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

2024-05-05

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精选九篇)

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 篇1

海洋健康指数 (ocean health index, OHI) 是一个评估海洋为人类提供福祉的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的综合指标[3]。作为一种科学严谨的指数, 海洋健康指数揭示了海洋健康的变化及趋势, 可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和比较, 从而促使公众、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改善海洋健康的薄弱环节。2012年8月16日出版的《Nature》, 公布了采用该指标体系计算的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评价结果。这一成果很快引起了多方关注, 该指数可能将作为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并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一次全球综合海洋评估被采用。本文对海洋健康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归纳, 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 对海洋生态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以期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

1 海洋健康指数的框架和意义

1.1 海洋健康指数的框架和分析方法

(1) 评价框架。海洋健康指数是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 通过整合和收集研究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 建立了一套多角度的、全面的评估和监测海洋健康的体系, 将多项指数归纳为10个目标 (Goal) , 从食物供给、非商业捕捞、天然产品、碳汇、生计、旅游与度假、清洁的水、生物多样性、地区归属感、海岸带保护等这10个目标来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图1和表1) 。这10个目标在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基础上, 既可以单独评估, 也可以在一个地区、国家甚至整个海洋的尺度上进行整体评估与比较。

(2) 评价模型。海洋健康指数是一个由各评估目标得分 (I1, I2, …, I10) 和目标权重 (α1, α2, …, α10) 构成的线性函数, 其模型为

式中:I为海洋健康指数得分;αi为各目标权重;Ii为各目标得分, 它是由当前状况和近期未来状况来共同确定, 即

式中:Ii为目标i得分;xi为当前状况, 为近期未来状况。

当前目标i的状况xi代表当前值 (Xi) 同参考值 (Xi, R) 的比值, 取值范围最终限定在0~100之间, 即

参考值Xi, R的确定共有4种方法: (1) 功能函数; (2) 与其他地区比较; (3) 与过去某时间比较, 该类型时间基点既可以是某固定时间点, 也可以是一个移动的时间段; (4) 已知或已建立的目标。最终根据不同评估目标的概念和数据制约因素来最终确定采用何种方法的参考值 (表1) 。

近期未来状况x^i, F是一个包括3方面的参数:归一化到参考值的近期趋势Ti (即xi相对于参考值的变化) 、当前目标总压力pi、对负压力的社会和生态响应ri。根据这个指标, 可以反映未来发展趋势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式中:δ为贴现率;β代表趋势对压力和抵抗的相对重要程度。

(3) 指标权重。OHI在进行全球评估时, 为了考虑数据的可比性, 10个目标的权重被认为是同等地位的, 采用了等权重的分配方式。但同时该系统也提供了不同的权重体系, 各目标的权重被分为了高 (0.15) 、中 (0.10) 和低 (0.05) 3个档次, 以体现不同的价值观 (保护主义者、非开发者、开发者和大强度开发) (表2) 。然而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用于10个目标的评估内容, 这时不涉及部分的权重将被重新分配到其他参评部分当中。

1.2 全球海洋健康评价结果

海洋健康指数动用了近100个全球数据库来评估上述10个目标。数据分析在美国国家生态学分析与综合研究中心的主导下由多方合作完成。每一个评估目标的状况都将被用作计算海洋健康指数的分数, 分数通过百分制表示。除了对全球海洋的健康进行评价以外, 也将对地区的海洋健康做出评价。海洋健康指数除了提供全球性的得分之外, 也对全球171个专属经济区进行了打分。

英国《自然》杂志8月15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 全球海洋总平均分正好为60分, 这表明全球海洋健康状况差强人意, 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3]。从各国的评价得分来看, 全球各国海域的得分的分布范围在36分~86分之间, 其中1/3低于50分, 只有5%的沿海国家得分高于70分, 得到最低分36分的海域位于西非沿海, 而最高分86分由太平洋上的贾维斯岛海域获得。从不同区域来看西非、中东和中美洲国家得分较低, 部分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热带岛国和未开发区域得分较高。

1.3 海洋健康指数的意义

海洋健康指数揭示了海洋健康的变化及趋势, 从而促使公众、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改善海洋健康的薄弱环节。海洋健康指数是一种兼顾人类利益和海洋及自身生物需求的新方法。海洋健康指数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定量的、透明直观的且具可扩展性的评价方法, 以用于科学家、管理者、决策者和公众更好地了解、跟踪和参与生态系统的状况和战略, 以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首先, 通过海洋健康指数的评价结果, 我们既可以获得全球海洋健康的综合分布态势, 也可以了解某单一方面的分布格局, 从而从全球尺度了解不同区域海洋健康的现状, 并了解自身所处的健康等级。国家间的和单个方面得分的得分差异, 为我们理解海洋健康的原因和后果提供了新的视野。整体的指标结果符合预期的单峰分布, 所有国家的分数不超过86分而大多数低于70。“自然产品”“碳汇”和“海岸带保护”造成了国家间的差异, 因为其数值的扁平型分布, 且目标分值差异很大;而“食物供给”与“旅游和休闲”则影响最大, 因为通常来说该项得分很低。“旅游和休闲”被证实很难由受限制的数据进行模拟, 从而导致很多国家的该项得分很低。“生物多样性”指标分数很高, 但是这个结果准确地反映出已知海洋生物相对较少的风险, 且该项目标的参考价值不在于原始性的种类丰富而是所有物种种群的稳定。

其次, 比较单方面的得分能为全球尺度和国家尺度的海洋健康的改善提供指导。除一些发达国家在渔业管理获得成果外, 通过野生渔业捕捞和养殖获得的食物供给远小于通过这两种途径能够获得的供给量。“海岸带保护”可以影响很多指标 (“碳汇”“海岸带保护”和“生物多样性”) , 同样也会降低很多国家的指数得分。提高红树林、盐沼、沼泽和海藻床的保护和恢复能够通过影响多个方面显著提升海洋健康。更有效和全面的海岸带和物种保护能够直接提高“区域归属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得分, 间接提高生态承载力。努力改善海洋带民生、环境敏感的沿海城市化区域, 提高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将会提高“海岸带生计和经济”“旅游和休闲”和“清洁的水”方面的得分。

再次, 该指数反映的是人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 也给管理者提供了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不同途径。既可通过良好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 (存在价值) 和归属感 (文化和美学价值) 获得高分, 也可通过高度开发———提供食物和自然资源来获得高分。获得相同或相似的得分的国家给出了不同途径获得相同指标得分的实例。如, 美国和英国分数分别为63和61, 但是获得这两个分数的各方面的得分存在很大差异。英国在“食物供给”和“自然产品”方面获得高分, 而美国在“海岸带保护”和“海岸带生境和经济”得分更高。以贾维斯岛由于保护程度很高且很多开采性指标不适用于该岛而获得高分;而德国则因在8个评估目标表现良好而也能获得高分。

2 海洋健康指数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2.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与挑战

我国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海洋生态系统退化, 滨海湿地散失, 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日趋减少;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赤潮、绿潮等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频现;陆源入海污染严重, 主要河流污染物总量庞大、超标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局部功能破坏, 生境破碎化;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 近海过度捕捞, 产卵场和栖息地丧失, 养殖污染;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 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河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已逐步显现。

《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结果显示, 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 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北部近岸、珠江口等海域[4]。“十一五”期间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况。至2010年, 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河口产卵产退化、生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种群结构异常等[5]。

2.2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

目前,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还处于实验和摸索阶段, 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 这一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宽, 内容较多, 制约海洋生态系统维持和发展的因素, 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这就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复杂性、多学科综合性和多因子的系统性。

目前国内从理论和事件上对海洋健康的评价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 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大体可以归纳为指标物种或特定物质指示法和指标体系法两种[6]。从方法的比较来看, 指标体系法较为合理科学, 指标物种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 (1) 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不明确, 有些采用了不合适的类群, 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来说, 很难选择到合适的类群来表征其状态; (2) 指示物种的一些监测参数的选择也会给评价带来偏差。鉴于海洋自身的特点, 很难选择合适的监测参数。从研究区域来看, 已在辽河口、海河口、莱州湾、胶州湾、长江口、珠江口[7,8,9,10,11,12]等不同区域开展了很多实例研究, 并对不同区域的海洋健康状况获得了认识。国家海洋局也制定了《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 (HY/T087-2005) , 每年公布我国海洋生态监控区健康状况。但从整体上来说,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 尚未形成成熟的评价方法, 其结果评价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

2.3 海洋健康指数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评价结果中, 中国海域得分为53分, 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表明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就其不同方面的得分而言, 各方面差异很大, 得分最高的为“非商业捕捞”获得了89分, 最低的“旅游与度假”为0分, 虽然其计算的方法和数据获取途径可能仍存在争议, 但通过不同评估目标的比较, 能够反映出目前我国海洋健康的一些不足之处。通过不同评估目标的得分比较, 可以看到我国在“碳汇”、“海岸带保护”、“旅游与度假”、“生计”、“地区归属感”和“清洁的水”等评估目标尚存很大的改善空间 (表3) 。

海洋健康指数的提出为我国海洋环境健康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虽然海洋健康指数已经成功的对全球的海洋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 但在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并不能完全套用, 需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1) 评估指标的修订。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巨大和复杂, 筛选合适的指标来评价其健康存在一定难度。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度量存在很大难度, 尚需做更多工作, 虽然OHI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其评价目标和指标也有待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如在评价目标层方面“地区归属感”主要针对岛屿国家和具有传统海洋文化的国家和地区, 对于我国的适用性并不强。在具体评价指标方面, “旅游与度假”中采用了“国际到达人数”来取代实际旅游人数, 实际上忽略了数量庞大的国内旅游人数;计算方法的优化, 在当前的海洋健康指数中, 许多指标的计算采用了相对优劣的比较方法, 如在“旅游与度假”这一目标的评价当中, 以人口基数作为参考指标, 造成了国家间分数悬殊, 大部分多人口国家得分过低, 该目标的得分实际上成为国家人口多少的比较。在实际应用当中, 应根据我国国情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以反映实际问题。另外, 各目标和指标的权重目前是根据全球评估的需要而设置, 需根据中国海洋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特征重新分配计算。

(2) 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衔接性。海洋健康指数的计算指标数量繁多、综合性强, 横跨环境、生物、经济、旅游等多个领域。如“生计”和“旅游与度假”中涉及就业率、人均收入、旅游人数等许多数据为其他部门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可建立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 以保证数据的获取, 部分难以获得的指标可采用易获取的数据集作为替代性指标。另外, 应注意和已有数据的衔接性, 如在多个评估目标中均涉及生态系统类型, 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可采用目前已采用的“河口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分类方法, 以保证数据的完整度和与以往数据的衔接性。

(3) 简明性和可操作性。评估指标概念应当明确, 易测易得。评价指标的选择要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无论从方法学和人力、物力上, 均要符合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 同时还要考虑各技术部门的技术能力。为保证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评价指标要可测量, 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 有足够的数据量, 并在时间上能够获得延续。当前海洋健康指数的指标体系涉及各个行业的上百项指标, 且计算方法复杂, 因此可适当筛选代表性指标作为各个目标的评价指标, 并适当简化计算方法。

(4) 试点与推广。在海洋健康指数的具体实现方法上, 可采用理论研究—实验示范—全面推广的研究模式实施。首先在OHI评价的研究体系上,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 建立适用于中国海域的海洋健康体系评价方法, 随后在典型区域进行示范工作, 待完善成熟后, 全国推行。

3 结束语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建设以人为本,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 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 由于人口多、经济结构不合理和有些地方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等原因, 仍然面临着过度捕捞、鱼类产卵场严重退化、海洋富营养化、海岸侵蚀、生境丧失或改变、赤潮次数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问题。这两方面的矛盾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更新观念、调整政策、改善对生态系统的管理, 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并提高向人类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采用OHI提出的理念和建立的方法,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通过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合作, 在各个尺度上系统、全面地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评估工作, 为各级决策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生态、环境决策方面的科学依据, 是一项亟待开展的工作和任务。

参考文献

[1]COSTANZA R.Frontiers in ecological economics:transdisciplinary essays by Robert Costanza[M].London:Cheltonham, 1997.

[2]HALPERN B S.A global map of human impact on marine ecosystems[J].Science, 2008, 319:948-952.

[3]HALPERN B S, LONGO C, HARDY D, et al.An index to assess the health and benefits of the global ocean[J].Nature, 2012, 488:615-620.

[4]国家海洋局.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 (2012-06-30) [2012-11-05]http://www.soa.gov.cn/soa/hygb/hjgb/webinfo/2012/06/1340488547415825.htm.

[5]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 (2012-06-30) [2012-11-05].http://www.soa.gov.cn/soa/hygb/hjgb/webinfo/2010/06/1305507673142596.htm.

[6]祁帆, 李晴新, 朱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 2007, 26 (3) :97-104.

[7]刘春涛, 刘秀洋, 王璐.辽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3) :43-48.

[8]彭涛, 陈晓宏.海河流域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 42 (5) :631-634.

[9]杨建强, 崔文林, 张洪亮, 等.莱州湾西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结构功能指标法[J].海洋通报, 2003, 22 (5) :58-63.

[10]冷悦山.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青岛: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08.

[11]叶属峰, 刘星, 丁德文.长江河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初步评价[J].海洋学报, 2007, 29 (4) :128-136.

中国债券指数编制研究大纲 篇2

债券指数的种类很多,但编制指数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债券指数可分为两大种类、三项用途。两大种类是:一是总指数(all-bondindex),包括市场上所有具有可比性的符合指数编制标准的债券,适合于那些持有债券类别较为复杂,并会投资流动性差的债券的投资者,能客观反映一国或地区或某一市场的债券总体情况。中国债券指数全样本债券选择原则说明它属于此类;二是可复制或可追踪指数(TrackerIndex)。从总体债券指数中进行抽样选择债券编制而成,或给以流动性调整所编制的债券指数均可称为可复制指数。该指数适合国内职业投资者和QFII投资者及其它基金管理者使用。中国债券总指数中的分指数就属于此类。三项用途是:一是用于揭示市场表征特征,反映债券市场总体状况的指标,可用作宏观经济的分析参考依据之一;二是衡量机构投资业绩的指标,可为机构投资者复制投资之用,用以衡量业绩和投资组合基准;三是基于指数基础上的衍生品种之用。

债券指数的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但债券指数化发展仍方兴未艾。至今,国际上已有了成熟的债券指数,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之中。从比较研究中我们不难领会国际上最新的债券指数发展趋势:

一是指数编制覆盖面的国际化趋势。在债券市场日趋国际化的情况下,为了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与其投组完全可比的基准,指数也必须完成自身的国际化。表现为增加新的国际债券指数,新兴国家市场细分指数。比如所罗门新增加的指数中包含了大量的国际性的债券指数,如所罗门全球综合投资级债券指数(WordBroadInvesment-GradeBondIndex,WorldBIG),所罗门全球货币市场指数等。

二是客户化服务趋势。除了保留总指数及不断完善编制方法外,指数的板块越分越细,指数也越编越多,不断出现针对特定投资者的特征指数。

三是“指数家族”的系统化设计思路。综合指数由各子指数板块组成,而同一子指数板块可以是不同综合指数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方便了指数的跟踪和新指数的创建,而且综合指数的板块划分方式趋同,使指数投资者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新指数。

四是流通规模不断提升趋势。国际指数发展变化的一个趋势是提高进入指数中的债券流通额的下限。

五是指数编制规则的细化和统一化趋势。由于固定收益工具本身的特点及交易、结算规则的异同,尽管人们一直强调指数的编制应尽量做到简单适用,但因编制对象的复杂和不断创新而使指数编制规则不得不细化。由于各国或各机构编制债券指数所用的`公式和选择的标准并不相同,所以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比较,为此欧洲金融债券分析师协会(EFFAS)和欧洲债券委员会觉得有理由要重新检查债券指数建立的基本规则,并努力统一规则和方法,期望能确定一个类似国际证券市场协会(ISMA)计算债券收益公式的标准方法,以便于各指数间的比较和复制。当然由于债券市场呈现极不相同的证券产品、市场惯例和操作规章,要达到一致所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不过这倒为新兴市场国家编制债券指数提供了借鉴意义。

编制中国债券指数的主要目的和原则

主要目的

中央结算公司编制债券指数旨在反映和揭示中国债券市场总体情况,并提供有可比性的、稳定的并易于复制的市场参照基准,其目的主要有:

1、反映和揭示中国债券市场运行和发展的总体特征,具体指标有:指数水平,当日平均到期收益率、平均派息率、平均待偿期、平均修正久期及总回报等;

2、为基金投资者及各类投资人管理与业绩

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 篇3

摘要:现代旅游业正在从传统旅游观光向现代休闲度假、从一般服务业向特色服务业拓展,产品分工日趋细致,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本文提出了旅游产业健康度指数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对上海旅游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上海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上海市;旅游产业结构;健康指数;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108-06

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对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合理性的评估方法,国内外学者均在探索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即指标体系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指标过多,难以比较与应用,本文提出旅游产业结构健康指数理论及其计算方法,并以上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旅游产业结构分层

现代旅游业正在经历两个拓展:从观光向休闲度假拓展,从传统的观光服务向访问者多种需求服务以及居民户外休闲游憩需求服务方向拓展,传统意义上的一般服务业正在向多元化特色服务业拓展。旅游信息服务与物质需求服务、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健康需求服务并重。旅游服务的市场细分、产品细分趋势日益明显,休闲业、自驾车服务业、野营服务业、垂钓服务业、度假服务业、会展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专门化特色服务业迅速发展,生产性旅游服务业从消费性旅游服务业中分离出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生产性旅游服务业主要是针对公务活动者的服务业,如商务、会议展览等,与城市性质、规模、地位密切相关,消费性服务业主要是针对观光休闲度假者的服务业,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服务业主要是针对观光服务业,吃、住、行、游、购、娱等6要素就是对这类服务业的特征描述。显然现代旅游业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这6个要素,

按照旅游产业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旅游公共服务业:也称之为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指示系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网站等;

(2)旅游一般服务业:满足旅游者基本需求的服务业,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医疗、游览等;

(3)旅游特色服务业:在市场细分基础上满足特定需求的旅游服务业,如自驾车、野营、垂钓、自行车、康复、技能学习、金融、文化教育等特定的专门化服务,特色地域、特色设施与特色服务相结合。公务活动者在公务活动之余也有观光休闲需求,需要这些服务业的支持。

旅游业所依赖载体的广泛性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模糊,另一方面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文化、工业、农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产业与旅游业日益交叉融合,形成互动关联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金融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康复旅游等等,成为近年来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旅游特色地域综合体成为城市旅游地域结构的核心节点,这类地域我们称之为旅游产业园。

旅游产业结构度量新方法——健康指数

健康度是对旅游产业运行状态的一种评价,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有稳定、有序的内部结构,其次要有强劲的外部竞争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还要有整合各种资源、协调一体高效运行的能力,旅游产业健康指数是对这三千方面的综合评价和测度,它反映的不仅是城市或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反映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

1旅游产业健康指数的测度方法

旅游产业健康度指标体系可以从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性(内部生长力)、旅游产业竞争力(外部竞争力)、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整合力)三个方面构建,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选取能够反映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状况的指标,将其合理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最终计算得到旅游产业健康指数。

2旅游产业健康指数测度指标

根据以上测度方法分析,结合定量化、可操性,行业特性和重点性的指标选取准则,我们将旅游产业发展健康指数划分为三个分项指数,各分项指数由若干关键性评价指标量化评价获得。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上海旅游产业结构健康指数评价

1上海旅游产业健康指数

指标分析

这里限于篇幅,仅选取三个指标进行分析,指出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1)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

根据上海2002-2005年旅游产业部门收入构成比重,计算得到2003-2005年上海产业结构变动指数CIs(表2),表明2003年—2005年上海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变化不大,旅游产业结构年变动较小;进一步计算得到上海2003—2005年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表(表3),从中可以看到,2003—2005年上海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变化较大,2003年结构生产力系数为负,反映了2003年“非典”事件造成的旅游产业结构变化对旅游产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2004年,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上海旅游产业得到迅速恢复;2005年在2004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但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有所回落,旅游产业总量增长率仅为8.89%。

(2)旅游产业规模竞争力指标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旅游圈内的中心城市,与南京、杭州共同形成长三角区域的旅游“金三角”。1997年上海首次提出发展“都市旅游”的战略,构建基于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商务、休闲、度假有机结合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上海旅游产业要充分发挥其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旅游发展,共同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交通便捷、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圈。

2006年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6.8%,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表4表明上海旅游产业收入占到全国旅游产业总收入的近1/5,其产业规模仅次于广东、江苏、北京。

(3)旅游资源利用率指标

旅游资源的总量难以统计和量化,要精确计算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几乎不可能,而旅游饭店业的投资在旅游业投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旅游饭店业经营利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通过计算上海市星级旅游饭店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作为上海旅游资源利用率。

近年来,上海旅游饭店数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4.1%,2006年上海旅游饭店总数达到488家,客房数达到84000间。但客房出租率波动较大,波幅达到了19%左右,这反映出上海旅游饭店业投资、运行不够稳定,其发展和经营状况明显受到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仅为60.9%,年际波动率达10.1%(图1)。

上海旅游产业发展健康指数

依据以上对上海旅游产业各个指标的具体分析,我们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各个指标的平均分值,结合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上海旅游产业内部生长力指数、外部竞争力指数、整合力指数和整体健康指数如表5。

2上海旅游产业发展健康指数分析

(1)产业内部生长力指数分析

上海旅游产业内部生长力指数仅为81.7,与上海当前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增长扩大、充满活力的市场需求环境、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发展条件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从都市旅游的五大产品:商务会展、赛事节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等结构来看,购物美食、休闲娱乐是旅游业效益最重要的增长空间,而这两方面正是上海与其他国际旅游城市相比最薄弱的地方。

(2)产业外部竞争力指数分析

上海旅游产业外部竞争力指数达到96.1,充分证明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强大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上海旅游产业以雄厚的社会经济实力为基础、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为依托,积极开展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200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在旅游信息化、旅游标准化、旅游集散功能、旅游法规建设与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交流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区域性旅游合作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年来,上海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市民对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游憩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客观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契机,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形象、品味的提升,增强了上海旅游产业的外部吸引力和竞争力。

(3)产业整合力指数分析

上海旅游产业整合力指数仅为78.8,从2003—2005年上海旅游产业运行情况来看,上海旅游产业接待游客人数、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产业增加值都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2003年受到全国“非典”事件的影响,波动较大;2005年,上海国民经济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旅游产业表现出稍微超前发展的迹象;旅游业发展稳定性较差,2003—2004年旅游收入增长年际波动较大,2005年年际波动率达-63.7%,2006年上海旅游产业已经摆脱2003年“非典”造成的影响,产业运行波动趋于平缓;以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为基础计算的旅游资源利用率指标较低,反映了上海旅游产业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区域旅游发展的角度,上海作为长三角旅游圈的中心城市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与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的竞争相当激烈,而交流合作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整合区域内部一切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区域旅游同盟,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06年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了6.8%,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9.7%。已经超过了成套设备制造业(7%)、金融业(5.8%)、房地产业(0.9%)和汽车制造业(-4.4%),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动力型产业(图2),但从产业的横向联系上来看,上海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旅游业与工业、制造业、农业、文化体育事业、房地产业等互动关联发展的产业链,没有实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上海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上海旅游产业发展要在发挥“量”的优势的同时要注重“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上海旅游产业的内生力、竞争力、整合力,实现旅游业从一般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转变,必须从4个方面人手打造基础、优化结构、提升效益。

1加强五大工程建设,提升上海都市旅游发展层次

(1)加快上海主题形象工程建设: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城市营销与旅游营销相结合,通过旅游营销推进城市营销。通过海内外广泛咨询与研讨,对上海目前已经开展或筹划开展的各类国际性事件从城市形象工程的角度进行整合、提升,扩大事件影响力和号召力,将城市重要事件与旅游效应相结合。

(2)加快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加速区域整合,做大做强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加强与民航交通运输部门的联合协调,完善长三角旅游网络,辐射全国,旅游辐射、旅游服务与经济辐射同步。

(3)加快特色服务业人才培训与经营管理工程建设,适时引导、开发特色旅游市场,率先在特色旅游业方面做出示范。

(4)加快休闲与旅游产业园工程建设,建立集文化艺术、表演创作、旅游商品设计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地域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5)加快旅游企业工程建设:加大旅游企业改革的力度,在进一步放开搞活旅游小企业的同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培育一批以旅游业为核心业务同时也适度发展其他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性的现代服务集团。

2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拓展旅游效益空间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要上新的台阶,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必须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增强上海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号召力。商务会展、赛事节庆是都市发展旅游的优势所在,上海这两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拓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管理、质量、品位、标准、规范、服务、文化、法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企业制度改革和区域旅游合作,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盈利水平;政府除在整体促销方面协助旅游企业之外,还要协同其他地区政府加强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和政策支持,创建区域城市之间、区域旅游企业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从而增进区域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协作。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降低旅游外汇的流失,加速旅游用品的国产化,以刺激发展旅游地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积极性,增强旅游企业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联系。

3加快休闲度假产业制度建设,完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扶持推动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

休闲度假业发展必须建立急需的政府主导系统,通过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休闲产业的行业范围、作用和地位,引导休闲产业向着有利于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休闲产业组织政策进行适度的引导和保护,才能把休闲产业培养成上海的支柱产业。

上海休闲产业发展一要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社会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全社会需求为目的。现阶段休闲产品结构应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为主,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休闲需求;二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开发出体验型的休闲新产品;三要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淘汰落后过时的旅游产品,推动休闲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的发展。

4整合都市服务业,发展都市旅游媒介业,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要在吃、住、行、游、购、娱等一般性服务基础上向个性化服务发展,如旅游汽车租赁、自行车租赁、自驾车、身心保健等特殊需求服务,这种服务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上海都市资源与服务业整合基础上,上海各行各业都建立起面向社会的服务体系,如何把各行各业的服务整合起来,为旅游者提供便捷的服务,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是提高上海都市旅游质量与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种专门从事服务整合的产业可以称之为旅游媒介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咨询业)。

运用健康指数理论及其评价方法,较好地反映了上海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表明健康指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把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转化为简单的健康指数评价法,提高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和可比性。

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指数选取研究 篇4

1 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数的选取

1.1 身体形态指数

身体形态指数包括体格指数和营养指数。

1.1.1 体格指数

体格指数是把2项甚至更多指标的测量值,按一定方法计算得到的相当数,用来反映身体各相关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体格指数又可以细分为长度指标、围度指标与宽度指标。

长度指标:坐高/身高×100、(身高-坐高)/身高×100、上肢长/身高×100、下肢长/身高×100、上臂长/身高×100、上臂长/上肢长×100等。

围度指标包括:胸围/身高×100、腰围/身高×100、胸围-1/2身高、小腿围/身高×100、大腿围/身高×100、上臂放松围/身高×100、上臂紧张围/身高×100等。

宽度指标包括:肩宽/身高×100、骨盆宽/身高×100、骨盆宽/肩宽×100、手宽/手长×100、足宽/足长×100等。

由于测试指标的局限性,在体质调研中常常选取坐高/身高×100、胸围/身高×100这两项指标作为身体形态的指标评价学生的身体形态。

1.1.2 营养指数

营养指数主要是以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的测量值派生而成,用来反映身体的充实程度或营养程度。一般认为,营养指数过小表示身体的充实程度不足或营养不良,而营养指数过大则表示营养过剩或肥胖。因此,营养指数常以平均偏上水平为佳。

营养指数:BMI指数((体重/身高2)×10 000)、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劳蕾尔指数(体重/身高3×107)、布罗克指数(体重-(身高-100))、维尔维克指数((体重+胸围)/身高×100)等。

克托莱指数是“身高体重指数”。它应用于在人体学的研究与人体测量与评价中。它是一个相对体重,它用等长的重量来说明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组织的密度。是用来评价人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人体匀称程度的复合指标。

BMI指数与人体内的脂肪总量密切相关,该指标同时考虑到体重与身高这两个相关的因素,BMI指数简单、实用,它能够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在学生体质评价中,常以克托莱指数和BMI指数来评价学生的体质状况。

1.2 身体机能指数

身体机能指数常用来体质评价的有肺功能指数、肌力指数、心血管功能指数等。

1.2.1 肺功能指数

人体的肺活量和最大吸氧量与人体的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体表面积等都密切相关,最大通气量与静息通气量也密切相关。因此,把肺活量与身高、体重、胸围的比值,作为一种指数,对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种族、运动项目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更客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情况。它们的指数值越大,说明人体的肺功能越好。

肺功能方面的指数包括一下几种:肺活量/体重、肺活量/身高、肺活量/胸围、肺活量/坐高等。

这里的肺活量/体重这个指数是人体自身的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采用这个相对数值对不同年龄、性别等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与比较。对有氧代谢项目运动员的选材和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2 肌力指数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以及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测试也可作为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肌力与身高、体重、胸围和坐高有相关关系,常用肌力指数来进行分析与评价。

肌力指数包括:握力/前臂围、握力/前臂长、握力/身高、握力/体重、背肌力/身高、背肌力/体重、背肌力/胸围、背肌力/坐高等。

1.2.3 心血管功能指数

心血管功能指数包括: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心功指数(收缩压/脉博频率(运动后即刻))、脉搏比(运动后脉搏次数/运动前脉搏次数)。

心血管功指数是通过运动后立刻测试的收缩压与脉搏频率的比值,用来评定训练期间人体的运动量和身体机能状况的指数。

脉搏比是用来评定人体的运动量和心脏机能的指数。该指数值的大小能够反映人体心脏机能最大强度。

1.3 身体素质指数

身体素质指数常用的忧力量指数、弹跳力指数和速度指数等。

1.3.1 力量指数

力量指数包括:负重下蹲重量/身高、负重下蹲重量/体承、上举重量/身高、上举重量/体重、卧推重量/体重、引体向上次数×体重、俯卧撑次数×体重、屈臂悬垂时间×体重等。

1.3.2 弹跳力指数

弹跳力指数包括:纵跳高度/体重、纵跳高度/人腿围、纵跳高度/膝围、纵跳高度/跟健长、立定跳远/体重、立定跳远/大腿围等

1.3.3 速度指数

速度指数包括:30 m起跑成绩/60 m跑成绩、30 m起跑成绩/100 m跑成绩,该指数值越小表示起动速度越快。

2 结语

(1)在使用身体指数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被评价对象在年龄、性别、城乡等方面的差异。

(2)在选择身体形态指数对身体发有水平进行评价时,一定考虑到身高的因素,因为身高对身体形态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指标身体形态进行全面分析与比较研究,最后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因为有些形态指数,尽管指数中不包含身高的值,但它的大小也是随着身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3)要根据身体指数的不同特点,有目的地进行选择使用某个或某几个指数,来评价身体的某些特征。

(4)克托莱指数是评价身体形态的最佳指标,BMI指数是评价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5)在进行身体机能的评价时,要考虑心肺两个机能评价,常用的是肺活量指数、握力指数与脉搏比指数。

参考文献

[1]王揖涛,郑凯.体育统计与测量评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2]陈丽君,马小浪.江苏省大学生BMI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J].安徽体育科技,2015,36(1):55-57.

[3]张彦峰,王美娟,刘莹莹.儿童青少年体质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75-80.

[4]奚天明,王达.青少年体质评价方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5):51-53.

[5]岳保柱.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8(4):453-457.

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 篇5

利用全国515个站(1957-2000年)气象资料,修正计算帕默尔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y index),进行干旱区划和研究春季区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干旱变化全区一致性程度低,干旱演变的区域差别大,存在着以内蒙古高原、南岭、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长江中下游、黄土高原、黄淮地区、天山北部、东北平原、河西走廊、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等为代表的12个干旱特征区.内蒙古高原区、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区、黄土高原区、天山北部区域、东北平原区、河西走廊及其沙漠戈壁区春季干旱指数趋势变化呈下降趋势.南岭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区域、云贵高原区、塔里木盆地区、青藏高原区春季干旱指数趋势变化呈上升趋势.中国春季干旱指数大多存在5~8年的短周期年际周期变化,12~13年、15~16年的`长周年际周期变化存在于部分区域,个别区域还存在20年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中国干旱的区域特征差别显著.

作 者:姚玉璧 董安祥 王毅荣 张秀云 杨金虎 YAO Yu-bi DONG An-xiang WANG Yi-rong ZHANG Xiu-yun YANG Jin-hu 作者单位:姚玉璧,YAO Yu-bi(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甘肃,定西,743000)

董安祥,DONG An-xiang(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王毅荣,张秀云,杨金虎,WANG Yi-rong,ZHANG Xiu-yun,YANG Jin-hu(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甘肃,定西,743000)

中国指数研究院 大数据交易平台 篇6

研究模型:监测市场热点与趋势,并对个案项目进行投资分析。

研究方向: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基础与专题研究,并提供研究顾问服务。

研究成果: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房地产市场系列报告,地产企业系列报告。

乍一看,中国指数研究院,“中”字头,与民营企业有何关系?其实,这家研究院脱胎于搜房网内部,整合了所在行业能整合的最权威资源。同时,它又是搜房网的兄弟单位,与搜房网并肩而立,彼此携手前行。

如果追溯中国指数研究院的历史渊源,它的历史算起来甚至比搜房网都早了五年,它见证了商品房时代的开始。在创办搜房网之前,莫天全曾任职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秘书长。这个指数系统创建于1994年,背景满是大旗: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中国房地产协会、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

从1999年开始,房地产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搜房网也在当年应运而生。随后,莫天全在2000年成立了搜房研究院。到2004年,搜房控股又整合了原来的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内部的搜房研究院,以及外部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等研究资源,成立了中国指数研究院。

中国指数研究院和搜房网是并列关系,同属于搜房控股。搜房网从事于中国房地产互联网广告业务的推广和运作,中国指数研究院则专注于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研究。同时,两者之间也有些配合,比如搜房网为研究院提供运营平台、传播渠道等支持,使研究院可以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房地产服务解决方案。2010年,中国指数研究院与搜房整体在纽交所上市。

在研究内容上,中国研究院有数据信息中心、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中指调查三个部门。在业务层级上,中国指数研究院实行分区布局,设立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五个分院,这完全是为渗透局部市场而作的设置。各分支机构就近采集当地的行业数据,包括土地储备、地价与房价、政策变化、消费水平变化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制作成局部市场报告,或者进一步汇总整理成为更完备的市场报告,也就是变成有价值的产品。

指数研究院“根正苗红”,它的交易数据体系来源于各地房管局或建委,开发经营数据体系是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土地市场数据体系则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及各地国土局。中国指数研究院与这些机构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比如,目前房管局体系内部参考的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是由研究院协助提供,国家统计局的《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也是由中国指数研究院联合出版。

因与国内地产相关部门长年处于紧密合作关系中,且机构本身具备一定的政府背景,所以研究院也就拥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它可以与搜房网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方案。研究院与搜房网都未涉及地产商的根本利益环节,故无论从集团业务还是地产研究角度,中国指数研究院都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独立的研究成果——既包括宏观经济的分析,也包括个体地产企业的投资调研与咨询。

中国指数研究院是搜房控股商业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对外,它是数据服务的直接供应商,是相对独立的经营体;对内,它是网络营销、分类信息等业务的有效补充和支持,是搜房网业务成长的必要支撑、客户价值再次挖掘的手段。

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 篇7

电网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涉及电力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又与系统规划、在线监测、故障诊断技术和运行、调度、检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有关,直接影响到电网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在电力市场环境下还会影响到电网公司的收益。因此,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不是单纯简单的管理工作,而是一门集成多种理论、技术和经验,统筹技术、经济、管理的系统性综合学科,是一门平衡成本、绩效和风险三方面的艺术。正因为如此,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目前在国内外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正在成为当前电力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智能配电网的物理载体是所有新旧技术、新老设备和网络的集成,而设备和网络的健康水平是所有其他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智能电网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石。因此,全面系统地掌握现有配电网设备和网络的健康水平,对现有配电网资产实现精益化高效管理应该是智能配电网建设的出发点。如何高效规划设计、运行维护不断增加的庞大资产设备不仅是提高电网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且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电网企业资产管理中引入健康指数理论和风险分析技术,建立健全必要的资产数据库,不仅可为电网风险控制和设备管理策略提供重要信息,而且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整体可靠性,降低运维费用,提高投资回报率,为智能电网建设夯实基础。

1 配电网健康指数的概念

1.1 设备健康指数

1998年,本文作者马钊博士开始参与创建英国中部电力公司设备数据库,研究变压器和高压开关(GIS)的故障诊断及监测、可靠性、状态评估、辅助决策、运行优化方法及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并参与完善以设备健康指数为指标的配电系统数据库工作。2000年,针对大量超期服役的设备急需制定更换计划的需要,由马钊博士及合作伙伴共同提出了输配电力设备健康指数(HI)理念,试图使用健康指数指标体系表征电力设备的功能和效能。2004年,英国中部电力公司运行成本下降约30%,设备利用率提高20%以上。

电力设备健康指数不是工程专业知识和判断的一种简单替代,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信息组合,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是在对设备各种信息数字转化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设备的运行工况,计算出的一个0~10之间的单一数值,其中特征参量主要包括服役年龄(age)、使用能力(capability)、家族病史(family history)、潜在缺陷/事故(potential defect/failure)、外部因素、实验数据和负载信息等。

自2010年,英国行业监管机构天然气电力市场办公室(OFGEM)已将健康指数(health index,HI)作为监管指标之一,与风险管理挂钩,即用健康指数替代设备故障率,进而计算风险,每个配电网运营商(DNO)必须依据HI上报年度资产计划。现在1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每一台设备均有相应的健康指数,但高压设备HI相对准确,配电设备HI基本以经验为主,比较粗放,且单个设备HI尚不能与检修计划挂钩。电力设备健康指数,基于状态、风险和全寿命资产管理的配电资产管理体系已为英国电力行业采纳和推广,英国标准PAS 55和2014年1月颁布的国际资产管理标准ISO 55000也采纳了以上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设备健康指数是衡量和表征被研究对象(单个设备)健康状态的一个数值,可基于对象的特征参量经过复杂的逻辑和数学运算获得。健康指数具有逻辑性强、时间上连续的特点;可用于判定被研究对象是否需要干预(维修);可估算被研究对象的剩余寿命(remaining life)。设备健康指数概念随后逐步发展为一种理念并被应用于供电可靠性、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

1.2 配电网健康指数

复杂配电网是一个实时动态平衡、离散和连续量相结合的复杂动态系统,系统中某一设备或子系统故障征兆会反映到其他设备或子系统,有众多关联信息可供利用。它的运行状况与人体健康有许多相似之处,单个设备健康指数的概念已经使用,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高压设备方面。这为提出适用于群体配电设备和网络的健康指数理论,深入开展配电网健康指数的定义、内涵、模型及方法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在配电网健康指数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处于空白状态。2004年鞠平教授等首次提出了电力系统健康诊断的概念与框架以及可诊断性的概念,同时提出了健康诊断的思想方法,即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动态跟踪,根据其特征量的变化诊断其“健康”程度,及时发现“病灶”并报警[1]。他提出,电力系统健康诊断是通过对设备、网络与系统的状态实时进行扫描,建立其健康档案、实施动态跟踪,根据其特征量的变化,诊断其健康程度,及时发现病灶并报警,必要时加以消除。显然,健康诊断涵盖了故障诊断、故障预测的概念,但在内容和时间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在内容上,相当于从“大病”延伸到“小病”;在时间上,则从故障时延伸到平时。健康诊断可以掌握电力系统的“健康”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消除电力系统的潜伏性故障,防止突发性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健康诊断概念与状态监测概念相近,但适合的范围更广,比较形象、直观。

文献[2]指出在电力系统中,有故障诊断、故障预报、状态监测等几个在内容上相关、方法上相近但又存在差别的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区分:故障诊断是根据故障特征,对已经发生的故障进行定位和对故障发展程度进行判断;故障预报是根据故障征兆,对可能发生故障的时间、位置和程度进行预测;状态监测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分类和评估,为设备维护、维修提供监测。故障诊断、故障预报要到电力设备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故障时才能够判断出来。状态监测的概念对于电力设备比较合适,对于网络或系统则不太合适,而且容易与状态估计等概念相混淆。在文献[3]中,孙宏斌等提出利用“分诊”和“会诊”的思想给出电网安全预警报告,设计了电网实时安全预警系统的功能框架和体系结构。文献[4]给出基于潮流指纹特征的电网健康状态诊断与安全预警思路。文献[5-6]采用数字建模与统计诊断技术对地下配电系统的早期检测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虽然已有参考文献对电力系统健康诊断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但尚未明确提出配电网健康指数的概念。配电网健康指数是衡量和表征被研究对象(单个设备、群体设备或网络)健康状态的一个数值,可综合衡量配电网设备(尤其是群体设备)和配电网络的能力、性能表现(绩效)、潜在风险等,可基于对象的特征参量经过复杂的逻辑和数学运算获得,可用于判定被研究对象是否需要干预(维修),可为配电网资产管理、规划、检修和运行以及分布式能源接入提供一个新视角和新维度。

2 国外健康指数理论研究现状

2.1 欧洲

自1990年,欧洲等发达国家针对电力设备资产管理相继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主要是管理体系方面,如1996年IEC公布了IEC 60300-3-3;2004年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的B3/C2-14工作组提出了资产管理的决策流程;同年,英国资产管理协会(Institute of Asset Management,IAM)和英国国家标准委员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BSI)颁布了PAS 55,旨在指导有形实物资产的管理优化和可持续发展,2008年重新修订并再次发布;2014年第一部国际资产管理标准ISO55000正式颁布[7]。

在设备健康指数评价方面,目前的主流技术是英国EA公司提出的“基于状态评估的风险管理体系(condition based risk management,CBRM)”。现在该体系已广泛应用于英国的所有电力公司以及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EA公司还与许多国家的电力部门、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不断修正该体系[7,8,9]。CBRM是一套针对电力设备状态进行管理和风险评估的体系,它总结和使用工程知识和经验,以此量化资产/设备的信息,以确定和定义当前和未来的资产/设备的状况、性能,以及在有干预(维修)及无干预条件下的风险。CBRM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于各种电力设备(如线路、变压器等)状态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科学体系,在评估过程中涉及健康指数HI、故障发生概率(probability of failure,POF)、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service life)等几个技术指标,用于协助电力企业应对在当前管理体制下电网运行管理方面日益增多的挑战。

CBRM是基于对电力设备技术参数、试验数据、负载、环境、外观、故障、缺陷等信息的分析,按照预定的量化标准对各种信息进行数字代码转换,以设备技术参数、环境、试验数据、负载等信息计算出设备健康指数,并以外观、故障、缺陷等信息进行修正,同时运用设备、材料老化后,其设计使用寿命会随着投运年限的增长而有所减少的工程学原理,结合现场工程师对设备实际运行情况的了解,综合分析各种可能影响设备实际运行状态的因素,最终得出一个单一量化的数值来表征每台设备当前和未来的健康状况,继而得到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和故障发生概率。另一方面,CBRM对设备在电网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统计分类,定义风险类别及风险的平均后果、量化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利用设备风险的量化标准、风险平均后果、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结合设备重要等级,最终得到以货币形式量化的设备单一的风险值及总风险值。得到设备未来年限风险值的变化趋势[10,11]。

2.2 美国等其他国家

在美国,1999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政府命令,各州政府所需的装备及工程项目要求必须有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报告;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从1998年开始核电厂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指南研究;2005年总结出“三级评估法”,并制定了较完整的“综合寿命管理程序”作为美国电力企业设备寿命管理工作的通用导则;2008年研究电力系统资产管理架构,并开展一系列案例分析,如地下电缆的资产管理策略等。此外,美国EPRI提出了智能资产管理(smart asset management,SAM)理念。2013年,埃森哲提出新一代企业资产管理(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EAM),运用先进的输配电资产分析方法,改进决策,建立并整合数据库,形成汇总数据的强大分析功能与易于理解的图形显示,最终实现资产投资和运维的决策支持[7]。

澳大利亚越网公司采用的是一种半定量分析的扩展风险矩阵图法。

3 国内健康指数理论研究现状

3.1 研究现状

国内在健康诊断相关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电力系统中,针对高压设备的状态诊断研究较多,如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等重要一次设备,而针对中、低压设备和电网系统级的健康诊断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已经引入了健康指数理念,并已开展了与资产管理相关的研究,但还只是停留于名词概念,针对单一设备,大多研究局限于电力变压器的剩余寿命,对健康指数的定义、内涵外延都没有开展深入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变配电设备与网络健康指数理论的评价方法。

自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相继开展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工作,但未进行健康指数理论的相关研究。自2011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一系列状态检修文件,开展配电网状态检修试点工作,状态检修逐步从超高压和高压向配电领域扩展。2013年,上海、福建和青海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体系试点,管理水平均达到成熟级水平;2014年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全面展开。自2009年开始,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积极推进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和状态检修工作。2014年,南方电网公司以全面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通过“3+1计划”,进一步实现设备资产利用效率、健康水平及供电可靠率全面提升。

从已有研究来看,文献[12]分析了电力系统规划和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了电网资产老化评估模型;文献[13-15]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管理方式的对策,但对指导实际工作意义不明显。文献[16-17]提出信息化对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支撑作用,讨论了资产数据库设计、资产分类与编码设计的信息建模;文献[18-20]根据电网企业资产管理的特点,就电网资产管理方法及如何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开展了一定的探讨;其中借鉴了在生物系统中较为全面的应用[21]。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针对输电网,而配电网不需要考虑暂态,其拓扑结构和安全供电能力的检验也不同,在网络级对配电网进行健康指数的研究目前几乎是空白。由于复杂配电网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从配电网健康诊断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和发现复杂配电网的“病灶”,对监测评估复杂配电网健康程度并及时预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3.2 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正在积极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定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框架体系,在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同时,提高电网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以期实现电网资产精益化、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目前在输电网领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配电领域,虽经过近年来城网改造、新型城镇化配网和农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因为配电网基础薄弱,加之迅速发展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和不断增长的负荷,如电动汽车、热泵等直接接入配电网,导致配电网结构复杂,传统的技术与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配电网结构、标准化建设、配电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与输电网相比,配电设备量大面广、品种繁杂、制造门槛低且制造厂家众多,存在基础数据积累不足,信息化程度与精益化管理程度不高以及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配电网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应用与资产管理方面,还是在人员技术素质方面都相对落后,主要瓶颈表现在:

1 ) 配电网历史数据不完整、 数据积累和挖掘不足,信息化手段难以全面支撑科学化决策。配电资产的设备台账、运行维护、预试、在线监测、管理数据等信息不全、历史不长,因此缺乏底层数据积累和数据挖掘。资产管理系统多为分散开发,与业务结合不够紧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流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不足,难以全面有效支撑电网公司资产的科学决策。

2)健康状况评价方面,仅限于设备,对网络健康状况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由于配电设备量大面广、个体造价相对较低,输电网采用的设备监测评价、状态检修标准和决策方法不适用于配电网;目前配电网的设备评价和状态检修标准缺乏理论指导,评价标准与缺陷不统一,扣分量无法一一对应,未考虑历史数据,不能发现隐藏的缺陷,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应实际情况,评价与检修不能紧密结合。

3)关键业务节点缺乏科学量化的决策方法。配电网的规划方案、工程方案设计、检修策略优化、技术改造方案优选、设备退役等关键环节,缺乏综合考虑经济、安全、环保等方面,缺少覆盖资产寿命全过程的定量决策方法,不能为配电网智能化和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4 结语

国内外的研究实践表明,应用并扩展健康指数理论已成为未来配电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对进一步提升配电网规划与检修水平将起到指导和支撑作用。虽然健康指数概念已提出十几年并在国外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例如英国现在1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每一设备均有相应的HI,但健康指数理论研究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或亟待改进的方面:

1)健康指数仍停留在概念和单个设备元件阶段,关注重点在超期服役的设备、自身故障模型、单个层次的故障诊断方法。

2)健康指数评价还只是用简单量化的分析方法和简单的健康指数评价指标。

3)高压设备因为安装有必要的在线或离线监测设备,故其健康指数准确度相对高;对于量大面广的配电设备,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采用专家系统定性评估,相对粗放。

4)健康指数理论还没有扩展至对整个系统的健康诊断和深入地信息挖掘,尚未建立起一套能系统地统领这些工作的健康指数理论体系,因而不能直接用于状态检修等应用,配电资产管理很难真正实现从定性到定量、从粗放到精益的升华。

5)电网设备故障不仅与自身健康状态有关,还与其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有关。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以历史统计信息作为设备的健康程度诊断的参数,忽略了实际的工作环境影响,电网健康状态诊断也是单一的反应设备自身故障、网架结构影响、外界环境影响、运维和管理等要素中的一个侧面,缺乏整体性和多元化。

6)电力系统涉及设备种类、数量繁多,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各类设备与运行条件相依的健康指标,构建电网健康状态诊断的模型,区分健康分级和病症程度,并通过尽量少的健康状态指标体系,多维度、多层面科学、客观、完整的展现电网健康状况,及时对已造成或可能发生的病症异常及早响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电力设备健康指数的起源和概念,以及国内在配电网健康指数概念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而探讨了配电网健康指数的定义;概述了国内外在配电资产管理和健康指数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指出了我国在配电资产管理和健康指数理论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目前配电网健康指数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的改进方向。

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 篇8

关键词:身体活动指数,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心境

1 前言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干扰了大学生们的正常生活及学习, 特别是久坐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1]。如何使他们避免、消除由久坐生活方式而造成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常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境状态去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发展成为高校心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2]。许多研究表明, 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体育生活方式, 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 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提高其应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的能力, 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所以, 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活动情况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不仅可以揭示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于如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云南师范大学在校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400名 (男n=200女n=200) , 分别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年级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向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发放问卷400份, 男、女生各200人, 回收有效问卷360份, 有效问卷率为90%;同时根据研究需要, 采用spss17.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了t检验, 其中分别对数据的百分比、均数比较、标准差、显著性检验等进行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活动方式情况

由表1得出, 从总体上看久坐生活方式的大学生有185人, 占总测试人数的51.5%, 经常进行身体锻炼的大学生有175人, 占总测试人数的49.5%;从性别角度看久坐生活方式男生87人, 占接受调查测试男生总人数的48.9%, 体育生活方式男生91人, 占接受调查测试男生总人数的51.1%, 这说明有将近一半的男生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有久坐行为, 是属于久坐生活方式的大学生。久坐生活方式女生98人, 占接受调查测试女生总人数的53.8%, 体育生活方式女生84人, 占接受调查测试女生总人数的46.2%, 这表明有一半多的女生有久坐行为, 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这部分女生也养成了久坐的生活方式。久坐生活方式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53.8%, 而久坐生活方式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48.9%, 久坐女生比久坐男生多4.9%, 这表明女生比起男生更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3.2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

注:A组为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 B组为久坐生活方式大学生, 心理因子F1 (躯体化) 、F2 (强迫) 、F3 (人际关系敏感) 、F4 (抑郁) 、F5 (焦虑) 、F6 (敌意) 、F7 (恐惧) 、F8 (妄想) 、F9 (精神病性) 、F10 (其他) *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因子项

由表2所示, 在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中除了敌对因子的数值比久坐生活方式大学生的要高, 其他的各因子的分值都相对比较要低, 虽然敌对因子两组相比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通过分数的比较, 我们可以得出体育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的敌对因子要高得多。

在两组的对比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睡眠及饮食方面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虽然其他几个因子分值上都有高低不一的变化, 但是他们的结果对比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另外, 焦虑, 强迫, 抑郁这三项在体育生活方式组和久坐生活方式组中的分数都相对其他项目较高的, 这可以反映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中, 比较普遍的是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症, 这就为我们的高校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特点,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提供积极的帮助。

3.3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差异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在均数的比较上, 久坐生活方式大学生不仅在总体困扰程度均数上明显比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要高, 而且每个维度的均数也高于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在差异性分析中, 两者的人际关系困扰分数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其中在人际关系的交流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的维度上, 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但是总体困扰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注:A组为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 B组为久坐生活方式大学生;A表示人际关系困扰因子, A1为交流困扰程度;A2交际和交友困扰程度;A3待人接物困扰程度;A4与异性交往困扰程度*表示差异性显著

3.4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境状况差异性分析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 久坐生活方式大学生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因子方面得分比体育生活方式组学生得分要高, 在精力、自尊等因子方面要低, 但不明显。久坐生活方式学生要比体育生活方式学生情绪纷乱 (TMD) 的总分高得多, 差异比较明显, 除此之外在愤怒和忧郁等情绪方面差异也比较明显, 其他方面的情绪因子紧张、疲劳、精力、自尊等差异也不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从总体上看,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存在久坐行为;从性别维度上来看, 女生存在久坐生活方式的人数比例要比男生高。

4.1.2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中久坐生活方式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和比例都高于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状况方面, 久坐生活方式大学生比起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人数和比例也要高;在心境状况方面, 久坐生活方式大学生比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情绪纷乱总分 (TMD) 高得多, 因此前者的心境状态情况比后者差。

4.2 建议

4.2.1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宣传, 组织各种体育健身活动, 鼓励学生加入各种体育及健身协会。

4.2.2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转变不良的久坐生活方式, 养成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4.2.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组织的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提高他们应对生活、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应激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2]林琴, 徐勇.大学生危险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5 (3) :432-436.

[3]翟蕾, 孙冰洁, 王晓智等.北京市1138名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3) :264-266.

[4]万力芳.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锻炼态度一行为九因素模型特征比较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2006.

[5]支愧云, 陈永进.危险行为概念的心理学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 2005, 27 (3) :84-87.

[6]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5法则提升健康指数 篇9

法则1:营养摄入恰到好处

孕育宝宝会消耗妈妈很多的营养和能量,很多新妈妈都会感到身体比以往变得虚弱了,要让身体吸收更多的能量,最好的万法当然就是摄入足够的营养了。

除了产后最初几天,应适宜进食些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外,新妈妈的饮食可以和平时相仿,但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可多吃些瘦肉、豆制品、鱼、蛋类食物,在烹制时要尽可能用清淡的做法,少放辛辣和刺激性的佐料。新妈妈还应该多吃些蔬菜水果以及一些杂粮,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促进消化,防止便秘。

要值得注意的是,吃太多的补品不仅妈妈的身体承受不了,大量的营养还会进入乳汁中,影响宝宝的内分泌等功能。

法则2:保养“秘密花园”

抚慰会阴部

如果你是自然分娩的妈妈,产后定会感到你的秘密花园 会阴部位酸胀和敏感。刘于这些不适,一般医院会采用一些物理疗法,帮助新妈妈尽快回复。有些妈妈还会把卫生巾放在冰箱里冰会再使用,这对减轻不适也很管用。

清爽才健康

产后不断有恶露排出,经常用热水清洗“花园”不但能让新妈妈觉得舒服些,也有利于恢复健康。在注意清洗的同时,新妈妈要经常换洗内外衣裤、卫生巾。

“那事儿”慢慢来

经过妊娠,新妈妈的“秘密花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在没有彻底恢复之前,可别急着做“那事儿”。否则,可能会引起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对于自然分娩的新妈妈来说,在产后56天内必须严禁房事,剖腹产的妈妈需要3个月的时间来让“花园”休养生息。

法则3:休息休息再休息

充分的休息对提升新妈妈的健康指数尤为关键。因为常常要半夜起来给宝宝喂奶,很多妈妈都饱受睡眠不足之苦。而大量的研究都已证明,睡眠不足是会严重紊乱大脑功能。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妈妈,那么就意味着每晚必须起身23次。此时,提高睡眠质量就是补偿睡眠时间的惟一办法了。你可以在睡前洗个温水澡,喝杯热牛奶,还可以在睡前吃一餐适量的点心,这样能防止隔日醒来因睡眠不足引起的头痛。白天,要和家人商量并安排好个照顾宝宝的计划,给自己留一段独自休息的时间。但要注意午睡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到晚上就要辗转反侧了。

法则4:炼就一个好身体

如果身体允许,新妈妈在月子里就应该多多走动,但大强度的运动操则不宜开展得过早,否则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新妈妈要想进行正规的体育锻炼,最好等到生产半年之后。

产后的健身周期

30天前新妈妈不易做太大幅度和强度的运动,以床上的身体锻炼为王,每天安排一段时间散散步。

30-55天新妈妈可以进行中小强度的锻炼如踢腿、俯卧撑、扩胸、散步、垫上腹肌训练等。

56天以后:如果没有任何产褥期并发症,此时的新妈妈就可以进行水中运动了,如游泳、水中跑跳或水中健身操都是很不错也很有效的锻炼方法。

半年:新妈妈可以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了,如跑步、跳绳等。

避开漏尿尴尬事

很多新妈妈在咳嗽和大笑时,都会遇到漏尿的尴尬。而通过盆底肌体操,加强盆底肌张力的锻炼,可以使漏尿症状得到缓解或获得治愈。

1 提肛训练每日进行50-100次紧缩肛门及阴道运动,每次3-5秒。

2 平躺在床上进行仰卧起坐运动10分钟,每日2次。

3 平卧在床上进行快捷而有规律的伸缩双腿运动10分钟,每日3次。

3 提倡蹲式排便。蹲式排便有益于盆底肌张力的维持或提高。

法则5:健康心理的6个关键词

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势必会造成生理上的种种困扰。很多新妈妈对自己角色的转变一时之间还不能适应,有些妈妈则因为在抚养宝宝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而感到灰心。这种种不如意,就像落在心灵上的灰尘,如果不及时清扫,将使妈妈们的心灵逐渐失去光彩。要做一个健康妈妈,千万别忽视了你的内心世界。

1 郁闷 由于雌激素突然下降、身体疲劳和一些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的排遣等原因,新妈妈常常会为一点小事不称心而感到委屈、甚至伤心落泪。这些症状大多数妈妈在产后周内发生,并能自行恢复,但有些则可能发展为产后抑郁。因此家人给予新妈妈足够的理解、关心、体贴和照顾是非常重要的。

2 乐观 不管是对育儿还是对于自我调整,新妈妈首先要抱有个乐观的态度。

3 幽默 幽默感是调剂紧张情绪,使妈妈更快适应新角色、新环境的有力工具。幽默感能减低你的愤怒和不安,使情绪变得轻松。

4 社交 做了妈妈后不要整天都围着宝宝转,参加一定范围的社交活动,能保持你的头脑灵活和增加信息量,这也是新妈妈育儿智慧的一个来源。

5 自控 人的情绪是受人的意识和意志控制的,妈妈们应学习怎样驾驭自己的情绪。任意放纵消极情绪滋长,经常发怒,将导致情绪失调,引起疾病。

上一篇:优化发展环境下一篇:山东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