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分析模式

2024-05-01

会话分析模式(精选九篇)

会话分析模式 篇1

整体上, 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语言学家分别从语法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等不同方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比如, 司珂腾提出了语码转换的标记性模式和主体语言框架模式, 而奥尔则提出了会话分析模式。下面, 文章就利用奥尔的会话分析模式对中文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浅析。

1 语码转换的会话分析模式

文章把语码转换作为既包括句际转换又包括句内转换且涵盖语码混用的广义词。语码转换的使用场合、原因和目的不尽相同, 其包括谈到某个主体时, 由于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转用另一种语码;当不想让在场的某个或某些人知道所讲的内容时, 转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通过转换语码来突出某些话语;炫耀自己能说几种语言;为了迎合对方而转换语码等等。这里提到的语码转换指在同一首歌曲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语码以达到好听和吸引听众的目的, 且研究对象仅限于中文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文章并不过多分析影响语码转换的场合、原因等外在因素, 而是侧重研究分析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内在过程、规律和特点, 所以引入了能够较好实现这一功能的会话分析模式。

近些年, 研究流行歌曲中的语码转换时, 顺应理论、语域分析等方法和理论都曾出现过, 而会话分析模式却鲜有人使用, 所以有必要先来介绍和分析一下会话分析模式。该模式最早由奥尔提出, 主要包含三种类型:

1) 与语篇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这种转换方式指一段话用一种语言, 另一段话改用另一种语言, 从而构建和组织会话。例如, 张三同时对李四和汤姆谈话, 先用中文同李四讲, 然后用英文同汤姆讲, 这一过程交替反复进行。

2) 与语言偏好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此模式体现会话参与者之间持续的语言背离现象, 各自选择不同的语言;或体现语言协商序列及语言选择并和现象。例如, 在王宝强演的电影里面, 不管别人操何种语言, 他经常性和持续性地用方言来表达自己。

3) 与语篇相关的插入式语码转换。此模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临时借用, 如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插入英语, 将该语段的意思语境化, 插入的句子或词可能会产生诸如幽默等的特殊效果。2与语言能力相关的插入, 此形式与语篇无关, 只表明在某种语言能力方面不够熟练。例如, 林书豪在用中文接受采访时, 多次蹦出英文单词来表达与篮球相关的词汇。

奥尔借助会话分析学方法, 将语码转换置于严格的序列分析, 这对语言社团的价值观和行为定式分析具有一定的标示意义。在分析这些模式时, 奥尔强调对于坚持选择某种语言而进行插入的现象, 其取决于更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文流行歌曲正是从始至终都处在宏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当中, 所以让会话分析模式与歌词语码转换携手联袂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2 会话分析模式下的歌词语码转换

既然语码转换涉及了语言、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 并且结合上流行歌曲后又处在了一个动态和活跃的语境当中, 那么它必然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 以引导、合理化和美化这种社会语言现象。另外, 流行歌曲和我们的日常对话不同, 不是随意的、自发的, 创作人为了使歌词语篇产生朗朗上口的效果, 也会特意对语码转换部分的词、词组、句子等进行模式化的设计。这样, 流行歌曲的歌词语篇也就满足了奥尔提出的会话模式中序列分析的条件。下面, 文章就尝试用奥尔提出的会话分析模式来分析和挖掘流行歌曲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内在过程、规律和特点, 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充满魅力的社会语言现象。 (以下段落中的歌词来源于互联网) 。

2.1 流行歌曲中与语篇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

有时, 流行歌曲中的歌词语篇中为了实现重复语段的过渡与强调, 利用交替式语码转换来实现特定的旋律和节奏, 并且多数语码转换出现在主要句法和韵律分界处。例如, “……一些规定不懂究竟。I I I WAS BORN IN BEIJING。不知命运是谁定。I I I WAS BORN IN BEIJING。示爱不便说清。I I I WAS BORN IN BEIJING。偏偏浪漫热情任性……” (黎明“我来自北京”) 。

再比如, “……不能满足于拥抱。Can You Feel My World?真实的我没办法伪造。Can You Take My Hands?真诚你会感觉到。Can You Feel My World?真实的我没办法伪造……” (王力宏“Can you feel my world”) 。

在收集到的30首中文流行歌曲中, 这种模式的语码转换最多, 约占一半左右。

2.2 流行歌曲中与语言偏好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

歌曲中出现汉英语码转换是其顺应社会发展和紧跟时代潮流的表现, 是为了向其主要受众群体---年轻听众靠拢。这也符合语言顺应理论和听众设计的原则。所以, 歌词语篇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 而同时避免直白地用中文表达, 就迎合年轻人偏爱用英语说一些时髦、禁忌、避讳等词汇的心理, 采用与语言偏好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

例如, “……告诉我What's your name , 接受这份邀请。 I love you。走出角落的黑暗。Don' t you know。 给我全部的爱, I need you。安慰我的不安。……” (小虎队“青苹果乐园”) 。

再比如, “……I need your love霓虹舞影的中央;I need your kiss桃红赤色的方向。……如火舞艳阳。I need your love逃离冷感的风霜;I need your kiss重燃我心的方向。……” (黎明“火舞艳阳”)

在收集到的30首中文流行歌曲中, 这种模式的语码转换相对较少, 约占三分之一左右。

2.3 流行歌曲中与语篇相关的插入式语码转换

有时, 流行歌曲的歌词语篇中由于后续语段改变了旋律、节奏、演唱风格等, 就会出现插入式的语码转换。例如, “……舍不得再伤害。You’re my girl, my girl, my friend. How much I love you so, so much baby.看着你哀愁, 要我如何怎么承受面对.I m sorry you’re my sweetheart. My love. My one & only baby. 不得不爱……” (潘玮柏/弦子“不得不爱”) 。

再比如, “……他们全都是。Rap: now here's a story that'll makes u cry, straight from Taiwan they came just a girl & a home-boy in love, no $ no speak no English, ... 多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王力宏“龙的传人”)

在收集到的30首中文流行歌曲中, 这种模式的语码转换最少, 约占六分之一左右。

3 结束语

文章选取中文流行歌曲的歌词语篇作为语料, 从语码转换的角度出发, 运用会话分析模式对流行歌曲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类别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尝试揭示了流行歌曲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内在过程、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 流行歌曲中出现的主要是与语篇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 与语言偏好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仅次于前者, 而与语篇相关的插入式语码转换最少。分析表明, 三类汉英语码转换的出现规律是和会话分析模式相契合的。理解了流行歌曲中汉英语码转换的以上过程、规律和特点, 能使大众更好地欣赏流行歌曲之美, 领略语码转换之妙, 必然会加深大众对语言学与社会文化内在联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255-269.

[2]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3rd e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布莱克韦尔出版社, 2000.

[3]祝畹瑾.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评介[J].当代语言学, 1994, (2) :11-15.

[4]丰海利, 魏晓茹.流行歌曲歌词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域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3 (7) :97-100.

[5]何木英.论流行歌曲的汉英语码转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3) :113-116.

[6]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沈椿萱.歌词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动因研究[J].文学教育, 2010 (12) :56-57.

[8]王素丹.流行歌曲的汉英语码转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 (2) :154-157.

会话分析模式 篇2

会话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摘要:当前的现状是:学生能够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口头表达方面显得比较笨拙,显得有点“有口难言”,不知说什么、从何说起。会话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优化英语会话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小学英语;会话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普利斯里(Pressly,Hogan,Wharton-McDonald,Mistretta,Ettenberger,1996)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展成为今天的“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显然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 1

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第一水平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帮助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已有的知识水平;第二水平就是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他人的合理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二水平以外区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也不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这里的合理的帮助就是指教学中在最邻近发展区所做的工作——搭建恰当的支架。

二、支架式学习设计五环节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搭建学习支架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反馈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

2、设置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创设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即问题情境必须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相联系,并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开始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就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

倡导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还可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以利于各种观念的梳理和重组,获取对新事物更全面的理解和建构能力的提高,同时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锻炼了学习者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习,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发出反馈信息对学生加以引导。

5、效果评价

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

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支架式教学设计案例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Primary English Students’ Book)(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Part B Let’s talk为案例,说明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会话教学中的运用:

Teaching aims:

1、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let’s talk;

2、能使用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I like„best./ My favourite season is„.Why do you like„? Because„? 来询问和回答喜欢的季节及原因。

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let’s talk;

2、能够使用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I like„best./ My favourite season is „.Why do you like„? Because„..来询问和回答喜欢的季节及原因。

3、能向别人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及原因。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爱家乡、爱我们生活的环境。

(一)设置情景

师生围绕季节进行日常交谈,然后跟随着视屏,进行Chant:Spring

is green with flowers and songs.Summer is hot and the days are long.Fall is golden and farmers are busy.Winter is white and the year is gone.分析:围绕“季节”进行日常对话交流,复习已学知识,然后全班一起唱四季歌谣,歌谣不仅提示和帮助学生回忆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活跃气氛。

(二)独立探索

老师抛出问题:What’s zhang peng and sarah’s favourite season? And why? Listen and tick.Talk about sarah’s favourite season and learn let’s talk:What’s Zhang Peng’s favourite season? Can you gue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form.分析:谈论自己和学生最喜欢的季节,然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完成听力练习。谈论答案的同时,引出let’s talk的内容,在呈现Let’s talk的内容前,有一个让学生预测的活动,让学生活跃起来,大胆猜说,然后带着问题独立完成听力表格,一层一层,从易到难。好的引导与预测能够提供说的氛围,让学生活跃起来,大胆地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三)协作学习

1.Act as sarah and zhang peng to talk their favourite seasons.2.And then make a new dialogue.3.Make a survey:利用重点句型进行采访“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y do you like„”把采访到的信息用表格形式进行

记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角色转换,同桌两人轮流用第一人称来复述课文内容,从这一活动上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编新对话,把新旧知识进行重构。最后,采用任务型活动,学生先看老师做示范,接着让学生用采访的方式操练本课重点句型。采访后,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用口头的形式把采访的内容进行报道,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搭建学习支架

1.Talk about the four seasons, including the scenery, the weather, the colour, the activities, the clothes„.老师引导学生小结四季的情况,包括景色、气候、颜色、活动和穿着

2、老师谈论自己的家乡的四季,然后呈现文章,学生朗读

3、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的四季

分析:前面的第一和第二步骤都是为了第三个步骤作铺垫。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了四季总的概况,帮助学生整理了有关四季方面的知识,老师还给出了范例,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情境支架和词语支架,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进行滚动。这样,学生知道了如何说、从何说、该说什么,所以学生能谈的东西就会越来越丰富,而不会仅仅局限于本课的主要内容。

(五)效果评价

在课堂过程中,老师不断地用口头语言鼓励和表扬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采用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小组整体或者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比较出色,每次得1分;小组纪律好的、能够团结合作的,老师也随时为小组加分。本节课小组所得分数将纳入一周的小组得分里面。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而且便于老师管理课堂。

总之,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利用得当的话,中等生和优生能更出色,后进生能向前迈一大步,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笃勤.教学设计中如何搭建支架[J].英语教师,2009(2)

会话分析模式 篇3

【关键词】 韩国语 会话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5-01

引言

韩国语会话课程作为一门能力提高课程,主要以初中级学生为教授对象,帮助他们提高口语水平和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课程内容贴近生活,教授形式灵活多样,同韩国语精读、听力、写作等其他课程相比,有其优点,但要想把会话课讲好,讲得精彩,对授课教师来讲,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有必要不断结合教学实践和韩国语口语的主要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一、韩国语口语的主要特点

1.基本语序方面,句子结构不同。我们知道汉语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韩国语句子的主要成分也是主语、谓语、宾语。但这些句子成分在两种语言中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汉语是主—谓—宾的句子结构,而韩国语是主—宾—谓的句子结构。比如,汉语“我学习韩国语”的韩国语讲法是“我—韩国语—学习”。在韩国语句子中,表示叙述的谓语成分通常出现在其他句子成分的后面。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主要靠叙述语来判断整个句子。另外,汉语句子中谓语后面可带补语,构成述补结构,而韩国语则是以谓语来结束一个句子。

2.敬语体系发达。韩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儒教国家,素有“东方礼仪之邦”之称。韩国语较之其他语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敬语法。韩国语中的阶称可分为对上、对等、对下三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的人之间对话时,要使用不同的阶称和语尾。韩国人要时刻根据社会地位、年龄以及家庭关系向对方使用敬语和非敬语,比如,晚辈对长辈说话时,必须使用敬语表达,而平辈之间说话时,就比较随意,对等阶称或者对下阶称都可以使用。而很多学生正是害怕这一点,不敢大胆地开口说话,进而影响口语能力的提高。

3.第二人称“ 你 ”的省略现象。在一个韩国语的句子中,表示第二人称的“ 你” 较不发达。当直接和对方进行对话时 “你” 可以省略不用,或者用职位,称呼代替。例如,在汉语中 “你吃饭了吗?” 这个句子用韩国语表述时 “你” 就不必添加,直接说 “吃饭了吗?” 如果加上“ 你” 会使句子听起来很生硬。

二、韩国语发音障碍产生的原因

1.对于韩国语学习者来说,初级阶段语音的学习至关重要。但是从语言类型上看,由于汉语属于孤立语,而韩国语属于黏着语,二者语音系统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母语的发音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韩国语学习中来,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韩国语语感,造成语音障碍。韩国语共有 19 个辅音,没有汉语的清浊音之分,分为松音、紧音、送气音。因汉语的音韵系统里没有这三个对立、对学生辨音造成难度,特别是紧音的发音更加困难。另外,韩国语的语音变化现象很多,韩国语音韵体系里的连音现象、紧音现象、同化现象、 腭化现象都是口语发音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但是汉语中没有这些现象。

2.学生缺乏韩语语言的学习环境。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和韩国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缺乏韩语语言学习环境。虽然教师有时试图按交际法则为学生创造出一些语言交际情景,但模拟的社交场所与真实环境有差距。如果以班为单位进行口语活动,对话只能在教师和一名或几名学生之间展开,而其他学生只能旁观。如果分成小组让所有的学生参加,教师就没办法一下子全面指导,许多错误得不到纠正,有时还会误导学生,这类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一旦形成习惯,对今后口语发展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改革韩国语会话教学的途径

高职院校韩语教学的目的跟本科院校不一样,更注重能力教学。能力教学不仅仅是语言能力培养,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所以,仅仅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韩国历史、文化、习惯、礼仪及生活细节等知识。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准备,拓展相关知识,开发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互动式教学,避免教与学本末倒置的现象。

1.首先,加强对韩国背景知识的训练,即以“语境适合性”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话教学或训练中必须重视传播韩国的文化知识,使韩国语会话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否则学生很容易将自己的母语习惯带入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导致交流障碍,引起误会,甚至失效。此外,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韩国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从而提高语境适合性意识。

2.互动式教学。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在一个字:“动”。

3.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在音频、视频环境中学习韩国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功能把学生分小组练习口语,通过多媒体的“监听”功能可以掌握每个小组的练习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实用化的教学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模式。我们要提高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注重韩语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语言交际活动的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以运用代学习,以学习促运用,形成会话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方健壮.外语专业在21 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1,(1)

[2]孙玉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建设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1)

[3]付凌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的口语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

[4]陈玉琨.当代英语教学评价发展趋势[M].2006

大学英语课堂会话的修正模式研究 篇4

修正是人们日常会话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对于修正的系统研究是在20 世纪70 年代随着话语分析的兴起, 由Schegloff等人 (1977) 发起的。自此之后, 人们开始研究修正在各种机构语境中的特点, 其中课堂会话中的修正体现了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下会话语篇的某些特征 (McHoul 1990;Seedhouse 2004) 。

然而, 当前对于英语课堂中的修正现象, 还缺少实证性的研究, 尤其对于课堂修正与二语习得的关系, 尚未得出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 本研究拟对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现象作一些补充研究, 试图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 解释大学英语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现象。

一、修正与课堂修正

作为话语分析理论中的关键性概念, 修正研究关注的是如何由会话参与者纠正日常会话中的交流阻碍这一过程。当修正研究与课堂会话研究相结合, 课堂修正研究就产生了, 它关注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的自我修正等不同的修正类型以及它们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一) 传统的修正理论

虽然修正是日常会话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或许自人类会开口说话以来就已经存在, 但对于这一现象的系统研究, 却是到20 世纪70 年代随着会话分析理论的兴起才真正出现的。其奠基之作是Schegloff等人于1977 年发表在《语言》杂志上的论文《会话中修正结构的自我更正优先》 (以下简称为SJS1977) 。在这篇关于修正的经典论文中, 根据修正引发的位置和后果, Schegloff等人区分了四种既不同又相关的修正类型:

1. 自我启动的自我修正, 说话者既是问题的引发者, 又是问题的改正者。

2. 他人启动的自我修正, 听话者意识到问题来源并引发修正, 而由说话者完成改正。

3. 自我启动的他人修正, 造成问题的说话者发现了问题, 而由听话者完成改正。

4. 他人启动的他人修正, 听话者既是问题的发现者, 又是问题的改正者。

根据所获得的大量日常对话语料, Schegloff等人认为在自然会话的修正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社会结构性质的自我修正优先趋势。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自我修正的优先趋势呢?他们提供了如下原因:自我修正的机会先于他人修正;在同一话轮和话轮转换处的大部分修正机会都被造成问题的说话者抢先获得, 而不是被听话者获得;在他人修正有机会实施之前, 成功的自我修正已在同一话轮中顺利完成。这些事实促成了自然会话中自我修正优先于他人修正。另外, 根据他们的统计, 即使在下一话轮或转换处的修正, 他人启动往往也会产生自我修正。Schegloff等人的观点对以后的研究有着指标性意义, 大多随后的相关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的。

(二) 课堂修正研究现状

根据SJS (1977) 的观点, 修正共分三个步骤, 分别是问题出现、启动修正和改正问题。在SJS (1977) 之后, 有关修正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重视, 国外学者主要从两种视角展开探讨:第一种是修正的结构研究, 如Schegloff (1992) 和Wong (2000) , 他们分别从构成上讨论修正的延伸结构以及它们对于会话分析研究的意义。第二种是有些学者将修正研究从日常会话应用到特定环境的会话语篇中, 对课堂修正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对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研究扩大了人们对修正研究的视野, 使得人们对课堂修正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McHoul (1990) 和Seedhouse (2004) 等。McHoul (1990) 对澳大利亚一所中学的课堂话语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 他人启动的自我修正主导了这类课堂会话。另一项较有影响的课堂会话修正研究是Seedhouse (2004) 关于教学目的和修正差异关系的调查。Seedhouse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课堂中, 不存在一种唯一的修正模式。在教学目标和修正模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后者随前者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国内学者也结合当时的教学现状, 对课堂修正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或对国外的修正研究进行介绍和述评, 或从某一具体方面 (如年龄、性别、指称等) 进行探讨。较早的如李悦娥 (1996) 根据理解和表达中阻碍与修正的不同, 重新设计了修正结构模式, 这是国内学者对修正结构研究的重新解读;沈蔚 (2005) 介绍和评述了国外有关会话修正的研究;陈立平 (2005) 研究了大学生口语中的自我修正的性别差异;文秋芳 (2005) 对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口语自我纠错能力进行了研究;姚剑鹏 (200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会话修正进行了探讨。但是, 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现象, 尤其是不同性质的课程之间修正现象的对比研究, 还缺少实证性的资料, 而这种对比研究对于二语习得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鉴于此, 本研究拟对两门不同性质的大学英语课程 (这里泛指以英语为媒介的专业课程, 即ESL课程) 中的修正现象进行探讨, 以期对英语课堂中的修正现象做出趋于合理、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

(三) 研究问题

如上所述, 课堂修正是修正研究的一种具体的机构性研究, 它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话语权力分配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会话被认为是以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活动。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课堂的话语权, 在这种不对称的话语分配权下, 教师有着在其认为合适的时机去启动和完成修正的权力。分析课堂会话中的修正, 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二语习得的状况, 对教师的语言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试图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 中国大学不同类型的课堂会话中, 其修正类型有何差异?

2. 学生主要有哪些自我修正类型, 如何在二语习得的范围内进行解释?

3. 教师主要有哪些他人修正类型, 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某重点大学外语系开设的两门不同性质的大学英语课程, 笔者作为博士研究生注册并全程参与课程录音。为了保护隐私, 在转写录音语料时, 按照会话分析的惯例, 全部采取了匿名或代号形式。

一门课程是“研究生高级口语”, 主要针对全校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开设, 目的是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口语水平, 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大学英语六级 (CET 6) 以上 (根据学校教务处信息) , 所以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应当属于中上水平。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准确性和连贯性, 根据Seedhouse (2004) 对课程性质的划分, 这种以语言形式和准确性为目标的课程属于以形式为主的课程 (Form-focused course) , 其目的是追求口语的准确性。该课程时间跨度为2011 年9 月至12 月, 共录得约18.5 小时的有效课堂对话。

另一门课程是“华人在美洲:历史与文学”。选这门课的学生主要是外语系的研究生或留学生, 他们或因为是文学专业, 或出自对文学的热爱。因此, 语言不是他们学习的目的, 文学才是他们选择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根据Seedhouse (2004) 对课程性质的划分, 该课程以意义和流畅性为目标, 属于以内容为主的课程 (Content-focused course) 。该课程时间跨度同样从2011 年9 月至12 月, 共录得约12 小时的课堂语料。

两门课程中所得到的修正类型数据如表1 所示:

比较而言, “研究生高级口语”着重语言形式的准确性, 由于这门课的教师倾向于多让学生发言,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程性质显示, 课程对他们而言, 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二语习得的过程;而“华人在美洲:历史与文学”侧重于文学内容的探讨, 教师处于强势的一方主导了课堂会话的走向, 所以这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过程。但由于两门课都是由外教任教, 学生全部是中国大陆学生, 因此, 不论是以内容为主, 还是以形式为主, 都有一个学生的二语习得问题, 这也为我们比较不同课程下修正的类型有何不同提供了试验场地。

当然, 在教学中, 口语课绝不能只关注形式,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要既关注形式, 又关注内容;文学课也不会只关注文学的内容, 而对语言的正确性毫不在意。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区分, 只是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 作出较为大致的分类, 目的是比较两种不同课程下课堂修正有何不同。

三、讨论

在语言教学法的历史上, 关于语言教学应当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内容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近百年。二语习得研究兴起之后, 二语教学应当重视形式还是内容仍然是学者关注的焦点。Long (1991)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注重形式是指学生的注意资源是如何被分配的, 主要包括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语言层面 (词、搭配、语法结构、语用类型等) 。Richards (2001) 在总结了各种流派的教学法之后, 认为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以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或信息为中心而组织的教学方法, 而非以语言或其他类型的大纲为中心。教学目标的不同, 导致教学方法的差异, 课堂修正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 以语言形式为主的课堂会话修正

在以语言形式为主的口语课程中, 对目标语准确和连贯的表达是学生选课及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从收集到的语料统计结果显示, 学生的自我修正和教师对学生的他人修正是这门课程的主导修正类型。

1.学生的自我修正

(1) 重复

例1: (Course A 2011.09.28 00:03:49) ①

S:My favorite, my favorite sport is table tennis.You can exercise every part of your body. Not only intensity, but also coordination.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me to prefer this sport.

(2) 替换

例2: (Course A 2011.09.14 01:11:24)

S:My part is to introduce —eh, i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women 1) , what they do on the women’s day. As to women, often get half-day holiday with extra bonus. E h, as to, as to family, they —the mothers 2) would get rid of the whole house work for one day because the husband and the children would take all —eh, would do all the house work3) . And also they usually prepare a nice present for their busy mother. So the women has a pre-, precious time. They could go shopping with their husband.That’s all.

(3) 丰富

例3: (Course A 2011.09.14 00:19:15)

S: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 My English name is -. I 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cie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h, I, I like sports. I will always go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 and I also like to play games and reading. Thank you.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中, 由于课堂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以学生单独发言或学生之间的对话为主, 这就决定了其主要修正方式是学生的自我修正。这一事实证明了Krashen监控假说 (Krashen 1985) 的正确性。这一假说认为, 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利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系统作为监视者来监控语言的输出。在学习者用第二语言说出话语时, 他会在大脑中扫视一下可能的错误, 并使用已经掌握的语言规律来纠正错误, 这样, 自我修正就发生了。首先, 由于他们都是各系的研究生, 英语水平都在大学英语六级以上, 对于英语口语中的各种规则应当是了解的;其次, 这门课程就是以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为主的课程;第三, 学生是轮流发言, 有足够的时间来检测自己的语言。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自我修正的语料。

2. 教师对学生的他人修正

在Mchoul (1990) 对高中课堂修正的研究中, 教师的他人修正是主要的修正方式, 教师有时会采用暗示或提供线索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达成教学目标。在我们的语料中,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会直接进行纠正, 这与追求形式准确的课程性质是相符合的。

例4: (Course A 2011.09.21 00:07:30)

S:This year the talk has turned like pages in a history book to a discussion of whether /yakoviqi/, /ya-ya/ — → 1

T:Djokovic. → 2

S:Djokovic is in the midst of the all-time greatest season. → 3

本例中的学生在朗读英文体育报道时, 对于较生僻的人名Djokovic读不上来, 出现了问题 (1) , 教师直接进行了纠正 (2) , 学生接受了教师的纠正, 继续阅读 (3) , 从而完成了一次他人启动的自我纠正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 课堂修正类型与课程性质和课堂活动的类型是相关的, 因为该课程注重的是英语口语形式的准确性, 所以当学生出现口语错误时, 教师会立即进行他人纠正;在目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偏向于让学生掌握话语权, 通过自我介绍、小组讨论、小组演示、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而这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出错几率和学生自我修正的机会。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认为自我修正是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一部分 (Levelt 1983;Kormos 1999) 。

(二) 以内容为主的课堂中的会话修正

“华人在美洲:历史与文学”是一门文学课, 通过研究课堂录音材料后发现, 该课程的主要修正方式是教师主导下的修正, 这些数据说明教师在这门课程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及较好的师生互动性;其次是教师的自启自修。

根据Schegloff (2000) 对修正的定义:修正是指“在日常会话中由于各种原因 (如说、听或理解误差等) 所产生的交流阻碍, 需要由会话参与者进行纠正的行为”。可见, 只要在会话中产生了阻碍理解的因素, 不管是词汇、听力还是语法方面, 小至词语, 大至段落, 我们都可以将之理解为错误源 (trouble source) , 从而引发其后教师对它的解释和讨论。

这就是本文所指的教师主导下的修正三步骤, 它们在推进课程内容和达成教学目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该课程师生互动的会话中三步骤的课堂互动模式, 其体现方式为:询问 (Requesting) —确认 (Confirmation) —阐释 (Paraphrasing) 。当课堂讨论碰到难点时, 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 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 教师会确认或重复答案作为对学生的褒奖;如果答案不准确或不全面, 教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 从别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或暗示。当教师得到所需的答案时会对其进行更详细的阐释。这个过程可能反复进行, 直到将问题讨论清楚为止。

下面的例子将说明询问—确认—阐释的教师主导下的修正是如何引发讨论, 推进课堂教学的。这里教师在解释“broker”在文学中的含义。

例5: (Course B 2011.11.16 00:18:14)

S:So what does“broker”mean here?

T:When you use the word“broker”in English, it is both a noun and a verb. A cultural broker, a stock broker is a noun, but when you broker an agreement, what do you think? → 1 Requesting.

S: (unclear) .

T:Say that again?→2 Requesting.

S:Close a deal.

T:You close a deal, yes, but what is your role in closing the deal? →3 Confirmation & Requesting.

S:Make sure that every party agrees on the same...

T:That’s right, so what do you help the two parties do in order to close the deal? → 4 Confirmation& Requesting.

S: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T: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very good. → 5 Confirmation

Now you are getting closer, right? Because that is a much more active role than just the bridge, you know? The bridge is building a connection, that, obviously is important, that’s part of it.So you are the bridge-builder, but in addition to the bridge-builder, you are gonna to guide the people on how they can cross the bridge. So try to think of these sometimes metaphorically. → 6 Paraphrasing.

在这个典型的教师主导下的修正三步骤中, 学生对于“broker”一词的意义不太明白, 从而形成了交流中的错误源, 阻碍了课堂会话的进行。教师觉得有必要理清这个障碍, 使交流变得畅通, 因此首先指出, “broker”在英语中可以作名词, 也可以作动词, 然后在第1 问中, 教师提出了该词隐喻式用法的问题, 第2 问是启动修正的前奏, 第3 处对于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 紧接着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新问题, 第4 问继续推进, 第5 处再次肯定学生的答案, 并表示赞赏, 第6 处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可见, 教师反复使用了询问—确认—阐释这三种教师主导下的修正方式, 层层推进, 直到将问题探讨清楚。

如上所述, 在以内容为主的课程中, 教师主要使用意义协商的修正方式来促进学生加入课堂讨论、强调重点概念、建立知识共享和创造一种包容氛围。在该课程中另一种重要的修正方式是教师的自我修正, 但是与学生的自我修正不同, 教师的自我修正不是对自己语言形式的错误进行更正, 而是为了强调某一个概念或定义而进行的意义上的加强。这里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评判学生的权威, 而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向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修正, 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到探索活动、测试假说和解决问题的价值, 师生共同成为创造性的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

四、结论

本研究在SJS (1977) 修正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两种类型的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修正现象。结果显示, 不同性质课程中的修正类型是不同的。在以语言形式为主的课堂会话中, 学生的自我修正和教师的他人修正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以内容为主的课堂会话中, 教师主导的修正和教师的自我修正是主要的修正类型。对于这些不同课程中课堂修正的产生原因, 本文也从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理论方面进行了讨论。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至少能得到如下3 点启示:

1. 要增加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当学习者掌握了更多的语言知识和规律时, 他就能够建立起更强大的监控系统, 从而自我纠正可能发生的输出错误;同时, 更多的语言知识也意味着更少的出错几率。

2. 在以语言形式为主的课程中, 应当增加更多的教师主导的他人修正, 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课程内容的探讨。教师主导的他人修正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入课堂讨论、强调重点概念, 还可以建立知识共享和创造一种包容氛围, 这些都是单纯以语言形式为目的的课程所缺乏的。

3. 在以内容为主的课程中, 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学生的话语权,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讨论中, 而不是被动地作为倾听者而存在。

总之, 本文对不同课程中的修正类型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了大学英语课堂中修正类型的独特规律, 随后对不同类型的修正在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以语言形式为教学目标的课堂中, 学生的自我修正和教师的他人修正有助于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的自我学习和提高;而在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的课堂中, 教师主导的修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以完成教学目标。鉴于视域范围, 本研究的取样或许有所限制, 理论支撑尚不够全面, 幸于目前仍有学者对课堂修正这一现象正进行探讨, 笔者期待, 本研究能够作为一种参照模型引发更多的研究。

摘要:在修正理论和传统课堂修正研究的基础上, 以大学英语课堂录音为语料, 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修正类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性质课程中的修正类型是不同的。在以语言形式为主的课堂会话中, 学生的自我修正和教师的他人修正占主导地位;而在以内容为主的课堂会话中, 教师主导的协商性修正是主要的修正类型。对于这些不同课程中课堂修正的产生原因, 从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方面做出了解释, 并对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会话分析模式 篇5

一、以双外语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教学法的可行性

双外语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母语以外的第二、第三门语言组织教与学的活动。世界上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双外语教学已近行之有年, 但我国的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由于起步较晚, 实践成果也较少。目前, 国内一些高校开设有双外语专业, 甚至不少普通中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双外语实验班, 教授英语以外的小语种课程, 课堂上实行双外语教学模式。

在作为第一外语越南语的教学中, 将越南语与英语的某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 组织教学,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以往的越南语教学课堂中, 我们通常运用传统的教学法来进行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 如果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将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假如我们导入英语从中进行对比教学, 找两者的异同点, 学生会觉得学习越南语原来可以这么有趣的, 可将学过的英语知识运用其中, 以此激发他们学习越南语的热情和兴趣, 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新入学攻读越南语专业的本科生, 他们大多有6年及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 基本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点, 具备一定的英语语感, 积累了一套外语学习的方法。这些必备的因素为在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中实施对比分析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基于此, 我们打破传统的单一外语教学法, 导入英语, 教授时母语、英语和越南语三语穿插进行授课, 在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越南语会话练习的同时, 母语和英语起辅助作用。通过双外语对比教学, 通过运用已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对比着学习越南语, 学生们既能找到学习越南语的乐趣, 自然也就重拾学习越南语的信心。综上所述, 在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中运用对比分析法的双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是可行的, 是可以尝试的。

二、越英双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对比内容

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是越南语学习最基础的入门课程之一, 该课程要求学生最起码能掌握越南语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习惯等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点。因此, 进行双外语教学模式授课时, 笔者和同事就上述四个方面内容开展越英对比分析教学。

(一) 越英语音发音规律的对比

相对于英语而言, 越南语的语音发音较难, 但如果音发不好, 发不准, 将导致别人听不懂, 或容易引起别人会错意, 对未来的学习和翻译工作势必造成严重的影响。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语音发音规律进行对比分析, 授课者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来掌握越南语的语音发音特点和规律, 克服初学者的信心不足。

2.同一个元音, 英语中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发音, 越南语则只有一种发音。英语中有一种发音现象比较常见, 同一个元音字母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发音, 但越南语中一个元音字母只发一个音。举例说明:英语元音i, 在开音节中发【ai】, 如:bike, like, time, nice, drive等;在闭音节中发【i】, 如:milk, fish, swim, big等。越南语元音i只发一个音【i】, 如:vi, phi, qui, khi等;英语元音e, 在开音节中发【i】, 如:we, she, he等;在闭音节中发【覸】, 如:leg, letter, bed, desk等。越南语元音e只发一个音【ε】, 如:bép, nghe, xe等。

3.在以辅音结尾的韵尾音的发音规律上, 越英有所不同。英语中, 一些以d, t, s, z等辅音结尾的单词, 其后尾音是爆破音, 如:cat, 以t辅音结尾, 发音最后需爆破发t音结束;dog, 以g辅音结尾, 发音最后需爆破发g音结束。越南语也有很多以辅音结尾的单词, 这些后尾音一般是不完全爆破音, 但发音时口型必须呈现出从元音滑向辅音结尾的后尾音的饱满的发音口型, 如:hát, 以辅音t结尾, 发音时必须饱满的发出at音, at韵母的发音则是由元音a滑向辅音t的;又如, tách, 以辅音ch结尾, 发音时由元音a滑向辅音ch, 发出一个饱满的ach音。

4.当出现相邻的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时, 越英读法规则不同。英语中, 相邻的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 (除了【r】、【w】和【j】外) , 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 这两个音可以连读, 读法是把前面词的后尾辅音移到后一个词的开头来读, 如:Touch an apple (摸一个苹果) , 此句中touch的后尾辅音ch要与后一个词an连读成chan。越南语中也会出现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的现象, 如:Tù謘này nên phát覾m nhu謘th觰nào? (这个词应怎样发音?) , 此句中phát覾m正好就是相邻的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的两个词, 但读法与英语却不一样, 这时候不能将前一个词的后尾辅音t移到后一个词覾m的开头来连读, 而是分别发出phát音和覾m音。

除了上述列举的4点外, 越南语与英语在语音发音规律方面的异同点还有很多, 需授课者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与总结。

(二) 越英词汇运用的对比

将越南语的词汇与英语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往往发现它们在人称代词、语气词的使用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不同, 下文分别就这三方面展开阐述:

1.越英人称代词所体现的感情色彩对比。人称代词是指称人或事物的专属代词, 在人类言语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运用和理解人称代词将保证交际过程的顺畅, 反之因人称代词运用不当或运用错误, 往往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严重的甚至导致交际失败。英语的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有单数、复数和主格、宾格之分。第一人称是I, me, we, us, 第二人称是you, 第三人称是he, him, she, her, they, them, it。英语的人称代词不论年龄、职业、资格等, 人称代词主格在句子中做主语, 如:I am a teacher.He is a student.They are workers.人称代词宾格在句子中做宾语, 如:Give it to her.Let’s go to school togerther. (Let’s=let us) I can help him.与英语的人称代词对比, 越南语的人称代词所体现的感情色彩更显丰富与鲜明, 因此交际者在运用时需注意根据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关系、交际时的语言环境、想要表达的感情色彩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人称代词。在某个具体的语境中, 越南语的人称代词可体现说话者双方尊卑、爱憎、亲疏等多种情感因素。有些人称代词表示亲密、亲切、随意的感情色彩, 如:等;有些表示庄重、敬重、尊重之情, 如:觝ng (祖父、外祖父、先生、男士) , 等;有些则表示藐视、轻蔑、讥讽、嘲笑之意, 如:等。

上述对话中出现了三次人称代词anh, 第一句中的anh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 第二句中的anh表示第二人称代词“你”, 第三句中的anh则又表示第三人称代词“他”。如果用英语的人称代词替代, 则依次是I, you, brother.相比之下, 英语的人称代词则显得逊色多了。对于学习越南语的初学者来说, 正确地掌握和合理地运用越南语人称代词, 是一条必经之道, 授课时将越英两种语言的人称代词的特点加以对比分析, 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消化。

2.越英语气词的使用对比。在所有的语言中, 几乎都能看到语气词的身影。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 它是语言范畴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 通常附着在句尾、句中或句首, 表示种种不同的语气。语气词可表示祈使、疑问、感叹、惊讶、喜悦、愤怒、商量、陈述、否定等语气, 因此合理的使用语气词能明显地增加句子的感情色彩。

越南语的语气词有等, 多数置于句末, 少数放在句首、句中, 强调疑问、陈述、祈使、亲切、感叹、讥讽、征求对方同意、劝告、邀请、嘱咐、尊敬等语气, 如: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 越南语与英语的语气词都可以体现各种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但是, 有时当我们将越南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 我们发现越南语句子中的语气词“呀、吧、啊、哈、啦”等没有相对应的英语语气词标记来替换, 这时只有用恰当的英语情态动词以代替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数量不多, 但用途广泛, 常见的有:can (could) , may (might) , must, need, ought to, dare, shall (should) , will (would) , afraid, 下文举两组例子进一步说明:

(我已经到这儿很久了呀。) 句中的语气词mà置句末, 表肯定、强调之意。我们很难找到与“呀”相对应的英语语气词替换, 这时只能运用英语情态动词替换之, 此句译作I must have been waiting a long time. (我已经到这儿很久了呀。)

置句末, 表疑问之意。同样的, 我们也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吧”相对应的语气词替换, 唯有使用英语情态动词替换之, 译作You’ve got it all wrong, i’m afraid. (你听错了吧?)

通过上述两组例句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 越南语的语气词更具情态表意手段, 而英语的语气词在这方面的功能则相对少一些, 如果将某些越南语的语气词翻译成英语, 则需要使用英语的情态动词来代替。

(三) 越英语法的对比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规则。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限于篇幅, 本文主要就越南语与英语的时态转换、被动语态等两个语法问题进行对比。

1.越英时态转化的对比。英语的时态有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将来时态以及完成时态、进行时态等, 一般由动词原形与各种时态结合, 通过动词自身的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和语式, 如:

I work. (我工作。)

I am working. (我在工作。)

I have worked. (我工作了。)

I have been working. (我一直在工作。)

在这组句子中, 通过动词原形work的一系列变化, 体现出了不同的时态和语式。

越南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所以在语法特点上, 特别是时态上有较大的差别。越南语的动词因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只能依靠一些时间状语和动态助词“”来体现动作发生的不同时间, 如:

综上所述, 英语可通过动词自身的不同形式来体现时态, 而越南语的动词本身不能变化, 只能借助时间词汇或动态助词来体现不同的时态。

另外, 越南语与英语同样都可以通过诸如昨天、上周、去年、下周、下个月、明年等时间状语来突出时态的转换, 下文举出两组例句以进一步说明。

第一组:

上述四个句子中, 后两句分别使用了时间状语last night (英语, “昨晚”之意) 和 (越南语, “昨晚”之意) , 使得过去的时态更加突出。

第二组:

上述四个句子中, 后两句分别使用了时间状语next month (英语, “下个月”之意) 和tháng sau (越南语, “下个月”之意) , 更加突出了句子的将来时态。

这两组例句说明了越南语与英语都可以使用时间状语来增强和突出句子的时态, 在这一点上, 越英有相同性。

2.越英被动语态的对比。越南语与英语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中, 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中, 主语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不知道动作执行者是谁, 主语往往是被动式的承受结果。当处于被动语态的时候, 越南语与英语有所不同, 英语的被动语态是通过动词形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而越南语的被动语态则通过词语体现出来, 词语常用以表示对主体不利或主体不乐于接受的事。请看例句:

上述四个句子都是被动时态, 第一个英语句子通过将动词原形scold转变为被动时态be+scolded来完成句子的被动时态, 同样, 第三个英语句子也是同理, 通过动词原形damage转为被动时态be+damaged来完成句子的被动时态。再来看越南语句子, 第二、第四个越南语句子都分别通过词语 (被) 来体现出句子的被动时态, 而不是通过动词的变化。

(四) 越英的日常口语表达习惯对比

口语表达习惯虽然不属于语言教学对比行列, 但基于我们的实践课程是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 将两种语言的口语表达习惯进行对比, 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它。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透过语言反映使用该语言所在地域的文化气象。因此,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最直接地体现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上, 特别是口语表达习惯, 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存在差异, 其折射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自然不同, 承载这些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口语表达习惯自然也各有不同。我们在授课时归纳、总结了很多越英口语表达习惯的异同, 下面举常见的“见面问候语”表达方式加以说明:

越南语的见面问候语一般以问候别人的“健康”居多, 但译成中文时需意译, 例如:

英语的见面问候语表达方式则有:

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How things aregoing? (最近怎么样?)

How do you do? (你好吗?)

学生通过对比学习, 再加上大量的口语练习, 既能加深对越南语口语表达习惯的印象, 也能增强越南语的语感。

通过对2010~2012级三届学生的授课实践, 我们从中发现, 双外语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接受, 通过对比分析教学, 他们能轻松地掌握越南语的基础知识点, 既增强了学习越南语的自信心, 也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中运用双外语教学模式进行实践, 是一种尝试。作为教师, 要在授课中不断地发现、积累并总结更多的越英异同点, 这也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精通越南语, 另一方面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点;另外, 教师还必须具备双外语教学理论的扎实的知识。目前, 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的双外语教学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 未来还可考虑在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中运用该教学模式, 这就需要大量深入的教学实践来检验, 任重而道远, 但笔者坚信经过同道者长期的坚持不懈与努力, 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越南语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双外语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外语类院校的推广和运用。笔者以双外语教学模式理论为指导, 结合本校越南语专业新生入学的初学现状, 在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中尝试运用越南语、英语双外语对比分析的双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帮助零起点的越南语专业新生培养学习兴趣, 树立信心, 加快他们对越南语会话表达形式及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初学阶段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外语教学模式,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对比分析法,越英双外语对比

参考文献

[1]石宝洁, 苏彩琼.标准越南语语音会话教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英汉会话含义语用分析 篇6

1 与英汉会话含义产生相关的语用原则

1.1 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 (H.P.Grice) 最早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认为, 为了使言语交际能够顺利的进行, 谈话双方都必须共同的遵守一些会话原则, 特别是“合作原则”。他认为言语交际需要双方的配合才能被互相的理解, 从而达到交际目的。那么为了实现这一个目的, 格赖斯认为交际双方在谈话中需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质量准则, 数量准则, 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这四条准则就要求交际双方在整个交谈过程中相互合作, 使得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但是, 格赖斯指出,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这些准则, 比如交际的一方撒谎, 而听话的人没有发现而信以为真, 虽然谈话能够持续下去, 但结果是有一方上当受骗。但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违背合作原则的动机都是为了撒谎欺骗, 有时候也是出于对某些语境的考虑, 说了一些违背合作原则的话。这样, 会话含义就产生了。

1.2 礼貌原则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只解释了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的, 但他却没有说明人们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真实动机。Leech对此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完善了合作原则, 即:违背是出于对礼貌的考虑。于是, Leech基于合作原则, 提出了新的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了六个准则:1) 策略准则;2) 慷慨准则;3) 赞扬准则;4) 谦虚准则;5) 赞同准则;6) 同情准则。Leech的这六个准则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 交际者在说话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多吃点亏, 多给对方一点方便, 并且使对方感受到尊重, 从而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1.3 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中国学者顾曰国根据汉语言文学有关“礼貌”的渊源, 在Leech的礼貌原则的基本框架下研究了汉语中礼貌的现象, 总结出了属于汉语特点的五项礼貌准则。他的礼貌原则包括了五条准则:贬己尊人准则, 称呼准则, 文雅准则, 求同准则, 以及德, 言, 行准则。相比较Leech的礼貌准则, 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原则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取向, 比如“贬己尊人准则”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尤其是在古代汉语里关于尊称的使用。所以, 不同语言的交际者都会出于对礼貌的考虑进行“不合作”的谈话, 但是对礼貌原则的遵守,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正如Leech所强调的那样:“语用原则基本上是有共性的, 但不同的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 赋予了这些原则不同的重要性。”[1]

2 英汉会话含义语用对比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加强, 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跨文化交际也成了一个热门的主题。在这样的形势下,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如果不注意文化差异将会导致我们跨文化交际失败。会话含义就是其中一个可能导致语用失误的因素, 因此, 进行跨文化语用分析会话含义对于成功的交际是很有必要的。

2.1 英汉会话含义表达方式的异同

因为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所以在语言逻辑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会话含义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 所以在英汉中也体现出了一些显著的异同之处。

英汉会话含义的产生都可以借助于修辞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里都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比如英语和汉语里都有典故, 一语双关, 明喻, 暗语等修辞手法。在一些英汉的广告语里修辞表达使用的更频繁。例如, A:“大宝, 明天见!”B:“大宝, 天天见!”。在这里“大宝”指代的内容是不同。第一个大宝指代的是广告中演员的名字, 而第二格大宝指代的是广告推销的产品。在这个广告里使用的是一语双关的修辞方法。再比如:The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 order!”The whole class yelled, “pizza!”。在这个例子当中, 教授所说的“order”是“保证秩序”的意思, 而学生们口中的“order”指的是“点菜”的意思。这里通过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取得了幽默的效果。这两个英汉的例子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 通过相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各自的会话含义。

英汉会话含义的产生也可借助于其各自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 英语里可以使用字母的拼写来产生会话含义, 而汉语因为没有这样的语言结构就无法通过这样的表达来产生会话含义。比如:A:“Let’s buy some food for kids.”B:“Ok, but I veto H-A-M-B-U-R-G-E-R.”在这个对话当中, 说话人B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用字母拼写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不想给孩子买汉堡包的会话含义。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汉语里不具有的。同样, 在汉语里也有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是英语不具有的, 比如汉语里的歇后语。它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由两部分组成, 前半部分像谜语的谜面起到了作比喻的作用, 后半部分像谜语的谜底, 用来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比如, 周通道:“罢, 罢!贼去了关门, 哪里去赶。” (《水浒传》5回) 。在这个歇后语的例子里, 说话人违背了数量和质量原则, 话说的既简洁又含蓄, 从而产生了幽默的会话含义。

2.2 英汉会话含义中文化价值取向的异同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 (1985) 指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8]所以, 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规则, 而语用规则就是其中的一类规则。英汉两种语言既存在着相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有所区别, 这使英汉会话含义也有所异同。

英汉会话含义的产生都优先遵守礼貌原则。英语和汉语都有一个相似的文化内涵, 即:尽量减少他人的损失, 尽量使他人多收益。这一点能在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找到根据。比如以下两个句子:1) A:“王老师, 您看了我的开题报告怎么样了?B:“态度很端正, 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 A:“This film is wonderful, isn’t it?”B:“Yes, I like the acting of the famous movie star in the film.”在这两个例子里, 说话人A都通过违背关联准则来含蓄地表达不赞同的观点, 使他人的面子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

汉语的会话含义更加侧重礼貌原则中的“贬己尊人准则”, 而英语的会话含义则更加侧重于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中国几千年来, “忠”和“孝”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又受到了等级观念的影响, 使得人们必须遵守“上尊下卑”的社会道德。这样的社会道德要求人们“谦卑”地进行待人接物, 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人们弘扬和遵守的美德, 特别是对“贬己尊人”的遵守。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曾说:“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4]他认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而在英语文化里, 人们信奉的是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 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 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崇尚。所以, 西方人用语言来表达其特有的存在和价值。也因此, “直言不讳”也成为了诚实的象征。在言语交际里, 西方人在保持礼貌这个优先遵守的原则下, 更侧重于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 因为说真实的话, 不说缺乏证据的话都是“直言不讳”的体现。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 A:“You look great in your coat.”B:“Thanks.” (2) A:你穿这个外套真好看啊!B:哪里好看啊?都穿了好几年了!”在第一个例子里, 西方人对于恭维和赞扬的反应是先表示感谢, 是为了取得对方的赞同, 到达求同的效果就是表示礼貌, 同时遵守了合作原则里的质量的准则。而在第二个汉语例子里, 说话人违背了质量准则从而遵守了礼貌原则当中的“贬己尊人准则”, 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所恪守的“谦逊”的文化精髓。所以, 这两个例子体现出英语的会话含义更加强调合作原则中的质量的准则, 而汉语的会话含义更加侧重于礼貌原则当中的“贬己尊人准则”。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尽管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 英汉会话含义在表达方式和遵守的语用原则方面有共性的表现;同时,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这也使得英汉会话含义在这两方面也有不同的侧重之处。通过跨文化对比分析英汉会话含义的异同, 能够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同时也能使我们减少语用失误。

摘要: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用于解释会话含义产生的最主要的两条语用原则, 这在英汉民族中是共有的。但由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存在差异, 各民族对两者的侧重也不相同, 也因此导致了英汉会话含义有所区别。该文根据格赖斯 (Grice) 的合作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顾曰国的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从语言表达手段和文化价值取向两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会话含义产生原因的异同, 旨在减少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文化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do longman, 1983.

[2]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C]//Cole P, Morgan J.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3]H.G.Widdowson.Pragmatics.George Yul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74, 95, 106.

[4]Gu, 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6]刘英凯.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570.

[7]阮丽.会话含义与广告语篇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院报, 2008, 22 (3) .

机构性谈话的会话分析研究 篇7

一机构性谈话的定义和特征

机构性谈话并非指发生在某个社会机构中的言谈应对,因为交际所发生的场合与其性质不是一一对应的。在社会机构中发生的谈话当然可以是关于该机构的机构性事物;然而,我们也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谈论与该机构的性质和任务毫无关系的私人事件。所以茱和海瑞提格[4]认为言谈应对的机构性并不是由会话行为所发生的场合决定的。相反,对某个会话行为来说,不管它发生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只要该会话行为的内容涉及到了会话参与者的机构身份,那么这个会话行为就是机构性谈话。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机构性谈话所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研究。首先,机构性谈话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机构性谈话与日常会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这是决定机构性谈话存在的前提。其次,交际双方或至少一方代表着某个社会机构,比如在医患交际中,医生在交流过程中所代表的并非其个人,而是医院这个社会机构,也就是这个特征决定了交际双方在谈话过程中的讲话内容甚至是讲话的方式。再次,机构性谈话的开展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机构性谈话的开展方式并不能改变其机构性的特征。最后,就一个具体的谈话行为来说,它是否属于机构性谈话并不是由谈话发生的场合决定的,机构性谈话可以发生在社会机构以外的情境下。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机构性谈话中,交际双方都会顺应上述这些特征,从而顺利地完成他们的言谈应对。

二机构性谈话的研究内容

茱和海瑞提格(1992)认为机构性谈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词汇选择、话轮设计、序列组织、谈话的整体结构,以及谈话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

(一)词汇选择

机构性谈话也是一种序列机构,该结构由具体的话轮组成,而话轮是由具体的语言成分构成,其中就包括词汇。对词汇进行选择是交际者顺应特定机构的手段之一,也是言谈应对的机构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交际者对词汇的选择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专业术语的选择、人称代词的选择、时间指示语的选择等等方面。

上面这段会话是海瑞提格,赛飞(Heritage&Sefi,1992)[5]对于英国医务工作者在产妇生产两周后家访时的会话的研究。在这段对话中,产妇在自己的话轮内选择大量的专业术语构建话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妇自己对于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她顺应机构性谈话的具体体现,其中的专业属于包括:episiotomy/阴道侧切术,epidural/硬膜外麻醉(尤指妇女在生产时对腰以下实施的麻醉),等等。

(二)话轮设计

茱和海瑞提格指出话轮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选择话轮所要执行的行为或活动类型;选择该行为或活动得以实现的言语手段(Drew&Heritage,1992:32)。话轮设计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围绕话轮设计我们可以对机构性谈话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的来说,话轮设计对谈话的机构性特征是非常敏感的,话轮设计会随着社会机构的改变而改变,会随着交际者的机构身份的改变而改变。

这段对话的出处与例1是一样:当医务工作者注意到婴儿在吮吸和咀嚼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说“He is enjoying that,isn’t he?”,针对这样的一个话轮,婴儿的父亲和母亲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反映,也就是说他们分别选择在自己的话轮内执行了不同的行为或活动。父亲在医务工作者的第一个话轮转换相关处立刻表明了自己对医务工作者观点的同意,有趣的是,父亲的话轮与医务工作者的话轮还出现了重叠现象。因为父亲把医务工作者对婴儿的描述或评论看成了友好的闲聊式的话语,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意”这样的行为。而母亲对医务工作者的话语的理解却不同,她认为医务工作者的话语意味着“孩子乐意吮吸或咀嚼东西有可能说明孩子是饿了”,所以她认为医务工作者的话语是在间接地指责她,于是母亲就在第4-6行对医务工作者的话语做出了对抗性的解释,“孩子刚吃了奶,所以它是不可能饿的”。事实上,母亲更多地在这样的会话中考虑了他们之间发生的言谈应对的机构性特征,因为医务工作者的家访的目的就是观察一下孩子的情况以及家长,尤其是母亲,照顾孩子的能力。考虑到医务工作者机构身份,婴儿的母亲就采取了不同于父亲的推理思路,也选择了在自己的话轮所进行的行为或活动。

(三)序列组织

言谈应对,包括机构性谈话,所涉及和包括的活动和任务都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实现的,而交际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序列组织。在言谈应对的序列组织中,交际者的交际身份和角色(比如,故事讲述者,信息提供者,等),以及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和机构身份(比如律师、男性等)得到了建立、维持或更改(Heritage,2005)[6]。

日常会话的提问-回答相邻对通常是一种由三个话轮构成的序列组织,而且在提问-回答相邻对之后的那个话轮是该相邻对的最小后扩展,该扩展的作用就在于结束目前的序列机构。其中“Oh”就是一种能够被用来执行该任务的语言成分(Oh)(Heritage,1984)[7]。我们都知道,提问本身就表明了提问者缺乏相关的知识,当他从交际对方那里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后,使用“Oh”来进行言语反馈,就表明了提问者从对某个知识的不知道改变为知道的状态。比如在前面的例3中,交际者Nancy向Hyla询问Hyla新结交的男朋友的情况,在第1行,Nancy问到“Does he has his own apartment”,对此,Hyla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显然,这个信息对于Nancy来说是新信息,所以她就用“Oh”给予了反馈,这个反馈的做出表现了Nancy的认知状态的改变,尤其是“Oh”被拖长了音节的做法更是表现了Nancy证明了这种转变。在结束了当前的序列组织(第1-5行)之后,她们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序列组织(第7-15行),该序列组织依然体现了同样的特点。但是,这样的序列组织绝对不会出现在机构性谈话中,因为“Oh”不仅可以表现其使用者认知状态的改变,同样这样的改变还表现了其使用者对于对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度的认可。

(四)整体结构

言谈应对的机构性特征同样也体现在会话的整体结构方面。机构性谈话以任务为取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整体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的。这与日常会话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日常会话来说,除了谈话的开始和结尾部分有可能是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外,其主体部分则是交际者在谈话当时随机发挥的结果,主体部分的开展没有固定的步骤要遵守。而机构性谈话则不同:机构性谈话的展开是要遵守一定的标准模式的,比如,打给急救中心的电话谈话。

打给紧急求助中心的电话是一种特殊的机构性言谈应对形式,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其他的机构性言谈应对形式一样,紧急求助电话也是以任务为取向的。若莫曼(Zimmerman,1992)[8]认为紧急救援中心的任务就是要收集和编写有关紧急求助事件的信息,以便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准确地派出提供相关的服务,包括派出警察、医疗辅助人员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完成以下这些工作:确定问题的实质,也就是要落实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抢劫、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或者是其他什么问题;确定紧急事件发生的准确地点,这样就有利于紧急救援中心尽快赶到出事地点,有可以避免由于地点不一致而出现的重复性工作;收集与紧急事件相关的其他信息,比如,如果紧急事件的内容是抢劫的话,工作人员有可能要询问嫌疑人的面部特征,是否有枪支,逃匿的方向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为将来破案提供线索,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急救人员。

(五)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

茱和海瑞提格认为机构性谈话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专业人员的职业敏感性(Professional Cautiousness in Interaction)和交际的不对称性(Interactional Asymmetries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Paul Drew&John Heritage,1992:45-47)。

人们普遍认为日常会话是平等而对称的言谈应对,而机构性谈话则是不对称的,尽管有些研究者对此也存在异议。通常来说,机构性谈话的参与者由于扮演着不同的交际角色,其中一方代表的是某个社会机构,那么他们在交际中自然就处于不同的地位,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讲话的权利和义务,比如他们在话轮转换,话语修正、话题的选择,谈话进行与结束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选择和决定权。机构性谈话的不对称性还体现在专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上,由于专业人员掌握有普通大众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他们自然在交际过程中会处于主导地位,这样的话,交际自然就不对称了。专业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同样的事情,所以他们会把每个事情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案例,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讲,他们与专业人员的接触则是新鲜的,这样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交际的开展。

机构性谈话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要发现言谈应对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而要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必须关注这样的一些因素,比如权利与地位的分配,以及它们与阶层、性别、种族、职业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会话分析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言谈应对作为一种行为是如何展开的,以及交际者是如何在这样的活动中完成不同的社会行为的。

三小结

机构性谈话与日常会话对于语境的理解是一样的,语境同样是由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构建的,对于机构性谈话进行会话分析研究与对日常会话进行会话分析研究是相同的,关注的都是意义与语境在谈话序列机构中的具体体现。海瑞提格(2005:109)认为从会话分析角度对机构性谈话进行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机构性谈话的机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机构性的做法、行为、立场、意识形态以及机构身份被交际者在谈话中予以了执行和体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某些特定的交际行为的使用与谈话以外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所采用的特定的交际行为对交际的后果(比如决策的制定等),有什么样的联系?上述三个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指导我们从会话分析角度来对机构性谈话来进行研究。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从会话分析角度对机构性谈话开展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层次。从会话分析角度对机构性谈话进行探讨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词汇选择、话轮设计、序列组织、谈话的整体结构,以及谈话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Paul Drew&John Heritage,1992)。这些内容的开展与实现是交际者通过采用常见的会话手段实现的,比如,话轮转换、话语修正、言语反馈,等等。总的来说,从会话分析角度开展对于机构性谈话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人类会话机制的运作,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机构和交际身份在序列组织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会话分析,机构性谈话,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Sacks H.Lectures on Conversation[M]//Gail Jefferson.Introduction by Emanuel Schegloff.Oxford:Blackwell,Vol2,1992.

[2]Schegloff E A.Overlapping Talk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 in Society,2000(29):1-63.

[3]Jefferson G.Error Correction as an Interactional Resource[J].Language in Society,1974(2):181-199.

[4]Drew P,Heritage J.Talk at Work: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5]Heritage J,Sefi S.Dilemmas of Advice:Aspects of the De-livery and Reception of Advice in Interactions between Health Visitors and First-name Mothers[G]//Drew P,Heritage J.Talk at Work: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359-417.

[6]Heritage J.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Institutional Talk[G]//Fitch K L,Sanders R E.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5:103-147.

[7]Heritage J.A Change-of-State Token and Aspects of its Sequential Placement[G]//Atkinson J M,Heritage J.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299-345.

Weblog会话动态聚类分析 篇8

关键词:Web使用挖掘,Web日志,会话,依赖度,聚类分析,应用

Web使用挖掘中, 日志记录了访问者的所有信息, 通过对日志的分析, 可以发现很多内在的规律, 比如:访问者偏好, 聚类, 访问规则等[1,2]。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网络的结构。如果把一位访问者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访问称为一次会话 (session) , 不同人在不同时刻,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的会话是不相同的, 会话具有动态特征。另外, 由于网站不断更新, 页面集合不断变化和更新, 传统的研究方法在动态数据面前显的力不从心。

研究会话之间的依赖关系, 给出会话依赖关系的度量特征, 给出基于会话依赖关系的动态聚类算法和应用, 经检验动态聚类算法比模糊聚类算法更加便捷和准确。已有的文献中未发现对动态聚类算法进行过讨论。

1 会话依赖关系

定义1 若pi是网站的一个页面, 称集合P={p1, p2, …, pn}是网站页面的集合。

定义2 访问者在一定时间内访问的页面集合, 称为一次会话。记作Si={p′1, p′2, …, pm}。这里:SiP

S={Si|i=1, …, n}是会话Si构成的集合。

定义3 称S×SS生成的笛卡尔积, 而且

S×S={ (Si, Sj) |i, j=1, 2, , n} (1)

定义4 若RS×S, 称RS生成的会话关系。

定义5 称ρi j是会话SiSj的依赖度, 而且

ρij=card (SiSj) /card (Si) (2)

这里: card=Cardinal number , 0≤ρij≤1, ρi i = 1, ρij不一定等于ρji

定义6 称会话Si依赖Sj, 如果

ρij=λ (3)

这里:0≤λ≤1。

特别是:

如果ρij=0, 称会话Si不依赖Sj

如果ρij=1, 称会话Si半完全依赖Sj

如果ρij=ρji=1, 称会话Si完全依赖Sj

定义7 若Si, Sj (i, j=1, 2, …, n) 是会话, RS生成的会话关系, 称矩阵R是会话的依赖矩阵, 而且

R=[r11r1nrn1rnn] (4)

这里:rij=ρij, 表示会话SiSj的依赖度。

显然:0≤rij≤1, rii=1, rij不一定等于rji

定义8RS生成的会话关系, 若对于∀SiS, 都有ρii=1, 则称R具有自反性。

定理1 会话Si依赖Sj的充要条件是

SiSj (5)

证明 若SiSj≠∅, 则ρij=card (SiSj) /card (Si) ≠0, 会话Si依赖Sj。反之亦然。

推论1 若SiMj=∅, 则会话Si不依赖Sj

推论2 若SiSj=∅, 则会话Sj不依赖Si

推论3Si, Sj (i, j=1, 2, …, n) 是会话, RS生成的会话关系, 矩阵R是会话的依赖矩阵, 若rij=0, 则rji=0。

推论1, 2, 3可以由定理1 直接得到, 证明略。

定理2 如果SiSj, 则ρij=1。

证明 若SiSj, SiSj=Si,

ρij=card (SiSj) /card (Si) =card (Si) /card (Si) =1

推论4 如果SiSj, 则会话Si半完全依赖Sj

推论4 可以由定理2 直接得到, 证略。

定理3 如果Si=Sj, 则会话Si完全依赖Sj

证明 若Si=Sj, 则ρij=card (Si) /card (Si) =ρji=card (Sj) /card (Sj) =1, 会话Si完全依赖Sj

2 会话聚类分析

聚类是数据挖掘常用的方法, 它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律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任何关于分类的先验知识, 仅靠对象间相似性作为类划分的准则。聚类的目标就是按照某些相似程度的度量把大量的数据对象聚集成不同的类, 使得同一类间对象的相似性尽量大, 不同类间对象的相似度尽量小。聚类的关键在于确定对象之间相似程度的度量方法。

传统的聚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层次方法, 基于密度的方法, 基于网格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经典的聚类方法也称为“硬聚类”, 每个对象都严格而明确地属于某一确定的类。但在实际应用中, 许多对象没办法清晰地判断属于某个分类, 类与类之间的边界也没有清晰地界定, 边界有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模糊集和粗糙集的方法实现的是“软聚类”, 每个类之间没有严格的边界, 处于边界的对象也不能严格确定类的归属, 而有一定的隶属度。这些聚类方法都是建立在静态数据基础上的[3,4,5]。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遇到的往往是动态的数据, 比如:在Web使用挖掘中, 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浏览的页面集合, 我们称为一次会话。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用户访问的结果不尽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访问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换句话说, 会话具有动态特性。

把会话SiSj之间的依赖度作为会话之间的相似度, 可以实现会话的聚类。在这种情况下, 会话SiSj之间的依赖度越大, 它们属于同一类的可能性越大;依赖度越小, 它们属于同一类的可能性越小。但是我们注意到, 会话SiSj的依赖度ρij与会话SjSi的依赖度ρji不一定相等。这虽然能真实反映会话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 为此我们引入均衡依赖度的概念。

定义9 称ρ¯ij是会话SiSj的均衡依赖度, 如果

ρ¯ij= (ρij+ρji) /2 (6)

显然:ρ¯ij=ρ¯ji

定义10 若Si, Sj (i, j=1, 2, …, n) 是会话, RS生成的会话关系, 称矩阵R′是会话关系的均衡依赖矩阵, 而且

R=[r11r1nrn1rnn] (7)

这里:rij=ρ¯ij, 表示会话SiSj的均衡依赖度。

显然:0≤rij≤1, rii=1, rij=rji

定义11RS生成的会话关系, R′是会话关系的均衡依赖矩阵, 若rij=rji, 则称R具有对称性。

定义12 如果关系R具有自反性和对称性, 则称关系R是相似关系。

定理4RS生成的会话关系, R′是会话关系的均衡依赖矩阵, 则R是相似关系。

证明RS生成的会话关系, R′是会话的均衡依赖矩阵, rii=1, rij=rji, R具有自反性和对称性, R是相似关系。

定理5Si, Sj (i, j=1, 2, …, n) 是会话, RS生成的会话关系, 矩阵R′是会话的均衡依赖矩阵, 若会话Si不依赖Sj, 或Sj不依赖Si, 则ρ¯ij=0

证明 由推论1—3可知, 若会话Si不依赖Sj, Sj也不依赖Siρij=ρji=0ρ¯ij= (ρij+ρji) /2=0

利用均衡相似度作为会话之间相似程度的度量, 提出会话动态聚类分析算法。

会话动态聚类分析算法:

输入:会话集合S={Si|i=1, …, n}。

输出:S={Si|i=1, …, n}的聚类结果。

算法:

(1) 初始聚类{S1}, {S2}, …, {Sn};

(2) 利用公式ρij=card (Si∩Sj) /card (Si) 构造会话的依赖矩阵R;

(3) 令ρ¯ij= (ρij+ρji) /2, 构造会话的均衡依赖矩阵R′。R′是对称矩阵, 只需考虑下三角 (或上三角) 即可;

(4) 取λ=Max (rij) , ij, 令{Sj}∪{Si};

(5) 令rij=1, 重复第4步, 直到聚类完成。

3 会话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对Web日志预处理, 进行会话识别[6,7]。为清晰、简洁, 又不失一般性, 假设网站有6个页面P={p1, p2, p3, p4, p5, p6}, 以5个会话为例, 其中: s1={p1, p2, p3, p4}, s2={p1, p2, p3}, s3={p5, p6}, s4={p3, p4}, s5={p2, p6}

这5个会话都是页面集合P={p1, p2, p3, p4, p5, p6}的会话。它们的依赖矩阵是

R=[10.7500.50.251100.330.3300100.510.50100.50.50.501]

对应的会话均衡依赖矩阵

R=[10.87510010.750.415010.3750.4150.501]

λ=0.875时, 聚类是{s1, s2}, {s3}, {s4}, {s5};

λ=0.75时, 聚类是{s1, s2, s4}, {s3}, {s5};

λ=0.5时, 聚类是{s1, s2, s4}, {s3, s5};

与模糊聚类算法相比较, 构造会话-页面矩阵[8]。

[111100111000000011001100010001]

数据标准化, 用直接海明距离法rij=1-c×k=16|xik-xjk|标定后得到模糊相似矩阵R″, 这里c=0.1。

R=[10.910.40.510.80.70.610.60.70.90.61]

采用直接聚类法得到

λ=0.9时, {s1, s2}, {s3, s5}, {s4};

λ=0.8时, {s1, s2, s4}, {s3, s5}。

比较会话动态聚类分析和模糊聚类算法两种聚类方法, 发现结果是相同的。但是会话动态聚类分析比模糊聚类算法更有优势:

(1) 从构造的矩阵上可以看出:会话s3和s1、s2差异很大, 会话均衡依赖矩阵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出这种差异, 而模糊相似矩阵却不能。原因就在于会话动态聚类分析的相似度是基于会话间的真实依赖关系, 而模糊聚类的相似度更多的是来自于经验值。

(2) 特别是在处理动态信息系统时, 会话动态聚类分析更是得心应手。使用模糊聚类算法研究Web日志时, 需要构造会话-页面矩阵。但是网站的页面数量是不断地增加和减少的, 或者说网站页面集合具有动态特征。在构造会话-页面矩阵时, 矩阵不断变化, 这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会话动态聚类分析使用的依赖矩阵, 用会话间的依赖关系作为相似度, 与页面的增减无关。

4 结论

利用会话之间的依赖度作为对象之间的相似度, 比模糊聚类中的相似度更科学, 更准确, 经实践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Han Jiawei.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Liu Bing.Web数据挖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姜园, 张朝阳, 仇佩亮, 等.用于数据挖掘的聚类算法.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5;27 (4) :655—662

[4]孙吉贵, 刘杰, 赵连宇.聚类算法研究.软件学报, 2008;19 (1) :48—61

[5]Guha S, Rastogi R, Shim K.Rock:a robost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categorial attributes.Information System, 2000;25 (5) :345—366

[6]陆丽娜, 杨怡玲, 管旭东.Web日志挖掘中数据预处理的研究.计算机工程, 2000;26 (4) :66—72

[7]谢维奇, 翟璐璐.基于粗糙集的Web日志挖掘研究.河南科学, 2010;1:87—90

《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分析 篇9

格莱斯会话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他认为:“在参与交谈时, 根据你所参与交谈的目的或方向的变化而提供适当的话语。”[2]这些原则就是我们熟知的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实际交流中, 除了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说话, 人们有时故意不遵守甚至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 使交流受挫, 即我们平时说话时的“拐弯抹角”。听话人则需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来推断说话人隐含的会话含义, 即“弦外之音”。[3]这些对合作原则有意识的违反在文本对话中产生了特殊的美感, 为文本阅读提供了新的体验。

我们来感受一下《傲慢与偏见》的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女主人Mrs.Bennet在听到庄园的新主人是一个有大笔家产的单身年轻人时, 显得意外兴奋, 迫不及待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丈夫。丈夫对此反应冷淡。这段对话表面上是遵守了对话的原则和语旨合作, 一问一答, 并没有违反语言原则, 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语效合作:妻子等待的并不是丈夫对她的提问的“是或不是”的回答, 而是要告诉他是谁租下庄园, 以及租下了庄园的这个年轻人是多么的富有, 并且还是单身。妻子想要把这种兴奋的情绪感染到丈夫, 并与之分享。她所期待的是丈夫对这种情绪的肯定, 而相应地在他的回答上表现为对这一信息的补充说明, 甚至是重复。可丈夫在摸清妻子的意图后并不打算配合, 装聋作哑, 反应冷淡。这一文本对话实际上打破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原则, 因为妻子希望丈夫延续她的话语, 补充她的信息, 甚至对她的言论加以滔滔不绝的评论, 而丈夫的回答却与之相反, 寂静无声。在这个看似平静简洁的对话中, 读者已清楚感受到了妻子是当时“嫁个有钱人”这一物质婚姻观的忠实捍卫者, 而丈夫却对此嗤之以鼻, 用“冷战”的方式进行嘲讽。思维迟缓的太太对丈夫的“反抗”毫不知情, 而对他的漠不关心理解为丈夫对这一消息是真的不知情, 所以愈发觉得自己有“义务”对一消息补充完整, 并列出证据来证实其可靠性。丈夫不做回应, 继续违反量原则来表示他对妻子对话的不合作。丈夫已清楚表明他对这个消息, 以及妻子的“别有用心”毫不关心, 可妻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遗余力地上演她的“独角戏”:“Do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4]这一次, 丈夫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4]给了妻子一个啰唆甚至是不必要的“冗长”回答, 来表明他对继续这种对话的反感。妻子这次的本意是希望丈夫给她一个“是或不是”的答案, 或者期待他能配合她的一个提问如“I want to know who it is.”[4]来反馈妻子, 而完成圆满对话, 这样妻子就能充分发泄自己的兴奋情绪, 再次捍卫她所认同的婚姻观。丈夫却引而不发, 没有直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妻子的问题, 而带着反讽的语气, 一语戳穿了妻子假意掩藏的真实意图, 这表明丈夫对妻子十分了解, 而且对妻子的话语有一种厌恶, 对是非闲话的冷漠。当妻子继而长篇大论地描述这一消息的具体情况时, 丈夫再一次违反了量的原则, 相当简洁地用极少的信息量回答妻子:“Is he married or single?”[4]丈夫只想知道Bingley先生是否是单身, 而妻子误以为丈夫终于“开窍”, 终于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 于是她的回答自然地违反了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她提供了超出需要的信息, 不厌其烦地给丈夫描述了Bingley先生的经济状况, 并与丈夫提问完全不相关地指明她所认定的婚姻逻辑:这一消息与她女儿们的关系十分相关。Bennet先生其实完全知晓妻子的意思, 却假装被蒙在鼓里, 一副不解风情的模样:“How so?How can it affect them?”[4]他故意违反了关系准则来表明他与妻子不管是对话的语效上还是态度上都是一种不合作, 以至于妻子终于按捺不住, 甚至近于歇斯底里地从对话“太极”推磨术中跳出来, 明白无误地“宣告”她的真实意图:希望这个有着大笔家产的年轻人娶她其中的一个女儿。紧接着妻子长篇大论表明了她的“嫁女宏图”。丈夫对妻子的幻想没有直接责备, 而是故意违反质量原则来侧面讥讽她的异想天开, 善意提醒妻子最好有自知之明:“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for as you are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4]丈夫把妻子, 一个五十岁的女人比成和自己二十出头的女儿们一样漂亮, 而且信口雌黄地表示Bingley先生会十分喜欢她, 因为Bingley先生会认为她是所有女孩中最出色的一个。这样“拙劣”的谄谀也只有反应迟钝的妻子才会欣然接受, 所以接下来妻子对丈夫给予的褒奖得意洋洋, 并进一步论证这一荒谬:“My dear, you flatter me.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 but I do not pretend to be anything extraordinary now.When a woman has five grown-up daughters, 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4]在她看来, 丈夫确实在夸她的美貌, 而不是讽刺。读者在这里会忍俊不禁, 佩服作者刻画Bennet太太这样木讷无知的女人心理入木三分。在这些对话中, 我们对这对夫妻的性格已体会得清清楚楚:太太鄙俗滑稽, 感觉迟钝, 孤陋寡闻, 有时令人讨厌;先生乖觉诙谐, 爱挖苦人, 同时不苟言笑, 变化莫测。

以下具体分析会话原则是如何在小说文本对话中被巧妙违反从而丰富小说意义的。

一、量原则

在一开始, Bennet先生已经拜访了Bingley先生, 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 只有男主人首先去拜访客人, 女主人才能随其后, 之后他太太和女儿才有机会与Bingley先生进一步交往。然而, 太太和女儿们对此并不知情。Bennet夫人抱怨自己的丈夫没能及时拜访Bingley先生, 而让Mrs.Long, 一个有两个待嫁侄女的邻居占了上风。Bennet先生却故意卖关子, 他一改平日所奉行的“话多必失”的谨慎原则, 行事古怪, 在话语上不断兜圈子来激怒太太的“神经”:“A fortnight’s acquaintance is certainly very little.One can not know what a man really is by the end of a fortnight.But if we do not venture, somebody else will;and after all, Mrs.Long and her nieces must stand their chance, and therefore, as she will think it, an act of kindness if you decline the office, I will take it on myself.”[4]此时一向多话的太太变得脾气暴躁, 以沉默冷战的形式来和丈夫对抗:“Nonsense, nonsense.”[4]读者可以发现在这一幕对话中, 太太和先生在说话方式和角度上发生了转换, 这是双方在有意违反数量原则来折射其中的微妙关系。

二、质原则

小说中一个典型违背质原则的例子:Wickham诱拐小妹Lydia私奔, 经过Darcy和众多人物一番周旋后, 才被迫与她结婚, 这在当时完全挽救了Bennet一家和Lydia的声誉, 所以在全家因这一事最终化解而举家欢庆的时候, Bennet先生说:“He is as fine a fellow as ever I saw.He simpers, and smirks, and makes love to us all.I am prodigiously proud of him.I defy even Sir William Lucas himself, to produce a more valuable son-in-law.”[4]从字面意义上, 我们可得知丈夫称赞Wickham是自己见过的最好的年轻人并为他感到自豪, 甚至好过Collins。而通晓诱拐私奔这一丑闻事件的所有人都清楚Wickham的无耻和整件事的荒诞。Bennet先生这样的言词显然违背了质量原则, 而正是在这种语境中的故意违反表明了丈夫的自嘲和无奈:自己不单单是教女无方, 且Wickham本人毫无悔改之意, 因为这一事件最终是Darcy用金钱收买Wickham来摆平的。这也嘲讽了当时中产阶级家庭的婚姻。

三、关系原则

Bennet夫人一直在抱怨自己的丈夫没能去拜访Bingley先生, 女儿Elizabeth安慰她说邻居Long太太已许诺在舞会上把他们一家人介绍给Bingley先生。可太太预料到Long太太有可能在舞会上占上风, 抢了她女儿们的先机, 所以情绪愈加愤懑。一席抱怨后, 爱卖关子的丈夫接上话茬, 故意表现得非常赞同妻子的观点, 来进一步感染“愤怒”的妻子。丈夫一改平时对妻子言论漠不关心、“不着调”的风格, 用极大的关联度来延续妻子的对话, 表示自己对妻子的认同和合作。而妻子正因为这种关联愈加恼怒, 因为这种关联正好曲解了她的原意。妻子本想借题发挥, 大肆抱怨丈夫不肯为了女儿们的利益首先去拜访Bingley先生, 可又不好正面发泄,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 妻子顶撞丈夫是不被接受的。所以接下来太太对丈夫的不解风情表现得更加“绝望”和“郁闷”, 在对话中故意违反关系准则以示“烦躁”:“Don’t keep coughing so, Kitty for Heaven’s sake!Have a little compassion on my nerves.You tear them to pieces.”[4]这里太太训斥女儿咳嗽, 因为它刺痛了她的神经, 这个话题与她和丈夫正在谈话的内容可谓毫不相关, 对话完全违反了关系准则。太太意欲把女儿当做“出气筒”, 来回击丈夫的“不解风情”。

四、方式准则

在Collins向Elizabeth求婚时, Collins发表了一通“布道”式的求婚演讲。这种“咬文嚼字”、干巴迂腐的“例行公文”本身就是违反了方式准则。[5]他机械呆板地列举了三个他需要结婚的理由。自命不凡的Collins在陈述理由时, 傲慢地强调了自己不可侵犯的社会权力和威望。其中第二条是这样的“...Secondly, that I am convinced it will add very greatly to my happiness;...”[4]即结婚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幸福。这句话是完全没必要的“多此一举”, 天下没有一个人结婚是为了让自己“不幸福”的, 这一句没有给听众增添任何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 严重违反了方式准则。相反, 它只表明, Collins说话空洞无味, 思想浅薄, 是小说一个笑料人物, 而使读者感到Elizabeth拒绝他的求婚完全在情理之中。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 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地雕刻人物。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运用语言艺术来刻画书中人物的突出本领。以上的示例表明, 书中的文本对话巧妙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借助会话分析, 我们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也更能清楚地感受作品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3) .

[2]S.C.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101.

[3]何兆熊 (主编)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Jane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 (Rev.) (M) .PenguinGroup (USA) Incorporated, 2002.

上一篇: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下一篇:农村宅基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