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小组

2024-05-09

互助小组(精选十篇)

互助小组 篇1

64小组互助, 让“体验”更精彩———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互助学习”的机制研究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新林小学张倩倩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也是目前提高英语教学课堂高效的方法之一。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 需要用智慧、耐心、细心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采取一些策略来充分利用小组学习, 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燎原之势。那么,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高效地利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机制来组织英语教学呢?本文认为, 在教学中以体验为基本教学手段, 以小组互助学习机制建设为引领, 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中收获成功体验的喜悦。一、合理分组, 帮助学生搭建互助架构推进小组互助学习的前提是建立互助小组。建立互助学习小组, 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人学情, 又要考虑互助小组的学情。在此基础上, 建构起一套互助学习的机制, 如交流探究制度、汇报展示制度、评价激励制度。在互助学习中, 教师必须灵活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用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在教学新译林 (三) 下Unit 5 on the farm一课时, apple, pear, pig, cow这几个单词相对简单些,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四人一组:小组长分配好任务, 其余组员要听并跟读, 预习得比较好的组员可以帮助稍差的组员, 他们在小组讨论时认真地去听别人的发音, 也会注意自己的发音。在小组合作练习读完后, 接着就是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都愿意读, 然后教师再及时纠正发音不标准的学生或者个别发音不标准的单词, 教学单词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给了学生更多理解课文的时间。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去做小老师帮助别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二、兴趣导学,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小学生存在着好奇、好动的特点。为了使小学英语课堂不枯燥, 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对话转为真实的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 让其在小组内协作、完成话题的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成为活动的主体, 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比如我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四 (上) Unit 7 How much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已经学过的物品, 在小组内进行义卖, 灵活运用句型“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This fan is nice.That umbrella is cool.These shoes are...These socks are...以及本课的重点句型How much is...?How much are...?回答It’s...yuan./They’re...yuan.既很好地复习了旧知, 又让新学的内容得到了巩固。一些小组能在对话中加入很多以前的知识, 编出的对话让我都觉得惊讶。学生表演后, 及时用本课的新句型“Well done.”进行表扬。学生演得开心, 学得轻松, 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 轻松地学会了新知。三、踊跃展示, 引导学生收获成功体验展示交流, 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展示,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 能把展示的过程建构成为一种内化体验的平台,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思维被点燃、情感被愉悦、能力被提升, 真正达到一种在展示中体验、在展示中提升、在展示中内化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完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一课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圣诞节的知识, 让学生小组内分配查阅圣诞节的知识, 完成一份圣诞手抄报、一个圣诞贺卡、一个圣诞礼物、画一个圣诞树的活动, 要求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并在课堂上用英语讲出基本的设计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他们有了小组合作的意识, 每个人都愿意去动手做、去开口说。通过小组互评, 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课堂上, 学生都踊跃展示, 圣诞节的知识也就自然学会了, 并且还自愿地去拓展更多的节日知识。一般来说, 展示的内容要讲求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展示对象的顺序要讲究互补性。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参与的体验,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均衡性。四、积极评价, 激励升华体验成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许和鼓励, 小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鼓励, 一个眼神、一道赞许的目光、一个简单的词, 如“Good.Wonderful.I like you.”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比较, 少鉴别学生之间的优劣, 更多地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不足,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比如, 在完成文本教学后, 教师常常会让小组朗读对话或小组表演对话, 要求模仿语音语调, 比较哪一组读得最棒。在第一组表演之后, 教师不要急着追问学生:“你觉得他们小组读得怎么样?表演得怎么样?”而应该这样引导学生:“你觉得他们小组哪里读得好?哪里表演得好?你们自己想不想试一试?”“你觉得你们小组能不能读得或演得更好?”在这样的评价语中, 再次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尽量让学生作出发自内心的自评, 这样学生读的积极性将会更高、表演欲会更强、课堂的气氛会更活跃, 从而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愉悦氛围中不断提升。总之, “小组互助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 教师的限时讲授, 其实就是为了给学生说与演的机会。今后教师还需继续努力, 不断加强小组互助学习机制的实效性探究, 让英语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使其获得真实的体验。

“学习互助小组”总结 篇2

“学习互助小组”总结

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以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故在全班开展本次”学习小组”互助活动.在开展本次活动之前,班里的学风很差,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有旷课逃课之事发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者之数居高不下,经了解发现,其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对自我的放松;对大学目标的懈怠;受不良学风的影响;对大学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如此诸多原因导致学风日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走向颓废与迷茫,违背了自己当初进大学时所立下的誓言与目标,与其父母所期望的路线背道而驰,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故班委决定在班里开展“学习小组”互助活动,在活动开展之中受到同学们的好评,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是积极、热情地帮助其他同学解决疑问,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知识点,所有同学都乐在其中,生怕懈怠同学或者是怕错过这样好的机会,拼命地学习,经过为期一个月的互助学习,同学们的积极性日渐高涨,也开始逐渐地习惯老师的教学方式,并学会了如何利用资源去解决学习上问题,这正是开展本次活动的目的之所在,其意义也正好体现于此.更可喜的是经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彼此间的友谊增进了不少,对于团结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所以鉴于此次“学习小组”互助活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得整个班级具有不竭的活力,对于今后将要开展的各种活动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班的发展潜力并非取决于一两个同学,而是取决于整个班级学习成绩与其浓厚的学习氛围,所以强调的是一个整体,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上的创新,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加强小组互助学习的策略 篇3

优化组合,构建合理结构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实施小组互动学习是一大创举,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教师还没有重视到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所以,要想更好地将这一教学模式发展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则教师自身首先要认识这一模式存在的意义以及这一模式实施的必要性。课堂上,在教师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的学习。

例如,曾经就有老师随意地将四位同学划分为一组,然而教师没有注意到这几位同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都较弱。所以,在口语对话环节往往他们都无法快速进入状态。而那些需要训练的内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what is your name?How about the weather?What is the price?这也导致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有的教师对“小组互动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并不十分重视,而有些则是对这一模式的实施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引导着学生开展不尽规范的教学实施。

创设小组互助的生动情境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开展课堂授课和互动性的学习,那么就一定要注意切实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特别要注意融洽好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具体言之,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意愿来做好小组划分。在分组中充分兼顾到小组内的成员可以较为和谐地相处,更好地为小组互动学习奠定关系基础。

例如,A、B、C、D四位同学被划分在一组,其特点为:A英语学习积极、成绩优秀,B、C英语学习良好,D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那么,在这个小组内,A、B、C的学习热情就可以感染D。好比在九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宁愿/宁可……”这个语法句式,那么,借助小组内的互动,就可以很好地将would rather (not) do something. “宁愿(不)做某事”、prefer (not) to do something.“宁愿(不)做某事”、prefer to do A rather than do B“宁愿做事情A,而不愿做事情B”、prefer A to B “与B相比,更喜欢A”等进行一个自主的归纳和梳理,同时A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热心,帮助D来做好这个语法知识点的巩固性学习。

选择寓教于乐的方式

小组游戏无疑是最受同学们喜欢的活动,主要是寓教于乐。小组成员根据所学内容开展轻松有趣的活动,在良好的言语交际氛围中,加强记忆与理解。游戏融入到教学之中其实就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实施,借助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使小组互动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提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小组游戏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例如,在九年级上册unit7《films》这个部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film”为主题来开展游戏性的教学实施。如教师可以设置“模仿”主题,这样有些小组可能就会选择模仿《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些经典话语,如“All life is a game of luck”“To make each day count”“You jump,I jump”等。而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气特别是对“You jump,I jump”的模仿总是能够很好地引起大家的共鸣和交流互动,从而更好地学习好英语。此外,在这个部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在观看完某一部电影后,分别以小组为单位以英文为支撑来交流观后感受。

学会反思,完善实施流程

小组互助教学模式作为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策略和实施必然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这一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在这一教学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开展一些完善性的教学实施流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然后再一起讨论具体的解决方式。最终,在教师、全体同学的讨论下,促进师生的情感交往与沟通。

例如,uni7《films》在游戏融入教学实施这个部分中,就有学生就观后感发表感想的步骤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一方式难度太大,而且很多时候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加以表述。但是也有同学十分喜欢这一方式。如有同学指出“我参加了模仿的整个过程,我喜欢这样的方式但是我不知道怎么用英语来表达我的喜欢之情,我只知道可以用like,但是那样会显得我的词汇很贫乏。而且,除此以外,‘在我看来‘感触深刻这样的一些话语如何用英语表达。”最终,在教师、全体同学的讨论下得出解决的方式。小组互助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通过合作学习,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和谐、平等的合作交流中,使得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以萌发,有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这一模式之下,很好地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互助 篇4

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讲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连学生都摸得一清二楚了。老师在课堂上讲风太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这样的现状着实令我们犯愁。

学什么?怎样学?教什么?利用很长的时间,解决了充斥在我的脑海的这一个个问题,下面结合《少年王冕》一课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精心设计学习单,让学生自主学习

《少年王冕》选自古典小说,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母亲、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就是透过人物的言行,抓住细节,突出人物精神品质,凸显人物形象。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自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而扎实的。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单”。

自主学习我能行!

(一)收集资料我能行。

要求:收集王冕的资料。

(二)文中词语我会读。

要求

1.大声地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词语向组长请教,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相读一读学习纸上的“文中词语我会读”。

生字词语:耽误秦家晶莹明媚 载着

四字词语:腌鱼腊肉争先恐后青翠欲滴

带有多音字的句子:

1.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

2.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3.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

4.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三)文中生字我会写

要求:记住写字要领:竖画对齐横画匀,斜钩靠里右下展。

(四)作文我能写

今天同学们的作业做得不好,老师捧着一摞作业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室……

要求:抓住人物对话或者动作来续写。

在新课程理念下,生本的最终的目标可以说是先学后交再教,在这一部分的设计就体现在这里:先让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再在进行课堂交流。

二、提出合作要求,让学生学会小组互动合作

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学习方式。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中进行探讨分析人物分析。小组交流注意人人参与,注意小组成果的形式。对于小组互动合作教者应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

组内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过程,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当然,除了时间上保证之外,还要注意要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讨论完之后,也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组内在讨论什么,达成了怎样的共识。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时都有锻炼的机会。

三、适当点拨,让学生逐渐明晰

生本语文课堂中的老师角色,是指引者、帮助者,提供话题、创造思维碰撞情景舞台的总设计师。“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课就是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清晰明了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智能。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点拨。

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点拨,便于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度到新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2.在学习新知关键之处点拨。

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的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

3.在学生疑惑之处点拨。

针对学生课堂中的疑问,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度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

4.在学生争议之处点拨。

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结论有争议。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地解释。

5.在思维受阻之处点拨。

在课堂上,新课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分化这些问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与诱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在思维定势干扰之处点拨。

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产生负迁移,此时设计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冲破原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

学习互助小组整改方案 篇5

学习互助小组的学习是指员工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互助性学习。学习互助小组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员工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员工熟练的技能水平,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员工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现在公司学习互助小组的学习状况不得不让我们反省,大部分员工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致使小组学习形式化,应付检查,没有起到通过互助学习共同提高技能的目的。现在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整改,初步方案如下:

1、对部分小组整合、重建。

先在施工科、科研部两大技术部门试点,基本要求为将两部门按一个大的技术部看待,依据低压、高压、工艺,三个大的分组依据让其成员自由分组(每组成员不超过五人)。试点成功后在各车间根据工种内容、联系进行重组。2、现场学习监督

要求各小组学习时提前2小时通知我部,我部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到达学习现场进行不低于5分钟的旁听,旁听过程主要检查人员是否到齐、是否在学习、学习气氛如何。3、各阶段评分比例的调整

自评部分:将原来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效果各占总成绩的30%改为占总成绩的10%;将原来上级评价学习内容、效果各占总成绩的70%改为占总成绩的20%,将原来上级评价学习形式占总成绩的50%改为占总成绩的10%;原主管部门评价学习形式占总成绩的20%保持不变。4、主管部门评价中增加学习心得分

此项要求每组成员在学习后必须手写一份学习心得或感受类的汇报感言(每次由一位成员书写,采取轮流制,如发现此书写人还为上次者要作适当减分处理)并要求随记录表一起送至我部,心得成绩将纳入主管部门评价分值中,心得总成绩占被评价小组总分的50%。5、学习记录表及心得递交时间的规定

为了方便核算学习分值,降低学习形式化成分,要求各小组务必在每月28日前将学习记录表和小组每位成员心得递交至我部。6、奖惩

初中物理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9-02

一、教学案例之《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对“浮力”探究结果的完善与深化。教材通过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引导学生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取代“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从而知道决定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就越大。不难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因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则浮力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在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协作进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发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功效。

教学片断:(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收集等环节,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实验:

1.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2.如何测量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各一个、盛有水的溢水杯、小塑料桶等。

进行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力;

2.将溢水杯装满水,再将钩码慢慢浸没与水中,直到溢水杯里的水不再溢出,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及钩码排开的水的总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F浮=G排。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此结论同样适用于气体。

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师应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首先,合理分组,让学生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 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如何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各小组通过交流与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解决猜想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成功愉悦的感觉更加急切。各小组直抒己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设计出多组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利用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学生的主体角色显露无遗。

二、教学案例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要求各個小组按照不同要求进行预习,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从同学完成情况看:接近半数同学了解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少数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或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实验方法欠合理、严谨。

教学片断:

1.教师活动:

(1)设置问题情境—请同学分别用卫生筷夹玻璃球看谁夹的牢。

设疑:怎样夹玻璃球不易掉下?

(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仍然能够继续前进?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2.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引出摩擦力概念。

3.教师活动:

设疑:关于滑动摩擦力同学们已了解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内容要了解?

4.小组活动: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提出问题。

5.教师活动:

(1)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指导学生代表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1;

(3)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 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2;

(4)指导学生代表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3;

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教师指导各组分析摩擦力大小不同的原因,让学生进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

6.师生互动:

同学对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

7.学生活动:

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自主探究、研讨、交流合作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课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到自主完成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在传统常规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如何设计板书引起学生注意等等。教学设计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过程。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必然趋势。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小组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

小组互助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思路、见解、看法与其他同学共享。学生拥有了合理组合、分工协同的机会以及与他人交流、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对小组互助学习如何取得所期望的效果,教师应认真评估以下问题:

①如何让学生去开展有价值的小组合作。教师要教给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角色分配、任务分工、交流方法等,给每个学生创造公平参与的机会;

②没有经过训练的学习互助合作小组显得凌乱、粗放,对大多数学生效果甚微。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需要教师恒而持久、坚持不懈的训练。每个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纠偏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③培养学生敢于表述见解和看法的意识;

④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分享互助合作成果的愉悦,才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在听课中,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只注重形式而轻视效果。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缺乏全体学生的合作与参与,这样的小组学习显得低效低能。

小组互助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动能 篇7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教师依旧起着主体作用。一些学生以为自己的回答不过是老师课堂设计中的一种可有可无“点缀”, 因而拒绝参与这种“表演”;一方面课堂设计缺乏有效的互动模式, 分工不明确不到位, 学生参与角色不明显;再者, 课堂问题设计缺少新鲜度和深度, 现在学生手头资料很多, 教师如果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和资料上重合, 学生看看资料就能明白的问题, 何必要故作玄虚地再“研讨”一番呢?

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潜在的动能和创造的热情, 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进而打造“高能”人才, 笔者认为应着力三个方面: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一个“推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本质上不是技能的传授, 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作家林清玄同样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 不在于塞什么东西。”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常用手法是设计巧妙的导入语和组织教学游戏。幽默, 生动、富有情感导入语是一种催化剂, 带有强烈的暗示性, 迅速有效地张舍一种氛围, 给身在其中学生注入新的活力。而组织课前游戏, 也是一种迅速达到高涨动能的激情推动方式。例如在讲《陈情表》的时候, 组织学生合唱一段筷子兄弟歌曲的《父亲》;教学《雷雨》的时候,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讲授古典诗词的时候, 让学生把诗歌的意境用图画表现出来。或者在普通的课前, 玩“击鼓传花”“沙场点兵“之类的小游戏, 活跃一下课前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时, 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 没有了这些, 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1]现实阶段, 音乐, 博客、QQ聊天, 微博、微信等众多多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青年的精神需求, 产生出勃发的生命力。在课堂上, 教师不妨实行“拿来主义”, 将音乐、视频、图片引入课堂, 都是唤醒学生“内在渴望”的良好方式。

二.建立有序的小组分工模式, 给学生一个“恒力”。“《超级学习》的作者, 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相信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 第三个当然是内容。“状态”创造出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 “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 “内容”是主题, 在每个好的课程中, 你都有这三者。”[2]小组教学的策略就是:“人人参与, 合作共生, 分享共赢。”为此, 要建立必要学习模式。根据这几年教学实践, 我们总结了语文小组教学“四步教学法”:

1.圈点勾画, 充分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 本阶段要求学生反复研读文本, 梳理文章内容, 初步提取文中信息, 对阅读有障碍的地方圈点勾画, 并且深入发现疑难疑惑点, 形成自己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学生进步的标志, 是成熟的标志。

2.投石问路, 小组讨论。本阶段要求每个组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汇总到小组长那里, 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然后总结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或者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代表处。

3.沙场点兵, 智慧碰撞。本环节要求全班同学对各小组呈报问题进行讨论, 然后采取合作探究, 相互质疑的方式, 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探讨。这里是小组教学的高潮部分:有智慧的火花, 有思想的撞击, 有勇气的较量。通过这一环节, 力争华彩满堂, 精彩纷呈。

4.有的放矢, 破解疑难。最后, 教师对学生还未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突破, 同时要高屋建瓴地总结方法, 迁移拓展。

当然, 要保证这些环节的高效运行, 还必须创造出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为此, 我们打造“一分钟建设”:“幽默一分钟”, “微笑一分钟”, “冥想一分钟”, “小睡一分钟”, “高呼一分钟”……

三.探究与分享, 给学生一个“变量”。“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3]科学知识只是一种“外衣”, 科学的本体则是发现和探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 (发现) 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尤其强烈。”获得新知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更为深刻或者贴近现实的问题, 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 也是打造“高能”人才的基石。

一个“高能”的人才需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力, 需要有对问题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还需要有准确预判问题走向的远见力, 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因此, 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培养“高能”, 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变量”。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个“变量”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成败, 关系着社会的发展, 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知识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教育只有真正切入并融入生命的教育, 才能体现教育的生命, 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或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问题。”[4]因此, 教育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 更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而最为重要的就是探究发现能力, 并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 满足学生自身个性, 价值, 欲望, 认同等需求, 实现自我的价值回归。

探究发现是培养“高能”人才的基石, 而“分享”则是完善学生身心的重要砝码。教改先锋山东杜郎口中学语文课堂就大力倡导分享式的互动式教学:“吟一首小诗, 博得满堂喝彩!写一篇美文, 赢得大家青睐!问一个问题, 收获无限精彩!分一份心田, 回报汩汩清泉!”社会已经进入色彩缤纷的自媒体时代, 合作分享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小组互动教学就是这种合作互动方式的良好体现。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认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儿童的生长。叶圣陶先生秉承杜威先生真传, 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 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诉求, 唤醒学生内在的渴望,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 最终才能创造出华美的乐章。

注释

1[1] (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著, 毕淑芝等译, 《育人三部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71页。

2[2] (美) 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 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2版第293页。

3[3]普罗塔戈语, 普罗塔戈, 古希腊生物学家, 散文家。引自 (美) 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 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2版.第284页。

“成长互助小组”的探究与实践 篇8

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 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 实现双方互动。对孩子和家长来说, 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对教师来说也能从活动中受益匪浅。我班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其家庭结构特点是三口之家, 家长们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他们与孩子交往的时间少了, 小班初入园时, 大多数孩子因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玩伴而感到孤单, 由此产生了孩子性格孤僻、交往能力差、运动水平低、体质差等不良现象, 以上种种原因使亲子活动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因此, 我们萌生了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活动“成长互助小组”的想法。确定了此目标后, 我们对如何组织成长互助小组活动进行了反复推敲, 最后达成共识。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 因此, 首先应让大家明确我们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亲子间和同伴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另外, 亲子活动要更全方位地开发了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情感、创造、运动、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 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 增进亲子感情和同伴感情, 促进亲子间与同伴间的交流, 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成长互助小组”的组织过程

1.前期准备

(1) 事务工作的准备

首先, 我对本班幼儿的人数进行分组, 每组4~6人, 每组选出一位家长担任组长, 其分组方法我采取了自由组合法。每月定一次活动, 活动时间一般定在星期六早上9点。每个月活动的时间与地点, 各组组长会提前主动与组员们讨论, 商定好本次的主持家人, 并在这位主持家长的家中开展活动。当次活动的主持家长会与我沟通教学内容与“成长成长互助小组中的回忆”记录表, 并且会在活动前备课, 使每次活动的目标都能达成。

(2) 设计活动内容的准备

我们在设计每个亲子活动时,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 更多地去关注一下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 建立一种科学化、游戏化、亲情化和互动化的课程体系, 在多元化平台上为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2.实施过程及效果

第一阶段:由于幼儿刚入园一个月,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陌生, 因此刚开始我们只安排一个领域活动教学, 有儿歌、歌曲、手工折纸、阅读活动等内容, 目的是让幼儿在家和爸爸妈妈与同伴一起学习幼儿园里的内容, 让家长与幼儿在家里也能体验教与学的乐趣, 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里的教学方式。其余的时间则根据每小组的实际情况 (环境) , 自主安排一些娱乐活动, 例如, 有的带来孩子们去学校玩运动机械, 有的带孩子去世纪公园游玩, 有的带孩子去小区里的大型玩具玩耍。让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交朋友带来的乐趣。

经过活动的开展, 不仅孩子们的交往圈扩大了, 连家长与家长间的交往也变频繁了, 我们班的小莹家长和小羽家长每天下午放学都相约回家。家长们纷纷对这一活动抱以支持与配合的态度, 孩子们的交往也得到了比预想中更好的效果。但是问题也同时存在, 表现在:由于活动内容较少, 许多家长纷纷反应, 教学活动后, 空余的时间较多, 不知要做什么, 只能任凭孩子“捣乱”“瞎玩”;个别家长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于是, 我们从中提取精华, 改正不足, 并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改版”。

第二阶段:针对上阶段不足及幼儿的成长, 新增了两个活动内容:亲子游戏和体育活动。

领域活动教学, 根据本班幼儿近阶段发展较不足的领域或幼儿较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选材。如在一次分散活动中, 我听到了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 嘴里在唱着“小兔子乖乖, 把门儿开开……”, 还带着动作, 旁边的小朋友被他们感染到了, 也一起唱了起来, 越唱越大声。我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对这个《小兔乖乖》的故事理解得不是很全面, 且看到她们那么感兴趣, 于是我把《小兔乖乖》这个故事, 以故事活动的形式选入了领域活动教学当中, 并整合了音乐领域。

一方面, 亲子游戏主要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玩的游戏, 由于我班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之中, 注意的范围很小, 而且稳定性差。在设计活动中, 我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培养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把这几次亲子游戏的目的定在锻炼幼儿的注意力, 并制定了有关内容, 如《小神探》《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等活动。

另一方面, 体育活动, 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幼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这对于幼儿未成熟的器官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同时也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 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手段。因此开展体育活动, 目的是让孩子与同伴一起锻炼身体, 体验体育游戏带来的乐趣, 其活动场地一般定在离家近的体育活动场所, 如公园、学校等, 有时拍皮球、有时玩大型玩具、有时做操等。有时主持家长还会组织小组孩子们去郊游, 拍下了精彩照片与视频。随着活动内容的丰富, 主持家长的责任也增强了, 于是我们更详细地去设计每一个活动, 让主持家长容易准备, 孩子也玩得开心, 并能达到目的。

每次主持家长都会在“成长成长互助小组中的回忆”记录表上总结或记录开展本次活动后的心情、不足与建议, 并贴上孩子与家长活动中的照片。这样可以促进了家长对亲子活动的反思, 充分了解家长对活动的评价, 真正促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

三、困惑与收获

当前英语小组互助学习的作用研究 篇9

一、小组成员的组成及其意义

根据教学需要和要解决的任务,小组成员的组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优缺点,能体现出以强带弱的优势。小组长要切实认真负责,每次要做好个人能力展示记录,在小组内及时给予表扬,还要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另外,小组的人数要适当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兼顾男生和女生比例。通过男女生的合理搭配,使其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不仅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而且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组成员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任务能按时完成,学习效率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只有让学生清楚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每个小组成员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这个小家庭中,心情愉悦地和其他同学一起互动讨论,努力发挥个人的才能。在小组活动中,每位成员都有针对问题发言的机会。当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余同学要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做好记录和标注。同时,到自己发言时要思路清晰,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如何去评价和尊重他人,不因为意见分歧而取笑和诋毁他人。教师要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而且要善于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把学生不懂的题目拿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真正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试着去解决。这样学生会体验出成就感,同时对自己产生更多的信心。在这样一个无压力、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不再害怕犯错误,能够大胆质疑,集思广益,勇于发言,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更好地提升自己。

三、精心设计课堂

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能力的发挥,也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及时储备更新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力军”,把总结和归纳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努力思索和感悟。让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和同伴一起分析讨论,最后按照讨论的结果尝试讲出问题的答案。而教师只是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及时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小组学习能有序顺利地进行下去。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和动机,在课堂上讲究方式和方法,把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彻底释放给课堂,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尊敬,从而更加积极和有信心地加入到小组活动中来。因此,课堂任务的设计要清晰、简洁、通俗易懂,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而对于积极性不高和胆怯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其努力参与,创造时机积极发挥个人作用。

四、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

自信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教师要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并且利用学生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及时称赞,鼓励其争取更好的成绩,激发其更大的自信心。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见解。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表现的作用,积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展现个人的学习成果。当小组成员认真完成任务时,教师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只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小组学习,例如分析、讨论、确定目标和计划,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不论粗糙的还是详细的,都应该给予适当表扬。通过表扬,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参与到小组各项活动中。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多采用谈话、小纸条鼓励和物质奖励等方法,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长处,用无言真实的行动让自己在小组乃至全班同学面前得到认可,使自己充满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而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要让其充分意识到自己努力的结果,不骄不躁,再接再厉,让其帮助和带动本小组成员更加活跃,完成各项任务。

五、结束语

总之,小组互助学习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默契配合。只要正确合理地完善小组互助学习,学生就会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充分利用小组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并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卢敏坚.试论英语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功效[J].广西教育,2002(26).

[2]商蓓.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高效课堂下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10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呼唤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到来。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又称合作学习) , 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 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 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 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通过相互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 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它是通过小组团队的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历史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我尝试进行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形成基本的程序: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分解目标, 收集信息→确定方案完成部分任务→小组成员合作加工, 形成共同的学习结果→组际集体交流→评价达标情况。现将具体的操作叙述如下。

一、合理组建小组, 差异互补, 激发学习兴趣

编组是实现小组合作的前提, 学习的内容不同, 达标要求不同, 编组也不同, 总的要求是差异互补, 激发学习兴趣。具体可以分为二种。

1. 随机编组。

有些教学内容, 只需要在全班集体学习的情况下, 再设置一个小范围的学习群体, 让每个学习都能在这一群体中得到锻炼, 达到交流信息和感情的目的。这样的分组可以是同座位的学生, 也可以是男女生互相搭配, 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服饰等方式进行随机编组。例如在学习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 指定编组。

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1) 相反相成式:根据教学内容, 将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水平程度、不同个性的学生合理安排, 组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例如, 把性格内向, 不敢开口的和性格外向, 善于言谈的配在一起;自制力强,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和自制力弱, 学习习惯差的配在一起等。每个人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任务, 并指定其中一人担任小组长, 由小组长来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 互相合作, 共同完成一个学习目标。这样指定的编组, 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能起到互补互助、相辅相成的作用,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编写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 让善于表演的学生分别饰演禄东赞和文成公主, 让善于朗诵的学生分别担任旁白的角色等, 经过这样的搭配, 学生各有所长, 兴趣很浓, 排演短剧获得成功。 (2) 相近相成式:把对同一问题、同一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 能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他们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发出共同的心声, 能对共同的话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例如, 评价秦始皇, 学生自由组合成两组, 一组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 另一组认为秦始皇过大于功。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各自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对秦始皇这个人物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激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

二、明确职责, 共同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明确职责, 共同参与,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组内成员不仅要认同小组合作的共同目标, 还要自觉地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还要帮助别人完成任务, 从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例如, 活动课“寻找历史”,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 学生们着手开始忙起来。他们有的访问老人;有的查看历史影片或幻灯片;有的跑图书馆等, 忙的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各方面的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经过组与组的交换后, 学生们还把收集到的相关历史图片, 在班上组织了一次历史图片小展览, 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续。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拓宽了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建立组内互相合作、组间积极竞争的激励机制

小组建立起来以后, 要使小组的效能发挥出来, 还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作用。促使他们在积极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 帮助和带动本组其他成员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 并营造出浓厚的你追我赶, 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不仅让他们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 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光荣感, 还要不断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紧迫感和对集体的责任心, 对他们的能力及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

四、采取多元评价, 重在过程的机制

积极的评价是创建快乐课堂的催化剂, 评价实行合作小组捆绑制, 即个人得失也就是小组得失, 小组受益也就是个人受益。

把小组合作评价放权给小组长。利用每个小组成员都想维护自己小组的荣誉的心理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堂课给学习小组长两颗星的权力, 一颗“红星”, 一颗“绿星”。“红星”代表学习, “绿星”代表行为。“红星”奖给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学生, “绿星”奖给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时守纪律的学生。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 小组长有权扣除一颗“绿星”。这样, 无形中就树立了学习小组长的威信。在这一基础上, 我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违纪学生的注意, 让这部分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样, 这部分学生课堂上也就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了。课堂教学中, 只量化评价到小组, 在黑板的一角设立评比打分栏, 督促小组长履行职责。不论“红星”还是“绿星”, 小组成员得一颗星, 就奖励小组量化分2分。不论“学习卡”还是“行为卡”, 小组成员得一张C卡, 就奖励小组量化分10分。得一张B卡, 就奖励小组量化分20分。得一张A卡, 就奖励小组量化分30分。每周评出得分最多的三个小组, 定为“优秀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每人颁发一张优秀合作小组C卡, 小组长得一张优秀合作小组B卡。

每堂课结束时, 我对小组学生的得“星”得“卡”情况进行汇总, 并评选出优秀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得到奖励。学生清点一堂课的收获时, 心里都有沉甸甸的快乐。以此累计, 结合学校的要求按学生得卡的多少, 期末评选出班级优秀合作小组长。

只有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杠杆”“作用, 才能营造出快乐和谐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兴趣盎然;才能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进步, 都有新的收获, 时时处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上一篇:企业政工思想工作下一篇:校长学校管理