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支气管肺/诊断

2024-05-04

变应性支气管肺/诊断(精选四篇)

变应性支气管肺/诊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男2例, 女3例, 年龄31~60岁, (平均40.2岁) 病程3~40年, 平均15年, 5例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3]制定的“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ABPA的诊断标准及2008年美国感染学会[4]制定的曲霉病, 临床实用指南中ABPA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5例, 喘息4例, 咳血2例, 发热1例, 4例误诊为哮喘, 3例误诊为支气管扩张, 1例误诊为肺部感染, 有的病例被误诊为1种以上疾病。见表1。

1.3 辅助检查

5例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 为8%~29%, 5例外周血清总IgE增高, 3例血清特异性烟曲霉IgG升高, 4例曲霉皮肤穿刺试验阳性, 胸部CT胸部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斑片影, 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黏液栓形成。其中1例去上级医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病理为支气管黏膜慢性炎症, 可见曲霉及其菌丝。

1.4 治疗方法

5例给予糖皮质激素 (简称激素治疗) , 口服泼尼松15~30 mg/d治疗, 伊曲康唑200 mg, 1次/12 h, 治疗2周后改为15~30 mg, 隔日1次, 治疗6~8周, 然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 每2周减5~10 mg至停药。每6~8周复查血清总IgE水平和肺部影像学, 抗真菌治疗首选伊曲康唑200 mg2次/d, 持续16周。

2 结果

出院后3例在该院随诊, 患者口服泼尼松30 mg/d, 咳嗽、咳痰、胸闷、喘息症状迅速缓解, 2周后血液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血清总IgE下降, 6个月后复查胸部CT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好转, 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内高衰减粘液 (HAM) 已排空, 目前在随诊中。2例外院随诊均在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

3 讨论

哮喘患者中ABPA的患病率为1%~12.9%[2], 多数患者在确诊ABPA前误诊为哮喘, 提示对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应高度警惕ABPA的可能, 应常规进行曲霉皮肤试验进行筛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提高ABPA的诊断率。该病误诊率高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 目前ABP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及胸部影像学, 病理不是ABPA必须的诊断标准。2008年美国感染学会制定的曲霉病临床实用指南中, ABPA主要诊断标准为: (1) 发作性哮喘;fg5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3) Af抗原皮内试验即刻反应阳性; (4) 血清总IgE水平升高>1 000 mg/mL; (5) Af沉淀抗体阳性; (6) IgE-Af, IgG-Af水平升高; (7) 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侵润影; (8) 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满足其中7条诊断标准, 即可确诊ABPA。满足其中6条诊断标准, 则诊断ABPA的可能性很大。不必为明确诊断进行肺活检。

ABPA治疗以往多集中在对哮喘的控制方面, 目前更多关注于对曲霉菌的清除上, 治疗主要目的是保护气道及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及功能, 包括控制急性症状、抑制机体对Af的变态反应、在Af定居于气道内前将其清除等。ABP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与治疗发作期ABPA, 防止支气管扩张的发生和治疗哮喘。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 已经证实口服皮质激素可减轻或减少临床症状、阳性痰培养发生率和X线侵润。强的松为首选药物, 但是不能无限期应用, ABPA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分期, 对于急性期患者, 强的松0.5 mg/ (kg·d) , 持续4~6周至肺侵润消除、哮喘控制、血清总IgE降低, 疾病进入缓解期, 然后糖皮质激素改为隔日疗法, 并逐渐减量, 直至停用。抗曲菌可作为辅助疗法, 伊曲康唑有使糖皮质激素减量作用, 研究证实200 mg伊曲康唑每日顿服、16周可以较安慰剂组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50%, 血清总IgE降低至少25%, 目前多适用于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者。

综上所述, ABPA常有哮喘病史, 鉴于在难治性哮喘及曲霉过敏性哮喘患者中, ABPA的患病率较高。因此在诊治哮喘, 尤其是合并支气管扩张的哮喘时, 应高度警惕ABPA的可能, 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 则预后较好。可避免发生肺纤维化不可逆性肺功能损害及呼吸衰竭。

摘要:目的 探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ABPA) 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提高对ABPA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5例ABPA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中分别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肺部感染。结论 ABPA主要临床特点为常有哮喘病史, 肺部影像学显示存在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对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患者高度警惕ABPA的可能,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减少误诊。

关键词:曲霉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诊断,误诊

参考文献

[1]Agarwalr.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J].Chese, 2009, 135:805-826.

[2]Greenberger PA.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J].J AllergyClin Immnnol, 2002, 110:685-692.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1) :821-834.

肺发育不良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篇2

肺发育不良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引起持续性呼吸窘迫的慢性肺部疾病,以实质性条纹和过度膨胀为其X线变化特征。对一个胎龄纠正为36周的婴儿,在治疗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时,使用过间歇指令通气的治疗后,持续需要机械通气。

由机械通气反复过度地扩张肺泡和肺泡导管(容量损伤),吸入高浓度氧气和气管插管所引起肺损伤.在低胎龄的新生儿中常见,常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治疗的后果,并且最可能在肺间质发生气肿时出现.

从呼吸窘迫综合征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逐渐发生的.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存在肺部炎症和渗出,后期则发生肺泡壁破裂和瘢痕.过度充气的病变部位加上气肿,肺部瘢痕和肺不张导致鞋钉样的病理表现,和胸部X线上囊样过度膨胀的表现.支气管周围肌肉和肺动脉平滑肌的肥大,支气管内皮细胞鳞样化也可发生.

严重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婴儿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额外的呼吸机支持和/或供氧,其中呼吸机的压力和FiO2 降至婴儿能耐受的程度,但不应造成婴儿有低氧血症.使用脉搏光电血氧仪连续监测动脉氧合情况,并保持血氧饱和度在88%~90%.

变应性支气管肺/诊断 篇3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支气管哮喘;诊断 【中图分类号】R5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42-0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织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较为常见,主要的症状有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呼吸困难和咳嗽等,尤其多发于夜间及凌晨。其危害也相当广泛,全球大约有3 亿患者。每年,世界范围死于哮喘的患者大约25万人。我国目前至少有2000万左右的哮喘患者。而且,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进一步提高本院对支气管哮喘疾病的诊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本人收集整理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咳嗽患者的数据(慢性咳嗽是指3周以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性咳嗽),深入研究分析肺功能检查数据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气道反应性测定的结果,认为肺功能检查对支气管哮喘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作用,在临床上应予以大力地推广和应用。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2013年期间治疗的普通慢性咳嗽病患,筛选其中未做肺功能检查前全部经X线胸透或胸片检查,部分经心电图、痰液细菌培养检查,但病因不明,同时使用过多种抗生素,但疗效不佳,且仍有咳嗽、胸闷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3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8例,女性142例;其中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14岁;吸烟史5年以上156例,有过敏性鼻炎史62例,变应原皮内试验尘螨阳性39例。

2 检查方法

要求患者检查前停用茶碱类、β一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及吸人糖皮质激素12小时及停止口服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4 8小时后,按常规作肺通气功能检查。

2.1 若患者基础: FEV1<正常值(正常值为FEV1≥ 70 %),则选择可行支气管舒张试验,以判断其气道阻塞是否具有可逆性。要求受试者吸入盐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人后15分钟重复测定FEVl,若吸入后凡FEVl比吸入前改善率≥15 %,则认定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反之则认定为阴性。

2.2 若患者肺通气功能测定正常时,则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进一步协助诊断支气管哮喘疾病。按气道反应性测定方法中的磷酸组织胺药物吸入激发试验步骤进行检查,若检查过程中FEV1、PEF较基础值下降≥20%,则认定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反之则认定为阴性。

3 结果

肺功能检查380例慢性咳嗽病患中,存在不同程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FEV<70%)的有283例,其中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62 例,舒张试验阴性 121例;另外肺通气功能正常的97例病患均接受磷酸组胺吸入激发试验,其中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8例。

4 讨论

支气管哮喘疾病的临床特点为发作性胸闷、咳嗽,或典型的以呼气为主的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经肺功能检查后可准确认定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等重度的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并有残气量增高,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气体分布不均等特点。380例病患经肺功能检查后确诊为支气管哮喘200例,其中存在吸烟史、过敏性鼻炎、变态反应原皮内试验阳性137例。患有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几乎100%气道反应性增高,一些长期吸烟者或患有变应性鼻炎的人,初期仅有慢性咳嗽的症状,且肺功能检查正常,但做支气管激发试验若为阳性,体现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则应加强重视,因为有气道高反应性的人很有可能患有哮喘,或以后发展为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可能是早期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唯一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依据,特别是长期吸烟者及患有变应性鼻炎的人,应定期检查肺功能,以便于及早发现支气管哮喘疾病。支气管哮喘疾病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且其气道对非特异性刺激物具有较高的反应性。而肺功能检查的数据恰巧可以将这些变化都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肺功能检查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鉴别诊断、评价病情严重度和判断疗效均具有极大帮助,尤其是对于哮喘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检查操作简便、安全、价廉,对支气管哮喘疾病诊断的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同时采取综合有效地治疗,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臻. 分步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体会[J]. 当代医学,2011,17(3):4-5.

[2] 刘瑞等.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26例临床疗效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2):1060-1061.

[3] 陈紫晖. 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8例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0,16(4):69-70.

[4] 张胜.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2010,23(12):121.

[5] 吴忠强. 鼻内窥镜手术治療慢性鼻窦炎160例分析[J]. 吉林医学,2010,31(16):2473-2474.

[6] 张胜.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2010,23(12):121-122.

变应性支气管肺/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将2009 — 201 4 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早期血清阳性型ABPA的43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伊曲康唑组23 例, 激素组20 例。伊曲康唑组男14 例, 女9例;年龄26~69 岁, 平均 (41.8 ± 8.5) 岁;烟曲霉菌培养阳性14 例 (60.9%) 。激素组男9 例, 女11 例;年龄36~71 岁, 平均 (39.4 ± 9.7) 岁;烟曲霉菌培养阳性12 例 (60.0%) 。两组基本情况接近。本次观察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标准 ① 符合2008 年美国感染学会关于ABPA血清学的诊断标准:支气管哮喘;速发型曲霉菌抗原皮试反应阳性;血清总Ig E浓度增高 (> 1000ng/ml) ;血清抗曲霉特异性Ig E、Ig G抗体增高[2];②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胸部CT内侧2/3 肺野) ;既往有精神疾患或长期服用精神控制类药品, 影响观察。

1 . 3 治疗方法激素组: 急性发作期甲泼尼龙1 0 ~3 0 m g / (k g ·d ) 静脉滴注以冲击治疗, 每日两次, 症状缓解后改口服0.5mg/ (kg·d) , 每日两次, 6~8 周后逐渐减量为隔日口服。伊曲康唑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伊曲康唑负荷剂量口服, 每12 小时1 次, 每次6mg/kg, 24 小时后予维持剂量, 每日两次, 每次4 mg /k g 。两组治疗3 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 C反应蛋白 (CRP) 、嗜酸性粒细胞 (E) 、Ig E,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治疗前后的细胞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 (IL-8) 、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 、白细胞介素-19 (IL-19) 、白细胞介素-10 (IL-10) 。肺功能:肺活量 (VC) 、用力肺活量 (FVC) 、1 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 (PEF)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MMEF) 、氧分压 (Pa O2) 。②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停用糖皮质激素, 血清阳性指标减少90% 以上, 五项肺功能指标改善25% 以上, 肺CT影像学表现为炎性反应消失;显效:血清阳性指标减少50% 以上, 三项肺功能指标改善25% 以上, 肺CT影像学表现为炎性反应范围缩小50% 以上;有效: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50% 以上, 血清阳性指标减少25%以上, 一项以上肺功能指标改善25% 以上, 肺CT影像学表现为炎性反应范围缩小至少25% 以上;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痊愈、显效及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 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 SS 15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比较 (表1) 治疗前两组血清指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除嗜酸性粒细胞数量、IL-10 浓度外, 余5 项指标伊曲康唑组均低于激素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表2)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接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可比外, 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伊曲康唑组表中6 项肺功能指标均优于激素组, FEV1、FVC、FEV1/F VC 、P a 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VC、PEF、MME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3 两组疗效比较 (表3 ) 伊曲康唑组痊愈率、总有效率 (69.6%, 16/23) 均低于激素组 (95.0%, 19/20)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77、4.57, P > 0.05) 。

2.4 典型病例伊曲康唑治疗前后的肺部CT影像图 (图1)

3 讨论

ABPA是肺曲菌病的一种, 主要致病菌为烟曲霉, 主要见于哮喘、肺囊性纤维化的患者群体。易感者吸入真菌孢子后, 定植于支气管肺部, 作为致敏原诱发Ig E或Ig G介导的Ⅰ型、Ⅲ型变应性反应, 早期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壁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 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的炎性介质引起支气管痉挛、水肿和嗜酸粒细胞聚集引起支气管肺部炎症, 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喘息、咳痰和呼吸困难等症状[3]。随着疾病的发展, 免疫复合物形成后与补体结合, 进一步导致炎性介质释放, 黏液嵌塞、中心性支气管扩张等, 晚期可出现广泛肺纤维化, 产生杵状指、发绀、呼吸困难、肺源性心脏病等症状[4]。早期血清阳性型ABPA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急性症状, 在曲霉定植于气道之前将其清除, 降低抗原负荷, 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抑制机体对曲霉抗原的变态反应, 减少支气管和肺炎性渗出, 缓解气道高反应性, 保护气道和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曲霉菌在气道和肺部诱发的Ig E和Ig G介导的变态反应, 控制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减轻发热、喘息、咳嗽和咳痰等全身和呼吸系统症状, 是目前治疗ABPA的基本措施[5]。本文两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均采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冲击治疗, 症状缓解后改口服, 逐渐减量维持治疗。但ABPA与常规哮喘不同, 烟曲霉菌的感染与ABPA的发作呈恶性循环状态, 仅控制炎症从远期疗效上不能较好改善肺功能, 也不能达到远期治愈的目的。2008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在临床指南中, 将伊曲康唑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作为ABPA的基础治疗方案, 近年来一些临床工作者也将新一代Ig E抗体奥马珠单抗和新一代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 取得较好疗效[6]。机体的炎性反应可促进CRP升高, Ig E、E可随之升高, 本文将E及Ig E总水平作为变应性反应的指标观察。促炎性细胞因子反映炎性反应的病变程度, 随着炎性反应明显改善, 细胞因子水平会明显降低。本文两组治疗前CRP、E、Ig E及各种细胞炎性因子升高, 治疗后均下降, 除E外伊曲康唑组下降幅度更大。VC主要反映限制性通气障碍, FEV1、FVC、PEF、MMEF反应以气道阻塞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PO2是血液中物理溶解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可作为机体缺氧程度的指标。治疗后伊曲康唑联合激素治疗较单纯激素治疗ABPA, 血清指标及肺功能情况均明显改善。伊曲康唑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低于激素组,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 伊曲康唑可有效降低早期血清阳性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血清学指标, 改善肺功能, 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治疗早期血清阳性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ABPA) 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201 4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血清阳性型AB PA患者4 3例,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激素组与伊曲康唑组。两组均予糖皮质激素基础治疗, 伊曲康唑组加用伊曲康唑口服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除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外, 伊曲康唑组血清指标C反应蛋白 (CRP) 、IgE、白细胞介素 (IL) -8、干扰素 (TNF) -α、I L-19及I L-10明显低于激素组, 肺活量 (VC) 、用力肺活量 (FVC) 、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 (PEF)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MMEF) 、氧分压 (PaO2) 明显优于激素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曲康唑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低于激素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伊曲康唑可有效降低早期血清阳性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血清学指标, 改善肺功能。

关键词:伊曲康唑,早期,血清阳性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参考文献

[1]于玲玲, 胡必杰.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20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08.

[2]Walsh TJ, Anaissie EJ, Denning DW, et al.Treatment of aspergillosi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 2008, 46 (3) :327.

[3]王正艳, 杨中卫, 杨秀菊, 等.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4, 33 (6) :602.

[4]刘璠, 孔德磊, 代兵, 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临床治疗反应[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2) :135.

[5]李然, 胥杰, 孙永昌, 等.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1例临床分析[J].中华哮喘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6) :423.

上一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下一篇:医院信息系统灾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