌作用[7];枳实具有镇痛,镇静,促进胃排空、肠推进等作用[7]。

针刺疗法选择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内关穴及中脘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针灸甲乙经》卷八曰“三里者,胀之要穴也”,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善调人一身之气血,故针刺足三里能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调理胃肠气机;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足太阴、少阴、厥阴三经交会穴,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刺之能健脾和胃,调血养气,二穴合用有增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公孙为脾经之络穴,和胃联系密切,其主要作用是调理胃肠运化和传到功能;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合于胃、心、胸,又为络穴,通于手少阳三焦经,刺之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二穴合用,通调上下,彰显宽中理气,健胃消积之功;中脘穴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任脉与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刺之能调理胃气,通达六腑。以上诸穴合用共奏补益中气,通调胃肠之功。现代研究表明[8],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胃肠蠕动,调整胃酸分泌,加强胃壁屏障,避免粘膜变薄及壁细胞减少,从而减轻药物对胃肠的病理损害,改善胃粘膜血流;增加细胞保护因子的释放,提高局部PGE2和PGF2a的含量,诱导释放NO,抗自由基损伤等。针刺公孙穴及内关穴对胃肠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又可增加小肠液的分泌,多数情况下,针刺公孙、内关能增强胃肠蠕动,或调节胃肠运动[9]。针刺中脘穴能够改善血浆胃动素水平,促进胃排空,增强胃动力[10]。

本次研究治疗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枳术丸汤剂口服加针刺疗法,其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因此枳术丸汤剂口服结合针刺疗法能够较快恢复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缩短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减少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2016,01:1-8.

[2]朱正杰,李猛,余昌俊,等. 大肠癌现阶段治疗进展[J]. 安徽医学,2015,04:506-508.

[3]谭萍,马碧泉. 吴茱萸联合粗盐热熨腹部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11,03: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分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5,9(6):506-523.

[5]刘刚,徐艳松,赵波,等. 维生素B1穴位注射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20(06):428-429.

[6]于边芳,李师,姚力. 四磨汤对腹腔镜直肠癌术后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07):234-235.

[7]王本祥.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136-137.

[8]代志毅,林生君.针刺治疗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30例[J]. 陕西中医,2011,32(02):210-211.

[9]钟鸿,武哲丽. 内关公孙穴应用及其机理研究探析[J]. 中医药学刊,2005,23(02):346-347.

[10]陈建永,潘锋,徐建军,等.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0:880-882.

术后胃肠功能 篇4

关键词:早期营养治疗,胃肠术,改善胃肠功能,临床疗效

胃肠术在临床上影响患者营养状况, 不利于患者康复。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 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免疫力,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1]。笔者为进一步了解早期营养治疗对胃肠术后改善胃肠功能的临床疗效, 特从我院胃肠术后接受早期营养治疗患者中选取52例进行研究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52例胃肠术后接受早期营养治疗患者, 并按照患者是否采用早期营养治疗方法治疗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 男14例, 女12例;患者年龄为21~60岁, 平均年龄 (40.53±1.15) 岁;分析患者营养状况:4例患者营养正常, 22例患者营养不良;分析患者临床诊断:2例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6例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1例为胰头癌, 17例为胃癌。对照组26例, 男15例, 女11例;患者年龄为22~61岁, 平均年龄 (41.13±1.24) 岁;分析患者营养状况:5例患者营养正常, 21例患者营养不良;分析患者临床诊断:3例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4例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1例为胰头癌, 18例为胃癌;对52例胃肠术后接受早期营养治疗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 P>0.05, 具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52例胃肠术后接受早期营养治疗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对其进行治疗, 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患者采用早期营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没有采用早期营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切口感染率和住院时间。 (1) 对照组患者没有采用早期营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医护人员通过将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管道将营养液输注患者机体内。 (2) 治疗组患者采用早期营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医护人员依据治疗组患者具体病情, 采用相应的早期肠内营养方法进行治疗。用肠内营养乳剂和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作为肠内营养制剂, 同时配以谷类。患者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过程中, 将鼻肠管放置在患者Fritz韧带处或是空肠输出袢下20~30 cm处, 或者是在该地方做空肠造口。在患者手术结束后的第1天, 用每小时20 m L的速度通过空肠造口导管或是鼻肠管将营养液灌入, 每天灌入量为500 m L。在患者术后第3天, 将灌入营养液速度提高至每小时60~80 m L, 每日灌入量提高至1500 m L。且在采用早期营养治疗过程中, 每2 h用温清水对灌注导管进行1次冲洗, 冲洗体积为10~20 m L, 灌注时间持续7~9 d, 之后依据患者具体状况指引其食用流质饮食。

1.3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者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切口感染率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 (±s) , 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 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 说明二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切口感染率和住院时间, 治疗组患者排气恢复时间和排便恢复时间同对照组患者间没有明显差异性, P>0.05;治疗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P<0.05, 见表1。

3 讨论

患者营养状况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其直接影响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和病死率, 严重的对患者生命产生一定的威胁。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 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营养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营养状况, 进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3]。早期营养治疗方法可有效保障患者营养状况, 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该种治疗方法具有以下几处优点: (1) 没有对患者肠道黏膜细胞结构及其功能产生破坏作用, 有效维持患者肠道生物、化学、免疫和机械等屏障功能, 降低细菌易位发生率; (2) 营养物质是通过空肠造口直接输送至肝脏中, 进而便于调节蛋白质代谢和合成, 可满足患者生理需求; (3) 在采用该种方法对患者灌注营养液过程中, 可有效降低其对患者胃肠道激素的刺激和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量等, 进而降低患者出现肝胆类疾病发生率; (4) 该种营养支持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 因此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且可显著提高患者长发哦吸收功能等。因此, 对胃肠术后改善胃肠功能患者临床上早期营养治疗方法较为明显, 其可有效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力和生存质量等,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4]。综上所述, 对胃肠术后改善胃肠功能的临床上早期营养治疗方法具有良好作用,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本次研究选取的52例胃肠术后接受早期营养治疗患者中, 治疗组患者排气恢复时间和排便恢复时间均同对照组患者间没有明显差异性, P>0.05;但治疗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和住院时间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 P<0.05, 该研究结果同林森学者在《早期营养治疗对胃肠术后改善胃肠功能的临床疗效分析》中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因此, 早期营养治疗方法值得在胃肠术后改善胃肠功能的临床上推广应用, 保障患者营养状况,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于东柱.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肿瘤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8 (32) :520-521.

[2]王振宇, 喻新强, 拥军, 等.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133-134.

[3]方仕, 麦海妍, 卢味, 等.肝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0, 17 (5) :257-259.

[4]王少石, 郑天衡, 陈真理, 等.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急性卒中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5) :366-369.

普外科术后胃肠减压不适症分析 篇5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术后胃肠减压不适症出现的原因及相关的处理方法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普外科术后实施胃肠减压的患者14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的患者应用传统的胃管插管法开展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进的胃管插管法开展治疗,对患者所出现的不适症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并积极为患者实施相关的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腹部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及胃肠减压不适症的发生率予以观察记录。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胃肠减压不适症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恶心、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排痰困难、口渴结、咽喉疼痛等,对患者实施相关的对症护理与心理干预之后,患者的不适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两组患者的腹部不适症的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患者开展对症护理与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胃肠减压不适症的发生率,并且适当的增加胃管插管长度,在管端涂抹5%的复方利卡因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腹部不适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普外科;术后胃肠减压;不适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76-01

在普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术后辅助治疗措施就是胃肠减压,在为患者开展减压治疗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患者禁饮食,再加上胃管需要在患者体内放置较长时间,这很容易引起患者出现不适症,本文就主要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普外科术后140例实施胃肠减压患者的不适症的发生情况予以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普外科术后实施胃肠减压的患者14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7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处于18岁到95岁之间;观察组的7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处于20岁到74岁之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实施插管之前,需要依据患者的鼻孔大小为患者选择合适型号的胃管,并为患者增加3到4个直径为5毫米的侧孔,在为患者实施插管的过程中,要让患者保持半坐卧位,在患者一侧鼻腔中将胃管缓慢插入,并要让患者保持吞咽动作,对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插管法开展治疗,插管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的体表长度,大致为45到55毫米,对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进插管方法开展治疗,其插管长度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11到13毫米,并且其在胃管的顶端涂抹了5%的复方利多卡因。

在术后的24小时以及术后5天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胃肠减压不是症状进行统计,并对患者的相关不适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对于咽部疼痛的患者,每天应用生理盐水漱口3到4次,以便于患者能够保持口腔的清洁与湿润;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轻压其胸骨上窝主气管引导咯痰,如有必要可以给予患者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吸痰;对于口渴饥饿的患者,定时的用温水棉签涂抹患者的口唇;对于腹部不适的患者,每天应用20毫升左右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胃管进行冲洗,以便于保证患者减压管的通畅,同时为了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积极的协助患者下床活动,由于患者胃肠不适容易产生焦躁心理,所以需要为患者开展相关的心理疏导。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關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胃肠减压不适症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恶心、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排痰困难、口渴结、咽喉疼痛等,对患者实施相关的对症护理与心理干预之后,患者的不适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两组患者的腹部不适症的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普外科术后的辅助治疗中,胃肠减压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这对于改善患者胃肠壁的血液循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容易引起一些不适症。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140例普外科术后实施胃肠减压患者的不适症进行分析发现,常见的不是正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恶心、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排痰困难、口渴饥饿、咽喉疼痛等,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及心理干预之后,患者的不适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观察组患者由于增加了胃管插管长度,并且在胃管顶端涂抹了5%的复方利多卡因使得患者的腹部不适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与插管长度增加之后,患者的肠蠕动时间缩短、引流量增多有关,并且利多卡因的应用,对于患者的血管扩张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患者开展对症护理与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胃肠减压不适症的发生率,并且适当的增加胃管插管长度,在管端涂抹5%的复方利卡因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腹部不适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军,王艺,丁海涛.普外科术后胃肠减压不适症分析[J].吉林医学,2012,25(4):213-215.

[2]陈赢.普外科术后胃肠减压不适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33(11):312-315.

[3]龙定梅,刘艳.普外科患者术后胃肠减压不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5(7):33-35.

术后胃肠功能 篇6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西医主要用胃肠动力药、胃肠起搏器等治疗, 操作烦琐, 并发症多。中药治疗虽疗效确切, 但术后需禁水、禁食, 又影响中药内服。针刺治疗操作简便, 无并发症。电针具有普通针刺无法比拟的优势, 刺激强度规范, 持续稳定发挥作用, 能代替人作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 节省人力;而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疗效确切。

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年出版的《外科学》第5 版:即开腹手术后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肛门不排气、不排便, 以及出现腹部疼痛、发热, 呃逆等反应。

2 适应证及禁忌证

年龄10~78 岁。排除:① 非手术所致胃肠功能障碍;② 合并心、脑、肾等系统严重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精神病;③ 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3 技术操作方法

3.1 器械准备采用华佗牌针具, 针身长65mm, 针柄长3 0m m , 直径为0. 3 8 m m的2 8 号针, 电麻仪为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 型号为:BT701-1B。

3 . 2 详细操作步骤

3 .2 .1 体位腹部术后患者多卧位或半卧位于床上, 故针刺时体位多选仰卧位, 双腿伸直, 自然平放于床上, 露出双侧膝下。

3.2.2选取穴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 (这里的寸指同身寸, 下同) ,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上巨虚:足阳明胃经穴位, 大肠下合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6寸, 足三里穴下3寸。

3.2.3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尽量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其他还有药液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医生手消毒:医生的手在针刺前, 必须用肥皂水洗刷干净, 再用75%乙醇棉球涂擦, 然后才可持针施术。施针部位消毒:在患者针刺的穴位上, 用75%乙醇棉球拭擦即可, 擦时应从中心点向外螺旋拭擦。

3.2.4进针在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范围内进针, 针体与皮肤呈90°刺入皮下, 稍偏向胫骨方向继续进针, 深度不超过3.33cm较为安全, 避免损伤胫神经和胫后血管。

3.2.5连接电麻仪、留针进针完毕, 待患者得气后, 将电针输出电位调至“O”位, 将两导线接在两个针柄上, 打开电源开关, 将电流量慢慢调至患者可以耐受范围, 留针时间为30分钟。

3.2.6 起针取针时先将输出电位退回“O”位, 然后关闭电源开关, 取下导线。按一般起针方法将针取出。

3.3 治疗时间及疗程在术后6 小时开始应用, 每天电针治疗两次, 中间休息8 小时, 2~3 天为1 个疗程。

3.4关键技术环节进针的角度及深度, 电流量的控制。

3.5注意事项①患者在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状态下, 不宜立即进行针刺;②对于身体虚弱, 气虚血亏患者, 针刺的强度与频率不宜过强;③尽量选用卧位;④调节电流时, 不可突然增强, 电流也不宜过大;⑤电针使用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 导线是否接触良好;⑥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V以上时, 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 A以内, 防止发生触电。

4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4.1 晕针处理: ① 立即停针、迅速起出。② 松开患者衣领、注意保暖。③ 给予热敷、温开水或糖水。④ 重者可选取水沟、内关、涌泉等穴指压。⑤ 若仍无效, 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预防:做好充分的针刺前解释工作, 以消除疑虑。

4.2 弯针处理:将针退出, 嘱患者局部肌肉放松。预防:患者舒适体位, 避免随意变动体位。

4.3 断针又称折针, 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处理: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下, 须在X线下定位, 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4.4 血肿处理:一般不作处理, 可自行消退, 严重时可先冷敷止血, 后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预防:针刺部位避开血管, 手法轻柔。

复习题

1.电针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恢复技术禁忌证包括 ()

A非手术所致胃肠功能障碍

B合并心、脑、肾等系统严重疾病

C血液系统疾病和精神病

D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2.上巨虚穴位于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 () 寸

A 3

B 5

C 6

D 7

3.在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范围内进针, 针体与皮肤呈 () 刺入皮下

A 45°

B 60°

C 75°

D 90°

4.向胫骨方向进针的深度不超过 () cm为安全

A 1.11

B 2.22

C 3.33

D 4.44

5.电针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恢复技术注意事项有 ()

A患者在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状态下, 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B对于身体虚弱, 气虚血亏患者, 针刺的强度与频率不宜过强

C调节电流时, 不可突然增强, 电流也不宜过大

D电针使用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 导线是否接触良好

6.关于晕针处理措施, 包括 ()

A立即停针、迅速起出

B患者松开衣领、注意保暖, 给予热敷、温开水或糖水

C重者可选取水沟、内关、涌泉等穴指压

D若仍无效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术后胃肠功能 篇7

关键词:护理,胃癌术后,胃肠功能

胃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 病因复杂, 早期诊断困难[1]。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结合术后化疗, 其中手术治疗主要分为根治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2], 无论何种手术方式均会对患者的消化道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则主要探讨特殊护理在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 行开腹胃癌根治术。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 术后顺利拔管安送病房。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33例, 女7例, 年龄36~70岁, 平均 (58.9±2.3) 岁, 手术时间2~4 h, 平均 (3.1±0.2) h, 术中出血50~350 m L, 平均 (100.5±15.5) m L;对照组:男32例, 女8例, 年龄36~70岁, 平均 (58.8±2.4) 岁, 手术时间2~4 h, 平均 (3.0±0.1) h, 术中出血50~350 m L, 平均 (100.0±15.0) m L;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术后出血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如入院指导、一般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行特殊护理, 具体如下。

(1) 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患者多合并情绪焦虑甚至抑郁, 且对治疗丧失信心等情况, 在整体治疗过程中均应提高对其心理护理的干预, 切实做好患者的情绪护理。1对于部分患者对胃癌缺乏正确认识导致的焦虑恐惧, 治疗依从性降低现象, 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 采取个体化应对措施。为患者灌输有效配合治疗便能顺利康复的正能量, 鼓励患者发动主观能动性, 努力配合术后康复训练, 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可在手术前及术日晨充分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做好相关解释工作, 取得其积极配合, 结合围术期的宣教, 告知患者关于胃癌的正确的专业医学知识, 使其了解本病治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并为其介绍相关实际病例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 促使患者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2通过主动护理模式, 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尤其对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来源、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 建立个性化的信息, 从而利于进行更好的护理干预;3对患者家属应做好解释工作, 从心理和经济上尽量积极配合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及术后康复治疗, 达到共同护理患者的目的。

(2) 对消化道不适的护理。胃癌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术后患者不适感明显, 加之疼痛, 给患者术后康复带来一定阻碍。针对术后发生的腹胀、腹痛及胃肠蠕动减弱而引起的消化道不适, 可建议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的形式缓解。护理上可建议患者播放轻松的音乐或观看促使其心情舒畅的喜剧影视, 达到促使患者放松身心的目的, 同时在明显不适时, 建议患者通过闭目养神, 放松肌肉, 并结合深呼吸动作而缓解。在肛门排便排气不通畅情况下, 可通过腹部按摩、热敷等方式加强胃肠道蠕动能力等, 同时告知医师进行药物对症支持治疗。

(3) 尽早下床活动的护理。早期下床活动护理上主要分为超早期、次早期及早期三个阶段。超早期指术后24 h以内, 护士在此期间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运动, 如小幅度的扩胸运动及深呼吸, 做好对患者翻身拍背的工作, 预防长时间的压迫而造成的局部压疮甚至褥疮形成, 同时促进其肺部排痰。次早期则指术后48 h内, 此时患者麻醉已经完全苏醒, 意识恢复, 并能进行简单的床上活动, 护理上建议注意对患者病情的观察,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床上锻炼计划。早期则指术后48~72 h。护理上可适当促使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如自主翻身、坐起等, 条件允许时可建议其在床边不用支撑而站立, 循序渐进, 逐渐过渡到下床活动。护理人员应不断鼓励和引导患者, 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如日常穿衣、洗漱、如厕等。鼓励其适当对腹部进行按摩和热敷, 在减轻腹压的同时, 提高胃肠运动能力, 达到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 以及术后胃肠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胃肠梗阻、腹胀腹痛及胃肠蠕动减弱等并发症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表2) 。

3 讨论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 目前, 针对本病治疗的最佳方法是根治性手术治疗[3]。受原发疾病、手术刺激以及麻醉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胃肠道手术会导致患者出现术后胃肠道功能抑制, 出现胃动力不足, 同时交感神经大量释放儿茶酚胺类激素, 导致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进一步加重术后胃肠道不适及功能紊乱[4]。故针对实施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 应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 这对减轻患者术后胃肠道不适, 提高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通过特殊护理, 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证实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观察组采用术后胃肠道护理, 尤其针对腹胀腹痛及胃肠蠕动减弱, 加强其按摩, 热敷等, 并建议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可达到促进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的目的[5]。针对术后并发症方面, 观察组发生胃肠梗阻、腹胀腹痛及胃肠蠕动减弱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进一步证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究其原因亦与观察组实施的针对腹部不适的护理干预, 同时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有关[6]。综上所述,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徐少静.按摩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 (2) :402-403.

[2]陈燕会.74例妇科腹部手术病人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19) :1751-1752.

[3]郭柒莲, 傅宗光.假进食对阑尾炎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7) :156-157.

[4]赵玉蓉.特殊护理干预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 32 (6) :727-728.

[5]王辉.探讨特殊护理干预对胃肠手术患者早期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30) :253-254.

术后胃肠功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科行胃肠手术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术中行全身麻醉;开腹手术;术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慢性便秘;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年龄20岁~70岁 (47.4岁±8.7岁) ;手术部位:胃27例, 结肠10例, 直肠13例。观察组50例, 男26例, 女24例;年龄18岁~72岁 (48.0岁±9.2岁) ;手术部位:胃25例, 结肠11例, 直肠14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手术部位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营养支持、补液、调节电解质和酸解平衡, 术后6h去枕平卧;嘱病人自行翻身, 早期下床活动。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将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Z19993068) 研磨成粉, 100目细筛过筛, 配以促渗透剂3%氮酮, 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 按照六味地黄丸成药剂量, 医用胶布 (氧化锌橡皮膏) 制成相应剂量为3g的贴剂。取足三里进行穴位敷贴, 每天夜间贴敷, 每次持续贴12h, 贴敷前揉搓穴位至微热, 连续使用5d。

1.2.2 观察指标

记录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观察术后病人腹胀发生率;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分别抽取病人清晨空腹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 采用Elisa试剂盒 (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指标比较 (见表1)

h

2.2 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见表2)

pmol/L

2.3 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 (见表3)

例 (%)

2.4 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病人出现轻度腹泻, 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两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手术创伤、麻醉抑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 胃肠外科病人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胃肠功能减弱, 胃肠功能从术后抑制到复常需经历一定时间[5,6]。若术后长时间未肛门排气, 则会引发腹胀、肠麻痹、肠粘连等并发症, 影响术后进食及机能恢复[7]。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 手术应激导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 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因此, 活血化瘀、理气通脉的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8,9]。

六味地黄丸作为中医经典方剂, 具有大补真阴、滋养脾胃、润肠通便之功效[10]。方中以熟地黄为君药, 可填精益髓、滋阴养胃;山萸肉和山药共为臣药, 可补肝养肾、健脾固肾;君臣互补具有滋肾、养胃、补脾之“三补”功效。佐以泽泻可利水渗湿, 丹皮清泻肝火, 茯苓渗湿健脾, 具有“三泻”之功。故全方三补三泻, 相辅相成, 三补治本, 三泻治标, 标本兼职, 效果显著[11]。韦扬等[12]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莫沙必利联合六味地黄丸内服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在改善腹胀、腹痛及大便性状等方面其效果优于单用莫沙必利。但经口服用中药, 存在味苦、依从性差等缺陷。

经穴给药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 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 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 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 具有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13]。穴位敷贴以现代透皮给药理论为依据, 采用中医药经络穴位理论与透皮给药技术相结合, 可提高了透皮给药的疗效, 且病人治疗依从性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腹胀发生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采用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可胃肠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此外, 循证取穴也是提高六味地黄丸敷贴效果的关键,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 刺激足三里有益气升清、健脾和胃、通调肠腑之功效, 而以传统的化学促渗透剂氮酮进行药物促溶, 从而提高六味地黄丸的治疗效果[14]。胃肠功能受胃泌素等内分泌因素影响, 胃泌素水平上调可促进唾液及消化酶分泌, 刺激迷走神经反射, 降低交感神经抑制作用, 从而促进胃肠蠕动[15]。姚新宇等[16]研究显示, 肠道手术病人术后存在明显的血浆胃泌素浓度下降,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而采用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可有效拮抗胃肠手术所致的胃泌素浓度降低, 使病人于术后第5d的血清胃泌素浓度即恢复至术前水平, 这可能是六味地黄丸发挥促胃肠功能作用的主要机制。

综上所述, 采用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胃肠术后胃肠蠕动, 而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是其可能作用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护理对胃肠外科手术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肠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缩短,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胃泌素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腹胀发生率分别为6.0%和22.0%,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可显著促进胃肠术后胃肠蠕动, 而调节血清胃泌素水平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术后胃肠功能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胆管癌术后患者, 随机分组, 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均为胆管癌确诊并行手术治疗患者, 经病理证实无合并消化道疾病和糖尿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其中早期组25例, 男女分别13例和12例, 患者年龄均最小45周岁, 年龄最大者为78周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61.61±1.42) 岁。其中, 胆管癌Ⅰ、Ⅱ、Ⅲ期患者例数分别为9、6、10例。常规组25例, 男女分别12例和13例, 患者年龄均最小42周岁, 年龄最大者为78周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61.63±1.41) 岁。其中, 胆管癌Ⅰ、Ⅱ、Ⅲ期患者例数分别为8、6、11例。两组年龄和性别、病理分期可比性高, P>0.05。

1.2 方法:

两组手术方式相同。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饮食指导, 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并给予病情监护、心理护理、基础疾病护理等常规护理工作。

早期组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 (1) 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属说明术后早期营养干预的目的和作用, 使其明确早期营养干预流程和注意事项, 促进其术后康复信心的提高。 (2) 营养护理。患者清醒后先给予温水口服, 然后经营养管缓慢注入温度为40℃左右的100 m L 15%大黄水, 在饮用后半小时后, 若无误吸和呛咳现象, 可进行早期饮食。进食前取侧卧位, 稍微抬高床头, 用勺子经口喂入40℃左右的100 m L15%大黄水, 10 min后无不适, 可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口服。术后1 d经营养管缓慢注入5%安素液, 每小时滴速为60 m L, 密切观察进食过程, 若出现误吸, 需及时停止进食。术后3 d可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低钠流质饮食, 如米汤、果汁等, 进食速度保持在30 m L/2h左右, 全体进食总量控制在500 m L以内。之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汤面等半流质饮食, 再过渡到普通饮食。 (3) 营养补充注意事项。恢复正常饮食后,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 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 以适应胆囊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 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以免影响肝脏功能, 或造成胆管结石。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营养及胃肠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和护理满意度、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量表分数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 (±s) 表示。分别用卡方和t检验, 当P<0.05时, 则认为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胃肠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早期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营养状况相关指标比较:

早期组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 早期组患者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常规组80.00%, 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早期组患者无胃肠功能障碍发生, 常规组有5例出现胃肠功能障碍, 4例出现感染, 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胆管癌患者多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目的, 但受疾病和手术影响, 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差, 免疫功能低, 体内处于高分解状态, 不利于术后康复。而饮食作为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维持物质, 其在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力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往为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 一般建议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营养支持, 但这样导致营养摄入减少和不足, 不利于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液的吸收, 容易出现肠管膨胀, 且不利于肠壁血管静脉的正常回流, 导致腹胀现象进一步加重, 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2]。

目前关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机制仍未清晰, 但早期进食可促进胃肠道恢复规律、频繁和有力的蠕动确是事实, 一般来说, 早期进食是在术后6~24 h内给予营养支持。

早期营养支持是通过早期给予适量肠内营养物质的方法, 为患者提供营养, 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 促进肠功能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 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热量和氮源, 有利于促进总蛋白和应激蛋白的合成, 迅速纠正负氮平衡。通过术后早期营养支持, 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促进其免疫力提升和肠黏膜细胞的生长, 可避免出现胃肠道黏膜萎缩和严重应激反应的发生[3]。

在其他研究中也表明, 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通过早期给予纤维素, 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 对肠道内分泌系统发挥激活作用, 有利于肠道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也可调节胃液、胆汁和胰液的分泌, 可确保机体免疫功能的维持和肠道正常菌群的保护[4]。

另外, 通过经口喂食, 可对消化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 促进肠黏膜感受器兴奋和肠黏膜生长, 通过胃动力的恢复和局部反射, 促进小肠蠕动, 有助于早期排气。通过静脉营养, 则有利于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对负氮平衡的纠正发挥重要作用[5]。

本研究中, 早期组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 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饮食指导。结果显示, 早期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 营养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显著优于常规组,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 说明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护理对胆管癌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大, 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改善胃肠功能, 减少并发症, 提升患者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惠珍, 段金玉.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方式对胆管癌患者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23 (9) :2347-2349.

[2]韩东, 贺军, 丁成明, 等.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对胆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 (8) :88-92.

[3]王业波, 宋研, 李炳, 等.三腔胃肠管在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3, 20 (1) :12-14.

[4]徐丹凤.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外胆管癌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差异[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12 (8) :184-185.

术后胃肠功能 篇10

[关键词] 肠内营养;胃肠道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64-02

营养支持疗法是针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易出现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减退、恢复效果不佳等现象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在肿瘤患者术后的治疗中,营养支持疗法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笔者所在医院对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分别采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80例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其中胃癌47例,直肠癌33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男2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胃癌24例,直肠癌16例。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男24例,女16例;年龄35~77岁;胃癌23例,直肠癌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发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实验组放置鼻肠管或空肠造口管,手术后24 h肠鸣音恢复后通过置管注入5%糖盐水450 mL,速度20 mL/h;术后第2 d注入短肽制剂百普力(nutricia company)400 mL+5%糖盐水400 mL混合溶液,速度40 mL/h;第3~7 d根据体重逐渐增加剂量和速度至相应全量,不超过1 800 mL/d。对照组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术后每天1 500 mL由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乳等配置的糖盐水溶液静脉滴注,或根据身体情况由500 mL逐渐加量至1 500 mL,营养液热量同实验组。两组均治疗7 d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价

手术前及术后第5天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以肛门排气为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金标准。

1.4 随访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其中64人完成随访,57例定期来院复查。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所有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第5天再次检查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恢复较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恢复较迅速,术后第5天IgA、IgG、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生化检测指标比较

组别术前术后第5天

ALB (g/L)PA (mg/L)TF(g/L)ALB(g/L)PA(mg/L)TF(g/L)

实验组46.84±4.07218.22±16.422.57±0.7142.76±5.32202.53±20.242.21±0.53

对照组45.76±3.82220.27±17.742.48±0.6539.43±4.76195.31±21.321.89±0.66

表2  两组患者Ig水平比较(g/L)

组别术前术后第5天

IgAIgGIgMIgAIgGIgM

实验组2.61±0.3715.97±2.411.22±0.422.53±0.5214.95±2.131.19±0.52

对照组2.57±0.4616.06±2.731.18±0,472.21±0.6312.56±2.870.93±0.51

2.3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比较

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7.7±3.1)h,排便时间(71.8±23.5)h;对照组为(55.4±6.3)h,排便时间为(90.1±34.8)h;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实验组多数患者除轻度腹胀外无明显不适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未出现切口感染或静脉导管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消化道肿瘤占60%左右,以胃癌和直肠癌最为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病灶直接侵犯消化道,以及肿瘤本身造成的蛋白质代谢负氮平衡,术前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减退倾向[1],术前肠道准备的禁食更严重干扰了胃肠道功能,加重了胃肠粘膜损伤和营养不良。

传统营养支持治疗采用的肠外营养,主要通过静脉通路对患者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患者体内的代谢平衡和各器官组织的代谢,减少蛋白质分解,增强机体免疫力。虽然静脉输入的营养液具有使用安全、吸收快、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除价格昂贵外,肠外营养还存在血管栓塞性静脉炎等潜在并发症。虽然本次实验中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肠功能紊乱、肠粘膜萎缩、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和细菌易位、肠道免疫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一样,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促进器官组织功能恢复。而且肠内营养的形式更接近于生理方式,可以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细菌易位,提高对手术和化疗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3]。以往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由于考虑到消化道受累,所以常采用肠外营养,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肠受手术影响微弱,功能恢复快,可以接受肠内营养治疗。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晋林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短肽营养制剂百普力的使用,使得肠道消化吸收更高效彻底,产生粪渣少,减少排便对手术切口的影响[5]。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具有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接近生理,给药方便、安全,费用低廉,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的优点,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身体状况,促进机体恢复,起到术后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Painter N S,Burkitt D P.Diverticular disease of the colon:a deficiency disea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J].BMJ,2008,2(5):450-458.

[2] 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需要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29-131.

[3] 刘少杰,刘建伟,杨小红.肠内免疫营养作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药,2007,35(2):25-27.

[4] 晋林,边芸芸,张淑霞.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场内营养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71-72.

[5] 朱明炜,崔红元.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6):14-15.

(收稿日期:2012-01-12)

上一篇:支付方案下一篇:构建英语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