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功能康复

2024-05-11

术后功能康复(精选十篇)

术后功能康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 共计90例关节损伤患者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依据术后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对照组中, 男25例, 女20例, 年龄为29~67岁, 平均年龄为 (47.2+5.3) 岁, 其中,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骨性关节炎患者分别为22例、23例;观察组中, 男24例, 女21例, 年龄为27~69岁, 平均年龄为 (47.5+5.5) 岁, 其中,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骨性关节炎患者分别为20例、2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以可以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术后两组均行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健康宣教等,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应用功能康复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①手术当天, 护理人员需要将一软垫垫于患者的术侧肢体的下方, 同时需告知患者其髋及膝关节要保持一定的屈曲度, 一般为30°, 同时将枕头置于患者的双腿之间;患者的髋关节要避免出现旋转现象, 可为其提供钉子鞋。②手术后第1天时, 引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 同时进行踝关节背屈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跖屈被动活动, 以降低深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深呼吸方法, 并需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③手术后第2~5天时, 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实施适量的下肢肌肉收缩功能锻炼, 并需要同时进行股四头肌、臀部肌以及腓肠肌等部位的等长收缩练习, 方法为:在收缩并维持5 s左右, 需要等长的时间进行放松, 然后重复, 1组为30次, 每天2~3次。④手术后第6~7天时, 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护理人员需要鼓励其拄双拐站立, 初次训练时, 不超过10 min, 并需要加强陪伴, 针对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 可鼓励其床边行走数步, 然后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地延长患者步行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 每次的训练时间应控制在20 min以内, 同时告知患者在行走时需要适当外展患肢, 且要避免负重。⑤手术后第2周时, 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借助于双拐进行下地行走, 同时其患髋需要进行适量的外旋等主动锻炼, 也可以取患者的坐位, 鼓励其尽量将健侧的下肢伸直;指导患者充分地发挥拐杖的作用, 告知患者在穿裤时需要坚持先患侧、后健侧的原则, 而当其在穿袜时, 需要尽量取其伸髋屈膝位。手术后1个月, 患者可以借助于单拐行走, 而在治疗后的2个月后, 患者一般可以弃拐行走, 此外, 在治疗后的3个月后, 患者能够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记录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使用Harris量表[2]和Barthel量表[3]评估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满分均为100分, 得分越高, 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9.0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 两组关节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两组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 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观察组患者及时地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以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在对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时, 既要注意使患者的关节稳定性得到恢复, 也不可忽视康复训练,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适量的原则, 同时也要坚持持续性和规律性的原则。护理后, 观察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为 (84.7±5.7) 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78.7±10.9) 分, 对照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为 (55.3±6.2) 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42.2±10.4) 分,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关节损伤患者中应用术后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 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芳, 赵增强, 黄松涛, 等.膝关节损伤患者行关节镜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25 (1) :279.

[2]许琳, 王虎.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4) :406-407.

术后功能康复 篇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畸形矫正的主要治疗手段,主要的适应证包括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无论何种疾病只要X 线片显示有关节破坏征象即可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但术后也会出现肌肉萎缩、感染、髋关节脱落等并发症,为此围术期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阶段式康复护理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年1 月- 年1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 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1 例,女21 例,年龄55~85 岁,所有患者均为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2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6 例,男34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61.9±2.4) 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9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 例,创伤性关节炎5 例,股骨头坏死11 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3 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35 例,骨水泥固定11 例;术前Harris 评分12~42 分,平均(31.09±2.15) 分;病灶位于左侧者29 例,右侧者27 例。对照组36 例,男27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0.6±2.8) 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7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 例,创伤性关节炎3 例,股骨头坏死8 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2 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29 例,骨水泥固定7 例;术前Harris 评分10~43 分,平均(30.84±2.38) 分;病灶位于左侧者19 例,右侧者17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围术期给予阶段式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1) 良肢位摆放干预,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其能够使术后关节相对稳固,从而预防预防术后关节出现病变模式,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

(2) 早期康复干预,早期康复主要在于恢复关节功能,在康复锻炼和治疗中预防髋关节内旋超过中立位等过大禁忌动作,锻炼方法包括踝泵部、臀肌收缩、足跟滑动、髋关节屈曲等,康复锻炼效果较好者可逐步练习高椅坐位。

(3) 巩固康复锻炼,根据患者切口愈合、肌力恢复及疼痛等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期间可增加柔韧性综合功能训练,期间指导患者避免双腿交叉上楼等易导致人工关节受力过大动作,同时指导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蝶式牵引、提踵练习、哈壳式运动及坐位曲髋等训练。

(4) 术后晚期康复干预,患者在术后3 个月后可视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交替性上下楼梯,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可逐步增加至90°,亦可进行单膝贴近胸壁练习,完成较好者可进行托马斯式牵引训练,在不引起疼痛前提下进行仰卧位直抬腿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髋部伸肌、外展肌肉等抗阻训练,逐步帮助患者恢复平衡感及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1) 术后12、24 周采用MX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测定,通过骨盆倾斜角度评价髋关节稳定性,倾斜角越大说明髋关节稳定性越高,通过运动弧度对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弧度越大说明关节活动度越高。

(2) 关节术后功能采用Harris 标准进行评价,该评分标准分别从疼痛、日常活动、步态、行走辅助、行走距离、畸形、活动范围共计7 个维度进行评价,各维度及总评分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恢复越佳,总分在0~100 分,90~100 分表示关节功能优,80~89 分表示关节功能良,70~79 分表示关节功能可,70 分以下者表示关节功能差。优良= 优+ 良。

(3) 康复锻炼依从性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康复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等,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三类。

(4) 生活质量采用GQOLI-74 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共计5 个维度及74 个单项,每个单项分为5 级,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__ (%) 表示,比较采用字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2.3 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康复锻炼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4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GQOLI-74 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术后功能康复 篇3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康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2-006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有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但也有部分患者术后仍出现腰腿疼痛的不适症状[1]。Mayer等[2]也认为,腰椎间盘手术后约有60%的患者出现腰椎活动减少。手术后科学系统的计划及合理的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训练,特别是患者出院后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更有效的功能训练,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9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 L3-L4突出10例,L4-L5突出28例,L5-S1突出20例。患者手术均在医院完成。

方法

康复训练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般为术后3~10 d,以四肢肌力训练为主,可防止神经根黏连、下肢肌力萎缩及静脉血栓发生。①直腿抬高训练:从术后第3天开始,卧床位下肢肌力训练,仰卧,膝关节伸直,足上举,以30°为宜,双下肢交替进行。②展腿式:患者取侧卧位,双下肢直位外展,复原,交替进行,保持膝关节伸直位[3]。③局部关节训练:屈伸膝关节、踝关节和各趾关节,并可行抗阻力锻炼。

第二阶段:术后10 d~1年,这一阶段为如何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及防止并发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以腰背肌功能训练、腹肌功能训练为主。①五点支撑法:仰卧屈膝位,用头、双肘、双足跟五点支撑,使臀部、胸腰段慢慢离开床面,持续5~10 s后缓慢放平,每天锻炼3次,每次20~30 min。②倒退行走法:患者一手扶住栏杆缓慢倒退行走,循序渐进,早晚各20~30 min。③飞燕点水法:一般术后1个月患者俯卧位,颈部伸,稍用力抬起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背伸,两膝关节伸直,抬起双下肢,以腹部为支撑点,身体上下两头翘起,如燕子起飞每个动作10 s,每日30次,分3次完成。

第三阶段:以居家康复训练为主,增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巩固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运动姿势。注意腰背部活动的自我保护,防止复发。鼓励患者进行蹬腿、踢腿、转腰、快速行走、慢跑和游泳等运动方法。改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用具。

疗效评价

按下腰痛评价标准[4]:优为下腰腿痛消失,步行500 m以上,无运动障碍,直腿抬高>70°;良为下腰腿痛基本消失,步行500 m以上,偶有疼痛不适,直腿抬高50°~70°,能恢复一般日常工作;可为偶下腰腿痛伴轻微痛麻,步行<500 m,直腿抬高40°~60°。

结果

经门诊随访12~18个月,58例患者中疗效优42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为91.37%。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康复功能训练对预后起有关键作用,可改善术后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水肿吸收,促进髓核摘除术后椎间盘其余部分的愈合,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脊肌的恢复,有效的消除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黏连。系统、正规、合理的康复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效果,达到手术的预期疗效[5]。本组优良率为91.37%,足以说明康复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临床目的的支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现了全面的健康观,而实施康复功能训练计划并非做得越多效果越好,每种训练的方法、次数、幅度、频率都因人而异。在进行康复训练前需对患者进行评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手术入路和心理素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社区服务中心需对出院患者的康复功能训练计划进一步完善直至完全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社区康复功能训练计划和社区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的回访,解决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腰腿疼痛复发的问题,巩固和提高了手术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Dvorak J, Gauchat MH, Valach L. The outcome of surger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 A 4-17 years' follow-up with emphasis on somatic aspects[J]. Spine(Phila Pa 1976), 1988, 13(12): 1418-1422.

Mayer TG, Mooney V, Gatchel RJ, et al. Quantifying postoperative deficits of physical 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surgery[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9, (244): 147-157.

邹宣, 徐克斌. 实用颈椎脊痛学[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4: 199.

周玉姣, 晁凤华.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健康的教育[J]. 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4): 313.

戴闽. 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80.

术后功能康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骨折病人72例, 男34例, 女38例;年龄68岁~88岁, 平均78.3岁;左股骨骨折38例, 右股骨骨折3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 股骨颈骨折38例;致伤原因:行走时摔倒48例, 车祸17例, 其他外伤7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54例, 合并骨质疏松49例, 合并老年痴呆2例。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3个月~6个月的综合性康复训练, 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1周~2周内)

术后第1天病人平卧, 指导其床上训练, 行患肢的踝关节背伸、趾关节弯曲主动活动, 每次5 min~8 min, 每天5次或6次, 术后1周左右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 每次5min, 每天3次~6次。协助病人进行屈膝、屈髋被动活动, 即护士一手托住患肢腘窝处往上, 另一手放在患肢内、外踝的中点处, 推足跟向臀部慢慢滑动, 每次4min~5min, 每天4次~6次。术后1周后可酌情摇起床头, 床上坐起, 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延长活动时间。

1.2.1. 2 术后2周后

继续进行上述的康复锻炼, 屈髋、屈膝的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为主, 每次8min~10min, 每天6次~8次, 并进行直腿抬高肌力的练习和抬臀的练习[3]。慢慢扶起病人在床边坐起, 双腿自然下垂, 依次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 行患肢外展、内收活动。

1.2.1. 3 术后4周后

术后4周病人由坐在床边锻炼逐渐过渡到下床活动, 下床方法为患肢先移至健侧床边, 健侧腿先离床, 并使脚着地, 患肢外展、曲髋, 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再着地[4]。起初是拄双拐下地 (靠墙) 不负重行走, 每次5min~10min, 每天3次。初次坐起、下床活动时应观察病人全身情况, 如是否有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虚脱症状。

1.2.1.4出院时康复锻炼指导

出院前1d给病人发放出院指导手册, 因老年股骨骨折愈合时间较长, 需3个月~6个月, 出院后需在家继续进行康复锻炼, 出院前护士仍应详细讲解并指导病人或家属康复训练的要领、方法和安全措施, 留好联系方式, 随时了解和指导康复训练情况, 以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行X线检查, 了解骨痂生长情况, 再决定下地负重时间。

1.2.2 观察指标

1.2.2. 1 运动功能

采用傅格梅尔动作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进行评定[5], 正常100分, 轻度运动功能障碍96分~99分, 中度运动功能障碍85分~95分, 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1分~84分, 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分。

1.2.2. 2 生活质量

采用汉化版的生活质量量表 (SF-36) [6]评定, 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定, 评分0分~100分, 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多伴有骨质疏松加之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等诸多因素容易发生股骨骨折[7], 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转, 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会有可能发生骨折。这些老年人往往身体又较虚弱或伴有多种内科疾病, 术后卧床时间相对较长, 害怕疼痛且不愿活动, 如不及时予以康复锻炼将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治疗的最终目标, 即影响患肢功能和病人今后的生活质量, 可见功能恢复的好坏与功能锻炼密切相关。

在进行康复锻炼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时期等制订个性化康复锻炼方案, 由护士反复讲解、示范和监督病人完成康复计划, 出院后还需家属与病人共同完成, 锻炼强调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8], 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力求恢复到最佳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综合康复锻炼后患肢的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老年股骨骨折病人进行综合康复锻炼能最大限度降低病人的致残率, 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康复训练, 比较两组病人康复锻炼前后肢体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康复锻炼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老年股骨骨折病人进行综合康复锻炼可明显促进患肢的功能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股骨骨折,综合康复锻炼,老年病人

参考文献

[1]卢世壁, 王继芳, 王岩, 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760.

[2]姜保国, 傅忠国, 张殿英, 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4) :269-270.

[3]孟庆峰, 韩基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8, 1 (6) :20-21.

[4]焦竞, 费玉成, 李涛, 等.不同内固定方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 34 (4) :300-302.

[5]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1180.

[6]许文珠, 李丽仙, 刘志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0) :1180.

[7]刘月平, 徐永涛.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23 (6) :24.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教学查房小结 篇5

2017年9月11日下午3点整,在康复科进行了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的教学查房,我作为住院医师参加了由在 副主任医师主持,主治医师设计的教学查房,教学查房进行地井然有序,学员们深入了解了该病的从病史采集到诊断以及康复治疗原则等知识,达到了本次教学的目的,顺利完成本次教学查房。现将教学查房小结如下:

一、查房前准备充分 为了保证教学查房质量,吴成祥主治医师多次与上级医师沟通,决定选择一例病种有特点,病情不复杂,康复效果较好的病例,故选择了一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术后康复的病人。该病人为年轻女性,25岁,术后第21天转康复科治疗,左侧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转科时左膝关节弯曲受限,现左膝关节主动运动达117度左右,被动运动达127度左右。在选定好病例后,吴成祥主治医师首先是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患者及家属同意配合参与教学查房,然后按照教学设计要求,设计了该病例的教学查房教案,并教导我要仔细熟悉患者病历和病情,交代教学查房的注意事项,并在正式查房前进行了多次演练,尽量减少教学查房出现的差错。

二、查房过程有条不紊 查房过程中,在 主任的主持下,自办公室介绍,到进入病房,最后到查体示教结束,过程有条不紊,进入病房后站位明确,做好了保护性医疗措施,有明确的爱

伤意识。由我先脱稿汇报病史,有了前面的充分准备,介绍患者病情时语言流利,表达精练,重点突出了患者的专科查体情况。在仔细介绍完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后,向大家演示了康复科专科查体的技能操作,演示过程中一边进行操作,一边向学员解释查体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查体动作流畅、准确,操作解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副主任医师和 主治医师对病史汇报和查体示教进行了补充和讲解,让学员们加深了对该病例的了解。

三、查房总结细致入微

在康复科示教室,首先由住院医师归纳了病例特点,分析了检查报告,提出了治疗原则和主要治疗方法,然后 主治医师对其汇报进行了补充。最后由 副主任医师进行归纳总结,综合整个教学查房,指出了住院医师在专业知识、示教查体、分析病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其在查体、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着重提示学员们在该病例中应掌握的内容,另外还给学员布置了思考题。

本次查房中,在上级医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大家前期精心准备、到查房教学,再到宣布查房结束,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理论知识,更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让我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医师非常不容易。虽然教学查房中还存在不足,但上级医师均一一给予指正,同时,也对我在查房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在今后的规培学习中,我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活学活

术后功能康复 篇6

【摘 要】 目的:观察膝关节术后运用“中药熏洗、理筋疗法联合导引术”三联疗法对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膝关节周围手术患者2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膝关节术后三联疗法,对照组给予膝关节术后常规功能锻炼,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Iowa膝关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中药熏洗、理筋疗法联合导引术”三联疗法对膝关节术后功能康复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中药熏洗;理筋疗法;导引术;膝关节周围手术;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08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107-04

目前,针对膝关节及周围骨折的手术方法较成熟,成功率高;但是术后较少患者进行专业康复治疗,易致关节粘连、僵硬、活动度欠佳等临床症状的发生。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采用“中药熏洗、理筋疗法联合导引术”三联疗法对膝关节周围术后进行功能康复,取得了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昆明市中医院骨科将纳入标准的胫骨平台骨折47例,髌骨骨折62例,创伤性髌骨脱位39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52例,分别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术、支持带内紧外松术、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胫骨平台骨折,男27例,女20例,Schatzker分型,Ⅰ型8例,Ⅱ型18例,Ⅲ型15例,Ⅳ型4例,Ⅴ型1例,Ⅵ型1例,平均年龄(4533±41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随访时间(6245±234)d;髌骨骨折,男33例,女29例,Regazzoni分型,Ⅱ型51例,Ⅲ型11例,平均年龄(4954±66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随访时间(6098±321)d;创伤性髌骨脱位,男16例,女23例,Ⅰ°11例,Ⅱ°21例,Ⅲ°7例,平均年龄(2232±43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随访时间(6123±289)d;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男30例,女2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3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14例,前后交叉韧带断裂8例,经关节镜下诊断均为韧带断裂,均示Ⅲ级损伤,平均年龄(3232±67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随访时间(6211±211)d。最后观察组101例,对照组9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损伤分型、随访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创伤性髌骨脱位、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符合《骨与关节损伤》(第5版)的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创伤性髌骨脱位、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等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均属于闭合性骨折、脱位、断裂;③一般处理后,生命体征稳定,均需要行择期手术治疗,并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④无相关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手术禁忌症。

14 排除标准 过敏体质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5 剔除标准 资料不全或患者依从性差,影响到临床研究中影响到疗效和安全评价者;治疗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病不宜继续应用者等。

16 治疗方法

16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有同一组医生主刀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肢止血带止血,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创伤性髌骨脱位、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分别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术、支持带内紧外松术、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顺利,麻醉效果好,病人安返病房。

162 术后一般处理 ①术后常规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吸氧、SpO2监测,术后禁饮食,抬高患肢,患膝持续冰敷24h;②根据患者当天的生理需要量、术中失血量、尿量等进行补液。术后第2天复查电解质、ECG、三大常规、肝肾功及患膝DR;③术后双下肢AV泵治疗,术口常规换药。

163 观察组 术后予“中药熏洗、理筋疗法联合导引术”三联疗法。①中药熏洗:在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的前提下,用中药熏洗方(制川乌、制草乌、桑枝、羌活、海桐皮、伸筋草、鸡血藤、海风藤、牛膝、透骨草、花椒)煮水熏洗双下肢,将双下肢放到木桶内进行熏洗,注意保护手术切口,每日1次,熏洗45d;②理筋疗法:穴位选取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委中、足三里,每个穴位按摩5min左右,每日1次,连续45d,用拨法、捏法、拿法、弹法的方法对股四头肌进行推拿按摩,按压、点揉内外膝眼,右手掌心置于髌骨上以柔和均匀的力量做向下左右4个方向的揉法,持续2~3min;整个手法过程以患者能耐受为标准;③导引术:《易筋经》第十式——卧虎扑食式(如图1),动作要点:虎跟蓄式,弓步前扑,虎跟蓄式时缓缓吸气,弓步前扑时发“哈”吐气,每天1次,每次10min,连续45d。

174 对照组 ①术后予功能锻炼: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踝泵),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每日200次,锻炼45d。②直腿抬高法:仰卧位,嘱患者直腿抬高患肢,使患肢抬离床面即可,坚持数秒,然后放下,反复练习,嘱其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尽力而为,逐渐增加,争取完成每日200次,锻炼45d。 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法: 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膝关节下压动作,使股四头肌收缩,坚持10s,再放松10s,每日200次,分早中晚锻炼,锻炼45d。

18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d、术后60d行Iowa膝关节评分。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对比 观察组在功能、疼痛度、膝关节活动Iowa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三联疗法在改善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上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常规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髌骨骨折疗效对比 观察组在疼痛度、膝关节活动Iowa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三联疗法在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上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常规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创伤性髌骨脱位疗效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Iowa膝关节评分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创伤性髌骨脱位术后两组临床疗效无差异。

24 两组膝交叉韧带断裂疗效对比 观察组在在功能、疼痛度、膝关节活动范围Iowa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三联疗法在改善膝关节功能疼痛度、活动度上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常规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功能、疼痛度、膝关节活动范围Iowa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三联疗法在改善膝关节周围手术术后功能疼痛度、活动度上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常规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疗法是在遵循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利用药物煎汤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中药熏洗通过湿热刺激局部皮肤,使毛细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骨质内部压力,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及膝关节正常滑液的分泌,减缓软骨细胞的破坏,从而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中药熏洗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作用:①药物的“渗透”作用,起到体外给药的目的;②蒸汽的“热”作用:与红外线疗法相似,利于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进一步利于炎症介质的吸收,缓解疼痛,促进关节的活动度。

本课题采用羌活、牛膝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海风藤、桑枝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川乌、草乌、花椒、海桐皮祛湿散寒、通络止痛;透骨草配伸筋草祛风透骨、舒筋活络而得名,兼袪风除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祛风湿药能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利于关节早期肿胀的消退;通络止痛药具有松弛横纹肌的功效,松解筋膜黏连,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关节的僵硬和疼痛。

32 理筋疗法 穴位选取膝阳关穴、梁丘穴、阳陵泉穴、委中穴、犊鼻穴、足三里穴。膝阳关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此经可治疗股、下肢外侧痛;梁丘穴、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此经可治疗股、膝髌、胫外廉、足跗痛;阳陵泉属于足少阳胆经,此经可治疗股、下肢外侧痛;委中穴属于足少阳膀胱经,此经可治疗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犊鼻穴属足阳明胃经,又名“外膝眼”,具有通经理气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的功效。在配伍穴位中,犊鼻穴配伍膝阳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可以温经通络止痛。犊鼻穴配伍梁丘穴、阳陵泉穴,具有舒筋活络止痛的功效。犊鼻穴配伍阳陵泉穴、委中穴,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对上述穴位进行按摩,可以起到温通经脉、舒经活络、活血化瘀等作用。同时,按摩手法属于机械性刺激,促使局部温度升高,从而促进膝关节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提高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因此,循经推拿穴位按摩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Salter等[1]认为,手术后的膝关节的软骨、周围组织在连续运动的作用下,可以促进其愈合。对股四头肌采用拿法、捏法、弹法、拨法的手法,同时按压、点揉内外膝眼,膝周穴位按摩,能起到拨开粘连的组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维持关节滑液的动态平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关节周围软组织和软骨的生长和修复。再利用中药熏洗时的热度,促进血管内血液流动,促进关节内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减轻疼痛,缓解痉挛、僵硬,有利于促进关节的活动度,且升高的皮温有利于毛孔腠理的开合,促进了药物直接达到患处,其疗效更为直接、理想。

33 导引术 中医导引术是以关节屈伸之法为主,偏重形体运动,历代医家长期以经络气血学说指导导引实践。李建民提出“连接筋、脉二者是导引术”[2]。导引是一种引动身体的运动,常与按摩、行气等结合运用,因此,导引可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次上理解,狭义的导引仅指肢体的屈伸运动,如葛洪在《抱扑子》所称的“屈伸之法”;而广义的导引,是指包含了按摩、行气及更多养生方法的导引,尽管与其它方法在概念上存在差异,但由于在应用中结合密切,因此统称为导引[3]。导引通过锻炼肢体的柔韧性和动作的舒展性,疏通气血运行道路以利气行,即所谓“导气令和”,最后达到筋骨和顺、关节滑利、气血流畅的健康状态[4]。《易筋经》第十式,卧虎扑食式:两足分縛身似倾,屈伸左右骽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破平;鼻吸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此式牵拉屈伸四肢关节以及腰背,舒展膝关节,疏通气血,致使关节滑利的效果。

综上所述,除创伤性髌骨脱位外,以上膝周围骨折、损伤手术后,通过“中药熏洗、理筋疗法和导引术”三联疗法,很大程度上改善膝关节功能、疼痛度以及关节活动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通伯, 戴克戎. 骨科手术学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511.

[2]李建民.发现古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吴金鹏.中医导引术的经筋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4]茹凯.中国导引术的动作分析和启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2):90-91.

术后功能康复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 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两组, 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16例, 女24例, 年龄54~82岁, 平均 (65.3±4.9) 岁;致伤原因:摔倒伤14例, 车祸伤15例, 坠落伤8例, 其他3例;按Gardon分型:Ⅱ型12例, Ⅲ型15例, Ⅳ型13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8例, 糖尿病11例, 脑血栓9例, 冠心病12例, 呼吸系统疾病8例;骨折类型:基底型8例, 经颈型14例, 头下型18例。对照组男17例, 女23例, 年龄55~84岁, 平均 (66.4±5.0) 岁;致伤原因:摔倒伤12例, 车祸伤16例, 坠落伤7例, 其他5例;按Gardon分型:Ⅱ型11例, Ⅲ型16例, Ⅳ型13例;合并疾病:高血压20例, 糖尿病14例, 脑血栓8例, 冠心病10例, 呼吸系统疾病7例;骨折类型:基底型10例, 经颈型15例, 头下型15例。采取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方法:对照组采取术后常规训练法, 在术后第1周以进行肌肉长舒训练为主, 适度地屈曲髋关节, 练习起立坐下, 第2周以进行肌肉抗阻力训练为主, 逐渐加大髋关节的屈曲度, 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进行关节活动, 并逐渐练习行走, 手术2~3周后伤口愈合, 拆线后出院, 并进行出院指导, 嘱咐其自行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功能康复训练, 在术后第1天, 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 踝关节屈伸训练, 活动30 min/d, 进行3次/d。在术后第2天, 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 膝关节屈伸训练, 进行直腿抬高联系, 做10个/次, 进行3次/d。在术后第3~4天, 坐在床边, 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 屈髋<90°, 训练30 min/d。术后第5~6天, 双手扶床头进行站立后仰与外展训练, 训练30 min/d。在术后第7~14天, 患者通过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 3次/d, 30步/次以上。手术2~3周后伤口愈合, 拆线后出院, 指导患者在家进行不完全负重下地行走, 3~4次/d, 60步以上/次。在3个月内禁止跷二郎腿、坐矮凳、蹲便、交叉双腿、弯腰等, 避免导致髋关节脱位。严禁剧烈运动, 防止摔倒。

观察标准: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 生活质量通过日常功能生活 (Barthel) 量表进行评分, 关节功能通过髋关节 (Harris) 量表进行评分。满分均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和关节功能均较好。

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活质量和关节功能评分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 数据使用χ2和t检验, 当P<0.05时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生活质量和关节功能比较:经过6个月随访, 研究组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出现呼吸道感染1例, 没有出现脱位与深静脉血栓, 并发症发生率2.5%, 对照组出现呼吸道感染3例, 深静脉血栓4例, 未出现脱位, 并发症发生率17.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股骨颈骨折一般多发于老年患者。临床上治疗以及早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为主, 尽量预防并发症发生, 降低死亡率。股骨颈骨折后对患者的身体会带来严重的负担, 加上长期卧床, 极容易使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故需要护理人员运用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 对不同时期的患者进行不同的训练,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6]。术后康复训练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站立行走训练等, 有效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出现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7],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康复护理, 还能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效率, 经过科学的康复指导, 能让患者肢体功能尽快地恢复, 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 对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采取术后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取术后常规训练法,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功能康复训练, 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经过6个月随访, 研究组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 低于对照组的17.5%, 两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采取术后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功能康复训练,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海林.系统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0) :4063-4065.

[2]王志林, 李景进.中药熏洗法配合常规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3, 41 (5) :116-118.

[3]董艳玲.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3) :116-117.

[4]李雪妍.股骨颈骨折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4) :496-497.

[5]张琳.下肢骨折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骨密度与早期康复训练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33) :6234-6237.

[6]刘原莹.48例股骨颈骨折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4) :209-210.

术后功能康复 篇8

关键词:髋部骨折,康复护理

髋部骨折即股骨近端骨折,常见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老年人骨量下降,部分为骨质疏松,故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较高。Cooper的调查研究显示从1990—2050年,髋部骨折的发生将从166万~626万。其中16%~32%的病人在骨折后一年死亡,而在生存者约有50%的患者需要帮助后能走路。随着治疗方法不断进步,我们必须提高骨折治疗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判断和合理的康复护理为其关键所在。

1 老年人髋部骨折后髋部功能恢复的评测指标

髋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行走和负重,髋关节功能评定主要是评估髋关节的活动和负重功能,现在临床上有多种评测方法,虽然评定的方法的方式,内容,标准各有差异,但是主要还是围绕着髋部功能这个目标。

1.1 Harris髋关节评分

该评分系统是由Harris1969年提出,适合各种髋关节疾病的功能评定。此评分系统有疼痛程度、生活能力、行走能力和关节畸形和活动四个方面。Harris髋关节评分总分为0~100分,90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一般,<70分为差。虽然Harris髋关节评分为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评分方式,他强调了功能和疼痛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能综合X线片来评定,那么更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髋关节的真实状况[1]。

1.2 Charnley髋关节评分

Charnley标准主要评定内容为疼痛、运动和行走功能三项,每项6分。病人被分为3类:A类,患者仅单侧髋关节受累,无其他影响病人行走能力的伴发疾病;B类,双侧髋关节均受累;C类,患者有其他影响行走能力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偏瘫、衰老及严重的心肺疾病。Chamley认为A类或进行双髋关节置换术的B类病人适于进行3项指标的全面考评,而仅行单侧髋置换术的B类病人和所有C类病人,只适合疼痛和活动范围的评估,对其行走能力的评定应综合考虑。

1.3 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

Sanders的评分标准是对髋部的疼痛,行走,功能,运动与肌力,日常活动以及放射线检查评估6项。总分60分,55~60分为优秀,45~54分为良,35~44分为差,<35为失败。该评内容中增加了放射线检查,在髋关节的手后功能的判定较为重要[2]。

2 术后护理方式

2.1 基础护理

除了一般的常规护理和观察,同时要注意术后患肢的末梢循环,温度,感觉,足背动脉的搏动,以及足趾的活动。保持管内引流通畅,避免扭曲,压迫,以及被病人拔下。注意引流液体的色和量,并给予及时的拔出。切口和引流口定时换药,避免伤口感染。

2.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完全丧失,与骨折前的生活落差大,同时一些患者考虑到费用问题,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激动,失眠,多语,这些心理状况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术后康复。许超[3]的研究报告指出,髋部骨折后,焦虑和抑郁等水平均高于非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常模,而且严重影响了骨折的康复的过程。必须予以心理安慰,包括术前对手术的说明和术后的康复指导。可以根据病人的生活,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家庭情况进行不同的交谈方式,让病人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加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同时要给予病人说明各项检查结果,让患者能自己清楚的明白康复过程。

2.3 饮食护理

由于年龄的问题,肠道的吸收功能下降,加之骨折创伤的应激反应,使得患者初期食欲不强。故在骨折的早期,需给予清淡,容易消化,容易排便的食物。而且老年人机体抗病能力降低,恢复能力变差,所以同时也要给予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的食物,必要时行输血,输白蛋白等提高机体免疫力。由于术后平躺时间较长,考虑到钙的流失相对较多,同时骨折恢复又需要钙为基础。故早期应该给予大量的含钙食物,而中后期只要营养丰富,含钙量高些的都能应该作为选择。再者应该让病人尽可能的晒太阳浴,由于皮肤在太阳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可以和成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同时对骨骼肌有机械性的刺激作用[4]。且晒太阳的患者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3 功能锻炼

3.1 院内指导康复

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应及时开始,一般为术后的2~4 d开始。主要内容是股四头肌的收缩,膝关节的被动运动,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足趾的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增加锻炼项目和时间。锻炼对骨折端有机械性刺激作用,有利于骨痂的生长,促进骨折愈合。由于老年患者易发生骶尾部的褥疮,所以在允许的情况下隔2 h左右将其翻身,敲打腰背骶部的肌肉。术后2~3 d后给予CPM机被动练习,促进康复。Moseley[5]的研究中证实了,运动是必须的,60 min/d的锻炼时间,结果显示无论是骨折的恢复,还是行走的能力和站立的恢复时间比低强度的患者恢复的更快,病情更稳定,生活质量更好。

在Stott D[6]的临床研究中,在充足营养的基础下,连续定时的功能锻炼能够较为明显的改善病人的生活和髋部的活动能力。Barbara Resnick[7]的研究中则更注重综合性的治疗,要及时关注病人心理的社会焦虑,术后的疼痛缓解,健康体质,以及对疾病愈合的担心。在此基础上再行髋关节功能恢复锻炼效果较为明显。而且术后患者的死亡率也减少了。

3.2 院外家庭康复

由于国内的康复机构并不完善,没有类似国外有专门的康复社区或者是康复机构,所以家庭的康复是必须指导的。院外的康复过程和在院内的功能锻炼实际上一样,只是需要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不间断的练习,直到自己能够进行普通的生活。由于术后有部分患者出现的抑郁症,如果能正确的指导,促使患者能多户外的社会交流,家庭交流,抑郁症的发生将大大减少。

Denise L[8]根据病人生活习惯,将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家庭康复锻炼护理和常规护理两组,家庭康复主要为髋部肌肉紧力量训练,伸展练习,3 d/周,30 min/d的有氧训练。同时行上肢的锻炼。经过一年康复锻炼后,康复锻炼护理的患者的髋部活动性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提高。

4 讨论

髋部骨折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且大部分老年人多有两种疾病以上,如果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且卧床后骨量丢失加快。而且由于固定不稳定,容易导致骨折畸形愈合。所以现在多主张手术治疗。

髋部的骨折入院后要尽快的完善各项检查,并对髋部骨折之后髋关节的功能作出正确的评价,制定有效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手术和病情合理的评分标准。在较短的时间内行手术治疗,避免因术前时间过长而导致死亡率的增加。而术后一定要给予心理,饮食,功能锻炼的康复治疗,由于中国的医疗体系的原因,我们更加要重视家庭护理,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定期的回访,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更多的康复机构来保障术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Jeihad Ahmad Mansour,DING Yue,XU Jie,et al.Harris Scores and X-ray manifestation in evaluating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J].Chinese Journal of Joint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2009,3(5):34-36.

[2]顾立强.股骨近端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5):558-563.

[3]XU Chao,XIAO Luwei,SHEN Liao.Study on psychosocial impact upon postmenopausal inpatient with 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J].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Research.2010,3(2):105-109.

[4]戴锦中,骨质疏松症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1314.

[5]Moseley AM,Sherrington C,Lord SR,et al.Mobility training after hip fractur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Age Ageing2009,38:74-80.

[6]Stott D,Handoll H Rehabilitation of older people after hip(proximal femoral)fractur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4(8):ED000023.

[7]Barbara Resnick,Christopher D’Adamo,Michelle Shardell,et al.Adher-ence to an Exercise Intervention Among Older Women Post Hip Frac-ture[J].J Clin Sport Psychol,2008,2(1):41-56.

术后功能康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12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各自临床诊断标准[2], 行腹部手术指征明显。入选标准:年龄为25~65岁, 临床诊断明确;采取自愿原则, 志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需要维持服用精神类安定药、镇静药的患者以及心、肝、肾功能有损害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60例, 患者年龄为25~65岁, 平均 (36.1±2.4) 岁;胃大部切除、胃肠修补、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切除分别为25例、16例、14例、5例;观察组60例, 患者年龄为25~65岁, 平均 (36.8±1.6) 岁;胃大部切除、胃肠修补、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切除各有27例、15例、12例、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施以传统基础护理。对所有患者, 术前3天左右饮食以流食为主, 并在术前彻底禁食、禁饮。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述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疾病和心理情绪变化, 告知其相关康复护理的知识, 进行适当康复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给予患者更多关注和关怀;注意交流技巧和方式、积极鼓励患者, 让患者时刻感到温暖;对于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解释、讲解及应对的处理办法等。此外术前1天不彻底禁食禁饮, 而是在术前10 h左右才严格要求禁食禁饮。 (2) 手术开始之前:要求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 帮助其摆好体位, 进行必要的相关准备之后开始手术。 (3) 手术后:矫正患者体位, 防止加重手术切口的疼痛感;及时补充食物和水;注意通风和病房环境的整洁, 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康复氛围。同时, 细心护理切口, 以免感染。通过适当地播放音乐、聊天等方式, 使患者身心舒畅。

1.3 疗效评定标准[3]

以肠鸣音恢复情况表来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率, 并做好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腹胀程度、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的记录, 综合评价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及肠鸣音的恢复时间和腹胀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

术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70.0%、9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腹部手术具有手术创伤部位特殊、患者活动受限等特点, 导致患者术后不适感较强, 容易造成患者胃肠功能障碍, 且卧床亦不利于其胃肠功能恢复。再加上患者经历手术后, 身心均发生明显变化, 会影响术后的恢复和手术治疗效果[4]。因此, 从术前、术中、术后三大方面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护理, 正确对患者术前疾病和身体状态进行评估, 积极地疏导患者情绪, 鼓励患者自信地面对手术, 就成为了医务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医学模式的改变, 加速了康复护理模式的发展, 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应用价值高, 效果显著。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文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 对比于常规护理方法, 结果表明, 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及肠鸣音的恢复时间分别为 (20.6±1.3) h、 (32.2±5.4) h、 (15.1±2.3) h, 患者腹胀程度得分为 (1.2±0.6) 分,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该方法比普通护理方法更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 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 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意义显著, 可行性较强,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谭李军, 尹秀芬.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9) :114-116.

[2]周玲, 孔红武.中医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 (12) :2687-2688.

[3]刘永侠.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2) :318.

术后功能康复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本院骨科病房、门诊和康复科及疼痛门诊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收治肘部损伤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64例, 其中男37例、女27例, 年龄21~60岁, 病程11~51 d。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21~55岁 (平均41岁) 对23~60岁 (平均43岁) , 性别构成比 (男18例、女16例对男18例、女12例) , 病程、损伤程度、临床症状上相似,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和脱位类型;③均是肘部损伤明确骨折和脱位, 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手法复位外固定后;④年龄20~60岁;⑤所有患者均在肘部损伤术后或手法复位后14 d以内开始。

2 实验方法

2.1 康复护理组

分四个阶段进行康复训练, 每个阶段平均2~4周。第一阶段:临近关节训练期 术后第1天, 开始练习肩、腕、指关节主动屈伸。1周后开始肱二、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保持10 min/次, 每30次为1组, 10组/d。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肩关节钟摆划圈训练, 手的握力训练15~20下/次, 2~3次/d。第二阶段:稳定性康复训练期 肘关节90°功能位固定已2~3周, 可适当解除外固定训练后再制动, 在无疼痛范围内进行肘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和主动助力活动训练, 可采用滑轮、棍棒、滑车等器具辅助训练。但临近关节仍需进行不同角度训练以及肱二、三头肌和肩周肌肌力的等长收缩训练, 姿势训练教育, 逐渐为下一步的抗阻训练做准备, 也练习15~20下/次, 2~3次/d。第三阶段:主动康复训练期 术后4~5周后可增加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的训练, 在不引起肘关节疼痛的情况下, 尽可能加大肘关节最大范围的运动, 可以用滑轮、肘关节训练器具辅助训练, 但要兼顾肘部内固定的稳定性。此阶段的训练应强调多重复, 低负荷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仍要进行姿势矫正教育和肌肉耐力训练。30~40下/次, 3~4次/d。第四阶段:强化康复训练期 此期强调主动性和适当抗阻力运动相结合的功能恢复训练, 增强上臂、前臂肌群的肌力和协调性训练以及本体感觉训练, 同时兼顾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的灵活性, 直至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 30~40下/次, 4~5次/d。

2.2 对照组

患者术后均采用电脑中频NPD-4AS离子导入仪, 电极分别置于患肘内外两侧, 以患者能耐受量为准, 1次/d, 10次为1疗程, 期间适当休息1~2 d, 自主活动肘关节。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观察指标

将患者肘关节的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Ridit分析。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本组64例均获得随访, 以解除外固定开始计算, 时间4~38个月, 平均13.2个月。根据自拟疗效标准 痊愈:关节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 关节无痛或微痛;显效:关节屈伸40°~160°, 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有效:关节屈伸60°~120°, 关节疼痛减轻;无效:关节僵硬于约90°, 关节疼痛无减轻。

3.2 结果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和护理体会

4.1 施术前评估

常规询问病史, 注意排除标准 ① 不符合诊断标准;② 局部软组织或切口存在炎症反应者;③ 有出血倾向者;④ 年龄在20岁以内或60岁以上;⑤ 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手法刺激者;⑥ 意识不清或不配合治疗者。对有高血压及心脏病史者, 应将血压及心电图作为施术前必查项目;住院患者询问当日有无禁食、用药史;门诊患者要求带陪伴1人。

4.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多为创伤患者, 肢体受重创造成骨折脱位, 病程长, 对治疗是否成功存在顾虑, 信心不足, 对手术或术后康复有恐惧感, 对治疗后肢体能否恢复功能持怀疑态度。因此, 医护人员应多关心患者, 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病例及治疗方法等, 施术前向患者简单介绍按步骤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目的, 并告知康复训练各阶段循序渐进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以解除患者紧张情绪, 打消患者及家属的疑虑, 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取得患者配合, 顺利完成治疗。

4.3 施术中观察及护理

肘部损伤手术等治疗后, 由于长时间的制动, 可导致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 组织间隙中的浆液纤维渗出物及纤维蛋白沉积, 进而发生纤维粘连。再加上外伤后关节囊、韧带及通过该关节的肌肉肌腱出血、渗出, 血肿机化, 极易形成广泛的关节内粘连及肌肉肌腱组织挛缩, 严重影响肘关节的正常活动, 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而采用系统的康复治疗, 分期进行训练能充分松解挛缩的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 这样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才能得到充分改善[3]。

关节自主活动配合按阶段按步骤实施康复训练可缓解肌肉痉挛, 松解粘连增强肌腱、关节囊和瘢痕组织的伸展性, 通过如蠕变原理达到增强关节活动范围的目的[4]。另外, 治疗组允许患肘早期功能锻炼, 使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及关节周围的筋膜、韧带不至于粘连, 功能锻炼始终贯穿骨折愈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华夏出版社, 1990:298, 808-809.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21

[3]甘伟.肘关节外侧进路治疗肘关节陈旧性脱位.中国骨伤, 2004, 17 (8) :494-495.

上一篇:水稻种业下一篇: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