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模式之反思

2024-05-06

阅读教学模式之反思(精选十篇)

阅读教学模式之反思 篇1

高中英语阅读文章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虽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教育部2003) (以下简称“《课标》”) 在阅读技能目标中只提出了学生能理解文章主旨和语篇意义的总要求, 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 理解和归纳语篇、段落的主旨要义, 理解句子的意思, 厘清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相较于主旨要义题及推断题来说, 学生认为细节题更容易。但实际上, 学生对细节理解题的答题准确度并不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笔者以一堂县级高三英语阅读理解试卷讲评研讨课为例, 反思如何做好阅读理解之细节题。

一、教学过程及评析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提高试卷讲评效率”, 而试卷讲评当中最容易被师生忽视的是阅读理解的教学。虽然师生都知道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及在英语高考中所占的比分,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却认为只要文章读懂、理解了就能做对题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为高三英语阅读教学带来新启示, 本节课特意选了2012年福建英语高考卷的阅读理解题作为试卷讲评的教学材料。

【片段1】

上课伊始, 授课教师把学生前一天所做 (2012福建卷阅读) 每道题的班级错误人数 (注:该班总人数为56人) 在投影仪上呈现出来, 学生一目了然, 错误最多的两道题是63题 (C篇, 23人错误) 与68题 (D篇, 26人错误) 。68题为猜词题, 63题为细节理解题, 如下:

63.What made“I”finally think of getting a cell phone?

A.Being stuck by the highway.

B.Being urged by his grandkids.

C.Being persuaded by cell phone salespersons.

D.Being attracted by the friendly return policy.

教师先处理63题, 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细节) , 并加以解释说明。接着, 授课教师对68题的四个选项“A.set off;B.cut off;C.built up;D.broken up”进行拓展, 分别从历年的高考题中找到相关的例子。

【评析】授课教师在备课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资源查找和统计,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答题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 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很到位。在这个环节中, 授课教师突破重难点, 着重解决疑难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

【片段2】

授课教师首先在投影仪上展示细节理解题的考查分类, 共6类, 即直接理解题、语义转化题、数字计算题、排序题、图表判断题和是非判断题。然后, 教师分别举例说明这6类题的答题策略的具体运用, 且所举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做过的高考题, 如:2012福建卷B篇, 2013江苏卷C篇, 2013山东卷C篇, 2012年四川卷E篇, 2013年安徽卷E篇等。教师一边在投影仪上呈现问题和选项, 一边让学生回忆正确的选项 (因为学生做过这些题目) 。同时, 授课教师会在讲解时展示与答案相关的句子。如, 在讲解排序策略时, 幻灯片上呈现了如下内容, 即2013年山东卷C篇 (排序题) :

68.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how the Lampbrella works?

A.motor→canopy→sensors

B.sensors→motor→canopy

C.motor→sensors→canopy

D.canopy→motor→sensors

选项为B。细节为The lampbrella is a stan dard-looking street lamp fitted with an umbrell canopy.It has a built-in electric motor which can open or close the umbrella on demand.Sensors (传感器) then ensure that the umbrella offers pedestrian shelter whenever it starts raining.

【评析】此环节应该是教学的主要部分, 时间大约是17分钟 (一节课总时间为40分钟) 。教师的讲解明白清晰, 着重解决阅读理解细节题的学习技能和策略。但整个环节下来, 学生主要是听, 或者对教师讲解的策略进行一种简单的附和, 没有真正体验阅读策略。教师的讲解占用了多数时间, 且学生没有完整的纸质文章材料, 致使有些成绩较弱的学生就像观影一样, 跟不上课堂进程, 收效比预期的要小。

【片段3】

这是该堂课最后一个环节, 教师让几位学生对本堂课学过的细节阅读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并和学生一起对正确选项和干扰项的特点进行概括, 便于学生记忆并运用到今后的解题过程中, 见下表:

总结、归纳完毕, 正当教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2012年四川卷D篇 (有纸质文章材料) 的3道细节题 (共4题) 时, 由于下课已到, 而改成课后作业。

【评析】从最后一个巩固和深化环节来看, 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情况还可以, 而且教师还对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大有帮助。但是, 这个环节中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和策略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本应该通过纸质阅读材料来当堂训练、巩固和深化本节课所探讨的阅读策略, 从而体验学习新知识的成就感, 但由于教师理论讲解过多, 造成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去做细节阅读题。

二、启示与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和提高高三英语教师试卷评讲 (阅读理解细节题) 课的效率, 这对高三英语试卷分析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试卷讲评课中, 教师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学资料的搜索、选材、学生作业批改情况统计及课件的制作等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看似简单的试卷讲评课, 但只有教师精心准备, 课堂才能呈现出生动和有效的一面。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都这么投入和准备, 英语教学质量肯定会不断提高。

在每堂课中, 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少而深入, 并及时巩固和实践已学知识。本堂课主要解决试卷讲评中的阅读理解题, 教学的切口小, 便于师生深入探讨该题的解题策略和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细节阅读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 但实际上纠正了学生心理上对细节阅读题的轻视观念。最后阶段的巩固, 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当然, 本堂课也有需要改进之处。首先, 既然这节课是主要解决细节理解问题, 那么在处理68题时, 对四个词组的区别及辨析就不应展开。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上要抓住核心突破。其次, 学生主要以体验活动来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阅读能力的培养角度来说, 教师的指导性讲解是必要的, 但是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应主要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来体验和总结所学。因此, 如果授课教师在讲解阅读细节题的解题策略时能提供给学生相应的纸质材料 (学生未做过的) , 让学生当堂练习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则效果会更好。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阅读实践活动来获得。

总之, 在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中, 方法策略很重要, 但是学生的体验更重要。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和总结方法、策略, 则效果会更显著。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模式之反思 篇2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阅读教学的含金量一直是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根据学校安排,我上了一节公开课,篇目是《劝学》,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我原本设想改变学生从初中以来就养成的老师讲、学生记的上课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但从教学效果来看,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评课时老师们的点评可谓直言不讳,句句中肯,“三亮三暗”说得我心服口服。

亮点一:师生之间有很浓的亲和力。

亮点二:导入课堂风趣幽默、形象生动。

亮点三:板书规范清晰。

暗点一:教学语言缺乏严谨性。

暗点二:知识生成处理不够完善。

暗点三:问题设计缺乏严谨性、代表性、科学性。

从老师们的点评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必须在“精、细、准”三方面苦下工夫。

一、备课要精心

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做到精心备课,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驾驭教材,而且要细心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还要善于联系实际。如教学《劝学》一文时,学生朗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句子时,句中的“中”应读“zhòng”,“生”应读“xìng”,我对学生读错的字不给予及时纠正,更为可笑的是课堂上,有位同学在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时,把“己”读成“已经”的“yǐ”,可我毫不知晓,竟然也跟着学生这样读,岂不误人子弟?这些看似小问题,却反映出老师在课前是否精心备课。我若精心备课了,就不会出现如此低下的错误。尽管大多数老师对教材比较熟悉,但每年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因此每年都必须重新备课,做到常备常新,因材施教。因为精心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二、教学要精细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对教学工作而言,它承载着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是件不折不扣、马虎不得的大事。要做好课堂教学,必须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反映出教学的良与莠。教学细节,不是浅显的表面作秀,而是靠教师精心创设,精细打造,不断挖掘的。譬如我用“《劝学》是一坛常品常新的老酒”,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在了解荀子时我点拨了他提倡的“性本恶”思想,巧设问题:“如果老师说,‘人之初,性本恶’你会赞成吗?”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其实课堂教学中很多细节表现在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这就要求老师要善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去捕捉。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如果我能抓住这个细节加以点拨,课堂教学岂不更完美。然而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

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因此,教学过程千万不能忽视细节,它能够表现教学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教学整体的完美。

三、语言要精准

毛泽东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教学离不开语言的表达,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师教学最基本和最起码的要求,教学时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乎”字的理解,学生提出这个“乎”字怎么理解?我当时给学生的答案是“对吧”一种摸棱两可的解释。其实这是自己教学中对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方面达到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养成随意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缺乏精准。正如杨老师点评的一样“你的语言节奏缺乏起伏性,语速偏慢,抑扬顿挫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从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一定要注意精准。

总之,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一场漫无目的的表演,更不是一场T台的走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精心备课,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就很难达到科学化、艺术化,更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杨伟

阅读教学模式之反思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题海战术;现状;归还家园

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趋势是强调真阅读,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学的误区存在侧重答题模式,缺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因为见效太慢,有排名的压力,而舍近求远,目光短淺,急功近利,而失去了语文最本真的元素——阅读。

一、两件小事触动反思

两件事让我感慨颇多。第一件事,25号区语文学科培训,上午程老师强调读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学着做一个懒老师。下午是市教研员袁老师开设的讲座,记得他刚开始就通报了各个区不同题型的优劣。他说本区的语文在全市排名中下游,但是有两个题型处在两个极端,古诗默写全市数一数二,名著阅读位居全市倒数,灵活题型较差。这两种极端的反差令在座的语文老师汗颜。

第二件事,和一个同事闲聊,无意中她和我说道她上学时最讨厌的就是语文课,从来不听语文课,可是她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我很诧异,她告诉我她的妈妈是教师,从小就是让她读很多的书,她爱读书,也看了许多书,所以即使不听课,语文也一直不错。不听语文课,读书多,语文成绩每次考下来都名列前茅。

也许同事的话有失偏颇,但是却也不无道理,这两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二、反思自己课堂偏差多

静心想想,自己的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和偏差。课堂过于重视文章理解,每一段文字的分析讲得事无巨细,让学生记了大量的笔记,考试前更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给了古诗、古文、字词默写。这些东西并非无用,可是把大量的时间给了语文基础,而失去了最宝贵的读书和思考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是否有点得不偿失。课内文段分析得再具体,笔记记得再详细,如果学生自己理解不了,只是靠老师的灌输和强行记忆,那么这种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课内理解考查的不是理解,而是背诵,这种教学是一种失败。

语文课讲得很精彩,但学生的能力没有提高,没有了“语文味”,被带入太多的功利,为一张考卷服务的目的太过明确,忘了语文的本真溯源。

三、语文的怪圈现状

语文学习出现一个怪圈:学生不读书,一天到晚做阅读题;老师也不读书,一天到晚讲现代文阅读题。而实际上阅读题目的在于测试阅读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阅读能力,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不是真阅读,而是伪阅读。发现阅读能力不足,不是多读书、多看文章来提高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而是制定做题计划每天做一篇阅读题,或者去报所谓的阅读速成班来急功近利提升分数。现状让人担忧,老师和学生均置身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四、洗心革面,归还语文的家园

分析至此,我决定洗心革面,痛下决心改正自己的教学误区。改掉满堂灌,改变事无巨细的讲解分析课文应付考试,改变不断反复默写古文、古诗词(尤其是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下仍反复默写以提高分数)。讲解再少一些,笔记记得再有重点些,课堂再精练些,基础知识的注意适度点,留给孩子真读书的时间更多一些,让语文的学习再脚踏实地些,也许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也会更多些。当学习语文不再功利,不再假大空,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时间,他理解能力和文笔的提升也许会水到渠成。痛下决心把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园地归还给学生。

每周如果能抛下顾虑给学生两节课的读书时间,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里读书的分量重一点,应试的痕迹再少一点,那么定然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的语文素养、理解水平会更高,那些所谓的难题——阅读理解又怎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呢?那所谓的“头疼课”——作文课又怎会让人想逃之夭夭,万般抗拒呢?

读书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不管中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如何,作为语文老师一定不能迷失自己,要记住什么是语文学习的根基。“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最初出发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带着孩子走进书香之中,去品读、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去感受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去体会语文学科的真正魅力。让孩子爱上读书、爱上语文,让孩子在读书中学习语文,通过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涵养,真正有所获,有所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曹勇军.曹勇军和他的语文理想国[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与完善

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则应该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高中阅读教学则主要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习读能力;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因此,经过对阅读教学活动的反思。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那么,高中阅读教学应该如何高效开展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切合自己学习实际的良好学习方法的基础,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习惯的养成中逐步形成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为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调控。那么,高中生在提高自身阅读学习能力中应该养成哪些阅读习惯呢?

第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形成边读、边思、边动笔的良好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处在高速运转当中,能够有效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阅读中能够读得更加深入和细致,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为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奠定基础。此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想法产生额外的思考,引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想法和见解转瞬即逝,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所得,促进文章的深人阅读和理解。

第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高中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高中生在阅读理解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成语,不熟悉的作家或是理解不透彻的文体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学习难题。

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高中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力。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能具备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以上内容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字里行间中获得文章意义的能力。学生的理解力不仅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还有对段、篇等的整体理解;学生既要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在作者主要内容的表述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一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谋篇布局以及运用语言艺术来表情达意的,进而体会恰当表达的精妙和语言表达的技巧。最后,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学生阅读创造力的培养。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的升华,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新的发现,提出或是解答作品中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在教学中,完美的阅读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自我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具备创造力,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应该对学生阅读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创新都要引起自身高度重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三、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包括朗读和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文章需要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说,针对小说文体的文章就需要学生采取默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而散文这种文体则需要学生大声朗读,因为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在作者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情感。此外,散文文体的阅读不仅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阅读,还需要学生对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和重要句段进行反复的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通晓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文言文则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精细的指导,不仅要从读音上进行纠正,而且需要从断句上与学生进行分析,因为只有断句断得准确学生才能进一步对文意进行疏通和理解。因此,对于不同文体的阅读篇章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对学生文本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准确把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增进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篇5

崔凯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画情节图”“课文概说”和“手法欣赏”。“画情节,整体感悟”;“说课文,训练能力”;“品手法,开阔眼界”。通过读写结合、读说结合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以写促读,融知识、能力训练于一体

阅读活动一: 画情节图

上课开始,通过与同学一起回忆第一次读小说时最先把握小说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教会学生将故事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先抓住,一下子将主要故事情节拎出来。让学生学会画情节图,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如果把这看作是课前的一个小小的热身活动的话,那么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则在以下两个环节中充分展开:

阅读活动二:课文概说 阅读活动三:手法欣赏

两个环节,采用了让学生先写后说的方法,本打算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先写后说,先写后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更加完整。两个环节,几个小话题,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课文,以写促读,而且不露声色地教给了学生知识点。在完成阅读“活动二”中的第三个小问题时,可能因为学生对“人物”这一概念理解得不够好,学生自选话题时,绕过了这一问题,课堂出现了冷场。我则让学生从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角度加以把握,让他们把它当做修饰成份,没有简单地灌输,而是巧妙地引导,使学生很快掌握了从“人物性格”角度概说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叶老先生的一句话: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以此印证叶老先生的这一观点,真正实现以老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以情动情,集学文、做人培养于一身

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恰当地点评、补充。让学生在听到真诚、中肯的点评时,得到更加深刻地启迪。如:学生从“内容”角度概说之后,通过评价告诉他们,可以把环境点出来,把地点点出来,把小说冲突的双方人物点出来,把故事的基本过程和结果点出来,这就是概括。”通过点评,达到对概括方法的指导。同时通过从主题角度的分析,也对学生思想认识给以提升。

三、完美的设想,缺憾的课堂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篇6

一、阅读前

1.教师可适当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简要介绍部分有碍于课文理解的生词。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去猜测,而不要忙于查词典。

3.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二、阅读中

1.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

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

5.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三、阅读后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

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只要用词恰当即可。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

3.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围绕已学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复述课文,分角色扮演,讨论某个问题,调查一个项目,采访相关人士,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对课文进行改写,列提纲、评述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而定。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他们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阅读教学模式之反思 篇7

一、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于漪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就会入迷, 入迷就会钻得进去, 学习就会有成效。”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 没有阅读主体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 势必流于应付、点缀或猎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而绝不能仅仅把这些当作提高学业成绩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首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识、端正他们的态度, 使其明确学习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并产生需要感。其次, 坚持读写听说训练与情意品德培养的原则, 体现语文教学的完整性, 使其丰富多彩, 让学生产生兴趣。第三, 坚持因材施教, 把握阅读教学的难易度, 营造一种刺激的环境, 不断使学生“认知失衡”, 处在“问题情况”之中;同时, 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落实到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几种氛围。

1.创设情感氛围。

就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形成亲切、和谐的气氛, 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感悟氛围, 以引导学生热情学习。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 我要求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地为课文设计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尾。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之后, 好几个学生发了言。这时, 我看到一向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信的一个学生也站了起来, 立刻微笑着向他点头。他红着脸说:“游行大典结束后, 皇帝把说真话的人都抓了起来, 又把两个骗子请回来, 让他俩教好多的徒弟, 并日夜赶织这种神奇的布, 制成无数的新装, 然后命令百姓都穿上这根本不存在的新装,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国家称为‘无耻国’。”他的话音一落, 响起一片掌声。正是因为创设了自由宽松的氛围, 性格内向的学生才能做到积极发言。

2.创设动手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 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 增进乐趣, 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根据表格里的分类, 用图把云及其光彩的特征表示出来, 有能力的学生可自己动手来画, 也可以通过别的渠道用图片来代替。采用这种形式, 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更浓了, 也很容易记住了, 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3.创设质疑氛围。

我在教授《生命 生命》一课时, 不要求学生预习, 在上课一开始, 我先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用心听, 然后给它一个题目。学生的热情和能力出乎我的意料, 他们得出许多答案, 如“生命”“绽放生命的光彩”“哦, 生命……”“生命?生命!”“昙花”等, 并说明了自己选定题目的理由。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 学生就会积极动脑, 质疑可以把问题引向纵深。

4.创设体验氛围。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情感体验,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讲授《水调歌头》这首词时, 我在深入理解课文后, 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 能积极乐观地面对, 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有两名同学的发言最有代表性: (1) “大千世界对一件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我也不是一个完人, 不可能做出尽善尽美的事。” (2)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 我明白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我应该正确对待人的生死。当爷爷离开人间去天堂时, 我在人间, 爷爷在天堂, 我们会彼此牵挂, 今天我要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来报答爷爷, 让他放心。最后, 我对爷爷说:‘我爱你到永远。’”

二、加强课内外结合, 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 即阅读数量太少, 阅读速度太慢, 阅读效率太差, 阅读时间太浪费。课内阅读教学不可缺, 它是基础, 是前提。语文教学中有限的文章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应试的需要, 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要阅读名著2~3部, 背诵优秀诗文篇数不少于80篇。课外阅读不必讲究时间、地点和场合, 也无须注重作品的完整与残缺。凡有“文章”的地方就有阅读在。通过阅读, 学生会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技的、外交的、文化的……方方面面, 林林总总。冲破教室的藩篱, 突出课本的重围, 用一颗年轻的心去观察外面世界的精彩。课外阅读要进行得灵活, 要会巧读, 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教学之钥叩开阅读之门 篇8

一、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拓展

同一作家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遭遇、情感的历程等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如杜甫早期作品的清新明快、晚期作品的沉郁凝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对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心路历程,更深入更全面地解读这位作家。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后,推荐李清照前期的词《如梦令》等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探究它们的不同风格及其原因,学生通过作品解读了易安居士的人生轨迹。在诗意的黄昏、亭亭的“藕花”深处,一个活泼潇洒的少女李清照向我们走来 ;在惹人惆 怅的“黄 昏”, 菊香“盈袖”,被西风卷起的帘子后,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少妇李清照向我们走来。于是,学生的解读添上了飞翔的翅膀,似乎穿越了时空,跨越了古今,与易安居士进行了心灵的对话,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二、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拓展

对于同一题材,不同的作家会用不同的风格去展现,如面对亲情,朱自清借《背影》朴实地抒写深沉的父子情,而三毛则借《背影》温婉地抒写无私的母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进行拓展,不仅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广度,而且加大了学生的阅读宽度。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解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后,让学生拓展阅读历代关于岳阳楼的诗文,如《楚辞》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杜甫的《登岳阳楼》,白居易的《题岳阳楼》,孟浩然的 《临洞庭湖 赠张丞相》,刘禹锡的《望洞庭》,学生对洞庭湖与岳阳楼既有理性的解读,又有诗意的想象,更有人文内涵的注入。于是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细腻博大,思想世界开始拓宽深刻,价值观念有了个性和文化内涵。

三、节选文字延伸原著的拓展

一些经典的巨著,在教材中只能节选一部分文字,如《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 《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对于学生来说,不能阅读文学原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更要让学生从“一斑”中获得“知全豹”的兴趣,在课外“窥全豹”,真正地与作品、作者达到深而广的对话,以“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实现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原文本的目的”。如在《香菱学诗》的教学中,学生“只取一瓢饮”,把此文的学习目标单纯地理解为“如何学作诗,由学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不少老师也认同这一点,我以为不然,如果我们把《香菱学诗》放回原著中,就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至性至灵的香菱最后却落得如此的悲剧结果,作者的用意并非让我们懂得如何学诗,而是透过香菱甚至原著中的其他人物 (如宝钗、黛玉、叹春、惜春等) 来解读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后,我们应让学生课外阅读原著,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更准确的理解与把握,而且能通过比较文中对香菱和其他人物的塑造,把握人物形象间的个性差异,体会作者笔法的摇曳生姿,更好地鉴赏这一作品的艺术特色,可谓一举而两得。

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9

(一) 反复诵读, 熟能生巧

“语文乃口耳之学”这一说法, 出于老一辈学人之口, 意在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重视“诵读”和“倾听”。语文活动中的阅读教学是离不开“诵读”这一关键环节的。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充分揭示了反复诵读的作用和方法要领。因此, 对于课文, 我们应该反复地读, 忘情地读, 心无旁骛, 专心致志, 直读得有滋有味, 如饮醇酒, 如啜芳茗。通过“诵读”, 进入文章的洞天福地, 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 咂出文章的“个中三味”。

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虽懂得诵读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 却又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成了匆匆过客, 教师过早地介入分析, 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 更谈不上深入了解, 能够在预习课文时读一二遍, 上课时边讲边让学生读一读, 课后再读一二遍便算很不错了。我们不提倡死读书, 但诵读课文, 只读几遍确实太少了。任何事物都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的变化。诵读课文也是如此。由不疑再到疑再到不疑, 由懂到化再到用, 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不走完这艰巨的过程, 怎能形成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一事全知, 胜于万事知。”在阅读理解中, 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 让学生反复诵, 熟能生巧, 从而达到书与我化, 我与书化, 书为我用。

(二) 激发讨论, 各抒己见

阅读教学一直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复诵读课文之后, 学生已熟知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讨论, 让他们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寻求真理。

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活跃课堂气氛, 使结论更正确全面, 知识学得更活更巩固, 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的人物形象, 精神意蕴带有不定性, 观念不同, 角度不同, 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 讨论“藤野先生是个日本人, 为何如此关心‘我’这个弱国国民?他与那些‘爱国’学生有何区别?”学了《出师表》后, 就“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展开讨论, 诸葛亮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行为及精神是否还适用于今天?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讨论, 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了理解,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激发学生的独见、新见、创见,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把讨论权交给学生, 学生既感觉到作为学习的主体得到的尊重, 又会因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解答别人的问题而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增强了对自己学习的信心, 激发了他们“发问”和“解答”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不断地纠正不良的学习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细细咀嚼, 用心欣赏

咀嚼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为把握作品形象, 领悟到作品意蕴所进行的一种“披文入情”, “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 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到作品形象、作品意蕴等等, 都值得学生去咀嚼欣赏。也只有通过咀嚼欣赏, 学生才能获得情绪上的激动, 精神上的愉悦, 情感上的满足。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作者写鲁提辖痛打镇关西时绘声绘色, 且随着打的部位不同, 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打在鼻子上, 说好像开了个油酱铺;打在眼际眉梢上, 说是好像开了个彩帛铺;打在太阳穴上, 则说好像开了个水陆道场……有声有色, 有味有情。如果不让学生去咀嚼欣赏, 教师只是呆板地、冷冰冰地理性说教, 显然, 很难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和满足, 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甚至让学生感到如同嚼蜡, 实在无味。

(四) 讲究整合, 阅读不宜操之过急

阅读文章以语言为载体, 其形象是语言的形象, 语言的形象是间接的, 学生不可能像观画赏景一样, 直观地看到对象的线条、色彩、形体、相貌及运动的状态, 直接地感受到画面形象, 而必须通过对语言符号的理解破译, 积极地想像、联想, 才能感受到形象的特征。其次, 语言的形象是作者一个个局部、一个个细节、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景物陆续地描绘出来的, 不像图画、景象那样一目了然, 也要通过想像、联想、重构, 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生活画面, 重现整体形象。再次, 语言符号的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 一定的语言材料暗示, 象征某种特定意义, 其形象是间接的, 朦胧的和不确定的。因此,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存在着一种由意到象再到意的整合过程, 即文章语言形象作用于读者的视、听等感官, 给读者以暗示和“召唤”, 激发读者的兴趣,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反应。读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审美需求, 从一定的角度, 对对象进行观照, 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知识积累, 对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 在头脑中重现出形象, 并按照既有的尺度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价。整合愈紧密,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深刻, 否则, 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低层次上, 甚至低层次都达不到。而许多教师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整合”, 有的学生甚至来不及整合, 阅读就结束了。其效果如何, 可想而知。

(五) 入情要深, 情感交流不可少

郭沫若说过:“为情造文”, 古人也有“言为心声”的说法。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历史的过滤, 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精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 其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充满生命的活力, 倾注了作家浓烈的感情。《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就是披文, 师生的教学活动就是“披文”活动。要披文以入情, 要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 首先要有老师的情感渗入。一个语文教师, 光靠呆板的、冷冰冰的说教, 没有诗人或艺术家一般的情感投入而能成功, 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魏书生的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 钱梦龙的艺术性教学手段, 刘清涌的教得有趣等等, 这些特级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的情感投入, 在于他们对文章有一个情感深入过程, 形成或接近作者写作时思路情感结构。由此可见, 教师本人必须全身投入, 才能披文入情, 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导引学生情感的深入, 是教师自己情感的投入;导引学生领会文章寓意, 是师生教学过程中的由景入情依情意的情感交流。既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入情达意, 又以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与学生共同创造一种情感氛围, 与作者的情感交融, 还原作者原来之意, 始终着力于一个“情”字, 以此生发开去, 绘景、表情、达意交融统一, 教者、作者、学者三位一体, 思路情感一致, 学生就能迅速把握课文。要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烛照思想的光华, 教师首先要点燃自己情感的火焰, 烛照自己思想的光华。阅读教学是一个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过程, 只有情深, 才能理会。

(六) 凸显主体, 更要强化主导

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是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避免其被动性,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才能得到发挥与施展。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 教师如不加以引导, 让学生放任自流, 课堂教学会杂乱无章, 头绪全无, 事与愿违。因此, 教师的“导”十分重要。首先, 教师要“导读”, 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阅读时能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其次, 教师要“导疑”, 指导学生会疑, 能在有疑之处发现有价值的疑问。第三, 教师要“导思”, 在疑问浮出水面后, 不能由教师包办解决, 仍要交给学生解答。这时, 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 甚至和学生探讨、争论, 通过这样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第四, 教师要再次导疑, 在学生无疑而问或质疑讨论的过程结束后, 教师要相机而动, 通过反向逼疑的形式, 向学生进行质疑, 激起学生的疑问, 引导他们思考, 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二次高潮。

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符合学

生知识层次、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的阅读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量的英语阅读可以促成大量的语言输入, 而大量的语言输入又能有效地促进英语语感的形成, 并能以直接融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 难度不大。作为起始阶段, 阅读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非常重要。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 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 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和培养。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学生的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后, 老师播放录音, 让学生自由地跟录音进行模仿。然后根据教师提炼的关键词复述短文。学生们在阅读前通过预测语篇内容, 而后从速读到精读, 多次阅读, 不断确认或修订预测, 直至理解所学语篇。这类似于我们一般认可的“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步教学模式。在阅读课型的教学中,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 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 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 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 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 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模仿录音, 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培养语感, 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活跃学生的思维,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 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 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 角色扮演, 或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等。

总之,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兴趣是动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 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 循序渐进, 并与听、说、写有机结合, 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摘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 阅读不仅要求小学生具有语句分析能力, 还要求学生具有观察能力、语篇分析能力、词汇推测能力、语境想象能力以及一定的阅读策略。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要以读促想, 以读促说, 以读促写, 以读促做。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

上一篇:数据库加密模型研究下一篇:地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