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2024-05-05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精选七篇)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1

一、国外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特点

(一) 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

17世纪和18世纪人本主义思想的盛行为残疾人回归普通社会, 接受普通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民权运动提出“分开即不平等”的口号, 要求不同种族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于是“多元文化主义”开始盛行。虽然多元文化的初衷是应对种族问题,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群体争取教育机会均等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融合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的妇女运动强调保障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女童和成年女性不能因为性别问题而被排斥在学校之外, 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以减少种族仇恨为宗旨进行了整体的学校改革 (1) , 特别是从“正常化”原则开始的一系列带有融合性质的运动, 如“去机构化”、“回归主流”、“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和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思想的正式提出, 都是不断推进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源泉。

(二) 完善的法律法规。

法律的出现, 首先代表的是国家意志, 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相关内容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这在国外高等融合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美国联邦立法中对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影响最大的两个法律分别是1973年的《康复法》和2008年修订的《美国残疾人法》。1973年《康复法》是第一个影响残疾学生在高校获得联邦政府经费的重要法律。该法强调高等教育有为“残疾人”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责任且规定高校“有积极行动的义务” (2) 。随后美国在2008年颁布《高等教育机会法》, 对教师素质、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及国家的援助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 (3) 。《康复法》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给予了保证, 但这仅对公立大学有效;《美国残疾人法》是美国历史上保护残疾人最全面的法律, 旨在“对残疾人减少歧视”和提供“反对歧视残疾人的执行标准” (4) , 禁止在就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和电信方面歧视残疾人, 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大学都在其规定之内。这两个法律都认定歧视残疾人是非法的, 并要求大学为这些残疾学生提供支持。

(三) 有力的经济支持。

经费是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通过引入具体的经费扩大对残疾学生的帮助。其经费一方面用来改善高校环境使残疾人能够在大学校园中生活, 另一方面用来发展帮助残疾人日常生活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功能主要是协调学生的支持需求, 并确保为个人提供合适的设备和照顾 (5) 。美国有非常多的为残疾学生提供支持的项目计划, 如华盛顿大学为残疾学生提供的DO-IT服务, 为残疾学生提供多种从联邦政府到学校的奖学金、贷款等经费支持;而各州也会为残疾学生提供职业康复项目及一般性奖学金和助学金等 (6) 。

(四) 广泛参与的社会力量。

支持体系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来说, 可以从上而下地制定政策、提供经费。但是如果缺乏民众的参与, 那么支持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社会力量既是支持体系的参与者, 更是监督者和推动者。以美国为例, 伤残退伍军人是早期高等融合教育的推动者。由于战争导致大量军人和其他战争受害者成为残疾人, 他们的生活和发展问题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促使伤残军人对接受再教育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政策制定者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除残疾人本身外, 与他们相关的社会力量如家长、相关团体等是另一股推动和促进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家长在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通常家长的意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于高等教育的看法。

(五) 相对成熟的基础融合教育保障体系。

基础融合教育的高度发展, 为残疾学生适应高等融合教育提供了条件。西方欧美国家作为融合教育的发源地, 其基础融合教育的发展程度已经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就为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从知识、心理等方面提前做好了准备。基础融合教育的发展, 也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 基础融合教育的高度发展, 在社会文化氛围方面也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营造了舆论接纳氛围。这些都是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所在。

二、国外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

政策立法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能彻底地改变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状。

首先, 尽管西方国家在立法和对残疾学生的认识等方面有所改善, 但是低入学率和高辍学率仍然是一个问题 (7) 。残疾学生的到来给高校带来巨大的挑战, 这不仅仅是让他们如何进入教学楼的问题, 更是涉及如何安排课程、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尽管高校有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准则, 但是怎么做及在实践中做到什么程度却没有确切的规定。

其次, 关于残疾界定的不清晰, 使得政策执行时存在一些漏洞。200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残疾人法案修正案》特别强调美国残疾人法案存在的问题, 包括残疾定义的清晰表述。Heyward描述了很多学院和大学在实施该法时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军队和高校所使用的残疾定义可能并不相同, 使得残疾学生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8) 。

再者, 残疾学生对残疾身份的不认同致使政策的实施困难重重。学生获得“残疾学生补助”的前提是承认自己有残疾, 但立法在这个方面的规定则缺少对残疾学生自尊的考虑。这可能成为影响立法公平有效实施的一个障碍。相对于残疾而言, 学生更愿意选择其他的身份, 如单亲家庭, 基督教徒或同性恋。很多学生希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所以他们不愿意告诉其他同学或老师关于自身的障碍。尤其是与肢体残疾和感官残疾的学生相比, 那些阅读障碍或精神健康有问题的学生, 更难以认同自己的残疾身份。

(二) 文化氛围的营造仍显不足。

不管上述各种法律存在何种缺陷,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法律一方面试图为残疾人创造社会的、经济和公共的空间, 另一方面逐渐让人们认识到在这些领域需要作出调整。但是法律无法改变文化中缺少的东西, 要实现对残疾学生的积极支持需要的不止是立法的改变。所以对于大多高等教育机构来说, 简单、机械地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是远远不够的, 更需要通过文化氛围的改变来真正实现融合。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涌入高等院校, 文化氛围和高校师生的态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 高校支持服务欠缺对新增残疾类型的关注和经验。

在高校中不断增加的残疾类型, 尤其是那些隐性残疾为高校的支持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些学生虽然没有明显的外观损伤, 但是他们所需要的支持服务也许比显性残疾的学生更多, 也更具有难度。这种难度一方面来自于高校以往经验的缺乏, 因为在过去高校接收较多的是感官或肢体残疾的学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们自身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然而, 这是高校今后发展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多的面临和需要处理的现实问题。

三、启示

(一) 融合理念的营造是建立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根本所在。

一个接纳和支持的社会文化环境是高等融合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只有整个社会接纳和认可了关于平等、参与、多元的融合理念, 才可能真正建立和发展一套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换言之, 支持服务体系存在的依据是融合理念, 要实现的也是融合理念。所以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融合理念的支撑。对于我国而言, 虽然从近代到现在关于东西方文化的优劣之争颇多, 但是孰优孰劣至今无法说清。只因为每种文化诞生和成长的土壤不同, 适应的国情也不尽相同。所以融合理念的营造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而是寻找东方儒家文化和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结合点, 形成中国本土化的融合文化。

(二) 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建构方式是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有效性的保障。

虽然文化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念, 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作。但是仅以文化来保证一个新理念的推行, 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从前文关于国外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特点不难看出, 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建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层次性看, 从政府到学校再到民众都被纳入支持体系之中。这使得整个支持体系获得从国家到个体的支持, 从而更稳固;就涉及内容看, 从思想文化到法律法规、经费等都囊括其中, 对高等融合教育起到一个全方位的支撑作用。我国在建构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时虽然也有层次性, 但更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实施方式而容易忽略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虽然支持体系的建构涉及多方面, 却存在全而不精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今后在建构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注释

11 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0.

22 Kaplan, W.A.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Legal implic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2n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85.

33 郝梅荣.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案》中关于特殊教育的条款及其启示.大观周刊, 2011, 529 (21) :23-24.

44 Paul, Stanley.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000, 34 (2) :200-211.

55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HEFCE) Improving Provision for Disabled Students:HEFCE Strategy and Invitation to Bid for Funds2003/05.Bristol:HEFCE.http://www.hefce.ac.uk/pubs/heface/2002/02%5F21.htm.2002-02-21.

66 卢茜, 雷江华.美国高校残疾人服务特点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 2010, 9 (123) :28.

77 Dutta, A., Scguri-Geist, C., &Kundu, M.Coordination of postsecondary transition servic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y.?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2009 75 (1) :10-17.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2

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7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教育普及的不断深入,残疾人接受高层次、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广大残疾适龄青年,迫切需要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身素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由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仍面临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设置较窄,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学生实训基地等支持保障条件短缺,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为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扶持和投入,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加大残疾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国办发41号文件提出的“中央财政支持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政策。

1.财政部、教育部在中央财政设立的“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中,将高等特教学院(专业)作为重点领域和特色办学予以支持。

2.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充分考虑特教相关专业的特殊性,支持建设一批高等特教学校特色专业,逐步带动高等特教专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将现有中央特教补助专款做大,把高等特殊教育投入纳入其中。

另一方面,完善残疾人参加高等教育考试的法律和政策,制定残疾大学生就学特别保障措施。

首先,教育部在制定《考试法》、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制定残疾人参加高考特别保障办法,并参考国外通行做法,充分考虑残疾学生在普通高考中的特殊需求,对其提供特别保障措施和服务。

其次,由教育部牵头,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共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相关政策,制定专门的措施,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体检标准”和“体检补充规定”的管理和监督,切实保障残疾学生的权益。

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篇3

确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根本指导

残疾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首先应该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当前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与初、中级残疾人教育进行衔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是残疾人,生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而残疾人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以一种本性的恻隐之心无意识地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智”的要求。目前,很多接受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其文化基础知识的水平也就是高中甚至不到高中毕业水平。但是我们必须要强调残疾人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不能因为他们具有一些生理障碍就过分地实行“人道主义”,放低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现实下,残疾人大学生也必须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起参与社会竞争,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和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放低对他们的要求,将会使他们处于永远的劣势。并且,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也同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残疾人和健全人具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和能力,如果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其实是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反倒违背了“人道主义”中“平等地看待残疾人,尊重他们做人的权利,包括受教育、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一原则。

体现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性

残疾人由于其生理障碍导致其认知、思维活动与个性心理具有特殊性。因此,残疾人教育包括残疾人高等教育要施行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又要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形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回归主流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的特殊教育理念。另外,还要讲究特殊的教学策略,要针对不同障碍学生的认知思维和个性心理特点,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手段。如对于视障学生首先要综合采取多种感官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其健全的感官功能,把教学与视觉补偿相统一,增加其具体体验和直接经验,重视语言指导的原则,善于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科学的语言讲授知识,指导活动和语言训练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可以弱化残疾人的生理障碍,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为残疾人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途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让多方面的信息接受补偿其生理障碍造成的限制。所以,残疾人高等教育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我们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还必须参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体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确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人”与“人才”

作为教育体系终端的高等教育既要为国家社会培养某种类型的“才”,也要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负责,让受教育者享受生命的充盈圆满。因而,确立其培养目标更应该遵循双重维度,即“才”的维度和“人”的维度。当然两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关于“才”的维度,一般以为应包括人才规格、能力要求、知识结构等要求。关于“人”的维度,笔者以为,应涵括人生追求的三个层次——提供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1)提供生存技能: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具备生存技能;(2)提高生活质量: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就在于不仅能培养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养活自己,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当然生活质量不仅仅指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3)提升生命境界:生命境界是有层次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较深广的人文关怀、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生命意义的体悟与追求,能够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要求

残疾人教育作为一种更为强调人性与人本位的教育,其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笔者以为,遵循前文提到的两个指导思想,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两个维度可以分别表述为:“人”的维度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能实现自我生存,且具有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提升自己生命境界能力的“人”; “才”的维度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平等参与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

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

重视基本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社会交往是多渠道且用各种感官进行的,残疾人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先天具有一定的障碍,因而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人是群居动物,不能离群索居,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对于残疾人来说,如果不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加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和交流,容易使残疾人拒斥外在的世界,走向孤立,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社会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弱势群体,残疾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当然对于残疾人来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具有比健全人大得多的难度,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有人将社会交往能力分解成九项分能力: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陌生人交往、认识自己与他人、情感交流、交往规则、交往策略和自我表现。残疾人高等教育至少应该加强学生基本的交往能力,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加强技术应用型的职业能力,提供其生存及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

人必先活着,其他一切才有所附丽,所以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可以实现自我生存,这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如此。让残疾人“回归主流”,平等地参与社会,是残疾人事业的奋斗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自食其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直起腰杆,去争取属于自己应该拥有的一切。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观点,社会的人才类型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应用型又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种。根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其培养的人才应是一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把工程型人才的工程设计、规划、决策(广义)付诸实施,使其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为社会谋取直接的利益,不同于技能型人才主要靠体力操作技能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工作,并常在实施工作中承担领导和组织职责。所以需加强技术应用型职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升其生命境界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4

一、发展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一) 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个地区的残疾人教育水平,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反映了该区文明进步的程度。扶持残疾人高等教育, 让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让他们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员, 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为了支持残疾人教育, 分别在2010 年、2011 年、2012 年颁布相关文件, 支持残疾人高等教育建设。

(二) 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途径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身心障碍, 对残疾人实施高等教育, 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生存技能, 提升他们社会参与程度, 提高生活质量, 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上, 同时可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二、江西省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

1.融合教育形式

江西省历年来在制定《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都会指出, 为残疾人考试提供平等报考参加方式, 部分残疾人如轻度听障、智障、肢残的残疾人通过高考的方式, 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他们跟普通人一样学习生活工作。但是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不多,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教材不一样, 不利于他们通过高考形式竞争入学。

2.特殊教育学校举办高职教育

南昌市省培智学校、新建县特殊教育学校等基层学校, 不光承担残疾人义务教育, 同时承担残疾人的职业教育, 选择那些无沟通障碍、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残疾人参加职业教育, 学习生存技能, 如绣花、烹饪等, 毕业后可进入社会工作, 为社会作出贡献。

3.举办公立特殊教育学院

2013 年, 江西省建立南昌职业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该学院是江西省首个专门针对残疾人实施高等教育的学院。学院以就业为导向, 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 以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 原因分析

由以上三点看出, 我省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不理想, 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是综合因素导致的。

1.教育法规滞后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江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几乎没有提及残疾人高等教育问题, 即使在其他文件中提及, 也存在约束力不强、条款规定的内容也不够明确、操作性差的现象, 不利于江西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发展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 必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 制定相应的措施细则。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针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资格证制度, 举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 大部分师资来自普通教育系统, 他们缺乏特殊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 难以针对残疾人的特点, 制定相应教学目标与方案。

三、发展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建议

(一) 政府加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

残疾人高等教育涉及专业的多样性、实践性, 同时对高校环境建设要求较高, 如无障碍设施等, 所以它办学成本大, 需要以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江西省的总体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近几年来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经济投入力度, 但对于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远远不足。所以建议政府采取专款专用, 投入到残疾人高等教育中。

(二) 完善江西省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晓洪教授对江西省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975 名残疾者中接受中专和大学教育共19 人, 仅占3.0%, 所以迫切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 促进我省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 满足残疾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依据江西省残疾人的数量, 仅仅依靠融合教育或者特殊教育学校的高职教育, 不能满足残疾人接受教育的需求, 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相关高校设置残疾人高等教育。

(三) 加大对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推进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 除了要有学校, 还要有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如果想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广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本专业领域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又能通晓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 具备与残疾学生沟通的能力。而目前正缺少具备这样素质的, 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提升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水平, 单依靠接收特殊教育专业高层次毕业生, 短期内还无法满足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可采取其他手段进行师资培养, 如攻读学位、短期培训、进修访问等方式。

(四) 加强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

由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建设需要花费大量财力和人力, 为使资源优化配置, 江西省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应加大扶持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力度, 同时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根据市场需求, 扩大招生规模, 拓宽专业设置, 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质量, 实现江西省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全面和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篇5

从学校到工作:职业教育的核心

“从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STW)是一场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盛行于90年代欧美的带有全球性的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从学校到工作”又称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从学校到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实现途径,至今它对欧美、日本及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影响。这次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竞争激烈,青年人难以适应变化迅速的环境,就业压力加大等。各国为了促进青年顺利就业,于是纷纷开始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运动。有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如美国政府在1994年颁布《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School to Work Opportunity Act,简称STWOA),并提供超过15亿美元的拨款来推动“从学校到工作”这项职业教育运动。“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思想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即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有效过渡,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这种思想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到底是经济发展还是人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争论。通过研究,大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它是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结合点和实现途径。实践已经证明,“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对促进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是有效的。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STW(从学校到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从培训市场来看,它指由学校到职业培训之间的过渡,这是由学校到工作之间过渡的第一阶段;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它指由职业培训到工作之间的过渡,这是由学校到工作之间过渡的第二阶段;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指一个人一生中从普通教育结束到有报酬的就业开始这一段;从机构的角度来看,指专门的培训体系、机构与课程,它们为青年普通教育结束后的就业或升学做准备;另外,也指一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包括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从相关资料来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STW思想,如李会民从《Vocational Education》“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inWestern Europe”(作者:Ron Tohnson)翻译过来的《西欧国家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教育》,算是比较早的引入STW(从学校到工作过渡)概念的文章,后来有不少学者开始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思想来研究和探讨我国的职业教育,现在它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主要课题。

残疾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教育(又称为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残疾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残疾儿童常常被安置在特殊的隔离环境中接受教育,即被安置在特殊学校里。由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排斥甚至是拒绝,使得残疾儿童的教育难以融入到主流的普通学校教育中去。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我国残疾人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出现了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等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教育的形式。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的教育或特殊教育获得发展以后,随着观念的变化,残疾人自主、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要求接受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自谋职业。残疾人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在以从学校到工作为核心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目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对残疾人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及其教育的认识发生了积极变化,并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但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导同志的观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正常人的教育与就业都困难,哪里管得上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没有真正摆上工作日程。对残疾人的认识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否则不利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尚未普及与正常儿童相比,残疾少年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少年儿童就学难。据统计,我国在“十五”期间,盲、聋、弱智少年儿童入学率平均为80%,仍有20%的盲、聋、弱智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全国人口30万以上、未建特教学校的县有400多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少量在东部地区。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将使残疾人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基础,成为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协调机制不完善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服务能力与残疾人需求之间的差距短期内仍将比较突出,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协调机制还不完善。而残疾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需要完备的协调机制和系统的,它要求政府机构、残联、学校、企业、劳动组织、社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学生联合起来,结成伙伴关系,形成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职业教育机制和系统。通过这种机制,统筹不同地区和城乡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机构与师资缺乏师资,尤其是盲聋生职业教育的师资,是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在职业教育机构中掌握残疾人教育手段的师资缺乏,在这些机构中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盲聋专业课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必须掌握盲聋教育的特殊手段(如手语、盲文)方可进行专门培训,而盲聋生专业课教师数量少。现在,“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正在规划中,但它的建成和完善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经费紧张残疾人教育的经费投入,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在贫困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偏低。

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对策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或培训。要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75万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1800万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十分繁重,意义十分重大。下面结合STW(从学校到工作)理论谈谈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开展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促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西方,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教育包括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在内。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发起的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它的初衷就是给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自我认同感以及就业能力,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和存在的先天缺陷,都有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后来这一运动的服务对象才从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扩大到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所有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运动也成了帮助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顺利完成从基础教育向继续升学或向就业过渡的职业教育运动。由于客观条件和残疾人自身障碍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特别在职业教育与就业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在我国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残疾人实现小康生活,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使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的问题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或培训,让他们有效地从学校过渡到与自己身心特点相适应的工作岗位。

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在西方国家,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STW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以学科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的讲授和实践,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又能使学生为未来择业做好准备。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将有助于学生对未来有更宽广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升学或踏上职业道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要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普遍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为残疾人开展以学校(普通职业教育机构或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这种残疾人职业教育类似于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它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残疾人根据所学,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就业,如我国推行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及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在市场经济完备的国家,如德国,以职业或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所进行实践及作为学徒的身份接受专门的工作指导,这是一种把工作场所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这种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STW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学校外面的真实世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加工作中的安全观念、与他人合作协商的技巧、自我管理的意识等。《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解决残疾人就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说明我国残疾人就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中,应该把学校本位与工作本位的课程整合起来,让残疾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体验。这不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而且是指一个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工作本位学习,这种学习是与学校本位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如果我们的社会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残疾人从小就开始通过实践来发展其知识与技能,那么就能使他们在以后的以职业为基础的学习中打下更好的基础。其实,以工作本位的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更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因此,在学校中给残疾人以工作为本位的学习,能有效培养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学校与工作场所(或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单位(机构)上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养成良好的处事习惯,有利于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就业。

开展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就业要因地制宜,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要区别对待。美国实施STW的初衷就是给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及就业能力,同时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及缺陷,都有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这就是说,STW是承认学生差异的一种职业教育。因此,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促进他们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区别对待,使他们通过STW教育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工作岗位。《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实行城镇与就业相结合,农村与生产和扶贫相结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结构发生了调整和变化,产业的技术含量日益增高,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新增就业的残疾人基数又大,未来五年,我国要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75万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1800万人。因此,如何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使残疾人为就业作好知识、技能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参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是目前残疾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些情况要求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因地制宜,要分别从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城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他们的就业结合起来考虑,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他们的生产和扶贫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摘要:在分析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提出了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开展“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关键词:残疾人,职业教育,从学校到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会民.西欧国家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教育[J].中原职业技术教育,1995,(1).

[2]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国际劳工组织联合课题组.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中国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研究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5,(80).

[3]甘昭良.对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2,(4).

[4]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6

目前, 中国大陆有8 296万残疾人, 其中25%居住在城市、75%居住在农村。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职业技能、提供谋生手段, 有利于减轻残疾人家庭的负担、促进社会发展。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支持保障

(一) 法律法规

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由国家根本法、专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及地方规章四个层次组成。

具体来说, 国家根本法即宪法。要求国家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建立和管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 扫除文盲, 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 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专项法律主要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它们确定了中国职业教育体系, 明确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强调了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义务, 确定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结构和支持体系, 部署了残疾人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策略和师资培训工作。

行政法规有《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等;部门及地方规章涉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安徽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上述法规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二) 经费保障

依据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关规定:国务院教育、民政等部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的人均经费标准。遗憾的是, 这一标准目前尚未公布。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人均经费标准, 职业学校举办者应按学生人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教育免学费, 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残疾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生活补助, 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享受1 500元/年的国家助学金。

国家部门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从1991至2010年, 政府财政拨款占这类学校总经费的比例从84.5%升至95.1%。逐步增加的财政拨款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不过, 各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存在差别:东部地区的济南市每生每年9 000元, 如果济南市的一所学校有200名残疾学生, 每年将得到180万元政府财政拨款作为日常公用经费。但西北地区的乌鲁木齐市每年每生仅有3 600元, 按照这个标准, 一所有200名残疾学生的学校, 每年得到的公用经费只有72万元。公办学校获得经费的其他渠道有社会捐赠、校办企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等。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办学经费的适当支持。

(三) 师资队伍

《教师法》规定:取得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应具备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应具备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目前, 中国有关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的研究非常有限。根据陈蓓琴等的研究, 在11所初等和中等残疾人职业学校中有438名教师, 更多女性教师 (62.0%) 在这类学校工作, 教师的年龄呈正态分布并集中在25~45岁 (87.0%) , 本科学历为主 (73.3%) , 11.2%的人拥有硕士学历, 学生与教师的人数比例大约为10∶1, 高于国家标准 (3∶1) 。

在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中, 王雁在调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时发现, 43.0%的教师在35岁以下, 在35~54岁之间的有57.0%, 老教师非常少, 他们中的50.0%拥有本科学历, 43.0%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 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大约为20∶1, 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18∶1) 。

作为残疾人教育的师资, 不仅要掌握普通的教育知识、技能, 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目前, 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在数量和素质方面存在如下问题:教师人数有限, 难已满足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任教师比例偏低, 许多课程由文化课教师或行政领导兼任;“双师型”教师 (既具备教师资格又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的比例低于40.0%, 许多教师缺乏与所教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 大部分教师接受的在职培训仅有几天时间并且与职业教育关系不大, 在高校和企业中的长期培训机会非常有限。教师职后培训的覆盖面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为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中残联于2009年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从此, 每年有数百名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在这里接受培训。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类型

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类型。

职业学校教育由国家规定学制、实施较系统的教育、颁发学历证书;职业培训不限学制, 是以就业、转岗或在岗提高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 完成培训者可获得结业证书, 符合条件并通过考试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普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教育机构共同实施残疾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机构采取普通职业教育方式, 主要针对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其他符合条件者, 将他们安置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 因为他们可以和健全学生一起看和读;残疾人教育机构采取特殊职业教育方式, 设置特殊班级, 主要针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精神残疾者。职业培训也可由接收残疾职工的单位实施, 或采用远程教育方式。

(一) 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是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身体的缺陷和早期成长环境的限制, 残疾儿童的劳动与职业能力发展往往滞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 在他们进入整个教育体系的小学阶段时, 不论特殊学校还是附设有特殊班或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 都要开展低年级的职业启蒙和高年级的职业教育内容渗透, 通过日常的生活指导和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 培养残疾儿童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意识, 为他们接受初等职业教育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初等职业学校教育。

在普通职业初中随班就读, 是残疾人接受初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职业初中的招生对象为小学毕业或至少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 学制3~4年, 培养具有初中文化基础、掌握初级职业技术的人才, 如初级技术工人、农民技术骨干等。从统计数据看, 约96%的职业初中位于县城及农村, 专业与农业生产相关, 如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等;近15年来全国职业初中的数量呈递减趋势, 从1997年的1 469所缩减至2011年的54所。

在特殊学校的初中阶段增开职业教育课程或设置专门的职教班, 是当前残疾人职业学校教育的常见形式, 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劳动能力, 并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将教育和康复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或为他们进入高一级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打好基础。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相当多的特殊学校正在开展初等职业教育;专业涉及编织、烹饪、家政、美发、缝纫等数十种, 部分学校还结合地方特色办有花卉种植、玉器雕刻等专业, 学制3年;个别培智学校为弹性学制, 与传统学制相比, 这种学制允许智力残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时间。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在初中教育基础上实施, 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是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残疾人可在高中阶段的特殊学校、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普通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普通班或残疾人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并以前两者为主要形式。

2012年全国开展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学校分别有22所和121所, 在校生7 043人, 其中大多设置职业高中班 (部) 或开设职业教育课程, 学制3年。学生不仅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课程, 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技术知识, 如盲校的推拿按摩, 聋校的工艺美术、服装设计、机械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等。学生毕业后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可选择就业或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

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有至少1所省级和若干所市级及以下的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这类学校的招生对象包括生活可以自理的肢体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等;初中文化程度者学制3年, 高中文化程度者学制1年;专业涉及中医康复保健、工艺美术、机电维修、电子商务、装饰设计、酒店服务等;学校大多具备校内实训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学生毕业后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在校期间也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优秀毕业生有机会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推荐就业, 或升至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

2006—2010年, 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与开设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学校数量比在1.48∶1~1.78∶1之间, 其中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的招生数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截至2012年底, 全国有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 (班) 152个, 在校生10 442人, 毕业生7 354人, 其中5 81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层次也会产生向上延伸的趋势, 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逐步进入高等教育范畴。自1985年山东滨州医学院开始招收肢体残疾大学生算起, 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历史还不到20年, 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相当于大学专科层次, 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义务教育后残疾人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 学制2~3年, 专业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相衔接并有所扩展, 毕业生可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 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1 280所普通高职院校招收各类轻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2012年, 全国本科、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合计招收残疾学生仅7 229人, 残疾人随班就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有限。

第二, 单独建立 (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或在普通高校内设置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学院、系、专业 (如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 根据学生情况实施“单考单招”, 即单独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单独录取残疾考生。2012年, 全国有1 134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下页表1显示了2013年实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单考单招”的院校概况, 各校均为3年学制, 大多面向听力残疾学生, 专业从1~9种不等,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招生总数为1 000余人。

第三, 实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与普通高校合作开办大专班。各地盲校与医学类普通高校联办推拿按摩大专班最普遍, 例如, 1993年起南京盲人学校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1993年起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和新疆医科大学联合。2012年底, 全国有13 735家盲人推拿中心, 这种职业已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成为视力残疾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毕业生从事推拿按摩工作的就业率高、收入乐观, 是实现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

第四, 通过高等教育自考考试、远程教育等多种渠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前者采用学生自学参加考试、学分累计的方式完成学业。后者以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为代表, 它已在全国建立了31个地方学院和教学中心, 累计招收学员近万人, 以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方式和函授方式为主, 专业有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会计、英语等。

(二) 职业培训

残疾人职业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等, 在农村和城镇呈现不同特点。

残联部门举办的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 注重与生产扶贫相结合, 帮助残疾人成为“技能明星、致富能手”。自然、文化环境不同的各个地区提供因地制宜的培训内容, 如安徽的工艺剪纸、云南的民族刺绣、西藏的唐卡绘画、江苏的龙虾养殖、新疆的玉器雕刻等。

城镇残疾人职业培训注重与就业相结合。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以实用技能为主, 以集体就业、分散就业或个体就业为目标的培训, 内容包括面向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咨询师、推拿按摩、计算机基础, 面向听力残疾人的网络客服、来料加工, 面向肢体残疾人的话务员、电子商务等。2012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期残疾人企业家培训班, 内容涉及宏观经济与政策解读、企业家战略思维等, 探索了残疾人商业精英的培训模式, 对残疾人职业培训发展创新有借鉴价值。

2010年全国各级残疾人培训机构有4 704所, 其中残联部门下属的2 504所、其他部门下属的2 200所, 培训城镇残疾人274 367人次、农村残疾人558 137人次, 共有116 389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 中残联发起“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年”活动, 使残疾人培训机构增至5 254所, 新就业残疾人稳岗率不低于80.0%。截至2012年底, 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5 271个, 其中残联兴办1 927个, 依托社会机构兴办3 344个, 29.9万人次的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福利企业等吸纳残疾职工的单位开展以生产安全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岗前培训、以生产技能为主的在岗和转岗培训, 促进残疾职工适应职业生活、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动用各界力量、多种形式并举, 既可推荐残疾职工到职业培训中心学习, 也可请专业教师来企业做专题培训。

残疾人职业培训根据个体的技能水平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三个等级, 符合相关标准, 并通过国家职业技能水平考试者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以长沙市的盲人推拿职业为例, 申请初级专业技术等级 (推拿按摩士) 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一年工作经验;申请中级专业技术等级 (推拿按摩师) 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五年工作经验, 或大专以上学历和3年工作经验;申请高级专业技术等级 (主治推拿按摩师) 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12年工作经验, 或大专以上学历和6年工作经验。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

国务院领导的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四部门负责管理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 指导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会、研究机构参与决策咨询和科学研究。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职业教育具体政策、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 指导、督促、检查职业教育工作, 指导所辖地区的特殊学校、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

民政行政部门负责残疾人群体的保障工作, 管理各级民政技术学校和民政培训机构招收残疾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指导福利企业吸纳残疾职工并做好职业培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完善职业资格制度, 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指导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招收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残疾人联合会主要负责促进残疾人教育、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 各地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隶属于残疾人联合会管理。

随着人权意识的觉醒和职业教育观的进步, 近几年, 中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初步建立了“一、二、三、四”式的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见图1。

“一”即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秉持同一个目标:培养残疾人适应社会、掌握生存技能、过有尊严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即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实施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 残疾人学员可根据自身残疾类型和程度选择最少受限制的学习环境。

“三”即残疾人职业教育有三个层次: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级别, 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三个等级, 三个层次相互衔接、逐步延伸, 并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 建立起从初职到高职、从初级工到高级工的残疾人职业技能成长通道。

“四”即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由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四个部门依法管理, 它们彼此协作又各有侧重, 在不同社会层面、用不同视角共同探索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推进这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

中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法律体系待完善、教师培养待加强、区域差距待缩小、无障碍建设待推进、专业范围待拓展、教学质量待提高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加大残疾人职业教育投入, 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师资建设,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 使残疾学生都能掌握一项生存技能, 将成为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残疾人掌握生存技能、适应现代社会、过有尊严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它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类型, 由国家根本法、专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及地方规章提供法律保障, 由教育、民政、残联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四个部门负责管理, 初步形成了“一、二、三、四”式的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残疾人教育公正的原则 篇7

关键词:残疾人,教育,公正,原则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内容, 是保障社会伦理价值的核心内容。简单地说, 教育公正是社会资源科学合理分配的重要基础, 只有保证教育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满足公平适当的分配原则, 才能够促进全社会教育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每个社会个体都具有平等分配社会资源的基本权利, 个体的缺陷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冲突, 全社会理所应当让这一部分特殊群体接受到平等教育, 给予他们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在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方面更要体现出公正性。

一、残疾人教育公正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必然要求

社会产品最基本的定义为:社会成员共同享有, 在获取上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从根本意义上讲, 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产品, 其不归属于任何社会个体, 任何社会个体不能够剥夺其他社会群体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政府部门仅是教育资源公平适当分配的代言人, 而不是教育权利的赋予者。任何个体都具备享受社会资源的基本权利, 社会个体的权利具有不可剥夺性。自由平等、公平竞争、参与合作是人类社会中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其产生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自然地、不可选择地参加社会创建的过程。教育权利是保障社会个体参与公平竞争或参与社会合作的重要内容, 缺乏教育的支持, 社会竞争的价值性就会有所缺失。缺少了公正教育的保障, 参与社会合作与竞争的均等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 任何社会个体都应该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公正性的保证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基本要求。

二、残疾人教育公正原则的具体化

(一) 公民基本权利的平等性

与正常人相比, 尽管很多残疾人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然而, 政府也需要同等对待这些残疾人。恰恰是因为他们在身体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所以我们必须把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 能够切实保障残疾人员的基本权利。从最基本的政府底线来讲, 这体现出了残疾人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肯定残疾人的尊严。从现代人权理论来看, 个体享有着广泛的基本权利, 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讲, 这是现代国家中公民必不可少、最基本的。与此同时, 受教育的权利也至关重要。例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第46条做出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二) 残疾人教育机会的公正性原则

对受教育者而言, 教育机会指的是他们可以用来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 是各个受教育者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以及进入各类教育机构的全部。对他们来讲, 作为一种资源, 教育机会的作用至关重要, 它对个体在接受教育方面的质量以及数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且还对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分配机会有着间接影响。如果教育机会有差异, 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机会的平等性的含义非常丰富, 其最主要的含义就是机会共享, 总体而言, 各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教育机会应该总体一致。尽管这些残疾人的生理或智力精神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 尽管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存在林林总总的困难, 但根本上应该在他们接受教育之前, 就要为他们安排好与其他任何的社会成员同等的教育机会。

三、残疾人教育机会公正的建议

与正常人相比, 残疾人在受教育机会上肯定有不少差别, 这是由残疾人的自身来决定的。例如, 在普通学校内, 盲人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在特殊学校内, 才有盲文教师和书籍等教育机构, 才能让盲人接受正常的教育。对于很多残疾人来讲, 因为家庭环境、出身等方面的差异, 部分残疾人家境较好, 获得教育的机会较多。相对而言, 通常情况下, 很多家境贫寒的, 没能拥有完整的教育机会。从根本上讲, 国家务必要通过各类方法和途径向广大的残疾人提供义务教育, 而且是免费的, 或者实行残疾人补助金制度。这样一来, 即便残疾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而获得了失去平等竞争的机会, 他们也能拥有大体相当的成就未来教育以及成就的前景。

四、总结

言而总之, 在开展教育活动的相关过程中, 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偿和调整, 这样一来, 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就得以实现, 残疾人与普通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他们也就能大面积地获得因受教育而带来的相关收益, 还可以持续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 以保障社会稳定、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宇.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J].中国残疾人, 2009 (06) .[1]杜宇.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J].中国残疾人, 2009 (06) .

[2]李术.试论残疾人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04) .[2]李术.试论残疾人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04) .

上一篇:新闻摄影研究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教育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