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管理

2024-05-06

术后镇痛管理(精选8篇)

篇1:术后镇痛管理

沭阳县中心医院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与程序

一、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是予以实施,并在麻醉总结中注明术后镇痛的方式,给药途径,药液的配方。

二、建立访视制度:我科安排全体麻醉医师在麻醉后随访时对术后镇痛的病人进行访视,负责处理发生的并发症或镇痛不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求每位医生在对患者访视之前都应先做自我介绍,说明来意,然后了解镇痛泵的安置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情况,重视副作用的治疗,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

三、努力做好宣教工作;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有个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好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求得病人的配合。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对临床科的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多向他们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以及对疾病的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五、镇痛泵的安置和使用护理;对静脉使用镇痛泵的病人要注意三通的开放,对硬膜外使用镇痛泵的病人事先要对硬外导管固定稳妥,同时回到病房对病人及家属都应做好注意事项的交待工作,防止病人因为身体的移动而出现导管的脱落,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对病房接班护士也要做好对镇痛泵装置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同时对病人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科医生,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六、建立交接班制度:每天早会对全院的镇痛治疗病人情况进行口头交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篇2:术后镇痛管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100044

果旭 冯艺 何苗 张怡

随着多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加上无线局域网在医院的广泛应用,固定的信息工作站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便携式移动信息终端的概念已被多次提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出现正满足了这种需求,它是一种无键盘全手写输入的个人移动计算机,具有体积小巧、轻便、易携带等优势。我科于2009年1月开始试用携带PDA进行随访。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患者满意度

现在我科有四名麻醉护士负责全院术后镇痛患者的随访工作,每年完成镇痛随访近万余人次,随着医学的进步,患者对舒适度要求的增加,术后携带镇痛泵的患者与日俱增。既往随访一名患者需要花费5-7分钟的时间,而熟练的使用PDA后,随访时间缩短约 2-3分钟。2 便于资料的统计和保管

使用PDA后,使麻醉护士从繁重的资料书写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节省了人力,使用PDA随访的同时已将镇痛信息保存入AIMS数据库,节省了空间,并为以后的检索、统计工作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临床一线资料。在随访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也可以做出特殊标记,便于术后镇痛的质量控制管理。3 摆脱了纸张的束缚

以前纸制镇痛单因为受纸张大小的限制,书写内容空间有限。应用PDA后,不再有书写空间的限制,患者的各种麻醉资料可随时随地查看,当有一些情况需要记录时可以在备注栏里加以记录,并在患者列表中以特殊标志加以提醒。防止遗漏患者,防止遗漏费用,减少医疗纠纷

每台手术结束前,麻醉医生都会将患者的信息输入计算机(除病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了患者的特殊病史、疼痛评分方法、恶心呕吐和皮肤搔痒的评分方法等内容)。麻醉护士通过已安装麻醉信息系统(AIMS)的台式计算机的USB口下载(或通过无线网络下载)镇痛信息到PDA上,应用PDA的科室分类功能,随访自己负责的科室的患者并记录镇痛情况,记录保存后再做同步上传,更新AIMS的数据库。以往因忘记书写或丢失镇痛随访记录单,而延误患者的镇痛随访导致患者投诉或遗漏费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使用PDA进行镇痛随访可以完全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麻醉医生的医疗满意度。实时无线传输,在线质控管理,第一时间为患者减轻疼痛

麻醉护士随访完一名患者后,即可上传这名患者的镇痛信息,麻醉医生就可以在装有AIMS系统的计算机上浏览到前一天他所麻醉患者的情况。当患者出现镇痛不全或与镇痛相关的并发症时,可以及时通知麻醉护士对症处理,使患者等待治疗的过程缩短,护士处理镇痛相关问题更及时。6 满足医院数字化的要求

篇3:术后镇痛管理

1 项目背景

手术后的急性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 更重要的是对机体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带来各种并发症[2]。由于手术直接或间接的损伤, 患者术后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术后强烈的疼痛应激可导致循环、呼吸功能紊乱及代谢、内分泌功能失调, 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病情的转归[3]。因此, 有效的镇痛不仅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减轻患者的痛苦, 而且能防止疼痛对患者心理、行为等心身方面产生远期的不良影响。为改进术后镇痛效果, 医院对2015 年1 月~ 9 月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发现, 虽然多数患者为轻微疼痛或无痛, 但中重度疼痛仍占一定比例。为此, 医院麻醉科对导致中重度疼痛的原因通过组建QCC和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评估,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品管圈又名质量管理控制圈、品质圈、质量小组, 其特点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员工组成小组, 以适当的训练、引导和定期会议, 发现、分析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相关问题[4,5]。针对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问题, 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成立了以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科主任为副组长及科室人员为成员的品管圈质量改进小组, 制定了成员职责, 设定了圈徽、圈歌, 确定了辅导员和圈长的角色, 形成以术后镇痛效果持续改进为主题的“甜甜圈”, 希望通过术后镇痛效果的改进, 让患者露出甜美的微笑,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品管圈小组每周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 对术后镇痛不全的原因进行调查, 并结合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 以减少或避免中重度疼痛的发生, 提高镇痛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2 资料来源

选取2015 年1 月~ 9 月医院麻醉科的统计资料, 同时通过分层抽样法, 对在2015 年7 月~ 9 月质量持续改进期间在医院手术的150例患者进行随访, 其中男89 例, 女61 例;年龄16 岁~ 66 岁, 平均 (43±4) 岁;患者分布于耳科52 例, 鼻科30 例, 咽喉头颈外科68 例。随访后全部进行详细记录。

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采用PDCA循环为核心的持续改进理念, 运用了甘特图、鱼骨图、趋势图、直方图等7 种质量管理工具, 同时结合医学统计学方法, 对医院术后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3 质量改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1 制定明确的改进计划

成立品管圈小组后, 明确了责任人、管理工具、工作地点等。首先, 采用头脑风暴与专题会议方式, 设定了本次活动的主体及目标。以“5W1H”为本次质量改进的主线, 即Why、What、When、Who、Where、How, 对术后镇痛问题进行梳理归纳, 通过PDCA循环列出了每个阶段圈员的具体分工, 同时列出了在改善过程中使用的管理工具, 将任务落实到个人, 并明确了时间节点, 详见图1。

3.2 现场调研及原因分析

现场调研前, 邀请四川省内医院评审专家针对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进行多次咨询与指导, 其中包括术后疼痛等重要评审条款。同时, 根据甘特图的要求, 2015 年7 月7 日组织分管院领导、医务科、麻醉科、护理部等相关人员召开专家协调会, 提出解决问题主要方案, 同时组织麻醉科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术后镇痛专家指南。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分管院领导、医务科、麻醉科等相关人员进行了为期2 天的全面调研, 对术后疼痛调研结果进行梳理归纳, 绘制出原因型鱼骨图, 找出可导致术后镇痛效果不佳的因素, 详见图2。

此外, 通过对相关医务人员访谈及分析得出, 麻醉医师、手术、镇痛泵故障是导致术后镇痛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麻醉医师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术前评估不足, 未认真了解患者病史选择合适的药物;未能及时随访、及时发现患者疼痛加重并给予早期干预, 以致患者出现严重疼痛。手术是客观因素, 手术的大小及手术类型对患者组织损伤不一样, 因而术后的疼痛情况也不同。装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镇痛泵故障及镇痛泵移位导致镇痛失败。

3.3 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

在原因梳理归纳的基础上, 提出持续整改的具体措施。 (1) 加强人员培训, 术前认真做好评估, 充分了解患者病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实现用药的个体化。 (2) 加强术后随访, 当患者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时应积极干预, 避免严重疼痛的发生。 (3) 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特点, 对常见的并发症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而致镇痛失败。 (4) 选用合适的镇痛泵, 穿刺完成后应固定牢固, 以免泵故障或泵移位而致镇痛失败。

结合PDCA循环原理, 在制定整改措施后, 根据甘特图, 显示此时还处于P (计划) 阶段时, 组织麻醉科相关人员严格执行计划措施, 科主任予以指导、监督和评价, 并针对上述整改措施明确分工, 利用流程图, 对环节管理形成标准化作业, 以达到A (行动) 阶段。

3.4 改进措施及效果分析

通过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了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认识水平, 同时麻醉科室完善随访机制, 及时反馈镇痛效果, 不断改进术后镇痛措施。将2015 年7、8、9 月份的镇痛效果统计数据与2015年1 月~ 6 月均数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改进措施实施后手术后患者出现重度疼痛的例数下降并连续3 个月保持在1 例;中度疼痛患者占比由2015 年1 月~ 6 月的18.40% 降至2015 年7 月的10.92% (13 例) , 2015 年9 月进一步降至7 例, 占比由10.92% 减少到5.65%;而轻度疼痛或无痛例数由2015 年7 月的88.15% 增加至9 月的93.54%。见图3。

4 讨论

通过组建品管圈质量管理小组及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具、统计分析等, 发现了术后镇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问题进行了3 个月的质量改进后,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主要表现为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及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同时, 医院还组织了成都市青羊区草堂社区进行了第三方的社会 (满意度) 评价, 在住院患者评价中, 对麻醉科的满意度高达95%, 表明了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但还有部分患者不满意, 随即将尚存的3 个问题列入下一轮的PDCA循环中。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周而复始的持续改进[6], 才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此外, 同类研究[7,8]表明, 护士的疼痛教育、麻醉医师疼痛评估的准确性也是控制术后疼痛的有效措施, 因此, 今后应关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改进。

通过质量改进, 形成了科室质量文化。 (1) 通过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认识水平, 实现了给药的个体化。 (2) 通过加强随访, 对可能出现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及时进行干预, 在患者的配合下, 术后镇痛效果不断改善, 轻度疼痛或无痛的比例不断上升, 中重度疼痛的比例不断下降。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部分医务人员未认真执行随访, 以致患者的镇痛效果反馈不及时, 术后疼痛未得到有效干预。

根据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持续改进措施。 (1)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严格随访制度, 对不随访或不认真随访的人员予以相应处罚。 (2) 与采购部联系引进电子泵, 对部分患者推荐其使用电子泵或无线镇痛泵[9], 以改善镇痛效果。 (3) 与药剂科联系, 引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的镇痛新药, 探索恰当的用药组合, 实现镇痛效益的最大化。 (4) 加强与手术科室的协调沟通, 发现问题及时请麻醉科会诊, 及时干预, 以提高镇痛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将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于术后镇痛的持续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今后可将此方法推广至住院部、耳科、鼻科等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中。但在本次研究中, 还存在调研、访谈不够深入、全面的问题。在下一阶段质量改进中, 将扩大患者随访范围, 深入系统地进行全面调研, 并将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根原分析 (Root Cause Analysis, RCA) , 以进一步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飞, 邵加庆, 汪春晖, 等.医院等级评审迎评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 (4) :408-409.

[2]王钊, 刘德行, 谭丹丹, 等.术后镇痛效果及管理质量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2, 35 (1) :50.

[3]叶伟光, 王天龙, 许亚超, 等.术后镇痛管理模式的应用探讨[J].北京医学, 2011, 33 (8) :665-667.

[4]张菊芳, 贾丽华, 方向华.品管圈活动在缩短送手术病人时间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8 (2) :315.

[5]许晨耘, 柯雅娟, 陈茹妹, 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1) :23.

[6]蒲月英, 朱必刚, 曾丹, 等.PDCA循环改进对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正确选择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5, 5 (5) :27-29.

[7]胡晓斌, 余亮, 慎小丽.术后镇痛管理模式的措施与成效[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23 (11) :44-45.

[8]刘冬华, 陈雪莉, 于爱兰, 等.术后急性疼痛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J].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 (8) :614-618.

篇4: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镇痛副作用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A组,共1575例;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B组,共1669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VAS评分)、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两组患者副作用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均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副作用处理效果明显比A组好(P<0.05).结论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镇痛服务的满意度,能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的认知度。

关键词: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3-02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给患者治愈疾病的同时带来术后疼痛等问题。疼痛不仅造成精神与躯体的双重创伤,同时也引起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等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部分患者还因害怕术后疼痛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造成病情延误[1]。术后镇痛和护理方法很多,如口服或注射阿片类止痛药、持续静脉镇痛、持续神经阻滞[2]、连续硬膜外镇痛等,但由于术后镇痛的管理还存在某些不足,如: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特别是外科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度差,重视不够,以及对用药相应副作用的过度担心,用药后相应副作用处理不及时等,给术后患者镇痛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完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术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回顾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A组,共1575例,其中男923例,女652例,平均年龄(40±6.2)岁;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B组,共1669例,.其中男955例、女714例,平均年龄(41±5.6)岁。

1.2方法

1.2.1 A组患者主要由麻醉科医生负责制定镇痛计划,并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手术创伤大小选择恰當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模式。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镇痛泵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麻醉科24h联系电话,负责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泵( PCA泵)参数的调整和副作用处理,填写术后镇痛登记表。B组患者除A组患者的镇痛管理外,还增加两名经过专业训练的疼痛护士(编制在麻醉科),负责疼痛日间查房(每日上、下午各一次),麻醉科医生参与查房并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和处理镇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实行24小时指导负责制和24小时热线寻呼。开展疼痛知识的培训:麻醉医生和疼痛护士对病房(特别是外科病房)医务人员进行镇痛泵的使用、一般故障的观察和处理、疼痛评分的方法和意义、术后病情和镇痛效果观察等知识的培训。

1.2.2 自制术后镇痛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认知度、副作用处理及时与否、副作用处理有效率等。

1.2.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安静和活动)的疼痛程度,以了解镇痛效果。时点分别设为术后4小时、8小时、24小时、36小时。

1.2.4 统计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 PSS10.0,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点组间组内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 P1.2.5护理

1.2.5.1 术前疼痛护士常规访视手术患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镇痛治疗知识的讲解,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镇痛治疗的意义和可能的副反应,消除药物成瘾的顾虑,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得到患者及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配合。

1.2.5.2 术后患者回病房时,由麻醉医生和疼痛护士向病房护士和管床医生交班,如:镇痛方法、镇痛泵的运行情况、镇痛药物的名称和剂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一般处理方法等。之后疼痛护士日查房两次,评估患者各时点的疼痛程度,有无药物副反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镇痛装置,疼痛时如何追加药物剂量,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VAS),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认知度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时处理及时性及有效率比较,见表3

3 讨论

手术后疼痛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导致机体一系列功能紊乱,影响疾病转归。WHO提出: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与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相提并论。2004年10月11日被定为第一个全球镇痛日,“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近年来,术后镇痛方法由传统的口服给药或肌注发展到至今的病人自控镇痛(PCA)、多模式术后镇痛等,但国内外资料显示,术后镇痛效果仍显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患者及家属、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治疗的认识不够,对药物副反应过度担心,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后处理不及时等有效的镇痛管理和护理。但通过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认识提高;疼痛护士经常对疼痛及治疗效果进行连续评估,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提高;同时,通过疼痛知识培训,病区护士对疼痛评估,疼痛引起病情变化和镇痛效果的观察,病人心理护理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而且B组在术后4小时及更长时间内安静和活动时VAS评分均小于A组a P<0.05,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不仅为患者解除了术后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峰,唐吉伟,钱自亮.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规范化管理措施[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2.

篇5:术后镇痛管理

各科室:

根据《河南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暨综合评价标准》及《河南省临床麻醉管理规范和技术常规》中“麻醉分级操作规定”和“麻醉病情评估分级”的要求,现将我院制订的麻醉与镇痛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 O 一 O 年七月二十七日

麻醉与镇痛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

为贯侧落实卫生部及省卫生厅有关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确保麻醉工作程序规范,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管理措施到位,根据《河南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暨综合评价标准》及《河南省临床麻醉管理规范和技术常规》中“麻醉分级操作规定”和“麻醉病情评估分级”的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麻醉与镇痛病人的分类

1、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 IV 级 ASA 分级标准是: 第一级:病人心、肺、肝、肾、脑、内分泌等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第二级:有轻度系统性疾病,但处于功能代偿阶段; 第三级:有明显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早期失代偿阶段;

第四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失代偿阶段; 第五级:无论手术与否,均难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2、特殊手术麻醉及操作技术 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铁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

3、手术分级标准(参考我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修订))

4、新开展项目、科研手术。

二、麻醉与镇痛医师级别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麻醉医师的级别。所有麻醉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1、麻醉医师

(1)低年资麻醉医师: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从事麻醉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以内。

(2)高年资麻醉医师:取得执业医师以上资格,从事麻醉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以上。

2、麻醉主治医师

(1)低年资麻醉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以内(2)高年资麻醉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以上。

3、麻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麻醉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以内。

(2)高年资麻醉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 3 年以上者。

4、麻醉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各级医师麻醉与镇痛权限

1、低年资麻醉医师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开展 ASA 分级 12 级手术病人的麻醉如神经阻滞麻醉、低位椎管内麻醉及部分全麻,一二级手术麻醉,气管插管术等

2、高年资麻醉医师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开展 ASA 分级 23 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二三级手术麻醉、初步熟悉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铁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

3、低年资麻醉主治医师

可独立开展 ASA 分级 23 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二三级手术麻醉、初步掌握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铁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轮转疼痛门诊

5、高年资麻醉主治医师

可独立开展 ASA 分级 34 级手术病人的麻醉、三四级手术麻醉、熟练掌握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脑干手术麻醉,肾上腺手术麻醉,多发严重创伤手术麻醉,休克病人麻醉,高位颈髓手术麻醉,器官移植手术麻醉,高龄病人麻醉,新铁儿麻醉,支气管内麻醉,控制性降压,低温麻醉,有创血管穿刺术,心肺脑复苏等,轮转疼痛门诊

6、低年资麻醉副主任医师

可独立开展 ASA 分级 4~5 级手术病人的麻醉、四级手术的麻醉,轮转疼痛门诊

7、高年资麻醉副主任医师

指导下级医师操作比较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下级医师麻醉操作意外、疼痛门诊疑难病人诊治等

8、麻醉主任医师

指导下级医师操作比较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各级医师麻醉操作意外、疼痛门诊疑难病人诊治,开展新项目、极高风险手术麻醉等

四、麻醉与镇痛审批程序

1、麻醉科带教组长必须由高年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带教组长按医师级别确定组内每例手术的麻醉医师茗单。需要全科会诊的,至少提前 1 天交科主任组织全科会诊并审批。

2.科主任审批全科各医疗组每例手术的主麻、副麻名单,确保医师级别与手术分类相对应,签字生效。原则上,不批准越级手术。特殊情况下可以批准,但必须保证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五、麻醉与镇痛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科主任及麻醉组长的书面签字应落实在手术通知单的审批经过栏目中。

1、择期手术由科主任审批

2、急诊手术由住院总审批

3、夜班及节假日手术由麻醉组长或住院总审批

六、特除麻醉与镇痛审批权限

1、资格准入麻醉与疼痛诊治 资格准入麻醉与镇痛是指按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专项资格认证或授权的麻醉与镇痛。由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专业学术机构向医院以及医师颁发专项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证书或授权证明。已取得相应类别麻醉与镇痛资格准入的麻醉医师才具有主持资格准入麻醉与镇痛的权限。

2、高度风险麻醉 高度风险麻醉是指麻醉科主任认定的存在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的手术。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股,由医务股负责人决定自行审批或提交业务副院长审批,获准后,麻醉科主任负责审批。

3、急诊手术麻醉 预期手术的麻醉级别在值班医生麻醉权限级别内时,可施行麻醉。若属高风险或预期麻醉超出自己麻醉权限级别时,应紧急报告麻醉组长或住院总审批,必要时向科主任上报。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师暂时不能到厂主持手术麻醉期间,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4、新技术、新项目

(1)一般的新技术、新项目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在已填写的《重要麻醉审批单》上签署同意意见后,上报医务股,由医务股备案并审批。

(2)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由医院上报省卫生厅审批。必要时由省卫生厅委托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方能在医院实施。

七、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

1、按照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院成立麻醉与镇痛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委员会,对具有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麻醉医师进行首次专业能力审核后授予其相应的麻醉与镇痛权限,并定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追踪评价。

2、拟申请独立开展相应类别麻醉医师提出书面申请,科主任签字同意后,上报医务股。

3、医务股组织医院麻醉与镇痛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对申请医师专业能力进行评定,经审核合格后方予批准独立开展相应类别麻醉与镇痛。

八、麻醉分级

1、一级麻醉 低平面蛛网膜下腔脊神经阻滞,腰部硬膜外脊神经阻滞,下胸段硬膜外脊神经阻滞,小儿氯胺酮肌肉或静脉麻醉,小儿基础麻醉,病情较轻四肢手法复位病人的静脉麻醉,眼科手术的麻醉,常见耳鼻喉科小儿手术的麻醉,静吸复合麻醉术。

2、二级麻醉 常用的神经阻滞术,上胸段硬膜外脊神经阻滞,普通颅脑外科手术病人麻醉,胸科病人麻醉,支气管麻醉术。小儿颌面部较大手术的麻醉,经鼻气管内插管麻醉,心导管检查病人的麻醉,危重及病情复杂(失血性休克、严重肠梗阻)的急诊病人麻醉,小儿硬膜外麻醉,气管内麻醉,唇裂手术的麻醉。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手术的麻醉。

3、三级麻醉 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心包切除术病人麻醉,内分泌疾患病人的麻醉,病情严重病人的麻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压及肝,肾功能低下等),控制性低血压麻醉、严重呼吸道梗阻病人的麻醉,肾脏移植手术的麻醉,复杂颅脑外科手术的麻醉,湿肺病人的麻醉,口腔颌面部疾病致气管插管困难以及需行肌皮瓣移植术的麻醉。小儿气管内异物取出术麻醉,控制性低温手术麻醉。

4、四级麻醉 复杂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严重内分泌疾患病人的麻醉,既往有心肌梗赛病人的麻醉,严重休克,严重脏器功能低下病人的麻醉。各种复杂手术及病情危重、诊断未明病人的麻醉,新开展手术项目病人的麻醉。

附:西平县人民医院麻醉医师独立开展麻醉级别汇总表

西平县人民医院麻醉医师独立开展麻醉级别汇总表

科室 医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医师级别 开展麻醉级别 备注 独立开展AS分级 麻醉科 宁桂枝 主治医师 高年资主治医师 34 级麻醉手术 独立开展 ASA 分级 麻醉科 李春伟 医师 高年资住院医师 23 级麻醉手术 独立开展 ASA 分级 麻醉科 李晓焕 医师 高年资住院医师 23 级麻醉手术 独立开展 ASA 分级 麻醉科 张杰兵 医师 高年资住院医师 23 级麻醉手术 独立开展 ASA 分级 麻醉科 岳保生 医师 高年资住院医师 23 级麻醉手术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 麻醉科 胡志强 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 ASA分级 12 级麻醉手术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麻醉科 王晖 助理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ASA分级12级麻醉手术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麻醉科 赵朵 助理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ASA 分级12 级麻醉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麻醉科 赵书会助理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ASA分级12级麻醉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麻醉科 肖木芬助理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ASA 分级1级麻醉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麻醉科 刘艳 助理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 ASA 分级12级麻醉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麻醉科 何志勇 助理医师 低年资住院医师 ASA 分级 12 级麻醉手术

一、执业助理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及新入人员

在各级医师指导下参与麻醉工作,如神经阻滞麻醉(包括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腰丛神经阻滞麻醉、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部分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麻醉、骶管麻醉、胸腰段硬膜外麻醉),部分全身麻醉(包括普外、妇产、泌尿、骨、耳鼻喉、口腔、整形等科手术的各种麻醉法)和气管插管术。

二、低年资住院医师(毕业后从事麻醉工作三年以内)

独立或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上述各种麻醉操作和管理,掌握术中常规监测技术以及输血补液。初步掌握心、肺复苏术。

三、高年资住院医师(毕业后从事麻醉工作三年以上)

除低年资住院医师的内容外,逐步掌握高位硬膜外麻醉;部分开胸手术的麻醉(包括食管、纵隔、肺的手术),脑外科脑膜瘤、听神经瘤等手术的麻醉;部分特殊病例的麻醉(如柯兴氏综合征、胰岛细胞瘤等);支气管及双腔管插管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操作部分心脏手术麻醉、低温麻醉、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熟悉术中各种监护技术,掌握心、肺、脑复苏术。

四、主治医师

指导助理医师及住院医师进行上述各种麻醉操作和管理,独立操作病危、疑难病例的麻醉。掌握各种特殊病例的麻醉(如嗜铬细胞瘤、肾移植术等)、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掌握术中各种监护技术;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术。

五、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

指导各级医师操作比较疑难病例的麻醉及解决各级医师麻醉操作意外,开展有关麻醉的新方法及新技术。

六、各级医师必须掌握呼吸机、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性能,并具有排除一般仪器故障的能力。参照:“河南省医疗机构麻醉质量控制管理标准(三级医院)(试行)”

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麻醉医师独立开展麻醉级别汇总表 科室 医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 取得时间 医师级别 备注 务

篇6:术后患者管理制度及流程

1、在医师的指导下,摆放适宜的术后体位:腹部手术:多采用低半坐卧位,以降低腹壁切口张力。

2、术者在术后3天内每天亲自查看病人1~2次,麻醉医师术后第2日访视病人,观察病情变化有记录,以预防并发症发生。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术后连续记录3天病程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4、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术后患者,应入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并发症,直到病情稳定。

5、仔细检查伤口,了解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主管医师应亲自换药,一些特殊的切口、复杂的换药应由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亲自处理换药,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加强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术后根据病情、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危重病人要及时进行实验室监测,避免二重感染。

7、术后护理:(1)详细了解麻醉种类、手术方法、手术过程、术中输液、输血和用药等情况;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合适卧位;(2)接病人后及时观测生命体征,检查切口和引流管位置及固定情况;(3)根据手术大小、麻醉情况按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切口和各种引流情况,一旦发现切口渗血、渗液及时汇报医师予以处理,并详细、及时、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4)根据病情和手术性质的需要,认真做好手术后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

8、术后无特殊情况,在全面评估病情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床上活动或及早下床活动,并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1)卧床活动:病人麻醉消失,自清醒后开始,可进行深呼吸运动、有效咳痰、翻身、四肢屈伸运动。

(2)离床活动:根据手术种类及身体情况,在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后,先坐在床边做深呼吸和咳嗽,再在床旁站立、行走,逐步增加活动范围、次数和时间。

9、对于非计划重返手术的患者,严格按照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

篇7:Xxxx医院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

术后并发症的管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重中之重,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要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确保围手术期病人安全,保证手术效果,特制定本制度。

一、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1、术前讨论时,对疾病的诊断、手术方式、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充分的讨论。

2、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方式、风险、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预后,征得患方同意,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3、术前适应性训练:(1)练习床上大小便;(2)教会患者正确的咳嗽、排痰(深呼吸)的方法;(3)指导患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4)戒烟、戒酒。

4、按照各专业的诊疗常规,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5、术前进行全面的手术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因素如肺炎、血糖异常、心脑血管病变、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应全面评估,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选择手术时机,以降低术中、术后风险。

二、手术后处理,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1、在医师的指导下,摆放适宜的术后体位。

2、手术医师在术后3日内每日查看病人,麻醉医师术后48小时内访视患者,观察病情变化有记录。针对不同手术、术后的不同时期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针对性的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的表现,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术后连续3天书写病程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及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4、仔细检查手术切口(包括各种引流管),观察切口对合及愈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注意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6、根据病情、手术性质及麻醉方式,做好手术后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

7、在对病情全面评估的前提下,鼓励术后患者床上活动或及早下床活动,并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1)卧床活动:病人麻醉作用消失清醒后,可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痰、翻身、四肢屈伸等运动。

(2)离床活动:根据手术种类及身体情况,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先坐在床边做深呼吸和咳嗽,再在床旁站立、行走,逐步增加活动范围、次数。

8、对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患者,严格按照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

医务部、护理部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篇8:术后镇痛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采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老年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4.2±3.6岁;疾病类型:会阴部肿瘤8例、皮肤癌10例、皮肤慢性溃疡1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63.7±4.9岁;疾病类型:会阴部肿瘤7例、皮肤癌13例、皮肤慢性溃疡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进行常规术后疼痛相关知识宣教,主管医生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服用西乐宝等非甾体止痛药,疼痛难忍者给予肌肉注射哌替啶、曲马多等止痛剂,并观察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及有无呼吸抑制、尿潴留、恶心、皮肤瘙痒等相关并发症,以此判断是否继续使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3,4]:①个体化镇痛护理。护士对患者的疼痛耐受度、体质、年龄、是否使用过镇痛药物及药物过敏史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疼痛相关知识教育;麻醉医生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对疼痛的耐受差异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PCIA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当PCIA效果不佳时根据需要给予一定剂量的止痛剂(静脉注射地左辛、凯纷或帕瑞昔布等),避免疼痛导致的心脑血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②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等心理反应,不良心理刺激可以降低患者的痛阈而加剧术后疼痛,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的疼痛表示理解和关心,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并配合相关治疗。③呼吸训练。呼吸训练是一种非药物止痛方法,节律性的深慢呼吸可以降低焦虑程度、提高痛阈,并降低相关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几率;呼吸训练配合适当的镇痛药物止痛效果更佳。④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告知患者正确的体位对减轻术后疼痛有重要意义,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适量制动,尽量采取患者自感舒适的体位,且活动翻身时应缓慢、轻巧。⑤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告知术后疼痛的特点及持续时间,可采用听音乐、闭目冥想、深慢呼吸、聊天等方式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PCIA后1、6、12、24、36及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其分值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②记录两组患者PCIA期间镇痛药物静脉追加的情况。③记录两组患者PCI A期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④采用自拟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观察组术后12、24、36、48小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小时的VAS评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镇痛药物追加情况

观察组术后24h、48h均有6例患者需静脉追加镇痛药物,使用率均为20.0%;对照组术后24h、48h则分别有12例、9例患者需静脉追加镇痛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0.0%、30.0%。两组术后24h、48h镇痛药物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3 并发症

PCIA期间,观察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4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90.0%,对照组满意率为73.3%;两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老年患者各脏器储备和代偿功能减退,且基础病和并发症较多,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可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及不良心脑血管反应,故良好的术后镇痛尤为重要[6]。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剂量过大容易导致嗜睡、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剂量过小则会导致镇痛不全而继发系列心血管不良反应[7],因此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及良好的PCIA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从个体化镇痛、心理护理、呼吸训练及体位护理等方面对老年患者术后PCIA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2、24、36、48小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A期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及PCIA后24、48小时镇痛药物静脉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PCIA管理中引入护理干预可以消除老年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痛阈,进而减少额外的静脉镇痛药物的使用,继而降低静脉追加镇痛药物带来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相关并发症,从而提高PCIA镇痛效果及安全性,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总之,老年患者PCIA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PCIA相关并发症,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军,王健,史占军.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多模式镇痛[J].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12,20(3):238-241.

[2]陈江湖,李坚,王东信.小剂量氟胺酮联合吗啡用于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治疗效果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12):1322-1325.

[3]赵铭,白翠兰.护理干预在减轻上肢骨折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7):68-70.

[4]董丽娟.老年患者胸科手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3,35(3):470-471.

[5]Ogon M,Krismer M,Sollner W,et al.Chronic low back pain measurement with visual analogue scales in different settings[J].Pain,1996,64(3):425-428.

[6]李丽萍,江晓,葛衡.术后疼痛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9,38(14):1802-1804.

上一篇:导游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一级消防工程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